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范文

2024-05-05

说什么范文(精选12篇)

说什么 第1篇

这一次的成功尝试打开了江苏广播与新加坡新传媒广播的合作之门。2009年6月, 金陵之声和新加坡新传媒958城市频道初步达成协议, 金陵之声加盟958城市频道《电台通天下》节目, 成为其海外联络媒体之一。自此, 金陵之声开辟了每周一次10分钟的连线节目, 这是江苏广播界对外宣传上的又一次突破。

在和金陵之声合作之前, 《电台通天下》节目已经和天津、北京等中国大城市的电台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该用什么样的信息来吸引新加坡的听众?用什么样的播出形式来抓住新加坡华人的耳朵?

金陵之声仔细揣摩《电台通天下》节目的运行模式, 最后商定的播出流程是:主持人组织稿件——编辑编稿——总监审稿——与新加坡主持人沟通——最后商定播出内容——连线播出。虽然每次播出时间只有10分钟, 但是之前的准备和沟通时间却长达4—5天。精心制作的节目内容精良、丰富有趣, 播报清新自然, 受到了新加坡同行和听众的好评。

1. 题材:说“我”想说的, 说“你”爱听的说“我”想说的

对外宣传, 要把本地区的新政策、新发展和新变化让海外听众知道, 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我们选择了这样的题材:

展现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新合作南京生态科技岛奠基》, 《第六次中国—欧盟智库圆桌会议将在常州举行南京入选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十强行列》, 《北非首条高速公路所用沥青逾半“江阴造”》。

展现江苏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变化:

《江苏高科技打造国庆“吉祥如意”彩车》, 《江苏盱眙龙虾香飘澳大利亚》, 《华西建世界第15高大楼》。

展现江苏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南京将推出海外留学人才居住证——“南京蓝卡”》, 《太仓成为中国长寿之乡》, 《日本新任首相鸠山托南通缂丝大师定做“胜选纪念和服腰带”》, 《世界机器人大赛海门小学生摘金》。

说“你”爱听的

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 这一盛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当然包括新加坡的听众。由于江苏和上海在地域上的亲近关系, 所以在日益临近世博会召开日期的时候, 我们多选取和世博会有关的消息:

《上海世博会使江苏旅游大有可为》, 《苏州市携手上海世博会, 共展友城风采》, 《中国“第二国宝”将亮相世博会》。

新加坡素来享有“花园城市”的美誉, 这是新加坡几十年来致力于全方位绿色环保建设的结果。所以, 我们对此类题材也相当留意:

《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节本周六开幕丹顶鹤是“亮点”》, 《南京将推出百辆自行车供游客免费使用提倡绿色旅游》。

2009年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 新加坡人现在最关注的是身体健康。于是, 我们选择这样的消息: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步伐将明显加快》, 《江苏苏州海选“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学生》。

2. 主持风格:亲切自然

如何在不长的播出时间内凸显主持的亲切亲和, 除了在播出内容和编排技巧上苦心经营外, 确立鲜明的播音风格至关重要。鲜明的播音风格应以自身的媒体定位为依据, 考虑频率的覆盖面、华人华侨的来源、华语受众的文化水准以及华语播音的播出时段等因素。新加坡的主持人大都习惯以一种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的方式说新闻, 这种不同于西方又不似于中国的播报方式, 在新加坡很受欢迎。

综合以上因素, 我们决定以女性主持人的面目出现, 配以清新、流畅和通俗的播报方式。主持人普通话流利, 吐字清晰, 再加上年轻富有朝气, 和新加坡的主持人搭配主持相得益彰。这样的主持风格很快得到了《电台通天下》节目组的一致认同, 来自新加坡听众的收听反馈也显示, 江苏的10分钟节目给958城市频道带来了不少新的听众。

在和新加坡新传媒电台半年多的合作中, 双方已经在合作上有了默契, 在交流上有了共识。今年, 江苏广播将抓住上海世博会召开的契机, 策划更多的专题性报道, 以更多形式与新加坡的更多节目展开合作。如:我们拟以《每周一菜》、《走到哪吃到哪》、《名家说饮食》等小栏目和对方的《饮食男女》进行合作;以共同商定选题——双线采访——共同制作的方式, 吸引对方《步步追踪》节目有兴趣深入观察江苏, 从而引领当地听众近距离地了解江苏。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美文 第2篇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总结大全:经典,人际交往中语言的把握。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先生应该理解、忽悠

男人需要被肯定,特别是女人的夸奖,语言不能肉麻,但要切中利害。

比如先生是一位临时工,没钱也没地位。

聪明的妻子就要说:“虽然你在单位的地位最低,谁都有可能看不起你,可在这个家中,在我的心里,你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句话最好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场合表达,表情最好自然,且生动,如果能脉脉含情或红着眼圈儿,效果可能会更好。

要知道,男人之间比的就是实力,如果他的社会地位不高,比不过同龄人,那他肯定比较自卑,表达方式就是抱怨和瞧不起某某人。越是抱怨,他就越有可能失败或身体不佳,于是,妻子就要站出来肯定他——如此,他就像喝到了母亲的乳汁,对于一个儿子,还有什么比母亲的乳汁更可贵呢?如果他喝饱了,母亲(妻子)要他干什么,他都有可能实现。但如果他喝不到乳汁,得不到妻子的肯定,便在家中也找不到尊严,那么等待他的很可能就是各种形式的消失了。

记住肖伯纳的一句话吧——“女人若想指挥他的丈夫,只有一个秘诀,就是服从他。”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妻子应该宠爱、利诱

夫妻对话时,先生往往在就事论事,无论是争吵或是分享,但妻子虽在听,却同时也在不自觉地感受。感受什么?

这就是女人的特质,她就像一个猎人一样,用心嗅着先生话中的味道,用情绪感受着先生与自己之间的互动。妻子是感性的,老公是理性的,这不仅受生理特点的影响,而且也与男女的成长经历有关,更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和家庭角色。

男人要被肯定,女人要被爱。爱的数据非常庞大,而且因人而异,不同的女人所要求的不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的女人都喜欢赞美的话,也都喜欢先生的礼物及先生的拥抱和体贴。只不过不同的女人的侧重不同,对漂亮的女人不用说她长得美,只需要说她聪明;对从小缺乏父兄之爱的女人,不要和她讲太多道理,经常拥抱、抚摸比较重要;对唠叨的女人,不要和她分庭抗礼,只要一束玫瑰就能堵住她的嘴,一次拥抱可能让她三到五天内少唠叨几百句。

莎士比亚说:“沉默无言的珠宝,往往比流利的言辞更能打动女人的心。”此话虽然精辟,但也不尽然,如果你没那么多钱呢?难道就无权讨老婆了吗?所以,聪明的男人会将财富转化成为精神财富,比如热情的拥抱和体贴,而仅有精神层面也是不够的,法国有句谚语:“只有爱情而无面包的婚姻,有着美好的夜晚和悲伤的白天。”

因此,真正智慧的男人会将以上全部内容掺杂在一起待机行事,他们都会牢记王尔德的.一句话:“女人是用来爱的,不是被用来了解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孩子应该陪伴、分享生育是夫妻的任务,完成后,孩子便不再是你的了,他/她已经开始一步步离开你,上学是为了进入社会,成长是为了组建新家。属于你的,只有你的老伴儿。

但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在离开自己后少吃亏,能够幸福快乐。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对他们实施一系列社会化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夹杂着许多自己的经验,孰不知,自己的经验往往靠不住,因为你并不见得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强加,而是分享,就算孩子摔了跤或占了便宜,高兴或是悲伤,聪明的家长都不要替孩子下结论,而只是陪伴着孩子,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讲出是对是错。在孩子表达的同时,要无条件去接受,你可以谈出自己的感受,但要加上一句:“这是爸爸(妈妈)的意见,不代表你的,无论你怎么想,我认为你都会有自己的理由,但请你换成我们,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么想呢?”

这就是分享的一种方式,没有禁止,没有强迫,便不会让孩子形成负面人格特质,那么将来他/她走入社会,也会与别人如此互动,如此,他/她会少许多对立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雷萧说:“孩子长大后,会用幼时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自己。”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老人应该撒娇、作秀老人的性格已经趋于退化,而且越来越幼稚。这幼稚中包含着他们的社会经验和旧有习俗。而作为他们的儿女,如今已经长大人,就不能再以曾经依赖的习惯去对待老年父母,而需要智慧,需要一种“角色是孩子,本质是大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当老人无法按你的想法进行时,你可千万不要和他们讲理,试图改变他们的思维习惯,更不要说他们固执和刻板,而是要“撒娇”。

比如,自从我父亲走后,母亲一直在家守着父亲的遗像,成天不出门,我知道长此以往的后果,同时我也知道,她从来不喜欢出门见人会客,因为她是位德高望重的医学专家,比较自负。然而作为儿子的我,既不能批评她自负,也决不能抱怨:“您就知道跟家呆着,长此以往,您非得老年痴呆不可……”。

有一天,我跟她老人家说:“妈,电台通知我要找一位医学专家上节目,说最近的手足口和非典什么的搞得人心惶惶,需要专家说法稳定人心,我向电台推荐了您。”

母亲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拒绝,“我这么大岁数了,不和你们年轻人瞎掺和……”(青年文摘)

此时,我就要动用儿子的“特权”,“妈!”这一声一定要充满撒娇和耍赖,而当然只有我才叫得出来,因为我已经叫了近四十年,是母亲再熟悉不过的催眠。于是我接着说:“我都和电台的领导说了,如果我请不到您,那他们非把我辞了不可,而且他们以后都会瞧不起我,小看我,那我可就倒霉了!”

母亲哼了一声,看得出她开始矛盾,此时,只要我再显得更委屈,她肯定就会半推半就地同意了。果然,她推开我,“你这个孩子,都这么大了还让我操心!好吧,什么时候去……?” 其实,电台从来没有这样要求过我,我只是在做秀。一出门,我就给主持人打去电话,说我请到了一位专家,并说出我想的选题,主持人同意后,我就开车拉着母亲来到电台,母亲是那种做事非常认真的知识分子,当然会讲得很投入。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从那次做完节目后,她多了个爱好:每天都要听广播。听完就议论那些消息和新闻,她的世界开始变大,如此,她就不再寂寞了。于是我又“利用工作之便”,带她去电视台上节目,她又多了项“议论电视”的爱好……,我知道,这些信息量足以让她老人家的头脑开始活跃,而淡化对父亲的思念,最重要的,是她的思维走了出来,头脑活跃了起来。

天下的老人,无论他们是什么性格,什么工作,什么经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软肋”——最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受委屈!所以,你只要示现出自己受了委屈,那么他/她肯定心软,就算一万个不乐意,他们也会为了孩子牺牲掉自己的习惯——为儿女牺牲,是天下父母的本性!只要你善加利用这个本性,去反向孝敬父母,虽然他们看不出来这是一个圈套,但只要效果是好的,动机是善的,你就去做吧!动用你所有的关系和财富,用你的智慧,全心全意地爱你的父母,不要等到他们不在了,再生不如死地自责。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朋友应该尊重、协助有一个对心理学十分感兴趣的朋友,他的漫画画得很好,可教研没有过关。为此,他的情绪很低落,对心理学也产生反感情绪。

一天我跟他聊天儿,“哥们儿,我有一本书稿想配漫画,你能帮我画一下吗?”

“你不是会画吗,我可不行,什么内容的书稿?”他问。 “哦,是心理学方面的,我那两下子可不行,这个画非你画不可,帮帮忙吧?”

“我行吗?”他开始松动了,“多少幅?”

……

一个月后,他完工了,我交到出版社,三个月后出版了,封面上打着我们二人的姓名。从此,他又对心理学重新提起了兴趣,而且经常拿着那本书给别人看。可他不知道,本来我自己是可以画的,却表现出要请他帮忙,而只是为了协助他从阴影中走出来,让他感觉到:“别看我没拿到学位,可有几个人能出心理学的书?”等于让他变相地“得到认可”。而且在操作时,也不要让他知道这是个“善意的谎言”。

对朋友,只要能帮到他,就没有什么不能做的,但有个前提,不要触及到他的界限,还要利用他的长处,去克服他自己的不足。

对待自己,要扬长避短;对待朋友,要取长补短。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领导应该谨慎、示弱有一个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久,便来向我抱怨他们的领导,说他对工作非常投入,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出了业绩,可领导就不不肯定他,反而经常在开会的时候暗指有些年轻人“翘尾巴”,他认为领导是有意刁难他。

我问他:“你平时的桌面干净吗?上班迟到过吗?”

“从没有,我上学就是三好生,在家也是好儿子,我从来没有让大人、老师和领导说出过话来,我要求自己特别严。” “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笑道:“你看你,平时工作认真,能力较高,业绩突出,在细节上也没问题,那不就等于告诉领导:‘我不需要领导吗?’”

他百思不解,“难道表现好还不对了?”

“非也,”我说,“原则问题一定要过硬,但你若处处都让别人挑不出毛病来,那又怎么证明别人比你强呢?如果你不让别人比你强,那领导的地位又何在呢?也就是说,他怎么证明他是领导,而你是下属呢?不就是通过能看出你的问题,找出你的毛病,并加以指点后你能改正,来显示自己的角色吗?因此,你工作上要好,但你要有意露出点破绽,存心让领导指出来,这才是聪明的做法。而且,别总跟领导面前说看不惯谁,有事没事就要学会汇报思想,哪怕是一件极小的事,只要你学会请教,领导就会觉得你是个听话的孩子,给了他面子,你也没吃什么亏……”

次日果然他没有收拾桌面,领导走过来,点了点桌子,指示他要学会收拾桌面,他好象恍然大悟的样子,即刻收拾。再后来,他学会了请示,就算他已经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也会拿着文件敲领导的门,让领导先过目,他甚至会主动在文件上打错几个字,有意让领导用红笔圈出来……哇噻!他成功了,年底得到了提升,领导也越来越器重他。

人忌求全,如果你太全面了,就会有所忌讳。

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第3篇

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想的美~

这个地盘谁做主?按理来说是楼主!

氮素!!!我放话了,我的地盘也你做主!你觉得有什么话题值得讨论通通上供吧~

桃之夭夭leilei:寝室卧谈会神马的对于住宿的孩子来说是少不了的。

小正飘过(三月):一天中最美妙的时间段没有之一,真心的,只要你经历过,就会信其有。

ok黑皮不黑:控诉那些无良理发师有木有!请把被理发师蹂躏过头发的惨痛经历分享出来,警示民众好吗!

小正飘过(四月):头发长了吧?要剪了吧?剪坏了吧?来说一下吧~

琳妹妹的泪:我说啊,吃的比较好讨论。有话说,民以食为天。所以讨论吃的,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利国利民的话题。

小正飘过(五月):准奏!而且请小伙伴们深夜看这档栏目,是为回报社会。

犯二小苏凉:十年后你是否准备要二胎还是打算丁克?孩子养不起啊养不起……

小正飘过(六月):虽然好奇为什么你语气像正在养孩子似的,但《爸爸去哪儿》一火,此大计还是值得为之华山论剑的。

小弋先森: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变成了一头猪(或者其它某动物),你会怎么继续下面的生活?

小正飘过(七月):这真是一个火辣辣的话题,让我们在火辣辣的时节讨论。

犯二小苏凉:学霸是怎样练成的!你是不是每天都信誓旦旦地说晚上好好写作业好好学习,然后在晚上吃完饭睡去!说好的学霸呢?

小正飘过(八月):暑假的尾巴,谈论此等技术性话题的大好时机!

冰玫瑰女孩1:校服这种在中国奇葩的东西,你怎么看?

小正飘过(九月):开学时节泪纷纷,校服上身欲断魂,借问作业抄完没,孩子摊开空白本。(即兴原创,鼓掌)~

daihao30:说说那些无节操无下限的班长们。

小正飘过(十月):别拿班长不当干部我们讨论过呢,放心,没节操的又不只是班长,班上其他干部任君挑选哦。

zai风中凌乱:这些年走丢的好朋友。

小正飘过(十一月):深秋,就来伤感一下吧。

shine苏莞尔:说说冬天是怎样起床的。

小正飘过(十二月):黑子说这是又一心酸催泪史诗巨作。

看吧,一年四季就这么走过了,请珍惜好时光。

下期提要:

你是一天中的最美

住校的伙计们都懂的,千山万水的学习一天,如倦鸟归巢,终于抵达被窝,剩下的除了甜蜜的梦乡,还有更甜蜜的——寝室卧谈会。交出来吧,你们各种心得体会~

编辑/张春艳

“三高”说明了什么? 第4篇

评论家时寒冰撰写文章说, 近来, 股市越过3000点, 房价也开始疯狂上涨, “地王”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房价上涨的预期。

今年6月25日, 北京通州九棵树地块以17.4亿元荣膺北京新“地王”称号;仅仅一天后, “地王”称号即易手北京奥运村乡地块;6月30日, 以40.6亿元成交的广渠门15号地又再次刷新“地王”纪录。

除北京外, 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是“地王”迭出。绿地集团5月份出手买下“2009上海最贵地”, 投资金额达12亿元;广州城建集团6月夺下今年的广州“地王”, 溢价高达154%;深圳“地王”经过14分钟内113次举牌, 以高出底价2.7亿元的价格, 终结了当地连续10个月的“零成交”。

追根溯源, 我们发现了股市与房价上涨的一个共同源头:通货膨胀预期。当天量的救市资金涌入市场, 泛滥的流动性必然推高商品的价格, 而大宗商品的大幅上涨, 就是提前所做的反应。

从4万亿元救市计划, 到持续加大的信贷投放, 中国的救市措施力度空前。我们知道, 我国中央财政自1980年以来, 除1985年有25亿元的账面结余外, 其余年份全部都是赤字。而地方财政除了极少数地方, 基本上都是入不敷出、负债累累, 这也是催生土地财政的根源。

早在2005年11月, 《财经》杂志就曾经报道: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研究员按照财政风险矩阵, 对中国截至2004年的公共债务进行了全面测算。测算结果为, 2004年中国直接显性与直接隐性负债合计7.6925万亿元;或有显性与或有隐性负债合计9.5087万亿元;按或有负债转化为直接负债的概率0.5进行调整, 则为4.7544万亿元。这样算来, 全部政府负债规模为12.4469万亿元;2004年中国名义GDP初步核算为13.6515万亿元, 而政府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91.18%。

现在, 地方政府的负债更是一个天文数字。钱从哪里来, 就变得显而易见。今年1~5月, 新增贷款达到惊人的5.84万亿元!而6月份的新增贷款, 普遍预计在1万亿元以上。

由此加大的通货膨胀预期, 使得人们动用储蓄去买房、买股票, 一下子把消费激活起来了。问题是, 这种复苏是在消耗民众仅有的存量财富, 而新增财富则少之又少。这意味着, 在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一旦全球经济未能直接走向复苏, 而是在盘整一段时间后继续掉头下滑, 中国民众的不安全感将会增强, 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 未来国民购买力的下降, 将可能导致经济复苏变得更为艰难。

有人提出过破坏性复苏的概念。所谓破坏性复苏, 反映在股市, 就是对实体经济资金的“抽血”作用, 使大批宝贵资金涌入股市追逐短期利益;反映在楼市, 就是通过放松信贷, 利用垄断信息对民众进行欺骗、引诱, 在维持高房价的情况下, 扭转需求者对未来房价继续下跌的预期, 使他们不得不在高位买房, 接受既得利益者的盘剥。这种做法虽然暂时激活了成交量, 但后患无穷。事实上, 最近, 惠誉国际评级公司已经把中国宏观经济风险评级的指标从“安全”降至和破产的冰岛同级, 他们担心“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未来的损失要远大于预期, 届时, 中央和地方政府最终愿意或能够承担多大的损失尚不清楚”。

与美国、欧元国不同的是, 中国的通货膨胀只能在国内消化, 而这有可能引来国际投机资金的进入, 推波助澜。

写到这里,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日本教训。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 国际投机资金疯狂涌入日本, 炒高日本的房价和股市。从1985年到1990年, 日本的房价飞涨了好几倍。日经指数从1985年底的13000点上升到1989年底的39000多点。与中国一样, 当年日本也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结果, 在国际炒家获利离开后, 日本楼市和股市崩盘。日本股市到2003年4月跌至7607.88点, 日经指数截至2009年6月26日, 也仅9877点, 距离1989年12月29日创下的历史最高点39815点, 仅是一个零头而已!

中国不及日本的地方在于, 日本当年经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民众有足够的积累, 而且社会保障机制已经比较完善。并且, 日本科技发达。在缺少这三个基础的情况下, 中国的抗风险能力可想而知, 日本承受了20年的衰退而位居三大经济体之列, 中国有这种能力吗?

国际清算银行在6月29日公布的年度报告中称, 由于目前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基于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各国央行的犹豫增大了流动性泛滥的风险, 因此可能使通胀预期加剧, 或者产生又一次的资产泡沫。国际清算银行认为, 目前中央银行面临两种风险, 一种是通货膨胀的风险, 另一种则是政策力度不够无法推动经济复苏的风险。

我们同时面临着这两种风险。

“地王”的出现, 不仅对中国的高房价进行了确认, 更指明了一个方向, 当泡沫被急剧吹大时, 谁有能力吹散它呢?每一次泡沫的破灭, 都会引发一场悲剧, 我们能够成为唯一的幸免者吗?但愿。

流入股市贷款超过1万亿助推金融泡沫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 国研中心魏加宁说, 尽管中国的实体经济仍在遭受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但今年上半年以来, 随着沪深股市的不断攀升, 上证综指已累计上涨超过60%, 创出1992年下半年以来最大半年涨幅, 股民们已开始相信“解套时刻即将到来”。

尤其是在上周, A股再度发力, 大盘在一周内向3000点“三叩门”未果后, 终于在6月30日成功突破。一时间3000点这个在股民心中的“心理防线”和在分析人士中的“牛熊分界点”, 将何去何从成为市场争论的焦点。

抑或是巧合, 就在大盘突破3000点之前, 有中央智囊提出警告, 中国的资产价格已经出现泡沫, 近期股市急升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有关, 今年前5个月的5.84万亿元新增贷款中, 超过1万亿元可能流向股市, “这推动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对于这一轮行情的驱动力, 市场普遍认为, 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持和流动性充裕。

2008年年底, 政府开始通过“4万亿计划”以及陆续推出的各行业振兴规划, 不断刺激市场。随后, 金融、地产、建筑等板块相继猛涨。与此同时, 商业银行大规模的信贷投放规模也对宏观经济的起色颇有见效。

有消息人士称, 6月份新增贷款可能再次上冲, 有望突破1万亿元。此前, 4、5月份贷款分别投放5918亿元和6645亿元。

此前, 中国银监会向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紧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 要求银行业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防止企业利用票据贴现套利等造成信贷资金“空转”, 不得通过贷款转存虚增存贷款, 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

前5月一半新增信贷在“自我循环”, 有人说, 实体经济回暖的预兆就是股市的不断攀升。但是, 这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似乎不太寻常。

魏加宁6月27日在“北京国际金融论坛2009年夏季报告会”上表示, 根据他的测算, 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3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了票据市场。这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银行资金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他认为, 这样的结果就是推动金融泡沫的形成。

“虽然他一再强调这仅是他个人观点, 不代表所在单位, 但这些数据的调查背景引人深思。”一位券商分析人士说。

魏加宁表示, 截至5月份, 今年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达到了5.8万亿元, 已超过2008年全年的信贷增量。

对此, 有专家提出, 在这么快速的贷款增长下,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何还没有解决?而股市、楼市却在连续回暖?

魏加宁表示, 根据5.8万亿的贷款规模计算, 即约1.16万亿的信贷资金流入到了股市上。此外,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前五个月的票据融资额为1.7万亿元, 占全部信贷资金比例约在30%左右。

“当资金在金融体系里自我循环、自我膨胀, 而不为实体经济服务, 我们认为这就是金融泡沫。”魏加宁说, “目前快速增长的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的自我循环, 极容易推高股价, 形成新的金融泡沫, 同时也推高房地产的价格。”

对于另外一半资金, 魏加宁指出, 这部分资金虽然是往实体经济走, 但大部分是流向各级地方政府项目上, 而流向中小企业的资金非常少。

魏加宁表示, 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首先是要整顿票据市场, 防止票据资金自我循环, 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另外,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 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

信贷井喷, 通胀隐忧?

信贷井喷, 是银行业上半年最壮观的一道风景线。有专家预测, 上半年新增信贷可望突破6.5万亿元, 这一数字将超过我国历史上任何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

上半年, 从银行内部看, 存贷款实际利差的缩小, 推动银行做大贷款规模, 以量补价;流动性充裕, 加大了银行的资金压力;特别是, 商业银行普遍将取消信贷规模控制看作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追求高成长、高回报。从银行外部看, 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启动, 带来了庞大的信贷需求;房地产等行业回暖, 也刺激了非政府项目贷款的增长。正是内外两种因素“双碰头”, 才擦出了熊熊的信贷之火。

信贷激增有利于拉动投资需求, 点燃保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有利于打掉通货紧缩预期, 提振经济复苏的信心。“与信贷激增相伴的是银行业竞争加剧, 此举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靳彦民说, “据估算, 目前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约占新增贷款近四成, 这一比重比去年同期至少提高了一成以上, 再加上央行五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 企业的利息负担已明显减轻。”

信贷井喷, 也让人喜中有忧。在结构上, 天量贷款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 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并不多。在质量上, 银行信贷对政府项目青睐有加, 为了分羹, 一些银行不惜放松贷款审查, 甚至降低贷款门槛。在流向上, 不排除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

展望下半年的信贷投放, 有三大问题最令人关注。

问题之一:信贷井喷, 会不会埋下通胀隐患?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从理论上讲, 信贷高速增长会诱发通货膨胀, 但现实中未必如此。未来一段时间, 国内下游企业仍将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会有力地抑制通胀形成。国际市场上, 由于美元贬值等因素, 导致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扬, 然而, 这种上涨能否持续根本上取决于最终需求。“因此, 在世界经济出现全面复苏之前, 仅仅依靠美元贬值推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难以持续, 从而也不会以输入型通胀的方式传导到我国”。郭田勇表示, 信贷高速增长不一定会形成现实中的通胀, 但会形成通胀预期, 可能推动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上升, 应当警惕并防止产生资产泡沫。

问题之二:信贷井喷, 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分季度看, 一季度新增信贷4.58万亿元, 如果上半年新增信贷按6.5万亿元计, 那么二季度新增2万亿元左右, 信贷增速已有所放缓。“下半年将继续呈现稳中趋降之势, 预计全年新增信贷可能在8万亿元至9万亿元之间。”郭田勇说。

这是因为, 一方面, 下半年政府项目的信贷配套将大幅减少, 银行权衡经营目标、管理能力后也会约束信贷投放, 另一方面, 虽然实体经济可能继续向好, 但由此催生的信贷需求会以平稳回升的方式表现出来。两厢“冲抵”之下, 信贷增长将稳中趋降。

问题之三:货币信贷政策将怎样调整?

最近,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提出, 下一阶段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要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

《什么都不必说》歌词 第5篇

我对孙楠印象最深的一首歌《不见不散》,他唱得荡气回肠颇富哲理的歌,并不在他带来的私人歌单内。

这样也不要紧,我看到他的私人歌单也不懵圈。《征服》《千万次的问》《夜夜夜夜》都是我熟悉的歌。

一首有着欢快前奏的《缘份天空》,拉开了《嗨唱起来》星素共唱的序幕。

《夜夜夜夜》是孙楠经常在练歌房唱的一首歌,这次他和第一位欢唱达人开唱。这首歌的原唱小哥齐秦是孙楠偶像,他当年找第一份工作就是唱齐秦的歌。

这首《夜夜夜夜》我听过很多版本,齐秦金池孙楠和这位欢唱达人,最打动我的歌手还是金池。

第二位欢唱达人是一位年轻小伙子,他在台上虽然笑着,可看上去总有一种和年龄不相符的忧郁。

在和孙楠共唱一首《送别》之后,他诉说出了忧郁的根源,在他二十岁那年,父亲因罹患肝癌永远离开了他。

我开始还纳闷,年纪轻轻的他为何要在歌单里选《送别》这首歌,在他提起父亲时,从他黯然心碎的眼神里找到了答案。

他坦言,自从送走了父亲,他感觉所有的担子都落在他肩上。一个二十岁就没了父亲的男孩,他的一生要背负起多少辛酸和艰难。

他即兴在舞台上唱了一首张学友的老歌《想和你一起吹吹风》,这本是一首描述男女爱情纠葛的歌曲,经过他饱含深情的歌声,表达一份对逝去的父亲,无法言说又无可奈何的怀念之痛。

很想和你再去吹吹风 去吹吹风 风会带走一切短暂的轻松 让我们像从前一样安安静静 什么都不必说你总是能懂 想和你再去吹吹风 虽然已是不同时空 还是可以迎着风 随意说说心里的梦。

这种心痛也只有同样经历过失去的人,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

这让我想起付彪的妻子写的一篇文章,她说有一天不知道儿子去哪了,找半天才终于在家的后院看到,他正坐在父亲生前经常坐的`地方发呆的背影。

我不知孙楠为什么把《送别》这首歌列入私人歌单,这是一首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歌,一个看似闹腾经常营造欢乐气氛的人,生命中也一定经历过不为人知的心酸历程吧。

在泪眼滂沱中,我看到他在舞台上,给这个一脸悲戚的男孩一个长久的拥抱。不管忧伤的人是二十岁还是四十几岁,也不问他们在送别后是否真能适应,冷酷的事实无法更改,也只能让一个有温度的抱抱,慰藉残缺不安的心灵。

惆怅惆怅,是不是内心承载着愁绪的人,才酷爱唱歌呢?这愁绪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了那么多年,唱的不外乎就是一个情字。

你的私人歌单里,一定也是围绕着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歌吧!

《征服》是那英的一首经典老歌,如果我没记错,那英唱这首歌时还正在和高峰谈恋爱。她更多缠绵悱恻令人记忆深刻的歌,大多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有的时候和男声一起唱,高八度唱不上去,低八度声音出不来,第三位欢唱达人和孙楠共唱这首歌绝对是一种挑战。

节目的最后如我所愿,经李艾力荐,孙楠终于在几首歌中选择《千万次的问》,由三位欢唱达人和他一起共唱。

说什么更重要 第6篇

这些广告都来自一个名叫Casper的创业公司。被好奇心驱使着搜索一番后我发现,这个成立仅仅一年的Casper已经获得了来自Steven Alan和Ashton Kutcher(对,就是那个演乔布斯的电影明星)等共计1495万美元的投资,而且已经有了不错的收入。这令人更加困惑了,卖床垫这么寻常而古老的点子,也能如此吸引那些一贯喜好创新的投资人?

其实这个有点奇怪的创业公司,又是个设计师创业的故事,他们通常懂得用户的痛点。在此之前,Casper的联合创始人和产品设计总监Jeff Chapin是设计咨询公司IDEO的设计师,还在NASA工作过。他觉得,但凡在美国有过买床垫经历的人都会理解他的苦恼:你得没完没了地花时间亲自去体验,还不一定能得偿所愿。于是他花了两年的时间寻找最好的材料,最适合的制造商,并设定好不同的硬度标准,将产品简化为6种,让人们不再困惑于那些头痛的复杂选择。

听上去挺不错,不过,仅有这些就够了么?美国的床垫行业大概有130亿美元的规模,而且人们换床垫可不像换衣服那么频繁,这意味着一个创业公司若只是宣传产品品质好,可不那么容易出头。Chaplin又想到,人们总觉得运送床垫是个恼人的事情,于是就琢磨了个办法,让30公斤的床垫能塞到一个洗衣机大小的箱子内。这样的话,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就可以送到楼上。路人最好会投来奇怪的眼神,这种反常更增加了神秘感。

事实证明,“箱子里的床垫”很快成为一个话题产品,而且一上线就卖光了。它在网站上还被描述成“当苹果电脑遇到床垫”(这句话用英文理解更合适些,“MacBook meets mattress”)。在纽约,Casper还承诺当日送达,虽说床垫通常不会是什么紧急物品,但如果能更快,没有人会排斥。Chapin还聪明地考虑到,那些预购床垫的人可能在等待期间无床可用,于是还在亚马逊上订了一批气垫床免费送给这些人。用户最终收到的不仅仅是Casper的床垫,还有一个裁开包装的工具、一张感谢卡和一本睡前读物。

所有这一切,都是把一个本来觉得很辛苦恼人的事情,变得有所期待,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奇妙而亲密的感觉—更专业的说法是,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交体验。这类产品希望你能会心一笑,起码能有欲望发一条推文或Facebook,拍张照片或者最好录一段拆开包装的视频传到Instagram上。虽然发一张自己的床的照片到网络上有点奇怪,但我发现真的有很多人这么干,他们很享受这种体验也乐于分享。人们总是喜欢分享有视觉效果、幽默的而且能让自己显得独特的内容。

噢,对了,Casper还拥有一个设计精致的网站,上面传递出20多岁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告诉人们它卖的是古老的产品,可并不代表那个古老的行业。它还办了一本杂志来探讨人和睡眠的关系,以及怎么通过改善睡眠让白天过得更有价值。你会发现Airbnb也这么干,它在去年创办了讲述旅行者故事的《菠萝》杂志,而办公共享空间WeWork也在这个月推出了它的杂志。这些公司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用户产生更多的触点,讲个好故事,让他们产生归属感。

雨声说些什么 第7篇

楼上的灯问窗外的树

窗外的树问巷口的车

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

巷口的车问远方的路

远方的路问上游的桥

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

上游的桥问小时的伞

小时的伞问湿了的鞋

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

湿了的鞋问乱叫的蛙

乱叫的蛙问四周的雾

说些什么呢, 一夜的雨声?

四周的雾问楼上的灯

楼上的灯问灯下的人

灯下的人抬起头来说

怎么还没有停啊:

从传说落到了现在

从霏霏落到了湃湃

从檐漏落到了江海

问你啊, 蠢蠢的青苔

专家说创业:什么最重要 第8篇

解读:缺乏启动资金是困扰中小创业者的主要问题之一, 但吉林省博蓝经济顾问事务所专家李惑然指出, 认为资金是最重要的创业条件是一种“错误的想法”。理由是:首先, 在创业项目上, 像很多服务类的行业是不需要多少资金的;其次, 钱只是整合资源的工具, 而不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因素。而资源的关键, 不在于拥有的数量, 而在于哪些“能为你所用”并且通过整合加以实际利用;第三, 即便有钱, 并且选了个“好”项目, 一样有人赚钱有人赔钱, 说明“创业者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思路问题”。

普遍认识:点子最重要专家观点:点子不是“最值钱”的

解读:对那些抱有“好点子就是一切”以及“好点子要藏起来, 不能让别人知道”想法的创业者,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通过经验分享的方式, 对这些观点予以了否定。主要依据是:第一,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 靠点子改变一切的例子是“非常非常少的”;第二, 从产生的情况来看, 点子又是“非常多的”, 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想出10—20个不错的点子”, 因此“相对来说点子是不值钱的”;第三, 好点子的产生应该基于三个要素——正确的方向+好的团队+团队的执行力, 而“重点不在点子”本身。

普遍认识:敢于冒险最重要专家观点:创业必须冒险, 但不能单靠冒险

解读:针对近来比较流行的“创业者大都是喜欢冒险的人”的观点, 近日, 中原地产主席施永青在充分肯定冒险精神对于创业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着重强调单靠冒险“并不等于创业就会成功”。他指出, 首先, “完全不肯冒险的人, 一定不会成功”。这是因为, 在创业的过程中“总存在着一些事前估计不到的变数”, 如经济形势、市场供求、对手出招、消费者的偏好等, 这些都不是创业者能够操控的, 因此“在任何时候, 创业者都得冒一定的风险”。其次, 勇于冒险, 更要懂得评估风险, “并尽早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准备”, 准备的内容包括行业评估、风险评估、自身财力评估等等。最后, 创业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而不是玩“挑战”, 绝不能为了冒险而去创业。

普遍认识:抓住机会最重要专家观点:勇于“抵挡机会的诱惑”

解读:史玉柱的创业事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相比创业之初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思路, 今天的“巨人”却变得越来越“胆小”, 近日更公开宣布了新的信条:宁可错过100个机会, 不可投错一个项目。理由如下:第一, 不怕花钱多, 但要控制项目的风险。也许是受创业之初摔跤“太狠”、“太刻骨铭心”的缘故, 史玉柱特别强调“谨慎考虑”的重要性, 尽管手里有钱, 也经常会遇到看起来还不错的项目, 但轻易不会出手。第二, 专注于一点。除了脑白金、黄金搭档外, 手里还有十几个新产品, 却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 一直不肯推出。第三, 决策委员会制约。在“巨人投资”内部, 史玉柱建立7个人的决策委员会, 通过投票决定提名的程序控制投资领域的问题。并且在过去的几年中, 抵挡住了来自汽车、手机等热门行业“富有诱惑力的机会”, 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自己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而酿成大祸”。

普遍认识:保住团队核心骨干最重要专家观点:企业不能只有一个“大厨”

“十大烂书榜”说明了什么? 第9篇

“2 0 0 7年十大烂书榜”发布,包括于丹、易中天、韩寒、郭敬明等人在内的一批名作者纷纷入围。

“2007年十大烂书榜”有夸张的含义在内, 但是道出了当下的一个实质问题:商业化法则的横行。“2007年十大烂书榜”直接表明, 以商业化叙事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正在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 极端感性地迎合了人们的审美趣向。因为我们发现“2007年十大烂书榜”运用商业化叙事, 避免了对生存意义的深度思考, 在精巧而陈腐的叙事过程中给人们带来快乐, 世俗体验置换了崇高。商业化叙事对大众来说是一条借以逃避现实的途径, 是快感原则自由发挥作用的地方。在市场竞争中, 商业化叙事非常注重制造卖点, 向大众献媚, 一切都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 恰如资本迎合一切需要一样。

商业化叙事在媚俗的道路上不断滑行,“2007年十大烂书榜”就是证明。如果说,出版社对“2007年十大烂书榜”不在意,那是由于文化在出版商这里,已经彻底地物质化、产品化。无论在这里张扬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噱头,其实意义都是不确定的,只有市场利润才是真正确定的意义。如果经不住市场的考验, 就只有在市场所提供的物质诱惑面前, 被市场收服。被收服的结果是作家直接面对市场写作。这种情况的结果则是在市场的催熟策略下, 导致作家原有的贫血症——精神资源、生活资源、思想资源的缺乏更加恶化。

感官刺激是商业化叙事媚俗的又一手段。商业化叙事力图给受众感官刺激而带来快感,以此建立大众对它的迷恋和依赖,这样比辛辛苦苦去揣摩大众的心思要来得容易得多。血腥的场面,赤裸的肉体就是这一类的催化剂,刺激受众的生理反应而达到预期效果。

于是,我们看到精神虚脱成为当下文坛一个普遍的病症。作家们在纷繁变化的时代面前,急于被时代认可,被市场接纳,成为当下文坛普遍的生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文坛开展了一场寻找商业化叙事立场的运动,对作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你想说什么”过时了吗 第10篇

正好校内公开课, 我执教的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接近尾声时, 我抛出问题:“读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你想说什么?”学生动笔时, 我开始巡视, 发现学生写的和开头学生在作业中的回答一样, 于是引导:“你说居里夫人伟大、令人敬佩, 肯定有你的理由, 根据你从这节课中了解到的, 把你的理由写清楚。”学生思考片刻后, 有的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补充说明。我继续引导:“去掉关联词, 读读句子, 看看有什么发现?”很快, 学生发现句子简洁了。现撷取课堂交流如下:

生:“居里夫人是伟大的, 为了科学, 不惜一切代价。虽然镭射线侵蚀着她的身体, 损坏她的健康, 可她无怨无悔。她那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

师:你紧扣课文内容, 用总分总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悟。

生:“我敬佩居里夫人, 敬佩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敬佩她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品格。”

师:一组排比句, 内容来之于课文, 抒写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献出了自己的美貌, 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她生为科学, 死为科学, 她一生淡泊名利, 只想为人类做出贡献, 居里夫人难道不伟大吗?”

师:真好!这是在理解课文之后, 对居里夫人一生的高度概括, 结尾用反问句式强调“伟大”, 也是对这段话的总结。

……

由课堂学生的表现得出结论:作业中, 学生的空洞回答, 不是学生写不出, 而是教师未加引导。于是, 在一次和该班老师交流中问及此事, 老师说:“这样的练习早过时了, 但是作业中出现, 又不得不让学生去做, 就由着他们自己写吧。”

那位老师说“过时”, 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初期人们对“训练”的忌讳。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初期, 公开课上, “你想说什么”成为当时张扬学生个性的一个标志性问题, 后来有名师上课时把“说”改为动笔写, 虽然学生大多只写了一句话, 虽然写出来的大多指向感悟, 但在“感悟”盛行的当时, 能让学生课堂上动笔, 这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层面, 对语文教学深度思考的结果, 可谓独树一帜了。随后, “你想说什么”变成一种模式, 很多公开课在结束前, 都有类似“学了本课, 你想说什么”的总结性拓展。执教者视最后剩余时间的长短, 时间长点儿的, 在课内完成, 但课堂交流的大多是像上面作业中出现的寥寥数语, 或是课前让学生写下来的答案;时间不够的, 让学生课外完成, 至于学生写好后, 是否有老师在学生写好的基础上组织交流、给予指导, 就不得而知了。缘于此, 那位老师说“过时了”。

但是真的过时了吗?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国文与国语》关于“国文教学的目的”中说:“我以为其目的是在训练学生使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以求有效地表达思想。”这是大师以自己切身体验总结出的真知灼见, 认为国文教学是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叶圣陶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 认为要加强训练, 主张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训练为本, 语言训练是“第一性”的。《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我想, 课标中所强调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同于倾向感悟的自由抒写, 它是对新课改发展中一些非语文现象和趋势的矫正, 是对语文教学根本任务众说纷纭情形下的正本清源, 是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的表达, 更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根, 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当然, 这样的训练一定要有教师的指导, 最好是当堂完成训练。知识靠传授, 能力靠训练。叶圣陶说, 在老师讲解之后, “接下去要有一段必要的工夫, 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 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 非自己动手, 认真练习不可。”这里的“一段必要的工夫”就是课堂上, 教师用富于启发的引导性语言唤醒学生自觉主动地调动原有知识积累, 唤醒学生个体生命中沉睡的自我意识, 结合当前所学新知, 融感悟、表达为一体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开篇所提到的学生作业上出现的现象, 显然是教师放手由着学生、听之任之的结果。由于思维的惰性, 学生大都只停留于感性经验层面, 难以有自主的、递进的、逐步深入的生成性体验, 呈现的只会是诸如“伟大、了不起”之类空洞的、零散的、碎片式的认识。有了教师的引导, 如“想想居里夫人伟大、了不起的理由是什么”, 激起学生潜意识里写具体的欲望, 启发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帮助学生解决不知从何下笔的难题。学生有了欲望, 又有话可写, 接下来就是如何表达的问题。课堂现场的氛围, 会促使学生凝神聚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积累, 如表达方法等。在积极的思考中, 学生又可能会迸发新的灵感, 这样新知、旧知、当时灵感等融为一体, 再用文字记录下来, 这就是语言运用能力训练的痕迹。课堂上,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不仅明白怎样写具体, 而且知道为什么能写具体。这就是一种引导, 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 在语言运用中, 要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 化记忆里的消极知识为积极知识, 这样, 书才能读活。在这样的一次次严格训练中, 学生慢慢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正如叶圣陶所言“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 习惯成自然, 再也不会离谱走样, 那才是终结”。所以, “你想说什么”不但没有过时, 教师还要加强课堂指导, 因为这是致力于学生一生的习惯培养;这样的拓展训练, 不仅没有过时, 还有待加强, 且形式还要多样。

再者, 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语文学习也不例外, 尤其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 更无止境。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多维的发展过程。语言的妙处,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在训练语言运用的过程中, 学生只有在老师指导下, 在课堂环境氛围中, 才会不断挑战、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 由“正确”到“好”到“更好”到“最好”, 这不就是我们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境界吗?

什么时候该坚决说 第11篇

本来下了班就着急买菜做饭、一大堆的事要做,孩子一哭,妈妈非常心烦,一脸为难。“宝宝太小,还不懂事!这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可怎么办呢?”

同样的事情,勃勃的妈妈说:“就是揍,让他下次记着,再也不敢了!”

3岁以前,孩子真的“不懂事”吗?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拒绝,同时又避免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呢?

这就要求父母根据孩子的不同情绪来区分对待。

让你的孩子了解某些特定的动作是你所能忍受的极限,这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孩子有下列情况之一,就一定要明确地对孩子说“不”。

处境危险

孩子做某些危险事情的时候,必须阻止他——无论他玩得多么开心。

如果孩子没有马上做出反应,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还不太理解“不”就是要躲避危险的意思。这时候,你可以用一些短语让他们知道在做的事情危险。比如“哎呀!”或者“烫!”

遇到危险情况,你一定要立即做出反应,如果孩子对简短的词汇还没什么反应,就要用生气的表情,夸张、明显的肢体语言表示:“惹我生气了,后果会很严重。”引起孩子的强烈注意。

伤害别人

3岁以下的小孩常常用一些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比如说,当他们生气的时候,踢或咬人。他们不知道这样给别人带来什么不好,他们所知道的就是,在他们生气或者遭受失败的时候,这个(踢或咬)会使他们感觉好一点。

阻止他这样做的同时,最好是先抚慰他的愤怒。握住他的手臂并且说类似的话:“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不要又踢又咬,你会弄伤人的!”你应该要他用吻或者道歉来解决。

大发脾气

孩子到了3岁,智力已经接近成人的60%、70%了,大脑发育基本成型,对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需要洗手的时候,他无原由地乱发脾气不洗,类似的事情一定要让他知道“这样做是绝对不行的”。

孩子的坏脾气基本是家长的不良教育方法养成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张道龙说:“正是我们自己教会了孩子如何对付我们。”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应该以暴制暴,而应该四两拨千斤,用行动告诉他:你发脾气,我不会满足你,只有你用正常的方法,我才会满足你。

调皮捣蛋

儿童心理学家发现:很多孩子调皮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了解了孩子内心的需求,知道孩子是因为渴望大人更多的爱,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该如何在说“不”的同时,给予他所需要的更多关注、更多爱。

抢别人玩具

如果孩子想要别人的玩具,你应该怎么做呢?坚决地让他把玩具还给玩具的主人。这样做当然不容易,可以借鉴的方法之一是分散孩子的精力,让他把注意力先转移到别的他更感兴趣的事上,然后,你应该和他解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玩具,可以借给别人玩,但需要去“借”,而不是“抢”。

越洋国际

Q:面对家长的“不”,有些孩子会用发脾气的方式反抗,这时候该怎么办?

斯坦博格博士(美国坦普尔大学的育儿专家):父母不必对孩子发脾气感到困扰,因为如果他们和孩子的关系一直都很稳固的话,孩子的脾气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Q:当孩子频繁地向我要新玩具时,我该对他说“不”吗?

马丁·塞里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育儿专家)说:如果每一次给孩子新的玩具,他都会提出更多要求,那就要提防他过分物质化倾向了,可以适当地对他说“不”。

Q:对孩子说“不”后,我自己常常有一种自责,我该怎样进行心理调节?

安·墨菲(育儿专家,《母亲的七个阶段》的作者):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该遭到拒绝的时候如果反而没有,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因此变得自恋、娇纵。

让说“不”变得更容易

赞同他正确的做法,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行的。

让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

用肯定式的口吻试着说“来,我们一起收拾收拾”而不是“别弄乱了”。

冷静而清楚地和孩子交谈而不是冲他大喊大叫——这只能鼓励他大叫。

在对孩子说“不”或者“是”之前要考虑好了再下决定。

赞赏孩子的好表现并给他更多关注。

专家观点: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孩子的一生中要经历两次心理反抗期,第一次在两岁后就可能出现。家长对孩子要有原则,但两三岁的孩子毕竟不是成人,过多的道理是不合适的,因为大脑发育没到那个程度,母亲可以利用孩子对他的依赖,用语言及非语言的表现让孩子感觉到“拒绝”,例如“妈妈生气了。”要告诉他“你这样做我不喜欢。”心理健康要从0岁抓起,孩子的多种问题都跟家长有关,解决孩子的问题,重要的是解决家长问题。

《私人订制》:王朔想说什么? 第12篇

还在批判现实, 只是更温和了

如果说《顽主》的“3T公司”和《甲方乙方》的“好梦一日游”是在戏仿革命话语、讽刺阶级思维 (在《私人订制》开篇的第一个故事中, 我们仍然能看到戏仿革命的影子) , 那么《私人订制》讽刺的主体则从“阶级”转向了“阶层”, 前者反映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阵痛, 后者则折射了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中国社会不可调和的阶层矛盾。简单来说, 除了第一个段落外的三个故事分别是:让范伟扮演的领导司机当了一把领导, 过了一把受贿、色诱的瘾;让李成儒扮演的大导彻底“雅”一回, 以弹棉花为生的王宝强则一夜之间成了俗不可耐、享誉世界的“大导”;宋丹丹扮演的“丹姐”, 做了一辈子的清洁女工, 得到“私人订制”为她量身订做的“一日富婆”。在这几个故事中, 王朔仍毫不掩饰对现实批判的锋芒, 尤其是在范伟扮演领导的故事中, 范伟的台词“让社会的不良之风吹进来……尽情地腐蚀我”, 展现了当代中国官场无比丑陋的一面。

向人民群众最反感的地方开炮, 向来是王朔的拿手绝活, 在《私人订制》中, 他更是毫不留情地涮了一把人间现实, 并直指社会毒瘤:权和钱。可能是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也可能是常年多病, 王朔似乎变得温和许多。相比《顽主》和《甲方乙方》时期, 他逐渐收起对社会丑恶无法掩饰的鄙夷和轻蔑, 多了一丝宽容和温情。如果说这之前, 王朔是居高临下的看待人情世态、将自身超脱于他所讽刺的对象之上的话, 那么《私人订制》则显示出王朔真正进入了这些对象之中, 用更委婉的语气诉说他的不满, 表达一份理解之情。最突出的就是在范伟的故事中, 王朔舍弃了一贯的脸谱化, 不再完全丑化对象, 他并没有将贪污受贿的官员一棍子打死, 而是通过“替人圆梦”的形式, 使范伟面对诸多钱色诱惑还得保持毫不动心, 通过各种“圆梦”手段使主角切身感到, 腐败并不是一官一人可以抵制, 而是体制的问题。相信所有观众既笑了一把范伟, 也在自己心中打了个问号:如果我是他, 我真的会保证为官清廉吗?通过这样忏悔式的自问, 王朔试图使观众能够在真实生活中谅解这种丑恶。

本片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丹姐”一节, 这个故事更强烈的流露出作品的去讽刺和妥协意味。首先, 有别于之前顾客提出“圆梦”, 丹姐的“一日富婆”是马青赠送的, 这就削弱了讽刺的初衷。其次, 虽然这段故事嘲讽了日益夸张的收入差距和昂贵房价, 但影片并未流露出仇富之意, 王朔借葛优之口对丹姐说:您看到的有钱人并不是真有钱, 他们的钱而是银行的, 这些人每天一睁眼就要想着怎么拼命赚钱才能还上银行利息。当然, 最令人动容的还是当丹姐过足了富婆瘾坐在回家的车里时, 响起了这样的歌声——“时间都去哪儿啦,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这是王朔擅长的生命感慨, 也使观众的情绪达到了一种狂欢的高潮, 千千万万如丹姐一样的普通人, 他们辛苦了一辈子, 为了家人的幸福、孩子的成长任劳任怨, 或许根本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的梦想, 时间长了他们自己也忘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是什么。虽然“私人订制”只是一场白日梦, 但丹姐很知足, 当第二天早上的太阳升起, 她仍要努力工作、认真生活, 窗外的路灯星星点点, 当繁华落尽之时, 丹姐的背影也慢慢消逝在胡同深处, 这里面既有感慨、又有无奈, 感慨的是无数如丹姐一样勤勤恳恳的劳动大众, 迫于生活压力, 一生就这样被埋没的度过了;无奈的是, 影片只能让丹姐留下一个背影, 却无法改变什么。

可以看出, 在《私人订制》中, 王朔通过描述人们“阶层互换”的梦想, 最终并未实现这些梦想, 而是试图让人们宽容社会中的不平等和生活中的不如意, 达到一种宽慰的结果, 影片中的人们并未因为“圆梦”而成为讽刺的对象, 反而通过“圆梦”的行为都体会到了彼此的不易, 进而更加宽容、更加认真地看待自己的人生、对待自己的工作。

还在诉说感悟, 只是更难懂了

2012年底, 《一九四二》排片贺岁档, 影片的艺术价值极高, 用王朔的话说就是, “你一定要把这电影给拍了, 拍完了, 再干什么, 都不寒碜。”冯导本人自然也寄予厚望, “我不用再左顾右盼了, 我最想拍的片子拍完了。”但已经习惯与“冯氏喜剧”一起过年的观众们涌入影院, 却发现这是个民族灾难片, 给原本应该热闹的贺岁档蒙上一层阴霾, 随后, 票房毫无疑问地遭遇滑铁卢, 打从冯小刚执导《甲方乙方》算起, 这还是第一次亏本。冯导并不像自己说的那么超脱, 仍然“左顾右盼”地希望替华谊再把钱赚回来, 《私人订制》作为“力挽票房颓势”之作, 打上了冯小刚+王朔+葛优“铁三角”的金字招牌, 不惜被人诟病为《甲方乙方2》, 也一定要重演“顽主”“造梦”的故事。如果从这个背景理解《私人订制》的诞生, 我们至少能够明白, 为了驱散《一九四二》的票房噩梦, 《私人订制》更像是王朔为票房注入的一剂强心针, 这种仓促和急于求成直接导致了影片多个故事的混乱和不知所云。

最难懂的当数中间李成儒扮演的“大导”“换血”的段落, 连标题都起得很骇人——“一腔俗血”。“大导”拍了太多叫座的俗片, 获得“最俗”奖无数, 借着“奥斯卡最俗导演奖”、“最俗终身成就奖”的梗, 事实上是冯导无奈的自嘲:一个拍片俗到家的导演, 得了太多“最俗”奖, 决定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拍片”, 为了让自己拍的片变“雅”, 不仅住在农民工住的旧工厂里, 而且与王宝强扮演的弹棉花的人换血, 以表示自己变“雅”的决心。本来, 这个段落可以做到对伪装“雅”文化的冷嘲热讽, 达到黑色幽默的效果;但可惜的是, 王朔只突出了几个他认为重要的叙事节点, 情节并未完全展开, 整个故事没有平铺直叙, 只有高潮迭起, 因此故事虽然“黑色”, 却并不“幽默”, 反而显得突兀, 观众看了上茬接不上下茬, 既不好笑又奇怪。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下一篇:大学、政府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