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哲学论文范文

2024-01-03

信息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分析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文献调研,重点讨论了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方法及新兴信息分析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信息分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目前,档案学科正向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迈进,在此阶段,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实行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成为首要任务。[1]在此历史背景下,为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寻找方法指导与工具支持尤为重要。

信息分析是一项内容广泛的信息深加工处理和情报提炼活动,它以大量相关的原生信息为处理对象,通过对原生信息内容的分析、综合或评价,以提炼出对管理、决策等活动有支持作用的情报,为管理、决策等活动服务。[2]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信息分析吸收、借鉴了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其方法体系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哲学方法、一般分析方法与具体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方法及新兴信息分析方法)。[3]

信息分析方法的应用性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为针对二者的结合研究提供了思路。本文从信息分析方法与档案结合的视角,采用文献调查方法,针对信息分析中层和底层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文献综述。通过预调研和专家讨论,最终确定的文献调研方法如下:

*检索词:“档案(archiv*)”+“分析(analys*)”;“档案(archiv*)”+“方法(method*)”;“档案(archiv*)”+具体方法名称,如数据挖掘;

*检索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三大引文库、ProQuest系列数据库、Engineering Village(EI)、ACM(美国计算机协会)电子期刊数据库;

*检索策略:标题检索+关键词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有效文献过滤。

调查结果发现,信息分析与档案学科领域内尚无针对信息分析方法在档案领域应用的专题研究,相关研究分散在信息分析方法分析的具体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研究之中。

一、一般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一般分析方法,即科学整体层次的方法,在信息分析中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分析与综合、推理。一般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逻辑方法,贯穿人类思维过程的始终,其应用范围广泛,并对具体方法的应用形成指导,但其方法本身决定分析结果仅是定性的描述,缺乏定量分析。本文不对一般分析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具体应用作深入探讨。

二、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相对于一般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基于定量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统计分析方法为档案领域信息分析提供了一套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的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具体应用如下:

(一)描述性分析

信息的分析始于描述,通过描述发现信息的基本特征是进一步分析的基础,描述性分析包括用图表展示信息和用统计量描述信息。在我国档案管理领域,描述性分析应用如下:

1.档案或电子文件分析。档案的描述性统计主要针对档案的现存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档案的数量、种类、保存状况等,通过对调查所得信息进行汇总计算,得出档案数量总计结果、比例、增长率等结果,进而为档案管理提供依据。例如,欧盟Moreq2010标准、[4]美国DOD5015.2、[5]国际档案协会ICA标准[6]以及我国GB/T 29194-2012《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7]对ERMS系统电子文件的统计分析和报表报告要求给出了具体规定。

2.档案工作分析。描述性分析主要在档案管理工作和档案教育工作中得到应用。第一,档案管理工作分析,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描述性统计方法主要应用于档案利用环节分析:统计数据或来源于统计年鉴、年报等二手信息,或由相关调查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获得;统计指标主要围绕档案资源、开放主体及利用者形成;分析结果主要通过频数分布表、列联表和条形图、饼图、曲线图呈现,涉及的统计量包括频数、比例等。第二,档案教育工作分析主要集中于对档案高等教育的描述性分析,所得信息大多来自相关问卷调查结果;主要针对档案教育工作中的档案学专业、教师、课程、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频数、比例统计量对结果进行描述;以频数分布表、列联表、条形图、饼状图的形式呈现统计结果。

3.档案学理论分析。针对档案学理论,大多学者通过选择信息源、进行检索、提取信息、确定有效信息的过程开展档案学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确立为:作者、期刊论文、核心期刊、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及研究现状。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对研究结果的处理和呈现,如通过频数分布表、列联表、饼图、折线图展示信息分布,通过频数、比例统计量呈现信息分析结果。

综合考察描述性统计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情况,该方法在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不同方面的应用有不同的侧重点,应用于不同方面的分析有不同的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档案领域引入描述性统计方法至今,档案领域对于此类方法的应用主要限于信息展示,且应用模式和方式单一,缺乏突破性研究;注重总量的计算,忽视所得信息整体及变量之间的结构和关系;限于用简单的图表展示研究结果,缺乏对信息的概括性度量。因此,描述性统计方法在档案领域应用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我国对回归方法在档案领域应用的研究现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则主要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其应用特点可归纳如下:国外档案领域较早引进了回归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档案信息内容开发,其方法的应用是一个由关系确定、回归分析、模型检验到趋势预测的完备过程。

(三)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对个体或对象分类,以揭示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分类规律。国内对聚类分析在档案领域应用的研究较少,其关注点在于对聚类分析方法应用到档案领域本身的探讨,以寻求适合档案领域的特定聚类分析方法。[8]国外是将其视为一种辅助研究的工具,作为分析档案信息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为解决实际问题。

(四)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是通过对历史数据变化的分析,来评价事物的现状和估计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学者提出基于时间序列分析进行档案危机管理的理念,将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9]严格来说,该理念并非统计学意义上的时间序列分析,而只是按时间管理事件的一种思想。该方法在国外档案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科技档案信息分析,包括医疗档案、考古档案、测绘档案和环境档案,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有不同的目的:对于过去长期积累数据,一种是揭示过去事物或现象的原貌与规律,一种是探究事物或现象的时间发展规律,以预测未来;对于短期积累数据,主要用于探究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

(五)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部分信息的基础上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目前,我国针对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档案领域应用的研究较少,有学者曾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电子档案工作人员离职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0]国外档案领域对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关注集中于档案信息内容开发,一种是以档案信息内容为分析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档案内容信息,以检验已有经验、模型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作动态分析;另一种是探究针对特定档案类型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为特定档案类型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在此过程中,档案内容信息仅为方法选择提供数据支持,而非特定分析对象。

三、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方法应用

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提升了信息分析的难度,与此同时,人们对高质量信息分析成果的需求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成为发展趋势。为实现对档案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的分析,档案界将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方法引入档案领域,其具体应用如下:

(一)数据挖掘

在技术领域,数据挖掘被定义为运用相关技术从数据集挖掘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在档案领域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挖掘应用于档案管理业务环节。在档案管理领域,相关学者开展了数据挖掘在档案编研选题和档案提供利用环节的研究,通过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保存的档案管理业务信息的挖掘,揭示其中隐含的规律,进而推进馆藏资源建设、提升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平。

2.数据挖掘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网络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信息记载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档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数据挖掘分析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大势所趋,其具体应用包括: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Web档案所保存的海量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和研究,使网络信息资源分析从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过渡到信息分析、从数据的处理过渡到知识发现,[11]并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12]为从用户角度推进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得以提出,该方法从Web文档与Web活动中,发现并获取用户的潜在需求,探索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应用Web数据挖掘技术建设数据库。[13]

3.数据挖掘在数字档案馆中的应用,为实现有效管理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转变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基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内容特征挖掘出隐含的、有效的数据模式,实现方便、快捷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目的。[14]

在档案领域,数据挖掘的对象由档案管理数据,尤其是用户信息,扩展至档案内容信息;数据挖掘的范围由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扩展至网络信息资源;在档案管理机构的应用由传统实体档案馆到数字档案馆,其应用逐步扩展,数据挖掘的层次、深度逐步提升。由于档案领域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无法满足数据挖掘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得这些不足制约着数据挖掘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二)联机分析处理

联机分析处理(OLAP)即共享多维信息的快速分析,主要用于验证性信息分析,以支持决策。档案领域应用OLAP的理论探讨如下:OLAP应用于档案管理系统构建和分析,为实现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随着万维网的普及和网页归档日益得到认可,全面记录网络发展,不仅需要实现网页档案信息的收集,更需要实现对于积累的网页内容和附加信息的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OLAP逐渐转向对网页档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15]国外对于档案领域应用联机分析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范围档案信息开发,属于实际应用范畴。

(三)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进行分析,以观测整体网络结构及特定变量位置和变量间关系。在档案领域社会网络分析应用如下:对作者合作网络、引文网络及研究主题关联网络进行分析,通过构建针对特定问题的关联网络,以探究网络整体结构及内部关系,揭示档案领域内部规律及趋势;此外,档案领域开展了对社会网络分析具体技术及工具的探讨。社会网络分析在我国档案领域主要用于档案学研究,且对于研究现状的分析多于面向未来的预测。国外,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作为一种档案信息分析的模型、机制、工具,侧重于应用,通过对档案信息的分析实现辅助决策的目的。

四、新兴信息分析方法应用

面对信息数量的增长及数据类型的增加,传统的信息分析方法无法应对新形势的挑战,在信息分析的数量、质量及难度方面遇到了障碍,因此,研究、发展新兴信息分析方法成为客观必然。在此背景下,档案领域开展了新兴信息分析方法应用的探讨。

(一)大数据分析

随着网上数字档案资源的增加以及国内外档案网站知识服务的开展,网上数字档案大数据分析成为新兴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探讨:相关学者在分析档案大数据知识挖掘需求与挑战的基础上,对档案大数据知识挖掘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针对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研究以构建档案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系统。[16]目前,国外主要应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开展电子健康档案内容分析,预测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以进行针对性防御。

大数据分析主要针对数字化环境中产生的数字档案的分析。大数据分析在档案领域应用问题属于档案学前沿研究,现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其最终实现需要一系列工具与技术的支持,虽目前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但为档案领域信息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为未来数字档案馆建设、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方向。

(二)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旨在分析词义及词间语义关系。语义分析在档案领域应用包括:第一,数字档案资源语义检索。传统档案信息检索基于语法结构进行检索,无法识别与处理语义关系,信息检索结果与用户需要信息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此背景下,构建语义关联数据网络、语义检索研究日益兴起。第二,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当前,数字档案资源体系的语义异构问题,阻碍了数字档案的利用和共享,建立档案领域本体、实现语义组织,在此基础上推进数字档案资源体系语义互操作,将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开放互联和有效整合。第三,检索语言语义网络化。为实现档案检索工具在语义网络环境中的应用,需将传统的检索语言迁移至语义网,基于RDF的SKOS为检索语言语义网络化提供了可行路径。此外,国外档案界较早关注了语义分析,对于语义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疗档案信息语义分析的实现过程,通过语义分析工具和结构化词表构建语义网络。

语义分析是一个集成语义组织语言、资源建设与语义检索的综合方法,各过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目前语义分析在档案领域的研究倾向于分散化,强调各方面界限的同时忽略各阶段的连接,针对某一环节的探讨易于忽略前后相继的环节。

(三)智能分析

智能分析是将智能算法嵌入到数字信号处理中,通过分析和提炼移动目标的各种行为模式,形成核心算法。例如,智能分析技术已应用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测试工作,进而提高测试效率和测试结果的客观性。[17]智能分析处于发展状态,其在安防及图像分析方面的优势,将为档案保管及检索提供新的思路。

通过以上对信息分析方法在档案领域应用现状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相对于其他信息分析方法,一般分析方法在档案学领域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且对具体方法的应用形成指导;第二,统计分析方法中描述性分析应用较多,适用范围广,其他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较少;第三,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方法在档案领域均有所应用,其应用范围由传统环境向网络环境扩展,分析对象由档案管理信息转向档案内容信息;第四,新兴信息方法得到了档案领域的关注,探索新兴信息分析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成为趋势;第五,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方法应用集中于对档案工作进行分析,尤其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发利用环节;第六,国外注重应用研究,方法应用系统完善;国内注重理论研究,方法应用较为零散。总之,我国档案领域在信息分析方法的应用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但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系统地引进领域信息分析的理论与经验,进而推动档案学科向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发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冯惠玲.从文献管理到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创新发展之路[J].情报资料工作,2013,(03):6-10.

[2]查先进.信息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3]卢小宾.信息分析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4]DLM Forum Foundation.MoReq2010 Specification[R/ OL].[2014-2-1].http://www.dlmforum.eu/index.php?option= com_jotloader&view=categories&cid=e078fd469dd9933&Itemid= 129&lang=en.

[5]Department of Defens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DoD5015.02-STD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Soft? ware Applications Design Criteria Standard[S],2007.

[6]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 Principles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records in electronic office environments[R/OL].[2014-2-1]. http://www.wien2004. ica.org/en/2008/02/26/principles- and- functional- re? quirements- records- electronic- office- environmentscall-com.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9194- 2012,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S], 2012.

[8]王寅同.居民健康档案数据聚类分析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

[9]袁素娟,申志永,袁颖,郭丹云.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档案危机管理探究[J].湖北档案,2013(12):19-21.

[10]张仙茹.主成分分析法的电子档案工作人员离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1(4):147.

[11]吴振新,张智雄,孙志茹.基于数据挖掘的Web Archive资源应用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 28-33.

[12]Li W J, Hershkop S, Stolfo S J. Email archive anal? ysis through graphical visual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004 ACM workshop on Visualization and data mining for computer security. ACM, 2004: 128-132.

[13]张倩.应用Web数据挖掘技术捕获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研究[J].档案与建设,2008,(7):15-18.

[14]丁瑾.多媒体数据挖掘技术在数字档案中的应用[J].兰台世界,2006(22):11-12.

[15]Maristella Agosti,Costantino Thanos.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Digital Libraries,Rome, Italy, September,2002[C].Springer.

[16]张倩.高校档案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4(8):16- 21.

[17]朝乐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测试方法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4(6):57-60.

信息哲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基于对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认知的访谈结果发现,目前针对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的观点是分散和不统一的,共识较多的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包括公共受托责任、独立性、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共识较多的国家审计定义为:对受托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独立的监督活动。本次访谈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形成关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的共识,构建国家审计基本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审计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基本概念; 理论体系; 学科体系; 话语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本土化意识,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概念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概念的创造及其系列组合构成理论、学科与知识体系[1]。一个学科只有以一系列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概念、范畴、命题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构成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才能称其为一个成熟的、健全的学科[2]。因此,概念对于学科的系统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需要从概念入手。

近年来,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作为目标,将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审计概念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遗憾的是,这一任务的完成还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还有一些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要做。例如关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认识现状如何,比较公认的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有哪些,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本次访谈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在查阅以往文献资料中发现,对于“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與“国家审计的定义”的讨论常常是一起进行的,有的论文甚至将二者不加区分地混淆在一起或者将二者等同起来。事实上,概念与定义是有区别的。概念(Concept)是人类思考的出发点,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定义(Definition)则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鉴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国家审计定义在以往研究中具有的“天然”联系,本次访谈研究中,也将二者一并进行了访谈和讨论。本文以下所讨论的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若干词或词组,是指那些能够说明国家审计并为国家审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国家审计的定义是对国家审计这一事物或概念所作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对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进行研究,需要一个系统有序的过程。首先对国家审计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回答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答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中的角色和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而深入研究国家审计的定义,理论上也需要在明确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法,研究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认知情况,访谈结果分析及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国家审计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既有观点简要回顾

(一)关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主要观点简述

对于审计基本概念的讨论,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研究相对多些。早在20世纪60年代,莫茨等[3]在《审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提出了5个审计核心概念:审计证据、应有的职业关注、公允性、独立性和职业道德。1978年,尚德尔[4]出版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书认为,审计概念有4个:目的、标准、判断、证据。陈汉文等[5]2019年在其主编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一书中,简述了莫茨和夏拉夫提出的5个审计核心概念。由刘明辉[6]主编的《高级审计研究》专章讨论了审计基本概念体系,提出了包含4部分和15个具体概念的审计基本概念体系,如表1所示。

关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专门研究和阐述并不多见。1997年出版的由郭振乾[7]主编的《中国审计学》是我国较早专门论述国家审计的著作,该书18个章节目录所涉及的重要审计概念包括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审计规范、审计职责、审计权限、审计的法律责任、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底稿等。1998年出版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提出了由审计动因、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主客体关系、审计运行五大理论板块构成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框架,每个理论板块都导出了若干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受托责任、独立性、权威性、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审计结果等[8]。2005年李金华[9]主编的《审计理论研究》在前面五大审计理论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了审计环境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审计管理理论,当中阐释了审计环境、审计规范、审计管理等概念。2015年刘家义[10]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共9个专题,涉及的重要审计概念或者话题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功能、审计目标、审计特征、审计方式、审计管理、审计规范化、审计信息化、审计文化等。2019年胡泽君[11]主编的《中国国家审计学》作为当前的国家审计教材,虽没有对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进行专门阐述,但从其12章节目录中可以看出,该书涉及的国家审计概念包括审计特征、审计地位、审计作用、审计类型、审计规范、审计职责权限、审计程序、审计标准、审计证据、审计记录、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报告等。

(二)关于国家审计定义的主要观点简述

最早的比较公认的审计定义是1973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审计基本概念委员会在《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中對审计的定义,即审计是一种客观收集、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的认定(Assertions)的证据,以确定其与既定标准之相符程度,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关利益相关方的系统过程[12]。这是关于审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的最权威的定义。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对国家审计的定义进行了探索。中国审计学会在1989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基本理论研讨会上,将审计的定义表述为:审计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于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13]。1995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定义研讨会,将简明审计定义概括为“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7]。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可见,这一国家审计定义与前述两个定义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迄今为止最新且最为权威的国家审计定义当属胡泽君[11]在其2019年主编的《中国国家审计学》中给出的定义,即国家审计是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独立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管理分配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以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活动。

此外,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对国家审计定义进行了探讨。蔡春等[14]对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进行了讨论,董大胜[15]发表了探讨国家审计定义的论文,孙宝厚[16]在其主编的《国家审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中专门对国家审计定义进行了讨论。本次访谈研究过程中,国家审计研究领域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专家学者都是我们的访谈对象,在此对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再赘述。

(三)简要评论

总体上看,对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概彼时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立的初期,为开拓审计工作局面,迫切需要对“国家审计是什么”和“怎么做”进行回答,为审计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撑,理论研究工作者为满足实践需求,集中精力对国家审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回顾既有观点,还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深入研究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国家审计定义的成果并不多,即使对于上述远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和看法,仍然是既有观点的主要部分,是今天继续开展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研究的重要基础。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历史不长,从建立至今还不到四十年,还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对审计的认识和审计规律的把握还不够深刻;二是审计的实践性较强,以往多数的国家审计理论研究要么是对制度机制安排等开展研究分析,要么是从工作层面针对审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不多,关注不够;三是理论研究工作者对于国家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探索不深入,或者受到研究范式的影响未对国家审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予以应有的关注,缺乏构建概念体系的逻辑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深入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审计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审计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首先需要在继承以往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概括提炼出国家审计的概念体系和广为接受的国家审计定义。

三、访谈过程与结果

笔者就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国家审计定义进行的结构化访谈,首先设计了统一的访谈问题,然后向目前我国在国家审计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其中包括来自审计机关的领导和专家5位,来自高等院校讲授和研究国家审计的7位教授),发出征询专家意见函,请各位专家每人列出国家审计的重要基本概念(不超过8个)和国家审计的定义,同时简要说明所列示的每个重要基本概念的涵义以及作为“重要基本概念”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与专家进行了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收回全部专家意见后,对12位专家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取其中共识较多的8个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并对专家提出的国家审计定义进行概括分析。结果如下:

(一)共识较多的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及其涵义

本次访谈的12位专家共提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49个,对它们出现的频次进行了统计,并且按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如图1所示。其中共识较多的排在前8的概念是:审计目标、独立性、公共受托责任、审计对象、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证据、审计程序。

专家对提出的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涵义进行了说明,其中对上述8个概念涵义的说明情况如下。

1.审计目标

认为审计目标应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专家共有8位,他们对于审计目标的回答大致分为两个层面:有的专家从理论上将审计目标界定为审计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完成审计任务的指向和要求,是审计过程的起点,它决定了后续的审计程序、技术和方法;也有的专家从现阶段国家审计工作的层面,提出国家审计的目标是监督国家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维护国家安全,改进民生福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独立性

认为应将独立性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6位专家中,从事审计理论研究的教授居多。他们一致认为,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不受那些危及或按理性预期会危及其做出无偏见审计决策能力的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独立性既是审计行为活动必须秉公实施检查、调查并提出客观公正专业判断、做出专业报告的职业特性,也是独立、客观地调查和报告结果的条件和状态。对于独立性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内在独立性,也称为精神态度上的独立性,是指实施审计行为活动的主体必须在精神态度上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做出公正无偏的判断、意见和报告;二是外在独立性,也称为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关必须具备组织地位独立、经济基础独立、工作过程独立和伦理关系独立,不受外来干扰和影响。

3.公共受托责任

共有5位专家提出将公共受托责任或公共责任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且他们对于公共受托责任这一概念的界定及其成为基本概念的原因基本一致。公共受托责任指的是根據法律授权受托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源,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或人员,遵循特定规范并向公众(委托人)报告其管理、分配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全部活动情况及其结果(包括规划、控制、结果、财务状况等)的责任或义务。在我国,国家和政府因接受人民的委托,管理、使用(运用)、经营公共经济资源(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而成为公共受托责任的组织载体,公共受托责任就是国家和政府及其组成部分按照特定的要求和原则,包括受托管理、使用(运用)和经营公共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状况的义务。国家审计以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为首要前提,以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责任全面有效履行为本质目标。

4.审计对象

认为审计对象应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5位专家,对于审计对象的内涵表述不尽一致:有的在表述时与其他概念交叉重叠,认为审计客体包括了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回答的是“审什么”问题;有的认为审计对象是国家审计监督内容和范围的具体概括;有的将审计内容称为审计对象,是国家审计所监督的审计客体的行为事项;有的专家认为审计对象影响着审计的法定职责和权限,它包括了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经济责任、公共责任、“一公两国”(即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等。

5.审计本质

将审计本质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4位专家一致认为,审计本质就是对“审计是什么、为什么产生审计”的回答。它是国家审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范畴的内在的规定。然而,专家们对于国家审计本质是什么并没有说明。这与目前关于国家审计本质尚未达成共识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现状一致。

6.审计职能

共有4位专家认为审计职能应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其中从事审计实务工作的领导专家居多。专家们对审计职能的涵义解释不一:有的认为,审计职能是指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担负着怎样的职能;有的认为,审计职能就是审计功能;也有的认为,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发挥的作用,主要职能包括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还有的认为,它是国家审计能够满足需求、实现目标,对审计客体的行为事项发挥作用的内在功能。专家们在对审计职能这一概念的界定中,存在与审计功能这一概念混用的现象,对二者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

7.审计证据

认为应将审计证据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4位专家一致认为,国家审计行为活动(审计工作)中以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为重心,所有审计判断、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都是以客观地收集和评价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为依据的。有实务界专家进一步提出,当前审计实践中,审计依据的多元化、审计获取证据的方式多元化和审计判断领域的多元化,使得审计证据应具备充分性和必要性外,还需要考量其合法性和安全性等。

8.审计程序

认为应将审计程序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4位专家对于审计程序涵义的解释一致,都认为审计程序解决的是“怎么审”的问题,是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的具体步骤及有关要求。审计程序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原因是:在实施审计中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明确并严格遵守审计程序,是依法审计、保证审计质量、界定审计责任的重要保障。

除这8个概念外,12位专家还提出了41个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其中有3人同时提出的只有1个,即审计范围;有2人同时提出的有12个,包括权威性、审计关系、审计主体、审计依据、审计评价标准、审计准则、审计判断、审计权限、审计质量、审计报告、国家治理、公允表达。其余的28个概念均只有1人提出,包括审计假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审计价值取向、审计特征、正当怀疑、应有关注、合理谨慎、胜任能力、积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经济监督、审计类型、财务审计、遵循审计、绩效审计、审计内容、审计管辖、审计风险、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审计整改、审计责任、审计职责、国家审计制度构成要素、监控机制。

(二)对专家提出的国家审计定义的分析

在传统逻辑学中,定义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常用的定义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即“被定义项=种差+属”,其中“属”反映了被定义项具有的共性;“种差”是被定义项具有的个性,即能与同一属性下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有属性。本次访谈共收到10位专家给出的13个国家审计定义(其中1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4个定义),基本上都属于“属加种差”式定义。这13个定义可归为三类,即“独立的监督活动”“控制机制”“系统过程”。

7位专家将国家审计定义为“独立的监督活动”,但对这一定义的“种差”即国家审计特有属性的表述各不相同。从监督活动的主体看,有5位专家明确提出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或依法设立的专门机构,2位专家没有界定监督主体;从监督的内容看,6位专家认为是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包括公共资金、国产资产和国有资源)的受托责任或公共责任,1位专家认为是监督“国家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从监督的目标看,3位专家认为主要是促进国家重大政策落实、维护国家安全、完善国家治理,4位专家没有提出监督目标。从专家们给出的审计定义来看,在对国家审计作为独立的监督活动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进行界定时,有6位专家或明确或隐含地主张了受托责任理论。

2位专家把国家审计归属于“控制机制”或“监控活动”或“监控机制”,其中1位专家同时提出的4个繁简不同的定义最终都把国家审计归属为“控制机制”或“监控活动”。这2位专家对国家审计定义的“种差”的界定比较一致,都认为,与其他控制机制或监控机制相区别,国家审计控制或监控的对象或内容是“受托责任”或“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和保障。他们对国家审计本质属性的看法,依然是受托责任理论,在这一点上,与多数主张国家审计是独立监督活动的专家的观点一致,2位专家的分歧主要是在监督与控制、监控等词语表达上的不同。

1位专家把国家审计归属于“系统过程”。这一定义是在1973年美国会计学会的审计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家审计主体、职能和目标等要素后形成的。该定义在描述国家审计定义的“种差”即特殊性时,采用的是操作性定义方式,指称国家审计是“国家审计主体,收集评价证据,对比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报告结果信息,揭示预防整改,最终实现国家良治目标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操作组合”。从所界定的国家审计的目标看,与“独立的监督活动”类国家审计定义的目标基本一致。该定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宜于在审计实务中使用,但抽象性和理论性不够,不利于分析国家审计产生的原因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有6位专家在对国家审计下定义时,使用了“国家审计机关”一词,这种在定义项中出现了与被定义项相同词语的情况,容易导致循环定义;有1位专家在明确审计主体时使用了“依法设立的专门机构”,这一表述虽然避免了循环定义,但与实际情况却不相符,因为世界上也有一些从事国家审计的机构同时具有监察或者主计职能,而非专门从事审计的机构;还有3位专家在定义中没有给出审计主体。

从上述多数专家给出的国家审计定义可以看出,多数专家都认为,国家审计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独立的监督活动,这里的受托责任指的是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等)的公共受托责任。这一定义涉及了独立性、公共受托责任、审計本质、审计职能和审计对象等5个国家审计基本概念,而它们正是图1中专家共识较多排位靠前的国家审计基本概念。

四、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基于访谈的情况和结果,对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一)关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研究

本次访谈中,共识较多的8个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即公共受托责任、独立性、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基本上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2个有关审计存在的前提性概念——公共受托责任和独立性,类似一种观念①;第二类是有关审计的2个基础性概念——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它们回答了“为什么审计”“审计是什么”和“审计能做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第三类是与审计项目实施密切相关的4个应用性概念,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它们回答了审计项目要达到的目的、审计什么、怎么审计和如何进行判断形成结论等问题。应该说,这8个概念各有各的“角色”。

访谈中专家们提出的其他41个概念,有的是从抽象的审计理论角度提出的,比如国家治理现代化、审计价值取向、审计特征、审计假设、正当怀疑、应有关注、合理谨慎等;有的是从我国国家审计现行制度规定的角度提出的,比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构成要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经济监督、监控机制、审计管辖、审计权限、审计责任等;还有的是从目前审计实践操作的角度提出的,比如审计类型、审计范围、权威性、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评价标准、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判断、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审计整改等。这一状况说明,专家们在面对“国家审计的重要基本概念”这一命题时,思考维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专家意见较为倾向于影响审计实践开展的突出问题,有的明显突出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特色,有的则倾向于提出涵盖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内的审计专业的共性概念,而没有限于国家审计的范围内去考虑。

本次访谈的12位专家共提出49个“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13个国家审计定义(其中1位专家提出了4个定义),可谓见仁见智,这些观点丰富了我国国家审计基本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专家们的认识还很不统一,即使是对于共识较多的概念,不同专家在理解和表述上也不尽一致,甚至有相互解释的现象。这些分散的不统一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研究仍然是审计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构建国家审计基本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话语体系,需要从构建本土化的概念体系入手来完善知识和理论体系。然而,构建概念体系并非易事,需遵循社会科学概念的构建模式。概念必须能够为处于特定共同体中的个体所理解和接受。停留在个人甚至小规模群体中的概念不是真正的概念,因为一旦超出该范围,它便不再被理解和接受[17]。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概念体系,需要审计理论研究人员结合我国国家审计的实践,以我国国家审计的实践为基础,概括提炼其中的共有认知。本次访谈结果表明,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特别是对于来自审计实践者及有关各方的共识进行概括提炼,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概念体系,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关于国家审计定义的研究

按照最大限度凝聚专家共识的原则,同时考虑国外国家审计的实际情况,本文尝试着简明地将国家审计定义为:对受托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独立的监督活动。这一定义与我国宪法、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审计监督的相关规定保持了一致,同时也符合当前“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此外,这一定义与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理念是一致的。权力与责任是统一的,有多大的权力就应承担多大的责任。国家审计对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也是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为深入探讨国家审计的定义,开启了新的思路。传统逻辑学注重对事物或概念的定性,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或概念的内涵。而现代逻辑学把定义的对象扩展到符号,认为定义是关于一个新引进的符号意指另一个已知其意义的符号串的说明,或认为定义是同一种语言中词语互相转换的规则,对符号进行定义的目的在于简化和方便,可以更好地分析理论的逻辑结构等,进而提出了许多新的定义类型和方法。语义分析方法在大数据审计中的应用就是一个例子。

进一步认为,加强和改进国家审计基本理论研究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令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价值打了折扣。一种倾向是进行过度的量化实证研究。致力于从现实数据中去发现并验证某种相关关系,强调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些研究过度使用模型和数据,轻率地对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变量建立相关性,甚至脱离实际地设计一些奇怪的变量,似乎凡研究必用数学模型、搞样本检验,不回归就算不得学术论文;另一种倾向是就事论事。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对如何解决审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强调问题导向的研究也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些研究在探讨问题解决思路和对策的过程中,浮于问题表面,缺少分析框架和逻辑的深层思考。在与这些论文的作者进行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对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及其涵义,要么不屑于研究,要么搞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审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认识不深,审计基本理论功底不扎实。我们知道,缺乏基本理论支撑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都很难站得住脚,也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重视、加强和改进国家审计基本概念体系和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不仅是我们用真正好的有价值的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促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推进审计理论研究不断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郭台辉.谁的概念史,谁之合理性: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J].学海,2020(1):47-55.

[2] 田心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相互关系[N].光明日报,2020-05-15.

[3] 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 文硕,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4] C. W. 尚德爾.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M]. 汤云为,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5] 陈汉文,韩洪灵.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6] 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3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7] 郭振乾.中国审计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8] 《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

[9]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10] 刘家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5.

[11] 胡泽君.中国国家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9.

[12]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St-

atements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A].1973.

[13] 李金华.中国审计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14] 蔡春,黎明,毕铭悦. 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有关探讨[J].审计研究,2013(3):3-7.

[15] 董大胜.审计本质:审计定义与审计定位[J]. 审计研究,2015(2):3-6.

[16] 孙宝厚.国家审计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9.

[17] 郭忠华.日常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互构——社会科学概念的双重构建模式[J].天津社会科学,2020(1):55-60.

[18] 陈波.逻辑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信息哲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1997—2019年274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研究发现,该领域总体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虽然近两年该领域发文量略有下降,但是文献被引频次依然较高。研究热点上,“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高校”“教学改革”“套路”为研究结构中的网络核心;研究前沿则体现为人文主义视角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重塑和现实需求的平衡;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可从文化价值、现实需求和教学趣味等方面,以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为中心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热点;CiteSpace;知识图谱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teaching; research hotspots;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收稿日期:2020-04-03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体系研究”(18BTY128)。

作者简介:王 菘(1996-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体育研究。

通讯作者:石振国(1971-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休闲体育研究。  自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被正式单独设为体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其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特别是随着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愈加成熟,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愈加丰富,合理借助分析工具对该领域已有研究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有助于后续研究对该领域主要矛盾的把握。

已有研究成果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多聚集在理论构建与应用探索方面,综述回顾类文章较少,且多采用文献阅读方式进行归纳,往往跟随上位概念“教育与学科”方面的研究或作为特定需要而出现。比如齐静[1](2017)从学校体育视角,对开展现状、学生态度、教学效果、归类理论四个方面进行文献评述;杨建营[2](2015)等以浙江工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改反思为落脚点,对武术教学近20年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改革方向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系统了解其发展脉络,弥补了先前定量综述类研究缺乏的不足,清晰呈现当下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长效发展尤为必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得到更精确的检索结果,本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为主题词,并含“教学、课程、课堂、教师、教材”为关键词的思路设置检索式进行专业检索,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剔除“会议”“通知”“与主题无关文献”得到1997—2019年共274篇文献,然后将文献检索出的数据以“Reworks”格式导出,使其符合Citespace软件的处理格式,下载数据时间为2020年3月5日。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计量法:从总体上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2)知识图谱:运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的共现分析、关键词突变分析和时间趋势分析等功能,绘制知识图谱,更动态与直观地呈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演化路径与主要热点。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一个领域的阶段性发文量隐含着那个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以此推算出特定时期的研究动态与学术热点。人们对待新鲜事物的态度往往是经历探索、观望、狂热再回归理智的过程,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探讨也符合这一逻辑。从1997—2019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发文量变化趋势来看可分为四个时期(见图1)。

2.1.1 探索期(1998—2003)

1998—2003年发文量虽始终保持在个位数,但已有崭露头角之势。自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在武术学的基础上被正式确立为一门学科开始[3],相关武术教学模式、教法、内容策略等初探式研究相继出现,这一时期可称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探索期。

2.1.2 观望期(2003—2012)

2003—2012年间总体浮动比较大,出现上升后又回落的特殊趋势,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外部环境和内部规律两个因素。

外部影响。2004年教育部颁布武术教学指导纲要,第一次从中央层面提出武术教育改革思想;2006年国家颁布多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项,极大地增强了学界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各领域应用的重视;2008—2010年我国圆满申奥、办奥给体育事业带来了巨大发展红利,在此阶段体育领域各方面研究均得到高速发展。

内部规律。在这一阶段,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教育视角”“文化传承视角”“训练与人体视角”三大视角中,也开始融入一些新的元素进行教学探讨。但由于该阶段仍处于发展初期,学者在火熱探讨的同时,仍然需要时间观望,这可能是导致2011年前后出现期刊载文量暂时下降的原因,这一时期可称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观望期。

2.1.3 狂热期(2012—2017)

2012—2017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的年发文量出现峰值。经过前期研究的积淀与观望,加之武术申奥失败、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明确质量要求,学者的研究热情被大大激发。这一阶段学者们的研究更加细化,结合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发展现状,在回顾与审视的同时寻找问题与改革路径。秦立凯[4](2013)等指出以往的教学思想没有体现体育传统文化特色,教学方法上割裂了文化多元整体性,进而提出建构技术和文化并重的教学模式;刘文武[5](2015)等提出,武术教育的定位和载体、内容和需求的错位是武术课程边缘化的重要原因,进而提出改革操返拳、保障师资、优化师资结构等发展策略。在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文献呈现数量多、质量高的特征,这一时期可称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狂热期。

2.1.4 冷静期(2017—2019)

2017—2019年文献数量虽有波动,甚至呈现下降趋势,但从图2可见,文献的被引频次在逐年上升,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依然是众多学者的关注焦点。这一阶段文献数量平稳,关注点集中在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嬗变与发展路径上,这一时期可称为冷静期。

2.2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热点分析

热点分析有助于某一领域内研究动态与未来趋势的把握。由于关键词是学者对文章内容的精炼,因此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关键词可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6]。通过关键词聚类和共词软件分析,得到图3聚类时间线图谱:

2.2.1 研究结构热点

根据1997—2019年关键词共现图谱与高频词统计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研究结构上主要有五大热点较为突出:

聚类1标签词为“民族传统体育”,初现时间为2004年,并贯穿截选时段始终。相关研究主要针对于结合学校教学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适当开发和应用。

聚类2标签词为“武术教学”,1998年初现,在整个研究时段都取得了较高关注。该标签突出了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正确认知和健康人格培养,强调教学过程中施以文化关注。

聚类5标签词为“高校”,2000年初现,中心度为0.14,相关研究以技理实践和干预效果为主,聚焦于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主阵地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

聚类7标签词为“教学改革”,初现时间为2008年,主要基于过去20年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分析教学改革体系的建设成效,并指明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聚类8标签词为“套路”,1998年初现,并于2000年后主要以“武术套路”出现。主要探究在轻套路、强应用的改革背景下,武术套路技击性、文化性与方法性共同发展的持续优化过程。

2.2.2 研究内容热点

结合图3与表1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内容进行分析。1997年以来,学界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该领域展开探讨。

例如在教学模式上,吴明冬[7](2017)等充分肯定了“一校一拳”教改模式的价值取向,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开发规划,建立交流评价机制。康戈武[8]等(2014)通过对武术段位制教学指导方案的研究,对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展开进行了实验性探讨。

对教学方法上的研究多集中在1998—2017年之间,近两年热度稍减。在这近20年间,学者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反馈两方面检验了强化教学法[9]、莫斯顿互惠分组法[10]、多功能组合式教法[11]和“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法[12]等具体教学方法,对新时期的教改评估提供助益。

从教学内容来看,既有项目技理的深入研究,也有思想高度的整体审视。例如,李刚[13](2001)等对讲解、演练动作攻防含义的教学效果作了比较性研究,并通过生理和心理角度的双向探讨,指出此项内容安排在套路教学中存在优越性和可行性。张继生等(2017)运用现象学方式,以具身认知视角提出现代武术教学呈现出“生命性、具身性、身心统一性”[14]的具身意蕴。

2.2.3 研究方法热点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性和传承性较强,学界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主要以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为主。

1)以武术散打教学实证研究为例,王宏(2010)通过对比试验发现,运用反馈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15];梁亚东等(2015)提出CDIO工程理念的合作互动型教学模式[16],并在武汉体育学院进行武术散打专选课教改加以验证。

2)在质性研究中,王智慧[17](2007)分析了古今习武的基本程序及规律,提出现代武术教学中存在价值把握和系统性不足等问题。郑佳薇[18](2008)从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多视角审视珍珠球运动,详细阐释了珍珠球运动入选高校选修课的优势及可行性。可见,相关学者的研究以理论为基,以实践检验,二者的结合有力促进了这一领域理论化和实践性的共同发展。

2.3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段时间内,关键词突现即表明其受关注度突增。因此,对这类关键词的分析能够帮助揭示该领域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如图4所示,通过CiteSpace突变检测算法得出突现强度前12的关键词突现网络图谱。

由图4可以发现,“学校武术”和“武术教育”在研究时段的后期产生并延续了突现现象,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受到较大关注。历经二十余年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完善,当前以武术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主要着眼于路径突破和价值重塑两方面。

2.3.1 路径突破

面对学生需求变化和供给错位的實际状况,王稳(2019)等提出,从供给内容、方式、形态和结构模块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新生态”[19]。高旭(2019)等编制了《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量表》,并提出可参考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的结构特征与维度含义,构建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20]。而刘文武[21](2019)等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当代武术课堂存在被动习练、技术“复习”缺乏丰富性等问题,强调要平衡武术发展和学生需求,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2.3.2 价值重塑

面对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所遭遇的文化意义弱化状况,更多学者越发重视从文化价值视角审视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段丽梅[22](2018)等明确指出,“以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知识中心教育使体育教育中学生越来越失去自我,成为数字表征的抽象人。在此‘刺激-反应’话语下,学校武术表现出实践性本体教育缺失的‘去中国’化异化现象”。而徐卫伟(2019)等认为,新时代太极拳课程的价值发生了嬗变,要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挖掘太极拳课程的健康价值和文化价值[23]。潘兰芳[24](2019)等也认为,在桂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中,要“跳出体育本体,内化文化精神”。

3 研究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法,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对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确立以来的相关教学文献进行分析,在CNKI上检索到1997—2019年CSSCI发表的高度相关文献共274篇。得出以下结论:

3.1.1 发文总体趋势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经历了探索期(1998—2003),观望期(2003—2012),狂热期(2012—2017)和冷静期(2017—2019)四个阶段。虽然近两年该领域的发文量出现波动后下降态势,但根据文献共被引的分析来看,被引频次呈现逐年增加、近年稳定的特征,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依然是一个重点研究领域。

3.1.2 研究热点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可从三个视角分别展开:第一,研究结构热点。通过分析图表提取出“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高校”“教学改革”“套路”五大聚类标签词,明确研究结构中的网络核心。第二,研究内容热点。将相关研究归纳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三个方面。第三,研究方法热点。发现该领域以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并重,以二者互相验证促进理论化和实践性共同发展。

3.1.3 研究前沿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体现为人文主义视角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重塑和现实需求的平衡。一方面,针对新科技利用和学生兴趣开发等现实需求进行大胆改革;另一方面,致力于个体和项目本身的文化价值发掘,试图从根本上挽救其文化意义弱化的颓势。

3.2 未来展望

通过本研究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现有研究多以武术项目的教学改革与路径突破为主体,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推广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认为,随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愈发成熟,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可从文化价值、现实需求和教学趣味等方面入手,以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为中心,借鉴20多年来武术教学的研究经验成果,构建针对性教学理论并扎根现实困境进行改革探索,以期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呈现“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格局,为我国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贡献科研力量。

参考文献:

[1]齐静.回顾与展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研究20年[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7-80.

[2]杨建营,邱丕相.浙江工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反思[J].体育学刊,2015,22(5):92-97.

[3]邱丕相,楊建营,王震.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回顾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12-20.

[4]秦立凯,黎小龙,赵先卿.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113-117.

[5]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9):64-68.

[6]邱均平,温芳芳.近五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3种高影响力外文源刊的计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2):51-60.

[7]吴明冬,李政,张萍,等.“一校一拳”教改背景下中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45-149.

[8]康戈武,洪浩,马剑,等.《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0):62-69.

[9]刘殿国.对武术教学采用“强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3):47-49.

[10]张伟霞,李群林.武术课教学中应用莫斯顿互惠分组模式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83-85.

[11]艾泽秀.武术套路运动技能教学改革研究——多功能组合式教法的创新模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64-66.

[12]杨华莉,武冬.武术专项技术课“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2016,39(5):79-85.

[13]李刚,李波.攻防技击性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60-61.

[14]张继生,周惠新,谭腾飞.身体、情境、认知:武术教学的具身性及其哲学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67-71.

[15]王宏.反馈教学模式在散打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97-100.

[16]梁亚东,崔英波,刘国立,等.基于CDIO理念的合作互动型教学模式在散打专选课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2):66-69.

[17]王智慧.传统学武程序与现实教武现象悖论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4):86-88.

[18]郑佳薇.珍珠球列入高校体育选修课程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6):106.

[19]王稳,蒋德龙,李晓华.“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5):123-131.

[20]高旭,柴娇,孟宇.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结构、量表及特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4):99-107.

[21]刘文武,戴国斌.武术教育改革三题:文化·兴趣·掌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8):138-147.

[22]段丽梅,戴国斌.学校武术的传承异化与教育人类学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139-145.

[23]徐卫伟,李英奎.新时代我国高校太极拳课程价值嬗变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7):112-116.

[24]潘兰芳,孙庆彬,周家金,等.论桂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2):207-210.

信息哲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尼采是有史以来被人们讨论最多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的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极深,而且也强烈地影响或改变了许多名人的思想及生活。本文将对尼采哲学的存在主义和超人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现实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尼采、信仰、超人

一、解决信仰“滑坡”

尼采早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现代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可是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我国进入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实现,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西方已经经历过的那种人的异化、精神的匮乏、道德的沦丧已经初露端倪。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也伴随而至。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导致了人们道德的沦丧,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造成了精神的空虚。人们在信仰上出现了断裂,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再完全适应当前的形势,人们在精神上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面对这种精神上的危机,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而如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前车之鉴。尼采的人生哲学虽然在很多方面过于极端化,但是贯穿于他的人生哲学始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表现在:它赋予人生以积极的意义,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宏扬了人的主体性,提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颂扬了人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人的自我超越性、自我完善性;他对基督教伦理、对传统道德、对理性主义的尖锐批判,是对价值重估的伟大尝试。所有这些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都不无借鉴之处。今天,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借鉴一下尼采哲学的合理成分,对于解决人们信仰上的滑坡危机,不无益处。

二、追求个性和创造力

自文艺复兴的浪潮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人们的自由、个性、人文主义也开始广泛觉醒,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愈演愈烈。到了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社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是当代人价值观的默认选项,我们主张每个人追求独立自主的个性,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推崇民主和自由,讲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等。而这些思想的背后,正是18,19世纪,在西方世界这次思想转向的结果,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都是思想的主流,理性主义不再一枝独秀。欧洲的主流哲学思想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以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罗素、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胡塞尔的现象学派、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等等开始出现,而这些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想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情绪感受、快乐和幸福。可以说从外部自然世界,转移到了人类自身。

西方世界思想的这个转向,从关注大自然到关注人类自身,正是从叔本华和尼采开始的,叔本华看到了人悲观消极的一面,而尼采看到了人积极的一面。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我们似乎没办法改变,而尼采认为,生命存在无限可能,我们应该积极去改变和创造。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永远无法摆脱自由。自由是人这个存在,所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我们无法摆脱,人任何艰难和无助的情况下,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而尼采想要告诉人们的是,不要盲目迷信所谓的知识或真理,不要盲从宗教或道德权威;个人一定要有创造力,根据自己的心性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尼采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正值西方文明发生转变的重要阶段,尼采哲学体现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追求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不断地否定前人和推陈出新。

三、尼采的超人哲学

尼采哲学思想中有超人哲学的内容,超人哲学的一个前提是“上帝死了”。谈到尼采的“上帝死了,我们理解为上帝不死,超人就无法存在,而上帝死了,人类就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尼采看来,上帝本身就是有人创造的,“是人类的作品与人造的疯狂”。基督教利用上帝和这样的奴隶道德来麻痹群众,使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彼岸,而尼采所要批判的正是这样的观念,他要宣告上帝的死亡,要宣扬大地的力量,要人们抛弃彼岸,把希望放在人类本身。除了上面所说的这样之外,我理解上帝和超人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虽然上帝和超人都是一种信仰,但是,上帝是永远不可超越的,是高高在上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上帝是“圣化了的精神”,而超人正是不断的超越,而且超越的不是任何外在的东西,而恰恰是人类自己,这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肯定。尼采的超人哲学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从西方现代哲学角度分析,它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也给整个世界带来影响。

首先,尼采所说的超人中的“超”不是超级,而是超越,这个超越其实就是超人哲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超人要超越人类,要超越自己。尼采的超人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方向,或者也可以说成是一种信仰。超越是一种永远不会停止的状态,超人也永远不会僵化,甚至可以说,超人也是一种状态,什么时候超人自我满足,停滞不前,觉得自己已經是万能的,而且不可再超越的时候,那么超人就死了,上帝就又复生了。通过看尼采的超人哲学,我们抛开外在因素可以把超越自我看做是一种人的基本属性,人永远都不能满足现状,安于现状,人的一生就应该是不断的、反复的完成对自我超越的过程。当尼采不得不停止超越的时候,他已经失去理智了,所以,有很多人都把1889年作为尼采人生的终结。同样,当我们作为人在还可以超越,而却主动停止超越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对人的属性的自杀。

其次,尼采本就是一位始终保持着生命张力的哲学家,他的批判锋芒和超越精神始终不曾消退。尼采精通语言学,喜爱音乐,具有诗人的语言和气质,这些都体现在他的哲学著作里,不难想象,他的著作永远都充满着力量和爆发力。很多人都说尼采是悲剧的哲学家,但是他绝对不是悲观的哲学家,这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尼采批判的就是在基督教衰颓的道德观念下产生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虽然尼采也可以说是虚无主义的哲学家,但就像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虚无主义有双重意义:消极的和积极的。前者可视为叔本华的归宿,而后者则是尼采的目标。尼采正是把人的生命理解为“一种冲动、冲创和创造力”,而我的理解,这就是生命的张力。而这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有些颓废的社会和世界,应该是一剂酷烈的良药。

最后,尼采有着深深的贵族情结,这一点无论是从他的生活还是他的作品中都有很充分的体现。我觉得他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贵族的哲学思想。虽然他一生并不富裕,不是真正的贵族,但他始终都是精神的贵族。这种精神贵族的表象和我们古时候的文人墨客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追寻的是更崇高的理想信念。贵族这个词我觉得本身不是一个贬义词,而尤其是对于我们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做一个精神贵族应该是个好事。精神贵族不同于物质上的贵族,不需要丰厚的外在的物质条件,需要的是自己的精神和思考。在现在这个充斥着通俗文化的时代,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不能被通俗文化所侵蚀,可以抱着旁观的态度去观赏,可以理解,但不能沉溺,因为在精神上的沦陷比在物质上的缺失更可怕。

在20世纪,鲁迅、茅盾等人接受了尼采的超人理论,即“人们总是必须跨越他们的前辈”。他们从尼采的哲学中得出的结论是,它席卷了社会上的各种颓废,并积极创造了具有前瞻性的英勇战士。他们为人民的麻木和固执感到难过。他们深感“民族气质的下降已到了极点”,并希望使用尼采的超人学说来改变沮丧的民族特征。如今,大学生已经继承了鲁迅等人的意志,他们也希望利用超人理论来改变人们的自卑感。一位大学生说: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证明,仅依靠传统的中国自我更新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尼采的精神可以攻击非侵略性和稳定的适度和惯性,并完成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此外,一些大学生还将“超人”与人格自我完善和成功斗争联系在一起。他们将超人理解为具有强大创造力的人,生活中的坚强人,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的坚强而伟大的人。人们。一些学生甚至将“超人”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者”进行了比较。一些学生认为“超人”意味着超越自己,与时俱进,超越监禁并树立民主,独立,平等和公民意识。

四、结论

综上,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打破了我们衰弱的神经,带给我们冲击与新生。他向世人发出了“上帝已死”的呼声,宣称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必须彻底摧毁,提出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体系,主张以人自身作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尼采提出的“超人”英雄主义的哲学人生观,提醒我们不做没有个性、没有创见、没有出息的庸人,而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

参考文献

[1]尼采.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5.

[2]尼采.反基督教[M].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24-25.

作者简介:陈捷帆(1997年-),男,汉,黑龙江省安达市,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信息哲学论文范文第5篇

5月,幻想文学的出版重镇——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隆重推出法国当代作家贝尔纳·韦伯(Bernard Werber)代表作《蚂蚁帝国》三部曲中文版。《蚂蚁帝国》三部曲自1991年问世以来,吸引了全世界数亿读者对于地球上的蚂蚁文明,以及它们与人类文明和其他物种文明之间关系的热切关注,被国际书评界奉为“幻想文学巅峰之作”“伟大的史诗小说”“改变读者世界观的天才作品”。该系列作品全球销量千万册,被翻译成了30多种语言文字出版。此次中文版的推出被列入中法建交50周年暨“2014中法文化之春”的文化交流项目之一,成为中法文学交流的一件盛事。

应出版方和法国驻华大使馆的联合邀请,贝尔纳·韦伯于5月21日至28日访问中国,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蚂蚁文明和人类文明

《出版人》:12年来,你一直在观察蚂蚁,蚂蚁的世界为什么如此吸引你?

贝尔纳·韦伯:我从小就开始关心蚂蚁文明了。小时候在祖父母家院子里玩耍时,我发现眼前有一个巨大的城邦,城邦里面居住着人类完全不了解的居民。蚂蚁虽然很小,但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是这样一种在人类看来卑微到直接无视的小生灵,竟然在漫长残酷的物竞天择中生存了下来,而且繁衍得越来越庞大,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们能够建立起有500万居民的城邦。城邦里面非常和谐,它们也有农业、畜牧业、教育业,有严密科学的社会组织分工,有精密威猛的武器,当然也有战争。它们有着完善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很强的感应能力,能够感知到其他蚂蚁所做的事情。一个城邦即使非常大,城邦一端蚂蚁所感受到的东西和感觉,也能够让很遥远的另一端的蚂蚁感知到。城邦里的蚂蚁非常团结。蚂蚁最神奇的一件事情,就是对别人的关爱,它们之所以去关心自己旁边的蚂蚁朋友,是因为它们有一种很神奇的生态制度,我把它称之为“社会喂”,就是给其他正在挨饿的蚂蚁喂食。蚂蚁社会是非常民主的社会。在蚂蚁社会里没有等级制度,也没有元首,每只蚂蚁都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它们和地球和平相处。因为如果它们要搬家的话,它们会把整个城邦全搬走,不会留下任何的污染物。

《出版人》:《蚂蚁帝国》三部曲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斑斓多彩、厚重深邃的蚂蚁文明。蚂蚁的智慧与力量被人类正视并认可,并和人类文明相提并论。你在作品中是如何连接蚂蚁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呢?

贝尔纳·韦伯: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都做过用手指去压死那些小生命,或者揭开蚂蚁窝等类似事情,对我来说这就是两种文明碰撞的开始。

小时候,我把蚂蚁放进罐子里,想观察它们,甚至培养它们。当时我想,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上,把人类关进罐子里面,就像我们对待蚂蚁那样对待我们,那会发生什么呢?所以我从8岁开始写作关于蚂蚁和其他昆虫的故事。其实不管是蚂蚁或者是其他族群的生物都一样,当我们碰到自己不了解的另外一个族群时,第一步是观察它、了解它,第二步开始互相攻击和厮杀,到最后走向联盟。所以我的三部曲也是以人类的故事和蚂蚁的故事作为两条平行线同时发展,第一部是两种文明的相遇,第二部是两种居民开始进入战争状态,第三部是他们进入了和平共处的时代。我想探讨和思考的是地球上各种文明,例如人类文明和蚂蚁文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最后寻求平衡的。地球生态的最高境界是平衡。

悬疑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出版人》:你的作品融合了科幻、探险、战争、科学、心理学、生物学、未来学、悬疑等多种元素,你觉得令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贝尔纳·韦伯:我没有发言权,主要还是取决于读者有没有受到吸引。而吸引读者的关键最终还是看能不能够建立起一种悬疑。悬疑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我也是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学到的。进入悬疑艺术的关键,就是不要一下子给读者他想要的东西。要让读者被吸引,并且一直想读下去,作品需要有足够的张力,并且要在每一次合适的时刻重新掀起一段小高潮,这样可以让人继续读下去,并且充滿激情。

写作就好比恋爱,都需要有刺激,充满惊喜和惊奇,否则彼此就没有吸引力了。在写小说的时候也一样,如果读者知道在某个时刻作家会出什么招数,就不会被吸引了。在一个小高潮所经历的惊喜以后还要继续有这样不断的惊喜,这就是悬疑的艺术,作为一个悬疑小说的作家,我们面对读者应该有的礼貌就是不停地让他感觉到心被悬着,让他不停地有惊喜。这就是悬疑小说的秘密所在。我在每次创作过程中,都告诉自己要不断地提高我的技术,不断地让读者还想回到我的书中来。现在小说的特点是不再有人物介绍那样的场景,而是直接进入到关键的场景中去。我认为读者与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最本质的最有机的关系,它应该是一种直接的、良好的、愉悦的感性体验,而不需要读者有任何的控制和把握。

《出版人》:如果说读者不需要控制,而是直接去体验,那么作为创作者,你如何把握作品的节奏和风格呢?

贝尔纳·韦伯:我尝试过许多种写作的风格。写作的风格和节奏跟音乐很像。我写作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戴着耳机听电影音乐。我作品的风格节奏和我创作时所听的音乐是同步的,我在书的最后一节也揭示了这一点。我列出了一系列我所喜爱听的音乐。我觉得我的句子风格,整个段落的风格,不是说它漂亮不漂亮,而是它应该像我所听的音乐那样有起伏,像音乐一样有美好的韵感。我想最好的风格可能是一种隐去的风格,当我们写得好的时候读者受到强烈的吸引,以至于他眼前所呈现的不再是句子,而是画面。其实我想最理想的一种状态是把我的大脑与读者的大脑连接起来,把我大脑里面所出现的画面和整部电影直接传输到读者的大脑里面去。

要说有一个风格的话,我的写作风格非常简单明了,我尽量用最易懂的词句写作。因为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被孩子们读懂,我也希望我的读者当中也有那种不是所谓的大读者,但是知识非常渊博的读者。所以我使用的是一种普世的语言,使得所有的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够读懂。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作品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都取得了成功,今天又来到中国。因为我的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比较好翻译。

偏爱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

《出版人》:《蚂蚁帝国》三部曲中你设置了很多中国元素,女主角——女记者蕾蒂西亚·威尔斯小姐是中法混血,舅舅埃德蒙娶了一位中国女人凌弥,还引用了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中国谚语,你还多次提到了“平衡”哲学。你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吧?

贝尔纳·韦伯:我从小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灿烂多元的文化。小时候我就阅读过有关中国的作品,像包青天系列小说我都看过。多年来,我坚持每天早晨打太极,从太极中我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呼吸,是一种很好的身体体验和灵修。我最初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从阅读《道德经》开始的,我发现它蕴含了非常多的生活哲学,并且是一种充满幽默感的哲学。《道德经》现在还是我放在床头柜、会经常阅读的书。

上高中的时候,我经常问哲学老师关于中国哲学的问题,老师觉得很奇怪,告诉我说,我们不需要中国哲学,有西方哲学就足够了。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遗憾是过于严肃,而东方哲学里有很多谦卑的精神并且有幽默感。西方哲学教人如何思考人生,更多的是一种脑力劳动,而中国哲学讲究人和自然的关系,注重身体的体验。中国哲学让我最为欣赏的是“阴阳之说”,阳性的能量和阴性的能量是互补的,要达到这种完美状态就得让这两种能量达到最佳的平衡,就是我们所说的和谐。

我觉得这种“阴阳之说”是解决世界上很多问题的办法。《蚂蚁帝国》里我所描述的蚂蚁文明和人类文明也在寻求平衡,蚂蚁的文明是阴,人类的文明是阳;蚂蚁很小,人类很大;蚂蚁是一种冷的能量,人类是一种热的能量。这两种文明的对话就是要让阴和阳达到最佳平衡,最终达到和谐状态。所以大家与其把我的作品称为科幻小说,还不如叫哲学幻想小说,我认为更合适。

上一篇:哲学思考论文下一篇:哲学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