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角度范文

2024-05-10

找准角度范文(精选4篇)

找准角度 第1篇

针对社会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寻找和提炼好的新闻主题。我们经常听人说, 社会有着“两只手”, 一只是老百姓无形的手, 一只是各级领导有形的手。做记者的, 一定要学会“两手抓”, 既要采写出受众爱看的新闻, 又要有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文件精神的认识, 然后根据自己的采访找到具体命题。面对新闻资源共享、报道内容同质化的状况, 记者如何把新闻做得与众不同, 更能让读者接受, 可以说这是许多记者都在思考的问题。面对同一新闻事件, 记者从什么角度切入, 在众多普通材料中寻找关联点, 突出人物或事件的新闻价值点, 如何抓住细节点并进行放大呈现, 以及如何把握好新闻表现的节奏点等已经成为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2000年春运将要开始时, 笔者接到了宣传春运的任务。春运, 是铁路部门一年工作中的重头戏, 也是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而且, 春运搞了多年, 春运的稿件实在写不出什么新意。但笔者在翻阅2000年春运材料时, 却在不经意间突然有了一个大发现。2000年春运, 铁路部门第一次提出了由以前的“让旅客走得了”变成了“让旅客走得好”的要求。虽然目标只一字之差, 但这一字却充分体现了铁路春运工作开始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笔者觉得, 如果以此为稿件的切入点, 一定是一条能让领导满意、也能让读者感兴趣的新闻。接下来, 笔者经过深入采访, 从宏观到微观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精心采写了一篇有关春运准备情况的稿件, 稿件见报后, 不但在铁路系统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几家中央级的媒体也对其进行了转载, 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新闻报道要以身边的、人们熟悉的事情为切入点。任何文字记载的东西, 都没有新闻报道这样及时、直接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作为反映社会主旋律的新闻作品, 所跳动的是时代的脉搏、呐喊的是时代的强音, 对于时代具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分析。

新闻报道想要吸引人就要有故事。新闻故事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可是新闻报道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反映事件本身, 必须对内容有所取舍。特别是在企业会议报道中, 必须跳出一般会议消息常规角度的窠臼, 不能把新闻视角仅仅局限于会议之中, 而要把新闻视角扩展到会议之外, 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 抓住与会议主题的关联点, 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企业报道中还有一个比较重的任务就是典型人物报道。如今的受众需要的是真实、鲜活、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人物的报道不仅是“移入人的头脑”的, 而且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笔者在铁路客运工作时, 有过一次对典型人物的成功报道。当时客运公司急需要选出一个列车乘务员做典型。当时客运公司有两个人选, 一个是“老黄牛”老劳模, 一个是颇有争议的“新新人类”。老劳模工作任劳任怨, 新职工却在列车服务工作中用心、用脑为旅客服务。当时在层层推荐中, 应该选谁, 有些争议。笔者就敏锐抓住这一现象, 撰写出了《劳模, 让我猜猜你是谁?》的报道, 文章在《工人日报》等二十多家媒体刊出后, 不但吸引了客运公司职工热情参与和强烈关注, 而且《工人日报》就此现象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吸引了全国读者的关注。

所以,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 要做到从身边人们熟悉的事来切入报道, 让报道尽可能起到引起读者共鸣的作用, 这就要求记者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每天从眼睛睁开那刻起, 就用一个记者的目光来观察世界、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

精心选择报道角度, 把新闻报道写新、写深, 写活。新闻角度的选择是新闻写作的重要一环, 把握得如何, 是直接关系一篇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 在新闻报道写作中, 要学会分析比较, 找准最佳视点, 选取最佳材料, 择取最佳表现手法, 向受众传播最佳新闻信息。从这一点做起, 就要把握好新闻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 描绘的是庐山在不同视角中的千姿百态, 但借用到新闻写作中, 却有另一番意义了, 以形象寓理, 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得出结论会不尽相同, 在人们日常的语言和文字交流中, 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事情, 说法和表述方式各异, 效果不同。

找准角度 第2篇

遵化市建明镇中学 耿书艳

一、设计思想:本节微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典型诗句,引领学生从修辞、词语、哲理、典故、景色五个角度鉴赏古诗句,轻松体会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

二、教材分析:在古诗词阅读中,学生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有话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我们要“授之以渔”,引领学生找准角度,鉴赏古诗句。

三、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体会诗词无穷魅力。知识目标:找准角度,鉴赏诗句。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诗词能力。

四、重点、难点:找准角度,明确诗词语言亮点。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微课目标《找准角度,鉴赏诗句》

(二)结合以下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巴山夜雨涨秋池”

依次从修辞、词语、哲理、典故、景色五个角度鉴赏。

(三)总结:找准角度,联系中心,鉴赏古诗句。

七、教学反思

文意探究:找准角度合理生发 第3篇

①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2012年高考湖北卷,原文题目:《耳边杜鹃啼》)

②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014年高考山东卷,原文题目:《浣花草堂》)

③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2014年高考安徽卷,原文题目:《独木舟之道》)

④《枣香醉人》这篇文章引发我们对广受社会关注的“空巢老人”问题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2014年高考天津卷,原文题目:《枣香醉人》)

以上4个题目,明确要求我们“选取一个角度”(第③问是两个不同的角度),“结合文章”或“加以探究”,或“谈谈看法(感悟/启示)”。前者告诉我们操作的方法(切入角度),后者告诉我们答题的内容——散文阅读探究题实际上很明确地对答题进行了“规定”,只要遵循这个“规定”,得分就不会很低。

下面以刘征《河水与大堤》为例,谈谈类题的解题思路和常见的答题误区,以及同时遵循答题规范。

河水在两条蜿蜒的大堤之间流着,像一条银鳞闪闪的大蟒。

“好啊,河水!”河上各式各样的船只大声地唱着。它们有的举帆,像苍鹰振起翅膀;有的摇橹,像蜈蚣伸开长腿;有的吐出白烟,像蛟龙喷着云雾,凭着水力轻捷地航行着。

“好啊,河水!”水中的鱼虾、龟鳖、萍藻、菱芡,还有无数浮游生物,齐声唱着。它们或俯或仰,或沉或浮,顺应着和谐的水流,自在地生活着。

“河水啊,你就是生命之源,你就是自由之母!”白鸥踏着浪花的旋律,向河水高唱赞歌。

可是,河水并不这么想。它满怀愠怒,瞪着两条大堤,心想:“自由之母?笑话!我给这两条大堤紧紧地夹着,只能在狭窄的河槽里沿着指定的方向流动。这大堤,像两条锁链捆住我的手脚,我的生活跟囚徒差不多,还谈得到什么自由?要自由,就得砸碎这大堤!”

于是,河水举起高山一般的大浪向着大堤砸去。

轰!大堤颤动了一下。

“别胡闹,否则你会毁灭!”大堤喊着。

“谁怕你的威胁!”河水轻蔑地吹着口哨。

于是,河水又一次举起大浪,用尽全力向着大堤砸去。

轰!大堤崩裂了。

河水哈哈大笑,它狂热地冲出河床,漫过大堤,向着四面八方流去。

霎时间,一场水灾发生了。

河水像千万头横冲直撞的野兽,吞食了村舍,吞食了四野,吞噬了家禽,吞噬了一切山林草树。船只折帆断桨,有的搁浅,有的沉没。各种水族冲得晕头转向,有的在洼里喘气,有的在山崖上碰死。

一切幸存者都在咒骂河水。河水哪里去了?它变成漫山遍野的浑浊的泥浆,漂浮着各种尸体和杂物,散发着令人恶心的臭气,河床早已干涸,裂出横七竖八的大缝子,像在一块破布上画着无数歪歪斜斜的大问号,在问:

自由在哪里?自由,在两条大堤之间。

题目 这是一篇主旨含蓄的短文,请结合现实,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分析 题干要求“结合现实,说说你获得的启示”,这是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类的设问。思想启示类探究命题要求我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挖掘作品的意蕴,把握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情感。答题首先依据的是文本。

散文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也可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还可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联系到本文而言,本文像一个寓言,以“河水”的情态表达某种哲理,折射的是“自由”与“纪律”的辩证问题,落脚到“社会秩序”这一深层次的命题。应该说,文章留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挖掘这一“启示”,就完成了文本思路的探究,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答案往往不尽人意。

错答 ①没有约束是不行的。“河水”的泛滥在于他自我情绪的失控,在于他对赞美的误读。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服时时克制自己的情绪,要辨别其他人的赞美。//②不要轻信别人的赞美。“河水”的悲剧源于他的轻信,轻信别人就会丧失理智,从而像“河水”一样做出“吞食了村舍,吞食了四野,吞噬了家禽,吞噬了一切山林草树”的荒唐事来。//③“河水”是自由的,自由是无价的,即使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也要勇往直前。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就要为自己的理想拼搏,即使头破血流。//④“河水”得到赞美时忘乎所以,还怨恨大堤对他的束缚,它破坏大堤,赢得所谓自由时,反而失去了一切。可见“自由”是相对的。“大堤”是不要突破的。

分析 ①没有整体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只是盯着局部答题,因而误解;②对命题涉及到的关键概念不明确,答题不在这个范围之内;③脱离文本盲目引申;④答题格式不规范。

其实,③也存在答题不规范的问题,值得注意。一个高考试卷得分情况分析表明,答题不规范成为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遵循答题规范需要我们注意。就类题而言,其答题有一个格式:

表明观点——从文本中找到支撑观点的材料,说明一下观点与材料的联系——总结观点。

全文像是一篇微型议论文:先亮出观点,再从文中找材料印证,最后是总结性文字。

示例 没有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河水得到赞美时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反而憎恶大堤的约束,它要追求没有约束的自由。谁知当它破坏大堤,赢得所谓自由时,原有的一切彻底失去了。由此可见,大堤不就是纪律、规章、制度、准则吗?“自由”与“纪律”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社会法则,盲目追求自由的人应该深思。

找准角度 第4篇

(一) 感悟生活, 提炼主题———立意上找好切入角度

立意鲜明、新颖、深刻是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中学生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空间狭小, 除了课堂就是家, 很难找到新颖的立意。其实, 生活无处不在, 只要认真观察, 用心体悟, 深入开掘, 眼前就会豁然开朗:

飞逝的流星让人想到青春的短暂;奔流的小溪让人感叹追求的力量;飘落的黄叶让人感悟到“护花”的崇高精神……这是化大为小炼主题, 是立意上一种较好的切入法。

“旧瓶装新酒”, 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观念, 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立意方法。

“反弹琵琶”, 运用逆向思维, 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世俗相悖的观念, 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 又是一种巧妙的立意法。

除此之外, 聚焦时代, 关心社会现实, 关注时代热点, 是使立意有深度的秘诀之一。

(二) 真实具体, 鲜活精当———选材上找好切入角度

一篇文章立意再好, 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 也是镜中花、水中月。《课程标准》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是:“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在选材上应做到以下“二忌”、“二宜”:

1.忌用大而空的“大路货”, 宜选真实具体的材料。一篇作文材料如空泛不具体, 或简单贫乏, 那么这篇作文便毫无价值和看头;有的材料本身也许很不错, 但如一味模仿和使用, 也就失去了材料原有的光彩和活力, 成了让阅卷老师厌倦的“大路货”, 其结果是被“枪毙”。好作文的材料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 是考生个人真切的体验和感悟, 它就像一根灵动的手指, 轻轻拨动阅卷老师喜怒哀乐的琴弦, 引起感情的共鸣。所以考生要有“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意识, 即“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抒自然之情, 发自得之见, 展自在之趣, 通过真实具体、情感充沛的材料, 打造出情真意切的佳作。

2.忌用司空见惯的“陈旧货”, 宜选新颖鲜活的材料。材料陈旧, 蹈人足迹, 无法吸引读者的目光。如写老师, 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 课上生动的讲解, 放学后循循善诱的谈心;写朋友, 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礼物, 一次难以说清的美丽误会, 搬家或转学引起的终身遗憾;写咏物文章, 无非是莲“出淤泥而不染”, 竹“咬定青山不放松”, 梅“香自苦寒来”等。其实不妨可以从熟悉的人物和事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因羞怯窘迫而“脸红”, 展现其纯真的人性;写朋友的“疯疯颠颠”, 透露出其健康的心态;写莲的花、叶、藕之间的争论, 揭示出“位置和外表都不重要, 关键是奉献”的意旨。《你看你看, 太阳的脸红了》、《快乐存折》、《荷塘里的争论》等, 透过这些题目, 可以感受到其选材的新颖鲜活。

(三) 表达灵活, 思路独特———形式上找好切入角度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文”, 即文章的形式, 包括文章的语言表达、体裁形式、结构安排等方面。

1.在语言表达上, 要善于借鉴名篇佳作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如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悟, 不妨借鉴托物言志的美文《紫藤萝瀑布》从不同角度描绘事物状貌特征的写法。还要善于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巧妙运用新近积累的流行用语、经典歌词, 以及精巧句式, 以此来优化自我的语言表达。如刘墉的警句, “没有上天的云梯也就罢了, 但不能没有拥抱月亮的手臂, ”同学们可移用到抒发理想追求的作文中。另外还要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 以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之效。

2.在体裁形式上, 要善于从童话、寓言、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多种体裁形式中, 找到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一种体裁形式, 灵活运用;结构安排上可以是日记式、题记式、小标题式、访谈录式等, 可以是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 还可以是结尾出人意料, 意味深长。如2004年河北省中考佳作《对鹰妈妈的访谈录》, 就采用了访谈录的形式;2005年陕西省中考满分作文《上帝也困惑》则采用了神话的体裁形式, 新奇巧妙, 想像丰富合理;2005年浙江杭州市满分作文《走在历史的画廊里》采用了戏剧形式, 运用了“蒙太奇”手法……这种形式上的创新, 无疑是这些考场作文的致胜法宝之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找准角度】相关文章: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看东北地名研究角度及方法09-10

改革角度05-04

诗学角度05-09

认知角度05-12

双重角度05-21

生活角度05-23

微观角度05-24

答题角度05-25

个体角度下05-08

生态理念角度05-12

上一篇:农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下一篇: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热门文章

角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