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

2023-09-22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1篇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学科,本文深入的分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就教育心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完整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应用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仅需要保证学生的学业水平,也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对教育心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质量。

1、教育心理学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一)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时间较长,不仅能够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也能够对处在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在很多教学机构都已经成立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机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 。另外,我国学生面临着较为繁重的学业负担,如果心理状态不能得到科学的调节,将会导致学生难以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当前,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我国社会的很多层面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处在受教育阶段的学生,因此,将教育心理学更大程度上应用于教学领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成长具备科学的引导,以便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的新生事物具备较高水平的判断能力,自觉屏蔽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保持健康成长。学生在成长阶段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因此,学生需要不愿意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科学的运用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大程度上感受到教育心理学的亲切感,使学生能够愿意加入到心理教育活动当中,并获得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心里学的正确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学业成绩。另外,教育心理学的运用还能够使教师拉近同学生的关系,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真实心理感受同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學业方面的劣势,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2]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学生保持对学业活动的充分信心和认同感,学生才能够在强烈的心理因素驱使下保持对学习活动的重视和热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科学的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的调整,使学生保持对学习活动的热情,提升自主学习效率。

2、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差别不大,学习效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有些大家眼中的“聪明者”的学习成绩反而不及“愚笨者”。其实,这种现象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个性品质的差异明显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的教育。实践证明,所学知识的具体目的、意义及价值越明确,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密不可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当学生认为学习材料有价值,值得去学,并对材料持赞同观点时,就会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热情、主动、认真勤奋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对这种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热心接触、观察这些事物,积极从事该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规律性的本质。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对比研究了兴趣与智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发现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勤奋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自觉地学习,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3、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一)坚持学生为中心

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对教学活动实施调整,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学生必须通过自主的潜能开发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而这种心理健康机制的完善,只能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索进行实现,教师并不能在此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3] 。因此,将教育心理学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单纯的要求心理指导教师讲教育心理学的理念进行强行贯彻,而是要以引导作为主要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认同,并在进行心理因素调节的过程中保持充分的主动性。实施心理教育的教师,必须将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任何课程细节的设计和教学理念,都要严格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贯彻,使学生能够得到科学的心理培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对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方案进行研究,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以便能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正面引导

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并不喜欢单一的教学形式,也很难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下进行心理健康质量的提高,因此,教育心理学的实践者,必须严格按照教育心理学的指导要求,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学生虽然处于叛逆心较强的阶段,但是,学生毕竟具备较强的荣辱意识,只要教师能够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正规学习方案进行学生的引导,避免学生的叛逆心理对教育心理学的实践质量构成影响。教师在进行心理引导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直接批评,要使用委婉的批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受到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多向学生进行正面心理暗示,使学生心理当中阳光的一面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负面心理因素的减弱,使学生对教育心理学长时间保持高度认同。

(三)巧用心里暗示

心理暗示是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方式,也是实施教育心理学的教师需要高度关注的方法,教师要加强对心理暗示方法的学习,以便在进行教育心理学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使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进行学生心里的疏导。要秉承平等教学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学生进行等级的划分,使学生可以在相同的高度上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转变进行教学风格的调整,使学生可以根据心里暗示提升对学习活动的信心,以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提升对教育心理学作用的认同。

4、结论

教育心理学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学科,深入的分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并就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方案进行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 崔雅萍.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 彭祖杰.浅谈高等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在牛顿环实验中的尝试[J].大学物理实验,2012,02

[3] 张菡.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新校园(上旬),2015,04

(作者单位:徐州华杰实验学校)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2篇

【摘要】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本文在以约翰·W·桑切克博士建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详致分析了艺术设计教学方法,进而廓清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内在属性及其地位关系,以及建立健全设计教学体系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1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ZA760024);吉林大学2017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XYB158)。

时至今日,中国已有千余所高校开设了较为热门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之大,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缘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二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及艺术设计实践本身,都带有发展初期所不可避免的一些试验性、弱点和问题。

在具体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理论无疑是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与实效方法,充分掌握并合理利用这一理论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而且也会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结合美国约翰·W·桑切克博士建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分别加以阐明。

一、艺术设计教学动机论

我们知道,动机(motivation)是指激发、指导和维持行为的过程。换句话说,具有动机的行为就是被激发的、有指导性的持续行为。有研究表明:动机是教与学的重要因素。缺乏动机的学生不会为学习付出必要的努力,相反,具有高动机的学生较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动机和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们关于是否知觉到与教师建立了积极的人际关系(McCombs,2001;McCombs&Quiat,2001)。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知觉到教师的强力支持时,教学内容对于他们的价值就会上升(Eccles,1993)。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譬如,可通过恰当灵活地使用各种激励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现自己特长或才能的机会,通过“头脑风暴”等训练方式有效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潜能。当然,与学生建立起积极融洽的师生心理关系也是必不可少。

二、艺术设计教学因材施教论

对于设计教学而言,先师孔子的“因材施教”观最为适宜。不同的学生有其不同的对事物的认识观与审美观,因而体现在设计创意时,就会表现出形式迥异、风格纷呈的创作样式。此时对教师来讲,就要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审美取向出发来引导和启发他的思维,从而将学生对某一课题的认识导入到深层认识与表现阶段。

“因材施教”的另一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发掘学生的潜质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前文提到的学习动机。对于这一点,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此法后是深有体会的。例如,在对某一设计课题的方案讨论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自身素质情况分析,通过其对事物的领悟程度判断,给出了每个学生应完成的教学既定目标。当学生完成或达到既定目标的要求时,他(或她)本身也会产生一种动机学说的“成就感”、“满足感”或“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仍能使其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一定限度的拓展,使每个学生还能再对该课题的理解继续深入,无疑完成了“因材施教”的本质目的。

三、艺术设计教学多元文化教育论

文化相关教学(culturallyrelevantteaching)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Farr,2005;Gay,2000;Irvine&Armento,2001),它寻求与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建立联系(Pang,2005)。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专家认为,优秀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文化相关教学融入到课程中,因为此举能够改善教学的有效性(Diaz,2001)。藉此而言,中國艺术设计教育除了在学习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尤须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和设计经验加以总结。

向西方国家学习的目的是“西学中用”,故而,在当下设计艺术面临的转型之痛(即设计的全球化导致的价值趋同化)时期,尤其要强调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和融入“反映民族精神、凸显文化精髓”的设计教育。除此之外,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设计文化教育探讨更是有待国内艺术院校中应该引起重视的,因为,多元文化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之重要意义亦是不言自明。

四、艺术设计教学师生互动论

有研究者指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最终要依赖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现代教育倡导师生互动,这既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育机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为培养和评价学生的素质提供了一个方面的指标(线索)。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由“导演”变为“演员”,由旁观(听)变为参与。此时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引起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由探讨,激发学生持续性的自我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以开发创造力。此时的学生也不是静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再过多地证明已知的知识,更多的是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互动的课题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其领悟能力与学习效果将大大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有目的地启发与引导,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亦发现,在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中师生之间也是互为学习、相互影响的。

五、结语

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艺术设计教育也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正在走出对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盲从模仿或机械照搬的误区,逐步走向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佳境。诚然,这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却不能回避在前行道路上呈现的各种问题。从本质上说,“师”与“生”是构成大学校园主体的两个基本元素,而“教”与“学”又是高等教育中的两个重要的核心内容与支柱环节,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既然,现代教育是科学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指导高等艺术设计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美]约翰·W·桑切克.教育心理学[M].周冠英,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3篇

【摘 要】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学 发展与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表了一些代表性强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标志其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国外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体系不成熟

目前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主要是以下两条思路:一条是将高职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学相融合与对接;另一条是按照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求来寻找对应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持和依托。但这样就会造成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以及教材的编写中呈现“普教化”的现象,整体趋势会走向明显的“复制”和“移植”,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因此,事实上这两条思路不太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职业技术的师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够反映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最新成果,通过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新课题,将学习心理、师生心理、社会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与管理心理等几个板块的内容组合起来再加以融汇,来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

(二)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将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属于一门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其的性质划分时,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教育心理学还是职业教育学,也都众说纷纭而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从学科走向的未来发展上看,职业教育心理学并未形成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独特体系的话语结构,或者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稳固。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 地区之间发展普遍不平衡;2. 国家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学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4. 教师的理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5. 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对其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6. 教师研究的成果震撼力还不够大;7. 没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务以及发展机制等。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教育发展理念要与时俱进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就得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所要具备的建设理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首先要本着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主动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学实践和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理论基础研究。

(二)教育结构体系要分层整合

其实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体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曾经有学者主张,应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分成理论、应用与专项三大层次,并将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再分成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这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这三种。其实无论怎样分层来整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最重要的还是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要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

(三)队伍建设要内培外引

高质量专业性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以网络化人才队伍、重视专业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专业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广阔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其他学研究者积极加入到职教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三、结束语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应用性、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而服务。本世纪的头20年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走向全面应用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充满信心,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玉英.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2]锁冠侠.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3]崔景贵.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06(02).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殊高等教育;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心理学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消极心理学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上,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它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研究与探讨,那么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心理学界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它是针对于消极心理学而提出的,其发起人是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F•P•Seligman),他指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并Snyder和Lopez出版的《积极心理学手册》标志着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有影响的运动。[1]Kennan•M•Sheldon和La Ra King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2]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重视研究人的潜能,关注人的积极发展。其主要思想是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关注人在出现问题时以积极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所出现的问题,相信其心理问题经过其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克服和消除的,而且研究人在健康状态下的各种积极力量和品质,挖掘人的潜能,提高幸福指数,提高生活质量。其主要表现为积极的情绪、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体验、积极的动机。[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对人性持积极观点,重视人的各种需要,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及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

一、特殊高等教育领域以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特殊高等教育是指对完成基础教育的残疾学生所实施的高级专业性教育,它实现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也是实施全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也可以说是社会文明和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目前在特殊高等教育领域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并无太大差别,甚至还没有普通大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残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学校对其的关注仅停留在经济方面,对其思想、心理方面关注甚少。另外在残疾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中也几乎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

2.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残疾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接受特殊高等教育的这部分群体包括视力残疾学生、听力残疾学生、肢体残疾学生及兼有其他残疾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有着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痛苦经历,心理具有脆弱的方面,同时以坚强的毅力考入了大学,又说明他们有着巨大的潜能。

其次,他们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积极向上,有着成功、求知、快乐、幸福等多种需要,这些需要是行为的内驱力,是追求健康、成功、快乐、幸福的主要动机,是积极性产生的源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承认并重视人的基本需要,在满足大学生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激发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使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

第三,他们和普通大学生一样重视自我发展。他们渴望准确地认识自我和客观地评价自我,渴望独立自主并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积极心理教育承认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愿望和能力,并把它作为心理教育的前提,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等方式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具有其深远的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对特殊高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特殊高等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在特殊高等教育领域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在心理咨询以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注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价值倾向的渗透。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作用范围大,效果明显。心理健康课的内容重视把握积极心理学的宗旨,引导残疾学生重视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动机的激发、积极自我的评价等;第二,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重视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和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的辅导,使其具有更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

2.在建构“心理健康”的内涵时注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往往采取消极取向的模式,认为心理健康即没有精神疾病,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全面的。Diener认为,心理健康的标标准有主观性、积极性和多维性。[4]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实现了心理学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由此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进行价值取向的转换。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消极心理的如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变态等方面,更应该着眼于积极的方面,开展积极的心理教育。[5]积极心理教育是促进人的心理积极、健康地发展,指向对幸福的追求,终极目标是引导人追求幸福,使心理成长、发展和完善。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要培养具有积极品质的、具有幸福能力的较为完善的人。

3.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的干预与治疗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在此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正是积极心理干预的体现,但是这种疗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如行为主义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及认知疗法那样应用广泛。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应更加重视来访者中心疗法,并有所发展。

三、特殊高等教育领域中以积极心理学

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为残疾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加强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能力;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处理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潜能,发展的健全人格,整体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2.加强心理健康的监测和预防

为残疾大学生成立心理咨询室,并定期为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监测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并把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的过程中,注意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挖掘其潜能和价值。

3.加强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且必须拥有心理学等知识背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不足,而且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较少,其中有些心理辅导老师是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尽管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因为他们没有经过专职心理辅导培训,对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多。因此,需要大力加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另外,各学科教师要积极进行协调配合。各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重要的,全体教师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系学生的心理成长,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

4.创设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学校教育中直接影响积极心理教育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制度和校园文化。学校制度主要是指班级和学校教育中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存在的心理教育影响。良好的制度体系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校风。而一个学校的校风将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它能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种凝聚力、约束力,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应加大对残疾大学生的关爱和关注,尽量让每一位残疾大学生融入集体,感受到这种关爱和温暖,同时要引导残疾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让他们体会到价值感,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实践活动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使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力、心理调节能力等都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之,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未来特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特殊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向着科学、有效、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Snyder C R, Lopez S J. (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NY: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2.

[2]KennanM. Sheldon L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Z].2001.

[责任编辑:何晓晖]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5篇

众人共同推球上坡,齐心协力,推动力越大,球体上升越高。势能是向下的,稍有懈怠,球就下滑,如果放手不管,球体必然急速滚下,砸伤推球的人,在滚落过程中还会造成一系列灾难。安全工作如同推球上坡,只有瞄准目标,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安全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因此,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成为安全管理中的一个支点,人人恪尽职守,才能形成齐抓安全工作的合力。

赵林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6篇

数学组: 黄青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读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你可以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埋怨工作压力过重,但这些都不能成为理由——这个时代需要你静心读书,老师的身份需要你静心读书。我一直把读书看做给自己补钙,补过钙的双腿走路更加坚实。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对如何读书都有过论断,这些可以成为我们效仿的对象,但我以为最重要的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读书。把书籍当作你心目中的那一位,你就会爱上他,与其厮守终身,这样读书无疑成为了教师的生活习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明的人说话。”读《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这本书,也有这种感觉。它启迪了我的思维,它是我人生旅途中的“贵人”,是我成长历程中的“导师”。

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一点事情,能不能有一点人生的成功,不完全是由能力决定的,甚至也不是机会决定的,而是由热情决定的。这里的热情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活力和事业精神。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认为,在成功者的各种特质中,“热情”是第一位的。教师工作平凡、琐碎、辛苦,只有拥有热情的教师才能享受教育工作独有的快乐。 欣赏孩子是快乐之源,欣赏自己的工作也是获得快乐的最好秘诀。从孩子的诞生、哺育、教养,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那付出了无数心血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同样,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都关心,几年如一日地关注学生,看着学生长大成熟的教师,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读完《优秀老师的九堂必修课》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上一篇: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范文下一篇:廉洁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