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钢琴教育范文

2024-05-11

中学钢琴教育范文(精选8篇)

中学钢琴教育 第1篇

音乐表现力描述的是音乐的呈现状态以及随之散发的艺术感染力。在乐器演奏中,演奏者将自身对乐曲的理解和发散性的音乐思维融入到技巧中,使得乐曲具备丰富的情感张力,进而让听众从表演中获得心灵的共鸣和感动。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属性是发挥表现力的基础,而深度则取决于演奏者对音乐的感知。钢琴演奏就是如此,音乐表现力在演奏效果的评判标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技巧,对音乐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唯其如此,演奏者才能将乐曲的情感和气质以弹奏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钢琴的独特魅力。

二、培养音乐表现力的意义

钢琴音乐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弹奏技术和内容的表现同样重要。高师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弹奏的基本技巧,还要致力于提高弹奏的音乐表现力。弹奏是一种手段,情感的表达才是核心目的。只有将内容和情感传递给听众,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无论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是音乐素养较高的学生,都应该从细微处入手,加深自己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如果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师能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设置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也将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自身的体验融入到弹奏中,进而完善艺术的表达。

三、培养钢琴音乐表现力的思路和建议

(一)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同音乐表现力密切相关,它衡量的是学生在音乐感知上的敏感程度。由于生理条件的不同,人们的乐感是有差别的。过去的人们曾认为音乐的感知能力是先天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狭隘而片面的。只有先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并把自身的情感投入进去,才能更好地表现乐曲的内容,进而赋予钢琴弹奏更强的感染力。即使是有天分的学生,在培养钢琴弹奏的音乐表现力之前,也要经历一个准备的阶段。天赋的确很重要,但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则更为重要,只有通过后天的积累,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获得稳定的乐感。高师院校的教师应当利用类比、诱导和联想等手段,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1.听力的训练。听力指接受声音信息、分辨音色的能力。要想在钢琴弹奏中具备良好的曲调感以及节奏感,较为敏锐的听力是必不可少的。听力训练的第一个要求是学生能够听清自己的琴声,以便在弹奏中进行调整。在满足基本要求之后,学生还要形成对音乐的想象,同时保持自身对音色的追求。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的时候进行录像录音,并通过回放来为学生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此外,教师应注意分块教学,将难度较大的曲目分成几小节或十几小节的段落,在反复的弹奏中提高学生的熟练度,最终使学生对所学的曲目形成敏锐的听感。

2.音乐感受能力的训练。浪漫派、印象派和现代派等类型钢琴曲的风格是大相径庭的,比较各派别的特点,了解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一首乐曲的灵魂。纤巧、细腻、优雅抑或是明快、奔放,每首钢琴曲都会因为弹奏者的不同感受而展现出富于变化的姿态。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欣赏经典音乐,从广博的艺术宝库中汲取营养,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增强自身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只有在尊重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弹奏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学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进而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二)提升音乐的理解能力

除了感性层面的认识,理性层面的理解能力也是培养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基础。在乐曲结构、调性、旋律和速度等方面,弹奏者都需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理解。如果没有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演奏的广度将受到极大地限制。为了让学生逐渐习得理解和分析音乐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理清音乐作品中的基本要素,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去揭示内在的思想情感。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当学生接触到一个相对陌生的曲子,通过乐理上的分析和举一反三就能迅速地掌握乐曲本身的特质。尽管不同的主体在认识上会存在差异,但理性的分析结果是相似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为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钢琴的乐谱上包含有音符、节拍、指法、速度、调性变化、曲式结构、重音符号等方面的信息,它们凝集着音乐家的智慧结晶,对于学生来说是宝贵的演奏提示和学习指导。因此,研读乐谱是形成音乐理解能力的必要前提。要想让演奏充满魅力,首先要忠实于原作。只有认真分析乐谱,我们才能对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解释和模仿。钢琴的演奏是非常细腻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强调力度的变化,使学生分清旋律和伴奏的关系。在掌握乐谱上所承载的基本信息之后,演奏者要依据自己的理解对曲子的表现手法做进一步的探索,将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以完成弹奏时的再创造,进而提升钢琴的音乐表现力。

(三)重视基本功的巩固

基础演奏技巧的巩固是器乐类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高师院校应坚持开展钢琴弹奏技巧的基础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张牢固的理论网络,最终实现音乐素养的提高。节奏是维持音乐形态的主要元素,准确控制节奏的能力是基本功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握节奏,学生才能弹奏出一首相对完整的音乐作品。如果某些段落时快时慢,没有一个基本的节奏,不仅听起来不和谐,音乐的表现力也将大打折扣。针对此类问题,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师可以设置四手联弹和双钢琴等合奏练习任务,以帮助学生学习较为复杂的节奏组合,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在进阶阶段,还需注重音乐表达的细致和完整,通过改变手指的力度和角度来控制音色和音量的变化,从而让钢琴发出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将情感的变化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音乐的表现力。

多声部声音层次的控制能力也很重要,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将一首乐曲分成音响、声部、乐句和段落等层次来分析和教学,务必使学生明确乐曲整体的局部和各声部的特点。在弹奏时,力度、连断、起伏乃至呼吸都要进行细致的考虑和安排。在练习素材的选取上,巴赫的平均律曲集、肖邦的诙谐曲、舒曼的套曲以及近现代的交响化钢琴曲集都是不错的选择,各声部的协调、统一和对比,还有乐曲的起承转合都能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中,各个声部在合作搭配的同时也要保持着独立而清晰的逻辑线条。弹奏者不能只重视某一个声部,在整个乐曲中,只有让各声部显得主次分明、互相呼应、此起彼伏,才能在保证音乐感的同时提升钢琴的音乐表现力。

(四)提升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还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实现。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为深厚的艺术修养能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文化知识基础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钢琴弹奏者对于事物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知识匮乏的人很难在艺术道路上走出扎实的脚步。文化素养同音乐素养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钢琴的教学也可以看作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高师院校应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引领学生感受钢琴音乐的美感。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只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领会到情感在钢琴艺术中的巨大作用,他们的演奏才会更加吸引人。

(五)推广实践教学

钢琴的学习是一种艺术实践的过程,音乐并不是纸上排列的音符,如果钢琴弹奏脱离实践,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积累实践经验不仅能增强学生表演的自信心,还能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弹奏技能、用心感受音乐的流动。通过表演实践,演奏者的心理素质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进而达到更高的境界,钢琴的音乐表现力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摘要:钢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钢琴伴奏和独奏等音乐技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审美取向正发生着持续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师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还要着重提高学生钢琴弹奏的表现力,将读谱训练、听觉训练和技巧训练等教学思路推广开,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文章将介绍音乐表现力的内涵,从感知、理解和实践等方面出发去分析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钢琴,音乐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马雪竹.浅论在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苏]涅高兹.论钢琴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美]乔治·桑多尔.钢琴弹奏技巧[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幼儿钢琴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钢琴教学兴趣培养幼儿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培养幼儿的课余兴趣爱好和艺术修养,从而孩子课外辅导班的问题成为了更多父母关注的焦点。培养孩子课外业余兴趣爱好,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其自信心,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有很多孩子对钢琴并不感兴趣,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硬着头皮进入不喜欢的特长班学习,这样可想而知无法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不佳,甚至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孩子和教师、家长产生矛盾。因此,为了让幼儿快乐地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在钢琴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创设良好音乐环境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1.适当地引导幼儿欣赏经典音乐作品

兴趣主要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是一个简单且复杂的问题,也是基于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人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对于钢琴的学习兴趣属于精神层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因为兴趣能够使大脑兴奋,能够迅速感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表现出来的就是感兴趣,而且效果会更好。而好的音乐环境能够激发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因此,教师和父母应该为孩子尽可能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让音乐陪伴着孩子成长。具体来说,在家中,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播放一些儿童歌曲或者是童话音乐等,也可以是一些经典曲目。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幼儿创设高贵典雅的古典音乐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每一周教学计划制定时,安排一次幼儿古典音乐欣赏课,组织差不多年龄的幼儿一起上课,选择《儿童古典音乐欣赏》等系列儿童音乐启蒙视听CD进行教学,通过讲解音乐家生平故事,或者鼓励幼儿听音乐进行绘画等形式,让幼儿感受古典音乐。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质变,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2.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直接兴趣

在日常钢琴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应多设计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首先,教师可以用恰当的且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将音乐所展现的内容讲给他们听,也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的音乐感受用简练的语言讲出来。其次,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训练幼儿的节奏。对于幼儿来说,掌握节奏比较难,但教师可以将节奏训练有机融入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比如,以左侧肢体活动刺激和训练右脑,使右脑活化。又比如,在弹奏标题音乐的小乐曲时,以儿歌的形式展示节奏型歌曲,引导学生边说边拍,需保持手口速度一致。第三,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节奏片段呈现出成品的儿歌内容,从而突破儿歌的常规读法,加入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等,引导幼儿做回声式模仿,从而增强其节奏记忆。在布置作业时,教师需结合每个幼儿的能力、练习进度、条件以及练琴时间等因素决定其作业。如果布置新作业,教师应将每条乐曲示范一遍,简单地向孩子介绍作业的弹奏要点和该注意的问题,并引导幼儿在练习中多注意某些技术难点。比如,在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应注重布置对手指技能的训练,布置具有感染力的小乐曲,以此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提高其学习兴趣。

3.搭建表演平台,增强幼儿成功的乐趣

人的兴趣需要通过实践发展,幼儿钢琴学习亦是。对于钢琴演奏兴趣的培养,教师需注重为幼儿搭建表演平台,为幼儿学习音乐开启兴趣大门,使幼儿体验到展示自我的成功乐趣。首先,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小组汇报课。通过小组汇报课,幼儿们可以互相观摩学习,不仅增进幼儿的学习热情,而且容易激发其争强好胜的上进心,同时,幼儿听到弹奏水平不如自己的时候,心理会产生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练习钢琴的兴趣。另外,几个孩子弹奏了同一首曲子,正好可以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经验和碰到的问题,从而互相提高。其次,利用周末举办两个月一次的小型观摩音乐会。按照弹奏程度或者年龄将学生合理分组,邀请学生家长来校作为观众,并且指导学生挑选自己近期拿手的曲目进行演奏。尽管不同性格或者不同学习程度的幼儿在表演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多次的这种小型演奏,能够有效锻炼不必要的怯场;从掌声之中能够得到鼓励;从演奏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另外,针对小型观摩音乐会,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表演突出和演奏完成不太好的小朋友均给予一定的礼物,以此激励幼儿在众人面前演奏。

二、突出教学情趣,提升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

1.利用音乐形象做贴切的比喻

幼儿没有形成成熟的意志品质,很难清楚理解教师的成人化语言,也就是对于缺乏形象的东西,幼儿不容易理解,因而也很难感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充分调动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让幼儿的弹奏动作更加精确。比如,在钢琴教学时,教师往往会运用到“手指立起来”、“跑快一些”等口号,通过这些直观性的描述,促进幼儿对弹奏动作的理解,从而使之达到精确的弹奏程度。又比如,在钢琴学习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应明确告知幼儿钢琴弹奏的几种基本技能,包括“站、走、跑、跳”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十个手指想象成十条腿,引导幼儿通过直观形象思维理解在钢琴上如何运动起来。而在每个基本技能的教学中,教师需运用直观形象思维使幼儿明确该种技能。比如,“站稳”,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将十个手指想象成举重运动员的腿,幼儿将联想到举重运动员手举杠铃时,其两条腿的坚挺和力量,从而明白站稳的意义,使自己的手指如同练武功的扎马步,不仅站的稳,而且站得久。同样,在教授音的强与弱、上行和下行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找到词汇与之相配,引导幼儿将音乐知识和生活相结合。比如,讲授音的上下行的时候,可以用上楼梯和下楼梯进行比喻;讲授音的强弱时,可以用大鼓和小铃表示;用荡秋千表示音的连贯和流畅,等等。

2.快乐的钢琴游戏教学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充分注重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儿童的心理特点就是玩,因此,将游戏引入课题教学中,能够极大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之成为最有趣的课程。钢琴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其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以此设计出符合儿童兴趣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运用在钢琴日常教学中。比如,很多幼儿非常喜欢毛绒绒的玩具,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几个毛绒玩具作为观众,让幼儿为其献上钢琴曲,以这样的形式,幼儿往往会非常认真的投入到演奏中。又比如,在钢琴教学中,以弹钢琴和照镜子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钢琴的表面会反光,会清晰的显现幼儿弹奏时的动作和表情,因此,教师可以故作神秘的告诉幼儿发现了一面神奇的镜子,幼儿可以很快猜到是钢琴,之后,教师再告知幼儿,钢琴镜子非常喜欢听好听的琴声,非常喜欢表情好的孩子,因此,幼儿在弹奏时会更加注意的动作和表情,并提高了演奏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赏识教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善于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刚刚钢琴时,无论其弹的如何,教师都需找出其闪光点,而且在每节课中都要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这样幼儿在钢琴课上能够树立自信,保持自信,自然而然会喜欢钢琴课。在实际教学中,幼儿的弹琴质量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幼儿弹奏之后,教师应该从中发现其闪光点进行鼓励,而对于其弹奏中出现的错误或者是不足,教师应注重启发和引导,可以用温和的语气告诉幼儿:“如果这里能够弹成这样就更好了”。对于这样的语气和话语,以后是很乐意接受的,继而能够快速纠正错误。又比如,在钢琴课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亲切地引导幼儿说说在家的练琴情况,之后开始基本功的练习,在手指活动开后,教师再让幼儿弹奏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当中即使发现问题,教师也应让幼儿弹奏玩,然后模仿幼儿的弹奏弹给他听,让其自己发现问题,最后教师再弹奏一遍正确的,这样幼儿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辨好坏,继而更积极主动地改正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在幼儿自己没有发现问题的情况下降其存在的问题抛出,要求幼儿改正,这样的方式和语气,往往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幼儿会觉得老师否认了他的弹奏,觉得老师不尊重自己,继而渐渐地对老师产生抗拒心理,也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应充分尊重幼儿,通过赏识教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结语兴趣爱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培养,但能否长期保持,关键在于孩子的心态发展和学习情况,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创造良好环境,利用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和赏识教育,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钢琴的兴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谈钢琴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3篇

一、快速、准确的视奏能力

对于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来讲, 拿到一首新乐谱时, 首先面对的是视奏问题, 也就是通过识谱和弹奏把乐谱上的各种符号变成音响。视奏能力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进度和应对学习任务的速度, 因此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视奏能力是钢琴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 学生快速、准确的视奏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1. 正确读谱

读谱是视奏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的一步。读谱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视奏能否顺利进行。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摆在眼前的谱子看都不看, 只顾埋头弹琴, 一旦中断或出现错误就不知所措, 很难在乐谱上找到出错的地方。这种状态若不及时纠正, 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吃力, 不能达到“眼手合一”, 甚至连基本的读谱能力也会跟着下降。因此, 教师必须从学生学琴伊始抓起, 要求学生看谱弹琴, 看谱时要读清楚乐谱音符的高低长短、指法演奏、术语标记、节奏速度、调式调性等, 以做到对整首曲子的结构心中有数。

2. 慢速练习

要想弹快, 必先慢练。慢速犹如用放大镜看东西, 可以观察得更仔细、更深入、更细腻。视奏新乐谱时, 大脑把眼睛看到的各种符号凭着瞬间的记忆去指挥手指触及键盘发出声响, 一切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慢练可以让头脑清醒地向肌肉发出演奏某个乐句的正确指令, 并检查肌肉的反应和动作是否正确。放慢了速度其实等于降低了视谱的难度, 还会使思想高度集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视奏时, 一定要对速度有所要求, 力求视奏的完整、准确, 在练习中应贯彻宁错勿断的原则, 偶尔出现个别错音不要随意停顿或重复同一乐句, 以保证音乐总体的完整性, 错音可留待以后逐步改正。这样, 就可使视奏中的速度自始至终都保持一致。

3. 由易到难

笔者的经验是, 选择一些相对低于学生自身技术难度水平的曲子进行视奏训练比较好。因为技术难度越大, 受技术干扰的因素也就越多, 这样学生就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专门的视谱练习上。对刚接触视奏的学生而言, 可先选择一些节奏规整、旋律简单、音区不宽的乐曲来练习, 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学生练习时不能看一个音符弹一个键, 而要眼睛走在手的前面, 手指弹第一个音节时眼睛应看到后面的几个音节。最初可以几个小节几个小节地练习, 随着视奏水平和演奏技能的提高, 便可以逐步扩大到练习整首曲子, 然后再逐渐增加乐曲的难度。切勿急于求成, 一开始就挑选节奏复杂、难度过大的乐曲。那样, 非但达不到视奏的训练目的, 还会使学生对视奏产生恐惧、排斥情绪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心理调节的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即情绪情感调节下完成的, 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平时弹得很完整, 但一到考试、演出就会因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有的学生平时可能并不突出, 但上台却很稳, 发挥得也很好。这反映出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素质的问题, 也就是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调节控制能力。钢琴教学中, 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可围绕以下三点来进行。

1. 克服心理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和疏导。比如, 有的学生会因学琴太晚而心生自卑、对练琴信心不足, 有的学生希望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掌握钢琴演奏技巧而欲速不达, 有的学生感觉难点总是无法解决等。遇到类似情况, 教师就应耐心帮助学生解开心结, 唤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 使学生调整心态去乐观面对现实。如因学琴太晚而心生自卑, 则说明学生的价值取向太高;希望迅速掌握钢琴演奏技巧而欲速不达, 则说明学生没有遵循科学的练习规律;难点总是无法解决可能与学生选择的曲目难度和练琴方法有关。有时教师一两句于技巧之外的安慰话语, 也许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 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

2. 加强艺术实践指导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演奏实践的经验积累。除去正规的音乐会演出和每学期考试这样的演奏实践, 我们也可以在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时, 举办一些专业技能汇报演出, 组织一些全校的、全班的甚至是一个小组的互相观摩交流活动, 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在他人或公众面前演奏的机会, 使学生逐渐习惯在较多人或是陌生人旁观的情况下演奏, 以避免在正式或大型演奏场所演奏时因受到刺激而过度紧张。

3. 进行临场模拟演练

一般来说, 学生练琴都是在小琴房, 而正式的演奏场合, 环境和乐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演奏者要面对更多的听众 (或考官) , 加上刺眼的灯光, 心理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 学生需要对演奏环境和乐器进行适应性练习。比如, 进行临场模拟演练训练, 要先了解演出场地的环境特点、灯光情况、钢琴性能等, 然后选择近似的环境和钢琴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时候的练习已经不是具体曲目的演奏, 而是演奏者心理适应性的训练, 这样的练习可提高学生未来正式演出的成功率。

三、与人协调、配合的能力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活动, 需要参与者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对钢琴教学来讲, 应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大量钢琴伴奏人才为目标。因此, 无论是音乐院校的钢琴专门人才还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通才, 钢琴学习的主要功用都是为各类音乐表演及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伴奏。钢琴伴奏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它的独特魅力是在与人合作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人协调、配合, 就很难完成艺术实践、展示个人才能。

1. 分清主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喧宾夺主。钢琴伴奏与表演者是艺术表演的两大组成部分, 二者关系密切, 但在实际的音乐演奏中仍有主次之分。伴奏者处于衬托、渲染的次要声部, 如果伴奏者不自觉地像独奏那样把伴奏放到主导地位加以强调, 就会使自己的合作者变成追随者而影响演出效果。应清楚的是, 学生只在单独演奏前奏、间奏、尾奏或合作中演奏旋律声部时处于主导位置, 只有这时才能充分发挥钢琴伴奏的引导、补充、转折和升华作用。

2. 积极配合

教师要告诉学生, 不能完全消极、被动地跟节奏, 这与喧宾夺主正好相反, 认为只要跟得好就是伴奏好, 而把自己摆在附属的位置。要让学生知道, 你赶拍子我也赶, 你拖拍子我也拖, 乐曲进入高潮, 伴奏者仍然四平八稳而不去“推波助澜”, 这样的伴奏不是好伴奏。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表演者的演奏速度、音色变化及音色控制等, 积极主动地配合, 从而使双方默契相融、和谐统一。

3. 提高修养

在提高修养方面,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相关书籍、多欣赏音乐作品, 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钢琴伴奏要能够与不同的合作者平等合作, 共同研讨如何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对自己所伴奏的音乐负责任, 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对自己的伴奏对象负责任, 能给他人以诚恳的建议。这样, 不但可以使听众享受到合作者演唱或演奏的美妙音乐, 还可以欣赏钢琴演奏艺术的独特魅力, 自己也会在合作过程中得到美的音乐享受。

参考文献

[1]司徒壁春, 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李长青, 张健.浅谈钢琴伴奏艺术[J].艺术教育, 2005, (6) .

论中学钢琴教学中思维训练之途径 第4篇

一、制定训练的目标

根据钢琴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目标,借此目标来帮助学生描绘学习音乐的蓝 图。为此, 教师在音乐教学开始的时候,应为学生设计一个“高标准”的练习目标。如在上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要弄清乐曲的主要内容、乐曲结构、句法、段落等等,让学生在思想上能重视乐曲的意境、音乐、声音,这样才能让学生围绕一个正确的目标,有目的地去感觉、倾听、并调整自己的思维。教师也可以围绕这一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乐曲练习,从而教会学生使用音乐语言,以及有深度地表现音乐。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来传授知识,教会学生运用何种方法,以及何种途径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通常,学生学习钢琴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练琴的效率如何,而练琴效 率的高低 又取决于 练琴的思 维方法、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因此,钢琴学习的关键, 就是学习有效练琴。如一些学生在钢琴手指练习中,比较喜欢用慢练,然而,有一些学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因为学生不清楚慢练的目的、要领和方法。大多数学生都把慢练当做仔细认谱的一个过程,没有考虑如何抬起手指,也不考虑手臂是否放松,声音是否通透,这样练习完全丧失了弹奏的灵活性。实际上,慢练应训练手指快速下键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手指动作的爆发力和独立性。在训练每一个音的下键点或者音头时,自始至终都应该是积极的。慢练的实 质, 就是在每个音的空隙中,拉长检查、准备、调整的时 间, 并且以每个音的下键速度来开展练习,在手指下键速度和指尖的弹性丝上,不应该有任何减弱。通过这样来开展慢速练习,才能逐渐提高弹琴的速度,这也正是慢练的最终目的。

教师除了向学生灌输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 式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在音符之外,还应该学习复杂的音乐表达技巧和丰富的音乐知识。这就需要启发学生学会调动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调动视觉、触觉、 听觉等这些感官意识。

在练琴中,需要思路 清晰、思维集中。只有思想 高度集中,才能提高效率,达到理想的演奏境界。如学习和弹奏复调乐曲,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考验的关键时期。在练习复调乐曲中,由于声部比较复杂,运用的乐 曲材料也比较多,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在练习时,很难完美和精确地把握演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先讲述作者的背景,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对乐曲的时代特征有一个了解。如在练习巴赫的曲子的时候,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作者巴赫所处的时代,也就是十七世纪的时代背景、宗教音乐的表现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巴赫音乐的影响、十七世纪 的宗教信 仰和人们 的思想境 界,甚至是十七世纪键盘乐器的发展情况。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置身在十七世纪的环境之中,去感受巴赫音乐的时代氛围。在弹琴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找出不同音乐的主题,然后展开对比,指导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的音色,使用不同的触键来表达与之不同的音乐形象。

二、在弹琴中训练思维能力

钢琴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之培养。在钢琴练习的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正确理解风格,并准确把握风格,就有利于潜能的 发挥。在处理和设计乐曲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提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并且自主寻找答案。对于基础比较 好,拥有成熟思想的学生,教师更应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对乐曲处理的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获得真本领,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在弹琴练习中,教师还应不时地检验学生的练习效果,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正。如果学生在听某一技术片段的时候,觉得比较吃力,表达音乐时也不流畅,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寻找问题的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对钢 琴学习进 行局部分 解,如开展分 手等慢练。之后教师应该分别指出学生学习的缺点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如此长期地练习才会收到明显的进步效果。

三、在登台演奏中训练思维能力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台上演奏的时候,对音乐形象的想 象、音乐技术的把握、音乐情感的抒发、演奏的调整等都是在弹琴的瞬间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连续不间断地开动脑筋,调动自己的思维,才能保证练琴的正常进 行。如果在台上演奏的学生,在弹琴的时候忽然不知弹到哪里, 音乐也就因此在这瞬间跟着停止了。造成这一状况,主要是演奏者思维没有在瞬间高度集中所造成的。因此, 为了保证演奏的完整和顺利地进行,应需要训练思维的连续性。

为此,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 生多参加一些演奏活动。如多举办一些音乐会,让学生都能有机会上台演奏。这样的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以及训练思维的高度集中。同时,教师应训 练学生思维的突破性。学生在登台开始钢琴演奏之前,对钢琴技术的掌握已达到了一种自动化的状态,对钢琴练习已有一种条件 化的反射;学生对钢 琴演奏中 情感的表 达、乐曲的处理,随着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练习,被磨炼得毫无生气。因此,每一次的 钢琴演奏,都是差不 多。 这一种思维的定 式对创新 思维的培 养是毫无 益处的。 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开展思维定式的突破练习。这主要体现在灵感的迸发上。如果学生在钢琴练习的过程中, 有灵感迸发,就会在一定“轨道”上继续发展,并聚合、连贯精神和思路,从而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表达音乐情感。

为此,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应教会学 生学会积 极地思维,平时要注重对素材的积累,这有助于钢琴演奏灵感的形成,以及激活演奏的情感,让演奏活动用一种新颖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有助于培 养创新思 维的品质,为社会输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 努力探索思维能力培养之途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训练是分不开的。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定训练的目标、在弹琴中训练思维能力和在登台演奏中训练思维能力等方面,论述中学钢琴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第5篇

一、确立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

对于高校钢琴教学而言,确定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只有在了解学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基础上,方可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让学生沿着自己的目标之路不断的努力学习。从微观层面上来看,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以两方面为基础:一方面是学科自身的属性特征,从学科属性上来看,钢琴是综合了技术性和艺术性的一门表演艺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演奏的过程中,只有将演奏者在公共场合的演奏与曲目本身联系到一起,方可将钢琴创作到欣赏,再到独立完成演奏的全过程完成。如果只是将学生放在琴房中让其被动的训练,或是学生只能在没有人欣赏的环境中才可以完成演奏,这是与钢琴演奏完全相悖的。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具体需求,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上来看,高校钢琴专业学习在毕业后面临着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途径。而钢琴演奏的范围相对较广,这种乐器几乎在各种类型的音乐活动或行业中,这也需要演奏者具备较强的演奏技巧,以适应实际演奏的需要。总之,提升高校学生钢琴演奏的实践能力,不仅仅体现除了钢琴这门学科自身的属性,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明确了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方可促进各个教学环节的变革和完善,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能力与整体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从当下高校钢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组成上来看,多数钢琴教师虽然都是科班出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但其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大多数钢琴教师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其走上工作岗位后,将侧重点放在了如何教授理论知识上,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个人的演奏技能和演奏水平。因此,若要提升高校学生的钢琴实践和演奏技能,必须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任务,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平常的教学过程,但也不能忽视这个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更忽视了传达钢琴学习的本质价值[2]。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知识和钢琴演奏技能,为其日后从事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钢琴教学更是审美教育的必然需求,并引导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让其感受到艺术的美感,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均需要高校钢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在琴房内演奏,更可以在公开演奏时展示出自身独特的才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实现教学内容的变革

提升高校学生的钢琴实践能力,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因此更需要多开展一些音乐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到音乐的本质,并让学生得到最为有效的训练。首先,需要对教学实践的场地和设施进行完善,在学校每年的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该方面的建议,并预留出专项的建设资金,由专人进行统一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良好的实践环境。其次,要设计钢琴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全新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也可定期举办演奏比赛,将同等水平的学生划分为一组,保障比赛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最后,加强钢琴实践基地建设。高校需要与地方文化部门或单位进行积极互动,并在地方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真正的爱上钢琴这门艺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钢琴教学所获得的教学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大多数高校钢琴毕业生也为社会贡献了自身的一份力量。在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对钢琴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作为高校钢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钢琴知识掌握情况及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其在毕业后真正的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教师、高校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高校钢琴教学定会迎来更多的发展契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尹娜.试析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4,10:232-232.

论高师钢琴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6篇

一、钢琴教学方法:

钢琴教学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高等院校中的钢琴教学大多数还是以一对一的教学为主,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钢琴基础来针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教学方式。首先, 有的学生一点都没有接触过钢琴, 对钢琴本身就有一些恐惧, 觉得自己比那些有基础的学生相差很远, 因此本能就会排斥钢琴课。有的学生是小提琴、管乐专业, 还有的是民乐专业, 钢琴基础也不如正常有基础的学生。老师在讲授钢琴第一节课程的时候, 应该尽量提前了解或询问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 多跟学生交流、沟通。比如:在钢琴课上先讲授钢琴课程的重点内容, 无论有没有基础都从简到难, 有个过度, 然后用通俗的, 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化的方式和语言来初步讲授钢琴理论基础知识。比如说:最简单的五线谱, 可以用手指代替五条线, 中间的空隙就是四个间。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就非常好理解了, 然后告诉学生从最下面的一条线开始往上数, 一条线, 一个间, 有顺序的数。接着单独在钢琴上唱和弹出1234567, 告诉学生音名和唱名, 在3分钟之内讲完这个内容, 尽可能简短, 最后将手指与钢琴键盘相结合, 把生活化的东西与钢琴键盘直接结合到了一起。学生即快速又有趣的通过大半节课就学到了基本识谱方法, 不枯燥还很有乐趣。剩下的小半节课就可以用来调节学生情绪和气氛, 比如:老师做示范讲授基本手型, 坐姿以及弹奏基本方法。因为大学生手指骨骼条件已经完善、固定, 手指韧带没有小孩子柔软灵活, 因此, 在实践基础学习过程中, 不用太严格的强调基础手型和弹奏方式是否完全正确, 太过于模式化或苛刻的要求会让学生不容易接受, 并且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示范, 仅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把钢琴弹响就要鼓励和表扬, 通过弹奏声音的大小, 音色好坏让学生学会在练习的过程中用耳朵听。这样两三个学生轮流展示, 不仅能够促使他们产生竞争, 还能让他们自己分辨如何用手指尖弹奏是最好听的, 最正确的, 最后老师再给予肯定和指出问题, 并且留下节课的作业。这样在一节课里既可以做到教授的事半功倍, 还能够让学生明白课下如何练习才是正确的, 使学生找到练习钢琴的目标, 这样才能不走弯路。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及时的稳定, 提高了学生学习钢琴课程的质量。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80年代初期, 琴童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 部分钢琴老师不太具备专业的素质, 专业老师

论钢琴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7篇

钢琴教学现如今的普遍现象就是过于重视钢琴指法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了其情感的培养, 从而使得钢琴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千篇一律的钢琴匠人, 而非钢琴艺术家。这是因为缺乏情感体验的钢琴表演显然是不完美的。只有当钢琴演奏充满了情感, 才会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 钢琴教学不仅需要教授技巧, 更要注重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增强钢琴表演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二、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钢琴教学本身就属于一种艺术教育, 它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高雅的音乐来启迪人们的心灵, 陶冶人们的情操, 达到美育的效果。因此, 钢琴教学必须充分意识到钢琴教育的这种美学教育本质, 在教导学生学习各种钢琴演奏技巧的同时, 更要从审美意识的层面入手,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让钢琴教学的美育功能能够发挥到最高境界。这就是说, 钢琴教学的完整过程应该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它实则是一种艺术教育形式, 是学生培养自身审美意识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 我们说, 钢琴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与教师情感的共同抒发与体验, 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频繁与流畅, 让人感受到钢琴艺术的真谛, 而不是单纯的枯燥演奏。事实上, 钢琴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基本上是由这么几个方面构成的, 即感知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这就说明了钢琴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乐器演出, 更是为人们提供美育服务的有效手段。当然, 我们只有掌握或精通了相关钢琴技巧的基础上, 才能把技巧与情感合二为一, 让钢琴教学成为一个技巧教学与情感体验的融合过程, 这样的钢琴教学才可以被称之为艺术教育, 才能真正把学生当作审美的受教育者和传播者, 从而演奏出更具丰富情感的钢琴作品来, 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三、钢琴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对策

既然现有的钢琴教学中缺乏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 加之, 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又是非常重要与必要的。那么, 我们就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实施钢琴教学中的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笔者看来, 这些具体培养对策如下。

(一) 钢琴教学中强化人文知识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钢琴教学虽然说是一门音乐艺术, 但是, 其教学过程中实则离不开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否则, 教出来的钢琴学生往往会变得纯粹的钢琴匠人, 他们再娴熟的技巧都难以成就大业。因此, 钢琴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只是依据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 而是应该进一步强调情感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努力补习学生的人文知识, 让学生在学到各种钢琴演奏技巧与指法的同时, 更要探寻钢琴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厚情感, 了解创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背景, 从而在进行钢琴演奏的时候, 能够从内心里感知到这首音乐作品的艺术内蕴, 富有情感的进行演奏。那么, 这样的钢琴教学就是充满了情感的, 它能够引导学生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理解钢琴音乐作品,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成为既有技巧又有情感的钢琴演奏者。

(二) 钢琴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自发感知音乐的魅力。钢琴教学本身属于一门艺术教育, 其中的音乐美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随便感知的。钢琴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启发学生, 让他们增强自身对于音乐作品中艺术魅力的感知能力, 不断丰富他们的想象力。那么, 钢琴教师可以为他们创设较为熟悉的场景, 让他们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可以把对某部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下来, 然后, 钢琴教师再介绍相关的音乐背景, 这样的钢琴教学就显得更为主动, 更为尊重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音乐作品情感的把握与分析中去, 从而更好的把握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有利于激发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诚然, 钢琴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有合适的切入点, 我们要注重对于学生钢琴表现能力的审美培养, 比如说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等。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钢琴作品的宏观审美, 并强化学生对旋律与节奏的审美, 让音乐作品中的每个音符都变得灵活流动, 充满了力度与速度的美感, 进而达到技巧与审美的统一。

四、结语

总之, 钢琴教学应该是演奏技巧与情感审美的二者有机统一体, 钢琴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思维、情感、思想、道德、情操、气质等诸方面实现健康发展, 进一步升华他们的审美体验, 让他们在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下, 传达出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与高雅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齐斌.钢琴教学中的审美体验[M].中国音乐教育, 2006, 10.

[2]汤守标.钢琴学习中的素质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5.

中学钢琴教育 第8篇

—、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无论是唱出的还是奏出的音乐,都要通过听觉来感受和评判。演奏者是自己演奏的所有作品中最忠实的听众和评判者,通过听觉反馈来调整演奏动作的操作方式是演奏技术进步和能力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

音乐通过声音实现的全部音响效果、演奏者在演奏中触键的敏感性、身体的协调性和大脑思维清晰等等都需要音乐的耳朵来倾听鉴别和协调。耳朵的倾听是钢琴演奏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中介环节,一个钢琴学习者练习的效果如何,进步是否迅速,阐述乐曲是否得体,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认真仔细倾听自己的演奏。

经过听觉训练的学生往往能在学习过程中克服——些因思想散漫而出现的技术障碍和不必要的低级错误。良好的听觉习惯能使整个演奏更加投入,能缓解紧张的情绪,避免诸多分心的因素,使整个演奏清晰连贯,富有艺术性。从某种意义讲,耳朵是钢琴学习者最好的老师。

二、培养学生固定音高的概念

在我国数以万计的钢琴学习者中,不论从年龄还是素质上看,他们大都有掌握固定音高的条件。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真正掌握固定音高的学生仍是其中少数人,其原因主要在于在儿童学琴之初,教师和学生都忽视听觉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萨金特在1969年的实验表明:“3-4岁孩子辨别音高的能力最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的发展被处理和储存曲调的整体轮廓、调性等能力的发展所取代”。在这——时期,儿童的听觉极为敏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于各种不同的声音具有浓厚的兴趣。在钢琴学习中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准确地记忆和辨别这些音高,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后便能轻松辨明钢琴上的每一个音符。因此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钢琴教师和学生家长在关注学生技巧和学习进度的同时,应当重视固定音高概念的培养。教师最好在每次钢琴课后抽出—点时间让学生听辨并唱出教师弹奏的每一个音符,这样每天坚持练习,一方面有益于巩固学生头脑中的音高概念,使之永久地印在脑海中,防止遗忘,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行为会引起学生和家长对音高听辨的足够重视,家长能够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学生练琴之余,花10分钟“洗洗”耳朵,久而久之,便会形成绝对音高的概念。

三、引导学生注意聆听的两个方面

铃木教学法认为:“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开始,并且由此而通过模仿来学习乐器演奏,即当有了一定的音乐感受力和手指技巧后再学习乐谱”。这说明听觉感受能力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学琴之前就应当让学生聆听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和各种学生喜爱的音乐片段,听觉训练应当在学琴的开始就同步进行。

1. 声音的处理:

在钢琴的教学启蒙阶段,每一位教师都把如何使学生弹奏出好的声音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手型,掌握重力弹奏的方法等。这些都是为了获得饱满圆润的声音,对于好声音的追求,往往贯穿于学琴始终。

好的声音获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技术层面;二是听觉层面。钢琴演奏要求很强的技术性,技术问题是钢琴学习者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好听的声音和富有艺术蕴涵的演奏。就听觉和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听觉具有主导作用,而技术只是提供手段。让学生感受到集中、饱满、颗粒感强的声音,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心中有音色、声音的概念,再把这种概念“内化”为理性认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能由内而外,有感觉、有意识地弹奏。

2. 踏板的应用:

在钢琴演奏中,使用不同的踏板或使用相同的踏板而用不同方法能产生明暗、断连、强弱等不同的声音效果,能更加完美地表现音乐。钢琴的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是演奏者手指的延伸。正如在视奏时用眼睛指挥手指—样,在使用踏板时,应当也必须用耳朵来指导脚踩踏板。脚不过是执行者,而耳朵则是向导和最后的判断标准。钢琴演奏应当首先使自己听觉满意,而后才是满足于欣赏者的听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致力于训练学生听觉的敏感性,在学生掌握踏板灵活多变的技法后,注意引导学生倾听自己的演奏,从听觉上科学地指导踏板使用,发挥好踏板的魅力,弹奏出多层次的美妙丰富的钢琴音色,让踏板真正起到钢琴灵魂的作用,这也是钢琴演奏成功的基础。

四、良好内心听觉的培养

良好的音乐表现来自于良好的内心听觉。当接触到一个新的作品时,通过识谱就能初步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乐曲情绪速度、表现什么样的情感内容和思想境界等等,并且通过在内心“听”便能为即将进行的练习和演奏设计方案,从而奏出优美的声音和富有韵味的旋律并能够体现演奏者内心预期的音响效果,表现演奏者个人的演奏风格。

良好内心听觉的形成首先依赖于多听,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多听自己的演奏,还要多听别人的演奏,将这些声音藏在心里,并加以分析综合,领会各类乐曲的风格特征及需要达到什么样的音响效果。如巴赫的作品应当如何演奏,莫扎特的钢琴曲又要达到什么样的基本音色,如何演奏肖邦的作品,有何特点等等,更重要的是研究并牢记他们的声音。

内心听觉训练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读谱,认真仔细地研究乐谱上的每一个音符记号,努力去听乐谱中的每一个音符的质量,每一个乐句的走向和整首乐曲的情趣、风格等。在离开乐谱的情况下,也能做到心中有音乐,能思考和想象整首乐曲,想象每个演奏的动作,这样才能使演奏更加协调,轻松驾驭整首乐曲。

当学生在心中储存了大量优秀的音响资料,在自己演奏时就会无意识的将自己演奏的声音和内心听到的声音相比较、模仿和融合,全神贯注地聆听自己演奏的实际效果,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的演奏能够尽量达到标准并能创造性地表现个人的演奏风格和对乐曲的独特理解,使演奏出神入化。

良好的听觉能力在钢琴演奏中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没有音乐的耳朵就没有优秀的钢琴演奏,总之,良好的倾听音乐的意识和身体动作两个过程的协调一致,才能获得钢琴演奏的放松自如,才能胜任各种技术问题,才能真正感受到钢琴演奏的乐趣。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在钢琴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聆听的习惯,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形成良好的内心听觉, 能使学生的演奏轻松自然、协调一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也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听觉,固定音高,内心听觉,协调

参考文献

[1]《钢琴演奏之道》赵晓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论钢琴演奏》[波]霍夫曼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阶级差异下一篇:服装创意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