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植物论文范文

2024-05-06

高等植物论文范文(精选10篇)

高等植物论文 第1篇

新疆地属温带荒漠区和暖温带荒漠区,植被历史悠久,植物区系独特,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有野生和引种栽培高等植物4081种(包括229亚种、变种与变型),隶属于161科、877属。信息量非常大,处理起来极不方便。因此,为便于进行植物信息的采集、存储、检索和分析,我们对新疆植物进行分类编码,建立一个信息编码系统,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运算速度快,逻辑性强等特点对植物信息进行管理和检索。当我们输入一个编码时,即可检索出与其对应的植物物种及其归属。

2 编码的概念

2.1 编码的定义。

编码是将信息分类的结果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是人们统一认识、统一观点和相互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1]

编码的直接产物是代码,即表示特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序排列的符号,是计算机鉴别和查找信息的主要依据。[2]代码的类型分数字型、字母型和混合型3种,一般认为从信息处理效率和信息交换角度考虑,数字型编码较好,[1]但是由于编码的需要本文采用数字码为主字母码为辅的混合形式。在设计时,还可以在特定字段用字符或数字表示特定的含义。比如下文将会涉及到的“*”。

2.2 代码的功能

2.2.1 标识的唯一性:代码本身代替了植物的具体名称、性状及其归属,并作为标识该植物的唯一标识。

2.2.2 分类的功能:我们是根据植物的分类结果进行编码,因此代码可反映每种植物的归属情况。

2.2.3 排序的功能:本文采用恩格勒系统分类编码,使代码可反映植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亲缘进化关系。

2.3 编码的基本原则。

对植物进行分类编码时,不能随意编码,要按照一定的原则统一编码,编码的结果即代码应具有统一的形式,并且代表性强、容易识别,且尽可能简捷。因此,我们进行编码应遵循以下原则:[3,4,5]a.惟一性:每一个编码对象可有很多不同名称,也可按各种不同方式对其进行描述;但是,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每一编码对象仅有一个赋予它的代码,一个代码只惟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b.可扩充性:代码结构必须适应同类编码对象的不断增加,留有足够的备用码,以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c.简单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单,长度尽量短,以便节省计算机存储空间和减少代码的差错率;同时,提高计算机处理的效率。d.规范性:在同一个编码标准中,代码的结构、类型以及编写格式必须统一。e.等长性:在代码的编制过程中,应保证同一类信息的代码长度相同,比如应采用0000、1001,而不能采用1、1001来表征同一类产品。

3 编码方法

这里的编码系统采用“恩格勒系统(1936)”,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大多数标本馆都采用“恩格勒系统”;而且新疆的关于植物分类方面的专著在被子植物门部分都采用“恩格勒系统(1936)”;再加上这里参考的两本专著——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疆植物志》(1-6卷),和米吉提·胡达拜尔地,徐建国等编著,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疆高等植物检索表》,被子植物门部分都采用“恩格勒系统(1936)”。

3.1 码位的设计。植物分类编码系统的编码分为14个级别,其分别为门级、纲级、亚纲级、目级、科级、亚科级、族级、亚族级、属级、亚属级、组级、系级、种级、亚(变)种级。码位设计取决于分类层次包含的类型数量,数量小于10类的可用1位码表示;多于9类,小于100类的可用2位码表示;多于99类,小于1000类的可用3位码表示。根据《新疆植物志》(1-6卷),新疆高等植物分类编码每级所需代码位数统计如下(见表1):

3.2码位表示。码位表示是指每种植物不同级别上的代码表示。每级代码均按顺序进行编码,1位码从1开始,按顺序代码为1、2、3……最多到9;2位码从01开始,按顺序代码分别为01、02、03……10、11……最多到99;同样,3位码代码为001、002、003……100、101、102……最多到999。此处主要针对被子植物门进行分类编码,所以被0表示亚种,1表示变种;第2位码用于区别不同的变种,由26个英文字母表示,a表示原变种,b、c、d……y、z则依次按亲缘关系及变种的新老进行编码。

对于不是新疆本地原有种,而是从外地引种栽培的植物种,均以“*”标识。即在该物种代码之后加“*”,使原有20位码变为21位码。

3.3 编码注意事项

3.3.1 植物分类的结果并不是每个种都含有14个等级,有的没有分亚科,有的没有分族和亚族,还有的没有分组和系。总之具备14个等级的植物物种并不是很多。为了保证植物代码的等长性,便于管理,这些没有的级别就用0来表示。1位码的级别用0表示;2位码的级别用00表示;三位码的级别用000来表示。

在表2植物分类编码的级别中没有“目”一级,是因为本文依据的两本著作都以“科”“属”“种”为主要级别,没有“目”一级,但是“目”在体现植物亲缘进化关系中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能省略,因此我们将“目”一级均留位,代码为00。

3.3.2对于物种以下的亚种、变种的编码,本文采用数字和字母相结合的形式。即2位代码中第1位码用于辨别是亚种还是变种,由0、1表示,0表示亚种,1表示变种;第2位码用于区别不同的变种,由26个英文字母表示,a表示原变种,b、c、d……y、z则依次按亲缘关系及变种的新老进行编码。

4 编码结果表示

新疆高等植物分类编码的结果,即每个植物物种的代码,是将编码后的各级单位代码按照从高级到低级顺序连结,现以新疆杨和箭杆杨为例来说明编码结果的表示,新疆杨和箭杆杨的分类编码结果见表3:

快且准确的辨别。所以我们要建立新疆植物分类编码系统,将编码结果和相对应的植物种及其性状存入计算机,当我们输入代码时,可以快速检索出对应的植物种及性状。以实现新疆植物信息的标准化、快速化和共享化。

所以新疆杨的代码为:1100010000012010011c,箭杆杨的代码为:1100010000013010011c

结语:可以看出,新疆杨和箭杆杨的代码用肉眼看非常相似,仅仅是亚属一级有区别,一个为2,另一个为3。但实际上,二者有极大的差别,当我们将代码存入计算机时,计算机就可以很容易很

参考文献

[1]郭书普.网络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6)139-141.

[2]胡金星,吴立新,齐安文.矿业信息的分类编码研究[J].矿山测量,1999,11(1)39-41.

[3]程贵秀,叶延科.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问题的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

[4]王大炜.商业MlS中信息的分类与编码[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2)41-42.

高等植物论文 第2篇

在过去的50年,西湖一直被富营养化问题所困扰.迄今为止,采用了各种工程措施进行治理,耗资数亿,但收效不明显.为了进一步解决西湖富营养化问题,提出需要用生态方法去解决生态问题,通过生态学手段,恢复、重建高等水生植物群落,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西湖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控制藻类来修复西湖水生生态系统.科学地选择先锋种类组合、消除草食性鱼类的影响、合理地控制水位是西湖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措施.

作 者:吴芝瑛 吴洁 虞左明 Wu Zhiying Wu Jie Yu Zuoming 作者单位:吴芝瑛,Wu Zhiying(杭州西湖水域管理处,浙江,杭州,310002)

吴洁,Wu Jie(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杭州,370006)

虞左明,Yu Zuoming(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5)

高等植物论文 第3篇

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是由一系列镶嵌在光合膜上的蛋白色素复合物(如光系统I和光系统II)协同配合来实现的。对于这些蛋白复合物精确三维结构的研究,将对阐明光合作用的分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利用、模拟光合作用,实现“人工光合作用”将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是从捕光开始的,在光系统II核心复合物的外周有一个复杂而高效的捕光天线系统,它由位于最外周的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和位于LHCII与反应中心之间的次要捕光复合物CP29、CP26和CP24共同构成。CP29是最大的蛋白,它不仅捕获太阳能并将能量高效传递到反应中心,还在LHCII与反应中心之间的能量传递中起到桥梁作用。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没有解析CP29的晶体结构。欧洲几家实验室曾获得过CP29的微晶,但都因晶体质量难以提高而最终选择放弃。常文瑞课题组经过5年多的研究,率先独立解析了来源于高等植物菠菜的CP29晶体结构。

CP29晶体结构的解析,纠正了多年来很多功能研究中一直广泛应用的一个预测CP29模型。

CP29这一重要光合膜蛋白三维结构的测定,为从原子水平上深入研究高等植物次要捕光复合物的高效捕光、能量传递,尤其是光保护等能量调节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的资助。

高等植物论文 第4篇

一、创新文化的内涵

创新文化是在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众创新精神及物质形式的总和,由人的行为、行为模式及指导行为的模式、行为结果和象征性“符号”等基本要素及相应的基本内容构成[3]。创新文化是一种勇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鼓励探索未知,激励创造发明与革新的务实文化,是有利于促进创新活动开展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创新文化在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上鼓励创新主体(个人、群体或团体)开展创新活动,并在创新活动中实现其最大价值。创新文化是一种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对社会制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创新文化能优化创新环境,有利于激发创新潜能、催生创新灵感、保持创新活力。

创新文化是一种鼓励创新的精神文化,创新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首创性,其表现特点是多元性和开放性,鲜明的扬弃性使得创新文化对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前进产生着积极的推动力。“学校的创新环境搞好了,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及整个社会也会产生重要影响”[4]。因此,一旦创新文化潜移默化孕育升华形成一种学科文化之后,学科、高校以及国家未来的创新发展,也就获得了自发性的永久动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催生学科创新文化,而这种创新文化应是既能与国民需求相匹配、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包容多元文化因子,同时又能推动原始创新、持续创新与整体创新的文化。

二、建设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科创新文化的必要性

创新文化是一种消除了偏见与无知,尊重植根于团队合作的个体学术自由,营造百家争鸣、和谐开放的良好氛围的文化形态,是有一种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氛围[3]。植物学科隶属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学科是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是由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胡笃敬教授于1951年创办的,自“七五”以来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于1981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而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第二批、湖南省第一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与湖南省共建省属重点高校,而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中的植物学科,其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5],既关乎植物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专业型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又牵涉到生命科学类、植物生产类和环境科学类等30多个相关本科专业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挥传统学科培养人才的优势,大力推进植物学科创新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建设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植物学科创新文化,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在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建设成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科的创新文化建设要素

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科的创新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植物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及其植物学科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行为准则和相应行为的总和,是在高等农业院校特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植物学科成员共同参加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等方面创新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它反映当前知识经济与高度信息化时代该社会关系条件下植物学科的群体共同特征。植物学科的创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关涉到植物学科的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其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 树立植物学科创新文化观念,强化创新思维方式。

当前高层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求与日剧增。重点发展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美国自80年代以来,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力推进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重视课程学习的改革与创新,强调和规范学生参与实际科研工作,将学校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为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树立了一种新的理念。我国香港地区高等教育推行招生制度灵活化、教育类型多样化、行政管理高效化、教育国际化的教育模式,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但是,我国内地高等学校的发展仍存在着较大的区域性差异。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模式造成高等教育过分追求形式的统一,导致课程老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脱节的不良局面。当前,我国高校仍存在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而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交流、学生创新能力差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转变并创新教育理念,高校要突出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转变某些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相应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6,7]。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带头学科,它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植物学专业人才,首先要改变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植物学科创新文化观念,强化创新思维方式,这已成为当今包括在植物学在内的生物科学教育的迫切任务和目标。

2. 正确引导植物学科的群体价值取向,提升开拓进取的主体意识。

群体价值取向是指一定群体(主体)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价值态度、基本价值立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其突出作用在于决定、支配群体(主体)的价值选择。来自不同背景的植物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学科的研究生群体和本科生群体,他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的群体,也是高校中最富有创新性的群体。以这些群体为主体形成了为自身和社会所认同的群体文化,该群体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主体意识、价值取向及行为准则等,而其群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群体文化具有批判性、相对独立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正确、积极引导植物学科的群体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励他们树立不断探索求异、开拓进取、自信敬业的主体意识,营造浓厚的创新气氛,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坚强毅力、积极的科研协作及奉献精神,规范和制约植物学科学生在学术、情感、生活等方面的交往活动,充分调动学科每一个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强化植物学科创新文化的行为准则与奖惩措施,以良好的文化环境塑造创新人格。

植物学科创新文化的行为准则是指在创新活动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所服从的约束条件,是学科成员作为主体在众多价值事物中选择具有最大正向价值效应的事物并拒绝具有最大负向价值效应的事物的实际过程。在植物学科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守法,恪守学术道德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奖惩措施,奖罚分明,做到自觉抵制弄虚作假、不严不实行为。而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在创新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目标导向、激励凝聚和软约束的关键性作用,对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学术风气和人格塑造有着无形的感化与无声的浸染。因此,必须适应植物学科自身发展变化,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地能够促进学科之间、领域之间的交流、重组和互动的新机制,彻底放弃狭隘的学科类属观念,创造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谐的创新文化环境,开启现代性的思维和智慧,让植物学科师生在不同学科学术背景、学术思想的科学研究间思想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术自由是大学的不可或缺的灵魂,正是弥漫于中外一流大学校园的浓厚活跃学术氛围,激励了大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新冲动;同时,应给予大学生宽松的学习与科研环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科研创新。良好的学科创新文化,是创新教育的源动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技能、塑造创新人格和营造创新环境的功能[8]。

四、植物学科的创新文化建设措施及其对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作用

植物学科的创新文化建设既要着力于培养对象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开发,又必须保证其相应的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到“创新文化育人”。创新素质是创新能力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而创新能力则可包含科研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两方面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进行研究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采用新策略、灵活适应社会,良好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9]。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的创新文化建设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建设措施。

1. 科学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农业院校植物学科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在系统分析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发展过程与培养现状,以及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现状、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与当前新农村建设新形势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以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科创新人才“六强”培养模式,即“以面向三农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强化培养目标定位;以优秀团队和杰出人才为主导,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规划教材和精品课程为载体,强化知识结构更新;以重大课题和创新平台为依托,强化创新能力提升;以国际交流和学科交叉为抓手,强化竞争意识培养;以传帮带送和朴诚奋勉为底蕴,强化学科文化传承”[10]。通过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个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批判学习精神,强化植物学科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以激发其科研的创新和创造力。

2.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教师梯队建设,不断提高学科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

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创新文化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植物学科采用有效措施强化教师培养,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项目或者与地方合作项目公派访问学者、同国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科研合作项目等多种途径,鼓励和积极推进植物学科教师国内访学进修和出国深造,稳步推进教师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和优化;通过湖南农业大学的“1515”人才计划、“拔尖人才”计划等,大力强化了植物学科教师创新群体与梯队建设。同时,通过不同层次的人才计划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省“芙蓉学者”、“百人计划”与学校的“神农学者”等,引进国内外优质高水平师资。学科团队积极引导教师将自身发展与学科发展融为一体,使教师在集创造性与合作性于一体的教学、科研、工作和不断学习中实现自己个人的精神需求,并以优秀团队和杰出人才为主导,创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良好氛围,强化团队意识,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与专业知识精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而一支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与精神的教师队伍,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感召作用和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其熏陶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了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学科的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3. 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课堂讲授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近年来,植物学科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修订各课程教学大纲,从课程开设的种类与分布、学时分配、上课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与综合设计,大力强化了精品课程、网络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等新形式课程与平台建设,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度,拆除了传统教育之间的壁垒,根据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与在线网络教学。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主编或参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及其他教材等9部,完成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等核心课程的优质网络课程建设,目前正在全面建设《植物学》的校内SPOC课程与《植物生理学》的校内MOOC课程;2014年,由湖南农业大学彭克勤和夏石头两位老师主讲的《植物生理与人类生活》通过了教育部的严格评估,被评选为国家视频精品课程并上线“爱课程”网站。同时,植物学科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谈讨,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启迪思维、训练能力,并积极探索与开展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程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4. 建立和完善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和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制度。

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是高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陶冶情操活跃、拓宽视野、提高境界、活跃思维、培养健全人格的功能。师生在学术交流中可相互借鉴、丰富知识、完善自我。为此,植物学科紧跟国际前沿并结合自身特色,参与差异化竞争,广泛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学术讨论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和不断完善了植物学科的学术交流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植物学科先后主办国内学术会议8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总计参加国内与国际学术会议共238人次;在交流的过程中,研究生、本科生进行激烈的交锋与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学科交叉、文理融合,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拓宽了学术视野与研究思路,激发了灵感,启迪了思维,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提升了参与者的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在植物生长物质测定方法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多原创性成果,为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科院植物所、遗传发育所等在内的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技术服务。

5. 完善创新课题的设置与申报,构建新型合理的评价机制。

创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创新项目和平台的支撑。创新项目与平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剂,并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与支持,让大学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为创新人才提供了学习锻炼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大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若缺乏创新项目与平台支撑,容易缺乏资金、迷失方向而多走弯路,从而影响其学习科研与创新发明的效果。近年来,植物学科以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的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为支撑,鼓励和支持本科生与研究生积极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攻关,建设和完善了学生创新课题、青年基金课题和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的申报和评审制度;充分利用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植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植物资源利用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和湖南省植物生产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平台,通过改革课题与平台的运行机制,实现教学与科研平台互通;通过设立创新课题和开放课题等,吸引、支持和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和研究,从而建立和运行以创新课题、科研项目和开放基金支撑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并通过不断完善与创新人才培养、管理、监控等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保障了植物学科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6. 建立完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机制及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竞争促进优势劣汰,激励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同时竞争也需要制度的保障与规范。建设植物学科的创新文化离不开完善学科制度的支撑和承载,因为特定学科环境是特定学科制度安排、塑造及设计的结果。对于创新文化建设而言,学科制度不仅能为创新主体构建一个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的运作环境与机制,而且能营造有益于创新文化成长与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同时,对学科人员实行年终考评和平时考评相结合,表彰和鼓励先进、成绩和贡献,批评后进与不足,鞭策其不断改进,处罚违纪行为,对事不对人。在创新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植物学科创新的动力源泉,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诱导植物学科创新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挖掘创新主体的创新潜能,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机制及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是植物学科创新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良好基础和保障。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通过几年的创新文化建设实践,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近年来,共获得研究生省级科研创新项目40多项,获各级学术科技奖140余项;大学生国家级创新项目30多项、省级创新项目6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143项和院级创新项目122项。“研究生创新论坛”、“国际植物日”、“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技能大赛”等系列素质拓展品牌,分别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素质拓展品牌,对湖南农业大学兄弟学科的人才培养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学科和学校声誉持续提升,内涵式发展成效丰硕。据ESI最新的统计数据,自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以来,学科世界排列名次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张文修.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6-8.

[2]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R].[2005]1号,2005-01-21.

[3]王良云.传统文化与高校创新文化建设[J].咸宁学院学报,2008,28(4):138-140.

[4]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6,(03):9-13.

[5]夏石头,萧浪涛,彭克勤,匡逢春,曾可.创新型植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73-75.

[6]罗家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及其培养[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6):88-90.

[7]吴连臣,王红琳,陈曦.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5(5):3-5.

[8]高平发,苏宏伟,冯宝鹏.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文化建设[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4):64-66,69.

[9]耿柳娜,张鹏,陈英和.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48-52.

高等植物论文 第5篇

考试说明: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学校、姓名,填涂9位考场座位号。

3.请将本试卷答案答到答题卷上指定位置,否则不计分。

第1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愉快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体系,绝非的单一更新。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我国从孔子起,“乐学”便是教育家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有所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地接受。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又都在寻求一种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宏观上,愉快教育要求

有丰富的教育时空资源,要求有催人向上的管理体制,要求有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微观上,愉快教育则要求教师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健康的心理等等。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的实施,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最初的破碎阶段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愉快教育具有复合功能。愉快教育,可以做到趣中养德,乐中启智;可以使学生身心健康,情趣高雅。同‟时,它又是劳动技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可靠保障。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归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纠正“智育中心”等不正常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愉快教育的实施,反映出“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相融合的新趋势。关于“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自身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师生间的交往。两个中心说在愉快教育中得到

了辩证的统一。

愉快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愉快教育必将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为新生事物,愉快教育有待于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进一步扶持,从而日趋完善。

1.下列对“愉快教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对传统教育方法全部更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它具有时代的特征。

B.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乐学”的治学精神。

高等植物论文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植物,配置,景观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 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提供一种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空间。校园空间是师生的“露天起居室”, 课间休息、聚会交往、休闲散步等都与之息息相关。现在的高校学生身心发展活跃, 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渴望人际交流, 更需要广阔的自然空间、交流空间, 而这些空间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筑空间之外的。可见, 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 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而高校植物配置是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植物配置遵循相通的植物配置原则, 不同的植物品种和配置方式各不相同, 因地制宜, 营造出不同的校园园林空间景观。

1 丽水市高等院校校园植物配置现状

1.1 高校校门区植物配置

校门区主要是指学校校门外与校外道路结合部位以及校门内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校门区作为高校对外的窗口, 主要满足全校师生以及外来人员的人流及车辆的集散的使用功能, 还要突出校园的风格面貌和文化特色。因此, 在该区的植物配置, 有其简单明了和自然的特点。高校校门区的绿化方式主要有2种:广场式和大道式。植物配置采取横向和竖向的对比, 在长线条的草坪和低矮灌木中种植高大乔木作为行道树, 灌木修剪整齐, 乔木多为常绿树, 用列植形式。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有主校门一个 (东门) , 为道路式 (这种形式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可以使人在校门口就将视线汇集于远方焦点) 。校门外是模纹花坛和时令花卉;校门内是学校主路, 南侧种植加拿利海枣, 其单干粗壮, 直立雄伟, 树形优美舒展, 富有热带风情;北侧种植杉木和水杉, 树型挺拔, 树下配植月季花, 有丰富的季相变化。杉木和水杉栽植成两列成林荫道形式, 每逢夏季师生常于此散步纳凉。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即将开设的新大门 (南门) 为广场式。校门外直接和校外道路相连, 校门内是宽近30m, 长达100多m长形广场, 近10m宽道路分列广场两侧, 中央是线形跌水和圆形花坛景观, 水景周边铺植草坪和模纹花坛, 广场两侧是校园果树林, 与校门相对是学校图书馆综合大楼。长线条的广场设计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使人一进校门, 学校图书馆就映入眼帘, 令人振奋。植物配置采取横向和竖向的对比———广场中植物配置以修剪整齐的低矮灌木 (横向线条) 为特色, 以此凸显出图书馆的庄重挺拔。广场两侧果园树木郁郁葱葱的绿、广场中央跌水活泼的蓝和两侧道路干干净净的白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广场周边绿荫适宜地布置一些座椅石凳以供人停留休息。

1.2 校园主次干道植物配置

校园主次干道是展现学校校容的风景线, 在起到划分各区域功能的同时, 也突出展现各条道路的植物景观特色,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两侧乔灌木的栽植形式采用常规的列式栽植, 适用乡土树种, 采用“每路一树”的办法, 栽种多种不同的行道树, 如:香樟、水杉、杜英、泡桐、广玉兰等, 行道树下配植黄杨、红花檵木、龟甲冬青、洒金东瀛珊瑚等灌木和月季、茶叶梅、毛杜鹃等花卉, 突出每条道路的景观特色。

1.3 校园教学区植物配置

教学区主要指教学大楼包括学生上课区及图书馆、各院系大楼、科研实验楼等。这个区域的建筑构成整个学校校园的主体建筑群, 该区域的绿化也是校园绿化的重点。每幢建筑周围都布置有一些绿地。沿建筑周边配植低矮 (花) 灌木, 如茶梅、红花檵木、水栀子等, 在每块绿地的草坪中点植一些庭荫树或具孤赏价值的乔木, 如香樟 (庭荫树) 、雪松 (观型) 、桂花和含笑 (花香) 、红枫 (观叶) 等等, 形成一个个幽静美丽, 独具特色的小环境。行政楼周边绿化是一面积较大的中心绿地, 是整个校园中面积最大, 也是功能最全的一个绿地区, 宛如一小型游园。此中心绿地营造的是一个自然式园林景观, 有山有水, 配置有园林小品, 如亭、廊等。植物配置以丛植和孤植结合, 或三五成丛, 或单株孤植, 因地制宜, 步移景异, 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和园林空间。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 乔灌结合, 兼顾四季景观特色。乔木有:香樟、垂柳、合欢、玉兰、水杉、罗汉松、雪松等, 花灌木有:茶梅、月季、黄杨、红枫、云南黄馨、紫荆、紫薇等。这一个个独特的园林景观为学生提供了充满自然气息、安静的课外游憩和学习的优美环境。

1.4 校园宿舍区植物配置

校园宿舍区分为学生宿舍区和教师宿舍区。校园宿舍区是校园内最生活化的地方, 相应的植物配植适宜营造出舒适美丽的空间环境。

学生宿舍区人流量大, 学生比较集中, 针对学生朝气蓬勃的特点, 此区域的植物配置形式多样, 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方法, 创造一个景观多样、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在植物选择上以乡土树种造景, 植物配置成自然群落, 应用群落动态平衡演替理论, 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的校园自然景观, 营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叶、冬有枝的四季美景。

教师宿舍区相对学生宿舍区要安静, 植物配植以自然式为主。植物选择丰富多样, 乔木选择冠大荫浓的香樟和广玉兰, 配置以桂花、含笑、红枫、紫薇、水杉等。环境布置成一独立院落, 犹如私家园林。教师宿舍区另一大特色是楼前楼后绿地多被开垦成菜地。教师于此种上白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 绿油油的满是生机, 或是成片的油菜花, 到了每年的3、4月份, 油菜花黄得耀眼, 金光灿烂, 油菜花花粉中含有丰富的花蜜, 常引来翩翩彩蝶与小虫子飞舞于花间, 平添了几分乡间田园缤纷景致, 甚是欢快。

2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植物配置特色

丽水的好山好水, 使丽水高校具有较为深厚的农林文化积淀,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高举农林旗, 念好山水经, 面向浙江, 打造出农林特色的高校。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众多校内实训基地:盆景园, 果林、地被基地, 食用菌基地, 蔬菜实训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等特色校内实训场。这些实训场所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基地, 是生产的基地, 也是校园一大园林景观特色。相对于一般的校园绿化景观而言, 此实训基地绿化面积大, 树种相对单一, 植物成片种植, 体现的是整体美。

以果树作为校园行道树是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又一特色。即将开设的新大门 (南门) 区两侧道路就以果树为行道树, 既遮荫纳凉, 有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果树方面相关知识, 还可以秋收果实, 提供学生亲历劳动体验收获的机会, 兼顾观赏、教育、经济多重功效。

3 丽水市高等院校校园植物配置的几点思考

3.1 植物配置中, 绿篱大量出现在道路两旁、公共建筑周围

绿篱的运用, 可强调色块效果, 但是大面积运用, 且宽度过大 (有的近3.6m) , 首先影响美观;其次占用校园有限的空间面积, 这些地方可以设置成几个休闲小空间, 给师生停下来休息交谈;再次, 道路两旁宽长的绿篱加上缺少休息坐凳的设置, 使得师生总处于行走的状态中, 没有一处较好的地方可以稍作停留;并且太宽的绿篱给修剪也带来问题。

3.2 模纹花坛运用, 过多的出现在公共建筑周边绿化中

模纹花坛, 以色彩鲜艳的各种多花性或矮生性草花、观叶草本为主, 在一个平面上栽种出精致的图案, 外形多为规则式, 看去如地毡。由此可见, 模纹花坛强调的是几何图形美, 并且要在俯瞰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欣赏到。模纹花坛多用于节日广场布置、立交桥中心栽植, 既不遮挡视线并且能很好地俯瞰其图案美。

在学校里, 模纹花坛不适合大量地出现在公共建筑周边绿化中。一是师生大多数时间是行走在地面道路或广场中, 以一般人的视线高度观看模纹花坛, 是感觉不出完整的图案效果, 只是觉得长长的多色线条的扭转;二是模纹花坛每年的变化很小, 年年景观一般同, 十年不变 (除非换种其它植物) ;三是模纹花坛只可观不可游, 人不可入其内, 完全没有乔木可供人于其下行走或停留的效果。所以, 模纹花坛可以适量的运用, 因为它成景速度快、效果强, 即栽即成景, 但是不适合大量运用在校园里。

3.3 疏林草地很少, 植物配置多以群植或片植出现

疏林草地一般具有稀疏的上层乔木, 以下层草本植物为主体, 比单一的草地增加了景观层次, 又比植物群植疏朗通透, 为人们的游憩提供了开阔的活动场地。将传统植物配置风格和现代草坪融为一体, 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 可说是兼有草地和植物群植的优点。据调查发现, 丽水市高校校园环境中植物配植多是群植和片植, 疏林草地运用较少, 可适宜增加疏林草地的运用, 多营造出更适合师生活动休闲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赵伟韬, 李迪.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调查与分析.北方园艺, 2008

[3]李南希.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研究[D].重庆大学, 2005

[4]雷鸣, 浅谈大学校园户外空间构建[J].甘肃科技, 2003

[5]费曦强, 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 2002 (05)

[6]颜东.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7]芮立, 丁勇.浅谈高校绿化植物配置——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7 (14)

高等植物论文 第7篇

1 传统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1.1 教学观念陈旧

植物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包含许多相关的实验,以往的实验由教师完全按照一成不变的教学大纲选取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教学模式始终如一。由于观念的偏见与条件的限制,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一直不被重视,只是理论课程的附属。实验课作为辅助理论教学的手段,往往侧重于验证理论,而忽视实验本身的研究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重理论教学而轻实验教学的观念。

1.2 课程内容缺乏衔接

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由于受实验条件、人数、时间、材料、仪器设备等客观原因的影响,选取的实验项目大多数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生理实验原有的实验项目包括: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根系活力的测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逆境条件下植物幼苗的某些生理生化变化;植物的光合、蒸腾与气孔导度的测定;萘乙酸对小麦根芽生长的影响。并且各实验项目都单独进行,相互缺乏密切的联系,显得非常零散没有体系,这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缺乏整体的认识和领悟。

1.3 实验设计与实际应用脱节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符合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设计多为单项验证性实验,这严重打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动手动脑能力,限制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应用能力。

1.4 考核形式单一

通常实验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两部分,这种形式的考核存在严重的弊端。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操作不认真,得不出真实的实验数据,为完成实验报告便抄袭借鉴他人实验结果,导致教师实验教学评价存在偏差,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2 植物生理学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

在新型学生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在学科建设的促进下,授课教师总结多年来实验教学的经验,对课程实验项目及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2.1 参与实验准备

以往实验前的材料准备、试剂配制、仪器预热都是由实验教师完成的,学生上课听教师讲解后直接进入操作环节,从而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不了解。这样造成学生对所做实验掌握不透彻,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因此经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后进行的实验准备工作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的,在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2 对实验项目进行科学整合

根据农业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确定植物生理学实验内容,结合本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实际情况,借鉴权威的实验指导书目[1,6,7],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具体对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形式的采用做了合理整合,使整个课程体系呈现系统式、递进式的特点(见图1)。在22学时的实验教学中,合理地安排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将“逆境条件下,植物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作为主线,课程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围绕此研究课题展开,每个实验项目既有独立的内容和方法,同时又有相关的联系。测定单一项目时,要注意不同条件下,所得数据的差异性,然后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在测定多个项目后,要对先前的各项指标进行总结,分析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在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正常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和通过逆境处理的植物叶绿素含量有什么区别,并找出原因,分析结果。在进行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后,要引导学生分析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相互关系,并查找资料进行论证。通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一系列实验内容的整体理解及关联分析,进而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2.3 考核内容与方式的创新

植物生理学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法,不只通过实验报告的整洁度、篇幅长度、实验结果的正确度来评价学生。而是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实验操作方面,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设备,如紫外分光光度计、高速冷冻离心机、振荡培养箱、人工气候培养箱等;能规范地配制药品;能互相团结协作,认真观察现象及做好记录。实验结论分析方面,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处理数据,通过查阅文献阐明实验结论,最后撰写一篇研究性论文。教师考核方法是通过给每位学生建立实验成绩考核档案(见表1),记录每次实验成绩,这种方式能比较公正、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素质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启发了学生的研究思维,也为其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相关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9]。

2.4 教学效果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认识。实验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连贯性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系列生理指标变化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了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最终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对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日益提高。因此,该研究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实验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更新的任务,应该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吸收最新研究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合生.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32.

[2]胡卓军,舒志定.论课程改革中高校实验教师的角色转换——存在论视角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6):89-91.

[3]柏素花,战淑敏,刘新,等.强化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7):1170-1172.

[4]苍晶,郝再彬,王军虹.改革植物生理实验课教学方式初探[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2):165-167.

[5]李宫恒,朱祥森,王味硕.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44-46.

[6]郝再彬,苍晶,徐仲.植物生理学实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136.

[7]张志良,瞿伟箐.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260.

[8]唐萍.改进植物生理学实验评价体系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4):36-37.

高等植物论文 第8篇

一、药用植物园建设理念和目标

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农林、生物、医药类高校几乎都有一定面积的植物园, 以专业教学和植物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 但或多或少存在着规划理念与内涵模糊、建设理念和目标定位不清晰等问题。2007年, 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提出了全球植物园管理及公众教育、可持续地利用植物多样性———植物园研发的模式及协作等专题[2], 因此, 校园药用植物园的建设过程, 应该充分考虑其建设理念和目标, 既要充分考虑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 也要站在“环境育人”高度思考, 让“植物园与校园和谐共长”, 而不是最后变成校园荒芜的一角。植物园既可以承担相关药用植物品种收集、植物教学、植物生物技术科技示范和科学普及的功能, 也能够实现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校园文化功能。空间上实现了校园和植物园的重叠, 在功能上相互渗透, 还使管理、技术人员一体化, 让校园绿化管理人员也从事植物园建设, 既节约了人力, 又能确保植物园的地位和经费。在植物园的具体建设过程中, 需要清晰地表达其文化艺术性和科教实用性。所谓文化艺术性就是要求体现校园文化, 促进育人氛围和营造校园环境有机交融。通过对植物种类、色彩、造型和布局的艺术处理, 构建一个错落有致、合理搭配、富有韵律的景观世界。科教实用性是指一方面便于师生进行实习实训和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也具有相应的教育意义, 是学生理解艰苦办学、努力奋斗的重要场所。

二、药用植物园建设过程与内容

1. 园区设置、植物物种规划及其建设。

根据高校药用植物园规划的理念与目标, 既按照不同植物分类系统进行分类, 体现植物进化关系, 也按照功能划区, 突出相应的教学科研功能, 同时也要讲究园林的美学功能, 做到错落有致、既反映一种整体美观, 也充分考虑植物园本身的特点和特色。每个功能区分别种植有起示范作用的药用植物品种, 体现出“生态种植、示教结合、和谐美观”为特色的植物园基本框架。同时, 为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需要, 需要尽量增加植物种类。

2. 功能区建设。

功能区的建设水平从总体上反应了一个植物园的建设水准。一般而言, 可以划分为特色药用植物保护区、生产实验区、生物技术培育区和引种栽培区四大功能区。特色药用植物区是植物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校园植物园的特色和亮点。主要展示广西珍稀、独特的药用植物品种, 通过对特色药用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引种栽培, 并进行种质资源收集、迁地保存、繁育、驯化和利用, 变野生为栽培, 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产实验区是进行实习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栽培研究, 观察药用植物的生长过程, 进行药用植物嫁接、摘采、施肥、撒药、除虫等试验和操作。重点突出其实习实训的教学实验功能。生物技术培育区是利用生物技术育苗的主要场所, 应建有防虫大棚, 用来作为组织培养试管苗的练苗场所, 同时也是生物技术育苗的主要教学研究场所。引种栽培区用于种植保存从别的地方获得的珍稀苗木。既进行引种研究, 也是种质收集保存区域, 需要做重点保护, 防止误栽误采。所有分区在空间上都做到整体规划, 同时结合园区的地势与周边环境, 并做好空间预留, 以便未来进一步发展。

3. 药用植物园的内涵建设。

(1) 管理建设。管理建设的好坏决定药用植物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需要建章立制, 做好植物园的管理规定, 对园区教学使用、科研使用、日常维护和管理等方面制定具有可执行性好的规定。照章运行, 并取得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其次需要建立责任人制度, 做到园区的各项事务均有人负责。 (2) 内涵建设。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获取照片图像和视频的技术越来越便捷。为了扩大植物园在校内的知名度与影响, 利用活植物、植物标本、植物制品、文字、图片、声像和网络等手段, 向大学生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 以提高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3], 可以将园区里面的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过程甚至科研过程拍成图片或者视频上传到校园网络里, 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认识甚至喜欢药用植物园, 从而扩大植物园的影响。植物园的美学功能建设也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既体现在建园之初的美化设计, 也体现在后续的使用过程管理的点滴, 包括初夏秋冬不同季节园区美景的记录与展出、园区生态的和谐与完整、同学们在园区里的学习与休闲等等, 都是其美学功能的组成部分。

三、药用植物园的教学科研功能完善与统一

1. 完善其教学功能。

植物园是以调查、收集和栽培多样化的植物, 服务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等为主要功能的[4]。大学植物园的使用建设离不开教学使用。首先, 将药用植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内容发在植物园里进行, 研究表明, 植物园的教学主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5], 相当于将课堂移到了植物园里进行, 并借助多元化的师生互动, 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与反思。这样一来, 相关专业大学生就能认识和了解并有效使用植物园, 并可以将部分管理权限按年级或者班级交给学生。其次, 学生也能更好地在园区里开展相关观察、实验或小科研, 在“做中学”,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从既有效的利用了园区, 使得教学相长, 同时, 也在使用园区的同时更好管理园区。

2. 完善其科研平台功能, 以科研促进植物园建设。

大学药用植物园既是一个植物学教学的平台, 同时也是一个收集、研究药用植物的科学研究平台, 为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条件。因此, 强化其科研平台的作用也有助于植物园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加强生物类实验室与植物园的联系, 为实验室预留出相应的实验地方, 从而为植物园科研教学项目的设置与教学实践提出参考意见, 并将优秀的科研或教学项目更多的推广到植物园, 以科研促进植物园的建设。

3. 加强植物园之间联系。

加强植物园之间联系交流可以共享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通过交流, 可以学习植物园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 同时, 也可以相互交换种质, 丰富植物园的品种, 实现资源、技术、人才共享, 提高植物园的整体作用。

四、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用植物园建设实践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用植物园建立于2005年, 是学校化学化工系重要的生物技术实训基地。伴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 建设植物园的步伐也大大加速, 现在药用植物园品种繁多、错落有致, 尽显郁郁葱葱, 充满了生机与和谐。药用植物园是校园的一部分, 以校园整体作为参考点, 充分发挥植物园的生态学和美学功能,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优势, 保护和研究更多的珍稀药用植物, 增加植物种类、解决罕见植物的引种等问题。在短短8年时间里, 药用植物园收集500多种药用植物, 并加强了各功能区的细化建设, 同时加强与桂林各高校植物园的交流与合作, 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交换品种、互通有无;加强对珍稀特色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和保护等多方面研究, 挖掘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逐渐成为桂林师专美丽校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教学方面, 药用植物园是药用植物学、生药学等课程的主要教学园地。同学们在这里了解和掌握了药用植物基本知识, 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分类、药效药性有了更好的直观理解。在科研方面, 教师利用园区进行药用植物园开展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园区还开展校友对植物园树木进行认养、认捐和认建项目, 既能充分利用校友和社会资源, 有效建设植物园, 也丰富了植物种类。另外持桂林师专药用植物园在建设过程中, 也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师大生命科学院、桂林医学院药学院等兄弟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有效促进了植物园的建设。

摘要:药用植物园是校园的一部分, 园区建设过程中始终以校园整体作为参考点, 充分发挥植物园的生态学和美学功能,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校园美化与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之间找到契合点, 实现“植物园与校园和谐共长”的建设目标。在药用植物园的园区设置、植物物种规划及其建设、功能区建设中很好地体现了文化性和科教性, 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关键词:药用植物园,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蔡邦平.植物园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3) :169-72.

[2]粱琼, 黄宏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植物园的作用[J].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22 (3) :255-258.

[3]陈进, 李大光, 廖景平.透过三个植物园探索中国植物园科普发展历程[J].科普研究, 2009, 22 (4) :81-83.

[4]顾姻.盛宁.植物园与国家发展[J].植物杂志, 1994, (1) :9-10.

高等植物论文 第9篇

本项目利用典型的长日与短日植物光周期诱导开花特点,与热激诱导启动子在轨诱导开花基因表达,来研究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光周期诱导开花作用机理。本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重力在高等植物开花调控中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依据。(2)所构建的热激启动系统与实时荧光图像系统,将为今后研究植物发育相关基因的在轨实时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系统与分子生物学工具。(3)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过程的调控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甚至物种的延续。

高等植物论文 第10篇

当前, 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地方院校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坚持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 不仅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 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在此过程中,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工作, 但某些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加强。园林植物造景是各高校园林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 学习好该课程不仅对于掌握一些后续课程而言是必需的, 而且它本身也有极强的应用性, 能够直接指导学生进入企业实践。

目前, 该课程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三年制专科的第3学期开设, 共60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 实验教学20学时。园林植物造景主要讲授园林中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与原理, 以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外貌、季相、结构、物种关系等规律作为原理, 了解园林植物在园林中如何发挥其观赏特性, 了解如何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形成美丽的城市景观。使同学们能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提高审美观点和美学修养等方面。其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但从理论分析来看, 它没有园林制图那样严谨;而从实践结果看, 它又没有工程施工等课程那样具有操作性。这些特点, 给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甚至使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因而,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 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如何在课程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应用型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值得深入地思考。本文拟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就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合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组织形式, 但却出现了盲目跟从的现象。无论课程的内容、结构、当时的实际情况怎样, 都一味地追求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 认为没有小组学习、个别学习, 就不是一堂好课, 致使只在形式上追求了改革, 却没有真正的实现改革, 进入了课改的一种误区。结果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 小组学习进行得热火朝天, 但其实学生什么也没学到。从微观层面的具体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学习有同步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利弊, 若这三种形式的组合不合理, 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许多教师对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两种教学形式的了解不够, 使其与同步学习的组合显得生硬;许多追求小组学习形式的教师无所事事地在一旁等待和观望, 将课变成了活动课;追求个别学习形式的教师更是将课上成了自习课。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通过校外实地参观学习, 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实际的园林景观, 从而增加感性认识。但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 这种校外参观实习的机会并不多, 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 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 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但目前,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的推荐, 实现到一线园林设计公司实习的目标。也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但就园林行业的特点来讲, 校外实训基地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实践目标。

3 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3.1 依托工程任务设计课程内容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 结合社会、行业 (专业) 和学生的实际, 把教学任务和工程项目有机结合, 以工程任务或典型问题为学习任务, 根据“教学任务工程化, 工程任务课程化”的“两化”原则设计课程。通过对工程任务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化分析, 专业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 编排成课程中汇报PK的项目, 组织团队学习。从而实现以产业实体公司为基础, 构件以设计为主线、以工程训练和工程意识培养及科学研究为依托的课程内容。在园林植物造景教学过程中, 应坚持按照工程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来构建教学内容。一方面, 有必要突出重点内容, 删繁就简, 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 应注意结合植物造景的发展和工程需要, 不断调整、充实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内容应以工程应用为导向进行选择。总之, 对于教学内容应仔细进行优化, 力求重点突出, 难度适宜, 坚持按工程应用为导向编排内容, 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体系。

3.2 团队式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有效性

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合作学习小组人员结构要科学合理;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与内容要恰当;小组内要合理分工, 设岗定责, 有序轮流;建立学习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个体的潜能, 激活学生群体的激情, 发挥集体智慧的的功效,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然,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还有很多的方法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总结。

3.3 重视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园林植物造景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快园林植物造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一方面, 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实践教学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 造成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其主要的问题在于单一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无法进行综合实践。这一问题应通过实践项目内容的优化组合解决。例如, 可以园林植物造景基本形式中, 同时安排学生对居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的植物配置进行研究, 从而将两部分理论知识融入到一个实践项目中。另一方面应注意到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手段相结合,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植物造景设计的感性认知, 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外, 还利用Auto CAD、3D Studio MAX、Photoshop、Sketch Up等专业制图软件来模拟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过程。

4 结语

上一篇:广东省属企业下一篇: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