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为干预范文

2024-05-10

健康行为干预范文(精选11篇)

健康行为干预 第1篇

关键词:糖尿病,行为干预,健康行为,危险行为

糖尿病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人口老龄化, 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增加。WHO报道, 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1.75亿, 预测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增加了4~5倍, 现有糖尿病患者约3千多万, 居世界第2位。[1]糖尿病隐匿性强、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 但是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 护理人员运用健康教育手段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 可以使糖尿病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注重糖尿病相关知识学习, 监测各项指标变化, 从而使病情稳定, 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当前糖尿病的综合治疗遵循着”五驾马车”的原则即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定期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2]因此, 可以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行为干预,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影响患者的健康观念, 改变患者的健康相关行为, 使其自觉增强健康行为, 减少危险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 (健康行为) 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危险行为) 2种。[3]为了观察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2010年6月~2012年6月, 将前来我院就诊的34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目标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比较教育前后糖尿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 结果具有显著变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344例糖尿病患者。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男152例, 女192例, 年龄49~86岁, 平均年龄61岁。病程2~21年。职业:干部75例, 工人53例, 离退休216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9例, 初中及高中105例, 小学及以下70例。并发症:高血压132例, 冠心病19例。经济收入:<1000元/月15例, 1000~2000元/月189例, 2000~3000元/月91例, >3000元/月49例。

1.2 方法

(1) 建立目标人群管理档案。对糖尿病患者建档。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病程、用药、检查结果、就诊时间、联系方式。同时向患者说明建档目的和意义, 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自愿成为目标人群。 (2) 目标人群行为干预。制定糖尿病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表, 内容包括:姓名、是否知情、是否同意成为目标人群、完全和不完全从医行为标准、健康行为和危险行为若干项、是否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是否接受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组织糖尿病目标人群观看糖尿病科教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1.3 从医行为标准:

完全从医行为是指能够完全遵从医嘱合理用药, 完全依从治疗建议的行为;不完全从医行为是指不能完全遵从医嘱合理用药不能完全依从治疗建议的行为

1.4 统计学方法。

将行为干预前后患者健康行为与危险行为统计数据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软件包处理。

2 结果

2.1干预前后目标人群健康行为的比较 (见表1) 。本研究经过行为干预, 患者各项健康行为均有明显改善, 统计学显示干预前后差异显著 (P<0.01) 。

2.2干预前后目标人群危险行为的比较 (见表2) 。干预前糖尿病患者各项危险行为均有不同比例存在, 50%以上病例存在不良生活习惯, 几乎所有病例都有焦虑、抑郁情绪, 经过行为干预, 所有危险行为都得到有效纠正 (P<0.01) 。

小结

我们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行为干预, 使患者的危险行为逐步转变为健康行为。表1、2显示:干预后患者健康行为明显增加, 危险行为明显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显示出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由于糖尿病的病程长, 并发症多, 通过行为干预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不但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改善糖尿病的控制现状,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对节约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和患者双方的医疗费用, 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均有较大价值。[4]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14

[2]中华糖尿病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16-18

[3]黄敬亨.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0.9.

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 第2篇

如何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是幼儿园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看,在正常教育生态下,教师可以从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运用可操作的心理治疗技术、将幼儿从游戏情景引入真实生活以及进行弹性的行为塑造等方面进行教育干预,从而矫治幼儿的行为问题.

作 者:叶平枝 冯晓霞 Ye Pingzhi Feng Xiaoxia 作者单位:叶平枝,Ye Pingzhi(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510006)

冯晓霞,Feng Xiaoxia(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健康行为干预 第3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42-02

老年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我们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指导,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中心随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65-82岁;病程1—25年。空腹血糖(10.8-3.61)mmol/L,餐后血糖(16.64-2.8)mmol/L,全部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可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体重下降;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皮肤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视力模糊等。

并发症: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器官,主要有: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皮肤病变、感染等。

2 健康指导

2.1 心理指导。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多,往往因病程长,用药多而出现忧虑、抑郁心理,易产生消极情绪,有时拒绝服药不配合治疗。故社区医务人员要理解、关心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多讲解一些治疗效果好,患者配合好的事例。將糖尿病的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诱发因素等告诉患者和家属,使他们知道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终身治疗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只要有信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就能延缓和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2 饮食指导。多数老年患者摄入肉、鱼、蛋、食油较多,从而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故应控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入量。注意补充维生素、钙和铁,增加磷的摄人,提高红细胞释放氧的能力,防止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总热量每天三餐各占三分之一,或少食多餐,使糖份平均分配。禁食糖果、糕点;限制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饮食以少盐清淡为宜,少食动物内脏、少食松花蛋黄、少食含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少食肥肉、动物油等。最好是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如:糙米,面,蔬菜等,因含粗纤维较多的饮食能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排空,减少消化吸收,有利于控制高血糖。指导病人记录每天出入量,定期复查血糖,观察病情转变情况,定期测量体重,发现病情变化,应遵医嘱适当改变进食量。

需要注意的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重要的基础治疗,应严格和长期执行。

2.3 运动指导。运动疗法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强末梢组织特别是肌肉对胰岛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将更多的皮下注射储存的胰岛素调动到血液中,使肥胖患者的体重降低,对糖尿病患者十分有益。应要求患者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老年舞、健身操太极拳及适当家务劳动等,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定时、定量。一般每日坚持半小时左右,可酌情延长至1小时。运动时间宜在餐后1小时,可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不宜空腹运动,长时间运动者应适当增加食量。为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最好选择在饭后血糖较高时进行。但活动要以不感觉疲累为主,运动时手边要备有糖块或饼干等易食用的小食品,一旦自觉有出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食用,以预防或减轻低血糖症状。

2.4 药物指导。降糖药: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为Ⅱ型糖尿病,常常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医务人员应准确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剂量数据、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经饮食控制无效的肥胖患者及饮食控制加磺脲类降糖药未能控制血糖的非肥胖患者,可选用双胍类药物治疗。

胰岛素:胰岛素不能冷冻,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不宜<2℃或>30℃)及剧烈晃动,注射前1小时自冰箱内取出。普通胰岛素于餐前30分钟注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在早餐前1小时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短效胰岛素(普通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以免长效混入短效内影响普通胰岛素的速效作用。注射部位应选皮肤松软处,如上臂外侧、臀部、大腿前及外侧、腰部、腹部,且要按顺序轮流选择,每次注射要离开上次注射处至少3厘米,重复注射部位要间隔8周以上,以防止皮下组织萎缩或增生、皮下硬结、局部红肿等反应,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方法,并讲解胰岛素和各种降糖药的药理作用、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一般要求每2~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2.5 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及血液内含糖量较正常人高,细菌繁殖力强;机体形成抗体能力较正常人低,且白细胞杀菌力与吞噬力均降低,易出现皮肤瘙痒与感染,且感染后不易康复。注意指导患者勤洗澡、勤更换衣物,用温和的洗浴用品,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2.6 日常护理。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全身及局部清洁,尤其是口腔黏膜、皮肤、会阴部的清洁。少去公共场所,戒烟酒,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消化道感染。指导患者学会尿糖血糖定性测定,有便携式血糖测定仪者向患者说明并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同时让患者了解尿糖和血糖测定的结果意义,嘱咐患者定期随访。定期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

3 小结

老年糖尿病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总之,护理指导贯穿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始终,通过社区健康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坚持科学地、系统地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于翠凤.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5月

健康行为干预 第4篇

通过分析某鼓风机厂电焊和机械加工 (以下简称机加) 岗位劳动者实施职业健康干预前、后的职工职业卫生答卷, 判定职业健康干预对促进企业职工良好职业健康行为形成的作用, 以探索预防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健康教育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象为某鼓风集团公司电焊和机加工人各50人, 电焊作业人员年龄20~45岁, 平均32.4岁;机加作业人员年龄22~55岁, 平均35.6岁。上述人员从事电焊或机加作业均1年以上, 且均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病健康教育。

1.2 方法

1.2.1 教育方法:

(1) 结合岗位特点制订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计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教育, 给劳动者发放相关卫生安全知识的简易读本, 定期举办相关防护知识讲座。 (2) 制订定期检查和奖惩制度, 定期对各岗位人员的个人防护、安全操作等内容进行检查。 (3) 培训教育的时间为期半年, 每月进行1次。

1.2.2 评价方法:

(1) 防护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实施职业健康教育前后均填写职业病危害岗位相关知识答卷, 通过得分判定知晓程度, 得分在85分以上者为合格。职业病危害岗位相关知识答卷的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作用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和治疗药物等;预防知识包括危害因素、就诊标准及一些卫生习惯等。 (2) 行为改善评价。实施职业健康教育前后均填写职业健康行为考核答卷, 通过得分判定知晓程度, 得分在85分以上者为合格。职业健康行为考核答卷的内容包括遵守操作规范, 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 (设备) , 正确配带职业病防护用品, 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方法, 对职业健康教育对象接受职业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职业健康行为形成率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危害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结果显示, 在实施职业健康干预前, 劳动者对职业危害基本知识的知晓程度低, 在接受职业健康干预后, 知晓程度明显提高, 见表1、表2。

注:χ2=48.48;P<0.001。

注:χ2=44.12;P<0.001。

2.2 行为改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劳动者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的行为有明显改善, 见表3、表4。

注:χ2=56.61;P<0.001。

注:χ2=41.28;P<0.001。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 未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前工人对电焊作业和机加作业存在的职业危害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明显偏低, 难以正确实施防护措施。而在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半年后, 无论在职业健康知识知晓率还是在职业健康行为形成率上都有显著提高。

职业健康干预是预防电焊和机加岗位作业工人职业病危害发生的一种经济、简便、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在健康教育干预的同时, 还应采取行政干预措施, 加强监督管理。

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及干预措施 第5篇

一、什么是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所谓“高危”是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度而言的,哪些行为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哪些行为就是高危行为。换句话说,高危行为是指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行为。具体的高危行为有如下几种:

1、通过性途径的高危行为。

2、通过血液途径的高危行为。

3、通过母婴途径的高危行为。

二、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干预

高危行为干预的主要目标人群为:暗娼,性病病人,吸毒者(多伴有高危性行为)、大型工程、建筑工地和流动人口居住地区的长期外出打工人员或外来务工人员,主动接受艾滋病检测和咨询的人员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配偶(性伴)。各地应根据本地目标人群分布及特点,分类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

1、高危行为干预的主要措施

(1)小媒体宣传:对目标人群采用“面对面”培训、发放小媒体(如折页、张贴画、小画册、录像带、光盘)等方式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健教与宣传,提高目标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并改变高危行为和求医行为。

(2)同伴教育:在目标人群中选择态度积极并有影响力的人作为同伴教育者,进行预防知识强化培训,鼓励他们以适合该人群的方式,通过一对一或多个同伴之间的交流,宣传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传授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危险性行为等技能。

(3)外展服务:选择目标人群较为集中的地区,或通过在营业性娱乐场所内及附近开设健康咨询门诊等方式,为高危人群提供宣传教育、咨询、医疗和安全套供应等干预服务。

(4)安全套的推广与正确使用:在娱乐场所附近设立安全套自动售货机,提高安全套的可及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教会目标人群正确使用安全套,促进目标人群每次性行为都全程正确地使用安全套。

(5)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为目标人群提供包括性伴追踪、病症处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规范化性病诊疗优质服务,做到早诊断、及时规范治疗,减少艾滋病、性病传播的危险。

健康行为干预 第6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2

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社区以合理膳食为主题实施健康教育,并抓住家庭做饭这一关键环节进行行为干预。本文针对本社区肥胖和高血压患病率高这一现状,组织社区居民学习合理膳食的科学知识并把它落实到家庭做饭中去。在工作人员的服务和督导下,居民经过了知-信-行的过程,改变习惯了的不科学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进一步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是肥胖和高血压,患病率分别是为27%、32%,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面对这一现状,组织社区居民学习合理膳食的科学知识并把它落实到家庭做饭中去;把每个家庭中负责买菜做饭的人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鼓励他们参加此项活动。

准备工作要充分:社区工作人员在健康教育中扮演着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思想认识和专业知识上要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演讲等专业知识。此项工作最终目的是让居民养成科学合理的做饭习惯,站在居民角度就是要改变个人习惯了的不科学行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习惯:习惯是指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由长时间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被强化了的行为,没有新的相似的行为取代旧的行为,习惯很难改掉。其次要知道:改变旧习惯只能是本人提高认知,端正信念,下定决心自愿改变才能实现。再次要熟悉:习惯行为是由人的潜意识支配的,要改变这个习惯了的行为,在行动时要集中注意力把它提到有意识中来执行,用新的行为替代它,并反复多次逐渐才能养成新习惯。改变居民习惯了的不科学行为需要有一个知-信-行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反复,工作人员要统一思想,认识充分,有打持久站的准备。进行行为干预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喜闻乐见,耐心细致,让居民乐意接受。

服务的方式与干预的方法:①方式:健康教育的多种方式并用以听讲座和组织座谈为主,发放宣传资料和工具为辅。在社区定时定点开展健康大课堂活动,由专业医生做合理膳食的主题演讲。发放的材料有“中国居民合理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贴画;“盐勺”和“油壶”等日常用工具(以上材料与物品每户1份)。②方法:社区居民通过听讲座看资料,会认识到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家庭做饭能达到科学合理就能使一家人受益。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导下,居民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对照“中国居民合理膳食指南”找到自己不标准的行为,亲自制定出可行性的改变计划,写下来贴在厨房,告知家人或朋友,让他们提醒,下定决心按计划遵照执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是督导执行,电话回访2次/周,组织座谈1次/月,座谈时居民要相互介绍经验,出改变行为的好办法,断提高,促使居民逐渐养成科学的做饭行为习惯。

健康教育的内容:①明确什么是合理膳食及其标准:合理膳食是指1天3餐所提供的营养必须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重点是吃得不多不少,质和量恰到好处。中国营养学会根据国情提出的合理膳食指南,是一个科学的标准,每个人的膳食行为都应该向这个标准看齐。②讲解合理膳食对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具有不可替代地位和对个人保持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好处。③把合理膳食的科学知识落实到家庭做饭中去,要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要贴近生活,简单易行,执行起来有的放矢。首先是采购食材:食材选择要品种多样化,蔬菜水果要新鲜,选择优质蛋白为主,如鱼虾、鸡鸭;猪羊肉含脂肪多要少采。其次是做菜的方法要注意:提倡能凉拌的不蒸煮,能蒸煮的不烹炒;少放盐,标准是6g/(人?日),就是1个菜只放2勺盐;炒菜时少吃油,1个菜15ml。再次是个人吃饭习惯:不吃可疑食品,不吃剩菜,不吃菜汤;以上的行为习惯需要改正就要做到坚决果断。主食的控制,摄入总热量的改变要循序渐进,主食少做10%,提前准备好水果做零食。

结果

参与人员经过了3个月的学习和训练,逐渐养成了科学合理的做饭习惯,使全家人的膳食贴近了平衡膳食标准。开展这项工作5个月以来,围绕这一主题的组织多次的讲座,不断扩大影响,使本社区35%的家庭能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讨论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向居民传播科学健康知识,有计划有目标,组织重点人群,抓住关键环节,改变居民习惯了的不科学行为,要经过一个知-信-行的过程。社区工作人员要重视这一点,在自己思想和专业知识上做好充分准备;先让居民提高了认识,找出差距,再树立正确的信念,下决心改变行为,最终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反复训练逐渐养成良好习惯。这样做对圆满完成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居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大鹏,吕一平,张超,王培玉.健康科普演讲教程与实践[W].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W].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沈国红,王丽.浅谈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作用及意义[J].社区医学杂志,2011,9(21):63-64.

4李艳青,周东华,于焕新.老年人健康分析及健康教育实施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1,9(21):65-66.

健康行为干预 第7篇

关键词:健康社区,健康知识,健康行为,效果评价

建设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战略。在1993年以前,我国健康城市项目的发展主要处于一种探索和试点阶段。从1994年8月开始,我国正式加入到世界性的健康城市规划运动中。上海市从2003年起,持续实施建设健康城市3年行动,如今已进入第4轮的3年行动中。本区在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整体工作部署中,积极探索适宜本区实际的健康社区建设工作,并在第3轮的3年行动中(2009—2011年)获得了“健康上海健康世博,全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的荣誉称号。为了评价本区第3轮建设健康社区3年行动工作对居民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产生的效果,开展了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2011年期间,参与过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健康故事巡讲、健康咨询等各类本区建设健康社区活动,领取过市政府发放的控盐勺、控油瓶、健康读本与健康腰围尺等支持性工具的768名的居民。

1.2 方法

按整群抽样原则,在本健康社区所辖的11个镇/街道平均分配样本量,均匀随机抽取调查样本。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分别于2009年4月和2011年10月对这些样本进行基线调查和干预后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居民基本情况、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等。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在2次调查前均参加统一培训;每个调查点配备1名质控员,在现场调查完成后的3天内作完整性检查,并抽查3%的调查表进行复核,复核相符率达80%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双录入,作一致性检验并核对修正。

1.4 数据处理

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由EpiData 3.2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样本的单项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768名调查对象中男性360人,女性408人,男女性别比为1 ∶1.13;基线调查时年龄在25~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11.2)岁;文化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占52.7%。

2.2 健康知识

调查问卷涉及的健康知识主要包括:WHO关于健康的定义、“膳食宝塔”中各类食物的排序、戒烟对健康有好处、成年人每日饮酒当量、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成年人每日食用盐和食用油的摄入量、成年人“超重”的概念、高血压病的诊断、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注意、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洗手有助于预防流感、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被猫犬抓咬伤后的处理、他人煤气中毒的处理以及火灾现场的处理方法等,居民在干预前后的知晓率变化情况见表1。

2.3 健康行为

调查问卷涉及的健康行为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饮食口味情况、是否每天吃水果、是否每天吃蔬菜、家庭烹饪时是否使用市政府发放的控盐勺与控油瓶、不吸烟、不酗酒、每天进行中等强度以上的健身运动超过半小时、被调查时近3个月内测定过血压、被调查时近半年内测定过血糖、被调查时近1年内测定过血脂、就医时不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等,居民在干预前后的形成率变化情况见表2。

3 讨论

在干预前的基线调查问卷与干预后的追踪调查问卷中,分别随机抽取了24份问卷进行复核,相符率为91.67%和95.83%。调查表的应答率令人满意,失访率小于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的10%[1],所以关于此次调查进行的统计分析都是有意义的。从此次调查表的满意度来看,加强调查员统一培训、质控员及时有效地完成质控工作,可以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为整个工作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问卷涉及的15项健康知识,居民在干预后的总体知晓率(82.69%)高于干预前(70.63%),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4,P<0.01)。除“火灾现场的处理”知识外,其余14项健康知识在干预前后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问卷涉及的12项健康行为,居民在干预后的总体形成率(74.36%)高于干预前(63.06%),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1,P<0.01)。除“每天吃蔬菜”和“不吸烟”这2项健康行为外,其余10项健康行为在干预前后的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可能受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居民部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并不理想[2],如“膳食宝塔”中各类食物的排序、成年人每日饮酒当量、成年人“超重”的概念、高血压病的诊断、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以及被猫犬抓咬伤后的处理等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在干预前后均低于80%,每天吃水果、家庭烹饪时使用市政府发放的控油瓶、每天进行中等强度以上的健身运动超过30 min、近半年内测量过血糖等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在干预前后均低于70%,今后本区在建设健康社区工作中,可以根据这些居民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健康城市”是个综合性的概念,本区的健康社区建设工作作为整个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一部分,其定义不仅仅是个结果,更应该是个过程,它并不意味着社区居民已经达到了特定的健康水平,而是促进、改善社区居民健康的有效载体和手段[3]。因此,要创建健康社区就必须有政府相关机构、社区管理部门、卫生单位等多个部门的组织与参与,需要有一套完善而成熟的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及居民的大力支持与全面配合[4]。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5-130.

[2]白玥,陈国永,马昱,等.大型健康科普博览会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2):110-112.

[3]朱银潮,俞爱芬,朱冷云.创建健康社区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9):591-593.

健康行为干预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常州市武进区2013 年申报健康促进学校共47 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25 所,中学19 所,3 所学校为小学初中一体化教育。采用整群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从47 所中小学( 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 中随机抽取至少1 个班级( 不少于50 人) 参加问卷调查。共调查学生5 000 名,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估各调查2 500 名学生。干预前男生1 295 名,女生1 205 名,小学生1 400 名,中学生1 100名; 干预后男生1 337 名,女生1 163 名,小学生1 400名,中学生1 100 名。

1. 2 方法调查分2 个阶段完成,各学校申报创建活动前开展基线调查,然后通过为期1 a的创建活动干预,对干预后的健康知识和行为进行效果评估。调查员( 各校医) 经统一培训合格后上岗,监督学生自行完成问卷,并现场核查问卷质量。调查问卷是由江苏省健康教育所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3 - 4]第二水平段设计提供的《小学生健康知识测试卷》和《中学生健康知识测试卷》组成,其中知识题20 道,行为题10 道,答对1 题得1 分。学生健康知识总知晓率= 答对的知识题总人题数/( 20 × 答题人数)× 100% ,健康行为总形成率= 答对的行为题总人题数/( 10 × 答题人数) × 100% 。

1. 3 统计方法采用Epi Data 3. 0 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数据并逻辑校对。应用SPSS 16.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 χ2检验,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干预前后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水平评估基线调查结果显示,28 所小学的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9. 80% ,进行相关干预后,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1. 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25. 265,P <0. 01) 。另外,将基线调查和效果调查的知晓率按男女性别分类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 所中学的基线调查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6. 65% ; 效果调查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2. 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30. 187,P < 0. 01) 。见表1。

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后提升了1. 25 百分点,中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后提升了5. 35 百分点,中学生较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幅度多了4. 1 百分点。

2. 2 干预前后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水平评估基线调查结果显示,28 所小学的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为75. 30% ; 相关干预后,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1. 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33. 189,P < 0.01) 。另外,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形成率按男女性别分类后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2 所中学的基线调查健康行为形成率为79. 00% ; 干预后为83. 2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63. 296,P < 0.01) 。见表1。中学生较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提升幅度少了1. 5 百分点。

2. 3 干预后中小学生各知识点知晓率和形成率的提升情况干预后小学生主要对学生游泳的安全问题、流感症状、不能预防沙眼行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提升了9. 86,6. 79,5. 21 百分点,对你家购买食盐是否都为碘盐、是否每天开窗通风30 min以上、是否常躺着看书和电视、是否经常称体重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提升了16. 43,8. 93,6. 86,5. 29 百分点; 而对被动吸烟的危害小、被自家的猫狗咬伤不用注射狂犬疫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则分别降低了4. 86,5. 43 百分点。

干预后中学生主要对预防肺结核的最主要措施、超重和肥胖者更容易患慢性病、预防乙肝的主要措施、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最相似的是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提升了29. 00,14. 36,13. 91,13. 45,12. 55 百分点,对是否愿意与乙肝携带者学习玩耍、生病时会及时去医院看病吗、是否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说话、是否只喝开水不喝生水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提升了12. 09,8. 09,7. 45,5. 55 百分点; 而对如何避免性侵害、防止室内空气污染的方法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对是否常去肯德基、麦当劳吃东西( ≥2 次/周) 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则分别降低了1.18,1. 45和1. 18百分点。

3 讨论

“健康促进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倡导的一种卫生策略。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是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中小学生易于接受各种知识和改变不良行为[6 - 7]。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对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中小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均有提高,说明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促进作用,与赵晓军等[8]以及夏爱等[9]调查结果大致相同; 不管干预前后,调查地区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

中学生经过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对于新的健康知识、理念更易于理解和接受[11]。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干预前后中学生对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提升幅度高于小学生;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养成健康行为的重要阶段,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12],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的提升幅度高于中学生,间接说明了小学生的行为可塑性较中学生要高。

通过对各知识点的知晓率( 或形成率) 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及变化幅度的统计,大部分知识点在干预后收到了知晓率( 或形成率) 提升的效果,说明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 但是部分知识点的知晓率( 或形成率) 在干预后有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创建过程中的侧重点造成了这种现象,需要引起反思,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因为新的任务侧重点而忽略了对原有健康教育成果的强化,并应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健康行为干预 第9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各级医疗机构确诊的糖尿病患者297例, 其中男153例, 女144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 (61.5±7.5) 岁。研究前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 实验组在专业人员健康教育指导下生活, 保持良好行为方式。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患病严重程度等数据资料, 差异不显著, 可以纳入研究使用。

1.2 方法

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 实验组在专业人员健康教育指导下生活, 保持健康行为方式, 笔者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的干预措施如下:首先对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 考核合格后让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在指导前, 用事先编制好的调查问卷对所有患者进行基本情况测查, 进行血糖测量, 并做好记录。然后每个月对实验组患者集中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指导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患者饮食起居和锻炼运动指导以及正确测量血糖的方法。讲解结束后给实验组患者发放知识手册, 要求实验组患者严格按照所要求的方法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连续对实验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健康教育指导。在指导结束后对所有患者再次进行问卷测查和血糖测量, 记录数据。

1.3 治疗评价标准

本文中, 对患者的评价指标如下: (1) 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2) 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后行为方式情况, 包括正确服药、合理饮食、运动锻炼三个方面。 (3) 患者空腹血糖含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中所得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分析, 当判断指标P<0.05时, 表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干预前,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患者糖尿病知识了解率51.2%, 对照组患者糖尿病知识了解率48.3%, 统计分析 (χ2=0.62, P>0.05) , 差异不显著;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糖尿病知识了解率82.2%, 对照组患者糖尿病知识了解率47.8%, 分析后发现 (χ2=29.76, P<0.05) , 差异显著, 表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程度。

2.2 两组患者糖尿病行为方式情况比较

干预前,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患者正确服药率25.1%, 合理饮食率47.8%, 运动锻炼率32.7%, 对照组患者正确服药率25.7%, 合理饮食率48.2%, 运动锻炼率31.5%, 对其进行干预后再次通过问卷进行调查, 发现实验组患者正确服药率87.5%、合理饮食率91.3%、运动锻炼率82.2%, 对照组患者正确服药率24.6%、合理饮食率45.7%、运动锻炼率32.3%, 统计分析发现, 两组患者正确服药 (χ2=43.12, P<0.05) 、合理饮食 (χ2=32.24, P<0.05) 、运动锻炼 (χ2=17.36, P<0.05) , 差异均显著。说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行为习惯干预, 可以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2.3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情况比较

干预前,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含量 (7.52±3.06) mmol/L, 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含量 (7.52±3.06) mmol/L, 统计分析发现 (t=0.87, P>0.05) , 差异不显著;进行干预后,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含量 (6.13±1.23) mmol/L, 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含量 (7.49±2.93) mmol/L, 统计分析发现 (t=-2.56, P<0.05) , 差异显著, 表明患者经过健康教育指导, 可以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含量。

3 讨论

近年来, 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 由于患者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对糖尿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对患者进行关于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和行为干预就显得极为重要。已有研究发现,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宣传是进行治疗的基础[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指导, 可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治疗信心, 改善患者和医生护士的关系,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式, 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本文中笔者为了评价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果,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县各医疗机构健康检查建档患者21 789例, 将其中确诊的糖尿病患者297例,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 实验组在专业人员健康教育指导下生活, 保持良好行为方式, 在进行干预前, 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糖测定, 发现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程度大致相同, 血糖水平也相同, 但干预后发现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了解率 (χ2=29.76, P<0.05) 、正确服药 (χ2=43.12, P<0.05) 、合理饮食 (χ2=32.24, P<0.05) 、运动锻炼 (χ2=17.36, P<0.05) 、空腹血糖含量 (t=-2.56, P<0.05) , 差异均显著。这说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3个月的健康教育指导后, 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加深, 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空腹血糖含量得到有效控制, 效果良好, 本文提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 需要对患者开展定期的指导教育, 并结合社区服务进行, 尤其是对老年患者, 从而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评价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偏关县各级医疗机构健康检查建档患者21 789例, 将其中发现的糖尿病患者297例随机分成实验组149例和对照组148例, 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 实验组在专业人员健康教育指导下生活,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率差异分析 (χ2=29.76, P<0.05) , 正确服药 (χ2=43.12, P<0.05) 、合理饮食 (χ2=32.24, P<0.05) 、运动锻炼 (χ2=17.36, P<0.05) , 空腹血糖含量统计分析 (t=-2.56, P<0.05) , 差异均显著。结论:在糖尿病的治疗中, 对糖尿病患者加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可以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

参考文献

[1]李玉莲.健康宣教在改善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2 (8) :29.

健康行为干预 第10篇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我们根据不同类型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健康知识行为干预, 使病人知道晚期血吸虫病的相关知识和自我护理技能, 同时宣传党和政府对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救助政策, 以达到晚期血吸虫病病人配合治疗,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目的。现将对我院收治21例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进行健康知识行为干预的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2008年我院收治晚期血吸虫病病人21例, 其中男15例, 女6例;年龄47岁~70岁, 平均57.5岁;巨脾型14例 (其中上消化道出血4例) , 腹水型7例;职业农民。

2 干预内容

2.1 入院干预

入院当天, 责任护士必须掌握病人的基本情况, 如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职业、文化程度以及身体各系统情况, 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以及思想活动等, 获得相关信息, 以便因人而异地进行健康知识行为干预。然后向入院病人介绍医院一般情况及住院注意事项, 使病人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2.2 住院分类干预

2.2.1 巨脾病人干预

巨脾病人指脾肿大过脐平线或其横径超过腹中线。其干预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非手术不能治疗者, 向病人告知病情, 让病人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治疗效果。在择期手术期间, 对病人提出的有关手术的疑问, 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回答, 与此同时举一些手术成功的例子鼓励病人消除顾虑, 同时向病人介绍健康知识, 包括饮食、活动、休息、呼吸道准备、肠道准备、化验检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直到病人的思想活动达到满意的状态。做完手术后, 向病人传播自我保健知识, 如当天应卧床休息, 病情允许时尽早进行床上活动, 如翻身、坐起、活动四肢, 并逐步下床活动, 以增加肠蠕动, 防止肠粘连;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切口愈合。

另一种是保守治疗的病人, 嘱其卧床休息, 以减轻肝脏代谢负担, 改善肝、肾供血, 增加肾灌流量。对于长期卧床者加强皮肤护理, 嘱其保持床单平整、干燥, 经常翻身, 轻轻叩背, 防止压疮及肺部感染, 注意口腔卫生, 嘱病人常用淡盐水漱口, 以防口腔感染[1]。给予高糖、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 给予含有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当血氨升高时, 应禁食蛋白质。有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者应予软食及半流质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以防消化道出血。

2.2.2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干预

因门脉高压使食管静脉破裂、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 嘱病人和家属保持镇静, 病人绝对卧床, 禁食,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等病情稳定后, 用盐水或温水灌肠, 清除消化道积血。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保持房间洁净, 床褥干净、整洁, 做好皮肤的护理, 防止压疮的产生。上消化道出血除与病情有关外, 还与病人的饮食有很大关系, 有的病人病情稍微稳定, 便吃过硬或刺激性的食物诱发再次出血, 这对病人是非常危险的, 要对病人饮食进行控制, 对病人和家属讲解合理饮食及方法。

2.2.3 腹水病人干预

病人表现腹胀、腹痛, 腹水者腹部膨隆, 腹围一般大于80 cm, 双下肢或全身水肿。一般身体状况较差, 对治疗缺乏信心。在心理上给予疏导, 护理上给予细心照料, 嘱其如注意卧床休息, 采取舒适的半卧位或平卧位, 使横隔下降, 增加肺活量, 减少肺淤血, 有利于呼吸运动, 以增加肝脏血流量。限制钠盐、水分的摄入。轻度腹水病人每日钠盐摄入应少于2 g, 不必限制水分摄入;中度腹水病人每日将钠盐摄入量限制于1 g~2 g, 入水量限制在1 000 mL左右;重度腹水病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少于0.75 g, 每日入水量控制在出量水平, 应严格限制含钠的食物 (如腌制食品、味精等) 的摄入, 防止以间接方式摄入钠盐。鼓励病人进食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饮食, 但有肝性脑病者应限制蛋白入量。严重低蛋白血症, 高度顽固性腹水, 酌情给予新鲜血、血浆、白蛋白。不进食有刺激性食物和含酒精的饮料, 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

3 体会

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晚期血吸虫病病人, 通过健康知识行为干预, 使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回顾在院治疗的21个晚期血吸虫病病人与以往病人相比住院天数平均缩短了2.5 d, 好转率达到100%, 其中行外科手术的9例病人, 3个月后随访临床治愈率达88.9%。

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病情重、病程长, 有部分病人反复住院治疗, 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再加上经济原因, 大多数病人情绪低落, 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 因此, 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了解病人的需求, “对症下药”。例如, 对手术前紧张的病人, 多与他进行交谈, 用同室友手术成功的例子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对于没有做手术而有疑虑的病人, 认真对病人及家属耐心讲解“晚期血吸虫病”的相关知识, 帮助其解除疑虑。护士在护理中对病人的生活、饮食习惯、锻炼方法等进行干预时内容要精练准确, 使病人自愿采取有利于治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避免因干预引起病人不适。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治疗的关键。护理人员在护理晚期血吸虫病病人中充当了双重角色, 既是病人的护理员, 又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和晚期血吸虫病政策的宣传员。在传播健康知识时, 以真切的心情、体贴的语言, 切实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 把党和政府对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关怀真正融入病人的心里, 使病人心情舒畅地配合治疗,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健康行为干预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09-2013年期间广东东莞地区医院的围产儿28 947例, 其家长均自愿接受调查和研究。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颁发的相关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监测医院的儿科和妇产科的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并以《主要先天畸形诊断手册》 (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 中规定的相关标准进行筛查, 同意填写围产儿的缺陷报告, 多发缺陷的围产儿按照最明显缺陷进行记录[2]。

1.2.2 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

加强对育龄期人口的健康教育, 采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宣教, 帮助育龄期夫妇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保证其日常生活的健康进行。可以采用宣传画、电影、板报等形式进行, 尽量以直观、通俗的方式表现出来, 帮助育龄期夫妇理解。加强对育龄期男女的知识教育, 帮助其了解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 并鼓励其远离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 并认识到空气污染、人畜同室和化学物质等均会对出生质量产生影响。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主要按照以下几点进行: (1) 孕前健康教育:加强优生优育的门诊宣教, 帮助育龄夫妇了解自身的健康情况, 使其了解职业情况对妊娠造成的危害, 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采用发放读物等方式帮助育龄期的夫妇了解出生缺陷指的是什么;常见的出生缺陷主要有哪些表现;有效预防出生缺陷的措施以及发生出生缺陷后应采取的有效措施等[3]。同时, 对育龄夫妇进行孕前的出生缺陷健康教育和干预应尽量采用实例教育的方式进行, 充分利用周围发生的事物举例说明, 如, 进行缺陷与聪明的对比, 痛苦与快乐进行对比, 帮助目标育龄夫妇能够感同身受的了解出生缺陷带来的无奈和痛苦。与此同时, 应将国家为提高人口素质而出台的相应政策, 并帮助其了解相应服务、信息和知识。对于年龄>35岁的孕妇应告知其唐氏综合征的风险情况, 必要时应进行染色体检查。指导计划怀孕的育龄期妇女补充叶酸, 最佳补充时间段为孕前3个月, 直至妊娠后12周。 (2) 调整疾病治疗药物:鼓励育龄期夫妇计划妊娠, 对于孕前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加强积极的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积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尽可能的降低出生缺陷的风险。对于既往有过神经管畸形患儿史的孕妇, 或具有抗惊厥药物使用史、糖尿病史的孕妇应每天服用5毫克叶酸, 并加强食用叶酸丰富的食物。 (3) 强化咨询服务:建立完善咨询体系, 加强对育龄夫妇的教育和指导, 告知经常接触动物的孕妇定期产检, 并定期做相关实验室检查;具有家族病史、和遗传史的育龄夫妇进行全面化生育指导和实验室检查。 (4) 加强二级、三级防御: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 对于怀疑胎儿畸形的对象应加强重点、反复筛查, 以便于尽早发现和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28947例围产儿进行调查, 共有573例有出生缺陷, 发生率占所有围产儿的19.8‰ (573例) , 经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本地区的围产儿缺陷率降低至16.4‰ (473例) , 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的降低情况最为明显,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出生缺陷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其发生原因复杂, 后果严重, 一旦发生不但影响家庭幸福, 也给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 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每年发生肉眼可见的出生缺陷患儿约有20~30万人, 人数约为每年出生儿总数的4%~6%, 也就是说, 每30 s, 就会有一名缺陷儿降生, 且呈现明显缩短的趋势发展。同时, 农村人口中发生出生缺陷的几率高于城市人口, 且母亲的年纪越大, 就越容易发生出生缺陷事件[4]。

为有效的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加强对育龄阶段夫妇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应以一级干预为主, 二级干预、三级干预为辅, 不断的加强对出生缺陷进行干预[5]。首先, 应打好一级干预的基础:一级干预是有效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环节, 以保护健康群体为主要目的。采用效果佳、费用少的普及健康知识方式评估危险因子, 保证每个家庭能够自觉提高预防出生缺陷的意识, 并能够自觉行动[6,7]。其次, 要严格把好二级干预的关口:在二级干预的过程中, 产前诊断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产前诊断的主要目的是出生缺陷的早诊断和早治疗。不断的提高医院的门诊检查、B超等辅助检查以及诊断水平, 保证尽早发现畸形症状, 以便于尽早终止妊娠[8]。大量研究和报道已证实, 出生缺陷发病原因的复杂性以及产前有效诊断的价值。第三, 加强三级干预:三级干预阶段主要指的是强化对出生的缺陷儿的矫正治疗及康复[9]。计生和卫生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强对出生儿的筛查, 做好民政、计生、卫生、残联、特教等的有机结合, 实现人口质量提高的最终目的[10]。第四, 要加强组织领导的干预:为有效保证出生缺陷的预防和减少,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民政、计生、妇联、卫生等部门的统筹管理, 保证各部门能够各尽其责、各司其职, 团结合作, 充分保证出生缺陷的有效干预和推进[11]。应把当地出生缺陷工作列入至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规划当中, 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部分。

摘要:目的:研究对预防出生缺陷而进行的有效的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 为其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国家颁发的相关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监测医院的儿科和妇产科的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并按《主要先天畸形诊断手册》相关标准进行筛查并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对28 947例围产儿进行调查, 共有573例有出生缺陷, 发生率占所有围产儿的19.8‰;经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后, 围产儿缺陷率降低至16.4‰ (473例) , 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比较可见, 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值得重视。

上一篇: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下一篇:综合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