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

2024-02-14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史;高等数学教学;作用

一、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通过同行听课的形式,结合华南农业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对教师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如下:

1.有些教师对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些教师认为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在高等数学课上讲数学史知识是浪费时间,等等,这种错误的认识势必影响数学史知识的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作用的发挥。

2.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将数学史知识应用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却不是很善于将数学史知识渗透进高等数学教学中去,或者是数学史知识的教育与高等数学教学相分离,没有发挥出数学史知识教育的真正作用。

3.有些教师自身的数学史知识不够丰富。数学史是师范类数学专业的一门必需课。但在高校中,很多数学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大学,没有数学史方面的教育背景,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或者不系统,以致无法将数学史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总之,许多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出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真正作用和效果。

二、數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针对一些教师对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的现状,结合作者多年来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将数学史知识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作用。

1.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9,11-1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史中存在大量可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例如,在讲微分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冥王星的发现是在利用微分方程理论计算出它的轨道后,再通过天文学家长期观察发现的。又如,在讲导数概念时,适当介绍导数的两个产生背景——瞬时速度和光滑曲线上一点的切线的定义,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是来源与生活实践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数学史上一些有趣的悖论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2.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的理解[13]。数学家与教育家F·克莱因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困难,在历史上也为数学家所遇到,那么,如何能使学生顺利克服这些困难呢?如果学生了解了有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10]。例如,胡桂英等[3]将极限的数学史知识融入极限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数学极限思想的形成过程,较好地实现了从认识有限量到认识无限量的思想转变过程。

3.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8,9,11,12,17]。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成就,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3]。例如,在讲述极限概念时,教师可以介绍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庄子引用过的一句古语:“一尺之棰,日截其半,万世不竭。”说明我国极限思想的源远流长;还可以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以及其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介绍数学家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例如,在讲述欧拉方程时,适当介绍一下数学家欧拉,欧拉是历史上写论文最多的数学家,但在他28岁时噩运降临在他身上。通过口述,他儿子记录的形式计算,他坚持了20年直到最后一刻。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4.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史知识有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育人”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数学史主要是由数学工作者和数学家创造的。在数学史上,有值得学习的榜样,也有让人为之扼腕的史实。例如,在讲级数理论中的阿贝尔定理时,适当介绍天才数学家阿贝尔的杰出贡献,以及他的悲惨遭遇,可以让学生懂得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三、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若干原则

针对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将数学史知识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的现状,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等数学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数学史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数学史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的理解,使高等数学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如果将介绍的数学史知识和教学内容相分离,那么有可能使取得的效果适得其反,舍本逐末。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必须遵循数学史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2.数学史知识为辅,高等数学知识为主的原则。数学史知识的引入是为了使高等数学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数学史知识的介绍不宜占用课堂学时太多,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在融入数学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认真整理、甄选数学史的相关资料,设定好数学史知识教学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目标,以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

3.数学史知识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在高等数学中,所引用的数学史知识必须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如果引入的数学史知识难度过大,学生理解不了,就会无法发挥数学史知识的作用,甚至让学生望而生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近的数学史知识(课外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四、提高教师数学史修养的几点建议

说到底,教师是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实施者。因此,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出数学史知识的作用,必须提高教师的数学史修养。结合本校的情况,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是指邀请数学史专家给高等数学教师讲授有关数学史知识;“走出去”是指选派一线在职教师参加数学史方面的专业研讨会进修培训班等。

2.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组织教研室相关教师编写一些有关数学史的教学资料,并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史知识教学素材。

3.努力创造应用数学史进行教学的条件。学校应尽可能地订阅数学史方面的报刊杂志,给同学介绍数学家的故事等等,提供一些成功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案例,并制作成光盘供相关教师学习、借鉴等等。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了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了应用数学史知识的方法,并自觉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參考文献:

[1]张凤敏,刘玉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6):130-131.

[2]高月琴.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数学研究,2008,(01):60-62.

[3]胡桂英,钟军平,吴昊文.高数“极限”教学与数学史的整合摭谈[J].中国成人教育,2012,(3):134-135.

[4]高玉芹.高等数学口诀及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2):68-70.

[5]史艳华,王芬玲.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0):127-128.

[6]张桂梅.高等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2,(04):66-67.

[7]刘艳芳.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初探[J].科技信息,2013,(16):158-159.

[8]宜素环,单秀丽.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针对学生的厌学问题[J].职教论坛,2012,(26):24-25.

[9]邓燕.浅析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高等理科教育,2006,(4):22-24.

[10]韦兰英,张振强.谈谈数学史教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技信息,2008,(23):268-269.

[11]吴筱宁,黄建科.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0):115-116.

[12]张敏捷.略论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意义[J].魅力中国,2009,(25).

[13]杨颖,刘颖.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2):87-88.

[14]马书燮.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28(1):94-95.

[15]周俊林.数学史对高等数学教育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0-61.

[16]赵清波,李文潮,吴克坚,等.数学史融入医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56

[17]夏艳清.高等数学教学中渗入数学史的作用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92-94.

[18]景元萍,李艳晓.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12,(31):176-177.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本文就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展开讨论,由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一个过渡,总结两者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数学界更完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

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在各理工大学中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靠,对数学的中心思想理解的更加深刻,同时高等数学也是一个基础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反映学习的枯燥无味,要想平稳地达到教学指标,必须提高高等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

一、认清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区别

(一)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从教学内容上存在差别。高等教学教育,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介绍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进度比较快,严格按照进度进行,每节课都有规定的量。

(二)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思想上存在差异。高中数学是专门与高考制度和课程改革理念相呼应的,其教材反映学生的内心特征,是以教师为主导,仅对知识本身进行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思想。而高等教学更注重对数学理论进行探究,对数学定理和原理进行论证。

(三)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高中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应对高考,能够牢记数学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应用到数学试题的计算和解答当中是每一个学生的最终目标。而高等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际运用能力。利用高等数学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是高等数学的核心目标。

二、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的阻碍

(一)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存在脱节问题

1. 教学内容的脱节。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改革,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高校的改革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不免滞后于前者,再加上两者缺乏教学内容的交流,脱节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2. 教学难度的脱节。高等数学对理论性的要求是相当强的,对知识概念必须进行内在的探究,而高中数学的学习和运用都是比较简单的,理论论证的方法不专业,抽象思维的练习也不够。

3.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脱节。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学进度慢,课堂信息量小,知识点讲解细致。而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

(二)高等教学与高中教学环境存在差异。高中时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数学这门课程更是不能放弃的,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和充满无形压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而大学里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使学生自学的时间变得比较多,自我的压力和约束力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学生的思想变得松懈,挂科变成了一件普遍的事情。

(三)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存在重复问题。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有部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教师讲解不当,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了烦躁的情绪。相反的一部分虽然在高中出现过,但却需要更深的推证和论述,用更高的观点阐释,往往却不能被严格对待。

三、完善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完善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高中数学的教学不应当以应试为唯一目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不要步步带领,要结合现代先进的学习软件让学生融入科技的场景学习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带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好教学进度的过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原来习惯性的教学方式过渡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定时间[5]。如若从一开始开始就进行大幅度的快速教学,学生无法很好的进行适应。所以,大学教师在初始阶段必须进行适当的、缓慢的教学进度,随着学生的适当再逐渐加快,从学生的适应期过渡到正常期,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制度。

(三)注重新课程改革的引入。高校的教师要想与高中数学教学制度衔接,必须主动的去了解如今高中数学的内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课程计划制定时,要结合一切实际的情况。在全面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作用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注重系旧引新,从而制定出最有效的教材。

(四)加强实际的教学应用。通过实际的应用活动不仅能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巩固,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深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师的教学中,大量的生活题材是必不可少的。在此,作者认为,可以在每个学年的学习中设置1-2个月的实习,相信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培训和就业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结语

高等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高中数学教育是高等数学教育的基础,高等数学教育是高中数学教育的深化。做好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到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过渡,为此后社会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娟.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与区别[J].湖北经济学院学

报,2011,10(8).

[2] 史艳华,王芬玲.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教

育与职业,2013,20.

[3] 沈静,李凌,张舒.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

研究[J].现中国西部科技,2013,11(12).

[4] 庞轶文.浅析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衔接[J].中国电子商

务,2014,1.

[5] 王继红.浅议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J].投资与合作,

2011,4.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可以使教与学达到更完美结合的境界,有助于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最终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本文提出了高等数学课程设计思路基于的理念,并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考评,以及教与学的实施给出了合理性的意见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数学;思维方法;课程设计

0引言

高等数学课程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对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拥有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求索的良好习惯,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熟悉处理大量的工程计算问题的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鉴于高等数学课程是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而服务的性质,这就要求高等数学的教学必须为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缜密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研究创新能力奠定必备基础。对高等学学课程的设计思路的研究与实践于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永不枯竭的课题。

1高等数学课程设计理念

高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以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为依据,以所有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根本为出发点来定位的[1]。高等数学课程应基于以下理念设计:

(1)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适当应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尽量的形象化、人性化并贴近现实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渴望和热情。

(2)要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的心智,崇尚科学精神,自主思考,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作风。

(3)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4)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发现规律、论证规律,应用规律勇于创新的精神。

(5)还要懂得协同合作,内外兼修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2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求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是要对自身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与考研大纲要求的综合考究下制定完善的。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高等数学的教学降低了理论推导与证明难度,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训练,不追求繁琐的计算和变换。另外教学要借助必要的手段,促使学生深入观察,总结规律,体会数学中有关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典型方法,从而加深对数学中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通过数学实验课使泰勒中值定理在学生脑海里有如印章。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设置须满足以下条件:

(1)结合专业要求,以“必需、够用”[2]为基底,侧重基本概念理解和基本方法训练,突出重点,释疑难点。

(2)体现高等数学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联系实际、结合专业、融合信息技术、科学合理。

3高等数学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贯彻课堂讲授少而精,训练最精当、思路最科学、方法最实用的原则,把数学建模思想尽量的融入高等数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去[3]。教师教学要体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简入难,由厚变薄,由粗至精,由学习到应用的完美数学艺术,用真心待学生,用诚心来服务,努力探索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 [4]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旨在使学生主动对所教学知识点进行分条梳理和适当的拓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可以巩固重点又利于提炼方法,教师要进行任务解决分析讲评,促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典型方法有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用数学思维去发现规律、证实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4“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那么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和核心,是检验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4.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自身。

4.2评价原则

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评测。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有必要做好课堂评价和综合评价,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激励每个学生,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多元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素质教育实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指标,还要关注考察学生的情感指标、方法指标等,尤其要重点突出情感指标,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的主动性和参与情况,实验报告的书写认真度和规范性等,研究他们学习的愉悦程度从而及时互动和调整。

3)及时性原则。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必须注意及时性原则,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完成课堂作业时,教师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然后及时给予点评,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提出表扬和鼓励。

4)互动性原则。比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对教师评价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5)深入性原则。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乃至综合素养。因此,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得更好。

这里要指出过程管理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有效性还包括课后课外自修有效性。如单元测试时题目要分类明确,根据知识点要求确定难易,既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意志、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5结束语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应以“授人以渔”为目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出色的协同能力和交际能力等,使学生在进一步的专业培养和教育发展中受益终身,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參考文献:

[1] 张守波.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统整研究[J]. 2009(11):71-74.

[2] 崔永新.高等数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7:1-3.

[3] 王金华.数学建模思想尽量的融入高等数学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学院学报,2010:31-33.

[4]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11):58-60.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分类教学 实践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016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近年来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呈现了下滑趋势也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的连续扩招、生源的逐渐减少、地方教学质量的不均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连年下降,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水平以及学习兴趣也在逐年减低。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用, 2014年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分类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笔者就对学院分类教学的实践举措进行简要介绍。

二、《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原则和思路

《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个体差异,服务专业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以根据专业需要进行教学分类,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为基本思路。

(二)教学类划分

学院是全国唯一的邮政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主要面向邮政企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向邮政、邮储、速递物流三大邮政板块以及电信方向。根据分类思路,将学院全部专业划分为5个教学类,分别是:物流类、电信类、财会类、管理类和计算机类,每个教学类对应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教学系。由于各教学类的专业特点以及生源质量、数学素质、高考成绩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它们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掌握程度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学时、学分的设置和教材的选择上都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下面是各教学类所对应的专业、教学系以及不同高等数学课程名称一览表,各教学类高等数学课程的学分、学时、教材一览表。(见表1、表2)

(三)模块授课

由于各教学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着很多相同,又有很大不同,在授课过程中实行模块授课的模式。实行模块授课是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考虑到不同专业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需求,增加相关模块的教学内容,变革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表1 教学类别的划分一览表

[教学类\&课程名称\&专业\&系别\&物流类\&高等

数学\&物流管理、速递服务与管理\&速递物流系\&电信类\&高等数学Ⅰ、Ⅱ\&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光纤通信、网络优化、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信工程系\&财会类\&高等数学B\&邮政金融、金融保险、金融与证券、投资与理财、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金融系

会计系\&管理类\&高等数学C\&邮政通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数据库营销、营销与策划、国际商务、投递管理\&邮政通信管理系

外语系\&计算

机类\&基础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计算

机系\&]

表2 各教学类学时、学分、教材一览表

[教学类\&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教材\&物流类\&高等数学\&90\&6\&同济、天大等《高等数学》(第二版)\&电信类\&高等数学Ⅰ、Ⅱ\&32+56\&2+3.5\&黄中生《高等应用数学》\&财会类\&高等数学B\&90\&5\&同济、天大等《高等数学》(第二版)\&管理类\&高等数学C\&60\&4\&黄中生《高等应用数学》\&计算

机类\&基础数学\&48\&3\&自编讲义\&]

根据模块划分要求把《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11个教学模块(表3),物流类涵盖了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微分的应用、不定积分与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无穷级数、微分方程、数学实验等内容,授课学时多,教学要求高,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更好地为专业学习服务。

财会类包含物流类所有的模块,但在掌握程度上要求较低,要求常规掌握,避免较困难的逻辑推理和理论证明,侧重于微积分的应用,并根据专业特点,增加了经济学应用模块。

电信类、管理类和计算机类的学生以高职单独招生学生为主,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类学生,我们一方面削减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强调基础训练,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计算,对逻辑推导和理论证明不做过多要求,但由于专业的要求,适当增加管理学应用模块或积分变换模块。(见表4)

三、分类教学的教学质量保障

(一)修订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分类教学和原来整齐划一的高等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各教学类间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掌握程度、重点难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首当其冲的任务。制定适合各教学类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更加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教授,突出重点内容,突出与专业相结合的内容,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各专业的需要。

(二)注重教学过程管理

学院在试点实行分类教学的一年中,严抓教学过程管理,时时进行分析和调整。在教学任务的分配上,每个教师至少承担两个不同类别的教学,注重不同类别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上的区别与比较。落实教学讨论和集体备课制度,在讨论和备课的过程中,分析对比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手段,切实保证教学效果。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编写了配套练习册,学生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三)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参与度。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和类比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选择的制作PPT,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增加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如线上线下教学、反转课堂教学、制作微课资源等手段;增加数学实验模块,强化以学生动手为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在教学中突出数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揭示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实际来源,使学生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

(四)加强过程考核

分类教学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改进了过去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大了过程考核的力度。设定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并在第一节课时跟学生传达清楚。平时成绩的构成一般分为考勤、课后作业、小组作业、小测验、数学实验、课堂提问、课上表现等几个组成部分,分别规定好次数、所占比例。不同的教学类平时成绩各项的次数、比例上可能略有不同、略有侧重。

过程考核的方式一是加强了对学生的约束,学生的出勤率明显上升,课堂参与度也明显提高;二是给学生以希望,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平时认真学习,认真参与,即使期末考试表现平庸,也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

通过2014年《高等数学》分类教学的实践,把总评成绩与2012年、2013年进行了对比。从总体上来看,优秀比例和不及格比例有所下降,中等比例和及格比例有所上升,总体成绩趋向于正态分布,有效改善了“两头大、中间小”的不良现象;平均分数趋向于较为合理的75分,避免了分数过高或过低的现象;计算机系的学生基础较差,2014级在考核中不及格率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足之处在于各教学类考核情况不均衡,个别教学类分数太高与其他教学类不和谐,需要在下一步的实践中制定更加详尽的教学计划和考核要求,加强教师的交流研讨,进行调整和改进。(见附表5)

表3 课程模块一览表

[模块编号\&模块内容\&101\&函数与极限\&102\&导数与微分\&103\&微分的应用\&104\&不定积分与定积分\&105\&定积分的应用\&106\&无穷级数\&107\&微分方程\&201\&数学实验\&301\&微积分经济应用\&302\&微积分管理学应用\&401\&积分变换\&]

表4 教学类与学习模块对应表

[类别\&课程

名称\&学习模块\&学习要求\&物流类\&高等

数学\&101、102、103、104、105、106、107、201\&强化

基础\&电信类\&高等数学Ⅰ、Ⅱ\&101、102、103、104、105、201、401\&侧重

基础\&财会类\&高等数学B\&101、102、103、104、105、106、107、301\&常规

要求\&管理类\&高等数学C\&101、102、103、104、105、302\&侧重

基础\&计算

机类\&基础

数学\&101、102、103、104、105、201\&侧重

基础\&]

五、小结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永恒话题。经过分类教学,《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将逐步完善,由于多方因素,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有:模块划分后,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差异,需要通过认真仔细的调研,确定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教学手段还不够先进,关于线上线下教学、反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新兴的教学方法手段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网上资源平台也要做好开发和应用;另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还要进一步探索。

《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经过一年的实践,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服不足、提高效率,使分级教学的过程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显现。(见附表5)

参考文献:

[1]马纪英,焦永宁.对90后高职学生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7-8.

[2]王文珍.长江大学《高等数学》分类分级教学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116-118,130.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高等职业院校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GH144021)。

作者简介:

马纪英(1981- ),男,汉,河北省南宫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赵建荣)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小制作;兴趣;体验;创新能力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原始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结合华师大版的新教材所体现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与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离课堂,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物理化学需要小制作,数学也需要小制作,许多数学定理都是数学家通过数学小制作发现的,数学小制作能够打破沉寂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数学有声有色,数学小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两个原则,我认为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设计和运用有针对性、应用性、挑战性的数学小制作,使学生在小制作中形成数学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运用数学小制作,创设探索情景,让学生在动手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小制作,或制作一些模型、图表或拟编联系实际的应用题等适宜的情景,诱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急于去探索和解决,但利用目前的知识又一时难以解决,于是形成教育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探索。

在讲授“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叫学生做一个四边形的模型,让他们摆弄,在摆弄过程中体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质。同时叫学生再做一个三角形模型,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再让学生通过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领悟如何把不稳定的四边形转化成多个稳定的三角形。

通过以上小制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使用学生深刻理解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概念,以及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

在讲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5cm,22cm,10cm,10cm,10cm五根细棍,从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边接,拼凑成三角形。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1)任意的三根细棍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

(2)哪样的三根细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哪样的不能?

(3)各个三角形中的三边边长之间有何特点?

(4)各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即切合实际又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险性的原则,学生兴趣高昂,强烈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教学效果很好。

二、更新教学手段,灵活利用生活中现成的材料做成小制作,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运用数学小制作解决问题时,小制作还要有方向性、启发性、挑战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积极探索。

推导“圆锥侧面积”时,教师出示圆锥纸帽子,要求学生将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圆锥形帽子。学生通过尝试小制作,引起认识冲突,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接着让一位学生将圆锥形帽子剪开,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到要制作这种圆锥形帽子必须先画一个扇形,再画扇形必须知道它的圆心角。已知圆锥的母线长和底面的半径,怎样求出扇形的圆心角呢?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继续创设探索情境,教师把剪开的扇形卷成圆锥,又把圆锥展开成扇形,重复几次,让学生观察分析圆锥的母线长,底面周长与扇形的半径,弧长的关系,有些学生悟出了圆锥底面周长等于扇形弧长的关系。这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猜想,推证圆心角的求法,学生主动交流,讨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最后,再让学生亲手制作半径为4cm,母线长为12cm的圆锥形帽子,大部分学生均能迅速求出圆心角,画出扇形。

通过多层次、多变换的数学小制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猜想,推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不断的探索,主动建构了新知。

三、运用数学小制作,探索数学模型

数学小制作与建立数学模型息息相关,通过数学小制作,可以探索与获取数学模型。

案例:如学习方程概念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一个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想一个数,说出把它除以2再减去3所得的结果,教师就能把他所想的数说出来。如一个学生说出结果为6,教师就说: “你想的数是16”,经过几次成功的试对外开放,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迫切想知道教师是如何“猜”出这个数的。这就为方程概念的建立提供了实例。教学中还可适当编拟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先提出一个问题:“如图三角开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因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剩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三角形ABC画出来?”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 感到很有兴趣, 纷纷动手探究。当学生动手画出图形后,启发学生说出画法,这些画法都直观地建立在“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而这下是所要学的知识,于是引出了课题: “这样画的三角开是等腰三角形吗? ”又一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的思路指向寻求结论的证明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掀起了又一学习高潮。

四、应用数学小制作开展课题研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形成数学体验

学生的思维总是在体验每一次成功之后得到升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得到开发。在讲授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后,我们布置了“某个体经营者因发展业务需要,需向银行等金融部门借贷周期为2年,金额为10万元贷款,请你到银行等金融部门调查了解有关借贷的年利息和方法及操作程序,并帮助他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以及“讲完解直角三角形应用后,让学生测量学校的国旗旗杆的高度和各教学楼的高度”实习作业题,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体验感悟数学的真谛。加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全面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小制作能使学生得到直观启发,增强感性认识。学生经过亲身小制作操作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有些甚至终生难忘。设计和运用合理、成功的数学小制作有利于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领悟真理,是提高数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强.《从巧用材料说起》.数学教学通讯,2002.2

[2]张永.《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福建教育,2003.11

[3]葛军.《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育改革》

[4]叶亚美.《让探索性学习走入课堂》.数学教学通讯,2002.1

上一篇:量子化学论文下一篇:化学成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