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

2023-08-17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摘要:时代的进步预示着技术的发展,身处信息时代,人们清晰的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秉承着一切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人们对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愈发的看重,但由于之前长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忽视,导致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新课改也在不断的完善,其中所提倡的三大学习模式之一——合作学习,对学生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合作能力及学习技能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本文主要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当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因为其已经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一定程度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因此,对于学生们来说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学习以及创作能力才能更好的驾驭信息技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方法,用学生们最为喜爱的方式授课,比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是现在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究其原因,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沟通合作,既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他们得到全身心的素质发展。所以教师需要认识到当前社会关于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构建出一个适合信息技术的体系。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以整个小组为一个整体完成教学任务,并获得团体成绩以及评价的教学活动。这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非常有利于学生们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此外,小组合作的方式也能一定程度提升孩子们的群体责任感,进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最终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管理与运用

2.1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管理

2.1.1合理分配合作学习小组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去提高孩子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一些问题,因为孩子的眼光里会有优等生与差等生之分,所以优秀的总不希望和差的在一个小组,这就造成了各个小组之间的实力不平等,即使平均分组,那些差一点的孩子也无法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会遭到损伤。所以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说,怎样分配是一个关键点。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采取自愿的方式,但要确保每个小组内都有各个成绩段的孩子,即要有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也要有弱的学生参与,这样才能互相帮助,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分配完小组后,还要民举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小组的相关活动;其次,虽然组内成员都有各自的任务,但是这种任务分配并非保持不变,这还需要教师以及组长根据成员们的日常表现以及近期成绩等来调配,比如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发现某些小组成员不能胜任现有任务,祖航或者教师就可以根据现下情况适当的进行成员的再分配,而后在课堂之中也要对这些成员多加专注,适时的提供帮助,尽量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1.2科学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整个班级的掌控者,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完善,在新兴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引领者,两种教学模式的不同所需要老师掌握的技能不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合理的安排对学生的有效地任务,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们综合素质能力。比如在《美化文档》这一节中,根据难易程度分配不同的任务,有的成员搜集材料,有的成员操作,有的成员演示等等,在小组进行交流操作完以后,小组再派出代表到讲台上应用多媒体演示他们小组的课程作业结果,这样对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大有裨益。

2.2具体运用

2.2.1开展小组合作竞争

一般情况下,小组与小组之间是平等的,但总归是存在着竞争,教师们应该合理的利用这种竞争从而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老师们可以在上课前,可以将学习的内容及要求公布出来,让每个同学都清楚,之后小组的答案也会公布出来,让所有的同学们去判断答案的正确性,然后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作为最后评价的依据,以防止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在完成之后,根据具体合作情况,评出“最守纪律小组”“最佳合作小组”“发言最积极小组”等等,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都给予一定的表扬,通过评比,可以让学生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效率。

2.2.2科学合理进行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们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我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们实行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同学们能够得到老师们具有针对性和鼓励性的评价,还具有全面性和指导性,教师们通过观察每一个小组学习的情况,相应地做出不同的评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各个小组之间相互学习,从而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动手能力。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对于课堂上的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也是教师们在评价中应该注重的一点。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去观察学生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程度,以便能够更好地对同学们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同学的学习,也能够更好的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为了使教师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所以教师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书面的评价,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好处,并且通过自评及互评来让同学们了解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带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

综上,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身为教师,应该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方能确保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2):36-37.

[2]王谦. 基于探究式學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刘尧.小学信息技术课编程素养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8(32):89-90.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自《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以来,越来越多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开展项目学习,尝试将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落地。但是,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过程远比任务驱动式学习有难度,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完成有意义的信息技术项目,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 项目选择的问题

1.项目的真实性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有教师将虚假的项目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科表面知识的传递。这种无视学生的真实感受、流于形式的项目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意愿,较难激发学生进行有效探讨与深入思考。例如,以“古人玩手机”开展讨论的项目,教师要求学生分析古人应用信息化设备的行为(如右图),试图让学生理解信息的作用,以及信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这样的项目设计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也只是博学生一笑,因为问题是立足于非真实的情境之中,所以无法进一步开展项目讨论,更无从开展项目成果交流。这类项目对于教学而言,实际上就是舍本逐末,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2.项目的开放性过大

项目的开放性与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但在项目设计中,过于开放性的项目,不利于学习成果的聚焦,很难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得到及时支持与解决。例如,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有教师选择了“校园AI解说员”项目,设计了四段四步十六环节,分别从项目方案设计、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素材制作和教学设施准备方面开展教学。

教师在陈述中说道:考虑到项目的开放性强、容量大,所以將项目分拆成两节课。如果学生对象是初中、高中或职业教育学生,这种问题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一节课只有40分钟,每周一节课,16个环节分到两节课中,平均每5分钟就需要开展一项活动,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将疲于奔命,个性化学习思考与学习时间必然会严重不足,这将导致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与空间无法保证。同时,一周一课时,会导致前一节课的内容与下一节课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即使一周两节课连起来,过大的任务也很难完成。

3.项目的导向性不妥

在项目选择上,趣味性强的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选择时也要权衡利弊,要围绕教学目标,不能盲目追求让学生喜欢,让学生有兴趣。有时过度关注趣味性,会忽略项目对学习的正向引导作用。例如,如果将“写字机器人”体验项目运用于课堂,必然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但也可能会促使部分学生购买,并在学习中使用。以“写字机器人”应付作业会让学生学会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这样不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的批改时间,更会掩盖教与学的真实性,耽误教学反馈的最佳时机。

● 项目选择的依据

1.项目的真实性

项目的内容设计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基于真实的项目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活动,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学技术”与“用技术”有效融合。

例如,开展“探究微信运动”项目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微信运动已悄然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智能设备记录的运动轨迹数据上传到相关服务器,上传数据的所有权与处理权如何界定?微信运动步数是否涉及隐私泄露,从而存在安全隐患?各种刷步数的APP这些“技术手段”背后反映了什么?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手机等设备如何获取用户的运动数据。学生通过分析明确,相关公司通过对用户实时的定位和运动轨迹数据,可以大致推断出用户的年龄、职业、活动范围、活动规律等信息,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从而获得用户数字画像,然后针对不同的用户有选择地投放广告,挖掘更多的商业价值。

通过此项目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在线社会存在的意义与积极影响,体验发掘数据的更多价值,对在线社会下产生的伦理冲击、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初步了解,进一步确立正确的安全观。

2.项目的适用性

项目的适用性是指在项目学习时,该项目在当前教学环境中是否适用,在组织教学时是否可靠与稳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否能完成。

有真实性的项目不一定都适合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项目受学生的地域分布、学习环境、家庭条件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的限制与影响。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规划出行方案”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出行的方式、出行的地点以及相应的APP应用于教学,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适用性。对于乘坐过飞机或有强烈意愿乘坐飞机的学生,可以选择“飞常准”APP,借助其提供的一站式、多元化航班线路的查询、机票预订与支付、值机等规划借助飞机出行的方案。对于乘坐过高铁动车或有强烈意愿乘坐火车出行的学生,可以选择12306 APP,借助车票查询、在线支付、改签、订单查询和联系人管理功能,规划借助铁路出行的方案。对于希望在市内游玩、能精准掌握公交车时间的学生,可以选择“掌上公交”APP,借助公交出行平台的线路规划、候车查询、站点换乘等功能,完成出行方案的规划。此外,还可以开展漫步与骑行方案的规划。总之,交通出行是每个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学生群体,在规划出行方案时选用相应的APP应用于教学,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适用性。

对于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用开创性的项目,培养创新性思维,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对于信息素养一般的学生,选择应用性强的项目,可以提高信息系统使用度,提升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对于信息素养偏弱的学生,可以选用更具普适性的项目,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适用性。

3.项目的有效性

项目的有效性要求项目必须蕴含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渗透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有效性保障了项目选择的正确性,也确保了项目的达成,使教学更具有真实意义。项目的有效性是教学实施中学科知识传授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例如,笔者根据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材中的《身边的新技术》一课,设置了“走近聪明智慧的门”项目,让学生通过尝试“聪明”门的打开方式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通过绘制“聪明”门的工作流程了解信息系统的一般工作过程。通过多次尝试、规划设计、分享交流的方式,使“走近聪明的门”这种源于生活的项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成果又回归到生活之中。

● 项目的收集遴选

1.收集学生身边的项目

学生身边听得见、看得到的项目,其真实性与可行性较强,有利于开展教学。因此,教师在寻找身边项目时,可以从项目涉及的人和领域等要素切入,寻找与教学目标合适的项目,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右表所示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会广泛接触的项目,学生有过程的体验,也就会有较深的感受。学习与应用身边的信息系统,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为他们快速、顺畅地融入在线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2.遴选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项目

教学不应拘泥于教科书的文本界限,教师应走出课本,走进真实的信息世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项目,探究信息系统内在的数据与算法,调查真实的信息系统带来的社会影响,并将这些“活生生”的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

例如,“给家中长辈推荐公交APP”项目,就是要学生考虑如何帮助老人使用手机APP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在学习此项目时,会选择不同的公交APP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择易操作、功能强的APP,同时还能培养遴选、判断的能力。

3.落实德育渗透的科技项目

教材的内容要展现出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内涵。信息科技在发展、创新和应用的过程中,不但体现出科技精神,还蕴藏了人文精神。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科学思维与人文意识的共同培养。

例如,中國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搜索、整理相关信息,并注重与国外的技术进行横向对比;在制作探月工程电子作品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力与自豪感。教师要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切实把“学技术”与“用技术”的理念有效融合。

项目教学的本质是教学,学习项目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在项目选择中,教师要注意问题提炼、条件限定、材料处理、结论分析,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项目的开放程度,在项目设计中凸显“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理念,从而让项目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熊璋,陆海丰.信息系统与社会·情境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熊璋,杨晓哲.信息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方其桂.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的项目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Z3):75-76.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一)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二)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 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 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 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 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 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 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 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 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 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 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 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 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 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 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 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 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 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 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 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 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 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 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 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 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 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 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 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 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 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 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 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 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 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 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 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 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 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 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 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一、领导重视、周密安排、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培训工作为认真完成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任务,学校高度重视,将培训工作做为一项大事来抓,并根据教师信息素养及各校设备的实际状况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要求所有参培教师能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并能运用学得的知识,制作电子演讲稿、简单的课件、个人主页,并学会运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教师反映良好全体学员对此次培训也一致反映很好,认为此次培训虽然大家累了一点,但非常值得,不仅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对学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实实在在学到了不少信息技术知识,对指导今后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精讲多练,培训效果突出此次培训工作时间紧、内容多,在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深入了解,统一步调,全面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从统一规范的开关机讲起,加强了Windows操作系统认识与操作,直至网络浏览、下载信息、收发Email等等,没有疏忽对任何一个学员的要求,尤其是严格出勤考核,以确保培训学时和质量。在培训期内,所有学员都顺利通过了单元测试,成功的注册了Email和个人主页地址,并进行了有效传载,切实地掌握培训的主要内容。

2、课间指导,课后研讨,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以前我们长说,“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常流水”。为此,每天课后,我们都要针对讲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商讨,寻求解决办法,调整教学计划,第二天及时改进授课方法。

3、提供素材,拓宽培训知识面,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电脑培训不同于其他学科培训,更注重于实际操作,培训中为了使学员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我们收集准备了大量教学素材:word文稿、excel表格、PPT课件、flash动画以及网页制作的图片、影片、声音等等。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每年一届的全国电脑制作比赛已经开展了十一届,而电脑制作中的小学电子报刊项目在我校联合办学以来也已开展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以及联合办学后农村小学的特征,在除信息技术课以外的小学电子报刊第二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学生方面阐述,主要是树立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意识;从兴趣方面阐述,主要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从课外时间方面进行阐述,主要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相互合作方面阐述,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电子报刊的制作能力,提升了我校在电子报刊制作上的竞争能力,为学校争得了较多的荣誉。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小学电子报刊 实施

小学电子报刊制作是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一个项目,它是全国性的比赛活动。根据需要,我校开展了小学电子报刊制作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每周

二、四下午4:45至5:15及周三下午4:05至5:15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第二课堂项目及时的到达指定地点参加第二课堂训练。由于训练时间短,有时其他科任老师在第二课堂时间前留一下学生、布置一下作业等就会耽误学生第二课堂的时间,往往使学生较难及时的到达相应的地点进行训练,小学电子报刊兴趣小组也不例外,这样就更加少的训练时间。为了在有限而短暂的时间里更有效地把学生训练好,做到在需要上“战场”时拉得出去、打得响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选择了自主学习,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性。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教育主体发展为依据,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自励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一.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电子报刊第二课堂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意识

以教育者为主体,即以学生为中心,是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原则。在开展自主学习前的电子报刊第二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以封闭沉闷的“一言堂”来灌输知识,是硬塞式。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建立“多言堂”,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建立良好的师生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注①]。由于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与自身因素影响的特点,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首先要有一个自主的学习目标,一开始的自主学习,往往是一个较被动的自主学习,这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当学生逐渐增强了自主意识时,也就相当于养成了相应的习惯,那时的自主学习才算是自觉、自励、自控的自主学习。

参加电子报刊制作的学生,都是从每一个班精挑细选出来的,特别是在语文方面更有一技之长,他们的想象,写作能力是相对较优秀的。虽然他们有这样的一个光环,可毕竟是小学生,他们还是在自控、自觉能力方面较弱的人,为此我结合实际,在选定好人员之后,我先给他们定了一个一周目标,要求一周内每人交二个定题材的二百字左右的文章,必须是用电子文档,不可交纸质文档,这样即可以要求他们写作,又可以从简单的输入文字着手,以提高他们的电脑的兴趣,也能锻炼写作,毕竟文章文字不多,这样逐渐以被动的自主学习目标来增强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兴趣为动力,促进学生电子报刊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就是以兴趣为特点的活动小组,没有相应的兴趣,第二课堂很难发展的,特别是电子报刊制作,那是一个长时间的训练制作过程,从选题、定题、写作、找素材、加工、制作、修饰、修改、整体合理搭配等等。选题是关键,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题,由老师给出全国电脑制作的大主题,学生自己围绕着大主题设计自己的题目,每人把每次的题目设计好后向老师讲解创作意图,最后结合实际,由老师确定是否定题,如不行,由学生再另行选题,虽然有时难以选题,可是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所选取的题材,即一次不行,他们也会继续选题。因为在选题不成功时,由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南,指引他们一定的范围,他们有了目标,又重新燃起了对选题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情感。在选题的过程中,学生难勉会遇到挫折,老师能及时的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个自主学习者在自主参与过程中找回自我,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自主学习情感的发展。

三.以课外时间为主,全面促进学生电子报刊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的电子报刊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时间,一周三天,每天半个小时,有时还不够半小时,这样的时间是无法保证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的。为了让学生能在电子报刊制作上效果更好,能把电子报刊真正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以课外时间为主,把课堂上的重点理论,操作实践在课外花时间巩固消化。这样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里,没有老师的督促下能自觉、自控、自励的进行学习,自主设计制作。为此,在第二课堂上着重把相应的重点知识内容讲明讲透,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同时,寻求家长的支持,能参加电子报刊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学生的成绩都是不错的,思想上都比较听话,我与家长们提出建议,请他们督促自己的子女在做完作业,预习完课文后,每天花1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制作电子报刊。

2 有了家长的监督,加上学生的兴趣,自信与自觉的能力,学生能更自觉的自主学习,从而全面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在制作《心灵的色彩》时,我与罗媛云同学的家长沟通,让他们监督以及帮助罗媛云同学,罗媛云同学她很自觉的在做完作业后,打开电脑,把作品逐步完善。同时,如果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可以随时拔打老师的电话,与老师一起探讨,把问题当天解决,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以相互合作为契机,充分调动电子报刊第二课堂自主学习积极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学生发挥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在碰撞中谋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应该让学生学会互相之间倾听不同的心声,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注②]。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参与的能力,要让他们学会自我找素材、自我写文章、自我运用powerpoint2003及自我设计版面的综合制作电子报刊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会取得更加好的成绩。学生在制作电子报刊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制作前期的材料方面,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相关的材料互相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解决收集素材的难题,为后期的制作奠定好框架,增强后期努力的自信,促进积极性的提高,有了积极性、动力会更足,有动力、目标才会更近,最后成功的机率会更大。

504班蔡奕淇同学在制作《五味童泪》的电子报刊作品时,开始收集学生有关童泪的文章,觉得很难,不知如何下手。文章不可能全部都自己写,那怎么办?只有与同学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收集到更好的素材,我建议她回去在班里与几个要好的同学,以及其它年级的好友、同学的同学一起合作。因为蔡奕淇同学既是班干部,又是学校学生干部、少先队大队长、广播站成员及红领巾督察员。这是她的优势,可以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她与各个方面的同学、朋友一起商量、探讨、写作,收集各素材,结果她用了三个星期就收集了较多的素材,这些都无形中增添了她的兴趣、自信、勇气及积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迈出了第一步,才会走得更远。结果她的作品在镇的电子报刊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市的比赛中获得第六名(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402班何怡慧同学制作的《让亲情再无距离》也是充分发挥了集体合作的力量,不过她发挥的更多的是家庭亲情的力量,电子报刊制作,如果得到家长的支持会更加有利于整个制作过程,对结果影响也是甚大的。在前期的收集材料中,我在放寒假前就把相关的任务所需要的素材就给她有个简单明了的交待。她在寒假期间,与父母一起合作,把寒假教父母上网

3 购买春运火车票、网上购买年货、春节期间网上拜年,网上共享新年收获等的心得体会、所感所想都记载下来。她教父母学电脑、用电脑,与一家人一起其乐融融的过大年,把这些贴近生活的东西用来作为电子报刊的内容,这是她的作品里的一大亮点。有了家人的支持,老师的帮助,同学们的协助,她的作品比其他同学都先完成,在完成后,还非常积极的不断修改完善,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能做到这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最后她的作品在镇的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在市的比赛中获得第二十名(注:全市获奖电子报刊只有三十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促使她今后在

五、六年级参加电子报刊第二课堂方面会有更大的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也促使她更加自觉、自信、自励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后,也会对她在其它科目的学习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电子报刊制作过程中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更大的效果。当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之后,他们会更主动的与人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下更主动的学习,更乐意的学习,学习状态效果会更好,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促使他们在其它科目,其它学校活动方面更积极主动的参与。通过参与,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以达到提高电子报刊制作的水平,为今后的电子报刊制作方面制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注①]引自《教育信息技术》2009第9期第31页 有删节 [注②]引自《教育信息技术》2009第9期第32页 有删节

参考文献:《教育信息技术》期刊

《论自主学习的内部机制、模式及其实施》 李红美

《自主学习———制造“好玩”的数学》 陈家婷

上一篇:师风师德学习计划下一篇:工商管理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