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化债论文范文

2024-05-12

政府化债论文范文(精选7篇)

政府化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政府化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

一、政府化债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化债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高等院校在运营过程中由于资金运动而产生的风险被称作高校财务风险。政府化解债务后, 高校产生了新的问题, 如银行信贷紧缩、资金使用风险和资金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 高校既要使其办学资金利用效益、竞争和管理能力提高, 也要推动高校的可持续稳步发展。所以, 提升财务风险管理地位并加强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在我国,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近年来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办学资金也得到了不断的增长, 伴随而来的是其财务风险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二是没有统一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规范。

(二) 政府化债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当下, 我国所采取的化债思路是“政府扶持、学校统筹”, 并且通过国家和各地政府的不断努力, 大幅度降低了地方高校的负债规模。但在政府化债进程中, 由于现在实施的奖补政策, 高校若想争取化债奖励, 就必须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达到大幅降低负债规模的效果, 这就导致各高校为达目的采取非常规手段自筹资金, 给其带来新的财务风险, 与此同时政府严格控制高校新建项目, 给高校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这些影响尤其体现在高校未来的发展中。

1.奖补制度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新的问题。虽然目前地方高校债务总体规模显著降低, 但在后期也存在着一定隐患。其大力压缩正常的运转成本,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还有学校大规模出租、出售国有资产以获取短期现金, 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并且还会给高校今后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2.完全杜绝高校贷款不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在政府化债的目标中, 要求高校与2015年完全化解银行贷款债务并列入考核指标, 并从制度上禁止高校“还旧债、举新债”。这样的做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值得商榷。一方面, 高校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改革就能解决的;另一方面, 高校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且高校拥有独立法人地位, 所以政府无法完全实施行政手段来禁止高校从银行贷款以此用来提高办学条件, 在办学自主权方面, 高校应拥有更大的权力。

3.一刀切式地控制高校建设不利于学校持续发展。虽然各省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诸如终止审批新增银行贷款和新建项目等措施来严防新债产生, 但是这种严控措施并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还有一些本身就处于招生竞争劣势的高校更加落后, 甚至影响其后续办学能力, 不利于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政府化债后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 高校自身因素。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既有其自身因素, 又有外界因素。从内部因素来看, 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其淡薄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不完善的内控制度。此外, 在政府化债后高校本身较差的自筹资金的能力进一步显得捉襟见肘, 高校收入来源多种多样, 在这些收入中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比例尤为凸显, 其他收入占教育经费总额较小比例, 大多高校收入渠道不够多元化, 对财政拨款依赖性很强, 自筹资金能力较差。

(二) 外部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不会独立存在且必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反之亦然。在政府化债后, 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政府投入不足。经费不足仍然制约着高校的发展, 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 (见表1) 。有限的教育资源不仅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也为高校财务风险埋下隐患。

2.高校未完全自主, 与政府间存在不完整的委托-代理关系。高校产权归政府所有, 这种行政性质导致其产权不明晰, 高校资产的使用权利和责任分离, 权责不对称, 使得高校及其负责人责任意识淡薄, 导致了政府与高校之间不完整的委托-代理关系, 最终导致高校资源较低的利用率以及超出偿债能力贷款,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3.政府对高校财务预算软约束, 对高校资金使用监督不利。高校财务责任最终由政府而非高校承担使其存在预算软约束,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 使得高校领导者道德风险加大, 盲目贷款、盲目对学校进行扩建, 给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政府化债后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一)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虽然我国这几年加大了教育投入, 但距世界其他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除此之外, 由于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经费差距很大, 国家应该增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 以期达到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

2.地方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 地方政府应该认真履行相关规定, 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政府补助, 比如可以采取财政贴息、增加监督指导力度、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等措施帮助高校减轻其财务风险。

(二) 银行应采取的对策。

1.严格审查高校贷款资格。由于对高校举债风险的错误认识, 如认为高校违约概率小, 于是并未严格按应有的程序借款。但如今高校竞争激烈, 有可能面临生源丧失而导致财务危机, 故银行给高校贷款是理应遵循规定的程序严格审查。

2.加强贷款后全程风险管理。贷款前期, 银行应该按流程分析高校的各项条件和指标以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 同时规定贷款资金的使用意图并对每次使用进行认真核查。贷款后应该实时监控高校各项指标, 预防推迟或无法还贷情况的发生, 同时适当提醒督促高校还本付息。

(三) 高校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相关部门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对高校财务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定期沟通, 内外监督相结合。

2.促使高校内控更加完善。高校可借鉴企业广泛使用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 逐步建立成熟的内控体系, 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 并使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以应对政府化债后高校的财务风险。

3.拓展自筹资金途径。高校可以加强校企的科学研究和合作, 利用自身优势同企业合作开发产品、提供技术服务以获取收入, 实现双赢;借鉴国外高校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和校友的捐赠;深入挖掘高校教育资源, 开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教学形式, 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增加学校的资金流入。

4.合理建设并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高校应通过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途径发挥老校区的优势, 注重开发而不是单项变卖, 通过出租出借和开展社会教育服务增加高校稳定的现金流量, 并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互补合作, 降低政府化债后高校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许青云.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特点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3

化债总结 第2篇

化解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债务这一惠民政策出台后,奈曼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本着将这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办实办好的原则,严格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成立奈曼旗义教债务化债领导小组,制定本旗化债实施方案,在07年债务数据上报的基础上,08年积极组织义教化债工作。截止2008年12月5日,奈曼旗义教债务化解办公室历时近一年,共化债10,467.78万元,完成自治区锁定债务额13,735.72万元的76.2%。对属于化解范围内的债务全部化解。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义务教育债务及成因

按照通辽市人民政府《清理核实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债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我们对2005年12月31日前义教阶段学校新建校舍、购置设备形成债务的帐面余额及2006年当年形成的债务,还有未办理竣工结算的债务及事实已经发生但未入帐的债务进行了清理核实。确认全旗义务教育债务总额为16,706.40万元。其主要形成原因为:

一是“两基”达标负债沉重。1996年至2000年间“两基”达标时要求高标准办教育,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达标当

截止2008年l2月5日,奈曼旗财政局拨入化债专户资金10,467.78万元,其中:自治区奖补6,097万元、市级奖补988万元、旗本级3,382.78万元,累计化解义务教育债务10,467.78万元,完成自治区锁定债务额13,735.72万元的76.2%。

(一)按债务来源方面化解:

1、偿还合同承包商4,647.48万元

2、偿还财政部门借款111.26万元

3、偿还国内金融机构贷款677.9万元

4、偿还其他单位借款278.37万元

5、偿还个人借款4,748.29万元

(二)按债务用途方面化解:

1、偿还学校基建款8,734.11万元

2、偿还设备购置款755.54万元

3、偿还图书购置款210.96万元

4、偿还公用经费款743.91万元

5、偿还其他款项23.26万元

这些资金的偿还,有效解决了困扰社会的很多难题,使人们充分体会到党的惠民政策好,利国利民利发展。学校校长不再被困于追债还债之中,能专心于管理学校各项事务;债权人

三是设立化债大厅,提高化债工作效率。考虑到我旗债务构成复杂、负债多、资金量大、债权人多等特点,单独设立了农村义教债务化解大厅,进行债务化解工作。化债大厅内制度、原则、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全部上墙,一目了然,增强了化债工作的透明度,使债权人对化债工作有了全面了解。同时新配置微机、打印机,进行网上数据的录入、销号管理工作,提高了化债工作效率。

四是审核偿还相结合,加速化债进程。我旗为加速化债进度,化债办公室分成核实锁定和筹资偿还两个工作组。核实锁定组针对我旗面积大、债权人多、债务形成时间长、涉及面广、原始凭证不完整等实际原因又分为几个小组,严格六道手续,采取统一政策口径、一竿子插到底的清理核实方式:一是审核认定,化债人员深入到各苏木镇场、嘎查村、中小学校对债务进行逐项、逐笔清理核实原始凭证,严格审核,剔除不实债务。二是公示核对,债务单位将审核后的债务在本单位公开栏内对债务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天),公示期内如有对债务举报的,进行重新复核认定。三是债务剥离上划,对无异议的债务剥离上划到旗财政,同时把债务形成的原始凭据复印件整理归档,传回化债大厅。四是偿还债务,筹资偿还组以此为基础在化债大厅进行债务偿还。首先根据剥离表进行网上数据录入,然后

解。这部分也恳请上级给予认可解决。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工作我们要整理归档债务化解资料,完善债务移交的相关手续,保障中小学经费足额到位,落实好制止新债发生的长效机制。

通过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将使我们的学校轻装上阵,教育投入逐年稳定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推进我旗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奈曼旗义教债务化解办公室

化债前的制度困境 第3篇

难以界定的债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其他经济人一样,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入市举债,不仅要看其筹资目的的正当性,还要考虑其往昔的“债务业绩”,需要公开其真实的资产与负债情况。

赵全厚表示,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债台高筑”的现实情况,某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甚至超过其年度财政收入数倍。一旦公开披露这些信息,很可能会显示该地方政府不具备足够的筹资债信,反而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换言之,隐性债务显性化是制约地方政府规范举债的一道鸿沟。

“所以问题并不出在如何化债上。”他表示,现在地方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如何以“巧妙的”方式来披露这些实际存在,但一直“隐形”的债务。

然而,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在高额债务困扰的同时,还能源源不断地融资。这是因为,地方政府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已经形成较为经典的融资模式,即利用城市投资建设公司或者土地储备整理中心等融资平台筹资,甚至将多数债务转嫁至下属事业单位和企业中。

其有利之处,不仅在于能够绕开《预算法》中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限制,还在于仅仅披露融资平台的财务信息就可以筹集资金,而不必公布地方政府的整体财政状况。这样,政府可以通过披露有限信息达到理想的融资目的。其中,地方政府需要“精心筹划”的地方仅在于,如何适当增添一些融资平台的必要资产(如土地注资、财政承诺等),或通过融资平台的“重新组合”(如剥离资产负债严重失衡的子平台)来减少债务。如此一来,融资平台经过“美容化妆”靓丽地登上融资舞台,资金便会源源不断地筹集而至。

赵全厚表示,有了这样的“便利”之路,地方政府能够达到“新官不理旧账”的目的,形成了典型的路径依赖。很可能大多数地方政府就不会主动选择走那条“需要久经考验”的、规范的地方政府公债之道。由此看来,规范透明的公债融资制度对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而在这种长期的多债务人情况下,如何界定每级地方政府所需要负担的债务就成了一个艰难的问题。赵全厚表示,建立政府资产负债表本身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界定地方政府资产的范围。“比如说一块土地,虽然它在某个市县的范围内,但它非常有可能归属权并非属于该市县。”他表示,资产所有权和资产管理权以及资产经营权都属于不同的概念,而现在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资产管理的混乱,极易出现“赚钱归我,负债归你”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上下级政府(省对市县,中央对省市)更加严重。

监督制度尚不足

赵全厚表示,在《意见》出台之后,地方政府的推荐借债渠道基本上只剩下了PPP模式与发行政府公债两种。PPP模式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公债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政府借贷工具,理应获得相当的重视和研究。

所谓地方政府公债,是地方政府为了特定支出目的,利用债务信用工具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形式。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公债是以地方政府的名义直接面对社会公众以市场化的方式发行的。地方政府公债作为一种信用形式必须到期清偿,而且从债务偿还的法律责任来说,地方政府是第一法律债务人,直接面对社会公众和市场,负责债务清偿。如果出现债务清偿危机,容易造成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影响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行。因此,地方政府公债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考虑地方政府的筹资需求,而且需要考虑其债务风险控制能力和债务清偿能力。如果缺乏良性的“闸门”,地方政府公债制度的确立就因失之偏颇而不可持续。

赵全厚表示,中国是单一制国家,而且处于体制转轨期间,上下级政府之间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预算约束有待进一步硬化,民主化监督力量明显不足,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地方政府公债制度的有效建设。换而言之,由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尚待深化,行政考核体系有待健全,目前地方政府“惟上”的多,“虑下”的少,容易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单纯依靠上级政府监控的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容易失去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因此不能排除地方公债滥发的可能。尤其是在中央与地方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很可能会进一步助涨地方公债的泛滥,引发大的财政风险。目前,下级政府只是或主要是向上级政府负责,由此导致上级对下级监督不力。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地方政府公债制度建设难有重大突破。

他表示,在地方政府公债发行的基本条件相对成熟之前,还有几方面的准备工作需提前着手。

首先,需要构建符合现实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是实现公债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在不断探讨债务风险的预警防范措施,有的已经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但这些预警制度无论是监控指标设计还是指标评价标准仍然处于探索中,因此应该尽快加强这方面的规范性研究和试点,尽早建立统一的预警体系,为公债管理的现实服务。

此外,还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偿债基金。偿债准备金是财政部门按债务余额一定比例建立的,用于正常还款出现问题时临时垫付的周转性资金,目的是保证按时还本付息付费,维护政府信誉。从资金来源看,偿债准备金可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通过年度预算安排、财政结余调剂以及项目效益一定比例的划转等途径解决。在管理上,可由各级财政部门统一进行财务管理,实行专户存储,单独核算。在使用上,应严格偿债准备金的使用和回补程序,防止偿债准备金成为一次性资金,垫付后应及时采取措施回补,以保证偿债准备金的完整和不断增值。

概括而言,建立规范的地方公债制度,需要“消其肿”(逐步化解地方政府现存债务)、“断其台”(严格限制乃至于禁止变相利用各种融资平台行政府举债之实)、“建其责”(构建有效的问责机制,防止地方公债泛滥),“评其级”(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体系)。

刍议地方高校化债后债务风险防范 第4篇

首先,努力扩大财政拨款在地方高校收入中的比重。地方高校的主体力量是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立高校,财政拨款应该是这些高校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财政部、教育部2010年发文,要求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这一措施使地方高校拨款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也使地方高校防范债务风险能力得到提升。但从绝对数量上看,经常性的教育经费拨款绝大部分用于保障高校的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运行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还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其他专项资金对学校发展的支持。

其次,确保学校事业收入稳定增长。学校事业收入是地方高校第二大资金来源渠道,也是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由学生家庭承担的部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随着地方高校将发展目标转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其培养成本也随之增加。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校培养成本的增加,地方高校应该申请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群众的承受能力,适当增加地方高校学费标准。尤其对培养成本偏高而收费水平较低的农、林、师等专业要根据培养成本进行合理调整。但是,在提高收费标准的同时,政府和学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特别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让真正的贫困学生不会因为学费的增加而增加负担。

最后,多渠道扩大收入来源。收入的获得来源于对学校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要依托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根据学校专业和学科特点,由学校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各项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首先,适度开展继续教育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学位教育或技术、技能培训,在满足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为学校开辟新的财源。但是,作为一条辅助的财源渠道,学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绝对不能因此影响地方高校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能,也就是说,不能让学校各级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偏移到这项辅助工作上来,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那样,必然造成学校办学质量的下降和整体利益的损失。其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学研究的成果不仅是学校和研究者学术声誉的体现,也是学校重要的经济资源,长期以来,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管理体制的局限,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的案例屈指可数。因此,学校必须组织专门的力量对成果转化工作进行研究、宣传和组织,增强广大科研工作者成果转化的意识和积极性,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就要着手做好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把科技成果当成“真金白银”一样管理起来,积极寻找投资机会,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尽快让科技成果制成产品,形成规模,产出效益。最后,合理利用校友资源。虽然受办学历史和办学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地方高校没有数量众多的“杰出校友”,但是,广大的校友群体仍然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资源。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校友的联系制度,定期向校友通报母校的发展情况,增强校友对学校发展前景的信心,并为母校广泛宣传;另一方面,要建立捐助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校友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或者对学校建设项目进行捐助。

二、严格控制各项支出

首先,量入为出,从源头控制财务风险。盈余是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高校财务稳健的指标之一,它能帮助学校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或把握发展机遇。目前,地方高校扩张式发展时期已经结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正在逐步转变为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投入。但是,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刚刚或者尚未摆脱负债累累的处境,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入也刚刚有所增加,在资金积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障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又要防止新债的产生,因此,在预算安排时必须从严控制,量入为出,坚决杜绝编制“赤字预算”。

预算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工具,是适应组织战略发展规划的关键性制度保障。在基本资金来源———除有指定用途的专项经费外———只能维持基本运转的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支出,而发展所需经费仅靠财政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只能千方百计节约日常运行的支出,一方面要通过缜密的执行情况分析,建立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有理有据地将各部门的经费控制到最低的合理范围,另一方面,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员工的节约意识,鼓励各部门主动压缩支出。要革新预算分配方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结合绩效预算的方法。在年初预算中,对学校安排的所有经费实现完全的零基预算,并对所有经费预算实行浮动的定额管理,即当年的预算定额标准要根据上年的目标考核完成情况,而不是单纯的预算执行情况上下浮动。这样的好处在于鼓励各部门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完成好本部门的工作目标,而不是关注于如何用完分配给自己的预算经费,有利于在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然,学校首先必须建立各部门的目标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的绩效目标,并制定相应奖惩措施,实现预算安排与绩效考核的紧密结合。学校各级管理者要增强忧患意识,为实现学校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必须牺牲部门的短期利益,同心协力地保障学校的整体利益,同甘共苦地渡过这一段困难的债后发展期,防止新的债务在这段时期产生。

其次,整合发展需求,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向各级政府申请的专项资金虽然数量有限,但却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动力,必须将这些资金最有效地投向最需要的地方。首先,在确定申报项目前就必须明确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申报发展项目,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申报的成功率。其次,在确定资金使用方向时,要由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将与项目相关且急需发展的内容都纳入到申报项目中,而不能局限于某个项目隶属于某个部门。要打破部门对各自项目的垄断,实现学校对项目资金的统筹规划,要消除部门局部利益的约束,实现学校利益最大化和资金效益最优化。再次,在确定资金使用内容时,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要充分考虑项目中“软实力”的需求,也就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避免将项目计划变成仪器设备购置计划,从而造成盲目的投资和资金的浪费。最后,在确定资金使用效益时,要按照高于项目发展基本要求的标准,确定项目资金使用预期目标,并作为对项目资金绩效考核的依据,适当加大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者的压力,增强他们资金管理的责任感。

最后,加强考核与监督,全面提高资金绩效。地方高校资金总量不能满足发展的全部需求,因此,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科学的预算编制和专项资金申报管理都只是解决了计划环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执行过程中能否严格执行计划,能否实现预期目标。

在执行的过程中,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部门必须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按计划控制每一笔支出;学校财务部门要根据预算对各项经费的支出实施控制,杜绝任何未按程序审批的超预算支出,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

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和监督,不仅是对过程中量的复核,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对项目执行效率的评价和反馈。这项工作不应是阶段性的临时工作,而应该成为地方高校内部管理经常性的重点工作,由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和负责绩效考核的部门共同完成。具体的方法包括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有计划审计、对达到一定金额的专项经费执行情况的重点审计以及对各部门年度或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考核的结果一方面将作为对部门和相关人员考核和奖惩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向财务部门进行反馈,为以后预算经费的安排提供依据。

三、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从学校内部管理角度来看,通过收入的大幅增加和对支出的有效控制,可以增强学校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防范债务风险的产生。但是,由于从风险的产生到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在其前期往往令人难以察觉,而一旦爆发,却会在很短时间内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导致无法按期偿还负债。因此,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债务风险的识别,债务风险识别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判断。这种识别和判断要成为地方高校一项经常性工作,因此,判断的方法需要简单、明了,具有易操作性。

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可以使用流动比率和现金流量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应当保持在1-2之间,在这个范围内,说明高校的财务状况稳定,流动资产除了满足日常运营以外,还能够偿还到期的短期债务。当然,流动比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流动比率则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流量比率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现金的净流入量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比率越高说明则说明偿债能力越强。

衡量高校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可以使用资产负债率和负债占总收入的比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偿债越有保证,财务风险越小;但资产负债率过低又说明过于谨慎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因此,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高校的发展,以控制在40%-60%较为合适。负债占总收入的比率使用高校年末负债总额占当年收入的比率,反映以学校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则财务风险越大。

使用定量分析虽然简单直观,但由于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内部隐性负债的不确定性,因此定性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辅助手段,应当结合使用才能对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价。使地方高校的风险识别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债务风险。

普九化债考核验收工作汇报材料 第5篇

一、注重把好“三个关口”,突出考核验收的针对性

(一)把好“清理核实”关。在全面掌握纳入化债范围学校的债务笔数、债务数额及其分类、公示情况的基础上,我办重点关注考核验收县对化债学校的界定是否符合规定;对学校上报的债务是否组织审计等机构逐校、逐项、逐笔清理核实并出具核查报告;审核审计认定的债务是否公示,公示范围、时间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锁定的债务特别是利息认定、“白条”债务认定的证据材料是否充分,认定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清理上报的债务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虚报债务问题。

(二)把好“偿还兑付”关。在摸清考核验收县锁定债务及偿还债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偿债资金的来源与兑付情况:一方面,是否存在借新债还旧债现象;是否按照化债实施方案和化债责任书的要求筹集化债资金并编制了化债预算;化债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存在因县级承担比例过大而发生假配套的问题;锁定债务与实际化解的债务是否一致;化债结束后化债资金是否存在结余及其原因。另一方面,偿债资金特设专户的使用和管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实行了国库直接支付;债务清偿程序操作是否规范;债务化解后是否取得了债权人出具的收款凭证,学校财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属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形成的债务化解后,学校形成的有关资产是否入账。另外,在清偿债务过程中,是否存在冒领、截留挪用、套取补助资金以及造成资金损失等方面的问题。

(三)把好“新债控制”关。重点关注考核验收县在化债过程中,债务管控领导责任制、农村义务教育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和化债监督检查制度的建立情况;债务数据库建设运行及债务月报管理情况;是否采取了“校财局管”、公办中小学纳入预算管理、新建项目报批报备并纳入政府采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等新债控制的具体措施等。

二、注重做到“三个结合”,突出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二)过渡表与工作底稿相结合。一是在“农村‘普九’化债工作情况量化打分表”的基础上,针对各环节各阶段的化债工作内容及考核验收细节,进一步细化指标并编制“义务教育化债前期准备工作情况表”、“学校清理、化解债务及债务会计处理情况统计表”、“县级政府部门审定债务情况表”、“债务化解、资金支付情况考核表”、“制止义务教育新债措施及其有效性考核表”等5类考核验收过渡表。二是对于在考核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和涉及可能扣分的内容,严格按照“一事一稿”要求制作工作底稿,夯实考核验收基础工作。三是过渡表和工作底稿相互支撑,作为最后汇总评分的依据。

(三)考核验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在开展考核验收的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询问、走访等多种形式,获取第一手材料。既反映全省的农村“普九”化债工作经验,为中央全面开展“普九”化债工作乃至其他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实例经验;也反映专员办开展考核验收的工作情况,为下一步在其他地区开展此类工作积累经验。

三、注重落实“三性”要求,突出提升工作的整体成效

(一)落实“合规性”要求,考核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在农村“普九”化债政策制度及化债程序执行上的合规性,重点关注是否按照化债的程序制度要求,严格履行“前期准备-清理锁定-偿债兑付-验收总结”各阶段的相关要求,分步进行,环环相扣,扎实开展;是否按照相关白条政策、孳息政策、财务管理要求清理核实、反映、核销债务;是否规范管理档案、资料是否完整等。

(二)落实“真实性”要求,一是重点关注债务是否真实,是否符合规定的化债范围;二是关注债务化解是否真实,是否通过国库直接支付将资金兑付到债权人手中,真正完成了债务化解工作;三是关注新债控制是否真实,是否切实做到避免、控制学校新建项目的新债发生。

(三)落实“有效性”要求,一看政策是否达到了有效化解债务、缓解办学压力、拉动内需目的;二看是否通过制定、执行相关制止农村义务教育新债的具体办法,有效控制了新债的发生;三看考核验收工作本身的有效性,将考核验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定期上报考核验收工作进展情况、典型案例、有效做法和查处的问题。

镇村债务现状及化债对策分析 第6篇

关键词:镇村债务;化解

1 镇村债务的基本情况

(1)农村税费改革前镇村债务状况,经核实2002年底全镇累计债务总额为2467.22万元,其中镇级债务1650.62万元。村级债务816.60万元。镇村拥有债权989.82万元。其中镇级107.04万元,村级债权882.78万元。

(2)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债务现状。截止2008年底我镇实有债务1658.44万元,其中镇级债务642.80万元,村级债务1015.64万元。全镇拥有债权914万元。其中镇级96万元,村级818万元。

(3)税改前和税改后的债务对比。

2 镇村债务的特点及成因

2.1 主要特点

一是负债额度大,有新增债之势。

二是负债面广,结构复杂。债务类别包括干部工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公益事业支出等,项目繁多,结构十分复杂。

三是债务逾期严重,成为沉重包袱。镇村债务有五年和十年以前的,老债务所占比例较大。

四是资金来源少,化解债务困难。集体经济组织积累极少,根本没有可变现的资产。

2.2 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是盲目投资办企业和实体造成的负债。截止目前兴办企业投资形成的债务还有161.1万元,占总额7.7%。

二是超出集体承受能力,搞达标升级活动造成的负债。92年办学达标升级,要求每村修建一所达标学校,全镇新建小学32所、维修改造小学5所、新建中学3所,总耗资1035万元,形成债务的847.6万元。

三是村集体垫支各种税费造成负债。税改前,由于制定税费征收完成期限并辅以奖惩措施,村干部为完成任务,不惜重金举债垫付税费款,事后又不能及时偿还,导致上清下不清,村级负债严重。

四是债权清收难度大造成负债。税改前,农民增收趋缓,弃田抛荒现象呈蔓延之势,部分农民的三者利益关系没有摆正。

3 镇村债务化解的主要思路、措施和方法

一是加强领导。为了使清财化债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我镇组建了清理化债领导专班40个,由镇委书记任组长,工作专班40个,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任组长,两个专班参加人员共有180人,其中国家干部43人。

二是全面清理,锁定债权债务。2008年我镇对辖区12个单位38个村1居委会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举镇之力,精心组织,大胆探索,扎实完成了镇村债权债务清核工作,为化解镇村债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多措并举。积极化解镇村债务。我们围绕区下达的化债计划,采取清收企业投资款,盘活集体闲置资产,拍卖集体“三荒”资源和单位房产变卖抵债等形式化解镇村债务,截止2008年底,镇村债务总额为2156.59万元,共化解债务808.78万元,占32.8%。

4 债务化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镇、村大量举债,负债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作相当被动尴尬,镇村威信下降,如不及时化解,长此以往,债权人与债务人对立,不满情绪加剧。

二是镇村不良债务中政策性负债化解难。因修建生产性和公益性的教育、道路、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形成负债,截止2008年底还有797.88万元无力偿还。税改后实现了“人人减负,家家受益”的目标,但要确保镇村正常运转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资金有缺口,加之应收农民的欠款被冻结,因此靠镇财政收入化债十分困难。

三是完成化债总额的40%的目标难度很大。调查结果已表明,镇村两级该想的办法、该用的措施和手段基本上用了。农村税费改革后,政策不允许向群众摊派集资,加之镇村财力只能保运转,资产变现和拍卖“三荒”全部用尽,搞小城镇开发获利又薄。镇财政收入任务基数高,增收又无税源,分成比例又偏低,支出预算又打得高,没有给镇留有回旋余地,更没有多少实质性解决办法,因此,今后化债难度更大。

5 化解镇村债务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取消针对镇村的达标升级及各种形式主义考核制度。镇村组织的考核制度,核心应以农民是否满意作为标尺。

二是对镇村组织“少取、多予、放活”,让镇村组织与农民一道休养生息。当务之急就是取消需要镇村在财政上进行配套的各类实事。

三是求得政策的允许,清欠还债。镇村债权债务,雖然债务占主导地位,但仍然存在清收债权的差距。

高校提标化债后财务管理浅析 第7篇

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变革, 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 尤其在国家及地方提高生均拨款标准, 设立专项资金化解债务后, 高校的资金压力得到缓解, 在进行预算时考虑的因素发生了较大改变, 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就有必要采用新的预算编制方法,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针对高校预算的特点和规律, 尽量采取先进的零基预算加绩效预算的编制方法, 强化项目预算, 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 控制各种随意性开支, 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肃性, 改变原有只重视收入增长, 不重视收入结构, 只重视支出, 不重视支出效益的情况, 以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 合理配置资源。

(二) 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有机结合

从2000年起部分高校开始在编制预算时采用零基预算法, 这是对高校预算管理的一种积极尝试。零基预算虽然能对高校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 切实发挥各部门参与学校预算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有效性等, 但单纯使用零基预算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 如只重视支出, 不重视支出的效益, 在年初预算时没有考虑部门的绩效情况, 简单地以预算指标的完成来判断预算执行情况的好坏。而弥补零基预算不足的有效方式就是引入绩效预算, 将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有机结合。绩效预算的核心是通过确定各部门、各项目支出要达到的效益目标, 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在预算编制时将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有机结合运用时, 要将各部门的工作计划与学校的总体规划联系起来, 明确各部门的绩效目标;对于一些专项项目, 与项目组、相关责任部门签订“项目绩效考核责任书”, 明确各个项目的具体目标;制定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奖惩措施, 将各部门、项目的预算情况与其完成工作的效益相结合, 实现预算与绩效的紧密结合。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的组合使用, 能达到高校各部门获得的拨款与其工作达到的绩效之间的直接联系, 增强高校各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责任感, 更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以进一步高效、合理的配置资源, 科学衡量学校目标的完成情况, 保证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强化资金管理

(一) 科学谋划资金使用

一是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合理使用资金,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合理安排各项资金, 先安排基本支出, 后安排项目支出;先重点、急需项目, 后一般项目;确保人员经费和基本的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经费, 有计划地安排维修费和设备购置费, 压缩行政费、差旅费、水电费等, 真正做到各种资金支出的有计划、有控制。二是对资金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严格的控制制度。对资金收入, 区分不同来源进行不同的管理, 做到专款专用, 切实发挥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资金支出, 严格制定资金使用的范围和标准,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 制定出每项支出合理的定额, 严格各种开支标准, 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 降低消耗, 促进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同时加强资产管理, 合理购置资产, 减少资产浪费, 加强资金的流动性, 减少资金的占压, 充分发挥出资金的效益。在发生资金支出时, 要随时注意和检查资金使用的情况, 发现超限额、超范围的不合理开支, 应及时予以纠正, 要认真分析资金预算与执行之间的差异, 以便能为今后合理调整预算提供有用信息, 发现属于内部控制方面缺陷的, 要及时予以调整或用其他管理制度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解决所发生的问题。

(二) 增强资金时间价值观念

目前, 高校除了财政拨款外, 高校还积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途径, 通过办各种类型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提供科研服务、举办校办产业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高校要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 就得增强资金时间价值观念,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可根据国家的规定, 将暂时闲置的资金向其他单位进行投资, 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在投资时, 高校要合理确定投资方向, 选择较低风险的投资目标, 尽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以降低投资风险, 保证资金安全。同时, 高校应积极举办拥有自身优势的校办产业, 根据市场需求, 抢抓机遇, 适时调整投资方向, 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有限的资金投向能带来丰厚回报的资本市场和优势产业上, 达到产业的迅速发展, 以产生更多的收益。高校应根据不同情况在预算、筹资、投资等方面, 制定出不同的现金使用计划, 编制长、中、短期现金流量报告,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避免不善投资和资金短缺而带来的损失。在资金收支过程中, 要注意现金收益性与流动性相统一, 不能只重视资金的收益而忽略保持一定的资金流动性, 要合理控制学校的现金流量, 实现现金流量的最优化, 以达到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

(三) 建立资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资金风险是由多因素构成并受多因素影响的, 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为了及时发现、避免和控制资金风险, 高校必须建立一个资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资产负债率、货币资金支出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投资收益率、生均总经费收入、自筹经费收人占总收入的比率、自筹经费的年增长率等一系列指标对资金风险进行系统分析评价, 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全面的对高校情况进行分析, 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从高校的生存能力、资金运作能力、抵抗风险能力及发展能力等方面衡量高校资金在运作过程中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为以后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降低资金风险提供有效信息, 以维持资金的流动性, 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一) 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在国家及地方提高生均拨款标准, 大力化解高校债务的同时, 国家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各种专项投入也在加大, 各高校的对外科研服务收入、办学收入、校办产业收入也在增长, 高校掌管的教育资金规模越来越多, 而较多高校只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有所完善, 但内部审计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对财务风险的预防、识别、应对还有不足, 在资金控制、对外投资、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同时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造成高校在整体内部控制上还有欠缺,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不符合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二) 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上一篇:多元翻译下一篇:农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