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课程网站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23

高等数学课程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 教学生活化 研究

引言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把数学学好、学活。基于此,文章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

教师是终身发展着的人。内化生活化教学观念需要以日常教学为依托,继续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利用多样的途径如网络搜集生活化信息,参加教师培训讨论生活化教学等,通过多样的途径,对生活化教学建构正确的认知。同时,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将总结到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及时地发现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借此积累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经验,为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活动是以情境为基础的。生活化教学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十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论是哪一科目,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如何,而是能否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小学生唯有以兴趣为前提,才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小学数学还有大量的数字及数学符号等抽象知识和概念,大部分小学生很难轻松地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就成了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难题。此时,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它能帮助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合理地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切西瓜的生活情境,即小明买了一块西瓜,邀请他的好朋友们一起吃。他想买的西瓜平均分成了八块,小华吃了一块,小芳也吃了一块,小亮吃了两块儿,那么请问小华,小芳和小亮总共吃了西瓜的多少?这个西瓜还剩下多少呢?通过这个例子,教师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转换成了趣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且进行解答,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兴趣,也能够培养起他们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不再头疼数学,而是爱上数学,用好数学。

三、合理渗透生活化教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有效地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合理地对学生渗透生活化教学思维,因为只有通过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内容。同時,社会生活中的实时动态,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感悟国家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对社会生活化思维的渗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课题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基本教学目标,合理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定期开展相关的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近期生活实践中发生的热点话题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基本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时事动态,还能不断地为学生渗透生活化教学思维。

四、借助实物进行演示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来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出不同类型的多边形,还可以借助实际的图案来进行教学,各种三角形、四边形、梯形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展示。这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图形展示过程中了解不同图形的属性,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多边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不同图形的特性、分类及拼组,学生也会有更深刻的见解,记忆起来会更加方便,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多边形的知识。

五、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等。

结束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把数学学活,把方法学透,让数学知识真正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文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2021,{4}(10):153.

[2]曹玲玲.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生活化[J].江西教育,2021,{4}(06):66.

[3]朱永昌.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读写算,2020,{4}(36):7-8.

高等数学课程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三项建设中最为关键;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其重要性及特殊性已充分体现了此课程本身的价值。加强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及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建设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高职教育必须至少抓好三项建设,即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是基础[1]。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虽然是以 “饭碗课”为主,但是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以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日后计算机运用、数控机床和单片机编程能力等方面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因此不管是从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还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角度来看,可以说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做好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许多人以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这一想法的由来是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不清。目前在高职中所开设的数学课一般都是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其内容和纯数学基本相同,仍然是变量数学。但在高职中需要解决的是工程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例如,同样是讲述“函数”,高职中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建立现实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函数方面的数学建模,而不再是纯粹强调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问题。但即便是高职中的高等数学也不是应用数学,它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其实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能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等。另一方面,目前的这种状况也给所有从事数学教学的同仁们敲了一次警钟,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建设也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在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岗位群要求综合知识多但不深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多,但并不需要很深,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必需、够用”。例如同样数控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都是从事数控编程,也可能是操作机床或是销售、维修工作,这些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因此为适合岗位群的要求,在学习中就必须涉及到该专业的所有可能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

2.基础课学时少、训练少、习题少,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却很高

同样由于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对于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由此带来的学生训练的机会较少,而且结合专业可供使用的实践性习题也不多,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却并不低。

3.专业需求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一,众口难调

不同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要求仅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基础,而有些专业则还需要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对于有些专业复变函数的知识比较重要,而有的则侧重于线性代数等等,众口难调。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吃不饱和学不了的是两个大头

目前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看法,总认为其就业出路是工人,所以只有在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高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当然也不乏一部分对高职前景看好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些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主体,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学不了。

5.要考虑少数人的需求

高职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去向是专升本,虽然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但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也同样应考虑他们的需求,因此开设的课程中,应考虑为他们将来的升本科打好基础。

三、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

既然高等职业院校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而非学科本位为基础,就应该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统一制订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大纲。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相关的课程评价标准,使一个大纲能为多个专业所用,而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不同的课程模块。除此之外,高等数学要想真正建设好,还必须联合不同专业共同制订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其实课程评价已经不再是某一学校的事,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也称为“内审与外审”。其中“外审”则是社会“第三方”或上级教育机构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或检查,以确定其社会认可度;“内审”则要求学院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对课程本身进行审核[2]。因此,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是提高高职院校内涵的一项实质性工作。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各有侧重地建立该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以促进高等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导数的应用”中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曲线的单调性、凸凹性的特点以及利用导数分析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的应用;而模具专业就应该侧重于曲线凸凹性以及利用导数分析曲率的相关问题上等。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3.增设有关高等数学的公共选修课和讲座

以上提到一个大纲多专业使用,同时整合课程内容,使得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针对性。但是总的来说,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到;而且高职学生的毕业去向中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对数学又有兴趣,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鉴于以上情况,应该在基本的必修课程之后,继续开设这一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程的范围可以覆盖所有高等数学的内容。部分内容较少的模块如傅立叶变换、曲率、边际与弹性等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其他的内容一般来讲,一个模块设置为一门选修课,例如多元函数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可独立开设。而且不管是讲座还是公选课,如果涉及到某个专业的理论基础,可以要求该专业学生限选,其他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愿望,解决了部分学生专升本的问题,同时又丰富了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由于公共选修课门数的增加也有利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4.培养“双师”型数学教师或鼓励数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都是从普通中专或高等专科学校套转过来的,作为高等院校的时间不长,其中的大部分教师都只有理论的知识和相应的教学经验,但对于实践这一块比较陌生,尤其是数学教师大都是从事理论教学的,对于实践几乎是一无所知,对高职中不同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也了解甚少。要想真正能够适应高职的发展必须加强实践能力,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同时,也可以直接将数学教师相对固定到具体的专业,通过对其进行本专业的培训,使之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基础,以在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教学效果。其实,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院校都是这样做的,在引进人才时就直接引进一些本科专业为基础数学或者英语,硕士研究生专业为管理或者机械的毕业生,这样的人才在进校以后,既可以从事基础课的教学,又可以从事专业课的教学,而且他们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更能贴近专业。也可以引进学基础数学或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在岗位上将其培养成能为具体专业所用的懂“专业”的“双师”型教师。

5.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式,这种方式虽然比较节省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但是讲授式很难体现“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参与太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懒散、不愿意动脑筋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讨论式、竞赛式等更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改革以往纯粹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针对概念、例题、理论或应用等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该课程确实是一门理论课程,其考核历来也都是笔试,但在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是否可以像其他课程一样考虑不用笔试,即就不同的章节,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践性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综合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一个成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习惯,改变了以往纯粹灌输式的死的理论;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机械类学生学习误差理论时,便可设计一测量问题要求学生以单、双精度变量的不同方式来估计误差,同时还可以就两种不同计算方式所确定精确度的高低、所用时间的多少等方面来比较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或是估计误差的可信区间(在给定的可信度下)等。

6.开展数学实验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

数学实验是利用实验手段和实验器材,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从直观、想像到发现、猜想,从而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的一种试验。也就是在多媒体手段的支持下,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成一间功能齐全的“数学实验室”。在数学实验室里,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数学实验中也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诚如有心理学家所说:“听过会忘记,看过会记住,做过会学会”[3]。这也是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实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了数学创作的快乐,通过建模活动进一步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针对专业设置相应的建模练习。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练,避免了纯数学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除此之外,开展此类活动,老师必然要先行学习、锻炼、实践,因此这种方式也是培养数学类“双师”的有效途径。

7.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乃至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写进了教学大纲,但真正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实现的却是非常少。教育部有关文件也着重指出,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4]。这一决定表明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需求性。高等数学作为高职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的能力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完美与精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愿意钻研数学的精神和毅力。例如把问题数学化,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史上探索精神和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熏陶会影响人的一生,使其受益终生。所以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使人得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它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数学因其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也同

样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高职教育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的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参考文献]

[1]李南峰,施复兴,罗芸红.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问题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4):14-16.

[2] 苟建忠.谈高职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EB/OL].[2006-12-16].http://www.tech.net.cn/g-jxgg/kcgg/8255.shtml.

[3] 殷堰工.试谈信息化进程中的数学教师专业素养[J].江苏教育,2005,(9):8-11.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50.

高等数学课程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s (B)

【课程编号】(必备项) 【学分数】(12) 【学时数】(216)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化生电体等) 【编写日期】(2007-5-24)

一、 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非数学专业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大体上分为三类四级:理科类 (大学数学A)、工科类 (含大学数学B和大学数学C)、文科类 (大学数学D)。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领域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而设立,其中大学数学(B)是工科类本科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通常适合如下专业:化学、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会计、资源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系统、资源环境与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公共卫生、体育经济等。

通过对大学数学(B)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函数与极限;

2、一元函数微积分;

3、空间解析几何;

4、多元函数微积分;

5、无穷级数;

6、常微分方程;

7、线性代数(某些专业还需要概率统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教授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和各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地、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尤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安排分大学数学B(I)和B(II)两学期授课,总学时为216= 108+108,学分为12=6+6。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选词说明:在下面的表述中,对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由低到高的用词通常为:“了解”、“会„”、“理解”、“掌握”、“熟悉”等。

1 具体含义解释如下:

了解:能描述所讲内容的大概意思、用途和用法,能知道这些内容的出处并在需要时能随时查找出来。

会„:在对所讲内容了解的基础上,还要会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理论或实际问题。如会求、会用、会解、会算、会建立、会判断、会陈述、会举出„实例等等。

理解:对所讲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解或作出解释,并能提出为什么„的原因。在“会„”的基础上,对所得结果能进行正确的评价。

掌握:在对所讲问题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内容的实质内涵能正确提取并加以区分;能从不同角度对内容作出正确解释;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并对结果作出正确估计。

熟悉:能综合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研究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获得正确结果,并对这些方法和结果进行总结推广。 打*号的内容未计学时也不作要求,学生可自学,老师可选讲。

(二)主要内容(BI):(共108学时) 第一章

函数、极限、连续

学时16(课堂讲授12学时+课程实验与习题课4学时)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特性(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2. 理解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3. 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4. 理解极限的概念(对于给出

求N或不作过高的要求),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换元法则。

5. 理解极限存在的夹逼准则,了解单调有界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6. 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7. 理解函数的点连续和连续函数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概念,并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8.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和最值定理)。

第二章

一元函数微分学

学时28(课堂讲授22学时+课程实验与习题课6学时) 1. 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导数描述一些几何量和物理量。 2. 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双曲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3. 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初等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

2 4. 会求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5. 理解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了解柯西(Cauchy)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

6. 会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7.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值应用问题。 8. 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和铅直渐进线)。 9. 了解有向弧与弧微分的概念。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并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10. 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和切线法。

第三章

一元函数积分学

学时30(课堂讲授22学时+课程实验与习题课8学时) 1.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2.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了解可积条件。会求简单的有理函数的积分。 3. 理解变上限的积分作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Newton)-莱布尼兹(Leibniz)公式。

4. 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5. 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以及广义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6. 了解定积分的近似计算法(矩形法、梯形法和抛物线法)。

7. 掌握用定积分表达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如面积、体积、弧长、功、引力等)的方法。

第四章

无穷级数

学时16(课堂讲授12学时+课程实验与习题课4学时) 1. 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的概念,了解无穷级数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 掌握几何级数和p-级数的收敛性。

3. 了解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掌握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 4. 了解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定理,*会估计交错级数的截断误差。

5. 了解无穷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 6. 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 掌握比较简单的幂级数收敛区间的求法(区间端点的收敛性可不作要求)。 8. 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3 xe,sinx,cosx,ln(1x)(1x)9. 会用和的马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将一些简单的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0. 了解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上的简单应用。

*11. 了解函数展开为傅里叶(Fourier)级数的狄利克雷(Dirichlet)条件,会将定义在(,)和(l,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并会将定义在(0,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或余弦级数。

第五章

常微分方程

学时18(课堂讲授14学时+课程实验与习题课4学时)

1. 了解微分方程、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 掌握变量可分离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会解齐次方程和伯努利(Bernoulli)方程,了解用变量代换求方程的思想。

3. 会解全微分方程。

(n)4. 会用降阶法简化下列方程:yf(x),yf(x,y)和yf(y,y)。

5. 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6. 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了解高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7. 会求自由项形如P(n)(x)e、e(AcosxBsinx)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

xx分方程的特解。 8. 会用微分方程解一些简单的几何和物理问题。

(三)主要内容(BII):(共108学时) 第六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学时18(课堂讲授14学时+课程实验与习题课4学时) 1.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2. 掌握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3. 掌握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4. 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了解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5. 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6. 了解曲面的交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

4 第七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学时16(课堂讲授12学时+课程实验与习题课4学时)

1.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

2. 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 理解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一阶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4. 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5. 掌握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的求法,会求复合函数的二阶偏导数。 6. 会求隐函数(包括由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确定的隐函数)的偏导数。 7. 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并会求它们的方程。 8. 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了解求条件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数法,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值应用问题。

第八章

多元函数积分学

学时26(课堂讲授20学时+课程实验与习题课6学时)

1. 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

2. 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了解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 *3. 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会计算两类曲线积分。

*4. 掌握格林(Green)公式,会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5. 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及高斯(Guass)、斯托克斯(Stokes)公式并会计算两类曲面积分。了解散度、旋度的计算公式。 7. 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如体积、曲面面积、弧长、质量、重心、转动惯量、引力、功等)。

第九章

线性代数

学时48(课堂讲授38学时+课程实验与习题课10学时)

1.会求全排列的逆序数,了解对换的性质;理解行列式的定义,熟悉

二、三阶行列式的计算。

2.掌握行列式的运算性质和展开性质;熟悉克莱姆法则。

3.了解矩阵的定义,掌握矩阵的运算法则;会判别方阵的可逆性并掌握可逆矩阵求逆的方法。

4.了解矩阵的分块法及其运算性质。

5.了解向量的一般定义及其运算性质;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及其判别法;会求向量组的秩和最大线性无关组。

6.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法及其用途,了解初等方阵的定义及运算性质。

7.了解向量空间的有关定义,会求向量空间的维数和基并会用基生成该向量空间。

5 8.会判别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并能利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 9.了解向量的内积、方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矩阵的相似性的定义,并会求方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会判别相似矩阵的存在性。

10.掌握实对称矩阵的相似矩阵的计算法,尤其是对角化方法。会用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型。会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型。

11.会判别矩阵及二次型的正定性。

*12.了解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理解线性空间的维数、基与坐标的概念。掌握基变换与坐标变换公式,熟悉线性变换及其矩阵表示式。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高等数学》(第五版)上、下册,《线性代数》第四版。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1.《高等数学》上、下册,李天林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大学数学《一元微积分》,萧树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学数学《多元微积分及其应用》,萧树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高等数学释疑解难》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高等教育 出版社

5.《高等数学例题与习题》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编,同济大学 出版社

6.王金金、李广民、于力编:《新编高等数学学习辅导》—— 配合同济高等数 学(第四版上、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7.《工科数学分析基础》上、下册,马知恩 王绵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数学分析》上、下册,复旦大学陈传璋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微积分(Calculus)(英文版)》,(美)Dale Varberg,Edwin J.Purcell,Steven E.Rigdon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10.《Calculus》,Zhang Fengling,Yao Miaoxin,Zhang Yuhuan,Tianjin Unversity Press

四、先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要求学员先修完成初等数学课程; 教学策略精讲多练;

建议学员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多练习。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120分钟)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

蔡俊亮

高等数学课程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进行了教学体制机制的改革, 同时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教学教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都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 这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 满足人才培养发展需要,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人才。

高等数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关键作用。进入新时代以后,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增加。在这种背景下, 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就需要根据外部变化进行调整, 从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

(一) 课程开设现状

高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满足学生日后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基于此, 高等数学需要充分关注教学材料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材料的基础性作用。当前高等院校高等数学在开设过程中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等数学过分关注其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基础性, 也就是追求学生对各种基础知识的消息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的问题在于忽略了课程的实用性, 导致学生往往不能充分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这导致高校数学教学的课时被大幅缩减, 因为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往往不需要较多时间, 但是没有了实践教学内容, 学生的数学能力往往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高等院校数学课程设置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其数学教学内容与对应的专业结合度较低。一般来讲, 高等院校数学教学统一使用对应的教材, 这虽然能够满足高等院校数学教学的基础需要, 但是没有与学生具体专业结合, 导致数学教学未能与专业内容结合, 导致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实用内容、教学方法等未能满足学生自身专业的学习要求。需要关注的是, 高等数学与专业内容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是针对学生后续发展而言。相同的数学知识点, 在不同专业中的教学也是不一样的, 需要结合专业自身特性对数学教学进行调整, 从而达到促进数学教学和专业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 教学内容设置现状

基于教学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各种基础性数学内容的学习和教学, 当前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初等函数、导数与微分积分等, 这些内容无疑是高等数学的基础, 因此是必需纳入课程教学内容的。此外部分高校的数学教学保留了级数、常微分方程、多元微积分等内容, 但是很多学校已经将这些内容移除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课程。这种内容设置导致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不足, 与专业结合不够;此外高等数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内容, 也使得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发展, 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三、高校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一) 教学内容模块化

1. 根据不同的教学功能划分模块

高等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较多, 更重要的是其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标准分为三个模块, 分别是注重基础教学内容的基础模块, 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模块, 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扩展模块。不同模块的教学方法和重要性是不同的, 而且不同专业对各个板块的侧重点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就应该结合学生专业和数学教学要求实施分模块教学。通过实施分模块教学, 能够帮助老师将高等数学内容实现科学分割,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侧重点实施个性化、针对性教学, 有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与专业相适应的数学应用能力, 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其综合素质。

2. 按照教学要求划分课程模块

考虑到学生需要学习多种课程, 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老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将高等数学分为两个模块, 分别是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其中必修内容包括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有助于保证学生通过对必修内容的学习掌握基础的数学内容, 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选修内容包括延伸性的教学内容如数学历史、数学实验等, 这些选修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专业学习需需要进行学习, 有助于增加数学教学的灵活性, 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 实现教学层次的差异化、教学主体的协作化

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教学的要求不一样,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 老师可以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进行分层,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老师需要充分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 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控制, 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分层教学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差异性, 有助于提高教学灵活性, 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式,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这也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 教材特色化精品化

高等院校高等数学的教材选编必需充分考虑到学生数学水平和专业情况, 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经典的教材, 这是保证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基础。此外还要针对学生专业实际以及学科发展实际对数学教学进行改进, 从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积极采用最新的教研成果, 将其纳入不同专业的数学教学中来, 实现数学教学的精品化。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数学内容, 有助于满足学生日后发展的需求以及参加工作后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 实现教学平台的多样化

1. 开设高等数学知识讲座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实际需求, 学校需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个平台, 为学生延请相关的专家和学者, 为学生介绍最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数学文化, 这种讲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也有助于学生通过讲座了解最新的数学知识, 为其进一步发展学习提供支点。

2.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选修课程

现代高校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时, 应试性太强, 研究性太弱。根据素质教育的推行, 高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提上日程, 在这种课程上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 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敢于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立数学建模大赛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基于此,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大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需要起到引导作用, 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纠正, 帮助学生提高其数学建模效果。通过数学建模大赛,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非常重要, 是很多专业学生必需掌握的基础性内容, 对于学生学习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发展综合应用能力具有关键意义。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高校高等数学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针对性改革。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尤其是结合学生具体专业的改革, 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可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为其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高等院校数学课程体系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 其目的在于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 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提高高校学生的数学能力。此外如今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高校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满足这一需要, 说明高校教学存在一定偏离, 进而严重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基于此, 需要针对高校高等数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从而提高高等学校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同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数学教学的实用性, 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基础。

关键词:高校,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 杨鹏.高校数学教学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09) :125-126.

[2] 欧阳自根, 王会兰, 谭琼华等.地方高校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 2016 (07) :69-70+73.

高等数学课程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三中学)

摘 要:从微课程的特点、微课程设计原则阐述了微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方法,同时以数学为例提出了三个适合数学不同类型的微课程设计,并给出设计者需注意的问题,抛砖引玉,深入研究微课程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有趣、高效的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和手机通讯系统的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学习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微课程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一、微课程的特点

所谓微课程,就是要包含“微”与“课程”两个部分,其中“微”更体现了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减少学习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另外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并以学习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这不是将原本一堂课分解成若干个10分钟,而是要设计一节10分钟的课。

其实微课程并不算是新鲜事物,但是随着移动终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微课程由于其灵活性、片段化、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迅速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所以,灵活、便携、内容精练是其又一特点。

从课程的角度看,微课程不是以章节的方式呈现,而是以点的方式存在。各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关联性要有但不能强。虽然课程肯定要有基础作为铺垫,但课程的独立性决定了微课程的完整性。如果微课程只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存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便很容易失去其独立性,将会失去微课程的生命力,从而成为某一课程的附属品。

微课程作为课程单独存在,其独立性是微课程能够风靡世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学习者遇到某个知识点不明白,可以直接进入某个知识点内容的微课程,不牵扯前因后果,这极大地节约了学习者的时间。

二、微课程设计原则

微課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微”。所以,“微”成为微课程的第一个原则——微原则。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选择要细化,将整体课程分割成小的学习对象,课程内容短小精练,讲解清晰,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另一个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学习活动和资源都要围绕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要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

另外,相比传统教学,微课程更发挥了学习者的主动选择性。在传统教学中无论你是否愿意听讲,课堂40分钟里你只能被动接受,而微课程由于打破了环境限制,学习者更加自主地选择课程,可以重复听讲或者快进跳过不想听的内容。所以,微课程还必须要有吸引力原则,否则就会淡而无味。

三、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

数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在微课程设计中应该将课程设计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微课程。而初中数学又分为概念、命题、方法、关系、问题五种形式,在微课程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设计。

1.数学概念微课程设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其微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描述语言、呈现定义、概念教学、问题探究、小结、巩固练习的顺序设计。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微课程设计,可以创设金字塔的情境,给出金字塔的图片,在引入等腰三角形的边、角等概念,转换为三角图形后,认识顶角、底角、腰、底边,之后可以要求学习者暂停视频播放,并动手通过折纸进行探究。探究结束后及时总结归纳,并能通过语言叙述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图形绘画,既完成了巩固练习,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转化为符号的能力。

2.数学命题微课程设计。数学命题是概念或关系之间的一种判断,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分析能力。微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举例或知识迁移、概括定理、应用、总结、巩固练习的顺序设计。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微课程可以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情境画一个三角形,再提出问题:如何画一个一样的三角形?探讨过后,可以演示尺规作图法画三角形,由此概括尺规作图实际上就是利用“边边边”公理,从而归纳出“边边边”公理,最后巩固练习和总结。

3.数学应用题微课程设计。应用题是数学常见的一种类型,既然是应用题,就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最好先创设情境,抛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已知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方法、总结并再次应用。如互联网流行的美国可汗学院中的一堂《三角学——三角应用题》就是先从日常生活中出发,利用三角形解决航海中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的综合应用,并给出俯角、仰角、方向角的概念,通过一步一步探究,最终使学习者明白三角形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四、微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微课程作为新兴的授课方式,其优点显而易见,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因为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所以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的视角去设计。

2.微课程要适合网络和移动终端传播,所以要控制时间和内容,尽量不要超过10分钟。

3.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

4.由于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所以尽量避免以讲授者角色进行设计,更适合以解答者角色进行设计。

5.为了使学习者加深印象,应该给予提示性信息,比如符号、标识、颜色、文字性说明等。

6.要在微课程结束时给予总结,使学习者能够明白本节微课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果没有实现学习目标,可以重新学习。

总之,微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应用中才能够得到完善,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将在未来学习中发挥作用,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可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献:

[1]刘新英.中学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张玲,周静.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圆周角定理》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2015(6).

编辑 张珍珍

高等数学课程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1 高等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1.1 高等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对学生后继课程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当前高职数学教学在某些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需要。由于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模式未能改观, 高职数学课程基本上节选自本科数学课程, 教学计划是本科的压缩, 既缺少本科教育的理论层次, 又未能摆脱普通专科教育的传统模式, 因而, 没能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学院的发展过程中, 高等数学课程在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摇摆不定, 内容时有增减, 课时时有删减。很难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1.2 课程设置的问题

结合高职学院的发展状况, 我们认为现行的课程体系虽然各具特色, 但缺点很明显, 很难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 远不能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内容与市场、专业和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与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 存在着教的内容用不上, 用的内容没有教等问题。

(2) 现代信息技术吸收不足。教学形式单一, 少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上计算技巧过多, 数学软件并未真正融入教学体系, 忽视了网络等教学形式, 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3) 与专业培养目标割裂。在课程体系上过多考虑数学学科的完整性, 在教学内容上面面俱到, 脱离了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性的功能不足。

(4) 人文素质内容欠缺。认为高职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科学性、工具色彩浓厚, 而忽视了数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 课程设置的实践

2.1 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设置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学科及其机构、顺序和课时分配。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质, 在问题的理论探索的同时, 也有在实践上进行大量探索的需求。通过对不同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的调研, 我们发现高职学院课程的设置不同于一般的普通高校, 数学课程的设置不但具有普遍性, 而且还具有特殊性。在高等数学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基础性原则。高等数学是专业基础课, 是为培养技能性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

(2) 适应性原则。高等数学要根据不同专业设置相异的教学内容, 用什么, 学什么, 教学方法上要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有所不同。

(3) 现代性原则。尽管教学内容相对稳定,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 数学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学内容结构和教材的编写要更加开放,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4) 思想性原则。数学教学内容不仅是为专业提供计算工具和手段, 也应贯穿数学思想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动态性原则。课程设置是一个长期的、逐渐完善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与时俱进, 适时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2.2 课程设置的目标

通过对不同专业的调查研究, 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清数学知识与各个专业知识的联系, 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在培养学生技能中的作用, 也使数学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些专业知识, 对更好地从事数学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课程设置的关键是构造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确定, 要达到以下目标。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决定于专业教学的必需, 决定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解决教学要求的问题, 教学要求是实现教学目的的直接载体, 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只有教学要求明确,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明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我们将高等数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类, 分为“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两大部分。“基础模块”指一元微积分知识, 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专业或生活实例进行教学, 为后续课程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应用模块”指某些专业特殊需要的数学知识, 如线性规划、数理统计、矩阵代数、傅里叶级数等内容, 除此之外, 还包括一些基本的数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

2.3 课程设置的核心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确定课程内容, 明确教学要求, 也就解决了怎么编写教材的问题。教材建设是课程设置的核心,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 也是教法与学法的载体。作为高职学院的教材, 必须要强调高职特色:不要求系统, 但要强化应用;提出问题, 引入专业教学的案例;精选习题, 巩固基础, 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材建设上进行创新实践, 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 以项目驱动为导向, 采用案例驱动模式编写教材, 以应用为主线, 突出模块教学。

3 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

3.1 基础教学

高职人才的就业特点, 决定了他们不需要掌握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而是要掌握用它们解决实际计算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强调应用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理解公式的使用方法, 能解决那些具体问题, 才能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3.2 创新模式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任务引领教学”的教育理念, 将基础模块、数学模型与数学软件有机结合, 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高职数学教学体系和平台, 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臻于完美。创新模式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个性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强调“预期学习成果”, 过程与结果并重,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根据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工作岗位的要求,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 来形成以任务引领教学的教学方式。

(3) 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实验课、讲座课相结合的机动灵活的授课形式, 实现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4) 采取动态考评与集体评分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与结果并重, 实行教、考分离。

(5) 对基础模块、数学模型及数学软件的相互渗透, 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吻合, 同时形成相应的动态过程考核机制。

(6)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 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恰当地利用网络资源, 合理使用教学要素间的和谐、优化, 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把握“任务引领教学, 工学合一”的原则, 我们在高等数学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这些研究还是初步的, 还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探索, 为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摘要:分析了高职学院数学课程设置的缺陷与不足, 提出了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 以任务引领教学, 设置高等数学课程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上一篇:乡村医疗服务协调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纺织环境污染应对措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