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衡论文范文

2024-05-12

信息平衡论文范文(精选12篇)

信息平衡论文 第1篇

对于这道练习题, 有些老师并没有太在意, 更不会引导学生去思考, 觉得这道题没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 所以一跳而过。实际上老师若能充分挖掘这道练习题的信息, 它是一道有关化学平衡图像计算及等效平衡学习的很好的例题。对于这道题, 本人进行了如下处理, 设计了如下问题:

1.要正确的写出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需要知道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计量数。

2.反应物、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的量 (包括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是如何变化的?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量逐渐减小, 生成物的量逐渐增大。

3.化学方程式计量数的确定有几种方法?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有三种方法, ①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速率比;②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③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之比。用哪种方法确定各物质的计量数要根据题目给出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4.撇开该题目所给的题干条件, 直接根据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与时间t的关系示意图所给的信息, 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学生思考讨论计算后写出: (1) 示意图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Η2+Ι22HI; (2) 示意图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ΗΙΗ2+Ι2

5.根据示意图分别在这两个化学方程式中写出对应各物质的起始浓度和平衡时的浓度。

(1) 示意图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中对应各物质的起始浓度和平衡时的浓度如下:

Η2+Ι22ΗΙ

起始 (mol/L) 1.00 1.00 0.00

平衡 (mol/L) 0.21 0.21 1.58

(2) 示意图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中对应各物质的起始浓度和平衡时的浓度如下:

2ΗΙΗ2+Ι2

起始 (mol/L) 2.00 0.00 0.00

平衡 (mol/L) 1.58 0.21 0.21

6.观察反应 (1) 和反应 (2) 平衡时相同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反应 (1) 和反应 (2) 平衡时相同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说明两个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是同一个平衡状态。

7.相同条件下, 同一个可逆反应, 不管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 如果要使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是同一个平衡状态, 对反应物的用量有何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只要把起始时反应物的用量用极限法转化为同种物质的用量, 同种物质的用量相同,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是同一个平衡状态。

8.趁热打铁, 让学生做如下等效平衡题, 并总结出完全等效平衡的规律。练习: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 向容器中充入2 mol A和1 mol B, 发生如下反应:2A (g) +B (g) 3C (g) +D (g) , 反应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1.2 mol/ L。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 按下列方法加入起始物质, 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仍为1.2 mol/ L的是 ( ) 。

A.4 mol A+2 mol B

B.3 mol C+1 mol D

C.1.8 mol A+0.8 mol B+0.3 mol C+0.1 mol D

D.1.6 mol A+0.8 mol B+0.6 mol C+0.2 mol D

学生经过练习思考后得出结论:相同条件下, 同一个可逆反应, 不管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 或从正、逆反应两个方向同时开始, 只要反应物用量相当 (即把起始时反应物的用量用极限法转化为同种物质的用量时, 同种物质的用量相同) ,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是同一个平衡状态且完全等效。

信息平衡论文 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商业秘密保护 信息披露 澄清豁免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对于保护公司的中小股东、大众投资者以及公司的利益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缺一不可。

但在实践中两者又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以维护公司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及相关者利益为核心,而保守公司商业 秘密则是以保护公司利益为首要宗旨。如果任由这种冲突的存在和发展将会损害上市公司的经营热情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将加大证券监督管理 机构的监管和推行公司信息报告制度的难度,最终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通过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平衡之必要性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范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 由证券法予以规制,而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则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证券法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宗 旨,反不正当竞争法则通过打击不正当竞争,营造有序、合法的竞争环境,维护企业的利益。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更是以“保密”为理念,维护企 业的竞争优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侧重于对信息的“公开”,而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恰好相反,侧重于对信息的“保密”。前者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利 益,后者保护公司的利益;前者限制商事主体自治权,后者保护商事主体自治权,两者的冲突显而易见。而两者在法律理念上的冲突又必然会 导致在实践中的冲突--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人们希望通过立法来强制上市公司全面、及时地公开信息;但为了维护上市公司的利益,人们又希望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我们不难发现,法律在对两种权利给予保护的时候,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此,如何协调上 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而在实践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也是经 常发生。因此,通过研究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平衡之可能性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在价值取向上具有统一性。

无论是证券法还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不论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抑或商业秘密保护,都遵循公平原则。平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主体只 有拥有平等的参与权,是实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的前提。表现在证券市场,一方面要求在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中,发行人、投资者、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参与者之间法律地位平等。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同类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特别要确保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禁止各 种证券欺诈、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行为。同样,在反不正当竞争领域,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也是出于对公平的考虑,如果法律对不劳而获、投机 取巧、非法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听之任之,这无疑违背了公平原则。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的最终目的具有统一性。

设置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而企业上市筹资,投资者在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后即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其利益本身是与公司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只有在公司保守商业秘密,赚取了更大利润的情况下,中、小股东才能获得股票上的红利分配。虽然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宗旨是为了保护上市公司自身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投资者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因此保护上市公司自身的利益最终还 是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总体而言,两者属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秩序。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平衡的对策

(一)科学界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内容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通过立法明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各自的内容,以更好地在实践中保护上市公司的商业秘密,维护上市公司和股 东的利益。当然,在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力度的同时,也不能任意扩大商业秘密的范围,把握好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两者之间的度,否则就会矫枉过正,造成上市公司随意拿应当披露的信息属商业秘密做借口,不履行其应尽的信息披露义务。

(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予以区别对待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几乎均为强制性的,这种立法模式导致了法律规范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造成了上市公司缺少寻求保护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披露豁免的依据和途径。因此,可以考虑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 分为强制性披露信息,必要性披露信息和自愿性披露信息,并在信息披露时予以区别对待。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予以区别对待,可 以增强法律规范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间冲突的平衡。

(三)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豁免澄清制度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豁免澄清制度是为了解决信息及时性原则造成的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冲突而产生的。信息披露豁免澄清的意义正在于,它有助于“将市场噪音限制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同时避免因发行人对谣言和猜测保持沉默而使沉默本身成为重大信息。”目前,我国证券法律法规中目前并没有规定对该制度作出规定,所以应该尽快建立起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豁免澄清制度,以更好更完善地保护上市公司的商业秘密。

(四)明确因涉及商业秘密而申请信息披露豁免的举证责任

归属实践中,上市公司随意拿应当披露的信息属商业秘密做借口,推卸信息披露责任的不在少数;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在调查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取证状态,既耗费调查成本,也难以获取有效信息。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化被动为主动,对于允许选择自愿披露的信息范围之外的所有信息都要求向其报告,不得以商业秘密为理由不予报告,不予报告的均给予警告或者处罚;而对于因涉及商业秘密而申请豁免披露的信息,上市公司承担证明责任,同理,在民事裁判中,证明责任也归属于上市公司。承担 举证责任的明确,符合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符合价值平衡的要求,也有利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掌握监管的主动权,有利于民事裁判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法律对于利益关系的协调以及利益冲突的平衡,一般通过制度设计加以实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的保护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中,我们对此应该加以关注和研究,并力图予以解决。因为要想使投资者的 利益得到切实保护,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而我国立法对此的规定显得过于粗简,不够详细,需要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叶林:《公司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信息平衡论文 第3篇

“作为一家高速成长的IT企业,目前已初步确定筹备海外上市的各项工作,但在选取业绩考核标准方面,董事会一直觉得传统财务指标无法全面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请问应该如何操作?”

——根据12月18日苏州XX科技股份公司李先生(化名)来信整理

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Card)是一种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兴业绩计量工具,它突破了传统的以财务为核心的计量评价体系,把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实现过程联系起来,把企业当前业绩与未来获利能力联系起来,通过评价体系使企业组织行为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平衡计分卡通过“财务指标”、“顾客满意情况”、“内部运营情况”,以及“组织学习与能力提高”等四个方面的指标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业绩评价考核体系。

财务指标:企业怎样满足股东?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顾客层面:客户如何看待企业?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品牌市场价值、对客户的挽留、获取新的客户等量化指标。

内部经营过程:对客户满意程度和实现组织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那些内部过程,如供应商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指标。

学习和成长:创造长期的成长和改善所必须建设的基础设施,包括绩效管理推动、人员培训、技术队伍建设等指标。

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它是对欧美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上的一种创新和进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平衡计分卡涉及的范围较大、时间较长、操作难度较高。整个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往往需要耗费数月的时间,甚至历经几年的修正,同时还需要聘请外部顾问进行辅助。上述过程不仅繁杂,又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同时无法获得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建议企业在实际选择时必须先权衡好各方面的利弊。

嘉宾点评

平衡计分卡与科技企业的持续成长

裁判文书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 第4篇

一、裁判文书公开之依据

首先, 从司法民主层面分析, 公开裁判文书是实现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有效方式。知情权, 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等, 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众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 具体包括政府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知情权。[1]通过公开裁判文书, 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可以知晓国家司法机关如何行使司法权, 有助于实现司法民主的价值。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 司法权也不例外。公开裁判文书可以让公众对司法权进行监督。此种监督可以预防并遏制司法腐败, 促使司法官员依法公正地处理所有案件, 进而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其次, 从法律层面分析, 公开裁判文书是宪法和法律的要求。我国1954年《宪法》在最高规范层面上对司法公开作了原则规定, 即第7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 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现行《宪法》第125条保留了该规定。司法公开包括审判公开, 裁判文书公开是审判公开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这个层面分析, 裁判文书公开是实施宪法的方式之一。另外, 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都对审判公开原则予以“法律化”, 如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 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 可以不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宣告判决, 一律公开进行”等。

再次, 从实践层面分析, 公开裁判文书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裁判文书是司法机关庭前公告、立案、开庭、庭审质证、编写裁判文书、宣告判决结果等司法活动的记录和反映, 公开裁判文书会促使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严格规范其司法行为, 让其不断提升自身的司法能力并提高裁判文书的质量, 是实现公众相信法律、尊重司法裁判的重要前提。另外, 通过公开裁判文书, 各级法院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司法经验, 对形成统一的司法标准大有益处, 还可以避免同案不同判的尴尬, 有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

实践中,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反响却并非如预想的那样好, 存在裁判文书质量差、与个人信息保护产生了冲突等问题。本文从个人信息保护的视角, 来分析其与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之间的矛盾。

二、裁判文书上网与个人信息保护之价值冲突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 裁判文书的公开主要借助于口头和纸媒进行公布, 无论是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或是传播效果都非常有限。但是新媒体环境下, 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果更强, 将裁判文书在网络媒体上进行公开, 可能导致对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过度传播, 所以应该研究两者产生冲突的本质, 并寻找平衡矛盾的途径。

公众希望自己的私生活不受任何侵扰, 这也是人类普遍追求的自由、平等和人格尊严等价值的体现。上述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相对的隔离, 也就是说个人信息处于私密状态。然而, 裁判文书上网的主要价值就是促进司法公开, 不能公开则无法满足公众的司法知情权, 缺乏司法知情权就无法对司法权进行有效监督, 所以在司法公开大趋势的主导下, 裁判文书公开的范围势必会越来越大。

然而当裁判文书中涉及个人信息时, 是否应该在网络媒体上公开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应该禁止通过网络媒体公开裁判文书, 因为对案件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所带来的利益, 尤其是个人私密信息很有可能被怀有恶意的个人或机构获得并滥用, 所以不应该允许在网上公开。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公众可以通过旁听庭审或者到档案馆查询相关的裁判文书, 将其公布到网络媒体上没有必要。

另有学者认为应该通过网络媒体公开裁判文书, 因为网络媒体可以提升司法公开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予以禁止将会剥夺公众的知情权。[3]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可以屏蔽或者过滤掉裁判文书中的个人信息, 这种技术处理可以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

总的来说, 我国对裁判文书上网持肯定态度的同时, 也明确提出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依据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的要求:“为保护裁判文书所涉及到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正当权利, 对拟公开发布的裁判文书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以及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互联网上公开判决书应删除当事人详细信息建议的答复》:“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 对涉及当事人的家庭住址、通讯方式、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 以及证人等诉讼参与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个人信息的, 应当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

三、平衡裁判文书上网与个人信息保护之路径

(一) 明确裁判文书上网的范围

有学者主张裁判文书应该部分上网, 将具有案例指导意义的裁判文书公开即可[4];还有学者认为将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的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即可, 以免造成上网的经济成本过高。[5]但是“现阶段研究中国的司法权问题, 必须且不能不将司法权的监督和制约问题摆在中心的位置。”[6]裁判文书上网的目的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形成统一执法、进行法律研究或教育, 更在于促进司法活动透明化以及实现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另外现实生活中, 我国只有少数法院允许公众查询裁判文书, 如果再限制裁判文书上网, 有可能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综上分析, 裁判文书应该尽量“全部”在网上公开。

当然, 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亦有例外。根据“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仍应公开宣告判决”的法律规定, 如果判决内容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未成年人权益等内容, 则允许公众旁听。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不公开审理案件, 仅是审理过程不向社会公众公开, 并不意味着其所有活动及其结果不向社会公众公开。”[7]即使公开宣告上述法定不公开案件的判决, 公众知晓的范围十分有限, 对当事人或者社会形成的负面影响较小, 但是裁判文书上网则会产生较大影响, 所以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不应该将其裁判文书公布在网络媒体上。另外, 为维护法律秩序与规则, 保障裁判文书的确定性和权威性, 未生效的裁判文书不应该上网。由于未生效的裁判文书具有不确定性, 其很可能被推翻或者撤销, 如果盲目地网上公开, 则会误导公众。

(二) 规范裁判文书上网的程序

裁判文书上网前是否需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有学者认为当事人出于名誉、商誉等诸多因素的考虑, 并不愿意裁判文书被公开。如果不征求当事人的意见而将与其有关的裁判文书向社会公开, 则可能给当事人造成诸多的不利。[8]《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也提出, “当事人对于在互联网上公开裁判文书提出异议并有正当理由的, 人民法院可以不在互联网上发布。”但是有学者却持相反意见, 认为除法定理由外, 不应该设置当事人异议的程序。因为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 相当于在运用公共资源, 不应受到当事人意志的左右;原被告双方对公开的意见不同, 有时无法协调一致;“正当理由”很可能被错用、滥用。[9]

笔者认为裁判文书上网前没有必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 但是网上公开前必须进行严格地信息审核。一般案件的裁判文书信息, 由承办案件的具体法官审核即可;疑难复杂以及社会关注度较高案件的裁判文书信息, 由承办法官和上一级部门负责人进行双重审核。对法定不公开的信息必须进行技术处理,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及其他不宜公开内容的, 应当对其进行屏蔽处理。如果裁判文书上网后, 当事人提出异议, 法院应该对其进行审查, 审慎权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使公众知情权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如何平衡两者的价值冲突、完善裁判文书上网制度, 宏观层面上既要立足于我国的现实环境, 又要与司法改革的步调相吻合, 还要考虑与其他司法活动尤其是执行公开相互衔接;微观层面上要求对公开裁判文书上网内容的“取舍”, 应以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的实现, 满足司法公开的需要作为衡量标准。[10]

参考文献

[1]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263.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154.

[3]曾娜.判决文书网上公开中的隐私问题研究[J].时代法学, 2013 (1) :86.

[4]胡夏冰.理性地看待判决书上网[N].法制日报, 2006-01-05 (9) .

[5]苏力.谨慎, 但不是拒绝——对判决书全部上网的一个显然保守的分析[J].法律适用, 2010, (1) :52.

[6]葛洪义.司法权的“中国”问题[J].法律科学, 2008 (1) :41.

[7]李友根.裁判文书公开与当事人隐私权保护[J].法学, 2010 (5) :134.

[8]尹西明.裁判公开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 2003 (5) :62.

[9]李有根.裁判文书公开与当事人隐私权保护[J].法学, 2010 (5) :132-133.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 第5篇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的知识。2.结合典型的例题和练习,掌握pH的计算方法及电离平衡知识、水解平衡知识的应用。●教学重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的移动2.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3.强酸和强碱的中和滴定●教学难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2.盐类水解的本质3.有关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计算●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方法总结、归纳、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电离平衡》这一章的内容与第二章《化学平衡》的知识密切相关,而且本章内容节与节之间也联系紧密,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为学好这一章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对本章进行复习和回顾。[板书]第三章  复习课[讲述]本章一共四节内容,我们先来复习第一节的内容。[板书]一、电离平衡[师]什么样的物质才存在电离平衡?[生]弱电解质。[师]那么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有何区别和联系呢?请同学们填写下表:[投影][板书]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学生活动:让一个学生把结果填在胶片上][投影显示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以下练习题:[投影]1.下列仅能在水中导电的电解质是(    )A.H3PO4                                                                                                                   B.NH3C.KOH                                                            D.C2H5OH2.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B.在溶液里,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弱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C.同一弱电解质的溶液,当温度或浓度不同时,其导电能力也不相同。D.纯净的强电解质液态时有的导电,有的不导电。3.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H3COOH+H2O      CH3COO-+H3O+B.BaSO4         Ba2++SO C.H2CO3      2H++CO D.FeCl3====Fe3++3Cl-答案:1.A  2.B  3.AD[师]那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第二章所学的化学平衡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复习一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板书]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说明]以下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问]什么叫电离平衡?[生]在一定条件下,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达到平衡状态。[师]与化学平衡有何共同之处?[生]都是动态平衡,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可以发生移动。[师]哪些条件的改变可引起电离平衡移动?[生]浓度、温度[师]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如何移动?[生]正向移动。[师]请同学们看下面这道题。[投影]4.在H2S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①H2S     H++HS- ②HS-      H++S2-,且知K1>K2,采取下列哪种措施后,既可增大c(S2-)又能提高pH还能使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A.加NaOH                                                      B.通入H2S气体C.降温                                                            D.加入Na2S晶体[分析]投影,并由学生填写: 答案:D[师]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如何衡量?[生]用电离平衡常数[师]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生]电解质本身的强弱和温度的高低。[师]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的,各步的电离平衡常数有何关系?[生]一级电离大于二级电离大于三级电离。[板书内容][过渡]水是一种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可以引起溶液酸碱性的改变,下面我们复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板书]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1.水的电离[师]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有何关系?[生]相等。[师]什么叫水的离子积常数?常温下水的离子积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的离子积Kw=c(H+)·c(OH-)(25℃时,Kw=1×10-14)[师]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生]温度、酸、碱、可水解的盐。[师]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水的离子积是否改变?[生]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水的离子积增大。[师]在水中加酸、碱或可水解的盐时,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还是否相等?水的离子积是否改变?[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教师板书] [师]在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中,H+和OH-浓度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溶液的酸碱性和pH:  [师]溶液的酸碱性除可用H+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表示以外,还可以用什么的大小表示?[生]pH[师]溶液的pH如何计算?[生]H+浓度的负对数。[师]25℃时,溶液的pH与酸碱性有何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接上板书]  [师]请同学们做以下几道练习题:[投影]1.在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25℃=1×10-14  K35℃=2.1×10-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H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35℃时,c(H+)>c(OH-)C.水在25℃时,电离程度大D.水的电离是吸热的2. 重水(D2O)的离子积为1.6×10-15,可以用pH一样的定义来规定pD=-lgc(D+),以下关于pD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性溶液pD=7.0B.0.01 mol的NaOD的D2O溶液1 L,其pD=12C.溶解0.01 mol DCl的D2O溶液1 L,其pD=2D.在100 mL 0.25 mol·L-1的DCl重水溶液中,加入50 mL的0.2 mol·L-1的NaOD的重水溶液,其pD=1.03.要使10 mL 0.05 mol·L-1的硫酸溶液pH变为7,应采用的方法是(    )A.加水稀释至1000 mLB.加入10 mL 0.1 mol·L-1的氨水C.加入100 mL 0.005 mol·L-1的Ba(OH)2溶液D.加入100 mL 0.05 mol·L-1的NaOH溶液答案:1.D  2.CD  3.C[过渡]不同的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是否相同呢?[生]不相同。[师]盐对水的电离的影响程度也就是盐的水解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复习第三个问题。[板书]三、盐类的水解[师]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板书]1.实质[生]盐电离出的离子与H2O电离出的H+或OH-结合,从而促进水的电离。[师]盐电离出的离子能不能全部或大部分与H2O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不能。[师]也就是说盐的水解程度一般来说是微弱的,但也有少数盐可以完全水解或水解程度很大,也就是一些资料上提到的双水解。即阳离子和阴离子都水解,相互促进。如Al2S3、CH3COONH4。那么盐的水解及溶液酸碱性有何规律?[板书]2.规律[生]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教师补充并板书]谁弱谁水解,两弱剧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具体定。[师]水解程度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板书]3.影响因素[生]盐水解生成的酸或碱的相对强弱、浓度、温度。[师]这些因素对盐的水解程度的影响有何规律?[生]酸、碱越弱越水解,浓度越小越水解,温度越高越水解。[讲述]盐类水解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某些溶液的配制、化肥的混施、泡沫灭火器的原理等,都涉及盐的水解知识,盐的水解也是常考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做下列练习题:[投影]1.将滴有甲基橙试液的饱和醋酸钠溶液加热,溶液的颜色是(    )A.黄色不变                                                     B.黄色变橙色C.黄色变红色                                                        D.橙色不变2.有一种酸式盐AHB,它的水溶液呈弱碱性,今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①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AOH和H2B,前者的电离程度大于后者。②H2B不是强酸。     ③HB-的电离程度大于HB-的水解程度。④该盐溶液的电离方程式一般写成:AHB====A++HB-  HB-====H++B2-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NH 浓度最大的是(    )A.NH4Cl                                                          B.NH4HSO4C.CH3COONH4                                                                                                D.NH4HCO3答案:1.A  2.B  3.B[讲述]本章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和滴定。[板书]四、酸碱中和滴定1.原理[师]酸碱中和滴定是用一种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浓度的方法,那么中和滴定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cAVA=cBVB[师]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都需要选用哪些仪器?[生]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板书]2.主要仪器:滴定管、锥形瓶。[师]那么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话,说出其中有几处错误。[板书]3.操作步骤[投影]某学生中和滴定过程如下:①取一支碱式滴定管;②用蒸馏水洗净;③立即加入待测NaOH溶液;④记录液面刻度;⑤用酸式滴定管放出一定量的标准酸液;⑥置于未经标准液润洗的洁净锥形瓶中;⑦加入适量蒸馏水;⑧加入酚酞试液2滴;⑨滴定时,边滴边振荡;⑩眼睛注视滴定管内液面变化;11滴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时,即停止滴定;12记录滴定管液面刻度;13根据滴定管的两次读数得出NaOH溶液的体积为22 mL。[分析]③装待测NaOH溶液的滴定管应用该待测液润洗2~3次。⑩滴定时,眼睛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11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应半分钟内不褪色才能停止滴定,记录刻度。13滴定管读数时,应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小结]这节课我们仅仅是复习了本章的主要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在解题中能否灵活应用,还得靠大家自己多练习。[布置作业]复习题一、二、三、四、五●板书设计第三章  复习课一、电离平衡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三、盐类的水解1.实质2.规律:谁弱谁水解,两弱剧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具体定。3.影响因素四、酸碱中和滴定1.原理2.主要仪器:滴定管、锥形瓶3.操作步骤●教学说明按要求本章复习课为一课时,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把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严格依据大纲要求,不随意拓宽和加深。在教学中,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主要知识,并配合典型例题和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加深理解。●考点分析1.强、弱电解质的比较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的导电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电离平衡的移动,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的性质比较,以及由酸性的强弱所表现出的一般反应规律。2.水的电离平衡及其应用3.盐的电离与水解的应用(1)水解平衡的移动(2)电离与水解对溶液酸碱性、微粒数、离子浓度的影响4.溶液pH的计算和判断(1)溶液的稀释。(2)溶液的混合。5.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6.中和滴定的基本操作及有关计算。

不平衡的《平衡》 第6篇

从1997年底开始,历时3年半,彭辉进入可可西里,与西部工委书记扎巴多杰带领的“野牦牛队”队员们同吃同住,一起巡山,一起大口喝酒,一起打击藏羚羊盗猎分子,到2000年,这部讲述可可西里地区环保事业艰难状况的纪录片横空出世,一举囊括了国内外多个纪录片大奖。

即使在12年后再看这部纪录片,仍然没有任何“过时”的感觉。虽然主动报名来到现场的会员多为20多岁的年轻人,其中大多数人对可可西里的印象只停留在陆川的电影和旅行途中的记忆里,但在74分钟的时间里,几乎每一位观众都安静地投入其中,情到深处,还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为什么我今天才看到这部片子?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坐在记者身边的29岁的女白领徐露,小声地说道。

整部纪录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全部台词由坐在清水河边接受彭辉采访的扎巴多杰的口述组成。配乐方面,除了后期制作的少量音乐外,呼呼的风声,轰隆隆的发电机声,队员们煮饭时随意哼出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有队员们为志愿者杨欣庆生时唱的生日歌,每一段都来自大自然、来自野牦牛队队员的声音,都是最真实的声音。

“我不怕死,我还要干下去!”影片后段,在扎巴多杰几乎用尽全身气力吼出这句话不久,他便意外去世了。他伤心欲绝的妻子对着彭辉的镜头,哽咽着无法说出一句完整的话。而大幕下的黑暗中,哽咽的观众们也再说不出一句话。

影片结束,灯光开启,观众们还没有从影片中抽身而出。沉默着看完片子的彭辉站起身说:“这部片子我看了100多次了,说实话,我现在很不想再看。”还沉浸在影片中的会员们纷纷举起了手,和彭辉导演就纪录片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导演观点

彭辉:我害怕看这部片子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太愿意再看这部片子的,它不是一个关于美丽和广袤的大自然的片子,而是展示了心灵和现实上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不止是来自扎巴多杰和野牦牛队,它一直伴随着整个片子,表现的是环保事业现状和现实的不平衡。整个片子拍完后,我把片子丢在一边,空了很久才敢去碰。我的感觉是很不平衡,我相信大家看完后也有很多不平衡,心里会有很多疑问。记得前两年有媒体采访我说:‘彭老师,我们看完片子很不平衡。听说你在拍《平衡2》,在第二部里我们能看到平衡不?’我的答案是:更不可能。下周,我就要去青海继续拍《平衡2》了,这部片子里,我不仅会采访之前野牦牛队的队员,扎巴多杰的儿子,甚至还会采访到盗猎分子。”

嘉宾观点

“我很骄傲有彭辉这个好朋友。”迟阿娟成都著名摄影家

“我和彭辉是20多年的老朋友了,这个朋友让我非常骄傲和自豪。拍《平衡》的时候,他在可可西里和队员们同吃同住了3年,这种困难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下来的。我还记得当年他和扎巴多杰一起到成都,我们一起吃饭,看理查德·布莱曼的钢琴会时的场景,我们谁都没有想到,扎巴多杰书记在回家的第二天就走了。虽然我没有和彭辉到过可可西里,没有到过现场,但从我和扎巴多杰那短暂的相处来看,他是个汉子!我的好朋友彭辉,也是条汉子!”

现场互动

Q=观众A=彭辉

Q:为什么整部片子都没有解说词?

A:我曾经准备过解说词,拍摄时我每天都在帐篷里写日记以作为蓝本。但在我和扎巴多杰去北京前,我突然想让他对有些问题做一个主述,就列了三四十个题目,一个一个地问,于是就有了扎巴多杰在河边接受采访的这一段,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在可可西里和我交流。采访完,我们去了北京。从北京回来,他就出事了。如果那天我懒惰了一下,没有采访,那之后整个片子我都写不出来了,任何解说词我都写不出来,我觉得任何一个词、一个笔画,都达不到扎巴多杰声音的力量。

Q:从哪里可以看到《平衡》的168分钟的完整版?

A:我建议你再等一段时间。明年我会出一张《平衡1》和《平衡2》的合集,我会按照我的艺术理想和理解,重新剪辑出《平衡》的完整版。我也会和院线合作,在影院播放。另外,我还会出一套DVD合集和画册,不会卖得很贵。我想的是能卖多少卖多少,赚来的钱我们去帮助现在还躺在医院里的野牦牛队队员。这个队员因为脑溢血住院了,我前段时间去看望过他,他已经完全变样了,意识也不是很清醒,但他躺在床上对我说:“我现在这个样子了,但我从来不后悔在可可西里的那十几年。”我非常震动。

Q: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是以《平衡》做为蓝本的,能讲讲其中的故事么?

A:陆川在拍片前找到我,我给了他很多素材。后来,陆川把我“绑架”到了首映式,他说:“我希望你看过之后,能得到你的拥抱。”看完片子,我一句话没说。在后来的讨论会上,大家坐在一起讨论。陆川说:“我最在意的是彭辉的意见。”我站起来,就给了他一个拥抱。之前我很犹豫,我害怕这部片子将野牦牛队完全屏蔽,但在片子开始的5分钟内,一群盗猎分子对保护者说:“你们是西部工委吗?”对方回答:“是。”然后崩的一声,盗猎分子开枪了。就凭这一小段,我觉得陆川不错。

看电影啦!

从即日开始,《成都女报》将定期组织“女报观影会”,不管是小众的纪录电影还是火热的大制作电影,“女报观影会”都将带领你一网打尽。还犹豫什么,只要加入《成都女报》“聚乐部”,一旦成为会员,就能看尽各种大片小片,总之,反正是好片。

报名方式:关注@成都女报新浪官方微博,加入成都女报微群,在“加入理由”一栏填写“我爱看电影”私信即可!

信息平衡论文 第7篇

一、课程平衡首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与学习者个体的兴趣之间的平衡

说到底, 社会的需求与学习者个体的兴趣之间的平衡就是就业热门专业与入学热门专业之间的平衡。曾经有学生对网络上, 电影电视上所描绘的黑客技术很感兴趣, 想要到学校学习黑客技术。但是, 他不了解黑客的本质, 黑客的精髓, 也不知道黑客需要学一些什么东西。当笔者找来网络上关于黑客的介绍, 找来相关的一些书籍让他看的时候, 可以看到他面露难色。这时, 笔者再帮他分析他学过的基础知识, 分析社会上的用工需求, 分析他的兴趣爱好 (尽管中职教学偏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但如果没有兴趣, 学生一样会学不好) , 最后帮他选定了计算机设计方面的专业。以小见大, 十几岁的学生并不很清楚 (或者说不想了解) 自己想学的专业在将来的就业前景, 甚至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学的是什么东西。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帮忙确定自己适合学什么专业, 需要学什么专业;到中职就读的很多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家庭的学生, 他们的家长往往不能在专业的选择方面给自己的孩子提供太多的帮助, 这时候, 更需要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不能学生想学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 而应该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开设专业。

当然, 学校在确定开设专业的时候也不能凭空想象, 脑袋一拍就定下来, 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手段, 通过大量的调查, 汇总数据, 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开设的专业。比如下图的就业率比较就是2011年06月21日李莉在北京晚报的《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交通运输专业最“畅销”》文中的数据。

二、课程平衡还要考虑通用能力教育与专业技术能力教育之间的平衡[2]

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 高超的专业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但是, 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等同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还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因为,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职业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跨行业的转岗、换岗现象越来越普遍, 调查显示, 有20%至40%的毕业生都变换了工作, 这对就业者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研究上对通用能力有多种不同的定义, 比如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的杨淑华就将通用能力归纳为学习能力、执行能力、个人管理能力、社会能力、信息能力、身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七个方面。对于通用能力的各个方面, 关键的是要始终坚持在专业技术能力教育中穿插进行通用能力教育;而通用能力的教育又是包含多方面的, 所以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就业信息, 收集学生的转岗、换岗、跳槽的信息, 分析原因, 有所侧重地加强通用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下图的跳槽原因饼图, 可能提醒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当然, 中职教育毕竟不是普通高等中学教育, 也不是大学教育, 中职教育的侧重点始终是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平衡要考虑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

所谓课程的广度, 是指课程横向的容量和范围;课程的深度则是指课程中某一方面的知识的详细的研究。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实际上是教学内容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具体化描述和反映。所谓特定的条件至少应该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问题不能脱离开上述限制性条件进行孤立和绝对的讨论。比如, 电子表格的有关知识, 如果是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的一部分应该讲和练的深度和广度到什么程度?如果是针对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讲到什么程度?如果是入学第一学期的时候, 可能只要讲一讲格式化、计算等基本内容就够了;如果是基础课学过之后的专业课教学, 可能就需要讲大量函数的具体应用, 和脚本的的编写。同样的一个知识点如果给你10课时讲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1课时讲到什么程度?所以说同样的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言就会具有不同的深广度意义和可能性。

所以, 教学深广度的差异性和不可统一性是绝对的, 因此, 我们要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收集学生的信息 (这是主要的) 、就业单位的用工需求, 然后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弹性的课程的深广度。

四、课程平衡要考虑个体教育与整体教育之间的平衡

学生的个体差异永远是教育教学活动无法绕开的重要方面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种被公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当然, 在一个老师教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甚至更多的情况下, 老师是没办法做到每时每刻对每个学生都“因材施教”的。这个时候, 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 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把对每个学生的因材施教转变成对每一类学生的因材施教。比如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者小测情况可以分别统计出每个学生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 分类汇总之后, 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每一个分组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也可以把知识点掌握得较好的同学和没有掌握的同学进行混合分组, 让学生组成互帮互助的小组。在承认差异, 尊重差异的前提下, 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 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3]是平衡个体教育与整体教育的有效方法。

五、课程平衡要考虑学科内部到平衡

当今社会是专业细分的社会, 比如计算机专业就是所谓的IT, 就可以细分为软件开发或者软件编程相关专业、计算机网络类专业、图形图象设计类专业、游戏设计与开发相关专业等, 甚至在每一个细分专业里面还可以再一次细分。比如图形图象设计类专业还可以再细分为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网页设计等。在同一个大的专业内部, 或许可以对每一个细分的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但是毕竟隔行如隔山, 想要把每一个细分专业都学到精通却是几乎办不到的。但是, 与此相反的是, 很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都是宽口径招生, 这就造成了学科内部如何平衡各细分专业的问题。

这个时候, 依然须要我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 收集信息, 比如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信息 (如下图) 。通过对所收集的信息的归纳总结, 分类汇总, 我们大概可以知道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是当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主要需求。

最后, 课程平衡还要注意方法、经验与策略之间的平衡, 各个学科之间的平衡, 各种课程之间 (准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商业教育、通识教育) 的平衡, 学习者个体的认知、情感与精神层面之间的平衡。

当然, 课程中的“平衡”概念是相对的, 因为不仅暂时达到和保持的“平衡”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必然不断地被重新确定, 而且因为各种机构不能立即适应文化变动和社会的新需求, 课程的平衡性往往总是缺乏的, 总是需要朝着“平衡的课程”努力。所以课程的平衡实际上是课程目的与课程实现过程本身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发展的动态过程[4]。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我们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去干预, 以达到课程的平衡。

摘要:本文阐述了课程平衡在中职教育中的必要性, 并探索了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方法在多个方面促进课程的平衡。

关键词:课程平衡,信息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http://www.jobyc.com/html/article/590.html

[2]杨淑华加强通用能力培养, 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百度文库

[3]许洁英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7期

信息平衡论文 第8篇

一、信息生态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系统

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内部控制的首要作用就是加强了“信息与沟通”, 有效地消除了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沟通阻滞”, 使信息能够在组织内实时流动, 而实时流动的“活信息”将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诸要素连成一体, 从而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演变。此外, 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推动着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影响着组织中内部控制系统的外部环境, 而变动的外部环境则进一步作用于内部控制系统, 即信息系统中的内部控制已经融入到一个信息生态环境之中。

信息管理领域提出的信息生态学, 成为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考察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Davenport首次将生态理论引入信息管理之中, 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 他将信息生态定义为信息的整体管理, 并指出有效的信息生态管理应该具有四个要素:不同类型信息的集成;进化性改变的识别;强调观察和描述;重点关注人和信息行为。在Davenport的信息生态观中, 人、信息和信息环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 研究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构成了信息生态学的主要内容。信息生态主要包括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三个层次。相应地, 信息生态学主要研究人、信息与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的“生态”, 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三要素之间是彼此渗透、相互依赖的, 三者依据系统中的各种联系共同改变, 协同演化, 这决定了信息和信息环境都具有“人”的因素。同样, 信息和信息生态是人的创造, 对人的思想和实践施加信息影响。

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用于经营、管理的系统,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造系统, 信息系统中的内部控制也非天然地嵌入其中, 而是人积极主动构建的产物。信息系统所生成的信息是以“为人所用”作为核心和指向。同时, 信息系统所处的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人类加工而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 该环境主要由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体制法规四个部分组成, 它们都是人工产物。所以, 利用信息生态学的观点来考察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正因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所具有的信息生态的特征, 使得离开人的需求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考察内部控制, 认为内部控制能够完全做到生物体的自组织功能是不现实的。根据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生态环境的变化来研究信息系统中的内部控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构成信息环境的基础, 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对象性要素。在信息生态系统中, 信息有两种功能:一是作为系统的粘结剂, 维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作为系统的加工对象, 向外界环境输出系统的整体功能。信息流动与循环是信息生态系统核心问题之一, 也是信息生态系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流动与循环的过程表现为信息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而信息流动的结果表现为信息创新与信息无限增值。

人是信息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被称为“信息人”, 是信息环境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并通过信息交流和交换, 与系统的所有要素发生作用和联系。所以, 信息人的信息素质对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是决定信息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信息人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监管者四种类型。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而言, 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也就是内部控制的嵌入过程, 相关参与人员所具备的信息素质对内部控制的嵌入程度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在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投入运行之后, 风险评估的深度和广度, 也是由管理者或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人员的信息素质决定的, 这些人员对于信息化环境中产生的风险和信息化业务流程的理解, 决定着他们进行风险评估的效果。在具体的控制活动中, 人机交互过程的效率和效果也会受到相关人员信息素质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我国学者在生态平衡的观点上, 提出了信息生态平衡的观点。娄策群和赵桂芹将信息生态平衡定义为信息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互补、系统结构优化、功能良好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和自然生态一样, 信息生态由于系统内部各因子的相互作用, 使得系统内部难以保持长期的生态平衡, 需要依据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来建立新的平衡。一旦系统内部各因子相互作用的力量超出了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 系统可能会出现衰退, 甚至崩溃的现象。在信息生态环境下,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要实现自身的体内和体外平衡。体内平衡是要实现内部控制结构、要素、目标之间的协调和优化。体外平衡是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所处的信息系统、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之间的协调和优化。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来说, 都是一个不平衡的信息生态环境。首先, 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有较好把握的人员不多。其次, 大多数的信息系统还不能较好地支持内部控制的深度嵌入。再次, 相关的制度和规范还不健全, 特别是我国目前针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实施方面的指南还不够细化。另外, 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来看, 它们对信息系统带来的冲击所作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每个领域的渗透, 并且通过与组织的互构, 推动着控制环境的改变, 不过这种改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影响最为直接的两个要素就是控制活动和信息与沟通。因信息系统的应用, 自动控制成为可能, 控制活动所能获得信息的增加又提升了控制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信息系统的应用还使得整个组织能够共享一个数据仓库, 同时通过网络将不同部门、人员联成一个整体, 信息可以在这些网络组成的“组织经络”之间实时流动, 使得信息与沟通得以顺畅进行。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在改变着风险评估的范围和方法, 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系统所带来的新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控制活动的信息化, 要求风险评估能够与之更好地配套。最后, 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进行持续监控成为可能。同时, 所监控的对象也有了新的内容, 监控要素和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结合日益紧密, 它们之间的界限因控制的实时性的提高而变得模糊。

从信息生态学的观点来考察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要素, 会发现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共进性。首先, 表现在它们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成为系统活力的源泉, 推动着内部控制系统的发展。其次, 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渗透性, 这种渗透性是作为内部控制要素互动性的补充, 导致了现有要素之间界限的模糊。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认识的加深, 现有的内部控制要素可能消失, 新的内部控制要素也可能会产生。最后, 内部控制要素在互动性和渗透性作用的基础上, 通过信息的粘合作用, 保持更加密切的合作, 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体现出自己新的价值, 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内部控制系统之间的地位, 体现了要素之间的互利性。

内部控制要素之间共进性的目标是要使内部控制实现体内平衡, 并在体内平衡的基础上, 实现内部控制系统与外部信息生态系统的体外平衡。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 具体的实施机制就是内部控制系统的监控要素, 在人们对于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基本需求的推动下, 要求信息系统要能够产生出实时的信息, 内部控制作为信息质量的保障机制, 又要求其实现实时控制, 实时控制活动进一步要求风险评估和监控实现实时化。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前馈控制机制, 监控是监控系统的反馈机制, 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要实现有机结合, 实现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的优势互补。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内部控制活动的时候, 不能将监控和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独立开来, 而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

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体外平衡来看, 在信息化环境下, 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体制法规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信息化大变革的时代, 人们对于信息的数量、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要求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也在迅猛发展, 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也不断推陈出新, 这些因素都需要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能够持续监控这些变化, 以保证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能够与这些信息环境相匹配。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生态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生态平衡, 提出内部控制要实现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既要使内部控制各个要素与信息系统环境相适应, 各要素之间要实现系统体内的平衡, 又要保证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与所处的信息生态环境相一致, 实现系统内外的平衡。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信息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H.Information Ecology: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李满花.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理性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9, (4) .

[3].娄策群, 赵桂芹.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 2006, (11) .

信息平衡论文 第9篇

1.公共档案馆的信息权利。信息权利是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行使权利的法律权利类型。它包含有信息财产权、信息知情权与获取权、信息传播自由权、信息环境权、信息管理权、信息秘密权、信息安全权 (主要指载体) 等子权利。

公共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管理中最基本和重要的档案信息管理者以及政府信息的法定公开者, 对具战略性地位的信息资源也期盼拥有信息权利的优势, 以此来保障其义务和职能的实现。公共档案馆的信息权利主要有档案信息存档权、档案信息管理权、档案信息公布和开发权和信息服务权等内容。

2.公民档案隐私权。公民档案隐私是指档案机构所收集、保管、公布、利用档案中有关公民个人生活和信息, 且不愿意为他人知悉或干扰的私人事项。比如公民的身体状况、财政状况、社会关系、个人活动等。公民档案隐私权就是公民享有、支配自己隐私, 他人不得妨碍, 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档案, 限制使用。档案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隐私保密权、维护权、公开权、修改权等。侵犯公民档案隐私权指档案管理者或者利用者出于主观原因, 披露、公开和利用涉及公民隐私档案的内容, 对公民造成伤害的行为。而公共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的保管者, 提供信息查阅点, 在收集归档、保管利用、公布维护档案信息过程中必然会在某些时候触及公民隐私权利益, 发生冲突。

3.公共档案馆信息权力与公民隐私权冲突与平衡。公共档案馆信息权力包括信息存档权、管理权、公布和开发权、信息服务权等内容, 笔者总结在公共档案馆行使信息权力时会在四个方面与隐私权发生冲突, 需要加以平衡。

(1) 信息收集时。即公共档案馆行使信息存档权、建档权和捕获权。《档案法》第十一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 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由于社会档案观的热效应, 公共档案馆还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用户需要, 有选择地对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信息收集、管理, 从而对有关文件信息实现档案化管理。同时, 对网络信息和电子文件还有主动信息搜寻和捕获权力。总之都是一个信息收集的权力。而公共档案馆行使信息收集权力时会与公民隐私权发生冲突。

在行政机关移交档案中会有涉及个人隐私权的档案信息, 公共档案馆处理不好就会被破坏或非法获取;在私人档案的收集中, 档案馆可能因为其价值性而对强求私人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强买强卖。在网络时代下, 档案馆收集个人资料变得更便捷。档案馆网站服务器中的“日志程序”会自动记录用户的IP地址、访问时间、内容、结果, 利用COOKIE技术掌握用户的网上行为。档案馆要求用户在接受服务前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 如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 虽然档案馆采取先进技术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非恶意, 但在用户不知情或不愿意的情况下已侵犯用户对个人资料的隐瞒权和支配权。

针对档案收集与隐私权矛盾有如下建议:首先, 秉持收集限制原则。个人信息收集必须合法化, 并征得本人同意。其次, 告知用户原则。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应当公开, 保护用户知情权。阐述收集目的。再次, 安全准确原则。收集的个人信息应该是完整、准确、最新的, 并加以保护, 防止泄露、丢失和不当使用。

(2) 信息管理时。即公共档案馆的“文件管理权”, 不仅包括纸质档案, 更针对电子档案的信息管理权, 包括文档管理权、数据处理权、服务管理权等。文档管理权是公共档案馆在管理电子文档过程中有权对有关文件进行复制、备份、保存、上传网络、数字化复制等。数据处理权指公共档案馆有权进行文件格式转换、析取元数据、或将有关文件迁移更新、集成到有关管理系统中;这时可能泄露或破坏公民隐私档案。网络不安全、技术不完善, 使档案馆转换文件格式、迁移更新文件时被黑客侵袭有损公民档案隐私。服务管理权是公共档案馆可以根据服务需要实施对用户的身份信息、使用数据等进行管理, 从而保障服务活动的有序。这点和前面档案馆收集用户资料涉及隐私权相同, 就是在用户不知情或无奈情况下利用网络自动搜取用户资料。针对档案保管与隐私权矛盾有如下建议:在文档管理中复制文档, 涉及信息产权保护的档案资源数字化上网、构建档案数据库和开发其他信息产品, 应该征求当事人同意。而且我国一般认为政府文件和档案信息不享有著作权保护, 因此应该可以数字化、建数据库、开发增值信息产品。或者档案馆可在网站上发表声明, 会对什么样的档案数字化、目的、当事人有何权利, 网站有何权利义务等, 更好保护档案隐私。在数据处理即隐私档案传输存储中, 档案馆应该为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提供支持, 确保个人信息的真实、不被窃取、泄露、丢失和随意传播。而服务管理中也可以借鉴收集问题解决方案。

(3) 信息公布时。即公共档案馆开发开放权力。《档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 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公布。《条例》第十六条提出公共档案馆是政府信息的查阅场所, 证明公共档案馆有公布政府信息的权利。

虽然, 公共档案馆有公布政府信息权力, 但集体和个人所有并寄存或捐赠的档案原则上不能公布, 其中包含太多的公民隐私。又或者如《条例》所述开放信息如损害第三方利益的要征得其同意, 却没有指明如何同意。又说如果档案馆认为不公开会造成更大的国家社会利益损失的, 可以强行公布然后通知当事者。在这, 档案馆如何确定、凭什么确定不公开会造成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损失没有明确指出。再者公共档案馆公布有权开放的档案信息, 或经本人同意的隐私档案, 可公布内容却失真失实等。

针对档案公布与隐私权矛盾建议如下:首先, 严格遵守法律内容。如《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中规定正常开放下考虑到保护个人信息, 在其第七条对涉及公民隐私方面的档案做控制使用的规定, 第16条明确规定:“涉及公民隐私的, 对社会开放会损害公民荣誉和权益的档案属控制使用范围。”其次, 公共档案馆在开放档案信息过程中要处理好开放与保密的关系;处理好国家利益、商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矛盾冲突, 慎重使用其档案信息开放内容的决定权、选择权。最后, 处理好公民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公民有知情权也有隐私权, 但公开的档案信息是一部分公民知情权的满足却侵犯另一部分公民隐私权。这就需要从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大局出发, 档案馆要作出符合法律利益最大化原则, 以大局为重。而在私人档案与私人知情权抵触时要遵循平衡协调原则, 与公共利益无关, 与自身有关的可被知晓的公布开放, 与社会利益有关, 与自身无关的则应当限制

(4) 信息利用时。信息公布权是信息利用权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只是对公布权的补充。公共档案馆在利用档案信息时会不符合法律规范, 私自挪用公民档案, 另作他用侵犯公民隐私。例如作为谈资, 谋取经济利益等。这应规范公共档案馆工作人员行为习惯, 加强职业操守, 在符合法律范围内利用档案。同时《档案法》第21条规定:“向档案馆移交、捐赠、寄存档案的单位和个人, 对其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 并可对其档案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见, 档案馆应当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公共档案馆利用档案时还应多听听所有者的声音。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公共档案馆是信息查阅点, 实质上也赋予其一定的信息权力, 而在行使信息权力时会侵犯公民隐私权, 但不能因为这样就重藏轻用, 必须处理好档案信息开放和公民隐私权益之间的关系, 在不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基础上合理适度公开信息满足公民利用需求。

摘要:本文论述了公共档案馆的信息权利、公民档案隐私权以及两者的冲突与平衡。

关键词:公共档案馆,档案开发,利用,隐私权

参考文献

[1]周毅.公共档案馆的信息权力[J].档案学通讯, 2008 (4) .

信息平衡论文 第10篇

进入新世纪后, 信息作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资源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对信息的重视度也日益提高。信息这一概念被广泛的应用, 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研究信息、描述信息。从而也致使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定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 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参加者的市场知识, 与经济环境中的时间状态 (主客观不确定性) 之间概率性建构的知识差。

可见, 从发送和接收的角度来看, 信息有三层含义: (1) 自在信息, 这是发送方输送出的客观存在的信息, 不以接收方是否接收为转移; (2) 积存信息, 这是接收方根据特定的目的, 辨别选择自在信息的能力; (3) 自为信息, 这是接收方根据自身辨析能力最终获取的信息。

因此, 信息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自身的辨别能力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资源的认识。正是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及主观的目的性, 使得经济主体不可能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资源进行全面完全的认识。加之, 信息的时效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不完全性成为信息的一大特性。即经济主体获得的信息与客观存在之间存在着缺失。信息的缺失不仅存在于同一经济主体, 对不同经济主体而言缺失更为明显, 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经济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的缺失会导致经济主体做出不同的判断决策, 导致各种的经济行为的发生, 最终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产生相应的影响。

二、我国农民工用工市场信息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导致农民工的信息缺失。

对农民工而言, 获取企业用工信息的渠道有人才市场、老乡朋友介绍、劳务中介、网络等。其中以老乡朋友介绍和劳务中介为主, 而老乡朋友介绍会导致民工信息获取量不足, 可选择范围狭小。劳务中介虽然有一定可选性, 但一方面由于劳务中介不规范, 质量参差不齐, 造成很多虚假信息的传递, 导致部分民工遭受一定的损失, 致使这种信息途径受到一部分民工的排斥, 转而更多选择老乡朋友介绍;另一方面由于劳务中介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致使民工找工作的成本增加, 如果新工作的工资福利不够理想的话, 往往民工在还没有真正接触企业前就会选择放弃, 从而阻塞了民工与企业面对面获取一手资料的信息途径。人才市场和网络对用工者的技能要求比前两者都明显要高, 这样也使得很多年轻、经验缺乏的民工只能望而却步。正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 导致农民工无法获得真实的用工信息, 无法进行合理的判断选择, 致使一部分地区会出现农民工“就业难”, 给当地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二) 信息的时效性导致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出现“用工荒”。

对企业而言, 招募员工的途径并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问题是招募人员能否符合企业的用工需要。但实际上, 由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信息渠道的不畅通, 导致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数量、工作能力方面的需求无法在第一时间让应聘者获知;另一方面应聘者, 尤其是那些符合企业需求的应聘者的需求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让企业获知。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我国许多企业开始思考并着手从粗放型的加工制造向技术型升级换代转变, 企业对员工技能、协作程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企业的发展需求, 尤其是对员工的要求却不能迅速的被求职者所获悉, 更多求职者也因自身能力和经验的欠缺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在用工岗位上的不足, 使得很多企业不能招到适合的员工, 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订单。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 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 年均增加0.9个百分点。城镇化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城镇生活成本的大幅增加。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们发现目前的生活成本明显大于五年、十年前的生活成本, 一些农民工尤其是年轻的农民工的兴趣、爱好、追求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改变。而企业既不能及时更新这些信息, 也不愿进行一定的变革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改变企业的招聘条件。从而使得一部分企业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 出现了“用工荒”的尴尬局面。

(三) 市场信息成本影响劳动力市场主体的主观判断。

在市场经济中, 对于信息商品的卖者而言, 他更多地愿意以信息商品的成本 (费用) 定价, 而对于信息商品的买者而言, 他更愿意以信息商品的效用 (效用价值) 定价。换而言之, 对于信息商品的买者而言, 信息价格与信息成本是实际相关的, 信息成本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从而信息价格也随之下降。具体到劳动力市场, 对农民工而言, 他们所支付的找工作的成本取决于所找工作的长期性和待遇的持久性。由于工作的长期性和待遇的持久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对于农民工而言, 他们不愿意花费太多的信息成本。这样也导致其往往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总是处在频繁的失业、就业状态。

相应的, 对企业而言, 他们也更看重员工工作的持久性, 但由于企业对应职者能力信息了解的缺乏, 企业在最初招聘员工时开出的工资和福利条件不可能十分优越, 即企业也不愿意支付过高的信息成本。这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通过简单的面试, 无法真正而全面的了解求职者的能力, 如果求职者道德缺失, 伪造虚假信息, 那么对企业而言就存在着风险, 为了把风险可能降到最低, 企业只可能开出最低的工资福利待遇,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考核后才逐步提高待遇以留住一些有特殊技能、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信息缺失产生的后果

(一) 道德风险加大, 逆向选择出现。

由于企业与民工之间的信息缺失, 部分民工为获得工作而伪造个人信息, 使得道德风险增加, 企业与民工之间的信任度减弱, 企业不希望招募到无法胜任企业岗位需求的员工, 因此通过增加工资福利来招募员工对企业而言风险成本过大, 有一定技能的民工又不会选择工资福利过低、保障性制度不完善的企业。过低的工资福利成为企业无法招募满意员工的最大门槛。工资福利是民工选择企业的先决条件, 一旦工资福利不符合民工的要求, 民工不会去考虑在企业的长远发展, 首先就否决了对企业的选择。较低的工资福利就只能招募缺乏技能经验的民工, 从而会使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被挤出市场, 企业发展招聘不到技能经验丰富的员工, 新招募的员工又需要技能培训, 加大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更不可能提高招聘者的工资福利, 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二) 信息成本加大, 资源利用不均衡, 社会整体福利受损。

由于农民工信息获取能力相对较低, 技能知识缺乏及未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得很多的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差, 这样就加大了他们寻找工作的成本。同时, 由于不注重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更多的农民工在对企业的选择时, 只考虑工资, 而不考虑自身的综合发展, 即不看重在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只注重眼前利益, 其结果就是在频繁跳糟的状态下, 自身能力却未得到提高, 只能长期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 往往就成为失业的主力, 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对社会整体福利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此外, 由于区域间工资水平的差异, 加之农民工的流动性强, 信息辨析能力差, 工资的离散也会导致农民工单纯的从低工资区域向高工资区域流动, 使得一方面相对较高工资区域的就业压力增大, 社会安定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则出现低工资区域用工的短缺。导致农民工供求区域不均衡, 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对社会整体福利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

四、对策及建议

(一) 通过构建员工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良好的用工信息网络系统。

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强、数量多, 从企业成本考虑, 企业往往对于农民工的管理、考核投入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了一些技术型人才的流失。所以企业可以利用强大的电子信息网络, 对农民工的表现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将资料上传到网络系统, 任何一家企业要想了解某个员工的工作经历和技能情况就可以进行查找、核对。而这个系统也可以防止有些企业在员工离开后刻意抹杀其在企业中的良好表现, 为农民工后选择的企业提供较为真实的用工信息。

(二) 规范中介服务, 发挥中介的市场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 职业中介、人力资源市场应该是企业与用工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职业中介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还不完善, 既不能有效的传递真实信息, 却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和用工者的信息成本。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鼓励一部分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中介与企业订立规范的委托招工协议, 明确各自职责权益, 提供个性化服务, 深入了解某行业企业、甚至是某企业的用工需要, 对应聘者进行初步考核, 为企业招募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同时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中介还可以把自身所接触、掌握的农民工的求职需求反馈给企业, 既可增加自身收益, 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求职者的信息, 及时了解求职者的需求变化, 增加企业的灵活机动能力。

(三) 企业要主动走出去, 与政府、行业协会、中职类学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随着区域性竞争的日益激烈, 区域的聚集效应, 往往使得个别优秀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为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 企业的招工信息可以减少中间环节, 直接传递给农民工输出大省的政府相关部门或职业中介。企业不再是等着农民工上门, 而是主动去请农民工, 从而可以避免被动的“用工荒”, 也可以挑选到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企业与企业之间、与当地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要密切, 发挥行业协会、区域组织的作用, 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区域就业环境,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企业也可以更好的利用当地的学院优势, 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 既可定向委培一些企业专需的人才, 也可以让企业新招募的员工接受学院相对较为系统、满足企业需求的培训, 由学院替企业进行筛选, 既避免了道德风险的产生, 又减少了企业的部分信息成本。

五、结语

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个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有着长远的意义, 我们既不能忽视农民工就业诉求, 也不能忽略企业的发展需要, 相关部门、经济组织应该创造更为有利的就业环境, 让企业与员工有更多更有效的交流、了解, 更好的发挥农民工这个团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文章着力分析企业、农民工在用工、就业方面信息缺乏的原因,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 探讨导致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就业难”、“用工难”矛盾现象出现的原因, 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信息缺失,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

参考文献

[1].乌家培, 谢康, 王明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宪.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9, 18:30~32

[3].王亚静.当前形势下农民工就业及收入特征分析——以德阳市中江县为例[J].西南金融, 2009, 11:24~25

[4].王光岩.劣币驱良币:由“民工荒”会不会到“大学生荒”[J].辽宁经济, 2007, 2:99

失去平衡是平衡的一部分 第11篇

按我们常人的理解,这个女人可怜极了。可事实上她很快乐,原因是她历经半生终于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年近六十的她,可以整整四年都躲在草丛里拍她的蜻蜓,“一年只有两个月可以拍,不可以太热,下雨也不停,我就喜欢挑战高难度。”她在她的摄影展上穿着红衣化着妆,笑容很灿烂,没有一丝阴霾,“一年四季都好忙,春天要拍木棉花,夏天要拍蜻蜓,秋天和冬天就好多候鸟,不知有多充实。”

这位香港女性叫周聪玲,巨星周润发的胞姐,香港著名的女摄影家,2015年3月她才举办了自己的摄影展——心眼看大千世界。

◎萤火小语:她的故事,让人震动,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成功的个案,而是一个人在完全失衡的人生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种平衡的故事——她把生活给予她的一切都当成礼物。

◎文题延伸:礼物;平衡;执着……

(大山摘自乐读网)

化学平衡中的等效平衡 第12篇

一、等温等容下的等效平衡

(一) 等温等容时反应的前后气体体积改变 (即△n (g) ≠0)

1. 条件:

(1) 等温等容; (2) 反应的前后气体体积改变 (即△n (g) ≠0) ; (3) 同一反应从不同途径建立一些平衡态时, 如果按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关系转化成方程式同一边起始物时, 则各化学平衡起始物的量对应相同。

结论:建立的这些化学平衡等效。

2. 结果:

这些化学平衡间对应物质的各个量对应相同。 (我们将这样的等效平衡称为等同型的等效平衡, 简称等同平衡)

3. 注意:

条件 (3) 中的“若起始物的量对应相同”如变为“若起始物的量对应成比例”, 则建立的各个平衡不等效。

例1.在一恒容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 mol·L-1。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 按下列四种配比方案作为反应物, 达到平衡后, 使C的浓度仍为w mol·L-1的配比是 ( ) 。

A.4 mol A+2 mol B

B.3 mol C+1 mol D+2mol A+1 mol B

C.3mol C+1 mol D+1 mol B

D.3 mol C+1 mol D

解析:首先要确立条件:1.等温等体积;2.△n (g) ≠0。在这两种条件下要使C的浓度仍为w mol·L-1, 则建立的平衡要与原平衡为等同平衡。

(二) 等温等容且反应的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即△n (g) =0)

1. 条件:

(1) 等温等容; (2)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3) 同一反应从不同途径建立一些平衡态时, 如果按方程式中计量数关系转化成方程式同一边起始物, 则各平衡起始物的量对应相同。

结论:建立的这些平衡等效。

2. 结果:

这些平衡间对应物质的各个量对应相同。 (我们将这样的等效平衡也称为等同型的等效平衡, 简称等同平衡)

(三) 等温等容且反应的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即△n (g) =0)

1. 条件:

(1) 等温等容; (2)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3) 同一反应从不同途径建立一些平衡态时, 如果按方程式中计量数关系转化成方程式同一边起始物, 则各平衡间起始物的量对应成比例。

结论:建立的这些平衡也等效。

2. 结果:

这些平衡中有些量对应相同, 有些量对应成比例, 且与转化后起始物的比例相同。

各个平衡间相同的量有:各物质的百分含量, 各物质的体积和总体积,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

各个平衡间对应成比例的量有: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总物质的量, 各物质的的浓度, 各物质的质量, 总物质的质量, 气体的压强, 气体的密度等。 (我们将这样的等效平衡称为等比型的等效平衡, 简称等比平衡)

例2:在一容积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A (g) +B (g) =3C (g) +D (s) , 已知将2mol A和1mol B充入该容器中, 反应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时, C的物质的量为Wmol, C在平衡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n%。若维持该题条件不变, 仅从生成物开始配比, 要求达到平衡时, C的物质的量仍为Wmol。则D的起始物质的量n (D) 应满足条件是_____ (用含W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首先要确立条件:1.等温等体积;2.△n (g) ≠0;3.体积分数对应相同;4.C的物质的量相同。则此平衡要与原平衡为等同平衡。

特别注意:D是固体, 所以D的量的多少对平衡移动不影响, 且D的平衡量可以不等于W/3, D的量只要在平衡时大于或等于0即可, 即:n (D) 平≥0。

从生成物开始配比所以反应逆向建立平衡, 则:n (D) 平=n (D) - (3-W) /3≥0, 即得:n (D) ≥ (3-W) /3。

二、等温等压下的等效平衡

(一) 等温等压条件下的“等同平衡”

1. 条件:

(1) 等温等压; (2)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或不变; (3) 同一反应从不同途径建立一些平衡态时, 如果按方程式中计量数关系转化成方程式同一边起始物, 则各平衡起始物的量对应相同。

结论:建立的这些平衡等效。

2. 结果:

各个等效的平衡体系中对应量相同 (我们将这样的等效平衡称为等同型的等效平衡, 简称等同平衡)

例3.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 对反应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 实验开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 n (CO) 的大小顺序是 ( ) 。

A.乙=丁>丙=甲 B.乙>丁>甲>丙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解析:首先要确立条件:1.等温等压;2.△n (g) =0。

其次得出转化丙、丁的起始物:

由此可知甲和丙, 乙和丁分别为等效平衡中的等同平衡。所以得到平衡后甲和丙中n (CO) 相同, 乙和丁中n (CO) 相同。又甲和乙相比, 乙中增加了n (CO2) , 乙相对于甲的平衡而言向正方向移动得多, 所以n (CO) 的增加。答案为A。

(二) 等温等压条件下的“等比平衡”

1. 条件:

(1) 等温等压; (2)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或不变; (3) 同一反应从不同途径建立一些平衡态时, 如果按方程式中计量数关系转化成方程式同一边起始物, 则各平衡起始物的量对应成比例。

结论:建立的这些平衡等效。

2. 结果:

这些平衡中有些量对应相同, 有些量对应成比例且与转化后起始物的比例相同。 (我们将这样的等效平衡称为等比型的等效平衡, 简称等比平衡)

各个平衡间对应相同的量有:各物质的百分含量, 各物质的浓度, 各气体的分压和总压强, 气体的密度, 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等。

各个平衡间对应成比例的量有:该气体的体积和总体积, 各气体的物质的量和总气体的物质的量, 各气体的质量和总质量等。

例4.图中P是可自由滑动的活塞, 关闭K, 在相同温度时, 向A容器充入1mol M (g) 和2mol N (g) , 向B容器中充入1.2mol M (g) 和2.4mol N (g) , 两容器分别发生同样的可逆反应。已知起始时容器A和B的体积均为aL, 平衡后B的体积为1.5a L。试回答:若打开K, 一段时间后重新达到平衡, 容器B的体积为_____L (连通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且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

解析:K打开后的A和B作为一个整体和K关闭时的B容器, 它们在建立平衡的过程中温度和压强对应相等。则它们的平衡为等温等压条件下的“等比平衡”。

K关闭时B容器:

起始物质的量

K打开后A和B体系:

起始物质的量%%%1+1.2%%2+2.4

即:K关闭时B容器和K打开后A和B体系中对应M和N起始量的比为:

所以K关闭时B容器和K打开后A和B体系的平衡体积比也为:

上一篇:英语教师课堂管理下一篇:艺术银行的商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