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教材范文

2023-09-16

高等数学教材范文第1篇

1 我国经典教材的体系结构

我国经典教材的体系结构一般为“论文式结构”, 即抽掉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后, 余下的便是关于教学内容的一篇论文:定义、引理在前, 定理、推论在后。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有扩充和调整, 而结构体系并无本质突破。

一些经典的教材在我们国家过去的教育历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教材的这种“论文式结构”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体现了课程本身严密的逻辑条理, 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而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便是“讲授式”或“注入式”的方法, 培养出来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应试能力。

随着各个高校学科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科技的进步, 基于社会的需要, 对现在这些高等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 然而在教育观念上也在实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就在这种情况下, 在教材方面也有了不同的要求, 很显然原来的教材体系已经不适应现在学生的需求, 所以必须迅速的对其进行改革。

2 变“论文式结构”为“研究式结构”

关于教材中任何一部分的内容, 首先要把所有问题的实际背景交待清楚, 这样可以从所有问题中找出诸多问题的共性反而也能从这些问题中抽象出一些有用的概念来。根据一些概念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的关系, 可以根据这些做出对某种结论进行可靠的推测;再根据已有的结论从逻辑上去把它有一个透彻的分析, 这样就会得到逻辑上的证明或者举出相反的例子把他否定。这时就会把已经证明了的推测拟定成新的定理, 其条件是否可以进一步的放宽与引伸;在原来已经否定了的推测, 如果将条件有所加强或者进行一下新的调整, 是否就能证明其是成立的, 再有就是如果对一个问题的分析, 也可能会从而引出另一个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只需要在这一新问题上进行上面所说的思考即可。

如果能够按照以上方式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编排的话, 学生将会处于主体地位, 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一个积极的思考参与者, 最终他们在得到答案的同时, 不仅仅是只接受答案本身, 而最重要的是享受了答案得出的一个过程, 和理解分析问题的一个能力。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现有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一个研究过程的引导着, 相应的教学方法自然会从“讲授式”、“注入式”转为“建构式”和“启发式”。

显而易见, “研究式结构”导致了教材的模糊, 不像现有教材那样条理有序, 但是这个弊端也是可以避免的。在结束一个单元的“研究”后, 可以将这部分所得到的定义、引理、定理、推论等结果条理化, 并阐述对先前提出的问题解决到了什么程度, 还遗留了哪些问题或引出哪些问题, 从而形成一篇“论文”附于这一单元内容的最后以方便学生掌握。其实, 对这一问题, 最好由教师来指导学生自己完成这篇“论文”, 这样才算引导学生完成了“研究”的全过程学生也能从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完美的成就感。

3 重视教材分析与评价功能

每科教材内容里面的分析与评价在教学与教材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它们的出发点是让教材如何去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以及理解和记忆概念, 这种分析方法对我们能从众多的分析项目和标准中确定一个合理的次序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同时也可以从中更清楚的区别项目之间的关联与含混不清的地方。对于广大教师而言, 可以对他们在使用教材这块有更好的帮助, 对他们在教材设计与开发这方面有一个更理性的指导;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呢, 教他们对选择教材与参考书时哪些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有一个帮助;对于政府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呢, 可以让他在制定教材这块有一个更科学的模式;对于广大的教材编辑出版工作者, 可以提高他们对教材质量的鉴别能力, 从而使得身广大的教师与读者推荐更好的教材。

3.1 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1) 教材作为教学手段体系的功能。评价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原理、方法在教学手段的体系中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2) 教材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所应具有的功能的实现程度。教材的基本功能如下:作为学生掌握信息的基本源泉的功能;将科学知识系统改编成教学系统的变换功能;教给学生科学系统化方法的功能;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功能;培养学生自学活动的自我教育功能;从学生周围的大量信息中选取基本信息, 将其各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赋予统一知识的综合功能;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3) 教材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 各种成分又由若干要素组成。从这些基本理论与事实中导出的规则与法则, 必要的技能和科学方法的知识等。因此, 要揭示这些子系统的成分及其要素的功能, 教材评价的标准要更加严密。

3.2 教材评价

教材评价的标准如下: (1) 从其他来源, 诸如关于试教报告、出版社或个别评价者的报告或评论中, 有哪些是关于教材质量的, 从结论中可以概括出哪些推论, 教材是否已修订或更新。 (2) 教材是否符合课程标准, 与这门课程范围内的正式指导方针是否一致, 检查教材的目的和目标、内容和建议的教学法。 (3) 对教材是赞同还是反对, 并以充实的论据说明:追求教材在这个课程领域内所确定的特定目的, 为达到这个特定的目的而设想的或提倡的基本课程策略。要联系不同的使用模式和各种实践形式取得合理的证据。教材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因素很多。要组织对教材的评价, 还要考虑评价的客观、公平、公正、有效原则, 考虑评价的成本和效应等等。

摘要:高等院校教材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从教材体系结构的转变、教材的分析与评价功能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研究。

高等数学教材范文第2篇

1 主要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目前出版社常用的教材推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主动寄送样书

图书出版后, 出版社营销人员 (也可以是责任编辑) 利用网络, 或通过会议通讯录, 或由作者推荐, 整理出相关老师的名单和联系地址, 免费给老师寄赠样书, 以方便老师选用教材。

优点:形式直接, 有一定的主动性。

缺点:成本不低, 且缺乏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 很多样书寄出后如泥牛入海, 杳无音信。

建议:样书寄出后应及时跟老师沟通、跟进, 了解情况。

1.2 组织专题教材推广会

主要参加人员是学校教务处、教材科或院系领导, 或有教材使用决定权的任课教师。最终目的, 让教师选用教材。像我社经典教材《通信原理》一书已经再版6次, 销售近百万册。每年我社针对该教材都要组织全国性的推介会, 效果很好, 发货码洋大幅度增长。

优点:这种方式所指性强, 效果比较突出, 还可以通过推广会这个平台, 结识更多的作者, 策划一些优秀选题。

缺点:组织这样的会议, 成本较高, 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建议:尽量利用日常参加的专业会议 (如某行会组织的专业年会) 机会推介教材。这样就不用自己费时、费力去组办会议, 节约了很大精力。

1.3 组织样书巡展

每年的4、5、10、11月份是召开推广会的最佳时节, 因为这个时候, 学校秋季教材征订即将开始, 老师开始选书, 如果老师在推广会上发现了一些符合学校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的适合的书, 就会把这些书作为下个学期的教材来用, 这对于新书的销售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优点:可以直接接触到一线教师, 了解他们对图书的体会感受和对教材的需求, 从而促进教材的改进和选题的开发, 有意识地拓展作者资源, 为未来的教材开发培育市场。

缺点:投入成本高。要付出大量的物力, 财力和精力。

建议:有时同一院校同一系的老师所选图书重复, 为了节约成本, 也为了及时介绍出版社最新图书, 可在有些重要院系设置教材专柜。另外, 推广活动尽量选在学院开例会的时间, 这时老师比较集中 (因为平时老师不坐班) ;活动地点尽量设在离老师近或老师集中的办公楼, 以方便老师选书;在出版社发书的时候就按专业分好类, 以方便现场摆书。

1.4 建立院校代表

目前很多出版社在重点城市设立院校代表, 以便更及时、更直接地与老师交流, 包括推介新书, 捕捉老师的出版动向, 了解读者需求, 把握市场方向等, 使工作做到快速, 细致, 深入。

优点:这种方式快效, 高效。

缺点:可能异地管理较难, 包括不能对其直接指导, 量化指标及绩效考评不可控因素较多等。

建议:有些院校代表可能同时任职于几个出版社, 所以做好院校代表的任务指标和绩效考评十分重要,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代表的积极性。

2 个人体会

笔者在多年做教材策划和营销工作过程中, 也有一些体会。

2.1 重视质量

各种营销手段都是为了把教材推广出去, 但产品的生命之本还是质量, 内容新颖, 实用, 叙述准确, 选材典型, 价格合理的教材, 才能被更多的任课老师选用。

2.2 从选题策划阶段开始策划

图书的营销理念应从出版的最初——选题策划阶段就开始孕育和贯彻, 这样才能制作出优秀的图书产品。比如以下几方面。

2.2.1 多校联编

如果作者所在院校单独用量不大, 出版存在一定风险, 可联合几所院校共同编写, 以保证教材用量。联合院校可由作者提供, 出版社来作相关工作;或由出版社直接组织策划。一般模式如下。

(1) 利用网络发布征稿函, 在报名老师中筛选。

(2) 经过网络查询, 或由老作者引荐, 直接给相关院校老师打电话约稿。

(3) 必要时可召开区域性或全国性教材建设研讨会。当然, 组织系列教材, 一般都是采取召开教材研讨会的方式, 有时一套丛书从策划构想到付诸交稿, 要组织召开2~3次研讨会。

2.2.2 策划成系列化

为了便于出版后的教材推广, 教材策划要成系列化, 才能成规模, 扩大影响力, 教材功能互补, 才能对老师产生更大的诱惑力。

2.2.3 重视立体化服务

目前教材的设计已趋于立体化, “单薄”的主教材已缺乏市场竞争力。选题策划时就要考虑到教材配套习题, 课件等的制作, 为老师提供多方位的教材服务。

2.3 协调好“编辑”和“发行”的关系

一直以来, 发行部门与编辑部门在教材营销工作存有矛盾, 有时互相扯皮和推卸责任, 我认为两个部门应该明确分工又精诚合作。责任编辑是最了解自己图书的情况的, 在推广现场应该起到主角作用, 起好老师、出版社、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至于推广的细节工作, 如配送样书、联系场地、布置会场、确定流程等应该由发行部门负责。“编辑”与“发行”是教材营销的重要环节, 只有二者团结一致, 才能真正把教材推广出去。

2.4 设立营销编辑

教材事业部可以设立营销编辑, 专门负责编辑部与发行部的对话窗口, 营销编辑要时时关注事业部教材的走向, 尤其是大订单的走向, 图书进, 销, 存情况, 若库存不足要及时给出报警, 对于重点图书可适时组织选介会等。

3 结语

高校教材营销不只在于销售, 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选题策划阶段的工作。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折扣和销售政策已经不能完全左右订货数量。我想, 教材营销是一项复杂的、很有学问的工作, 出版社要尽力打造优质产品, 要从产品的“硬道理”上下功夫, 包括完善教材的配套服务等, 销售方式要不断向市场问计, 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 利用经销商在当地成立教材中心、设置院校代表及出版社直销等方法, 打造教材的优质品牌。

摘要:目前, 高等学校教材出版已成为出版社工作的重中之重。教材营销工作随之尤显重要。本文就是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 对目前高校教材的营销模式做了分析、比较, 并提出建议。

高等数学教材范文第3篇

1《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照解读

2000年《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全国颁行, 它结束了建国50年幼儿师范学校无语文大纲的历史。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比照阅读, 可以发现, 它明显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幼儿师范教育特征。

1.1 性质、任务和指导思想

两者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是完全相同的, 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对语文学科的任务的表述区别很大。新课标这样表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 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 提高国民素质, 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则这样说:“幼儿师范学校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 又具有专业学科的性质。幼儿师范学校语文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能力, 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以及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幼师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幼儿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学, 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必须以学科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联系现实生活, 加强语文实践,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突出幼儿师范特色, 为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师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教学目的

《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强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口语能力, 一定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 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发展智力, 发展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1.3 教学要求

《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分为阅读能力 (13条) 、写作能力 (9条) 、听话能力 (3条) 、说话能力 (4条) 和教育能力 (2条) 五个方面共31条要求。这五个方面都突出幼师专业性质, 尤其是第五点教育能力规定:具有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口语能力, 引导幼儿正确地运用口语进行交往, 适当地运用幼儿化语言和态势语开展教育活动, 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需要, 选择相宜的文质兼美的幼儿文学作品, 生动地朗读、讲述、表演幼儿文学作品。同时说明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是:适应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需要;基本、实用、精要、有序;注重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吸收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分工的衔接, 以及与其他有关学科的联系和配合。

1.4 教学评估

《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评估规定:不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估师生的唯一依据。要注重平时成绩。语文考试, 要着重检查能力, 考试方式要多样化, 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鼓励学生有创见。

2 高等幼师培养目标与学生现状

幼儿师范学校现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较广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较强的幼教职业能力, 能说较标准流科的普通话, 具有较强的听力和口语表达力, 书面表达要求做到观点正确, 文句通顺, 内容充实, 层次分明, 面对幼儿这一既具有幼稚性、未成熟性而同时又是幼儿积极主体性的受教育群体, 教师既是其身心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适宜环境的营造者, 同时又是其游戏的参谋与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积极行为的鼓励者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并成为具有不断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

五年制高等幼师学生是初中毕业生, 近几年, 由于“普高热”的影响, 报考幼师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 学生底子薄, 文学素养较差;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 即人生的可塑期、成长期, 古人云:“文以载道”, 语言文字是生活在社会的人们用以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 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对其进行思维的启迪, 方法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发展智力, 发展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一套优秀的、适用的语文教材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至关重要。

3 高等幼师语文教学现状对教材的要求

有以上分析可知, 幼师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特征, 因此对语文教材的要求也有别于其他类型学校。

3.1 文本的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并强调“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 体裁, 风格丰富多样, 难度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

(1) 选文的适应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学生认知实际发展水平 (能够独立任务) 和潜在发展水平 (在帮助下完成任务) 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我们教学的任务就是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使他们能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 将其潜在发展水平变成实际发展水平, 以实现其认知的发展。从难度深度来看:教材选文一定要难易适度。太难了学生接受不了会丧失自信心, 太容易了又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幼师学生本身的基础文化课知识不扎实, 学生的欣赏领悟和接受能力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 对其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 因而课文选材的深度、难度都应有所不同。

(2) 选文的时代性。

语文课程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决定了教材的时代性。社会在发展, 知识在更新,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 语文教材也应该适应这些变化。叶圣陶先生认为:“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 从青年生活上取题材, 分门别类写出许多文章来, 代替选文。”因此, 教材的选文要适当增加反映当代青年学生生活的作品和学生自己写的优秀文章, 以激起学生共鸣,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文化内涵。

(3) 选文的多样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书, 结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也就是说我们要读各种各样的书, 不仅要读各种体裁, 题材和各种风格的书, 而且要读不同来源, 不同作者的书。只有这样, 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材的选文应该丰富多彩, 从古代诗词到流行文化, 从纪实文学到科普科幻的文章, 从历史追溯到国际热点, 从军事到体育, 从古典文学到青年情感等, 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入选。

教材的选编不仅要求题材, 体裁的多样化, 也要求作者来源的多样化, 特别是收录同龄人文章更能激起他们思想的共鸣, 也更能叩动他们的心扉,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求知, 鼓励他们上进。北大女生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入选广东教科书, 成为教材改革的佳话, 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其实, 这也并非首创, 在美国早有先例。美国高中写作教材《手册》选用的范文全部出自与教材使用者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之手。在教材的第二部分“文章”中, 选用了高中生朱迪斯·派克 (J u d i t h p a r k) 的议论文”微妙的广告” (subtleexploitation) 作为范文, 其中朱迪斯的初稿、二稿、定稿及个人创作体会也全部收入在内。范文作者的学生身份也激励着同龄人写出同样优秀的文章来。

3.2 助读系统

文言文的学习对幼师生来说, 有很大难度, 不少学生甚至有惧怕心理。这就要求助读系统应该详尽而简明。

还体现在课下注释更追求准确性和重点难点的突出。对语文水平相对不高的幼师学生来说, 注释更应该简明。

3.3 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分两大层次:一个层次为课文作业, 如苏教版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一个层次为单元作业, 积累与应用或文本研习。这主要体现在: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不设置简单的一问一答的练习和唯一答案, 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多学科的联系。表达与交流部分, 应淡化相关知识的介绍和系统的训练指导, 引导学生去讨论, 去认知、模仿和实践, 以切实提高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和研究性学习中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和培养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幼儿师范教育是职业教育,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水平, 因此, 对实践性很强的作业要求很高。例如下列作业设计:

(1) 结合注释理解《劝学》、《师说》的文意, 然后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2) 朗读《古代诗歌二首》, 在体会诗作意境的基础上背诵这两首诗, 并用正楷字默写, 然后在小组内评比。

(3) 阅读的过程是自我体验的过程, 当我们恋恋不舍地从《听听那冷雨》和《再别康桥》的艺术世界里走出的时候, 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冷雨”和“康桥”,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口头描述“我心中的冷雨”和“我心中的康桥”。

(4) 编演课本剧。《鸿门宴》故事情节曲折, 矛盾冲突激烈, 人物性格鲜明。请查找资料, 了解课本剧的写法, 各小组推荐部分同学执笔写出剧本, 改定后组织演出。最后师生评价演出效果。

这样的作业系统设计充满了人文气息, 注重对人的情感的唤起, 能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味、应用入手, 对文本进行体验、感悟和鉴赏, 并且设计非常灵活,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 思维得到了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教材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 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凭借, 其适用性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师语文教学一直没有专门的教材, 作为高等幼师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高效使用现有教材的策略, 并呼唤有幼师特色的语文教材早日产生。

摘要: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现状不同于普通中学与一般的职业中学, 这决定了幼师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特征, 因此对语文教材的要求也有别于其他类型学校。本文把《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照解读、分析高等幼师培养目标与学生现状, 从而提出高等幼师教育对语文教材的文本特点、助读系统、作业系统的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高等幼师教育,培养目标,语文教材,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2]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 教育部.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2000.

[6] 叶圣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5:98.

[7] 鲁迅.给颜黎民的信, 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2:218.

高等数学教材范文第4篇

1弥补高等数学不能与中学数学衔接的缺陷

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与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缺乏科学统筹,实施步骤不统一。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启动与实施相对滞后,已经给我国的高等数学教育和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随着中学数学教学的不断改革, 越来越多的高等数学的内容下移到中学,比如:极限、导数;同时也有些知识在中学数学不做要求,高等数学又没有作相应的补充,如:反三角函数、极坐标、复数等。中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以高考为标杆,只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于数学理论不作要求。比如,用导数来判断函数的增长性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所以学生对求导很熟悉,求导公式背得很熟。但是对导数概念,以及求导公式怎么得到却知之甚少,甚至连极限的都不能很准确的理解。但是高等数学,不仅要求会求导数,还要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这部分内容不讲或者略讲,学生还会仅仅停留在只会做题的层面,对导数的概念及里面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不能理解,实质没有提高。如果按照高等数学教材再详细讲一遍,又没必要。为此,就需要任课教师研究高中教材,对有些知识做相应的补充,对有些知识精简,让学生平稳地从中学数学过渡到高等数学。

2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高中阶段学习几乎是每个学生全部的生活重心,奋斗目标只有一个:考取大学,家长为此也投入很多。在经历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升入大学,大部分学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总想着过得轻松些,父母又不在身边,一段时间内会感到迷茫,一时不知该何去何从,不知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不知大学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总觉得大学的四年时间会很长。对于高等数学而言,极限与导数部分在中学已经学过, 他们会觉得这门课很简单,不必费什么精力,这实际上是给他们设了一个陷阱,因为事实并非如此。中学数学是常量数学,研究对象是有限的、直观的,偏重于计算;而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变量,是从现实问题中归纳出的抽象概念,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深入的抽象思维。越往后学生越会觉得难,学起来会越吃力,越被动。为此,作者在教学中总结出如下几个方法:(1)通过做题让他们找回自信,找到学习高等数学的感觉与方法。“数学不做题,等于不学习”,在数学上,做题等于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许多概念和命题就是在反反复复做题中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师可以适当地搞一些随堂解题竞赛,提高他们的学习乐趣;(2)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把写预习报告作为作业让他们完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3)在讲解内容时, 适时地穿插些数学史中与数学家们的有趣的故事,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四:借用专业的数学软件,上课过程中穿插些利用数学软件进行计算作图的问题, 所做的图形精确漂亮,赏心悦目,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学习的效果才能快速地呈现出来。

3利用国内外名校的视频资源和国外的优秀教材 ,辅 助教学

传统教育的场所就是课堂,而课堂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很多的信息。近年来许多世界名校,比如: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把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求知者免费使用。我国也于2003年提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利用互联网, 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们有了向国内外一流教育机构学习的机会。公开课新颖与授课教师独特的授课方式瞬间抓住了高校学子的兴趣。任课教师平时可收集与自己所授专业课程相关程度高的国内外名校网络公开课,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辅助材料和课外学习的补充与延伸,推荐给学生,并且组织一些基于网络公开课相关内容的讨论,做到提供重点难点指导,及时解答学生使用中的困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对于国外的微积分教材,Thomas微积分是一套堪称经典的辅助教材,目前已有第十版。它与国内教材比较,第一个突出特点是是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方面。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紧密结合了最新的实际问题,物理、建筑、几何 、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问题都有;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拓宽了读者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切身感觉到学有所用。而国内教材中的应用题基本上限于微积分在物理、几何中的简单原始的应用,感觉所学知识与现代实际问题相距遥远,学生会感觉学而无用,从而厌学。最后教学就必定会沦为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单单是为修学分而学,学习枯燥乏味机械。

4跟学生多交流 ,改善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热忱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做好教育的根本点。师生关系的好坏会给学生的学习心态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若喜欢哪个教师,那门课程成绩往往会提高;若不喜欢哪个老师,那门课成绩往往就下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业的积极情感; 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情感,对学业产生消极的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 从面影响其学业和成就。为了尽可能地处理好师生关系,多沟通增加彼此的了解是最好的途径。师生之间要达成理解,教师首先要“跳出”自己的世界,走进学生的世界。要理解学生,就要以学生的视域来思考教育,实施教育。

摘要:针对在教学实践中影响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若干因素,本文提出了四个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高等数学教材范文第5篇

【摘要】结合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本文对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进行了探讨。文中阐明了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提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史;教学

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1854~1912)曾说过:“如果我们希望预知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1]

一、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和抽象出来的。内容的抽象、结构的严谨、应用的广泛、发展的连续是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也是数学学习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给学生学习造成接受上的困难;结构的严谨性给学习数学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应用的广泛性造成掌握上的困难;数学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数学知识是连续的,要明白后面的知识,必须了解前面的内容。高等数学是大学低年级普遍开设的基础课,学生对高等数学掌握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掌握,也是决定学生能否升入高一级学府深造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的数学史知识是一个好的措施。19世纪英国的格莱舍曾说:“任何企图将一种科目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确信,没有哪一种科目比数学的损失更大。”[2]可见,如果数学教学中缺少相关的数学史知识,数学教学就会失去其教育价值,数学史对数学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数学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梓坤院士曾指出:“数学教师的职责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等于给了他们长久钻研数学的动力。优秀的数学教师之所以在学生心中永志不忘,就是由于他点燃了学生心灵中热爱数学的熊熊火焰。”[3]课堂上介绍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数学概念的起源、古今数学方法的简单对比等等,都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如果我们今天的课堂能多一点兴趣,多一点人情味,也许能少扼杀几个未来的数学家?

(二)数学史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数学概念

数学是以概念为起点,以公理、定理为依托,用各种思维方法总结出来的一个学科体系。新课程中增加的许多数学概念,如极限、连续、导数、微积分等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一个概念只有在与其历史背景联系时,才能容易被人所理解、所接受。[4]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史提供各种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的来龙去脉,以获得真正的理解,也能把握数学发展的整体概貌,组织起结构良好的知识网络。

例如,在讲微积分时,很多学生对微积分的概念及数学思想方法不甚理解,这时可借助数学史讲述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现微积分的过程。大约从1672年开始,莱布尼兹将他对数列研究的结果与微积分运算联系起来,借助于笛卡儿的解析几何,把曲线的纵坐标用数值表示出来,并想象一个由无穷多个纵坐标组成的序列,以及对应的值的序列,而被看作是确定纵坐标序列的次序。同时考虑任意两相继的值之差的序列。莱布尼兹后来在致洛必达的一封信中总结说:“求切线不过是求差,求积分不过是求和。”[1]这一数学思想贯穿了高等数学概念的始终,如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二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等等,这一数学思想也可用于其他課程相关概念的学习上,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三)数学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M·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的序言中指出:“课本中的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学生一旦知道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地追究他所攻问题的勇气,并且不会因为他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实在说,叙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如何零零碎碎得到他们的成果,应能使搞研究工作的任一新手鼓起勇气。”[5]

数学前进的每一步都可以挖掘为创新教育的极好教材。数学史中包含大量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案例且内容与数学教材密切联系。所以只要教师认真设计,穿插在教学中,不仅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因为通过教师对鲜活过程的叙述与分析,学生从中领悟到抽象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并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是怎样的情形,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把数学史变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材之一。

(四)数学史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知识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而历史上每项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是离不开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它们都是在实践中产生,而最终又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可是,现在高等数学教材的呈现形式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的,是形式化了的东西,它省略了知识的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引进数学史可以重现知识的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如近代微积分的酝酿,主要是在17世纪上半叶这半个世纪。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刺激下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开始迈入综合与突破的阶段,而这种综合与突破所面临的数学困难,使微分学的基本问题空前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确定非匀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使瞬时变化率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望远镜的光程设计需要确定透镜曲面上任一点的法线,这又使求任意曲线的切线问题变得不可回避;确定炮弹的最大射程及寻求行星轨道的近日点与远日点等涉及的函数极大值、极小值问题也亟待解决。与此同时,行星沿轨道运动的路程、行星失径扫过的面积以及物体重心与引力的计算等又使积分学的基本问题——面积、体积、曲线长、重心和引力计算的兴趣被重新激发起来。了解了这些,就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的理解,自觉地将其应用于实践,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策略

数学史知识对于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见到功效,还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讲授数学史知识以发挥其功效呢?

(一)故事策略

虽说数学史并不等于数学故事,但是数学或数学家的奇闻轶事“可以用在课堂上活跃气氛,给数学加一点娱乐的调味品,给它涂抹一点儿人文的色彩,激发同学的热情,缅怀伟大的创造者们的业绩,找回正在消失的兴趣,追寻文化历史的线索,同时也重温一些概念和思想。”[6]

说故事的目的就是要设计一个教学情景,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同时,也可利用故事情景引出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或是借故事情节引入要教的数学概念,也可以利用故事情节的铺设,呈现给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等。

(二)方法比较策略

事实上,数学教学中涉及的许多问题,从它的历史到现在,经过数代数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大都产生过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各种解法。如勾股定理,就有面积证法、弦图证法、比例证法等300余种;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历史上就有几何方法、特殊值代入法、逐次逼近法、试位法、反演法、十字相乘法和公式法等;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历史上也有德漠克利法、穷竭法、割圆法、平衡法、开普勒法和沃利斯法以及现代的微积分方法。通过搜集比较历史上的各种不同方法之后,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弹性。

(三)追踪历史起源策略

追踪历史起源,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前提或原因、知识概括或扩充的经过以及向前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在重演、再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活动中,内化前人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占有镌刻于知识产生中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正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

四、结束语

数学史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认真对待其教学过程,注重结合相应的知识,还要讲求细节等。这样,作为高等数学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当认识到数学史知识教学的意义,重视其教学,自觉端正对其教学的态度。其次,应广泛地阅读数学史知识,深入了解教材中每项知识的产生、发展和与其相关的历史人文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第三,还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有机地渗透到一般的数学知识教学中去,让历史知识在教学中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另外,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数学史书籍供他们课后阅读,例如,数学家传记、数学名著,较通俗的数学通史、专题数学史研究的著作等,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同时也是进行数学史教育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何梅.高校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5):77-79.

[3]王梓坤.让你开窍的数学丛书序[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唐光伦.发挥数学史作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8,18:117-118.

[5](美)M·克莱因著.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美)H·W·伊弗斯.数学圈1[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上一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下一篇:英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