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挑战范文

2024-05-10

战略挑战范文(精选12篇)

战略挑战 第1篇

专家点评

菜百30年的成功首先是战略的成功,在区域百货店尚处在繁荣辉煌的时代,率先探索特色主题经营,并逐步抛弃尚有利可图的非核心业务经营,集中资源于主业,从黄金扩展到珠宝,从零售延伸到设计与供应链整合,从饰品经营拓展到贵金属投资,从单店运营发展到现代连锁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黄金第一家”。未来的菜百还将面对两个挑战:一是如何面对“云消费”时代经营模式革命的挑战,二是如何升级黄金珠宝交易中心占据产业链制高点的挑战。希望菜百能够继续自我的超越,做商业创新的典范。

战略挑战 第2篇

一、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面临的挑战

( 一) 经营压力仍没有缓解。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全球的经济形势在经历了美国 08 年的经济危机以后,从低谷逐步回升到平稳发展的一段时期。因为经济危机在全球掀起了极大的波动,给众多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多的融资问题和金融风险,而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有效解决。首先,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其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而大大降低,尤其是对那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另外,经济危机的爆发还会导致许多中小企业人员被迫降薪甚至失业,使得消费市场逐渐疲软,这也造成市场上的产品大幅度受到积压,消费渠道减少。债务问题时常发生,趋势越来越严重,相互拖欠贷款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加,坏账比例的不断增大,导致很多的企业经营发展受到限制,并且非常容易陷入金融困境中很难脱身。

( 二) 企业抗压力能力较弱。金融危机以后,当经济形势进入了一种非正常的轨道时,市场发展也极不稳定,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企业的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并且,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抗压水平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强,很多企业的危机意识淡薄,在面对消费群体积极性不高、市场疲软的状况下,企业不能快速对现状做出及时反映,缺乏相关经验,只是简单地处理财务问题,处理危机手段相对比较直接,把希望主要寄托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而它们自身却不能符合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需要,无法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的财务管理对策。

( 三) 市场流动性紧缩,企业筹资难。随着后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短期内全球的经济形势不会有太大变动,国家会根据供过于求的现状实施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使得投资者一定要提前做出准备来适应未来的这种变化。另一方面,流动中的资金必然会减小。中央银行将会回收相当数量流通中的货币,通过实行紧缩流动性的政策达到这一目的。我国央行会基于国内居民的存款现状做出调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把市场上多余的闲散资金收集起来,减少资金的流通性,这样可以保证社会的秩序更加稳定。

( 四) 企业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在中小企业的这些投资活动中,许多中小企业盲目攫取利润,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忽视了实际的企业需求,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限制,经营上出现很大困难。投资风险具体表现为许多中小企业希望通过增加经营渠道来改变困境,以免产品积压导致资金不足,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投资活动; 或者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规模,造成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困难,使得原有的经营项目受损。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可用资金非常有限,使得原来就紧张的中小企业更加显得资金不足。因而,研究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投资风险,对促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尤为重要。

二、后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对策

( 一) 找准财务战略的定位

1. 根据自身状况作出定位。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定位就是企业要从当前经济形势和本身企业的特点出发,找出适合自己的财务战略。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洗涤以后,我国中小企业有能力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财务战略。中小企业在面对逐渐平稳的经济环境时,最好的选择是采用安全稳健型财务战略。这种财务战略能够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实现企业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安全过渡。在实行稳健型财务战略时,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资金规模一定要对自身的资源、技术、人才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实现其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实施不同的财务战略之前,企业一定要做出慎重的考虑,防止盲目扩张带来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资金规模。

2. 重点分析企业的整体战略和战略目标。在对财务战略定位进行研究时,应该着重分析企业的整体战略和战略目标。中小企业不仅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发展方向、也要重点分析企业的长远问题和财务问题。企业不应该只实行单一制的产品发展战略,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金方面的限制,为了能让企业有长远的发展,减少因自身条件的缺陷带来的不利于发展的因素,企业一定要进行多元化的生产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使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 二) 分析企业所处环境,选择合适的财务战略

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财务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企业在选择财务战略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与企业自身的特点相适应。一个正确的财务战略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二是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外部多变、复杂、竞争激烈的环境相适应,学会随机应变。三是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学会分析企业现有的资源,包括资金、资源、人员、技术。充分调配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各种财务资源。

( 三) 增强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1. 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贯彻落实资金的强化管理。中小企业经营者如果想要在企业内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充分认识企业的发展现状,全面贯彻落实资金的管理。这源于资金的使用范围甚广,经营者必须深刻地体会到这个原因,合理利用资金,这不仅关系到财务部门,也是整个企业所有部门的责任,这是各个生产环节的重大事件。因此落实好资金的管理工作是各个部门的职责。

2. 企业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要通过提高使用资金的效率,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尽可能较少的浪费资金。首先,要尽可能预估资金的使用方向,各类分录要掌握适用范围。其次,把握资金的来龙去脉。比如应收账款这个分录应该如何进行收回和进货等,财务人员一定要有分寸。最后,要分清资金的用途。如果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不是很大,就导致了企业的生产原料匮乏,产成品就很相应的很少,使用远距离的原材料就不太现实。因此,企业总会想方设法地从近处采购原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成本的付出,也会减少多余的原材料的积压。同时,企业要尽量在近处售卖产成品,也可以节约企业的销售费用、缩短产品库存周期,保持适当的库存量,既减少了资金的占用,也加速了资金的回收,提高了本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3. 企业要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小企业大多数是由于自身积压的库存比较多,或者在应收账款上没有及时回收,导致了企业流动资金时常缺乏,由于这个原因,企业减少存货,及时考虑到库存对资金的影响,要用对存货的资源结构进行合理优化配置,进行理性、科学的选择,这样才让企业的资金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同样道理,在应收账款的项目上,要进行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应收账款制度,定期核查已形成的账款数目,严格把握账龄项目,及时对坏账等资金分录进行会计上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辜明华。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思考 [J],会计之友,,6: 128

[2] 成兵。 中小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探讨 [J],会计之友,,3: 110 - 115

[3] 王飚。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企业家天地,,33: 66 -69

[4] 陈兴述。 论财务战略的本质和范畴 [J],财会月刊,2014,5:23 - 26

关注金融战略 应对增长挑战 第3篇

提出的四大挑战

在该书中,夏斌先生提出了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的四个重大挑战,这是中国金融战略的逻辑起点。

一是人口老龄化。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2030年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夏斌先生认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将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中国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即将丧失,这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是资源和环境制约。夏斌先生认为,从目前情况看,资源和环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问题,未来情况将更加严重,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加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可能进一步恶化。

三是经济结构失衡。夏斌先生认为,目前我国主要的经济结构矛盾是高储蓄与低消费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低消费本身的问题,由于我国收入水平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我国居民消费率相对于出口、投资和企业、政府的消费率,持续偏低且不断下降。(2)储蓄投资缺口问题,表现为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为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当国内投资无法满足储蓄需求时,不得不转向外部储蓄。(3)投资效率问题,表现为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及自主创新不足等。

四是国际金融秩序重建中的动荡。夏斌先生认为,“二战”之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给全球经济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形势趋于动荡,出现了宏观经济失衡问题。这次危机是对世界经济失衡的一次调整,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

提出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中国金融战略:2020》一书中,夏斌先生提出了许多重大的战略问题。

一是关于中国汇率制度选择问题。夏斌先生提出,在战略过渡期内,中国应该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是中国利益所在。(1)人民币与美元保持相对的稳定,借助美元区的信任,让国际社会有机会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并在这过程中逐步脱离美元,成为世界能接受的独立货币。(2)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助于及时释放人民币的升值压力。(3)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

二是资本账户开放问题。在书中,夏斌先生坚持资本项目开放的渐进性原则,并将这一原则具体到以下五个方面: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扩大到一定的幅度、基本达到市场均衡汇率水平之前,应该保持对资本流出入的一定规模的控制;资本账户开放一定要与国内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相衔接;资本账户的开放应结合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资本账户开放要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提高宏观调控的灵活性相适应;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资本跨境流动,采取不同的管制思路。

三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夏斌先生认为,在未来10年内,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首先是追求区域化。人民币区域化可以有三条思路:(1)想办法让人民币走到境外;(2)先让人民币在境外像其他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开展存款、贷款、结算支付、资产管理、汇率避险等全方位业务,在境外形成一定的自我循环规模;(3)打通境内金融市场与境外金融市场在有控制前提下的“管道”。

四是外汇储备管理原则问题。在书中,夏斌先生提出,要重新明确外汇运用的具体顺序:首先是保持必要的外汇流动性,以满足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其次是用一定的外汇干预外汇市场,满足汇率调节的需要;再次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获取战略性利益;最后才是用于获取相对较高收益的金融投资。

以团队战略迎接竞争与挑战 第4篇

近几年每当翻阅建筑类杂志,看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建筑师的最新作品,都会让我有新的感动和震动。感动的是中国正在步入创意产业振兴的新时代,震动的是这些中心城市建筑工业化体系和服务体系迅速崛起,从而提高了建筑师作品的完成度。随着世界一流设计公司的涌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建筑设计的发展推向了全新的阶段,中国的建筑设计正在向国际化迈近。20世纪90年代后期,设计市场开放、境外设计公司开始陆续登陆中国,让本土建筑师感到严重不适应的并不仅仅是客户的流失和市场占有率的降低,而是设计话语权和原创机会的丧失,以及在方案创作上业主和政府对本土建筑师信任度的下降。这期间,许多“无奈”的建筑师拥怀着自己的理想走向低端市场,将成熟的商业设计产品倾销至二三线城市追求生存的利润,随着时光的流逝,理想丧失在浮躁的商业化流程中;更有一些“有志”建筑师拥怀着建筑学信仰走向小型建筑、边缘化建筑,苦中寻乐,随着时光的流逝,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丧失在孤芳自赏的乐趣中;还有许多大中型设计院的建筑师从事中外合作设计的工作,为境外设计公司完成施工图设计。近十年来这三种生存的方式对我来说都阶段性地经历过,彷徨、痛苦、希望的感觉不停地变幻,此消彼长,商业化的生存和市场的浮躁也正吞噬着理想和信念的锐气。

认知

在这缺失原创话语权的痛苦过程中,我们总结与境外建筑师之间的差距以及自身对市场化、商业化存在合理性认知的不足。经历与境外优秀设计公司合作后,我感觉到建筑视野较以前扩展了,实现作品的手段和方法逐渐增多,对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经验从无到有,更深入理解了团队管理的力量和团队对作品完成度的贡献。我认知到:假如本土建筑师不经历设计市场开放—中外合作这一过程,我们的创作还是打着原创旗号实则闭关自守,我们应靠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准努力去争取业主和政府的信任,而非抱怨大环境的不公正,以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去引导和影响大环境!

感悟

当代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我以为建筑师应该在国家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中支持政府进行科学的决策;深入关注地域文化,用高端的地域化设计取代快速生长的复制型设计(例如当下盛行的中国式西班牙风格)。在未来的城市化建造过程中,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机遇是将市场和机会让给境外建筑师还是更多地由自身承担起来?建筑市场开放了十几年,本土建筑师也努力学习了十几年,我们应该以团队协作的力量和科学的管理在平等的竞争中去迎接市场的机遇和挑战,迎接未来真正的中国创造时代的到来!

实践

我们思考以开放与竞争并存的思路去进行建筑实践,在开放中学习并发现自身的优势以及差距,在竞争中寻找方案原创的话语权,道路虽然艰辛,但痛苦并快乐着。2008年~2009年,我们UDS建筑师工作室与奥地利蓝天组合作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项目,通过近距离的工作和交流,亲身体验了欧洲建筑设计的精益求精,对西方建筑设计方法和解构主义作品的构思至创作完成过程有了更加具象、更加真切的感受。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由于建筑造型的特殊,用普通的平、立、剖二维图纸已无法表达建筑全貌,因此必须采取三维设计的方法。设计的最大特点,在于计算机参数化设计,运用Rhino软件在计算机中完全按照实际尺寸建出精确的三维模型(图1)。我们在平时的设计中虽然也采用计算机辅助形态设计,但模型完全是依据平、立、剖二维数据建立的,只作为三维效果的参考。是否将三维计算机模型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二者的最大差异,三维参数化设计对于曲面物体复杂部位的研究更为方便,也使得建筑与结构、机电等相关专业讨论三维问题时有了一个直观的、可以依赖的平台。对建筑设计而言,这种参数化设计方法摒弃了以往完全基于美学意义的“好看”与“不好看”之间的模糊的形态推敲,而是将自由形体与严谨的数学模型联系在一起,使自由造型由被动的模拟变为主动创造。它也对“长期依赖电脑进行设计会使徒手思考退化”的论调提供了新的反驳,因为无论怎样推敲,一种符合数学逻辑的形态从本质上就是完美的。这种计算机化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一种依赖,倒不如说是一种解放,对想象力的解放—蓝天组的设计方法改变了我们以往对模型—建筑的设计理念的认识。虽然在Rhino等三维软件中对形体的控制大大解放了建筑师对造型的想象力,并且可以完整地展示一座建筑的全貌,但“相信实体模型而不是计算机模型”依然是奥方建筑师贯彻始终的设计原则。

在与奥方建筑师的合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奥方建筑师的严谨和理性,对设计问题细致入微的深究,对“完美”的孜孜不倦甚至是近乎偏执的追求,这固然与蓝天组建筑事务所的实验性、前卫性分不开,然而,抛开这种实验性带来的频繁修改,一种普遍的对于建筑的热情与追求植根于许多奥方建筑师心中,他们对计算机软件的熟练应用甚至二次开发,对于大量实体建筑模型的制作、研究,乃至对设计来往文件、会议记录等文档详尽细致编写的严谨态度和理性思维,都是目前中国建筑师普遍欠缺的。与世界顶尖的先锋设计事务所合作,在新鲜感褪去之后,我们对双方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态度上的诸多差距都有了具体而感性的认知,也开始站在设计方法的角度去思考一个优秀作品的产生过程。在发现差距之后,如何从细节中逐渐改进我们的设计方法、设计思路,则是本次合作的深意所在。

在与蓝天组合作的同时,UDS建筑师工作室仍保留另一团队进行独立的市场培育和开发,积极参与重点项目的竞标,探索并实践大连地域性建筑的设计(图2,图3),我们努力通过实践深入关注与建筑地域相关的文化内涵、关注与我们实践相伴存在的大环境。

憧憬

通过中外合作,我们客观地评判自身的能力及存在差距,经历了这一阶段才有可能设计出真正能表达我们内心的建筑。我坚信每个建筑师或每个成功的建筑师最终都会有自己独到的风格,你能从他的建筑上发现与别的建筑不同的地方,那是对世界和自我的独特认知。目前这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并不容易做到,我们正在不断的努力。未来优秀的建筑师要创造“自己的东西”—即真正的原创!■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

Dal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由奥地利蓝天组与UDS建筑师工作室合作设计,基址位于大连市人民路东端,面向大海,背依城市核心,是城市与海、自然与人文的交汇点。城市的两条主要轴线在建筑前面交汇,建筑平面及立面的几何体皆做了与城市轴线方向、角度相呼应的处理,创造了一个多方位的建筑体量。建筑的主入口设在朝向海面的方向,反映了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国际会议中心将被纳入主要城市轴线的交叉点,并与拟建客运码头相连接。这一明确的城市空间发展概念使其城市地标性建筑的地位得到了充分强调。

在国际会议中心项目中,有效的功能以及丰富的空间被很好地整合至一座“混合”建筑之中,其建筑语言并非是对简单的图形语言的诠释,而是基于丰富的联想—经典的现代建筑的理性结构及功能组织被有机地融合纳入国际会议中心所蕴含的大连地域建筑所特有的城市组合空间之中。会议中心的主体是可容纳1 800人的歌剧院和可提供达沃斯会议功能的主会议厅,歌剧院空间通过传统的舞台与主会议空间相贯通。这一“异想天开”的设计为国际会议中心的主会议厅提供了多种应用可能性, 包括从集会到音乐、戏剧乃至传统的歌舞剧表演等。其他体量较小的各类会议厅散落在该核心的周围, 这种平面布局在会议中心各个区域之间建立了极为便捷的通道, 为会议期间可能产生的频繁场所转换行为节省了大量时间。在剧院与会议空间的共同作用下, 建筑内部被营造为近似街巷并具有场所空间特色的城市般的肌理, 充分体现了“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中的城市”这一核心设计理念, 从而使得建筑内部空间的方向系统和识别体系一目了然, 便于与会者、参观者识别每一处临时会议场所、非正式会晤区域、休憩及交流区域。

在建筑技术设施方面, 力求以技术、结构及其互动作为设计的重点。从人体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方位感官的细腻需求出发, 为集会场所提供最舒适的环境, 同时注意降低建筑能耗、灵活使用能源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能源。设计紧扣绿色、环保节能、以人为本的主题, 通过楼宇自控、智能遮阳、自然采光通风、太阳能利用、海水源冷媒制冷等技术的使用, 使会议中心真正成为低能耗的绿色建筑。

项目概况

业主: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大连市人民路东端

设计单位: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UDS建筑师工作室

合作设计:奥地利蓝天组

用地面积:4.3hm2

建筑面积:14.6万m2

设计时间:2008年3月至今

建成时间:2011年

项目功能:会议、歌剧院

项目状态:方案

项目负责人:崔岩, 王立长

建筑专业:纪晓海, 赵涛, 于晶

结构专业:王立长, 曲鑫藩, 纪大海

给排水专业:王可为, 刘昕

电气专业:孙志坤, 黄蔓青, 王健

战略挑战 第5篇

主权国家的全球战略所关注的主要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全球活动以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必须的成本分担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等等。后发展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是实现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途径,东亚地区的经济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程度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甚至直接对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提出质疑,认为对外开放得有些过头了,应该有所调整和控制。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不同的学者对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有着不同的认识。那么,这些经济全球化收益是如何产生并在有关国家之间进行分配的?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样一种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格局?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来源于何处?其成本是如何由相关国家分担的?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作为一种世界潮流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样也就不可能对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国际战略做出正确的选择。

全球化最初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而逐步形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对经济全球化的界定是,全球化是一个各国在市场上和生产上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过程,这是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促成的。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商品、资本、服务、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其根本的动力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市场经济的形成、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和各国在经贸领域里合作意愿的增强。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而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原动力,在创造就业机会、发展新兴科技、积累物质财富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以生产全球化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鉴于西方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和动作手段等方面均占明显优势,而全球化是在西方发展模式推动下发展的,因此,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

程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从而使全球化所创造的财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导致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更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是一个削弱国家主权、侵蚀当时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当前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全球化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而西方往往利用全球化为其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要根本消除全球化的弊端,出路在于参与,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1)关注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及其分配机制

经济全球化为什么会带来利益或者说是机遇?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开放贸易体制下的迅速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全球经济中收入趋同的美好前景。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因为以下四方面的原因而产生了收益:

其一,国际分工机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分工所产生的效率提高如同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矿藏一样,也是一种自然财富。国际分工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全球化利益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生产和技术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从而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因为,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与技术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资源也相应地向不同领域和地区分类集中,从而更容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也就更加频繁,世界市场因而也就相应地有所扩大。在生产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市场扩大本身就意味着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因而也意味着全球经济福利的净增加。由于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各国之间的产品交换和相互依赖也日益突出,许多国际名牌产品不仅很难确定生产企

业,而且也很难具体地说是哪一个国家生产的,因为其零部件供应商是如此之多,其工序是如此地复杂,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于明确地说:这是我们国家的产品。事实上,许多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国际分工日益细密化的趋势,并且准确地认识到这种从部门分工向部门内部分工、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以及工艺分工转移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二,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趋势或者说是导向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促成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在这个过程中,资源配置机制是在三个层次上发挥作用的:第一,由于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一些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不得不到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就会被纳入到全球资源市场上,并通过市场交换相应地配置到不同的部门或者地区,从而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开发利用。无论是对于这种资源的拥有国还是配置国,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一种经济福利的净增加;第二,从部门配置来讲,一个国家各经济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是不平衡的,一些率先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部门可能会拥有更高一些的资源利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经济资源由低效产业部门向高效产业部门转移无疑提高了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因而也代表了一种经济福利的净增加;第三,从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来看,各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有差异的,而且由于自然条件等不可移动因素的作用,有些差异还是难以弥补或者消除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一些资源从低效生产地区向高效生产地区转移,同样也会增加经济福利。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必然会促成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并且使这种全球配置逐步优化,从而有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为改进人类的生活水平奠定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并且使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进一步走向帕雷托最优。

其三,科学技术进步或者是技术扩散机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或者是技术扩散机制主要在三个层次上发挥作用: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产生与扩散。我们知道,任何科学技术进步的最初形态都是一些偶尔产生的思想火花,而这些思想火花恰恰是在人们的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人们的思想或者是学术交流越多,这种思想火花也会越多,由此激发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第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科

学技术的国际交流。这不仅表现在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日益广泛上,而且也表现在企业层次和区域层次上的跨国科技合作的泛化和深化上。198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间策略性技术联盟的迅速增加本身就说明了企业在获取和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而且将其触角伸到了世界各地;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全球扩散;许多国家实际上主要不是通过本国的研究开发活动来获得知识供应的,而主要是通过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国际扩散来获得先进技术供应的,所谓“亚洲四小龙”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其经济现代化的。由此可见,所谓知识经济,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我们说知识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经济,其本义也是指此而言的。

其四,制度效率机制。制度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的高度浓缩,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产生机制主要是在两个层次上发挥作用的。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制度创新及其国际扩散。我们知道,在同样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下,不同的国家或者企业会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实绩。这种经济实绩的差距,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制度效率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是有可能通过改进制度设计来缩小或者是消除的。这种新的制度设计过程,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过程。因此,制度效率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利益,制度也是可以创造出经济效益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各国具有了共同的经济实绩评价标准,从而也使各国的经济实绩具有了明确的可比性,使各国可以依据同样的规则对于其经济实绩的差距进行评估,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制度创新的国际扩散。第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性制度化协调机制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减少了制度磨擦成本。我们知道,在本世纪前半期,世界经济中不仅周期性地发生经济萧条,而且还爆发了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50多年中,并未再出现类似30年代大危机那样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支柱的世界经济协调机构,而且在70年代又确立了西方七个经济大国首脑的定期会晤机制,从而使世界经济运行的协调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这种国际协调机制有日益发展加强的趋势。由此可见,所谓制度效率不仅表现在企业或者国家层次上,而且还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国际经济的层次上,这就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所产生的制度效率。可以相信,在世界经

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于世界经济运行的监管、协调以及推动势必将使经济全球化产生更大的制度效益。

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主要是通过各国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来进行的,因此,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就是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的一条基本机制。一国是否有资格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一定的收益,一个主要的机制或者是原则就是看他是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这里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具有两重含义:第一,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成为其一个重要链条,在世界市场上配置资源,从而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并在与其他世界级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二,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对接起来并使其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本国的资源与市场纳入到世界资源体系和市场体系之中,使其他国家的企业也有可能有机会在本国市场上配置经济资源,争夺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收益正是在这样一个要素与商品流动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并且通过这种流动而分配给不同的国家或者企业。但是,经济全球化收益并不是均衡地分配到所有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的国家的。大体说来,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经济地位不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也不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同,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其在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中所占地位也不同。根据国家的地位不同,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各国共享的机遇或者说是收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谋求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或者说是利益。因此,这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利益必定有一部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共同分享的。这种经济全球化收益主要包括:(1)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密化所带来的经济专业化收益。由于国际分工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形成的,而且不同类型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各有优势与特点,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能够分享一部分由于这种国际分工合作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收益,尽管这种共享是不均衡的;(2)世界经济的市场化趋势所带来的制度收益。由于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使各国能够依据一些共同的规则规划其经济发展速度与方向,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差异较小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统一的经济实绩评价标准,各国经济和企业经营实绩更加具有可比性了。在

这个过程中,减少制度磨擦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下降是制度收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收益也是由不同类型的国家所共享的;(3)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竞争加剧迫使各国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获得发展。这种全球竞争对于经营效率的压力不同类型国家的不同企业都能够感受到,因而其影响是共同的,尽管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由于所得到的利益规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4)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各国因而普遍减少了用于国防的军事开支。在这种情况下,由此所带来的避免冲突和减少军事开支两种和平红利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都是共同的。

其二,发达国家享有的收益或者说是利益。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最早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因而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享有的一些历史性的优势,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对于它们来说自然有着许多独有的好处。大体说来,这些好处包括:(1)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机会,而世界市场规模扩大意味着它们的生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培育起来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宠大的全球营销网络,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已经确立了明显的优势地位,因此,市场原则的全球化使发达国家能够充分发挥其历史性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全球市场网络,使其企业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1997年,发达国家占世界企业多数股权兼并额的90%以上。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贸易投资自由化(包括1997年WTO金融服务业协议)以及各国政府放松管制(比如在电信业),而这两者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结果或者说是其表现;(2)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发达国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水平上利用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比价方面的优势,通过不等价交换获得更多的的廉价原材料和制成品供应,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国居民的经济福利水平,并压低通货膨胀水平;(3)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由于经济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公司承担的,而且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也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的经营和投资行为体现出来的,而跨国公司又主要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其母国或者基地的,因此,资源配置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化收益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享有的;(4)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收益。由于发达国家良好的教育培训系统和科学研究开发体系,发展中国家

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入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人力资本的净损失;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却是人力资本的净收益,而且是发达国家所独享的一种收益。

其三,发展中国家享有的机遇或者说是利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将使发达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仅仅少数国家经济水平提高而大多数国家仍处于不发达状态不符合它们的一些具体收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可以享受许多发达国家所享受不到的独特利益。这种利益主要包括:(1)经济后发性优势。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梯度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的进程,使自己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国际流动的迅速增加,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多的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的选择,有助于加快其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国民经济调控手段的引入,也将加快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国际贸易能够大大加快工业化国际扩散的速度,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2)资源开发优势。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将进一步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使更多的投资从发达国家转而流向发展中国家,这将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形成方面的先天不足,推动其经济起飞。有资料表明,1990年发展中国家仅仅获得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17%(340亿美元),但到1997年即增加到37%以上,达到1490亿美元。就增加幅度而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90年代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3)市场发育水平提高的收益。经济全球化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的速度,提高其市场发育水平,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加全面地参与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不仅为发展中国家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也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的不足。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2)关注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及其分担机制

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产生机制与利益产生机制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从根本上看两者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它既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本身有关,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有关,更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际协调与管理有关。因此,大体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在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出来的。

其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平衡性。经济全球化既然是以生产的国际化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为指南的一种历史进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种不平衡:第一,部门结构的不平衡,即在世界范围内构建新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发展水平、各国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部门可能会比较快地实现全球化,比如电信部门、金融部门以及旅游部门等;有的部门可能会比较慢,比如农业部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势必在产业结构上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来,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部门都同时开始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或者同时达到了一致的经济全球化水平;第二,地理结构的不平衡,即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以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时间较早,规模较大,因而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前列;有的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时间较晚,规模也不大,因而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比较缓慢;还有的国家则是有些部门参与的较早,程度也比较高,而有些部门则参与较晚,程度较低,因而处于前两类国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到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乃至不同个人在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中的地位与份额,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些力量的失控和不同部门、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使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出一些风险来。

其二,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造成制度空位因而产生出相当大的风险。虽然我们将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视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从总体上看,制度建设总是落后于实际经济的发展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实际经济部门与国家之间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而且在实际经济部门与制度建设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制度建设落后于经济全球化实际进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的经济协

调机制的缺乏上。比如说,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客观上要求各国经济制度逐步统一或者制定一整套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规章制度,并且由一个能够代表全球不同国家利益的世界政府或者是世界性机构来监督和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以协调和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但是,实际上,由于这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具体利益,而且有些国家的利益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牵涉到太多的利益协调工作,许多领域的制度规则统一工作进程缓慢。应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对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顺利发展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严重滞后局面势必将对这一进程构成严重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国际经济中的混乱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所造成的。

其三,不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不同,经济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它们在全球化的收益分配中所占份额不同。这种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的不均衡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全球化风险,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根本上说,这种由于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不均衡所引起的风险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达国家内部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之所以出现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与国际经济技术基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分配又主要是根据这种实力来进行分配的。一旦一国根据这种经济实力分配所应该获得的经济全球化收益与其实际获得的经济全球化收益出现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超出了该国的承受能力的话,那么,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有可能爆发出种种经济风险甚至是政治风险。就主观而言,这种风险很可能表现为政府以国家利益代言人的身份自居,挑起贸易争端或者贸易战,以胁迫对象国作出让步;就客观而言,这种风险很可能表现为政府意志所不能控制的各种经济风险,比如严重的经济衰退,以汇率大幅度波动为特点的危机等等。这种风险对于一国经济的冲击很大,破坏力也很强,后果极为严重。

其四,经济全球化力量与国家力量的失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现实世界的经济主权分别是不同主权国家来掌握和行使的,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要冲破国家疆界的种种藩篱,让经济力量自由地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

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由国家以强制手段控制的许多力量就会爆发出来,从而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猛烈的冲击。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全球化力量与国家力量的平衡问题。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于政府力量构成挑战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国内的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内的生产要素也要求参与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过程之中,以便获得相应的经济全球化收益。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本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本国人员的跨国流动。以及本国资本的跨国转移和本国技术的国际扩散等。在技术创新领域中所谓的技术民族主义与技术全球主义之争,实际上就是这种现象的表现;第二,国外的力量。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就是世界经济的市场化,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本性要求把一切能够纳入到世界市场上的因素都纳入进来,以便为资本的增值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以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为代表的外国企业也千方百计地冲破民族国家疆界的阻碍,打入到国内市场上来,按照统一的世界市场标准重新配置经济资源,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全球化收益,从而对政府的权威构成挑战;第三,政府力量内部的分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在不断地冲击着民族国家的根基,要求经济管理层次和权限的下放,从而导致政府内部力量的分解。这是因为,国内国外力量的冲击都要求赋予政府力量以新的形式和内容,而政府力量本身也存在着职能的调整问题。能否正确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顺利地完成调整,这对于政府力量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引起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反过来说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规模越大,由此而引起的风险也就越大,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规模越小风险也就越小。在一定范围内,这种观点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有许多风险确实是由于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外经济开放过度而诱发的。比如说,外国短期资本的流入以及各国国际投机资本的活动,如果不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这些因素是不可能对于一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使其产生剧烈波动的。但是,另一方面,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其风险更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的是一种被边缘化的风险,是一种被孤立的风险。而一个国家一旦处于这样一种地位,实际上它也就失去了任何借助外力(包括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自己的机会,其后果更为严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各种不同的国

家事实上确实处于一种两难的地位:参与进去,会有风险;不参与进去,也会有风险,而且可能是后果更为严重的风险。参与与不参与,实际上都面临着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拒绝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风险可能还更大一些。而且,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曲折,各国最终还是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的。不同的是,拒绝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更可能是在一种更为不利的时机与条件下参与进来。许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被卷入互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的,其依据或许也就在于此。

客观地说,经济全球化风险的产生及其分布很大程度上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在目前这种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而相关的制度建设又严重滞后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的,其分布也更多地取决于不同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及其国际经济技术地位的强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的风险对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国家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因而其影响也是有差异的。从目前看,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各国共同面临的风险。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这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问题:(1)主权约束和主权让渡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力量的不断侵蚀,国家力量确实出现了分裂,或者说如裘元伦教授所说的向上转移和向下转移的问题。因此,这是一个共同的、相互的问题,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至少从形式上来看还是对等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反应而自行决定其经济政策,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避免其他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即使是像泰国这样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在世界经济中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在发达国家出现国家力量向区域性和世界性国际组织的转移以及向大型跨国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转移,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本身并不仅仅局限于发展中国家或者是发达国家,它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整个世界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因为任何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其影响都是全球性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举世震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核污染物将随大气环流飘飞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普遍关注的气候变暖问题、二氧化碳排放标准问题、南极臭氧层问题以及热带雨林迅速减少等等,实际上涉及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威胁;(3)文化趋同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单一性问题。从人类历史发展来讲,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长期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因而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也是社会发展不可违背的客观自然规律。尽管由于西方国家首先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而且西方国家在这个进程中享有历史性的优势,但是,发达国家也与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文化趋同问题,面临着世界文化由多样性向单一性过渡的问题,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英语的强势地位,美国文化的对外扩张,发端于美国的因特网更是充当了这种文化趋同的急先锋。法国尽管试图抵制这种世界文化的英语化、美国化趋势,但事实证明它无能为力。因此,文化趋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全球化风险。

发达国家面临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尽管占有种种历史性的优势,但它们也面临着其独特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技术溢出的飞镖效应。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技术中的优势地位,因此,作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入场券和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发达国家往往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从而不同程度地造成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的国际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则往往通过实施适当的工业化战略,或者是进口替代,或者是出口导向,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输出的低技术产品的生产者。以此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又充分发挥其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步同工业化国家梯次争夺制成品市场。这种因为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而产生的飞镖效应,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独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安全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2)发达国家经济中的产业空心化与结构性失业成为一个经常性问题。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讨论中,这个问题始终占有核心地位。从理论上说,至少自斯托尔普和萨缪尔森以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承认了资本丰裕国家的工人更容易受到自由贸易的损害。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明确指出,对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的配置资本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不能再视而不见,来自企业重新配置的效率收益并不能抵消由此而产生的失业率增加所诱发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美国劳工组织反对NAFTA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它引起了工资的下降从而导致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加剧;(3)企业的跨国经营导致政府税收来源流失以及政府对于企业的经营和

技术转移活动失去控制,这个问题在欧美国家相当严重。巴哈马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现代电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转移资金来逃避税收负担,甚至仅仅通过设立一个虚拟企业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政府对于各国经济力量失去控制,或者说政府权力的向下转移。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在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一种政府税源的国际转移,因为这部分投放到国家的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是在当时纳税的。虽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开始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这种税源国际转移的风险仍然主要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国际经济技术地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时机与条件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国际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1)全球化过程中竞争加剧导致民族工业的衰弱或者消亡。经济全球化将使市场经济原则逐步成为全球的惟一的经营原则,因而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直接、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将因经营规模较小和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而不断萎缩。因此,国内市场对外开放过快将使许多民族品牌消失,而跨国公司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品牌将取而代之。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近年来在中国所发生的关于民族名牌被外国跨国公司所兼并以及中华民族工业命运的大讨论就是这种风险的直接反映;(2)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使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弱小地位使它们无力承受世界经济动荡的冲击,而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程序性失误往往使它们成为这种冲击的牺牲品。由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地位脆弱,尤其容易受到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大量引进外资虽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包括迫使资本输入国增发本国货币用以兑换外币从而给发展中国家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紧缩通货,则会使本国企业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使用外国借贷资本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放松资本管制会使发展中国家出现资本外流的风险;(3)经济全球化要求根据国际资本效率配置资源,因而世界范围的资源流动将更加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资源动员体制肯定会受到冲击甚至瓦解,并服从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原则,因而在某些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流失的规模和范围会更大,而其资源动员效率也相应地会有所降低。以人力资本的国际流动而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福利和工作条件方面的不利地位将使大量人才流往发达国家,造成人力资本的净损失。在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又不得不以高价从国外引进人才,从而受到双重损失;(4)全球性的收益分配不平衡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经济利益由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的流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能均衡地享有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其历史性和竞争优势谋求更大的发展,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可能会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相当一部分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全球分裂会更加严重;(5)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政治原因,现行的国际规则大多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制定的,因而它主要反映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和强项,并且存在着诸多有损发展中国家利益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的体制环境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事实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在这样一种极为不利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经济条件下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为它们必须按照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因而势必要受到这样一些不公平规则的约束和制约,并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6)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多样性与其文化的多样性是同时并存的。文化趋同虽然是所有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多样性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代价方面,发展中国家付出的要更多一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至少从短期来看,许多不能很好地与西方文化兼容的区域性文化将趋于消失,而以汉堡包和迪斯尼为主要代表的美国文化在一段时期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性发展过程。在宏观经济层面,它主要表现为由于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增多而形成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强的趋势;在微观经济层面上,它主要表现为企业竞争的国际化以及企业为此而实施的各种全球化战略,包括资源的全球配置等;在制度层面上,它主

要表现为主要经济原则的全球化,市场机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机制。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存在着某种周期性,即1870—1913年间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次加速时期、1920—1973年的经济全球化停滞时期以及1973年至今的经济全球化第二次加速时期。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不是直接型的,而是一种历经艰难和曲折的过程;其次,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事实上,由于在市场经济发育水平、国际经济技术地位以及国际经济体制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发达国家较之发展中国家在瓜分经济全球化收益方面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因而能够占有更多的经济全球化收益;再次,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因为在规避经济全球化风险方面,发达国家也较之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强的抵御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而且现存的国际经济体制更多地是一种向发达国家转移经济全球化收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不公正体制。因此,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方面,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都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主要流向了发达国家,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则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在研究和探讨全球发展战略时,对经济全球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积极参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力争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既有风险,也有收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短期内经受的风险和挑战可能会更多一些。但是,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长期来看,经受的风险更多,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更大,因为这是一种被整个世界抛弃的风险,是一种被边缘化的风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经受得起这种风险。不仅如此,像中国这样一个在世界政治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不仅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且还要力争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因为你有这么庞大的经济规模,又有如此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即使你不想发挥作用也不可能。因此,这里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即:积极参与,发挥作用。

其二,趋利避害,努力争取更大的利益,将风险极小化或者是将其化解于无形之中。在这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地位决定了它既可能获得一般发展中国

家所可以得到的各种经济全球化收益,但更可能经受一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巨大风险;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地位又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即它有可能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经济全球收益,而同时又能够避免一般发展中国家所必须面临的一部分风险。在这个问题上,关键在于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与政策是否得当,措施是否有力,从而使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其三,积极创造基础和时机,争取以更好的初始条件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首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以自己的实力来争取经济全球化收益。事实上,如果自身没有一定的实力基础,即使是经济全球化收益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也没有充分的实力基础来抓住这些收益,而同时又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发言权是以一定的经济技术实力为基础的,这对中国同样也不例外。在这里面,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经济全球化收益只是一种可能性,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却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我们必须立足现实的风险,争取可能的收益。

苏宁:战略大跃进的管理挑战 第6篇

苏宁从线下走向线上、从电器走向百货的不断转型,从经营方向上看,是再造大零售苏宁的尝试。但过多模式之间的冲突、过快增长的预期,会让苏宁面临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战。

冲突与挑战

在家电连锁行业,苏宁是最早采用系统技术改造管理模式及流程的成功者。苏宁在家电连锁的圈地战中超越国美,系统的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适合于家电的系统管理,却未必适合于百货。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百货品类的复杂度、品牌的分散化、商品(SKU)标准及数量,都远远超过家电;其次,家电连锁的背景是完成了制造业的精益化、服务人海化的先进制造业,而大多数百货企业还停留在半自动化、粗放化制造业的阶段。

苏宁希望借扩张百货品类之机快速做大规模,会遭遇成长瓶颈:从零起步的水平扩张速度会很快,而做到初步规模化的时候,海量SKU的进销存管理,是比家电复杂10倍的难题,不亚于海底捞要转型为俏江南。如果按照苏宁SKU扩张的目标,不要说150万个SKU,100万个百货SKU就会让苏宁的线上、线下两个系统陷入管理混乱。

苏宁在家电领域的管理经验、团队和系统,都不能快速移植到百货品类,也很难支撑苏宁过于自信的增长目标——或许仅仅因为过高目标导致的内部管理冲突,就足以让苏宁遭遇滑铁卢。

更大的挑战或者陷阱,是苏宁去电器化口号下的模式冲突。

苏宁目前推动规模增长的四个引擎包括O2O(实体店与网上商城的6500亿计划)、C2C(平台化,引入凡客、百丽等电商)、去电器化(增加百货SKU数量)和Expo新业态(三年150家旗舰店),单个看都有合理性,但放在一起看,各模式的管理系统各不相同,也很难实现管理系统的整合。

在实体店的规模扩张中,苏宁之所以能发挥系统的力量,除系统本身的先进性之外,苏宁在10多年线下门店运营过程中积累的充沛的人才资源,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关键要素。四个新驱动引擎对于苏宁来说都是“新鲜”业务,每一块业务都需要独立的新团队、大量的熟手,而就苏宁的扩张目标来说,并没有留出形成足够数量运营熟手的时间。苏宁大规模四面出击,业务不聚焦,不能发挥企业核心能力的支撑作用不说,也正在进入管理误区——人力资源是战略目标的瓶颈,经验曲线是不可逃避的管理规则。

总结来看,苏宁会面临以下管理挑战:

挑战1:问题不是要不要去电器化,而是以什么速度去电器化。过快、过高的速度目标后面,是一系列的KPI考核、薪酬、制度与流程,这将给一个不成熟的团队带去冲突与崩盘的危险。苏宁易购2012年300亿元的目标,上半年仅完成59亿元,全年实现200亿元都会有压力。这意味着,年初制定的KPI如果不修正,忙了一年的团队将得不到回报;但如果调整了KPI,未来经营计划与考核的严肃性就会面临挑战。

挑战2:问题不是苏宁品牌是否会在消费认知里产生混乱(电器还是百货),而是O2O模式下的大规模百货大跃进究竟能不能有效管理——苏宁并无管理百货的成熟经验。百货的毛利比家电高,但百货是典型的长尾性品类,多款小批量使百货(尤其是鞋服)的存货成为吞噬毛利的癌细胞。凡客、美特斯邦威、李宁在百亿规模就遭遇存货之殇,对于千亿元级别销量目标的“百货外行”苏宁来说,这样的存货风险控制将是一个前所未见的难题。

挑战3:问题不是超级店(Expo)是不是要开,而是这种“微型版Shopping Mall”能不能在中国存在。苏宁等家电连锁门店,通常都开在一、二线城市的次级商圈,目前各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很难提供足够数量的适合Expo体量的物业。如果在次级商圈里开出苏宁Expo,就不具备与核心商圈里的Shopping Mall(天河城、恒隆、万达等)争夺客流的能力,苏宁150家Expo目标的成长基因并没有成型。

挑战4:收购红孩子等垂直电商是否可以弥补苏宁在百货经营上的短板?苏宁对并购只有乐观的预期,却无并购的管理经验。依据各类并购的效果看,真正成功的并购整合是小概率事件,并购后的文化冲突、整合的矛盾等管理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并购案例中。

挑战5:将苏宁易购平台化,大规模引入凡客、百丽等成熟品牌电商,是否可以与天猫商城一竞短长?简单的常识是,如果阿里巴巴都要将淘宝与天猫商城分品牌独立运营,那么将B2C与C2C放在苏宁易购一个平台上能否走得通,将是一个未知数。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下讨论苏宁的去电器化、消费者品牌认知、线上与线下同价、与京东的价格战等,都是模式冲突的管理表象,并不是问题的本质。苏宁面临的挑战的本质是:上述四个引擎并不是有先进系统就会自动“变好”,从规划到“变好”,还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持。

错过的战略机会

苏宁从2010年开始转型以来,每一次的扩张都沿用家电商战20年积累的博眼球炒作路径:引入图书,与当当开战;引入3C,与京东开战;开放平台,叫板天猫;去电器化,挑战沃尔玛。现实情况却是,苏宁在上述商战里,至今与挑战的品牌都还不在一个规模级别上。这种到处挑战却打一枪就消失的商战,不会给苏宁带来可累积的市场与客户资源。

复盘苏宁在过去2年里的转型历程,除对已经形成的模式冲突的担忧外,还应该注意到苏宁丧失的机会。

一方面,苏宁易购在家电渠道商的触网潮里,比“国美电器商城+库巴网”转型成功,但是丧失了超越京东的战略机遇。在今年张近东与刘强东的口水战与价格战中,尽管苏宁易购的流量增长最快,但双方都是输家。双方的价格欺诈,让消费者对网购低价的信赖蒙上阴影,这个损失的长远影响,现在还无法估量。

依照苏宁的规模优势、网点服务优势、采购价格优势、融资优势,在3C、大小家电领域,用2?3年时间超越京东并击溃京东,应该具有战略优先性。图书、百货在京东销售额中占比约16%(2011年全年京东商城交易额为309.6亿元,其中商城百货和开放平台的交易额约52.4亿元),这种增长对京东来说,是电器网购乏力的征兆,正适合苏宁易购进行剿杀。京东的百货化、图书化,从竞争角度看,为苏宁易购“坚持电器专业化的路线,将京东、天猫的网上客户转移到易购”提供了战略机遇。

但是,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在电器(大小家电、3C)销售没有对京东实现超越或对峙的情况下,进行去电器化(百货化),与同样百货化的京东站在同一个起跑线。苏宁易购过早的百货化,放弃了后发制人的机会,等于将电器网购第一品牌的位置留给了京东。

另一方面,苏宁的沃尔玛化也面临前后夹击: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只能陷入淘宝-天猫与1号店-沃尔玛的夹击之中,不仅在品牌上对苏宁的电器专业化形象是一种损伤,在规模上也仅会维持两年的高增长率假象。

苏宁易购在百货上获得100亿?200亿元的收入增长,对千亿元规模的苏宁电器不会有大的影响,相比于千亿元规模的百货巨头沃尔玛、百丽,甚至迈向万亿元规模的淘宝-天猫,也不会产生改变行业格局的作用。这样的百货化,或者说缺少“品类优先性”的百货化,在战略导向上让苏宁失去战略重点,与重大市场机遇擦肩而过。

战略重心与系统支撑

苏宁已经是超级规模化的巨型企业,需要关注的是其战略重心和系统支撑问题。首先是战略重心问题:不仅要有战略,还要有优先性,更要有针对性的、具备竞争力的战略重心。

如果战略失去重心(特别是有竞争性的战略优先性),战略目标建立在自我预期与市场预期一帆风顺的前提下,尤其是这些战略存在管理逻辑的潜在矛盾,这样的战略就有可能是理想化的。

其次是系统支撑问题:先进运营系统的管理支撑,特别是熟练管理团队的支撑。苏宁要理解线下20年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在系统的力量之外,是苏宁团队的力量,没有在20年商战中成熟起来的团队,系统的力量等于零。

苏宁已经创造了传奇,过去20年的增长一路凯歌,在面向更宏大的目标时,需要注意的恰恰是管理常识,不能忽视系统力量背后的管理前提:再先进的系统,也需要成熟执行者的支撑。

战略挑战 第7篇

我们先从外面大的政治环境跟大家做交流。从2014年开始, 我们国家提出了“新常态”的说法,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今后会由高速进入中高速或者是中速的状态。这样的新常态下代表着什么?我们理解是在新常态下我们企业的发展方式也要有转变, 这个方式发展不能再像原来那样粗放式的增长, 而且需要有一种转型的, 一种比较精准的创新驱动的发展, 所以对所有的企业有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和要求。

大家可以看到, 我们工业发展从由蒸汽动力驱动的机械时代开始经过了前面三轮到了20世纪末的自动化阶段, 现在我们已经开启了以信息物理融合为基础和以自动化为代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

从汽车行业来说,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 我们汽车行业从原来的含量非常低的批量产品逐步到现在电子化、安全性能非常高的国际化资源整合的产品, 到未来我们展望, 会有更多的自动驾驶、智能互联、新能源的共享汽车也会出现, 这是我们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 汽车的OEM, 就是我们这些供应商、制造商应该如何做战略转型, 来适应这样的趋势?

这里跟大家显示的是未来的汽车市场, 我们认为是充满变局的, 经过我们分析是在三个方面, 所以我们汽车行业的OEM、供应商, 大家要把握好这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是市场演变大格局、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化大趋势, 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引领着我们整个汽车行业未来的市场前进的方向。

下面我分别跟大家汇报一下这几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从市场演变方面来看主要的变化有四个方面, 第一汽车行业整体呈现微增长态势, 乘用车步入换档期, 商用车进入调整期, 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汽车从2009年左右到2010年两位数的增长, 一直到今年我们争取保证3%的增长, 这就是进入调整期。在这个背景下, 我们自主品牌反而进入了整体的发力期。今年1-10月的数字显示, 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1%,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数字, 自主品牌变得很有竞争力, 而且着力打造品牌形象, 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方面。以往我们中国汽车, 不光是中国的汽车, 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价廉物美, 现在我们在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 来塑造品牌形象。第三个方面, 大家也看到了从2014年开始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面临一个爆发性的增长, 今年以来较去年有2.3倍的增长, 今年会突破15万辆的水平。在这个情况下, 我们的新能源从国家层面来说, 已经把新能源作为一个战略的增长点来定位。这三个方面是我们国内的, 第四个方面是汽车出口前景仍然不明朗, 大家知道最近国际方面的经济、政治环境不是很明确, 所以出口的前景不是很明朗, 但是反过来说也有机遇, 特别是上汽, 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计划。

刚刚说的是第一个方面, 就是市场演变方面, 因为汽车行业也好, 我们整个工业都以市场为导向, 所以跟大家讲市场方面的演变。第二个是核心———科技进步方面的大变化。技术方面的变化, 我们在座的是零部件的企业, 大家的感受更深刻。左边的圆形球都代表引来具有应用前景的十二大前沿技术, 比如说物联网、再生能源、云、3D打印, 都推动未来的技术的发展, 也就是刚才主持人讲话的“零部件强, 整车能力强”。在智能驾驶里面, 作为整车来说它可能关键的是它的协同, 它的一个整体架构的设计, 但是里面比如说信号采集、信号分析, 然后到后面的执行机构, 零部件们的加入, 这是技术进步的情况。

第三个方面的变化, 也就是一个产业格局的变化。产业格局在现在的新常态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第一个是战略转型, 汽车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个是轻资产和重资源整合方式来推进转型升级。第一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大家已经看到了, 我们整个产业链这几年经过发展, 已经得到很大提升。

“互联网+”的影响, 那就是智能设计、智能制造, 互联网会影响汽车产品的产业链, 我们认为互联网会成为我们产业的基础, 所有的我们的业务都会跟互联网有关系。这个以后是创新的驱动, 传统的靠引进、消化, 然后再创新, 自己二次创新的形式可能不能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在汽车技术方面的新常态, 就是要自主创新发展、创新驱动。

最后一个产业情况, 其实跟前面战略转型“互联网+”的影响都有关系, 它表现在产业信的增长点将价值链高端延伸。也就是说在整个世界, 在互联网影响下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共享的情况下, 制造链, 就是我们整个汽车产业链当中的制造这一段的利润价值会越来越透明化。随着透明化, 它里面的利润价值越来越薄, 在这样情况下我们企业为了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能会寻求更高价值的领域。大家可能会想到研发是一个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我觉得还有一块是我们刚刚说到的对品牌的关注, 品牌, 以后会更变成我们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会给企业的价值带来很高的提升, 所以这是高端的。另外一个价值链就是下面说到的汽车后市场业务格局加速, 大家已经都能体会到了, 后市场, 我们现在出行用了专车, 用的领导开车不方便就用专车, 有的没时间去保养, 可以有上门服务。这其实都是后市场里面的一个变革, 在逐渐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预计, 后市场随着市场保有量的不断增加, 它的规模会到万亿级以上。在这个领域里面, 会有很多的机会, 会有很多的玩家, 我说到了我们的互联网、BAT这些大头都已经在互联网布局, 包括一些金融也在我们后市场布局。所以我们自己内部开玩笑说, 今后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都不知道, 谁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 在这个后市场领域。所以这跟前面的战略转型都有一个结合点, 战略转型是一个思想, 这些都是表现的方面。

前面跟大家交流了我们认为未来整个汽车市场、汽车产业会在市场、技术、产业、格局方面有重大的转变, 为了要顺势而变、乘势而上, 所以上汽2014年发布了新的战略定位和转型方向, 上汽要立志于成为全球布局、跨过经营, 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力的世界著名汽车公司。我们要做积极的转型, 从现在主要以来制造业的传统企业, 我们要逐步转变为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汽车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供应商, 我们要做一个创新型的企业。所以我们的今天和明天就预示着我们转型的成功方向。这是我们的一个定位转变。

前面说了三个方面大的变革, 上汽也要转变, 我们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也好, 产业链也好, 会变成什么样?因为今天是零部件的论坛, 大家肯定关心零整形 (音译) 的关系。其实从传统上来看, 传统汽车行业价值链是线性的, 从前期研发到售后服务是以壮大起来, 都是由主机厂主导的, 未来的移动空间的产品价值链, 将由传统的汽车业的业务, 就是IEQ的价值链, 也就是前面和大家说的“互联网+”的概念, 我们会交叉融合形成。在这个场景下, 我们的零部件也好, 整车也好, 你只是整个产业链价值生态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都在一个平台上互相合作, 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为社会提供更高的责任。所以这几个灰色的球会更加发展壮大起来, 也就是渠道、客人、用户、租赁、金融、充电、支付等, 所以今后不是线性, 而是一个生态圈的关系。

生态圈也体现在我们的产业布局上, 传统的是垂直一体化的, 比如说我研发做好了做制造, 制造做好了就拉到物流, 物流好了再销售, 销售好了再金融和服务。今后我们会演变成一个网格化的分布, 也就是说乘用车、商用车跟整车和零部件板块会和我们的上游和下游, 这些我们都会成为一个平台上的伙伴, 但这不是简单的合作, 是在两个支撑上, 一个是资金流, 现在也支持各种资本的进入, 所以我们以后资本的操作在整个产业上会更加频繁。第二个是数据流, 也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整车”、“互联网+销售”, 所有的这些业务大家都是在无数流上互动, 到最后就形成一个大数据, 就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 所以我们整个产业可能是整个社会的一小块, 一个小型的分支。

这样的话, 我们看到零部件的发展趋势有国际化、集成化、专业化三大趋向, 专业化就是在专业细分领域, 过快化和系统化是从“十二五”甚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供货层级的不断提升, 从二级供应商到一级供应商, 所以这也是一个方向。最后同样到国际化, 全球互联, 这是零部件行业三大趋势。

对上汽来说, 我们零部件也存在一个转型, 不光要满足刚刚说的全球化、集成化、专业化, 我们还要有聚焦, 我们要成为汽车领域一个值得信赖的零部件集成化解决方案共者, 我们一个是智能, 第二个环保。我们今后会逐步往智慧工厂靠拢, 现在我们在做不断的自动化的提升, 最后会做成智慧工厂。在产品上, 大家已经上汽在做成智能驾驶、网联驾驶的开发,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自己也有一些零部件的能力提升。从环保方面, 我们有绿色工厂、绿色制造。另外最关注的是新能源的汽车, 上汽初步具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特别刚刚几位领导都告诉我们上汽变速器公司已经在“十二五”期间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的电驱机械, 能够成功运用于自主的纯电动汽车上, 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后一个聚焦的方面。

简单讲一下为了达到目标我们的战略措施, 我们要优化内部体系, 聚焦上汽业务, 有所为有所不为, 研发能力要不断提升, 还要打造全球品牌。所以今后发展的路径可能跟以前有所不同, 以前上汽集团是上海大众, 上海大汽、大众跑到哪里去了, 然后零部件就跟过去了, 上海大众跑到沈阳去布点了, 然后开个厂, 那么我们的零部件就跟过去了, 但是现在我们要求了, 因为创新技术要领先, 所以可能在未来先出去的, 应该是我们零部件, 它们具备很高的能力, 它反过来支持整个厂的技术提升, 是这样的转变。

论党报面临的新挑战及其战略选择 第8篇

一、危机袭来——金融海啸与新媒体挑战

党报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 无论是在新闻业务, 还是在经营管理方面, 党报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发挥了并正在继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所带来的全方位、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党报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第一个冲击波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晚报的兴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启动了改革开放这一巨大的社会工程,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 解放思想成为社会思想潮流中的主潮, 公众的价值观趋于开放, 视野和思维空间得以拓展, 人们的新闻信息需求猛增, 贴近性和可读性强的晚报应运而生, 党报读者出现了第一次分流。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我国的新闻传媒数量猛增, 并且都程度不等地进入了市场, 受众的选择余地大大拓展。90年代中期及以后, 都市报的成长发展和第四媒体的崛起, 使党报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从报业内部看, 晚报、都市报市场化程度较高, 竞争意识强烈, 高度重视受众的需求, 报道内容新颖、信息量大, 在发行、广告等经营方面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明显高于和强于党报, 而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党报一方面在经费上失去了行政拨款的优势, 另一方面, 长时间注重思想教育和引导的权威性也使党报相对缺乏受众观念, 党报的读者出现了第二次分流。从传媒格局看, 网络以不可抵挡之势迅速崛起, 成为与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三大媒介并称的“第四媒体”;2001年12月,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传媒业向境外开放的程度逐步加大, 国外网络传播产业和资金的进驻加剧了传媒市场上资源的争夺。在这样的形势下, 党报面对的是拥有某方面优势的竞争对手, 其自身的市场份额日渐萎缩, 其竞争力和影响力再次受到挑战。

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 党中央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创新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继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要理念, 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的创新成果;并使之成为新时期指导国家各项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践行。胡锦涛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 特别是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所发表的讲话, 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 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指导党报改革创新的重要指针。这一阶段, 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现期, 对此, 党报不仅要引领社会公众舆论, 还要引领其他媒体, 而各媒体之间的竞争依然激烈。

传媒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前,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继续蔓延, 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还逐步波及国内传媒业。

首先, 2008年国内新闻纸价格3次大幅上涨, “国内报刊几乎全用再生纸, 即用国内废报纸掺上进口美国废报纸, 来自美国的废纸浆目前已占国内纸浆消耗总量的45%以上, 且价格已从去年底的140美元/吨涨至310美元/吨, 翻了一倍多。显然, 美国价格的上涨和经济形势的恶化正在影响着中国的报纸。” (1) 新闻纸作为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占据了报纸生产成本中的六至七成, 新闻纸涨价将直接导致报纸的资金链紧张。例如, 就新闻纸一项,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2008年与2007年相比, 多支出人民币1亿元。为应对日渐增加的压力, 国内各级纸媒开始陆续提高零售价格, “其实, 这显露出整个报纸行业的无奈, 因为市场经验早就证明, 价格上涨必然导致市场总量的萎缩, 报纸也不例外。” (2)

其次, 广告投放量受经济形势影响而下滑, 给党报的经营带来重大挑战。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低迷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 必然会使企业压缩经营成本, 广告投放量减少的现象目前已初现端倪。数据显示, 房地产业是目前中国报业广告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其次是汽车、零售和服务业, 而这些行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企业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对广告的投放也会更加理性, 将会更多地选择那些受众关注度高的媒体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2009年3月19日, “2009年中国媒体经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从慧聪邓白氏研究 (这是家主要进行市场研究和媒介监测的专业研究机构) 在此次研讨会上发布的数据上看, 2008年报纸媒体在广告收入方面有明显增加, 但报纸广告增长幅度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互联网广告却依然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在“2008年中国报纸广告增幅TOP20”的评选中, 人们没有看到党报的身影, 在“中国报纸稳健经营TOP10”、“2008年中国报纸广告收入TOP30”的评选中, 也仅有《广州日报》一家党报入选。 (3)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电视、网络媒体必会进一步蚕食报业的广告市场, 报业内部的竞争也必然会加剧, 党报在面对自身运营成本提高带来的压力的同时, 还必须面对媒体内外竞争成本提高带来的压力, 从而不得不引发人们对党报发展前景的担忧。

金融危机的挑战使党报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和严峻, 然而这种危机是突发性和阶段性的, 从长远看, 各类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才是对党报更大的挑战。2009年1月13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 普及率达到22.6%,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 年增长率为41.9%。 (4) 众所周知, 第四媒体—网络, 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赢得了传统媒体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2009年3月, 3G技术开始投入市场, 可以预见, 这种全新的传播形态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与网络媒体的“联姻”, 届时, 各种传播成本更低, 并且拥有即时性、高速度, 互动性更强、更为便捷的“新媒体”将会成为传媒市场上的新宠, 各媒体间的竞争会更趋白热化。随着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展, 党报也必将面临受众的再一次分流。

二、“危”中寻“机”——对党报现实境况的分析

危机袭来, 党报发展遭遇瓶颈, 而“危”中又存在“机”, 因为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 “危”中寻“机”, 党报的优势依然存在, 而对其不利因素也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党报要对现实境况进行冷静的分析和估量。

先看优势方面。

第一, 党报具有毋庸置疑的政治优势, 这也是党报长期以来应对各种挑战时最为重要的优势。当前,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 虽然很多受众认为党报的可读性不强, 但是当他们需要获取关于重大事件、重大决定的信息时, 必然首先选择党报作为最可靠的信息源。此外, 由于党报的特殊地位, 使它总是体现出党和政府所具有的立足点高和视野开阔的特点, 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例如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 党报往往能够从总揽全局的高度进行分析, 对各种信息的识别和筛选的能力也较强, 因而党报对重大事件所作的报道和解读, 往往成为其他报纸的重要参照, 也常常是公众对大是大非问题做出分析判断的两重要依据。

第二, 党报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晚报、都市报虽然能够以较高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取胜, 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导致这些报纸中的一部分同质化倾向严重, 为了吸引眼球, 时而会刊出一些不实报道、虚假广告和进行新闻炒作, 由此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而网络和新媒体虽然占据技术上的优势, 但在尚未取得新闻采访资格的前提下, 在内容上, 新媒体始终依赖于传统媒体, 其公信力的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

第三, 党报具有相当可观的资源优势。党报既是新闻传媒, 又是党的事实上的重要工作部门, 拥有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络, “其身份和名分为党报获取新闻信息、开展新闻调查采访、实施新闻舆论监督、进行党报发行和其他经营等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5)

第四, 党报具有众所公认的人才优势。公信力、权威性和资源的长期积累, 使一大批业务能力高、专业性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在党报聚集, 而传媒竞争的背后往往就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奠定了党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当前, 不管是全国性的党报, 还是地区性的党报, 在与同一层次的其他媒体的比较中, 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占有人才方面的优势。

再看党报的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之一: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各种新挑战的出现使党报的某些固有优势正在向不利的方向转化, 这主要体现在征订数量上。长期以来, 党报的发行都以“红头文件”作靠山, “但是, 行政命令难以使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以及经济状况不好的企业大量订阅党报;可以解决发行量不出现大幅度下降的问题, 却并不能解决党报的有效发行和被有效阅读的问题。再说, 长期倚重红头文件和行政命令进行党报发行, 久而久之, 就会使党报疏于对市场和读者的经常性的、深入的研究, 疏于对党报内容和形式的锐意改革, 这对于党报的长远发展其实是不利的。” (6)

不利因素之二:党报的发行, 其实也就是党报的市场销售, 因此, 党报发行难、覆盖率低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党报的经营管理尚有欠缺, 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体制机制改革不健全有关。正如业内人士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在传媒业体制改革过程中, 实行了报刊治理整顿、‘两分离’ (管办分离和内容与经营分离) 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等重大举措, 但绝大多数地市报的体制改革犹如雾里看花, 远未到位。因此, 就不能很好释放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人’的生机与活力。” (7) 体制困局使得党报的很多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 这也是党报在经营管理的创新方面缺乏突破的症结所在。

不利因素之三:读者长期以来对党报形成了某种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势。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势所产生的作用力, 使一些读者常常将党报排除在自己喜欢阅读的报纸范围之外, 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党报如何打破读者的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势, 稳住现有的读者群, 培养新的读者群,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在此过程中, 深化报道方式的改革是党报改革中的一道必须跨越的“坎”。

当前, 党报不仅应当对自身的优劣势进行合理的分析, 更应该对外部环境有理性的认知和判断力。

2009年4月28日, 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传媒蓝皮书《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根据2009年3月底为止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测算, 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220.82亿元, 比2007年增长11.36%。从目前的宏观经济的总体情况来看, 传媒产业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的传媒产业增长速度会比以往几年下降一些, 但仍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 预计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达4752亿元人民币。 (8) 在这种大环境、大趋势下, 党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 将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转“危”为“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党报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继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面对新的挑战, 党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传媒格局不断变化的压力之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依据科学发展观提出党报的发展战略。

(一) 构建科学的办报理念, 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而发展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思想为指导, 党报在金融危机和新媒体冲击之下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办报理念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用开放的眼光和新的视角来观察传媒环境的变化和传媒市场上的新现象, 在此基础上对办报理念不断进行调整和突破, 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是勇于面对现实, 强化以受众为本位的思想, 、争取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事实证明, 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坚持得好的新闻传媒, 同时也是为广大受众服务得好的新闻传媒, 又是可以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新闻传媒, 在这方面, 《广州日报》的经验值得借鉴。据有关资料显示, 《广州日报》2008年日均发行量达到185万份, 既是广东地区发行量第一, 也是订阅量、零售量和阅读率第一的报纸。 (9) 以“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办读者最喜爱的报纸”为办报理念, 《广州日报》在占领市场方面, 一不靠猎奇和对奇闻异事的报道取胜, 二不靠有关“腥”, “性”、“星”的“猛料”吸引人, 三不靠虚张声势的“炒作”制造轰动效应, 而是靠新闻信息的权威发布、新闻报道所透出的深邃性和洞穿力以及对广大受众根本利益的关注和深层次的人文关怀赢得市场。“2009年中国媒体经营研讨会”上慧聪邓白氏研究发布了“中国报纸稳健经营TOP10”、“2008年中国报纸广告收入TOP30”的评选结果, 《广州日报》是唯一入选的党报, 究其原因, 正是在科学的办报理念的引领下, 《广州日报》才走出了一条把党报办成主流强势大报的新路子。

二是将办报理念上升为一种品牌意识, 重视党报的品牌效应, 实施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当前, 努力打造传媒品牌已成为传媒业界的共识, 品牌战略作为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之一, 是党报应对危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日趋同质化的报业竞争之中, 受众选择什么样的报纸,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报纸的品牌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有学者指出, “品牌理念往往是企业基于品牌市场定位而提出的该品牌所应具有的核心价值和独特个性”, “传媒之间的竞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要依靠品牌竞争, 传媒也只有借助创造和扩大品牌价值来争取广告、吸纳更多的资金, 从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0)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便成功实施了品牌化战略, 用已有的品牌衍生新的品牌, 打造了在受众心目中具有强大品牌效应的“南方报系”, 形成了品牌产业链, 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品牌的价值, 也为党报集团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 时评类栏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 新闻传媒的竞争也开始出现由信息的竞争向观点的竞争发展的趋势, 许多党报都推出了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品牌栏目, 并成为党报引导舆论的有效窗口。党报在面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时是否敢于和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也是当前党报提升影响力和进行品牌建设的突破口之一。

(二) 构建科学的业务理念, 实施精品化发展战略

传媒品牌的铸就并非一日之功, 而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对党报而言,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 报纸始终是报社的核心产业, 新闻始终是报纸的核心产品, 脱离了新闻产品内容价值的开发和优化, 党报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党报必须有比较多的新闻产品堪称精品, 传媒品牌才可望形成, 核心竞争力才能凸显。“新闻精品具有重效价值、品牌价值、育人价值、传世价值、新闻宣传的提升价值。新闻精品既是时代风云记录的华章, 又是记者的通行证和里程碑;新闻精品既是媒体的品牌, 又是媒体的标杆和旗帜。” (11)

近年来, 强调新闻精品的重要性, 坚持以内容为立足点、以精品立报, 探索如何使自己的新闻产品富有独特的魅力已为越来越多的党报所重视, 党报在走新闻精品化之路的实践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成功典型, 其中, 《苏州日报》颇具代表性——连续7年获得10个中国新闻奖, 获奖数量高居全国地市级党报之首。《苏州日报》的新闻精品不仅获得了专家和同行的广泛认可, 其精品观和精品战略更引发了全国新闻界的热评, 甚至被称为“苏州日报现象”。谈到成功经验, 该报高层的体会是:“新闻精品是党报在新形势下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和不二秘诀。新闻精品应该成为主流媒体的主打产品。我们追求的新闻精品, 既要在内容上健康向上, 又要在形式上生动活泼, 还要在立意上高人一筹, 要能让读者咂摸出更多的东西来。真实、客观、生动、敏锐, 新闻精品就应该是集中体现新闻三昧的佳作。” (12)

党报实施精品化发展战略要以三个方面为抓手:一抓思想。要以科学的业务理念为指导, 不论是报社的领导, 还是编辑、记者, 都要对精品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有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为此, 《苏州日报》就提出了“新闻宣传精品化”的口号, 以精品观为指导、以创精品为目标去培育精品, 在报社内部形成一种精品化的氛围。二抓机制。在各项新闻业务的整体运作方面要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机制, 不论是新闻的策划、采编, 还是报纸改版, 新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前期和后期、台前和幕后的一系列工作, 包括对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 都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并且整合成一套制度, 进行良性循环。有了科学的统筹和规划, 就为寻求新闻报道题材、报道方式方面的突破口奠定了基础。三抓创新。党报精品化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不断推陈出新, 从报道方式上, 针对不同的内容能够创出不同的报道视角, 根据同一内容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 同时也要在盘活本土资源上下功夫, 这一点对于地市级党报来说尤为重要。要避免同质化、提高阅读价道、形成自己的特色, 就必须在本土新闻的报道上寻求突破, 充分挖掘本地素材。例如, 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就挖掘出了本土资源中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资源, 这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 更能够增强党报的贴近性和亲和力。创新需要的是发现力, 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和解读要做到“高看一眼”、“深看一层”, 还要善于从普通的新闻事件中去捕捉和挖掘有价值的报道题材, 进行深化和加工。例如, 2001年美国前总统卡特赴苏州访问, 这不是突发新闻, 只是美国前政要的一项访问活动, 然而《苏州日报》的记者却匠心独具, 在卡特的多项行程中发现了“观摩村民选举”这个不一般的“新闻点”, 不仅眼疾手快地抓住了它, 而且削繁去简, 整篇报道仅针对这一项活动, 写出了《美国客人赞叹“非常好”全旺村民笑言“挺自豪” (引) /卡特观摩村民选举 (主) 》这一800字的消息, 结果, 此稿荣获江苏新闻奖和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两个大奖。 (13)

(三) 构建科学的经营理念, 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党报的经营主要围绕发行、出版、广告等方面工作展开, 而这也正是金融危机和新媒体冲击对党报影响最大的几个关节点。党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开辟新的经营增值领域, 赢得新的盈利空间, 以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应对多元化的传媒格局。

多元化发展的实质是多方位地拓展报业经营的产业链。近年来, 诸多党报开始纷纷尝试跨区域办报、跨媒体合作、跨行业运营等多种发展模式, 例如, 《宁波日报》就制定了发展多元化文化产业的目标, 从开发高端动漫产业、启动早期教育培训项目、拓展商务印刷业务等5个方面拓展经营领域, 做大文化产业, 同时, 《宁波日报》还发起成立了“中国·日报广告五强联盟”, 5家党报通过战略合作、战略运作、战略实施, “强强联手”打造共同的权威传媒广告品牌, 并逐步向建设现代传媒集团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 (14)

当前, “报网互动”、“报网融合”的理念已被业内广泛认可, 实施数字化的战略转型已成为报业备受青睐的发展新模式, 也成为报业跨媒体多元化经营的新趋势。对于党报来说, 瞄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是趋势, 但却不能流于形式。一方面党报的网站不能仅仅是对报纸的内容进行二次传播, “新瓶装旧酒”, 而是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对党报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补充和延伸, 在和受众的互动和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尤其要如此;另一方面党报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和互联网的“联姻”, 还要加快与各种新媒体互动融合的步伐。手机报、互动多媒体电子报、移动视频等新兴的信息传播形态目前已逐步被受众接受和使用, 党报在做好主业的同时主动融合新媒体, 对这一领域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 可以弥补自身在信息传播形态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劣势, 近年来, 一些党报已开始尝试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 让人们看到了“数字报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例如《解放日报》从国际风险投资市场吸引资金所打造的4i系列新媒体品牌:i-news (手机报) 、i-mook (电子杂志) 、i-paper (电子报纸) 、i-street (公共新闻视屏) , 其经营理念和操作手法就很值得借鉴。

进入2009年, 依托3G技术所推动的新媒体种类日新月异, 与此相对应, 一些报业集团也开始以创新的视角来思考报业的发展问题, 一种由经营报纸向经营信息转型的“全媒体”运营战略初见端倪, 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指出的, 传统报业的“信息生产不仅只是报纸出版, 还应该包括生产适合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产品;信息发布的渠道除纸质媒体外, 还包括数字媒体等多种媒体;信息增值也不仅局限于广告发行的收入, 而是涵盖了传媒产业的所有盈利点。因此, 要建立新的价值链就必须转变我们现在的经营战略, 由内部管理型向外部交易型战略转变, 从战略运营的层次整合更多的资源, 并根据发展需要, 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 (15) 2008年7月,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开始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的正式运营, 集团各媒体发稿取消“日报记者”、“晚报记者”等称谓, 一律称为“YMG记者” (YMG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英文缩写) YMG记者不再局限于向哪家媒体供稿, 而是由集团统一调配, YMG记者的稿件也向多个全媒体产品方阵的终端发布——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纸移动报、户外视屏等。 (16) 通过这种方式, 报纸走上了由一种媒体向全方位、多渠道地经营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传媒产业转型之路。

报业集团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战略研究 第9篇

一、我国报业集团发展现状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媒体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电子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 这严重威胁到报业集团的发展。相关调查表明:如今, 借助于报纸获知咨询的人数日益衰减尤其是青年人数, 而人们通常借助于上网获得咨询, 且阅读报纸的人群一般是中年人。这些使得报纸的需求量不断下跌。令人忧心的是, 报业集团跳槽现象严重, 很难留住优秀人才。这些导致了我国报业集团发展不容乐观。

二、我国报业集团衰退的原因

(一) 体制机制存在严重弊端

我国报业体制机制存在严重弊端其源头在于计划经济。以前, 我国大部分报业集团属于事业单位, 主要由政府掌控其经营行为, 由于有政府这个大靠山, 报业集团懒于改革创新, 使得其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现如今, 依然存在一些报业集团使用此体制机制, 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及时地深化改革, 缺乏创新能力。其次, 报业集团深化改革并没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报业集团的盈利主要归功于发行量的大量增长以及高额的广告费, 而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秩序, 广告收费经常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而扰乱市场。最后, 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报业集团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 没有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给自己带来的机遇。

(二) 各类报纸同质化严重, 缺乏自己的特色

目前, 各家报纸每天发布的信息非常相似, 重复率很高, 没有自己独特的咨询或见解。这就很难拥有自己忠实的消费者, 最终使得整个行业缺乏竞争力, 很难获得较高的销售量。

(三) 报纸的受众和广告流失严重

新媒体的出现及发展加剧了传媒行业的市场竞争, 这就必然削减了报业集团的盈利。报业集团的盈利来源主要有销售以及刊登广告, 然而, 众所周知, 每份报纸的销售价格非常低, 如果其销售量也较低时, 这将使得该报业集团基本上无法获利。由于随着物价的上涨, 制作报纸的原料成本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 现在的报纸相比于之前, 其内容更为丰富, 需要更大的版面, 这些均使得报业集团面临更加高昂的经营成本, 这就需要更高的销售量以及更高的刊登广告费。然而,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其具备即时性、可视性等巨大优势, 这挖走了大量的阅读者以及广告客户, 使得报业集团广告收入下降、销售量减小、受众大量流失, 最终造成报业集团的收入越来越少, 更加难以使企业得到发展。

三、我国报业战略创新的新举措

(一) 上海报业市场战略创新举措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 上海报业开始实行整合。2013年, 解放报业集团和文新报业集团正式整合为“上海报业集团”。这次整合得以成功主要是由于: (1) 建立有关委员会以指导整合工作; (2) 上海报业集团属于控股型集团; (3) 借助于市政府的有力帮助; (4) 积极进驻新媒体领域。

(二) 浙报集团战略创新举措

浙报集团所采取的战略创新措施有将报纸读者转向多元客户、将大众化宣传转向分众化宣传、将单纯地传播新闻信息转向基于综合文化服务的电子信息传媒集团、既积极向外扩张又努力优化内部[6]。另外, 浙报集团非常重视数据库建设。集团聘请专门的数据库人才创立符合集团实际的数据库, 创立报业集团以及在线客户的数据仓库, 并利用数据仓库完善经营。此外, 集团实现收购杭州边锋以及上海浩方股权时, 同样实现了其数据库的顺利迁移。在不久的未来, 将有效利用数据库信息而研发有关互联网产品。

浙报集团集中力量创建新闻传媒互联网平台。其中, 浙江在线作为我国第一个无线咨询生产摇篮, 其旅游以及教育等获得了可观的广告收入, 且和腾讯协作的大浙网也顺利诞生, 不到一年便位居同类腾讯地方门户流量第二名, 具有可观的发展空间。浙报印务公司盈利也非常可观, 超过了净利润期望值的一半。这主要归功于始终密切关心市场中纸业的发展趋势, 最大化地节约新闻纸成本, 努力寻求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另外, 浙报集团根据自己发展实际情况, 依靠九家县市报, 努力成为区域中心城市首要传媒。其主要内容有精心组织车展、婚博会等宣传活动, 以提高知名度;重视新闻资讯质量并精心布置其广告以提高报纸整体质量。此外, 努力完善本地信息资讯服务以提高服务性效益。

对于互动娱乐平台, 浙报集团所采取的战略创新措施有成功收购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后, 与原公司顺利实现用户数据、客服体系等交接。其中, 杭州边锋主要业务有棋牌、桌游、竞技等, 完善重点业务, 完善用户体验, 尽量使产品精细化, 使得其盈利获得了迅速增加;努力发展移动业务, 通过有效利用移动产品及其管理方式, 拓展无线游戏、电子阅读与社交等业务, 2013年, 浙报传媒与华奥星空联合承办全国电子竞技大赛, 推动上海浩方向电子竞技比赛平台成功转型, 并有助于推进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职业化。浙报传媒计划在未来3年内, 将加强外部合作及游戏整合, 最大化的发挥上海浩方电竞平台优势。

(三) 广东报业市场战略创新举措

广东报业以广州日报社印刷资产为核心, 合并部分广告资源, 并在2007年成功上市, 成为广州日报社优势资本运营平台。2010年, 着手将广州日报社下面的达到政府规定, 且处于较好运行阶段的所有传媒类主营业务资本投入上市公司, 主要是广报经营、新媒体以及大洋广告;其中, 广报经营的主要业务是广州日报的印刷、发行以及刊登广告, 值的注意的是, 广州日报的广告收入持续多年居于平面媒体首位位;大洋传媒的主要业务是其他报业的印刷、发行以及刊登广告;新媒体的主要业务是大洋网, 令人忧心的是, 现在依然没有盈利;将广州日报社主要经营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后, 面临报业集团发展的挑战, 广东报业努力借助于资本市场实施创新战略, 主要措施有:

1、开启全媒体战略布局。

2013年10月, 企业购买香榭丽传媒全部股权, 交易对价为4.5亿元。其中, 利用现金交易的股份大约占有五分之一, 其余的通过发行股票。香榭丽传媒的主要业务是户外大型LED媒体开发以及运营。香榭丽传媒开发运营了大约170处户外LED大屏幕, 其总面积接近3万平方米, 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户外大型LED媒体运营商之一。2010~2012年, 香榭丽传媒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6亿元、1.74亿元、2.4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43.79%;净利润分别为2535.26万元、3647.28万元、3695.35万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20.73%。此次收购将粤传媒的多种媒体互动营销广告平台拓宽到新媒体的户外LED大屏新媒体领域, 可以极大提高公司的整体广告经营能力以及整合营销能力;此外, 由于户外LED大屏属于高清新型户外媒体, 可以增加公司广告发布途径, 有利于企业顺利实施创新战略、转型升级。

2、创建广州广游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涉足新领域。

粤传媒努力寻求与其他行业合作以突破传统媒体单线发展的瓶颈。2013年11月, 粤传媒将其全资子公司原"广州日报求职广场网站有限公司"更改为"广州广游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希望有效利用企业在文化传媒领域内获得的游戏娱乐产业链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借助于创建游戏运营平台以增加网页游戏、移动游戏的代理等服务, 营造企业在游戏娱乐行业的新局面。现在, 企业正在申请游戏资质, 待取得游戏资质后, 企业将会正式运营。这将增加企业新的发展领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四、结束语

文章阐述了我国目前报业集团的发展状况, 并探讨了形成该现状的原因, 通过查找资料研究分析新形势下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报业创新战略的实施情况以探讨我国报业集团面对新媒体挑战可以采取的战略。

参考文献

[1]王海涛, 任媛媛.传统媒体衰落是个伪命题——对“报业消亡论”及“报业转型”的再认识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 2015, (4) :89-94.

[2]徐鹏.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经营破4亿、广告超2亿是如何做到的[J].中国记者, 2015, (7) :42-43.

[3]许峰, 陈闻.扩大战略投资渠道助推报业转型升级——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投资业务为例[J].中国记者, 2015, (3) :69-71.

[4]刘芳.报业数字化:报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J].新闻界, 2011, (2) :55-57.

[5]周必勇.报业“媒介融合”热的冷思考[J].当代传播, 2013, (5) :53-55

[6]尹良润.试论传统报业衰退的系统机理[J].当代传播, 2011, (4) :62-64.

战略挑战 第10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强国,战略,路径选择

在2010年的9月, 中国政府向人们公布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首部专门用来讲述人力资源现状和政策的白皮书-《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该白皮书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成为一个体系, 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围阐述了我国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并更加明确地树立了由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1 战略方向: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进而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

中国, 作为这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拥有着十三亿之多的人口。在这十三亿人口中, 蕴含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所谓的人力资源就是劳动力资源或者说是劳动力, 使他们在推动我国的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组成了中国的人力资源队伍。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 人力资源具体包含在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这几个方面。所以说, 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这个国家是否有竞争力, 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建设强壮了, 国家的发展就快了, 竞争力也就逐渐增强了。2000年, 我国的人力资源与世界的人力资源之比是6:25, 就是说在25个人才当中, 中国就占6个, 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在“2002年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曾说过:“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讲, 中国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 中国正在成为人力资源的超级大国。”

和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相比, 人力资源则是更为重要的稍占优势的资源, 原因在于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而物质资源也是需要人为的投入资本, 对人力资源来说, 永远都是具备存量和可以不断增加的, 即就是具有可在开发性, 而且人力资源可以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其它财富。美国经的济学家丹尼森和劳工部对1948到1989年之间美国经济增长源来做出了一个估算, 其结果显示:教育和知识的进步给予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达42%, 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37%的贡献率, 如果把投入生产力的贡献也加进去的话, 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就高达65%, 表明了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的主要资源, 显然也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就有了较大的改观和一个长期的发展。到2009年年底, 我国的人口已经是133474万人 (不包括港、澳、台) , 其中的劳动力资源就有106969万人, 与2000年相比, 大约增加11267万人;就业人员为77995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占31120万人, 都较2000年有所增加。所以, 我国已逐渐实现了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目标。但还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人力资源建设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2 发展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心

想要从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 必须要达到的就是增加人力资源的人数, 使劳动力人数增多。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其实就是使低层面的人向高层面的人发展的过程, 主要在于人力资源质量吃的提升。例如科技人力资源, 据统计, 现如今, 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数量已达到了4246之多, 稍微还超出了美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数4200万人, 目前已经居世界第一, 成为了所谓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了。但是, 科技人力资源总数多并不代表就是科技强国了, 关键还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 只有在质量高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人数才可以使国家快速的发展。就好比, 虽然我们国家比美国科技人力资源总数多, 但是在科技发展中我们与美国仍然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 大力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成为了我国人口战略的重要指向。从一个大国到强国的飞跃, 其根本中心就在于人力资源质量的飞跃。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是一个复合性概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想要超越发达国家, 必须明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三方面的重要内涵。第一, 必须重视国家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整体提高了, 整个国家的发展才会加快, 而一个国家的整体人力资源在开发规模、结构和开发质量都起着领先的作用;第二, 挖掘每个公民的潜能和价值, 使得国家人人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第三, 要控制好人力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这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开发情况、市场化资源分配等息息相关。

3 目前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遇到的矛盾

目前, 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之路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问题, 为了使我国尽快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就必须重视和反思以下这些矛盾:从当前情况来看, 我国存在“有人无业”和“有业无人”的局面, 随着近年来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特别是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出口贸易严重减少, 很多中小型的企业在发展中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使得劳动力供大于求。在2009年, 有数据显示, 用人单位的需求人数比下降了3.3%, 而求知的人数还增加了10.9%, 导致很多人员失业。另一方面, 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的发展, 全国都对技术工人、熟练工人要求数量增多, 拥有高技术的人供不应求。“有人无业”和“有业无人”共存的状况, 急需我国在稳定就业、失业应急和自主创业政策方面有所突破, 来保证就业市场的平衡发展。

4 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路径选择

4.1 为了使我国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 就更应该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为此, 我国必须对人力资源作出好的规划, 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开发。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众多生产力中,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所以要发展生产力, 就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 我国要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把人放在主体地位, 凡事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使全体人民受益。国家应该做的就是促进教育的公平, 努力是教育质量得以提高。邓小平曾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 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即就是要想发展人力资源强国, 首先必须发展好教育。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再要做的, 就是国家应该保证人民的基本就业, 使用政府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作用, 尽量为劳动者和优秀的劳动者创造出好的政策环境。

4.2 现阶段, 我国的政府机关应该把公民的就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把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出发点, 尽量扩大就业政策, 使城乡的劳动者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同时, 还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为人力资源的配送提高效益。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产业的发展规划, 努力设置更过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符的专业。

结束语

就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来看, 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和人力资源质量的优化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控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多, 对每个公民多方面培训, 使人力资源队伍在质量上得到提升, 进而使我国逐步接近人力资源强国。

参考文献

[1]谢炜.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内涵、挑战及路径选择[J].云南社会科学, 2011, (3) :19-23.

[2]汪泳, 孙伟.地方高校如何服务于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11, (2) :53-55.

[3]李宝元, 蒯鹏州, 李晓婷等.中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未来走势测算和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62) :49-56.

内容营销战略中的4个关键挑战 第11篇

这是一个妥协,你们不是提供给了顾客一个具有很强吸引力的销售信息以得到他们的认同,促使他们购买,而是顾客自己有了选择,而且是你们提供给顾客这个选择的。

基于真实性、相关性和透明度,内容营销是前瞻性营销战略的一个核心支柱。在一个顾客被销售信息淹没的世界,在一个社交媒体有能力在大规模的人群中构建起某种关系的世界,在一个品牌缺乏顾客关注的世界,内容营销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64%的营销人员说,内容营销对他们“绝对”重要,而且其“营销效果真的很好”,另外30%的营销人员说内容营销“非常”重要。

鉴于此,这完全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情。在未来5年,超过74%的营销人员“绝对”会进行更多的内容营销,另外有19%的营销人员“非常有可能”会进行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作为一个营销战略的普及,也许最明显地反映了营销领域顾客力量的广泛变化。营销不再是关于定位你们的产品,然后把人们推入一个“漏斗”之中以确定最终的购买者,营销是关于尝试吸引那些对销售信息和几乎无处不在的广告持怀疑态度和厌倦了的人群的过程。

从根本上讲,营销内容使得顾客在你们品牌上所花的时间,要比花在你们竞争对手品牌上的时间要更多。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一个精炼的内容营销战略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4个关键挑战。

一、创建具有一定质量的营销内容

公司必须通过创作具有吸引力的营销内容来争夺顾客的注意力,所以营销内容的质量是我们要考虑的核心。

我记得过去曾经讨论过内容营销的最终结果。我曾跟几位首席营销官调侃说,内容营销的质量要求和预算增长得都非常快,如果事情继续以这样的速度进行的话,最终,我们的品牌就能跟好莱坞相媲美。公司将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内容营销上,其目的是试图抓住日益重要的顾客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把品牌放在心上。

在2014年2月,乐高电影(Lego Movie)正式推出,这个品牌现在已经可以和好莱坞媲美了。然而,有点令人惊讶的是,乐高公司41%的营销人员说,制作保证质量的营销内容仍然是他们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确保营销内容的相关性

27%的营销人员说,构建一个内容营销战略最具挑战性的地方,是确定顾客到底想要什么,即确定哪些营销内容会对目标顾客具有吸引力。

你们所传播的营销内容,必须要在某些方面对你们的目标顾客具有吸引力、更加有用和更加有价值。此外,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社交媒体内容:你们讲给自己祖父母的故事与讲给你们最要好的朋友的故事应该有所不同。这一点与内容营销是一样的。如同传统的营销活动一样,为你们的顾客挑选正确的信息非常必要。更重要的是,特定的目标顾客希望有特定的媒体或特定的平台为他们提供营销内容。

在争取增强顾客相关性时,公司的工作重点要么应是确保营销内容对顾客有用,要么应是确保营销内容有趣,能够满足顾客的娱乐需要。

1、对顾客有用的营销内容

数字营销公司HubSpot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有用的营销内容的优秀例子。HubSpot是一家营销软件提供商,也是一家B2B模式的公司。这家公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B2B模式公司中内容营销方面的领导者,主要原因在于内容营销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于B2B企业。这类企业的顾客和产品也往往具有非常高的价值,顾客购买的周期比较长,而公司花在获取个体顾客上的时间也更多,因此,对此类企业来说,内容营销所提供的价值主张更为明显。

HubSpot公司内容营销活动的目标是使自己的自有媒体成为对目标顾客来说有价值的、喜欢花时间的地方。因此,公司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一本白皮书,提出了一些营销想法,以在圈内进行分享。

这个营销内容不仅把HubSpot公司定位成了最佳营销实践的一个权威的声音,而且还突出了公司的这项工作做得比其竞争对手要好。公司制作的白皮书包含案例的使用方式和分步操作指南,它成为HubSpot公司用来指导人们如何进行内容营销的一个工具。

2、对顾客有趣的营销内容

视频以一个特写镜头开始并定格在尚格云顿(Jean-ClaudeVan Damme)的脸上。他的旁白开始告诉我们,他正在平静地分享着他的人生沉浮——崎岖坎坷的道路以及与强风共舞成就了今天的他。通过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和不懈地追求完美,他克服了所有的挑战。他说他的体格就像一个精密的工程一样完美,使他能用“史诗般伟大的劈腿”征服观众。

尚格云顿郑重地讲着他的人生励志故事,双眼直盯着摄像机,摄像机在进行着全景拍摄。首先,我们看到他的两腿正分别站在两辆沃尔沃环球旅行家铰接式卡车的后视镜上。

接着,镜头变得清晰起来,两辆卡车正在移动,而且是在向后平行移动,速度很快。最后,画外音说到了“伟大的劈腿”部分,两辆卡车开始分开,迫使尚格云顿做出劈腿动作——两腿劈开3.6米,卡车移动的速度很快,并且是向后移动,随着摄像机在他和快速倒车的卡车之间摆动,视频屏幕上出现了一行文字:这个测试用来展示沃尔沃汽车动态转向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密度。

共有7700万人观看了沃尔沃公司在优兔网站专属渠道上的视频。当人们看完这个视频后,他们还观看了其他“沃尔沃现场测试”的视频链接,其中一个视频显示的是一只沙鼠使用某种机械装置驾驶着一辆卡车,另一个视频显示的是在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的卡车顶上,一位芭蕾舞演员正在进行着舞蹈表演。

沃尔沃公司的视频广告有着一个高水准的娱乐性营销内容。沃尔沃公司设法使营销内容具有广泛的娱乐性,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对沃尔沃品牌和产品的总体意识。更重要的是,对于卡车司机和车队所有者这些沃尔沃公司的核心目标客户来说,一系列有关卡车属性的具体参考信息,就像是一个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犬笛”一样,将他们深深吸引。

nlc202309081629

例如,这个营销团队可以评价一下精确地驾驶两辆卡车有多么困难,因为在这个跑道上,载着尚格云顿的卡车并没有很快停下来。他们还可以评价一下一位芭蕾舞演员在车顶上表演一个芭蕾舞节目的顺畅性,以及一只半斤重的沙鼠驾驶和控制卡车的精确度。

沃尔沃公司委托市场调研公司捷孚凯(GFK)调查了2200家运输公司(其中一半是沃尔沃公司的现有客户,一半是沃尔沃公司的竞争对手的客户)关于这些“现场测试”视频对他们的品牌认知的影响。

调查的结果非常具有说服力。沃尔沃品牌在优兔网上的用户数量从3500上升到了9万,沃尔沃卡车网站的流量从17.5万上升到了30万。总的说来,沃尔沃品牌所获得的媒体价值约为1.5亿美元。更重要的是,沃尔沃品牌视频系列中最高水平的表演《技师》(Technician),成功地说服了39%的观众采取了行动(访问一个网站或联系一个经销商),而另外19%的观众表示,他们打算在未来采取行动。无论如何,这些调查结果看上去都是强有力的。

三、以正确的方式传播营销内容

马可·瑞安是托马斯·库克集团的首席数字官,他指出,拥有真正优秀的营销内容非常重要,因为营销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在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解决方案之中,数字资产(而非营销内容)是你们真正可以重新利用的东西——你们的品牌故事版本快速而无缝地传播了出去,其内容丰富,情节迷人。最终,无论是用户创作的品牌故事还是公司自己创作的品牌故事,其本身就是全部的营销内容。

15%的营销人员指出,他们建立内容营销战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以正确的方式传播营销内容。

为了强有力地(而非缓慢地)把内容营销变成更敏捷、更快速和更灵活的营销活动,快速而灵活地把营销内容传播出去非常必要。

因此,你们必须要深入思考营销内容的格式和传递机制。马可·瑞安指出,营销内容必须是灵活的。你们必须尽可能多地创造营销内容,这样,你们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在大量新的营销平台上进行传播。

四、评价内容营销战略的影响并追踪成功

创建一个成功的内容营销战略所固有的第四个挑战是,如何准确地评价一个营销活动的影响。15%的营销人员说,这是他们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营销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恰当而快速地追踪成功是非常必要的。同样,营销人员能够使用这些数据和发展趋势快速地影响和改变市场营销活动也非常重要。

首先,营销人员必须要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而不是虚荣的评价指标。极有影响的《精益创业》一书的作者埃里克·里斯(EricReis)指出:“在现成的分析软件包中,大多数的有效数据都是我所说的“虚荣”的评价指标。它们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很好,但它们不能为你们应该做什么提供明确的指导。当你们听说公司正在通过公共关系,传送了数十亿条关于公司产品的使用和经济总量的信息时,这些信息就是虚荣的指标。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更接近事实的例子。让我们考虑一下所有报告中最基本的指标:你们网站的点击总量。比如说你们网站的点击总量过去是1万,现在情况怎么样了?为了吸引顾客访问你们的网站,你们是否真的知道你们在过去都采取了什么行动?你们是否真的知道下一步要采取什么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不认为这些信息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营销人员必须能够在某个位置上快速地改变某些东西。当一个营销活动正在进行时,所使用的评价指标,必须要能够报告在足够快的时间框架内做出变化的背景数据,这是否意味着使用稍微不同版本的视频广告,或者将一个新的营销内容“快餐”融入一个脸书广告之中,将取决于这些数据?

绝大多数营销人员都预测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会进行更多的内容营销,这是因为内容营销在推动顾客参与方面非常有效。但是,为了能够在一个日益繁忙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改善内容营销的质量、相关性和评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一家公司成功地创作了正确的营销内容,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方式把它们传播了出去,并围绕着它们评价了正确的关键绩效指标,那么,正如沃尔沃公司的案例告诉你们的那样,营销成功的影响会非常巨大。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顾客对企业越来越缺乏关注的时代,优秀的内容营销可以引起顾客的格外关注,并能以其他营销战略根本无法做到的方式深化与顾客的互动。

战略挑战 第12篇

(一) “一带一路”的定义。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分别于2013年9月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带) 和2013年10月访问东盟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路) 伟大战略构想的简称, 在同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成为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一词立即风靡于各大媒体版面上, 成为当下的热点词语, 引起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是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周边沿线国家建立起以五通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贸易体系, 最终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二)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背景。

纵观当前经济形势, 从国际角度看:一是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应用等为主的新科技促使全球产业产生了变革;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建设符合自身利益的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和TTIP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 的新经济贸易体系, 使我国经济面临严峻的经济挑战。

从国内角度看:一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资本过剩, 但国内的消费需求现状却无法完全吸收消化, 需要寻求新的投资市场来解决;二是均衡我国东西部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已有了快速发展, 而地处内陆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三是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对能源需求的增长, 但能源的获取现在主要是从国外市场进口, 需采取多元的渠道并加强与国外市场的进一步合作, 如中东地区就是我国石油进口的最大供给地。

“一带一路”战略为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新的视角, 从经济、交通、人文、商贸、金融等方面寻求国内、国际市场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合作, 着眼于互利互惠共赢, 不仅可为沿线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 且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以陕西为中心来探讨和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

二、陕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古代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 更是承载着新的使命以实现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完成由点连线、由线成面的国内、国际市场的区域经济开发与合作的体系。从全球角度看, “一带一路”战略覆盖60多个国家及地区、惠及世界40亿多人口;在国内, “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圈定了全国东、中、西部的18个省, 陕西就是其中之一。陕西既是古代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 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在“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中, 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地的定位是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对于陕西的省会城市西安则是以建设成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 说明陕西在“一带一路”战略向西经济开放的节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 凭借地理区域位置优势建立连接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通道。

陕西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腹地, 从地图上看, 陕西东面紧邻山西、河南, 西面紧连甘肃、宁夏, 南面紧接四川、重庆、湖北, 北面紧靠内蒙。这一地理位置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 连接着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起到承东启西、连接西部区域的作用;同时又是通向中亚、西亚、南亚的有利通路, 处于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位置。在这一天然地理优势基础上建立起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 形成多元化的互联互通网络,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打开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通道, 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 利用教育科研、历史文化的传统优势展开对外交流。

陕西是国内重要的科教地之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数量众多, 拥有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与优质的人才储备, 是开展人才交流的良好基础。通过高校之间的教学科研合作或联合办学等方式的教育交流, 让更多的国外留学生走入陕西, 也可将更多的国内学生送入中亚、西亚等地区学习交流, 以增加彼此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同时, 陕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 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现有9个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 多处名胜古迹, 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结合, 以文学、影视剧等形式为载体, 通过互联网、论坛、展会、文艺表演等媒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传播陕西文化, 使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进一步提升陕西经济发展。

(三) 借助平台促进商贸交流、扩大产业合作。

陕西在高新、长安、未央、浐灞等区分布着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天航空、有色冶金、食品、纺织等特色的国际产业园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与中亚、南亚、西亚沿线国家合作扩大产业经济园区, 形成产业集群化, 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将吸引更多投资者, 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化。

(四) 筹建金融贸易平台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资金保障。

随着与中亚各国经济贸易的开展, 多家银行已开始提供跨境人民币交易业务, 在向企业提供对外贸易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吸引外商对陕西的经济贸易投资。那么在陕西建立区域化的金融贸易平台就成为必需, 不仅可以解决政府、企业的重要项目融资, 还能成为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 促进陕西向西开放的进程。

(五) 利用能源优势开展合作形成产业链。能源产业是陕西的优势产业, 陕北的榆林、延安和铜川有天热气、煤、石油等丰富的能源资源, 是陕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也是国内能源的重要供给地。中亚国家蕴藏丰富的油气能源, 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与中亚国家开展能源贸易合作, 不仅能缓解国内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问题, 也可使能源产业形成产业链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六) 建立互联互通网络提升物流业服务功能。

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式成立、2013年“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开行、2014年西安 (咸阳) 国际机场口岸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2015年西安新筑综合物流中心提上日程……这一系列行动均显示出陕西正通过扩建公路、铁路、航空等方式来逐步完善、提升现代物流业功能。物流作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中间环节, 在跨区域经济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同时在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下与物流业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陕西可借助“互联网+”这类新业态提升物流服务功能, 实现物流中心转型升级。

抓住这些机遇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融通、民心相通, 使陕西快速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 促使国内东西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并成为对国际市场经济开放的通道。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传统思维须改变。

陕西地处内陆, 相对于东部地区经济的外放意识相对保守,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仍缺少一批具有高知名度、美誉度的陕企。原因有:一是传统的思想意识使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的立足于国际的战略目光, 需要我们的企业家们打破传统思维, 抓住“一带一路”的机会, 放眼国内外市场, 提升管理体制、改善产品质量与提高服务意识, 成就优质知名的品牌;二是未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的工具作为提升企业的形象宣传, 可以结合陕西独有的文化特色, 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 参与到企业的形象宣传中形成一体化的经营利润链, 塑造出自己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

(二)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下, 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技术的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因此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为技术与知识型企业是当下解决经济低速增长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陕西经济来说, 着重于调整经济结构, 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升级为科技创新型, 以此增加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顺应“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凸显陕西区域经济的优势。陕西具有大量的优质人力储备, 应大力运用人力资本, 使陕西制造尽快转为陕西智造, 成为知名品牌, 立足国内、国际市场, 最终使陕企走向世界。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分别在访问中亚、东盟时提出的国家级发展战略, 目的是通过与周边沿线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来促进共同发展。早在2, 000多年前, 陕西就开启了古代陆路丝绸之路, 现今在“一带一路”战略愿景与行动中作为向西开放的重要节点, 这是陕西发展区域经济的契机。本文以陕西为中心, 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一带一路”,陕西经济,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孙伟.“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基础及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 2015.4.

[2]黄冬云.“一带一路”战略相关内容浅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15.41.

[3]“一带一路”调研报道组.陕西打造“一带一路”五大中心[J].上海证券报, 2015.8.13.

上一篇:艺术价值观念下一篇:监督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