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正迁移范文

2024-05-07

技术正迁移范文(精选8篇)

技术正迁移 第1篇

蹲踞式跳远是体育教学中比较常见教材内容之一,常规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学生感到厌倦、乏味并表现出失趣。学生对“腾空步”等专业的体育名词根本无法理解,更谈不到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了,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笔者将行进间低手上篮技术的助跑、起跳、腾空投篮、落地四个阶段,与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助跑、起跳、腾空(蹲踞式)、落地四个阶段逐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行进间低手上篮和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技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以实施正迁移的教学方法。利用行进间低手上篮学习蹲踞式跳远技术,学生们学习热情激昂,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蹲踞式跳远技术。

一、挖掘技术共同点实现正迁移学习

(一)助跑技术的迁移

跳远助跑的最后阶段,助跑的节奏稍有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助跑的倒数第二步稍长,身体重心略有降低,最后一步由于加快起跳的放脚动作,步长一般比倒数第二步略短,使身体重心轨迹在升高中进入起跳,有利于缩短起跳支撑阶段的时间,增加快速起跳的效果。

行进间低手上篮的最后两步要求体现“一大、二小”,为了上篮能够高跳,基本上与跳远助跑的身体重心的变化以及最后一步加快起跳放脚动作技术要求相似。两者最后两步比例是大、小的变化,有利于正迁移的产生。

(二)起跳技术的迁移

跳远的起跳蹬伸动作与腾起初速度的关系紧密,蹬伸动作越快,越充分,腾起初速度越大,跳远的成绩也越好。蹬伸,不只是起跳腿的蹬地,而且是整个身体的向上伸展。当摆动腿向身体前上方继续摆腿的同时,完成缓冲后伸肌群开始做克制性工作,即起跳腿的髋、膝、踝关节依次快速地伸直,头抬起并提肩提腰,积极伸展上体,两臂配合腿的动作,协调地摆动,起跳腿的同侧臂向前并向上摆,半握拳的手摆到眼睛的水平时“突停”,另一臂向后或稍侧后方摆到肘的位置平于肩肘为止,起跳腿脚趾蹬离地面,完成起跳动作。此刻,摆动腿大腿接近于水平的位置,大小腿的夹角成90°,上体保持正直姿势,即形成了“腾空步“动作。

行进间低手上篮为了提高命中率,手应更接近于篮圈出手,腾起的初速度越快,跳得就越高,也就要求蹬伸的动作快、充分。为了克服水平障碍和垂直障碍,摆动腿也向身体前上方摆动成大小腿夹角接近90°的提膝姿势。低手投篮时,同样也是一直抬头看着篮圈,起跳腿的同侧手为了保护住球,也需向上摆,另一手臂做低手投篮动作姿势,一直保持在前上方的位置。行进间低手上篮与跳远的起跳快、充分,头抬起,提膝,以及手臂在空中的突停有一定相似处。利用学生在已掌握行进间上篮起跳技术的基础上感悟、学习蹲踞式跳远起跳技术,产生学习的正迁移,不但可以复习旧技术,还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技术。

(三)腾空后技术的迁移

蹲踞式跳远的起跳蹬离踏板后,在空中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都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腾空初期,身体正直自然地滞后,摆动腿大腿抬至与地面水平,从而形成了“腾空步”姿势。腾空步的时间越短,在空中屈髋团身的时间就较长,旋转半径短,使角速度加大,造成身体有较大的前旋,所以身体在空中的稳定性差,容易影响落地的远度。

行进间低手上篮的技术具有伸展距离远的一项特点。它在起跳腾空后为了身体向前上方的充分伸展,保持托球的稳定性,摆动腿基本也上抬至与水平面,并在空中一直保持接近于腾空步的动作,直至投篮结束落地后都是摆动腿先着地。腾空的空中姿势,与摆动腿在空中的停留与蹲踞式跳远的腾空步技术基本相似。通过这一技术的学习迁移,可以有效地解决跳远落地的前旋,利于跳远成绩的提高。这是两者技术学习迁移的核心所在。

二、腾空技术迁移教学设计

(一)助跑四步接反弹球低手上篮

动作要求:左脚在前,助跑要快,传的反弹球要快不要过胸,接球后体现出“一大、二小、三高跳”的动作,空中始终保持腾空步的姿态,摆动腿先落地。

(二)助跑六步做腾空步动作

动作要求:助跑要快、起跳蹬伸动作要快、充分,头抬起并提肩提腰,两臂配合腿的动作,起跳腿的同侧臂向上摆与眼睛平行,另一臂摆到肘的位置平行于肩肘的位置,空中保持腾空步的姿势,摆动腿先落地。

(三)助跑六步从箱上跳起做腾空步

动作要求:动作与上一练习一样,只是加长空中的腾空步时间,最后双脚同时落地。

(四)助跑六步从箱上跳起过低杆

横杆高度:男生40厘米,女生30厘米;横杆离箱距离男生1.5米,女生1.2米。

动作要求:前面部分做腾空步后,摆动腿大腿继续高抬,两臂摆向体前,起跳腿借收腹力量向前上方提举与摆动腿并拢,上体适度前倾,双膝接近胸部过低杆。

三、结束语

笔者通过这种迁移的教学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如耐久跑教学可在已掌握快速跑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同类迁移教学,如体操项目中的跪跳起教学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立定跳远实施异类迁移教学。总之,实施正迁移教学的方法不外乎“同类迁移法”和“异类迁移法”,只要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就具备了产生迁移的客观条件。学生能否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关键还在于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概括化水平。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迁移,数学课堂的“正能量” 第2篇

一、在设疑中迁移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师针对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巧妙设疑,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激发起求知欲。如教学“工程问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时,引导学生回忆在已知工作时间时,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工作效率及已知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时,如何求工作时间,而后从整数应用题中求两队合修完成的工作时间引入让学生解答。教师设疑:①如果把工作总量30千米改为60千米、90千米或者1800千米,所求的工作时间变了吗?②如果把题中的“长30千米”这个条件去掉,还能不能解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精心设疑置惑,启发学生去释疑,在释疑中扫除了学习新知的障碍,疑虑解开,新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在练习、讨论中迁移

练习的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忆,有效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如教学“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时,先出示应用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习题,运用判断、填空等形式,让学生说理训练,引导学生回忆前阶段是怎样学习和推导加法结合律的。以此作铺垫,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探究新知识的最佳状态,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趁机说明今天我们就用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方法来学习乘法结合律。以学生的已知为起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促进了新知的正迁移。

由于讨论交流的过程,是主体参与的过程。通过群体互动,开拓思维,培养创新品质,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展开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如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还剩多少吨?)时,引导学生讨论①这道题有几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②跟以前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有什么不同?③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在讨论中,学生能寻求多种解题方法,拓宽了解题思路,启迪学生运用迁移,使新知更贴近旧知,优化了认知结构,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迁移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看似相似其实不同的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往往容易混淆。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充分利用共同因素,创设迁移情境,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分数和倍应用题”时,先出示复习题“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解答后把第二个条件改为“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让学生试做。启发联系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对比中区别异同,准确掌握各自的特征,把握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加深理解新知识。

四、在操作中迁移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数学教学一旦和实践活动结合,不仅丰富课堂内容,使知识的难点较容易突破,而且能调动起学生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凭借已掌握的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运用学具操作,使他们乐于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能不能把梯形也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求面积的公式呢?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割、补、移、拼,明白了梯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是特殊的梯形还可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再利用转化来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通过迁移,运用了转化的思维方法。在操作中,不仅运用了迁移求知的方法,而且拓宽了思路,强化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五、在游戏中迁移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要学的知识融入游戏之中,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又学有所依。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苍海渔业一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时,教师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学生猜一猜。有20支水彩笔,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①第一个盒子装了水彩笔总数的,装了多少支水彩笔?②第一个盒子装了水彩笔总数的。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支?③第一个盒子装了8支水彩笔,第二个盒子比第一个盒子多装,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支?④第一个盒子装了12支,第二个盒子比第一个盒子少装,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支?通过游戏,步步加深,既迁移了解题思路,强化新知,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亲身体验问题的情境。再把问题情境提炼成数学问题,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产生热爱数学、想学数学的积极心理。

总之,通过迁移,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白要学好新知识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并学会利用已有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技术正迁移 第3篇

1. 物理概念教学充分利用正迁移

心理学研究认为, 已有知识之所以能够对新的知识有迁移效果, 主要在于新旧之间存在共同要素, 两者之间共同要素越多, 迁移就越容易。在物理概念有的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 如果充分把握好正迁移,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物理中有“密度”、“比热容”和“电阻”等概念, 如果我们在教密度这个概念的过程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密度测量的实验, 学生会真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不是质量大的物体密度就大, 体积大的物体密度就小, 同一属性的物体, 无论质量是多少, 体积的多大, 密度都是一定的。对于某种物质来说, 质量随其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体积的减小而减小。

如果牢固地掌握了“密度”的概念, 对于“比热容等概念, 都可以利用“密度”引入的方法进行迁移, 这些物理量都是利用了两个或多个可测的物理量的比值, 来定量研究和定义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在高中物理中, 周期和频率的最早出现是在圆周运动中, 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实验或学生自己做一些实验, 从感性和理性上真正理会了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 那么, 在后面迁移到“机械振动”、“机械波”、“交流电”、“电磁振荡”、“电磁波”、“光的波动理论”等的周期和频率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2. 物理问题讨论充分利用正迁移

我们物理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千千万万, 但有些问题之间存在着一般的共同特征, 如果能够抓住问题的突出特征, 迁移就可能进行, 特征越明显, 迁移进行得就会越顺利。

例1.在学习简谐振动中, 振子的速度和加速度的问题, 特别是振子在平衡位置的这一特殊点,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是:速度达到最大值, 而加速度为零, 即速度的变化率为零。这个问题的特征是:一个物理量的大小达到最大值, 但这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为零。掌握这一特性后, 迁移到这样几个问题中是大有益处的。 (1) 对于电磁振荡LC振荡电路中, 电容器开始放电的瞬间, 电容器上带电量和回路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关系。 (2) 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平面旋转到与匀强磁场磁感线垂直时, 通过线圈的磁通量与线圈中感应电流大小的关系。

例2.如图1所示, 质量为M, 长度为L的小船停在静水中, 船的左端站有一个质量为m人, 当人从船的左端走到右端时, 不计水的阻力, 求人和船的位移?

解析:这是一个二体问题, 由动量守恒有: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 对下面的一系列问题迁移, 要解答就简单多了。

(1) 图2所示, 质量为M的斜楔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有质量为m的滑块由静止从顶端滑到底端, 求斜契的水平位移?

(2) 图3所示, 质量为M的弧形曲面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有质量为m的小球由静止从顶端滑到底端, 求弧形曲面的水平位移?

在解题中不断进行迁移训练, 学生就可以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3. 讨论物理问题时尽量避免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往往会出现一些负迁移现象。

例3.如图4所示, 河岸上利用定滑轮拉绳索使小船靠岸, 拉绳索的速度为v, 当船头绳索与水平面夹角为α时, 小船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 由于思维定势容易发生负迁移, 主要出现以下两种错误:

错解1:认为小船的速度与绳索的速度相同, 也是v。

错解2:绳索上各个点的速度相同, 将绳索的速度分解, 如图5所示, 则小船的靠岸速度为:v2=vcosα。

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 不能区分合运动与分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第二, 不能正确应用运动的分解方法, 不能根据实际效果将合运动正交分解的道理。在已知合运动和一个分运动方向的条件下, 可以画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 然而根据物体的实际运动, 将合运动正交分解, 才能求出唯一的符合实际的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 关键是要分析小船上A点的运动与车拉绳索的运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A点的运动 (绳索末端的运动) 可以看作两个分运动的合成:一是沿着绳索方向的被牵引, 绳索的长度缩短, 设绳索缩短的速度为v1;另一个是垂直于绳索以定滑轮为圆心的摆动, 它不改变绳索的长度, 设与绳索垂直方向的分速度为v2。设A点在该时刻的速度为v′。如图6所示, 则A点的速度为:v′=v1/cosα, v1为车拉绳索的速度v1=v, 即得到船的速度为:v′=v/cosα。

总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正迁移而避免负迁移, 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生活和题海中解脱出来。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用到知识的迁移方法, 知识的迁移是指已有知识对新学知识的影响和同化, 把已有的知识推广到其它类似的情景中去。本文主要论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让“负迁移”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第4篇

一、“负迁移”可以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一) 负迁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资源是可行的

负迁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这两种相关性较大的知识理解掌握不够, 从而在学习新知的时候, 又引起对旧知的干扰。现在把学生本身掌握不够好的知识 (负迁移) 作为数学学习资源来呈现, 作为探究的内容进行验证, 在本质上进行了区分,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两种相关性较大的知识。所以, 从这个层面来看, 负迁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资源是可行的。

(二) 负迁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资源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负迁移是学生学习新知时的错误想法或做法。当学生把自己感到疑惑的想法呈现出来的时候, 是进行教学、形成正确方法最好的时机。当学生证明了这种方法是错误的时候, 他就会去寻找正确的方法;当学生证明了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时候, 他又会去思考为什么那种方法是错误的。在这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 不断辨析、不断明确知识的内在区别。证明猜想正确能形成正确理解, 当证明猜想错误也能形成正确理解, 所以, 负迁移成为数学学习资源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例说“负迁移”的利用策略

如果我们知道学生会发生某种负迁移, 就可以利用好这个负迁移。创设好问题情境, 由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隐含着的新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自主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现笔者从课堂中的几大环节来谈谈对负迁移的运用策略。

(一) 引发冲突, 激发兴趣——巧诱负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适当选取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素材,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前提下, 有时适当地利用负迁移, 巧设埋伏, 能使学生主动地发现数学问题,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小数的加、减”这一课时, 笔者先让学生列竖式做如下两道题:

分别指名两位中等学生板演。他们的板演过程如下:

在这两名学生板演过程中, 笔者在教室巡视了一周。对于第 (1) 题, 全班约有70%的学生和黑板上的解答一样。而第 (2) 小题有40%的学生和黑板上完全相同, 另外约有30%的学生把“0.5”中的“0”写在了“4.21”中的“2”正下方。看到了大家的计算结果, 笔者明白了这是由于整数的加减法要求个位对齐产生的“负迁移”影响所致。为了较好地利用此处的“负迁移”, 笔者并没有立即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展开以下讨论:

同学甲向同学乙借了两次钱, 第一次借的是2元1角 (即2.1元) , 第二次又借3元。那么, 甲应当还给乙多少钱呢?

当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应还5.1元”结论后, 对上面的两道题“豁然开朗”。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教学片段中, 教师独具匠心地创设情境, 故意诱发负迁移, 让学生掉入陷阱、暴露错误,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 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都被积极地调动起来,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顺势导入新授知识。

(二) 猜想验证, 启迪思维——展开负迁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着眼于“引”, 启发学生的“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负迁移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由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隐含着的新问题, 从而自主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

例如, 四年级上学期学习完“除法”这一单元后, 上了一节复习课, 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一些课堂练习。有部分错例引起了笔者的重视。错例如下:

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这两个错例显然是在学生学习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产生的负迁移。在这道题目中, 学生受到了“简便运算”四个字的信息强化, 而忽视了题目自身是否具备“简便运算”的特征。为了不让“负迁移”产生对除法的消极影响, 笔者又让发生错误的两位学生按照“常规算法”计算了一遍, 并把过程板演在黑板上。然后, 让学生针对先后不同解法进行对比、分析、讨论, 从中感悟出错误产生的原因。

在本教学片段中, 学生受到负迁移知识的影响, 而教师在利用好负迁移的同时, 就此展开教学, 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主动验证, 较好地启迪、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三) 质疑问难, 深化理解——反思负迁移

在教学新知时, 我们往往要在课堂的巩固练习之后, 进行质疑问难。此时, 我们可以把一些似是而非、形同实异的题放在一起, 让学生在比较中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 以及教师关键处的“点拨”, 对沟通它们的内在联系, 辨清它们的相异之处, 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更系统地掌握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除法”时, 有少数学生出现了“98÷31=38”这样的错误, 这明显是受到了加减法强调的“相同数位相加减”的负迁移影响。为此, 笔者又设计了下面两道题:

结果发现:仍然有学生计算出68÷34=22的结果。问其原因时, 他还质问说:“老师, 6除以3等于2, 8除以4等于2, 那么68÷34不等于22吗?”

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 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 才会导致把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运用到除法中来, 从而产生了“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接下来, 笔者引导学生对加、减、乘、除进行比较, 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从而真正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然后, 再出类似的题目, 学生就没有这种错误发生了。

在上面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善于挖掘产生负迁移的知识特点, 寻机关注“负迁移效应”, 通过对不同知识点的对比分析, 从而掌握相似知识间的本质区别。在对比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进取状态, 这样对完善旧知、自觉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巩固新知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在观察、比较、分析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负迁移”运用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学习中的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心理学家提出“为迁移而教”, 旨在要求教师能遵循迁移的原理和规律组织教学,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能运用正迁移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是好老师, 但如何利用负迁移来提高教学效果, 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从这几方面谈一谈笔者的想法。

(一)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有着自身的特点。他的分析、概括能力, 是产生迁移或负迁移的主观因素, 分析、概括能力水平越高, 也就越容易发生正迁移, 反之, 则越容易发生负迁移。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 有学生提出“被除数乘、除数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0除外) , 商不变”时, 有些学生没有进行验证就提出质疑, 认为这是不对的:除了1以外, 其他的数都不可以, 因为一个数变大, 另一个数变小了, 商肯定要变。而提出这个猜想的同学, 肯定没有想到这个层面, 对于他来说, 这就是一个不明白的地方, 就需要进行验证来判断对错。这就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这种差异, 运用迁移或负迁移来帮他们验证, 从而掌握新知。

(二) 关注知识系统的连接

一般来说, 教材的安排体系都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进行的, 即按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从已知到未知不断分化的原则呈现教材, 有利于促进正迁移, 防止或减少负迁移。但是, 还是不能完全避免负迁移的发生。

例如:某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页有一段结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如果位数不同, 那么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 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 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

这段结语对于整数无疑是正确的, 但对于学生以后学习的小数却明显是错误的, 对于学生以前学习的分数也是不适用的。学生在以后学习比较小数大小时, 往往由这段结语产生负迁移, 出现0.3<0.298、8.97>31.4这类错误。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种内容时, 就要联系整数与小数的区别, 不断完善比较的方法。

其次, 教师对知识点与另一个知识点可能会产生负迁移的情况要有一定的把握。如:

整数加、减法会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产生负迁移;

整数的比较大小会对小数的比较大小产生负迁移;

学了化简比会对求比值产生负迁移;

……

(三) 关注自身的教学设计

负迁移的发生往往是在班级中等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身上。优生可能也偶尔会发生, 但是他们能在短时间内马上消除。那么,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更多的要关注中下学生, 让他们多来说说想法与算理, 同时在教学设计时也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如:

学习近似数后, 完成“3□543 0000≈3亿, □里可以填哪些数字”一题, 很多学生认为只能填1、2、3、4, 不能填0。这是怎么回事呢?笔者马上联想到前一天学生刚接触过类似的一道题39□0000000≈39亿, 当时大家认为0~4都可以填, 后来通过进一步讨论, 得出这里填0是不合适的, 因为如果填了0, 就要用=, 而不能用≈了。于是, 笔者马上在下面板书了3□000 0000≈3亿, 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一道题不能填0, 而上面一道能填0, 为什么?

学生对比分析之后, 马上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真实为学生服务。

品母语正迁移升英语阅读能力 第5篇

(一)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目标》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

教育部编制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目标》 (2009) 提出高职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

●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技巧完成常见体裁的阅读任务。

●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如预测、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能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独立用英语解决实际工作环境下问题。

(二) 《五年制考试大纲》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拨导向作用

学生毕业每学期必须通过相关的英语考试, 而英语阅读能力的考察是其中的重头戏, 阅读材料一般选择贴近生活, 题材丰富的段落, 学生则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篇章, 不仅理解主旨要义,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还要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做出简单的推理判断;更要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意图。

二、高职学生英语阅读现状

高职学生一般是中考失利的学生, 她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词汇量少, 所以高职学生在英语阅读技能上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

●学生认为生词较多、词汇量不够、搞不清语义联系。

●学生有使用英语阅读策略的倾向, 但认为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捕捉文章信息不分主次, 推测词义脱离语境。

三、母语正迁移和英语阅读的关系

(一) 相关概念

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 在外语习得中, 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 (L1 Transfer) 现象。如果第一语言与目的语之间遵守相同的语言规则, 这影响是正面的, 叫“正迁移”。如果两种语言之间差异较大, 这影响是负面的, 则被称为“负迁移”。

(二) 两者共同的因素

1. 解读课程标对阅读的要求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 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 所以母语与英文相似的地方越多, 那就越容易产生正迁移。对中英文的课程标准进行比对, 发现两者在要求上有共同的因素:要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理解文章大意, 读懂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研习构成要素

通过研习两者的构成要素, 发现其实这两种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

语音方面:汉字的读音与英语单词的读音都是通过音节组成。拼音有声母和韵母构成。而英语音标由元音和辅音构成, 所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词汇方面:从结构上看, 汉语中如果给出一组词:如江、河、湖、海, 这些有意思的词的偏旁部首都一样, 我们一看这些词都与水有关系。而在英语中, 同样有前后缀, 这些也有利于我们二外学习者记忆外语单词, 如pre- (before) , vice- (deputy) , -less (without) 等;

四、正确利用母语正迁移提高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 夯实语言知识

语言是人类在交际中使用的一套任意的声音符号系统, 语言具有一定的功能, 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母语与英语之间的相似来加强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

1. 语音方面:

英语语音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不同, 可以有元音和辅音, 轻音和爆破音等等, 这与汉语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好相似的因素并可以指导学生拼读和识记相关的音标。

2. 词汇方面:

和汉语一样, 根据功能划分, 英语单词也可以分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这点相通的地方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的词性, 便于学生在阅读时的使用和判断。

3. 语法方面:

一般都有最基本的主谓宾结构, 其它句子还包括定语、状语、补语、表语等其它成分和结构。在英语课堂教学之前, 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这些基本的汉语知识有所了解或作必要的补充说明。这样对学生来学习英语语法知识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同时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 也正好促使了母语正迁移作用的产生。

(二) 渗透文化背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好多课文和文章都融入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其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常常通过查阅报刊杂志和利用网络信息这样的渠道加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课堂讨论, 观看视频, 调查研究等方式, 让学生了解到由于受到地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三) 加强阅读策略的使用

在汉语和中文的阅读策略的使用上有相似之处, 我们要抓住机会, 促使母语正迁移的产生。根据程晓堂对于英语阅读策略的分类主要由以下几种:

1. 略读 (skimming)

略读是一种快速浏览阅读方式, 其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比如, 在阅读报纸时, 通常会使用到略读的策略。首先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其次是细读其他段落的主题句。最后浏览一些与主题句有关的信息词。通过相关的训练能提升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2. 寻读 (scanning)

寻读是另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 其目的是从较长的文字资料中查寻特定的细节内容。比如, 当我们查工具书、翻阅分类广告、浏览节目单和列车时刻表时, 或在某篇文章里搜寻年代、人名或地名, 以及所列举的事实时, 所用的就是寻读。

3. 猜测生词意思 (Guessing meanings of new words)

通常, 我们是通过上下文以及我们对词汇结构的一些知识来推断词性和词义。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定义线索猜测词义;利用同义词和反义词猜测词义;利用构词法猜测词义。

综上所述,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正、负迁移。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英语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 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上克服母语思维定式, 积极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 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并培养学生使用英语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把握母语迁移的规律, 大大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丁岩.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同文体的阅读指导.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0年第7期.

[3]杨连瑞, 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促进情感正迁移引领学生学英语 第6篇

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1. 采用灵活 多样的教学 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且喜欢新异刺激。英语教学应遵循语言教学规律,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生动形象、直观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营造轻松 的学习环 境和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情感。保加利亚心理学家罗扎诺夫研究表明, 最佳学习状态出现在身体放松而注意力集中的时候, 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教学中教师拥有自信自强、热爱英语等积极情感,热情饱满地讲课,每堂课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积极情感构建的过程, 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通过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 所举案例为学生喜闻乐见, 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积极情感, 喜欢上课并享受这一过程,变厌学为 乐学、勤学 另外,组织学生排练英语话剧、开展“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二、满足成就需要,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1. 帮助学生 建立积极的 自我概念和自尊,激发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自尊自强, 乐观自信, 其成就动机与成绩明显优于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是构建学习积极情感的前提。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和自尊心的形成,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情感和个性特征,矫正自卑心,抑制焦虑 ,合理评价 自己 ,肯定和尊重自我, 产生自豪感等积极情感, 从而引发强烈的成就动机。

2. 创设平台 , 让学生体 验成功。创造成功是促使学生形成稳定而 持久的积 极情感的 有效途径。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分层教学, 把握时机利用学生的成就需要, 特别是为学困生创造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增强他们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勇气, 使之通过艰苦的思考探索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跳一跳够得着”,形成“成功效应”。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内化为稳定的成就动机。

三、注重激励评价的功能,树立学习自信心

1. 科学对待 学生的语 言错误。初中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经历各种尝试, 语言错误不可避免。若处理不当,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艺术纠错讲究策略,学生出错时先肯定成绩,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对知识性错误可稍加提示, 让学生自己纠正, 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学习的殿堂。

2. 适时正面 评价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 本领 , 而在于激 励、唤醒、鼓励。”学习态度、情绪、心境与教 师对学生 的评价密 切相关。教师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成绩,正面科学评价,消除学生的紧张、沮丧等消极情绪,唤醒和增强其自信心, 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坚强的意志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加强归因训 练 , 增强学习自信心。 大量研究表明,在自信心受到保护和鼓励的环境中学生认知活动最有效。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归因不同,对其情绪、动机和自信心的影响也不同。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归因, 加强内部归因训练,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高, 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平等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一定要有对职业的执着和热情,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殿堂。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宽容、赏识爱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关注其情感需要, 帮助调整心态并解决学习困难,建构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 兴趣和积 极的情感 体验,逐步营造民主、平 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 ,感情融洽 ,学生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课堂上来,产生“爱屋及乌 ”的情感效应。

技术正迁移 第7篇

关键词:单词,音标,拼音,音节,音形意结合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习与掌握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词汇是语言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目前对于初中生来说, 每个单元有几十个单词的学习任务, 背单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之一。一部分学生因为单词背不下来, 英语逐渐成了“天书”, 久而久之, 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 甚至于一些学生因此彻底放弃了英语学习, 这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 都是一件十分痛心的事情。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逐渐尝试了利用单词的发音来拼读单词的方法, 学生在学会了这一方法之后, 背单词轻松了。在教学中, 我不断探索、尝试, 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单词的方法:

一、教单词首先应教会学生读音标

音标不是英语自身的, 而是人为制造的。在学习中, 我们不难看出英语单词不管是形还是音, 与汉语拼音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无意识地运用我们的母语知识, 而英语和汉语拼音同属于拼音文字, 在母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学生会更容易去接受新知识。

学习音标主要是教他们学会去读, 并且放到单词中去读, 另外教会他们读并且掌握一些字母的发音规律, 并且把这些读音呈现在单词中反复练习。元音学习相对较复杂, 重点是记住发音规律以及字母组合的发音。很多元音音素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组合而成的,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字母组合。如在教ar这个字母组合的发音时候, 我展示了一组单词, park, mark, car, garden, hard, 并且在ar下面都画了下划线, 带着学生读这些单词, 并重点读出这些组合的发音, 最后, 学生能够归纳出ar字母组合的发音是[a:]。进行其他的字组发音教学, 学生很快便会掌握很多字组的发音。另外, 学习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 元音字母a、e、i、o、u在开音节中的发音为字母本身音[e I][i:][аI][藜u][ju:], 在闭音节中的发音为[覸][e][i][蘅][蘧], 我们把单词I/i分别放在bike, nice, time, nine和big, hit, fit, ship两组单词中比较它的发音分别是[аI]和[I], 让学生总结它的发音规律, 用同样的方法教其他几个元音字母的发音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些字母的发音, 拼读、记忆单词就容易了。辅音的学习相对来说容易些, 部分辅音的外形以及读音和汉语拼音相似, 例如[p], [b], [t], [d], [k], [g], [f], [s], [h], [m], [n], [l], [r], [w]和汉语拼音的p, b, t, d, k, g, f, s, h, m, n, l, r, w的读音相似, 在拼音的基础上, 学习这些辅音就容易些, 在教学中多带学生去读, 以及放到单词中去读、去感知。再记住一些特别发音的辅音, 例如字母Cc在多数情况下读[k], 只有在e、i、y前才读[s]……学好了音标, 有了一定的语音知识, 学生学起单词来就容易多了, 接下来就可以教他们如何拼读单词了。

二、像读拼音一样学习拼读单词音节, 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汉语拼音的学习过程中, 如果遇到一个声母和韵母, 我们可以将它组合在一起直接拼读出来。如果能借用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正迁移, 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让学生把辅音字母和字组的发音相结合, 拼读单词就很简单了。如fit这个单词, 我告诉他们在重读闭音节中, 字母i读成[i], 然后, 让他们用读拼音的读法对单词进行拼读, 学生用f-[i]-t的方法拼读出了[fit]的正确读音, 当我告诉他们读音正确的时候, 学生很开心, 他们有了成就感并想继续尝试, 于是再列举一些单词让他们去拼读出来, 像desk, map, bag, bus, cup等等, 读会了就肯定, 学生在拼读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哦, 原来学英语单词也是这么容易啊!在这个感情的基础上, 他们对英语学习不再惧怕, 反而多了一些跃跃欲试的力量。用这种方法读单词容易, 记单词也很容易, 只要读准了读音, 重点记住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 整个单词就可以根据发音拼读出来了。

三、通过音节划分, 把长单词变成短单词, 更容易拼读和记忆

英语单词是由单个或多个音节组成的, 而每个音节是由元音和辅音组成的。双音节及多音节词的拼读是一个难点, 在学生对单音节拼读有了一定的运用和积累之后, 应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学生碰到较长单词的时候, 总是被它的外表所迷惑和吓倒, 失去尝试的勇气。这时候, 带着他们来给长单词分解一下, 一个一个音节的读出来并且写在黑板上, 学生就不再惧怕了。例如在教他们学习congratulation (恭喜) 这个单词时, 我一个一个音节地读出来, 在黑板上同时把单词按照音节分开写出来:con-gra-tula-tion, 带着学生拼准每一个音节, 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 我逐个读音节, 让他们把这个音节的字母拼出来, 依次拼完整个单词所有音节后, 我再把整个单词的读音读一下, 让他们根据发音和音节把整个单词拼出来, 当我们在学一个新单词的时候, 在读的时候, 学生就能够根据发音规则读出来, 同时把这个单词初步地背诵下来, 当完成拼读任务睁开眼睛的时候, 成功的喜悦挂在每个学生的脸上。有时再趁热打铁的列举一些单词给他们去拼读, 例如:巧克力chocolate读cho-co-late, 介绍introduction读in-tro-duc-tion, 有教育意义的educational读edu-ca-tio-nal...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拼读多音节单词的能力, 慢慢地, 英语单词记忆的门为学生打开了。现在, 拿到一个单词, 他们能够快速地分辨它有几个音节, 并且能根据音节读和记忆单词, 所以, 再长再难的句子在他们看来都不再困难, 只要记住了读音, 就能够拼出单词。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 凡是理解了的知识, 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有时我会在学习一个长单词的时候联想到一个好久以前学的长单词, 读音一展示出来, 学生记忆的闸门就打开了, 他们会朗朗上口地把单词按照音节有节奏的拼读出来, 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 我和学生一起体会着成就感。

四、音形义结合、学以致用可以更好地巩固已学单词

学以致用单词的读音和拼写十分重要, 记住单词的意义也同样重要, 只有音形意相结合才能赋予一个单词真正的生命, 所以, 在学单词的读音和拼写的同时, 把它们放到语境中去学习、应用也尤为重要, 这样能够加深单词记忆, 同时也是学以致用, 这样学生就能够自如地把它们应用到学习和交流中去。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 后来就逐渐减慢了, 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 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因此, 在背诵后的短时间内, 我们要趁热打铁, 通过默写、应用的方式对单词记忆进行巩固, 时间久了, 单词便会记得很牢, 成为学生自身语言的一个部分。

兴趣是学习的种子, 学生持久的兴趣来自于对成功的体验, 在母语的基础上学习记忆单词让学生拼读记忆单词变得轻松, 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持续而强烈, 英语不再那么陌生, 就像母语一样亲切。

参考文献

技术正迁移 第8篇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重要课题之一, 对此, 各种理论看法不一。但有一点人们达成了共识, 即母语对习得肯定有影响, 这种影响的过程被语言学家称为语言迁移。每一个学过外语的人, 都可能体验到母语对二语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所产生的影响。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母语口音对外语发音的影响, 比如, 法国人讲英语或多或少带有法国口音, 中国人讲英语或多或少带有中国口音。除口音外, 母语习惯还会影响学习者的外语表达方式, 造成所谓的“某国式外语”。比如, 在中国人的英语表达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中国式英语”:把“家用电脑” (personal computer) 说成“family computer”, 把“拳头产品” (knock out product) 说成“fist product”, 等等。至于句法层面上的“中国式英语”, 那就更多了。在此仅举一例:考生以“We must adapt to society.”来表达“我们必须适应社会” (We should adapt ourselves to social circumstances.) 显然是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 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由于上述语言现象的存在, 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 或者说, 母语干扰了二语习得 (Ellis1999:19) , 即语言发生了负迁移。然而母语对二语习得不仅有负面影响, 如果利用得当, 还能产生积极影响, 促进语言的学习, 即发生正迁移。这也是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1 母语的正迁移

(1) 母语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认知层面上, 表现在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过程中。学习语言, 理解是一个重要环节。完全不能理解的语言信息好比乱码, 于习得毫无意义, 只有 (大部分) 能被解码的信息才可获得大脑的进一步加工, 理解因此也是语言生成和产出的前提。而外语理解的基础正是来自于母语的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特别是成年学习者, 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趋完善, 在外语课堂上学的大多是单词、表达方式、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等, 而不再是概念, 概念的获得已基本上通过母语完成 (专业知识除外) 。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 是合二为一成一套系统, 还是分头行事为两个独立部门, 母语都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载体。理解, 即是赋予被感知的信息及意义, 是个快速联想、默想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 只有能说清楚或是想清楚的, 才是真正明白了的, 而所谓的说清楚想清楚, 尤其是在语言困难较多的基础阶段或是拥有的外语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 是发生在母语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说, 不论课堂上是使用单语还是双语教学, 我们看不见的学习者的理解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双语的。桂诗春先生 (1985:246) 的看法很有道理: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 而是以母语为起点。母语知识是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从一方面看, 母语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正因为有它垫底, 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才会有神速的发展。如果没有来自母语的知识和智力提供的帮助,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是不可思议的, 这也是成年人学外语比儿童进度快的主要原因;从另一方面讲, 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和习得经验也造成差别。母语水平与外语成绩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这还需要通过研究来证实, 但是外语教师确实常能观察到, 母语表达能力出众、语言反应敏捷的学习者往往也拥有更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这些应归功于母语的正迁移。 (2) 母语正迁移在语音, 词汇, 语法三大系统中都有体现:

1.1 语音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系统, 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掌握了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语音就相对容易。了解了发音原理就能比较容易地学会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音。汉语语调有升调、降调、曲折调, 降调表示肯定和完整, 升调表示未完和疑惑, 曲折调主要表达某些复杂的心情。我们可以利用汉语语调知识促进英语语调的学习。

1.2 词汇正迁移

(1)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汉语的单字大多是多义字, 汉语常用词也有不少是多义词, 而且多个意义之间有内在联系。原始意义通过不同的变化方式如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 从具体到抽象或从抽象到具体, 隐喻、转喻等产生引申义或派生义。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比汉语更为普遍, 词义之间的联系与汉字的情况非常相似。相关的汉语知识可以促进英语单词的学习。

(2) 词的理据。理据是事物或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 是词的形式与其所指对象或代表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汉语中有些字和词是通过拟声创造的, 如哗啦啦, 轰隆隆, 使用了拟声理据。有的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等创造的, 如山头, 生手, 布衣, 使用的是语义理据。

1.3 语法正迁移

(1) 词法正迁移。汉、英两种语言有类似的词类划分, 词类的句法功能也很相似, 构词法也有共性。如派生法、复合法等。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 复合名词都有偏正、动宾、主谓三种类型。汉英都有缩略法。汉语中的一词多类现象类似于英语中的转类法。如编辑, 主持, 主管等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用。

(2) 句法正迁移。汉、英都有表达相同功能的句式, 如陈述句、疑问句等, 有简单句和复杂句, 句子成分都有主、谓、宾等。两种语言都有七种基本句型:SV, SVC, SVO等, 句子的主体都是顺转句, 但倒转句也不少见。掌握了汉语的句法知识, 学习英语句法就容易了。

2 教学策略

2.1 利用母语概念, 促进外语理解

母语是我们从小就习得了的语言, 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人脑语料库中母语语料的库存量要比外语语料库的库存量大得多。外语学习不是从零开始, 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借用”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母语中的概念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获得的外语信息进行解码、加工, 进而达到正确理解。

2.2 针对差异, 强化外语思维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对那些母语中没有而外语中有的语言现象, 可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促使学生用外语直接思维。这样做不仅可以克服母语负迁移, 而且还能扩充学习者大脑记忆系统中的外语语料库。

2.3 利用母语扩大知识面, 促进外语学习

母语阅读速度大大高于外语阅读速度, 因此, 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母语书籍扩大知识面以促进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 人们可以借助于已有的语言更好地认识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物。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用英语讨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 写出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英语文章, 主要是得益于母语。母语是外语学习的有利资源, 我们应充分利用它。

3 结论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 还需要了解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而母语与语言中的知识存在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接触了解这些知识, 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两种语言在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差异虽易导致负迁移, 但若能做好两语言的对比, 不仅能减少负迁移, 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总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母语排斥外语, 而应当正确地看待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减少负迁移, 以便能真正、迅速地掌握所学外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4) :26.

[3]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 2002 (4) :13.

[4]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上一篇:区域地理专题复习指导下一篇:基层建设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