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之灵范文

2024-05-06

雀之灵范文(精选5篇)

雀之灵 第1篇

关键词:杨丽萍,雀之灵,舞蹈艺术,创新

通过对傣族舞蹈内在动律的有效运用, 杨丽萍在创作舞蹈《雀之灵》的过程中融入了自身对于孔雀舞的理解, 使得肢体动作传达更具灵性。在积极向上的艺术底蕴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除了舞蹈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 还有艺术家对于舞蹈事业的无限热忱, 是对傣族舞蹈内涵的全新演绎。在浓郁的民族精神中, 杨丽萍老师通过巧妙的提炼和升华使得舞蹈本身更具艺术价值, 这对于我国民间傣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

一、杨丽萍《雀之灵》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 个性化。从传统傣族舞蹈发展而来的艺术作品《雀之灵》并非是对傣族舞蹈内容的一次再现, 而是将传统的舞蹈动作中融合全新的现代舞蹈元素, 通过对传统孔雀舞形态与模式演绎创新使得所展现出的舞蹈韵味更具舒展与挺拔姿态, 这是对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开掘。在舞蹈设计方面杨丽萍并未依据传统的傣族舞蹈风格来进行模数化动作的创作, 而是从基本的美感与动率方面完善舞蹈本身的形象与情感追求, 并将其与现代舞风格融会贯通, 以此展现肢体动作的能动性, 舞蹈语汇的灵活和多变特征得到了完整演绎, 与现代艺术审美需求相符合。

第二, 现代化。舞蹈表演方面杨丽萍尤其重视对色彩、灯光及音乐的综合运用, 在形体与舞美相结合的过程中突出心灵与情感的碰撞, 以此形成的艺术氛围是极其独特的, 让人浮想联翩。《雀之灵》的舞蹈动作中, 在场景和灯光的配合之下, 舞者修长的臂膀、柔美的体形及细腻的动作相得益彰, 在躯体、手指和手腕的联动下显得优雅而妩媚, 观众的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加之背景音乐的舒缓和放松, 更加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 图像化。舞蹈中各种唯美意境的产生都与直观形象有着密切关联, 因此无论舞蹈意境中所呈现出的形象是直观具体的还是抽象被动的, 它都是舞者的有感而发, 是图像化记忆在舞蹈演绎中的呈现, 这对于观众而言不仅是单纯的图像化知觉, 更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记忆。

二、《雀之灵》的艺术特色赏析

(一) 舞蹈技巧和创作手法

傣族民间舞蹈是杨丽萍创作《雀之灵》的素材根源, 在自编舞蹈中融入孔雀的形象, 这是由于傣族人民意识观念中将孔雀视为美丽与智慧的一种象征, 而《雀之灵》创作过程中杨丽萍实现了对傣族舞蹈“三道弯”特征的创新演绎, 将现代化舞蹈元素融入舞蹈创作当中, 这在手指和手腕的灵活运用中最为明显。于柔美、纤细的舞蹈中阐述生命的热情, 这是孔雀蓬勃向上的一种精神和活力再现, 同时也是舞者生命韵律的舞动过程。在《雀之灵》中, 孔雀的展翅翱翔、迎风挺立等动作令人心生陶醉, 这并非是单纯的舞蹈动作形态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而是需要在情感和动作的配合下促进音乐和舞蹈的相互交融。无论是整个舞蹈的灯光效果、舞台布局还是舞者服饰都给人耳目一新 之感, 这样的空灵感觉正是《雀之灵》所要呈现给观众的舞蹈意境。超凡脱俗的舞蹈动作在配乐节奏的辅助下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孔雀的翩翩起舞过程, 这样的水乳交融场景与灯光和音乐的配合恰到好处。

(二) 舞蹈表达的主要思想

杨丽萍《雀之灵》的演绎, 是用心在舞蹈, 更是用生命在舞蹈, 其中的人生感悟及情感过程值得我们回味, 更值得我们尊敬, 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和颂扬。舞蹈动作的翩跹使得我们误以为舞者已然化身成为翩翩起舞的孔雀, 这样一个人间的精灵在忘我的舞蹈过程中放飞生命, 这并非是外在情感的矫揉造作, 而是舞蹈灵魂在舞台上的呈现。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观众, 不仅仅在于《雀之灵》舞蹈中所包含的优美的舞蹈旋律, 更加在于作品中表现出的浓烈生命意识, 这既是对生命价值的赞美, 更是从舞蹈艺术方面呈现出舞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这一强烈的情感使得《雀之灵》能够久久留在观众的印象当中, 美的透彻, 更美的精致。在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当中, 我们了解到舞蹈的真正魅力所在, 同时也在舞蹈艺术中感受到舞者灵魂与情感的碰撞, 这对于舞蹈界而言是模板, 更是旗帜, 她对于舞蹈的挚爱令人钦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之所以将《雀之灵》视为杨丽萍舞蹈精髓的呈现, 其实质在于舞蹈本身的生命力和情感价值, 艺术家用生命演绎自身对舞蹈的敬爱, 同时这一表现形式也使得杨丽萍的孔雀舞家喻户晓, 在广大电视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这与舞蹈本身的感召力密不可分。从《雀之灵》的艺术根源分析, 既是对傣族文化底蕴的一种呈现, 同时也是艺术家自身精神气质的有力彰显, 是深厚传统文化情感的集聚。舞蹈语言源于生活, 同时也高于生活, 这正是《雀之灵》能够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根源所在。

参考文献

[1]平心.从“心理距离”看《云南映象》[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 4.

[2]邢德辉.云南映象——一个天才舞蹈家眼中的民族舞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

观《雀之灵》有感 第2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只灵动、美丽又略带孤傲的孔雀一步步将我引入胜似人间的清幽之所。没有玫瑰花芬芳阵阵环绕,没有人潮摩肩接踵吹捧呼号,甚至没有鸳鸯连理惹万物羞怯旖旎;一束光,一个投影下的光圈,一曲淡淡的歌,一个以舞蹈为生命的女人,塑造了一只让世人仰望的神鸟。

有人形容生活,淡如水。即使拥有一时的轰轰烈烈,但大多数时候,生活就像水一样,平淡却真实温馨。我想,正如杨丽萍演绎下高贵美丽的孔雀,起初,给人一眼惊艳的震撼,但更多的时候,她或者是它令人深深为之思虑的却是那种悠悠然隐于尘世的美丽孤傲,是人类内心世界为之共鸣的气息。

一开始,我以为,是光圈束缚了那只灵动的孔雀,毕竟,从始至终,它都没有跳出那个闪亮却又狭小的光圈;我以为,它美丽的人神共愤,美丽的东西总是短暂又不能遍及地像野草一样廉价,就有了曲高和寡的寂寥孤独。从而,我轻易得出了结论:美丽得近乎忧伤,令人望之神伤。后来,我又不这么认为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由物以稀为贵的理论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正因为它美丽得与众不同,同时又能触动每个人心底都潜藏着的寂寞,少有能如此恰当地阐释美丽与孤独的艺术作品,它升值了!像这样高贵又美丽的生物,假设存在无独有偶的情况,或许不如孤芳自赏来得完满。看到:站在美丽最高端享誉尊荣又独自孤傲的灵雀,我想,这就是美丽的最好诠释。

通过“雀之灵”试论傣族舞的创新 第3篇

关键词:傣族舞蹈;孔雀舞;创新;“雀之灵”

众所周知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只要是在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一、傣族舞中孔雀舞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民间传统孔雀舞

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脸戴尖塔型白净菩萨面具,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由男子表演的传统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少有阴柔之美,但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往往令观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别。

(二)毛相《双人孔雀舞》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1956年12月16日,“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在德宏州首府--芒市举行。两国总理和一万多中缅两国边民共同观看了文艺表演,德宏州民族歌舞团演出了由毛相和白文芬共同表演的《双人孔雀舞》。舞台上,一个晨光初露的早晨,一只“雄孔雀”由侧目欢快地跳跃出场至台中一个亮相,接着请出了“雌孔雀”,相互打闹嬉戏。毛和白两人舞姿优美配合默契,把一对雌雄孔雀的嬉戏爱慕的情景表演的惟妙惟肖。

(三)金明 《孔雀舞》

《孔雀舞》是中央歌舞团编导金明的代表作。这个舞蹈通过孔雀下山、喝水、飞翔等生活动态的描绘,表现了傣族人民对和平、自由、吉样等美好理想求和向往。该舞蹈从塑造美丽的女性孔雀的舞蹈形象出发,着重于人物的内感的刻画。以舞蹈的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现孔雀的各种生活习性,设置了“开屏”、“下山”、“喝水”、“洗澡”、“飞翔”、“登枝”等内容和具有诗情画意的场面。

(四)刀美兰 《金色的孔雀》

文革结束后,著名舞蹈家刀美兰与编导刘金吾老师为了表达“重生”以傣族孔雀舞为题材一起编创了傣族女子独舞《金色的孔雀》。《金》服装沿用了50年代《孔雀舞》的散式长裙和仿孔雀翎的发饰,为了突出情感主题将长裙改为金色。伴奏音乐完全抛开了传统乐器,运用了更有表现力的现代器乐伴奏。

(五)杨丽萍 《雀之灵》

1986年,杨丽萍自编自演的独舞《雀之灵》获得了编导和表演两项一等奖,她塑造的圣洁、美丽、崭新雀形象,倾倒了所有的观众。

杨丽萍以傣族民间舞蹈为基本素材,从“孔雀”的基本形象人手,但又超越外在形态的模仿,以形求神,不仅使孔雀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于观众视野,而且创生出一个精灵般的、高洁的生命意象。在动作编排上,充分发挥了舞蹈本体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手指、腕、臂、胸、腰、筋等关节的神奇的有节奏的运动,塑造了一个超然、灵动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编导用修长、柔韧的臂膀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形态变幻,把孔雀的引颈昂首的静态和细微的动态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正是在这细微的动态中一颗颗生命之星在闪烁、在舞动,汇集成一条生命的河流,出神人化,在那昂首引颈的动态中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勃发向上的精神。杨丽萍并没有简单地搬用傣族舞蹈风格化和模式化的动作,而是抓住傣族舞蹈内在的动律和审美,依据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胆创新,吸收了现代舞充分发挥肢体能动性的优点,创编出新的舞蹈语汇,动作灵活多变,富有现代感,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毛象及刀美兰所创造的孔雀形象相比,杨丽萍的孔雀形象创造是艺术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二、影响傣族舞蹈发展的社会因素及《雀之灵》给傣舞带来的创新理念

(一)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状态下的审美差异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塑造了特定的

形式风格,这是艺术创作的历史性特点。从傣族孔雀舞的发展历程来看,各个时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的不同审美观对当时的舞者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直接导致了作品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内容。

(二)傣族自身文化中的可变性

1.傣族自身宽容的文化心态

由于历史的原因,傣族自身具有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吸收四方的文化精华,

化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因此,当舞台的变化形态,符合其深层的审美意象,并成为一种强烈趋势冲击着傣族传统文化时,它会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纳。例如,金明的《孔雀舞》,以散式长摆裙来表现孔雀的女性美,后来傣族当地逐渐吸纳了这种方式,当地很多歌舞团都以这种形式创作了不同形态的孔雀舞作品。

2.当代傣族文化中的可变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个体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都会导致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因而其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傣族文化在开放的当代中国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接受与融合的过程中,传统观念受到了影响,发生了改变。3. 傣族舞蹈风格形态中的可变性

相比较其他民族的舞蹈而言,孔雀舞的动作形态更容易受到其他舞种的影响。这是由于孔雀舞中的静态造型多于动态的动律,传统的孔雀舞多以雕塑性见长,它不似朝鲜族或是维族舞蹈强调明显的动律特征,而把握造型的特点进行变

化比把握动律进行变化的束缚要少的多。其次,孔雀舞强调模仿的特点,使编导

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塑造性格迥异的孔雀形象。例如:杨丽萍的手指,《雀之灵》中的纯洁高傲。孔雀舞自身的这些特点,使编导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自我发挥和创作,也使得傣族的这只孔雀总是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在舞台上。这种风格形态上的可变性,令傣族舞蹈更加容易变化。

(三)舞蹈《雀之灵》中的创新理念

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的作品程度不同的运用原始舞蹈的素材,提炼民族性格和再创造,形成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作品,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民族特色较为浓郁,虽然经过创作但仍然可以看到原始素材的存在,可具体指出作品中的某段某节某个动作来自原始素材。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的增现代色彩,抛弃了原来单一、缺少变化的舞蹈特性,但是对于技巧要求并不是别高,艺术风格比较大众化,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流传,不过份强调创作者的风格。《雀之灵》与传统傣家舞蹈有明显的不同,这是由杨丽萍独特的舞蹈构思和审美产生的。她将动作分解成破碎的“频闪灯”形式,独特的五指出神入化的展现了孔雀的神态,背手转的舞姿优美动人,无论在思想内容上、形式上、技巧上都大大突破了传统傣族舞蹈的逻辑形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在《雀之灵》中,传统动作风格已变得不再重要,以形体来表现舞者心灵中的孔雀的灵性,傣族文化中孔雀的神性,成为其存在的目的。动作的“陌生化”,使观者体会的不是客观事物,而是舞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作品表面上形式的远离,从另一角度却是与传统本质的贴近。

三、在整个傣族舞蹈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傣族舞蹈创作本身带有的问题

80年代之后孔雀舞进入了一种民族审美性的继承,吸取民族的精魂、脱换骨的创作方式使这类作品的标志,它需要改造者对少数民族的舞蹈及民族史、风俗、宗教心理素质等有深入的了解,并能融会贯通,能够熟练的把握民舞蹈的内涵和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出基本特征,运用现代技巧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着意于神似而不是形似,看不到原始素材的堆砌,甚至看不到具体的原始素材,但是它闪耀着民族舞蹈的风采,这些作品即充满现代的息,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既要有对民族蹈的透彻了解和悟性,更要有高超的技巧。

(二)傣族舞蹈民族风格形式的审美把握

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异性,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各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都各有特点,这是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特点一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傣族孔雀舞是傣族舞蹈风格的一个集中的体现,它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蓄,舞姿富于雕塑性。

(三)傣族舞蹈传统文化的意象审美开掘

“舞蹈创作的关键在于构造舞蹈意象”舞蹈意象并不是可以直观的人态本身,而是由舞蹈动态所产生的引申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孔雀作为傣族人民心中集美、威严、和平、吉祥的象征,在傣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在创新舞蹈时,应该注重文化的意象审美开掘,把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不可比拟的地位和形象表现出来。深入了解民族的根本,把握民族传统审美特质所的文化特异性,把握特有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才是当代民族舞蹈创作重点的处,也是强化民族性的灵魂。

结束语

舞蹈的题材范围、文化空间形态表现,都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相对固定的指向。相对纯粹的原生态生活状态,也有相对稳定的生存模式、风俗习惯的生态文化圈。创作者应正确地把握其民族的特性,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特质,并准确地表现其舞蹈动律特征,表现他们的民族情感、展示民族习俗、昭示民族精神、释放民族性格、传递审美趣味。只有在认真地研究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理想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创作者才能从深层面上反映出民族民俗舞蹈文化的本质。创作者也只有将民俗与内容、人物真正地融合,才能使民俗民族舞蹈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和地域的差异而失去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李北达.民间舞蹈[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雀之灵 第4篇

1、《雀之灵》, 传统文化的回归

《雀之灵》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独舞作品, 首次演出在1986年。《雀之灵》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南方的傣族, 脱胎于傣族传统的孔雀舞, 是对传统舞蹈的演变和创新。要对《雀之灵》进行赏析, 还需要从傣族的历史文化说起。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最古老也是最喜爱的一种舞蹈, 主要源于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崇拜, 他们认为孔雀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 最善良的鸟类, 并赋予其吉祥和幸福等多种美好象征, 再往前追溯可能是来自最初部落的图腾文化。孔雀舞在表演时需要一套完整的服饰装备, 舞者头部要戴着宝塔形状的冠和面具, 身上要背着孔雀架子的道具, 以象脚鼓等乐器伴奏, 是云南傣族先人的一种情趣流露, 在孔雀舞的背后, 蕴含着傣族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杨丽萍的《雀之灵》不仅是对传统舞蹈的巅峰, 也是对其的传承和创新。杨丽萍并不是简单搬用傣族舞蹈模式化的动作和风格, 而是在作品中加入更多的情感和舞蹈形象的塑造, 在动作编排上, 开场运用拇指与食指指尖的细微捏合, 中指和无名指以及小拇指自然地翘起, 直观而形象的给人们塑造了孔雀头部的舞蹈造型。之后手臂和肩膀以及腰等各关节的有层次有节奏的律动让人们仿佛真的看见一只机敏又高洁的孔雀。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皮影戏的灯光与场景布置之下, 杨丽萍凭借其优美的体型, 柔韧又修长是臂膀伴着细腻轻柔的动作, 通过其手腕, 手指与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向展现出节节伸展的舞姿, 让观众在这种震撼而又安静的光影之中无声无息地被感染, 不知不觉间被吸引, 与舞者产生强烈的共鸣。《雀之灵》之所以成为经典, 不仅仅是因为杨丽萍的优美演出, 更主要的是在于其文化意义上对传统和自然的回归与传承, 在精神上更加趋向于傣族古老的民族信仰和傣族文化的生活支链。在杨丽萍的精湛演绎下, 《雀之灵》不再只是对孔雀的再现, 而是一曲对生命的颂歌, 其中饱含着傣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和民族信仰的虔诚。

2、《天鹅之死》, 生命的赞歌

欧美芭蕾是西方舞蹈中最重要的舞蹈艺术, 但芭蕾作为一种真正独立的艺术则在十八世纪以后。在此之前, 芭蕾舞是上流社会的专属舞蹈。十八世纪后半夜后, 受启蒙主义的影响, 芭蕾开始注重情感和情节表达, 强调自由和平等, 反映了当时的平民生活。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的芭蕾则趋向飘逸, 技巧和炫示性, 随着当时俄国《睡美人》和《天鹅湖》的出现, 西方古典芭蕾进入最辉煌时期。十九世纪末古典芭蕾因为其一成不变的动作和古板性开始走向式微, 直到《天鹅之死》的出现。《天鹅之死》是西方现代早期芭蕾舞蹈的代表作, 被公认为芭蕾是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经典之作, 表演者为俄罗斯著名舞者巴甫诺娃。《天鹅之死》是由俄国舞蹈编导米哈伊·福金创作于1905年, 自从首次在俄国的彼得堡演出以来, 每次演出都给人们带来新的感受, 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舞蹈内容主要是对一只濒临在死亡边缘的白色天鹅的最后的美丽姿态。

《天鹅之死》整支舞蹈没有编者刻意安排的故事情节, 更没有一般芭蕾的奢华服装饰品和舞美, 仅仅通过巴甫诺娃一个人流畅的舞蹈动作塑造出一只天鹅死亡之前最后的凄美形象, 并以此来抒发情感和烘托氛围。在钢琴的缓缓伴奏声下, 大提琴的主旋律演奏也渐渐响起, 钢琴与大提琴低沉的声音仿佛能把安静的湖面激荡起层层涟漪。这个时候, 一只全身洁白的美丽天鹅踮着脚尖迈着优雅细碎的步子徐徐跃入欣赏者们的眼帘。流畅的出场动作, 随着演员的呼吸由慢渐快, 她时而振臂想要高飞, 时而又盘旋着坠落到地面, 舞者动作的起起落落时刻能让人感受到其中夹杂的对生的希望和无奈, 就在这种生与死的挣扎中她带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向往最终无力地垂下双翅, 直到优雅的倒下。可以看得出来, 在整个舞蹈构划中天鹅的心理路程发展变化是舞蹈的主线, 简明, 清晰。《天鹅之死》的成功在于舞者的肢体带给观者不同的心理变化里程, 带着当时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建筑美与形式美的内涵所在。巴甫诺娃将这只天鹅的全部美丽构筑在充满情感和张力的肢体上, 完全投入感情的把天鹅临死前的对死的抗拒和对生的渴望演绎得淋漓尽致, 使观众对天鹅内心对生命的热爱感同身受, 观看完之后, 在对天鹅感伤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

《雀之灵》和《天鹅之死》两支舞蹈内容和主题的差异性, 是对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的折射。对比中可以看出, 东方舞蹈更偏向民族和传统, 带着含蓄与内敛之气, 蕴含着深厚的韵味和风度;而西方舞蹈由于其文化的外放与扩张, 更崇尚自由和外放, 反映在芭蕾上主要是动作和肢体的绷直与延伸, 跳跃的动作很多, 给人一种拔身向上的自由感。其次, 中西方对待内在情绪的表现很不相同, 东方古典舞主要讲求内在情绪的圆满性, 动作大多以柔美为主, 讲求性神的统一;西方更讲究人体动作的形式美和情绪的故事化, 感染力往往更强。此外, 中西方舞蹈细节侧重点不同, 东方舞蹈更加侧重手部和肩膀, 腰等各个关节处的律动;西方则忽视手部的灵活动作, 以身体整个线条和跃动为主。但是舞蹈这项艺术形式是没有国界的, 所以不论东西方的舞蹈有何差异,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舞蹈是作为八大艺术之一, 是舞者们以自己的身体作语言的一种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 因此, 舞蹈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全世界人们对美丑的感受都是互通的, 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各个国家的舞蹈内容和表演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本国文化背景的烙印, 这一点从世界各国的经典舞蹈作品的比较中可见一斑。本文主要是以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雀之灵》和俄国芭蕾舞的经典之作《天鹅之死》为例, 通过对两者的赏析和比较来论述东西方舞蹈艺术审美的不同。

关键词:《雀之灵》,《天鹅之死》,文化差异,审美

参考文献

[1]、庄毅楠.杨丽萍《雀之灵》的艺术评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2:121-123.

[2]、董柳莎.生命的赞歌——评芭蕾舞《天鹅之死》[J].大众文艺, 2008, 11:54.

雀之灵观后感 第5篇

杨丽萍不仅懂得表演还懂得创编舞蹈,她把自己在云南生活的十几年里走村串寨时所看到和学到的许多散在的民间舞蹈搜集整理、提炼升华,编成充满自然情趣、乡土气息、生活色彩和生命活力的舞蹈作品。

她曾出演过舞蹈《孔雀公主》以及张纪中执导的电影《射雕英雄传》里的梅超风,被金庸称为“演梅超风的天下第一人”。杨丽萍四降台湾,是首位赴台演出且最受追捧的大陆表演艺术家。现在,她正带领舞蹈团到国内外巡演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像》、《云南响声》。据悉,20xx年初,舞蹈《孔雀》将是她的收官之作。

她为舞蹈而生,她曾说过“舞蹈是我生命的需要”。她用“心”而舞,用肢体表现着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思索和追求。她至今单身,在回答一位女粉丝就“孔雀公主的爱情观”对她的提问时,她大方而机敏地说:“作为“孔雀公主”,我不会把女人的美单一地展示给异性,我会把爱广泛地寄托在蚂蚁、鸟雀、树木、清风、流水等舞台形象上,并将它们视为自己所孕育的儿女。多年来,她悉心抚养外甥女小彩旗,并教其练舞,疼爱有加。

上一篇:石油地面建设下一篇:阑尾穿孔术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