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究范文

2024-05-06

积极探究范文(精选12篇)

积极探究 第1篇

一、开场白———打开思维

新课一开始, 我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已知长方体顶点A处有一只小蚂B蚁, 沿长方体表面爬行到B处, 小蚂蚁非

常聪明, 它想按照最短的路线爬行.你能

找到这条最短的路线吗?为什么?”A

教室里首先出现瞬间的沉默, 同学们思考片刻后, 立刻议论纷纷.有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板盒进行观察研究;有的同学举手发言, 出谋划策;有些同学因思考的角度不同引发争论.这样, 全班学生都被这个有趣的问题所吸引, 课堂气氛变得轻松,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 探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我没有给出“小蚂蚁爬行”问题的解答, 而是要求各组同学观察自带的包装盒, 讨论它是如何做成的.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素材, 使他们感觉亲切, 另外精美的图案给了学生视觉美的享受, 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从而使新课自然导入.

二、立体图———引导思维

“活动单”导学模式在我区已深入推广, 课堂结构发生变化,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课堂活动的指导思想.我请同学们说出正方体纸盒各个面、各条棱、各个顶点, 直接感受图形,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接着我让同学们亲手操作, 将手边的圆柱形纸筒、圆锥形冰淇淋纸筒沿侧面虚线剪开, 引导他们观察形状.同学们兴趣浓烈, 自由讨论, 发言热烈, 连平时很少说话的同学也跃跃欲试, 频频举手.

这时, 一名同学指出, 要解决“小蚂蚁爬行”问题, 必须将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这名同学的见解得到了大家的赞许, 也得到了我的表扬.我知道,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给学生自信, 他会有意想不到的创造.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解决, 渗透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当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态势后, 教师须牢牢把握思维导向, 使其在探究中灵活地、敏捷地发展, 并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转化.

三、展开图———训练思维

接着, 我根据事先分好的活动小组, 由组长牵头分工负责, 人人参与, 团结合作, 用剪刀将事先准备的正方体纸盒的棱按照自己想法剪下, 展开成一个完整的平面展开图.我要求学生多动脑筋, 先想象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 再通过操作活动去验证, 在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 培养分析能力.我鼓励学生尽量剪得与小组中其他成员不一样, 并记下自己剪棱的顺序, 然后要求学生探索思考:

1. 同一种正方体纸盒沿不同顺序先后剪开棱展开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

2. 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成平面图形, 要剪开几条棱?

由于每组学生剪开的棱不同, 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形, 我对学生的操作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密切配合, 相互协作, 让人感觉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活动完成后学生代表到小黑板上展示本组的“作品”, 大家发现, 有的“作品”相同, 有的不同, 经过我的引导和同学们不断探究, 直到展示出十一种情况为止最后学生代表总结:展开图中“141型”有6种, “231型”有3种, “222型”、“33型”各一种, 将一个正方体沿棱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需要剪开七条棱.

通过操作实践, 学生把抽象思维与直觉、直观建立了联系, 建立了空间观念, 感受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另外, 本课设计的探索活动训练了学生的动作思维及抽象思维, 能使每项知识都成为学生不知不觉的自发的思维结果, 而且使其向深刻性、全面性发展.

四、讨论会———升华思维

我又请学生探索:你能试着从十一个平面展开图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吗?

同学们的发言一个接一个, 大家畅所欲言, 争先恐后,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最后, 我要求同学们按本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模型, 在白纸板上画出平面图, 并制作成正方体.各组同学立即动手, 有条不紊地制作, 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任务.在这个环节里, 学生已经在数学模型与实物模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他们不仅独立进行实践操作, 还善于及时地反馈信息, 最终能创造出让大家感到“骄傲”的作品.显然,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们的思维品质与能力也在探究中得到了升华.

正值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时, 一名同学自告奋勇上前, 通过制作好的正方体纸盒的演示, 解决了一开始提出的“小蚂蚁爬行”问题并分析了其原理, 其他同学对不同的解决方法作了补充.

下课之前, 我又提出下面的一个问题供同学们探索研究:“请你用厚纸板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新奇而富有创意的礼品盒, 并动用你的才能画上装饰画, 想一想, 你准备把这个礼品盒装上什么礼品, 送给谁.”大家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通过活动探究, 我深深地认识到: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要创设思维情境, 引导深入探究, 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思维挑战的勇气.我深信, 因探究而激起的思维火花, 在今后的课堂中必将燃烧得更加灿烂夺目.

摘要:教师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 体验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使其思维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转化, 并使其向深刻性、全面性发展.

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论文 第2篇

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浅谈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真实情景中

化学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包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通过每一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如在讲《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 ?”接着讲“好,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学习以后,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又如,在讲《乙醇的氧化、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的教学可用“酒为何越陈越香?”和“烧肉烧鱼时为何要加少量的酒或醋?”来引入课题。

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她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必然产生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在这种欲望中自然形成。

二、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 课程内容问题化,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给予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此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转为一种探究的动力。如何在教学中造成认知冲突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悬念引入课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如讲《盐类的水解》一节可以这样引入这样的问题:“酸的溶液由于c(H+)>c(OH-)而显酸性,碱的水溶液由于c(H+)

2.揭示旧知识和新事实的矛盾。

例如《钠》一节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通常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呢?(教师用滴管向酒精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熟话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的呢?因为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反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们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我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从而主动地探究问题。

3.揭示规律性与个性的矛盾。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归纳,把已学的知识规律化,并用于认识或解决新事物。例如,学生接触到的氢气、氧气、氮气等常见气体都是双原子分子,就会想当然以为稀有气体也是双原子分子。这类悖论的形成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三、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正确理解分层的含义并在教学中体现

所谓分层,并非简单的依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分为A、B、C 层,而是通过调查、综合分析,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及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A 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良好习惯的养成),B层(学科成绩中等,学习兴趣不稳定,智力水平一般),C 层(学习成绩好、意志力强、学习兴趣浓)。层次的划分不向学生公布,只是作为教师在提问、练习、作业中给予不同评价的依据。

2.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设标,教师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哪些学生应掌握的和应了解的,针对学生情况,为学生确定不同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分三层,第一层的学生只要求能掌握本节的要点,如定理、性质、简单的解题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点及应用的思维方法,并能完成一些复杂的应用;第三层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相融合,可以灵活应用,并有一些创新思维。

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反馈。按照不同标准分层测试,结果按很好、较好、再努力三等,使每名学生都能有所得。半年以后,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学生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证明设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显着提高。

四、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落实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培养后进生学习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化学教学。例如: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二氧化硫的性质等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避免了实验的重复,减少了有毒实验对学生身体的侵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微观世界宏观化,同时方便了人们获取更新的信息。

积极探究 第3篇

创设探究教学的情境,目的是培养和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和心向,产生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群体探究的心理动力。我们尝试着用以下的方法去实现:

1毖≡裼凶愎晃侍饪占涞目翁猓提供未知的、可探索的领域。例如,我们选择《竖直上抛运动》一节,这一节被新教材删去,学生不能事先预习,因而天然具备全新的和未知的探索情境。

2毖≡裱生的知识结构中能够进行自我建构基础的课题。由于必修课教学时间紧、教学目标达成高,因此,探究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成效,成为成功实施探究教学的瓶颈。选题时,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结构,选择了《竖直上抛运动》和《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二节,这二节都是每一章的最后一节,可以以整个章节的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作为背景,创造给学生进行短时间实施自主探究的可能性。

3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动态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一节中,通过影视、电脑动画等创设了一个在宇宙飞船中进行物理及生物实验的环境,并以此为背景,引发许多探究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庇糜心诤的问题牵引探究教学的深入。探究教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产生疑问、解决疑惑的过程,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如何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使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需要很好的“问题链”的设计。

5辈蹲接刑骄考壑档墓鄣悖组织即兴的探究活动。探究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过程,其中有可预测和可预控的因素,更有在探究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创造的火花,利用教学机智的适时捕捉和引用,将成为探究活动的宝贵资源。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一节中,学生提出用速度时间图象来研究竖直上抛运动,当学生作出形形色色的图象后,深入的讨论和探讨,掀起探究教学的又一次高潮。

二、多种探究模式的综合运用

1狈⑸⑹教骄坑攵ㄏ蚴教骄肯嘟岷希悍⑸⑹教骄渴峭纺苑绫┦降摹⒍嘞虻摹⒃市碛卸嘀挚赡苄院投嘀执鸢傅奶剿鳎其具有自由探究的特征。在《竖直上抛运动》一节课开始,稍事演示后,我们就提出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竖直上抛运动,这既是一个发散式探索的问题,又是一个自主决策探究学习方向的问题;而定向式探究,则是由必修课课程性质决定的,由知识教学目标要求的,指向性很强的探索。

2弊灾魇教骄坑胍导式探究相结合:在我们的探究教学实验中,自主式探究是活动的主要方式,其中包括自主地发现探究的问题、自主地决定探究方向、自主地选择探究的策略及自主地解决问题等等,这在我们的教案中可清楚看出。而引导式探索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往往用于修正探究的方向、推动探究向纵深发展。

3毙∽檠芯啃匝习与全体课堂探究学习相结合: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一节教学中我们通过招募志愿者方式,在课前组成一个以5个学生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专攻此课题,他们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设计了教学方案,创意和制作了各种多媒体场景和动画,在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工作。再由他们做必修课探究教学的组织者(代理老师)来引导全班同学的探究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推动思维互动、合作学习等探究活动的展开

新媒体舆情的积极影响探究 第4篇

1 公众参与

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实践带了机遇与挑战,国内外学者对此早有论述。1996年,美国学者格雷姆·布朗宁分析了美国的电子民主,并坚持认为可以用互联网来改造美国政治。他指出,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对传统的民主政治理论提出了新挑战,更为全球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1]2013年,中国学者谢新洲指出,网络对民主政治的影响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唤起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以及执政者对网络政治的重视;二是提供了落实公民权利的机会和平台,使虚拟空间内的行为产生了改变现实的力量。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舆论对公众参与的影响更为突出。在传统媒体时期存在诸多因素的限制,让公众不能顺利直接地表达意见,即使表达出来后也不能传递到主流媒体上,这样的公众意见很难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门槛降低了,舆论意见的主体一方面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他们以本来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参与到社会和政治活动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在互联网上以各种或虚拟或真实的身份在各种论坛、社交媒体等网络场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使舆论在互联网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互动成为了可能,最终推动舆论的公共化。中国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利用互联网来提高政治民主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电子政务工程,目前已经建立纵横两向的电子政务网络。1999年,国家又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2011年后,各地方政府部门开通官方微博;2013年前后,又紧接着开通政府官方公众账号来服务公众。因此,合理利用新媒体工具,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政务的进程。

2 科学决策

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决策的信息可能有着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舆情监测上的广泛运用,政府所收集到的舆情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某时某地,还可以进行实时的舆情监控,提高了政府科学决策的水平。长期以来,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党和政府的信息层层下达,群众的意愿层层上传,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局限。而通过新媒体舆论表达舆论,公众的意见是去中心化的,只要具有高传播价值,就有可能形成社会热点舆情,使意见到达相关部门以促进事件的解决,更好地促进政府进行制度改革,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充分利用新媒体,建设透明政府,是实现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之一。

3 网络维权

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发展不但对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意义重大,而且对个人权益的保障更是意义深远。在传统媒体时期,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微薄的,普通公众利益受损后一般难以与组织抗衡;但新媒体打破了这一困局,个人可以通过网络舆论的压力,个人的正当利益会受到成千上万网民的关注,将私人事件升级为社会公共事件,迫使相关部门不得不及时采取措施,以维护政府和企业的形象。新媒体维权兴起,原因比较复杂。新媒体的便捷性,让网络维权能够跨时间跨地域进行,时效性强,简便易行;新媒体的低成本性,暂时避免了高昂的司法诉讼费用,省时省力;新媒体的高效性,通过新媒体引发舆论后,可以迅速引发相关部门或者组织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实现维权的目的。

新媒体维权事件的形成实际上是政府议程、公众议程和媒介议程之间的互动的结果。公众、媒体和政府就成了网络维权事件传播的主导力量,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每个主体都可以按照自我的立场来传播信息,最终形成议题的互动。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参与者采取了不同的参与策略,其舆论诉求的对象有不同的互动,而这些参与和互动又影响着下一轮的参与和互动,利益主体间这种相互叠加和循环进行的参与和互动,影响着事件的最终走向。由此看来,公众通过新媒体维权方式,推动了不同主体议程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最终推进事件的解决。但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网络维权个案事件一般很难推进制度的改革,新媒体只是呈现出一种工具特性,实现公开表达的功能。如果没有相应的公共政策出台,协调各方面利益,那么个人维权案件就不能对社会的治理产生深入持久的影响,同一类型的纷争矛盾将会持续不断地出现。

摘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新媒体舆情的影响力被不断放大。新媒体正重构舆论生态,推动了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进程,促进了科学决策。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积极探究 第5篇

积极心理学是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人类心理的心理研究科学,它重视培养人类的积极面的天然能力,关注人类在正常状态下能够健康幸福的因素。大学生教育中的目标正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本文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带来的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和启发,并对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做出尝试,提出了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应用模式。

在当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讨论中,常见的论调都倾向于消极面,例如挑剔不能吃苦、喜欢新奇怪论不好管教、垮掉的一代等。我们承认在学生总体中确实有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个案,但是并不代表着大部分学生都是负面的心理状况。这些论调其实假设了学生的病态模式,如此大学生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把注意力放在改变他们不符合传统学校价值观的方面,而忽视了大学生原本具有的能力和天性美好的一面,阻碍两代人真正的沟通和理解,使得教育的消极内耗增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刚好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必然能够改变大学教育的整体面貌。本文将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带来的启发以及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实地运用的具体操作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启发

1.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和社会流行的成功学以及享乐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激发出暂时高涨的热情,漠视问题本身,并且不以认清事实为基础,所以虽然能取得暂时的好状态,但无法持久,更不用说以此来指导学生的一生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类的确存在缺点和脆弱,但是在万年以计的生命传承中留下来并进化为万物之灵的情况下,人类存在很多优点和长处,然而人们的注意力通常忽视人类本身做的好的方面,从而导致看待自己的角度有了偏差。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自身的重新审视,并重点关注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内容。积极心理学并不否定挫折,而是把挫折看作是实现更高的价值和更深的幸福感的必要部分。人生同样有着低谷,积极心理学不会拒绝去面对,也不会否定其糟糕程度,但是同时承认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同等重要。正常的社会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如此,具备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能力,也具备应对挫折,并且走出低谷的能力。积极心理学通过发现和鼓励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人的积极特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大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即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天赋特质,并建立起发挥自己的才能的信心和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正向的价值和良好的心态,因此更能应对挫折和痛苦。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为:积极体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的关系。

积极体验包含快乐、愉悦、满足感、成就感等。积极体验有浅有深,上网聊天玩游戏可以得到立即的愉悦满足,这是种浅层的愉悦。浅层的愉悦带给人快速的满足但是很快会消失,如果纵容它则会不断地寻求更强的刺激和满足感。同时这种快速的满足弱化了人们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而后得到更深层更大的满足感的能力,其心理韧性同样会衰弱。这也是为什么沉迷于游戏网络的大学生更容易自暴自弃,无法自拔,经常连基本的学业都无法完成。积极心理学通过有效的诱导学生逐渐实现更深的积极体验的方式,在快乐中建立起自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积极特质包含性格特点、天赋、兴趣和价值观,这些是比积极体验更稳定的方面。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发现学生的积极特质并有智慧地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天赋专长并且享受于发挥特质的成就感的快乐当中,如此以来可以促进其一生的健康成长。

积极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包含家庭、班级、社团、学校等。积极的关系不能决定个体一定是积极的状态,但是它会促进积极体验的产生和积极特质的发挥。积极心理学探讨好的关系如何产生,有哪些方法可以促进好的关系的建立,甚至积极的心理状态本身就可以是良好关系的起步,我们更可以期待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的推进,并可以培养他们进入社会后具备和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

3.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得到真实的幸福。在积极心理学的领域中,幸福并非遥不可期的东西。通常人们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往往是错误的理解了幸福的含义。例如感觉愉悦不是幸福,它很快就会消失。金钱和财富不能带来幸福,已经得到的物质占有欲很快会失去满足的程度,必须去不断地追求更多才能得到满足,最终永远也幸福不起来。有一个研究表明,在22名中了乐透大奖的人的追踪了解中,发现他们最后都降回到原来的幸福指数附近,赢得大奖并没有令他们比其他人更幸福。

积极心理学发现,优势和美德可以带来不同一般的愉悦满足的幸福感。在人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分应对挑战并且圆满完成时,会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会在生活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中反复出现,带来积极的感受和满足。美德和利他行为会带来完全不同于自我满足感的更深广的快乐和幸福感,当人们在发挥美德进行利他行为时,是关注于他人的,是一种完全投入和忘我的状态,并且充满幸福感。

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

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比对,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有以下几个应用模式。

1.对学生以无条件的关爱和有条件的称赞与批评。无条件的关爱可以给人以安全感和积极的体验,学生更愿意接近教师并进行积极的沟通。有条件的称赞与批评针对的是很多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被宠爱而剥夺了超越自己的快乐和能力,这在大学生中十分常见。根源通常是在家庭教育中过度的溺爱或者没有足够的关注,这样会使得孩子变得被动,因为不管他的任何行为都会得到称赞或者忽视。更不幸的是他无法享受真正的成功或者真心称赞带来的快乐。

2.教导学生写下每天三件进展顺利的事情。在每天结束前,写下三件进展顺利的事情,这三件事可以是很小的事情,例如今天早晨按时起床并且没有迟到,并在每件事情中,思考为什么事情会顺利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样简单的习惯在持续六个月后,被试者的幸福感普遍增加了。这种历数积极祝福的过程,在长期的持续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的能力,从而更容易愉悦快乐起来。

3.在团队中帮助别人“发光”。我们通常的教育都是鼓励学生成为团队中的领导或者最优秀的人,忽视了成为一名好队友本身的重要性和它所能带来的满足感,这其实就是强调浅层的满足而忽视了群体本身的积极意义,最终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陷于渴望最优者的焦虑和苦恼当中。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培养学生理解成为好队友的快乐,更为令人鼓舞,并且会显著增加整个团队的气氛和士气。

4.引导学生体验流畅感(heart flow)。流畅感是一种伴随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而出现的心理状态,忘记一切而同时有深层的满足和快乐。在学校中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内容,例如让学生作涂鸦画,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技能,提供学生有挑战的活动和支持,创造更适合发挥学生能力的复杂环境。

5.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标志性力量。积极心理学建立了性格力量测试量表,通过量表的测试,发现学生的性格中得分较高的项目,并引导学生在每周的生活学习中注意加强应用自己的标志性力量。当这种应用贯穿到生活中后,会带来持续不断的积极体验并真实地提升学生把握自己的积极特质的能力。

6.用ABCDE模式反驳悲观的想法。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当事件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C(consequenc)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驳,E(energization)你成功进行反驳后受到的激发。当学生遇到不好的事件发生后,练习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就可以改变自己受事件打击时的反应,使自己变得更有朝气和面对打击的信心和勇气。积极心理学中还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应用模式有待于实施到大学生的教育当中。

三、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可预期结果

目前的传统心理学的讨论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治疗的方法,但并不能够解决如何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发生的困难。积极心理学认为,要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天赋能力以及建立美德入手,令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并学会应对生活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学生不是通过矫正缺点变得更好,而是引导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生活。当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好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抗自己的缺点,抵挡人生挫折,并且可以是痛苦和低谷的缓冲带,使得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安身立命,得以全面发挥自己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积极性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51-01

我国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们越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想要我们的祖国为了变得更强,一定要注重教育的发展,而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开始,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去接受教育[2]。然而,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冲击下,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转机,但是与此同时也让小学语文教育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对于教育行业是一个进步的机会,但是在这同时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们的教学效率。即便是我国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实行了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行动,但是身处于教育一线的我们都深刻的知道,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面对学习的压力,以及教师教学的压力,导致学生越来越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却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不停的讲,学生只能被动的在下面不停的记着笔记,仿佛耽搁一分钟就再也追不回来了。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学生不停的记着笔记其实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教师讲的是什么,这是一堂语文课,在这种高强度的课堂上接收的内容也不保存很久,然而学生在课下还有其他科目需要学习,这给语文留下的复习时间有变相减少了[3]。因此,如何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改善教学现状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积极性

(一)分组讨论增加学生说话的机会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过去的教学模式似乎把教师与学生之间隔离开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课堂上总是不停的讲,全然不管学生们的听课状态,而这也导致了学生们对于课堂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教师一直在讲课而学生也在一直听课,但其实这一堂课的利用率并不高。

想要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就一定要让学生主动说话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才能更好的发挥课堂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学生们小学语文《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的时候我会在课前事先准备好很多物体图形的模块,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物体平均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让大家进行讨论,最后由每个小组成员选出代表了回答我的问题,答对的计一分,在结束之后统计分数奖励小礼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增加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探究。

(二)利用多媒体营造学习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过于沉闷,很容易导致学生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瞌睡等现象,这样会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如果停下来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如果不停下来只会使学生们欠缺的知识点更多,进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失去兴趣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今我们是一个科技经济共同进步,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时代必然要使用新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营造一个学习的气氛,让学生们充分融入学习氛围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提高注意力,同时也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比如我在讲归总应用题的时候就会通过多媒体播放之前利用PPT做的小图片,来详细的表达应用题的内容,这样一点点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接受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开始,我们一定要对学生们负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背负的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牢记教学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要培养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主动的获取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材上的知识生活中的一角,如果我们不能教会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即便我们将教材中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那么也是不成功不负责任的体现[4]。谨以此文献给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们带来一些灵感与启发来更好的教育学生,更好的教育我们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程占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之我见[J].学周刊.2011(12)

[2]覃红艳.以学生发展为本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谈谈实施师爱教育的启示[J].小学教学参考.2009(18)

[3]吕建国,吴红华.教学智慧:现实审视、理论界说和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1(01)

学习音乐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探究 第7篇

音乐是艺术世界中最美丽的花朵, 因为它的美, 使得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与价值,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影响人格素养的各个组成部分, 在智力开发、性格塑造、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与人的合作交流、道德情操的陶冶、以及世界观的形成等方面, 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音乐之所以能够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主要是因为音乐的美可以触动人的精神世界, 引导人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歌颂人类的美好情怀, 将人带入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中去。同时对音乐美的不断追求, 可以造就人坚毅的品格和追求完美的韧性。

除了音乐本身能对人格塑造产生影响外, 音乐的核心内容也为人格素养养成提供了内在的条件与动力。音乐是情感艺术, 音乐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音乐当中, 使得音乐不受到语言与具象的限制, 能够直达人的内心, 表现其精神内涵, 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精神、情感直接与音乐进行交流, 使精神进入一种自由的状态, 满足学生精神与心理的需求, 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人格素养的养成。

二、审美提升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 是在审美的基础上, 通过对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及创造美能力的发掘, 发展出来的对于学生思想的陶冶, 创造力的挖掘及自身情感的培养, 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日趋完善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音乐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声音形态, 陶冶、洗涤着人类的心灵, 满足人类的精神文明需求, 激发并促动着人类的聪明才智。

而大学生学习音乐对于锻炼自己的乐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修炼自身的艺术气质, 激发内心情感, 使感情得到升华, 心灵受到触动, 使人格素养得到提升都起到了非常好的积极作用。

在审美的过程中, 通过审美实践与教师的引导, 学生在内心可以逐步构建起一套审美心理结构, 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导向, 建立起对于美的兴趣。在欣赏音乐和演奏音乐的过程中, 通过对于美的热爱与了解, 逐渐使学生学会分辨美与不美, 提高其审美能力。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美在其内心留下的深刻印象, 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会产生更高层面的影响, 使其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 用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能力锻炼

音乐是一门教学、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 让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能力及创造力。是我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重要的一步, 同时通过学习音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达到了很好的锻炼。

(一)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的身心愉悦感, 可以带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 能够更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 音乐的教育中离不开创造与创新, 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三) 音乐演奏可以锻炼身体, 使人拥有充沛的精神与体力, 音乐可以帮助人将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四) 音乐等艺术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实践中去, 在提高基础知识同时, 锻炼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 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 大学生们的压力非常大, 而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压力,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 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节目的排演基本都由学生完成, 在这个过程当中, 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

四、未来人生发展

音乐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科学内涵和历史发展的轨迹, 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是未来人生的改变。

(一)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审美水平, 同时力求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

(二) 在音乐教育这个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中, 同样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

(三) 为了了解音乐艺术的风格, 音乐教育会将社会学、人文学、美学、民俗学等丰富的知识引入, 与此同时也把真实、美好、博大、开阔、睿智、深邃等优良品质植入了大学生们的心中, 从而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了提高, 与此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多方面的优秀品格。

(四) 良好的人格以及极高的审美能力, 对于音乐演奏或演唱的能力, 在毕业后都能成为受教育者超出其他人的优势, 为进入成为进入职场的一个很好的敲门砖。

五、结语

积极探究 第8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复习效率,趣味性练习

能力测试成为现今高考的核心, 在复习中应注重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的渗透, 注重联系实际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深化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自学生疑、合作探究、归纳释疑、融会贯通,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这些也应当贯穿在复习课中, 让复习课焕发出活力。下列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几点浅见:

一、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情境, 调动复习热情

创造始于问题, 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高三复习课由于时间紧、容量大、任务重等特点,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就需要独出心裁创设情境, 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巧妙设疑,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复习的氛围之中。如哲学部分, 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难度。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下面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讲授为例介绍我的做法。在讲解本课知识点时, “价值观及其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情境。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要经常做出许多决定。在下列情境下, 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 你想高中毕业后再读大学, 但你的家境极其困难, 使你无法如愿。这时, 你的一位亲戚愿意资助你, 可你又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他的钱来路不正。你会接受他的资助吗? (2) 你又饥又渴, 饱受煎熬, 并且身无分文。在这样的情况下, 你会偷食物吗? (3) 你拾到一个装有2000元的皮夹。当你将它交还给失主时, 他拿出200元酬谢你, 你接受吗? (4) 在闲聊时, 许多人说一个不在场的同学的坏话, 而且那些话是违背事实的。你与那位同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交情, 你会站出来为那位同学说几句公道话吗? (5) 在考场上, 监考教师因事离开了考场, 而你又有一道题不会答, 你会选择作弊吗?

思考上述问题, 就会发现, 在每一个行为反应的背后都是有理由的。这些理由其实就是人的价值观。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就像一把尺子、一杆秤, 当你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 帮助你抉择。这样的问题情境, 无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有利于将抽象的哲理具体化。

二、变零为整, 探究知识的脉络性

政治教材的编写,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情境和政治知识穿插并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应不断地消化和整理, 使知识系统化。所以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中心, 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 采取简单的知识点机械罗列、知识网包揽构建和题海战术的方法, 则无益于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水平。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构建知识网络呢?引导学生探究、注重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在哲学生活中, 唯物论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何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 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 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点评。这样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并且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三、变单调型练习为趣味型练习, 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往往都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习题生活化、主题化, 能让学生感觉政治就在身边, 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渴望和兴趣。因此, 在设计练习时, 应设法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贴近生活的习题, 以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智慧, 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思维活动中, 不断探索, 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 每年的政治高考题中都会有一些与最近时政相关的信息题出现, 更应该注意及时捕捉与政治相关的要闻, 注意及时收集各类与政治相关的信息, 在复习教学中渗透这些最新的信息资讯。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发生时, 刚好复习到《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有关政府的知识, 我们就用奶粉事件及政府作出的各项决议和措施作为背景材料, 自编了若干个主观性试题, 学生对此比较欢迎。联系时事热点进行教学和复习, 效果会大大增强, 这是因为, 一是材料是最近的热点便于学生理解, 二是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觉得政治是来源于生活的。

四、适当的合作探究, 拓展思路, 增强信心

进入高三, 面对日益灵活的高考题, 相当部分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 尤其是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 在复习课中总觉得这也不会那也不懂, 产生焦躁心理, 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加以适当的小组合作, 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党和政府为何十分关爱弱势群体”这一问题, 让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后, 分小组整理答案, 学生说出了党的性质、地位、宗旨, 政府的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等要点;接着由同组学生补充答案, 又说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体等内容。这样从党和政府两个角度学生说得比较全面了。教师再对此进行点评, 答案第一点是从党的角度谈的, 第二点是从政府角度说的, 这两点是设问中的主体部分, 都在学生考虑之中。还有一点要从弱势群体角度出发, 涉及调动积极性、共同富裕目标、社会稳定等内容, 实际上这一角度恰恰是模拟考试的一个问答题, 但学生极少想到, 也就是说漏掉了设问中的活动对象。经过前面两步的探究后, 解题思路跃然纸上: (1) 找主体 (活动参与者) ; (2) 看对象 (活动指向) ; (3) 寻找关键词句; (4) 归纳中心思想。做简答题时, 我们既要对题目材料作细致的分析, 但一味地“拆零”是不行的;还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 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作用, 答案是大家综合起来的。

积极探究 第9篇

一、唐代城市消费的繁盛

1.唐代城市消费的内容极为丰富。唐代城市消费的繁盛首先体现在消费的内容极为丰富,在饮食消费、衣着服饰消费、住宅园林消费、出行交通消费、家居日常消费、医疗消费、婚丧消费、文化娱乐消费、劳动力消费、科举官场消费等方面均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此,以医疗消费方面举例说明,从唐人的医疗消费中可以窥见其消费的繁盛。唐朝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置了相应的医疗机构,中央层面在三司医直、太常、殿中、翰林、左春坊均设置了医官,这些机构中的医疗组织共同组成了唐朝时期的中央官方医疗体系结构。唐代开元年间,朝廷曾经限制尚药局的医疗人员外出对王公以下的官员就诊,除此之外,中央设置的各类医疗人员均可到民间从事医疗活动。在地方上,各州府设置了“医学博士”专门诊疗患病百姓。唐朝时期有着各种各样的治病方法,许多治病方法所收取的费用非常高昂。历史典籍记载,任翁曾经患病,崔炜为其治病,任翁共花费了十万钱。除了有许多医生为唐人诊疗之外,唐朝时期还有许多药店为居民购买药物提供便利。除为人提供医疗医药服务外,也有兽医为受伤的牲口医治。

2.基本依靠市场完成商品性消费。唐代立国后,承袭了隋代及隋代之前的某些做法,城市中推行坊市制度,即将居住区和市场区划分开来,居住区称之为“坊”,市场区称之为“市”,而且对此进行十分严格的控制、管理。从唐代的都城长安一直到州县,均设置了专供人们贸易的“市”,在唐代大城市的“市”更是店铺林立,贸易十分繁荣。在唐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过程之中,许多城市结合该地的特色形成了专门销售某种产品为主的市场,这就为市场进行专门性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扬州药市、成都蚕市等。随着唐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公职人员也逐步增加,尤其是内廷人员急剧增长,加大了市场需求量,官府供给市场中的采购比重也逐步增加[1]41。

3.上层社会的奢侈消费十分繁荣。唐朝经济社会获得极大发展,唐代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为提高,上层社会的奢侈性消费甚至成为能够代表唐人较高生活水平的代名词,此种奢侈性消费也成为唐王朝消费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225。虽然唐代的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唐朝依然属于典型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制度中森严的等级体系决定了唐代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可能是公平的。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其收入的高低多寡,上层社会掌控了社会较大比重的物质财富,只有这些上层社会的成员才有资格进行奢侈性消费。随着唐代商业的发展,许多商人逐步积累了巨额财富,极少数商人通过长期的生产经营而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自然能够满足其奢侈性消费需求。

4.工商业者丰衣足食后产生巨大消费。随着唐代城市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人阶层不断壮大,商人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提高,“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也在唐朝时期有所改变。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消费,直接有效地促进了唐代城市消费的繁盛。《太平广记》记载,长安有一商人的妻子,其丈夫死亡十年之后,“旗亭之内,尚有旧业。朝肆暮家,日赢钱三百,则可支矣”。依靠丈夫死亡十年之后的旧业,还能够每日赚钱三百,能够满足其日常开销,由此可见唐代普通工商业者的消费水平也是较高的。唐代大城市之中的工商业者,从业人员总数较之前朝增长迅速,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一般的工商业者在唐代完全能够达到丰衣足食的消费水平,而经济实力较强者则可适当奢侈消费,具备高消费能力。

5.城市消费中的畸形消费十分兴盛。唐代城市消费中的畸形消费十分兴盛,即某些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并无法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炫耀型消费、人情型消费、恶习型消费、攀比型消费、愚昧型消费等。随着唐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人产生炫耀型等上述若干类型的消费,甚至许多畸形消费显得十分光怪陆离。这些消费行为并不局限于满足人们的正常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唐人将这些畸形消费作为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此种奢侈畸形消费的影响下,有许多唐人均将自己上一个阶层所流行的消费方式作为他们奋斗的目标,将其作为礼仪上的典型[3]64。唐人还盛行狎妓消费,将妇女直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和消费,成为纯粹为了享乐而进行的畸形消费。

6.城市节日消费十分繁荣。唐人极其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促进了城市居民对各类饰品、食物、娱乐项目的消费,促进了唐代城市节日消费的繁盛。唐人在各类节日之时喜欢设宴欢聚,把酒欢歌,饮食消费在城市节日消费中占据重要位置。比如,在除夕之夜,传统习俗就是阖家欢聚,还沿袭了前朝留下的“守岁”习俗,家人们相聚畅饮,以迎来年,春节期间在亲朋好友之间也盛行互相设宴款待对方,促进了城市饮食业的繁荣发展。唐代城市各类节日习俗还促进了节日饰品消费。比如,元旦之时人们长期沿袭了互相拜年、穿新衣的习俗,拜年就需要相互赠送各种礼品,穿新衣的习俗也促进了丝织品消费。有人做出过估计,唐人仅仅在元旦一日就需要用绢74万匹,其消费量是十分巨大的。除此之外,每逢重要节日,唐人形成了享受快乐时光、放松身心的习惯,促进了节日娱乐消费的繁荣。

7.对舶来品的消费有着特殊嗜好。唐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开放、开化、兼容而著称,是封建时期最具开放性的王朝。在经济上推行自由贸易,不仅本国的贸易十分自由,而且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不少舶来品进入到唐朝。历史典籍中记载唐代长安城中各种外国货物琳琅满目,满足了唐人对舶来品消费的特殊嗜好。唐代陆路上有著名的“丝绸之路”,海路上也有着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从中国向外界不断输出茶叶、陶瓷、丝绸、药材等中国特产。同时,还从国外输入了许多舶来品,诸如家畜、歌舞伎、奴婢、香料、金银珠宝、颜料等。来自海外的这些舶来品普遍成为高消费群体极力追捧的物品。唐人还对胡服、胡乐、胡食等的消费掀起了一股胡风。唐人对舶来品消费的特殊嗜好,也助长了唐人的奢侈消费之风气[4]49。

二、唐代城市消费繁盛的积极影响

1.对唐代政治文化与社会风气产生积极影响。人们的消费是否适度,对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具有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人们消费适度的话就能够促使其不断积累财富,之后用来投资或者用于参加科举考试等对个人能够带来发展机遇的消费,这就能够促使人们从一个较低的社会阶层上升到一个较高的社会阶层。唐人很显然是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点,不少工商业者在经营中积累了财富之后,将自己进行认真的包装,逐步跻身于上流社会。唐代城市消费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发展,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唐人还十分崇尚于宗教、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消费,这些精神消费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繁荣。

2.促进了唐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唐代城市消费的繁盛,促使该时期的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精细,手工业的种类逐步增多、技术显著进步、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唐代手工业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其作为百姓必需的消费品,有着较大的市场销售量,而且也是税收的重要来源,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唐代大小不一、数量众多的城市消费市场以及越来越发达的水路交通、陆路交通,为商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效地促进了唐代商品市场的扩大化,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唐代城市消费的繁荣中,因为城市是大量非生产性人口的集中地,其消费的产品中有一大部分来源于乡村。城市消费需求的扩大,为乡村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商品化,促使农村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分工更加细化。城郊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城郊生产农产品或者其他相应的产品能够尽量降低产品运输成本,为此唐代城郊农业商品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

摘要:唐代城市节日消费、工商业者丰衣足食后产生的消费等,促使唐代城市的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种类不断增加,对促进唐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唐代政治文化与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积极探究 第10篇

(一) 情境创设, 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就特别强烈。”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它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问题的情境, 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使学生好胜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课前布置, 培养探究习惯

学生对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适应的阶段, 探究性学习也是一样。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的学生来说, 突然有意识地让他去探究一种新知, 这无异于让他建造一座空中楼阁, 毫无根基可言。因此,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就成为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新授课时, 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 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 方法指导, 开启探究大门

1.在学习材料中探究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必须有一定的载体, 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因为数学开放性的条件可以是不同的, 答案也可以是多样的, 所以解题的方法也比较灵活多样。学生在对这种开放性的探究中, 往往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挥出各自的想象力, 展开数学思维方法, 进行交流, 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 都乐于参与, 于是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就得到了保证, 从而也就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

2.在操作中探究

“智慧出自指尖上。”在“动手做”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前人的知识, 更多地是掌握了“动手做”的方法, 提高了做的能力, 同时获得了做的情感体验, 是终身收益的法宝。因此, 数学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研究问题, 在探索中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比如, 在进行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时, 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如何把平行四边形用割补法转换成一个熟悉的图形, 再求其面积?学生进行讨论、商量, 专注地投入到平行四边形的变形中。经过反复的变形、推敲,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得出结果:这个长方形是由平行四边形经过割补而来, 其面积相等。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的结论。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 也为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了铺垫。

3.在合作中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 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相互讨论分析, 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 实现学习互补,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交往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研究材料,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进行合作探究, 展示各自的探究空间, 从而使各自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交流中进行整合, 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同时, 易于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 实践应用, 拓宽探究空间

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 教学中还必须注重实践应用,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去,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自己去探索、去历练, 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提升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拓宽他们探究学习的空间。

(五) 成功体验, 获得探究经验

积极探究 第11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意,积极开展“合作”、“探究”

提升学生的 探究能力和素养,是课改的目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情意,众所周知,学生要进行思考,脑袋里必须对问题要有疑问,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给学生创造思考的良好情景,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综合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现“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 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如何设置导向性信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和积极性,才是教学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不言之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例如:在学习共价键时,设问为什么H2O中氧原子结合两个氢原子,而NH3中氮原子结合三个氢原子呢?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时,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反应的从左边向右边进行,从而去判断还原剂跟氧化产物之间的还原性强弱?进行气体摩尔体积教学时,提出①为什么1摩尔气体体积比固体、液体物质的体积大好多,②大归大,为什么相同条件下体积还大致相等。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天性,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既要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又要注意问题的内容,应结合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知识性,其中一个关键的地方,要注意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使学生既感到难度,同时又有成就感,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通过不断的思考,思维会形成持久的思考性,一定时间后,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解决好哪些知识、哪些问题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哪些知识、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合作解决的,哪些知识、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探究解决的,哪些知识、哪些问题是必须教师讲解才能解决的。个人认为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是良好的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凭着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时,这个时候教师不要忘了对他们的结论给予一定的评价和鼓励,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适当的肯定,指出思考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这样处理,学生在心里会觉得自己思考的价值,定会要求自己下次更努力, 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在他们内心的驱动力的支配下,通过一定的时间的实践,思维能力不断加强,久而久之,这种思考就会变成习惯,在交流、探究过程就会大胆、主动发言,谈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合作交流探究就更有效。

三、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层次,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质量

我们知道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现象运用相关化学原理来解释,但这个解释的过程必须要求学生做到认真思考,深入探讨,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作为每一位学习个体也应有问题所思,有问题所想,在交流探讨中才能激发出灵感,才能有所获。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就要注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与锻炼,培养、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和质量。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在体验中发生层次的飞跃。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真正在于提高学生本身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各方面得到锻炼,让学生本身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1)、求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方法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制备Cu(NO3)2方法有:铜和浓硝酸反应;铜和稀硝酸反应;当然也可以铜和硝酸银反应;也可以是铜先和氧气反应,再和硝酸反应等等,然后再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去选择最合适的办法。

(2)、推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学习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背离平常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在解题过程往往给人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这种思维方法,如学习原电池后,学生知道活泼的金属作负极,不活泼的作正极,那么能否设计出以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呢?这道题按着常规的方法初看不可能,但如果采用逆向思维法,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方案:Mg和Al作电极,浸入NaOH液中,Mg的金属活动性比Al强,但Mg不能跟碱液反应,所以Al作负极,Mg作正极。经实验验证,该方案是正确的,可见逆向思维在某些情况下的确是比较方便,是比较好的一种思维方法。

(4)、创新思维力能的培养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发散性的立体思维网络。如: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可以观察到有色物质的颜色有何变化?答案是:不变。但我们对这道题可以这样的发散考虑:(一)、在一定量的品红溶液中先通入足量的SO2,再通入等物质的量Cl2,溶液的颜色如何变化?

(二)、在一定量的品红溶液中先通入足量的Cl2,再通入等物质的量SO2,溶液的颜色又如何变化?

经过多方体验,学生的思维就会呈现"万马奔腾"之势,这样的话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还可以开发学生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个人认为,学生成绩的提高,老师的教学很重要,但他们个人努力更重要,特别是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通过自主实践和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能得以发展,课堂参与的深度和效果会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张熊飞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诱思与创新》总主编 张熊飞远方出版社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究 第12篇

1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的现状及成因

1.1 高职学生缺乏对学习的认同感

高职的学生, 在其中学阶段, 普遍都有着学科不全面发展的问题, 他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不是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 成了不是自己不想学而是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高职院校以培养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标准来设计专业课程, 学习的主体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主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 而高中则以理论学习为主, 学生进入高校后, 面对有深度及广度的专业学习一时难以适应, 一部分学生是被动的学习。从大一到大三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逐渐熟悉了高校的制度规范和生活节奏, 其中一部分学生机率懒散, 迟到、早退、旷课次数与日俱增, 对整个学生群体的学习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并且, 在听课过程中, 学生对于学习上也反应出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 从上课说话聊天、看手机视频玩游戏以及在课堂上无所顾及的吃零食睡觉, 心思完全不在课堂学习上, 从而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只是敷衍了事。

1.2 高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因其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在面临人生第一轮竞争淘汰比赛———高考时所取得的成绩处于劣势地位, 因而他们在就读高职院校时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 而是迫于无奈以及应付家长的要求。在选择所学专业时也就无心进行过多的了解, 完全听由周围环境和人们的评论, 因此对学习目标也就不明确。在中学时期老师对他们的忽略感让其产生对社会的容纳有一种怀疑, 导致自信心不足, 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教学方面及监管力度的欠缺

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还不够深入, 因为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注定了在教学方面不能同于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及方法。高职院校在有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虽然都比较健全, 但在执行方面不严格, 缺乏对学生监管的力度, 特别是现今高职院校多为民办高校, 各民办高校为了争抢生源以及防止生源流失, 对学生都采取着宽容忍让的态度, 对于在学习方面有平时迟到、早退、旷课以及考试挂科等不良现象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 现行管理规范形同虚设,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歧义, 认为只要大错不犯便可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习上没有压力, 因而普遍表现的敷衍、懒散, 学习缺乏主动性。

2 针对以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相应措施

2.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社会对高职院校一直存在偏见, 这使得一些学生对高校产生了误解。高校应该针对新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澄清误解, 使之对学校和所学专业树立自信心, 并且充分肯定自我价值, 帮助其快速适应高校的生活节奏, 尽快确立学习目标,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2.2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在新生入学后引导学生不要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 通过介绍所学专业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在校期间的课程安排, 专业技能课的设置, 毕业后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 让学生明白在校学习时间很快就会完成, 为下一步进入社会尽快地进行角色的转换, 从而准确把握学习方向。同时, 定期组织学生下工厂参与实践工作, 邀请专家定期开办专业讲座, 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3 改进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领悟能力合理设计教学形式, 以活跃课堂气氛, 彻底转变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过程。并通过实训课与专业理论课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角色操作, 从而降低理论课的枯燥感, 让学生爱上专业课。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4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会议, 阶段性的总结教学管理情况, 及时分析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在日常教学管理中, 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流, 掌握其思想动态, 及时为学生解答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经常表扬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帮助其建立信心。

2.5 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

适当对低年级进行就业教育, 让学生既看到以后就业的严峻性, 又要让学生看到希望, 及早树立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组织一些已就业的毕业生回来与在校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将自己对社会压力和竞争的亲身体会告诉在校生, 促使在校生产生危机意识, 用压力来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 2014.2.

[2]马洪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生学习动机的研究[J].当代经济, 2012 (16) .

[3]冯静, 聂强, 王卫红.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动机间的相关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06) .

[4]金晓迎.浅谈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J].大学教育, 2014 (01) .

[5]王莹.加强专业建设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积极性[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02) .

[6]罗霁雯.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认识与实践[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9 (01) .

[7]李瑞君.如何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2 (07) .

[8]袁颖.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02) .

上一篇:会计行业前景下一篇:国际汇率理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