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论文范文

2023-03-21

影视剧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影视剧;性别重构

在女性主义逐步兴起的漫漫长河中,先后共经历三次浪潮来不断优化,分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其次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女性主义浪潮;最后是1990年至今,关于女性主义的研究开始进入学术机构,出现各类女性主义流派。秉着“两性真正的自由需要两性一起努力”来浅析影视剧中性别重构的相关问题。

1. 英美剧中的女性主义崛起

1.1 男性题材占据主要市场

最初阶段的英美剧,广受大众好评的均是以男性为主角而展开的各类题材剧集。以监狱为故事背景的传奇性美剧《越狱》、被誉为“BBC史上最经典的黑帮英剧的《浴血黑帮》、讲述二战期间真实故事的神作《兄弟连》、背着犯罪剧外壳内在却是家庭伦理剧的《清道夫》......在早期的英美剧荧幕中,满屏充斥的都是荷尔蒙爆棚男性主演剧集,且大部分故事设定为男主拯救朋友、拯救家园、拯救世界等,而女性角色仅仅作为“绿叶”,用来衬托出男性角色身上背负的重任与光环。

1.2 女性题材萌芽

在1998年,一部以女性感情生活为主题的美剧《欲望都市》横空出世,《欲望都市》在美剧圈掀起了一场革命。剧中的主要角色为生活在纽约曼哈顿中四位美丽时尚的单身女性,她们无论是在生活上、工作上,还是性格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她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不再年轻。即便如此三十多岁的她们依然想在充满利益、欲望的大都市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借着友谊的力量不关乎其他,敢爱敢恨。女主角凯莉的那句经典台词“女性是否能像男人一样享受鱼水之欢”,不仅直接大胆的张扬女性风采,还原女性原本面貌,表达出女性在追求爱情上可以与男性平等,更是宣告了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正在崛起。

美剧制作人詹妮·比克斯曾说过:“美剧领域,女性观众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她们有在角色身上寻找认同感的需求,那些独立自主的警察、政客、律师和医生等各类女性角色,都能给予女性观众的内心需求。”如今,像《克拉丽斯》、《东城梦魇》、《单身毒妈》等以女性为主角的大批量剧集陆续在荧屏上热播。

1.3 树立正确价值的女性主义

大众需要深知的一点是,女性主义觉醒并兴起并不是为了和广大男性形成对立面,更不是为了制造性别对峙,掀起争辩。美剧编剧米歇尔·金曾说:“电视剧中女性主义的增多,说明女性在整个社会被予以承认和重视,女人们需要互相了解,男人们也想更多地了解女人。”美剧中的女性角色,不仅要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实现自我价值,还要更多地承担起国家使命。在系列美剧《危机边缘》中,优秀的FBI年轻女特工奥莉维亚与神秘科学家沃尔特合作调查一系列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超自然现象的故事;在美剧《双面女间谍》中,我们看到一個本该按照正常学生流程度过美好校园生活的金发靓女雪莉,实际上她确早已为秘密情报组织工作多年的双重间谍。

总之,强势独立且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角色在美剧中的比重份额越来越多,这类女性角色也逐步开始成为吸引受众的一大亮点,演员们将女性的外在生活状态再到内在心理、以及社会地位都进行了详细的艺术展现。

2. 影视性别消费重构

2.1 影视性别消费演变

在传统电视电视剧中,大部分剧情主线设定都是大笔墨歌颂男性角色的英雄主义色彩,而女性角色大部分设定都是用女性本身来博取大众视野,强刷存在感。这种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较多体现在当代宫廷剧里,如《甄嬛传》全剧呈现出的线路,就是多位女性围绕着一位男性发生各种明暗争夺的故事。正是因为这种制度观念的局限,造成两性地位大不相同,直到今天,在某些国家地区还依然存在着不良的两性观念,处于这样制度观念下的女性还是只会把自己固定在家庭生活上。

随着社会观念不断革新,女性地位在不断提高,过去很多只有男性才涉及的领域,开始逐渐出现了女性身影,电视行业则衍生出众多女性导演,制片人,策划人等,从而电视节目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男性消费开始兴起,

当女性导演或女性制片人在创作制作节目时,她们会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所以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韩剧可以风靡全球,为什么通过剧集播出后带动其他相关产业链的原因,因为大部分韩剧的导演或作者都是女性,自然了解大部分女性受众想要看到的事物,想要感受到的情绪。

2.2 国内剧集演变

在近年来的中国电视剧或综艺市场,男明星的活跃度显然已经超越了女明星,尤其是当下打造出的一批批的国产男团和人设男主,他们只要一出场无疑就是满屏尖叫的局面。电视剧《琅琊榜》、《扫黑风暴》、《觉醒年代》等更是安排众多男明星共同出演,像这类各大男神合体的电视剧,一经播出之后便会多次囊括各大平台热搜榜。2020年由当代新生流量男明星胡一天、陈哲远主演的《绝代双骄》,该剧不仅在CCTV-8中的黄金强档剧场播出,还同步在央视网、爱奇艺播出,尽管最后评价褒贬不一,但在CCTV-8播出期间,多次拿下同时段收视率第一,使CCTV-8近半年首创收视率新高。

从现在各个节目的配置来看,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服务于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女性地位逐步开始上升,实现消费女性向消费男性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视节目制作要重点发展男性经济,我们更应该是要构建出一种健康的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加之合理运用进行创作,而且这对于女性来说,也是一次重新建构地位,转变观念的好机会。

3. 电影中的两性模式

抛开电视剧,近些年的电影市场中,不难发现获得广大受众好评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在性别这一问题上做文章。放眼市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异形》、《生化危机》、《黑夜传说》系列,再到如今火爆全球的大女主电影,漫威的《黑寡妇》、《惊奇队长》,DC的《神奇女侠》、《猛禽小队和哈莉·奎茵》等。

依靠动画起家的迪斯尼也不例外。由于动画具有意识指向性,因此动画不仅会受到创作者价值观的影响,而且还能体现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兴起,迪士尼动画在后现代女性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女性形象进行了重构。如今的迪士尼动画电影为彰显出现代女性的个性,实现男女平等,纷纷再构建了具有多元化、差异性且追求自由的女性角色。国外电影题材恰到好处的改写了由于历史叙事造成的性别局限性,把以男性为惯例的中心展开偏移,无论是以儿童为目标受众的动画电影,还是以男性为目标受众的超级英雄电影,都开始将目标受众向年轻女性靠近,乘上时代发展的快车。

国内最值一提的当属于2019年开启中国动画世界的《哪吒·魔童降世》,其中充当父亲角色的李靖,不再是老一辈口中声声相传神话故事中的高冷天王,而是真正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父亲。而母亲角色重新塑造的原型为当代女性,忙于工作的同时照顾家庭,影片开头也体现了母亲与父亲之间的平等地位。

女性角色从21世纪初的荧幕欲望符号转变为逐渐获得自主意识。随着女性自主意识不断觉醒,影视剧作品中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角色,不再局限于家庭,而是在逐步跨越到各个社会领域中去,让女性角色在影视剧这条路上走的更加自在从容,而这背后必然会对男权为中心造成冲击,但是社会更需要的是两性互助共同成长的过程,女性不再是男性成功路上的伴侣,而且同行者的存在。影视剧中一个个微小细致的调整改变,就会推动了当下文化思潮,也会塑造出新型的两性模式。

女性主义并不是像铁板一样的意识形态,女性主义的崛起并不意味着要压制或是打压男性,对于性别上的异同,可以按照一个简单的原则:争取两性之间权利上的平等,但依然要承认并且保持其他方面的差异,来共同互助成长。

4. 结语

今后我們在创作人物角色时,要更加细腻的去深入体会其在国内外社会中的真实生活,了解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多加一些理性的反思,方可把人物、剧情等真正地做到深入观众内心。

参考文献:

[1]张莉亚.《南方人物周刊》中的女性形象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王冬梅,徐建纲.《欲望都市》:一部女性的赞歌[J].电影文学,2013(03):130-131.

[3]刘灵渊.大胆去爱颁奖季美剧女性主义收获颇丰[EB/OL].http://news.ts.cn/system/2018/01/26/035081244.shtml,2018/01/26.

[4]夏纹文.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当代好莱坞动画电影女性形象再构建[J].大众文艺,2017(07):191-192.

[5]高雅.“她文化”的衍变及思考——影视作品中的女性符号与性别叙事研究[J].视听,2021(01):45-46.

[6]成红舞.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与运用(1995.9—2005.12)[D].山东大学,2006.

作者简介:尹雪韦,(1998年1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艺术电视编导与制作方向。钟家豪,(1996.12—)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艺术电视编导与制作方向。

影视剧论文范文第2篇

当今社会是科技化、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大众传媒也在飞速发展中。在各种传播媒体中,影视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负载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现代社会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并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在我国,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电影电视剧事业也在迅猛发展中。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对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也产生很大影响。

一、历史题材影视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属于一种艺术的叙述形式,包含一定的艺术想象。虽然它是以历史为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但这并不表示它与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完全相等。它是人们借助摄像等技术手段,通过适当的想象和虚构形成的。它使存在于过去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得以艺术地再现,让历史直观形象地重现在人们眼前,使其与观众产生共鸣,给予观众历史知识、审美、娱乐等精神需要和现实需要。

二、历史题材影视剧对历史学习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一直是教师们难于解决的问题。对很多青少年来说,历史是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其内容远离生活、难以想象,而历史影视剧则不然。它以故事的形式表述历史,给予学生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刺激,画面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并且部分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抗日战争》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以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使学生感受当时身处那个恶魔肆虐城市的人民的无助和日军的残暴,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单调枯燥的讲授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历史影视剧则是不同的。历史影视剧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历史,打破了时空限制,将学生带回过去,增强了学生的感官感受,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历史题材影视剧对历史学习的消极影响

1.部分历史剧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近年来,越来越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走进千家万户。按照其与历史史实的相符程度,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为“正说剧”“亚正说剧”和“戏说剧”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的历史影视剧在反映历史真实性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与“戏说剧”相比,“正说剧”和“亚正说剧”更能体现历史的事实。“正说剧”和“亚正说剧”大都是根据部分历史史实以现代艺术手段和演员精彩演绎进行拍摄的。扣人心弦的剧情、生动的画面感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人们在愉悦观赏的同时感知历史,从而达到普及历史的教育意义。

“戏说剧”则是这三类历史影视剧中最为大众所喜爱的。从当年大热的《宫》《步步惊心》到《甄嬛传》等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它不受真实史实的局限,仅仅套用一段历史背景、人物、服装等元素进行拍摄。随意虚构、改动甚至扭曲历史史实到了“只见古装,不见历史”的地步。与其称它为历史剧,不如说是“古装戏”更为恰当。不过,这类剧往往令人一目了然,人们不会将它当成历史剧来看待,因此對青少年的影响不会很大。

2.传播消极的价值观。

近些年来历史影视剧以其生动和连续性在观众中产生较大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深受大众喜爱。但无论是严肃庄重以描写治国安邦等朝政大事为主线的历史正剧,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抑或是以后现代无深度叙事、编织传奇故事为主的戏说剧,如《步步惊心》《宫》等,他们大都以宫廷争斗和皇权争夺为主要内容,全剧充斥着权谋思想。这种历史影视剧所张扬的权谋文化观是伴随着传统文化生长的毒瘤,是人文精神的一种极大的倒退,对于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公平、自由、公正有消极影响。然而当今历史影视剧常用欣赏的眼光叙述这种权谋思想,以胜败论英雄。正如在《秦王李世民》中,秦王李世民通过在玄武门发动的政变进而称王成了唐太宗。人们只记得他开创贞观之治是一代明君,却忽略他残杀兄弟的事实。

(导师高志超)

影视剧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方方的小说从多个方面描绘了变化多端的现实人生和心灵世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以俯视的角度来观察生活,使艺术世界在时空阔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显现,其作品有一种现实的深刻性和审美的深邃性。她的一些作品被影视导演青睐而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改编后,影视文本叙事视角的下移和性别视角的转变,产生了与原著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样具有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对今后影视剧的改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对方方小说改编现象的分析,探讨影视改编中审美视角的选择、转换与作品审美意义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方方小说;视角转换;改编; 影视;艺术

作家方方善于运用文学这把极其锋利的手术刀去解剖人性,揭示各色人群病苦的人生,她的小说一直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如今,在这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大众传媒巨大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刺激着思想活跃、眼光敏锐的作家们,许多作家纷纷“触电”。同时影视剧也需要作家作品影响并丰富影视本身的文化内容和美学创意,因此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频频,也颇为引人瞩目。方方的小说注重人物心理、性格的刻画和人生哲理的表达,细腻又不失味道,既有相当品位,又不乏当今流行的商业质素,可读性极强的故事透露了方方自觉的读者意识,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待,自然也成为了影视改编的热点。其《行为艺术》(改编成电影《蓝色爱情》,霍建起导演)、《桃花灿烂》(傅华阳导演)、《埋伏》(黄建新导演)等纷纷被改编并拍成了影视剧。

在方方小说的改编中,影视文本对原著进行了重新解读。与原著相比,既有承继,又有很大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审美视角发生了转换。审美视角是创作主体对生活属于自己的一种艺术发现,它是创作者主体意识和审美意象的艺术外化。[1]它体现了一种观点,反映了一种态度,是作者在叙述时对事件、人物、场景的艺术把握方式,同创作者的美学趣味和他对待所反映题材的态度密切相关。方方与改编者对审美视角的不同选择,让两种文本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由于都力图以开阔的视野去观照世界,都具有相当深沉的文化意蕴,对今后影视剧的改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方方的小说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从多个方面来描绘变化多端的现实人生和心灵世界,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小说艺术世界的纵深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以俯视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居高临下地将视线投射到对象世界身上,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将多种矛盾线索条分缕析,将人物从外表到内心和盘托出,洞幽察微,却又能汪洋恣肆,无所顾忌。

俯视是对生活和人生的一种宏观的把握,它不但可以看到事物的现在,也能看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以及其中包蕴着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角度要求作家有广阔的艺术视野,笼括全局,既具有一种穿透力,又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因此,它能够从必然性的角度来认识人的现实活动和心灵轨迹,使艺术世界在时空阔度上得到最大限度地显现。而方方的作品,不管是《行为艺术》,还是《桃花灿烂》《埋伏》等,都能俯察人生,使小说包容广阔的生活流程,体现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人物外在和内在的东西得到表现,其性格的不同侧面在一起一伏、一开一合中得以充分地展开,使人有所感,有所思,更令人悟其理,作品呈现出特有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品味,使我们不得不去思索整个作品中交融着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人生。“尽管方 方在一份独具的幽默自嘲和从容间隐藏起叙事人的评判,但她显然执著于难以自弃的价值。”[2](323)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作为作家的一种自觉追求,给文学作品带来了一种现实的深刻性和审美的深邃性,透视出世事变幻所引发的普遍永恒的沧桑悲怆,使得小说创作的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较高。

《行为艺术》是一个警察侦破故事,却灌注进浓厚的哲理意蕴,表现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主人公小邰首先面临的就是个人对艺术的爱好,个人的艺术气质与警察职业的冲突与无从选择的选择。方方就曾认为悲剧的确不总是社会的、政治的和时代的,特别是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悲剧更多的是个人自我选择的结果。这是作家表现当代题材的一个很有效的创作视角,本可以从犯罪心理或警察抓罪犯的角度入手,却从人物的人生观分析切入。选择这一叙事视角,深刻而细腻地揭示出一个人灵魂的驿动,揭示人物复杂的性格命运,烘托出浓厚的文化意蕴,作品奉献于人们的不是形象自身,而是超越于形象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方方在《埋伏》里把对社会文化的反思转向了对人生命运的感喟。强调生活事件的突发性、偶然性,表现人的生存境遇之中的许多微小、偶然的主客观因素对于人的命运及其一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埋伏》里的等待相当惨烈,本该结束的精神折磨因一个偶然因素——叶民主与他人私怨而未被通知撤离。漫长的等待,因主人公的良知与职责意识而无法松懈,终使得科长阖然辞世,叶民主身心交瘁。这种等待其实是人生的隐喻,是一种充满悲剧色彩的深刻的命运观。叙述主体采用这种视角作为反映生活的立足点,扫描开阔,延伸了思维的触角,产生了特殊的积极效果和现实价值,达到了表现时代、反映社会的目的。

我们还能从她的作品《桃花灿烂》中深深地体悟到环境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方方借命运和现实之手,强调生命的苦涩。陆粞的人生悲剧可以说既是典型的人物性格悲剧,也是人物生活经历、文化遗传、观念意识和时代烙印的综合结果。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的环境中,表现人与生存的境遇、现实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在对人的生存状态叙写中,对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

方方小说从较高的视角来开掘具体生活场景背后的历史行程和文化嬗变,这样的角度选得巧妙而恰当,作品的意蕴超出了既定的生活范围,直指向人生世相的变迁和社会心理的分裂与整合,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展开得更有广度和深度,具有较为普遍的情绪触动和思想震颤,取得了超出具体题材的普遍意义。正如方方所说:“我的小说主要反映了生存环境对人的命运的塑造。”[3]

根据方方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蓝色爱情》《桃花灿烂》和《埋伏》等建立了自己的审美视角。电影是以平视的目光直面人生,再现生活逻辑和现实图像,其视线呈流动、游移形态,按照事实本来的面目再现表现对象。平视,字面意义是两眼平着向前看,其实暗含平等看待的意思,相对于仰视而言无疑是一种进步。基本上可以避免夸张和变形,能注重对生活的还原,客观冷静地叙述人生过程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其影响,以平视的眼光观察其表现对象,即把笔下的人物作为自己同时代人放在共同生存的空间和时间环境中,以自己的感受来体验和把握他们的脉搏及其感情走向,从而表现平民的生活困境和人生道路上的艰难跋涉。电影改编,从方方小说的较高视角下移和转换,在银幕上演出一幕幕平实的悲剧,没有大起大落、惊天动地,作品中充满平庸、琐碎、无奈的现实、生活的痛苦(《埋伏》里叶民主的坚守);互相眷恋、生死相依却各奔东西的恋人(如《桃花灿烂》中的陆粞和星子)。对平民的观照更多是一种欣赏与挣脱的复杂意识,赋予了人生一种真实的定义。创作者置身平民生活中,不夸大,不隐瞒,不居高临下地俯视,而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描写世俗平民生活图景和生存状态,相对原著来说,是叙事视角的下移。叙事视角的转移必然造成叙述重心的偏移和倾斜,导致文本叙述内容的变化,必然伴随对现实关系及其变化在新的深度上的开掘,从而获得对生活的真情实感,进而去构筑艺术叙述的总体框架。

《蓝色爱情》与原著讲述的杨高父亲的死与凶手马白驹的故事就有很大不同。原著中杨高做了警察并时刻不忘寻找马白驹,为惨死的父亲报仇,然而真相却是身为警察的杨父强暴了马白驹的未婚妻。马便向黑社会出卖揭露了正做卧底的杨高父亲,直接导致了杨父的惨死。这个故事中所有的当事人都沉入了命运的深渊,做着徒劳的挣扎。从法律和道德角度看,好人和罪犯,谁该赞美、谁该批判,一目了然,社会生活就建立在这些稳定的价值标准之上。但从终极视角来看事情则不一样。真善美与假恶丑是相对存在的。终极视角超越了世俗观念,从而使人获得对诸多社会现象更合理更深刻的认识。

霍建起的《蓝色爱情》改变了这个冥冥之中主人公无法挣脱命运残酷摆弄的故事,变成了女主人公刘云的父亲被凶杀而不断侦查终于结案的故事。邰林为刘云寻恩人马白驹,不料在查找此人时,发现这个叫马白驹的人又和一起20多前的杀人案有联系,经过 认真的调查,邰林找到了马白驹,马白驹向公安局讲述了20年前一起杀人案的经过,但他却不是杀人凶手。而且刘云不是死者的女儿,其实是他的女儿。最后给剧中人安排了一个相对和缓的结尾,虽然依然深沉凝重,但温情感受加浓,从而隐藏了对人性的批判锋芒,不至于叫观众在沉重的主题思考中失去耐心。

为了使作品的格调不过于沉重和悲伤,这几位导演们对人物都报以默默的赞美或温馨的认同,洋溢着追求自我与圆满的努力,结局虽有苦涩,但不至于像小说那样伤悲和沉重,在宿命的良性循环中使人感受到创作者对人性美好与圆满所怀抱的希望。

电影的哲理表达不同于小说理性的思辨的表达,它是导演以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感情化的、整体化的、形象化的方式,去感知时代、社会、人生,形象成为哲理的载体,哲理融于视像之中。这些借助视觉形象显示出来的哲理议论,不仅不会损害作品艺术的完整性,反而会使哲理获得一种感性的观照,引起思考,而这种思考的幅射力又宽泛地向人物的生活经历、性格命运,向生活的四面八方伸展开去,从而获得一种有关人物整个的、有生活整体的感慨与认识。

电影里刘云表演了一次以生命相搏的行为艺术, 她站在高高的大桥上,纵身下跳,瞬间变成了时下流行的游戏——蹦极,在空中飘荡。这种行为由人们开始理解的跳水自杀而换来了一场惊叹,可以说达到了艺术的极致,不过她只是要人们不要轻易相信这个自杀场面,人生的生活层面隐藏着不可测的方面。将“人生”与“艺术”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了其中人为的虚假性与游戏性,使“艺术”二字具有了强烈的反讽性和否定性。电影将深刻的语义隐含的机智和理性孕育在形象中,获得一种生活哲理的感悟。

可见,方方小说的视角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是立足于哲学的,有一种对社会的批判力量,因而有了更强的深度和力度。改编的电影的视角则是形而下的、直观的,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了一种人生的基本态度,而给予人们以人生的启迪。由于切入的角度不同,创造出的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效果。前者不拘于一隅,透视民族性格心理和人性特征,深刻而广博,有大气魄和深厚的现实感。后者通过视角的变换,大大缩短了银幕形象与生活现实间的距离,也缩短了观众与人物的生活距离。虽在视角上各有侧重,但都客观、超脱,在塑造人物时透露出迥异于传统的自然本色,极易被人感知。如果说平视有其局限性,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和行为的过程与结果的话,那么,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创作者只是站在与表现对象同样的认识水平上来把握生活。

当男性导演将方方的小说改编后,电影与小说选择表现的侧重点固然不同,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的叙事作品在特征上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视角可以理解为一种叙述方式,这自然牵扯到一个谁是叙述者的问题,是男性抑或是女性,所传达的精神自然会有差异。视角的选择其实还有很强的性别倾向,具有一定意识形态性。无论作品的内容是客观写实还是直达内心,无论风格是朴实自然还是幽默跳脱,都会或隐或显地传达出作者有意或无意的性别观念,使得它们的性别意识、性别态度呈现出种种不同。如果从性别的视角切入作品,将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评判小说与电影的创作以及人物塑造提供一个有力的支点,同时强调了创作主体艺术构思的决定 作用。

小说作者方方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确实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来处理人物关系的,关注女性深层心理,她揭示了一个个关于女性生存方式与女性的本质被异化的命题,也必然触摸到漫长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文化统治在女性心灵深处刻下的烙印。方方说:“女性文学始终充满着对男权意识的反叛……我的小说中的反叛意识主要体现在一种独立的思想层面。”[4]在她的小说中,展示了对男性文化视阀的抗衡。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者对笔下的男性常常表示出失望,并导致了笔下女性对爱情的绝望。方方打碎了爱情婚姻玫瑰色梦想的表象,发掘出女性生存困境的悲剧主题,把批判的眼光由外向内作自我审视的调整。她笔下许多女性经济上获得了独立,物质上也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走进了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可是她们却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面临着对爱情的失望,绝望到走入婚姻苍白与无奈的境 地。《桃花灿烂》里星子一直盼望陆粞果敢、主动地表白,但陆粞的犹疑、矛盾和退缩让她深深失望;陆粞因为不能抗拒肉欲和水香发生了关系,直接导致了星子对感情的放弃,星子对于理想爱情的完美期待因陆粞的特定性格弱点及其个人选择而成为雾中花、水中月,揭示出女性爱情理想最终破灭的不幸结局。她们的悲剧一部分来自外界压力(不公的社会、强大的男权世界),“更多的带有个人自我选择的意味,决定于人物的既定性格”。作者是从女主人公个人的角度去把握命运的契机,去探讨悲剧的成因。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转向从个人角度探索女性悲剧,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女性文学寻找自我价值命题的必然深化。

第二,方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与品味,书写“城市女性的性别经验” ,倾向于肯定女性意识和欲望的 存在。她的爱情书写,表明了自己的女性立场。她的审美角度和书写姿态昭示着女性写作的人文景观,即对女性的自由抒写。契合了女性身上那强烈敏感而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急切地宣泄情感、寻求认同的需要。

身为女性创作者的方方,既表现女性起起伏伏的生活与命运,又以极大的热情来表现女性的爱情与性爱体验。《桃花灿烂》充分表现在星子对陆粞的“肉体出轨”问题的心理纠缠和经历了与亦文的情感试探、性爱体验后的心理释然上。星子对于性的认识始于水香在一片灿烂桃花中为了挑衅情敌,大肆炫耀与陆粞的关系而讲述的性体验。星子无法忍受陆粞的行为,灿烂的桃花就像一片阴云一次次阻挡她在感情上重新接受已然悔悟的陆粞。但是年轻的她也感受到了性爱在体内的冲动,后来与亦文在一起后,她顺从了这种性的本能。在彻底的性爱后她领悟到,“觉得自己把一个并不紧要的东西严密看守了许多年,待有一天拿出来时,才发现也不值什么”。[5](98)性爱在这里似乎成为了一把钥匙,也正是通过两性试探的生命体验,当星子转变为妇人时,冲垮了她的心理藩篱,才得以打开心门,最终完成了女性对于性的真正的成熟的理性的认识。性爱的体验和觉醒,才使她抹去心头积久的阴影,最后在得知陆粞患癌以后, 毅然来到他身边。

从作者对星子的隐秘心理那丝丝入扣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寻找理想爱情,而开始走向对自我人格的关注。女性在爱情方面也应该拥有自己的尊严,拥有一种建立在男女人格平等上的爱情,从寻找女性理想的爱情走向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关注,在不经意间写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正是方方的高明。

改编方方小说的傅华阳、霍建起、黄建新均是男性导演。他们将女性问题一起裹挟在社会流俗的批判中, 作品中并没有表现出对女性的特别眷顾。与女性视角的写作更重视女性自我的感受相比,男性视角更喜欢围绕在对社会性话题的书写中,电影作品里投入了相当的镜头从社会历史背景上去探讨社会、人生以及男女关系,创作者无意中将各种生活况味的体会权和人物命运的思考权赋予了男性角色,这体现出作者下意识的对男性思考能力的推崇。霍建起的电影《蓝色爱情》以男性的主人公充当故事的叙述者,所有的情节单元都呈现在他的“视野”中,情节的展开也以他的行动为轴心,男性主人公不在场的事件不予叙述。每一个较大的情节单元所包含的诸场景都是在男性的视阈范围内呈现,与强大的男性文化语境相契合。

在霍建起、傅华阳等导演那儿,淡化了爱情虚无、绝望的感受,回避了男性卑怯、羸弱的一面。在《蓝色爱情》中,警察小邰英雄救美,雨夜救了一位他以为要跳江自杀的女人刘云,并在与刘云的交往中爱上了她,并积极地为她寻恩人,实际上是帮助刘云找到了她的亲生父亲。《桃花灿烂》追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铭刻在一代人记忆深处的似水年华,生活在傅华阳的镜头中虽然不都是仁慈的但并未完全绝望。在他的作品里,沿着爱情这条线的流程,我们可以看到,星子曾相信爱情,并苦苦追寻, 纯美的爱情夹杂着伤逝的人间烟火,而男人内心深处也隐藏着一种无以言表的深刻疼痛。电影有一种诗意的忧伤,一种挥之不去的生命的伤痛之感。

当然导演们也刻画女性,把她们置于一个个常态或非常态场景下,寻视她们的爱情生活道路,精心勾勒她们的命运曲线,并努力从中展示女性独特的内心图景。但不难发现导演在总体上塑造女性的策略是:按照男性价值标准塑造女性形象,将女性当作看的对象,女性形象往往被放在客体和被看的位置,而不是象方方那样将女性放于主体和看的位置,如星子、刘云等置放在男性如陆粞、警察小邰的目光包围圈里接受观察、审视。一片灿烂桃花中清纯的星子,如云如霞,美不胜收;湛蓝的海水,映衬着黑衣女孩刘云,神秘、忧郁,还有一种梦幻感。这些女性激发了男性肾上腺素的即兴分泌,男人们爱慕她们、亲近她们、保护她们。然而这些女性形象美则美矣,却缺乏生动、丰富的性格层次。《蓝色爱情》的刘云成为方方传达生活体验和表达“行为艺术”的载体,只是象征性的符号和解读玄妙命运的符码。人物显得不伦不类,她究竟是肤浅还是深刻得简单,并不重要,刘云只是男主人公邰林观看和欣赏的客体,影片的性别意识仍属于男权社会的特有产物。在《桃花灿烂》里,女性在形象、气质上完全贴合男权文化规范对女性的男性中心主义想象,成为被审视的对象,而不是能动地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主动者和体验者;在黄建新的电影《埋伏》中,女性连被看的资格都没有,甚至彻底沦为男性主人公性爱表现的对象。

在这些电影中,当创作者将视线从女性身上转移到所谓关涉正义、责任等重大命题时,尖锐地指向了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现实的不合理。于是完整独立的女性形象隐身而去,男性形象肩扛道义走上前来。《埋伏》里便是让女人走开,而集中表现男主人公叶民主的长时间坚守,令罪犯无法达成其罪恶目的的过程,实际上是体现了叶民主由普通男人成为英雄的过程。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男性导演的电影,可以发现尽管没有浓厚的男权意识,但由于受限于性别、年龄、学养、观念结构等因素,其作品呈现的文化内涵一直都未能冲出男权藩篱。创作者作为社会文化监控下的一分子,他们的性别观念或多或少都会有社会性别文化的烙印,只不过有着鲜明性别意识的作家会对这种烙印的合理性进行着积极的审视和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并没有十分纯粹的“超越”性别的创作。

三、结语

视角是一架重要的桥梁,通过视角的选择和观 照,为人们把握世界提供必不可少的视野,还把自身的特性对象化于内容的思想之中,从而使得视角与思想之间形成了某种对应关系。小说与影视两种艺术形式的选材、寓意和切入的角度各有不同,对人性的言说方式和深度有差异,呈现着各自具有鲜明个性的审美追求,如果说方方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文本的构建意在表达作者对人物真情在现实环境中的遭际命运的思考的话,那么方方小说的构建则更为抽象与超拔,它以先验的态度和哲学的思考对人性与人的命运作了宏观的把握与理性的总结,具有相当深沉的文化意蕴,体现了一种普遍的、超越原始叙事人的意义。可见与原创小说相比, 有时影视改编作品在体现导演自己的情感上总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终归是他人之物,即便或改或编,编导自身的许多感情都很难与其完全水乳交 融。

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都着力表现人的生存状 态,开掘人性的深度,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多样的人世风情,都具有相互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值得人们去体味与思索。

参考文献:

[1] 张德林. 审美视角与艺术深度——小说艺术谈[J] . 小说评论, 1986, (6): 59.

[2] 戴锦华.《涉度之舟》[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丁永强. 新写实作家: 评论家谈新写实[J].小说评论, 1991, (3): 14.

[4] 叶立文, 方方. 为自己的内心写作―方方访谈[J]. 小说评论, 2002, (1): 40.

[5] 方方. 方方读本[M].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2.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erspective

—An analysis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s of Fang Fang’s novels

Feng Ling

(Jianghan University of the humanity academy enthusiastically, Wanhan 430056, China)

[编辑:胡兴华]

收稿日期:2012?06?04;修回日期:2012?09?28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科研立项项目《从文学文本到影视作品——武汉女性作家作品改编研究》(2010007)

作者简介:冯岭(1970?),女,湖北孝感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化.

影视剧论文范文第4篇

编前语:2007年9月21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广电局在长春共同举办了“中国·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荀凤栖,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广电局局长任凤霞,以及李准、仲呈祥等国内著名影视理论家、文艺评论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等众多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

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吉林电视剧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吉林电视剧创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充分尊重电视剧生产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高位引领、“有意栽花”的必然结果,也是吉林电视剧创作团队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执著地守望本土文化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优势条件,经年累月默默耕耘的收获。吉林电视剧在创作与生产的过程中,始终以“主旋律”和“三贴近”作为“两个基本点”,以大众文化诉求和电视市场需求作为目标取向,探索并且确立了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上寻求市场的归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模式。

近几年来,吉林省的电视剧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方面成绩更为突出,此次在吉林省召开“中国·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意在总结经验,促进我国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取得更大的辉煌。

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荀凤栖首先代表吉林省委、省政府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吉林电视剧发展的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实践,为吉林电视剧创作生产提供了崭新内容和不竭源泉。多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对电视剧的创作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导和推动优秀电视剧作品的创作生产,使吉林省电视剧创作生产不断涌现出优秀作品,形成了一定优势和特色,得到中央领导、中宣部领导和相关领导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在扼要介绍吉林省在历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获得的成绩后,荀凤栖表示,吉林省广大电视剧工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全省电视剧创作生产不断取得新成绩,并使其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国际文化实力的激烈竞争,面对兄弟省市的迅猛发展势头,如何巩固和发展吉林电视剧事业,是我们面临的基本任务。吉林省将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大力推动文艺创新;二是坚持“三贴近”原则;三是深化改革;四是培养人才;五是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首先传达了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对此次会议能够总结成功经验的期望,和对未来电视剧创作、生产要继续以主旋律题材为主的全面部署。胡占凡表示,中国电视剧的创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国电视剧创作中,农村题材电视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这些剧以中国的农村、农民为素材来源,以党和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基点,展现了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同时,这些剧也表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当中的矛盾冲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还表现了广大农民对党和富民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刻画了广大农民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党的政策,艰苦奋斗,发展农村经济,一心一意奔小康的动人场景。特别要指出的是,目前,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很多农民的形象和过去文艺作品当中的农民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都是新型农民,他们追求的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是一批新形象。这些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在内容上有的轻松活泼,有的大气,有的展示浓郁的区域文化、地方风情和特色,有很多诙谐、幽默,有些是明快亮丽的乡街景色,人物性格很多都是热烈粗犷的。应当说,它给电视剧的创作带来了清新之风。这些电视剧的播出,在城乡特别是在广大农民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刚刚结束的“五个一工程” 评奖当中,获奖电视剧68部,其中农村题材的有10部,这个比例应当是很高的。

在谈到此次研讨会选在吉林省召开时,胡占凡副局长说,第一是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和对吉林农村电视剧题材创作的肯定。第二是吉林省这几年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硕果累累,成绩不斐,大家有目共睹,因此总结吉林省的经验非常重要和必要。这些成绩说明:首先,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广电局对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是高度重视的;其次,吉林省的作家、艺术家、电视文艺工作者植根于这片黑土地,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深入生活;第三是吉林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注重打造精品,精品意识已经渗透在创作的各个环节。因此,挖掘吉林省农村题材电视剧成功的精髓,对全国电视剧的创作生产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

针对农村题材电视剧下一步的发展,胡占凡副局长表示,第一,电视剧创作一定要紧紧围绕“三农”这个中心,关注我们党的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关注我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也就是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升学就业等情况。大的方面关注农村的社会保障、卫生事业、文化建设、义务教育、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和农民切实利益相关的问题。要通过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来营造一个全社会关注“三农”这样一个文化氛围。

第二,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增强时代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特别关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当代生活,尤其要关注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战略实施以后,农村发生的变化。要深入新农村建设这个实际,才能够把握住农村发展、变化的脉搏,我们的镜头一定要对准这些新人、新事、新举措、新变化、新面貌、新风尚。反过来,还要聚焦新问题、新矛盾,比如说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环保、人口、农民工问题等。

第三,要加强剧本创作,提高导演和表演水平。要有好剧本,就得为剧作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同时,要有办法鼓励这些剧作家走进农村、走进农民生活,同时还要吸引一大批有能力、高水平的剧作家来描写我们当代的农村和农民。再有一个就是提高水平,剧本要好,表演、导演都要好,我们要有一批会写、会导、会演的人才,不能拿末流的或者三流的编剧、导演、演员来创作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第四,要注意向前辈艺术家学习,深入农村,理解农民。应当说农村题材创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有一大批著名的作家,比如赵树理,要学习赵树理这种放下架子、深入农民、做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这种放低身段的姿态。

2008年,我们就要迎来中国电视剧50年的华诞,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电视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电视剧的产业链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期望这次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能够推动中国电视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广电局局长任凤霞表示,形成“吉林电视剧现象”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深层原因产生的社会条件和人文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深厚的地域文化土壤生长出吉林电视剧独具特色的艺术之树;众多电视剧创作生产人才的艺术创作,成就了“吉林电视剧现象”;吉林省委、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创造一方艺术,一方艺术又哺育了一代人民。吉林省生产的电视剧作品是深深植根于长白山文化这片丰厚的土壤之中,特别是近些年生产的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如《刘老根I》、《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都市外乡人》、《插树岭》等更是如此。吉林省大部分电视剧作品,从自然环境上看,是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从塑造的人物形象上看,男人豪爽,女人泼辣,大碗酒,大块肉;从语言风格上看,大体上是喜剧语言风格,是生活化的语言,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语言,生动、形象、火爆、朴实、俏皮、幽默,近年生产的几部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是从二人转里边、小品里边吸取了它的艺术营养。吉林省堪称影视剧创作生产的摇篮还要从长影说起。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有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汇聚在这里,长影的艺术实践和人才储备直接为吉林省的电视剧事业搭建了较高的起点。从编剧创作队伍来看,在全国作家群当中,享有较高声誉的有张笑天、王兴东、韩志君、赵韫颖等等,他们也都奉献过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另外,吉林省还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实力雄厚的创作人才队伍,还拥有一批在国内广有影响的高素质制片人才,他们市场意识强,艺术水准精确,勇于探索,善于运作,特别是有能力聚集全国一流的影视剧大腕为我所用。

第三是文化生态,就是电视剧创作生产的社会环境,就是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吉林省广电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和操作执行层面的重要单位,主要是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去做,我们在实践当中,用战略思维来谋划和推进电视剧制作这项工程。2006年初,组建了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公司,吉林电视剧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发生新的变化:一是数量的增长,影视剧制作集团公司这个层面每年生产剧目就超过四五部;二是质量提升,电视剧《插树岭》获得了“五个一工程”特等奖,《都市外乡人》、《圣水湖畔》获优秀作品奖,“飞天奖”也同样是收获颇丰;三是题材广泛,一方面我们继续保持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优势,另外也在探索着做南方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也开始制作生产历史题材、都市题材、情感题材、传奇题材等一切市场所需求的产品;四是大主题、大制作。

吉林省的影视剧创作将始终以现实题材为方向,以内容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换体制、完善机制为保障,以优势人力资源为基础,大力开拓国内外影视剧播出市场,大力实施品牌升级战略,坚持国际化运作、产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把集团建设成为一个以电视剧生产制作为主,综合开发衍生产业为辅的产业经营格局,全面提升和带动吉林省电视剧的生产和运营水平。

文艺评论家李准、仲呈祥表示,电视剧文化决不能小视,由于电子现代化和传媒技术的普及,电视剧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承担着标志时代艺术的责任,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难以比拟的。到了这个时候,确实就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要求我们电视剧人要亲切,要有一种文化自觉。优秀的文艺作品反复证明,它们既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村现象,就是为了用先进文化,依靠电视剧这种形式,去引领我们的八九亿农民,包括引领全体中国人民。

仲呈祥说,为什么会产生“吉林电视剧现象”?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亮点为什么亮在吉林?这块黑土地的文化产品,她的农业文化的这种优秀的传统有生命力的东西在发生作用。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每一个地区也要善用,这叫得美之美。还要“美人之美”,要善于学习借鉴他民族,他地域的优秀文化资源,为我所用。另外,就是“美美与共”,两种美加在一起了,与共的过程就是交融、整合、创新的过程,做好了就肯定有新东西出来。最后是达到天下大美。

我主张通过养眼进而养心,我反对只养眼。文化者乃人类独特的一种生存方式,已化成天下艺术者,故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我想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靠艺术把人的精神境界养高,才可能由高素质、高境界的人去保证这个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电视剧工作者要反对、防止急功近利地让文化去化钱。还有就是要坚决注意防止只养眼,而不养心,养眼是受用一时,养心才受用终生。

艺术归根到底是要靠精神去养心的。《亮剑》就是一种亮剑精神,《喜耕田的故事》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田的精神,一种深情,所以我们这个电视剧文化现在承担着那么重的任务,如果没有一批团结在党的周围,在我们先进文化旗帜的引领下,创作一批真正的思想品位、美学品位都比较高的作品,那是不行的。我甚至认为,一部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哪里来?就是靠那种艺术化了的思想性,同那种有思想的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来实现的,而不是其他。

一个电视剧艺术,我觉得就应该是各个流派,比如我们吉林省的特色,哪个省抓住了自己的特色,高扬起来,把每个省合到一起,以抽象思维综合,恐怕中华民族特色的电视剧审美体系就基本建立起来了,基本凸现了我们在今后美学理想的引领下去自觉创造,不是乱来或盲目的,是非常自觉地在一种审美理想的主导下去发现生活、发现题材,去提出自己独到的审美创造,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创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导演顾晶说,“吉林电视剧现象”的产生除了它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人文意义、人文特点带来的这种动力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中国人办事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吉林电视剧现象”的产生得益于这三点。天时地利先不说,就说说“人和”。吉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吉林省广电局、吉林市广电局等领导对每一部具体的电视剧的关注,中间带有很多亲情的色彩,让我感觉我是在一群兄弟和朋友之间创作,吉林省的电视剧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就能够完成我们所谓的“吉林电视剧现象”。

我们拍《插树岭》的时候,我觉得是拿到了一个好剧本,其实这个剧本写于七八年前,故事有点老,有点旧,但是作者有非常扎实的生活基础,它的每一个人物关系,每一个细节的描述,我都觉得非常生活,另外有非常鲜活的对白,所以这个恰恰是我们东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人物性格豪放、粗犷、热情,包括语言上的幽默、诙谐都是我们东北黑土地文化的特点。在拍摄《插树岭》的时候,我选了一拨全部是东北籍的演员,这样能营构出一种语技和语感,让每一个人都鲜活起来,让每个人都真实起来。另外,拍《静静的白桦林》时,我们关注了一个新的农民问题,就是医疗问题,怎么样让农民看得起病。怎么样通过农民自助这种自救的方式,让农民自己去建立起新的医疗体系,同时通过基层干部医生做努力,来帮助我们的农民摆脱疾病的困扰。这些都挺有意义的。

“田野三部曲”的作者冯延飞在发言中说,要想作品成功,就应该站在农民的立场想象,而不要去写想象中的农民,想象中的农村。你写了农民的想象,农村的想象是真实的,你才可以写想象中的农民。我们编剧、作家,应该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有自己的想象翅膀,但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锻炼我们的飞翔能力,你有了翅膀,没有飞翔的能力,照样不能飞起来,这种锻炼飞翔能力的途径就是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深入农村,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理论学习,这样你才能够飞翔。对于作品的主旨,我始终讴歌美丽,坚持善良。我在《美丽的田野》剧本中有这么一句话,就是包括对于我作品当中有些瑕疵的农民,我都是抱着善意的,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农民兄弟,这就是我对农民的认识,所以我始终在跟别人说,我的作品一定要遵循着以黑土地为载体,以真实为底色,极大真实地反映当前农村的真实面貌,甚至农村生活的典范,这是我创作的主体,也是我一直的追求。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做总结讲话时说,今天这个会,为我们下一步的电视剧创作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近年来,电视剧的发展总体上是创作繁荣,数量、产量每年都有新的突破。但是,我们在研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有共同的忧虑,目前电视剧确实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和规模,但也集中地暴露了一些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比如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关系,比如收视率和作品的文化产量,比如创作方、投资方和电视台购买方二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大家的话题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这些问题是下一步要研究的。我们也曾经开过不同层次、不同代表的会议,大家分别提出意见,比如制作方、投资方他们的利益诉求,我们的播出方,我们的主管部门也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如何把我们的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创作、生产、播出、销售到资金回收,到社会效益、到观众认可,都能够完整地统一到一个相对让大家都能够认可的成果,确实有些困难,这个原因刚才大家也都分析到了,希望大家就我们今天提出来的这些话题做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编辑:孙宝国)

收稿日期:2007-10-24

影视剧论文范文第5篇


广受好评的《流浪地球》代表国产科幻电影的新高度和新起点

虽然郭帆执导的影片《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中篇小说,但实际上该影片与刘慈欣的原著内核差距甚大。中篇小说《流浪地球》重点探讨极端条件下的人性和社会变化,其本质是一出悲剧,而影片《流浪地球》则着重于描述人类在灭顶之灾面前如何“不抛弃、不放弃”,通过自我牺牲和集体奋斗实现自救的过程,是一部体现正能量与亲情的震撼剧。影片所反映的只是小说中“流浪五步曲”中的第二步——逃逸时代中,地球与木星相会时的一个片断,但基于原著对于地球流浪计划的描述,编剧进行了大胆的深度改编,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故事。
包括防护服在内的高科技装备大多都是用现实存在的物品拼接制作出来的,从一方面也体现了《流浪地球》道具师们所下的功夫

当然,这部电影成功的秘诀,并不仅仅是有一个好的故事,最关键的还是创作团队的严谨、执着与极端耐心。整个电影从筹划、准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共历时近4年,其中仅起步阶段关于电影世界观的编写就耗时近8个月,既包括世界版图、大气现象等自然资料,又涉及世界人口、行政版图、政治、社会分工等人类社会因素,更涵盖了巨型发动机、地下城、运载车、动力外骨骼、“领航员号”空间站等科技背景,甚至撰写了从1977年到2075年的人类百年“编年史”,为《流浪地球》設置了一个完整的未来世界体系。

由于预算限制和经验不足,该片在情节、CG制作(CG为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CG制作是指电脑图形制作)等方面还略显粗糙,但此前所做的大量基础工作,仍有力支撑起整部影片的科幻和人文内核,使影片中多达2200处的特效场景令人震撼和信服,让观众感受到了国产电影实实在在的进步。
《流浪地球》中的未来步枪整体较为宽厚,体型接近于现实中的美国OICW。可以看出它是一支弹匣后置的无托式步枪,前部上方有可安装瞄准具等附件的提把,整体布局与国产95式步枪相同,兼有比利时P90单兵自卫武器及法国FAMAS步枪的特征


《流浪地球》中的道具枪在外形设计上比较方正,显得中规中矩,科幻色彩并不十分浓厚,未来感甚至比不上这种现实存在的FN2000S突击步枪


影片海报中未来步枪前半部分的细节。该步枪枪身上方的铭文为“CNIGC.CO L/QBZ47-5.8”,右下方为“UNC7G11”

《流浪地球》之枪:中国元素与科幻风的混搭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尽管《流浪地球》并非战争或动作类影片,但其中却出现了若干种未来枪械,引起观众、网友特别是枪械爱好者的极大兴趣。毋庸质疑,既便是这些在庞大主题面前显得如此“微小”的道具,制片方也聘请了专业设计团队。影片中包括枪械在内的特殊道具,均由北京的MDI工作室自主开发。当然,这些未来枪械并非真枪,也不能实际发射,枪口火光以及弹道等效果是通过后期CG技术制作出来的。但即使这样,它们的设计仍具有很大难度,一方面要符合枪械的基本特征,让观众一眼能够看出是枪,同时又要具有未来和科技的感觉,看起来与普通枪械有所区别,此外,枪械外观造型还要符合整个影片的风格和美术设定。

《流浪地球》所刻画的未来世界极度酷寒,并且其是在绝对权力控制下的社会。从最初15分钟的情节,观众可以了解到,那时人们只能在地下城中生活,能够在地面上活动的,必定是为地球流浪计划服务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的工种由服装颜色确定,比如红色是驾驶员,灰白是技术人员,黑色则是担当军队战士或警卫的角色,而只有军人和警卫才有配备武器的资格。
影片中安装在队员动力外骨骼支架上的转管机枪,这是制片方向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2》致敬的独特安排

影片中出现的枪械有突击步枪、手枪及转管机枪共3种类型,这3种枪型可以说是当今科幻片中小部队常见的配置。据说,制作方对影片中突击步枪的设计几经修改,至少有4种方案,都是以国产95式自动步枪为原型。但几种方案包括最终采用的版本,在外观上均与95式自动步枪差别甚大,相同之处只是采用无托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影片中的步枪宽度超大,至少有80mm,加上类似比利时P90单兵自卫武器的前护手兼握把设计,整枪看起来非常肥厚,更像是一具步榴合一的OICW(理想单兵战斗武器)。

仔细观察,特别是看到队长王磊用它开火的画面后,发现该枪上方的身管仍是步枪枪管,下方的管状突起只是某种辅助装置,也就是说其功能设定仍是单一的步枪,只是增加了一层超厚“外壳”而已。就现实中的OICW来说,其较普通步枪增加的空间主要用于容纳观瞄、火控系统及电池,而这支未来步枪想必更加重视射击精度,增加的体积用以安装相关设备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影片中地表环境十分恶劣,人员外出必须穿戴防护服,战士还装备有动力外骨胳,加大加宽的枪身特别是握把,更适合在穿戴这些设备时据枪射击。

单从枪身前半部分来看,这种未来步枪更像放大的P90单兵自卫武器,消焰器形状类似于AUG A1突击步枪的,枪身前上方安装有可拆卸的高架式提把,提把上方设有用于加装附件的皮卡汀尼导轨,可安装折叠式备用机械准星,以及全息或红点瞄准具。拉机柄设在提把下方左侧,抛壳窗则设在后部右侧位置,整体布局又有点类似FAMAS步枪。

尽管银幕上无法看清该枪的所有细节,但制片方前期公布的海报中,有这种未来步枪的清晰照片,细心的网友发现枪身右侧刻有“CNIGC.CO L/0BZ47-5.8”、“UN-C7G11”。其中,“L/0BZ47”可以解释为参照了国产95式步枪的命名规则,也就是这种未来步枪于2047年定型,型号叫作47式,前面的“CNIGC.CO”应是臆造的公司简称。“UN-C7G11”是枪号,“UN”应为联合政府之意。因为影片故事发生在2075年,尽管国家仍然存在,但地球上已经成立了联合政府,各国的军事力量已经是集中管理。也就是说,该枪是全球统一采用的制式步枪。其实,制作方如此设计,与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汉字、五星红旗一样,只是更多地体现和输出中国元素的需要,这也是《流浪地球》剧组早已明确的指导方向。

影片中手枪的戏份相对薄弱,从公布的设计底稿来看,也是在国产92式手枪基础上改变握把外形、加装枪口装置的结果,但改变不是很大,特别是套筒后部和击锤的外形,能看出92式手枪的模样。该枪外表和影片中的步枪一样,采用以银白、金属灰及黑色相问的带有未来感的色彩,与影片整体呈现的极简风格的工业美学质感一致。

影片中还出现两种手枪,一种是前往杭州的救援小队在上海遭遇险情寻找出路时,队员朝天空发射红光信号弹的那支,枪口直径较大,套筒前端倾斜设计,套筒下方有带战术灯的突出部分。这个情节看似普通,其实相当超现实,因为信号弹需要星光体持续发光一段时间,因此初速较低,国产11mmI型救生信号弹和57式26mm信号弹的射高均在100m左右,而影片中的信号弹射高超过了上海大厦的顶端,即便是射高超过200m的79式拉发火箭信号弹也无法企及这一高度。另外,信号弹的发光通常是逐渐熄灭,不会像影片中那样如同烟花一样爆开;再者,其亮度超过了照明弹,照明弹通常发射到最大高度时才会发光并缓缓降落,不会像这样全程保持高亮度。另一种手枪则是小队医护员周倩打坏“火石”机器(影片中的“火石”是用来启动机器发動机的动力源)以及日本运载车驾驶员自杀时出现的,外形与普通手枪相似,口径较小,但有大型的类似AUG步枪的全包式扳机护圈,可以容纳动力外骨骼包裹的手指。

影片中出现的重火力除了救援队出场时装甲车上的16联导弹外,还有就是名叫刚子的队员随身携带的六管旋转机枪,一次用来打穿上海大厦的玻璃及冰层,为幸存者开辟通道,另一次出现就是怒射即将给地球带来毁灭的木星“大红斑”,两个场景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流浪地球》中出现的两支未来手枪,外形略有区别

影片中转管机枪射击时大量弹壳倾泻落地的镜头, 从弹壳长径看, 比较接近于7.62×63mm步枪弹

据制片方透露,这挺道具机枪其实是用来向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2:审判日》致敬,就像影片中空间站AI“莫斯”是致敬1968年拍摄的现代科幻片始祖《2001太空漫游》里的“哈尔”一样。该枪的原型是美国M134“米尼岗”转管机枪,“米尼岗”机枪因射速超高、枪口焰巨大,极具视觉震撼效果,因此是科幻片和游戏中的常客。在实际应用当中,作为外能源武器的转管机枪因其体积、重量的原因,只能作为车、船或机载武器使用。但在《流浪地球》中,借助于动力外骨骼,救援队员用上了这种重火力。而且影片中刚子的外骨骼带有一个重武器支架,机枪平时竖起安置在其身体背后右侧,需要使用的时候展开并转至身前。

影片中这挺机枪开火时,弹壳纷落一地,从弹壳的细长外形及其与人体脚部比例来看,应是7.62x63mm步枪弹的弹壳。本片中的外骨骼由新西兰维塔工作室提供,如果机枪也是一并由外方设计提供,那么其外形没有另外加以改动,并出现这种国内少见的弹壳,都不足为奇了。若是仔细推敲,此处也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从影片中的开火时间和一地弹壳来看,至少消耗了千余发枪弹,而射手背后的包状物只是电池,这么多枪弹却不见应有的存放位置。

总的说来,《流浪地球》中的枪械设计比较中规中矩,科幻的色彩并不是太过浓厚,可能是考虑到故事发生时间距离现在并不久远的原因。但当年原著中刘慈欣的思维走得更远,小说中的“我”在与叛军作战时,受伤的原因是手臂被激光烧焦,而不是被类似影片中的枪弹打中。电影中人类已经能够利用硅元素的聚变制造“火石”发动机,同时却在使用基于碳基化学反应的火药动力枪械,这个科技的落差确实有点过大了。


《机械战警》系列影片中主人公墨菲使用的“Auto 9”手枪,该枪由伯莱塔93R改造而成,不仅外形科幻,全自动发射的光焰效果在银屏上也相当有冲击力


“Auto 9”是将伯莱塔93R前端延长,同时改造了瞄准具,其他部分特别是动作机构则全盘保留

《流浪地球》与西方科幻电影中道具枪之对比

必须承认的是,尽管《流浪地球》提升很大,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科幻电影整体发展水平仍是领先一大步,包括枪械等特殊道具的设计,西方拥有更多经验和更加成熟的运作体系,不仅有很多专业设计公司和工作室,且与真正的枪械生产厂商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西方科幻大片中的未来枪械往往能够做到因片而异,而且在科学原理的可行性、超前的视觉设计与影片实际效果之间把我较好。

西方科幻电影就枪械道具本身,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写实风格,即这些未来枪械都是建立在现实枪械基础上的,或者就是现成的某种枪械,只是因为相对少见或者外观特异而被选为影片中的道具。
1990年上映的《机械战警2》中出现的DEB M21折叠冲锋枪,图中为该枪完全打开时的状态

从影片中枪械使用者与使用环境的关系看,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两者均处于后现代世界或人类未来的某个阶段,或者是由来自未来的使用者在现实世界中使用。前者的典型代表如1987年拍摄的《机械战警1》,该影片也是《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最喜欢的科幻片之一,他的工作室墙上就一直挂着这部影片的海报。影片中的主角是由人类改造而成的机器警察墨菲,他使用的全自动手枪名为“Auto 9”,该枪实际上是意大利生产的伯莱塔93R冲锋手枪,道具师只是将枪身加长,枪口处增设大型消焰器,同时改变了瞄准具的形状,让这支手枪看起来更有未来感。而在1990年拍摄的《机械战警2》中,除继续保留观众已经认可的“Auto 9”外,还增加有DEBM21和卡利科M950、M955A共计3种造型比较现代的冲锋枪,其中,DEBM21可以折叠成一个与收音机相似的盒状长方体,并在几秒之内完全展开,这一设计在該影片拍摄的年代是相当前卫的。此外,《机械战警2》中还3次出现少见的伯扎P50大口径反器材步枪,这支由罗伯特·伯扎设计的枪管后坐式半自动武器只在1991-1997年间生产了36支。
《机械战警2》中出现的伯扎P50大口径反器材步枪。人物和枪械的造型既使放到现在,仍然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未来与现实世界交织的典型代表是1984年上映的《终结者》,终结者虽然来自未来,但他们的任务必须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因此影片中的枪械绝大部分是现实存在的武器。比如从2029年回到1984年的T-800机器人,他在枪械店购买的是一支加长套筒版的AMTHardballer0.45英寸口径自动手枪,代表其未来特征的是枪身上方加装一具代表当年高科技水平的激光瞄准具。而在描绘未来人类与机器人战争的场景中,雷斯使用的等离子步枪则是芬兰的瓦尔梅特M82A无托步枪改装的,道具师还为这支步枪制作出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瞄准仪。

在随后拍摄的续集《终结者2:审判日》中,人类抵抗战士们装备的等离子枪原型则是无托版的鲁格AC556步枪,同样增加了激光瞄准具。类似的写实版枪械在“废土”风格的科幻片中也比较常见,比如《未来水世界》、《疯狂麦克斯》系列等。作为灾变之后的遗留品,这类道具枪的设计往往比较简单,直接用现成的武器做旧就可以了。《废土》是一部创作于2010年的科幻类网络小说,主要讲述人类在残酷却又真实的恶劣环境中挣扎求存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小说、影视剧、游戏,通常被称为“废土”风格的作品。

另一类武器是超现实风格,道具枪械出现在天马行空的架空世界,比如与地球完全不同的外星球,甚至是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

这些未来枪械的设计相对来说发挥空间更大一些,科幻程度也更高,但通常也是在真实枪械的基础上加以改装设计的。典型的比如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影片中地球人使用的主要是虚构的GS-221 BCU模块化步枪,而且有标准版、短枪管的PDW版本,生产厂家同样是虚构的“马坦扎武器公司”,它们在外形上非常类似《幽灵行动:荒野》游戏中出现的MR-C模块化无壳弹步枪。此外,大反派迈尔斯·夸奇上校使用的是SN-9“黄蜂”转轮手枪,设定为发射9mm超高速脱壳弹,该枪是由实际存在的俄罗斯MP-412转轮手枪改造而成。

1997年上映的《星河战队》则为消灭异星虫族的人类步兵设计了较为完整的“莫瑞塔”系列步枪。负责该影片道具制作的是贝尔伯格工作室。影片中约翰尼·瑞科和其他步兵使用的是称为“莫瑞塔”MKI的标准步枪,它其实是加装有下挂式伊萨卡M37霰弹枪的鲁格AC556步枪,然后加装由金属、塑料、木材拼接而成的外壳以及M60机枪的消焰器;其狙击版本加装了可变倍率瞄准镜,卡宾版则取消了下挂的霰弹枪。此外还有威力增强版“莫瑞塔”MKⅡ,不过它不是真枪改装的,而是完全由塑料、铝、树脂制成的无动作模型枪。


《终结者》中由施瓦辛格扮演的机器人T-800,其手持一支加长套筒版AMT Hardballer 0.45英寸口径自动手枪,除加装激光瞄准具外,手枪本身没有进行改动

《终结者》和《终结者2:审判日》中人類抵抗军使用的离子枪道具分别由瓦尔梅特M82A(上)、鲁格AC556(下)改造而成

创造出科幻电影中最多经典形象的《星球大战》也值得一提,与影片中宏大的太空场景、星际战斗机及激光剑一样,走私船“千年隼号”船长汉·索洛手中那支激光手枪同样非常吸引眼球。该枪其实由毛瑟C96“盒子炮”手枪改造而成,以枪身加装支架的方式增设有一具瞄准镜,枪口加装有类似管退式机枪的消焰器,弹仓前方增加了突起的条纹装饰。改造的枪虽然简单,但在科幻枪械中却具有开山鼻祖式的地位。

《流浪地球》设定的“脑洞”超大,但影片中的枪械风格仍偏重于写实,在整体设计水平上并不输于国外大片。虽然不是由真枪改造而成,却也立足现实基础,并经过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中的枪械并非仅有躯壳而无动作的纯道具,其内部有疑似电力驱动的活动部件,在演员作出射击动作时,拉机柄是前后运动的,并有自动退壳效果,同时在枪口位置设置有光源,模拟射击时的火光明暗变化。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道具枪是比较成功的,基本符合影片设定和情境氛围,使观众既感到新鲜又亲切,达到了制作方的预期效果。
《星球大战》中用毛瑟C96“盒子炮”手枪改装的激光手枪,按照1970年代的道具制作水平,做到这一改装已经很不容易了

当然,影片中的防护服头盔始终缺少必要的框架支撑一样,道具枪械的设计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枪支表面有很多内六角和平口螺钉,而真正的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武器,必须要保证具有良好的野外分解结合能力,很少用到螺钉这样需要工具进行拆装的紧固件。
《流浪地球》中的道具步枪具有相当的科技含量,可以模拟射击时拉机柄等零件的运动及退壳的效果

未来50年,枪械可能有哪些变化

《流浪地球》把太阳成为红巨星的灾变时间提前了50亿年,放到了距今半个多世纪之后。抛开幻想的因素不谈,50年后的枪械会是什么样,会与电影中的相似吗?很多观众在看过电影之后,想必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不妨把时间倒退50年,想一想1960年代的枪械和现代的有多大差别。因为人类科技文明进步并不是匀速发展的,只有在出现例如蒸汽机、电、石油提炼、原子能、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等重大科技突破之后,才会突然加速。而迄今为止枪械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相对并不大,50年前的枪械与现在相比,结构、原理和主要性能上并没有大的不同,只是更多用复合材料代替了钢、铝和木质部件,武器变得更加轻巧耐用,最明显的变化集中在瞄准系统和加工工艺上,现代枪械使用光学瞄准具更加普遍,普通士兵的射击精度明显提高。此外,零件加工的工时、用料变少,成本降低,互换性增强。
《阿凡达》中出现的GS-221 BCU模块化无托步枪,布局偏于常规,但就当年的科技发展水平来说,其外观设计较前卫

《阿凡达》中出现的S N - 9 “ 黄蜂”转轮手枪是由俄罗斯MP-412手枪改造而成,改动并不是很大

尽管各国的主力枪械变化不大,但50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开展。例如美国,从1950年代开始实施“齐射”武器计划,后来演变为特种用途单兵武器计划(SPIW),1980年代又开展先进战斗步枪(ACR)选型,成果非常丰富,如入选的斯太尔、HK产品造型甚至比科幻大片中的还要前卫,可惜因为技术不够成熟,或是成本高昂等诸多因素,相关技术最终都被束之高阁,但这些问题在下一个50年中或许会得到突破,有些技术储备终会获得应用,新的科技进步也必然留下印记。

我们不妨仍以步枪为例,对50年后的枪械进行几点推测:

一是无托枪仍是枪械主流。无托枪的出现本身就是枪械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虽然近年来因为人机工效等一些原因,这种枪型的应用范围有所缩减,几个主要装备国都传出回归有托枪的消息。但从长远来看,城市将成为枪械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在有限空间条件下,无托枪短小紧凑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也方便安装在无人作战平台上。同时,类似《流浪地球》中的动力外骨骼等个人载具在技术上已成为现实,只要解决了能源问题,便可以实用化。如果有了这样的载具,未来士兵的防护水平和携弹量都可以大幅提升,弹尽肉搏几无可能,瞄准、发射过程将借助火控系统,全密封头盔可以隔绝射击时火药燃气和噪声的影响,无托步枪的种种先天不足都将不再成为掣肘。


《星河战队》中的“ 莫瑞塔” M K I( 上) 、M K I I(下)步枪,前者是真枪改装,后者是纯模型,仔细观察能够看出两者质感的区别

二是步榴合一仍是发展方向。这是由未来战场上目标的多样性决定的。除了带有防护或躲藏在工事、房屋内的有生力量外,未来步兵还要对付装甲目标以及来自空中的有人、无人飞行器,因此除了步枪本身之外,必须有较大口径的榴弹发射装置,可以是现行的下挂式,也可以与步枪结合在一起。美国在先进战斗步枪计划无疾而终之后,转而推进OICW计划,即是将突击步枪、榴弹发射器合为一体,共用一个发射机构。只要材料和引信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制约步榴合一武器的重量、成本以及榴弹的精度、杀伤力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如果手中的步枪可以发射破甲或高爆榴弹,影片中的刚子就不必用转管机枪打出一条通道了。

三是武器智能化、信息化将大幅提升。2006年德国研制的阿马提克iP1自动手枪代表着智能化枪械的启步,它将已在现实生活成功应用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移植到枪械上,使用者必须佩戴主动式RFID手表,手枪保持在距离手表25cm之内,方能正常使用,同时仅允许向已识别或认定的目标开火,手表还可以显示两者剩余电量及已发射弹数等数据。

未来枪械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以增强使用安全性,或是防止枪支被盗抢或不当使用等等。同时每支步枪将带有自己独立的火控系统,以进一步提高射击的准确度,还能根据目标性质为每发榴弹引信自动输入程序,精确控制其作用方式与时间。通过智能软件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甚至可以使每支步枪都成为战场上的一个智能终端,不仅将战场实时情况上传指挥中心,还可以下载地图、接受作战指令、显示剩余弹数以及最近的救助点位置,并将相关内容直观地显示在头盔的HUD(平视显示器)上。
参加1980年代ACR选型的斯太尔公司箭形弹步枪,其外形设计放到今天仍然十分新潮

英国战争理论家杜普伊在其代表作《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指出:“尽管我们无法预言未来战争何时发生,怎样进行,结果如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会带来什么影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基本作战原则’将完全适用于未来的战争。”战争如此,武器包括枪械也是如此。无论是HKG11还是XM8,无论其原理如何新颖,造型多么不同寻常,它们仍然是以火药为能源、依靠发射的动能弹头进行杀伤的身管武器。在可以想见的50年内,除非在能源、化学等领域发生特别重大的科技突破,预计这一基本原则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就算出现了基于电磁、激光、微波、粒子束等新型动力或杀伤机理的实用化武器,仍会有相当数量的传统武器保留下来,就像100多年前设计的旋转后拉枪机式非自动步枪即使在最现代化的战争中仍然是致命的一样。
阿马提克iP1自动手枪必须与RFID手表配套使用,而未来枪械的智能联络与识别很可能依靠种植在人体内部的微型芯片来完成


平视显示器目前多在飞行头盔上使用,如果相关技术进一步发展,将来每个步兵也可以装备这样的头盔,并使智能枪械成为信息链条的一个环节,“全数字化”步兵将成为现实


HK公司研制的第三阶段OICW样枪,榴弹发射器的发射管、突击步枪的枪管呈上下排列,这也是OICW最常见的布置方式


参加ACR选型的HK G11无壳弹步枪,技术相对成熟,外形也极具现代感


G11步枪发射的

4.73×33mm無壳弹。无

壳弹方案当年因存在弹

药自燃危险以及导致武

器结构复杂等原因而遭

淘汰,但如果相关问题

能有效解决,未尝不是

未来枪械的发展方向

结语

《流浪地球》的上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未来。《纽约时报》对此评论:“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同样在电影业中也是科幻片的后来者,但这种局面即将发生改变。”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新起点,但并非起点。30多年前,国内科幻影视作品也曾有过一波高峰。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童恩正的原著,拍摄出《珊瑚岛上的死光》,影片中出现了高效原子电池与大功率激光器的搭配。1983年,由叶永烈所著《金明科学探案集》改编的电视剧《熊猫计划》,剧中出现图谋盗取我国克隆技术的国外特务,已经用上了激光手枪。可惜的是这波浪潮过早归于平寂。值得欣慰的是,《流浪地球》的公映,使得中国科幻电影在今朝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通过这部影片,不仅让我们看到国产电影的长足进步,也明晰了与西方同类作品之间的距离。更难能可贵的是,《流浪地球》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将激励更多国内制作单位涉足科幻题材。

《流浪地球》代表着中国科幻的一个高峰,但绝非最高峰。正如《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在该片票房突破40亿元大关时所述:“地球飞过金属的山峰,带着希望继续前行”。我们期盼有更多像《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作品出现,期望有比《流浪地球》中未来枪械更加先进、更有突破的国产枪械诞生。

编辑/曾振宇

上一篇:电视剧论文下一篇:妇产护理论文

热门文章

影视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