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价值

2024-05-11

因材施教的价值(精选3篇)

因材施教的价值 第1篇

教育不是在儿童毫无差异的“一张白纸”上作画, 学生也不是消极被动地去接受外部的影响, 任何时候的教育都要以它的“内部条件”———不同的“身心基地”为中介。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特点, 采取与之相适合的教育措施, 方能取得圆满的教育成效。

两千多年前,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先倡导并实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善于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才能和志趣, 根据不同对象加以培养, 发展他们的所长。他十分了解弟子的特点, 认为弟子“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喭”。弟子的特点不同, 施以的教育方法不同, “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孔子热爱学生、关心并了解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在他看来, 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智能、性格、理想与志趣、学习态度及专业特长。在《论语·阳货篇》中, 孔子说:“性相近, 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在他看来, 人的智能分成三大等级:“上智”“中人”“下愚”, 但智能不移的说法显然武断了, 在《先进篇》中, 孔子说:“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喭。”意思是说, 学生的性格也存在差异, 高柴愚笨, 曾参迟钝, 子张偏激, 子路鲁莽。由于孔子对学生的性格、智能、志趣与特长均了如指掌, 所以他对不同的学生能有恰如其分的要求, 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也常有迥异的解答。

孟子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原理, 进而提出五项具体举措。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 有私淑艾者。”就是说, 聪明的学生可以像时雨对草木那样的点化成长;有些学生应重点培养他的德性, 而有些人则偏重于发展他的才能;有些学生只能就其问题来加以解答, 对有些不能亲受其教育者应私自间接地给予指导。

宋代张载把“材”理解成学生发展的潜能, 故提出教学要“尽人之材”。他说:“教人至难, 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观可及处然后告之。”所谓“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即所教的内容在一时期必须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资质高下与志趣倾向而分别施教。

明代学者王阳明, 更注重人才的自然实质, 把育才与植树紧密联系在一起思考。他认为, 比如种树, 刚刚萌发的嫩芽, 只能施一点水, 待其长到合抱大树, 方能多浇水。他说:“人的资质不同, 施者不可躐等。”譬如良医治病, 要依病处方, 若不问何症, 强用一方, 不仅病不能除, 反会把人治死。医生要对症下药, 教师更须因材施教。

清初学者王夫之更重视教育的辩证法。他说:“教思之无穷也, 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 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又说:“曲尽人材, 知之悉也。……顺其所易, 矫其所难, 成其美, 变其恶, 教非一也, 理一也, 从人者异耳。”

“因材施教”原理在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是由桑代克建立起来的, 关于素质差异的研究是其三大体系之一。他认为应重视个性差异的研究, 使教育和教学方法能真正适合个体的特点。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兼教育家杜威, 更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的心理学化———强调把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这是斐斯泰洛齐所首创, 也是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杜威在这些理论基础上, 在20世纪初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理论。他说:“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 一个是社会学的, 它们是平行并重的, 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 心理学方面是基础。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 并指出了起点。”他认为, “教育即儿童本能、能力的生长”, 强调“做中学”与“知行合一”观, 提出儿童的需要、兴趣应占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 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为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继承, 在此基础上, 布氏提出了认知———发现学说, 至今尚有影响。当代西方实施“因材施教”的措施举不胜举: (1) 按学生能力 (智力) 不同编班, 并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成绩变化及时调整班级; (2) 为超常儿童与弱智儿童设置特别班, 并针对特点加以个别培养; (3) 让成绩优异的儿童提前入学、跳级、提早升大学等; (4)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快于本班就学进度的教学, 或者将目前所学的内容加深; (5) 将传统的长方形课堂模式改为圆型、马蹄型、“W”字型以及开放式编排。学生课桌可根据需要移动, 教室分成若干区, 如:阅读区、实验区、个别学习区, 学生通过选择从事学习。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于现今的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以及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基础之上, 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教学, 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 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 培养其良好的品行,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由于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 因此, 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有的文静内向, 有的活泼外向;有的胆小懦弱, 有的胆大粗犷;有的做事积极主动, 有的做事消极被动;有的勤奋, 有的懒惰。在品行的培养上, 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 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材施教的现代意义 第2篇

教师用同一种方法教学但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人的所得不尽相同,老师仅仅把教学的种子撒下去是不行的,还得根据不同的情况,该除草的除草,该施肥的施肥,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教师要想做好园丁必须要因材施教。那么,施行因材施教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对中国优秀教学方法的继承

目前在多元社会的要求下,国家更需要各种各样的创新人才,社会越复杂,对人才的需求就越精细,分工也更明确。况且目前国家也鼓励各级政府学校和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重新审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中国的教育来说,我们继承了优秀的教学传统;对教师而言,发扬中国优秀的教学传统,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之一。虽然我们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在实行班级授课制,并且班级人数特别多,但我们完全可以变孔子的因个人特点而改为因小部分学生共性而教,这既可以完成普及教育的目标,又能达到培养学生个性的目的,因此继承古代优秀的教學方法,是教师获得成功的一条好的途径,也是能够尽快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

二、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主体

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材施教的核心正是在发现学生的兴趣、优势后给予正确的引导,扬学生之长补学生之短。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本质。而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所以当今我们实施课程改革是必然趋势。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的论述是很有意义的。同时,学习也不是大一统的信息存贮过程,学生应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新课程强调合作与交流的作用,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世界上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不同的学习者具有差异性的经验,从个体来说,这些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孔子的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研究团体来说,差异性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就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发现其个性特征,再进行因材施教,孔子能够从不同的学生性格上进行教育,就是很好的证明。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

三、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挥

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教学的手段、方法、内容可不拘一格,无论做怎样的探索都是有益的。而多数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师从在校老教师,先学怎么教再去教学生,因此过去的模式就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了。现在的很多教师上一节课总免不了先讲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然后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归纳,接着是特点分析。这样的模式只能培养千篇一律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是毫无特点,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这也是目前我国要大力推行新课程标准的理由。如今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正是要改变这一切而得出的新理念:“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可见,在新形势下,教学过程更重视教师个人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也更重视过程而非教学结果,这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因为因材施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个性特征,也更能发挥每个教师本身的优势。同样,就课文内容选择而言,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搞校本课程,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材,并对所选教材进行编排,这本身就是因材施教的体现,这种做法无疑给了教师最大的空间进行教学,充分展示他独具特色的东西。高中新课程中选修课的开设也同样是充分尊重教学的个性之材而提出的高招,它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还可以教育出个性独特的学生来。

总之,因材施教的施行,能够切合目前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同时又能发挥教师潜质,这于国于师都是意义深远的。

参考文献:

卢晓东.超越因材施教[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

由墨子的“择务”谈因材施教 第3篇

摘 要:因材施教自古有之,由墨子的“择务”引发小议,或更给人以启迪。

关键词:择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这时墨子出外游历,魏越问他:“如果能见各地的诸侯,您将说什么呢?”墨子就说:“大凡到了一个国家,择要而劝导:倘国家昏乱,就讲尊贤尚同;倘国家贫穷,就讲节用节葬;倘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讲非乐非命的好处;倘国家荒淫怪僻、不讲礼节,就讲尊天事鬼;倘国家好务侵略、凌辱,就讲兼爱、非攻的益处。所以说‘择要劝导。”即择要因势劝导,可知墨翟之贤。

说服人以因势择要,教育学生也当因材施教。从前的私学,如孔子就最善教化。子路和冉有曾问:“听到好主张,是否当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先问父兄,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说应立刻去做。公西华想不通。孔子说:“冉有畏缩,要鼓励;子路轻率,要抑制。”这就是因材施教。

现在的班级动辄四五十人,教师本来就难以兼顾,又不留意于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个性等,却言个性发展,岂不空谈误人?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在施以较具普适性教育的同时,时时留意学生个性而讲策略方法。如墨子的择务之道,如孔子的因材施教。

比如:说谎的,语以质朴诚信;骄傲自满,语之谦益满损;近乎狂躁的,则语之励志尚学;好侵凌欺侮,教之以兼爱、非攻、友敬;怯懦消沉自闭者,多加赞许,鼓励融入集体、乐群自立;奢侈浪费者,语以尚俭养德;沉湎于玩乐游戏,则以正反例证言其弊与非乐静守之益;学有余力者,激励课外阅读,增加记诵之学;天资不足,宜多加帮扶,以生活情境体验构建知识意义;有领导才能的,委以重任;生活习惯好的,可管理卫生;长于音乐者歌舞;有运动天赋,展示体能;善画者,务丹青;爱制作的,倡发明;善言者,舌辩以逞词锋;乐书法,笔走龙蛇;善文者,腾蛟起凤……如此等等。

总之,因材施教,使之欣悦,各显其能,发展个性。

参考文献:

[1]《无障碍读国学》编委会.无障碍读国学 荀子·墨子·韩非子[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05.

[2]《国学四库》编委会.四书五经[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07.

作者简介:侯雪梅.(1982-),女,本科,二级教师,教育教学,蛟河市胜利小学。

冯兆海(1957-),男,高级教师,教育教学,发表论文160余篇,有专著出版。

上一篇:管理距离下一篇:正确观念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