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

2023-04-10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是学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从注重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和健康的身心发展方面对大学生管理与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管理;规矩意识

作者简介:王玺(1988-),女,山东日照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本科生。(山东 淄博 255049)

目前,中国各高校招收学生多、师资力量紧缺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因而对学生放松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要培养一个既遵章守纪、严格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又拥有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健康人格、敢于探索的大学生必须从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入手。应形成一种严格规范又不失宽松自由的管理方式,并注重身心健康教育。

一、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培养规矩意识

目前各大学基本都编制发放了《学生手册》给每一位大学生,并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但多数学生往往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学生手册》的要求违反规定。如私拉电线违规用电、私自调换宿舍、超电压用电等,而有的老师因忙于学校事务不予管理,或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学生产生“违反了制度也没事”的意识,从而造成了宿舍火灾无处逃生这类严重后果的发生。另外,很多大学生常在食堂、澡堂、银行等公共场所插队、找同学加塞、捎带等,都是违反规则、投机取巧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规则意识。放眼世界,让我们看看日本大地震时民众、学生在灾难面前自觉有秩序地快速撤离,极大地减少了人员的二次伤亡,这是值得全人类学习的,更何况是一名大学生。大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将是带动全民族规矩意识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重要阵地。

二、教师教学要严肃认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敬业精神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任意微小的行为习惯都将在学生的眼中放大升华,日复一日,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模板。有很多教师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甚至有的教师带病坚持完成课程,有的教师辅导学生耐心、细心不厌其烦,学生的每一个提问,教师都将相关问题解释清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孜孜不倦地教导。教师的敬业精神经常深深地感动学生,但也有极个别教师敷衍应付、耐心不足、过于抬高自我,授课时知识结构不紧密,变相讽刺挖苦,打击学生求知进取的积极性。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混混也可以”的消极意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将成为人生道路的消极榜样。另外,当学生主动帮助教师整理实验设备、打扫卫生时多数教师会详细教导学生如何做到高标准、规范性操作,但也有少数教师或不管不问、摆姿态,或一味批评,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学生身上。这样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生在大学中尝试性的自我挑战、自我发展是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的,当出现错误倾向时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及时的批评和严格的要求是极其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也同样做到敬业。批评与表扬相结合。严格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好地工作,成功的喜悦需要老师的表扬予以巩固,从而培养学生一种自信、自我肯定的精神意识。

三、在学生日常工作中培养追求一流的质量意识

学生在大学期间经常从事的工作一是课后作业。老师在完成每天课程任务的同时布置定量的作业,巩固当堂课程知识,有的学生仔细认真地完成作业,而多数学生应付抄袭了事。笔者认为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自我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一流的质量意识,对于作业应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好。对不负责任,应付了事的学生要么扣减他们的期末考试分值,要么给予严肃批评教育。二是学院开展的有关活动,如文明宿舍创建、课题竞赛等。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已闯入大学,比赛前期“走后门”、“人情分”等已造成了“小社会”的不良风气。对此,学校各部门既要明确标准、严格按流程执行,又要通过比赛让学生知道如何改进自我。将失败原因总结进行公示,让每一个失败的人找到原因,从而在今后的活动中改进提高,培养学生追求一流的意识。三是日常行为活动。如定期打扫卫生,正常作息等这样看似细小的事情,其实能够充分反映学生是否拥有追求质量一流的意识。有的学生打扫卫生时边边角角打扫得彻底、干净,而有的学生弯不下身子,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应付了事,只顾表面,不从深层本质解决问题,日复一日,积少成多,形成习惯就难以改正。人生命运的转折是由各种细微小事决定的,小事不认真何以成大事?何以成就自我的未来?

四、引导与约束相结合,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学校要严格管理,对学生自身行为加以约束,如禁止学生在公共场所抽烟,禁止公共场所男女过分亲密,禁止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等不文明行为,进入公共场合参加集体活动要列队安静有秩序入场等,各方面的约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做法不是为了使学生变成书呆子,而是为了更加有素质,养成文明的习惯。当今发达国家,多数是依靠文明的种子在和谐的阳光下长成参天大树的。同学间提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倡导做文明学生,从时间、地域、工作等方面实行全面管理,实施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原则,对学生行为加以约束。

可以实行学校、部门、班级三级检查制度,学生会负责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通过检查引导,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检查考核结果与学生每学期“争先创优”评比、“推优”、组织发展、就业推荐挂钩。宿舍管理中以安全稳定为基础,抓好日常管理、服务学生和宣传教育三方面工作。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校风校纪建设,加强学生公德意识,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学生生活区,是学校除教室外学生最为集中、滞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学生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重要场所,它是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缩影,应大力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树立“创新型宿舍”、“学习型宿舍”等标杆,同时通过宣传日常行为规范、做合格市民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推进自我管理。

五、通过文化活动促进健康心理教育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教育。通过开办学术报告、文化讲座、知识竞赛、名著导读、名作欣赏、焦点辩论、体育运动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娱乐性的有机统一,着力推出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鼓励学生既要全面发展,又要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团结活泼、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倡导“尊师勤学、俭朴守纪”的良好学风。尤其是充分发挥学生艺术团、各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展示个性,繁荣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格调情操,使学生们在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和教育。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情况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对新生活适应存在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兴趣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表现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四年级表现为毕业答辩、论文、择业等问题,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为此,学校应该普遍测试、重点服务。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重治疗到重预防,建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建立学生基本宣传教育组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档案,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努力方向,提高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们预防、承受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拥有一个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要经常性地开展健康心理讲座,尊重学生的信仰自由,但要正确引导宗教信仰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不要使有的学生陷入宗教信仰的极端思想,忽视现代科学发展,不尊重科学精神、不能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造成个别学生脱离现实、陷入空想,造成身心伤害。

总之,现代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推行“宽严结合”、“身心并重”、“规矩与个性”等辩证管理,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由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同时也应该是社会需求、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责任编辑:麻剑飞)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校大学生中不懂法甚至违法的现象,暴露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观念

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两者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代表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社会规范:

首先,道德与法律联系密切,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互补性。

其次,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除了受到以社会为基础,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以及法律自身条件的约束外,还必然要受到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

最后,法律以道德为价值取向,并以道德为社会支持。“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法律背离了人类基本的道德精神,将失去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基础。

(二)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 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关系的现状。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高校的法制教育一般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在有些高校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

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逐步成熟,法制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有其必然的联系,但将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合理的。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比例关系的失衡,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发生违法问题。综观在校大学生发生的不同方面的违法问题,一方面是其本身道德素质低下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法律意识的不足和淡薄造成的。

2.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应当并重。基于上述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道德和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是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仅靠德育教育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当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宜采用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加强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来满足法制社会的需要。

二、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一)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

(二)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频频犯法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大学生毕业后是要踏上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意识差的毕业生可能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违纪,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造成终身的遗憾。

三、目前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高校已经把法律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但是对该门课程的投入却非常少。由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制教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

(二)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课师资是由社科部、学工处、德育处、团委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担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三)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几部法律,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四)法制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好坏的惟一办法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惟一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考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放在一边了,并未真正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律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三)加强法律课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五、结语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选拔、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多个方面。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特别是德育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2]陈金春,刘成荣.重视并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盐城工业学院学报,2006,(4).

[3]宁玉民.思想政制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5).

【作者简介】祁琳,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政治辅导员,法学硕士;韩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团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哲学硕士。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但由于他们心智的发展不完全、不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等问题,致使他们产生郁闷、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文章认真审视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分析了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仅仅从躯体疾患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罹患各种严重的身体上的疾病是不多的,但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北京16所高校调查报告显示,因为精神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中占休学、退学的总人数分别是39.7%和64.6%,[1] 同时发生的自杀、元凶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比如北京某高校大学生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生马加爵事件都是使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4]因此,充分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救治大学生心理疾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适应能力差

这种不适应带来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新生身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人数占到了70%。他们的依赖性很强,吃喝穿衣都是父母全揽,可是进入了大学之后,生活环境完全发生了改变,一切需要独立完成,从此脱离父母进入了大集体。从熟悉的家乡到陌生的异地,从偏远的乡村到繁华的大都市,一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此同时,一些新生入校发现高校的生活与期望中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心里产生了失落感,对前途产生了不安与担心。这些心理活动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失眠、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身体的不适等心理、生理的反应。另外,由于高校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中学阶段截然不同,使许多学生都适应不了,这些都是会引发心理问题的诱因。[2]

2.人际关系不和谐

在中学阶段,大家居住比较集中,彼此都是熟悉的面孔,交流也多。但是上了大学之后,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由于语言、习俗不同,使得交流困难,另外,现在的大学生个性很强,不能忍受别人对自己的忽视,不会主动和别人交流,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不愿主动敞开心扉,再加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的错综复杂性使大学生难以应付,由于社会知识缺乏、阅历浅薄及人格的缺陷,常让他们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处理,因而很多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最后导致很多学生心理出现压抑、孤独、焦虑、苦闷、紧张、空虚等不良情绪。

3.网络依赖成瘾

很多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寻找倾诉对象,聊天、交友、恋爱,痴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浏览非法、黄色网站打发时光,所以“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沉溺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和群体,自我封闭,致使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长此以来,形成了冷漠、孤独、内向的性格,这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产生人格分裂。一旦离开网络,便会产生精神障碍和异常表现,举止失常、精神恍惚、性情怪异,甚至引发暴力攻击、出走、自杀等过激的行为因素。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本文仅从学校这个方面来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积极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条件。不少大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不与外界接触,而自身的心理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排解。学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风,可以通过学报、校刊、网络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倡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学校的环境进行优化、美化,加强学校的景观建设,都可以对大学生起到很好的心理教育作用。具有时代感、艺术感的校园景观,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并使他们置身其中,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促使各个方面的素质协调发展。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

当前青年学生出现的问题,大多属心理范畴,采用简单的说教和靠行政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效果的。通过心理咨询教育形势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高校应以心理咨询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以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依托,以班级中的学生干部为心理咨询协调员,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网络。面向全校学生,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尽早建立心理档案,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调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个别严重者应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网络心理健康建设和网络管理

为了戒除和防范网络成瘾,一是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网站,设置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项目内容。学校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现实的人际交往与网络虚拟生活之间的关系。二是进行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转变,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要多创造条件,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各种以学生为主、由教师指导的社团活动,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减少他们上网的时间,使其在活动中感受同学间的友谊、团结协作给人带来的愉悦,最终提高其人际交流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构建适应网络化时代教育的新模式和管理体制,认真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并请政府部门对网络进行法制化管理,通过以上措施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减少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也是极为复杂的,这对我国培养人才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力量去帮助他们。只有这样,可能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改进。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华山.大学教育心理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黄希庭,徐凤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孙景川.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现如今由于全社会的高职学生日益增多,这主要得益于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式的教育,而逐步改变为面向百姓即普罗大众的日渐普及的教育体系。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数量的激增,与之对应的管理体系不完备、教学教育水平跟不上。就导致高职学校在运行管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好地管理高职学校,完善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是高职教师和管理者都应该一直探讨下去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学校 学生管理 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与此同时高职生的在校人数也逐渐增多,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在高职生在校人数逐步提升的同时,部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的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这就对于学生的管理要求大打折扣。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水平、管理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高低。要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高职学校的管理水平如果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变相的落后。因此要对现有的高职生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1 高职院校在工作中要改进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展招生,高职生的数量群体在逐步增加,但是也带来了对高职在校学生管理难,学生素质及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的诸多弊端。学校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越来越多。对于高职生的管理要多多注意方式方法,要做到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改善现有的落后的学习方式方法,使得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变得更加高效。共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1)随着学生人数的激增高职学校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迎来全新的挑战:每位高职生的生源学习水平与自身素质参差不齐[1]。如何在这种情况之下实行可以针对、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管理政策,这值得每一位学校的管理者及在职教师去深思。要做到挖掘学生的思想根源[2],让学生从根源处开始就发生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到他自身的学习、生活,以至于方方面面都能做的比以前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管理能够高效率、有条不紊的开展每一项工作。与此同时,高职生学生数量的上涨,也带来了任职教师数量不足。教育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教师自身思想素质进修不足等诸多来自教育团队自身的不足与漏洞。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针对于对学生做工作的辅导员,可能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比较短,工作能力相对不足,与学生沟通不顺畅,无法高效地针对学生做工作,就导致了工作的拖延,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而有效地传达到出了问题的学生当事人身上,从而学生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误。

(2)网络全球爆炸式的普及,大量繁杂的信息充斥在学生们的视野之中,使得学生们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正在影响着当代高职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带来了相应的困扰。它冲击着当代学校对于高职生的管理教育[3]。

(3)针对当代高职生的教育教学,教师要懂得以学生作为中心,转变过往的陈旧观念。要逐步建立教师是辅导、引导学生的引路灯的角色,不要一味的只是将知识一股脑似得传授给学生们,要树立为学生们服务的新观念。每一位学生都应当被关注、被尊重、被了解。教师应该要及时引导,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件的能力,实现为学生教学,服务更加优质化、高效化。

2 确定针对高职学校的行而有效的管理策略

由于社会高等教育的快速普及,催生了众多的高职生,但是当今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都相对较短,在管理方法的积累方面积累成果较为薄弱,同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执行力的相对落后都是当今高职教育的诟病。故而,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行而有效的调整。否则高职院校的建设极易停滞不前、萎靡不振。其中增加一些变革的新规程,努力的探索高职教育的新方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上的问题,寻找新的突破口,更加合理、科学地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是上策。

当今社会除了教育教学水平要提高,学校的建设也要更加的有“内涵”,所谓内涵建设就是要牢牢把握各方面建设的根本,有以下几点策略供参考:(1)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提升;(2)是注重各个院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加强彼此的联系;(3)注意教师队伍的教育水平及综合素养的提高。

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校的学习科目的开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做到及时与社会需求与经济需求接轨。要创建适合该校学生发展的主题特色科目,打造学校的自主独立品牌。以此来作为学校对外的名片,打响知名度。争取打造更多有效的精品课程。提升“内涵”的建設就是要求学校在课程质量上面痛下苦工。将更多的创新精神融入到课业建设之中,要坚持创建完整的发展体系。注重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教学教育水平的扩展延伸,同时也要兼顾到学校要开展一定数量的课外活动,来满足学生对开阔视野的迫切要求。

在教师队伍内部的管理上,更是不能松懈,要注意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只会教书是远远不够的。在对教师的管理上要有一套清晰明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可以采用“標杆管理”。所谓的“标杆管理”就着眼于同行业具有最强实力的领先者,以他为榜样、标杆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与同行业最强的领先者之间的比较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借鉴学习,改革创新,对比研究等一系列的措施去拉近彼此之间的差距。根据优秀的领先者去制定一些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制度来完善自己。争取赶超同行业领先者,争当领跑者。

要培养一支水平一流的教育教学队伍并非易事,通过对外引进新人才,对内加强重点栽培的方法来进行改革。多多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3]。标杆式管理的特点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就是在与标杆的对比之中,争当优秀的过程。

根据掌控的方式来说,由外引进属于对外控制类型,内部栽培培养则是属于学校的内部控制。而标杆式的管理兼顾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范围、工作业务进行自行控制,从而有效地优化个人竞争力,达到单位、个人双赢的局面。提高了高职生教师的教学水平。标杆式管理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

3 优化高职学校校园文化

除了应当注意在校高职生的课业水平,更应当注意到多彩多样的校园文化,对在校高职生的影响力。优化在校高职生的校园文化迫在眉睫。学校的精神主流主要就是以学校校园的校园文化为载体表现出来,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了什么样的高职生。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活,可以举办一些例如像乒乓球大赛、篮球大赛、科技小作品展览、课前十分钟演讲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在校高职生们的校园文化。以此来加强学生在校对课余时间的管理。

4 结论

一所高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是这项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也不急于一时。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之中,要明确办学的理念,使得各种规章制度都趋于规范化。学校要避免在执行校园管理时的特殊化,一切按规章制度进行,趋利避害。管理从严做起,也要注意丰富学生们的课余学习生活,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丹.提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4(26):193.

[2] 杨晓旻.高职英语课堂有效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以剑桥商务英语(中级)(BEC Vantage)课程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4):164-165,169.

[3] 舒荟萃.提高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实践——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65-68.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国家治国方略,已正式载入宪法,这意味着我国国家治理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即从人治走向法治。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法律意识的培育,特别是宪法、法律至上观念的培育,成为推进依法治国的观念先導和基础。由于受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影响,广大社会成员法治观念淡薄,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观念障碍。要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基础性工程,必须要求在全社会成员中逐步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特别是对于成长在新时期下的青少年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一、当前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缺乏法制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从有的学校教材看,没有法律专业课本,法律知识零星地分布在思想品德课中。有的学校对法制教育也仅流于形式,甚至还不知有法律课;还有的学校将法制教育当作是普法部门强加在学校身上的额外工作,表面上积极落实,实际上消极对待。而法制课教师大都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其中很多教师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缺乏相关理论和案例材料的支持,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校虽然也聘请了从事司法、法律相关工作的人士做法制副校长,但大部分的法制副校长由于工作忙等原因,一年也就到学校上一两堂课或开一两次讲座,实际上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明显。在法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也缺乏研究和探索,单一乏味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对法制教育失去兴趣,法制教育效果不佳。

2、把法律知识教学等同于法制教育。

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把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所以,生活中知法犯法的青少年并不少见。

3、法制教育局限于校园和课堂。

目前,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往往仅限于校园内的课堂教学,却很少把学生带出校门接受教育或邀请相关单位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某种程度上淡化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

二、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1、学校和教育部门重视法制教育。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负有检查、指导、考核的管理职能,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责无旁贷。另外,学校更应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教育,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遵纪守法意识,而不应只注重升学率不注重法制教育。

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预防犯罪教育,并对学生无故旷课行为加强管理和及时通知家长,确保青少年不进出不健康场所。

2、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法制教育应把重心放在提高素质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习惯。因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利用多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三是积极开展法制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每周一个法制案例”讨论会、法制演讲比赛,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6•26”禁毒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交通宣传周、学法活动月等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法律、法制意识;四是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实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

3、加强教师法制教育,强化教育者法律素质。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教师又是实施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主体和关键力量。所以,加强教师法制教育,提高教师法律素质是学校的一项政治任务和常规工作。学校要制订详尽计划、安排学习内容、落实各项措施、切实抓好教师法制教育工作。教师应强化“育人者先自育”的思想,要主动学、深入学、及时学、持续学,努力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弘扬法治精神,为学生树立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榜样。良好的教师法律素质造就学生学法的“隐形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总之,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才能使青少年更好地树立法制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预防违法犯罪,健康成长,做“三个面向”和“四有”的合格公民。

上一篇:高等学校毕业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