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待学生范文

2024-05-05

教师对待学生范文(精选12篇)

教师对待学生 第1篇

一、尊重学生人格

俗话说得好, 你敬我一尺, 我尊你一丈。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还要教学生怎么做人, 怎么处事, 怎么有爱心, 怎么帮助别人, 怎么尊重别人, 就是说还要教学生知识以外的更多的东西。如果我们用内心的爱走近每一个学生, 关心学生并不遗余力地尊重他们, 维护他们的自尊, 维护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想法, 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尊重他们的创造, 相信学生一定会有爱心、自信和尊严, 也一定会反过来尊重每一个人, 发自内心地发愤学习、端正品行, 以最优秀的表现赢得别人的尊重。

二、倾听学生心声

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说明解题思路、解释原因时一时表达不清, 有些教师往往显得不耐烦、不认真甚至直接打断学生的话, 原因要么是对学生有偏见, 要么是怕耽误自己的时间, 要么是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不倾听学生的心声, 久而久之, 学生在教师面前表达得少了, 也不愿意在教师面前公开自己的想法, 结果可能导致学生自卑、自闭, 给教师的教育带来不便。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 在倾听学生心声的过程中领会他们的意图和解题的思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师生友好相处的快乐。教师学会了倾听, 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也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更好地帮助学生, 更好地服务学生。

三、赞美学生长处

赞美是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 不是恭维与纵容,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不管是成人还是学生 (儿童) , 都愿意听赞美的语言。在赞美之下, 有人会情不自禁地高兴, 有人会溢于言表, 有人会发自肺腑地感到有人认可我、肯定我、尊重我, 我是多么的聪明、我是多么的厉害、我是多么的伟大, 尤其对中小学生来说, 赞美永远都不是多余的。对于那些从未赞美过学生的教师来说, 一次真诚的赞美, 可以胜过一万次严厉的责备。

四、发现学生个性

1.发现学生的特点。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个性, 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其巨大的潜能, 让每个学生都闪烁着个性的光芒。把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当成优点来利用, 借现成的资源 (特点和个性) 来教育和培养他们, 定能开出更鲜更艳的花朵。

2.挖掘学生的优点。美国数学教师海伦·康尔斯拉说, 无论在哪个方面, 教师都要尽量去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 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并给予肯定。“优点单”记录着每一位学生的优点, 使每个学生看到教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 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 我一定能行。在学校很多成绩不优秀的学生认为, 自己没有多少优点, 没有自信心, 往往导致做事、学习、活动没有动力, 本来能做好的事情, 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破窗效应。因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 让学生拥有自信、勇气、动力, 以积极昂扬的心态和精神来做每一件事情。

3.捕捉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 自觉性和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的提高, 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捕捉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投入积极的学习之中。

五、宽容学生失误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 连伟人也有过错, 要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从“错误”入手, 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导致的后果、克服“错误”的好处, 让学生明白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的, 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只要学生认识到错误, 改正了错误, 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前途肯定会一片大好。作为教师, 决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好奇、冲动、失误, 就一棍子打死, 要正确对待和处理, 用宽容之心去原谅, 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改正错误的益处, 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 让学生通过反思, 真正意识到错误的危害, 痛改前非, 有所进步。

六、保护学生心灵

保护并不是袒护和庇护, 这里的保护是指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心灵, 维护学生的合理诉求, 比如说给其安全感、消除过重的负担、避免精神伤害、体罚或变相体罚, 剥夺上课的权利等等。要给学生一定的安全感, 让学生知道和领略到教师与学生不是死对头, 教师有时批评学生不是有意捉弄和找茬。学生有了创作成果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 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 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切条件, 绝不做“杀手”和绊脚石。

七、帮助学生进步

帮助是爱的体现, 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生之间的帮助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有学生帮学生, 学生帮教师, 教师帮学生, 这里说的主要是教师帮学生, 它在教育活动中更能增强师生感情,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尊严感。学生得到教师的帮助, 更能积极完成任务, 更能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表现自己, 更能积极地投入活动当中。为此, 教师在教育活动当中, 要与学生打成一片, 帮助学生求真, 帮助学生远离“坏情绪”。教师要放下架子, 帮助学生打扫思想上的尘埃、解决疑难问题、做做心理疏导, 这些小事肯定能产生与学生的共鸣, 学生也能深受教育。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告诉我, 他带班成功的关键点是:能与学生打成一片, 相互帮助, 获得学生的真心。

八、相信学生能行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信任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 诚信是一切优点的基础…… 学生渴望被信任、被尊重, 一旦我们相信了学生, 他们就会尽其所能地不辜负我们的信任。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 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乃至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生懂得了信任, 就会以自己的全力来证明自己能行。

九、唤醒学生潜能

现在的学生做起事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似乎缺少点什么;现实的教育往往又以“成绩”来说明, 似乎还缺少点什么。我觉得学生的缺失是教育和社会造成的, 教育和社会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又是 “分数”造成的。因此, 教师在抓好学生学习的同时, 也应该唤醒学生的潜能, 比如励志、感恩、孝心, 自强自立、勤奋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分数、金钱、势力、人情、关系等低级趣味和庸俗世界当中走出来, 相信人之初, 性本善, 很好地教育学生, 使学生知道我们的一切美好都是社会给的。我们需要回馈社会, 回报父母、教师、亲人和所有对社会有付出有贡献的人, 相信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时, 教育就有了效果, 社会就会更美好。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能够做到付出爱心、因材施教, 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摘要:怎样教育学生, 从哪些方面教育学生, 现从尊重学生人格、倾听学生心声、赞美学生长处、发现学生个性、宽容学生失误、保护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进步、相信学生能行、唤醒学生潜能九个方面来谈具体做法。

教师如何对待撒谎的学生 第2篇

撒谎是小学阶段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如果不能适当地对待和及时地纠正,将使这种行为逐渐加剧,影响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必须要教育好学生,重视对儿童的诚实教育。1.要了解儿童撒谎的原因。

大多数撒谎得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的,有时候无意性撒谎,有时候因虚荣心及害怕受惩罚而撒谎,有时候是出于报复心而说谎,有时候则是成人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有时在无形中充当了撒谎的“榜样”。比如有的学生上学要迟到了,急得要命,家长却说“没事,到学校后说‘怎么了怎么了’,老师就相信了”可结果呢?孩子便觉得这方法挺好的,老师又不批评。久而久之,便有可能养成撒谎的坏习惯。

2.尊重学生,注意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发现学生撒谎,先不要责备,要帮他分析危害,可用形象的事例来帮助学生了解撒谎是一种不良行为,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会失去朋友,并鼓励他、帮助他改正。当学生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给以信任。要鼓励学生鼓足勇气,积极向上,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

处理说谎行为时,老师可以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避免难堪,又可以赢得对老师的信任。一是指出他说谎了,老师已经知道了实情;二是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不当众揭发批评;三是阐明说谎和欺骗的危害性,同时警告他“下不为例”;四是相信他今

后一定能做得很好。对于说谎犯错的学生来说,给他一个台阶,就会纠正一种不良习气。3.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

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师承诺的事情应该尽量办到,不要随便哄骗学生,如果错怪了学生,教师要有勇气向学生认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要从多角度去肯定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说“这不能”“那不行”。我们的禁令是会让学生心生恐惧的,这是学生说谎的重要诱因之一。

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第3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 尊重 宽容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23

在谈到学校德育工作时,有些教师把“差生转化”作为口头禅,总说把加强学校差生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和特色。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差生”一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教师们意识到这样的称呼不甚合适,于是把“差生”改称为“后进生”,或者学习方面的“学困生”,德行方面的“问题生”、“边缘生”等。其实这些老师只是口头上改变了这样的称谓,表面上是在尊重学生,但内心和头脑中仍对学生充满了轻视,教育理念并未真正转变,看待教育学生还是如同对待商品那样冠之以种种标签而待之。表面来看这体现了我们对那些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们的一种特殊关爱,其实表现出我们教育理念的缺失和偏差。

(一)会尊重孩子,才会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孩子无不懂得自尊和尊重。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有被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成就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地位、有威信,并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只有当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并能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也才会形成对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要达成这一目标从哪里开始呢?我认为就应该从尊重孩子开始。20世纪初,著名的法国蒙台梭利学校就有一个基本的规范:教师与学生谈话必须蹲下来,不能训斥和教训孩子,而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改正错误。要使孩子从内心深处接受老师的教育,尊重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可以随意灌注的“罐子”,要求他们强行服从,否则就是徒劳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一个人自尊心的打击和伤害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何况孩子的生命和心理还很脆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孩子们心中那微弱的向善的火苗。”,因此尊重孩子,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是教师和父母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要做以关爱的名义去羞辱他们、伤害他们的事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满含深情地去欣赏、去拥抱和鼓励那些有问题的孩子。这样做才是教育的本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二)教育孩子就像勘探甘美的泉水,需要教师和父母细心观察,认真挖掘,耐心等待,总会有涌泉的机会。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不能因此而获得尊重或遭遇歧视,而不伤害孩子则是教育的一个不应改变的原则。

孩子间的区别只是潜能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有期待挖掘的天赋和潜能。哲学家孟德斯鸠说“天分是上帝悄悄赐予我们的礼物,等待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它开启。”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足够的耐心去善待每一个孩子,以足够的教育智慧开启孩子们的智慧之门,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放松的心态下主动发展,从而乐学、爱学、好学,成就他们快乐的每一天,这也是教育的本质。

张文质老师曾提醒过我们:“对人过早下判断的教育是不幸的。”某个学生一时看去“平平”,甚至“愚钝”,但并不等于他终身平平或愚钝。只不过,此刻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可能性,或实现可能性的时机未到。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的等待、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成人比成材重要,要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观察他们,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和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相信他们都会踏上一条阳光坦途。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实验证明,即使一些普通的学生,一旦老师或家长相信了权威所宣称的“这些孩子有远大前途”的断言,从而对这些孩子另眼相看,并对这些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些学生最终也会变得更加出色。教师要尊重每个生命,教育中要体现人性、以人为本,要真正把学生当作人,给学生希望和期待,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否则,如果充满教坛的是阴森森的面孔,冷冰冰的语言,恶狠狠的伤害,那就等于扼住教育的喉咙致其窒息,再有天分的“天才”也要变成庸才。

(三)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赞美、奖励和宽容。

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去赞美他,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真诚而不是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增加一种规范。”教育的功能就是引导和帮助孩子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动的改变自己,帮助孩子的生命增加尽可能多的亮丽,灰暗减少到最少,预设每个孩子都行,并让其潜能和天分得以充分发展。曾经看过一位优秀老师的报告,里面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面对众人,最好的方法是用爱的鼓励调动孩子,你把对孩子的要求变成鼓励,孩子一定会跟你合作。

人人都需要赞美,需要被人认可,尤其是学生,老师赞美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一件充满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因此,我想告诉所有爱孩子、关心孩子成长的老师,调动孩子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吝惜给予他们的赞美。赞美是最好的奖赏,一如暖煦的春风,还会有什么花不会在她的抚慰下芬芳呢?

成功的教育者总是能够把握和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时机,给孩子们以鼓励和赞赏,让他们知道“我是最棒的”,从而激发孩子们主动发展的欲望。

总有老师将奖励视为物质奖励,原因是他们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希望得到老师的奖励,哪怕只有一次。如果我们能多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一个关怀的笑脸、一种期待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对于他们,这样的奖励远比物质奖励来的更为有力、有利、有效。所以我们教师还是放下师道尊严,让春风融化自己冷酷的心灵,不再冷面朝向学生,不再呵斥和指责,以情育情,多给予孩子们精神奖励,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认识到我能行,那样他们就会主动靠近老师,走到我们希望的轨道上来。

教师应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发自内心地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而不仅仅在口头或书面上换一个称谓。

小学教师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第4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学校,教师,引领,指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总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 身为一名小学教师, 一生会接触很多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这样, 自然会存在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表现略差的学生。而“问题学生”这个字眼在老师们口中也是经常听到的,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是“问题学生”呢?

1“问题学生”的定义

所谓的“问题学生”界定很广。从某些方面来说, 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在父母眼里, 他们是不听话的孩子;在学校的眼里, 他们是学习上的差生;在老师的眼里, 他们是“问题学生”。我个人给“问题学生”的界定是: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为“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一般都不止一个方面有问题, 单纯因为智力而造成成绩不好的孩子, 不能认为是问题生。“问题学生“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几种:

(1) 厌学型: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 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 不听话, 不写作业, 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

(2) 纪律型:此类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课不守纪律、小说小动、容易和班上孩子起冲突, 对班集体建设影响比较大, 学习成绩问题不大。

(3) 品德型: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 如打架斗殴、抽烟喝酒、小偷小摸等, 他们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同时也不守纪律。

(4) 心理障碍型:如自闭症、忧郁等, 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情况都属于“问题学生“的存在范围。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问题学生”存在的呢?

2“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今年3月, 我作为一名教师在如东县马塘小学实习。在我所授课的204班, 有这样一个小家伙。我记得我第一天去上课, 我点花名册回答问题, 当我喊道她的名字时, 班上所有的孩子都哄堂大笑, 她也没有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后来班上有孩子偷偷告诉我, 老师你不要喊她啦, 她是个傻子, 她不会认字什么都不会的啦。其实在孩子们哄堂大笑的时候, 我有注意过那个孩子的表情, 她脸上是惭愧的。之后的每一次, 我都注意到, 只要她看到我, 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回家的路上, 她都会害羞的朝我笑, 我心里就在想, 也许她不傻呢。终于有一天, 我在带孩子们读单词的时候, 我注意到她的嘴巴也在跟着念, 虽然念的很吃力很模糊, 但是我看得出她是在用心读。我课后问她:你喜不喜欢上学啊?”她说喜欢。我说既然你喜欢上学, 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她连忙挥手说, 不是的, 她指着自己的小脑袋:“别人都说我这里有问题的。”我听完之后竟然硬是愣了一阵没反应过来, 我心里也顿时堵得慌。后来在她们班主任那里了解到, 她父母离异了, 奶奶一个人照顾着她。其实这个例子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千万种的一个。

可见, 所谓“问题学生“并不是天生的。我个人认为造成“问题学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孩子从小遭遇的家庭变故或者父母离异, 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 让孩子不敢面对未来或者自暴自弃。

(2) 孩子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 这里具体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 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在学校里感到自卑,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3) 有的孩子生长在单亲家庭, 他们性格孤僻, 长期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善于与人交流。

(4) 孩子从小接触的教育环境不一样, 有些父母把孩子扔在家里给老人看管, 老人教育方面的意识不是很强, 过分宠爱孩子, 任由着孩子在学校为所欲为。

(5) 孩子由于智力问题在学校成绩差, 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排挤和歧视, 被老师忽略得较多, 孩子在老师那里得不到关注, 自暴自弃。

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孩子都是受到了一定因素的影响才会变成这样的,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引领这些孩子呢?

3 正确的引领和指导

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需要出色的教学成绩, 但是, 很多教师往往就是被这一点给束缚了, 他们把过多的时间都花在了那些基础较好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上述所提到的那些问题孩子们, 甚至还出现了每个班上都有一两个被老师们放弃的所谓的“傻瓜、呆子”。我认为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我们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 也要关心孩子的生活, 从这两方面入手, 才能让孩子逐渐摆脱“问题学生”这四个字。而且只有先解决了孩子的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问题, 孩子才能步入学习的正轨。

在生活上, 我们可以做到这些:

我们要及时和家长交流, 长期保持联系。和家长的交流是很重要的, 因为孩子从出生到入学之前, 相处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成员, 而家人平时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发现班上有存在类似情况的孩子, 我们就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并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必要的时候, 我们可以采取家访等形式去和家长沟通。

除了和家长沟通之外, 我们还要注意和孩子自身的沟通。很多老师习惯在平时的课余时间, 把孩子叫过来和自己谈谈话。在这里, 我想强调的是, 谈话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可以很直接, 可以很委婉, 我这里并不建议那种很直接的谈话法, 就是课间把孩子喊到教室外面或者办公室, 这种方法其实无意间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困扰, 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我这里建议的方法是, 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件事, 等到中午或者下午放学后, 作为感谢把孩子带回家吃顿饭谈谈心, 这样第一拉近了孩子和你的距离, 第二也让孩子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被老师被同学忽视。

特别强调有一种“问题学生”, 很多老师由于关心方法不到位, 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影响了孩子的一生。我指的是那些家庭情况不宽裕的孩子, 这群孩子往往都把自己自闭起来, 不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玩, 或者说他们被班上其他的孩子排斥。有的教师是想帮助这些孩子, 但是却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 他们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孩子一些帮助, 其实他们不知道, 这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给予适当的帮助是应该的,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方式和语气, 不能让孩子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去接受别人的帮助, 更不能让孩子觉得别人是在可怜我, 是施舍给我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得让孩子在健康、快乐、平等的环境中成长。只有你爱孩子们, 孩子们才会爱你, 孩子们爱你了, 才会对你的课堂有兴趣, 而兴趣, 毋庸置疑就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在学习中, 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 我们要承认“问题学生”的这样一种状态, 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学生不好或者埋怨学校为什么把这个学生分在自己的班。

其次, 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要有爱心, 不能放弃。尤其是对于那些确实努力过, 但是确实只能考这么多的孩子, 我们要多点耐心和责任心。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每个孩子的基因不一样, 每个家庭给孩子提供的课外教育、社会教育不一样, 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成绩考不上去的问题学生, 我们如果一直不断得批评埋怨, 孩子是不会有一点进步的, 反而受到了打击, 然后害怕逃避堕落。

最后, 我们要给他们每个人都拟定个现阶段的目标, 每个人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打个比方, 小李每次考试都只能考20分, 那么, 我们给他订制的目标就是, 下次考试分数一定要大于等于20.5分。自己超越自己, 就是进步的。当他们进步的时候, 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这些孩子, 其实鼓励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候你的一句鼓励往往比十句批评的作用要大得多。

教师用心对待学生的教育心得感悟 第5篇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每个孩子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所采取的教育措施与手段应有所不同,应该个别对待。这与我们的先贤“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的抱怨:“哎,这孩子上课连课本都不拿,作业也不写,有时,拿出课本来也是装装样子;再不然,就是一会儿和这个学生说说话,一会儿向那个学生借支笔,一会儿自己哼起小曲来,真是气人!”表面上,是这个学生思想有问题,不爱学习,不守纪律,甚至是多动症。深层原因,应该是这些学生的知识出现了断层,老师现在讲授的知识他们根本听不懂,他们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这时,老师没有给予理解、关系,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相反,他们听到是大声的呵斥与批评,看到的是冷冰冰的甚至是愤怒的眼神,孩子们会怎样想呢?又会怎样做呢?力求上进的勇气与信心恐怕会慢慢地消耗殆尽,如果没有及时地鼓励与帮助。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老师的失望越来越大。孩子们在课堂上与知识也就越来越生疏,甚至一窍不通。那么,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上,他们会多么枯燥,多么无趣呀!而他们却正处在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年龄,对他们的调皮、顽劣的行为,我们或许是否会多一些理解呢?

孩子们表面的无所谓,甚至嬉皮笑脸,我想他们内心一定也有发自灵魂深处的自卑与痛苦,他们也肯定希望像优秀的孩子那样幸福快乐。 我们老师在批评指责的时候,肯定也在苦苦思索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我想,或许,苏霍姆林斯基的“个别对待”就是一剂良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都应当采取个别的对待。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几次测验,掌握学生的知识状况与水平,我们也完全可以效仿帕夫雷什中学的做法,把学生分组,给他们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这样,就可以把孩子们都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的时候,就进行过这样的尝试。例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时,我就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作业。讲完第一课时,我让A、B、C组的学生在识记生字词的同时,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在讲完第二课时后,全部背诵课文。D组的学生则只要识记生字词即可,在第二课时讲完后,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一周内把课文背会即可。这样, D组的学生因为任务较小,都很高兴,也都努力去完成。A、B、C组的学生或许因为我们是A、B、C组,有一种优秀感,而他们的任务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样努力去做。这次同学们都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尤其D组的学生更为明显。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这样,才能帮他们重新燃起希望之光,重新鼓起奋进的勇气和信心,逐步把落下的成绩赶上来。

只是,教育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尤其像这样对孩子个别对待,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不过,当我们从儿童的眼光里,看到那紧张地、专心致志的神色,闪耀着快乐的光芒的时候,我们的疲惫恐怕早已无影无踪啦!

教师对待幼儿告状的有效方法 第6篇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的孩子,对于什么是非,好坏与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评价能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对于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而且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要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如以下情况:

情景一:

一天早上吃早点时,我正忙着为小朋友分牛奶,就听见鲁成涛在大喊:“丁老师,小彝不吃饼干。”我回过头一看,可不是嘛,小彝手里拿了块饼干,但动也没动,还在对阿姨说“不要吃”。其他小朋友见我走过去,七嘴八舌的说:“老师,小彝不吃饼干”。

情景二:

一次晨间锻炼的时候,小添和仔仔在操场上追闹,突然只见小添抬起脚往仔仔身上踢了一脚,于是我走过去教育了一下小添。过了一会儿,小添咚咚咚的跑过来对我说:“丁老师,刚刚仔仔打我的头”。我一问仔仔,他也承认了。他轻轻的说了一句“对不起”。

以上的案例如何”“裁决”,基本上是依老师的评价为转移的,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他,他也能够欣然接受;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别人,他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他们的眼睛里,老师是最受崇拜的,老师是最可信赖的,老师才是最公正的“法官”。因此,教师对“告”上来的事情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将会间接的影响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那么教师在幼儿的“告状声”中,应该如何来有效、正确的处理呢?

二、教师对待幼儿告状的方法

1.分清孩子告状的类型,区别对待

告状的性质有多种,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应该的时候,批评被告发的孩子,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在有些情况下,孩子的告状,都并不在乎大是大非,有的是为了讨好老师,表现自己;有的是为了向老师求助的告状等。因此,对于这种多种性质的告状,教师要注意及时采取种种妥善而有效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意识,使孩子健康成长。

2.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客观的说“有问题,找老师”并内有错。但总是靠教师来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首先,幼儿有了“告状声”,教师及时正确的处理了,但是连续不断的“告状声”还是会出现,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师进行其他教育的时间相应的就减少了。其次,幼儿的交往技能,协调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幼儿日后立足与社会的基石。而这些技能是幼儿与同伴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知识教师一味的代办,幼儿只会停滞不前,不会发展的。而最基本的方法是放手让幼儿做,让幼儿逐步解决与同伴交往时所遇到的问题。那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来培养幼儿自己解决“告状声”,减少告状行为的能力呢?

(1)淡化告状意识

我们要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需要家长配合白正幼儿在家中的地位,淡化幼儿独生意识,改变幼儿在家庭中重点保护对象的特殊心理。当幼儿遇到争执委屈时,父母老师不必担心、不必马上帮他们解决问题,要给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如:对犯了错的孩子,我们可以直接进行批评教育,像我们班几个喜欢去打打别人、拧拧别人,我们就直接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不对的、是老师同伴不喜欢的。如果他屡教不改,那就提出警告和适当的惩罚,当这些方法效果比较好时,我们给予他们当众表扬、肯定,以强化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这几个幼儿现在很少主动攻击别人了。

(2)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与良好品质

①教学活动中的培养

结合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对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组织“小警察”活动,让幼儿,特别是让那些独立性差、爱告状的幼儿扮演警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解决同伴之间发生的纠纷。

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对各种行为进行评价,丰富幼儿关于是非问题评价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各种告状行为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②日常活动中的培养

在午餐后幼儿看电视,或一些娱乐活动“听故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明白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益处和必要性,然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

如:在引导幼儿欣赏故事“三只想生病的狗宝宝”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幼儿来分别故事中三只狗宝宝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如果你是狗宝宝比会这样做吗,为什么?等。让幼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评价能力等。

三、思考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告状声”时,要能及时正确的帮助幼儿处理“告”上来的问题。但同时教师要“放”的开,能放手让幼儿去独立解决问题,这时的教师不在是“法官”,而是一个“审判员”,是一个协助者的角色。这时教师的任务只是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提高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促进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

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态度的主要因素 第7篇

过去, 学界在探讨师生关系时侧重于研究教师应该如何去做, 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及其成因的研究, 忽视了学生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上的特殊作用的研究, 因而, 对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还存在片面性, 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研究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态度的主要因素, 有助于为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找到突破口, 并丰富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 更好地揭示师生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

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态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就几种主要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教师的教育素养

教师的教育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这些方面会从不同侧面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1. 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待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待同事和集体的职业道德及教师对待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既受整个社会发展过程和教师职业历史发展过程的制约, 又受教师个体教育经历、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经验的影响。古代等级制师生关系以及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尊师爱生的传统等必然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影响, 而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另外,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的变化, 特别是学生本身的发展变化, 会更

筅江苏淮阴师范学院

陈剑昆

直接地影响着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及其表现, 并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构成教师职业道德的几方面又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他就会对教育工作认真负责, 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学生, 并严于律己, 与同事密切合作, 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这样的教师也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反之, 学生就会对教师持否定态度。现代社会, 由于受现有的教育分工方式、教育竞争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的几个方面又会产生矛盾。许多教师只重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忽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其他教师的工作, 那么, 最终受害的是学生。所以, 有些教师尽管工作很负责, 但其个人本位思想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导致学生不尊重教师。所以, 教师在工作中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既要做好自己学科内、职责内的事情, 又要和同事团结协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科学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形成和发展教育教学能力、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动态的、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变革, 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不断进行更新和重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师对教育教学影响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对教育教学影响进行传导的能力 (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 、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等。教师能力的发展既要以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基础, 又要受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经验的影响。

现代社会无论是对于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还是对于教师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工作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两方面又是密切联系的, 并会对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学科教学能力强,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能力的发展, 那么教师就容易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对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美国专家发现, 许多学生认为对课程有兴趣、有热情、善于组织教材、能激励学生的教师就是好教师。

而教师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兴趣、特长方面的发展能拓宽与学生交往及影响学生的范围, 融洽师生关系, 积极影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发展以及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 对于师生共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表明, 教师的全面发展也会使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持正确的态度, 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教师自身素质及人们对教师态度的综合体现。列宁曾经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为此, 就必须进行有步骤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 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的素养, 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现代社会, 随着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 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获得明显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也逐步改变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传统看法, 促进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是, 和其他行业一样, 教师队伍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在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而, 不同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必然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直接地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上。这是因为, 首先, 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是影响学生形成对教师不同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地位, 并影响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 不同教师之间素质上的差异所引起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会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导致学生调整或改变对教师的态度。再次, 教师素质上的差异也会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并由此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三、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

1. 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总体上可分为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从个性心理特征来看, 一般而言, 外向型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积极主动, 这有助于学生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并易于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肯定态度;而内向型学生则不善于和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 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更多地带有主观性的成分, 容易形成对教师的偏见, 因而易于产生对教师的否定态度。另外, 外向型学生能在多种活动中积极地表现自我, 容易为教师所了解, 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其次, 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效果是影响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 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直接决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从个性倾向性来看, 教师与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有共同的语言, 则便于师生之间开展交流和沟通, 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肯定态度。另外,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最终对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产生影响。

2. 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态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同, 同时对外界对于教师评价的判断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教师的要求往往比家长的话更具有权威性。有关调查发现, 84%的小学儿童 (低年级小学儿童为100%) 认为要听教师的话。小学中年级以后,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发生了选择性变化, 他们只对那些教学能力强、公正、风趣并对儿童表现出爱心和耐心的教师持肯定态度。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 伴随着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和性的成熟, 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交往对象的重点和感情的重心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所以, 对于初中生而言, 善于在生活和学习上理解和帮助他们、能够维护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容易赢得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并会成为他们经常性的交往对象。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比较注重教师的人品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 他们能清醒地意识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自己未来发展的密切关系。据研究, 中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知觉与其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性相关。所以, 他们更喜欢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

四、学生对所学科目的价值取向

学生对所学科目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态度, 从而影响学生对待学科教师的态度。

学生对所学科目的价值取向主要受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及对学科实际效用的判断的影响。研究表明, 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不同,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对所学课程兴趣越高的学生,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分越高。同时, 对课程的重要性感觉不同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进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果学生认为某些课程对自己未来的升学或就业会产生直接影响, 那么, 他就会重视相关课程的学习, 并尊重任教这些课程的教师, 重视和他们的交往;反之, 如果学生认为某些课程对自己的升学或工作无关紧要, 那么, 学生就会轻视有关课程的学习, 进而轻视科任教师。但是, 学生对不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除了受国家政策、社会因素、学校导向及学生个性因素的影响外, 还受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发现, 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能改变学生原有的错误的学科价值取向, 充分认识教师任教学科的重要性;有些教师, 即使任教的是所谓的重要课程, 也会由于其教育教学能力较弱而导致学生轻视教师和其所任教的学科。

所以, 影响学生学科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 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前所述, 学生一般情况下不重视学校所开设的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的所谓副科及其科任教师。但是, 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兴趣, 甚至能导致学生改变自己原有的理想, 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到这些学科的学习中去, 并重新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和发展方向。所以, 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这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经常见到的现象, 但是, 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及相关学科方面的良好素养能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对其任教学科的价值取向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五、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是影响学生对教师态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又由于骨肉之情、亲子之爱, 家长的观念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同时, 家长对孩子所抱的期望往往关系着家庭的切身利益, 在期望的实现上更带有迫切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家长的期望和想法相矛盾, 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心理抵触, 进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一般情况下, 家长是尊敬教师的, 并能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因为, 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言, 教师比家长更具有发言权,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想法更多地要靠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去实现。但是, 诸如教师和家长沟通渠道不畅、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伤害或直接伤害家长的自尊心、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而把师生关系庸俗化为一种经济关系、金钱关系, 等等,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和家长关系的恶化, 进而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首先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 但是, 学生的自我评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学生觉得自己取得了进步或有良好的表现时, 他们希望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能与他们的自我评价相一致。当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时, 他们也希望教师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帮助他们确立信心, 启发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如果教师善于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 并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学生就能够增强自信心,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进步, 同时, 学生也会尊敬教师,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反, 如果教师仅仅因为学生身上存在某方面缺点而对学生评价过低, 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另一方面也会疏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为, 一般情况下, 教师不愿意接近自己不喜欢的学生, 同时, 学生越是感到教师看不起自己, 越是害怕接近教师。研究表明, 小学生最喜欢和最希望听到老师对自己学习上的进步、良好的表现进行表扬和赞赏, 对自己的学业成就和能力予以肯定, 在自己学习退步、灰心时给予鼓励、支持和安慰。而小学生最害怕老师对自己学习退步、课堂纪律或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批评。

综上所述, 影响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是多方面的,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 各种因素对学生对待教师态度所产生的影响也会产生很大差异。在教师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教师的生存权利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如我国的文革时期) 的社会条件下, 社会条件是影响学生对教师态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社会, 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 那么, 在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态度的诸多因素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因为, 教师自身素质既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教学效果, 制约学生对教师任教学科的价值取向, 又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师的态度, 所有这些方面又会反过来影响或决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当然,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教师的社会地位的改善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校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 必然会带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永林.学生评教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教育科学, 2005 (1) .

[2]列宁选集 (第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4]Dong Qi and Chen Chuan-sheng.The role of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mong national sample of Chinese urban adolescents.应用心理学, 2001 (2) .

[5]魏红, 申继亮.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 2003 (4) .

教师对待学生 第8篇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进一步深入,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优质的教育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升自身的内涵和素养, 然而, 随着老教师的相继退休, 青年教师一时又不能独当一面, 某些评上职称的中年教师由于工作倦怠或学校铺设的平台不够而失去了内驱力, 因此, 如何使每一名教师都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是目前学校教育管理者迫切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也是学校教育质量能否持续提高、能否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研究我国目前中小学有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做法, 绝大多数学校都是通过对教师的量化考评、奖优罚劣等方式来“激励”教师的教育行为, 有些做法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固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缺乏对教师正确的价值引领, 不可能使学校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有些做法如奖优罚劣、末位淘汰等, 如果量化不科学、不合理, 反而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会起到消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曾撰文呼吁:“提高校长的价值领导力, 提升教师的价值品质, 将价值取向从功利主义转移到人文主义, 从利益考量转移到人文诉求。”本研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尝试得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 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 提出提升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的策略。

一、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调查

问卷调查一:[亲爱的同学: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 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请认真填写:你所喜欢的教师或你心目中好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不少于四个的词组来描绘。]

根据对高中三个年级各一个班1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整理出了教师对待学生的价值品质 (18项) :

1. 宽容大度2.幽默风趣3.细致入微

4. 理解学生5.尊重学生6.关心学生

7. 认真负责8.善于沟通9.敬业爱生

1 0. 平易近人11.富有激情12.信任学生

1 3. 辅导耐心14.赏识学生15.一视同仁

16.亦师亦友17.善于倾听18.公平公正

问卷调查二:[亲爱的同学:根据给出的18项教师对待学生的价值品质, 你认为哪8项最重要?请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8项填在答题卡上。]

在三个年级各六个班共864名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整理出了学生的问卷情况, 见图1。

将学生问卷中超过50%的选项作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 因此得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的价值品质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幽默风趣、宽容大度、认真负责。

二、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提升策略

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 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提升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激励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也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共同经验。提升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的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策略之一:校本培训, 知晓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

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做“以爱育爱”经验介绍, 将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展示给教师, 同时在教师间也做相应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见图2。

通过对比反馈, 尤其是发现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教师, 而教师却对此不以为然, 这对教师是一种心灵上的冲击, 甚至是一种震撼。继而在教师间开展“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大讨论, 使教师了解学生心中好教师的形象, 让教师知晓怎样做才是尊重学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智慧才能让自己更幽默风趣,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收看石中英教授《中小学价值教育与教师价值品质提升》讲座录像, 通过个人反思、同行互助、专家引领, 使教师们更加领悟到面对不同的学生, 面对不断成长的学生, 教师应用怎样的心胸去对待他们, 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中感受教师的宽容与大度;面对孜孜以求的学生, 教师应以怎样的态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保持工作的热情, 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 完成自己的使命。

策略之二:师生座谈, 理解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

召开不同层次的师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师生敞开心扉, 各自谈自己心目中印象最深的教师形象, 在师生相互交流中, 理解提升教师对待学生基本价值品质的重要意义。使教师们真正理解到, 一名教师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于他的外在表象, 如仪表、举止、谈吐, 进而是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学态度、师生情感等, 理解、尊重学生, 努力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促进高效教学有重要作用, 最终自觉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

策略之三:教师论坛, 提升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

召开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年会, 通过案例研究、自我反思的方式帮助教师真切感受提升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与日常教育教学及自身专业成长的关系, 包括年轻教师的顿悟与提高, 老教师的转变与传承, 骨干教师的发展与坚守。举办“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等论坛、演讲活动, 相互借鉴、形成共鸣, 促进广大教师对这些基本价值品质的认同。有的教师在论坛中说到:“教师要宽容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过错, 宽容学生的不恭, 以宽容之心感召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马虎, 宽容学生的失败, 以宽容之量唤醒学生的自信。理解学生, 教师工作就会多一些快乐, 少一些烦恼;师生关系就多一些融洽, 少一些对立。爱学生, 从尊重开始!教师做到尊重学生, 学生才能够更加尊敬、爱戴教师, 师生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更加和谐。”有的教师抒发自己的教育情怀:“我的教育心愿是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摆渡人, 我希望用爱帮我的学生摆渡到人生成功的彼岸。”“课堂在对话中升华, 生命在对话中敞亮, 没有对话, 课堂将是一潭死水。在对话中关照生命, 关照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也在这样的课堂中诗意地栖居着。”这体现了教师能够真正地读懂教育是什么, 教育为什么, 从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享受着教师工作的幸福, 在潜移默化的思维碰撞中提升了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

重视对教师价值品质的引领, 对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从学生评教的统计数据中就能略见一斑, 见图3。

对教师进行价值品质引领, 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 能使教师多一份宁静, 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坚守, 少一些跟风。对教师进行价值品质引领, 能使他们认识到, 教师的幸福不仅来自于家庭, 更来自于课堂, 来自于学生, 来自于学校;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尽显风采, 在为学生不断操劳的过程中, 开掘和显现生命的潜能, 丰富和发展生命的智慧, 释放和迸发生命的活力。通过对教师进行价值品质的引领, 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品质的提升, 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短板 第9篇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那些名师的身上同样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短板”。他们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找到了对待自己“短板”的恰当办法而已。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短板呢?我认为,方法有两个。

一是补短。一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由最短的那块木板长度来决定,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也称“短板原理”。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把自己的“短板”拉长。在我的邻县,有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几次参加讲课比赛都因普通话不好而影响了名次。为了补齐自己的这个“短板”,她开始苦练普通话,每天坚持听新闻联播,并跟着播音员练习发音。经过长期训练,她的普通话水平大幅度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了巨大提升。现在,她不仅是省课赛、国家课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更因其完美的综合素养而成为专门的教学研究人员。可以说,她是通过“补短”达到个人素质整体提升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事实上,一个人的“短板”不仅可以补到和其它“木板”一样长,还有可能把“短板”变成“长板”,成为人生最辉煌的那部分。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上小学时,由于算术成绩特别差,没考上初中,但他相信只要勤奋学习,一定能克服知识上的缺陷。于是他仔细检查了自己学习上的毛病,特别是数学学不好的原因。经过苦练,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在中学阶段,他学习更加勤奋,读完中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最后在数学方面刻苦钻研,成了国际公认的大数学家。

二是舍短。有的时候,关注优势会比关注劣势更重要。木桶理论固然有其积极的一方面,特别是一些事关重大的“短板”确实需要花费巨大精力去弥补。但是,对于一些无关生死、不伤筋骨的“短板”,我们也可以选择舍弃,而专心发展自己的长处。现在,各地都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往往不惜高价邀请名师大家到校传经送宝,并组织教师学习模仿。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别人的长处。更何况,很多名师的经验并不具有“可复制性”,盲目地让教师舍弃自己的长处而追随他人的经验,难免会落下“邯郸学步”的笑柄。

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战略就是这样:他们把诸如制作、发货、物流、渠道拓展等工作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场部的几个人专营百事可乐的品牌。在他们看来,只要把品牌这个“长板”做得足够好,就会让百事可乐获得全赢。谷歌于2011年以12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摩托罗拉,却在2014年初,以29亿美元的低价格把摩托罗拉移动出售给了联想。原因就在于,谷歌是做系统的,他们当初打算买个手机公司来补自己的短板,现在却发现还不如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长板”(系统) 更好。

教师对待学困生“两要”“两不要” 第10篇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要调查,不要想当然

“学困”是学生自身心理内因通过客观外因发生作用的结果。学困生的形成除其内在的主观原因以外,还各有其不同的外在客观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如果父母经常吵架,使其心灵受到伤害,或者跟着离异父母的一方过,不能得到双亲全面的关心,或者跟着祖辈过,过分溺爱使其养成许多坏习惯。有的学生父母没什么文化,靠做生意成了暴发户,这些学生在物质上比其他学生优越,消费超前,手机经常更新换代;课间不停地吃零食;穿戴打扮追求时尚和名牌。他们的想法是:我的成绩虽不好,但我有钱,就算现在成绩不好,将来也照样赚大钱,甚至还经常嘲笑其他刻苦学习的同学,所以他们的存在也给班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学生家中学习环境不佳,父母非但不给子女树立好榜样,还以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如抽烟、酗酒、打麻将、玩低级趣味的游戏,结果子女往往近墨者黑,同样胸无大志,无心学习。

2.学科原因

好多学生都有偏科的现象。如英语和数学两门学科,由于积淀的时间比较久,有一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较差,而对于感兴趣的某一学科,学习成绩往往较好一些。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很不理想,前背后忘记,特别是写作文更是文不对题。学生某学科的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该学科缺乏兴趣,基础知识上脱节,新的知识根本就听不懂。不喜欢、认为无用,就不想学,就沦为了该学科的学困生。再者,有些教师因为学生好几次作业完成得不够好,或者某次考试考砸了,或者课堂提问时回答不出,就在办公室当着其他教师的面对其严厉批评,或在教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其挖苦,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于是,学生对该学科产生了抗拒或者恐惧心理,害怕该学科的学习或者逃避该学科的学习。渐渐地,该学科的成绩越来越差了。

二、学困生转化要因人而异,不要一刀切

找到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对于“学困生”的教育就有了一个入手和掌控的契机。因此,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家庭环境“恶劣”的学困生

生活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的学困生往往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疼爱,因此自暴自弃、自卑、甚至有仇视心理和暴力行为。他们不与教师交流,少与同学交心。对于自己的成绩不闻不问,对于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始终抱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些缺失爱的学生,必须倾注爱心和诚心进行转化。

学生小杨是一个聪明乖巧的男孩子,曾经在金钥匙竞赛中获过二等奖。但就在他读读初一时父母离异了,他被判给了父亲,他的父亲为了生计常常早出晚归,有时一个星期不回家,于是一个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孩子从此只能孤零零地度过每一个夜晚,既没有人去过问他的学习情况,也没有人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成绩一落千丈。到了初三,连新开设的化学学科的成绩也不到60分,由于长期生活没有规律,他上课经常精神不振,无精打采,甚至破罐子破摔,成绩很不理想,常常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教师的话根本听不进去。看到一位好学生就此消沉,笔者就利用班会课给他讲科学家成材的真实故事,用海伦·凯勒一只耳朵不能听,眼睛不能看,嘴巴不能说的女子却成就了非凡的教育事业以及世界上很多先天或后天失去双手双脚的不幸人士却能成为一个个成功者的事实,让他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很多,父母离婚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不幸,要学会自强。”同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父母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初中三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危险的年龄段。从此他的父亲时常在晚上陪伴他学习了,他的母亲时常来学校看望他,还带他去动物园、水上乐园玩。而在学校,我也经常在学习、生活上给以关心。从而使他感受到了来自父母和教师的关爱,燃起了生活的激情和学习的勇气。不但活泼开朗,而且刻苦学习。在当年中考以总分648分的成绩进入重点中学学习。

2.有思想“包袱”的学困生

在“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历来把孩子的学业成绩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将来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于是,孩子们从第一天挎着书包上学起,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许多孩子非常害怕每一次的考试,害怕考试成绩的下降,但越是害怕越不理想。于是产生了考试恐惧症,最后发展到畏学、厌学、逃学。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必须想办法减轻他的心理压力。卸掉其身上的包袱,这是转化的关键。

教师对待学生 第11篇

一、树立信心、激发和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任何事情,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努力去做,并且把它做好。因此,对“特体生”的体育教学也应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体育健儿参加比赛,为国争光的录像片,教师适时地进行相关讲解,以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为学生下一步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然后向学生讲解体育锻炼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每个人,只有有了强健的体魄,今后能更好地生活,因此,现在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最后,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体育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先行设计。学生到学校的主要任务学习,文化课对学生产生的压力较大,相比之下,体育课要相对轻松一些,教师若对体育课设计的好,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对“特体生”多加指导、多进行帮助,同时让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当他们完成动作任务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最差的,只要自己努力,还是能够取得成功的。同时体育教师授课方式也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游戏中锻炼身体。从而消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紧张心理,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呵护、同学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使他们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二、让“特体生”消除自卑心理,感受成功的乐趣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就要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还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在难易程度上要有意創设梯度,视对象而定,不设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或少部分学生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保证让“特体生”经努力也能有表现的机会。为了让“特体生”更好地完成动作,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他们降低动作难度,减少动作次数,并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动作任务,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上他们的特长项目课时,教师可以课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课堂上让他们来示范,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这些学生感觉到:“我不是最差的、我有特长、我能行。”在学生心中树立:相信自己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只要努力一定行。从而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特体生”孤僻、脆弱的个性心理特点,体育教学应该积极发挥课程优势,以体育运动为载体,营建心理训练场,积极弥补学生的个性的缺陷。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做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只有体魄强健,才能精力充沛地学习和工作,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他们承受失败能力。体育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受挫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转化不利因素,多给予受挫学生以鼓励和表扬,培养他们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进步与落后、顺利与挫折,教育他们在逆境中求进步、求发展。

四、正确评价学生的成绩,扬长而不避短

对特体生的体育教学,教师在多指导、多鼓励、常表扬的同时,要做到正确评价扬长而不避短。如:在进行一些力量性练习时,就可让那些“小胖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自我表现,教师这时可适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勇气。然而,对于耐久跑训练,又是他们的弱项,在训练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一起为他们加油,当他们跑完全程时,应在全班学生面前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他的成绩比其他同学要差一些,但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的。

正确对待职业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心理障碍,焦虑,自卑,多疑,抑郁

一、前言

在我们参与的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问卷调查的研究中, 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在当前, 高等院校不断扩招, 职业教育出现滑坡, 学苗素质大幅度下降, 招生越来越困难的特殊形式下,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强了扶持力度, 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所面临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压力, 使我们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多疑、抑郁。通过调查和研究, 我们对这些心理问题采取一些对策, 使我们的教师都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压力和挑战。

二、调查对象方法

本次调查我们选择的调查对象是锦州市九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调查人数为四百人, 在调查中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集体座谈和个别访问调查法。本次调查我们总共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 主要从教师生活方面和心理方面进行研究。其次是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为了避免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做必要的指导。最后根据问卷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三、结果和分析

根据本次抽样调查的分析我们认为, 当前我们中职教师普遍存在的几种心理障碍问题有:焦虑、自卑、多疑, 抑郁等几种情况。如下是我们对这几种心理障碍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我们研究焦虑。焦虑是教师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 教师常常因工作任务繁重, 社会期望值太高, 自身条件受限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焦虑, 或因身体状况欠佳, 体弱多病。子女的就业与再就业很困难, 大龄而未寻到中意的伴侣, 人际关系紧张等事产生焦虑等等。

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 它有利于人们冷静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激发人的斗志, 积极引导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但如果焦虑的时间持续长久, 过度了, 则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往往成为不愉快, 受压抑, 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活动过程, 这就会阻碍人正常的认识活动的进行, 影响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对消极的焦虑心理要想方设法加以控制减轻各种心理压力, 避免焦虑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种心理障碍是自卑。自卑从心理学观点看, 那种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不如他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等消极情感的心理, 就叫做自卑心理。自卑是很多人都有的心理, 只是个人的表现方式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中职教师的自卑心理主要是源于与大专院校和平级别的中学教师的比较, 对别人评价过高, 对自己否定过多, 对困难估计过大, 自卑心理过强的人总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没有能耐, 缺乏和他人平等的感觉, 不尊重自己, 觉得自己是一个社会的失败者, 从而意志消沉, 无精打采, 无所作为;有时明知自己不能从事某项工作, 却偏偏去干结果把工作搞得更糟从而更加自卑。要想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增强自信心, 消除虚荣心, 以勤补拙, 用顽强的奋斗精神去磨练自己, 表现自己。

第三种心理障碍是多疑。多疑表现为对自己接触的事物常常持过分的怀疑态度。教师是知识分子,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多疑是教师职业中的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怀疑别人不相信自己, 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 怀疑自己上课时把教学内容讲错了, 怀疑领导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等。教师多数都很爱面子, 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首先想着别人怎么评价, 做事总是瞻前顾后, 犹豫不决, 疑心太重。长久下去, 便对什么都怀疑, 有的发展成疑心病神经功能症。消除多疑首先要多参加集体活动, 陶冶情操, 学会看事物光明的一面。

第四种心理障碍是抑郁。抑郁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低沉、心胸狭隘, 把一点小事或得失加以夸大, 表现为郁郁寡欢、愁眉不展, 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 食欲不振, 不愿与人交往, 精神萎靡, 倦怠无力, 如果长期发展下去, 会导致抑郁性精神病。教师产生抑郁心理的原因有多种,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繁重的工作和超负荷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必要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等等。消除抑郁心理首先要端正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正视过去, 把握现在, 憧憬未来, 心情舒畅, 乐观向上。

四、建议和措施

在我们的调查研究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职业学校教师乃至与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本身的素质较差, 他们在各方面压力面前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首先从外部环境入手, 我们的教育领导者和各级主管部门在师德教育活动中, 有必要为我们的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 减少教师心理压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教师聘任中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消除教师情感压抑, 关注教师生活, 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为辛勤工作的教师提供实现自我, 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消除教师的失衡心理, 让教师们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工作有价值, 建立起职业自豪感, 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鼓励教师不断学习, 钻研业务,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机会, 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增加教师交流交往的机会, 促进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还要从教师的自身入手,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掌握自我调节策略, 保持心理平衡, 不逃避心理问题的存在, 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促进自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提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沟通, 学会角色互换, 加强与同事、学生、家人、朋友的沟通, 让身边的人多了解自己, 支持自己, 理解自己。最后是要加强身体锻炼, 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稳定基础。

上一篇:喷墨技术下一篇:网络会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