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差异范文

2024-05-11

阶级差异范文(精选8篇)

阶级差异 第1篇

一、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发展过程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 经过一段反复后, 再次走向彻底否定的曲折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一些正确和精辟的论述对我党采取适宜的政策把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自己周围, 巩固和扩大革命和建设的力量都起了关键作用。

1、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认识及态度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形态, 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社会主义也必将代替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从成立开始就同资产阶级有着许多联系, 所以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就尤为重要。毛泽东在革命早期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明确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 买办阶级、大地主, 反动的知识阶级即所谓的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并且根据资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对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同态度, 在该文中毛泽东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 (即民族资产阶级) 两部分, 两者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必须加以区分对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质的变化也会引起私营经济性质的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出现剥削阶级。虽然建国前夕毛泽东及中共党内领导就有削弱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权中政治地位的思想倾向, 但是建国后最初几年并不具备这样的历史条件。所以新中国的成立后,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也随即被消灭, 但是帝国主义在华经营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还依然存在着。毛泽东也曾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在我们结束帝国主义在华的种种特权之后, “剩下的帝国主义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 可以让他们暂时存在, 有我们加以监督和管制”。因为当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时, 它的主体地位已牢牢确立, 可以凭借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力量, 对私营经济进行引导和监督, 使之健康发展。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内认识与发展

过渡时期针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性, 毛泽东提出对中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即利用其对国计民生的积极方面, 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 改造资本主义企业和资本家为社会主义企业与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策略上的政治力量的利用价值已丧失殆尽, 而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的主要理由, 即经济上由于在实践中主要采取限制为主的政策, 其价值逐步转小, 直至丧失。消灭民族资产阶级似乎就变得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了。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阶级, 而且, 在一个长时期里, 党对原来的民族资本家进行了持久的改造, 他们已经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部分。但是到1956年, 毛泽东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国家政权比以前更加巩固后, 私营经济在中国仍有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必要, 对于具有两重性的私营经济, 可以通过政权的强制力和法制的约束力对其进行规范, 抑制消极作用, 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应以团结、合作为主。之后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 这里的两个“资本主义”的具体内容同中有异。第一个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的私营经济, 第二个则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私营经济。这一前一后的私营经济, 都是私有性质的, 企业主是民族资本家或者原来的身份大多是民族资本家, 它们的资本都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 企业内部存在雇工与剥削, 因此, 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看来, 它们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但也要注意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虽然大多是原来的民族资本家, 但人数不多, 资本薄弱, 已失去了建国初期那种兴风作浪的能力, 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接受了党的领导, 他们创办私营企业, 目的是谋取利润, 而不是推翻无产阶级政权, 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值得说明的是在三大改造完成、资产阶级已经消灭后, 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建设中没有及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做出正确判断, 导致在政治上全面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 从而犯下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二、民族资产阶级与当代私营企业者的差异性分析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党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通过从外部环境、阶级性质以及根本属性上的对比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可以得出当今我们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性。

1、两者的产生环境及发展差异

民族资产阶级与私营企业者虽然从形式上和性质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但是, 从根本上还存在许多不同之处。首先, 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产生的中国特产。它是在私有制的大前提下产生的。而私有企业者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产生的。是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 由多种渠道演变发展而形成的, 他们往往是由个体工商户发展到一定程度, 以及公有制企业进行承包、租赁、改制等发展过程中变为私营企业者。其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发展速度相当快, 仅次于外资经济发展速度, 远远高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平均速度。随着时代的发展, 私营企业者的管理能力及其能量也是民族资产阶级所不可相比的。所以当今的私营企业者远远超过民族资产阶级。

2、两者自身的阶级性质差异

民族资产阶级是以一个阶级的面貌出现的。尽管在当时他们的人数少, 但是他们的总资产在当时社会中占的比重却很大, 尤其在他们身上表现为很大的能量, 并有代表其根本利益的、成熟的政党。从根本上讲, 他们的出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因此, 民族资产阶级是以一个阶级的面貌出现的。私营企业者只是一个阶层, 因为作为一个阶级必须是“一些大的集团”。而当今的私营企业者虽然在人数上已大大超过当初的民族资本家, 在能量上也是民族资本家所不能相比的。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 是享受到改革开放利益的既得利益者, 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他们是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再者, 两者的阶级属性不同。民族资产阶级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是完全的私有者。新的阶层私营企业主都是从劳动者和管理者中产生, 他们本人在成为私营企业者后, 还参与管理等劳动, 他们在经济地位上并没有成为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所以他们只能以阶层的面貌出现, 是人民群体中的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对立的阶级。

3、两者的本质特征上的差异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从诞生之日, 就带有剥削雇佣工人的一面。而中国的私营企业者, 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产生的, 他们在产生发展过程中, 同样进行雇用工人, 带有剥削的性质。但是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文化、技术及能量。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过程来看, 他们能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 在当时的洋务派官僚的排挤和压抑下产生发展生存, 没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文化、技术及能量是不可能生存发展的。私营企业者产生却是利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大好时机,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 以及改制过程中, 利用他们自己的优势——管理能力、文化、技术以及能量, 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下,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他们一方面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剥削的劳动人民的一面。在向社会主义迈进的时候我们对他们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赎买政策。新阶层的私营企业者虽然是在改革中产生, 同样具有两重性。他们首先具有拥护改革开放、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 他们是人民的一部分,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必要的力量, 但私营企业主也具有剥削雇佣的一面。具体体现就是当前我国的私营企业具有生产资料归私营企业主私人所有并完全支配、雇主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雇工是劳动力的出卖者等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特征。

三、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现实启示

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采取了理性的科学态度, 承认新中国需要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继承者和替代者, 在发展过程中与资本主义有关联性。正如毛泽东所讲的“又搞资本主义”, 当然不是说要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而是说要在所有制结构上, 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 适当保存和发展一些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并引进华侨投资。毛泽东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后, 私营经济在中国仍有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必要,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应以团结、合作为主, 这一认识可以说是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所萌发的宝贵思想。这些正确和精辟的思想对我党采取适宜的政策把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自己周围, 巩固和扩大革命和建设的力量都起了关键作用。可以看到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 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 经过一段反复后, 再次走向彻底否定的曲折复杂的过程。同时我们认识私营经济也是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间, 对它的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是不同的, 鼓励引导它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各有特点。由此我们通过这一过程的回顾, 有助于我们今天正确的认识和利用私营资本, 并对把握私营经济以后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卷 (1921-1925)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128.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 1991:137.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91:86.

[4]董明.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5]刘英英, 徐凤月.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J].菏泽学院学报, 2012 (3) .

[6]于颖, 王东哲.毛泽东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演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2) .

阶级差异 第2篇

2.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政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错)标准答案:错 3.《天演论》的作者是陈独秀。(错)标准答案:错 4.如果没有无产阶级加入,五四运动不可能取得胜利。(对)标准答案:对 5.抗战时期,中国政府最高统帅部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正面战场总体战略。(对)标准答案:对

6.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对)标准答案:对

7.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错)标准答案:错

8.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对)标准答案:对

9.袁世凯的去世是造成北洋军阀迅速分裂的根本原因。(错)标准答案:错 10.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变革始于总理衙门的设立(对)标准答案:对

二.单选题 注:每题1.5分。(得分:30.0)

11.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B)标准答案:C

A.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翻译外国书籍

12.《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B)标准答案:C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3.为了让对方支持他复辟帝制,袁世凯与哪个国家签定严重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A)

标准答案:D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14.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最主要矛盾是:()(A)标准答案:A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农民阶级与教会势力的矛盾 15.1945年,陪同毛泽东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除王若飞外,还有()(C)标准答案:A A.周恩来 B.邓小平 C.刘少奇 D.彭德怀

16.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其成员是()(A)标准答案: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17.1940年创办的()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A)标准答案:D

A.延安大学 B.延安公学

C.鲁迅艺术学院 D.延安自然科学院

18.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B)标准答案:A

A.群众运动 B.学生运动 C.工人运动 D.农民运动

19.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B)标准答案:A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了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20.解放战争时期,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B)标准答案:D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21.“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双方主要人物是()(C)标准答案:D

A.陈独秀与胡适 B.李大钊与张东荪 C.李大钊与梁启超 D.李大钊与胡适

22.全国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最典型的战役是()(B)标准答案:B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23.日寇在中国不断挑起事变,进而发动全面战争,下列事变发生在上海的是()(B)标准答案:B A.一﹒二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B.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和九﹒一八事变

24.1930年到1931年,在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形成了()(A)标准答案:D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C.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25.在中法战争期间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爱国将领是()(A)标准答案:C

A.关天培 B.陈化成 C.冯子材 D.邓世昌

26.毛泽东认为: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地位。(C)标准答案:C A.重要 B.战术 C.战略 D.次要

27.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成立的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的机构是()(D)标准答案:A A.联军司令部 B.占领委员会 C.都统衙门 D.联军委员会

28.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A)标准答案:D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29.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放弃了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公有制,而承认了私有制,这一转变表明了太平天国()(C)标准答案:D

A.已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B.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C.起义领导者开始向封建统治者转变 D.能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30.红军是()年开始长征(C)标准答案:C A.1932 B.1933 C.1934 D.1935 31.1946年政协会议的决议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主要是因为()(D)标准答案:D A.代表了中共的利益 B.妨碍了美国控制中国 C.不利于国民党发动内战 D.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32.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B)标准答案:B A.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期间 B.进行战略反攻期间 C.三大战役期间 D.渡江战役期间

33.黄浦军校同一切旧式军校的根本区别在于()(C)标准答案:C A.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

B.聘请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

C.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 D.有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34.太平天国最大的战略失误是:()(B)标准答案:B A.定都天京 B.偏师北伐 C.固守安庆 D.进攻上海

35.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A)标准答案: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36.毛泽东说: “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这里的“这一次”是指()(C)标准答案:C A.参加国民党“一大” B.和平解放西安事变 C.赴重庆谈判 D.参加政协会议

37.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C)标准答案:A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38.为了更好地领导抗日战争,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的文章是()。(D)标准答案:D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dang的任务决议》 C.《中国共产党致国民党书》 D.《论持久战》 39.规定在中国通商口岸可以投资设厂的条约是()(C)标准答案:C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4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B)标准答案:B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41.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之后。(B)标准答案:B A.辽沈战役 B.三大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淮海战役

42.下列土地政策符合1931年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是()(C)标准答案:C A.“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或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

B.“农民分得的土地不得转让买卖”

C.“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

D.“没收富农土地,归苏维埃国家所有”

43.百团大战的直接指挥者是()(C)标准答案:C A.毛泽东 B.朱德 C.彭德怀 D.贺龙

44.中国先进分子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在()(B)标准答案:C A.辛亥革命之后 B.新文化运动之后 C.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D.五四运动之后

45.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B)标准答案:C A.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B.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D.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4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C)标准答案:C A.严复翻译《天演论》 B.孙中山创立《民报》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47.在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共杀害了约()中国军民。(D)标准答案:B

A.10万以上 B.30万以上 C.5万

D.50万以上

4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是()(B)标准答案:B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共同纲领》 D.《建国方略》

49.“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C)标准答案:C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50.1938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是(A)标准答案:A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三.多选题 注:每题2分。(得分:2.0)

51.革命党人为推翻北洋军阀而进行的斗争有()(AB)标准答案:BCD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52.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和发动的起义,有()(BD)标准答案:AB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金田起义 D.南昌起义

5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ABC)标准答案:AD A.民主 B.自由 C.平等 D.科学

54.20 世纪初,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书籍纷纷涌现,其中包括()(ABD)标准答案:ABCD A.《革命军》 B.《猛回头》 C.《警世钟》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5.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AB)标准答案:ABCD

A.民族独立 B.人民解放 C.国家富强

D.人民共同富裕

56.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是()(ABD)标准答案:CD

A.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 B.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C.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

D.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57.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举行全国性的反攻部署,()(BCD)标准答案:BCD A.中共中央撤离延安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陈毅、粟裕率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 D.陈赓、谢富治率军挺进豫西 58.19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边疆危机”包括(ABD)标准答案:ABCD A.英国侵入西藏、云南 B.法国侵犯广西 C.日本侵犯中国台湾 D.俄国入侵新疆

59.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有()(ABD)标准答案:ABCD

A.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 B.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涨

C.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 D.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60.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了的专门供工人阅读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有()(ABC)标准答案:ABCD A.《劳动界》 B.《劳动音》 C.《工人月刊》 D.《济南劳动月刊》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对)标准答案:错

2.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错)标准答案:对

3.20世纪初,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严禁中国人民反帝。(对)标准答案:错

4.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主义的腐朽。(对)标准答案:错 5.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对)

标准答案:对 6.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对)

标准答案:对

7.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对)标准答案:对

8.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对)标准答案:错

9.“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斯强也”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对)标准答案:对

10.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主要指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错)标准答案:错

二.单选题 注:每题1.5分。(得分:30.0)

11.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主要是利用了()(A)标准答案:D

A.边疆地区民族分裂势力猖獗 B.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进行卖国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D.中国政局动荡,中央集权削弱 12.洋务运动最先从哪入手的?()(A)标准答案:D A.兴办民用企业

B.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C.建立新式海陆军 D.兴办军工企业

13.《双十协定》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这主要是因为它()(B)标准答案:B A.保证人民享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B.决定召开各派力量政治协商会议 C.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D.决定迅速结束训政和实行宪政 14.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A)标准答案:B A..洋务运动以后 B.甲午战争以后 C.中法战争以后

D.“公车上书”以后

15.维新派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建立()(B)标准答案:B A.民主共和制度 B.君主立宪制 C.开明君主专制 D.汉族皇帝的新王朝

16.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C)标准答案:D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7.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B)标准答案:B A.康有为第一次上书

B.公车上书

C.D.《孔子改制考》发表

18.下列通商口岸开放的先后顺序是:()(D)标准答案:B

A.南京、天津、淡水、苏州 B.上海、汉口、天津、重庆 C.厦门、天津、沙市、琼州 D..广州、杭州、天津、九江

19.抗日战争胜利后初期,中共的主要政治任务是()(C)标准答案:C A.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C.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D.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20.大革命开始时的革命根据地在何处?()(A)标准答案:B A.湖南 B.广东 C.广西 D.江西

21.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C)标准答案:C A.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翻译外国书籍 22.太平天国的领导骨干主要是:()(C)标准答案:B A.苗族人 B.客家人 C.回族人 D.壮族人

2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C)标准答案:C A.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B.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C.民主与科学 D.民主与法制

24.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首先发动的。(D)标准答案:D A.维新派 B.保皇派 C.立宪派 D.革命派

25.太平天国最先分封的五王之中,哪一位最先牺牲?()(D)标准答案:B A.东王 B.南王 C.西王 D.北王

26.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C)标准答案:C A.仿效欧美政体 B.发展资本主义 C.延续清政府的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27.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在当时的积极影响主要是()(B)标准答案:B A.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批驳了“保皇”主张,宣传了革命的必要性 C.论证了反满与反封建的区别 D.阐述了推翻清朝后的建国方略 28.毛泽东说: “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这里的“这一次”是指()(C)标准答案:C A.参加国民党“一大” B.和平解放西安事变 C.赴重庆谈判 D.参加政协会议

29.1947年夏,同刘伯承一起率军挺进大别山的是()(C)标准答案:C A.陈毅 B.粟裕 C.邓小平 D.谭震林

30.《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的内容是()。(D)标准答案:D A.赔款数额巨大

B.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开辟运输新航线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31.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A)标准答案:A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32.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的内容包括()(C)标准答案:A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 D.实现共和

33.袁世凯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后,孙中山发动了()(B)标准答案:B A.护国运动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中华革命党的起义

34.孙中山在()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A)标准答案:B

A.《国民报》

B.《民报》发刊词 C.《万法精理》 D.《民约论》

3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D)标准答案:C

A.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同顽固势力的论战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C.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了起来 D.把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

36.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C)标准答案:A A.毛泽东 B.周恩来 C.董必武 D.何淑衡

37.二七惨案后,中国工人运动掀起的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起始于()(A)标准答案:B

A.省港大罢工 B.五卅运动

C.青岛日资纱厂工人罢工 D.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38.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B)标准答案:B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9.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C)标准答案:C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于日本巨额赔款

40.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在()(B)标准答案:B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4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D)标准答案:C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42.1915年12月25日,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云南独立的是()(D)标准答案:B

A.李烈钧 B.蔡锷 C.黄兴 D.唐继尧

43.在抗日战争的淞沪会战中,率领“八百壮士”孤军据守四行仓库的爱国将领是()(A)标准答案:D A.佟麟阁 B.赵登禹 C.戴安澜 D.谢晋元

44.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C)标准答案:B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45.“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温和,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标准答案:C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46.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地点在()(C)标准答案:C A.南京 B.武汉 C.重庆 D.上海 47.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一个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改革纲领是()(C)标准答案:C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兴国土地法》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48.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C)标准答案:C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平型关战役 D.徐州会战

49.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B)标准答案:C A.中国第一次被英国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50.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B)标准答案:D A.晋绥根据地 B.冀鲁豫根据地 C.苏南根据地 D.晋察冀根据地

三.多选题 注:每题2分。(得分:2.0)

51.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ABC)标准答案:AB

A.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

B.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C.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D.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52.1905-1907年间,围绕着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展开大论战的主要内容是(()AC)标准答案:ACD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依靠农民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D.要不要社会革命

53.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ABD)标准答案:ABCD A.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B.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C.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D.颁布新的学制

54.20 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人物有()(AC)标准答案:ABD A.章炳麟 B.邹容 C.康有为 D.陈天华

55.下列活动与陈独秀有关的是()(ABCD)标准答案:ABD A.创办《新青年》 B.指导和推动五四运动 C.出席中共—大

D.1920年初开始考虑成立中国共产党 56.1922 年 7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ABD)标准答案:ABCD

A.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B.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C.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D.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57.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三大战役是指()(ABC)标准答案:ABC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8.《马关条约》签订后,(ABD)标准答案:ACD

A.俄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59.“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相同点是()(ABD)标准答案:BC

A.会议从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全力纠正了错误 B.毛泽东都参加了会议并提出正确主张 C.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

D.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问题的开始

60.下列对秋收起义的认识正确的有()(ACD)标准答案:ABC A.是发动群众的正确抉择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61个阶级弟兄和他们的阶级敌人 第3篇

1960年2月3日深夜,一箱来自北京新特药商店的二硫基丙醇,被及时空投到山西省平陆县,当地六十一个中毒民工因此脱离了生命危险。《中国青年报》记者据此采写的新闻特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成为近半个世纪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然而,在这“千里急救”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饭锅里的砒霜

“2月2日,在山西省平陆县一座新落成的红色大楼里,灯火辉煌。中共平陆县委扩大会议,照常进行着。与会者心神振奋,讨论的是1960年跃进规划。

七点钟时,县人民委员会燕局长匆匆奔进会议室,找到县人民医院王院长说:

一小时前,风南公路张沟段有六十一名民工,发生食物中毒,请立刻组织医务人员抢救!……”

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这次“千里救急”的起点正是从这次被打断的县委扩大会议开始的。这段描写透露出中毒事件的两个背景:一个是大跃进,一个是修路。

1957年,不顾黄万里等专家的反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黄河两岸,近30万居民告别故土。为了方便移民的生产生活,1959年10月,西起芮城风陵渡、东至平陆县南沟的风南公路开建,三百多个农民被临时抽调,组成张店公路营,负责修筑风南公路张沟段。在大跃进的口号声中,该营和其它工程队一样,在1960年的春节没有休息,要“打个开门红的大胜仗”。

就在此时,发生了中毒事件。但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篇特写中,并没有提及民工们为什么会突然中毒。

据时任张店公路营三连三排排长的李中年回忆,196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六)下午6时左右,同往常一样,收工后,他和几个干部先去检验当天挖掘的土方。回到三连驻地时,其他人大都吃完饭了,锅里的高粱面汤所剩无几,李中年顺着锅底盛了一碗。“喝着喝着,咦,碗里有一小块石头,小手指头大,红色的。”李中年感觉很奇怪,但也没有太在意。喝完面汤,他又走进灶房,看见灶台上也放着一块红石头,只是块头更大一点。炊事员说,是从锅里捞起来的。

而就在此时,先吃完饭的民工,一个个捂着肚子,纷纷嚷嚷胃里难受,有人开始呕吐。突然,李中年的头开始发晕,一股面汤从嘴里涌出来。“大伙不要吐了,现在粮食这么紧,吐了大伙要受饥啊,挺一挺,难受就过去了。”50多岁的民工刘振江劝道。

是不是吃的东西不干净呢?混乱中,有民工拿起秤砣,把灶台上的红石头砸开,舔了一下,跑出来喊:“红信!咱们连中毒了!”红信又叫砒霜,是一种由砷矿烧炼而成的毒药。当晚9时左右,县医院的医护人员赶到现场。诊断结果显示,的确是砷中毒。然而,没有一个医生有治疗砷中毒的经验。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样描写当地医生抢救中毒者的场景:

“他们使用了各种办法:给患者喝下了绿豆甘草水解毒,无效!给患者又注射了吗啡,仍然无效!……无效!无效!

紧张,无比的紧张!空气窒人,医生、护士挥汗如雨。县人民医院负责医生解克勤等同志,经过紧张详细的会诊后,断定:“非用特效药‘二巯基丙醇'不可!必须在四日黎明前给病人注射这种药,否则无救!赶快派人去找!”

正是在本地医生救治无效,不得不去寻找特效药的情况下,才引发了平陆县委书记向北京求救的行动:

“郝书记斩钉截铁地说:‘为了六十一位同志的生命,现在我们只好麻烦中央,向首都求援。向中央卫生部挂特急电话!向特药商店挂特急电话!’

于是,这场紧张的抢救战,在二千里外的首都,接续着开始了……”

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此将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北京方面如何找药,送药。实际上,就在各方力量“千里救急”之时,在平陆,一场针对投毒的侦破工作也同时展开。

通过平陆县档案馆所存的相关材料,可以复原出这次案件的侦破过程:

2月2日晚上,在医生抢救民工的同时,平陆县公安局局长燕英杰带领十多个公安人员赶到现场。据炊事员反映,当天下午做饭时,民工张德才以舀热水洗脸为由,端着盆子接近过灶房。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张德才确实表现反常。以往每次盛饭,他都抢着从锅底捞稠的,可那天只在锅沿盛了一碗稀汤,并推说自己有口疮,让给别人吃。饭后,张德才虽然也趴在地上呕吐,却没有吐出任何东西。

燕英杰亲任主审,就地突审嫌疑人张德才。张德才很快交待了作案经过:当天下午3点多,他借口进伙房打开水,将两块红信偷偷丢进饭锅。二十分钟后,他被拘留。侦破非常迅速。平陆县委呈交上级的报告里称,从开始勘察到最终破案,仅用了8个小时。

在档案材料中,张德才被一致定性为“暗藏在革命队伍里的反革命分子”,他的“罪恶历史”包括:曾供职于日伪保安队,阎锡山爱乡团、反共复仇队和保警队情报组,淹死过农会主席,1953年强奸妇女未遂,被判刑6个月。

档案里至今还保留有许多张德才的照片,这都是他被捕后拍摄的。在照片中,张德才尽管个头很高,但体型消瘦。

投毒者

张德才,平陆县张店公社前滩村村民,1929年出生。按照档案中记载的经历推算,张德才应该在16岁之前就参加了“日伪保安队”,在20岁之前就参加了“阎锡山爱乡团”、“反共复仇队”、“保警队情报组”等组织,并且一贯对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仇恨。而这也正是他要破坏大跃进,对“阶级弟兄们”下毒手的思想根源。

但与张德才同村的小时候玩伴刘克武却否认这样“贴标签”的说法。他说,张德才不到10岁就没了双亲,缺乏家庭教育,有点调皮。“是参加过警备队什么的,但当时他就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孩,什么都不懂,人家让他送个信跑个腿啊,叫他干啥他就干啥。其他孩子吧,家里有老人管着,不敢跟警备队混,他家里没人管啊。”

同村人张明亮也回忆说,“说他为日伪服务,多么多么坏,我说不清。他当时年龄很小啊。日本投降以后,我们这里拉锯。这边是国民党二战区,那边是八路军游击队。国民党来了,需要找人维持,共产党来了,也需要找人维持。”

既然并不是一贯怀有“阶级仇恨”,那么张德才为什么要投毒呢?

在平陆县纪委工作的李敬斋曾长期关注过此次中毒事件,并写有纪实文学《穿越时空的真情》。据他介绍,张德才在1949年后的经历比较波折。1958年他被太原钢铁厂招聘为工人。可惜好景不长,在随后的肃反运动中,他因“历史问题”被清退,押回原籍管制改造,1959年10月来到风南公路工地。刚到工地的张德才,工作勤恳,深受大家喜欢和尊敬,很快被营里安排为三排排长,可是,一场风雨终结了他短暂的辉煌。

当年12月的一个雨雪天,北风肆虐,民工们又冷又饿,但连长坚持“突击”。吃过午饭后,张德才倒下就睡,没听见下午开工的哨子,一直睡到天黑。这一次酣睡成了张德才命运的转折点。

当天晚上,他被揪到公路营的辩论会,站在会场中间,所有的干部轮番上阵批判。有人说他干活偷懒,有人说他吃的馒头总是比别人多。此时,副连长仝仁明站了出来,揭发他曾扣压过某个民工两块钱。

张德才的排长职务被当场免掉。随后,张德才捂着肚子,声称自己生病,没打招呼就回到了前滩村。1960年1月19日,村干部通知,如果不马上回到工地,食堂将停供伙食。次日,张德才忐忑不安地回到张沟,晚饭后,他被指定站在空地中央,又一场批判会开始了。

批判会上,张德才的所作所为,已经不是简简单单怠工偷懒,多拿多占,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企图破坏,蓄谋已久,参加修路一贯消极怠工。利用春节时间,说什么:过年在外吃不习惯,吃白面少,肉少,煽动民工要求放假,制造混乱,瓦解军心,企图破坏公路的修筑。”

民工赵铁成至今还记得,这一次的辩论会持续了很长时间,“从晚饭后开始,一直辩论到鸡叫”。而后来平陆县交给上级的调查材料中则称,当时“有高度觉悟的群众,绝不受骗,对他的言行进行了严厉地批判。”

中毒事件发生之后,各地涌现了无数宣传画。其中一幅漫画反映的正是辩论会的场景:民工们围坐,一个领导模样的人站在桌子前,严肃地举起右手,坐在场地中央的张德才缩着脖子,脸色发绿。远处的山峰上,太阳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已经无法知晓,辩论结束后张德才的心理。而据档案材料记载,张德才事后交代,正是这次辩论使他产生了报复的想法,报复对象是批他最凶的三连副连长仝仁明。

张德才承认,他设想过三种报复方法。其一,是悄悄把毒药丢进仝的碗里,效果虽好却很难实施;其二,把毒药拌到玉米面里蒸成馍,但“副连长从来瞧不起自己”,不会吃他的东西;其三是用利器暗算,可“一下子解决不了,就会暴露自己”。

李敬斋说,十多年前,他认真查阅过当地公安局保存的投毒案卷宗,在张德才的供词里,录下这样一个细节:张德才产生报复想法后,也犹豫过,但有一天上午,他突然想起了女儿。他决定为女儿买一双小花鞋,可口袋里没有钱。他只好向民工们借钱,但此时的他,已经是被批臭了的人,没有一个人肯借给他。“这一切,都是该死的仝仁明造成的,我一定要碎了你!”后来他决定,“干脆把红信放进大锅里”。

刘克武还提供了另外一个说法。刘克武的父亲刘振江,当年与张德才同在三连,住在一个窑里。“事情过去之后,听我父亲说,张德才其实也没想要毒死这么多人。春节嘛,他想偷懒,不想干活,其实大家都不想干活。他就想着丢一点红信,致使全连的人都拉肚子,这样就不用上工了。”一个佐证是,中毒当天张德才还拿着碗说,“振江哥,把我的也喝了。”刘克武相信,如果张德才知道红信会把人毒死,他绝对不会劝平素跟自己关系很好的邻居多喝。

张德才的红信来自一个叫回申娃的人。“有一次,张德才发现雪地上有狐狸的脚印,他跟民工回申娃和议,毒死个把狐狸弄张皮子,回申娃回家拿了半斤红信交给他。”刘克武说。红信有杀虫效果的,被当地农民用来拌种子,并不难找到。

事发后,回申娃被张德才供出,也被公安机关逮捕。有关档案这样给回申娃定性:地主成份,土改中被批斗,家产被分,从此对党和新社会产生不满与抵触,时时图谋对党和人民进行报复。

但在刘克武的印象中,这个回申娃憨厚老实,是地主家的养子,耳朵有点背,他被判刑是因为“倒霉”。

新闻热潮

中毒事件在平陆县引发了轩然大波。时任平陆县县长,今年82岁的郭逢恒对当时的紧张气氛记忆犹新,“有人投毒,你那个地方到底有什么问题?领导要追问啊!”正因为如此,县委立即打招呼:严格保密。

实际上,就在中毒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已经有记者赶到了出事地点。这就是《平陆小报》头版编辑常建华。当天,他正在另外一个公社采访,突然接到报社领导的电话:张沟工地发生了集体食物中毒,快去看看。第二天一早,常建华就赶到现场。

“写了大概一千多字的稿子,下午就带回报社了。”常建华回忆,报社领导立即向县委请示,但得到答复却是:目前不宜宣传报道。

但事情却在2月6日发生了逆转。当天晚上,常建华俯在收音机前收听和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这是当时各地媒体获取中央消息的最佳途径。突然,音箱传出一则消息:首都军民抢救六十一个中毒民工。他猛地站起来,扭大音量,大声喊道:“快来听!中央台报道中毒事件了!”编辑部里正在工作的几个人全都围了过来。

“我们一下子醒了。”常建华说,当时大家七嘴八舌:“还是大报有水平,选择救人的角度,真巧妙!”“这不就坏事变成好事了嘛!”“我们也上报!”

2月8日,《平陆小报》一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毛主席派飞机送来救命药”的“好消息”。一版下角,配发了《敌人的任何破坏挡不住我们前进的道路》的评论。

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消息,来源于《北京晚报》2月6日刊发的“千里救急”,作者是北京卫生系统的一个通讯员。没想到的是,这篇一千多字的通讯员来稿,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旷日持久的新闻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等报纸也迅速转载或刊发了这一消息,“崇高的阶级友爱精神”和“伟大的共产主义风格”,成为这场新闻热潮的主调。

2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长篇特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及长篇社论《又一曲共产主义的凯歌》。次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并配发了社论和编者按语。各省、地、县各类报刊及各个电台、广播站的广播紧跟其后。这篇特写引起了巨大轰动。

一个名叫张胜学的读者,给《中国青年报社》写信,“深夜十二点了,我们仍围着文书的办公桌,听他读《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长春师专速成中文一班的全体学生围坐在火炉旁,一边讨论,一边由一名同学代笔写到:“《中国青年报》的长篇特写把我们的心都揉碎了……当读到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因缺乏特效药生民垂危时,我们的心都要急出血,恨不得马上变成巨鸟,展翅飞到平陆……当降落伞带着药物顺利落到地面时,我们的一颗心‘腾’地放下。这时,大家不知为什么一个个变得‘傻呵呵’的样子,表情那么的认真和严肃。不知谁喊了声‘社会主义好!’大家都跟着叫起来。”

全国各地报刊,纷纷派出骨干记者,奔向平陆这个地处偏僻的山区小县。

“为了满足采访要求,县委决定,分成两个班子,一个抓生产,另一个主要是搞接待。”郭逢恒回忆,一下子涌来这么多人,平陆“有点吃不消”。新县城刚刚建好,县招待所只有几间接待室,十几个床位。面对大批记者、演员和上级领导接踵而至,县委只好紧急动员,加紧收拾新建的政府大楼,当作临时招待所。

“我去三门峡,跟他们的市委秘书联系”,时任县委秘书的张明亮边比划,边笑着说,“那天搞了一辆车,把三门峡市百货大楼里所有的毛毯和被子全拉过来了。”县委还专门找了一个烹调技术高的炊事员,增设小灶,张明亮按单点名,不能按时回来地等着,随回随热,保证吃好。

当时,身为县长的郭逢恒,一年只能签批一万元资金,可中毒事件发生后,短短两个多月,流水式的接待,耗资巨大。“粮食当时很紧张,但没办法,挤一些出来,肉啊蛋啊,还多少要找一点。”郭逢恒不得不冒着挨上级处分的危险,批了近三万元招待费。

新闻热潮一直持续到四月上旬。仅仅根据平陆县档案馆的资料统计,这时期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的通讯、报道、评论和读者来信,达六百多篇。与此同时,大量慰问信寄到平陆,仅长春师专,就写了248封。

这些慰问信至今还保存在平陆县档案馆。翻开这些慰问信,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抬头大多直接写着“敬爱的毛主席”。的接下来是摘抄几段《人民日报》的社论,然后是表达自己要“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的决心。

惩治“反革命分子”

3月12日,平陆县人民法院在县礼堂公开审理投毒案。山西新闻电影制片厂现场录影。礼堂舞台上高悬一条横幅,上书“平陆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反革命投毒案”17个大字。

公诉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张、回二犯确系一贯反动,仇视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民愤极大,罪恶昭彰。为了保卫人民生命安全,保卫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飞跃发展,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精神,建议法庭对反革命投毒犯张德才、回申娃处以极刑,以清民愤。”

次日,合议庭办公室收到工人、农民、学生、商业职工送来的300多封控诉书。控诉书中,人们对张、回二人设计了22种执行死刑的方式,有枪毙、杀头、割丸、解剖、放天灯、油锅炸、活剥皮、碎尸万段、千刀万剐、抓舌、挖眼、钉在城墙、挂十字路、乱棍打死、吃五脏六腑、鼻子扎钻、两肩吊罐等等。不少人甚至要求政府将张、回二犯交给自己处理。

“我看这个材料的时候也想,大部分死刑方式,他们也都只是听过而已啊。”李敬斋说。这些残酷的刑罚,很多出自历史故事和民间传奇,关键时刻,当地人们的记忆力和想象力着实让人惊叹。或许,当时的他们认为,这些控诉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罪犯是想毒害我“阶级弟兄”、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敌人”。

仅有三封控诉书建议回申娃判处无期徒刑,但最终的判决结果是,两个人都执行枪决。

4月2日,平陆县一万多个群众代表参加了行刑大会。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现场拍摄。中毒民工,一个接一个冲向主席台,控诉张、回二人的罪行。

群情激愤的受害者家属也在怒吼声中冲上台控诉,“你是一个本质不变的地主反革命分子……就是挖了你的心,也难解我的恨,要求政府枪毙反革命分子,为六十一个民工报仇。”

枪声刚落,《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报刊便先后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平陆事件的教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等长篇社论。《人民日报》的社论开门见山地说:“这个反革命暗害事件说明了什么呢?……平陆民工受暗害的事件清楚地说明,肃清残余的反革命分子,以及诈骗、盗窃、流氓等反革命分子,仍然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而《中国青年报》的社论“提高警惕,肃清残敌”则强调:“认为在肃反、反右斗争取得胜利后就没有什么阶级斗争了,社会主义建设可以风平浪静了,这种想法是幼稚的,也是有害的。”

一时间,作为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典型案例,“平陆事件”被众多的文章引用,从理论界到党政部门,从企业单位到人民公社,阶级斗争的呼声骤然高涨,各地纷纷召开座谈会讨论学习。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认为政治斗争是国内主要矛盾的理论家和官员的武器,以及阶级斗争升温的催化剂。“平陆事件”本身结束了,但引起的“阶级斗争”热潮刚刚开始。

各级党政部门籍此清除了很多“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在山西太原,从4月3日起,不到半个月,就从省直及太原市的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大厂矿剔除了一千多名“五类分子”和政治上不可靠的人。平陆县则从炊事员中清除“五类分子”64人,调整富余中农44人,增添贫下中农373人,实现炊事员、管理员中没有五类分子,贫下中农占管理员和炊事员总数的80%。

“平陆事件”之后,全国各地到底清除了多少“五类分子”,很难统计。更难计算的是隐性的影响。据刘克武和张明亮回忆,张德才和回申娃二人被枪毙后不久,前滩村又发生一起牲口中毒事件。后来经过证实,是因为一个饲养员误将六六粉当成水泥,抹牲口槽而致。但当时阶级斗争情绪异常高涨,尽管这个人是贫农、老党员,还是被枪毙了。而另外一个叫回运虎的饲养员,出身地主家庭,恐惧不安,听说有人被枪毙,便跳井自杀了。

波澜过后

1960年6月26日,风南公路全线贯通。锣鼓欢腾,民工们的使命就要结束了。过去的4个月中,这些普通农民经历了一生中最大的波折,先是突然中毒,随后竟然被新闻媒体炒得火热,按李敬斋的统计,四分之一的人上过各类报刊,百分之九十的人被摄入各种镜头,五分之一的人在各类集会做过报告。

但随着新闻热潮的跌落,他们身上的光环也慢慢隐没。在民工解散大会上,公社领导曾宣布过一个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消息:县里准备给他们安置工作。可是,当年8月,中央做出了加强农村工作提高粮食生产的决定,平陆县陆续下放了几百名干部到农村。安置工作的事情不了了之。他们依然按照原来的轨迹生活着。六十一个农民里,只有四个年轻人后来走出大山,其他人终生与土地相伴。

在这批“阶级弟兄”里,有几名本是地主、富农家属成份,在中毒期间,他们短暂地享受到了“阶级弟兄”的待遇。但“平陆事件”过后,他们依然没有逃脱厄运。

西牛村的赵铁成,回村后参加了“突击队”,表现积极,但因为是地主成份,一直被冷遇。文革中,他和父亲被造反派拉上大街,戴高帽,挂纸牌,游村串巷。他的子女,也因为成份问题影响了升学和婚姻。地主子弟景五福,当年中毒发生的时候,就生怕自己被公安机关怀疑。文革开始后,他负责看管的柴油被偷,于是他被揪出来批斗。在批斗会的前夜,他把一双鞋端端正正地摆在井边,随后跳下去了。

与前两者相比,贫农出身的李中年则要幸运的多,中毒事发后,他作为民工代表,被到处邀请接受慰问。回村后,当过10多年的生产队长,之后一直在做护林员。已经80岁的他,至今还认为“平陆事件”是自己人生中最“热闹”的时刻,“经常与有全国各地的慰问群众通话。”

截至到2008年年初,如他一样健在的“阶级弟兄”,尚有十个左右。

时任平陆县长的郭逢恒如今回头再去回想自己在“平陆事件”中的种种经历,感慨说,“很多事儿像是闹笑话,但当时就是那样一个时代”。

而48年后,刘克武在回忆到“平陆事件”时,会常常提到那个被枪毙的儿时伙伴回申娃,“他很老实的,人不坏,比我小几岁,当年一块割草放羊,如果不死的话……”。

阶级差异 第4篇

关键词:爱情,中西方,悲剧结局

鲁迅先生说过, 悲剧就是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确实是为数不多的关于悲剧最经典的阐释之一。在《呼啸山庄》和《家》中, 我们就感受到了两段被毁灭了的曾经美好的爱情。这两部作品都描写了一段阶级社会中超越阶级的爱情悲剧。也正是这一点, 将两部国别、年代、风格都迥然不同的文学作品联系在了一起。

一、两个爱情悲剧的相似之处

两部作品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此, 发生在两对恋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1.从个人悲剧到社会悲剧

首先, 无论是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 还是觉慧与鸣凤, 他们的爱情悲剧都已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悲剧层面, 而是上升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悲剧。

作为《呼啸山庄》背景的维多利亚时代, 资本在高度累积、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缺陷, 对金钱、权利的膜拜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身份低贱, 没有金钱权利的希刺克厉夫注定无法与身份地位高于他的凯瑟琳小姐自由结合。同样的, 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也决定了在旧中国封建大家庭中没有自主恋爱婚姻权利的少爷觉慧和没有独立人格的仆人鸣凤之间的爱情到头来以悲剧收场。

2.出自天性的互相吸引

其次, 无论是凯瑟琳还是觉慧都在彼此的恋人身上找到了自己天性中一直向往和追寻的东西。

呼啸山庄与世隔绝、远离文明社会, 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形成了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狂野粗暴、自由不羁的性格, 这种人之初最原始、最自然的天性, 注定了他们间的相互吸引, 注定了他们任何一方于对方来说都是无可取代的。他们是互为你我的。凯瑟琳把希刺克厉夫看成是自己本身的“存在”, “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 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 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而希刺克厉夫同样把凯瑟琳视作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的归宿。听到凯瑟琳的死, “他把头朝着那多节疤的树干撞”, 像一头被刀和矛刺得快死了的野兽般吼叫:“没有我的生命, 我不能活下去!没有我的灵魂, 我不能活下去啊!”【1】

而觉慧和鸣凤之间也存在着共通之处。觉慧是“五四”时期进步青年的代表。他接受了民主、自由新思想的强烈影响, 重新审视并发现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的毒害有多深多重。他看透了封建大家庭中埋藏于光鲜外表之下的肮脏、混乱, 看尽了这“吃人”的礼教、“吃人”的制度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他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 而这样的思想让他更易于亲近下层劳动人民, 鸣凤无疑就是觉慧最特别的发现。鸣凤身上那与他司空见惯的所谓上层社会的人所不具备的真诚、纯朴、善良、可爱, 深深地吸引了他。在她身上, 他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东西。

3.第三者的介入是悲剧的直接导火索

凯瑟琳在一次出游中误闯入了画眉山庄, 也第一次接触到了与希刺克厉夫相比, 仿佛是另一世界人的埃德加·林敦。她出于种种考虑最后接受了林敦的求婚, 这也直接导致了希刺克厉夫的离家出走、复仇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而鸣凤也正是由于抗拒老太爷的送礼、不从于太太的逼婚, 才被迫投湖, 和深爱着的觉慧少爷阴阳永隔。

二.两个爱情悲剧的不同特点

爱情作为人类亘古不变和常写常新的文学母题, 跨越了种族与地域的局限具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因着中西方社会制度、历史发展、文化背景的不同, 《呼啸山庄》与《家》中的这两段超越阶级的爱情悲剧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1.不同的爱情模式

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爱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的爱, 是一种脱离了肉体之外的纯精神之爱。“我就是他, 他就是我”这份不容于世人眼中的爱在暗夜里深沉如海, 在静默中汹涌澎湃。他们彼此镶嵌在对方的灵魂里, 他们彼此, 是比各自更接近内在真我的那个存在。在以门第、财富等等功利条件为爱情附庸的人间, 简直不配拥有这样的爱情。所以, 在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彻底解脱了人间的一切时之后, 他们的灵魂, 才终于能够自由相拥。

而觉慧和鸣凤之间的爱情则要更世俗和现实得多。年轻的少爷爱上了美丽聪慧的丫环, 却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势力的阻碍无法自由结合, 最终处于弱势的丫环在各方力量的压迫之下无奈选择用生命来捍卫爱情和尊严, 只留给了爱人无尽的怅惘和思念。这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模式。

2.不同的悲剧根源:性格、社会制度

《呼啸山庄》中的悲剧, 是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 是阶级压迫下的社会悲剧, 更是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悲剧。狂野不羁的天性、孤儿的身世、苦心追求爱情却不得的打击使希刺克厉夫备受精神折磨。【2】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和周围人的厌恶与欺侮, 也使仇恨的种子早早地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幸得此时他拥有凯瑟琳的爱, 这份弥足珍贵的爱也让他像一般的少年一样, 常常陷入带着忧愁的甜蜜之中, 对未来对人性还怀有朦胧的希冀与憧憬。凯瑟琳的背叛则彻底的摧毁了希刺克厉夫心中仅存的最后一抹温情和最后一点良知, 他个性中的原始野性开始疯狂爆发。而凯瑟琳的性格也是导致悲剧的催化剂。儿时的凯瑟琳叛逆、粗暴、不受拘束, 自然而然地被希刺克厉夫吸引。但和林顿结婚后, 为了与文明家庭和谐地相处, 她只好隐藏起真实的自己, 来做一个符合上流社会身份的优雅的女士。但这种违背本性的生活却令她的精神和心理都饱受压抑的痛苦, 所以在得知希刺克厉夫回到了呼啸山庄后, 文明的“超我”和原始的“自我”间的选择, 就像当初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间的选择, 再一次折磨着凯瑟琳。

与此相比, 觉慧和鸣凤的性格就要简单得多。然而, 社会等级、身份地位的差异也不是导致这一对恋人最终分离的唯一原因。在鸣凤死后, 觉慧曾做了一个关于她的梦。在梦中鸣凤变成了一个和他有着相似家庭背景的小姐。他们本以为这一次爱情再没有了阻碍, 可天有不测风云, 鸣凤的父亲又要把她嫁给一个中年官吏, 以贪求多的聘金和一官半职。两个相爱的人最终也没能逃出封建家长的魔爪。同时, 梅的悲剧也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阻碍年轻人幸福生活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她和觉新虽没有了身份地位的差别, 一对有情人仍旧不能终成眷属, 生生被分离了。显而易见, 问题又回到了社会制度的层面。

三.中西方悲剧精神差异

在探寻了悲剧根源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 两段爱情悲剧的结局也是迥然不同的:数年后, 当希刺克厉夫再回到庄园时, 对扼杀他幸福的人进行残忍的复仇, 使辛德雷、埃德加和他们的下一代都受尽折磨, 或凄凉死去或无辜受害。复仇虽然成功了, 但他却并未从中获得幸福, 他依旧痛苦终身直到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而觉慧在失去鸣凤后则更进一步看清了封建制度残忍、“吃人”的真正面目, 毅然决然离开家庭, 投身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斗争洪流中。因此, 鸣凤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对觉慧是有促进作用的。于是, 我们在为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香消玉殒而唏嘘感慨的同时也为着一个新青年的重生、为着一个社会新希望的诞生而奋发激扬。而在不知不觉中, 鸣凤之死的悲剧氛围早已淡化, 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这个少女死得有价值。

一悲到底和破茧重生, 两种不同的风格显而易见。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意识产生之时就确定了讲究悲彻全篇、一悲到底的传统。作品往往以毁灭收尾, 以人物生命的终结来结束全篇, 震撼人心。就如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哈姆莱特》。整部戏结束时, 几乎所有人都未能逃脱死亡的厄运。黑暗势力得以铲除, 但许多正义的形象, 甚至许多看似原本与这件事毫无关联的人们亦被卷入, 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几个人所造成的悲剧竟要以如此血淋淋的结局做代价, 让人在同情感慨的同时不寒而栗。

而中国的文艺作品, 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却很少有这样深厚惨重的毁灭性结局。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缺少悲剧、缺少悲剧精神, 而只是中国文人用他们特有的笔触锁缔造着另一种境地的悲剧。这种悲剧色彩正是滋长于结局的乐观美好。追求完美, 却自始至终不完满。我们在读那些悲剧作品时, 读出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之外, 更能体会到作者对所处的现实社会的无奈悲哀。这样的悲剧精神, 就是让我们能在痛苦之中看到快乐, 在失望之中感受希望, 在黑暗之中探索光明。

总之, 无论是与古希腊悲剧一脉相承的西方现代悲剧, 还是继承了中国古典悲剧文学的中国现代悲剧, 它们都是社会不可调节的矛盾的产物, 所反映的社会矛盾都是永远的悲哀。真正的悲剧都是为了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 我们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印记, 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 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对社会的思考, 对人性的思考。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的意义及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0.

[2]、尹晓东.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厉夫扭曲性格的形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 (2) .

[3]、巴金.巴金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4]、袁慧生.谈巴金小说《家》的人物塑造[J].天津党校学刊, 1994, (1) .

[5]、王玲.《家》与《呼啸山庄》中主仆恋之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12) .

[6]、靳新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巴金《家》中的受害三女性[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 .

[7]、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 1986.

阶级差异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展示、交流贯穿本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评价林肯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俄国 1861 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巴黎公社;南北战争的原因及性质。南北战争的原因中考学生不需要掌握,但作为我们老师应该有所了解。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理解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资料 投影仪

四、学法指导:

通过介绍英国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知道工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基本矛盾,为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以及工业无产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一个基本依据。无产阶级的斗争的第二个典型事例是法国巴黎公社的斗争史实。主要通过革命或者改革的方式使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扩大。

五、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主温故:

1、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讲述 “ 五月流血周 ” 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4、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5、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二)合作温故,形成体系

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加强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① 背景(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越来越差,矛盾加剧

② 政治纲领: 《人民宪章》

③ 要求: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的管理 ④ 评价(意义):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⑤ 失败原因: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⑥ 影响:影响很大,目标当时没有实现,后来大都实现了 2. 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① 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一些优秀的思想家在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开始探索改造社会的方法

② 原因:工人运动水平提高,需要有科学理论来指导,马克思恩格斯为适应这种要求,汲取前人经验,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③ 过程: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相会,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诞生标志)④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

①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文件

② 内容: a 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作用 b 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资本主义替代的客观规律 c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③ 意义:标志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④ 影响例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 4.巴黎公社(1871)① 背景(原因): a 1870年法国战败普法战争后,资产阶级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屈膝投降,激化矛盾b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 过程: 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人民选举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1871年5月(五月流血周)③ 评价: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大无畏精神鼓舞者后人 ④ 《国际歌》(欧仁?鲍狄埃做词,狄盖特做曲,为纪念巴黎公社)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1.美国南北战争

背景(原因): a 独立后,领土扩张(大西洋到太平洋)b奴隶制存废成为争议焦点(北方资产阶级,南方种植园奴隶主)c 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② 根本原因: 南北之间经济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 ③ 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④ 战争爆发: a 1861年 南方挑起内战,初期北方失利 b 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条约》(废除奴隶制,奴隶可以参军)《宅地法》(满足美国公民对西部土地的需要),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战斗热情,战争形式有利于北方(转折点)c 1865北方胜利告终

⑤ 战后,林肯被刺杀身亡,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总统

2.美国南北战争意义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② 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③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 俄国历史转折(废除农奴制):

① 背景:a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 b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农奴境况悲惨,暴动频繁,沙皇危机四伏

② 目的:a 为维护沙皇统治和地主,贵族的利益 b 阻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爆发 ③ 性质:自上而下(特点)的资产阶级改革

④ 颁布: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颁布废除奴隶制的法令

⑤ 内容:a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b 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

c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他们必须赎买这份地

⑥ 评价(意义):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重大转折点,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留下的大量的封建残余 2. 日本历史转折(明治维新)① 背景: a 是一个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b 1853年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黑船事件),签署不平等条约,激化日本矛盾 c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1868年武力推翻了幕府统治 ② 性质: 资产阶级改革

③ 内容:(1868明治天皇实行了改革)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容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军事,建立效忠天皇的军队

④ 评价(意义): 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走向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很快也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三)考点导航: 考点一:巴黎公社

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评述错误的是()

A.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尝试 B.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工人运动。C.虽然失败,但表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激励后人D.是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考点二:美国南北战争

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这主要是因为他()A.巩固了北部地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B.满足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C.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四)检测巩固: 1、19世纪70年代初,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诞生。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这个政权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二月革命

B.巴黎公社成立 C.十月革命? D.里昂工人运动

2、“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一名言出自()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共产党宣言》

3、“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首气壮山河的歌曲的曲作者是()

A.马克思 B.狄盖特

C.列宁 D.欧仁·鲍狄埃

4、下列历史事件与重要文献的连线搭配,正确的是()A.法国大革命──《独立宣言》》 B.美国独立战争──《权利法案》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权宣言》 D.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5、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一座宏伟的林肯纪念堂,这是为了纪念林肯 A.使美国取得“二战”的胜利

B.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 C.实施新政,摆脱经济危机

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6、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后,再次重申了美国《反联邦脱离法》的精神,这表明南北战争中,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务是()A.实现国家独立

B.消除种族歧视

C.维护国家统一

D.发展资本主义

7、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指()A.美国独立战争

B.废奴运动

C.美国南北战争

D.西进运动

8、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流。在美国历史上曾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最大贡献的总统是()A、华盛顿

B、林肯 C、杜鲁门 D、布什 大变化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后期,我们的近邻日本曾经和我们有相同的经历以及相同的命运: 封建,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但是日本很快从一个极度贫穷落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国家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1)日本是通过 实现崛起的?

(2)请你 评价一下日本的这次崛起。

(3)现在,我国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本的崛起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0、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宣布进行革新。

材料二: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义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实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这次革新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它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阶级差异 第6篇

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革命。它发生的原因一般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包括封建制度或殖民主义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斗争,最后以光荣革命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起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特殊情况,比如北美的独立战争,它反抗的对象不是封建专制统治,而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当时的北美根本就不存在封建生产关系,英国已经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也不会在北美实行封建统治。之所以称这场革命为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北美人民进行这场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北美人民经过英勇斗争,赶走了英国殖民者,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使本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理解这一概念,应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革命由一对矛盾引起,即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三是革命的目的具有明确性,即确立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但它发生的原因、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与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例如俄国的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就是因为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德国的十一月革命,也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本国的封建势力把持着封建政权,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它发展资本主义面临着两大障碍,革命的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例如中国的近代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这150年间中国革命的性质始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9年为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然后向社会主义过渡。

理解这一概念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区分类型,,看这个国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二是要注意革命对象:资本主义国家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残余势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革命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三是明确革命的领导阶级:既可以是资产阶级,又可以是无产阶级。

中国中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发展趋向 第7篇

阶级意识的形态可以作为界定集合性的中产阶级概念的主观指标,与收入、职业等客观指标结合在一起,使中产阶级的概念更加全面,使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更加周延;阶级意识发展阶段及其趋势可以作为判断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程度、发展规模的基础,为制定关于培育、发展中产阶级的政策提供参考,防止国家的政策、方针脱离中产阶级发展的实际。 本文基于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形成的阶段划分,分析当前中国中产阶级及阶级意识发展的对应阶段,并据此分析未来中产阶级的发展趋向。

一、关于阶级及阶级意识的主要观点

当社会中的一部分群体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地位方面呈现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使该群体从整体上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化明显,而且给包括这部分群体自身在内的人们带来了一些心理变化,使其对于自身在整个社会格局内的地位产生相对明确的认识,对于与自己地位相同的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感并对于自身所属的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归属感, 这就构成了阶级形成的心理原因。 随着社会结构分化格局的日益明显,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增强,最终将可能发展成阶级意识。

埃里克·欧林·赖特认为,阶级意识是人们对他们自身阶级利益以及实现这些阶级利益所需条件的主观感受。[1]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的解释,阶级意识是一种群体意识,人们的阶级地位决定阶级意识,但是个人意识并不等同于他所属阶级的意识。 对个人意识的形成来说,阶级意识有巨大的影响,但同时家庭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等群体意识也有作用; 也与每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所受的教育有关。 不能将阶级意识与个人意识相割裂,也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相等同。[2]关于阶级意识的意义,卢卡奇认为,“阶级意识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人所思考或感觉的东西的总合,也不是其平均数。 整个阶级在历史上有意义的活动,最终是由这种意识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 ”[3]

由此可见,中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其阶级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将社会中的各种利益与中产阶级的行动选择相联系,进而分析中产阶级的行动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有利于把握中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二、关于中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阶段

对于阶级以及阶级意识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及其他思想家都有过较为系统的阐述,大体上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客观阶级阶段

马克思指出:“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工人。 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 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 ”[4]按照马克思对于工人阶级发展阶段的描述,在此阶段的工人阶级属于客观阶级,即社会群体只产生了一定的外部相似性,在主观认同、归属感方面的共同认识尚未形成。

按照吉登斯对于阶级意识发展阶段的划分,在客观阶级阶段, 社会群体只是形成了阶级认识,并未形成阶级意识。 阶级认识并不表明阶级成员有能动的自我群体的认同以及排他的倾向,它是阶级成员间因共同生活背景而自然产生出的相似性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 而阶级意识则有明确的共同体的心理边界,是必须区分“我们”和“他们”的。[5]基于此,在客观阶级阶段,阶级成员之间类似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并非阶级意识,而是阶级意识形成之前所产生的阶级认识。

(二)认同阶级阶段

马克思指出:“在斗争中, 这批人逐渐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 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利益。 ”[4]这里的自为阶级随着对于其所具有的共同利害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自身在整个社会格局内的地位的认识逐步明确,对于与自己地位相同的人的认同感及对于自身所属的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不断增强。根据英国著名史学家E·P·汤普森的观点,“当具有共同经验(无论是继承的还是共事的)的人们,感受到并表达他们之间利益的认同,以及感受到并表达与那些和他们利益相异(通常是相对抗)的人们的差异,这时阶级就产生了。 ”[6]

根据杰克曼夫妇对阶级意识的发展步骤的判断,此阶段的阶级意识还包括:“首先,必须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客观阶级属性来认识自己所处的阶级; 其次,必须感到与有着相同客观阶级属性的人群之间有着紧密的心理联系,或者说,必须感到与有着相同客观阶级属性的人群之间共享类似的社会价值观;最后,与那些有着不同客观阶级属性的人群, 必须有着一种强烈的差异感以及区别感。 ”[7]

(三)行动阶级阶段

在无产阶级成长的第三个阶段里,“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8]可见,在此阶段阶级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明确标识性的组织, 以集体的力量采取政治行动,发展到“行动的阶级”阶段。

关于行动的阶级阶段的阶级意识,米尔斯认为应当包括对本阶级利益的理性认识,对其他阶级不合理性的认识及有意识的反对,对运用集体政治手段达到集体政治目的以实现自己利益的认识,及随时行动的准备。[9]麦克尔·曼认为成熟的阶级意识包含递进发展的四个要素:阶级认同—阶级对抗—阶级总体性(个人处于的整体社会环境)—替代社会(指人们伴随着对抗和斗争走向的目标)。 而真正的革命意识是这四个要素的总和。[10]米尔斯所称“运用集体政治手段”、“随时行动” 和曼所称的阶级对抗及之后的阶段,都是“行动阶级”阶段的阶级意识。

从整体上来看, 在阶级发展的三个阶段内,阶级意识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客观阶级阶段, 明确的阶级意识尚未形成,社会群体通过相似的行为,表明与他者的区别,表明自身的独立性;在认同阶级阶段, 社会群体对于自身利益有了明确的认识,开始维护本阶级的共同利益,并与其他的阶级之间形成明确的差异感和区别感;而到了行动的阶级阶段,社会群体的阶级意识已经足够成熟,阶级意识可以指导本阶级进行共同行动、采取集体的力量参与政治活动。 简言之,在三个阶段内,社会群体的心理因素主要沿着“区别他人→认识自身→指导行动”的脉络发展。

三、中国中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具体形态

基于对阶级及阶级意识发展阶段的划分,回溯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过程,可见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过程也基本是沿着区别他人→构建自身的路径发展,这与阶级阶段的理论划分基本吻合。 但是整体而言,阶级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理论性的划分,在阶级发展的高级阶段往往同时具备较低阶段的阶级意识表现和特征。 目前,中国中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具备了客观阶级阶段的“阶级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分化所形成的社会上层、中上层的部分人群已经初步具备了中产阶级的基本表象。 从阶级发展阶段划分的视角来看, 这些新中产阶级和老中产阶级属于客观中产阶级。 他们呈现出了一定相似性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 主要表现在公共参与及消费行为等方面。

第一,参与行为。 在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节目 “超女”比赛等活动中,在电视机前受到节目感染的中产阶级积极地利用移动电信提供的短信平台,参与全民范围内的民主“选举”活动,通过“拇指民主” 实现了关于公民社会的想象。 而在此后的华南虎、 厦门PX项目事件中, 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参与活动所体现的民意的力量日益发挥出积极作用。

中产阶级通过网络活动参与公共事务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他们热衷于黑幕揭发、倡导社会服务、 呼吁政府改革,其鲜明的中产阶级个性中蕴含着基于人道主义对弱者的关怀、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可见,在客观阶级阶段,中产阶级内部具有的相似性的价值体系已经出现。

第二,消费行为。 萨特说过:“一个人出生于中产阶级是不够的, 必须一生像中产阶级那样的生活。 ”在当下中国像中产阶级那样生活,最直接地体现在“像中产阶级那样消费”。 中产阶级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形成了存在性的消费方式,即通过消费活动内在化的方式将蕴涵在商品中的符号转化为对消费主体的意义、将消费活动内化于自身,从而成为一种存在式的体验。[11]

在中产阶级的消费活动中,品牌消费是其存在性消费的集中体现。 中产阶级往往会以住在什么样的社区、购买什么品牌的汽车来确立自我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此外,对于奢侈品的追捧也较为集中地反映出新富起来的中产阶级急于通过“符号价值”和“品牌价值”来强化内心中对自我的定位和认识。

整体上看,中产阶级在客观阶级阶段认识到自己在收入、 职业上相对于过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迫切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可,通过这种认可强化自身对于身份提高、社会地位上升的信心。 因此,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参与特征、消费特征,他们希望个人的意见能够发挥公共影响,希望自己的存在状态能够具有一定与社会大众区别开来的特性。 这种心理活动,是中产阶级在“客观阶级”阶段的“阶级认识”。 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中产阶级已经具备了此阶段的阶级认识的特性,正在向阶级发展的更高阶段进一步发展。

(二)处于认同阶级阶段的构建之中

阶级发展到认同阶级阶段,成员之间已经具备类似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在此阶段的阶级意识体现为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通过与他人的互相认同实现成员资格的知觉,以及在自身所属阶级队伍中找到归属感。 客观上存在的中产阶级人群在心理上是否认同自己或他人属于中产阶级,对于所谓的中产阶级集群是否具有归属感,是中产阶级能够从客观阶级发展到认识阶级的关键。

中国中产阶级在近年来积极参与一些公共事件,用行为表达了他们对相同的利益认同,以及与那些和他们利益相异的人们的差异。 除此之外,蓬勃兴起的各种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间组织进一步强化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通过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不断地凝聚中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第一,公共事件。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现在灾区的各种民间救助组织不仅体现了中产阶级的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而且表明这些组织内部的成员具备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在用自己的行为表达他们之间一致的价值观和利益取向。 此后,各种中产阶级网站、刊物以及电影电视作品都不断地强化、建构中产阶级的主观认同感。

以中产阶级作为主体的公共参与活动,在此阶段表现出一定的阶级意识。 从形式上来看,相对于在客观阶段各自独立采取的相似行为,此时中产阶级参与的公共活动超越了外部相似性,发展成为中产阶级群体的共同活动。 从内容上来看,中产阶级对于具有同样背景和志向的他人具有认同感、对于所属的共同群体具有归属感,并且具有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感。

第二,民间组织。 近年来,社会中不断涌现各种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间团体,使中产阶级通过各种团体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彼此的成员资格认同。 在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间组织中,随着城市社区的业委会以及各种新型社会组织的兴起,中产阶级的团体性不断增强,对于共同利益的认识不断深化。

夏建中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商品房小区(或社区)中业主的组织———业主委员会已经具有了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12]马俊峰、袁祖社认为,城市中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各类现代学校、 学术性社会团体、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团体或基金会等都属于公民社会的主体。[13]在这些组织中,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间组织占据多数,这些中产阶级民间组织的参与者对于自身利益、自身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具有一定认识,他们对于共同活动的参与热情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由此可见,其阶级意识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从阶级意识的发展来看, 在认同阶级阶段,中产阶级对于自身的阶级利益具有明确的认识,可以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共同活动。 尽管从中国中产阶级在社会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来看, 其已经发展到认同阶级阶段。 但是,由于中产阶级的内部团结性不强,异质性比较明显,所以认同阶段的阶级意识仍处于不断的强化、建构之中。

(三)尚待发展到行动的阶级阶段

从阶级发展的路径来看,其最高形态是用阶级意识指导阶级进行集体行动,广泛地、自由地介入政治活动之中。 由此来看,中国中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尚未达到行动的阶级阶段。

第一,当前的社会变革没有以集体行动的阶级斗争的形式展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变革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国家自上而下的力量主导进行。 在社会结构分化中出现的中产阶级既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参与者。 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老中产阶级,还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出现的外企白领、 新兴产业的创业者等新中产阶级,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社会变革的受益者。 这部分群体主要以个体的身份从事经济活动,没有以集体行动的形式参与政治活动,尚未通过集体的政治活动推进社会变革。

第二,在政治舞台上没有明确的以“中产阶级” 为标签的组织。 随着社会发展,公民之间的各种结社活动正在日益兴起,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正在蓬勃发展。 但是,就目前数量较多且比较活跃的社会组织来看,主要集中在文化、生活领域的自由活动之中, 公民通过这类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公共行为、 提供公共物品。 但是,伴随着新型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新范式的倡导者们所期待的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并未出现。[14]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行政吸纳社会”状态,国家利用“限制”、“功能替代”、“优先满足强者利益”等方式对社会团体进行吸纳。[15]

可见,中产阶级在现阶段并没有发展成为具有集体行动能力的政治力量,社会中兴起的民间团体也并没有以有组织的形态参与到政治活动中。 因此, 中产阶级尚未发展到马克思所说的行动阶级阶段。

从整体来看,中国中产阶级已经实现了从客观阶级向认同阶级的阶段转化,目前处于认同阶级阶段,正在不断地认同和建构自身的阶级意识。

四、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趋向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呈现出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16]在这种背景下,基于思想家对于阶级意识发展的阶段划分以及中国中产阶级发展的历史路径,中产阶级将具有通过各种具体制度,深入参与协商民主政治实践的趋势;在中产阶级参与的政治行动中,所谓的阶级斗争将可能以一种文化渗透、融合的方式和平实现。

第一,从方向上来看,中产阶级将向行动的阶级发展。 当前,中国中产阶级队伍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不仅在人数上急剧上升,而且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积极。 中产阶级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在国家与社会机构的管理者、大企业的管理层,还是在各类“维权”活动的组织者中, 都活跃着中产阶级的身影。 随着社会组织的日益繁荣、公民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产阶级的凝聚力和组织性将进一步增强,这一切为中产阶级集体行动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中产阶级的发展方向与马克思所主张的阶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行动的阶级相一致。

第二,从方式上来看,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过程将是渐进性、协商式的。 按照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分析脉络,阶级意识将最终发展成为指导“集体行动”的依据。 但事实上,阶级成员是否具有“阶级意识”取决于特定的偶然因素,如一般的文化条件, 特别是阶级处境的因果关系的透明性。 因为与社会阶级成员关系相关的生活机会本身不会导致“阶级行动”的发生,这只有当“真正的条件和阶级处境的结果”被意识到之后才会发生。[17]而当前,中国中产阶级是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变革的获益者,与中产阶级相关的生活机会的顺畅性决定了相对于激进的社会变革,中产阶级更加倾向于温和形式的社会发展。 同时,国家鼓励协商民主的大背景决定了采取协商方式参与政治活动是中产阶级最为便利的选择。 整体来看,在认同阶级阶段,中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发展变化将主要以渐进性变革的方式呈现。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中产阶级具有 “消费前卫、政治后卫”[18]的特征。

第三,从结果来看,未来的阶级斗争更可能以文化渗透、融合的方式实现。 古德纳认为,中产阶级在行动阶段的意识形态,坚持对自身文化的关注高于对纯技术和官僚机构的关注,因而是一种世俗教士的、进化的、费边式的意识形态,它的基本目标是治疗性和道德复兴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19]从中产阶级的现状及发展历程来看,中产阶级具有较为丰厚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可以预期,到了所谓的行动阶级阶段, 中产阶级的文化资本将进一步增强。 因此,按照哈贝马斯的“非政治主义”的假设以及古德纳的观点,中产阶级的“集体的行动”更可能是一种文化上的渗透和融合。

阶级差异 第8篇

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可以大量的看到有关阶级、阶级斗争以及阶层的词汇,但马克思从来没有对阶级做一个确定的含义界定,我们只能从文中陆续出现的有关内容中去感知和把握阶级的含义,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趋向于用经济作为划分阶级的依据。资产阶级即在经济上占统治的阶级,他们拥有生产资料也通过雇佣来扩大生产,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而无产阶级,则与资产阶级恰恰相反,他们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也属于从属地位,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养活自己。那么,我们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在阶级划分中的重要作用了。

对阶级、阶层马克思也有一定的区分,总的可以认为阶级与阶层不完全一样,往往一个阶级下边会分化出很、多个阶层。马克思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来已久,自奴隶社会就已经产生,尽管各个历史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不断变化,但它的斗争本质没有改变。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的时间已经离我们很远,《共产党宣言》中讨论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也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会思考,阶级斗争的相关理论还能继续被我们借鉴吗?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阶级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审视当今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状况也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定和发展以及个人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经济分层也随着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逐步分化而显得越来越明显。我国渐渐形成了一批新的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正如我在上文所说,他们并没有脱离两个阶级的基本社会结构,只是从两个基本的阶级中分化出了更多的阶层。这也是依据《共产党宣言》中阶级划分的依据,阶级的划分往往与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了解了阶级和阶层的划分,就不难理解中国的阶级和阶层。

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现今中国的工人阶级,相对与过去简单的被分为干部和一般工人来说,内容更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等。在这些工人中不仅仅有典型的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才及企事业的管理者,也有很多人拥有了国家的公权力,虽然其中仍然存在对权利亵渎的现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权力在政治的不断进步中将越来越透明、公开和公平。

农民阶级,一个中国社会中人口比例最大的阶级,这个阶级是中国社会劳动力的重要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现今,农民阶级分化出了许多新的阶层,主要有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村管理者、乡镇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

此外,知识分子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也被赋予了较高的赞许和认可,他们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今天的一切没有知识分子阶层的参加,就没有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三、正确处理好现阶段阶级阶层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有对自身社会身份合法化确认的要求,尤其在改革进行的中坚时期,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与传统的社会主义阶层身份发生巨大的碰撞,使得社会新阶层的相关人员对自身社会身份合法化的要求更加迫。为了正确的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这是正确处理现存阶级阶层关系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分化重组的重要时期,阶级和阶层关系也日趋复杂,我们只有运用《共产党宣言》中有关阶级分析的一般原理,借鉴社会分层理论,结合当下中国的实际国情,才能准确分析和科学把握现阶段中国的阶级和阶层关系。

其次,正确认识现阶段社会阶级阶层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拿工人阶级来说,我们应当积极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但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必须重视加强工人姐姐的队伍建设和素质提高。

最后,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和引导,以趋利避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必须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一一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研究》,Zoos(1).

上一篇:农业执法下一篇:中学钢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