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如何锤炼语言

2024-05-09

作文教学如何锤炼语言(精选10篇)

作文教学如何锤炼语言 第1篇

形象美。“美是形象, 美只能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见出。”语文教学中汇集着各种美的形态, 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活生生的美的形象。教师从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出发, 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绘声绘色地描述各种情境, 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人物, 形神兼备地再现生活,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诱发他们进行艺术鉴赏的再现与再创造, 使他们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历其事, 直观地感知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理性地把握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情感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美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 缺乏情感的语言绝不能引起学生的愉悦享受。语文教学主要以形象和情感见长。教学活动也就始终伴随着情感因素, 因为:其一, 教师总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进行教学, 其情感的起伏、强弱、隐显等都渗透于教学语言中。在教学语言的深层结构中体现着教师的热情、真诚、善良, 更表露着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体贴、尊重爱护以及鼓励与激励。其二, 教学内容也富含情感因素,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倾注着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作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有动人的情怀。其三, 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也非常活跃, 能随着教师的言语和教学内容而呈曲线波动。因此, 教师要让教学语言负载着最大限度的感情信息, 以创造宜人的便于学生感受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美。声音有着唤起我们审美快感的魅力。教学语言的音乐美, 主要是指教师在讲课时声音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所形成的节奏美、音色美、声调美。美的语言能给学生纯听觉的审美感知。教学过程中, 教学语言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变化以及师生情感的需要而形成鲜明的音乐节奏:语言的速度、声调、结构、蕴含的情感等因素交替作用, 相互联系;声调节奏的起与伏、快与慢、断与续、疏与密、抑与扬、顿与挫等谐和协调变化;词语句子的声、韵、调等组合构成双声、叠韵、平仄、重音, 形成了优美的旋律。学生感受到这强弱和谐、自然流畅的教学语言, 自然感到心旷神怡, 美不胜收, 他们由于得到美的享受而乐于学习。

美的教学语言能准确传神地表现教学内容所蕴含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 是打开学生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效果。那么, 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具有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自我锻炼。

1. 教师应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教师担负着传递社会文化价值与准则的任务, 他是学生最直观可感的榜样, 他对学科、学习以及学生的态度,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言为心声”, 教学语言折射着教师的思想感情, 体现着教师的修养水平。所以语文教师首先必须热爱语文课, 热爱汉语, 热爱学生, 对教育抱着最大的热忱, 并在教学语言中体现出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原则,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切和关怀, 受到鼓励。其次, 教师应精通他所使用的语言, 注意锤炼教学语言, 有较好的语言修养, 掌握超过一般人的词汇量, 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直观言语, 做到讲解清晰准确, 条理分明, 提问或回答明确而不含糊, 使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获得知识, 并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再创造。最后,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经常保持积极饱满的情绪, 神态安详, 思维敏捷, 对事物的评价中肯, 合乎逻辑, 合乎道德规范;讲课时语句要流利清晰, 语调和谐亲切, 音量适中, 言语流畅。总之, 教学语言或生动活泼, 或含蓄幽默, 或慷慨激昂, 或平实质朴, 灵活多变, 爱憎分明, 体现着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品德。

2. 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生动流畅, 富于启发性

准确规范地使用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师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 决不允许他有科学性、知识性以及思想性的语言错误。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隐晦, 讲述含糊, 词不达意, 言不由衷, 则会导致学生产生误会或错误地接受信息, 这必将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要使教学语言准确、精辟、富有文采, 教师对教学内容必须深入领会, 融会贯通, 能运用通俗易懂的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语言, 深入浅出地讲清每个问题, 每点知识, 切忌模棱两可。教师还要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教学语言, 如当学生课堂上答非所问或回答含混不清时, 教师要能用十分精确的富于启发性的语言点出问题的本质。这样, 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真正达到心有灵犀, 毫无隔膜, 并使课堂充满和谐的审美气氛。

中学生具有好奇的特点, 奇异的刺激、周边的事物对他们有特别大的吸引力。因而教学语言要有新鲜感, 要有启发性, 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一句话, 就是要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教学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 从课文的原意和学生现有语文能力出发, 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内容, 使每个单元, 每篇课文, 每节课都让学生感到新颖, 有美感。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散文, 可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口:或披情入文, 以优美的教学语言渲染情景;或设置悬念, 欲扬先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逗引学生的兴趣;或出示图象辅以直观语言, 启发感知……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教学语言, 懂得适时适地适人适情而变, 如能够用一句话说清问题的绝不用两句话, 熟用的词语可作不同寻常的变化, 以缩短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切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他们的体验背景, 反映他们的心声。这样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使课堂富有美感。

3. 善于发掘教材中美的语言因素, 使教学过程充满美感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 其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 都积淀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文学作品, 那些生动的比喻、恰切的比拟、形象的描摹、精巧的构思……更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审美观照。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 以课文中的美为前提, 用充满情感的文学语言再现文章, 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深入分析作品的形象美, 领悟作品的意境美, 赏析作品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悟、理解、鉴赏, 直接感受美, 得到怡情怡性的审美享受, 并达到再现美创造美的目的。

4. 积极塑造美的声音形象, 形成独特而富有成效的语言风格

当今时代, 什么都讲究特色, 没有特色, 就没有生命。教师要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能力修养、音色特性等条件, 自觉进行语言锤炼, 提高语言修养。首先, 教师从气息控制到音量把握, 从语音辨识到词汇积累, 从语调变化到节奏处理, 从语速调整到修辞运用, 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而灵活运用, 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如在声音形象方面, 有的教师的声音高亢响亮, 如惊涛澎湃, 浑厚雄壮;有的教师的声音清脆悦耳, 如银瓶乍迸, 清新喜人;有的淡雅柔美, 如潺潺流水, 娓娓动听……无论声音特点如何, 教师都要凭借适当响亮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整散结合的句式, 通过感情去打动人, 使美从教师口中流出。也就是说, 教师要时刻注意声音的宜人性。其次, 教学语言是千变万化的,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无时不在变, 因而教学语言的风格也多种多样。那种宣读教案的僵硬做法最不惹人喜爱。教学中, 教师先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把握, 对学生的能力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估计, 设计教学语言, 设计各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才将自己对知识的领会借助文学性的语言渗透着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语言就有了教师自己的个性。在具体的教学中, 有的教学语言言简意赅, 语音铿锵, 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重点、难点;有的表述详尽, 层层深入, 淋漓尽致地阐释问题;有的雍容文雅, 情趣脱俗, 栩栩如生地描绘景象……无论那一种语言风格, 都要讲究表达技巧, 善用修辞, 并且始终以良好教学效果为前提。总之, 教师要努力塑造自己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让学生在美的语言氛围中汲取知识, 健康成长。

锤炼教学语言 第2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文章写到:“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整个课堂妙趣横生,提高学习效率。所以,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

第一,语言准确,具有教育性、规范性、科学性,忌导向不正、不够规范、言之无序。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思想健康,导向正确,具有教育性。有老师这样说:读书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挣大钱,买豪宅,娶美女。”这种语言就失去了教育性,以庸俗的个人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学生。著名学者钱文忠说:“成功的概念是多元的,是一种复数。中国传统的成功人士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赚钱只是在立功里面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今天呢?人们把钱看得太重。”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制低俗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学科需要来说,教学语言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术语来规范表达,否则不但不规范,还可能出错。从科学性来说,指教学思路井然有序、逻辑合理,学生才能分清重点难点,清晰地把握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还要合乎学生认知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不能出现远超出或低于教纲的现象;还要注重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动机与态度三大系统来确定教学的起点。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相应的教学语言的要求不同:初中教师形象性的语言要多一点,高中教师理性思辨的语言要多一些;初一和高一的课程会有许多入门知识,要深入浅出、详细地向学生解说。还有即便同一学科,不同的知识板块也需要不同的语言。比如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和散文讲究体悟和抒情;驳论文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说明文朴实,有条理,这些不同的知识特点就给老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第二,语言巧妙,富有启发性,忌不讲时机、“满堂问”、缺少智性的引导。

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是促进学生心智成长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新课改实施的重要手段。《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因此,启发性教学必须满足两个原则:第一,学生有强烈求知的需求;第二,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

第三,语言优美,具有节奏性,注意快慢适宜、抑扬顿挫、收放自如、流畅和谐,忌平淡无味和混乱被动。

教学是声音的艺术。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的抑扬顿挫、音节的疏密相间,各个环节有机相连,给人以文学美和音乐美的享受。首先,语言优美生动,准确而富有变化。有一个惊人的现象,有些理科老师的文章写得比文科老师还漂亮,究其原因是许多理科老师业余爱好广泛读书,这样,在文学文化修养的修炼基础上教学相长,不仅教学科研有成绩,而且落笔生花。他们的教学语言句式与词汇变化丰富,举例生动形象,常常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其次,教学节奏快慢适宜、语调抑扬顿挫。第一,要注意语速、语气适中,停顿合理。语度过快,给人感觉信息铺天盖地,密不透风,这样学生容易疲劳,无法静思默想,完整收取信息。反之,慢条斯理,断断续续,重复过多,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一般来说,在非重点处,可用快速又轻松的语速叙述;在需要强调的地方,可以放慢语速,加重语气或者重复,让一字一句都落到学生耳朵里;在需要独立思考或酝酿气氛、培养感情时,可以“暂停”。这样,学生容易集中注意力,保持学习的状态,懂得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第二,注意语调与情感的协调。富有激情、抑扬顿挫的课堂让学生如坐春风,而平淡低沉的课堂让学生昏昏欲睡;而语调一味高亢激昂,学生又会心烦意乱。再次,调节学生的问答节奏,做到收放自如。一般采取限时答题的方式,要求学生表达的精炼规范,避免拖沓、混乱、被动。还要指出的是语文老师一定要练好诵读基本功。这常常既是古诗文、散文阅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又是把握课堂节奏的要领。

第四,语言简练,具有示范性,忌啰嗦、拖沓。首先语言要简练纯净,给学生以示范性。著名教育家于漪建议老师有意识地清除自己语言中的杂质,要用普通话、力戒方言土语、口头禅。其次,要注意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简明扼要、不蔓不枝。把清晰的知识脉络交给学生,也把时间尽量留给学生。再次,板书要精炼,简处求丰,字迹端正优美,有概括性、示范性、条理性,还有结构美、图示美。最后,语文教师要注意作文的评语简练的问题。评改作文,重在有效,除了个别的“面批”和精批细改,建议以一句话评语为主要形式,指出成功之处和主要问题,让学生容易记住。一句真诚的赞语,一句中肯的评价,一点能让他“顿悟”的建议,都可以让他长期铭记。

第五,语言幽默,格调庄谐适度。

富于幽默感被大家公认为现代教师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教学幽默是一种灵活应变、即兴发挥的技术,是轻松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示,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认知能力,促进心智成长,达到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的目的。多研究俗语、谚语、外来语等语言,多积累比喻、比拟、双关、移用等修辞方法,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名人幽默故事、多看名家小品相声、多了解对学生有益的网络热词等,都可以让教学语言更具幽默的魅力。

浅议如何锤炼教学语言艺术 第3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师 语言艺术

引言

教学语言艺术指教师创造性地通过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课堂上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学生的合作者和服务者,教师要想合作默契、服务到位,高效地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用心锤炼教学语言艺术。

一、锤炼语言艺术,应强化积极性

此处积极性不是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而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励志程度。语言艺术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说话者内心美的反映。教師的一言一行不仅能充分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修养,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因此,教师应充分认清自己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时刻对积极消极、正负能量做出准确判断,管好自己的嘴,不在课堂上针砭时弊、怨声载道,尽力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贯彻在自己的话语中,为人师表,行为世范。

二、锤炼语言艺术,应强化准确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授、解都离不开准确二字,教学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作为双方互动的主要载体,课堂上教师的准确表述成为学生正确接受、吸收知识的源头。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语言的清晰程度和严密程度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联系。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逻辑性很强,那么他表述的内容自然有系统、有条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论证性。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逻辑混乱,表述不严谨,那么教学内容往往漏洞百出、捉襟见肘,甚至自相矛盾,学生自然模棱两可、云里雾里。

因此,教师应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明确的思想观点,对的错的、褒的贬的,泾渭分明。同时还应注意推理符合逻辑,语意清晰。做到语义清晰并非易事,要求教师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尤其是专业课程,更应注意用语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三、锤炼语言艺术,应强化趣味性

学生普遍有这样的体会,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语言生动形象,笑话典故信手拈来,再加上亲切自然、声情并茂,学生如临其境、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而有的教师虽有满腹经纶,但不善表达,词不达意,语不传情,学生了无兴趣、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面的例子足以说明教师语言的吸引力对教学效果影响之大。倘若教师的语言极具趣味性,则学生往往精力集中,甚至乐此不疲。幽默是提高教师语言趣味性的一大利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传递师生之间的友好情感,培养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幽默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后天不断培养和积累。为了课堂上能调动自如、游刃有余,教师应乐于求知,广采博闻,用心积累,夯实语言基本功,开拓广阔的知识面,并将与教材联系紧密的笑话、故事、网络流行语等及时运用到课堂中,使课堂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趣而不庸。让学生兴趣倍增,在愉悦氛围中掌握知识。

四、锤炼语言艺术,应强化启发性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人的思维启动往往是以惊奇和疑问开始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惊奇和疑问的激发效应,使语言具有启发性。

首先要用心设计引言和提问。引言设计应贴切凝练,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心领入课堂。以《航空材料》课程钢的热处理一章为例,一上课就让学生感受两个经不同热处理锯条的性能差异,扣人心弦,让他们带着问题听课,然后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地揭开谜底。提问时要在贴近主题的前提下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甚至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应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即所谓的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其在质疑、提问、研究中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五、锤炼语言艺术,应强化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只有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话是开心的钥匙,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情感性。

(一)要语调含情

语言艺术中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投入情感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生动传神往往更能感染和吸引学生。这不是单纯的表演,而是教师情感的真实体现,在人文科学类课堂中更为明显。根据课堂内容,教师或悲或喜,或笑或怒,统统靠语言的高亢低沉、激昂凝重及轻重缓急表现出来。只有内心含情,才能做到话语含情。

(二)要态度含情

教师应怀着热爱之心,热爱岗位,热爱学生,从而用心研究教法,用心锤炼语言,用心组织课堂。

(三)要评价含情

课堂教学中,尤其遇到是非对错评判时,教师观点鲜明地做出判断后,对于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使其迸发继续努力的激情;对于学生的错误,应当怀有一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之心,并非袒护,而是保护他,避免公开批评伤其自尊心,利用贴切和真诚的鼓励使他从尴尬中走出来,重归自信,让教师的语言成为他的指路明灯。

结语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教育学、心理学和说话技巧的完美结合,是在无数次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教师应全力锤炼语言艺术,提升教育艺术,争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口吐金言、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骆小兰.教师语言的艺术[J].文教资料,2005,3,47.

[2]戈向红.以言成事:教师话语的自觉追求[J].江苏教育,2011(16).

[3]王有鸿,王国华.论教师的语言美及语言修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锤炼教学语言打造高效课堂 第4篇

一、精练教学语言, 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许多公开课的听课数据统计显示, 教师占用的教学时间最长的竟达三十多分钟。细细推敲这些课堂教学语言, 其中50%以上为重复学生发言、30%左右为教师重复自己认为学生没有听明白的语言, 只有20%属于能够燃起学生思维的有效语言。教师的无效教学语言占用了本该属于学生的学习时间, 导致学生的课堂作业成了课外作业, 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许多专家提出: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过多的无效的教学语言。这种观点虽然片面, 但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改革的方向, 减少教师无效的教学语言, 把无理占用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毋庸置疑, 精练课堂教学语言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案例一《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教学的两个导入设计对比

设计一:创设猴王过生日的生活情境, 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 然后出示猴王给两个小猴48个桃子的画面展开教学。

设计二:直接出示一张小猴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它最喜欢吃什么?”接着出示48个桃子的画面展开教学。

比较两个导入我们不难发现, 在第二个设计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两个问题, 而正是这两个简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设问题语言, 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

有资料表明, 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由于诸多原因,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提问有效性低下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 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流于形式的提问, 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依据与科学设计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一个无效的提问常常会把学生引向探究的迷途, 而一个好的提问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激起学生思考的作用。

案例二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秘密》一课中, 教师以问题来结束这堂课。“你们想想, 三角形除了边的秘密可能还隐藏着哪些秘密?”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心地猜想, 动态生成了许多有用的学习资源。教师紧接着又追问“那你准备怎样去研究呢?”

通过几个有效的提问,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回想起了这堂课的学习方法, 同时又把思考向课外延伸。用简洁的问题替代教师长篇大论的总结, 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新境界。

案例三杭州市学军小学特级教师汪培新校长在“西湖之春”活动中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他设计的一连串问题, 就非常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你以前学过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想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现在能不能相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就能相信了吗, 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研究?现在还有没有疑问?”

四个问题形成了这堂课的研究主线, 学生在教师的巧问中自主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不仅学会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了探究学习的一般模式———首先交流探究设想、打算采用的方法;其次产生“共识”, 共同归纳探究的思路;第三是借助教师的探究建议, 有引导的探究;最后验证了探究的结果。像这样的问题可以称得上是引领学生有效探究的纽带, 真正把思维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三、巧用评价语言, 把自信还给学生

新课程提倡发展性评价。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 有效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激励性评价可以创设和谐愉悦的气氛;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可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长处, 使自身固有的积极因素得到强化,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励性语言还可以通过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进行激励, 还可以是同学之间相互激励等等。巧用发展性评价语言, 可以营造和谐课堂,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安全感,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锤炼作文语言从造句开始 第5篇

初中部

语文组

邱凤鸣

用词造句,就地取材,既夯实初中生语文基础,又锤炼学生语言表达之能力,实为一举两得之良策。

一、关于造句的内容:可叙写生活,可描摹人物,可阐述哲理,可写景状物,可回忆再现,可想象憧憬„„

二、关于造句的要求:

首先,弄懂词语的意思,了解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其次,语句要有健康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三,尽量做到:有实用价值,有真情实感,有生动修辞,有生活

气息和画面感,言之有物。

三、关于造句的兴趣培养:或课前欣赏,或手抄报展示,或造句本积累,或师生同堂竞技„„兴趣有了,态度自然端正了,句子造好了,语言自然就生动了。

特辑录修改学生陈语咛的部分造句,仅供师生参考。作文无止境,语言亦无止境,姑且让我们修之,练之,锤之,锻之,为锻造文质兼美之佳作而铺之垫之。

示例:

1、缔造——小学的栅栏边,一排柳树从我记忆开始就一直婀娜着。每每春天来临的时候,漫天的柳絮柔柔白白、丝丝团团地飘飘洒洒„„掠过指尖,穿过指缝。每当这时,便忆起曾经读过的文章:作者儿时也曾同我们一样,忙于奔命似的追赶着散落于空中的木棉。我不明白柳絮为什么不像木棉一样,火红的夺人眼球。或许它只想让自己的希望飞得更远一些,更高一些。但相同的是,生命的缔造者都对这种生命的奉献乐此不疲。望漫天柳絮,也希望能够分享柳树的希望,同样享受追逐希望的快乐。

2、懊悔——知了疲倦不堪了,它唱了一个夏天的自由,现在它却无法快乐了。因为深秋的黄叶已经快将它掩埋。它瑟缩着,祈祷着,哀求着„„更懊悔着。曾经美好的日子为什么没有去劳动,如今只能默默品尝着懒惰结出的硕果。

3、哽咽——轻轻的,不知道时光已溜走多少。那位擦肩而过的大哥哥,像时间一样走过,给我留下永远的微笑与自信。我不觉间内心哽咽了„„攥着一枚草指环,再望望那片草地,绿得那样生机盎然„„

4、在我心里,有一株小草

“又是十几名啊?我告诉你,十几名,你想进快班,门儿都没有!”考试后,父亲没有给过我好脸色。我把车子停下来,无力地斜靠着一棵树沉思。我想,我其实也就是一株渺小的小草而已。一屁股坐在地上,手无力的一垂,感觉凉凉的,一抬手,才发现是一株小草。它长在离树极近的地方,却在树还没有长叶的时候,早早地钻出来。它好小啊,只有指甲那么大。细细端详着,思忖着,冬天,叶子没有了,种子却坚强着,第二年的春天来临的时候,比大树更早的发芽。被人踩过,他不怕。等抬起脚,就又像弹簧一样挺立起来,比原来更直更绿。风雨来了,也不怕。坚强的血液在叶脉中汹涌。我静静地仔细地打量着,是啊!我何尝不能做一株小草?

5、旋律——童年青涩的天空下的深秋,野鸽子在田野里起起落

落,像回旋的音符,打奏童真的旋律。野性的孩子不顾及深秋的 凉 意,踏进河水。午后金色的阳光撒下奇幻,童年的快乐在河水中

尽情地挥洒。可是,童年那人生海洋里弄潮的好手,也在岁月中离

岸越来越远。我这个野鸭子也只能站在岸上,满怀眷恋地遥望,一

直到金色的天空与河水相交的地方,融成金色的背景,变成一张张

泛黄的照片,在记忆的最深处痴痴地想往!

6、珍惜—— 花儿的娇艳,总有一朝落败的时候,到那时,荒芜的花园里,只剩下随风而逝的金色枯叶;溪水的清澈,总有一天被尘世感染的时候,到那时,充满生机的溪水弥漫着鱼儿的叹息;聚在一起的缘分总有骊歌奏响的时候,到那时,谁不曾感伤无奈的别离?如此种种,就教会了我们学会珍惜。

7、张望——(1)我懂了,人生失意迷茫时,不必四处张望,犹豫彷徨,只管埋头苦干,一往无前。成功的光环靠羡慕是得不到的。正所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2)汽车伴着鸣笛和车后飞扬的尘土渐行渐远了,我借助后视镜就看见妈妈瘦小的身影还在张望,转过头,透过玻璃窗,清晰地看见,妈妈头上蓝色的围巾不断地被风扯动,纷纷的落叶在妈妈的上空盘旋飞舞,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妈妈无尽的叮咛与牵挂。

8、屋檐—— 记忆中乡下老屋的屋檐下有两个鸽子窝,每个黎明或是黄昏,总能聆听到最美妙的童年交响曲;

记忆中老屋屋檐在冬天是最美丽的,大雪后那清亮的、形态各异的冰棱就成了我们最好的玩伴;

记忆中老屋屋檐横木上姥爷挂着的肉干是最诱人的,如今回味起来竟还满嘴香甜,姥爷那慈祥的微笑也就涌进了我酸涩的心头„„

9、摇曳——(1)屋檐月儿挂在矮矮的屋檐,好似上扬的嘴角摇曳着一

个甜美的微 笑。父亲早已睡熟,只是两鬓的白发还在调皮的玩耍。我向父亲身边凑了凑,那有节奏的胡须扑在脸上,热热的,胡子有些

日子没有刮了吧,划过我的脸颊,痒痒的„„

(2)微风中,淡淡凝望你如花的笑颜,静度着分别的时刻。眸子中闪烁着的晶莹的泪花出卖了我此刻的淡然与镇静。我嗫嚅着唇瓣,想说:是你在我灰白的世界里涂鸦了斑斓的色彩,让我的小学时光如此绚丽多彩。让那朵友谊之花在清风中静静摇曳,不曾零落。

锤炼教学语言 提高教学魅力 第6篇

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慢慢摸索,积累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求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奉其教”的目的。

一、关于口头语言

由于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并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尽量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要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抑扬顿挫,简明扼要,用词准确。这是提高教学口语感染力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具备基本前提的情况下,再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心打造,你的语言魅力自然会进一步提升,你就不难赢得学生的信任、理解和爱。

第一,幽默风趣的语言,快乐教学。

能否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既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位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很多时候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确实有些枯燥,当课堂气氛容易滑向沉闷时,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往往能使教学收到奇效。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渗透着快乐学习和快乐教学的理念,使得教学效里更佳。比如:学习哲学要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时,我讲了这样一个幽默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三个饼子。夫妇俩一起分着吃,你一个,我一个,最后还剩一个。他俩相约说:“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子。”于是俩人谁也不愿先开口说话。晚上,一个盗贼溜进了屋里,偷了他们家的财物。夫妇俩眼睁睁地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愿开口说话。盗贼还当着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着两眼还是不肯说话。妻子急了高声叫喊,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傻呀,为了一个饼子,眼看着闹贼也不叫喊。”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最先开口说话,这个饼子属于我了。”这个幽默的故事让学生开心一笑,并从反面深刻理解了所学的哲理。

幽默不仅用于传授知识、理解难点方面,也可用于教育学生,调节课堂气氛。例如:学生上课打盹睡觉,教师大可不必大动干戈把他训斥一顿。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会走到学生的身边,把他叫醒,然后也许会煞有介事地对他说:“一只虫子爬到你身上了,赶快把它赶走!”学生惊诧,到处寻找。我会调侃他:“瞌睡虫呀,你没发现吗?”这时全班大笑,倦意全无。有时候遇到学生打盹,我会这样说:“感谢某某同学如此厚爱老师,对老师课中的问题如此苦思冥想,以至想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不过老师还是希望看到你那漂亮的眼睛里闪现出的智慧的光芒哟!”学生禁不住一笑,瞌睡虫也被赶跑了。

当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不顾实际效果乱搞满堂幽默。幽默不能偏离教学主题,也不要冲淡教学主题。要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幽默要用得适时适度,否则会导致学生的幽默过剩,进而对幽默麻木迟钝,势必会妨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幽默教学应当以适当的风趣的话语,为课堂教学添加“兴奋剂”,使得教学活动在师生情感互动共振中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新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

第二、精彩优美的语言,激情教学。

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语文教师的一些优美的语言表达方法,注意用词的美,注意语句结构的美。可适当应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甚至可以引用一些唐诗宋词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也有利于解释一些晦涩难懂的政治学道理。

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的第一课,在学习哲学含义,哲学与智慧的关系时,我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试着归纳认识,学生难免会觉得云里雾里,摸不清头绪。我在讲析时用了这样一段简洁而又优美的语言进行阐释:我们承认“哲学是智慧”,但更强调“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对智慧的“爱”与“追求”,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哲学智慧不是现成的,要获取它,首先必须对它有执着追求之心,无限热爱之情,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出无穷的智慧。在学习哲学一般原理时,我也会大量引用一些唐诗宋词或成语俗语等。例如我会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说明事物发展的趋势。我会用“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来阐释质变与量变的道理。

在学习“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的传承时,我用了这样的一段语言:历史的河流流动,多少显赫瞬间即逝,多少富贵灰飞烟灭,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豪门成荒冢。然而屈原的《离骚》可与日月同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千古流传,这昭示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永葆生机。

在学习“经济生活”中“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一框时,记得课刚上完。下课的铃声响起,这时,我即兴脱口而出:“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但科学发展的警钟将永远长鸣。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奋图强、锐意进取,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学生欣然而笑,颇为认同,脸上洋溢着激动又快乐的表情。

二、关于书面语言,即板书

板书是呈现教师教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艺术构思的核心。一堂高水平的课,一板漂亮的板书,能够唤起学生美的享受。

高中政治课的板书,大多以文字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符号和数字以显示知识的层次结构。我的板书不会总是一个版式,一堂课的板书我不会只使用一种颜色的粉笔,我会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所创意,力求板书丰富多彩。主板书和副板书的区域要分开。主板书写的内容不必过多,但要精炼,力求做到:既要勾勒出知识的脉络层次,又要突出重点,同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余地。

例如:“文化生活”中“永恒的民族精神”一框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这样的板书设计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能从整体上简洁明了地概括所学内容,又能突出重点所在。对学生来说易于接受、易于学习,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板书的书写除了要做好整体架构的设计以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字形字迹、书写笔顺之规范。教学板书是一种艺术,应该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从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一般认为,板书美学的要求是:内容的完整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造型美和字体的俊秀美。教师若能在板书方面努力锤炼自己,在教学中将板书这一书面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三、关于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即教态,它不同于口头语言。口头语言凭借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语言体系传递信息。而体态语言则依靠举止、神态传情达意。体态语言的传情达意或借用手势,或凭借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说话,仗眼波传神。体态语言传情达意时而含而不露,时而极富鼓动,这就从两个极端扣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体态语言的感染力也就油然而生。

我上过很多公开课,也参加过多次优质课大赛,同行们都对我的教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教态自然、举止大方、热情而不夸张、严谨又不失亲和。我上课时活动范围不会只局限于讲台周围,不写板书时我会走到学生中间,分析问题、讲授知识时我会投入很专注的神情,并辅以必要的手势。我还会近距离地观察学生的表情,捕捉他们的兴奋或疑惑,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提问学生时,我总会伸出一只手有请学生,以示对学生的尊重。学生站起来准备回答问题时,我总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学生如果回答得不好,我也不会冷冰冰地让学生坐下,表现出一副很失望的样子,我还是会给一个手势,微笑着说:“你请坐。”然后对学生的回答力求做辩证的分析,夸他的可取之处,夸他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态度,同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下次改正和完善。学生如果回答得很好,我从不吝啬表达我的兴奋之情。我会用微笑或热情的话语、快乐的眼神将我的情绪传递给学生。我也不吝我的掌声,必要时甚至会和学生击掌相庆。学生从老师的动作和神态中受到感染,收获一种兴奋。也会感受到老师倾情相待,真诚相授。一种良好的、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容易建立。

小结:课堂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但教学语言艺术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课堂始终是一种弥散着语言的环境。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如果我们政治老师能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打造轻松、愉悦、和谐的政治课堂。

政治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语言的锤炼 第7篇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育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霍姆林斯基语)。而思想政治课由于其知识性和德育性的双重课程特征,对教师教学语言的说明、说服能力就有更高的要求。

政治课堂教学语言总的来说由预设性课堂语言和生成性课堂语言组成。所谓预设性课堂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前基于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预料而设定的,在课堂进行过程中起到基本的解释说明、过渡承接、情感升华等作用的语言。这类语言可以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精心酝酿、调整,其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不同情况学生的知识和情感生成。而生成性课堂语言是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客观变化,出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目标的考虑进行及时局部的调整而临时组织、生成的语言。这类语言出于应变需要,即成即用,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课历经改革,始终坚持关注现实生活的方向,而学生由于知识积累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生活阅历不厚、个性特征不同等原因,当他们面对多领域、多时空、多层次、多变化的生活内容时,容易产生疑惑、分歧。可以说,政治课的课程特征决定了政治课堂是生成性问题多发的课堂。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改革为学生知识和情感问题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总之,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成性课堂语言的价值正不断凸显。

长期以来,广大思想政治教师积极实践、积累、反思,对政治课堂语言的特征、原则、技巧等问题做了极富成效的探索,其理论成果也见于诸多文章,但是研究文章主要集中于对预设性课堂教学语言的探讨,对生成性课堂语言的研究稍显贫乏。那么,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承担着什么功能?与预设性课堂语言有什么区别?优秀的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语言有什么特征?应当如何有效提高政治教师课堂语言的生成能力?本文将结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生成性课堂语言的一些经验进行思考,试图对以上部分问题做初步回答。

二、生成性教学语言在政治课堂中的特殊作用

首先,思政课堂有比较重的知识任务,其中的一些知识理论性和抽象性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往往较集中地指向这些理论性和抽象性强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即教学时的重、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往往会做非常精心的预设,如果这些预设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时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则说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在面对这些重难点的时候真正达到了最活跃的阶段。但只有预设性语言还不够,不同学生在这个阶段产生的各不相同的问题将是他们各自突破知识重难点的关键点,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答引导,重难点才能宣告有效突破,而教师的生成性课堂语言承担的正是这一关键作用。

其次,教学实践中,学生有大量的生成性问题也指向课时中的情感觉悟重难点。但由于情感觉悟的心理惯性更为强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知识和情感觉悟不能同步的情况。他们在知识上接受了一个事实或逻辑结果,在情感上却可能没有真正感同。教师只有根据课堂上学生具体的情绪觉悟生成情况做出积极应对,组织优秀的生成性教学语言,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再次,政治课堂上,当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时,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正强烈,他们的情绪正兴奋。如果这种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与保护,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情绪得不到宣泄,他们的整个学习心理节奏就会被打乱,对政治课堂期待与参与的热情就会衰减。为调节学习情绪、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优秀的思政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就至关重要。

最后,教师的教学预设不论有多精心,仍旧难以避免整体上单向、单线的痕迹。因此,如果政治教师只知教学语言的预设而不知教学语言的生成,则必然使政治课堂停留于“死板”“沉闷”的局面,使自己沦为完成“规定动作”的简单执行者。现实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多层面、多方向的,这些多层次、多方向的思维活动是各种创新活动的萌芽,如果这些在课堂上教师“预料”之外的思想火花得到及时、明确的语言肯定和引导,必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保护和发展。

另外,教师的个人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政治教师面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甚至有时是学生的故意发难时,能够有理有力地快速做出回答,并能在自己的生成性课堂语言中展示出即兴发挥的博学、机智、幽默等特质,往往能够获得学生们的佩服和欣赏,使他们“因为喜欢一个政治老师而喜欢政治这门课程”。

三、政治课堂对生成性教学语言的艺术要求

1. 简洁而准确。

促使学生生成问题是教学预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但生成的具体问题和问题的类型、问题内容、问题数量却极有可能在教师预料之外。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可能会减缓教学进度,但减缓速度又与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形成冲突。因此,政治教师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虽然是临时组织的,但必须讲求科学高效。孔子曾指出,语言交流应做到“辞达而已矣”,在解决学生生成性问题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则更加需要追求“达而清晰”(林琴南)、直指目标。如果这个时候政治教师的生成性教学语言旁征博引、浮于表面、冗长拖沓,使学生感觉语无伦次、索然无味、没有重点,那么不仅生成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课时内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也必然丧失最有利的课堂教学机会,使学生处于极兴奋状态的思维活动趋于迟钝,降低课堂效率。

比如在试卷讲评课上,有学生对究竟如何区分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提出了疑问,其余同学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些他们的区分标准。教师在点评了其中一些可以运用于实践的标准后,应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即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货币履行支付手段职能时钱货的交付则存在“时间差”。“时间差”这个简明扼要标准的提出,让学生对支付手段职能的内在含义有了更深入准确的理解,也让学生们在今后练习考试中再碰到这样的题目时能够更轻松地做出正确判断了。

2. 富于逻辑。

面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引导和说服,教师可以更多的借助逻辑的力量。事实上,讲求逻辑也是帮助政治教师的生成性教学语言呈现出简洁、准确特征的好方法。从逻辑角度看,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系列概念、命题和推理论证构成的逻辑体系,而政治更是一门极强调逻辑性的课程。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在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环节存在疑惑而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这些疑惑,帮助其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理顺逻辑关系,就能在教学中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研究性学习。

比如,教材讲到商品概念时,一位同学突然提问:在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这个问题一下在学生中炸开了锅,辩论的声音响成一片。教师可运用逻辑假言判断中充分与必要条件的知识进行以下引导分析: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劳动产品;一个是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都是一事物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但每一个条件都是不充分的,只有当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时,产品才能成为商品。因此,结论很清楚,废品收购站是流通性质的经营单位,这些废品明确将被用来交换;同时,这些商品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分析条理清晰,使学生感受到强大的说服力量,很快就可以统一认识。

3. 生动而活泼。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思想性强,概念比较抽象,所以虽然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一些思想政治课所需要的思维活动对他们来说仍较为艰难,突出表现在他们难以持久地将注意力集中于这种形式的思维。因而学生在向教师提出其生成性问题时,往往是其思维活动最为活跃的时候,这时的他们比平常更容意接受长时间、深层次的理论和逻辑探索。但教师的生成性课堂语言如果只侧重形式引导和分析,则很快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注意力将不断趋于分散。因此,根据高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在回答生成性问题组织生成性教学语言时勾画一定的具体形象、具体情境去支持他们的思考探索,会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在语言技巧上注意幽默诙谐,有利于学生释放单纯理论推理带来的疲劳与紧张,保持思维活力;在生成性问题的解答时组织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则有利于再次引发学生的共鸣,将课堂氛围推向另一个高潮。

比如在讲述公民对国家的义务时谈到爱国的问题,从知识上来看得到学生的认同并没有多少难度。但在情感觉悟上学生可能觉得国家利益与自己个人利益距离比较远,因而表情淡然。于是在这里就可引用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写的一首生动的爱国小诗进行情感升华:“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住处。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学生情绪在这个形象比喻的刺激下明显趋于活跃。再如,课堂上有同学根据已经得到的知识结论,不顾各种条件和前提的变化可能,连续推理数步,得出了一个很有迷惑性的结论,教室里争论声一片。教师就要破除其逻辑推理的错误,点评道:“在做学问时,如果我们对在对相关条件考虑不够全面细致的情况下匆忙展开推论,很有可能跑得越快错误越严重。”在铿锵有力的语言中,学生能很快正确理解知识并明白做学问不能随意推理需要仔细验证的道理。

4. 亲切而激励。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来自于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所持有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肯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政治课教学。因此,优秀的思政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呈现亲切而激励的特点,保证学生在前后相继的知识学习中获得不断的情绪动力。

5. 富于开放精神。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思想政治课所讨论的许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当同一讨论主题的背景、前提、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会有多种具体的讨论结果;同时,由于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课程,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印证、发展、创新教材的结论。这两个课程特征都提醒政治教师在组织生成性教学语言时应注意语言的开放性,将主题研究的内容由教材内延伸到教材外,研究的时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研究的空间由校内扩展到校外,研究的层面由书面延伸到实践。

四、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的锤炼策略

1. 在思想上提高对锤炼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重要性的认识。

生成性教学语言在政治课堂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堂成功的政治课离不开精彩的生成性教学语言的串联,这一点已无须赘述。但许多老师因为受传统政治课授课模式的影响,更加乐于进行大量的、细致的课前预设工作。即便在新课程思想的催化下,有部分教师也只是尽可能在预设环节做出改革努力,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腾出更多空间。其实,针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组织优秀的生成性教学语言加以解决,是践行思想政治新课程思想的另一个亟待开拓的天地。每一位政治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切实作用,才能在锤炼生成性教学语言的过程中自觉地付出更多的努力。

2. 锤炼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决定教师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最根本因素,是教师的各方面修养的集合。“言为心声”,思想的内容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只有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以此来预设教学语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方面知识的缺乏,掩饰某些方面语言能力的不足;但生成性教学语言,需要迅速反应、临时组织,又要显得有理、有利、有力。厚积才能薄发,教师一定要坚持学习、坚持积累,不断加深知识储备,才能对生成性教学语言能力的提升提供根本的支撑。

第二,教师在锤炼生成性教学语言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而应积小变为大变,坚持不懈。对任何人来说,其语言习惯总有相当的惯性力量,在改进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的过程中,一些旧的不好的习惯总是要不时“返潮”;同时,新的语言习惯在实践中总是让我们感觉生疏,甚至因操作不当而闹出笑话。但越是在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越需要我们坚持不断完善的信念,不能轻易产生彷徨和退缩情绪。

第三,教师在锤炼生成性教学语言过程中应博采众长,不能闭门造车。除了身边在生成性教学语言运用颇有功力的同事,其他如各种性质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语言,各种语言表演艺术的语言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我们可以学其遣词造句、学其语音顿挫,也可学其生动活泼、学其深刻逻辑。让这些驾驭语言的能人对我们的语言能力进行有力指导。

第四,锤炼优秀的政治课生成性教学语言时应注意突出自身特点、确立自己的风格。每个教师的天赋特点、基础能力不同,这也必然导致我们在某些方面上表现优秀,而在某些方面上则表现平平,这是非常正常的。在这里,教师需要着重考虑探索的应当是如何把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充分发挥,让它成为亮点,让它在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时发挥最大效用。

锤炼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语言 第8篇

(一) 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教学语言应规范化, 如吐词清晰, 断句准确.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使学生产生模仿的意向, 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语言的规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遣词造句,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通畅流利, 无句法用语的错误;二是教师要用普通话授课, 而不能用方言俚语.课堂语言要简洁不冗长, 能够抓住表达的重点, 概括性强, 有的放矢;能抓住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 选择应用学生容易理解并能接受的语言;防止有意识的绕圈子, 杜绝“口头禅”, 能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知识信息, 提高教学的效率.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讲述要准确, 不要让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要求做到以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能够透彻地认识, 比如有的教师把“整除”同“除尽”、“数位”同“位数”、“切线”同“切线长”等混为一谈;又如, 有的教师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 就讲成“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教师说成“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 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 比如, 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 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二) 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 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 又非口头用语, 要提高其针对性、有效性, 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数学中数与形的相互关系, 充分利用数学贴近生活, 服务生活的特征, 使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 使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同时, 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 通过适当的语言修饰, 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将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三) 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幽默语言激活课堂, 调节学生情绪, 帮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 发现、建构、理解新知识、新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语言的幽默要防止为了幽默而幽默, 否则一味调笑取乐, 就有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

一次在讲授“二次曲线圆的一般方程”后, 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判断题:“方程x2+y2+2x-2y+2=0的曲线是什么?”方程表示一个点 (-1, 1) 就是正确的答案.而部分学生把圆的方程的必要条件当充要条件用, 判断说:“因为方程中二次项系数相等, 且缺少xy项, 所以该方程的曲线为圆.”我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将方程变形为: (x+1) 2+ (y-1) 2=0, 并批上一句话:“如果这个方程的曲线是圆的话, 那么请你告诉我, 圆的半径是几?”一句幽默的批语, 一句师生交流的语言, 既把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指出了, 又让学生不太难堪.同时加深学生对错误印象, 并在愉快中接受教育, 发展智力.

(四) 教学语言要有激励性

教师要善于同学生站在同一层面上思维, 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 乐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 拿出自己的真情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有效地使缺乏自信的学生, 逐渐树立信心, 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学会合作.

(五) 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优美形象的教学语言要求有和谐的节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语言具有千种风情:时而平缓如行云流水, 时而急促如山雨欲来, 时而激昂如万马奔腾, 时而戛然而止,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应,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 平铺直叙, 像流水般地淌, 淌, 淌,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 打不起精神.”

(六) 教学用无声语言, 要恰到好处.

数学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 这些无声语言能够辅助有声语言完成教学目的, 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课堂上常常靠眼神来实现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眼神又称目光语, 是利用目光的接触来传递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能用目光照亮“教学死角”.处于“教学死角”里的学生容易变为不喜欢思维, 成为学习的懒汉, 与教师也就产生情感隔阂.教师经常用巡视的办法, 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洒遍目光, 一揽全局.也曾用目光专注的方法, 特别地去“光顾”“教学死角”的学生, 主动地用慈祥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 尽量做到不冷落每名学生, 满足学生希望得到教师注意的心理要求.在课堂中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提醒违纪的同学, 与大声的训斥相比, 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无声的批评, 还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教师微笑的表情,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严肃的表情能启迪学生对问题钻研, 探讨;微笑、点头表示肯定, 摇头、皱眉表示否定.教师的表情语言可以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意境当中去.另外, 教师恰当的手势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情感传递, 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 而且也是一种美的显露、艺术的表演, 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无限活力.但教室毕竟不是舞台, 手势应强调自然而真实, 油然而生, 无需刻意追求某个动作.

锤炼语言技能,激活思想政治课教学 第9篇

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激活课堂活力, 使思想政治课成为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受学生喜欢的课。因此, 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锤炼语言技能, 娴熟地驾驭课堂,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一教学语言要清晰准确

言论作为一种行为和意思表达, 对他人和社会必然会产生影响, 因此, 政治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清晰准确, 富有逻辑性, 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理性的思想。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规范地使用专业术语, 准确地阐释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 促使学生提高理论素养。规范课堂用语, 做到表达具有专业性、科学性, 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 引导学生的自觉表达。反之, 如果教学语言随意性、含糊不明将会导致授课条例混乱、重点不明, 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二教学语言要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学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动态化教学。语言是一种复合的载体, 不仅包含语音、语义、语法等基本构架, 同时与具体情境相关的语句关联, 更是人际间形成认同的触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语言就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因此, 教师不仅要关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信息, 还要随时注意网络、微博等新媒体中的热点话题及流行语。要时刻了解理论研究的动态, 这是授课方式创新的指导方向。为了找到有针对性的语言模式, 政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中, 可以对历史、现实进行对比, 通过现代语言的引入, 设置学生可以理解和体会的语体环境。达到用理论说服学生, 教师要将理论的先进性与实践的针对性紧密地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毛主席曾把“语言无味, 像个瘪三”列为党八股的一大罪状。枯燥、乏味的语言, 说教式的宣传, 缺乏亲和力,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政治教师的语言要丰富, 富有表现力、感染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教学语言是有生命的语言,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景, 语音、语调要有相应的变化。表情要丰富, 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 表情时而严肃凝重、时而轻松愉悦。教师的讲解要针对学生的聆听和理解, 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协调一致, 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 采用慢节奏, 以便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 采用快节奏, 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 采用高低、快慢变换的语言进行, 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 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 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 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要根据内容随时调节, 不断变化, 使声音疾徐有度, 语调抑扬顿挫, 富有节奏感。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做到析理深入浅出, 谈吐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知识传授,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要善于使用形象的比喻, 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的阐述, 化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讲解。通常情况下, 生动、鲜明、幽默的修辞话语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兴趣。就书面语而言, 丰富的词汇、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精彩的堆叠等调整适应得好, 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四教学语言要情理交融

思想政治教学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做到情理交融。只讲理论, 会给学生造成空洞、枯燥的感受, 导致学生的排斥;片面地关注情感, 会使教学缺乏理论的高度, 不能发挥政治教学对学生的正确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学要以“情”为基础, 以“理”为向导, 情理交融, 才能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情”是引发师生情感共鸣的基础, 是教学得到学生接受和认同的前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眼中有学生, 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心中有学生, 想学生之所想。只有这样, 教师的语言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政治课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师不仅要传授政治理论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的能力。教师的“情”必须符合“理”、服务于“理”。“理”就是要坚持真理, 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去教育学生, 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 塑造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传授政治知识、启迪思维智慧、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平台。在社会的转型期, 学生身处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 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语言技能, 激活教学, 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修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人、引导人的必然要求。因此, 政治教师要不断锤炼语言技能, 促进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活课堂教学。教学语言要清晰准确、与时俱进、生动形象、情理交融。

关键词:语言技能,思想政治课,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课堂教学语言锤炼三步曲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锤炼;三步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语言。语言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学习过很多特级老师的课堂语言,如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朴实、亲切、幽默、睿智,常常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随和的学习氛围;于漪老师的课堂语言:生动优美、饱含感情,富有艺术魅力,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在敬佩之余,我会研读每篇教材,精心设计,特别是对导入、提问、评价环节,用心锤炼语言,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为例,重点谈谈我在本堂课中关于语言锤炼的三个步骤。

一、精彩导入,吸引学生

记得于漪老师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迅速的定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板书“谜”)同学们,什么是谜?(谜可以指谜语,有时也指不明真相的事物或现象,如自然之谜、科学之谜等)

2.(板书“底”)什么是底?(谜底可以指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指的是事情的真相)

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我们总是无比喜悦!其实,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启迪,今天就让我们用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探索——《山谷中的谜底》。(补充完整课题)

这样一个新课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因为每个学生对新事物都具有好奇心,都具有探究的心理,通过谜、谜底及老师语言的煽情,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巧妙提问,启发学生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是平时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方法。本篇课文层次清晰,根据“谜面——谜底——启示”展开,教学中我从谜面入手,结合谜底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东坡只有雪松而没有其他的树木?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这是本课中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指向非常明确,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围绕这个问题,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很快找到相应的段落,并抓住重点词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从“富有弹性”一词看出雪松具有一种能屈能伸的特点。从“弯曲”中体会到雪松不是在屈服,而是在做出适当的让步,寻求“反弹”的时机,这是生存的一种谋略。

接着顺势引出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做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理解。特别是有一些学生能联系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司马迁发奋写史書》,以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引用俗语、谚语来阐述,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学生的理解非常到位,回答也相当精彩!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上述教学中,我采用巧妙的提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考,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和感悟文本,从中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

三、恰当评价,引领学生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选择恰当的评价来引领学生,让学生在对内容的理解、方法的指导上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我们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大胆地读,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都会用这样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读的行列中。如:你真勇敢,第一个举手;你读得真响亮,谁也来试一试;你挑战成功,恭喜你;你真了不起,每个地方都读准了;谁能超过他……在我这样的赏识性、激励性的评价下,基本上班中的每位学生都能大胆勇敢地参与其中。第二课时是精读课文,需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这过程中我们要用启迪性、感悟性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

如在教学这一段话: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学生抓住“富有弹性” 、“向下弯曲” 、“立即反弹”等关键词语进行品读时,我适时评价:雪松的弯曲不是在向风雪屈服,而是在寻求反弹的机会;雪松不但不是弱者,相反是一位强者!面对狂风暴雪,雪松先弯曲后反弹,这是雪松在恶劣环境谋求生存的智慧。雪松不仅是强者,更是生活中的智者啊!

在这样一次次赏识性、激励性、启发性、感悟性评价的引领下,学生的朗读获得了提高,从中也深刻地感悟到了文本内涵,语感得到了培养,情感受到了熏陶。

以上是我在《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中的具体做法。当然,文本不同,做法也不同,但我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明确该教什么,怎么教,我想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舞台,教学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在这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个性的学生,教师灵活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语言,是激起学生个体潜能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尽量锤炼,用精彩导入,吸引学生;巧妙提问,启发学生;恰当评价,引领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随和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向上的学习空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上一篇:和谐班集体下一篇:公共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