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2024-05-06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精选12篇)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城市,暴雨内涝,形成原因,排水管道

近年来, 中国的特大规模城市内涝灾害日益频发, 2016年以来华中、华北地区多个省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市洪涝, 这些一方面是极端气候所造成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也是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没有科学规划城市的排涝管道等, 导致一些地区逢雨必涝, 这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都是严重的阻碍。因此, 反思当前中国城市的暴雨内涝问题, 主要还是一些地区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方面相对标准不高, 也有一些地区在开发城市特别是涉及到土地建设过程当中, 出现系统性的排水规划不足, 更出现了一些地区没有采用新的城市排水技术, 排水系统设计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 要更好地推动城市的排涝问题, 就应该全面分析当前城市暴雨内涝出现的原因, 进而更好地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一、当前城市在排涝过程中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众多城市在经历了暴雨袭击以及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影响之后, 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城市排涝建设的政策以及标准, 也有很多城市已经加快对于城市自身的排涝系统设计建造。在一线城市当中, 深圳、广州以及上海都纷纷采用了一系列的方式, 重新规划、设计以及建造了新的城市排涝系统, 但是从当前的城市排涝状况上看, 也并不是十分理想。比如2009年的时候广州斥巨资对旧城区的部分下水道进行整改, 以期解决“水浸街”的问题, 但是在2010年的时候, 广州城区仍然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水浸问题。其他城市的情况也与广州类似, 虽然已经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和物力, 可是在解决暴雨排涝问题等仍然是陷入到困局当中。而当前城市在解决排涝方面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 在排涝政策方面, 国务院已经牵头相关部门出台了城镇的排水以及污水相关的处理准则, 在2014年出台的相关的处理条例之后, 国务院也提出了全国性的城市排涝建设计划, 特别是在5年内要对排水的管网进行雨污分流。但是, 一线城市如北京以及深圳等尚未形成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的实施细则, 可以看出, 当前虽然政府也非常重视城市的暴雨排涝问题, 可是部分地方政府仍然还有很多难题要克服, 缺乏具体实施的条件等。

第二方面, 在排涝的管理体系方面, 很多城市虽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如何进行暴雨排涝, 但是很多城市在进行排涝和防止出现城市内涝方面还没有形成工作体系, 日常的管理和养护方面都出现缺位的状况, 大部分的城市的管理部门仍然无法形成协调性的工作机制。一些城市没有做好排水管网的清淤工作, 所以出现比较严重的管道堵塞, 一旦出现暴雨, 原来设计的雨水流量和暴雨带来的水流量形成了很大的矛盾。而且国内很多城市虽然也成立了三防应急部门, 但是针对排涝工作的应急处置往往不到位, 需要多部门协作的时候缺乏及时相应, 部门互相推诿的状况也时有发生。

第三方面, 在城市暴雨排涝的技术手段方面, 很多城市的排涝技术仍然相对比较落后, 没有对城市的雨水排涝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日常的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不足。一些城市在排涝上还大量地依靠人力进行清淤, 在清理过程当中运用毛竹等进行清淤, 耗费大量的时间, 却没有比较好的清淤效率。而且大部分城市还是将暴雨排涝工作的重心放在“排水”这一个问题上, 在出现城市暴雨内涝之后, 很多城市只是增加设置了一些强排设施, 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解决暴雨内涝问题, 可是却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暴雨排涝的新技术进行研究, 也没有突破性地形成系统性的排水规划, 在规划格局上仍然相对被动。

由此可见, 当前城市暴雨内涝问题的解决现状并不是非常乐观, 很多城市虽然已经形成了针对城市暴雨内涝的工作经验, 但是却没有形成具体的工作思路, 特别是针对暴雨出现后的城市内涝的根源进行研究和解决。暴雨排涝技术的滞后, 以及对于城市排涝管道布局的设计迟滞, 这些都制约了城市在解决暴雨内涝问题方面的发展。

二、城市暴雨内涝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从政策层面分析城市暴雨内涝的形成

城市的暴雨内涝形成, 首先是和当前城市在管理城市排涝方面的政策问题有关。因为城市的下水道和排水管网建设属于公共设施, 所以在中国, 这些排涝工程都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投入到建设之中的。所以, 公共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对于城市暴雨内涝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只有科学的排涝政策指导下, 地方的相关部门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做好排水管网的建设, 最终解决城市的暴雨内涝问题。而当前城市针对暴雨的排涝政策显然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 当前很多城市针对国务院的城镇排水相关条例,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实施细则, 在针对暴雨出现的城市内涝问题, 还没有系统的排水规划或者基础建设。很多城市在出现特大暴雨的时候, 往往都是将自己城市中心的内涝积水引导到远处管网排出, 也因此在城市排涝政策当中, 解决如何排出内涝积水, 远远比具备前瞻性的排水管网建设等政策重要。而且城市当中遇到暴雨形成的内涝, 往往需要调动到如建设部门、水务部门、城管部门等, 但是大部分城市没有形成专门性的排涝管理和规划部门, 每个相关部门都在各行其是, 自己进行自己的工作安排和规划, 往往都是解决当下的问题, 却没有从根本上协调各个部门的资源, 有计划地根治城市的暴雨内涝顽疾。此外, 很多城市的公共管理部门, 往往也只是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进行公共决策, 所以也只是在出现了暴雨的时候进行应对性的排涝, 没有办法真正解决内涝问题。

其次, 城市的排涝政策和当前的暴雨内涝情况发展没有充分结合在一起。原先城镇设计的各种排水标准和各类体制已经不适合现在暴雨内涝的发展, 原有的排水标准相对偏低, 很多国内城市当中的排水系统重现期无法满足一年的要求, 特别是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在暴雨重现期也远远低于2006年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所提出的下限, 所以这样的标准也无法满足当前的城市排涝要求。而且伴随着当前城市的人口不断快速增长, 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城市当中的人口数量也相对于之前急速增长, 当前排水体制和管理政策等也不适应现在的发展。

(二) 从管理层面分析城市暴雨内涝的形成

工程技术方式是解决城市当中暴雨内涝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实际上城市排涝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 特别是根据当前城市暴雨内涝的发展状况, 调整日常的管理方式。当前很多城市在面对暴雨内涝问题上缺乏较好的管理模式, 特别是城市的排涝体制中普遍存在的信息沟通效率较低, 管理效率无法提升, 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都比较滞后, 所以也应该从管理层面反思城市暴雨内涝的形成。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 当前城市的排涝建设和管理上普遍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 特别是协调上不顺畅, 在排涝问题上多个部门互相之间没有办法进行互相沟通和协调, 周边的行政区域也没有及时配合相关的管理部门解决暴雨排涝问题。各部门和各地区各自为政, 在暴雨排涝的工作之中, 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系统协调的体制, 这些都影响了排水的效率。而且很多部门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也普遍存在责任不清晰的状况, 大部分的部门也没办法从全面的角度提出一个系统分析反感, 如建设部门针对城市排涝问题所能够提供的仅仅是他们相关的数据, 而城市管理部门只是自己负责管理养护的数据等, 甚至水务部门等其他相关部门都有一部分的情况和数据。这些管理上的分散, 格式、管理系统等的不统一, 这些都是多头管理导致的问题。

其次, 当前很多城市针对城市暴雨内涝的管理能力也不高, 缺乏管理效率。很多城市在解决暴雨内涝问题上, 采用的管理手段都相对比较落后, 信息化的水平也不高, 这些都没有办法对当前城市的排水管网进行全面的管理, 也没有办法精准地进行调整。而且很多城市进行排水管网的管理, 都普遍存在条块分割的状况, 城市排水管网管理分片养护虽然有利于责任归口, 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管理不协调的状况。管养工人往往采用自己的管理经验, 很少从数据和仪器等层面进行综合分析, 很多数据具体的管养负责团队也无法全面掌握, 如果要相关数据都需要逐级了解和统计, 在效率上也非常低。工人对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养护方式大部分还是依靠自身的人力进行清淤, 或者采用毛竹片疏通等, 甚至出现混凝土结块等现象都需要依靠人力解决。所以这种管理上的不顺畅也导致了暴雨内涝的形成。

(三) 从技术层面分析城市暴雨内涝的形成

当前城市暴雨内涝问题的形成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前的技术层面对于暴雨内涝问题的解决局限。对于城市的排水进行技术性解决, 首先要对雨水的排放等进行分析, 因为雨水一般要通过雨水收集、雨水输送以及雨水排放, 才能够最终汇入江河当中。而之所以出现暴雨下的城市内涝问题, 其问题就是在于雨水收集这一个环节出现了雨水滞留, 雨水输送环节出现了输水管道的淤塞等, 从而让城市在排水能力上受到了限制。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 雨水口的收集能力不足, 很多国内的城市当中, 道路、广场以及建筑物等无眠的雨水都是经由地表流入到雨水口, 最终排入市政排水系统之中。在实际的暴雨条件下, 短时间内的强降水, 很容易在城市的路面上出现积水, 这主要是因为在设计重现标准上存在技术不足的情况, 而且城市的排水口常常收水受阻, 从数量分布、形式以及材质上都有不合理的状况, 这些都制约了雨水的收集。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篦子, 都是采用铸铁的篦子, 这一类篦子抗压强度大, 也不容易破碎。但是铸铁的雨水篦子很容易丢失, 所以后期也开始采用复合材料的篦子, 但是复合材料篦子也有过水面积较小, 强度不足等问题。

第二, 雨水滞渗能力相对较弱。在雨水降落的过程当中自然下渗, 以及滞留和储存等, 能够解决地标上大量的雨水淤积的一种方法, 从这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对城市内涝进行管理。但是, 在完全不透水的地表, 特别是混凝土、沥青路面上, 全部的降水都是需要通过地表径流实现雨水收纳, 所以管网口径需要更大。雨水的输送不畅, 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地面的散排问题, 伴随城市的版图扩张下, 建筑密度、地表径流也增加了系数, 所以很多原先设计的雨水排除路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因此, 雨水滞渗能力差, 也导致了城市暴雨内涝的问题。

三、结束语

中国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却忽视了城市的排涝问题, 特别是在特大暴雨之下, 很多城市都出现眼中的城市内涝, 这种城市中发生的暴雨内涝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更是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无法避开的一个难题。城市的暴雨内涝问题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 特别是城市的雨水收纳能力收到多个方面制约, 尤其是一些城市在解决暴雨内涝问题上, 缺乏整合思维, 舍近求远, 没有及时地协调好治理城市内涝的各项信息和资源, 加上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很多地区的雨水都没有办法顺利排入到周边的河道之中, 所以城市要积极分析自身出现暴雨内涝的原因, 整合各项资源, 更好地解决城市暴雨内涝问题。

参考文献

[1]姜仁贵, 韩浩, 解建仓, 朱记伟, 李斌.变化环境下城市暴雨洪涝研究进展[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 (03) .

[2]徐君, 任腾飞, 王育红.海绵城市建设困境及解决之策——以河南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 (05) .

热点分析:治理城市内涝 第2篇

【背景材料】

近日,南方迎来了第四轮强降雨天气,武汉、南京、杭州、南昌多地再现城市内涝。今年入汛以来,此类“雨后习惯性瘫痪”的城市已经达到了100多个。而近十年来,一下雨就面临“汪洋大海”的状态,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顽疾。下水道曾经被誉为“城市的良心”,城市外表光鲜,而“良心”却大大地坏,情何以堪?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愤世嫉俗者,它控诉着世间的一切。而今天,在暴雨的肆虐之下,我们的城市“良心”又哪里去了? 【题目】

请参考给定材料,结合自己对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切合实际,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有理有据,语言流畅,有说服力。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转变理念 治理内涝

最近北京、武汉、南京等城市接连遭受暴雨侵袭,多座城市内涝严重,成了“积水潭”。近十年来,一下雨就面临“汪洋大海”的状态,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顽疾。“雨后习惯性瘫痪”凸显出城市下水系统的不堪重负;此外,把暴雨尽然排除城市也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部分城市的地上建设光鲜亮丽、快马加鞭,过于重视表面政绩,却忽视了地下排水系统设施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更有甚者,在连续的内涝之灾过后,非但没有及时“补课”,却是把精力继续放在了规划摩天大楼上。追根溯源,这些多是由不良的政绩观所致;另一方面,以北京为例,今夏北京多雨,城市频遭水涝之灾。而在城市内涝严重之时,清河和玉泉河却仍然缺水。一边是水患,一边是缺水,这足以说明城市过分依赖人工排洪系统,河流已不能发挥泄流作用,自然调节能力已经丧失了。对于此,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转变理念之一,树立正确政绩观,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下水道曾经被誉为“城市的良心”,城市外表光鲜,而“良心”却大大地坏,情何以堪?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愤世嫉俗者,它控诉着世间的一切。中国有62%的城市存在内涝问题,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重表面工程、忽视地下设施的政绩观。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改变过去只重视外表工程、不重视内质的做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本,在重视城市外表建设的同时,也同样要重视其内质的提升、发展,要同时兼顾“地上”与“地下”两个部分,切实建立起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与此同时,中央各上级部门在对下考察时,也应着重检查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备,而决不能停留在“高楼林立,街道气派”的表象上。

转变理念之二,返璞归真,排水不如蓄水。雨水没能流向河流,也没能流进占北京市总面积50%的绿地。为突出城市景观,北京几乎所有的绿地都高出了地面。可事实是,“如果绿地能比路面低20到30厘米,就可以吸收200到300毫米的降水”。这就是我们城市让人痛心的现状。一方面严重缺水,不惜一切代价四处调水,另一方面,却以水满为患,拼命地排洪,任由清亮的生命之水白白流失。要认识到,暴雨不只是“洪水猛兽”,而且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需要紧盯的不仅是立交桥,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恢复萎缩的城市河流、湿地的生命力,让自然水系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如何给城市的绿地广场“减高”,发挥集雨、滞洪的效果。应对暴雨,单纯的排水不如蓄水,在打通城市的“下水道”之外,重建城市健康的肌体功能,让城市与水和谐相处,其实更为重要。先进的理念是促成事物发展进步的先决条件。当内涝连连,怨声四起之际;当旧的思维不再适用于新的形势、发展受阻之时,我们着实需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源头上入手来解决问题。

【中公点评】

文首先是从当前城市内涝的现实问题出发,随后回溯近十年总体情况,继而将笔锋一转,直指问题背后之根源,并以不确定句式了结首段。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吸引读者续读下文,一探究竟。

第二段为问题的具体分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内涝问题的具体原因。分析深入头侧,有凭有据,以理服人。

接来两段为分别从“排”、“蓄”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内容安排上有策有论,论据充分,分析透彻,思想性较强,增强了对策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拷问城市内涝 第3篇

内涝,正成为水灾城市化的先锋,次第进驻全国大、中、小城市。一场大雨,到北京去看海成为“时尚”,武汉顿成泽国;再一场大雨,杭州水漫金山;而广州则积涝成疾,苦于年年治理不息,岁岁水浸不已。“逢雨必涝,遇涝则瘫”成了中国许多城市常见的雨季风景,已经是中国城市治理和城市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汉水患之后,新华社以《“逢雨必瘫”拷问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为题,指出城市建设急功近利、盲目扩张;城市规划重地表、轻地下是近来城市水患频发的原因。并以此警醒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要借鉴成功经验,记取教训,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应急机制。并以雨果“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进行温情感化和道德教化。

剖析水患成因,警示城市管理者,很有必要,也很及时,可惜这一“拷问”使出的力量非但不够,还用得似乎不是地方。如果承认中国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属实,那么,城市“逢雨必瘫”只是暴露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水平通通欠奉的事实而已,哪里用得着拷问呢。其次,只是警醒和告诫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进而敦促他们更新理念,而不去拷问阻碍他们进步更新的体制弊端,这拷问就未免有避重就轻刻意错问的嫌疑。

考察城市的逢雨必涝,遇涝则瘫,可知远非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问题这样简单,还有积重难返,难以卸下长期累积而成的历史包袱的问题;也有现存政绩评估、激励、升迁、问责机制的问题。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是中国城市上半身早已跨入后现代,以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热衷于任意解构和随心拼图以显摆权利、攫取政绩,进而不惜肆意拆迁,狂热扩张,而城市的下半身却依然深陷于农耕时代落后观念泥潭的具体体现。

南方大城市广州的主要排水系统,按寒冷少雨的苏联标准规划设计,半个世纪未有改观;而郊外新建城区某些地方甚至只沿用农村排水管网,就是一个明证。而武汉以“一年一遇”的降雨标准设计的城市排水系统,这种水平应该归咎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中的现任、前任还是后任?

着眼于具体施政措施上,将水患频发归咎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观念和水平,也大可质疑。有效解决内涝问题的城市排水系统成功先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古代罗马和宋代赣州的城市排水系统,仍造福于今人;18世纪建成的巴黎、伦敦下水道,前者是旅游观光景点,后者消弭了猖獗一时的霍乱;而2006年扩建竣工的东京下水道,按“五至十年一遇”雨水标准建成,深达60米,“吊车在其中也显小”—难以相信中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者面对这些鲜活的事实,会分不清良莠,不知道自己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城市排水系统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设计。

中国城市现有的诸多怪象和种种弊端,常常是以灾害早进城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还在以乡下的戏剧性方式呈现,并且逐渐有朝娱乐化方向发展,大有市民飞跃城市,官员仍未进城的趋势。6月18日武汉内涝,给当地许多高校学生和市民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校园成了水上乐园,“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到武汉来看海”,水患期间武汉的“每一辆公交车,前生都是折翼的冲锋舟或潜艇”……诸如此类,虽然是一幅不乏讽刺的图景,除了冷漠和淡定,就很难辨析甚至揣测他们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在观念和水平方面,持什么立场,抱怎样的态度。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第4篇

近年来, 受热带气旋、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热岛效应的影响, 暴雨气候异象越发频繁。受暴雨天气影响不仅在南方, 如湖南、四川、云南、重庆等, 北方也成为暴雨天气频繁光顾的对象, 如北京2004年的“7·10”城区暴雨、2011年的“6·23”城区特大暴雨、2011年的“7·24”密云、平谷山区特大暴雨。

2010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3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 2008~2010年间, 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 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甚至扩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阳等西、北部城市;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 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cm的占74.6%, 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 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以2010年吉林省为例, 吉林省受洪涝灾害的影响, 遭受巨大损失, 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8.646万hm2, 成灾面积达28.146万hm2, 绝收面积达10.601万hm2。因洪涝而损坏的大中型水库达14座、小型水库达173座。水利设施受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95亿元。

分析看来, 城市内涝随着我国特有的季风性气候的强暴雨天气影响下有着频率高、持续时间长、覆盖广、灾害强度大的特点, 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位居第一, (见图1) 。

经分析, 能很好地发现2000~2013年我国受灾人口的数量与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十分庞大的数目, 在2010年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达到最大, 分别为19935.4万人与3505亿元。相比之下, 2004年是这14年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少的一年, 损失495.4亿元;2013年的受灾人口也为这14年最少的一年, 有1200万人。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发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土地过度硬化这一主要原因的影响下, 城市受洪涝灾害的威胁造成的损失数额巨大, 虽然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 受灾人口与直接的经济损失的上下波动很大, 但是在总体上, 城市内涝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 城市内涝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土地硬化成因分析

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 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 原始的地面基本采用混凝土或沥青硬化, 铺设成广场、商业街、人行道、停车场、社区活动场地, 有些城市地面硬化率达90%以上。地面的大量硬化导致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 一旦遭遇暴雨很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据统计, 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 雨水根本无法渗入, 这也是导致北京近年来内涝问题严重原因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人民由对食物的需求转移到对衣食住行方面的追求, 更甚至的对文化、艺术、精神的追求。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认识观念的转变, 在城市居住的居民则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居民的居住安全以及方便, 还把房屋的地基打的十分牢固和稳定, 使土壤结构中由单粒间形成的小孔隙和团聚体间形成的大孔隙变得十分紧凑, 甚至直接使其成为板块结构, 使其不能很好的下渗路面上积起的雨水。再加上我国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领域中有着明显的错误倾向, 认为“现代化就是水泥化, 世界化就是高楼化”, 从而导致了城市地面硬化层出不穷。

土地硬化产生的原因很复杂, 不仅和替代原始土地面所用的材料有关系, 还和人民在现代化生活中所产生的新观念、审美观等有关。

3 土地地面设计的历史以及当前的经验

3.1 国内土地地面设计的历史以及当前经验

事实上, 我国在较早时期就对土地的地面设计有很高的造诣—出现了透水铺地的做法。典型的园林、庙宇、宅院、街道的铺设, 他们就有很好的透水性, 在北京的许多古建筑中, 地面要有透水性曾一直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建筑原则。故宫、天坛、颐和园的许多地面都是透水的。建于明代的团城 (北海公园内) 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团城高出地面10多m, 其上却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百年老树。这些树木从不依赖于人工浇灌, 道理就在于团城的建筑充分利用了青砖的透水性, 用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砖, 铺设出一条条留有缝隙的普通透雨水的网络。砖的下部大量用谷壳和贝壳渣拌着土壤垫底, 使底层的透气性和吸水性增强。下雨时, 雨水可以全部通过砖面和砖缝流入下部, 为团城上的树木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20世纪末国内对入渗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北农林大学、河海大学等, 主要应用于农田灌溉以及一些地质灾害评估等方面。21世纪初, 随着国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人民逐渐意识到城市化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问题, 一些学者开始将入渗技术应用于研究城市透水性道路铺装, 缓解城市内涝。

3.2 国外土地地面设计的历史以及当前经验

日本全国年均降雨量为1800mm, 高于世界年均的800mm, 年径流量为6700亿m3, 洪水曾是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20世纪80年代, 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储留渗透计划, 利用雨水补充涵养地下水、复活泉水、恢复河川基流, 调蓄削减洪峰流量, 减少洪涝灾害。例如位于日本千叶县的长津川调蓄池。

德国的地势比较平坦, 其气候总体特征是平稳温和。虽然境内有两条知名河流穿过, 但由于河流的流速慢且平稳, 因此德国不容易产生城市内涝现象。德国原来的城市大多是依水而建。但随着天气气候的极端异常, 以及城市建设的地势较低, 容易引起河流倒灌, 从而引起沿海或沿河城市的内涝问题。比如2002年8月德国、奥地利、捷克三国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均启动了应急管理体系。德国联邦政府早在1973年就制定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 它在新的《混泥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 面层混泥土必须有10%以上的孔隙, 使水能够渗入地下”。德国近几年推广的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系统” (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组成的设施, 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连接, 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 简称MR系统) 。德国实现减少城市土地硬化以及减少城市内涝为目标所采取的做法具体有5种:第一种是采用透水性地砖, 砖与砖之间使用透水性填充材料连接。第二种是采用孔形混泥土砖, 砖孔填以腐殖质拌土, 在孔隙中可以生长一些杂草。第三种是采用实心砖, 将砖与砖之间流出一定的孔隙, 孔隙中是泥土, 这样就能保证天然的草可以在孔隙中生长。第四种是采用细石或者鹅卵石散落铺设地面, 此类型地面具有良好的透水性。第五种是孔型砖与碎石相结合使用, 即在孔型砖的砖孔中撒入小卵石或碎石来铺地, 这种做法可使地面不生杂草, 同时使雨水顺利渗透。

4 探讨土地硬化产生城市内涝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

土地硬化是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出现的一种通病。要解决城市洪涝这一严重问题, 则要明白城市内涝与土地硬化以及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讲的是由土地硬化这一现象而产生城市内涝这一问题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文章中, 我们要从“土地硬化”这一根本的因素出发来思考以及探讨其应对措施。

首先, 从分析土地硬化产生的原因土来探讨其处理方法。 (1) 土地硬化这一问题的必要条件是城市化进程中, 大量混泥土、沥青在地面的使用。国家应当借鉴德国有关治理路面或地面方面的经验以及知识技术, 使用透水性砖以及投入更先进的入渗技术在地面以及道路上。 (2) 人们的观念以及审美观念也是其原因之一。因此,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从客观实际出发来修建城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娱乐设施等。改变人们陈旧的审美观念, 树立起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3) 纠正部分人认为大、多就是富有的心理, 树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以及良好的心理。 (4) 扭转对城市内涝的一般认识, 如我们要从“洪水控制”的认知转到“洪水风险管理”的知识体系。

其次, 从新旧城市的发展来解决其问题。在旧城市区, 由于城市规模已经形成, 城市总的土地硬化面积也确立。因此, 解决城市内涝这一问题, 我们则要学习大禹治水以及李冰父子治水的方法—“疏而不堵”。所以这就要求人们要有比较好的环境意识, 比如不能乱丢垃圾在下水道、以及沟渠里, 政府则应当定期的维护地下水管道设施等。在建立新兴城市时, 城市规划部门则应从城市的总体上进行合理的规划, 比如建设地面时, 建设者可以在铺设地面时用不会导致地面硬化的材料, 或借鉴国外以及国内权威专家的建议使用透水砖以及使用雨水下渗技术, 再留一定量的草坪, 以此来减少土地的硬化。建设者也应当注意完善地下水管道设施。

从环境保护上来解决其问题。设计师可以学习日本对地面铺设的模式, 湿地、草坪等可以渗透雨水的设施组成的模式。因此也可效仿它设计出“城—沟—农 (城) ”的模式 (图2) , 原理是:前提是城市的沟渠、地下水管十分完善, 城市周围设置有几个坑塘, 于城市内的水量够多, 通过沟渠的疏通汇集到坑塘, 然后加工处理, 得到干净的水, 然后再流向四周需要灌溉的农田或者回到城市用于绿化的浇灌、城市居民厕所用水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的清洁用水等, 这不仅很好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而且还做到了保护和节约利用水资源。也可以加大城市的绿化面积, 减少地面的硬化, 增加雨水的下渗。

从宏观以及微观的角度来看, 其解决问题为:政府应该加大行政力度, 比如效仿德国颁布的法律法规, 确定我国在铺设地面时必须执行的渗水指标的法规或条例。从个人来看, 应该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 不乱丢垃圾以至于堵塞下水道, 学习好这方面的知识, 以便更好地解决因土地硬化而导致的城市内涝问题。 (图3)

5 结束语

在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 城市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分析了土地在利用过程中由于土地硬化而产生的城市洪涝, 明确地指出了城市内涝的不利影响, 即对人民安全的威胁、对经济的损失、对社会秩序造成的紊乱等。也分析了土地硬化产生的因素、以及该怎样解决问题。土地硬化是大城市的通病, 要想解决及解决它产生的城市内涝, 我们则要从宏观布局出发, 加强国际间的联系以及合作, 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及知识来解决国内城市洪涝频繁发生的事件。还应该符合实际, 从具体到特殊再到具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更好地解决国家的城市内涝。解决了城市内涝这一危害, 可以使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 可以给居民一个安全和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城市暴雨内涝后的排水规划管理 第5篇

摘要:近年来,由于暴雨造成的内涝使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造成内涝的成因,并探讨了加强城市排水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旨在通过本文论述为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提供理论参考,使城市暴雨内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关键词:城市内涝

排水规划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heavy rain caused by water logg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was seriously affecte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water logging,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dr-ainage planning.The author aim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urban drainage system, to solve urban rainstorm and water logging problems.Keywords:urban rainstorm drainage planning

近年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现受城市暴雨带来的城市危害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城市暴雨内涝后的城市积水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和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为有效解决暴雨后造成的城市内涝,势必要进行科学的城市排水规划管理。本文将对造成城市暴雨灾害的成因展开详细的对策分析,通过针对性的排水规划设计,促进城市排水管理优化,降低城市内涝。

一、造成城市暴雨内涝原因分析

城市暴雨内涝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发展。结合近几年的城市暴雨内涝情况,相关气象部门作出了针对性的原因分析,造成城市暴雨内涝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变暖影响

近年来、世界各国正积极采取对策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水循环加快,直接造成了雨水丰富,城市暴雨增多,进而造成城市暴雨内涝。

2、城市透水面积缩小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土地面积不断被硬化,使城市透水面积日益减少,发生暴雨时积水无处排放。土地发硬化会增大地表径流的流速,在暴雨发生时地面径流快速汇集,使洪峰提前发生。同时,由于下渗量的大大减小,使地面截流作用变差。

3、城市内部蓄水、排水能力不足

这个原因也是造成城市暴雨内涝的重要原因。城市内部组织结构中调蓄水体不足,城市的蓄水能力不强。在城市建设中,包括城市内部与河湖水系的连通建设,提升城市的调蓄能力。由于城市改造和发展使内部调蓄洪水水体体系建设不完善,易形成城市暴雨内涝。

二、加强城市暴雨内涝排水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

为有效实现城市暴雨内涝的排水规划和管理,要展开全面对策探讨,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措施的落实。

1、做好暴雨监测,实现有效预警

在城市暴雨内涝的排水规划体系建设中,实行有效的暴雨监测至关重要。就目前气候变化形势来看,气候变化较快,易发生气候灾害。首先,中长期预测工作的开展。根据气候形势的大体情况,做出全年的旱涝发展趋势分析。在国家相关气象部门专业人员监测分析下,搞好旱涝趋势会商,并为防汛应急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其次,是汛期中、短期的前期预测。雨季到达时,即为河流汛期,在汛期期间要进行中、短期的天气预测,如;24-48小时或1周内,有效的天气预测对城市防洪有着关键作用。最后,是对暴雨预警系统的完善。结合气象卫星监测站,对天气系统中的台风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做好预防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监测预警系统将更加完善,为防止暴雨内涝打好基础。

2、规划排水分区,制定系统排水方案

在进行城市排水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药注重排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城市暴雨内涝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管理工程。为保证整体规划的有效性要做好排水分区规划,实现大小排水系统的有效衔接,形成科学系统的排水方案。(1)做好排水分区。在自然状态影响下,城市被分成若干排水区域,但由于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原有地形,使自然分区受到人为干预影响。这种情况下暴雨内涝将无法形成自然排水。因此要根据城市地形和高差特点,进行排水分区合理规划。(2)实现排水系统有效连接。在排水规划管理中要使管网排水系统与河道水系形成有效连接。结合河道水位变化情况,做好排水能力计算,以更好防止暴雨内涝。(3)系统排水方案的设定。在规划整体排水防涝系统中,要注重规划方案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城市发展情况,以及受纳水体、气候情况等进行科学布局。选择合理的蓄水方式,进行科学的泄洪通道规划,使排水方案优化。

3、合理规划道路设计,实现排水系统优化

城市道路设计中避免凹地设计,同时对已有的凹地道路就行改造,在路面设计中可采用生态路面,使道路渗水能力大大提升,增强雨水下渗。针对城市道路竖向设计,要使道路标高大于两侧绿地标高,形成道路自然流水破向。城市各不同地区的道路竖向分区,要保证雨水自排区设计合理,同时加强雨水引导区规划,对城市内涝严重的应该合理利用雨水,促进排洪调蓄工作的更好开展。在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中,可以参考国外规划经验,形成地上地下城市排水网络建设,促进城市排水管网完善。

4、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城市雨水管理

在城市暴雨内涝排水规划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如用城市绿地蓄水滞洪,减少内涝,变暴雨洪水成为有用资源,实现“与水共生”。要推广国内已有建设成果。上海的后滩公园、天津的桥园公园既是“蓄水池”又是“净水器”,起到不错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密切结合我国的国情、水情、案例等,广泛开展研究,对反复出现且有代表性的组织联合科技攻关。如:广东省组织“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城市内涝”专项攻关工作,目的在于研制建立广州、深圳等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业务流程,为城市防灾减灾服务。

三、结语

多措并举治城市内涝 第6篇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地区一些城市频繁出现“看海”景象,城市内涝愈演愈烈。其主要原因除了极端暴雨天气之外,滞后的城市排水系统也难辞其咎,尤其是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边界不断扩张的情况下。

在经济持续下行背景下,中央政府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加大城市地区的地下管网建设,全面改造和升级城市排水系统,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大概为1:1。然而,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中仅有4%投向地下排水系统,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城市始终未能摆脱“先地上、后地下”的发展模式。

从住建部公布的数据看,2015年全国16个试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992个,投资279亿元,这一投资规模甚至不及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一条干线地铁的建设投入。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得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低、年久失修等问题凸显。

其次,中央政府财政扩张的空间相对较大。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及下属融资平台企业。然而,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日益沉重,地方政府扩大投资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全国政府债务共计26.66万亿元,包括10.66万亿元的中央政府债务和1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二者比重分别为40%和60%。而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占公共债务的比重一直都在30%以下,联邦政府债务占比则在70%以上。

中央政府应成为当前阶段性加杠杆的主体,特别是在地方政府控杠杆的背景下,中央财政加大对公共属性更强、无法盈利的排水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尤为必要。

再次,我国具有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中央主导重大水利设施建设的丰富经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恰逢1998年“百年一遇”的长江特大洪灾,中央政府在1998年至2000年三年间就发行了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定向用于水利、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等全国各地区的重大项目投资。三年内,我国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引导总投资规模高达24000亿元。其中,荆江大堤加固工程、洪湖监利长江干堤加固工程等长江水利六大工程是重大国债工程,在随后十余年的长江防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最后,中央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刺激民间投资的信心。鉴于当前经济增长前景较为悲观,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重建国内外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应充分发挥中央扩张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经济的稳定器作用。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使之成为过剩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流器,用于改善当前一二线中心城市排水系统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根本上消除城市内涝频发的隐患。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第7篇

一、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第一,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居民生活、交通运输和工厂生产等都需使用大量的燃料, 无时无刻不在向外排放气体, 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可以吸收环境中产生的热辐射能力, 并在城市上空形成凝结核;由于城市建筑物的影响, 城市气流不畅通,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城区的平均风速, 而一旦城市上空形成对流云团, 则会出现强降水天气, 形成城市内涝灾害。第二, 天然排水通道的消失。以往的雨水可以汇集到河沟后排出城市, 并且农田可将雨水作为地下补给水, 湿地可对高峰时段的洪水加以适当调节;而当前城市面积日趋增大, 农田、湿地与河流等被道路与高楼所取代, 雨水只能涌向街道, 借助地下排水管网来排出, 这样使得雨水入渗时间有所延长[2]。此外, 城市积水的主要地段就是立交桥和低洼地带, 这些地区没有建设雨水泵站, 导致汛期时节难以有效排出雨水, 缩小有效过水面积, 水流相对不畅通。第三, 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为其休闲和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但是由于城市建筑和人口的增对, 绿色植被逐渐减少, 地表硬化面积增多, 严重破坏了自然水系, 导致雨水调蓄分流能力降低, 影响水系循环系统的下渗与蒸发。同时由于暴雨的出现, 地面径流有所增大, 致使排水压力增加, 部分地段管道因老化问题的影响, 地下管道排水能力减弱, 导致路面积水难以及时排出, 出现城市内涝灾害。

二、城市内涝气象服务的有效对策

(一) 增加绿色植被, 加强气象评估。

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 需要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色等方面出发, 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有效保护湿地公园与洼地等, 适当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指标, 科学控制建筑的密度, 从而促进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蓄积排放能力与绿地渗水功能的提高。另外,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降水量分布与降水强度, 这就需要加强气象评估工作, 有效监视预测城市降雨趋势及落区, 便于雨水排放规划的科学编制, 推动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3]。城市发展的基础就是有效的排水体系, 城市规划者需要结合实际建设情况, 对排水工程进行合理规划, 积极指导排水管网的改造工作, 这样即便出现强降水的情况, 路面积水也可快速排出, 避免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

(二) 完善城市气象监测网。

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建立基于气象服务的高密度与中尺度的自动监测网, 并结合城市热岛效应来开展气象观测工作, 积极使用新型的监测设备, 如闪电定位仪、多普勒雷达等, 以此促进城市内涝气象服务手段的改进, 增强降水预报的准确度。同时城市可以借助相关的观测信息, 如自动站网的实况资料、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等, 积极跟踪监测对强对流天气;然后以排水管网与城市地形等资料为依据, 适当模拟积水深度与地面径流, 确保沥涝预警预报和暴雨临近预报等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 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现阶段, 我国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路径多是电话语言、气象短信品台、气象网站和电视气象频道, 覆盖面不广, 受众群体过于固定, 这就需要积拓宽渠道,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平台来发布灾害信息, 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预警信息。

(三)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机制。

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就是暴雨, 而暴雨的维持、发展和发生等是以充沛的水汽供应为主, 在其发生之前水汽供应环流形势相对明显;同时对流性天气也是导致内涝出现的原因之一, 其具有发展快与范围小等特点。这就需要气象部门利用雷达等来观测对流云团的发生过程, 为公众提供准确与及时的气象服务信息, 促进预报准确度的提升[4]。同时各地政府可以健全防灾减灾机制, 遵循防治结合的原则, 加强部门之前的联动合作, 明确各自职责,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 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开展防治工作, 对可能出现内涝的区域提供做好防范工作, 从而减少因内涝造成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由于短时强降水与暴雨、城市热岛效应、天然排水通道的消失、城市化发展过快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会出现内涝现象, 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这种情况, 我国各大城市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用科学有效的内涝气象服务措施, 增加绿色植被, 加强气象评估工作, 完善城市气象监测网,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机制, 科学利用气候资料。这样才能增加地面透水率, 确保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促进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近年来,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快, 尤其是因暴雨导致的内涝, 导致经济活动中断, 城市道路交通受阻,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随着人们对城市内涝现象的愈加关注, 我国各大城市需要积极分析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素, 加强排水管网建设和城市规划, 完善相关的内涝灾害气象服务体系, 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 以此减少因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对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试探性提出几点内涝气象服务的有效对策, 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内涝灾害,影响,气象服务,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冬冬, 严登华, 王义成, 鲁帆, 刘少华.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及综合应对研究进展[J].灾害学, 2014, 01:144-149.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第8篇

近年来, 城市内涝频发, 暴露出城市雨洪系统存在的诸多风险和问题;同时, 传统研究方法相对落后, 庞大的地下排水管网数据缺少智能化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分析[1], 需要应用数字化模型对排水防涝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和校核, 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近远期规划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

2 排水模型在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中的应用

以沈阳市排水系统为例, 在现状数据普查的基础上, 应用Infoworks CS排水软件建立城市排水管网水力模型, 对现状排水管网、泵站、河道等设施进行模拟与评估, 为规划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1 城市排水系统模型的建立

准确、详细的数据资料是模型建立的前提和重要基础, 对于排水模型, 所需数据主要包括:

2.1.1 降雨数据。

对研究区域内1951~2012年61年5000场次降雨数据 (含小时降雨量) 、2005~2012年8年降雨数据 (含10分钟间隔降雨量) 进行收集整理, 确定不同降雨历时下沈阳市降雨雨型。

2.1.2 排水系统及水系数据。

收集完善研究范围内DN500以上共1035公里排水管网, 现状50座区域排水泵站、10处地道桥泵站的相关数据, 对城市范围内主要水系的断面、水深、坡度、流量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2.1.3 历史积水数据。

对研究范围积水片区、街路、节点共300余处进行整理, 作为模型校核修正的参考依据。

在以上各类数据的基础上, 应用Infoworks排水软件建立了沈阳市城市雨水管网水力模型。模型中检查井8455个, 管道8752根, 长度约1035公里, 流域面积共220平方公里。并根据实际降雨资料及积水点分布情况, 对已建雨水管网水力模型进行校核, 保证模型的真实和准确性。

2.2 现状排水系统的能力评估

考虑到沈阳市早期雨水管道的设计重现期表1排水干管 (DN800mm以上) 能力分析较低 (一般不超过一年一遇) , 因此分别选取P=1a, P=0.7a, P=0.33a和P=0.1a, t=120分钟的设计降雨雨型进行模拟计算, 利用Infoworks CS排水模型对规划范围内现状排水主干管道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如表1:

2.3 现状排水系统的区域风险评估

利用模型对规划范围内现状排水系统遭遇不同暴雨频率下内涝发生的可能性、淹没时间、淹没范围以及淹没深度进行分析, 从而评估城市建设用地 (地块) 的淹没风险, 为规划方案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为城市开发建设及改造提供决策依据。

上图可以看出, 随着降雨重现期从0.33年增加到2年, 积水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冒水节点数和总冒水量也显著增加, 当降雨重现期达到1年以上时, 研究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存在内涝积水的风险性较高。

3 结论

3.1

排水模型利用已有的管网及相关信息, 可以直观有效地观察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 辅助分析现状排水管道、泵站系统存在的问题, 对排水防涝规划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

3.2

在现状排水管网能力评估的基础上, 以地块为基本单位, 应用排水模型进行区域积水风险评估, 为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划解决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使排水防涝规划具有针对性。

3.3

应用排水模型可以进行排水防涝规划改造的多方案比较, 根据模拟结果的反复校核, 预先观察实施效果, 优化规划改造措施, 确保规划方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摘要:排水管网模型技术作为新兴技术手段, 具有效率高、耗时少、通用、直观等优点, 可以科学、合理地模拟排水系统运行状态, 为城市内涝积水的风险分析提供多方面依据, 对于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城市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Infoworks CS排水模型为例, 对其在城市内涝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Infoworks CS,排水模型,排水防涝规划

参考文献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第9篇

1 内涝状况

龙海市主城区现有排涝设施, 主要在以前修建防洪堤时建设的水闸和历史上形成的河网组成, 无排涝泵站 (已建设草尾排涝泵站, 但未投入使用) , 完全靠自排。现有的内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排涝。城区内现有西溪“一条龙”, 福河支渠, 上苑支渠, 高厝支渠, 南苑支渠, 芦州支渠, 陡门支渠, 新厝支渠, 柯坑支渠, 内社支渠, 高坑排洪港, 普贤支渠, 月港道, 内楼支渠, 仓头支渠, 海澄西月片主干渠等16条内河。各河道出口都有配套水闸, 但现有内河支渠淤积严重, 人为侵占河道, 桥梁阻水严重, 经过计算现状河道排涝能力仅相当于3年一遇涝水不漫溢标准。龙海市内涝集中发生在主汛期5月-10月, 主要由台风雨产生内涝渍水, 由于遭遇九龙江洪水或潮水的顶托, 造成低洼地区的内涝, 交通中断, 土地受淹等严重问题。2006年第一号台风“珍珠”登陆后, 龙海市遭受60年一遇的强降雨;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给龙海市带来特大暴雨;2013年“西马仑”台风带来特大暴雨, 造成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3.8亿多元。

2 内涝成因分析

2.1 水文气象条件

龙海市属于福建省沿海城市, 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沿海, 东经117°29'-118°15', 北纬24°09'-24°36', 属季风亚热带气侯, 气侯温和, 雨量充沛, 土地肥沃, 四季常青。全年平均气温21.4℃, 一月份平均13.5℃, 七月份28.7℃, 全年无霜期330天左右。年降雨量1450mm, 多年平均风速45m/s。7月—9月为台风暴雨期, 最大风速28.5m/s, 涝灾均由暴雨形成, 暴雨类型为台风雨, 暴雨经常造成山洪灾害, 加上外江受大潮水顶托影响, 造成内涝排泄不畅, 时常造成洪涝灾害.

2.2 地形地势原因

龙海市属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的冲积平原, 海岸线长103.30公里, 全市面积1128平方公里。地势南北较高, 中间低缓, 最高峰大尖山海拨954米, 主要河流九龙江为福建第二大河, 岛屿20个。龙海市境内田、山、河、海具备, 蕴藏着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全市较大的水利设施有:江、海堤防总长250.58公里, 其中防洪堤114.55公里, 海堤136.03公里, 西溪“一条龙”枢扭工程, 灌溉面积18万亩;水库60座蓄水量4803.21万立方米;北溪引水工程, 引九龙江淡水至厦门, 并改善了厦门市北一带的农田灌溉。龙海市境内耕地34万亩, 林地103万亩, 森林覆盖率55.1%。龙海市位于漳州平原地区, 河道网系纵横交错, 缺乏全面长远规划和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筑弃渣及生活垃圾随意丢放引起河道淤塞, 违章搭盖、侵占河道、缩窄河宽, 跨河桥梁、管道密布严重阻水, 内河及下水道过水能力不断下降。

2.3 城市排水排涝能力不足

龙海市内涝集中发生在主汛期5月-10月, 主要由台风雨产生内涝渍水, 由于遭遇九龙江洪水或潮水的顶托, 造成低洼地区的内涝, 交通中断, 土地受淹等严重问题。城区内内河现状错综复杂, 大多数内河断面无规律变化, 淤积严重, 过流能力低下, 出口不畅, 遇较大强度降雨便发生涝灾。西溪一条龙, 高坑排洪港、月港道等16条河道上修改了众多桥、涵、闸等跨河建筑物, 阻水普遍严重, 有些河道成为当地居民排污和倾倒垃圾的场地, 城区内河河床淤积, 河水污染, 部分内河无出口, 排水不畅, 造成城区内低洼地受淹积水严重。众多池塘、农田、菜地已经成为城市住宅区。经调查分析, 城区现有内涝能力低于5年一遇标准, 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及城市发展需要。

3 龙海市城市内涝排水对策

3.1 龙海市城市内涝排水具体内容

根据上述龙海市主城区内涝存在问题提出以下6条措施及对策: (1) 新建草尾排涝站, 总抽排流量Q=42m3/s, 总装机容量2800kw;新建水闸4座, 重建水闸4座。 (2) 整治内河16条, 拓宽“西溪一条龙”主干渠至22米, 拓宽海澄西月片主干渠至30-80m, 埭新支渠至30-60m.新开宽10米芦洲河。 (3) 新建九九坑水库, 设39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 (4) 新建0.05平方公里人工湖 (项目区内) 做为蓄涝区。 (5) 成立供排水管理处, 统一调度城区排水。

(1) 修建排涝闸、站。龙海市地处大中河流沿岸, 外江集雨面积大, 洪水峰高量大, 洪水历时较长, 外江受洪水长时间顶托, 自排不畅, 需建排涝站抽排, 辅以闸排。排涝以自排为主, 主要建排涝闸, 辅以小型排涝站。龙海市建排涝闸、排涝泵站已初见成效。龙海市草尾排涝站建设, 设计总装机容量2800kw, 总排水流量42秒立方米。主城区没有建排涝站, 受淹几次后得到教训后, 现在已按照规划新建草尾排涝站, 已发挥效益。 (2) 内河整治和修建排涝沟、渠。龙海市石码镇, 海澄镇在1997年内河整治规划采取挖、扩、分、填、建等综合措施。挖, 是各内河清障清淤, 河床挖深、疏浚河道。扩, 是主要排水通道西溪“一条龙”扩宽, 高坑排洪港拓宽改建, 渔业港水闸新建。该项目实施使石码内河过水能力从不到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 也增加河道槽蓄量5.4万m3, 投资合计为5000万元。内河整治和修建排涝沟渠, 已初见成效。 (3) 建蓄涝水库或利用现有水库蓄涝削峰。漳州市九龙江西溪流域上游建有南一水库, 总库容1.58亿m3, 防洪库容达7010万m3, 可使市区由11年一遇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九九坑水库正在建设, 总库容1360万m3, 可大大提高调蓄作用, 使海澄内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 (4) 建蓄洪涝区。蓄涝区能在排涝的关键时刻, 发挥蓄涝削峰作用, 保护城市安全。龙海市草尾排涝站前池建设滞洪区面积48亩, 西溪“一条龙”渠道结合裁湾取直建设滞洪区面积27亩, 人工湖可以蓄水至设定的景观水位, 作为城区市民的休闲场所;在雨期来临前, 对湖内的河水进行排洪, 腾出库容作为滞洪区。以上几个措施同时实施完成, 可使主城区内涝标准从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 (5) 龙海市城市排涝调度。城市排涝调度是一个新课题, 龙海市市政府、建设局, 水利局要进行城市排涝调度研究, 成立排洪涝水管理处, 对水库、滞洪区、排涝泵站、排涝闸、内河等排涝设施, 按预定的规则统一协调调度管理, 利用现有水库湖泊蓄涝错峰, 利用现有水闸泵站进行预泄, 制定排涝站、闸运行调度规则及预备警戒预案, 拟定各内河河段警戒水位与危险水位, 对内河排涝进行统一有效的调度, 从而达到在设计标准下免除涝灾, 在超标准情况下减轻涝灾的目的。

3.2 龙海市内涝排水规划建议

(1) 城市规划时, 适当放宽河道规划岸线, 为今后拓宽河道提高排涝标准留有余地。 (2) 市政建设, 适当降低位于河道下游出口附近的操场, 绿地公园, 停车场, 休闲空地等地面高程, 可降低0.50—1.0m, 当遭遇较大暴雨时, 这些场地可以作为临时滞洪区。尽量保留现有水塘, 鱼池等水域, 并与内河联通形成“长藤结瓜”体系, 用以调蓄洪水。 (3) 提高主城区的植被覆盖率, 进一步改善主城区内植被的涵养保水能力;主城区内的停车场, 广场等, 可铺设透水地面, 使雨水尽快渗入地下, 避免人为造峰流量。 (4) 内河整治时, 可与河道两旁的绿化带建设相结合, 建设亲水河岸, 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 绿化带作为滞洪区。对于现状出口在规划河道的一些排水管道, 如果其管道底高程低于我们规划的洪水位, 建议对其出水口进行改造 (加上拍门等) 以防止洪水倒灌, 造成人为的内涝。

4 结论

(1) 城市排涝规划要尽早开展, 审批过的规划要尽快实施。龙海市水利局在2007年7月, 委托福建省水利规划院编制《龙海市南港南岸城区内河整治规划报告》, 虽然大部分已实施, 但不够完善。排涝标准只有5年一遇, 随着主城区范围扩大, 经济发展加快, 规划标准已不适应要求, 需按照新的城市排涝标准重新进行主城区排涝规划的修改编制, 并且组织实施。 (2) 规划范围要适当加大, 城市发展超过原规划范围要及时做补充放大规划。现城市化进程快, 要根据发展状况及时做好修改规划。 (3) 尽快开展龙海市河道过水能力复核工作。2008年开始已整治过的16条内河, 要进行5年一遇内河过水能力应进行重新复核。 (4) 尽快对上游的南一水库, 九九坑水库进行滞涝削峰能力进行复核。 (5) 建议成立龙海市给排水管理处, 统一对城市排涝进行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斌.福建省城区排涝标准及计算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 1999, 15 (02) :31-33.

[2]胡斌.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设计中重现期的确定[J].中国市政工程, 2004 (03) :18-19.

[3]许晓彤.城市水环境的思考[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03) :25-27.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第10篇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可按照城市某个路段因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而产生内涝的程度将内涝分为不同的等级。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涝破坏了建筑、厂房、交通设施、水利工程设施、电力等设施, 进而中断交通、通讯;造成了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污染、地面塌陷甚至是人员伤亡。城市暴雨内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城市的重要问题, 每年均给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财产和人民的生产及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并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经济和人口密集的城市, 内涝带来的威胁更大, 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可能更严重。

中国是城市内涝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年来气候异常, 天气变化多端, 更导致内涝灾害频发。今年, 从5月中旬开始南方数省遭受强暴雨袭击。近一周时间, 广州市暴雨倾城, 三场暴雨接踵而至, 一周降雨量高达440毫米, 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四分之一, 一举冲破广州市百年纪录, 暴雨导致中心城区17处积水, 很多路段交通瘫痪, 企业正常生产与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至5月16号, 强暴雨导致10省市786万人受灾。7月份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节, 据来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消息, 7月8日以来的强降雨造成长江沿线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重庆等10省市局部地区遭受洪涝灾害, 至12日累计洪涝受灾人口18 303, 倒塌房屋3.9万间, 直接经济损失约106亿元。因此, 研究城市暴雨内涝的影响因素对于加强内涝防范, 减少内涝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京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较为丰沛, 是中国受内涝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2007年7月1日, 江苏全省开始出现持续强降水过程, 其中7月7日南京站日降水量达到173.4mm, 江宁区东山站24小时降水量达302.2mm, 接近五百年一遇, 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 冲刷掉了南京一贯拥有的从容, 南京城区共发生积水现象178处, 多处市政设施遭到破坏, 一些地区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造成近千户居民家中进水;2008年8月1日, 受“凤凰”外围影响, 南京普降暴雨, 截至2日凌晨1时许, 南京市浦口区、江宁区和主城区大部地区已累计降水超过100mm, 部分地区雨量达到300mm, 城区大面积积水, 很多路段交通瘫痪, 企业正常生产和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以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

一、文献述评

引发城市内涝的因素大体上可分为气象和非气象两个因素, 具体包括气象、管网、城市化等因子, 目前国内外对城市内涝形成机理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侧重气象因素的分析

庄劲松 (2006) [1]对晋江下游地区的降水情况进行了统计, 结合降水情况从地势因素、潮汛因素、管网因素等方面对泉州市江南片区的内涝成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治理措施。针对梅州城区内涝, 马志雄、曹闻一 (2007) [2]从降雨强度和排涝系统两个方面分析了内涝成因, 并提出具体的排涝方案。陈锐、陈其名 (2009) [3]将南宁市的内涝按其成因分为两大类:一是邕江支流 (内江) 雨洪内涝, 二是短历时暴雨造成局部内涝;通过对城区内涝成因的分析, 指出南宁市在城市防洪、治涝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减轻内涝所带来的危害。

(二) 侧重非气象因素的分析

针对山西省的城市内涝问题, 郭雪梅等 (2008) [4]侧重于由城市化、城市规划和排水管网建设、城市内涝灾害气象服务体系等非气象因素诠释内涝灾害的形成机理, 并提出城市内涝气象服务对策建议。陈能志、林阗、汪裕丰等 (2008) [5]对福州市的内涝形成因素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自然因素、设施因素及城市规划因素的分析, 提出了内涝治理思路以及内涝治理对策措施。黄俊材 (2009) [6]对阳江市2006年“5·4”特大暴雨进行了调查, 从排涝能力和内涝预警两方面进行了内涝成因分析, 提出粤西沿海中小城镇应对暴雨、避免内涝的一些建议与措施。

纵观相关文献, 尚存以下缺陷: (1) 从研究方法来看, 文献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 缺乏对内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 从研究角度来看, 文献多是从气象学角度研究城市内涝问题, 缺少跨学科的研究尝试, 例如从经济社会学角度研究城市内涝的成因; (3) 从研究内容来看, 文献侧重于分析降水强度、排水系统、城市规划等因素, 缺乏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城市化视角的分析。因此, 本文试图弥补以上三点缺憾, 试图由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不透水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等城市化因子, 对影响城市暴雨内涝的因素展开分析。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进一步界定相关概念, 一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 致使城市区域不断扩张的过程[7]。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改变了下垫面, 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 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城市地区的降水、气温、辐射等, 形成不同于城郊农村的气候情况[8];二是城市内涝强度。城市内涝强度指城市内涝成灾的风险程度。依据以上分析及文献述评, 提出研究假设:

1.城市人口密度

首先, 城市人口的增长会增强城市的热岛效应, 建筑物引起的机械湍流、各种热源引起的热湍流以及城市上空形成的凝结核可以影响当地的云量和降雨量;其次, 城市人口增加导致用水量加大, 人们为缓解供水不足的矛盾而超采地下水, 造成了市区地面严重沉降。地表沉降给排水、地下管道、海河泄洪等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危害, 进而内涝成灾风险加大。

假设H1:城市人口密度越大, 城市内涝强度越高。

2.城市不透水面积

随着市区的扩张, 房屋建筑更加密集, 混凝土铺盖的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 一方面致使地表的持水、滞水及渗透能力减弱;另一方面导致众多天然河网遭到破坏, 河塘数量锐减。暴雨来临时产生汇流时间缩短, 地表及河道径流量增大、降水不能及时排走, 内涝灾害加剧。

假设H2:城市不透水面积越大, 城市内涝强度越高。

3.地区生产总值

一般来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向工业化和服务性行业为主体的方向转化, 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引起了城市产业结构和人口职业构成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增强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工业和居民供热将大量水汽和热量带入到大气中, 影响了降雨强度;另一方面导致了城市财富总积累的增加, 遭受内涝灾害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随之增大。

假设H3:地区生产总值越高, 城市内涝强度越高。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采集

1.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9]:

其中, β0, βi是未知参数, xi是一般变量, 其值是可以精确测量或被控制的, y是可观测其值的随机变量, ε是不可观测的随机误差。

2.数据的处理

我们选取了1989—2008年20组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源于《南京市统计年鉴》。设y为内涝强度, 以月降水量为依据进行内涝强度的拟定。设其中A, B, ……, L为1—12月份的降水量, 若A, B, ……, L≥100mm, 则a, b, …, l=1;若A, B, ……, L<100mm, 则a, b, …, l=0。再将序列y′通过两次移动平均, 消除时间序列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得到y, 即拟定的内涝强度。又设x1———城市人口密度, x2———城市不透水面积, x3———地区生产总值。取对数后的数据分别记为Y, X1, X2, X3, 数据略。

四、实证检验与讨论

利用SPSS18.0软件对Y, X1, X2, X3进行处理, 采用全回归法得到回归方程为:

采用F检验法来检验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 方差分析表 (如表1所示) 。

从表中可以看出, 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小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0.05, 模型整体显著。另外, 调整后的R方为0.988, 说明模型的解释力非常高。但X1前的系数为负值, 与假设不符, 说明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

通过相关系数矩阵来分析观测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 (如表2所示) 。

从上页表2可知, 各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 接近于1, 说明所有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均是相当严重的, 给模型的线性回归估计带来不良影响。运用OLS估计得出的结论不能对现实情况进行准确刻画, 为了提高回归方程预测的科学性, 本文改用岭回归法[10]对共线性数据进行分析, 回归结果 (见表3) 。

通过观察岭迹图 (图略) 可以看到, 当K≥0.05后, 三条岭迹曲线均趋于稳定, 即K≥0.05时, 岭回归系数比较稳定, 因此本文取K=0.05时的岭回归估计结果来建立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的R2等于0.971, 表明模型拟合优度理想。

由各回归系数可知:假设H1、H2及H3均成立, 城市人口密度、不透水面积及地区生产总值都是城市暴雨内涝的影响因素,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因子的影响程度相对最强, 城市不透水面积因子的影响程度相对最弱。

五、政策建议

依据实证分析结果, 为加强城市暴雨内涝的防范, 基于城市化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1) 控制城市规模。城市不是越大越好, 城市发展需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 城市功能要以人为本, 创建宜居环境, 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控制城市规模可以缓解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用地紧张等诸多问题, 进而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都曾在控制城市规模上做过努力。 (2) 合理城市规划。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 尤其是城市用地的规划, 减少城市不透水面积, 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我们有相当一批城市急于搞开发, 在不适宜建设的地区搞建设, 把建设区选在滞洪区上, 填掉鱼塘、水系, 大搞钢筋水泥建设。有的城市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 占用河漫滩搞建设。这些都是发生洪涝灾害的隐患。 (3) 优化产业结构。城市经济的发展之所以会影响城市内涝, 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减少高能耗产业,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可以有效解决高能耗产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进而减缓城市内涝问题。

参考文献

[1]庄劲松.泉州市江南片区内涝成因与治理措施[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 (8) .

[2]马志雄, 曹文一.梅州城区内涝成因与排涝措施分析[J].人民珠江, 2007, (5) :77-78.

[3]陈锐, 陈其名.南宁市城区内涝成因探讨[J].广西水利水电, 2009, (6) :26-29.

[4]郭雪梅, 等.中国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子及气象服务对策[J].灾害学, 2008, (2) :46-49.

[5]陈能志, 林阗, 汪裕丰.福州市中心城区内涝治理研究[J].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8, (9) :40-42.

[6]黄俊材.阳江市特大暴雨调查及内涝成因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 2009, (8) :34-41.

[7]Lazaro T.R., Urban hydrology[M].Ann Arbor: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 1979.

[8]周建康, 等.城市化对南京市区域降水量变化的影响[J].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3, (4) :44-46.

[9]祝彦成, 李卫斌, 李宗领.对数线性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8-10.

关注城市内涝主题投资机会 第11篇

从近期的新闻看,各地报道城市内涝,笔者认为这个主题投资值得关注。主要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内涝再成关注焦点。近期不少城市都在看海,出现了诸如武汉看海模式、南昌看海模式、广州看海模式等。回顾下历史,北京2012年“7·21”暴雨、2008年深圳“6·13”暴雨,2013年上海“9·13”特大暴雨,2014年广州“5·22”暴雨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北京在2012年7月的这次严重内涝,导致因灾死亡78人,受灾人口19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16.4亿元。

二、2016年跟98年类似。3月末国家防总称今年汛期长江中下游爆发大洪水可能性很大。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成为195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截止日前,2016年以来因为极端天气,死亡人数达70-80人。5月份厄尔尼诺现象初步结束,不同于市场预期,有专家指出98年的长江流域大洪水,就是发生在厄尔尼诺结束之后。预计今年夏季主要多雨区位于江南北部、江淮、江汉、黄淮大部、西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东南部,其中湖北东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西北部等地偏多五到八成。

三、回顾98年水灾。1998年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1998年汛期长江流域共出现74个暴雨日,其中大暴雨为64天,占暴雨日总数的86%。造成山洪爆发,洪水泛滥,外洪内涝及山体滑坡、泥石流。据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福建、江苏、广东、四川等省(区)的不完全统计,受灾人口超过一亿人,受灾农作物1000多万公顷,死亡1800多人,倒塌房屋430多万间,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

四、汛期时间最少2-3个月。6月梅雨季节之后,从98年看,汛期持续时间为6月份到9月份。具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12-27日,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第二阶段:6月27日-7月21日,强降水北抬到淮河流域、第三阶段:7月21-31日,长江中下游再次出现持续性强降水.汉水及长江上游。第四阶段:8月1-27日,降水带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上游。

五、内涝的解决依赖海绵城市建设。有专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管道建设。参考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都是如此。另外住建部要求各地在2016年10月底前要完成提交海绵城市规划草案。预期草案之后,海绵城市建设大规模建设或将集中在201 7年,因此2016年和2017年或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高峰期。相关个股如:永高股份(002641)、龙泉股份(002671)、华控赛格(000068)、伟星新材(002372)、青龙管业(002457)、巨龙管业(002619)、东方雨虹(002271)、纳川股份(300198)等。其中永高股份在年报中明确提出在2016年重点推出适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海绵城市产品系列。

破解内涝困局亟需“海绵城市” 第12篇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亦遭遇洪灾,使海绵城市建设不幸“躺枪”,不少人质疑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及作用。

其实,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近期启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它对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入汛暴雨所带来的内涝灾害,反映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不足,更加说明当前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各地各部门都在落实。根据国务院的工作安排,到2020年各城市应有20%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达到80%的面积。

目前很多城市及新区也在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实践,如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通过因地制宜的低冲击开发模式、顺应自然的生态化雨水系统等措施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海绵城市示范区。

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外已比较成熟,一些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英国海绵社区,巴黎的“城下之城”,吉隆坡的“聪明隧道”等,通过大型水体消纳硬件设施抵御洪涝灾害的侵袭。

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湿地、湖泊等都是海绵城市建设需注意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城市环境中,首先接受降雨的是屋顶,所以应先从屋顶出发,科学、合理地依照正确顺序建设。但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更注重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没有意识到降雨时一部分雨水先被屋顶截留,忽略了屋顶绿化的重要性。

上一篇:设疑技巧下一篇: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