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

2022-04-2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20世纪电影和电视作为第八艺术和第九艺术进入人类生活,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读图时代的来临,使文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被图像代替,人类进入了一个“影像狂欢的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也很难抵制影视无孔不入的渗透侵蚀,不得不调整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地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

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 篇1:

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关系探讨

摘要读图时代的发展趋势使外国文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在教学中摆正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位置,利用改编得好的名著影视作为教学片,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专业有所侧重并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互动中有所得有所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涵养。

关键词改编影视狂欢经典文本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ous Work Film & TV and

Classical Text in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ZHENG Zhihua

(Literature School, Xuchang college, Xuchang, Henan, 461000 )

Key wordsadapt; film & TV; classical text

20世纪电影和电视作为第八艺术和第九艺术进入人类生活,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有学者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影像狂欢的时代”。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图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普通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也很难抵制影视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渗透侵蚀,不可避免地要调整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地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

1 影视狂欢时代的到来与经典文本的失落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后短短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看电影?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这个看似简单而可笑的问题也是很多电影人与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从人的视觉原理上看,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较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從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也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相反,具体到外国文学领域,经典名著的命运就江河日下。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性、享受型社会的转化,大学生群体思想躁动,世俗化、功利化、实用化等随着滚滚商品大潮汹涌泛起。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遮蔽,神圣的文学被除魅,通俗读物、休闲娱乐读物、图文本等文化快餐代替了经典文本,许多经典名著被冷落。一些学者通过这方面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喜欢翻阅文化快餐、休闲类读物,在网上看娱乐视频。当前,大学生不读名著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出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2 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关系

2.1 大量可资利用的名著影视资源

影视在叙事、人物形象、视听等方面存在重合因素,文学中的大量空白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可能。由外国文学经典文本或作家生平改编影视作品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如由卡夫卡和左拉生平改编的电影《卡夫卡》、《左拉传》,法国人自己拍摄的巴尔扎克的生平传奇《巴尔扎克》等;根据文学名著《伊里亚特》改编的电影《特洛伊》,根据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俄狄浦斯》,根据中世纪《亚瑟王传奇》改编的《亚瑟王》,由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歌德诗体巨著《浮士德》改编的电影,由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奥斯丁小说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改编电影,由小仲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茶花女》,由勃朗特姐妹的小说改编的《简•爱》、《呼啸山庄》,由司汤达小说改编的《红与黑》,由莫泊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项链》,由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改编的同名电影,普鲁斯特同名小说改编的《追忆逝水年华》,由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由肖洛霍夫作品改编的电影《静静的顿河》,由卡夫卡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乡村医生》、《变形记》,由乔伊斯的《死者》改编的电影,由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贝克特作品改编的《等待戈多》等等,可以说,由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几乎覆盖了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任务中代表性作家作品,是一笔巨大的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财富。名著影视融合了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彼此的优长之势,既有“读”的优长,又有“看”的优长,可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听觉。

2.2 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优势与局限探讨

外国文学改编的名著影视和文学文本像双胞胎姐妹,虽然在相貌上有着极强的相似性,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以经典文本为依托,通过光影、色彩、音响、声音交汇的生动逼真的动感时空直观地诉诸人的视听,展现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所描绘的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给人极大的视听享受。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些文化背景、特定时空等通过影视要比口头讲授更容易接受,“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和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①学生的接受路径是由影像到文本,②先接触名著影视,之后才回头看作品的,名著影视起到了普及文学名著的作用,这对我们的教学也不无启发。

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相比也存在不同,改编毕竟是再创造,是另一种艺术创作,“原著加我”、“我”加原著、原著淡去,突出自主意识等改编观念,③使名著影视的情况和经典文本相比变得复杂,改编或围绕原著小范围作改动,或利用原著表达编导的新意图,或只从取原著的一个点生发成一个全新的故事;或参照原著但很多地方进行大删大改,如黑泽明的《白痴》是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乱》取材于莎土比亚的戏剧《李尔王》,但都与原作大相径庭。那些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有些也会在基本情节上随着改编的需要作一定改动和调整。此外,因影片时长的限制,在情节、线索、语言、镜头上的信息量需要尽量简明,必须限制信息量的提供,因而文本中大量抒情、心理活动、超现实、抽象、议论性、缺少可视性的段落和文字甚至诸多细节描写,在改编过程中都被删去,因而显得单一扁平,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因私情被妻子斥责时的窘境中的神态的描绘,其中许多描写都不具备视觉造型性,只有最后一句“不由自主地突然浮出了他那素常的,善良的,因而痴愚的微笑”能够被表现在银幕上,其他都被舍弃。另外,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只要带上耳朵和眼睛就行了,其主体意识和身心在欣赏电影时都被“感觉剥夺”,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

名著影视在教学中有其优势所在,但名著影视只是了解原著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它和原著之间不能划等号,也不能代替经典文本的阅读。我们在以之作为教学片时,要慎重对待,首先要根据其改编风格进行筛选,尽量选取那些较忠实于原著、改编的比较好的影视资料运用于教学,对原著作全新改编的也可选取少量作为片例,因势利导,同样能收到预期效果。

英伽登和伊瑟尔等理论家指出,文学作品存在大量空白,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再创造。经典文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可以有多线索、复杂情节、细密的描述;文本通过间接方式生成艺术形象,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文本展示给我们更大历史和生活空间,古今中外各式人生百态、社会风情、形形色色人物,使我们能透视复杂多变的人性,了解人隐在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方式。阅读能滋养人的身心和灵魂,阅读可以让人成熟、成长,我们可在名著的海洋中一千次一万次地成长,获得丰厚的人生经验和积淀。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社会那种悠闲的阅读方式遭遇到读图挑战,外国文学名著中那些大部头尤其是鸿篇巨作如《追忆逝水年华》、《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等被束之高阁,情节淡化没有情节的作品少人问津,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作品更是曲高寡合。

2.3 针对不同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各有侧重

适应读图时代的趋势,因势利导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利用名著影视也不失为良策。外国文学教学中要面临“本土经验”和文化隔膜,教师在讲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宗教环境时如果运用电影片段作为辅助,有助于学生的接受和打破隔膜,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原著情节内容、风格、历史背景、人物等,还能使学生进入教学的规定情景,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但名著影视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生有所侧重,

首先,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坚持以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电影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閱读是教学最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根本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那么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摸不着头脑,听课味同嚼蜡,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因此,任课教师要提前给学生列出一份必读书目,鉴于学生学情不同于以往,书目中经典作品的数量可以在五十部上下,按照教学节奏让学生提前阅读。为有效督促学生阅读,每次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由一到两位同学谈读书心得;或采用让同学们记读书笔记的方式,不定期检查;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经典文本精彩片段欣赏,让学生作声情并茂的朗读,直接感受经典文本的艺术魅力;另外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名著电影作为辅助手段,因为课时的限制,有些改编的比较好的名著影视可以用两个小时给学生在课堂上放映,也可以展示其中一些片段,尤其是那些精彩的或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找原著阅读,另一方面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隔膜,使名著电影在教学中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对于其他专业如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和播音与主持专业,外国文学是非专业课程,开设一学期共51个学时;我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招收的学生是艺术类二本生源,学生整体素质和汉本的学生存在差距,因而在教学中立足文学史、文化背景、作家作品时更多地运用一些名著影视作配合,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也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一些名著影视和原著有较好的了解,对文学和影视各自的艺术特性及改编有一定掌握。在课堂上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多看一些改编得比较好的,或基本忠实于原著的电影如《高老头》、《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德伯家的苔丝》等电影或里面的一些精彩片段,比如《红与黑》中于连在法庭上对封建贵族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控诉,极具感染力,电影中简•爱在花园中与罗切斯特精彩的对白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片段和老师的讲述能了解原著的大致内容、风格、人物等。对那些侧重表现编导主观意图、对原著改动较多的影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拿它和原著作进行异同比照,从中提出问题,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4 名著影视对照原著,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教师要立足于经典文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电影或片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些灵活有趣的或悬念性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回归。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上下两卷洋洋洒洒数百万字,但前苏联1957年版电影《堂•吉诃德》对原著作了较多删改,如电影一开始有堂•吉诃德拜见心爱姑娘的细节、堂•吉诃德和侍从出村时遇到的一条沟被摔倒等,在原著中却没有;堂•吉诃德出道后干的第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与大风车搏斗,但电影中与大风车搏斗是堂•吉诃德游侠生涯的最后一次战斗;桑丘在作海岛总督期间曾审判过一个案件,顾客拿布让裁缝做帽子,裁缝按要求做了五顶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的帽子。在学生观看几个电影片段后提出一些问题:如原著中与大风车的搏斗是堂•吉诃德骑士生涯的首次还是最后一次战斗?堂•吉诃德见过自己的心上人么等。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当法官来裁定帽子一案,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把帽子卖了赔顾客钱,有的说顾客和裁缝都有一定道理案子没法判等。我趁机告诉雪深桑丘的判决很有意思,究竟如何宣判请他们自己从原著中找答案。有的同学在课下找答案过程中喜欢上了它,还写了读书笔记并和同学讨论。

教学中可选取同学们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设计讨论课,鉴于课时限制,这种讨论也可以在课外专门组织,就某一两部电影和原著在主题精神、人物形象、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得失进行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通过不同思想的撞击能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如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诸多版本中只有费雯•丽和苏菲版更好些,但仍然都没有传达出原著精神主旨,原因何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开篇对伏盖公寓周围的环境长篇累牍的描绘,读者无法在脑海中把这幅图绘制出来,但电影却生动、直观地展示出伏盖公寓阴森、肮脏的环境,原因何在?对于这些问题,提示学生先阅读原著和电影对照,然后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分析、随堂小作业等形式,这种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证明很受学生欢迎,他们思想活跃,讨论热烈。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让他们从文学和影视的艺术特性方面分析,使他们在影视改编、影视鉴赏等专业知识方面得以实践。

课时有限,我们可以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上下功夫,如院系或学校可以在学生中组织影视文化社团,由专业老师作指导,每周五周六晚上用一些较大的多媒体教室免费放送一些优秀的电影并形成定制。名著影视要占一定的比例,尽量和教学大体同步,这样课余文化就和课堂教学能够互动,有效节约课时,还有利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加强安全。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实践。

2.5 以影视和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提升人文素质

高尔基指出,文学即人学。外国文学涉及到东西方大量经典名著,折射出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丰厚的思想内涵,“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西方社会中人的精神发展史,也是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演变史。”④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把名著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传递出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在这方面我院晁召行老师有着多年成功的教学实践,他开设的“外国文学名著名片欣赏”选修课极受学生欢迎,他对名著影视和文本的解析都紧贴社会人生,如结合社会实际,请学生通过俄狄浦斯的人生经历谈自己对命运的认识,结合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请学生谈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等等,授课过程和期末试题始终围绕社会人生,贯穿着教育为人的思想,使学生受益匪浅。

总之,外国文学课堂不是封闭的单纯知识性学习,“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掘”⑤认知方式、独立思考观察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都很重要。因而,教学不能完全和社会脱节。在教学中可通过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探讨,结合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行思索,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成为有道德感、责任感的人;学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注释

①图像时代,是机遇还是挑战?――论名著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2):60.

②王予霞.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影像文化[J].集美大学学报,2010(4):87.

③张兵.新时期电影改编观念多样化的发展走势[J].电影文学,2007(23):10,11,12.

④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

⑤谢南斗.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1(3):111.

作者:郑志华

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 篇2:

外国文学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

【摘要】20世纪电影和电视作为第八艺术和第九艺术进入人类生活,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读图时代的来临,使文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被图像代替,人类进入了一个“影像狂欢的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也很难抵制影视无孔不入的渗透侵蚀,不得不调整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地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外国文学 改编 经典文本 影视狂欢 课堂教学

外国文学名著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优秀文化的积淀,是文学中的精华,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在多彩的视听享受的影响下,学生的文本阅读积极性不高,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外国文学的特殊性质,它不仅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影视资源来填补中外文化差异的鸿沟,影视教学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外国文学教学课堂的积极性,而一些和外国文学相关的影视改编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我们可以借影视资源引导学生的兴趣,但一定要明确指出二者的不同,最终讲授要回归到文本,提倡文学性阅读。因此,名著影视对于传统的文学讲授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也决不可简单地照搬,甚至替代。

一、名著影视的骤然兴起与经典文本的逐渐失落

经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电影的诞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影视狂欢时代华丽的到来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下,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

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的原因。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型、享受型的社会转化,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所遮蔽,神圣的文学被忽略,许多的经典名著被冷落。

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异同

名著影视是诸多艺术的混合体,经典文本作为名著影视存在的前提,可以称之为名著影视的母体。名著影视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而今经典文本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理由所在,即文学的媒介——文字。

名著影视与经典文本的审美意象的构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尽相同。经典文本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就是靠语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视是一种可视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经典文本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而名著影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审美想象,既表现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

三、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

1.根据教学的需要,正确筛选影视资源,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面对大量的名著影视,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齐,我们应选取与教学需要相关的且与原著精神风貌一致的影视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外国文学课程本身有综合性、异源异质性强的特点,使得作品中出现的特定历史、宏伟的战争场面、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的主题等仅凭想象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观看名著影视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本的意境与思想,也能促进学生重新阅读文学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2.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要各有侧重。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以坚持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影视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中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无从了解,听课味同嚼蜡,毫无效率可言。在教学中引入名著影视作为辅助手段,展示那些精彩的或是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阅读原著,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3.名著影视与原作对照,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教师要立足于经典文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电影或片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些灵活有趣的或悬念性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回归。通过阅读原著和电影对照,然后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分析、随堂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活跃思想、热烈讨论,从中学习到知识。

四、结语

我们利用影视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以期有利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并进而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与鉴赏能力。在教学中可通过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探讨,结合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成为有道德感、责任感的人。

作者:蔡燕

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 篇3:

中职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异域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在中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作者认为应该从转变教学理念、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方面入手,促进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一、中职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其他国家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体现了外国人民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表达,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了解与我们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感受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中职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选入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是经过千百年的筛选和亿万读者检验的文学精粹,无论是选文的作者还是选文中涉及的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完善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中职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一)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被重视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并不重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对于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一些教师以它们距离我们时代较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为由,秉持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不会去设定高质量的教学目标,自然也无法使学生受到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熏陶。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中职学校里,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不高,一些学生喜欢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也仅仅是对其中情节生动的小说等体裁的作品感兴趣,而对于教材中涉及的演讲词、说明文等并不感兴趣,这些文章往往实用性较强,阅读起来不好理解,不太容易抓住他们的胃口。此外,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并不多,阅读面狭窄,长此以往,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很难得到提高。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育理念因循守旧

在中职外国文学作品课堂上,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很少,在这种模式下,串讲法大行其道,学生往往是在被动的学习,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步传播开来,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依然因循守旧,不去做出改变,难免会落后于时代潮流。

(四)教师外国文学素养有待提高

在中职学校里,一些语文教师并不喜欢教授外国文学作品,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一些教师表示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还是有所欠缺,许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印象还停留在大学阶段看过的为数不多外国文学作品上,对外国文学作品流派和代表作家知之甚少,更别提去主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了,一些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学作品时,多是出于个人的理解或是根据教学参考书进行解读,没能将外国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讲解出来,这就使得外国文学的教学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中职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研究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推动教学进步的指南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者,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外国文学作品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中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外国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表达,反映了外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异域文化,而且可以感受西方的人文精神,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通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外国文学作品学习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互动中,通过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不高,除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外,与学生自己的认识也有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在于价值的塑造,从而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随着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越来越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种,课堂导入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应该加强教学设计,在新课一开始就通过生动的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阅读量少,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图书角等形式为学生推荐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名著和导读书目,让学生在课下时间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通过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活力

在中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不管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一些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影视资源来辅助教学,通过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影视作品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情节紧凑,描写生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编写,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将文本内容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编写课文内容,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母子三人四次在除夕夜吃面的情节,通过语言的组织和情节的再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

外国文学作品蕴含了不同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文学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缺乏外国文学方面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讲解不到位,从而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探究能力。在现实中,一些教师普遍存在着外国文学作品理论体系不完备、知识陈旧等问题,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熟知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外国文学各个时期的流派风格、代表作家和作品,才能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从而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添彩。总之,教师要不断学习,通过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情,帮助学生在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璇.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04):116-118.

[2]单凌.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难点与教学策略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99-100.

[3]阮红环.高中外国文学作品高效课堂研究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作者:贾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疗集团老年护理论文下一篇:汽车基础电子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