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论文范文

2023-06-01

信息与计算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紊乱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在原来的计算数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数学专业过于专业化, 在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方面比较弱;而计算机专业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数学功底较薄, 对工程计算中的数学公式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重点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师资阵容和较高的生源质量, 其培养方案基本上不适合一般院校的办学实际。而一般的院校中, 有的高校只是简单的将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专业的教学计划叠加在一起;或者只是在过去的计算数学专业的基础上, 稍微增加几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专业的课程, 而培养方案仍只是简单的沿用计算数学的培养方案。以上两种现象导致了没有一套完整的能体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而工程类院校新开设此专业, 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以前的培养方案, 即使教学手段上有一些改变, 但是仍无法突破数学、计算机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无法体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特色, 无法体现学科前沿和学校特色, 更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毕业生。

1.2 实践教学不完善

多数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设置专业实践教学, 诸多问题在内容上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权威的规范, 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整体设计, 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目前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试验性的教学阶段。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我们对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强基础、重实践、有侧重的综合性人才, 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改革与实践

2.1 明确专业定位, 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其范畴与研究内容而言, 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学科的交叉, 远超出数学学科的范围。但我们认为, 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 或更简明地说是研究定向于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2]。这样的专业定位明显地与计算机科学及信息工程是有区别的。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是能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特色型人才。因此, 在本科阶段, 特色型人才的培养, 必须围绕特色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 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思想活跃, 具有强烈的自主、平等和竞争意识;勇于创新, 具有锐意进取;强调务实, 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注重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身心条件, 只需加以“雕饰”就可以成为特色型人才。河南工程学院的办学思路和专业定位是培养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 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生产正常运行的高等工程技术型人才。因此, 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培养模式应该符合这个办学思想和专业定位。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型人才应突出以下专业特色: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算法设计和信号与信息处理能力这四大能力为核心, 来构建工程教育背景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培养模式, 我们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和优化, 构建本专业自己的课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属于数学类专业, 所以遵照教育部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 及参考了兄弟院校的课程体系, 我们构建并实施了以下课程体系:一、二年级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 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数学思想的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该专业与计算机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的主要区别, 也是该专业具有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数学基础课应至少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专业基础课应至少包括:《计算机基础》、《离散数学》、《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高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三、四年级是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的课程学习至少包括:《运筹学》、《数值分析》、《数据库》、《信息论》、《小波分析》、《信息编码与代码》、《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线性系统》、《操作系统概论》等, 这些课程的系统学习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各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遵照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研究定向于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两个环节,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应互相协调、合理衔接, 在内容上应相互补充和融合[3]。实践教学是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按照培养模式, 我们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方案:一是以强化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数学知识建模的能力的教学环节;二是运行科学计算软件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三是掌握软件设计技术基础和信息处理技术, 使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实践。

2.2.1 增加实验教学项目

在实验教学上, 除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进行基本技能、方法和能力训练外, 我们将对验证性实验进行精选, 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 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学数学转到用数学中来。如在开设《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及《高级程序语言设计》的同时, 再开设了Matlab、Math Type和Mathemetics等数学软件课程, 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成熟的数学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改革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积极性, 而且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2.2 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课外实践教学能启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首先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具体的实施措施是, 根据教师的研究课题,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 形成学生与老师结合的科研团队,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在教学中, 我们利用暑期一个月开好数学建模培训课程,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指导和培训建模团队。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去分析问题,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去解决实际问题。

2.2.3 丰富毕业设计方式

毕业设计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设计应该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利用以下三种方式开展毕业设计:一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 然后将选择的科研课题的可行性交由指导教师审查, 批复后, 学生再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二是与教师科研项目合作。学生在了解教师科研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 和教师一块做课题, 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与实践、实习相结合。学生对暑期项目实践进行整理和完善作为毕业设计或者学生与实习单位合作, 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 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 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

3 结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属于新型的复合型专业, 该专业的建设时间不长, 目前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特色建设仍处于讨论和研究阶段。借着我校开展工程教育的东风, 我们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实施,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事实证明了我院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值得尝试和推广。

摘要:结合工程类院校的特点, 提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应以信息处理及科学计算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为核心。在该模式的基础上, 构建和优化了课程体系, 健全了实践环节。实践证明, 该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处理与科学计算,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委员会数学分类指导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报告[J].大学数学, 2003, 19 (1) :1~4.

[2] 明延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10, 26 (2) :51~53.

信息与计算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与信息分析和科学计算技术关系非常密切的专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该专业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应随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 因而该专业的课程建设也应与时俱进。目前由于大部分工科院校尚未形成比较有特色的办学模式, 因此对该专业课程的开设有很大的随意性。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课程的开设只是数学基础课程、计算机课程、科学计算课程及信息处理课程的简单拼盘迭加, 没有将其进行有机的结合;没有突出“数学基础扎实, 理工融合”这一专业特色。

(2) 专业课程设置松散、不系统, 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 盲目照搬其它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 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课程结构。

(3) 教学实践环节和学生应用技能课程滞后, 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和提高。

因此, 如何建设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 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又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校从1999年起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已有6届毕业生, 在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 我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业建设经验, 目前, 我校已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教改项目立项,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实施, 建立一种适合我校特色的、以数学为基础、注重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为目标的、优化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必定会成为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2 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3,4]

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目标, 在改革传统数学教育体系基础上, 广泛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整体规划, 分类建设, 梯级推进, 突出重点”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策略。

2.1 科学性、前瞻性、交叉性原则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以满足当前对“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计算技术专长”人才的需要和适应未来发展为目标, 我们发挥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 突破按传统数学学科设课的界限, 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密切结合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 开设专业课程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交叉性。

2.2 创新性、应用型原则

根据本专业的专业定位, 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加强工程背景,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应用能力培养。

3 构建数学基础扎实、理工融合的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框架的指导下, 我们加强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力度。构建了数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干、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和科学计算技术专长为目标的、理工融合的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1 专业平台课程

作为一个新专业, 针对我校开设该专业的实际情况, 结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的原则, 专业平台课程的设置体现“数学基础扎实, 理工融合”的特点, 参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规范, 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使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化、立体化。专业平台课程由数学类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 、计算机类课程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Java等) 、信息与计算专业类课程 (信息科学基础、数值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等) 三个模块构成。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整了专业平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的比例。如《微分方程数值解》由原来的40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调整为44学时理论+12学时实验。专业平台课程体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3.2 专业特色课程

考虑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前瞻性、先进性、交叉性特征, 删除了一些与专业方向结合不紧密的课程, 如微机原理、仿射几何学、数学方法论等课程, 增设了一些专业特色课程, 如计算智能、现代密码学、数据挖掘、计算机图形学等以及一些专业课程设计, 如数值分析课程设计、运筹学课程设计、计算智能课程设计等, 加强学生工程背景, 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 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体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共性化与个性化培养的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4 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4.1 教学内容的组织[6]

利用课程之间的相关性、相融性、互补性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从内容、课时上进行必要的删减和组合, 如将原来的数值逼近、数值代数合并为数值分析。将微分方程数值解、信息科学基础等几门课的理论与上机实习课合并, 使得讲课内容更紧凑, 课堂讲解同上机实习联系也更紧密, 同时又压缩了课时。对原有的专业选修课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 删掉一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 如拓扑学, 增加特色课程, 如数学软件及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 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与调整, 加强工程背景, 形成我校“数学基础扎实, 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

4.2 教材建设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于培养拥有数学建模能力和科学计算专长, 掌握信息分析及处理技术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相应地工科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材, 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数学基础扎实、理工融合的原则, 从工程技术、实际原型问题入手, 将数学的思想和信息处理及科学计算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2) 本专业重视教材的选用, 优先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的同时,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我们组织编写和采用更适合一般工科院校的国家“十一五”教材:《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

(3) 积极开展教研、教改, 完善本专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 有计划有目的推进特色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 建设一些适合我校实际又能充分反应最新技术发展状况的专业特色教材。

4.3 实践教学环节

(1)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 做到两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践及多种竞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多层次、逐步递进的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采取以1~3人为团队, 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提高。毕业设计则重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近三年3人获国家二等奖, 5人获四川省一等奖, 1人获四川省二等奖, 5人获四川省三等奖。两队获2009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功参与奖”。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课题活动。今年该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 有2项课题获得学校立项, 并参加四川省决赛。通过以上科研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本专业与四川华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输气管理处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 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专题讲座, 介绍一些科技方面的前沿问题, 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更丰富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到实习基地或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去实习, 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工作的许多方面, 体会实际工作的特点和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5]

(1) 教学方法方面, 把握现代教育思想, 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 能力培养为重点, 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引入课堂讲授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导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探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我们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精选、精讲, 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空间, 让他们自己思考、推理, 得出结论。或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如在数学实验的教学中, 精讲二维直角坐标系下平面图形的绘制, 而对于极坐标系和空间直角坐标系图形的绘制只告诉学生图形绘制的思路, 由他们去讨论完成。

(2) 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处理本专业课程教学中数学公式推导多、理论模型比较抽象的问题, 使其直观和形象化, 如在微分方程数值解的教学中, 将抽象的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 利用数学软件Matlab在计算机上实现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 通过P P T展示直观、形象的过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使枯燥的内容变生动, 刻板的方式变灵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5 结语

几年来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证明, 我们遵循本专业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以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为龙头, 加强工程背景, 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特色, 将原有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 改革教学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还需根据社会的需求加以改进完善。因此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培养“数学基础扎实, 理工融合”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永恒的课题。

摘要: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构建了数学基础扎实、理工融合的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践表明, 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梁小林, 高纯一, 谢永钦, 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2 (4) .

[2] 许峰, 方贤文, 许志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4) .

[3] 娄联堂.浅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J].科教文汇, 2006 (2) .

[4] 茹少峰, 康宝生, 刑志栋, 等.调整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合格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

[5] 李相朋.关于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 (8) .

信息与计算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在高等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 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的现实看, 原来一些重点大学将已有的计算数学、运筹控制或信息科学专业改为本专业。但这类学校有着较厚的历史积淀, 师资充足, 培养计划成熟, 保持了原有的专业方向和特色, 注重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招生规模没有显著变化, 成为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从事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理论研究的主力军。普通院校在此方面处于劣势, 且各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科技时代的竞争, 数学与各种科学技术越来越紧密的结合, 使得人才市场上各个行业都需要许多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宽的知识面、综合素质好的数学人才。结合“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思路, 普通本科院校应该结合各校的特点, 培养一大批以数学和计算机为工具、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要的多元化 (多种类型, 同一类型中多种层次) 、应用型人才。

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 并不在于增加课程或加深内容, 只需在专业基础课相对稳定且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依赖后续课程的安排和要求,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每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抓住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重点, 加强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达到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 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道路, 通过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 应用数学软件和自编程序较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对普通高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要真正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 需要通过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来实现。

对于本专业来说,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取代的, 特别应加强“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值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的实践教学, 强调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训练等实践性环节。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 更加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但是实践教学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 以本人从事的“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为例,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滞后

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 多数实验项目源于书上课后布置的内容, 基本上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 且多放在理论教学之后。这样的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勤于学习的学生自己按照给定的计算方法验证实现, 有所收获;一部分学生看看觉得就是教材上的计算方法似懂非懂的就过去了;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看到是求解数学问题就放弃了。

2实践教学方法不适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

实践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往往是学生按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 教师讲, 学生按教师给出的实验过程和算法流程图一步一步做下去, 得出实验结果, 再加上时间紧, 实验材料有限, 学生很难独立思考, 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少, 因而很难达得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 相互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 又存在一定独立性。但目前多数的实验课教学, 无论从内容上或是形式上都附属于理论教学, 系统性较差实验间的联系性不强, 体现不出实践性教学自身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我们在明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定位的前提下, 形成两条主线开展实践教学探索。

一是以强化算法设计、分析与应用, 培养科学计算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就是在校内的各核心课程学习中, 充分运用数学建模案例教学法, 基于科学计算软件 (如MATLAB) 平台辅助教学, 通过强化算法分析、算法应用和算法实现, 解决经济管理、生物环境、农林等部门中的实际问题。

二是以初步掌握工程化软件技术体系为基础, 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实战能力的教学实践, 就是指在专业化的IT培训机构开展模拟实习, 联合培养高端JAVA工程师/网络工程师。

针对学生的培养模块具体设计符合其要求的实践性培养方案, 体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建模+算法设计+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应用有关背景的信息库和数学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 真正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之目的。实现“数学、计算机专业不能干的事情本专业可完成”。扩展学生的视野,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宽口径”就业。

摘要:完善教育体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责。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的现实来看,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取代的。

关键词:实践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鹏, 于兰.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3) .

信息与计算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2、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数据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4、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分析

6、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运用解析

7、来华留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文专业建设探索

8、高职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10、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应用研究

11、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

13、智能化建筑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

14、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教育

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运用

16、探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

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

18、试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9、以“专业思政”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1)

21、民办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方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学习方法分析

2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

2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5、浅析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6、浅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物联网的推动作用

2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体系改革

2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际应用

2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探究

30、初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探讨

31、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3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33、新时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34、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3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3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研究

3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2)

38、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现探究

39、“双创”价值引领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

40、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防范

41、智能化建筑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42、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43、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44、浅析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如何适应就业形势

45、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

4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发展状况探析

47、浅谈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教学适应就业形势的策略

48、“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策略探究

4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方向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信息与计算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整合;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教学的现状

小学科学虽然和音乐、美术一样,无是在课时安排上,还是内容设计上,教师都不太重视,学生也很难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科学知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者已经发现单一的知识型教学,对于孩子潜能的发掘、智力的开发和提升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新课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施发展性教学的倡议下,小学科学摇身一变,成了能全面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和增长学生见识的学科,一下子引起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在教学中,除了选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还运用了信息技术,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加轻松、多化,也更加直观、生动,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被学生看到、感知、理解。但遗憾的是,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虽然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可惜在运用中,好多教师并没有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最多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一些图片、视频,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或者抽象内容,还是没有借助信息技术先进功能呈现给学生。由于教师对技术的不熟练,使小学科学教学无法真正从传统单一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上的运用,不仅仅只是多了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用新的模式、新的课堂构成,创新教学,改变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从而结合21世纪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而实现小学科学发展式教学、开式发教学,真正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教学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小学科学教学再也不像以前,教师只靠教材上的内容为学生上课了,也不会仅仅用讲授式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且教学过程也更加简洁、直观,为教与学的互动创造了条件,同时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其次,激发了学生科学兴趣。科学虽然是一门比较丰富的学科,但是如果采用讲解式的教学,不但使科学知识变得枯燥,而且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得不到培养。而把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信息对知识的呈现方式,还有新媒体上各种各样的科学趣味小知识、科学故事等,能为学生打开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的另一扇窗,能彻底激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爱上科学,在科学课堂上能用心学习,获得新知。

三、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操作的技能

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发现,好多小学的副课教师,比如音乐、美术等,大多数副课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学校把这些所谓的副课给课时少的教师,以拉近教学任务或者课时的距离,对于学生的需求考虑不周。再加上一些教师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了解不足,不能熟练、灵活运用,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小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发展,成为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在新时代要想改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一定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要壮大科学课的专业教师队伍。第一,在吸引教师和建设教师队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教师更多专业方面素养,招收一些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小学科学的教学力量;第二,在一些师范类毕业生中,招收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让他们用专业的知识充实小学科学的教师队伍;第三,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定期为教师开展专业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讲座,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第四,教师要重视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要积极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或者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进修资源,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使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得到质的飞跃,促进其有效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教学的方法

(一)在实验类教学中把内容与信技进行整合

小学科学有很多实验课,这些实验课虽然都是基本的常见小型实验,但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科学观念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在小学科学实验中,能实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如学生的分析能力、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等,都能通过科学课的有趣实验得到有效培养。比如,在《点亮小灯泡》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了很多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小灯泡,然后通过信息技术的功能,给学生局部展现了灯泡内部的结构,并讲解了小灯泡之所以发亮的原因,再让学生看一个《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小视频,接着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动手进行《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学生通过科学的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实验变化,了解了电视与电线还有灯泡的关系,提前知道了初中才会学到的正极、负极,以及它们相互工作的原理等。通過有趣的实验,有的小组实验成功了,点亮了小灯泡,也有的小组实验失败了,但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都亲自动手实验过了,对知识的了解会更深入。除了教师对于失败原因的分析、点拨,还有学生对于成功实验的总结、分享,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加了小学生的科学知识,使小学科学教学更有成效。

(二)在观察类的教学中将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以前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于一些观察类的内容不够明确,不引导学生观察,是对科学教学的不严谨,也不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真正细致地观察一些科学知识演变的过程,靠近知识的内核,导致观察课程成了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率。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科学教学思维活了,条件优越了,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使小学科学中一些观察类的课程,能更生动、直观、细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发现更多科学的秘密,了解世界万物的神奇魅力。

五、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的丰富性、创新性、研究性,对于小学生思维的拓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牢牢把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并运用信息技术先进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打开科学知识的另一扇窗,让学生走进更丰富的科学世界,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上一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下一篇: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