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胸腔引流

2024-05-08

经皮穿刺胸腔引流(精选9篇)

经皮穿刺胸腔引流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40例, 均为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癌性胸水患者。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9~75岁, 平均 (56.2±3.6) 岁。肺癌29例, 乳腺癌11例。所有患者均经组织或细胞学确诊, 并有X线或B超显示中到大量胸腔积液。TNM分期均为Ⅲ~Ⅳ期, KPS评分中位数为60分 (30~70分) 。随机分为引流组20例和胸穿组2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TNM分期、KPS评分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引流组: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 对患者局部的麻醉之后, 刺入穿刺针将胸腔内的水放出, 然后再利用导引钢丝的插入拔出穿刺针。通过利用血管扩张器沿着弹性导丝进行扩张穿刺, 在穿刺完成之后再撤出扩张器。再沿着弹性导丝将中心静脉导管插入, 让导管在患者的胸腔内保留10~15cm的长度。然后将弹性导丝拔出来, 抽出胸腔里的积液, 确保管腔通畅以后接入消毒过后的引流袋, 将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缝合然后固定。每天要对患者缓慢排积液, 每天的排液量要在2000mL以下, 而且需要分开2~3次进行排出, 避免出现腹胀性肺水肿病状。排液结束以后需要用肝素帽进行封闭, 在第2天引流之前将其打开。引流到不在流出为止或者在150mL/d以下为止, 利用导管在患者体内注入顺铂 (PDD) 60~80mg、注入阿霉素60mg或者注入平阳霉素24~32mg。注射药物之后需要嘱咐患者进行体位的变化, 便于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利用B超或者X线对患者观察, 1周以后确定没有积液之后拔出导管。如果出现双侧胸水的现象可以进行同时置管, 也可以分次置管。 (2) 胸穿组:常规的胸穿排液之后在患者体内注射抗癌药物, 注射的药物以及剂量和引流组一样。每5~7d进行1次排水和注射药物, 直到不能抽出液体为止。评价治疗效果可以参照WHO (1981) 规定的相关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1。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引流组的总有效率为85.0% (17/20) , 常规胸穿组的总有效率为45.0% (9/20) , 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两组腔内化疗所用药物以顺铂为多, 引流组的有效率为92.31% (12/13) , 胸穿组的有效率为50.0% (6/12) ,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引流组均一次穿刺成功, 无气胸、腔内感染及针道转移, 胸穿组发生气胸2例。引流组Ⅰ度~Ⅱ度消化反应5例, 胸痛2例, 胸穿组Ⅰ度~Ⅱ度消化道反应5例, 发热1例, 包裹性液气12例。两组均未见明显骨髓抑制。

3 讨论

对于正常人来说, 每天在胸腔内会形成5000~10000mL的液体, 而且能够很好的吸收, 但是对于患有癌症的患者, 产生的胸水和吸收的平衡状态将会被严重的破坏, 出水过多导致患者体内出现大量的胸腔积液, 所以就需要对胸腔进行局部的治疗, 将胸腔积液排干后才能够对患者的全身进行抗癌治疗。以往在排水时候大多会采用胸腔穿刺的方法抽水或者是在肋间插管进行封闭式的引流[1]。虽然前一种方法一般比较简单易行, 但是不容易一次就把患者胸腔内的水排干, 在进行多次的穿刺之后, 才能在胸腔内进行药物注射, 这时胸膜局部会出现网络状, 再进行抽水的难度会加大, 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后一种方法在肋间插入粗胶管后, 用水封瓶后进行引流, 这时需要切开患者的皮肤,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 痛感加重, 而且容易感染甚至出现渗漏现象, 不能长时间的留置, 而且还需要患者卧床疗养, 在护理过程中非常困难, 花费的医疗费用高昂。所以, 我们采用国产的利用中心静脉导管将皮肤刺穿后进行胸腔内的封闭式引流的方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在治疗过程中不需要将皮肤切开, 造成的创伤很小, 而且在操作过程中简便易行, 胸腔内有局部是细硅胶管, 不会出现不适感觉。 (2) 使用的材料也很简单, 携带方便, 不会对患者的体位、睡眠质量以及日常活动等造成很大的影响, 患者容易接受。胸腔积液减少时也不会对患者的内脏造成损伤, 长时间的埋管不会出现并发症, 也不会有针道偏移的现象, 门诊方便。 (3) 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解导管在胸腔中插入的深度, 能够将具有纤维间隔的胸腔积液进行有效的排除。通过接消毒过后的引流袋能够自然的引流;接负压吸引能够将引流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还能加大吸引的引流量;接注射器还可以对胸腔内的积液进行反复的抽吸, 对患者进行反复注射药物。 (4) 目前该方法还能够在腹腔以及心包腔等出现积液现象时进行引流治疗。

在抗癌的药物中, 顺铂、阿霉素以及平阳霉素等都是一些比较常用、强力的浆膜硬化药剂, 将其注射到患者的胸腔之后, 药物的局部渗透能够达到3-5mm之间, 产生良好的胸膜转移作用[2]。在本临床研究中, 利用该方法进行治疗以及利用常规胸穿注射药物法进行治疗各为30例, 二者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3.3%以及46.7%, 根据统计学进行处理后发现, 两组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1) 。在两组病例中, 使用顺铂的居多, 引流组以及胸穿组各自的总有效率为90.0%和50.0%, 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发现, 两组同样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1)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通过引流的方式能够将患者胸腔内的积液最大限度的进行排除, 充分膨胀肺组织, 在注射了抗癌药物之后提高胸腔内药物的浓度, 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将胸膜进行粘连, 抑制渗出。而常规的穿刺抽液方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 不能将患者胸腔内的积液抽干, 即使在反复的抽液和注射药物之后, 治疗的效果也很差。

总之, 通过临床分析我们认为利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肤对胸腔进行刺穿引流法具有非常多的优势, 操作过程简易安全, 治疗效果明显。而且在引流之后可以选择的注射药物范围广, 首选药物为价廉并且高效的顺铂。

参考文献

[1]张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650.

经皮穿刺胸腔引流 第2篇

关键词 改良式 经皮微创 闭式引流 气胸

自发性气胸属于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过去多采用经肋间切开插管闭式引流治疗自發性气胸。2009年4月~2011年10月采用改良式经皮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25例,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自发性气胸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6~68岁;闭合性气胸10例,交通性气胸12例,张力性气胸3例。均采用改良式经皮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以既往住院并治愈的自发性气胸患者24例作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7~75岁;闭合性气胸11例,用胸穿抽气的方法治疗;交通性气胸11例,张力性气胸2例,均经肋间切开插管闭式引流治疗。

方法:①术前详细体检,并经X线引导定位。②引流部位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后,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至壁层胸膜。③将Y型穿刺针沿穿刺部位垂直刺入胸壁,当有突破感后即停止操作。④将导丝沿Y型穿刺针的一端进入胸膜腔后,再缓慢将Y型穿刺针拔出,而导丝保留在胸膜腔内5~10cm。⑤将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沿导丝的外端缓慢进入胸膜腔,露出胸壁表面的刻度至10cm左右即可,再将导丝缓缓退出。⑥中心静脉导管的体外部分用胶布固定在胸壁上,其尾端与三通开关相连接。⑦将输血器的输液针一端(祛除输液针部分)与三通开关相连,输血器的另一端与水封瓶相连(水封瓶内装500ml生理盐水)。

结 果

治疗组、对照组的肺复张时间比较:治疗组闭合性气胸的肺复张时间6~92小时,平均18.73小时;交通性气胸15~146小时,平均63.45小时;张力性气胸23~158小时,平均67.53小时。对照组闭合性气胸的肺复张时间8~102小时,平均43.66小时;交通性气胸14~142小时,平均61.47小时;张力性气胸35~96小时,平均65.50小时。

闭合性气胸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肺复张时间明显缩短,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所采用的方法疗效好;交通性气胸或张力性气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肺复张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改良式经皮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完全可以到达过去肋间切开插管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效果。

讨 论

胸腔插管闭式引流术是治疗气胸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过去多采用经肋间切开大导管插管闭式引流,优点为排气效果好;缺点是需切开胸壁,操作复杂,对组织损伤较大,固定导管需缝合,易出现皮下气肿。

经皮穿刺胸腔引流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07年3月~2010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经胸部DR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胸腔积液的,并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胸腔液性暗区前后径大于35mm以上的患者126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41例。年龄18~72岁。感染性胸液(包括结核性)65例,恶性胸液48例,其他原因13例。单侧胸腔积液93例, 双侧胸腔积液33例。

1.2 方法

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确定穿刺部位。病人取坐位,面向椅背,两手前臂平放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卧位,患侧前臂置于枕部。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后,在穿刺点肋骨上缘作自皮肤到胸膜壁层的用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麻醉满意后,术者以深静脉穿刺针,沿麻醉部位经肋骨上缘垂直缓慢刺入,在穿刺针后部接上注射器,回抽抽出胸水,此时将导丝从侧孔缓慢送入胸腔,送入的同时缓慢退出穿刺针,当导丝送入约9~12cm(长度依据病人情况决定)时即可完全退出穿刺针;再将扩皮针沿导丝插入进行扩皮,扩皮满意后,取出扩皮针,用软导管沿导丝送入胸腔约10~13cm,退出导丝时将软导管上的卡子夹住软管,然后在软导管后接上注射器,打开夹子回抽见有胸水抽出后,接上闭式引流袋,固定软导管,盖无菌纱块,包扎固定。术后进行持续胸腔闭式引流,如果积液量较多,引流量约1500~2000ml时可进行夹管,次日打开并更换引流袋,继续引流。在对顽固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引流过程中,如此反复,直至胸腔积液引流干净,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证实后即可拨管。

1.3 疗效评定标准

胸腔积液消失的标准[4]:以引流管不能引流出胸腔液体, 夹闭引流管观察48 h, B超提示不能抽液为胸腔积液消失的标准。拔管后1月内无复发为治愈;胸腔积液本已消失,但2周内无复发者为有效;胸腔积液消失后2周内复发者为无效。

2 结果

126例采用深静脉穿刺针作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治疗的胸腔积液患者,所有病人均一次穿刺、留置导管成功, 未出现并发症, 术后即可下床活动或者户外活动,不影响生活质量。本组所有病例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持续引流时间2~7天,平均3.2天。引出胸腔积液800~5200ml。配合系统的内科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118例患者的胸腔积液完全消失,一月内无复发,治愈率达93.65%,效果满意。另外8例均为恶性胸水,其中5例2周内复发为无效,3例为2周后复发为有效。

3 讨论

胸腔积液是临床上很多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是全身性疾病或胸膜疾病的一种后果。按胸腔积液发生的机制可分为漏出性和渗出性,最常见的漏出性胸腔积液病因为心功能不全和肝硬化,90%的渗出性胸腔积液则依次为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肺栓塞和胃肠道疾病[5]。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穿刺引流为主,过去都是采用传统的胸腔穿刺抽液术进行抽液,在抽液过程中由于术者稍有不慎,或者患者刺激性咳嗽都有刺伤肺脏导致气胸的可能,而一些顽固性胸腔积液过快、过多,以免造成胸腔压力骤降,出现复张后肺水肿。抽液过程中还常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四肢发凉等"胸膜反应"的表现,这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使用改良深静脉穿刺导管行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 与传统的胸腔穿刺抽液或者外科胸腔闭式引流相比, 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胸腔积液患者,特别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1.病人耐受性和依从性好:一般情况差及年老衰弱患者也可耐受,置管后可自由活动,且不影响日常生活。2.其近期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本方法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因留置导管持续引流并, 配合彩超诊断可引流彻底,消除感染性胸水残留可降低其复发几率。3.操作简单创伤小, 导管直径小, 顶端柔软, 且有导丝引导, 与传统方法相比创伤小, 安全性高, 重复性好并可在不同体位下进行引流。

但本方法也有其不足点: (1) 由于橡胶导管内径小,对一些外伤性合并血胸的胸腔积液, 或由于软导管置入时间较长,有时会因胸水蛋白或胶原组织凝固导致软导管堵塞,出现管腔凝固堵塞、引流不畅的现象, 此时, 可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必要时可加入尿激酶。重新疏通管道进行引流。 (2) 导管长度较长, 置入后经适当调整导管外露部分较长, 不利于导管外露部份固定, 且易出现感染可能。管壁较厚, 管径较小, 全部置入胸腔易打折致无法引流, 应多于临床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规范操作流程。3.操作不规范或留置时间长可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 多为细菌经导管腔逆行感染, 随留置时间的延长, 医院感染机会增加, 应配合内科治疗力争尽早拔管。

参考文献

[1]张小平, 刘效文.胸腔置管治疗中大量胸腔积液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 2011, 40 (1) :69-70.

[2]朱代峰, 桂淑玉.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 2010, 15 (4) :479-480.

[3]苏阳楚.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结核性胸腔积液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9) :1478-1479.

[4]赵亚丽, 孙圣华.中心静脉导管负压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 2006, 8 (10) :1378-1379.

经皮穿刺胸腔引流 第4篇

【关键词】超声;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急性重症胆囊炎;常规护理;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62-01

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若在急性期行手术治疗,会增加临床死亡率,因此,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最为有效手段,其无需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进行,手术操作简单,对机体创伤小,大多数患者均可耐受[1]。一般情况下患者需置管引流达30天左右,因此,科学、有效护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1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旨在探讨患者治疗期间更为有效护理方法,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0月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在24—85岁,平均年龄为51.4±10.6岁;病程在2—13小时,平均病程为4.5±1.7小时。将32例患者按投币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构成比较P>0.05,其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准备评估,选择合适时机、采用合适方式给予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增加其治疗信心。(2)术前准备:术前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3)术后护理:第一,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治疗结束后,协助其取平卧位达12小时,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若有异常立即汇报医生,以便给予及时处理。第二,引流管护理:引流管应固定牢靠,防止其出现受压、折叠、扭曲等情况;定期对穿刺孔消毒及引流管冲洗,保持敷料干燥与清洁。第三,引流液观察:注意观察引流液体的性状、颜色,准确记录24小时内胆汁引流量,若胆汁引出量明显减少时,应考虑引流管堵塞或脱管的可能,需认真检查,以便给予及时处置。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综合性护理干预:(1)术中护理:管床护士陪同患者进入治疗室,协助患者摆放治疗体位,通过为患者播放轻柔背景音乐、聊天、向患者介绍治疗进程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当患者出现疼痛、不适感时,护士采用握手、抚触等肢体语言缓解患者不适感,使其充分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与支持,提高患者对手术操作的耐受力,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2)术后护理:第一,環境护理:手术结束后,将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调至较舒适范围内,保持病房内安静,尽量为患者营建一个较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第二,预防感染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减少病房探视人员数量,保持病房内通风,并定时对病房内物品及空气进行清洁与消毒,以预防交叉感染发生。第三,预防胆瘘护理:应选择胆囊床上、中的1/3处为穿刺点,因该处脂肪覆盖量较多,可避免或减少结肠损伤及胆瘘发生,另外,在术后24小时内应严格限制患者过度活动,并对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其滑脱而引发胆瘘发生。第四,预防术后出血护理:对于上腹部与下胸部使用腹带均衡加压包扎,并于术后及时静脉滴注止血类药物及补充维生素K1,以预防术后出血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行卡方或t检验,当P<0.05时,确定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例数胆瘘术后出血结肠损伤感染发生率观察组16011012.5对照组16121237.5χ2 6.42P P<0.053 讨 论

急性重症胆囊炎在普外科临床上属于危重症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常与结石症相并发[2]。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剧烈性疼痛或胀痛。对于高龄、病情危重等不宜急诊手术患者,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具有创伤小、患者能耐受等优点,为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及下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3]。但由于疾病本身特点,加之置管引流时间较长,因此,术后易发生诸多并发症状,对患者治疗产生不利影响[4]。本次研究观察组病例,通过术中人性化护理,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得到了安慰与鼓励,提高了机体耐受力,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术后环境护理及预防各种并发症护理,不仅提高了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度,而且也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对促进患者康复及提高治疗效果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任爱军.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行胆囊穿刺引流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16(1):93-94.

[2] 李莉,张文辉,陈琳等.PTGD治疗老年患者急性胆囊炎的护理体会[J].农垦医学,2012,34(6):554-555.

[3] 白俊红.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5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31(2):74-75.

经皮穿刺胸腔引流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6.2岁;病程6个月~22个月,平均病程14.2个月。所有患者均经X线检查、B超及诊断性胸腔穿刺确诊。全部患者治疗前未见明显心肝肾功能障碍,未见高血压及活动性溃疡者,排除病情危重者,有严重出血倾向及大咯血者,合并严重肺结核及肺气肿者。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42例,恶性胸腔积液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穿刺治疗,参考石屏屏的方法进行[3],略有改动。超声定位后,取患者跨坐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行穿刺治疗,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针头损伤肺组织。每周2~3次,初次抽液量在600ml以下,以后每次抽液量在1 000ml左右。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持续引流治疗,参考宋建民等的方法进行[4],略有改动。治疗前详细交代患者置管目的,置管过程及术中注意事项,得到患者理解和配合,以缓解患者心理紧张。取患者反坐位,不能起床者取半坐卧位。根据B超定位确定穿刺点,通常选择患侧腋后线第7~9肋间为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后,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至胸膜。然后用左手食指、中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的中心静脉置管针沿穿刺点垂直刺入,边进针边回抽,有落空感并又液体抽出后停止进针,试抽出胸水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推进J形导丝向穿刺针侧孔方向15~20cm。然后固定好导丝,并退出穿刺针及注射器。随后用扩皮针扩张皮下组织,沿导丝放入中心静脉导管10~12cm,退出导丝。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后,3m无菌敷贴覆盖,缝合固定引流管,外接无菌引流袋,持续引流。开始每小时150ml左右,至胸液引流不出时关闭,以后每天打开引流管持续引流胸液,晚间肝素封管,留置导管7~14d。

1.3 观察方法

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胸腔积液主观症状缓解情况;观察胸腔积液充分引流率,以24小时内引流量在5ml以下,排除引流管扭转、阻塞及脱落,X线片提示胸腔积液消失,肋膈角显示或胸部B超提示胸腔积液在50ml以下为胸腔积液引流充分;观察患者气胸、出血、感染、气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

参考朱艳等的相关标准进行[5],略有改动。X线片及B超提示胸水完全吸收,胸腔积液症状缓解,未见胸膜肥厚为治愈;X线片及B超提示胸水吸收大于70%,胸腔积液症状可见部分缓解,部分胸膜肥厚为有效;X线片及B超提示胸水未控制,胸腔积液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胸膜肥厚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主观症状明显缓解38例,明显缓解率95%,观察组主观症状明显缓解39例,明显缓解率97.5%。两组主观症状明显缓解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胸腔积液充分引流37例,充分引流率92.5%。观察组胸腔积液充分引流38例,充分引流率95%。两组充分引流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愈6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5%。观察组治愈1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发生1例气胸,2例胸痛,3例胸膜反应,1例肺水肿,3例发热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胸痛1例,发热1例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胸腔积液为临床常见的胸膜病变,以结核性胸腔积液及以肺癌晚期为代表的恶性肿瘤伴随的恶性积液为常见。积液量大时可导致患者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多采用的治疗方法为胸腔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6]。常规胸腔穿刺术需行多次穿刺,对患者损伤大费用较多,操作不当可导致急性肺水肿或突然咳嗽导致医源性气胸发生,且易致胸腔感染等并发症,引流速度通常难以控制,对护理条件要求较高。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持续引流术具有以下优点:(1)引流效果好,对患者损伤小,组织相容性好,肺复张后通常不引起疼痛。(2)操作简单。整个操作过程仅需几分钟时间,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卧床的患者,可快速缓解患者主要症状。(3)安全性好,并发症少。中心静脉导管质地柔软,不易压扁、扭曲,组织相容性好,对胸膜腔刺激小。创口微小,继发感染发生几率相对减低。穿刺次数少,发生不良反应几率随之降低。(4)胸腔给药方便。对于肺癌合并胸膜转移胸腔积液患者,可于胸膜腔内注入化疗药物,在局部化疗的同时,防止胸膜粘连的发生。对于脓胸患者,可于胸膜腔内注入生理盐水、碳酸氢钠及抗生素,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5)引流彻底。引流速度可控,引流速度缓慢匀速,防止造成纵膈过度摆动,可彻底排尽胸腔积液,促使脏壁胸膜密切接触,减少胸腔积液的发生。(6)不受体位限制。只需夹闭引流管即可脱离引流袋自由行动,便于胸部B超或X线复查[7]。

本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持续引流与常规胸腔穿刺治疗胸腔积液,观察组与对照组主观症状缓解情况及胸腔积液充分引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持续引流与常规胸腔穿刺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穿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持续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主观症状明显缓解率95%观察组主观症状明显缓解率97.5%。两组主观症状明显缓解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充分引流率92.5%,观察组充分引流率95%。两组充分引流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愈6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5%。观察组治愈1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持续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与常规胸腔穿刺治疗胸腔积液(P<0.05),且不良反应少,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持续引流术,常规胸腔穿刺术,胸腔积液,治疗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3

[2]林燕梅.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517-518

[3]石屏屏.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和常规胸穿再治疗两种渗出性胸腔积液中的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82-3283

[4]宋建民,刘杰,勾小华,等.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630

[5]朱艳,胡长生.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引流治疗49例胸腔积液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474-1475

[6]栾育欣,杨岚.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微创法治疗胸腔积液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22):22-23

经皮穿刺胸腔引流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12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单侧中、大量胸腔积液, 且胸水未形成包裹分割, 均知情同意;将有消化系统、免疫性疾病等合并症的患者排除在外[1]。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0例, 女性20例, 年龄在18~45岁, 平均年龄为 (28.2±10.4) 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6例, 女性24例, 年龄在19~42岁, 平均年龄为 (26.8±10.7) 岁。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可。

1.2 方法:

运用半年短期抗痨方案 (2HRZE/4HRE) 治疗两组患者, 前2个月让患者口服0.3 g异烟肼 (INH) +0.45 g利福平 (RFP) +0.75 g乙胺丁醇 (EMB) , 每天1次, 同时口服0.5 g吡嗪酰胺 (PZA) , 每天3次;后4个月让患者口服0.3 g异烟肼 (INH) +0.45 g利福平 (RFP) +0.75 g乙胺丁醇 (EMB) , 每天1次。治疗第1个月均在患者口服药物的同时让其口服10 mg强的松激素治疗, 每天3次, 直到B超测定胸水厚度在1.5 cm以下, 之后定期定量减少激素用量直到停用, 每5天5 mg。然后给予观察组患者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治疗, 将中心静脉导管放置其中, 让胸水自然流出。可以用限速夹对流速进行有效的调节, 2~3 d胸水基本流静后将0.2 g异烟肼+0.2 g丁胺卡那+5 mg地塞米松注入胸腔内, 将引流管关闭, 2 d后开放引流, 直到没有胸水流出, 再次将0.2 g异烟肼+0.2 g丁胺卡那+5 mg地塞米松注入胸腔内, 夹管2 d后开放, 当B超证实残余胸水厚度在1.5 cm以下后拔管, 拔管指证为胸水引流量在50 m L/d以下;给予对照组患者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 运用B超对穿刺部位进行准确定位, 初次将600 m L胸水抽取出来, 然后定量对胸水进行抽取, 每次1000 m L, 同时在每次胸腔穿刺术后将0.2 g异烟肼+0.2 g丁胺卡那+5 mg地塞米松注入胸腔内, 当B超证实残余胸水厚度在1.5 cm以下时停止胸腔穿刺治疗[2,3]。

1.3 疗效评定标准:

如果患者没有显著胸膜肥厚粘连, 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患者的胸膜增厚0.5 cm以下, 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的胸膜增厚0.5 cm以上或胸腔积液形成分割包裹性, 则评定为无效[4]。

1.4 统计学处理:

分别用率和 (±s) 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 然后分别用χ2和t检验组间比较。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7% (58/60) 明显比对照组76.7% (46/60) 高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胸水消失时间和胸膜增厚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胸水消失时间 (5.2±2.5) d明显比对照组 (9.7±3.2) d短 (P<0.05) , 胸膜增厚 (1.2±0.2) mm明显比对照组 (2.3±0.4) mm小 (P<0.05) 。

3 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属于一种胸膜炎症, 极易引发纤维素性渗出, 提高胸腔积液中的纤维蛋白含量, 胸膜中有积液沉积, 对血管再通性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使胸膜炎症加重。因此, 患者发病后治疗的关键是及时将其胸腔积液抽取出来, 从而促进胸腔内纤维蛋白沉积的极大减少。如果胸腔内沉积大量纤维蛋白, 很有可能有日益增厚的包裹性胸膜形成, 对肺功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对胸水进行引流的过程中, 将地塞米松、丁胺卡那等注入到患者胸腔中能够促进小范围抗痨药物浓度的有效提升, 使杀菌功效得以增强, 从而将炎性反应减轻到最低限度。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观察组患者的胸水消失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P<0.05) , 胸膜增厚明显比对照组小 (P<0.05) , 充分说明了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较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与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治疗, 给予对照组患者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7% (58/60) 明显比对照组76.7% (46/60) 高 (P<0.05) ;观察组患者的胸水消失时间 (5.2±2.5) d明显比对照组 (9.7±3.2) d短 (P<0.05) , 胸膜增厚 (1.2±0.2) mm明显比对照组 (2.3±0.4) mm小 (P<0.05) 。结论 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较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反复胸腔穿刺抽液,结核性胸膜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风霞, 战云飞.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5 (24) :89-91.

[2]李洪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 :107-108.

[3]高卫红, 袁东运.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防痨杂志, 2010, 27 (2) :132-133.

经皮穿刺胸腔引流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 我科收治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需要胸腔抽液治疗的80例患者。4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者为研究组, 其中男31例, 女11例, 年龄18岁~72岁;病种分布:肺癌29例, 结核性胸膜炎11例, 肝硬化1例, 慢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后1例;经胸部X线和胸腔超声探查大量胸腔积液22例, 中等量胸腔积液20例;右侧胸腔积液23例, 左侧胸腔积液17例, 双侧胸腔积液2例。同期38例采用常规胸腔穿刺抽液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25例, 女13例, 年龄20岁~75岁;病种分布:肺癌24例, 结核性胸膜炎13例,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1例;经胸部X线和胸腔超声探查大量胸腔积液18例, 中等量胸腔积液20例;右侧胸腔积液24例, 左侧胸腔积液13例, 双侧胸腔积液1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种分布、部位和积液量等方面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均经X线或胸部CT确定积液部位及范围后, 患者取半坐卧位, 选择患侧腋中线第7肋间下位肋骨上缘为穿刺点。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引流管, 常规消毒铺巾, 经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 用穿刺针进入胸腔, 回抽针管见有液体后插入导管丝, 拔出套管针, 经扩皮针松弛组织后, 用中心静脉导管沿导丝进入胸腔10 cm~20 cm[1], 抽出导丝, 用宽胶布固定导管, 将导管的另一端与引流袋相连。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2组均采用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72 h后观察胸腔积液情况, 显效:引流液停止外流, 胸部X线示肋膈角基本显示;有效:引流液停止外流, 胸部X线示液面下降, 肋膈角不显示;无效:无液体外流, 胸部X线显示液面无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注:χ2=5.12, P<0.05, 2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2.2 2组并发症比较

见表2.

χ2=11.86, P<0.01,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重, 对治疗方法不了解, 缺乏信心, 易引起烦躁、焦虑、恐惧, 因此应做好解释、沟通和宣教工作, 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穿刺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消除他们的心理顾虑, 取得配合, 保证治疗及护理的顺利进行。

3.2 导管的护理

(1) 中心静脉穿刺管质软管细, 若固定不牢或用力牵拉时易使导管脱落扭曲、阻塞甚至脱落[2], 因此使用无菌薄膜贴固定要小心, 固定要牢固。 (2) 更换薄膜贴时, 用碘伏由穿刺点向外旋转消毒皮肤, 待局部完全干燥后再用无菌薄膜贴固定。 (3) 严格无菌操作, 每次更换引流袋及引流管时严格消毒接头, 防止污染导管和接头。

3.3 导管引流的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管腔细, 用于引流胸腔积液时如出现引流不畅甚至阻塞, 可采取以下方法疏通[3]: (1) 仔细检查引流管在胸腔外部分是否被压迫、扭曲; (2) 如果导管引流不畅, 可能由于血凝块、纤维膜在引流管内形成了活瓣样结构, 可适当推注尿激酶, 30 m in后边回抽边推注生理盐水把堵塞物冲开; (3) 如果导管完全阻塞, 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如不能注入则需考虑导管阻塞, 加压推注一般能将堵塞物推出; (4) 置入导管时根据胸腔积液量和穿刺点情况, 适当调整导管的置入长度。如果引流一定量胸腔积液后不畅, 可能是胸腔积液减少膈肌上升后堵塞引流管或导管过长造成弯曲, 管口上抬高出液面, 这时可以保持负压吸引, 将导管退出少许即可[2,3]。

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引流速度不可过快, 引流过快易引起复张性肺水肿。控制引流速度可外接三通管控制引流量, 调节流速, 使引流平稳。一般放出液体量为1 000 mL以内, 速度可稍快, 但放出量大于1 000 mL, 引流速度要缓慢, 一般控制在24 h~48 h后排出胸腔积液。留置期间若患者出现气促、胸闷、心悸时, 应及时告知医生, 同时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 局部有无红肿。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量, 准确记录24 h引流量, 同时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定期做细菌培养。

4 讨论

与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相比, 中心静脉穿刺管引流胸腔积液具有引流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势。中心静脉穿刺管柔韧适度, 可弯不易折, 有一定的弹性, 管腔不易受压, 组织相容性高, 刺激性小, ;固定翼及缝合双重固定脱出概率低, 引流彻底, 并且外接引流袋比传统闭式引流接引流瓶的费用低。由表1可以看出, 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例无效是因患者烦躁自行拔除引流管而造成引流管脱出。留置中心静脉穿刺管局部皮肤无需切开, 对胸壁肌肉组织损伤小, 操作安全简单、创伤小、疼痛轻、不易感染, 故本文观察组2例疼痛, 1例局部感染, 无气胸。引导引流管的导丝前端软, 可以减少肺损伤, 避免人工气胸的可能性。出现肺水肿与引流速度有关, 是引流过快肺复张所致, 控制引流速度可以避免或减少肺水肿的发生[4]。总之, 研究组合计并发症共4例, 占19.52%, 而对照组合计并发症共15例, 占39.47%,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中心静脉穿刺管在ICU危重患者伴胸腔积液的治疗中疗效好, 操作简便、安全,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中心静脉穿刺管在ICU重症患者引流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80例伴有胸腔积液的危重患者, 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管引流 (研究组) 42例, 胸腔闭式引流 (对照组) 38例。加强穿刺管及引流管的护理, 观察2组引流效果。结果 中心静脉穿刺管引流效果好, 并发症少,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 配合细致的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代替胸腔穿刺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其患者耐受性好, 操作简单, 适合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心静脉穿刺管,ICU,胸腔积液,护理

参考文献

[1]朱小燕, 卢淑美, 林美英.无缝线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7B) :77.

[2]乔冬梅, 乔艳丽, 董利霞, 等.中心静脉导管用于恶性胸腔积液引流的护理[J].中国保健, 2008, 16 (9) :373.

[3]王华, 张力燕, 郝青林.胸腔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大量胸腔积液37例[J].广东医学, 2003, 24 (4) :347.

经皮穿刺胸腔引流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19-70岁。胸腔积液量为中等量积液或大量积液,其中17例伴有继发性肺结核,2例伴有脑血栓后遗症,3例伴有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以抗结核治疗,同时行局部胸膜腔穿刺术抽胸腔积液,但是本组患者均不能耐受胸腔穿刺过程,发生“胸膜反应”的9例,年龄19~28岁,一般状态良好,其他病例体质虚弱而不能耐受胸腔穿刺。咳嗽频繁,较剧烈均影响胸腔穿刺的顺利进行。

1.2 治疗及预后

本组患者经B超定位后,选用金属管针,胸膜腔穿刺,留置乳胶引流。穿刺点选择B超探查胸腔积液暗区较大部位,一般选择膈肌上两个肋间,腋中线或腋前线,引流管进入胸腔内长度约3cm。这样选位有利于胸腔积液的引出,并且不易影响患者休息,对于有”胸膜反应”的患者,术前给予安定注射液10nlg肌肉注射,术中和术前采取分散患者注意力措施,因为此种操作过程的时间明显短于胸穿术抽胸腔积液过程,所以患者都能耐受,术后定时定量排放胸腔积液,间断排放,速度不宜过快,避免了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也便于胸腔积液排放较彻底,避免了少量胸腔积液行胸穿时出现气胸的危险。

本组患者经胸腔穿刺引流并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胸腔积液在较短时间内吸收,相关症状缓解较快,从穿刺治疗开始到B超复查胸腔提示无明显液性暗区时间为6~14天。

2 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正处于高敏状态的肌体胸膜腔中引起的胸膜炎症,按病理解剖可分为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两大类。其中典型的渗出性胸膜炎起病多较急,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大量胸腔积液压迫肺组织和心、血管以致呼吸面积和心搏出量减少,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发绀。胸腔积液量愈多,发生愈快,症状也愈明显,在抽液渗液胸腔积液吸收后,呼吸困难即会改善,发热咳嗽等症状也随胸腔积液的减少而好转,部分患者胸痛症状因胸腔积液减少了有短期内加重的表现。

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原则为:(1)早期正规应用抗结核药物;(2)积极胸穿排胸腔积液;(3)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早期不仅胸膜充血、肿胀且渗出液中含有纤维蛋白,胸膜对渗液的吸收能力明显降低,积极抽胸腔积液可加快胸腔积液的吸收,减轻因胸腔积液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而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胸腔穿刺过程,影响胸腔积液的抽出致使胸腔积液引起的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长时间不能得到缓解,且易导致胸膜肥厚加重和包裹性积液的形成,不利于胸穿抽液及胸腔积液的吸收,且增加了结核性脓胸的发生几率。胸膜肥厚、粘连,重者患侧胸廓下陷,胸廓顺应性下降,使呼吸困难持续存在。

应用金属套管针,规格4.5mm×5.5mm或6.0mm×6.0mm进行局部胸膜腔穿刺,乳胶管内置引流治疗,基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且缩短了胸腔积液吸收时问,减轻了患者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黄孝迈.手术学全集:胸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7.

经皮穿刺胸腔引流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新生儿气胸中, 男6例, 女4例;入院日龄0.5~48h, 平均7.8h。足月儿8例, 早产儿2例;出生体质量>2500g 6例, 2000~2500g 3例, 1500~2000g 1例。发病原因:胎粪吸入5例, 新生儿窒息5例。10例经X线证实为气胸, 且肺压缩>30%。

1.2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皮肤青紫, 血氧饱和度<80%。X线示气胸发生部位, 左侧6例, 右侧3例, 双侧气胸1例, 其中肺组织压缩30%~60% 6例, 61%~80% 4例。

1.3 治疗方法

选用箭牌公司生产的16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患儿取平卧位, 锁骨中线第二或第三肋间为进针点,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戴无菌手套, 铺洞巾, 穿刺针穿刺, 进入2~3cm后可抽出气体, 沿针尾置入导丝, 拔出穿刺针后再沿导丝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抽出导丝, 用3M透明无菌贴膜将中心静脉导管固定, 导管口与注射器相接, 穿刺处碘伏消毒后贴膜固定, 固定时注意导管与皮肤的角度, 必要时用少量无菌棉球垫在胸壁与导管之间。

2 结 果

10例患儿中9例穿刺抽气后症状基本消失, 1例好转后再次加重, 予胸腔闭式引流。术后3h患儿呼吸困难减轻, 青紫消失, 血氧饱和度>90%, 48h后复查X线胸片示肺部基本复张。夹管24h后, 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正常给予拔管, 穿刺部位予3M无菌敷料黏贴。

3 讨 论

3.1 气胸形成的诱因

新生儿气胸发病率在所有新生儿中占约1%, 其中只有10%的患者会有临床表现。呼吸机及正压通气的使用会使气胸出现的几率增加, 约为20%~40%, 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早产儿, 气胸常发生于病情改善, 透明膜病变好转时, 因此时肺扩张好, 有较大的肺容积, 肺泡较易破裂。自发性气胸多见于足月儿, 可能是由于新生儿肺弹力组织发育不成熟, 足月儿出生后最初几次呼吸活动较强, 使肺泡内压力过高, 从而导致肺泡破裂而形成气胸[2]。

3.2 气胸的治疗

原则是少量积气, 肺压缩<30%, 多采用保守治疗, 肺压缩>30%或虽然肺压缩<30%但有发绀及呼吸困难明显者应立即穿刺抽气或胸腔插管闭式引流, 并发气胸而又需要正压通气时应先做胸腔闭式引流。近年来有各种报道使用留置针穿刺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 并且取得一定效果。 新生儿肋间隙较窄 (约1cm) , 引流管外径不宜超过1cm, 但内径不应<0.6cm, 这样既保持引流通畅又不压迫肋间组织[3], 但留置针管壁软, 易打折, 压扁。我们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10例, 无1例堵管, 打折, 且不会刺伤肺部, 引起血气胸、出血, 适合新生儿气胸的穿刺和引流, 并且节省抢救时间。在引流过程中要注意连接部位的紧密性和无菌操作。

3.3 气胸的预防

新生儿气胸的发生主要与新生儿窒息、胎粪吸入及复苏不当、呼吸机使用不合理有关, 因此要加强围生期保健, 窒息复苏流程规范, 气管插管由技术熟练的医生操作, 呼吸机使用合理, 吸痰时负压力<100mm Hg (1mm Hg=0.133kPa) 。新生儿一旦出现呼吸困难, 面色发绀, 应高度警惕气胸的发生, 及时X线胸片检查, 一经证实, 应根据气胸面积的大小、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51-455.

[2]高卫华, 白剑, 戴丰华, 等.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探讨[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6, 34 (3) :41-43.

上一篇:管理塑品牌品牌促发展下一篇:活动强化

热门文章

穿刺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