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论文范文

2024-02-20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最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而医学类院校却多偏重英语教学的工具性,未能发挥其重要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不仅影响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而且使得英语失去其人文特色。本文试图探讨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推进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关键词】医学院校  英语教学  医学英语  人文

一、背景

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基础英语和医学专业英语,基础英语被视为医学专业英语的进阶必经之路,二者相辅相成,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师资多缺乏医学背景(马雁,2009;蔡郁等,2010)二者最终都沦为语言技能培养课程,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最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体现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和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人文性则体现在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跨文化教育,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要求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作为医学院校的重要的人文学科,英语课程必须承担起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责任,不仅使他们在学习、社会交往及未来工作能够有效使用英语,更以健全的思想人格去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英语教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一直未有定论,此处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引入相关概念,以便更好地阐释英语教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关联。在英语中,人文(humanism)概念为“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文体现在对人的重视、爱护和尊重,包括对生命价值、头脑价值和灵魂价值的尊重。人文教育是相对于科技教育而言,它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而为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選择和人生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和审美基础。蔡志刚认为医学人文教育是在一般人文教育基础上,将人文与医学科学及实践结合,把医学生培育成人格和谐、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吴雪松等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及人文精神解读,提升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的素质,实现医学人文精神在观念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统一(张威,孙宏亮,2017)。这些定义都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指明医学人文教育与一般人文教育的融合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笔者认为,英语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承担一般人文教育的同时也可承担医学人文教育的功能。因此,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是有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意义的。

三、推进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对策

目前医学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英语与医学专业课程脱节、课时偏少、无系统教材、教学模式单一等(蔡郁等,2010;胡丽萍,2016;张燕,2006)。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导致英语教学缺乏人文性,笔者将尝试从这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统一英语课程体系

各医学类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研发系统的英语大纲和课程体系,着重加强基础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及医学专业英语与医学专业课的课程衔接。目前,国内多数的医学类院校机械地割裂基础英语和医学专业英语,期待学生在低年级通过基础英语课程积累语言技能,并将之直接应用到医学专业英语学习中,这种机械的跳跃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侧重语言技能,无法深入探讨医学知识及医学人文。因此,各院校有必要建立起符合自己学生需求的完整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指定明确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指导英语教师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就逐渐引入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英语。如吕桂(2008)、吕桂和梁平(2009)介绍的东京医科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一到四年级的医学英语是必修课,一、二年级主要内容是医学英语词汇学和基本的专业文献阅读, 要求学生掌握医学术语, 能够向病人进行阐释……纵观一到四年级的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课程, 其内容都和学生的医学课程紧密关联”。胡丽萍(2016)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样本中有效问卷调查了1567位学生,结果表明,70.2%的同学认为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具备中医药特色,但是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并不能满足其要求;在“我认为应该增加医学英语学时”调查中,73.1%的同学都认为应该增加医学英语学时。

由此,各医学类院校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校本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完善整个英语教学阶段的有序性和关联性,增强基础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相互间的关联和融合,以便借此引入医学人文教育。

(二)研发人文导向的校本英语课程

同样地,国内的医学类院校没有统一的标准英语教材,总体呈现各行其是,“凑米下锅”的局面(蔡郁等,2010;胡丽萍,2016;梁敏,李晔,2016;吕桂,2008)。这就导致医学类院校公共基础英语阶段的教材和医学专业英语教材不衔接、不对等的困境。在基础英语阶段,教师强调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探讨以单元为教学单位的通识性人文教育,浅尝辄止甚至绝口不提基本的医学或者医学人文知识;而在有限的医学英语课时内,只匆匆带过书本内容,且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在帮助学生清除医学词汇障碍和阅读任务,根本无暇提及医学人文知识,这既是教师自身教育背景的局限更是教学内容的局限所致。

“谢遐均撰文指出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在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重复交叉。事实上, 某些高校有95%的学生认为大学普通英语重复了中学内容, 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吕桂,2008),而杨波等(2017)在昆明医科大学作的一项1259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4.57%的同学表示比较希望学习医学专业英语,而91.99%认为专业英语对于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受访者都表示公共基础英语有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这些研究证实了医学类院校整合英语教学内容、形成有机体系的必要性,也为校本教学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实证支持。

首先,各医学类院校应清楚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建立基础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教学内容。例如研发院系或者校本课程,自行设计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话题内容,以内容教学法(content?鄄based teaching)为依托的教学资源,在渗透实质医学知识、医学人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如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编制的2003年5月出版的《医学英语沟通》。其次,各医学类院校应联合共事,借助互联网资源,将涵盖医学人文教育知识的英语音视频、论文集、教学日志、各国医学类院校医学精品教学课程资源等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设计手机或者电脑移动客户端应用程序,以微信、QQ、论坛等媒介为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教学资源共享。再者,医学类院校应鼓励医学教师与英语教师的联合授课模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医学行业动态,自行设计灵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行以病人为本的情境教学模式

国内医学院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大班制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为主,学生学习无积极性,教学收益性低(胡丽萍,2016;杨波等,2017)。这使得学生对干枯的书本理论知识无动于衷,无论对于一般的人文教育还是涉及医学的人文教育都只停留在概念背诵和解析,无触及心灵的感受。

这个困境的核心在于学生没有直接接触有关医学人文的真实案例或场景,无法做到感同身受,而英语教师恰恰可以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来帮助学生创造情境感受(situational emotions)。例如,日本的东京医科大学英语学院的Ashida和Nakamura女士以及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的教师, 开发了众多EMP学习资料,启发医学生对医学的情感和伦理层面而非技术层面进行思考。同时,该校采用了由爱丁堡大学推出的“三人小组法”(“Triads”)。教学材料采用英国医学杂志封底的简短摘要, 根据学生水平决定是否附词汇表。学生三人为一组, 每人一篇资料。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并在资料背面做笔记;然后学生A向学生B口头描述摘要一,学生C聆听,学生B可提出问题, 然后学生B再向C转述摘要一, 由学生C判断B的完成情况。依此类推(吕桂,2008)。再例如“在开展《医学英语文献阅读》的教学中,借助纽约大学文学、艺术与医学素材库的资源(http://litmed.med.nyu.edu)开展一周一次的书友会活动,引导学生在扩大医学英语阅读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写简单的书评,并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这些博大精深的医学文献可以帮助医学生们理解患者的疾苦;精读文学作品也有助于训练未来的医生们形成解析临床案例的基本能力;对于医学英语术语的仔细揣摩也有助于医生们更好地认识专业词汇(王恬,2014)”。

首先,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灌输式授课方式,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因材施教教学手段,摆脱课本的限制,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提前将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共享,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多组织小组讨论、个人展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实参与课堂教学,加深课堂体验。其次,教师应将想要传达的人文教育或者医学人文教育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呈现出来,增强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新闻案例“某医生为谋私利为病人私自加药物”、影视资源“急症室的故事”、一线医生的工作日志“查房记录”等。

四、总结

英语教学作为国内医学类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功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就是融合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因此各医学类院校应认真思索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统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发挥英语教学的双重功能,推动医学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5(5):7-9.

[2]张会萍.以医学人文教育为载体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2(1A):56-58.

[3]全國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纲要[J].医学与哲学,2003(7A):1-7.

[4]杜治政.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人文医学教学[J].医学与哲学,2015(6A):1-6.

[5]谢遐均.医学院校中持续性学科知识的语言教学模式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2):10-11.

[6]吕桂.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8(8):742-745.

[7]王恬.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J].继续医学教育,2014(7):100-103.

[8]吕桂,梁平.聆听来自邻国同行的声音——东京医科大学医学英语教学析评[J].中国外语,2009(3):73-78.

[9]杨波等.昆明医科大学本科生医学英语语言需求调查[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2):136-140.

[10]胡丽萍.中医高等院校公共英语、医学英语及双语教学衔接问题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6(22):123-125.

[11]梁敏,李晔.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产业,2016(17):120-122.

[12]张威,孙宏亮.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走向——近十年医学人文教育研究综述[J].医学与哲学,2017(7A):52-54.

[13]蔡郁,汪媛,庞炜.一项基于调查的医学英语教学探讨[J].安徽医学,2010(12):1527-1528.

[14]马雁.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29):60-63.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第2篇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现状分析

(―) 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在对待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问题上, 许多教育工作者存在狭隘的人文观和科学观。要么面强调人文教育的价值而贬低科学教育的价值, 要么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的价值而贬低人文教育的价值, 造成中医药院校学生“术”不精,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 或是“仁”不够而增加医患纠纷的隐患。

在进行人文教育改革时, 许多教育工作则没有能够摆脱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 只是单纯的通过增加一些人文课程来加强人文教育。这只是教育改革的表面化, 往往只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人文教育应该是要放在全校所有的教育活动中来考量, 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人格的培养。

在对待科学教育的内涵上, 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也出现偏差。以为科学教育就是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没有真正体会到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作用。学生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上的认识也存在偏差。我们的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 过早的将知识分为文科和理科知识。中医药高等学校中的学生都是以理科学生招进来为主, 在日常的学习中功利主义强, 对人文知识忽视, 而使得他们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人文精神欠缺。

(二) 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反映在高等教育层面, 则是出现了大量的分科课程和专业细化。分科课程容易导致学科之间的互相割裂, 使学生的视野狭窄,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已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目前,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科学教育类课程比较多, 人文教育类课程比较少, 且这两类课程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缺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媒介。实际上, 中医药学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 凝聚了历代医家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医药课程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人文教育资源, 但是现状却差强人意。在教材的编排上, 只以掌握某种中医药技能为脉络, 而对于其中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基本上不涉及, 教材成了掌握技能的秘籍;在教学方法上, 由于教材和教师的限制, 人文精神很少在要掌握的科学知识中渗透;在课程的设置上, 人文知识课程大部分是以选修课为主, 且开设随意性强, 学生对人文课程选修课不重视, 造成学生人文知识在医药学技能中的应用脱节。

(三) 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素质教师缺乏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的专业课教师, 大多来自于专业院校或是综合院校, 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表现出了深厚的理科知识基础, 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学科领域, 普遍缺乏人文精神底蕴, 对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领悟不透, 授课时不能清晰的将科学知识中的蕴含的科学技术精神、人文精神阐述出来。人文课程类教师, 大多来自于师范性大学或是综合性大学中的社科专业, 对于他们而言, 中医药专业知识高深莫测、不可理解, 他们不可能在课堂授课时体现科学精神, 培育学生的科学思想。目前中医药院校中能够跨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学科的教师人才比较少, 不能满足中医药院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途径

(1)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具有了先进的高等教育观念, 才能创造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认清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改变传统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张皮”的错误做法, 树立这两种教育能够整合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方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 在训练学生科学技能的同时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不能在课堂中只关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要同时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培养学生“大医精诚”“医乃仁术”“以人为本”的高尚的职业道德,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补充才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完整的教育。

(2) 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 要端正态度, 摒弃以往人文类课程选修为主的状况, 人文教育课虽然以文史哲、思政类课程为主, 但是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善将人文知识和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要积极建设人文课程与中医药学课程相交叉的课程, 如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计划编制上, 注重专业基础课的教授, 适当对必修课进行“双减” (减学时、减学分) , 加大选修课的范围, 引进通识课程选修课, 使学生能够打下宽厚的人文基础。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 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辅修经管人文类专业, 经管人文类专业学生辅修中医药专业, 这样就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打破专业壁垒, 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促进了复合型学生的培养。

(3) 提高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中医药教育的实施靠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是学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 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科学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中医药院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 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 能够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知识, 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 在人文精神教育中体现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并举的观念。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教师, 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 在弘扬中医药文化中有所作为, 重视培养广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情感, 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摘要:本文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分析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了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整合

参考文献

[1] 陈玲.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如何融入医学人文教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9) :3074-3075.

[2] 张浩.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3) :126-127.

[3] 薛天祥.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01) :16-19.

[4] 卜菲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院校人文教育探讨[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4) :86-88.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职业教育法》中也明确:“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基础上实施的专门教育, 培养的人才即所谓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那么,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性”的标准和内涵是什么?如何衡量?作为多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 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1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虽属高等教育系列, 但又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任务。它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可以具体化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即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 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的专门教育。

“高素质, 高技能”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首要体现。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因此高职教育中的高素质是指“诚信、敬业, 责任、守法, 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需要的内在品质”, 其核心是“诚信、敬业和服务一线的意识”。

在多年的校企合作中, 德国的高技能人才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他们既懂专业, 会操作又能熟练使用外语与人沟通, “文武双全, 以一当十”。高职教育要求在具备理论够用的前提下, 重在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理论够用应当来理解为两个层面, 一是指“支撑掌握能力所必要的基础知识体系”, 是知识的范畴界定, 是指知识的横向宽度;二是指这些知识要具有的纵向深度。纵横结合给出了“够用”结构和量的概念, 这样我们才能用有限的时间, 精力, 资源来实现培养目标。相对于中职而言,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有一定理论的能工巧匠。“能工”是为生存, “巧匠”是指能解决较复杂问题或能进行改进的“高能力者”。因此, 从能力结构上看, 高职教育应着眼于职业能力的提升来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 应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补充、更新, 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课程体系, 应着眼于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换句话说,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真实职业活动内容的整合性职业能力提升, 而“高等性”就在于职业能力与时代水平的有效匹配, 有处理和解决较复杂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高职教育应体现“知道、会做、做好、更好”。因此笔者认为, 如果说“做做学学、学学做做”是中职教育的实质, 而“做做学学, 学学做做;思考思考, 改进改进”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质需求。

2 把握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是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的结合点, 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核心, 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根本的手段。课程体系既要符合教育的“职业性”, 又要符合教育的“高等性”。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 时刻处于动态之中而结构又相对固定的系统, 这个相对固定的系统就是我们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因此, 将相对固定的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 基于工作任务序化课程内容, 构建符合时代水平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的“不可替代”性的重要内部性特征, 而课程体系中“高等性”的衡量标准主要取决于外部性特征如企业的认可度, 企业主动参与培养过程的深度, 就业率, 工资水平, 企业订单培养情况等在内的主要市场信息。

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要依靠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团队等要素。时代水平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因此, 把握时代水平、跟踪时代水平仅靠学校的“显性”课程已远远不够, 还要依靠“隐性整合知识能力”。“怎么做更好”是由核心要素“隐性整合知识能力”决定的, 这种能力的培养源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 所有信息隐含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特别是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最宝贵、最昂贵的知识。因此,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的课程体系, 有效的支撑了学生的“隐性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 对规律性变化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使“做得更好”及“与时代同步”成为可能。产学结合, 企业更多、更深入的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 以具体任务驱动为教学载体, 这种生产要素与教学要素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聚合效应更显性的催化了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其中, 核心的载体和作用力, 应当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在过程实施中“生”与“师”、“学”与“教”间的合作与互动, 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会产生“聚合效应”,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显性知识”的同时获取了“隐形整合能力”。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下, 感知和体会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合理性”、“操作性”和“差异性”, 捕获了时代水平的“高等性”职业能力, 从而完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

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主要体现在人才的高素质、高技能。而高素质高技能的内涵是指学生具备符合“时代水平”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时代水平”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结构不断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历史任务决定的。高职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要符合“时代水平”。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水平与时代同步, 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 高职教育才会可持续的发展, 高职教育“高等性”才能得以落实。

关键词:高职教育,时代水平,聚合效应,隐形整合知识能力,外部性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EB) .2006.

[2] 高等教育法 (EB) .1998.

[3] 职业教育法 (EB) .1996.

[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EB) .2005.

[5]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 .

[6] 尚元明, 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2, 12.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医医院作为中医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于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推动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索与实践。本文通过探讨医院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结合医院文化建设的历程,介绍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措施及各项建设成效,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提出建设性思路。

关键词: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思索;实践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医院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中医医院的管理内涵,推动了中医医院的管理变革,更重要的是更新了传统的中医管理理念,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成为推动中医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人传承创新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结合医院工作實践就如何加强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思考。

一、坚定中医药文化建设信念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积淀,中医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支撑。

(一)必须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院全面发展的基础现代中医院的管理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健康服务,已不仅仅是医疗服务市场份额的竞争,更是中西医之间、中医与中医之间、国内外医疗服务行业之间的医院文化的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竞争。尤其是在废止中医的喧嚣声中,中医人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统一振兴中医的坚强信念,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体现中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提高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要求,让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绽放光彩。

(二)必须坚持突出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基本原则。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旨在突出体现中医药特色,医院的文化建设应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促进发展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与融合时代文化特征的统一 ;坚持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的统一;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医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坚持医院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统一。

(三)必须明确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应根据医院工作的总目标来设立,围绕建设全院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服务理念,营造严谨务实的传承氛围,以德取才的人才氛围,钻研奋发的学习氛围,和谐愉悦的人际氛围,视野开阔的创新氛围扎实开展工作。通过全院的共同努力,基本达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基础得以扎实巩固,文化建设的制度得以规范,文化建设的内涵得以拓展,文化建设的水平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为医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文化推动力。

二、明确建设内容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弘扬中医传统,建设医院和谐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和谐文化是关系到医院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医院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扬毫不利己、先人后己、技术精益求精、爱院爱患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和谐科室”建设和“争当医德标兵”的活动,扎实推进和谐医院的建设。

(二)严格行为规范,建设医院行为文化。在医院行为文化建设中,通过建章立制、教育培训、树立典型、督查考核等来着重加强管理行为、诊疗行为、言语仪态、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特定礼仪六大规范建设,形成医院行为规范建设体系。

(三)传承杏林精粹,建设医院诊疗文化。在中医药诊疗文化建设中,应以教学为基础,夯实中医药人员的理论功底 ;以中医药诊疗规范为准则,养成从业人员的严谨操作规范 ;以精湛的医技为要求,培养中医药人员高超的诊疗技能,以师承为模式,使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绽放光彩 ;以特色为目标,突现中医药的诊疗特色品牌在健康服务中的生命力 ;以创新为动力,激发中医药人员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的创新热情。

(四)坚持科教兴院,建设医院科技文化。在建设医院科技文化的进程中,应贯彻科教兴院的原则,通过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来发挥中医药人员的主体作用 ;通过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传承创新的建设途径,把继承祖国传统优秀医学文化、吸收世界先进医学文化、借鉴其他科学成就和创新现代中医药技术结合起来 ;通过规划设计、制度保证、经费保障、技能竞赛、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传承创新、激励先进等工作的强化,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学术氛围,不断加快中医药科技建设的步伐。

三、结语

医院文化是医院跳动不息的脉搏,其间流淌着凝练升华的思想体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它维系着医院蓬勃不息的生命力,鼓舞着医院走过昨日的成就,迎接今天的挑战,迈向明天的辉煌。50 年沧桑变迁,50 年风雨征程。一代又一代朝气蓬勃的龙医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将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宝藏,凝结成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我院将始终秉承中医为主体的办院方向,胸怀百姓,薪火传承,志存高远,大医精诚,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将医院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海英.从文化认同看中医发展.中医药文化,2010(2):19~22.

[2]李国华.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医学与哲学,1995,16(7): 372~376.

[3]孔向红,黄素雅,张淼洪.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健康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2):758~760.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史;高等数学教学;作用

一、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通过同行听课的形式,结合华南农业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对教师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如下:

1.有些教师对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些教师认为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在高等数学课上讲数学史知识是浪费时间,等等,这种错误的认识势必影响数学史知识的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作用的发挥。

2.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将数学史知识应用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却不是很善于将数学史知识渗透进高等数学教学中去,或者是数学史知识的教育与高等数学教学相分离,没有发挥出数学史知识教育的真正作用。

3.有些教师自身的数学史知识不够丰富。数学史是师范类数学专业的一门必需课。但在高校中,很多数学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大学,没有数学史方面的教育背景,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或者不系统,以致无法将数学史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总之,许多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出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真正作用和效果。

二、數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针对一些教师对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的现状,结合作者多年来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将数学史知识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作用。

1.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9,11-1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史中存在大量可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例如,在讲微分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冥王星的发现是在利用微分方程理论计算出它的轨道后,再通过天文学家长期观察发现的。又如,在讲导数概念时,适当介绍导数的两个产生背景——瞬时速度和光滑曲线上一点的切线的定义,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是来源与生活实践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数学史上一些有趣的悖论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2.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的理解[13]。数学家与教育家F·克莱因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困难,在历史上也为数学家所遇到,那么,如何能使学生顺利克服这些困难呢?如果学生了解了有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10]。例如,胡桂英等[3]将极限的数学史知识融入极限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数学极限思想的形成过程,较好地实现了从认识有限量到认识无限量的思想转变过程。

3.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8,9,11,12,17]。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成就,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3]。例如,在讲述极限概念时,教师可以介绍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庄子引用过的一句古语:“一尺之棰,日截其半,万世不竭。”说明我国极限思想的源远流长;还可以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以及其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介绍数学家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例如,在讲述欧拉方程时,适当介绍一下数学家欧拉,欧拉是历史上写论文最多的数学家,但在他28岁时噩运降临在他身上。通过口述,他儿子记录的形式计算,他坚持了20年直到最后一刻。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4.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史知识有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育人”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数学史主要是由数学工作者和数学家创造的。在数学史上,有值得学习的榜样,也有让人为之扼腕的史实。例如,在讲级数理论中的阿贝尔定理时,适当介绍天才数学家阿贝尔的杰出贡献,以及他的悲惨遭遇,可以让学生懂得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三、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若干原则

针对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将数学史知识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的现状,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等数学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数学史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数学史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的理解,使高等数学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如果将介绍的数学史知识和教学内容相分离,那么有可能使取得的效果适得其反,舍本逐末。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必须遵循数学史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2.数学史知识为辅,高等数学知识为主的原则。数学史知识的引入是为了使高等数学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数学史知识的介绍不宜占用课堂学时太多,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在融入数学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认真整理、甄选数学史的相关资料,设定好数学史知识教学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目标,以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

3.数学史知识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在高等数学中,所引用的数学史知识必须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如果引入的数学史知识难度过大,学生理解不了,就会无法发挥数学史知识的作用,甚至让学生望而生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近的数学史知识(课外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四、提高教师数学史修养的几点建议

说到底,教师是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实施者。因此,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出数学史知识的作用,必须提高教师的数学史修养。结合本校的情况,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是指邀请数学史专家给高等数学教师讲授有关数学史知识;“走出去”是指选派一线在职教师参加数学史方面的专业研讨会进修培训班等。

2.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组织教研室相关教师编写一些有关数学史的教学资料,并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史知识教学素材。

3.努力创造应用数学史进行教学的条件。学校应尽可能地订阅数学史方面的报刊杂志,给同学介绍数学家的故事等等,提供一些成功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案例,并制作成光盘供相关教师学习、借鉴等等。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了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了应用数学史知识的方法,并自觉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參考文献:

[1]张凤敏,刘玉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6):130-131.

[2]高月琴.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数学研究,2008,(01):60-62.

[3]胡桂英,钟军平,吴昊文.高数“极限”教学与数学史的整合摭谈[J].中国成人教育,2012,(3):134-135.

[4]高玉芹.高等数学口诀及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2):68-70.

[5]史艳华,王芬玲.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0):127-128.

[6]张桂梅.高等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2,(04):66-67.

[7]刘艳芳.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初探[J].科技信息,2013,(16):158-159.

[8]宜素环,单秀丽.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针对学生的厌学问题[J].职教论坛,2012,(26):24-25.

[9]邓燕.浅析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高等理科教育,2006,(4):22-24.

[10]韦兰英,张振强.谈谈数学史教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技信息,2008,(23):268-269.

[11]吴筱宁,黄建科.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0):115-116.

[12]张敏捷.略论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意义[J].魅力中国,2009,(25).

[13]杨颖,刘颖.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2):87-88.

[14]马书燮.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28(1):94-95.

[15]周俊林.数学史对高等数学教育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0-61.

[16]赵清波,李文潮,吴克坚,等.数学史融入医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56

[17]夏艳清.高等数学教学中渗入数学史的作用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92-94.

[18]景元萍,李艳晓.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12,(31):176-177.

上一篇: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行政管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