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范文

2024-05-06

外国诗歌范文(精选5篇)

外国诗歌 第1篇

在笔者面前放着一本《菲利普拉金诗选》, (桑克, 2003) 正准备去翻开它。

笔者最早被菲利普拉金的诗所吸引, 是因为《外国文学》1987年第一期上的《日子》 (王佐良译) :

日子干什么的?

日子是我们的住处,

它来了, 叫醒我们,

一次又一次。

日子是快活的地方。

除了日子, 我们还有哪儿可住?

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来了教士和医生,

穿着他们的长大衣,

在田野上奔跑着。

最初阅读拉金的诗, 可能是受了一些介绍的诱惑。比如有些介绍说休斯和拉金是英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两大诗人, 在浪漫派的危情泛滥之后, 在现代派的技巧与理论泛滥之后, 在奥登一代的政治热情膨胀之后, 特别是在托马斯的符咒式狂歌之后, 他是保持头脑冷静, 从写实入手的诗人 (王佐良, 1987) 。但是《日子》这首诗所吸引我的肯定不是因为那种诱惑。“日子是快活的地方”, 是的, 也许。然而“除了日子, 我们还有哪儿可住”?本来是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的, 转眼间浮云 (当然不是乌云) 蔽日。用艾略特《空心人》里的话说就是在一切的东西上面“落下了阴影”。是的, 我们快活, 但这是无奈的结局, 我们只好快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这种情绪之所以能感染我们, 是因为我们自己经常处在这种状态。有很多事情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第二节中的“教士和医生”, “他们的长大衣”在田野上飞动, 在我们的脑海里飘舞。那种黑与白的对比, 是什么趣味?这让人联想起中国的两个无常鬼:黑白无常。可以描述为阴森, 亦可以称之为恐怖。我们在鬼门关闲逛的时候, 难道我们需要黑白无常替我们指点迷津?当然, 既然是西方人写的诗,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还要借助西方文化和知识的帮助。在我们临终的时候, 教士想让我们升入天堂, 解除痛苦;而医生呢却要救死扶伤, 只要有一线生机他们就绝不放弃。是生还是死,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我们受得了这些灵魂与肉体的撕扯吗?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 用一把很钝的锯子锯我们的大腿, 并且还得眼睁睁看着, 我们能忍受吗?这样的日子我们能说“是快活的地方”吗?也许正是这些问题成为这首诗吸引我们眼球、赚取我们眼泪或震撼我们心灵的地方。

从书店里把《菲利普拉金诗选》 (桑克, 2003) 捧回来以后, 就迫不急待地拆封。打开书, 自然就是找自己最熟悉的《日子》。可是这个版本的“日子”跟以前的“日子”已经不一样了:

日子是干什么的?

日子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它们来了, 它们叫醒我们

很多很多的时间都没了。

它们一定是快活的:

除了日子我们还能活在哪儿?

哇, 解答那个问题

带来祭司和博士

穿着他们的长袍

跑过旷野。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总觉得这“日子”有过不下去的意思。看完这首诗, 不再有以前的愉悦和快感, 并且几乎就没有感觉, 木木呆呆的。是自己的心境发生了变化, 还是心理定势使然?于是就把两个不同的版本进行对照。但两个版本怎么会如此不同呢?这可是文学翻译, 又不是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的好奇, 上网找到了这首诗的原文:

What are days for?

Days are where we live

They come, they wake us

Time and time over.

They are to be happy in:

Where can we live but days?

Ah, solving that question

Brings the priest and the doctor

In their long coats

Running over the fi elds

原来《日子》就是这样在不同的版本中根据译者的理解和心理感受变味的。笔者一直以为, 看一首外国诗歌, 只要看到三个不同的译者译的版本, 就能大概猜测出原文的本意, 而不用看原文。就《日子》而言, 也许是王佐良的译本在先, 桑克的译本在后, 肯定有个先入为主的问题。但重要的是桑克译本的诗歌语言的风格不符合笔者的胃口, 总觉得那不是笔者所认识的现代诗歌的语言 (也许这是后现代的?) 。特别是桑克译本的“带来祭司和博士”这一句, 把原有的色彩 (长大衣的黑白对比) 洗去了, “祭司和博士”不再像“教士和医生”那样在我们生命的尽头与我们息息相关又互不两立。当然, 如果没有对比的话也就无所谓了。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不是研究翻译问题的, 引用原文主要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想让自己更充分地了解原文诗歌和中译本之间的差别, 故不想探讨翻译上的问题。同时还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写给英语人士看的, 所以不用英语来研究英语诗歌, 而是用中文来研究翻译成中文的外国诗歌。

2 什么是外国诗歌

这里记录的是笔者阅读《日子》一诗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个阅读案例, 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对外国诗歌进行阅读与欣赏时应注意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外国诗歌指的就是那些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外国诗歌, 而不是指那些没有翻译的用外国语言文字书写的诗歌。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很多人在研究外国文学的时候往往忘了他们写的文章是给中国人看的。我们知道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普通读者能更好地去品读文学作品, 或者是帮助文学作品的写作者提高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其实这也正是我们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正如艾略特所说, “批评”是“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 “而只有当‘阐释’根本不是阐释, 而只是使得读者掌握他们在其他情况下容易忽视的事实时, 这种阐释才是唯一合理的阐释” (艾略特, 1987:141-152) 。如果把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看成是提高外国人的文学欣赏水平, 总觉得有点不伦不类。

3 诗歌与诗人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诗歌的作者。从某种角度看, 诗人一旦完成了诗歌作品并把它展示给读者的时候, 他就已经丧失了对作品的解释权。诗歌作品从此成为一种客观而存在于世界, 它将独自与读者进行信息交流 (它是一种立足于读者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一定是双向的) 。此时诗人如果再要对自己的这首作品发表什么言论, 那他也只能作为一个诗歌的解读者, 一个特殊的解读者, 一个对诗歌创作的背景、内容、灵感等等有某些特殊感悟和见解的解读者。

我们还是以《日子》为例。《日子》的作者是菲利普拉金。在我们中国读者的眼中, 菲利普拉金只是一个代号 (相当于任何其他的代号如代数符号来代表一个人) , 这里菲利普拉金只特指笔者正在阅读的这本诗集。

如果我们用拉金的生平或思想来诠释他的诗歌, 那么我们是在研究诗歌的创作;如果我们用拉金的诗歌来诠释他的生平或思想, 那我们就是在研究历史, 撰写传记;如果我们把拉金的诗与其他人的诗进行比较, 那么我们就是在研究诗歌的演变。显然, 这些都不是我们阅读《日子》或者拉金的其他诗歌的目的。我们阅读诗歌的目的, 只是为了在诗歌中寻找到我们熟悉的自己。我们只关心自己, 只有我们自己才是真正值得同情值得可怜值得探究的。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是一面镜子, 但这面镜子照出的不应该是别人而是我们读者自己。

4 诗歌与读者

在整个文学现象中, 文学作品是核心, 所有的文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的。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而读者却是文学阅读、文学欣赏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除非是作者作为一个读者去阅读自己的作品。

我们这里讲的读者, 当然是指阅读外国诗歌的中国读者。所以他们首先是中国人, 并且还是现在的 (所谓的现在是要与时俱进的,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中国人。读者只能用现在中国人的眼光、用现在中国人的方法解读眼前的外国诗歌。我们每个读者都有相当丰富的生活阅历、复杂的思想感情, 都受过程度不同的教育 (家庭的、学校的、或者社会的) , 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有的还接受过外国文化的熏陶。所以我们应永远记住, 是我们 (而不是其他什么人) 在阅读所谓的外国诗歌。我们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可能因为个人的际遇、心境、生活背景等等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从而有不同角度的共鸣。这一点应该引起那些研究外国文学的专家们特别注意, 请他们千万别忘了自己的身份, 研究其实也只是一种个人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而已, 大可不必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这就是接受美学所强调的, 是读者的阅读心理所决定的。就比如笔者阅读拉金的《日子》这首诗, 就是在长期阅读古今中外各式诗歌的基础上, 在对中西文化特别是丧葬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比较之后, 在对中国的阴阳文化有一定的感触之后, 在接受了西方绘画里的色彩语言之后, 才会有前文所述说的那些感悟。换句话说, 是《日子》这首诗, 在瞬间把笔者多年积淀的知识整合在了一起。所以笔者会更欣赏王佐良的《日子》, 而有点排斥桑克的《日子》。当然这是在笔者对王佐良的《日子》曾经刻骨铭心之后才会有的选择。

5 阅读欣赏外国诗歌时的态度

拉金的《把一块砖码到另一块》 (桑克译, 2003) 里有这样的诗句:“把一块砖码到另一块/再加上第三块, 然后是第四块/不要留下任何时间使你去想/你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这正是我们欣赏诗歌时应该采取的态度。不要有“对它的任何疑问”, 也不要去思考“你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 你只要一篇一篇地去看, 一篇一篇地去品读, 这就够了。作为一个中国人, 面对着我们自己熟悉的中文, 按着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 在诗歌作品中寻找我们自己需要的信息, 以安抚我们自己疲惫的心灵 (心灵没有疲惫感的人是不会有阅读文学作品的需要的) , 这就是享受生活——时髦的说法叫乐活。没有人会指责你, 也没有人能指责你。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拉金的《把一块砖码到另一块》这首诗, 而想起了上面这几句话。生活好像就是如此, 只要你对生活有任何的怀疑, 你就将与痛苦相伴。这也许就是加谬所说的荒谬的人生和生活吧。要想享受生活, 就理应如此。

笔者虽然有点排斥桑克的《日子》, 但并不排斥桑克译的这本诗集, 原因就在于此。在没有选择的时候, 我们没必要一味地去抱怨去挑剔, 我们可以停止选择。随遇而安, 有时是一种不错的人生态度。我们不妨再看一下这本诗集里的另一首诗, 至少可以说明笔者是如何一篇一篇地去品读的。

《下一个, 请》 (桑克, 2003) 。“总是太渴望未来, 我们/拾起期望的坏习惯。”期望本来是不坏的, 人总要有点期望, 活着才有奔头。但如果把一切都寄希望于明天, 寄希望于未来, 就不是好事情了。“明日何其多”的《明日歌》我们谁都知道, 可生活就这样, 今日不行, 我们就寄希望于明日;自己不行, 就寄希望于子女;这辈子不行, 我们就寄希望于下辈子;人间不行, 我们就寄希望于天堂。也许期望真的是一种坏习惯?其实我们谁都知道, 在我们虔诚和漫长的等待之后, “只有一艘船寻找我们, 一艘挂着黑帆的/不明船只, 她的背后拖着/一个大而无鸟的寂静。在她的尾流中/没有水涌起, 或者破碎。”但我们还是期望还是等待, 就像等待戈多。这就是生活的无奈, 这是生活中解不开的结。好在我们在诗歌里看到了这个结, 说明这很可能是一种通病, 我们的内心总算可以得到些许的安慰。就像我们阿Q般活着的时候, 看到《阿Q正传》时都会会心一笑一样。

参考文献

[1]艾略特.批评的功能[A].二十世纪文学评论 (上) [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139-154.

[2]桑克.菲利普.拉金诗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佐良.菲利普.拉金的诗[J].外国文学, 1987 (1) .

外国诗歌选 第2篇

(R.S.托马斯/作,张文武/译)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一个对你们而言太小的世界,即使手脚并用

俯下身子,你们也难以进来。

成年人的托辞。

即使你们用善于分析的眼睛

去探究、窥视,用愉快的表情

去偷听我们所有的谈话,你们仍然不能找到那个中心,在那里,我们跳舞,我们玩耍,生命仍在酣睡,在那紧闭的花朵下,在那光滑的蛋壳下,杯状的巢内的蛋,嘲笑着你们那更为遥远的天堂中

褪色的忧郁。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美】狄金森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人的时令

【英】济慈

四个季节循环成为一年,人的脑海也有四个时令,他有他的欢愉的春天,由幻想给揽来一切美景,他有夏季,那时他爱咀嚼,华丽的春梦,春季的甜品,他的心飞扬得这样高,使他最接近天庭,他的心

在秋天有了恬静的港湾;

那时他折起翅膀,满意于

懒懒望着雾色,满怀冷淡

让一切流去。像门前的小溪

他也有苍白而丑陋的冬令,不然,他就丧失了人的本性。

千万别挤 【英】狄更斯 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到压抑。

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 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 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可千万,千万别挤!

孔夫子的箴言 【德】席勒

一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 未来姗姗而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当它缓行时,任怎样急躁,也不能使它的步伐加强。

当它飞逝时,任怎样恐惧犹疑,也不能使它的行程受阻。任何后悔,任何魔术,也不能使静止的移动一步。你若要做一个聪明而幸福的人,走完你的生命的路程,你要对未来深谋远虑,不要做你的行动的工具!不要把飞逝的现在当作友人,不要把静止的过去当作仇人!

二 空间的测量有三种: 它的长度绵延无穷,永无间断;它的宽度

辽阔万里,没有尽处; 它的深度深陷无底。它们给你一种象征: 你要看到事业垂成,必需努力向前,不可休息,决不可因疲乏而静止; 你要认清全面的世界,必需广开你的眼界; 你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需审问追究到底。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

(钱春绮

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爱 国 者 之 歌 【匈】裴多菲 我是你的,是你的,我的祖国!这颗心,这灵魂;

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我的胸膛恰似一座教堂,神坛就是你的形象。

你耸立吧,假如需要,为了你,我就推倒教堂;

这被毁坏了的胸膛哟,最后它这样倾诉:

祝福祖国吧!我的上帝呀,向祖国祝福!

但是,我不对任何人说,也不大声呼喊;

只有你是我最亲爱的,在这个世界上。

我悄悄跟随你的脚步前行,永不变心;

好像影子一样,在阳光下,跟随行人移动。

黄昏渐渐地来临,影子

也越来越长:

祖国呀,你上空越是黑暗,我的哀愁就越加增长。

我到那里去,你的忠实儿女们

举起了酒盏,命运呀,给你神圣的生命

增添了新的火焰;

我喝酒,要喝到最后一滴,尽管是满满的大杯,它是多么苦呀……因为杯里

混合了我的眼泪!

你爱的是春天 【匈】裴多菲 你爱的是春天 我爱的是秋季

秋天正和我相似 春天却像是你

你的红红的脸蛋 春天里的玫魂

我的疲倦的眼光 秋天太阳的光辉

假如你后退一步 我又跨一步向前

我们便来到了 严寒冰冻的门边

假如我后退一步 你又迈一步向前

我们就一同住进 美丽而热烈的夏天

啊,人应当像人【匈】裴多菲

啊,人应当像人,不要成为傀儡,尽受反复无常的 命运的支配。

命运是只胆小的狗,勇敢的人一反抗它,它就马上逃跑„„

所以你不必怕!

啊,人应当像人,不在于用你的嘴,比任何狄摩西尼,事实是说得更美。

建设或是破坏,而后需要的是沉默。

暴风雨作完了工,也就在那里隐匿。

啊,人应当像人,实现自己的信仰,勇敢地,正当地声明,连流血也无妨。

坚持你的主义,主义重于生命,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能够留存。

啊,人应当像人

不要一味依赖,不要为世界的财富,把你的独立出卖。

为一口饭出卖自己,谁都可以轻视。

这是可贵的格言,“劳苦而独立!”

啊,人应当像人,力量和勇敢

使你能够对人们,对命运作战。

你要像一棵槲树,大风将树根吹折,然而巨大的树干,却永远挺直。

生命礼赞【美】朗费罗 别用悲伤的诗句对我低吟,“人生不过是梦幻一场!” 因为沉睡的灵魂等于死去,万物并非他们表面显示的模样。

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

它的终点绝不是坟场; “你来自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这话并非针对灵魂而讲。

我们注定的目标和道路,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 而是行动,为了每一个明天,我们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

艺术长青,而时光飞逝,我们的心尽管英勇而顽强,却仍象阵阵低沉的鼓声,正朝着坟墓把哀乐敲响。

在世界辽阔的战场上,在人生露天的营地上,别作默默的任人驱使的牛羊,要在战斗中当一名闯将!

莫信托未来,不管它有多么欢畅!

让逝去的岁月把过去埋葬!行动吧,趁活着的此刻行动!

胸中有红心,头顶有上苍!

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我们能使我们的一生变得高尚,在离开人间时,我们也能够

将足印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

哦,足印!也许另一位弟兄,当他航行在生命庄严的海上,不幸沉船遇险,看见这足印,他会使勇气重新增长。

那么,就让我们振奋起来行动吧!

准备好迎接任何命运的风浪; 永远要有所作为,不断追求,学会劳动,也学会等待和期望。

梦想 【美】休斯

略论幼师语文中“外国诗歌”的教学 第3篇

诗歌教学是幼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纵观幼师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漏洞。其中之一是对教学外国诗歌不够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幼师语文教学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总是以向普通中学靠拢为己任,在诗歌教学上也受此倾向的影响,往往表现为重视中国古典诗歌,而轻视现代诗歌特别是外国诗歌。殊不知,中学语文教学重点的选择受到高考命题情况的影响,重视古典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造成的。而中师的教学不是为了应对高考,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幼儿园教师,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可以了解自身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差异,从而使自身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广阔视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忽视外国诗歌的教学不能不说是幼师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缺憾。

那么,在幼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外国诗歌的教学呢?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过:“诗在翻译中丢失。”读作品还是读原作好。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要想真正欣赏外国诗,最好还要懂一点外语,读一读原著。但是从目前幼师生的整体水平来看,阅读原著是极其困难的;而相对于中国诗歌的教学来说,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外国诗歌的知识层面不宽,二是关于外国诗歌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

但我们不用担心,因为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规律。比如说,都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领会诗的意境美;都要驰骋想象的翅膀,获取言外之意的蕴藉美;都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等。我们所要补充的就是把握外国诗歌的审美特征,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外国诗人诗作。

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些角度可供教学时参考。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影响,外国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把握外国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前提,而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外国诗人诗作的了解也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教读过程中,要结合每一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鉴赏外国诗不像中国诗那么容易,由于学生往往缺乏有关诗歌背景、特征及诗人的生平思想等第一手资料,往往只能停留在诗句表面,难以深入下去。

幼儿师范语文教材《阅读和写作》(第三册)专门设置了外国诗歌单元,选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一首抒情诗《秋颂》。本诗通过对“秋色”“秋人”和“秋声”等“秋”的美好景象的描写,高度赞美了“秋”。可是,课后练习中却出了一个颇值得争议的问题:开头的“雾气洋溢”,以及末段的小飞虫“同奏哀音”,是否与全诗明朗、欢快、富于生气的情调不和谐?对此你怎样理解?

翻开《教学参考书》,“解题指导”中是这样理解的:诗人歌颂秋天的美好,但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秋毕竟是秋,它的后面就是寒冬。诗的开头说“雾气洋溢”,已暗示出一丝寒意;在末节欢乐的合唱中又加上了小飞虫的“哀音”。这就在全诗明朗的底色上涂上了一笔冷色,在赞颂的主调中加入淡淡的哀愁,使诗意更加圆满。显然,这一说法有些牵强附会,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如何鉴赏外国诗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

正像白色在中国显示丧逝,在西方表证婚喜,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心理、习惯,任何一个诗人都逃不脱固有的文化地域和时间范畴,在欣赏诗歌方面同样如此。诗所以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得到言外之旨,弦外之音的乐趣。“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巴尔扎克语) 一般地说,能够激发起读者的联想愈多,这诗的诗味就愈浓,也就愈值得人欣赏。结合《秋颂》来看,我们不同意参考书上的意见,我们认为“雾气洋溢”就是秋天的特征,说明秋天就要过去,冬天就要来临; “哀音”,是小飞虫叫声的特点,小飞虫“同奏哀音”说明小飞虫对秋天的留恋,也从侧面在歌颂秋天的美好。《秋颂》一诗的基调无疑是明朗、欢快、富于生气的。并不能因为“雾气洋溢”“同奏哀音”这两个从中国人欣赏角度来看带有哀愁色彩的词,就大做文章。

诗句激发想象的多寡固然主要取决于诗本身的优劣,但也同读者的文化阅历、审美趣味相关,还同读者的心理素质、欣赏习惯以及想象力有关。就拿欣赏心理和想象力来说,中国的读者一见到“柳”字就会联想到春天,想到爱情,想到送别,想到缠绵;一见到“月”字马上会联想到思亲、思乡、团圆等。这是因为我们在中国古诗中见惯了这类诗句,诸如“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岸,晓风残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柳色伤别,望月思乡,已积淀成了中国民族的传统心理。可是,外国人对于柳、月之类就未必如此。外国人很少咏柳,专写月亮的也不多,而且一般不把它同爱情、思乡直接联系到一起。这里既有民族的心理差异,也有语言习惯的不同。我们在进行外国诗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作者所在国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去加以理解,缩短中西方的欣赏距离,不能用我们固有的心理定势和传统习惯去衡量外国诗歌作品。如果能够变“教学生学”为“教学生会学”,不但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而且有助于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外的欣赏角度、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不相同,所以不能带着欣赏中国诗的习惯、经验和心理定势来欣赏外国诗。另一方面,人类生活有基本的、共同的主题或环境,构成不同文化的共有基础。只是由于思维方式、审美意向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形态各异。共同的主题或环境,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诗歌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思想的文学形式,在所表达的具体对象上,可以有很深的文化根源。不同文化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可发展出相应的体裁和格式。而各异的表达方式,构成了文化差异的多姿多彩。比如,同样是寄幽思于庭院、草木、花卉、山水,便可以有威廉斯和欧阳修的不同风格。而对离别的相思,又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理解、欣赏两种不同的表达,比较其异同。

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诱导出来。外国诗歌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即让学生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去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从而内化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成自身的创造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担当素质教育大任的合格幼儿教师,教学外国诗歌无疑也是突破口之一,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幼师学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创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应对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新需要。

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探究式教学探析 第4篇

一、从问卷调查看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西安高新一中高一1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95%的学生都认识到学习外国诗歌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增长知识和开阔眼界。在学习时间上, 75%的学生对于外国诗歌的学习主要是外国诗歌单元课堂教学之中, 19%的学生会在自习时间进行学习, 在学习内容上, 仅有6%的学生愿意抽出时间学习在教材内容之外的外国诗歌。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 仅有9%的学生很喜欢外国诗歌, 比较喜欢的占56%, 不喜欢的也只占8%。超过46%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不好, 21%的学生对外国诗歌的效果不关心, 只有14%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明显。通过访谈, 我们得知, 认为学习效果明显的学生多数会在课前课后搜寻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或者是和同学相互交流, 互相探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调查之中所表现出来的,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方法单一, 缺乏互相之间的交流, 不愿意花时间进行学习, 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外国诗歌翻译方面的问题。由于诗歌是各国文化的精粹, 诗歌翻译历来都是翻译之中的难点, 要想在外国诗歌翻译之中做到“信、达、雅”则更是难上加难了。尽管翻译我们教材中外国诗歌作品的翻译家们很优秀, 但是翻译之后的作品很难与原著达到完全吻合, 从而形成一种“洋泾浜英语式”的外国诗歌。这就使得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程时很难得其门而入, 从而妨碍了学生在与诗歌的对话中获得乐趣, 进而培养出学习兴趣。

其次学生方面的原因。外国诗歌与中国传统诗词无论是在诗体形式还是审美风格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 如中国诗歌注重抒情, 而外国诗歌注重叙事;中国诗歌短小精悍, 外国诗歌多鸿篇巨制;中国诗歌含蓄婉约, 外国诗歌则直抒胸臆等等。两者之间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但在阅读最初带给学生的却是陌生和不适。“固有的心理定势和审美习惯都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接受。”【1】

最后是教师层面的原因。外国诗歌和学生之间存在着陌生感, 那么和学生生活在同样的一个异文化之中的教师, 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和外国诗歌之间存在距离感。由于教材之中所选的大部分外国作家所生活的时代、地域和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我们在鉴赏他们作品时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障碍, 再加上教学中需要结合当前语境来进行, 无疑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距离。在对20名老师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 大部分老师在鉴赏外国诗歌方面缺乏兴趣, 在外国诗歌教学中大都采用点到即止的态度, 甚至有些人认为课本中所选编的这些作品既无法让学生对外国诗歌“窥一斑而知全豹”, 更难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大可随时退场。

三、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中运用

1、深入解析诗歌, 探究表现手法

中外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 像对比、联想、反衬, 比喻、比拟、夸张、托物起兴、托物言志、用典等等。一般学生和老师对外国诗歌了解不多, 尤其是作为理解外国诗歌关键的表现手法知之甚少。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首外国诗歌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些表现手法, 更为深入的解析诗歌, 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是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 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 能丰富人们的联想, 耐人寻味, 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 能表达真挚的感情。例如雪莱在《西风颂》中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这首诗一直围绕着西风展开, 无论是写景或是抒情都没有任何涉及政治或者革命的语言。但在学习了这首诗之后我们却可以深刻地体会到, 雪莱是通过歌颂西风来赞颂革命, 诗中的西风、残叶、种子、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等, 都包含着深刻的寓意, 大自然风云激荡的景色, 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

2、引导学生多元理解诗歌内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由于诗歌的语言和内涵具有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外国诗歌进行多元解读。以高中语文《篱笆那边》为例, 这首诗短小精悍, 语言平易又耐人寻味, 但是学生学习起来却存在很大的困难, 对于这首诗在教学中应该引导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来探究。首先是对诗中“草莓”、“篱笆”、“上帝”、“孩子”等几个中心意象的分析,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其次是探究诗歌的内涵, 《篱笆那边》将深邃的哲理蕴于简单的语言之中, 因此在探究本诗的内涵时,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参考资料来阐述, 也可以引导学生查询网络资料来理解, 老师适时进行引导。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研究

高中语文的探究式教学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之外, 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 依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在课堂之外进行专题式的研究。教师在引导学生方面应注意做到如下四点:第一、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研究题目, 题目的确立应注意从教学实际入手, 注重利用现有资源。第二、着重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帮助学生明确研究小组分工, 责任到人, 加强督促。第四、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鼓励学习积极性。

摘要:本文在教学状况调查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入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并对探究式教学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外国诗歌,高中语文

参考文献

必读经典外国诗歌 第5篇

要造就一片草原,

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

一株苜蓿,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够了,

如果找不到蜂。

等待一小时,太久

等待一小时,太久——

如果爱,恰巧在那以后——

等待一万年,不长——

如果,终于有爱作为报偿。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

这就有了我们一对!可是别声张!

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

做个,显要人物,好不无聊!

像个青蛙,向仰慕的泥沼在——

整个六月,把个人的姓名

聒噪—何等招摇!

我能,多给些,什么

如果你是一只野蜂——

我能,多给些,什么

既然我献给女王的——

也不过是鲜花一束?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

屋我若和你同在一起,

暴风雨夜就是

豪奢的喜悦!

风,无能为力——

心,已在港内——

罗盘,不必,

海图,不必

泛舟在伊甸园——

啊,海

但愿我能,今夜,

泊在你的水域

我从未见过荒原

我从未见过荒原——

我从未见过海洋——

却知道石楠*的形态

知道波浪的模样。

我从未和上帝交谈

从未访问过天堂——

却知道天堂的位置

仿佛有图在手上。

石楠,常绿灌木,

毛长在盆瘠的荒原。

★ 外国文学名著书单

★ 江苏高考必读文学名著

★ 西方文学名著

★ 文学名著《红岩》读后感

★ 文学名著的读后感心得

★ 外国抒情诗

★ 外国现代诗歌

★ 外国民间故事精选

★ 外国诗歌大全

上一篇:中国谚语翻译下一篇:财政专项资金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