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

2024-05-12

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精选12篇)

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 第1篇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 其中营业部1个, 支行30个, 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代理、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 截止2010年末, 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 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 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 (Hugh.T.Patrick, 1966) 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 (demand-following) 模式, 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 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 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 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 (supply-leading) 模式, 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 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 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 两种模式特点不同, 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 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 “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 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 “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 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现代化程度比较高, 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 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 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 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 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 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 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 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 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 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 非农产业迅速发展, 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 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 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 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 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 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 由于经济环境良好, 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 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而且, 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 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 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 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 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 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 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 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 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 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 享受同等的待遇, 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 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 长期以来, 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 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 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2富0, 1也1是年其第他金5融期机中构旬所不刊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时优势代;而 (且总, 在第可4以44预期见) 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农村商业银行T仍i将m是e农s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 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 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 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 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 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 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 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 开拓业务模式, 走出区域经营, 提高综合实力, 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 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 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 完全能够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 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 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 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 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 “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 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 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 实现了自我发展, 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 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 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 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 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 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 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 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 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 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 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 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 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 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 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 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 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 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 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 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 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 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 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 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 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 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 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 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 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清收不良贷款, 加强大额贷款监管, 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 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 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 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 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 巩固业务发展成果, 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 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 完善相关制度, 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 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我们要努力开发新金融产品, 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要, 也是作为银行业控制风险的需要, 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 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而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同样地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 它们的剩余资金也需要寻求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 单纯慷慨地提供信用便利恐怕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它们不仅需要信用便利, 而且还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财服务, 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更好地配置财务资源。同时, 制度建设要与业务创新同步跟进, 规范管理, 不断强化监控, 提高风险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 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 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 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五) 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外表业务的发展 第2篇

前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范围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外国与我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高潮,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明显,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相比西方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我国开始履行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承诺之时,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直接交锋主要集中在表外业务。这也意味着不论从商业银行拓宽利润渠道的角度,还是从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都应该加大力度开展表外业务创新。因此,根据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及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策略,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积极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必要性、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阐述,提出了业务拓展的策略步骤,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定义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或有资产类和或有负债类表外业务。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简言之,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和金融中介服务业务[1]。本文所使用的表外业务概念是指广义表外业务。

二、我国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纷纷开放了金融市场并广泛参与国际金融业的竞争。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2006年12月11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商业银行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使利润最大,归根到底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西方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业务创新,以谋求更大的利润。表外业务成为80年代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也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起步较晚,在创新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所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表外业务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主要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业务种类基本上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利息收入几乎是其经营收入的唯一来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利率变动越来越频繁,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获利空间不断缩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就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最大收益。发展表外业务能够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提高资产报酬率,还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各种表外业务在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上赚取高额利润。

(二)发展表外业务,可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拓宽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开拓表外业务,有利于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及信息资源,实现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但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传统的资产业务扩展到了表外业务,而且更进一步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拓展到了各类非信用业务,并利用自身在信用业务中形成的良好信誉、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经验等优势,在新的业务经营领域中开辟并巩固自己的阵地[2]。

(三)发展表外业务,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营利润

由于表外业务基本上无需运用或较少运用自有资本,而且还可以放慢资产增长速度,因此可以避免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无需为这类活动及其风险提取相应的准备金或一定水平的资本额,所以具有降低经营成本的功效。

(四)发展表外业务能有效地转移或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和证券投资的收益,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证券投资,都是对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商业银行一方面面临着本金损失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利率、汇率波动等市场风险,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则可以避免、转移和分散上述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对转移或降低风险都有很好的作用,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都具有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等工具则可以分散、转移信用风险。

(五)发展表外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资产流动性 很多表外业务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借助于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大大弥补了其资金缺口,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

(六)发展表外业务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商业银行要想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发展表外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提供的多元化服务,可以扩大银行的顾客群,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与客户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从而保证商业银行拥有不断扩大的市场占有率。其次,发展表外业务也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包括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的规模。商业银行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可以间接增加资产与负债规模,以手续费收入的形式扩大银行利润。表外业务不仅通过增加商业银行利润为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可能,而且因为表外业务的风险权重较低而只须对应较少的银行资本,所以开展表外业务、扩大表外业务规模是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总之,发展表外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十分重要,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表外化将是国际商业银行经营的趋势,表外业务经营的成功与否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东西方商业银行在经营以及创新发展表外业务等各方面却具有很大的差别。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对比

(一)表外业务发展动因对比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内在动力,也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从内部动力看,理性的自我利益—利益最大化目标,以及满足金融监管的要求,即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无论是对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来说,都是共同动因。但从外部环境来看,中西方商业银行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金融管制程度的差异

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相继制定的旨在限制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法律法规,在80年代之后就成了阻碍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严重桎梏。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西方,各国监管当局纷纷放松管制,力图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美国、日本、法国以及一贯很保守的加拿大都纷纷效仿德国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随着银行内部分工的逐渐消失,出现了银行经营业务多样化的局面,在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开始了表外业务的不断创新。

我国金融业目前还是奉行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这种严格的管制虽然能加大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阻碍了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信托、证券、保险等业务,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没有直接感受到来自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竟争压力。没有压力就很难有表外业务创新的动力,必然导致我国表外业务进展缓慢。

2、金融环境的差异 表外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的最初产生是迫于当时剧烈动荡的金融环境。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取代了维系全球近30年的固定汇率制。汇率、利率的频繁波动,石油危机所造成的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元暴跌、股市暴跌、债务危机、财政赤字危机,使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受到了空前的猛烈冲击,使人们对未来金融的预期也变得扑朔迷离。在传统的借短贷长的经营过程中,银行资金成本变动频繁,而收益却相对稳定或由于利差的缩小而变得相应减少,这使得银行通过存贷款获得预期利润的计划越来越难以实现。这就迫使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以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表外业务就应运而生了。

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缺少发展表外业务的外部刺激。利率市场化、资本帐户开放等问题迟迟没有解决,与利率、汇率波动相关的表外业务相应地缺乏市场基础,因此就没有开展此类表外业务的需求基础。市场需求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明显缺乏动力。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逐渐意识到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也在逐渐推出相应的表外业务产品[3]。

3、科技和创新水平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还得益于科技革命所提供的物资条件。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彻底改变了金融业的传统操作方式,银行业务成本大幅降低。数据处理电脑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资金转帐电子化为表外业务达到规模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使银行有条件不断设计出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并将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业务紧密联系起来,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服务,极大地方便了金融交易。西方商业银行的用人之道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它们始终会保持一支精干的研发团队,能够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的动向,不断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表外金融产品,而且每年都会从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研发资金,为表外业务深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续力量保证。

相比之下,我国的科技水平明显落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不及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进行技术开发的人员和资金投入比例都很小,尤其是由于各银行几乎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表外业务部门,因而专业人才是相当匾乏的。可是就在现有的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条件下,资源浪费却很严重。例如信用卡业务,各家银行的银行卡各有一套系统,不仅是重复建设,而且也给持卡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可以想象没有科技支持和必要的资金投入,很多表外业务开展将无从谈起。

(二)表外业务创新产品比较

西方国家金融业的监管宽松和混业经营使西方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可以顺畅地向存、贷款业务两端延伸和发展,自主经营表外业务,因而其表外业务不但品种丰富,而且技术成熟,表外业务的多样化程度高于我国商业银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表外业务产品和工具有了极大的丰富。60年代有了福费廷和自动转账、邮政转账服务,70年代有了贷款卡和电子支付系统,80年代创新出大量的信用担保及互换、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产品[4]。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品种在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但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品种看,我国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品种还是比较少的,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传统的结算、汇兑及代理收付等低端业务,对盈利的贡献度较低,不能满足表外业务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受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和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影响,金融创新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表外业务品种开展得比较缓慢,所以说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品种上己经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像我国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结算业务外,1985年才有信用卡业务,2001年才有福费廷业务,创新业务品种单一,且基本无原创性创新品种。三)表外业务新产品开发机制比较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产品开发并没有限制性的规定,银行表外产品开发都是按市场机制进行和从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要着手。商业银行根据表外业务新产品开发工作需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4]:

1、定向阶段:包括产生创意、筛选创意和测试创意三个独立的步骤。新产品创意可以来自客户的建议,也可以来自银行表外业务管理人员的建议。在许多创意产生后,商业银行主管部门要对其进行筛选,将各方面条件都能符合的切实可行的创意留下来,接着对筛选留下的创意进行测试,明确表外业务新产品的利益点、在什么情况下必须用到这个新产品,谁是新产品的主要购买者或购买群体。

2、设计新产品阶段:在表外业务创新产品设计前首先对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利润、资金回收、营销方案以及银行资金的预算进行分析,之后才进入新产品的实际设计阶段。这包括两部分设计:一是新产品本身的操作性细节,称之为产品设计、测试;二是为了在新产品推出时能顺利供货,要求对供货办法和供货系统进行设计、测试与改进,以保证没有故障。

3、试销阶段:产品试销通常用来确定潜在的客户是否会接受该项新产品,而试运行则是保证产品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正式上市阶段:在建立了供货系统并实施了市场营销计划之后,公司就开始组织新产品的批量生产,将产品推向市场。在这一步之后则是形成批量后的审批,来确定是否己经达到了新产品的预期目标或者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从上面可以看出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创新产品开发机制相当完善,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少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机制,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权基本属于各总行,表外业务品种都是由总行统一推出,各分行和支行除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些小项目外,基本没有表外业务新产品开发权力。总行内部没有表外业务创新的组织管理部门,多个涉及表外业务创新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而且,总行开发的新产品和分行增加的一些小项目,基本也是拿来主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有85%是通过“拿来”方式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吸纳引进的,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表外业务品种极少。根本没有根据成本、收益的分析,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调查,严格按开发程序进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表外业务创新,我国应尽快建立根据成本、收益的分析方式、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调查、严格按新产品开发程序进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的机制。

(四)表外业务产品定价比较

表外业务产品收费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创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费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利润。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定价和收费完全被视为企业行为,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由于西方国家市场机制、经营机制相对完善,商业银行的定价政策几乎透明,这在客观上表现为相同的表外业务在规模、经营相近的两家商业银行收费政策相似。西方商业银行内部核算多为以产品、客户双重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收入、成本均以产品为核算单位。因此,其表外业务产品的定价可以依据收入、成本模型,在综合考虑市场因素、本行和本地区的特点予以确定。所以,西方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和收费充分体现了市场性原则和成本收益原则。

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定价和收费机制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差别很大。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定价机制不完善,多数商业银行定价政策不统一,相同表外业务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甚至在同一商业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收费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5]。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定价能力也比较差,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定价的随意性较大,价格的变动常常只是为了满足市场占有率或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同时也缺乏对定价策略的思考和研究,表外业务产品的收费情况相当混乱。

(五)表外业务收入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模式的灵活性,盈利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断拓宽经营领域,广泛涉足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信托和基金等知识密集型业务领域,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普遍较高,中间业务收入在非利息收入结构中的占比较高。在欧洲,由于金融竞争和金融自由化等原因,商业银行为了寻求更大的利润收入,逐步拓展经营的领域,开始将触角伸向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金融的三大支柱为了寻求更大的利润收入,开始策略合作、联手营销。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表外业务中份额最大的是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的交易。

而我国目前的表外业务品种主要集中在那些筹资功能较强的结算、信用卡、代理收付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上,其覆盖面非常狭窄,远远没有达到表外业务全面发展的局面。而且我国金融领域受分业经营的限制和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信托、保险、金融租赁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等能为银行带来高额利润的表外业务进展缓慢。

通过上述各种比较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和西方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创新上存在很大差距,双方已进入到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已历经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初级阶段和以投资银行、银行卡、信用担保、衍生金融工具收入为主要表外业务收入的成长阶段,进入到适应世界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高级阶段,有着相当成熟的表外业务新产品开发和定价机制。而我国表外业务创新还处于表外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看到差距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空间很大,表外业务创新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谋求发展的一个契机。

四、表外业务创新的政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为谋求生存,必须向客户提供更多更新的金融服务手段,在操作上应坚持以人为本来创新金融产品。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营造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金融环境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通过上面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环境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一些金融政策和制度的确是制约表外业务发展的因素,特别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虽然目前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限制逐渐放松,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商业银行的部分表外业务品种仍不能得到开发。像出于风险防范的目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开展受到严格的限制,不仅政策空间小,而且交易市场十分狭窄,有些实际上己经近乎完全禁止的状态,例如汇率期货、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交易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就被停止。因此,表外业务的创新,仅仅商业银行自身在主观上做出努力是不够的,管理层必须要营造相应的金融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积极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只有放开限制、放开市场、推出产品、创造需求,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

(二)积极推进符合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模式

由于我国金融环境和制度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表外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大力开展中间业务,提高银行利润的同时,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在制度法律政策等不断健全以及自身抗风险能力增强的过程中,稳健地进行表外产品的创新。增加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为未来寻求三业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由于中间业务不需动用商业银行自有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从而就能增加银行利润收入,所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是否顺利进展具有基础性的关键作用。

2、进行低风险表外业务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995年至2000年为存款导向阶段,发展表外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相应地,表外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贷款等业务领域;2000年以后,逐步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以防范风险、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与此相适应,代理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表外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3]。因此,在稳健发展无风险的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之后,应进一步开展低风险的表外业务创新。今后我国表外业务经营方向应主要发挥传统中间业务优势,巩固优质客户,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经营态度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经营作风上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采取差别客户营销战略。即,一方面采取差别客户营销策略,根据客户对银行收益的不同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另一方面采取差别业务营销策略,有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高附加值和个性化的业务品种,投入资金,依靠物资技术力量为中间业务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保证[6]。同时要采取差别化策略,选择合理高效的投入机构,向重点客户、重点业务倾斜,对推出的一些新产品要加强理解与学习,并不断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结合地域状况和产品特点,对一些优质潜力客户量身设计新产品,保留稳定有实力的老客户,发展新的潜力客户,力争实现最佳投入产出率,为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和保证。三)发展三业合作,拓宽表外业务创新产品

随着“一站式”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金融超市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证和银保合作使得三业共享了客户资源,无疑将激发业务交叉上的创新。而且这样的战略合作可以在不加大任何投入的基础上,为商业银行提供可观的利润空间,也为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拓展了新的业务渠道,可谓实现多赢。

1、银证合作

银证合作可以使商业银行进行从支付结算到中介代管、金融信息咨询等广泛的表外业务,有利于跨行业的交叉业务创新。当前,我国的银证合作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己经创新的表外业务有:

(1)银证转账业务

(2)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3)银行网点代办证券开户业务

为了更好的发展银证合作,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创新和发展更多的表外业务。在基金行业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之际。商业银行可以为基金提供资产管理业务。由于信用和资金安全上的考虑,国家规定商业银行是基金的法定托管人和基金运作的监督人,并由商业银行具体办理证券、现金管理以及派发红利等核算业务。此外,还可以与证券公司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进行合作。例如,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以及配股融资等活动时,证券机构提供担保,银行代销证券公司承销的企业债券等。

二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拓展代理业务的深度和广度。银证合作依赖于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更加快捷、安全、准确的电子化系统,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结算能力,为代理证券的一条龙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代理证券业务,争取实现客户在银行网点办理股票开户、买卖、存取款、查询、销户的一条龙服务;代理基金业务,为客户提供认购、申购、赎回的全程服务,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服务;代理国债业务,包括凭证式国债的承销、发行、兑付和柜台交易等业务[7]。

三是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是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表外业务创新。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不良债权为切入点,发行了首批资产证券化产品。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逐步扩大,商业银行依然可以从住房抵押贷款着手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8]。从当前的形势来分析,由于市场基础、经济环境、法律制度、信用基础、利益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并没有大规模的运用。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必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2、银保合作

银保合作在西方金融市场己经不是新鲜的事物。银行保险己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销售方式或是一种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代销保险业务就是银保合作的交叉产物。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框架下,银行业和保险业无法进行较深层次的合作。相关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根据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银行保险的创新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短期内,在分业经营体制下,从初级的代销保险阶段提高到合作开发产品的战略联盟阶段;二是在混业经营体制下,发展为金融控股集团下的深层次合作[8]。

目前,我国银保合作属于销售协议模式。很多商业银行都开展了代销保险的表外业务,代销保险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是否能开发出适合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以及如何将自己的渠道优势最大化。因此,相比现在银行简单地销售一般化的保险产品,不如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出新的保险品种。我国的私人养老金市场并不发达,可以借鉴法国和意大利的经验,居民可将人寿保险的消费替代养老金计划的支出,而此时由银行销售的与养老金所具有的保障加储蓄性质极为相似的储蓄型保险产品无疑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此外,可以开发捆绑式产品,如信用卡相关的保险产品以及能够有效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的保险产品等。在条件成熟时,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综合理财计划来带动银保产品的销售。

3、金融控股集团

从西方国家三业合作的经验来看,金融控股集团或是金融超市都是最终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可通过并购、投资控股、出资参股和新建等方式,从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在内的金融综合经营。但是金融控股集团的合作模式要在混业经营的法律框架下才能真正实行。我国少数的金融集团己经出现了股权上的银证合作模式,如光大银行集银行、证券、保险于一身。但光大银行的形成有其独立的历史原因,和西方的金融控股集团还有些差别。因此是否能作为我国三业合作的高级模式还有待研究。

(四)提高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在表外业务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表外业务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商业银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银行组织架构。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建立起表外业务创新组织管理部门作为指导全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决策机构,分行根据实际情况,或建立相应机构,或指定专业部门负责。表外业务创新管理机构应发挥在表外业务创新管理方面的综合优势,做好对表外业务创新的统一管理、市场调查、系统开发、有效营销等工作。该部门要进行详实周密的市场调研工作,不断获取市场的需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做好市场预测和产品开发决策。

2、建立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全面防范风险,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

首先,从主要控制和管理信贷业务风险向全面控制和管理各类业务风险转变,从制度防范风险向程序防范风险、技术防范风险等方面转变,真正从组织机构和人员上保障风险评估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次,努力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优化,积极引进国外商业银行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机制,对内部控制人员、职能和流程加以统一规范,便于执行和操作,以将控制机制渗透到每项业务活动中,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能持续改进的风险控制体系平台。第三,尽快构建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支撑,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精确程度。第四,加强对计算机系统风险的控制,形成一套有效的内部电子监督和牵制系统,保障计算机存储备份数据的完整性、精确性和安全性。

3、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促进内部控制机制日臻完善。

一是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按照总行审计部、地区审计分部、一级分行总审计室、审计办事处四个层次开展审计活动,同时健全和完善审计规范制度建设;二是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审功能,审计工作的战略重心要向全面风险管理和综合经营管理转移,审计目标从偏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三性”审计转向经营审计;三是审计方法要进一步倡导并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要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并借助于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方法。四是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强化审计培训,组织内部交流与外部交流,引入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普及审计创新意识,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适应性[9]。

4、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文化建设。

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员工具有一定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设就是通过调动每位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约束每一位员工的行为来达到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目的。因此,要在银行内部树立全员内部控制意识,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通过对员工定期进行内部控制培训,将内部控制管理观念、行为规范由管理层贯彻落实到基层,由此促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五)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的业务创新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要进行有效的业务创新,就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创新机制,通过有效的保障,激励机制,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1、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从事表外业务的人员较为匾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无法广泛开展高技术含量的表外业务产品和服务的“瓶颈”。而表外业务恰恰对人才规格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一匹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会管理且善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高端的表外业务更是要求从业人员对企业信用、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银行等方面业务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实际经验。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对表外业务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培养。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人员配置可以通过外部招聘来满足,也可以通过组织中现有人才的再开发来满足。培养应届毕业生以及一些留学生作为表外业务团队的新血液;重视内部招聘的选人途径,选择有创新意识、专业技能扎实、外语能力强的员工进入表外业务团队;对于一些我们不熟悉的高端表外业务,可以从外资银行引进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同时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学习性组织。鼓励员工参加资产评估师、工程造价师、房地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证券咨询人员和基金托管人员等各种执业考试,培养专门人才。

2、引入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

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同其他企业一样,不可能仅以自己的产品吸引住所有消费者,而必须加强市场分析、产品开发与包装、销售促进和研究售后顾客反映等表外业务市场营销的管理。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对整体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目标市场,并进行整合重组,制定符合实际的客户战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施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为客户度身定造。并根据不同客户群的贡献程度提供差异的服务价格。

3、完善表外业务产品定价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完善表外业务产品定价机制,制定正确的定价原则和切合实际的定价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模型。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定价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综合效益原则,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产品定价既要体现单一效益,又要考虑到综合效益;既要考虑到眼前效益,又要兼顾长远目标。

(2)成本导向原则,即以成本为基础,综合核算其成本和收益,使产品最终能为商业银行带来利润。

(3)市场竞争力原则,因为表外业务产品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竞争性的价格不但会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而且还能带来较高的市场份额和相应的收益。

(4)满足客户需求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应只有提供客户满意的表外业务产品,才能吸引客户购买,才能实现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扩大[8]。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应当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定价目标,这也是遵循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始终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

参考文献:

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方向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的转变是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要求。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渐转变了以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转而经营其他模式,通过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将逐步提高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能力,逐步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升级转变。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虽然有所下滑,但是近期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发展趋势良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将呈恢复性增长趋势。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发展密不可分,将会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战略。

一、商业银行把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外资不断涌入市场,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商业银行的利润不可避免的被挤占和压缩。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扩大银行的利润,开展新的银行业务,开发新的投资产品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在当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会是银行发展的首选项目。商业银行之所以着重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被资本市场严重挤压,如:证券市场分流商业银行的存款,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项目有萎缩的倾向,商业银行的利润严重下降;第二,金融机构改革的趋势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会把投资银行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投资银行业务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相互补充,共同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开拓和发展过程中,品种不断增多,覆盖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原有的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一些债券品种,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银行的业务逐步拓展到企业债券、一些金融机构债券甚至拓展到政府债券。除了承销对象的不断拓展,新兴投资银行业务也不断发展,在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产品线更加多样。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除了传统的债券承销、兼并收购、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方面外,商业银行可尝试开展以下几种业务:第一,基金管理,目前,基金已经发展成为金融支柱产业之一,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者收益券,将分散的资金汇集成较大的基金,再对基金加以运作,从中获益;第二,资产证券,这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发行的证券多为票据、和优先股票等形式,获利主要是来源于债务人所付的本金和利息;第三,金融创新,分为三种:期货、期权、调期;第四,风险投资,主要是对一些新兴公司进行资金融通。对于一部分风险较高的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建立较为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规避和解决。

三、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策略将进一步转变

银行和客户之间是赖以共存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客户,就意味着银行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决不能把客户资源当成一次性的消费品。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客户资源的重要性,善于开拓客户价值。

因此,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客户的对话机制,充分尊重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地把每一个客户当成上帝,为他们量身打造一站式服务,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帮助客户创造了价值,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银行进行资源整合,拓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从目前的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性,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在这种一站式的服务覆盖的人群还比较少,今后的发展必将朝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前进。

四、内部制度建设更加规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是新兴产业,虽然现在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它其中的一些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尚有不健全之处,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行业务的混乱。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离不开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想不断拓展投资银行的业务,就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更加规范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流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打造一支致力于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队伍。

五、结语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也代表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的转变。目前,众多银行已经致力于拓展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金融市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投资银行的业务品种必将更加繁多,对客户的服务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吕丰民.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财经界》·经济论坛,2013(14)

[2]杨维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探析[J].《金融经济》·金融论坛,2013(23)

[3]杨雅雯.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展望[J].时代金融,2013(156)

作者简介:

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策略

1. 网上银行的定义、优势及发展现状

1.1 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 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 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 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

网上银行发展的模式有两种, 一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的无形的电子银行, 也叫“虚拟银行”;另一种是在现有的传统银行的基础上, 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交易服务。

1.2 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首先, 网上银行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在时间上的限制, 实行7×24全天候运营, 使银行更加贴近客户, 更加方便顾客。其次, 网上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和经营战略。第三, 网上银行将极大地降低银行服务的成本, 包括降低银行软硬件开发和维护费用及客户成本。第四, 网上银行拥有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可以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

1.3 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从网上银行在电子银行中的市场份额来看, 现阶段, 网上银行业务仍然占据电子业务的主导地位。2010年全国的网上银行注册用户已经达到3亿户, 同比增长58%, 交易量达到554万亿, 且交易量及交易金额呈现逐年放大趋势。网上银行同其他电子交易方式相比具有操作直观友好、业务信息丰富、响应用户速度快的优势, 是银行客户首选的交易方式。从业务品种角度来看, 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业务, 账户查询、消费、支付和转账。账户查询交易是各个交易渠道中交易最为频繁的业务, 占到业务总量的30%, 消费、支付、转账业务分别占到了30%、20%和10%, 其他业务占到了10%。其中网上支付业务发展最为迅速, 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2010) 》显示, 全年商业银行网上支付客户数达2.46亿户, 发生业务84.9亿笔, 总额522.3万亿元, 业务笔数、金额同比增长分别为70.5%和48.8%, 支付业务的增长得益于近年来网络购物、团购活动的兴起, 网购以其价格低廉、产品丰富的特点赢得了大量的客户,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了这一购物行列, 淘宝、阿里巴巴、京东网上商城等电子商务公司业务的高速增长直接带动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2. 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1) 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国网上银行在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网络通讯及银行前端等基础设施方面还较落后, 特别是县以下的银行机构, 由于受资金设备的影响, 普及银行电子化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普遍存在的网络带宽较窄、速度缓慢的问题, 也严重影响了网上银行的运行效率和交易质量, 甚至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网络, 人们无法上网。

(2) 客户缺乏对网上银行的认识。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 多数人对网上银行的业务不够了解, 市场认知度较低, 客户使用热情不高。同时, 许多客户对网上银行概念模糊、认识不清, 加之网上黑客猖獗, 假冒网站防不胜防, 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难以预料, 大部分客户仍习惯于接受面对面的临柜服务, 而不愿意选择网上银行做业务。我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37亿, 但与7000多万网上银行客户相比, 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有待加强。

(3) 业务创新不足。业务创新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创新大多跟国外商业银行进行, 应用开发的整体解决方案主要来自软件开发商, 同业之间差异小, 趋同性.同质性强, 业务与科技没有很好地互动起来。流程创新, 模式创新, 管理创新方面的整体突破较小, 现代生活中企业客户.居民客户所需要的理财增值, 财经资讯等综合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4) 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银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和管理问题。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 使得网络银行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 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 不敢在网上传送自己的信用卡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 这就严重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据调查, 消费者之所以不愿意使用Internet进行金融交易, 有六成以上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经调查显示, 有68%的银行用户怀疑网上银行的安全。我国银行业虽然已经开通了安全认证服务, 但我国有关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等还未完全建立。

3. 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目前, 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正逐步取代柜台业务, 向客户资源整合及产品创新方向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对商业的管理和营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提高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网上银行的网络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客户的兴趣选择。网上银行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性能式样、服务及信息提供等方面应足以引起消费者偏好的特殊性, 使消费者能将它与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 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一方面, 应该让网银更人性化, 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需要改进的地方, 使用户运作更简单更快捷。另一方面, 要做到有效跟踪和售后服务, 及时反馈客户意见, 改进银行产品的部分功能, 如企业网上银行与现金管理平台的整合、大客户个性化服务、本地特色业务等。

第二, 要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发展与风险控制是传统银行经营的两大主题, 网上银行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要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 首先要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安全防御能力。主要是要通过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和不断完善安全机制以加强网上银行的安全性, 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检测各种网络入侵, 审核安全记录, 发现对网上银行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及时作出处理。还要大力提高应用软件的科技含量, 提高系统安全管理自动化程度, 减少人为因素对系统安全的影响。

第三, 要加大网上银行的营销力度。营销对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网上银行业务这种“无形服务产品”的营销需要下很大的力度, 特别要注意广告的作用。针对新兴的网上银行业务, 首先要将自己的产品介绍给客户, 提高银行自身的社会形象、服务水准、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 围绕客户需求, 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批准目标, 树立市场品牌, 不断丰富完善电子银行产品功能。

第四, 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人才缺乏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各家银行可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对本系统的员工进行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 尤其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针对目前我国网上银行核心技术人才比例较低的特点, 在网上银行业务开发和运营过程中, 可考虑与IT企业联手, 培养一批既懂金融又具备IT技术的人才, 并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通过提供丰厚的报酬或良好的工作环境引进一些具备金融、法律、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管理和业务操作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最后, 要加强对网上银行的监督管理。处理好网上银行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风险, 加快立法工作, 制定对应各种风险和业务流程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网络银行知识的考核, 应强制要求了解网络知识, 熟悉网上银行业务, 使网络银行的各项程序都有章可循, 按规定办事。

结语

总之, 结合自身特色, 寻找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是网上银行得以发展的前提。网上银行只有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才有立足之地。虽然, 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是,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调整, 因特网环境的改善, 在全球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及政府政策的倾力支持这个大的政治经济背景下, 我国的网上银行必将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2010)

[2]中国电脑报.《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2003年11月

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 第5篇

(二)姜海军 惠哓峰 2009-10-12 15:36:08 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行业务模式

中国工商银行充分发挥资金、客户、网络、信息等强大资源优势,依靠专业化的投资银行附带 国工商银行在重组并购、银团贷款及结构化融资、资产证券化等主要投行业务领域全面出击,经营运作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影响力大的项目。2002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投资银行部,当年境内分行实现投行1.9亿元,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实现投行收入,4.82亿元,10.34亿元,18.02亿元,27.6亿元,45亿元,投行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由1.9亿元到场45亿元中间中隔4年。

2003年~2007年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占全行中间业务比分别为6%,9%,13%,14%,13%。2005年以来,投行业务收入战史间业务收入的比例稳定在13%左右,投行业务与中间业务呈同步增长的态势。

中国民生银行的投行业务模式

民生银行投行部目前已形成传统业务、次新业务和新业务三个业务层次。其中,传统业务主要包括投行部承担的不良资产清收、贷款重组等业务,这完全是商业银行的业务;次新业务主要包括房地产融资、顾问担保与信用增级、过桥融资等业务,这部分业务同传统业务紧密联系,但完全是投行思维运作;新业务主要包括结构融资、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股本融资顾问、债务重组顾问、银团贷款、机构理财、受托不良资产处置及处置顾问等业务。民生银行把房地产封闭金融作为自己的品牌业务,建立了稳定的业务模式和收费方式。在民生银行内部,为了保证投行项目能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高效审批,2006年还专门成立了投行业务审批委员会,对投行项目进行审批决策。

中国光大银行的投行业务模式

中国光大银行把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创新业务加以重点扶持和培育,以短期融资为突破口,通过政策支持短期内实现了投资银行业务突破,确立了光大银行短期融资券业务品牌。目前,光大银行的业务除短期融资券承销以外,在银行同业占比都不超过5%,短期融资券承销金额在银行同业中占比却超过16%,2007年承销金额达543.55亿元,名列第二,与第一名中国建设银行的承销额596.75亿元差距不大,中国光大银行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在银行同业处于领先地位,树立了短券承销业务品牌。

在“做大做强”和“做多做大”这两类投资银行业务模式中,“做大做强”模式适合具有庞大资金、客户、网络和信息优势的国有商业银行,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携强大的商业银行资源优势,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全面开花,通过运营大项目和有影响力的项目,对专业投资银行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而新兴的中小股份制银行则适合采用“做多做大”模式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从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资源出发,围绕提高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通过对传统商业银行价值链的分解整合,有效地融合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资源,发挥想象力地打造具有差异化和行业竞争力的价值链条,通过做多投资银行业务,逐步培养运营重大项目的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所处的阶段及特征

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所处的阶段,首先要分析国际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情况,下面选取有代表性的花旗银行为例。

(一)2007年前花旗银行投行业务的情况

目前花旗集团的收入结构按照部门的角度划分大致为全球零售与消费者部门收入占比约50%,全球企业与投资银行部门收入占比约30%;按照收入性质的角度划分,利息收入占比约60%,非利息收入占比约40%。

花旗集团的利息收入主要来自中小企业信贷,投资银行业务成为为大企业服务的主要手段和收入主要来源,大企业的利息收入萎缩的同时,非收入在稳步增加,信贷业务成为撬动对大企业投资银行业务和留住客户的手段。近年来,尽管大企业客户的贷款业务占比有所下降,但花旗通过对大企业提供以投资银行为主的综合服务增加了非利息收入,稳定了客户的贡献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所处的阶段及特征

2006年花旗银行企业与投资银行集团净收益结构中,资本市场和银行占80%,交易业务占比20%。基中,资本市场和银行部门收益结构中,贷款利息收入只占9%,投行类收入,包括固定收益市场、股票市场和投资银行占91%。说明花旗银行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为大企业的服务方式由信贷业务向投行业务转变;二是投行业务由财务顾问业务向投资和交易业务转变。

财务顾问业务和投资及交易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两个阶段。在财务顾问业务阶段,商业银行发挥资金、客户、网络和信息等资源优势,顺应企业金融需求由信贷市场向资本市场的转变,为企业提供饰物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此时的投行业务主要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结合。

在投资和交易业务阶段,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和资本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投资银行业务强调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获取与投资风险相称的收益。此时的投行业务主要与资金交易业务结合。

如果按照以上角度划分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处于第一阶段,即财务顾问业务阶段。

(三)2007年花旗投行业务情况

2007年是花旗银行特殊的财务年份,营业收入、净利润、每股净收益、净资产回报率等主要经营指标下降。2006年的营业净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896亿元和215亿元,2007年两项指标分别下降为817亿元和36亿元。2006年市场和银行集团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72亿元和71.2亿元,2007年这两项指标分别将为了105亿元和-52.3亿元。

2007年花旗银行的亏损来自证券和银行部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7亿元和-76亿元,2006年的相应数字为212亿元和58亿元。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在证券和银行部门亏损的带动下,花旗银行的主要经营指标大幅下降。2006年花旗银行的每股净收益为4.33元,2007年降为0.73元。2006年花旗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8.8%,2007年为2.9%。

2007年代谢银行资产减值损失204亿美元,截至2007年12月牙31日,还有373亿美元与次贷相关的风险敞口,信用成本同比增加了106亿美元,所有者权益同比下降62亿美元,近期筹集了约300亿美元充实资本金。

花旗银行2007年的经营实践表明商业银行由信贷市场业务向资本市场业务转变,投行业务由财务顾问业务向投资和交易业务转变,其过程中防控风险的重要性。

三、我国商业发展投行业务的创新

创新是发展投行业务的活水源头,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投行业务过程中存在的几方面突出的问题,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阶段特征,以下从发展战略、激励机制、政策配套措施、业务模式等创新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理清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行业务发展战略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应该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战略转型,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客户、品牌、信息等资源优势,逐步健全投资银行产品体系,完善投资银行业务功能,着眼于提高为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当前,综合化经营已经成为国际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流,随着监管政策的松动,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正在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大多把业务综合化作为突出的战略重点,正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业务收入中非利息收入占比,减少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加快推进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

投资银行业务作为连接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商业银行在国内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逐渐转向资本市场的情况下,介入资本市场为企业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突破口,投资银行业务是综合业务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企业提供综合化服务密切银企关系的重要手段;是非利息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是推动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的重要力量。

根据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应走投资银行业务与信贷业务等传统业务互动发展的模式。即走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相互推动、协调发展之路。立足于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客户、品牌、信息等资源优势,以投资银行业务为突破口,从开展与信贷业务相关的投资银行业务入手,通过投资银行业务撬动信贷业务的发展并带动其他业务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的资金、客户、资源等优势可以对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形成强有利地推动。尤其在目前国家宏观调控形势趋紧,信贷规模紧缩,以及直接融资工具对信贷业务形成明显替代效应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应调整信贷资金投向,积极发挥资金优势支持投行业务的发展,提高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在获得利息收入的同时,增加非利息收入,走投行业务与传统业务互动、协调发展之路。

由此,可以确立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指导方针为:依托商业银行的资金、客户、品牌和信息等资源优势,顺应企业客户金融需求向资本市场的转变,立足于为客户提供包括跨金融市场多元化业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提高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推动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的转变,进而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新思路 第6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商业银行;改革

中国银行业二十年的改革发展,不仅增进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而且较好地适应了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对银行业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随着商业银行的服务面不断扩大、服务手段不断增加、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全社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由于商业银行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以及由业务竞争所派生出来的机构竞争、工具竞争、手段竞争、客户竞争、人才竞争等已愈演愈烈,其积极结果之一便是服务范围的扩大和业务运作效率的提高。

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变革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促成了中国金融体制向现代金融制度转型。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所进行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带来了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与内控机制的重大变化,从而引起中国银行体制乃至整个金融体制的变革,并积极促进整个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一、我国银行发展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向现代金融制度迈进和缩小与国外发展比较健全的商业银行体制之间的差距过程中,还有不少障碍要消除,还有不少瓶颈要疏通。

第一,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从世界大银行排名看,我国银行业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相对较低水平。在国内需求不足仍未明显缓解、金融开放步伐加快、商业银行的国内外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亟需更深刻的变革。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目前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务阶段,未能完全实现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在世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趋势不断强化的助推下,目前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从传统金融业务向融存款、贷款、投资、证券、保险业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金融业务的转移。与之相比,基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约束,我国银行业从传统金融业务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可能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距离,不利于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发展趋势展望及新思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金融自由化国际浪潮的推动下,银行业正朝着以金融品牌为主导、以全面服务为内涵、以互联网络为依托、以物理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化、全球化、电子化、集团化、虚拟化的全能服务机构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客户需求多样化、金融风险控制、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放眼全球,认清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而整理思路:

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均衡发展,是矫正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非均衡结构态势,造就更多国际化大银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及未来趋势看,商业银行体系的重组必须实行“改革主体,发展两翼”战略。“改革主体”是指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解决发展的体制约束和产权主体缺位问题。同时,要在系统内进行机构撤并重组,实现减员增效。“发展两翼”是指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战略选择和既定目标下的努力程度,而且从根本上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途径是通过上市和资本运作,实现低成本规模迅速扩张。

出于分散银行经营风险、规范银行银行运作的初衷,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面对世界银行业的综合化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平等竞争的要求,这一制度已经显露出其不适应性。尽管政策界已承认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体制原则,但至尽尚难看到废除这一原则的“時间表”。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不能为分业而分业,现在实行的分业,必须为向将来的全能经营创造条件。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面对网络经济引发的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动荡,网络经济时代的银行家应该具有更加敏锐的目光和超前的思维,必须彻底改变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以及战略导向,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在经营方式上,银行业应该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 “多渠道并存”的道路。一方面,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式的互动交流必不可少,而擅长于高效率、大批量地处理标准化业务的网络银行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化新服务手段维护原有客户资源,还有助于提高网络银行的发展起点。

参考文献:

[1] 王建红;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 孙继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

[3] 孔南钢;中国商务伦理模式构建和实现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

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 第7篇

(一) 降低商业银行危机损失的需要

银行通过破产退出市场竞争, 其原有业务优势就会被同行业优秀银行吸收转移, 通过吸收其他退出市场银行的业务, 其自身份额就相应增加。这也就意味着金融业整体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得到了增强, 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破产所带来的可能的整体损失。

总体而言, 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商业银行大多数成立时间较短,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自我约束能力有限, 且一半以上都担负着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在金融改革之前, 我国的银行受国家信用的保护, 几乎不存在忧患, 出现问题和风险均由政府买单。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银行自身的不良贷款渐渐变成了国家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碍。一旦某一银行因不良资产出现问题, 发生严重的资不抵债情况, 极易产生银行经营危机, 导致系统风险的出现。在这时, 我们不能只是依赖政府对银行债务的有力承担, 而是应该更多同国际银行监管接轨, 考虑通过商业银行破产, 走市场化道路。在外部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 金融业竞争加剧, 银行业创新和新产品层出不穷。我们需要深思, 如何能够通过银行破产机制的推行将银行危机整体损失降到最低的限度。只有创建科学完备的破产体系, 才能减少银行破产的整体损失, 并促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和企业的重生。

(二) 银行业增强竞争力, 促进行业盈利结构优化的需要

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运营体系中, 传统型业务收入是银行业务收入的主要部分, 利息收入是主要来源, 百分之八十的盈利来自利息收入。对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盈利模式, 非传统型业务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相较于国内银行业, 外资银行的服务意识强存在十分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资产角度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来源主要是贷款, 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其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商业银行充当金融中转站, 从而获得大量政策性贷款。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趋于平稳, 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银行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因此, 在目前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 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方向只能也必须是进一步优化盈利结构, 创新经营模式,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各自的配套制度。从而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

二、银行破产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 利率市场化, 储户存款回报增加

允许银行破产, 意味着政府不再为银行兜底, 直接的影响就是存款利率会进一步市场化。以目前的情况来看, 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后存款利率仍然会倾向于上涨, 以吸引更多的储蓄, 有利于储户的收益。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今年声称, 让存款利率自由化“可能让个人收入增长至少5个百分点, 作为中国GDP的一部分, 并在期待已久的支持消费的经济平衡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其实已经显现, 据统计, 2012年国有五大行和中信、招商、民生这8家银行因为付息率上升而增加的利息支出共计1793.4亿元。这意味着储户放在银行的存款回报明显增加了。

(二) 储户恐慌, 政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商业银行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法人。其破产清算和债务偿还以其注册资本金为限。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 银行在破产清算时, 储户的本金和利息在清偿顺序上排在第四位”, 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保护了储户, 但现实中, 如果银行资产不足以清偿前三项费用或者清偿之后资产所剩无几, 储户所存资金受损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一旦银行主体资格消灭, 储户基于自身存款考虑必定会产生恐慌心理, 影响社会稳定。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金融风险的显性化, 保护储户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变得尤为迫切。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必将会引起许多不良连锁反应。在这一情形下确保银行储户的利益, 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有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督的作用, 前者保证其尽到安全检查和提醒义务, 后者保证出现不得不破产情形时, 最大限度保障中小储户的资金安全。”同时,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 不仅保护了中小储户的利益, 也一定程度的上缓解了银行破产危机, 切断了债务链条, 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我国银行破产制度和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 使我国银行业发展同国际接轨。

三、银行破产制度出台, 银行和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在制定相应法律规定的时候, 应该着重引导商业银行加强自身自律, 规范自身行为, 做好风险预警措旅, 加强预防, 稳健经营。这主要是银行的特殊功能和健康的银行业蕴含的公众利益所决定的。银行对于国家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银行运行中的固有风险, 还是涉及银行倒闭结果的破产, 都会对一国经济带来重大的冲击, 所以对银行应进行谨慎的、特殊的监管, 预防破产, 不仅仅关系着市场主体中债权人的权益, 也关系着公众的利益。

(一)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确保其运行

目前, 总体而言,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在现实中,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担保依旧是一种隐性的政府担保, 主要是在商业银行出现严重不良贷款时, 政府将会动用行政权力, 通过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的方式保障银行的正常运行, 以避免出现规模区域性风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政府的权力对公民和企业的影响只应越来越弱化, 更好地做好服务而非管理的职能。结合我国目前银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借鉴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先进实践经验, 建立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确保其运行, 保障各方利益, 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披露是预防银行经营风险的一大重要制度保障。基于市场对银行业的约束功能,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这一制度有助于增加银行经营的透明度, 减少因信息不透明而带来的投资损失和银行决策失准, 维护储户和业务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同时, 这一制度的完善还有利于促进银行行业自律, 促进自身经营结构的完善, 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提高自身业务的水平和竞争能力, 使银行在市场经济下保持良好的竞争力。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不及时和不全面的问题, 我们应该用立法手段加以整治和完善, 并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体系, 预防出现银行经营风险。

(三) 加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在我国, 银监会的职责主要是:“保护广大存款人利益;增进市场信心;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等。”银监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 对其约束和自我监督一定要加强。美国对银行监管机构的设置较为复杂和详细, 它是由四个联邦监管机构组成, 包括联邦储备系统、五十个州的银行监管机构、存贷业监管机构。其采取的是货币职能和谨慎监管职能分开的方式, 彼此之间是协作又是监督的关系。银监会在设置相应机构和部门时, 可以学习美国先进的立法和实践经验, 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不断加强外部监管对各商业银行的约束。同时, 监管机构之间要做好协调, 必要时应召开部际联席会议。银监会和财政部、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之间做好必要的沟通协调, 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 推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推进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从而促进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升银行业综合竞争力。

四、结束语

就我国而言, 银行破产制度拥有多个方面的性质。不论如何开展, 存款保险制度都会存在不良的影响和负面的效应。因此, 针对银行破产制度来分析, 需要尽可能地在发展该制度的过程中, 创建相对合适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发挥出该制度的正面效应, 从而稳定地发展商业银行中的存款保险制度。

本论文对于银行破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问题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深化。今后笔者将继续进行更深刻的研究, 以期为我国金融机构破产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方面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摘要:银行是现代金融的核心, 银行破产制度的出台将会引起很大影响, 尤其是商业银行。本文通过各种文献的比较, 结合自己的观点综合地分析了银行破产制度存在的原因,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以及银行和政府应采取应对措施。

关键词:银行破产制度,商业银行,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纯光、芦明.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隐含的存款保障制度比较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5

[2] .[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8.

[3] .[瑞士]艾娃·胡普凯斯 (Eva H.G.Hupkes) , 季立刚译.比较视野中的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 .[德]K·茨威格特和H·克茨.比较法总论, 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2003.

[5] .李飞.当代外国破产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6] .张浩楠、高源、王晓旭.我国商业银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问题讨论.经济师.2013.7

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 第8篇

1. 1 电子银行的概念

电子信息科技的应用改变了银行业传统的发展模式,电子银行应运而生。如何准确的定义电子银行也成为学术界一直讨论的话题,综合诸多学者的研究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电子银行。将电子银行的定义范围缩小,电子银行就是网络银行,包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衍生品。从广义上讲,因为电子银行是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一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银行业务都可以纳入到电子银行的范畴,如ATM、POS、自助银行等。

1. 2 电子银行的特征

电子银行作为新生代的产物,传统的银行业务相比它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第一,方便灵活: 方便灵活是电子银行的首要特性,电子银行的出现是金融创新和电子信息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互联网科技和移动终端为搭载平台,银行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广泛的区域享受到银行的服务,而且用户可以避免和银行从业人员打交道,享受电子银行24 小时的便捷服务,这既节省了客户的时间,也提高了银行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节省交易成本,电子银行的发展尽管需要银行在前期投入比较大的资金来搭建银行系统和相应的基础设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是银行用户和银行业互利共赢的结果。对银行部分而言,电子银行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银行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降低了营业网点的数量,从而节省了银行部分的开支。对用户而言,通过电子银行办理业务,由于减少银行人员的参与,就节省了一部分服务费用,从而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2 国内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2. 1 电子银行普及率提高

我国银行业应用计算机起步较晚,于20 世纪80 年代才开始使用,当时计算机的作用比较单一,仅仅应用于银行内部的系统管理。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逐步扩大,信息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也得到进一步升华。20 世纪90 年代是金融改革和银行业与电子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初中国大型的国有银行纷纷建立起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和银联系统。招商银行于1998 年建立起名副其实的网上银行,随后中国国内其他知名银行也逐步建立起各自的网络银行服务平台。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演变,电子银行业务在各个银行占有的比例逐年上升,让客户享受到了信息科技带来的便利。

2. 2 电子银行业务更为丰富

电子银行不仅普及率不断提高,电子银行的功能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变得丰富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电子银行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功能上更贴近人们的实际需求,尽可能让人们做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例如,中国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务管理、现金管理和资金管理,既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又增强了资金的安全性。

2. 3 电子银行业务客户和交易量逐步上升

电子银行的出现符合人们生活的价值理念,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电子银行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多,使得电子银行的客户和交易量逐年上升。以工商银行为例,2012 年工行电子银行的交易额达333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 2% ,累计办理的业务笔数达370 亿笔,同比增长21% 。

3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改革建议

3. 1 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并行,明确客户为中心

我国商业银行中电子银行的发展和经营理念要根据现代信息网络的一些特点来制定。旨在给银行顾客提供更加人性化、质量更高的银行服务。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根据本身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要充分利用目前的高速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增强银行经营理念的培养,要时刻牢记一切的工作要围绕客户来开展,要为客户创造一个快捷便利优质的银行服务。因为这是当前乃至今后的电子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另外,电子银行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的银行交易成本比实体银行服务点要低得多。

3. 2 有机整合网点和电子化渠道,重点发展电子银行

网上银行是新兴的一种银行经营模式,但是它却是目前市场上这么多新兴渠道里最便宜的,依靠其服务的人性化管理经营的规范标准化,所以网上银行在电子信息领域比其他竞争者更有发展潜力,银行网点和电子化渠道的有机结合,势必会大幅度缩减银行网点的成本。与此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资金利润。顾客在享受网上银行带来的快捷便利优质的服务时,就会更进一步依靠和习惯电子银行的发展方向以及简单的操作模式。电子银行更好地为实体银行网点减轻了服务负担,这样就不再占用那么多的人力资源,可以把这部分资源用到给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上去,同时 也让银行得到更多的利润。传统银行的业务要靠电子银行推广和普及。目前电子银行发展迅猛,银行要抓住这个契机,跟上银行发展节奏,努力获得更高的利润和价值。

3. 3 保持交易畅通,加大管理保障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报道有因为一些黑客病毒侵入到电子银行当中,使得银行客户的个人信息和账户密码被窃取,客户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也使得人们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产生了很大的担忧,同时银行在管理服务当中的一些问题也慢慢地凸显。怎样预防这种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情发生以及怎样把损失最小化,成为了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电子银行业务面对的风险和实体银行网点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其风险的管理措施与传统银行的基本上差不多,这两者不管在组织形式上还是服务业务内容上,与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有较大差异,比如,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银行交易是无纸化交易,电子银行业务中实现无纸化交易和其他信息公开的依赖特点是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不同,可以借鉴传统银行风险控制和预防管理机制,努力使风险的预防和发生在最小范围内。首先我们要强化对电子银行业务中风险的辨别能力和意识。必须清楚这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根据电子银行本身的特点,主要从业务的性质和产品中存在的风险及其后果来考虑,我们要重视和及时听取来自各个客户反馈的问题。其次要学会分析各种银行业务的风险,目的就是每个银行风险对银行的影响程度,根据银行的风险性质,制订必要的抵抗风险的预先计划并制定一个处理措施。最后,要时时刻刻进行风险的监控,我们要明白,制订了风险预防计划,并不是说没有风险发生,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就会严重影响银行以后的发展。所以,在具体的银行实践管理操作中,需要时间来监督和检验未知的风险,识别一些新型的风险和淘汰一些落后的风险。

4 结论

电子银行是金融创新和信息科技与银行业有机融合的产物,时代在发展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各个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银行的出现正是银行业主动与时代发展相同步的结果。电子银行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要进一步发挥电子银行的优势。总体而言,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就,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面对成就要冷静分析,面对不足要深入思考,立足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是保证电子银行业务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成刚,胡剑波,傅亚平.基于GMDH的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7):37-42.

[2]孙海涛.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的建议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11):35-36.

[3]梁环忠.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营销攻略的几点思考[J].河北金融,2012(4):17.

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 第9篇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影子银行体系”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 他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后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2008年) 》中使用“准银行”这一概念讨论类似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本文认为, “影子银行”是行使着银行的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包括其工具和产品。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 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 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他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他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 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 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 这样, 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 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二) 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 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三) 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 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 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 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 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 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

(四) 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 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 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三、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一) 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 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 还处于初级阶段, 金融创新产品较少, 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 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 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 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二) 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 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 设计也较简单, 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 其他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有利影响

(一) 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 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 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 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 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 没有利率限制, 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 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 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 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 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二) 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 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 业务相似度较大, 银行业竞争激烈, 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 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 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五、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体系的不利影响

(一)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 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 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 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 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 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 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 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

(二) 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产生了挑战。影子银行产品的大规模开发对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模式形成挑战。新型业务带来的高收益弥补了近年来息差逐渐收窄所导致的对于银行收入的冲击。实际上, 这个过程通过改变银行的业务模式为银行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进行了铺垫。如果商业银行收入过于集中在利息收入, 那么存款市场化改革会进一步被拖后。

六、对影子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 影子银行的管理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规律

在金融现代化历程中, 我国作为“后发者”, 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 面对国际金融业所创造出的上万种金融产品和规避抵御金融风险的无数成功经验, 完全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比较、总结等方法, 从中找出既符合国情又能规避风险并带来利润的金融模式, 缩短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直接进入较高阶段。这种借鉴性创新应该成为我国金融体系创新的主渠道和捷径。

(二) 规避金融产品新风险主要在于强化内控

虽然金融风险与影子银行相伴相生, 但在产品创新时就注意规避和有效金融临管都能使风险可控, 而最重要的是强化内控。只要内部管理监控合理到位, 即使杠杆效应强、风险大的衍生品风险也可以控制, 国际金融业中如此众多的银行进行的如此众多的衍生品交易, 控制的关键还是强化内控。

摘要: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之外, 从事与商业银行有关的业务, 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 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特点及正负面作用几方面简要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特点,风险,影响

参考文献

[1]曹彤.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当代金融家.2011 (09) .

[2]李东卫.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督和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2011 (04) .

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 第10篇

一、云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中间业务实行九项分类的划分, 笔者对我省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情况做了收集分类。2009至2010年各项中间业务累计发生笔数为4724.1万笔, 涉及业务金额28.49亿元, 代理费、手续费等业务收入5771.8万元, 支出成本费用340.8万元, 中间业务净收入5336万元。同时查询了普洱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数据。为大力地拓展中间业务, 普洱市商业银行抓住机遇, 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工商银行专门成立了中间业务委员会管理全行的中间业务;又如, 建设银行提出了“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理念;农业银行利用网点较多的优势, 进一步加强县域业务的拓展;中国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积极为企业想办法, 提供优质服务等。

二、云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落后, 发展动力不足

从全国范围看, 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达500多种, 但起主导作用的仍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代理类业务、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 这些约占中间业务品种总数的60%, 对传统的中间业务依赖较大。此外, 银行实行的分业管理、分业经营政策, 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各商业银行以争抢存贷业务为唯一指标, 对中间业务重视不够, 造成商业银行目前所从事的中间业务, 其经营范围比较窄, 品种相对还很少。

(二) 专业人才匮乏, 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竞争能力

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多数地方缺少中间业务需求的金融服务,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表现为以“存贷”为主的资产负债业务, 经营绩效考核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以“存贷款”规模扩张带来的利差收入。在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 关注中间业务问题的研究也是20世纪末期的事, 真正了解并能从事中间业务专业技术人员就更少, 所以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多民族地区的云南, 即使在商业银行从业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听说过掉期交易、期货、期权、套期保值等业务的人也不多。因此专业人才匮乏是云南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智力瓶颈”。其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具体条文, 从法律上界定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的分业经营, 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等业务, 导致了商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法律屏障”。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涉及到外汇期货、掉期交易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有的甚至涉及到证券等投资银行业务, 客观上需要银行职员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以及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这些业务要求从事中间交易的人员不断丰富知识。但是从云南省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 这种类型复合型人才缺口相当大, 人才匮乏的现实成为云南商业银行提升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 思想认识不到位, 忽视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金融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金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商业银行靠传统的“存贷规模”获得利差的空间越来越小, 客观上需要创新, 开辟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渠道, 因此发展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无可回避的现实选择。但是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云南, 很多商业银行的领导和员工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 在业务决策上认为:以“存贷”为特征的资产负债业务是客户求银行, 以“提供服务”为特征中间业务是银行求客户。受传统的经营理念的影响, 在考虑利润来源点时, 存贷业务规模仍然是战略的首要目标。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利润来源点一直都是传统的存贷业务, “存款立行”、“贷款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等提法至今仍在银行业盛行。在云南各商业银行都有详细、具体的策略去提升存贷业务的质量和数量, 但是谈及如何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时往往只有抽象、空洞的口号, 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加以保障。这些是思想上轻视中间业务的表现。

(四) 社会宣传力度不足, 商业银行的服务与客户的服务需求错位

首先, 我省一些基层网点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相关知识缺乏, 导致相关的业务宣传缺乏力度。譬如:在长期的业务往来中, 商业银行的客户有如:单位资产证明、公司财务顾问、贷款承诺、企业资信调查、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等中间业务需求, 但客户往往不知道这些服务需求能从商业银行体系得到解决, 由于宣传不到位, 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其次, 商业银行的考核办法、奖惩措施等都以存贷款目标为核心, 很少有把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到议事日程加以认真研究的。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构成来看, 并没有把开拓风险小、收益高、成本低的中间业务摆到重要位置。

(五) 中间业务收费机制不合理, 影响收入水平

目前, 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大约有260余个品种, 但是在收费问题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不收费, 如邮寄对账单、代发工资、银证转账等业务都不收费, 而这些业务主要集中在基层银行, 在层层利润指标考核的机制下, 大量的无回报中间业务成本由基层行埋单, 所以它们对发展中间业务缺乏兴趣。二是不合理收费, 在业务量集中的大中城市, 商业中间业务的收费项目琳琅满目, 收费标准各自为政, 商业银行对发展中间业务情有独钟, 但是由于收费机制不合理, 客户不买账, 服务纠纷时有发生, 这种矛盾在经济欠发达的云南省更为突出, 有的甚至免费接受中间业务, 客户也不买账。通常情况下, 基层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掌握不准, 没有统一的程序可循, 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 缺乏规范性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云南商业银行推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优化业务品种, 提高服务水平, 增强发展动力

积极开拓优势业务品种, 培育特色品牌项目。就云南来说, 结合实际开拓创新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生命力, 不断推出符合云南实际、客户欢迎、市场急需、具有独创特点的品牌项目, 是云南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首要目标。中间业务的开发要在广开营销渠道、降低风险的基础上, 努力探寻“银证保”三业一体化的合作模式, 加大向保险业和证券业渗透力度, 确保中间业务的安全性。必须建立以咨询服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和咨询中心, 在更高层次上发挥结算和代理业务功能, 通过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以客户需求为首要条件, 制定符合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 最大限度地争取客户, 开拓市场, 实现农行专属理财产品价值的实现。

(二) 实行“内培外引”的人才培养优化战略, 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从云南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 要全面推行“内培外引”的人才培养优化战略。首先, 加大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 对那些有培养前途, 有业务发展潜力的员工要以定期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 为它们提供成才、成长机会, 从节约成本的角度, 内部开发人才资源, 使他们由单一的“业务型”员工向复合“知识型”员工转变。可考虑从中选拔“业务精通、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才到领导岗位上来,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强化对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等方面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 为中间业务的开拓奠定基础。其次, 对那些因发展中间业务急需的高端人才, 应考虑加大引进力度, 确保人才到位, 可考虑面向海内外社会招聘、大专院校、高校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 确实提供发展中间业务的智力保障。

(三) 转变经营理念, 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银行的各级领导应当从自身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 在存贷赢利空间日益缩小的今天, 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改革重点, 改变陈旧的认为中间业务可有可无的观念, 把中间业务纳入重要的日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 提高中间业务的水平和层次, 是金融全球化竞争的必然结果。首先, 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宏观背景下,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人们对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态势,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可观的发展空间。其次, 我国加入WTO以来, 增强资金安全性、分散经营风险, 创造新的信用形式、开辟新的业务经营领域, 是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现实问题。因此建立综合性多元化的全能型银行是当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商业银行办理既不占用资金又不扩大负债、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 把我们的银行办成“金融百货公司”是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最后, 就云南的商业银行来说, 我们遇上“桥头堡”建设的大好时机, 内外的金融服务商机更加倍增, 各级商业银行的领导者应彻底转变经营理念,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推进本行业务创新发展战略位置。

(四) 完善营销体系, 提高管理水平, 加大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

就云南来说, 近年来金融机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和全国相比, 金融机构形式仍然单一, 因此发展中间业务, 应充分利用国有银行目前较好的个人储蓄存量和对公存款存量, 扩大存款业务内涵, 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一篮子”的中间业务产品。以客户为中心, 增强中间业务的营销力度。

一是以客户为中心, 加大对优质客户的营销。开辟新的客户资源, 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对象实现量的增长。二是要利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优势, 推行阵地营销策略, 实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质的提升。譬如:将柜台资源逐步向高效业务倾斜, 为客户与银行沟通的提供桥梁作用, 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的重要窗口;以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多个渠道引流低效业务, 大力发展低成本的电子渠道, 减轻柜台业务压力, 为客户提供优质中间业务开辟新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空间。

(五) 构建符合国情的收费机制, 提高收入水平

长期以来,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处于一种乱象, 各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 竞相压价或不收费甚至“倒贴”。现行中间业务收费依据主要有央行的《支付结算办法》、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收费标准、各行自定的收费标准以及由银行与客户协商确定等。收费标准名目繁多, 多方制定, 政出多门, 造成收费行为不规范, 缺乏公平、公正、竞争的基本原则。特别2001年初, 香港地区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主要银行纷纷取消“免费服务”。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振动, 各大国有银行纷纷出台了自己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舆论也在广泛宣传报到, 中国商业银行的“免费午餐”就此终结, 银行也在强调要严格执行收费标准, 不能随便减免。一时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 服务纠纷时有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规范统一的收费标准。我们认为, 有偿服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前提和基础, 规范合理的收费体系, 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建议银监委和人民银行要经过调查研究、多方协调, 制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标准和收费浮动范围, 加大稽查力度, 严惩违规行为。增强商业银行业务往来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抵制不规范竞争, 坚持合理收费, 实现优化中间业务收入结构, 促使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良性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彭妮.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提升对策[J].现代商业, 2011 (17) .

[2].董明华.云南省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情况调查[J].西南金融, 2010 (12) .

[3].段虹.云南省普洱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J].交流与思考, 2008 (360) .

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 第11篇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环境的不断成熟,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过程中不断尝试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但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资本市场等影响因素,投资银行业务遇到了诸如增长放缓、缺乏创新、人才和风险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瓶颈,并针对这些瓶颈提出了在未来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瓶颈;发展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1.开展投行业务的外部金融环境日趋成熟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业分管的界限不再明显。因此,随着外部环境的日趋成熟,面对制度和结构的双重变化,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的必然途径。

2.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近些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理财意识和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户对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投行业务,不仅有利于引导客户需求向个性化、层次化转变,提升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更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开发独特的金融服务。

3.商业银行开展混合业务的战略要求

2013年7月19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管制。对于为拉拢客户、增加市场占有率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的各大商业银行而言,依靠传统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发展。,因此,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逐步改变目前过于单一的商业银行业务,拓宽收入来源渠道,也有助于消除积累性风险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1.投行业务经营模式

国外的商业银行混合经营模式主要有金融控股式(美国模式)和内部综合经营型(德国模式)。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尚处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开展投行业务的经营模式不能简单归入上述类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通過单独设立投资银行部,在银行框架内开展投行业务,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这也是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涉足投行领域的主要方式。

第二类是通过成立附属投资公司开展投行业务,如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中国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主力平台是其全资附属投资银行机构—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国际)。

第三类是不成熟的金融控股式,主要出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如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隶属中国光大集团,该集团在境内拥有六家全资企业、两家控股企业,以及中国光大银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

2.投资银行业务范围与产品

由于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经济基础和管理方式,国内商业银行涉足投行业务的进程不同,业务范围也各不相同。随着政策的放宽和投行业务的规范,各大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已经从浅层次的财务顾问业务拓展到短期融资融券、银团贷款、重组并购等专业层面上来。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瓶颈

1.基数扩张迅速,增长潜力有限

2008年至2011年,受惠于货币政策放松和债券市场扩容,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经历了“井喷式”增长,尤其是2009年上半年,多家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增幅高达100%以上。但是2012年除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北京银行仍保持了一定增长外,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与2011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此外,即便是实现了正增长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2012年投行业务收入增速也显著的弱于2011年。因此,当基数扩张到一定阶段后,在原有的盈利模式、经营理念、组织架构和市场需求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保持投行业务收入继续大幅跃升,其难度将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策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形势,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2.缺乏自主创新,业务结构脆弱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和意愿不足,各大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多以吸纳性、移植性为主,即通过简单模仿同业的产品来进行规模扩张。这导致投行金融产品的种类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且同质化倾向严重,难以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风气。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和常年财务顾问等传统业务;而绿色金融、并购重组、IPO及再融资配套服务、资产证券化、高端财务顾问等新兴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规模。这种脆弱的业务结构意味着,一旦外部环境稍有风吹草动,银行投行业务的收入规模就将出现较大波动。

3.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

投行业务无需占用或较少占用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系数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展投行业务时不需要防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上,大致采用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策略,没有对投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进行组织上和体制上的风险隔离。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尚处在同银行业务结合的阶段,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深化,内部业务的交叉经营而带来的风险传导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恶化,显性的风险控制体系将无法满足要求,需要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投行业务风险控制体系。

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1.拓展分销渠道,扩大业务覆盖范围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学习国际性的投资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著名案例和丰富经验,然后在我国制度允许范围内,积极拓展多个渠道的全方位营销,在追求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业务的覆盖范围。例如开发投行产品与传统商业银行产品的联动产品,利用商业银行在城市和乡镇的网点优势,进行组合营销和多范围的宣传,一方面提高投行产品的受众率,另一方面开发新的营销手段。

2.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丰富产品结构

投行业务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总分行在战略决策、体制安排、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产品组合等方面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不仅有利于丰富产品结构,更能够提高整个投行系统的稳定性。为此,应建立总分行间、部门问新产品开发沟通机制,构建全行投资银行业务产品研发体系,设立产品创新团队。在国家政策和监管允许的范围内,研发新产品并有重点的推介。

3.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通过完善内部组织构架、创新内部控制方法,建立信用评估体制、严密的会计监控和预警系统等,还可以从防范从业人员的操作风险,加强同业自律等方面入手。设立不同层次、级别的风险控制部门,做好风险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对风险的种类、风险程度的高低进行划分及预测,针对不同的风险备制解决方案,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危机化解机制,降低外来风险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座铭,张羽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制约因素及其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12(9)

[2]赵进.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及策略[J].金融改革,2009(2)

[3]任壮.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依据和模式[J].经营管理,2008(4)

浅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 第12篇

一、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1、国家金融政策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金融十条”) , 要求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 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 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十条”对盘活政府财政资金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当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实体经济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那么, 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益就将出现上升, 从而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也能够给政府财政提供稳定的来源。因此, 对于“金融十条”的理解, 应该与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盘活存量结合起来, 通过相关工作的推进, 将全社会的金融资产存量和民间资金存量盘活起来, 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一种正能量。政策的利好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规模持续增长

中国银监会统计显示, 2012年广东省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速较慢, 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增速较快, 工、农、中、建、交行5大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持续下降,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降低。其中, 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长11.9%, 资产总额60万亿元, 占比44.9%;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资产分别增长28%和23.6%, 资产总额分别达到23.5万亿元和12.3万亿元, 占比17.6%和9.2%。

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已逐步成长为金融行业的劲旅。湛江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广东南粤银行, 加快向区域性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广东发展银行更名为“广发银行”, 积极筹备公开上市工作;珠海市商业银行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华润集团, 并更名为珠海华润银行;汕头商业银行成功重组为广东华兴银行, 破解了10年来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难题;广州银行也积极开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加快, 2011年, 6家农村信用社先后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12家正在筹资建设农村商业银行。

4、稳健发展中仍呈现不足

2011年末, 广东省银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1590.2亿元, 同比增长11.8%, 增速较上年末下降5.9个百分点。在广东省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居民投资意识增强, 金融产品创新使得社会资金从银行分流增加, 全年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2830.0亿元。银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经营模式有待改善。金融机构受业绩和存贷比考核等因素影响, 人民币存款呈现“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现象, 稳定性明显减弱。不良贷款方面, 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 不良贷款余额4929亿元, 同比升647亿元。

二、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 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 (Strength优势) 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 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W (Weakness弱势) 是指在竞争中相对弱势的方面。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 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O (Opportunity机会) 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 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T (Threat威胁) 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 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这种方法可用于分析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的潜力。

1、S+O的优势分析

S (Strength优势) 是从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分析其优势, 就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而言, 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规模持续增长。2012年广东省内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速较慢, 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增速较快, 工、农、中、建、交行5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持续下降,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降低。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长11.9%, 城商行资产增长23.6%。由表1可知, 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机构占比有上升趋势, 而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占比却有所下降, 可见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在扩大。第二, 经营策略灵活,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金融机构, 相比起国有银行的多层次管理, 它具有决策链条短、办事效率高的特点, 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城市商行运行机制相对灵活, 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业务方案, 满足客户对产品功能的多种需求, 服务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客户。

O (Opportunity机会) 是从外部环境分析组织机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 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经济重镇, 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 这些客观优势都有利于广东省金融业的发展, 同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广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具有本土优势, 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 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广东省GDP为57067.92亿元约占全国的11%, 人均GDP达到54095元, 比全国 (38354元) 高出41%。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需求增大, 能促进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第二, 城市商业银行定位重点面向中小企业, 客源广泛。广东省是民营经济大省, 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活力就是来源于这些中小企业, 尤其是广东省东莞市更是中小企业的聚集地。而广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建立的, 有很多年的业务经验, 更容易取得中小企业对他们的支持。相对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的高门槛而言, 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更贴近中小企业, 且审核程序简便,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数据来源: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 (2009—2011) 。)

2、W+T的劣势分析

W (Weakness弱势) 从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分析其存在的不足。第一,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时间短, 股权结构不尽合理, 公司治理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 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 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时金融当局就规定, 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 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 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 从而造成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 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 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控股地位;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 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第二, 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与大型商业银行相差甚远, 资产质量也良莠不齐, 资本金补充渠道狭窄, 金融产品的创新机制不完善, 在传统的经营局面上突破现状相对不大。在成立之初的几年内, 主要是以传统的经营模式 (即通过获取存贷款的利差) 来单一地盈利, 但是广东省对外开放程度高, 资本市场发展也达到一定规模, 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 城市商业银行倾向于通过扩张业务范围, 抢占市场分额, 获得超额利润成为主要手段, 在资本市场高风险的冲击下, 一味扩张业务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下降。另外, 同其他类型银行相比, 城市商业银行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处于劣势, 人员培训的任务艰巨且紧迫。

T (Threat威胁) 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所构成的威胁。相对于其他银行, 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最大的外界威胁者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后者的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尤其是目前金融业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信用和声誉上都占有优势, 再加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实际采取的却是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 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 未能扬长避短, 不能反映其特色。同质的产品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综上所述, 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充分发挥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无限;虽然存在劣势, 但并不代表这些劣势不能转化为发展的机会。而且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也足以令人相信,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只要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如同美国社区银行一样市场地位明确, 服务个性化, 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潜力无限。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经验, 为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建立健全地方法律法规

美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社区银行建立和发展的法律体系, 例如《社区再投资法》规定, 每家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详细记录其满足社区信贷需求的情况, 并且要求监管机构对每家金融机构的相关记录进行定期评估, 而这个评估结果将作为批准该机构增设分支机构、开展新业务甚至进行行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参考。各省 (市、区) 政府也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制定相关法规, 在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经营、发展等全过程进行行为规范, 真正关心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规范服务收费, 帮助简化信贷程序, 为重点发展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以支持产业发展方向, 而不只是作为持股股东却不发挥作用。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 信用和声誉等方面都需要当地政府给予扶持, 扩大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客户尤其是居民个体等客户。

2、城市商业银行要定位明确, 产品设计独特, 服务个性化

尽管美国的社区银行资产仅占银行总资产的21%, 但是它们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占中小企业所获得总贷款的58%。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最初的定位就比较明确———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 这是其最主要的优势,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明确这一地位, 不能在竞争激烈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 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否则, 会失去商业银行这一优势, 在竞争中必会败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繁荣的不竭动力。

但是, 市场需求只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充分条件, 要促使城市商业银行真正发展, 离不开商业银行自身差别化的定位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在市场定位方面坚持差别化战略, 在遇到同行竞争时知己知彼, 避其锋芒, 集中力量于不被其重视的中小客户, 重点为中小企业和居民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产品设计方面, 及时与客户沟通, 了解客户需求, 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设计更方便快捷的多元产品, 为顾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服务。此外, 注意自身的特点, 在服务费用的收取、个人理财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 以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更广的客户。

3、加快业务转型, 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 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和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其资金需求却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如何有效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考验着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成效。十八大报告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 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 “稳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宏观管理的基调, 利率市场化加快, 在这种形势下,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 发挥贴近市场、适用性强的地方金融生力军作用, 加强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加快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 把业务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上。通过自身的发展转型, 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有效培育与银行长期共同发展的小微企业基本客户群;通过将社会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在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 提高自身对小企业需求和风险的把控能力, 增强核心竞争力。

4、加强品牌宣传, 培养城市商业银行专业人才

加强宣传, 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宣传, 增强社区居民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认识度和认同感;二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应该加强品牌推广, 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品牌认知度, 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 一是要依托高校资源, 从高校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二是要加强银行内部培训, 开发和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此外, 城市商业银行也应该加强与其他银行合作, 充分利用各个银行的优势和各种服务功能, 帮助自身加强经营管理, 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李贞彩: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

[2]詹勇闽:浅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J].企业导报, 2013 (1) .

[3]邢乐成、梁永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与出路[J].济南大学学报, 2013 (3) .

[4]林再兴、陈一洪: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组织架构模式探析[J].福建金融, 2012 (11) .

上一篇:信息平衡论文下一篇:技师学院面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