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认识论文范文

2023-04-11

高等数学认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本文就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展开讨论,由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一个过渡,总结两者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数学界更完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

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在各理工大学中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靠,对数学的中心思想理解的更加深刻,同时高等数学也是一个基础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反映学习的枯燥无味,要想平稳地达到教学指标,必须提高高等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

一、认清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区别

(一)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从教学内容上存在差别。高等教学教育,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介绍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进度比较快,严格按照进度进行,每节课都有规定的量。

(二)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思想上存在差异。高中数学是专门与高考制度和课程改革理念相呼应的,其教材反映学生的内心特征,是以教师为主导,仅对知识本身进行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思想。而高等教学更注重对数学理论进行探究,对数学定理和原理进行论证。

(三)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高中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应对高考,能够牢记数学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应用到数学试题的计算和解答当中是每一个学生的最终目标。而高等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际运用能力。利用高等数学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是高等数学的核心目标。

二、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的阻碍

(一)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存在脱节问题

1. 教学内容的脱节。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改革,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高校的改革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不免滞后于前者,再加上两者缺乏教学内容的交流,脱节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2. 教学难度的脱节。高等数学对理论性的要求是相当强的,对知识概念必须进行内在的探究,而高中数学的学习和运用都是比较简单的,理论论证的方法不专业,抽象思维的练习也不够。

3.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脱节。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学进度慢,课堂信息量小,知识点讲解细致。而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

(二)高等教学与高中教学环境存在差异。高中时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数学这门课程更是不能放弃的,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和充满无形压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而大学里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使学生自学的时间变得比较多,自我的压力和约束力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学生的思想变得松懈,挂科变成了一件普遍的事情。

(三)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存在重复问题。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有部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教师讲解不当,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了烦躁的情绪。相反的一部分虽然在高中出现过,但却需要更深的推证和论述,用更高的观点阐释,往往却不能被严格对待。

三、完善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完善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高中数学的教学不应当以应试为唯一目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不要步步带领,要结合现代先进的学习软件让学生融入科技的场景学习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带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好教学进度的过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原来习惯性的教学方式过渡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定时间[5]。如若从一开始开始就进行大幅度的快速教学,学生无法很好的进行适应。所以,大学教师在初始阶段必须进行适当的、缓慢的教学进度,随着学生的适当再逐渐加快,从学生的适应期过渡到正常期,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制度。

(三)注重新课程改革的引入。高校的教师要想与高中数学教学制度衔接,必须主动的去了解如今高中数学的内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课程计划制定时,要结合一切实际的情况。在全面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作用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注重系旧引新,从而制定出最有效的教材。

(四)加强实际的教学应用。通过实际的应用活动不仅能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巩固,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深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师的教学中,大量的生活题材是必不可少的。在此,作者认为,可以在每个学年的学习中设置1-2个月的实习,相信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培训和就业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结语

高等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高中数学教育是高等数学教育的基础,高等数学教育是高中数学教育的深化。做好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到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过渡,为此后社会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娟.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与区别[J].湖北经济学院学

报,2011,10(8).

[2] 史艳华,王芬玲.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教

育与职业,2013,20.

[3] 沈静,李凌,张舒.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

研究[J].现中国西部科技,2013,11(12).

[4] 庞轶文.浅析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衔接[J].中国电子商

务,2014,1.

[5] 王继红.浅议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J].投资与合作,

2011,4.

高等数学认识论文范文第2篇

1 重视第一堂课

新生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 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上好第一堂课,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简单介绍, 使学生对《高等数学》有一个大体了解, 认识到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与不同, 同时引用一些数学家的事迹, 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强调《高等数学》的重要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 课堂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

由于《高等数学》中概念较多, 课堂容量比较大,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 课堂语言要有幽默感。幽默的课堂语言使学生一笑的同时, 悟出“笑外音”, 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使得课堂气氛更愉悦。很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 只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字和符号, 而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上这些数字、符号, 就要不断提高自己, 挖掘教材内容, 用形象、俏皮的语言来阐述数学问题。

(2) 要师生互动, 提倡“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 它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 让他们的思维一直跟着你转, 而且你问我答的上课模式更能渲染课堂气氛。数学问题式教学主要抓住以下两点: (1) 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问题情境。以前的教学观念, 在课堂上, 老师是至高无上的, 没有学生可以反对老师的观点, 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激情。而问题式教学则不同, 通过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去想办法解决, 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合作的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 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大家都觉得枯燥的数学问题式教学尤其重要。教师要细心引导学生, 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 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 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又提倡团结互助, 及时表扬学生的正确观点。 (2) 问题教学的保证是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合理学生的思维会紧紧围绕着问题展开思考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是精心准备的, 既是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又能联系到前面学习的内容。譬如在讲解偏导数与连续的关系时, 可以先问一元函数中连续与可导的关系, 再让学员自己证明、举例……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提问一定要有深度, 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同时, 问题的表述要简单明了, 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员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从而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 对知识的叙述一定要严格, 抓住概念本质, 课堂上多强调、多举反例。例如, 在叙述“间断点”这一概念时, 不能笼统地说“不连续的点”, 而一定要强调三点: (1) 函数f (x) 在0x无定义; (2) 函数f (x) 在0x点无极限; (3) ;只要有一点满足就称0x为间断点, 并结合实例来说明每种间断点的分类。而反例则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适时地举反例能更好的表述一个概念、结论等。比如说, 在讲解二元函数的连续、可微、偏导数存在之间的关系时, 可举几个例子, 如:

另外, 课堂上充满激情的讲解能让学生如沐春风。于漪说过:“激情也是数学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如果教师一堂课下来总用一种语调来讲课, 学生就会听得非常疲倦, 觉得数学真是枯燥乏味, 就像听催眠曲一样, 昏昏欲睡。反之, 抑扬顿挫的语言反而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激情也会感染在座的每位学生, 使他们沉浸在数学海洋里, 觉得一堂课下来很充实。我听过一位教授的课, 上他的数学课一点都不累往往觉得还没过瘾就下课了, 那种感觉就像吃大餐还没回味完就结束, 总盼望下顿大餐。学生都喜欢上他的课, 而且他带过的班的高数成绩在大学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同时, 要多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 使整个课堂显现出融洽和谐的氛围, 这样对高数教学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 教学要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好多学生都会有这种想法, 就是这个知识点有用他就会多花时间去学习, 反之就从思想上不重视, 上课根本不听。对于《高等数学》与实际应用的例子一定要讲, 学生看到有使用价值才更有动力去学习。例如, 我们在学习函数求最值, 可以举实际应用的例子, 如军事上求高炮的火力覆盖范围、竹竿记等。

4 多总结, 课后及时答疑

由于中学时总结体型、归纳解题方法及解题技巧的工作都是有老师完成, 所以学生大多不会主动去总结, 再加上大学里《高等数学》知识点又多, 造成的结果就是对知识掌握不扎实, 往往做题时不知道用那个知识点去做。要求学生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就自己小结一下, 同时自己也归纳小知识点与学生共同分享,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求极限的几种方法进行总结, 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的同时, 也加深了印象, 达到掌握的目的, 编一些顺口溜, 如介绍级数敛散性的比较判别法, 可归纳成“大丰收, 发小财”, 即“大的收敛, 小的也收敛;小的发散, 大的也发散”。同时每周定时安排一两次答疑时间,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虑。

在教学手段上, 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二者要一致, 全方位, 多角度地阐述教学内容。特别是介绍空间曲线、曲面, 利用多媒体动画, 能使学生更直观地去认识这些曲线、曲面。

摘要:《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 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而教育者们也一直在不停地探讨《高等数学》的教学, 不断改革。面对刚入学的大学生, 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 如何将他们的好奇心转换成学习动力?文章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教好《高等数学》, 提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幽默感,“问题式”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心灿.高等数学应用205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 李薇, 戴明强.高等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应用[J].高等数学研究, 2005 (2) :30~32.

高等数学认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思考 分层次教学

高等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甚至是文科低年级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和公共基础课。在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中所占课时和学分是最多的,以作者所在的学校为类,高等数学课程分为两学期共192课时,计12个学分。由于数学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几乎每一所大学对高等数学的教学都极其重视。正是由于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探讨一直是大学教学研究的核心,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也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急先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讲授好此课程,为学生该专业的学习打好数学基础,这是值得每一位高等数学老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作者多年的高等数学教学经历,浅显地提出笔者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1 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衔接

由于高考试卷的命题权下放至省级教育部门,为适应各省的高考模式,现在中学教材的编写也由各省教育部门组织编写。这使得各省的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都有所不同。再加上文理分科,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所差异。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的中学数学教学分为文、理两种层次,理科有选修内容,文科没有选修,整个教学内容和深度和10多年前相比也有所不同。但是现在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几乎都是基于10多年前全国统一的高等数学的内容基础上编写的,这造成了现在的大学数学和中学数学在教学内容上既有欠缺的部分,又有所重合。这就需要每位高等数学老师处理好大学教学和高中教学的衔接。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对于大块的欠缺知识点在讲授高等数学课程前系统给学生补上,主要包括下面几个主题:常用(三角)公式和不等式;极坐标;复数的三角表示和指数表示。对于小块的数学知识点,在需要用到时简要介绍给学生。对于重复的部分,主要是导数,着重于导数的本质含义和应用。

2 分层次教学

因为各专业对于高等数学的要求不同,所以分层次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作者的学校分成了理工文三个层次的教学,在每个层次中根据学生的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又分为A、B两类班。不同层次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主要由学生所在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决定。统一层次的A、B类别的班级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主要的不同在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讲授的方式和深度有所不同。这样的好处是既照顾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又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度。当然分层次也有弊端,一方面一个合班由好几个专业组成,有些专业就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这些人往往在班上处于相对孤立的位置,在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方面都不够积极;另一方面将本来一个自然班按照入学摸底成绩(本身这个成绩就值得商榷,因为很多学生都是玩了整整3个月以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形下考出的成绩)分为A、B两个层次,使得B班的学生一进校就觉得比A班的学生在数学上更差,从而埋没了很多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两方面的弊端是以后分层次教学改革不可避免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教学案一体化

近10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融合是以后教学手段发展的潮流。在江苏南京的许多中学里,因为很多课程的构建都是电子化的,而不是传统的板书,这使得学生有时对记录的重点比较茫然。所以现在很多老师已经采用了教学案一体化的做法,将该课的内容框架和例题课前打印好发给学生,在非常重要的地方,比如:总结的结论、例题的解法等地方留白,由学生上课的时候填写进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无误地指点给学生,而且又照顾到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摘抄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正在尝试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融入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约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增加教学的容量和深度;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学生复习带来方便,避免学生复习考试时抱着教材死啃,不知道什么是课程的重点,什么是代表性的例题。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课堂是大势所趋,如何把握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是老师在准备课程时必须考虑的。笔者觉得教学案一体化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这样老师既可以将上课的重心放在讲上,又可以简要地将知识要点板书在黑板上。

4 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学生该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用数学的能力。现在很多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又沿用了高中的方式,重在解题,不重应用。再加上数学课程枯燥而难懂,很多刚进校的大学生总是提不上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果将高等数学的教学和学生该专业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注重高等数学各知识点讲解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解决各专业学科的具体问题,将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和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讲授那些晦涩难懂的例题,笔者觉得这对学生更为有益。除了数学、物理等对数学要求极高的专业以外,现在应用学科领域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数学作为工具的,学生能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不代表能顺利地用数学知识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建立数学建模。在高等数学的授课中,穿插一些数学知识的应用,对他们以后学习专业课益处多多。

恩格斯说过:“辩证而唯物地探究自然需要以数学为基础”。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多、速度快、时间长,学好高数课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解微积分的各知识点,让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作好准备。另一个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恐怕比教授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霍本瑶.浅析多媒体技术辅助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6.

[2] 孙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2.

[3] 彭庆军,张志红.高等数学教学的新问题及对策[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5,25(4):123-124.

高等数学认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小制作;兴趣;体验;创新能力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原始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结合华师大版的新教材所体现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与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离课堂,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物理化学需要小制作,数学也需要小制作,许多数学定理都是数学家通过数学小制作发现的,数学小制作能够打破沉寂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数学有声有色,数学小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两个原则,我认为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设计和运用有针对性、应用性、挑战性的数学小制作,使学生在小制作中形成数学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运用数学小制作,创设探索情景,让学生在动手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小制作,或制作一些模型、图表或拟编联系实际的应用题等适宜的情景,诱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急于去探索和解决,但利用目前的知识又一时难以解决,于是形成教育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探索。

在讲授“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叫学生做一个四边形的模型,让他们摆弄,在摆弄过程中体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质。同时叫学生再做一个三角形模型,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再让学生通过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领悟如何把不稳定的四边形转化成多个稳定的三角形。

通过以上小制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使用学生深刻理解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概念,以及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

在讲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5cm,22cm,10cm,10cm,10cm五根细棍,从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边接,拼凑成三角形。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1)任意的三根细棍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

(2)哪样的三根细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哪样的不能?

(3)各个三角形中的三边边长之间有何特点?

(4)各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即切合实际又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险性的原则,学生兴趣高昂,强烈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教学效果很好。

二、更新教学手段,灵活利用生活中现成的材料做成小制作,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运用数学小制作解决问题时,小制作还要有方向性、启发性、挑战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积极探索。

推导“圆锥侧面积”时,教师出示圆锥纸帽子,要求学生将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圆锥形帽子。学生通过尝试小制作,引起认识冲突,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接着让一位学生将圆锥形帽子剪开,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到要制作这种圆锥形帽子必须先画一个扇形,再画扇形必须知道它的圆心角。已知圆锥的母线长和底面的半径,怎样求出扇形的圆心角呢?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继续创设探索情境,教师把剪开的扇形卷成圆锥,又把圆锥展开成扇形,重复几次,让学生观察分析圆锥的母线长,底面周长与扇形的半径,弧长的关系,有些学生悟出了圆锥底面周长等于扇形弧长的关系。这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猜想,推证圆心角的求法,学生主动交流,讨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最后,再让学生亲手制作半径为4cm,母线长为12cm的圆锥形帽子,大部分学生均能迅速求出圆心角,画出扇形。

通过多层次、多变换的数学小制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猜想,推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不断的探索,主动建构了新知。

三、运用数学小制作,探索数学模型

数学小制作与建立数学模型息息相关,通过数学小制作,可以探索与获取数学模型。

案例:如学习方程概念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一个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想一个数,说出把它除以2再减去3所得的结果,教师就能把他所想的数说出来。如一个学生说出结果为6,教师就说: “你想的数是16”,经过几次成功的试对外开放,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迫切想知道教师是如何“猜”出这个数的。这就为方程概念的建立提供了实例。教学中还可适当编拟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先提出一个问题:“如图三角开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因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剩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三角形ABC画出来?”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 感到很有兴趣, 纷纷动手探究。当学生动手画出图形后,启发学生说出画法,这些画法都直观地建立在“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而这下是所要学的知识,于是引出了课题: “这样画的三角开是等腰三角形吗? ”又一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的思路指向寻求结论的证明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掀起了又一学习高潮。

四、应用数学小制作开展课题研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形成数学体验

学生的思维总是在体验每一次成功之后得到升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得到开发。在讲授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后,我们布置了“某个体经营者因发展业务需要,需向银行等金融部门借贷周期为2年,金额为10万元贷款,请你到银行等金融部门调查了解有关借贷的年利息和方法及操作程序,并帮助他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以及“讲完解直角三角形应用后,让学生测量学校的国旗旗杆的高度和各教学楼的高度”实习作业题,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体验感悟数学的真谛。加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全面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小制作能使学生得到直观启发,增强感性认识。学生经过亲身小制作操作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有些甚至终生难忘。设计和运用合理、成功的数学小制作有利于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领悟真理,是提高数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强.《从巧用材料说起》.数学教学通讯,2002.2

[2]张永.《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福建教育,2003.11

[3]葛军.《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育改革》

[4]叶亚美.《让探索性学习走入课堂》.数学教学通讯,2002.1

高等数学认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可以使教与学达到更完美结合的境界,有助于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最终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本文提出了高等数学课程设计思路基于的理念,并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考评,以及教与学的实施给出了合理性的意见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数学;思维方法;课程设计

0引言

高等数学课程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对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拥有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求索的良好习惯,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熟悉处理大量的工程计算问题的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鉴于高等数学课程是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而服务的性质,这就要求高等数学的教学必须为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缜密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研究创新能力奠定必备基础。对高等学学课程的设计思路的研究与实践于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永不枯竭的课题。

1高等数学课程设计理念

高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以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为依据,以所有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根本为出发点来定位的[1]。高等数学课程应基于以下理念设计:

(1)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适当应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尽量的形象化、人性化并贴近现实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渴望和热情。

(2)要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的心智,崇尚科学精神,自主思考,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作风。

(3)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4)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发现规律、论证规律,应用规律勇于创新的精神。

(5)还要懂得协同合作,内外兼修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2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求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是要对自身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与考研大纲要求的综合考究下制定完善的。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高等数学的教学降低了理论推导与证明难度,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训练,不追求繁琐的计算和变换。另外教学要借助必要的手段,促使学生深入观察,总结规律,体会数学中有关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典型方法,从而加深对数学中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通过数学实验课使泰勒中值定理在学生脑海里有如印章。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设置须满足以下条件:

(1)结合专业要求,以“必需、够用”[2]为基底,侧重基本概念理解和基本方法训练,突出重点,释疑难点。

(2)体现高等数学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联系实际、结合专业、融合信息技术、科学合理。

3高等数学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贯彻课堂讲授少而精,训练最精当、思路最科学、方法最实用的原则,把数学建模思想尽量的融入高等数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去[3]。教师教学要体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简入难,由厚变薄,由粗至精,由学习到应用的完美数学艺术,用真心待学生,用诚心来服务,努力探索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 [4]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旨在使学生主动对所教学知识点进行分条梳理和适当的拓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可以巩固重点又利于提炼方法,教师要进行任务解决分析讲评,促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典型方法有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用数学思维去发现规律、证实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4“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那么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和核心,是检验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4.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自身。

4.2评价原则

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评测。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有必要做好课堂评价和综合评价,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激励每个学生,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多元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素质教育实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指标,还要关注考察学生的情感指标、方法指标等,尤其要重点突出情感指标,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的主动性和参与情况,实验报告的书写认真度和规范性等,研究他们学习的愉悦程度从而及时互动和调整。

3)及时性原则。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必须注意及时性原则,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完成课堂作业时,教师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然后及时给予点评,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提出表扬和鼓励。

4)互动性原则。比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对教师评价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5)深入性原则。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乃至综合素养。因此,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得更好。

这里要指出过程管理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有效性还包括课后课外自修有效性。如单元测试时题目要分类明确,根据知识点要求确定难易,既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意志、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5结束语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应以“授人以渔”为目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出色的协同能力和交际能力等,使学生在进一步的专业培养和教育发展中受益终身,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參考文献:

[1] 张守波.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统整研究[J]. 2009(11):71-74.

[2] 崔永新.高等数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7:1-3.

[3] 王金华.数学建模思想尽量的融入高等数学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学院学报,2010:31-33.

[4]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11):58-60.

上一篇:大学生我是谁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