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原因范文

2024-05-12

事故原因范文(精选12篇)

事故原因 第1篇

1厘清原因,对症下药,时时提醒自己和学生们

分析清楚了原因才是避免事故的前提和保证,一般的有如下几点。

1.1、孩子们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不听老师的话造成的。一般我们的体育就是在室外上课,孩子们的自由有了极大的发挥和发展,组织性和纪律性不强的孩子们就会表现出来,做一些与课堂内容和要求没有任何关系的自由活动,这些活动就会不受监督,失去控制,就会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故。你比如说课堂本来是叫孩子们做操,可有的孩子学会了,就去玩单杠, 结果是把胳膊摔折了,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所以在上体育课之前就要对学生做严格的要求,不能无视教师的说教,保证孩子的活动限度。

1.2、我们的教师组织不合理造成的。 例如在投铅球时,我们强调了注意安全的时候,但是学生们的距离比较近,容易出现躲闪不及时的状况。再就是打篮球时前期的热身不够彻底,以至于学生们出现崴脚的情况,出现混抢篮球的情况,身体碰撞比较激烈,出现不该出现的情况。假如我们有比较细致的安排,就不会有问题了。

1.3、孩子们由于能力有限造成的事故。一般的孩子们都会很愿意上体育课, 都很兴奋,就会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动作,也比较容易受到伤害。比如单杠上的动作,对自己估计不足,就会出现掉杠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极易引发事故的。所以要对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教育,防患于未然。

1.4、场地器材不可小视。比如场地坑洼不平、沙坑里有石头、碎玻璃片子、鞍马腐朽、单双杠支架锈蚀不稳定如此这些都有可能引发课堂伤害事故。

1.5、孩子们之间的竞争也会引起事故。篮球、足球、沙包、小游戏等等因为孩子们的争球、争胜负,也会引发伤害事故的出现。

1.6、意想不到的事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是有的,你比如跑步时出现的意外摔倒,下游戏时的意外摔倒等等都会发生, 但这是我们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尽力想到,给孩子们说明白要注意的一切事项。

2处理对策

2.1我们教师的安全这根弦一定要绷紧,不能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在每一节课之前都要想到隐患在哪里,如何去避免, 做好各种预防措施。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任何事故,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不能有任何的麻痹思想,疏忽大意。坚决把这些问题消灭在课前。作为教师要完全负起自己的责任。要把孩子们放在第一位,合理合情合法执教。我们要做到备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教学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要有果断英明的决策,教学方法要恰当, 要有预见性,对自己的教学器械、场地要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严格要求孩子们遵守课堂纪律,不做出格的事,不做危险动作,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2.2孩子们要养成一种互相保护的优良习惯。我们要对孩子们进行团队意识教育,增进孩子们的友谊,促进他们的交流,养成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习惯。遇到问题孩子们之间就可以相互提醒、互相保护、互相帮助,进一步把事故减少。

2.3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必不可少。我们要尽力收集一些课堂上出现过的实例,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并且不断加强。叫啊孩子们知道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处理,不再盲目的去完成任务,就会减少出现事故的几率。这样对我们的对体育课堂有帮助,对孩子们学习其他课程也会有极其大的作用。另外我们也要在我们的黑板报,校园广播,各种展窗,学校校报上进行宣传,叫我们的孩子们增强安全意识,人人都能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的个人保护、他人保护、救助能力。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勤检查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确保其安全性。在我教学的这些年中有好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场地有问题,器材老化,没有及时更新处理,造成了安全系数的降低而造成了一些不该出现的事故。比如12年的一个学生跳沙坑时被玻璃拉伤脚。操场上的小砖头学生踩上去滑到的事故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作为体育教师要做到勤观察、勤动手、勤体验。

2.5课前热身极为重要。体育课和其课程可是不一样的,在进行该课的活动之前有一些时间是需要做做热身的,热身后的一切活动就会流畅自然,不会因为没有活动开而造成动作不协调,甚至是造成事故,比如上篮球课前一定要热身,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把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尽量去避免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

2.6我们和孩子们都要有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当事故发生后,就要求学生和教师要具有常见伤害的处理能力,从而使事故发生后的伤害降到最低。教师平时要加强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并通过体育课和理论课向学生传授。还可以请学校的校医到班上做一些讲座,提高学生的自救和他救的能力。

总起来说,体育课上的安全问题是体育课的第一要务,作为体育教师要常思、 常抓、常新。不能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做到时时说,事事说,苦口婆心,不厌其烦, 才能让体育活动的伤害事故发生率下降, 才能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能真正得到健康。

摘要: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原因,找对症结,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一些伤害事故,这是最佳的效果。体育成绩已纳入中考,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既要成绩又要保证学生们的安全,有一定的难度,是一个小小的难题。这里分析一下形成事故的主要缘由和相应的预防措施。

触电事故的原因 第2篇

②缺乏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

③输电线或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当人体无意间触及带电的裸露导线或金属外壳时就会触电。

常见的触电方式有单相触电、两相触电和其他触电三种。

单相触电是指人站在地面上,人体某一部位触及一根相线(火线)或接触漏电的电气设备而造成触电。大部分触电属于单相触电。单相触电又分为中性点接地和中性点不接地两种。如图258 (a)所示为中性点接地的单相触电,电流从导线经过人体到大地,再从大地流回电源形成闭合回路,此时人体承受220V相电压,这是十分危险的。这类触电大多发生在日常用电器的开关、插销、吊灯的软线以及收录机、电视机等用电设备,主要是由于设备损坏或绝缘不良,使带电部分裸露而被用电者触到,以及在清扫时用湿布擦拭带电的电气设备,或不按规定任意摆弄、拆除带电的电气设备而引起的。

两相触电是指人体同时触及两根相线(火线)。此时加在人体上的电压为380V线电压,这种触电最危险。

其他触电方式包括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感应电压触电和剩余电荷触电等。

当带电体接地且有电流流入地下时,电流以接地点为圆心向四周扩散,在周围土壤中产生电压降。人在接地点周围,两脚之间出现的电压称为跨步电压,由此引起的触电事故称为跨步电压触电。高压故障接地处或有大电流流过的接地装置附近都可能出现较高的跨步电压。离接地点越近、两脚之间距离越大,跨步电压值就越大。通常,距带电体10m以外就没有危险了。

当运行中的电气设备绝缘损坏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接地短路故障时,接地电流通过接地点向大地扩散,在以接地点为圆心的一定范围内形成分布电位。当人触及漏电设备外壳时,电流通过人体和大地形成回路,由此造成的触电称为接触电压触电。

当人触及带有感应电压的设备或线路时,造成的触电事故称为感应电压触电。例如,一些不带电的线路由于大气变化(如雷电活动)会产生感应电荷。此外,停电后一些可能感应电压的设备或线路如果未接临时地线,则这些设备和线路对地均存在感应电压。

事故原因 第3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11-01

我院自2003年3月——2009年12月共救治了1832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629例,死亡136例。回顾性的总结七年来颅脑损伤死亡病例。对死亡原因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防治措施,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本组死亡患者男性:86例,女:50例,年龄11岁-83岁。

1.2 CT扫描 脑挫伤42例(30.8%),颅内血肿37例(27.2%),脑挫裂伤全并颅内血肿92例(67.6%),合并其它部位损伤39例(28.6%)。

2 结 果

2.1 死亡原因 死于严重的脑挫裂伤和脑水肿59例(43.3%);原发脑干损伤33例(24.2%);肺部并發症36例(26.4%);心功能不全7例(5.1%);应激性溃疡4例(2.9%);高血糖12例(8.8%);肾功能不全2例(1.47%);合并伤所致的创伤性休克6例(4.4%),其中包括1例颅底骨折后口阜耳大出血。

2.2 死亡患者伤性 入院时,GCS评分,3-5分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69例(50.7%),GCS评分6-8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42例(30.9%),GCS9-12分中型颅脑损伤死亡15例占(11.1%)。

2.3 患者死亡时间 <24时死亡:36例(26.4%);伤后2-3天死亡41例(30.1%);伤后4-7天死亡29例;伤后8-30天死亡11例(8.1%);伤后1个月死亡9例(6.6%)。

2.4 死亡患者年龄 136例死亡患者中<10岁的3例(2.2%),其中2例死于严重脑挫裂伤和脑干伤;1例死于呼吸衰竭;10-20岁的6例(4.4%);4例死于脑挫裂伤和脑干伤,2例死于肺感染和呼吸衰竭,21-40岁死亡39例(28.6%);41-60岁死亡46例(33.8%);>61岁死亡32例(23.5)。

3 讨 论

本组资料表明,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为脑挫裂伤,脑水肿及脑肿胀所致的颅内高压,造成不可逆的脑干伤,因此,加强院前抢救,及时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及降颅压,预防治疗脑水肿、脑膨胀,积极控制颅高压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亚低温治疗是较佳的脑保护效果,颅脑损伤的预后除取决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外,还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的处理及手术时机的掌握,对于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应该特别强调合并伤早期的诊断及处理,合并伤是部分颅脑脶伤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颅脑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时常因患者不能主诉,易漏诊并加重脊髓损伤。创伤性休克是颅脑常见的并发症,抢救中一旦发现血压下降,应该立即想到并发内脏损伤的可能,积极寻找原因。常见内脏损伤是肝、脾破裂、肾挫伤、血气胸、骨盆骨折、腹膜后大血肿,一旦发现原因,立即予以根除阻断因脑灌注不足导致脑缺血、缺氧的二次损伤。

触电事故原因分析 第4篇

关键词:事故,原因分析,整改意见

1 事故经过

某厂酸洗车间工人李某用电动葫芦吊装满料的“槽框”进行酸洗作业, 站在酸洗槽边上, 右手握电动葫芦手电门操作按钮, 把“槽框”放到酸洗槽中后, 伸出左手摘钩, 身体倾斜, 左脚滑落入酸洗槽中。致使溅起的酸溶液又恰巧落入手电门操作按钮里, 结果造成铁壳手电门短路, 致使外壳带电, 瞬间李某被电击伤。当同班工人赵某发现后, 就立即将刀闸开关拉下切断电源。于是工人王某、张某等人将李某从酸池中拽出, 经多方抢救无效死亡。

2 事故调查结果

2.1我们到达现场时手电门金属外壳内部还未干。断电后, 采用万用表欧姆档测量手电门金属外壳和相线之间电阻为零。送电后, 测量手电门金属外壳的对地电压为220V。2.2断电检查接线, 该电动葫芦手电门控制电源直接采用电网电源的两根相线, 线电压为380V。2.3电动葫芦手电门是金属外壳;2.4电动葫芦手电门金属外壳未与电网电源的接地线PE连接。

3 原因分析

该电动葫芦的配电系统图, 见图1。图中, 手电门控制电源直接采用电网电源的两根相线供电;Q10为地面总电源开关, 是自动断路器, 额定电流为40A, 瞬时动作整定电流为400A。电动葫芦上未设置断路器。人体电阻按GB/T 13870.1-92《电流通过人体的效应第一部分:常用部分》的规定, 干燥情况下, 接触电压50V时, 人体阻抗为1450Ω。接触电压220V时, 人体阻抗为1000Ω。事故当时, 人体已滑落到水中, 不是干燥情况, 人体电阻可按500Ω考虑。不考虑各个连接部分的接触电阻 (包括人体与“地”之间的接触电阻、鞋袜电阻) , 接地电阻R0为4Ω, 不考虑接地电阻随环境条件 (温度、季节等) 的变化。此时的短路电流大约为220÷ (500+4) =0.437A, 这个短路电流远小于自动断路器Q10的瞬时动作电流400A×1.3=520A, Q10不可能动作。赵某拉断刀闸开关Q10, 李某触电时间起码已超过1分钟。远远超过GB/T 13870.1-92《电流通过人体的效应第一部分:常用部分》的规定心脏致颤电流值500m AS.。触电电流较大, 触电时间长, 是李某死亡的原因。

4 可能采取的方案的安全性能分析

4.1 手电门控制电源采用不大于50V的特低电压ELV。

“低压不大于50V”应符合GB16895.21-2004第4-41部分规定的SELV、PELV、FEL系统的任何一种形式。我们采用设置、维护成本很低的FELV系统。采用一个普通降压变压器的次级为一只手电门控制电源供电;次级一点接地, 变压器初、次级电源的导线采用有绝缘外护套的三芯电缆 (都有接地芯线PE) ;次级电源为FELV系统。接入PELV系统电路的触点, 不必采取附加绝缘。FELV系统应采取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手电门外壳防护等级至少为IP××B, 有直接接触电击防护功能;手电门金属外壳接地 (与变压器次级电源的接地线PE连接) 、变压器次级设置断路器Q11做间接接触电击防护, 见图2。按上述分析, 图2中的短路阻抗为0.108Ω;短路电流约为36÷0.108=333A, Q11的额定电流为10A, 瞬时动作电流为100A×1.3=130A, Q11能够动作。如果, Q11因为故障不能动作 (这是可能的) , 加在人体电阻上的电压为36V, 接触电流为25m A, 根据GB/T 13870.1-92《电流通过人体的效应第一部分:常用部分》的规定, 正常人体长期通过30 m A的电流值, 不能导致心脏致颤, 对人体不构成威胁。4.2电动葫芦手电门控制电源采用380V电网电源。手电门金属外壳接地 (与变压器初级电源的接地线PE连接) , 采用自动断路器或漏电断路器自动切除供电的TN系统, 有以下缺点:潮湿环境手电门有麻电感觉;自动切除供电失效时, 手电门金属外壳上的对地电压为220V, 是危险电压。4.2.1采用自动断路器自动切除供电的TN系统。手电门金属外壳与与电网电源的接地线PE连接, 自动断路器Q10是否能够动作呢?图1中, 手电门电缆长度20m, 相线和接地线截面为6mm2, 电阻 (铜) 为0.054×2=0.108 (Ω) ;起重机到供电变压器相线导线长度800 m, 截面为35mm2, 接地芯线为相线截面的一半, 这一段相零回路电阻 (铜) 为0.394×3÷2=0.591 (Ω) , 总相零接地回路电阻大约为0.700Ω, 短路电流约为220÷0.7=314A, 小于自动断路器Q10的瞬时动作电流为520A, 我们还未考虑各个连接点的接触电阻。因此采用自动断路器Q10自动切除供电的TN系统, 自动切除供电不一定可靠。4.2.2采用漏电断路器自动切除供电的TN系统。手电门金属外壳接地, 漏电断路器正常无故障时, 金属外壳与相线相碰时, 能够自动切除供电。漏电断路器故障时, 可能不能够自动切除供电。

5 整改意见

5.1 手电门采用特低电压 (ELV) 系统供电, 包括FELV系统;

理由是:5.1.1符合JB1036-2008《电动单梁起重机》和JB/T3695-2008《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和《检规》的规定。JB1036-2008《电动单梁起重机》和JB/T3695-2008《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4.4.1.4规定, 手电门操纵时应采用低压 (不大于50V) 控制。5.1.2电动葫芦手电门控制电源采用380V电网电源时, 金属外壳接地, 采用自动断路器或漏电保护器自动切除供电的TN系统, 不是本质安全的;因为自动断路器或漏电保护器有失效的可能, 且在潮湿环境中有麻电的感觉。5.1.3 GB16895.21-2004规定, 特低电压 (ELV) 是直接接触和间接电击兼有的防护, 漏电保护器保护只能是附加保护, 不能代替LEV的特低电压防护。5.2手电门的外壳采用坚固的绝缘外壳, 意外的碰撞不应导致破损。手电门的外壳有直接接触和间接电击防护的作用。FELV系统的带电导体是不允许直接或间接触及的。手电门的外壳是金属外壳, 不自动切除供电, 可能间接触及FELV系统的带电导体。如果该起重机的手电门采用特低电压 (ELV) 系统供电, 采用坚固绝缘外壳, 这起事故不会发生。

参考文献

[1]GB5226.2-2002, 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32部分:起重机械技术条件[S].[1]GB5226.2-2002, 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32部分:起重机械技术条件[S].

[2]GB/T3811-2008, 起重机设计规范[S].[2]GB/T3811-2008, 起重机设计规范[S].

[3]GB6067.1-2010,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一部分:总则[S].[3]GB6067.1-2010,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一部分:总则[S].

[4]GB50052-19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S].[4]GB50052-19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S].

[5]GB50055-1995,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S].[5]GB50055-1995,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S].

交通事故的原因 第5篇

(一)交通参与者的原因:交通参与者是指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车辆、行人,在交通事故中,交通参与者主要包括机动车驾驶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乘车人、道路占用者。

根据人们参与交通的方式及其交通特性的异同,不同的交通参与者有不同具体的特点,可能造成不同特点的交通事故。

1、机动车驾驶人。驾驶人直接操作机动车,其驾驶技能的好坏、安全意识的强弱、应变能力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安全行车。因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465083起,造成93550人死亡,435787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89.8%、87.4%、和90.6%,在当前的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仍然是造成事故的主要群体。

2、非机动车驾驶员。在我国道路交通方式中,由于自行车出行所占比例很大,骑车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也很大。很多骑车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经常发生乱闯红灯、抢行猛拐、骑车带人、等行为,这不仅扰乱交通秩序,也危机自身安全。此外。还有人力三轮、畜力车等驾驶员,这些虽在整体中所占构成比重较小,但也还是交通事故隐患需要预防。

3、行人。行人交通是我国交通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人交通安全的问题,往往是因交通行为不当与其他交通方式发生冲突而产生的,行人在道路上行进或停留时,如果违反道路交通法规,就会干扰交通秩序,引起交通混乱,进而引发交通事故。这与有关部门法律宣传不到位有关,应当加大针对行人的交通安全预防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人安全对策措施,改善行人通行条件,引导行人养成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努力减少和消除行人事故隐患。

(二)车辆,这里的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车辆作为道路交通的主要工具和重要载体,其性能、质量、状况等对交通安全影响极大。机动车构造复杂、行驶速度快、危险性大,是车辆安全工作中的重点。机动车辆机件失灵,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其后果具有突发性、严重性的特点。

(三)道路,这里的道路是指道路交通管理中所称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道路是供车辆、行人交通活动的基础设施,是道路交通的物质基础之一。道路宽度、线形、路面质量及交通设施等不同程度影响交通安全,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又一隐患。

1、道路宽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道路狭窄,未划分车道,人与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交通,则增加事故隐患。

2、道路几何线形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1)平曲线,即弯道。车辆驶入弯道,因离心运动会产生离心力,当行车速度快而转弯半径小时,如不相应设置弯道超高,就会发生横向滑移或侧向翻车。

(2)纵坡。道路纵坡度很大时,不仅会影响行车速度,而且还可能导致陡坡行车时停驶下滑,酿成交通事故。

(3)视距。包括停车视距,超车视距等。停车视距,是指行驶中从车辆发现障碍物到安全停车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指在双车道公路人,后车超越前车过程中,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视距达不到安全视距要求时,极易发生事故。

(4)平面交叉。当路口锐角相交时,交叉口的面积增大,通视条件恶化。车流交叉(冲突点)、汇合(交织点)过于分散,是不安全的。

3、路面质量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路面强度。路面强度高,耐久性好,就能适应大流量行车和复杂的车辆吨位构成。

(2)路面稳定性。路基、路面受温度、湿度的作用会发生变化。如在高温季节,易出现轮辙、路面推移;而低温季节,易出现路面开裂、不均匀冻胀形成高低不平路况;还有春季出现路面翻浆等,都会影响安全行车。

(3)路面平整度。路面平整度不好,会增大行车阻力,车辆颠簸振动使部件、轮胎损坏加快,行车安全性降低,甚至直接引发交通事故。

(4)路面粗糙度。道路粗糙度低于标准值时,附着系数降低,车辆制动距离延长,行驶易发生侧滑失控。

(5)路面病害。如沥青路面泛油、拥包、油垅、裂缝等,都会使行车安全性降低。

(四)道路交通环境道路交通环境包括道路的环境、沿途的环境及自然条件的环境等。在飞速发展的现代道路交通管理中,随着道路交通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道路交通环境因素对交通安全的相关密切程度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视觉环境,已成为安全行车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第6篇

关键词:煤矿事故 原因分析 对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总量过高,要求煤炭工业维持较高的产出,这是造成煤矿超能力开采的外在原因;煤矿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工作,這是造成煤矿超能力开采的内在原因。伴随产量上升的是事故的多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 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

1.1 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技术设备相对落后

我国的煤层赋存条件差,瓦斯灾害严重。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大中型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20.34%,突出矿井占19.77%。小型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15%左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突出危险区域也在不断扩大[1]。近年来,随着煤矿开发生产的深度不断加大,井巷工程的掘进速度加快和随着煤矿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和工作面开采空间尺度的变化,地下水防治难度增大。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我国的生产设备及技术水平显得跟不上生产的发展。采、掘、机、运、通各大系统新技术与新设备开发相对滞后。大多数新技术与新设备处在摸索阶段,尚不成熟、不稳定,这是造成煤矿安全隐患不断、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1.2 经济利益挂帅,安全管理滞后

近几年来,随着煤价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一些煤矿为了追求利润,领导为了完成所谓的指标、任务,急功近利,无设计或不按设计施工作业,在局部区域内很不科学的布置很多采掘工作面,导致井下一个班作业人员高达数百人。[2]长期超通风能力和提升能力掘进和采煤,必然导致矿井隐患无处不在,发生事故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安全管理方面更是放松警惕,埋下了许多事故隐患。安全是煤矿的根本所在,但是在煤炭需求旺盛的情况下,煤矿在产量与安全的选择过程中,往往以产量挂帅,考核干部,导致安全让位于产量,安全管理有虚设的倾向,埋下了事故隐患。

1.3 管理机制不健全,安全监督相对较弱

国家安全监察机构和地方安全监察部门对煤矿企业的监督检查是搞好安全生产,减少事故发生,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有的煤矿企业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和监督不力,小隐患不能及时的解决,导致了一些不被重视的小隐患积少成多,变成了大隐患,随时可能成为被引爆的不定时炸弹。

2 治理煤矿安全事故的对策

煤矿企业应该着重针对矿工安全意识进行系统培训,加大矿井设备的投入,增加各种预防措施,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以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1 引进尖端人才,加大设备投入

据以往研究表明:诸如重特大煤矿瓦斯爆炸等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技术和装备水平,对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不够、装备的安全保障能力低是导致煤矿恶性事故多发的深层次原因[3]。地质条件是无法控制的,因此,需要煤矿企业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配备不同技术人员,以保证安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营造安全的作业环境;同时应加大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加大对瓦斯含量及地下水等的监控,一旦发现瓦斯超标等问题就必须立即疏散井下的操作工人,切实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应加大对生产设备研发的投入,采用自己研发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对先进生产设备的研发工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使先进的设备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加强安全管理,增强安全意识

牢固树立“安全为天,以人为本”思想。煤矿的领导干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增强防范意识、奉献意识、大局意识,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严格按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来操作,坚决杜绝超能力生产的问题。强煤对矿管理者的管理,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的有效途径。煤矿要经常加强矿工的安全培训,目前矿工有很多来自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意识淡薄,更需要健全安全检查与教育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提高矿工安全意识,调动矿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意识的转变。

2.3 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国家安全监察机构和地方安全监察部门建立煤矿安全动态评估制度,通过开展经常不断地开展安全分析、评估,把安全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主要指标,促进煤矿领导干部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把服务意识放在首位,坚持把工作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深入一线发现隐患,实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监管程序,规范监管行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时刻敲响警钟、用党纪国法击退以权谋私等各种不正之风。国家安全监察机构和地方安全监察部门要站在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高度,严格市场准入,严把审批关,实行审批责任制,在源头上把好关。

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它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和幸福,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煤矿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的位置,建设和谐煤矿,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

参考文献:

[1]徐振茂.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9).

[2]张建军.煤矿事故多发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J].煤矿安全,2011(7).

火灾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第7篇

燃烧如果失去控制就会形成火灾。火灾同样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1 可燃物, 包括气态、液态、固态可燃物质。

1.2 助燃物, 氧气及各类氧化剂。

1.3 点火能源。要使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必须具备足够的点火能量。点火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各种明火, 包括火焰、火星等; (2) 电气打火; (3) 摩擦、撞击火星; (4) 静电起火; (5) 反应热; (6) 高温表面; (7) 闪电; (8) 绝热压缩等。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并以机械功的形式在瞬间大量放出能量的现象。爆炸一般具有进行得很快、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升高、发出巨大的响声、周围建构物遭到破坏等特征。按照发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 可将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和核爆炸等三类。火灾爆炸属于化学性爆炸。

2 安全评价中对火灾爆炸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

安全评价对火灾爆炸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应从火灾爆炸物质、助燃物质、引爆炸能源等三方面来分析。

2.1 易燃易爆物质分析

易燃易爆物质一般包含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及各种爆炸品。在易燃易爆物质分析过程中应着重注意, 在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易燃易爆中间物质的分解, 以及物质分解导致反应器内压力急剧升高可能发生反应器超压爆炸的危险有害因素。

2.2 助燃物质分析

常见的助燃物质是氧气, 空气中含有约21%的氧气, 因此一旦易燃易爆物质发生泄漏或因其他原料暴露在空气中, 很容易达到其爆炸事件极限而引起爆炸。助燃物质除了氧气外还有其他氧化剂如氯气等, 如果在反应中存在此类氧化剂或反应中有此类氧化剂产生, 则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性将增强。

3 火灾爆炸事故的防范措施

火灾爆炸事故的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易燃易爆物质的控制

3.1.1 易燃易爆物质的存放场所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耐火等级为一、二级, 储存场所之间的间距应符合建规的相关规定。

3.1.2 易燃易爆物质一般应分类存放, 禁止与具有强氧化性的氧化剂、卤素等物质混合存放。

3.1.3 应控制储存场所易燃易爆物质的储存量。

3.1.4 在生产场所抑制易燃易爆物混合气体爆炸的危险性。在爆炸极限范围内进行的反应, 氧气或空气中的氧气与其

它气体物料的混合器宜放置在反应器进口附近, 确保物料气混合后立即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减少可能发生意外爆炸的可能。还可采取氧和其它气体物料分别进料方式, 以避免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对需要在接近爆炸极限范围进行的反应, 应严格控制易燃气体与氧的混合比例。同进, 生产装置要有自动化控制仪表、组分分析仪和安全联锁警报装置。如乙烯氧化的反应系统中, 严格控制氧含量和乙烯的含量, 出现含量超标时即报警停车。对于具有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蒸气产生的反应容器, 进料前必须采用氮气等惰性气体置换。反应完毕后同样需要置换掉容器内的可燃气体或蒸气。必须彻底置换, 方可进入空气。

3.2 助燃剂的控制

3.2.1 具有助燃性质的氧化剂、卤素等应与易燃易爆物质分开存放;

3.2.2 在反应器、储罐中采取氮封等屏蔽措施。

3.3 点火 (引爆) 能源等的控制

3.3.1 禁止各类明火的出现, 易燃易爆场所应设为禁火区, 维修动火时应办理动火证, 并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

3.3.2 易燃易爆场所的电器应采用防爆电器, 接线盒开关柜应尽量设在易燃易爆场所外;

3.3.3 防止发生反应失控, 意外产生引火 (引爆) 能源。严格按规定监测和控制反应容器内的物质组成、温度、压力等各项参数, 以确保反应安全、正常进行;如列管式固定床氧化反应器可采取如下防止失控的措施:首先, 在原料气体中加入适量抑制剂, 使部分催化剂毒化;在原料气体入口附近的上层反应管, 放置部分被惰性载体稀释的催化剂;其次是采用分段冷却法, 提高换热速率。流化床反应器内的冷却管要具备足够的冷却面积, 确保连续供给性能稳定的冷却剂, 同时可通过测量原料气体的预热温度来微凋反应器内的温度;

同时应严格对生产原料、中间产品以及成品进行质量检验, 保证其纯度和含量, 清除有害性杂质, 避免不符合要求的生产原料、中间产品进入反应器。

3.3.4 应设置必要的静电导除装置和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 并定期限检测, 确保其有效。

4 结语

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主要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失控, 助燃物质及点火 (引爆) 能源的存在。点火 (引爆) 能源除明火类外还存在着明火类点火 (引爆) 能源, 非明火类点火 (引爆) 能源往往容易被忽视, 在安全评价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摘要:本文介绍了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机理, 明确了火灾爆炸事故危险分析应从易燃易爆物质、助燃物质及引爆能源几方面分析, 强调了分析过程中易忽视的非明火类点火 (引爆) 能源的分析。概要地提出了防止火灾爆炸的安全措施。

关键词:火灾,爆炸,引爆能源

参考文献

一起化学爆炸事故原因调查 第8篇

1 基本情况

该公司为松香、松节油深加工系列产品专业厂家,年产脂松香1 000 t,松节油深加工6 000 t、松香深加工5 000 t,其中松香深加工主要产品是萜烯树脂。

2008年11月25日9时15分许,该林产化工厂萜烯树脂生产车间三楼2号聚合反应釜(松节油在甲苯溶液中经过三氯化铝催化作用,聚合生成萜烯树脂)发生冲料事故,导致松节油、甲苯、三氯化铝混合物泄漏,在按照操作规程处置的过程中,甲苯可燃蒸气扩散遇点火源发生爆炸,酿成大火。当地消防大队9时20分接到报警,9时50分赶到现场投入战斗,大火于12时30分被基本扑灭。

2 事故原因调查

调查人员对事故现场外围、中心区域进行现场勘查,结合对相关人员的询问笔录,对事故中发生冲料的萜烯厂房三楼的二号聚合反应釜进行模拟试验。

2.1 外围勘查

(1)萜烯厂房正对的大门口外路边的青菜叶子和旁边的干树枝低位附有一层淡淡的烟熏灰,显示此处有过火痕迹,而此处距起火厂房46 m,在灭火救援时已属安全区域,证明该处低位发生过燃烧或爆燃。

(2)包装车间屋顶彩钢瓦大部分被掀开,彩钢瓦掉落最远处离起火建筑约30 m,大部分彩钢瓦掉在包装车间外墙附近;包装车间南面墙体上部向包装车间内部倒塌,东西两面的墙向外倾斜,显示此处为爆炸外力所致。

(3)相邻松香树脂生产车间和生产办公楼首层东面的铝合金窗户玻璃均破碎,窗框向室内发生位移。

(4)办公宿舍楼东面玻璃窗的玻璃破碎,碎片堆积在窗框与玻璃窗外部的防护铁丝网之间。

(5)萜烯厂房和污水处理车间之间的实体砖墙整体向南倾斜。隔墙上方的彩钢瓦向上翻起约1 m。

(6)萜烯厂房东面窗户玻璃碎片最远掉落到萜烯树脂仓库西墙边,距离11.6 m。

(7)锅炉房南墙和南墙边空树脂桶有明显的烟熏痕迹,且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减轻的痕迹,锅炉房西南角距萜烯厂房最近。

经过外围勘查,事故现场曾发生过化学爆炸,且以萜烯厂房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呈辐射状痕迹。

2.2 萜烯厂房勘查

经现场勘查,一层水洗车间的水洗罐和管线完好;二层东侧化验室里间有烟熏痕迹,没有过火,外间有轻微过火痕迹。中部水洗罐上部和聚合反应釜下部及管线完好。西侧蒸馏釜下部及管线完好;三层东侧甲苯原料罐未倒塌;1号聚合反应釜顶上搅拌机直立,添加三氯化铝催化剂的加料口处顶盖闭合完好;2号聚合反应釜上的搅拌电机向西侧完全倾倒,添加三氯化铝催化剂的加料口处顶盖未完全闭合,留有缝隙,最宽处达0.8 cm;加料口周围残留少量粉末状黄色固体,呈物料外泄痕迹;反应釜底部仍残存少量液体,内冷却盘管大部分外露;1号与2号聚合反应釜之间残存部分三氯化铝催化剂,分为三堆;反应釜南侧隔墙背后,两个松节油原料罐和一个甲苯原料罐均已倒塌,两个控制添加松节油原料的管路开关呈开启状态。

2.3 2号聚合反应釜电机勘查

拆开电机,转子未发现异常,线圈没有发现短路和过负荷痕迹。

2.4 询问笔录情况

经过认真核对,2号反应釜当班员工梁某(事发时在三层2号反应釜旁),早上8时50分左右,发现2号反应釜温度异常升高到20 ℃(正常控制温度在-4~10 ℃),加料口冒出白色刺激性烟雾,便通知生产厂长陈某,陈某要梁某关闭搅拌机电源(按照该厂生产规程,温度高时可关闭搅拌机电源停止搅拌并停止滴加松节油),并观察了约10 min,要求梁某继续监控反应釜后就离开了。约10 min后,出料口喷出大量白色刺激性气体并夹带黄色液体,梁某忍受不住后跳楼逃生。

邬某(事发时在一层员工)、黄某(事发时在一层员工)、梁某(事发时在二层化验室员工)、姚某(事发时在办公楼员工)等人的询问笔录,现场目击皆证实事故发生前三层聚合车间发生冲料事故,洒下黄色液体,伴有白色刺鼻的烟雾,约3 min后发生爆炸,引发火灾。

2.5 对2号反应釜冷却盘管进行模拟密闭性试验

事故调查组在2号聚合反应釜内注水至完全浸没冷却盘管,利用空气压缩机对冷却盘管进行充气,观察反应釜内冷却盘管密闭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反应釜内的冷却盘管采用法兰连接,试验发现2号聚合反应釜内水面有气泡冒出。停止供气,气泡停止,继续充气,气泡再现。如此反复三次,结果相同。逐步放水,发现盘管出水管处法兰连接处泄漏,对应进水管法兰连接处密封完好,盘管其他部位密封完好。

经过冷却盘管的密闭性试验,证实2号聚合反应釜内冷却盘管出水管法兰连接处有泄漏。

2.6 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对萜烯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萜烯生产主要是将甲苯溶剂投入有冷盐水夹套和盘管并带有搅拌器的聚合反应釜内,然后在搅拌下投入无水三氯化铝催化剂,再均匀滴入松节油,控制温度在-4~10 ℃,连续搅拌,松节油在三氯化铝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生成萜烯树脂。松节油聚合反应是一种快速而剧烈的放热反应,生产过程中要通过搅拌和冷盐水冷却来降低温度。甲苯不参与反应,三氯化铝催化剂遇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和氢氧化铝。

聚合反应釜发生物料外溢或冲料有4种可能原因:一是搅拌机故障导致局部过热;二是制冷系统故障停止制冷;三是加料过快导致过热;四是冷却盘管泄漏,冷盐水进入反应釜与三氯化铝催化剂反应产生氯化氢气体。

比照现场勘查、询问笔录和现场模拟试验,分析认定如下:

(1)现场拆开电机,转子未发现异常,线圈没有发现短路和过负荷痕迹,从而排除电机故障导致局部过热发生物料外溢的可能性。

(2)反应釜的冷却系统通过一层制冷设备,将36 m3的盐水冷却至-5~10 ℃,通过加压泵流入反应釜冷却盘管,循环使用,达到降温目的。在制冷设备失灵时,冷盐水温度也能较长时间内保持在较低温状态,不会发生骤然升温的情况。通过勘查,未发现冷水循环泵故障。

(3)通过了解,加料是人工进行,常规滴加松节油控制在1 000 kg/h。在加料过快时,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发生冲料,停止搅拌可以减慢聚合反应速率,控制温度继续上升。事发时厂长陈某要求操作工梁某关闭搅拌机电源,属于该厂生产规程的要求。

(4)现场试验证明聚合反应釜内冷却盘管的法兰连接处泄漏。根据询问笔录,事故发生初期,反应釜周围出现大量白色刺激性的烟雾,与氯化氢气体特征吻合。三氯化铝催化剂遇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的大量氯化氢气体外泄,能形成冲料事故。

综上所述,该起事故系该林产化工有限公司萜烯树脂生产车间三层2号聚合反应釜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釜内冷却水盘管出水管法兰连接处泄漏,冷却水进入反应釜与三氯化铝催化剂发生反应,生成的大量氯化氢气体外泄,带出松节油、甲苯、三氯化铝混合物形成冲料,在处置事故过程中,甲苯蒸气遇点火源发生爆炸,酿成火灾,为化学爆炸事故。

3 事故定性

1998年1月6日,陕西兴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死亡22人,重伤6人,轻伤52人,直接经济损失7 000万元。该厂是以重油为原料合成氨、硝铵的化肥厂。在当日生产过程中,工人发现硝铵中和岗位发生氨气压力和流量波动,管理人员和工人按照正常操作规程做出处理,但问题仍未解决,1 h后发生爆炸。硝铵生产过程中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但当时国际、国内从理论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认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般认为硝铵生产比较安全。因此,当时负责调查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认定:鉴于对硝铵溶液爆炸的条件和机理在理论上认识不足,国家尚无硝铵溶液的安全标准以及相关的规范标准和规程,原则同意将该事故定为非责任化学爆炸事故。

同样比照,该林产化工有限公司萜烯树脂生产车间聚合反应釜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故障,在按照常规操作规程处置物料泄漏事故过程中发生爆炸,酿成火灾。由于以前国内外萜烯树脂生产从未发生过类似事故,国内外对萜烯树脂生产工序认识不足,没有预见到潜在的事故危险性,对该厂的安全评估和正常的操作规程也没有相关要求。因此,认定该起事故同样属非责任化学爆炸事故,该定性得到上级调查组的认可。

4 改进对策

基于事故原因调查,调查组提出三种解决方案:

(1)改变聚合反应釜设置,将釜内冷却水盘管法兰取消,防止出现泄漏薄弱环节;

(2)改变生产工艺,采用与三氯化铝催化剂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冷却载体;

(3)制定新的操作规程,当出现异常时及时关闭冷却水,同时关闭搅拌机电源,降低聚合反应速率并控制温度继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关文玲,蒋军成.我国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统计分析及事故表征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3):103-107.

[2]王峰,高金吉,刘文彬.化工过程危险与可操作性及爆炸事故分析技术[J].化工学报,2008,59(12):3184-3190.

[3]张雪,高金吉.化工过程非正常工况实时操作指导系统研究[J].控制工程,2008,15(04):466-469.

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原因及预防 第9篇

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多发的原因

施工作业的特点、所用材料的性质以及施工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火灾事故的易发。

用火用电频繁是罪魁。氧炔焰、电弧焊接和切割作业具有高温火焰。焊接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 电焊、切割产生的高温焊渣、火星便会引燃作业点周围的可燃物, 引起火灾。施工现场, 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 在生活区内私拉乱接电线导致短路, 也极易引发火灾。

易燃材料较多是帮凶。建筑物外墙保温所采用的聚苯乙烯泡沫、挤塑聚苯乙烯泡沫、聚氨酯泡沫等有机保温材料, 防火安全性差。大型建筑工程的冷却塔, 主要材料为聚酯玻璃钢, 属燃烧体, 在其安装、维修、拆卸作业时不得动用明火, 如动用明火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建筑工地办公、生活区的活动板房的芯材EPS是一种闭孔结构的硬质泡沫塑料, 不易被小火源引燃, 但外层彩色涂层钢板传热系数大, 耐火性能差, 遇高温或EPS裸露接触一般火源时, EPS易被点燃。劣质的活动板房芯材使用聚氨酯泡沫, 其防火性能更差。

消防条件较差是障碍。因施工阶段性原因, 施工现场消防通道不畅, 缺乏消防水源, 部分施工现场消防设施缺乏, 易导致火情迅速扩大。消防部队对施工现场情况不熟悉, 加之建筑工地环境、地形复杂, 加大扑救难度。

预防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方法

1. 建立健全用火用电管理制度

几个施工单位同时在一个工地施工, 管理难度大。应明确安全责任, 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发挥各施工单位、各部门的作用, 发动群众, 做到“人人防火、处处防火、时时防火”, 确保安全。

把好用火用电关, 特别是对电焊作业严格实行动火审批制度。动火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凡未经动火审批和非电焊工一律不得从事电焊作业。审批过程做到4个坚持:坚持对施工现场易燃可燃物进行清理, 对可能飞溅、下落火花的孔洞要采取措施进行封堵;坚持现场监护;坚持备有一定量的消防器材;坚持电焊作业完□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刘德高/文

毕进行安全检查, 避免留下火险隐患。

2. 加强防火安全教育

作业人员学习并遵守安全规程;提高对火灾、爆炸事故的心理承受能力, 沉稳自救并冷静配合消防人员做好灭火工作;掌握安全疏散知识。高层建筑发生火灾, 不能使用室内电梯和外用电梯而应通过室内楼梯或室外脚手架马道逃生, 如下行楼梯受阻, 可在某楼层或楼顶部等待救援。打开窗户或划破安全网保持通风, 同时用湿布捂住口鼻, 挥舞安全帽表明所处位置。切忌逃生时在马道上拥挤。做好防火、灭火, 把火灾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3. 加强施工现场防火安全管理

在建筑工程最紧张、火灾危险性最大的阶段, 坚持把好“三关”:一是把好明火操作关, 监护人员要准备好灭火器具, 同时严禁油漆、电焊等交叉作业;二是把好电气设备安装关, 做到定人定设备;三是把好易燃材料管理关, 设专人管理、控制好现场易燃、可燃材料数量, 防止堆积过多。

农用车安全事故5原因 第10篇

有的年轻驾驶员, 他们自以为技术高超、本事很大, 经常超速行驶, 违章行车, 开斗气车, 而一遇紧急情况, 又往往由于经验不足而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 导致事故的发生。

2. 开超速超载车

农用车驾驶员常采用加高车厢、更换拖斗等方法超载, 这样不但机件磨损加大, 而且易致机件失灵;同时使车辆惯性成倍增大, 刹车距离大幅延长。本以为财源滚滚来, 却从不想就在刹那间财飞祸生。

3. 开“带病”车

机手往往只注意多拉快跑, 却不注意车辆的检修和保养, 总觉得多跑一天是一天, 常常开“带病”车上路, 在行车中往往因车辆机件失灵而酿就惨祸。

4. 疲劳驾车

驾驶员致富心切, 常常一天到晚连续工作十几小时, 紧张而单调的驾驶导致身心疲惫, 反应能力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下降, 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5. 开麻痹车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有2~3年驾龄的驾驶员中。他们有了一些行车经验, 初学驾驶时那种胆小怕出事的感觉没有了, 认为驾驶不过如此, 凭自己的经验什么样的情况都可应付自如。如在雾、雨、雪等天气或路况较差时, 他们仍然十分自信。而当天气恶劣时, 行人一般都用雨具, 视觉和听觉受到很大影响, 对车辆的鸣号警示听不到或来往车辆看不清, 当车辆靠近时已来不及避让, 而此时道路泥泞, 车辆的制动距离增大, 驾驶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很可能发生事故。在路况较差时 (有较多凸出障碍物或坑洼) , 行人和驾驶员都想躲避, 如果驾驶员对情况考虑不周, 盲目自信, 常因操作失误或不及时而导致事故。

煤矿机电事故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事故;原因;对策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煤矿开采业渐渐实现科技化和现代化。煤矿机电对于我国煤炭开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我国煤炭工程中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但是因为机械设备操作不规范,煤炭开采工程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我国煤矿机电常有事故发生,这些不良事故对于我国煤矿工程建设以及煤炭开采行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必须要积极的寻找相应的应对措施加以改善,从而保证我国煤炭开采工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煤矿机电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1.1 机电设备使用不规范,更新改造速度慢 我国的很多煤矿开采工程对于工程能够取得的经济效益十分重视,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对煤矿开采工程建设投资大幅度缩减,这样就导致煤矿开采工程建设资金不足,也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工程建设前期资金十分有限,对于一些煤矿机电设备的购买也只能采取欠账的形式。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煤矿开采事业机电设备更新速度十分的缓慢。因为煤炭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煤矿总有不良事故发生,我国对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但是实际调查分析,我国很多煤矿开采过程中应用无MA标志机电设备的情况普遍存在,不能对已经不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求的设备进行更换。而且我国对于机电设备的应用有着硬性的标准,但是很多煤矿开采工程仍旧应用淘汰的设备进行生产活动。煤矿开采应用的设备老化,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不高、机械化水平也需要加强,安全生产水平十分低,这些不利的因素都对我国煤矿工程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1]。

1.2 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专业管理组织不完善 我国对于煤矿开采工程十分的重视,并且有着很多标准化的规定,我国每一个开采中的矿井必须要设立十七种以上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但是在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的煤矿管理人员对此采取忽略的态度,对于机电设备管理并没有落实相应制度,导致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也有一些煤矿建立了相应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但是没有进行实际落实,制度的建立也只是趋于形式,没有将管理制度的意义充分的发挥出来。而且煤矿机电设备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导致煤矿机电设备监管工作不到位。煤矿机电监管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不仅仅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对于相关行业的知识有着更加全面的认知。我国落实的煤矿机电设备运行标准中,并没有对机电设备的标准性操作进行详细的阐述,甚至其中规定的一些标准指标还存在一定的可回旋性,没有清晰的规划一个界限,这样也就使得煤矿机电设备监管人员对于工作尺度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同时也导致监管工作存在很多的阻碍。而且很多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不能够明确岗位的重要性,对于监管工作的开展也如同走马观花,没有将监管工作的义务发挥出来,没有对煤矿工程建设提出相关合理化的建议,也没有对其中设备应用不当的情况进行修正。对其进行总结就是因为机电设备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果不能够有效的改善,那么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必定会有所增加。

2 对策与建议

2.1 加大投资力度,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优化 我国的众多煤矿对于机电设备的应用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时常性的对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这也是降低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一定要防止落后设备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后应用到煤矿开采中去,对于一些能源消耗很高、生产效率低、安全程度不高的机电设备要对其进行淘汰处理,注重提升煤矿机电应用的可靠性。要按照我国的相关要求,运用科技的力量促进生产效益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淘汰的设备要及时地进行更换。煤矿开采部门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做好资金保障,最终保证我国煤矿开采实现科技化、现代化。

2.2 加强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完善煤矿机电专业管理组织 要积极的引进外界的先进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相融合,保证其能够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对于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要全方位的进行考虑,机电设备的机械制造图纸要有相关的备份,机电设备的技术资料也需要全面、准确,保证煤矿工作人员能够正确的、规范的使用机电设备,争取逐渐的实现零失误的管理状态。煤矿机电设备应用要有全局性的规划,要对机电设备的种类、型号进行确定,并且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地对机电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对机电设备的总体管理不断的进行优化。对于机电设备的购买也要高度重视,一定要保证购买设备的质量,并且要保证设备的厂商售后工作要好。定期对机电设备的综合性能进行检测,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并且工作人员也能够对机电设备正确的使用。要依据我国颁布的有关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硬性规定,落实十七项管理制度原则。制度的建立要根据煤矿机电设备应用的实际情况,保证制度建立的全面性、适用性以及合理性。当然不能只是重视制度的建立,对于各项制度的落实也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保证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并且根据工程机电设备的应用情况对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将我国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2]。

3 结语

虽然,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是突发性的,但是仍有很多机电事故的发生是能够查询其根本原因的,并且有着一定的规律。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对我国煤炭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害,同时,对于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我国的众多煤矿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优化。加强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完善煤矿机电专业管理组织。保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将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效地降低。

参考文献:

[1]武进国.当前煤矿机电管理中的问题探析[J].通讯世界,2013(9).

某围墙倒塌事故原因的分析 第12篇

某工程围墙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纵向长约210 m、横向长约150 m,纵、横向每30 m设置一条分隔缝,围墙采用灰砂砖、混合砂浆砌筑,墙厚180 mm,墙高为4 m,构造柱中对中距离为5.5 m、构造柱长边与围墙平行放置,围墙顶设圈梁。该区域于2011年4月17日出现狂风暴雨,导致该围墙纵向墙体当日出现整体倒塌事故(见图1),造成人员伤亡惨重,引起了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受当地相关部门的委托对该围墙发生倒塌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2 事故调查情况

2.1 现场破坏状况

纵向围墙向场地内侧形成整体倒塌,构造柱柱底纵筋断裂,大部分构造柱柱底与地梁连接处平整断开,且构造柱柱底与地梁结合面平整光滑、胶结质量较差(见图2)。

2.2 构件尺寸和配筋检测情况

抽查两根构造柱进行检测:截面尺寸分别为165 mm×470 mm,170 mm×470 mm,纵向钢筋均为4Ф12,箍筋直径为6、间距为250 mm~280 mm。抽查两根压顶圈梁进行检测:截面尺寸分别为170 mm×380 mm,170 mm×400 mm,纵向钢筋均为4Ф12,箍筋直径为6、间距为220 mm~240 mm。抽查一根柱与墙拉结钢筋进行检测:柱与墙沿墙高拉结钢筋有4排,每排为2Φ8,每边伸入墙内为200 mm,从地面沿墙高间距分别为380 mm,550 mm,900 mm,900 mm。

2.3 材料性能检测情况

混凝土抗压强度为17.0 MPa~21.5 MPa;砂浆抗压强度为1.5 MPa;钢筋力学性能检验结果合格;蒸压灰砂砖抗压强度检验结果合格,抗折强度检验结果部分不合格。

2.4 气象记录

根据顺德区气象部门记录的资料,当日该围墙周围区域的最大风力为11级(暴风),并出现大暴雨天气,可见当时狂风暴雨强度大。

3 事故原因分析

3.1 围墙设计状况

该围墙纵向长约210 m、横向长约150 m,纵、横向每30 m设置一条分隔缝,而围墙高度达4 m,形成一个较大的整体,且构造柱长边与围墙平行放置,构造柱设置不合理,因此该围墙侧向抗弯能力差。

3.2 围墙侧向承受风力验算

该围墙构造柱中对中距离为5.5 m,按5.5 m为单元进行简化计算分析,考虑墙体与构造柱为组合体共同作用。

首先,换算组合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其次,换算组合体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1)抗弯验算。

得出:w≤0.280 k N·m2。

得出:w0≤0.102 k N·m2。

2)抗剪验算。

得出:w≤8.4 k N·m2。

得出:w0≤3.06 k N·m2。

3)风速、风级推算。

其中,w0综合受弯验算、受剪验算确定取值,取w0的小值:w0=0.102 k N·m2。

得出:v0=12.8 m/s。

查表得出:当v0为12.8 m/s时,风力为6级(强风),因此,该围墙所能承受的最大风力为6级(强风)。

而出现倒塌事故该区域当日记录的最大风力为11级(暴风),远远超出该围墙所能承受的风力6级(强风)。

3.3 围墙高厚比验算

180厚承重墙:

砂浆强度等级M2.5的[β]=22。

得出:允许高厚比为:μ1μ2μc[β]=42.7。

高厚比:

故:高厚比不满足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的要求。

3.4 构造柱与地梁的施工质量

该围墙大部分构造柱柱底与地梁连接处平整断开,构造柱柱底与地梁结合面平整光滑、胶结质量较差,说明现场施工未处理好构造柱与地梁的胶结,也是导致此次出现倒塌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3.5 砖砌体与构造柱连接的构造要求

根据抽检结果可知:砖砌体与构造柱沿墙高拉结钢筋有4排,每排为28,每边伸入墙内为200 mm,从地面沿墙高间距分别为380 mm,550 mm,900 mm,900 mm。而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的要求为:砖砌体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隔500 mm设2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600 mm。因此该围墙拉结钢筋间距和钢筋每边伸入墙内长度均不满足规范相关规定的要求。

4 事故调查结果

1)该围墙每30 m设置一条分隔缝,而围墙高度达4 m,形成一个较大的整体,且柱长边与围墙平行放置,该围墙侧向抗弯能力差。

2)经计算分析,该围墙所能承受的最大风力为6级(强风),出现倒塌事故当日记录的最大风力为11级(暴风),远远超出该围墙所能承受的最大风力6级(强风)。

3)经计算分析,该围墙高厚比不满足规范相关规定的要求,该围墙稳定性差。

4)该围墙构造柱柱底与地梁结合面平整光滑、胶结质量较差。

5)该围墙拉结钢筋间距和钢筋每边伸入墙内长度均不满足规范相关规定的要求,该围墙整体性差。

5 结语

由调查结果可知,该围墙在设计、施工和构造要求各方面均存在问题,但从本次围墙倒塌情况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围墙设计不合理导致其承受风荷载低及施工质量差导致其构造柱柱底与地梁胶结差引起的。

因此,在进行围墙设计和施工时,应合理设置分隔缝的距离、文献标识码:A墙体高度、构造柱长短边方向及严格控制构造柱与地梁的胶结质量,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摘要:介绍了某围墙倒塌情况,通过对该围墙事故现场、设计及施工状况进行调查和检测,分析了事故的原因并提出了砌筑围墙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同类工程提供指导,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构造柱,风力,事故调查,抗弯能力

参考文献

[1]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上一篇:绿色会计新理念下一篇:世界自由贸易区功能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