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图景范文

2024-05-10

教学图景范文(精选11篇)

教学图景 第1篇

一、通过实验构建物理图景

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是实验,物理知识规律以及概念、变化过程等都能通过实验来再现,进而说明物理知识特点。实验的真实性、趣味性、直观性等较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从学生角度来说,物理实验能够更加直观地剖析物理问题,便于学生解答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实验来构建物理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授《牛顿定律》一课时,为了纠正学生认为运动的物体总受到力的作用的前概念,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图景:实验中将小车放到斜面上滑下来,小车运动了一段距离之后才停止(如图1),改变小车滑行环境反复实验(如图2),然后让学生画出小车受力图及其运动距离,使其明白若木板越来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将会越来越远,与此同时,木板表面越光滑则说明小车所受阻力就越来越小。通过反复实验来指导学生,帮助其明白阻力与物体运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向学生提出假设:阻力减小,小车的运动距离就会越大,若阻力完全消失,那么小车是否会永远向前运动呢?进而让学生明白,物体发生运动并非一定受力,当小车在零阻力的理想状态下,其会一直运动下去。这样,引导学生构建图景,不但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实际生活构建物理图景

物理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以在授课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构建图景,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能够有基本的认识,有助于下一步课堂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压强》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压强的概念比较模糊,但是借助构建有效、生动且形象的图景,则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压强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现象:如果在下雨天,走在泥泞的路面上脚会出现下陷现象,若在路面上铺一块面积较大的木块,那么脚踩下去就不会再出现下陷的情况,思考: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路面受力面积不相同,压强如何变化?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压强知识,教师可在桌上放一块泡沫塑料,在泡沫塑料上放一个砝码,此时就会看到塑料下陷的程度比较大,若在砝码下放一块薄木片,那么塑料下陷程度就会非常小(如图3),而增加砝码后塑料下陷程度又会增大。这样通过构建图景让学生明白了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

三、结合学生的感知构建物理图景

物理知识的概念比较抽象,构建物理图景能够帮助学生长久记忆知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重要的作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物理图景属于一种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图景就是一种解释物理的图画,能将呆板的知识内容变得直观而生动,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其容易理解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声音是学生熟悉的,也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构建如下图景:剪掉蟋蟀翅膀,蟋蟀的叫声就会停止;击打鼓面时,会发出咚咚的鼓声,而用手将鼓面按住之后,鼓声停止(相关图片略);等等。这类物理图景非常直观,而且容易让学生感知到,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而产生,物体停止振动,则发声停止。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属于重要的学科之一,教师需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通过构建物理图景,并借此说明抽象的物理知识,可让学生在构建图景的过程中直观地了解知识,记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摘要:物理图景教学法就是一种将抽象知识与概念用图景的方式来表现,使之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构建物理图景,可让学生在构建图景的过程中直观地了解知识,记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降低学习难度。

中国营销图景 第2篇

《新营销》杂志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Ipsos)进行营销管理展望,希望通过调查,测量20的商业绩效,了解20中国企业营销人员对商业绩效和营销投资展望,并且评价目前的营销行动和战略趋势,

在这份年年终完成的调查中,33%的被访者具有以上营销经验,36%的被访者2014年的营销预算高于1000万美元,55%的被访者所在的机构在中国聘用的员工人数多于1500人,31%的被访者在员工人数多于31人的营销部门工作……可以说,此次2014年营销管理展望调查代表了中国营销界主流和权威的声音。

中国营销人对2014年充满乐观情绪,但行业压力大

虽然大多数(近八成)营销人员仍有信心2014年他们的品牌表现更好,但是对于行业却不那么乐观。事实上,只有近五成营销人员相信2014年他们的行业前景会改善。

调查发现,总体来说,中国营销管理人员认为2013年好于预期,而不是更差。近四成(37%)的被访者认为2013年销售业绩好于预期,亦有近四成(39%)的营销人员认为与预期持平。此外,24%被访营销人员认为比预期差。

不过中国营销人员同时认为2014年要强于2013年。

中国营销人员对于2014年充满乐观情绪。近八成(78%)营销人员认为其所在的品牌将好于2013年,其中20%的营销人员预期2014年其品牌将远远好于2013年,仅有4%认为差于2013年。

相比之下,行业压力重。营销人员对于行业的乐观情绪明显显得乏力,但总体上仍持保持乐观。五成左右(52%)的营销人员预期2014年行业状况好于2013年,有15%认为差于2013年。

2014年将成为大媒体时代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颠覆了传统媒介和营销环境。步入大媒体时代的新营销环境,中国营销人员更加重视开发数字媒体平台。

57%的中国营销被访人员表示,2014年营销最大的挑战是进一步开发数字媒体平台的潜力(数字媒体平台包括社交网络站点、移动终端等)。根据益普索进行的调查显示,63%的中国被访者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创建更多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而2013年这一数据下降到55%。数字媒体平台的进一步开发取代其成为最大的营销课题。

在不断演变的媒介和营销环境中,同样有57%的被访者认为改善整理营销有效性/提升投资回报测量结果是最大的挑战;55%的中国营销人员看重创建更具整合性的营销策略,其次是在品牌的消费者和非消费者群体中创造更高的品牌忠诚度(54%),以及更具创造力(47%),

分别有29%、24%的被访者将降低成本、吸引留住人才当作主要挑战。

为了迅速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并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营销人员将跟上营销和媒体行业的最新发展视为2014年首要任务之一,46%的被访者将优先关注营销和媒体行业发展。

数字媒介依旧是营销人员希望加大利用力度的一个领域。而且,似乎一些更传统的媒介形式,主要包括报纸和电台,可能因受众对数字媒介的关注增多而出现下滑。手机APP和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营销人员最常规的媒介接触形式。

益普索的调研显示,微信(78%)和手机APP(71%)成为中国营销人员最经常接触的媒介,高于微博(58%),远远高于综合门户网站(38%)、电视、财经类频道节目(34%)、SNS社交网络(31%)等媒介形式。

社交、移动和在线营销成为营销人员2014年营销计划的三个主要关键词。社会化媒介(包括病毒性活动)、在线广告和移动营销均被视为将在2014年营销组合中起到更大作用的渠道。

大数据分析第一次进入前5名。传统渠道(电视、印刷、广播和户外)继续受苦而SEO成为营销的主流工具。

在中国营销人员眼中对不同代理类型有着更为详细的要求,即使是针对数字媒介,分别有15%、19%和 9%的被访者认为媒介代理公司、数字代理公司和公关公司最要加强对数字媒介的理解。

虽然并非所有广告商都有可能成为创新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普遍觉得,这些渠道需要仔细考虑并给予投入;否则,品牌就会败给更精通数字媒介、更具冒险精神的竞争对手。这必须涉及顾客参与和品牌塑造,因为数字媒介为品牌提供机会,与目标消费者发展有意义的持久关系。

意料之中的是,社会化媒介/病毒性媒介将成为2014年最重要的数字媒介渠道,它们依然有很大未加以利用的潜力去覆盖移动消费者,尤其是考虑到手机/智能手机在亚太地区的高渗透率。

50%的中国营销人员表示将增加社交媒体/病毒式媒体在2014年营销传播计划中的作用。此外有高达46%的营销人员将增强移动营销的作用。

加大数字营销的力度并不只是营销人员口头上,谈到营销预算时,86%的营销人员表示将加大可供数字媒介支配的支出。其中36%的营销人员将增加11%-30%的数字媒介投入, 12%的营销人员将增加30%-50%的投入,超过3%的人愿意加大超过50%的投入。

目前对付费媒介、自有媒介和赢得数字营销倾注的重视显然已成事实。

展望未来,营销人员预测移动营销(39%)和社会化媒介/病毒性媒介(19%)将成为未来3年最有效的媒介形式。

教学图景 第3篇

剪贴活动是儿童喜爱的手工活动。学生把已剪好的图片贴在贴图写话本上,通过“观察———想象———说话———写话的顺序,在所贴画面的下方写几句或一段通顺的话,能为以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本文是我对贴图写话习作教学形式进行的尝试,望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细心观察图景

写文章之前,首先要组织材料,有了材料,就如有了下锅的“米”。毋庸置疑,材料蕴涵在学生剪贴的图画中。材料获得的丰富与否,取决于观察的细致与否。因此,看图就成了学生写作的基础,指导学生看图,就成了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图景呢?

1. 合理安排,有序观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的作品从头到尾杂乱无章,不知道在写什么,着实让老师头疼。究其原因,是文章没有按顺序写。小学生思维缺乏逻辑性,跳跃性大,因此,难免会东拉西扯。由于思维是跳跃的,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条理不清,中心不明。要让学生有条理地记叙,必须让学生掌握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对于贴图作文,合理安排观察顺序尤为重要。

首先,选观察点,确定先看什么,后看什么,然后,根据观察点选择观察的顺序。如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的顺序等。同时,由于每幅图的内容不一样,在按一定顺序观察后,还应恰当选择写作的顺序。如有的应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写,有的应按空间顺序写。这样,学生在写作之前有条不紊地观察,在习作中才能做到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2. 先人后景,抓住特征

大多数图画都是人景和一的,而且人物往往是图画的主体。因此,在指导学生看图时,首先应将观察的对象定位在人物上。那么如何观察人物呢?在中外文学界广为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进行人物“速写”时说:“当你走过一位坐在自家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位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的时候,请你给我描绘出这位杂货商和那位守门人的姿态和他们的精神面貌,以便我不会把他们和任何杂货商和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这一番话,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一些观察人物的方法,即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诸如外貌、动作、神态等进行细致观察,发现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以便不会同他人混同起来。

3. 抓住重点,注重细节

一篇文章往往都是通过重点内容来表达中心的,只有把重点内容写得具体生动,才能使中心表现得更加突出。而要把重点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就必须写好细节。例如,一名学生贴出《胜似亲人》一幅图,图画的重点内容是:一个汉族小姑娘为一位苗族老奶奶洗衣服被老奶奶发现后的情景。表达的中心则是“胜似亲人”。在指导学生看图时,一定要紧扣重点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如小姑娘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没有亲人吗?老奶奶搂着小姑娘,她们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她们胜似亲人?学生边看图边思考,等把问题弄明白了,文章的主要材料也准备得差不多了。

细节决定一个人的品质。在这幅图中,有几处细节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小姑娘的衣着,表明小姑娘刚刚洗过衣服,从而点明了图中的主要事件;二是老奶奶的定格动作和表情,表明老奶奶的内心充满感激和幸福感,从而突出了“胜似亲人”的中心。从以上这幅图的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出:细节好比一个人的眼睛,人有了明亮的眼睛,才显得神采奕奕;文章有了细节,才显得生动传神。

二、合理想象意境

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在客观刺激物的影响下与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形成和创造新表象的心理过程。由次可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贴图作文中,想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再精致的图画毕竟只是一种平面,是静止不动的,包含不了时间和空间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生贴图作文时,除了引导好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外,还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填补图画中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不能表现出来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放飞想象的思绪,大胆想象。通过想象,使一幅幅静止不动的画面化作一幕幕流动的生活情景,让本无生命的人物画像摇身一变,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会蹦会跳的活生生的人,从图画中走出来。这些生动的画面和情景,在学生的思维空间里不断跳跃、奔腾,必将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唤醒学生沉睡的智慧,点燃学生创新的圣火。学生将这些想象通过大脑加工、整理后写下来就成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创新之作。

在引导学生想象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紧扣画面。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贴图作文不同于想象作文,所有的想象必须以画面为依据,决不可以天马行空地遐想,否则即使想得天花乱坠,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空想而已。二是要合情合理。有些学生一听想象,就以为越离奇、越古怪越好,加上老师几句“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看谁想的最与众不同”的暗示,学生便海阔天空地乱想,挖空心思地苦想,结果想出来的内容虽然新鲜离奇,但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成了真正的“胡思乱想”。贴图作文中的想象一定要先看图再想象,以图为基础,以想象作为补充或延伸,合情合理地展开想象,不能天马行空地遐想,更不能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

三、准确表达图意

在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合理展开想象之后,如何准确地表达图意是写好贴图作文的关键。低年级学生,语言缺乏逻辑性、概括性,加上头脑中的词汇太贫乏,写出来的文章往往词不达意,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心理想的和写出来的可能相差甚远。怎样才能尽可能地让学生把他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是小组互听互说。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对学困生具体指导;二是让习作基础好的同学把自己的贴图放在视频展台上,根据教师提示的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完图意,教师或同学及时给予肯定、纠正或补充;三是让优秀者上台把整幅图的具体内容有条理地说出来;四是教师“下水”引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教师写下水文比让学生读优秀作文要好。

迪斯尼快乐背后的财富图景 第4篇

迎娶迪斯尼一场昂贵的“婚礼”

香港特区政府前后动用224.5亿港元,相当于港人每人要花费三千多元的“礼金”

坐在宝石蓝绒面座位里,高楼大厦从米奇头像车窗外闪过,在象牙白色的车厢里,一组组三四十厘米高的小矮人、巴菲狗向你招手欢笑。迪斯尼地铁专列高速奔向梦幻世界,这段全长3.5公里的地铁造价20亿元港币。20亿港币只是香港迪斯尼主题乐园(以下简称香港迪斯尼乐园)的起步价。

乐园的大部分地区在5年前还是大海,为了能提供足够多的土地,香港特区政府花了40亿元港币填海,平整土地及相关基础设施工程又用掉30亿元港币。第一期工程在2002年12月结束后,第二、第三期填海和基础设施工程分别投入39亿、23.7亿元。

这些工程完工后终于可以修建迪斯尼乐园了。无疑,这还需要大量的港币。

为此,特区政府拿出32.5亿元作为投资资本,还提供56亿元的政府财政贷款,数家本地银行合伙出资23亿元发出商业贷款,华特迪斯尼公司也拿出了24.5亿元港币,用来兴建并维护梦幻王国的日常运转。

最终,从数字上看,打造迪斯尼“梦幻王国”一共动用了300多亿元。但特区政府强调,有信心在12年内收回成本,并预计在未来40年内,迪斯尼将带来800亿至1480亿元经济效益。

非常时期联姻

1998年,香港旅游业跌进低谷,兴建世界级主题公园被政府列入日程

1998年9月,香港特区政府向事务委员会简报行政长官当年施政报告,委员们发现,政府承诺兴建一个多媒体主题乐园,以带动香港旅游业走出低迷。

这一年的上半年,正是香港旅游业的低谷时期,世界各国的访港旅客人数都显著下跌,甚至有议员认为那是30年来最差的境况。旅游业一直是香港的重要产业之一,占全港国民生产总值的8%,立法会议员把关注的重心也放在了旅游业上。

一个月后,在立法会会议上,由议员朱幼麟提交振兴香港旅游业的议案,经议员杨孝华修订后,获得全票通过。该议案提出十点振兴香港旅游业的建议,第九点是“兴建新的旅游景点,增加香港吸引力,例如兴建一两个主题公园……”

一年后,1999年11月2日,特区政府宣布与迪斯尼公司达成兴建“香港迪斯尼乐园”协议。据介绍,谈判过程只用了9个月。

按照协议,特区政府动用224.5亿元,与华特公司合作发展主题乐园,特区政府负责开拓土地,兴建地铁、运输网等基础设施。特区政府以注资、拨地及贷款方式控股57%,迪斯尼公司注资24.5亿元,拥有43%的股份。

新娘很迷人

特区政府评估未来40年,迪斯尼将为香港带来800亿至1480亿元的净额收入

按照特区政府公布的远、近景经济效益评估,预计乐园开业第一年可以吸引340万游客,其中180万本地人进入迪斯尼游玩,开业后的5年至15年,每年会吸引海外及内地游客730万人,本地游客270万,共1000万的客流。

主题公园预计开业第二年便可收支平衡,12年内即可收回成本。同时,迪斯尼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据估量,建造迪斯尼公园可产生6000个职位,公园落成后则可产生1.8万个职位。

报告还对远景效益做出描述。未来40年,迪斯尼将为香港经济带来800亿至1480亿的净额收入,资金回报率高达25%。比港府过去投资铁路公司及机场10%的投资回报率还高。

延伸阅读

迪斯尼冲击波“启发”内地主题乐园大改造

日前,常州中华恐龙园有关高层透露,“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的规划,已通过第一次规划评审,而9月19日中华龙城旅游控股发展集团正式成立,也将掀开“中华恐龙园”打造“内地迪斯尼”的序幕。

此外,中华恐龙园还将从9月28日开始,把经典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真实地翻版到现实中。

刺激香港海洋公园大翻新

日前,海洋公园新闻发言人朱伊莲透露,该主题公园已经向香港城规会提出申请,要求把公园正门前一块用地扩建为海洋公园的一部分,此方案将在11月25日审议。面对香港迪斯尼可能造成的客源流失,香港海洋公园已经启动了全方位的应对措施。短期来看,主要法宝就是对游客降价和对旅行社公关,长远策略就是翻新扩建。

迪斯尼热浪有望成十一黄金周旅游新亮点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随着香港迪斯尼乐园开幕,北京开始掀起一股游迪斯尼热。多家旅行社均表示,近日咨询或报名参加迪斯尼旅行团的人数均不断增加,迪斯尼线已成为“十一”黄金周旅游的新亮点。中青旅北京公司港澳游余利敏经理表示,近日打电话到旅行社咨询迪斯尼游的顾客明显增加。他透露,该旅行社目前能在迪斯尼里面住两个晚上的豪华团已额满,估计“十一”黄金周期间热度还会升温。

天津金龙国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7月份该旅行社组团赴香港的游客人数是300多名,进入8月份以后,报名要求参加9月份香港游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名,目前香港迪斯尼线路的报名游客仍络绎不绝。从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今年9月份该社赴港游客数量至少要比去年同期增长50%。

香港迪斯尼乐园“八最”

◎全球最小乐园,只有126公顷,约为美国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世界的百分之一

◎全球最少游乐设施,只有16项,而佛罗里达州有106项

◎营业时间最短,平日10小时,假期及周末12小时

◎票价最便宜,平日170元至295元,假日200至350元

◎平均游人逗留时间最长,9.3至9.4小时

◎最多照相位

◎最多食物种类选择

◎最多官方语言

迪斯尼市场赢利状况好坏参半

除美国本土外,迪斯尼公司在巴黎和东京也建有迪斯尼乐园。巴黎迪斯尼乐园是美国以外兴建的首座迪斯尼乐园,不过这座欧洲迪斯尼乐园却被批评为太过美国化,一度严重亏损。相比之下,东京迪斯尼乐园在日本大受欢迎,近五分之一的日本人每年都要前去游玩。

主题评论:一只老鼠和一只鸭子的启示

“哦哦,演出开始啦!”

二十多年前,美国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的这句经典开场白曾伴随无数国人度过一个个欢乐的黄昏!今天想来,那仍然是一个充满温馨和快乐的回忆。

2005年9月12日,位于香港大屿山的迪斯尼乐园震撼登场,米老鼠和唐老鸭从动画王国闯入了国人的现实世界。据报载,大约1.6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加了香港迪斯尼乐园首日游。香港政府预测,这个全球最小的迪斯尼乐园开幕收益就将达2000万港元,未来40年里将为香港带来1480亿港元的经济收益,迪斯尼的能量可借此窥一斑。

文化积淀并不深厚的老美,利用迪斯尼把其文化大卖特卖,大把大把的钞票可劲儿赚,而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人,却越来越无“文化”可卖。在老美为日益峥嵘的“乐园经济”眉开眼笑的时候,我们在力挺“重工业”的同时,却漠视了身边这个“绿色GDP”,没文化的卖文化,有文化的却无“文化”可卖,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50年前,迪斯尼乐园的创始人华特·迪斯尼还窘迫地感慨:“我无法说服银行家迪斯尼乐园是大有可为。梦想,毕竟做不了抵押。”50年后,梦想不仅做了抵押,还成了创造财富的机器。翻云覆雨的背后,是快乐!快乐带来利润,欢乐带来财富。从这个角度看,谁抓住快乐,谁就能创造财富。

迪斯尼成功如此,“超级女声”成功亦然。以“快乐”的名义,用文化加上资本,造一个“清醒的梦”,围绕这个梦开发一系列的商品,再用文化的名义推向世界,成就一个全世界梦工厂,这是迪斯尼们的生态链,也是迪斯尼们的成功秘诀。而我们却无法复制这种成功。我们也有主题公园,但能够存活下来的不到30%;我们也强调体验式游乐,但带给游客更多的是“不安之旅”。我们有着悠久的文化,却没有一个乐观的文化产业前景。

不能创造至真至纯、褪尽“铅华”后的快乐,是我们做娱乐经济最致命的弱项。做孩子生意的,却一副成人的工于心计和老气横秋;做银发经济的,却有着浮躁的急功近利…匆匆上马,匆匆出局的项目俯拾皆是,真正倾听消费者内心需求,用心体会消费者内心渴望的中国商人又有多少呢?五千年的文化传统,稳重有余,轻松不足,再加之缺乏大胆创新的动力和虚心请教的诚心,讲不好一个关于快乐的童话故事是必然的,快乐赚钱更是一种奢求和空想。

反观老美,定位虽然简单而单纯,却做得很足,很透。一个迪斯尼乐园,无非是一只老鼠和一只鸭子的故事,却可以搞出一个巨大的主题乐园,让全世界为之疯狂埋单。这背后待解的困惑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足够我们中秋月下静心思考的了。(默默)

数据 图景 第5篇

7000亿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随着人均收入不断增长,文化消费空间进一步扩大,假定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比例不低于消费总需求的增长比例,2008年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突破7000亿元。蓝皮书同时指出,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过热,存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以多种手段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以扩大供给为主,兼顾需求的组合政策。

28.1万

一汽丰田最新年报显示:2007年公司实际销量达到28.1万辆,比2006年增长26%。一汽丰田高层表示,良好的市场业绩一方面得益于卡罗拉、花冠等车型的畅销,包括旧款花冠在内的卡罗拉系列共销售12.4万辆。另一方面取决于公司销售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和经销商盈利能力的提升。2008年,一汽丰田年度销量目标确定为40万辆以上。

44%

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生产手机5.48亿部,增长14%;全国手机普及率达到41.6%,比2006年增加了6.3%,手机产量增幅比2006年下降44%,这意味着国产手机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专家指出,对国产手机厂商而言,整个手机市场增速下滑,是继国产手机市场份额下降后的又一个更为不利的信息。

3.96亿

目前,TCL集团公布的最新年报显示,2007年集团实现盈利3.96亿元,剔除可转换债券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后,公司实现净利润3.10亿元,一举扭转了此前的亏损局面。TCL集团总裁李东生表示“虽然经过3年多的努力TCL集团实现扭亏,但与390亿元的营业收入相比,3亿多的利润仍显得微不足道。如何提高占主营业务收入67%的多媒体、通讯两大产业的经营规模和效益,仍是TCL集团2008年的重中之重。”

图景

佳能瞄准奥运商机

近日,佳能一口气推出了9款DV新品及1款DVD刻录机。由于之前佳能摄像机在中国市场表现并不理想,佳能明确提出2008年实现2倍以上增长的目标。2007年,佳能在中国的销售额增长近30%,超额完成了10亿美元的既定目标。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吉冈达生认为,2008年是中国年,无论是高清节目的播放还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都为佳能提升业绩提供了巨大的机会。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佳能将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并把2008年的广告主题词定为“今年的感动,用佳能拍摄”,借此开展奥运营销。

红云烟草喜迎“开门红”

2008年1月,红云烟草集团产销实现“开门红”,生产销售卷烟近40万箱,实现税利40亿元,创单月最好水平。红云烟草集团2007年实现税利突破200亿元,市场规模突破300万箱,“云烟”也提前一年实现了单一品牌年产销量突破100万箱,年创税利突破100亿元的目标,成为云南省卷烟品牌中首个“双百品牌”,同时也是为国家创造税利最多的云南品牌。

汉庭加速多品牌战略

近日,汉庭酒店连锁正式更名为汉庭酒店集团,实施多品牌策略,在年内将新推出价格在百元以内的“汉庭客栈”。在此之前,汉庭麾下拥有“汉庭酒店”和“汉庭快捷”两个品牌,前者定位为中端商务酒店,后者为经济型酒店。汉庭酒店集团首席运营官张拓表示,随着经济型酒店市场的竞争焦点逐渐从“跑马圈地”向“市场细分”转移,不同的顾客群对于住宿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实施多品牌战略掘金细分市场十分必要。

美的正式启动“双营销”模式

近日,美的与中国国家跳水队、游泳队携手宣布正式启动“汇聚美的心思爱心传递梦想”慈善拍卖活动。这次拍卖会宣告了美的在奥运之年正式启动“体育营销+慈善营销”的模式。有关机构发布2007年度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报告中显示,美的品牌价值跃升至378.29亿元,位居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第七位。美的方面表示,2008年是美的的全球化年,也是美的通过体育营销向全世界充分展示自己,继续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一年。

2015年新图景 第6篇

展望2015年,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小。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怎样的新图景?

更稳健优质的经济增长

临近岁末,志高空调总裁李兴浩格外忙碌。作为国内空调产业四强之一,志高空调日子一直过得不错。不过,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空调产业也从高速增长转入平稳发展阶段,李兴浩必须早做谋划。

“推动高端产品结构升级、高端科技升级、智造体系升级,适应新环境的同时,瞄准高附加值、高溢价能力。”李兴浩说。

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过去那种依赖拼规模、拼产量、拼价格的单纯制造发展模式正在逐步走进死胡同。求新求变,中国企业在加快向价值链上游迈进。

企业界正在发生的变化预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至关重要。眼下,各个中央部委正在陆续召开的年度工作会透露出信息,新一年经济工作,转方式和调结构正被放到更加重要显著的位置。

“实现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的关键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只有微观基础和产业基础不断改善,经济稳定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才能实现更优质的经济增长。

张立群并预计,明年我国经济将呈现由弱转稳的趋势,出口、消费、投资均有望实现平稳增长,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将支持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更多创新创意投资机会

在北京西城一栋写字楼里的“财富说”公司里,十几名创业者正在为新的互联网理财交易平台做推出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创始人李昆曾经在银行工作多年,瞄准传统金融产业在服务大众理财的短板,他在今年年中创办了这家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

今年以来,政府高层多次喊话以及各种创业优惠实策出台。3月份全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注册资本从“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一元钱就能开公司……多管齐下,创业近乎“零门槛”。

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正在掀起“大众创业”热潮,瞄准经济“新常态”下不断涌现的各种消费、产业需求,新思路、新业态、新公司、新产品层出不穷。工商总局数据显示,从3月到10月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56%以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会议同时提出,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实现稳增长需要稳投资,其中互联互通,指各地之间通过公路网、铁路网连接而派生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互联网、电商、信息消费、创意文化产业等,都派生出新的投资机会。

更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1400家矿山资源类企业和加工摊点关停、42公里绿道建设以及全城的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行动,正在让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的临城县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的同时,曾经困扰该县的烟尘、雾霾正在消散,年空气二级优良天数已接近200天。

临城县的变化只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越来越多地方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过往的经济发展中。一些地方、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为我国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的提法,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发展态度。”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新常态”下的发展,将不再只有枯燥的GDP数字,而是更加注重百姓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质与生存环境。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正式实施。眼下,各地、各企业正在对照法律做好宣传落实工作,在做好对存量产业中节能减排降耗工作同时,对于增量产业各地招商部门也加大择优力度。

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可以预见,随着绿色低碳型新常态的确立,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与人们自身的“心常态”相互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更多惠及民生的政策安排

冬至日前,湖南衡南县的农民老谢从县里的人民医院出院,住了十几天,他心脏不舒服的问题得到缓解,这已是老谢今年第四次住院治疗。年过六旬的他,去年被查出心脏病,由于无儿无女,他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根据县里的政策,他享受到了县级医院的免费医治。

春节前,政府还将安排他住进镇上的养老院,“养老院里提供规律的日三餐,有人帮忙洗衣服,我没事就跟几个老哥打打牌,聊聊天,看看电视……”对于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老谢充满期待

今年以来,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困难不少,但是民生政策力度不减,效果明显,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定。从目前情况看,明年在就业和扶贫上还会有更大力度的政策。

“精准就业”和“精准脱贫”,这两个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词让人们看到了新常态下民生政策的脉络。

经济新常态包括产业转型和调整,这种转型和调整可能会导致很多利益关系的调整,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低收入群体和失业人员。

智慧城市的观念图景 第7篇

在此, 编者梳理了“智慧城市”作为一个观念的渊源演绎发展的脉络, 并以图示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便让读者在进入专题之前, 了解“智慧城市”的来龙去脉。编者并不打算对未有定论的、尚处于论争里的“智慧城市”理念进行定义, 一切皆由读者自行解读。

智慧城市的中国地图

智慧城市理念内涵分解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人。也许如此来定义智慧城市较为合适, 就是从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根本目的出发, 把互 (物) 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运用于城市服务、运营和管理中, 形成智能化的城市效应。换句话说, 所谓的智慧城市就是一种将知识和技术手段运用于城市运行中的城市理念, 智能化是这种运用的直接结果与目的, 没有智能化就没有智慧城市。作为一种知识和技术手段,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使得城市空间的虚拟化成为可能, 虚拟的城市成为现实。这无异于打开了城市实体三维空间之外的第四维空间, 人类由此走进虚拟世界, 城市也因此具有了它在网络数字世界里的自我虚拟镜像。智慧城市自始至终所致力的, 就是实现城市的实体和城市的虚拟镜像之间的连接、互动和呼应。人始终是一个进步的意识主体, 而信息技术本身也有其不断变化更新的自我要求, 由人的欲求与技术更新推动的智慧城市, 其成熟的形态应该是一种始终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变化乃至于进化中的形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智慧城市。

而这些, 无疑也造成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出现以来对其内涵始终无法明确定义的困惑局面。

关于智慧城市内涵的各方理解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八部门联合发布) :

智慧城市是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 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院士:

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

百度知道: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 (创新2.0) 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 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 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研究专家倪会民:

中国服务业“走出去”图景 第8篇

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众多跨国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撤回投资和迁移公司等方式重新布局全球跨国投资,对外投资十分谨慎。联合国贸发会议《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8%,降至1.35万亿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直接投资流出量持续增长,2012年达到8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仅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就达到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依然保持高增长势头。

在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更为迅猛的发展态势。2012年,服务业在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中的占比接近四分之三,成为我国对外投资当中最重要、最有吸引力的领域。

图景

根据《中国商务统计年鉴》的数据,2004-2012年间,我国服务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流量从25.27亿美元增至589.5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8.2%;高出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增速(41.4%)6.8个百分点。同时,服务业对外投资在全部对外投资流量中的占比从45.96%跃至67.14%,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

从存量上看,2004年底,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24.14亿美元,而到2012年底已达到3962.04亿美元,八年之间增长了11倍之多,增势非常迅猛。

服务业投资在我国对外投资中占比不断上升的同时,其在全球服务业投资中的占比亦有所上升。

根据《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5-2007年间,全球服务业直接投资流量平均820亿美元,同期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流量平均13亿美元,仅占全球的1.59%;到2011年,全球服务业直接投资流量为570亿美元,几乎是近年来的最低值(仅略高于2010年水平,尚不及最高年份即2008年的一半);而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流量并未出现大幅下降,而是在40-50亿美元之间波动,2010年一度达到55.26亿美元,当年在全球服务业对外投资流量中占比升至11.3%,2011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8.6%的较高水平。

这说明我国服务业企业竞争力有所增强、开拓国际化市场意识日益提高;同时,也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格局出现调整,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并配套出台多项支持政策等因素有关。

从行业构成来看,我国服务业“走出去”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这三个行业所占比重最高。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大领域。根据相关研究,企业总部管理在我国商务服务业投资中占据较大比例,这些不从事具体经营业务的企业总部(包括办事处)的投资,以及总部下属单位的投资及下属单位的利润再投资,均包含在这一领域当中,因此其投资流量和存量非常高。根据《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我国这一领域投资存量达1757亿美元,占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44.35%。

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居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的第二和第三位。2012年末,我国金融业对外投资存量964.5亿美元,占24.34%。其中,货币金融服务629.2亿美元,占金融业投资存量的65.2%;资本市场服务43亿美元,占4.5%;保险业14.8亿美元,占1.5%;其他金融业277.5亿美元,占28.8%。批发和零售业682.1亿美元,占服务业投资存量的17.22%,其中主要为贸易类投资。

我国对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对外投资比较有限,如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仅占1.71%,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占1.22%。

就我国服务业“走出去”投资的国别和地区分布来看,主要流向香港、欧盟、东盟和美国等经济体。

2012年,我国对香港地区的服务业直接投资存量为2672亿美元,占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总额的67.44%;对欧盟投资203亿美元,占5.13%;对东盟投资125.2亿美元,占3.16%;对美国投资97.3亿美元,占2.46%。

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的三大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中,对香港的投资存量占对外投资存量的比例分别达到67.96%、64.38%和71.97%。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并购项目大都通过香港地区再投资完成,其投资最终目的地并非香港,如2012年大连万达集团收购美国AM C娱乐控股公司100%股权等项目。此外,对香港的服务业投资当中,有相当部分又通过“一日游”流入大陆地区,由此也造成对外投资数据虚高现象。

就投资规模来看,我国非金融类服务业对外投资平均规模要高于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甚至也高于传统资本密集型的采矿业。2012年,服务业对外投资的境内投资者平均投资3676.11万美元,境外企业平均注资2460.6万美元,比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要高出数倍,仅次于建筑业和电力供应等行业。

问题

另外,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投资规模差异也较大。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领域投资规模最大。2012年,这一领域境内投资者870家,仅占全部对外投资者总数的5.4%;成立境外企业2822家,占境外企业总数的12.9%,而投资存量则为1757亿美元,占33%。平均下来,每家境内企业投资规模达到2.04亿美元,境外企业平均注资6226万美元。

事实上,这一领域的投资多由央企和国企来完成,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批发零售业的对外投资则主要由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完成,多采用商品交易市场的形式,如开办市场、设立摊位、批零兼营,交易轻纺小商品等,大型商业龙头企业到海外开店仍缺少实质性行动。

单位: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和《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统计公报》中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投资与发展水平不匹配

尽管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高。从流量看,2008年一度达到82.5%的占比,之后有所下降,但在2012年仍占有67%;从存量看,近年来也保持在75%左右的比例。但这一比例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当中服务业的占比并不匹配。

根据2 014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这一比例仍然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金砖国家中也是最低的。从具体产业来看,2011年我国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9407.1亿元,仅占当年我国GDP的2%和服务业增加值的4.3%;但这一领域对外投资却占到当年全部对外投资流量的34.3%和服务业对外投资的52.4%,成为我国对外投资全部行业当中的第一大领域。

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在全部对外投资流量中的占比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球直接投资当中流入服务业的比例约在40%-50%左右)。世界其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投资均与自身产业发展步伐一致。如美国,2012年其服务业对外投资33887.9亿美元,占全部海外投资存量的76.1%,与服务业在国内GDP当中的比例(75%)相当,服务业内部的信息产业、专业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和自身发展程度也相吻合。相比较而言,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与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并不大。企业在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资本密集型的快速扩张,其投资的内在质量和效益仍有待验证。

仍处国际化初级阶段

在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的两大领域——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企业投资多是为保障和推动商品的国际贸易而进行的。通过计算2004-2012年两行业对外投资流量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额的简单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相当强的正相关关系。

这种投资格局的出现,一方面与我国制造业生产大国和商品出口大国的地位相匹配;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仍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大量服务业的投资是以建立办事处或者销售公司的形式,为促进商品进出口服务;而非设立真正的公司总部或大型商贸中心,协调全球的生产经营活动,统筹配置全球市场资源。

(单位:亿美元)

大规模投资多由国企完成

我国服务业的大规模投资多由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完成。从我国对外投资的境内主体和境外企业数量来看,2012年,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境内投资者登记注册数量的2.9%;其设立境外企业数量仅占11.6%,但其完成的非金融类投资却占到全部对外投资存量的71.5%,可见我国的对外投资,包括服务业投资仍主要依托于国有企业的雄厚资本,而较少涉及技术、人力资本投入。同时,这种投资模式也容易被东道国误解为政府行为,对企业的并购和经营造成不良影响。

建议

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的、具有全球意识和战略的跨国公司;服务业对外投资多是依托于央企和国企的资本密集型投资,民营服务业企业投资规模小,档次较低。

究其原因,一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因而服务业对外投资的基础不稳固;二是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管理体制和国际协调机制不完善。

因此,要提升服务业对外投资的水平,首先,要从根本上培育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向国内民营资本放开准入限制、规范国内市场秩序、完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逐步形成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提供商;

其次,要完善与投资相关的各项政策和管理体制,增进政策的协调性。

此外,还要通过积极参与多边、区域和双边的投资协定谈判,为我国服务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加公平和便利的投资环境。

钱德勒:企业研究的真实图景 第9篇

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钱德勒在企业史中的地位完全可以等同于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和埃米尔·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在社会学中的地位。

一、无以伦比的企业史研究地位

西方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企业研究史领域, ‘公元前 (B.C.) ’的意思是‘钱德勒之前 (Before Chandler) ’。”这不仅生动地体现了钱德勒对企业史研究的巨大开创性贡献, 也说明了钱德勒在企业史研究领域无法撼动的学术地位。

在钱德勒之前, 企业历史的研究倾向于对单一的企业或个人企业家进行研究。从现实状况上看, 这种企业历史的研究完全是走马观花的“唬人游戏”——往往是在企业周年庆典时对企业的光荣历史进行粗略分析一番, 或者是对某个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流程进行表面的解密。很显然, 这种研究方式缺少理论的素养, 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对企业史研究的批判“一浪高过一浪”也就不足为奇了。

钱德勒的企业史理论是围绕着生产、市场和管理这种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以及企业组织能力的思想架构的。在钱德勒的企业世界里, 企业的架构远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网络或者某个企业家的魄力与前瞻性。现代企业中的个体不仅要善于学习、提升企业日常运营流程, 还要善于创新, 并且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有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现代企业还应该从经济学复杂的竞争理论中汲取养料。

钱德勒非常强调组织能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结构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 只有企业才能依靠投资于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达成这种目标。他将管理的协调能力看作是理解企业经济体系的核心。

他还一直强调企业组织内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远远领先于近来的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公司的概念——毋庸置疑的是, 彼得·圣吉的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很多思想源于钱德勒的企业史研究思想体系。

钱德勒所留下的知识遗产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是无法比拟的。基于他长达数十年对企业历史的研究, 对于大型公司的发展和现代管理的出现提供了最有信服力的阐释。而且, 他的研究背景深远, 体现在了国家层面, 即为什么有的国家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非常富强, 而其他的国家却积贫积弱。

钱德勒的研究之所以魅力无穷, 还因为他在企业管理和战略领域开创了一个时代, 他对制度学派经济学发展的影响也是备受推崇的。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 钱德勒的研究框架给未来企业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其有用的范式。

意义更为深远的是, 钱德勒在众多企业案例的基础上, 提炼出具有普遍理论意义的主题, 将企业史打造成为一个独立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进而, 这种企业理论对经济学、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史大师的学术轨迹

钱德勒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1918年, 本科就读于哈佛大学, 二战期间到美国海军服役5年。1952年钱德勒在哈佛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 1971年被哈佛商学院聘为企业史教授, 此后, 他一生都在哈佛大学任教。

就钱德勒的学术渊源而论, 它既受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 的影响, 又直接受到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影响。其中, 熊彼特“企业创新是经济发展动力”的思想对钱德勒影响深远——而且钱德勒将这个主题的研究做到了炉火纯青。

钱德勒作为研究企业历史的泰斗, 其企业组织结构的论述已经被公认为企业战略研究的奠基思想。或者可以说, 是钱德勒的书陪伴着众多的企业经理人走向成功与辉煌——他的思想有助于人们真正了解企业世界。

1962年, 钱德勒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若干篇章》。

“战略”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 其含义是“将军”, 词义是将军的艺术和科学 (The art of generals) , 这一方面指的是权力的实施。而钱德勒的企业战略却不仅仅是一种权力的实施。

《战略与结构》一书阐述的是美国公司是如何应对共同的经济问题——如何管理公司日益扩张的规模。钱德勒的主要论点是, 一家公司的结构体系依赖于这家公司的战略——一家公司必须在公司组建之前就正式确立公司战略。他认为公司有两个管理阶层, 副总裁或者首席执行官规划公司的未来远景, 而各部门经理负责执行。在这本书中, 钱德勒认为, 公司必须有效应对它们不断增长的业务。当公司拥有一个好的战略, 它们就会培育成恰当的公司组织结构。没有一个好的战略, 公司的组织结构就会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在这部书中, 钱德勒告诉我们,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 大多数的美国企业都是由一位管理人员管理, 这种模式类似于机械化的庄园所创造的土地操作模式。但随着福特汽车公司、标准石油公司、通用公司和杜邦公司等一大批在美国商界熟悉的企业走上历史的舞台, 庞大的公司再也不能仅仅依靠单个的企业领导者掌控了。而且, 这几家公司虽然产品和销售渠道各有特色, 但它们所面临的问题却是相似的。

在这部书中, 钱德勒的分析尤如莫比斯环 (M o b i u s strip) ——公司战略驱动公司的结构重组, 而公司的结构重组又驱动公司的战略。他认为, 管理的分层化和公司管理阶层管控范围的延展已经变得相当迫切, 而且由这种分层化和管控的延展来驱动公司全部的管理功能也已变得不可避免。不同的管理阶层管理不同的部门是一回事, 而公司各部门在一个协调的公司结构体系内平稳地运转又是另一回事。钱德勒的研究表明, 公司这种运转模式的转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也就是公司管理阶层驱动公司复杂体系的平稳运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出版于1962年, 那个年代可能离现在的管理者已经久远了, 也有一些管理者认为钱德勒的理论有点过时了。然而, 孙子的《孙子兵法》写作于公元前550年, 但还是能得到现代管理者的青睐, 就是因为它的某些教益已经超越了时代。

1977年, 钱德勒的第二部重要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出版, 这部书将钱德勒的学术地位推上了顶峰, 而该书也于1978年赢得了普利策历史奖。美国《纽约书刊评论》称这部书为“对经济学和公司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 《看得见的手》是有关企业管理历史的最好的一本书之一, 很多人把它看作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后续之作。亚当·斯密讨论了市场动力在企业生产的作用, 即看不见的手。钱德勒极其令人信服地阐释了,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以及生产和销售的深刻变革, 商业的原动力已经从根本上被改变了。在1850年之前, 商业生产的规模非常小, 而且呈现出本地化的特点, 也没有特定的管理者——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往往是重合的。在1850年之后, 商业的发展要求管理者阶层从所有者阶层分离出去。新的管理者完全是支领薪俸的全职雇员, 他们负责产品的规划、生产、销售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其他方面的工作, 其范围可以是全国性的, 规模也往往可以是几种产品, 甚至几十种产品。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提升, 就必然要放弃旧的商业模式。

钱德勒认真区分了“管理”资本主义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区别, 一个主要的区别是, 这种现代形式的大规模资本主义与亚当·斯密式的市场资本主义 (即多重价格体系和多层次的生产和销售) 。在很大程度上, 市场交易行为已经过渡到完全由职业管理者操作。在亚当·斯密的眼中, 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形式包括“企业家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 前者的特征是被少数人或企业家族垄断, 而后者的特征是职业经理人成为了企业的主要角色。

钱德勒倾向于技术决定论。他认为, 随着蒸汽机的出现, 尤其是蒸汽机车和电报使现代公司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了。同时, 这些技术的出现也直接导致了经济活动的迅速蔓延。

《看得见的手》从一个经济学的观点审视了企业历史。很多历史学家对经济学知之甚少, 他们无法从历史学中分解出经济视角。钱德勒却恰当地做到了这一点, 他能借助统筹核算方法、金融原理、企业管理艺术、公共政策、应用技术, 把惯常的经济学方法论应用到他的研究与分析之中。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L·海尔布伦纳 (Robert L.Heilbroner) 曾这样评论过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一书, 他说钱德勒的书不仅仅对经济学有贡献, 对企业历史也具有很大的贡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维克多·古德伯格则认为, 钱德勒对大型公司管理模式的进化与发展的阐述是非常重要的。看得见的管理是如何 (或者说为什么可以) 超越看不见的市场调控的?他的研究为公司组织的架构以及公司组织的协调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根基。

从另一方面看, 《看得见的手》一书存在一个最主要的问题, 即同惯常的经济学思想相比, 这本书缺少一些特定的理论分析。

在这本书中, 钱德勒将金融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阶段, 然后过渡到管理资本主义。但实际上, 钱德勒所谓的管理资本主义的说法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他低估了管理的组织结构之间和内部金融因素的重要性, 并且误解了私营公司的性质。事实上, 公共和私有的部门机构是有很大不同的, 但钱德勒并没有看到这一点。而且, 钱德勒并没有充分重视公共政策在塑造现代美国企业组织结构过程中的重要性。但瑕不掩瑜, 没有人怀疑这本书作为美国企业史的独特价值。

《看得见的手》这本书不仅仅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读, 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也在读。事实上, 不论是经济学家, 还是历史学家, 都能从钱德勒的这本书中最大化地吸收到有用的养料。

三、中国企业为什么需要钱德勒

伴随着企业变革的洪流, 钱德勒的企业史研究也受到了极高的推崇。钱德勒的学术财富不仅是属于美国的, 它的普适性也表明, 全球企业的进化过程或多或少地在遵从着钱德勒的研究路径。同时, 未来的企业史研究以钱德勒的“企业史大厦”为根基也绝对是一个错不了的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就认为, 认真地研究钱德勒的历史和理论, 可以使我们的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走得更为健康、更为顺利。

毋庸置疑的是, 钱德勒的商业和企业史研究成果也同样适用于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企业。钱德勒认为, 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影响下, 相对于渐渐地会给社会带来无序和混乱的市场无形之手, 企业管理的有形之手已经变得不可或缺或者是更加有效。

相对于西方国家, 中国的市场经济要有序得多, 但这种社会的有序也在孕育着企业的无序, 这种无序经常表现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痉挛、企业改制中的不知所措以及企业管理层的鲁莽与草率行为。

如果说美国从家族企业过渡到现代股份制企业, 经历的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那么, 中国家族式企业的这一过程要显得更加痛苦, 更加漫长。时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国美电器主导权的纷争就突显了这种极端无序的状态。而新华都集团引入了“打工皇帝”唐骏遭到了新华都家族成员的高度警惕, 也正说明高级经理人管理家族企业的模式还将会有一段很长的磨合期或者说是经常的阵痛。

在钱德勒的企业研究史的图景中, 家族式企业首先要演变为现代企业家色彩的企业, 然后在高度成熟的条件下才能发展成现代股份制企业, 进而最终转变成跨国企业集团。对中国企业而言, 在经济社会大历史空间积淀以及企业发展惯性的制约与影响下, 由现代企业家色彩的企业发展成现代股份制企业也将是一个漫长的并时常伴随着痉挛的过程。

可以肯定的是, 在这种转型过程中, 借鉴钱德勒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虽然不至于会一路坦途, 但至少是能少走很多弯路。

参考文献

[1].Alfred D.Chandler Jr., 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 The MIT Press, August15, 1969.

[2].Alfred D.Chandler Jr., The Visible Hand: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anuary1, 1993.

[3].《经济学百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选择与评介》, 李义平著, 三联书店, 2007年10月第1版。

[4].《战略管理思路史》, 周三多、邹统钎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第2版。

[5].《管理思想精粹——世界顶级管理大师告诉你》 (第4版) , 凯罗·肯尼迪著, 吴小丽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6].《缔造管理:彻底改变管理的15位大师》, 宏泰顾问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思想 图景 第10篇

奥巴马是一项巨大的财富,他清楚地表达了一种个人的和集体的愿景,而这一愿景牢牢地根植于他的过去和我们的过去。一个有用、有效的愿景应该既鼓舞人,又团结人:既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又能指引人们的行动。要想达到这些基本的领导力目标,愿景就必须是描绘一幅可实现未来的令人信服的图画,能拨动众人的心弦;你能够看见这幅画,它既切实又宏大,到一定时候会功到自然成。

——斯图尔特·弗里德曼

正确找出竞争对手

如果一家公司把自己的竞争组合定义得太窄,就可能看不到具有颠覆性的攻击者,也会错过潜力巨大的增长机会。事实上销售你们产品的商店的通道并不决定你们的竞争组合。分析师给你们的品类所取的名称也不决定你们的竞争组合。客户使用你们产品或服务的理由,才会决定你们的竞争组合。从“要完成的事情”这一视角可以得出更广阔的观点,这是一种识别潜在威胁以及发掘潜在机会的更好方法。

——斯科特·安东尼

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人们只有在完成一些值得自豪的事情后,才会感觉到骄傲。另一方面,这也是人类虚荣心与自我毁灭的象征。只有在人们确实有所成就后,他们的成就感才会油然而生。也只有人们接下了重要的工作后,才会觉得自己的重要。好工作要能够鼓励及引导个人的成长,否则就不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特性。换句话说,必须经常让员工感觉到他们的工作具有挑战性和价值。

——彼得·德鲁克

创始人成功后该何去何从

企业创始人面临当“富翁”还是当“国王”的两难选择。当“富翁”,可以让公司更具价值,但会失去CEO职位和主要决策权;当“国王”,则可以保留CEO宝座氟对董事会的掌控,但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公司价值更低。对于创始人而言,选择当“富翁”不一定优于当“国王”,反之亦然。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明白自己的决策是否符合当初开创公司的视衷。想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在做选择时就不会那么痛苦。

——诺姆·沃瑟曼

富思特并购北京红狮

涂料行业上演“蛇吞象”,民营企业富思特公司日前成功并购北京红狮漆业有限公司,后者历史上曾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涂料业综合实力第一名,连续3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是中国军工、北京奥运场馆的供应商,享有良好技术口碑。富思特公司自2005年以来在“公司再造”计划推动下,实行文化再造和制度流程的变革,发展为专注于建筑涂料和建筑节能的行业领先企业。此次并购,是中国涂料业中最大的民族品牌并购行动。

诺基亚拟进军笔记本市场

诺基亚CEO康培凯称,该公司正考虑进军笔记本市场,正在非常积极地寻找这种机会。诺基亚在生产、供应链和分销领域的庞大规模可资利用。所有领先的手机网络运营商和零售商不光经销手机,同时也都在经销已连接网络的笔记本和“上网本”。以此来看,诺基亚考虑进军笔记本市场不足为奇。康培凯称:“五年以内我们就能看到手机和PC以很多方式融合,现在都已有数亿人初次体验了手机上网,这是一个好兆头。”

苏宁发布空调行业白皮书

在能效新政、原材料成本下降、高价位库存、内外销市场需求急剧萎缩的多重压力下,已经连续五年涨价的中国空调行业,今年度很可能迎来市场久违的集体价格厮杀。苏宁电器发布的《2009中国空调行业白皮书》指出低价跳水、高温预期和家电下乡三大拉动力,将直接左右国内空调厂家的生存状态。

淘宝低调试水实体便利店

教学图景 第11篇

尽管“现象”及“政策”往往难以截然分开,但环顾全球,我们确实看到“择校”在一些国家主要体现为“自上而下”的政策安排,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自下而上”的社会现象。当前,国外择校研究文献的积累已相当丰富,且数量仍在稳步递增。其中,对美、英等西方国家择校“政策”的研究虽然仍居主导,但讨论非西方国家择校“现象”的文献也日益涌现。(2)这不仅进一步丰富并深化了人们对择校问题的认识,也使我们能在一个更大的“国际坐标”上检视择校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主要从“现象”和“政策”两个方面窥探国外择校研究的前沿图景,并对中国的择校提出相关的思考。

一、择校现象:多重需求的驱动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似乎表明,择校是一种有其自身逻辑的社会现象。从国际范围来看,至少有三种社会诉求在此间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一,阶层再生产。这主要是指中产阶层家长在其“习性”(habitus)的影响下,更倾向于放弃政府的教育安排,动用其经济、社会与文化资本为子女另行择校,以维持其固有的社会地位。这不仅在英、美等国十分突出,而且几乎在各国的优势阶层中普遍盛行。例如在爱尔兰,政府虽未引入学校竞争机制,但中产阶层家长却利用其经济资本“开创”出一个私营教育市场,以维系子女的社会地位优势。[2]在法国、德国、希腊的大城市中,此类迹象也在不同程度上浮现,(1)即使是在阿根廷、印度、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此类现象也并不罕见。[3]

其二,实现社会流动。尽管择校体现为中产阶层试图维系其优势地位的行动策略,但其他群体却渴望通过择校实现社会流动。据维特瑞迪(Viteritti)的分析,美国城市学区的非洲裔和拉丁裔家长对学券和特许学校的支持率仍然高涨,而公平地分享优质教育及其收益的需求则是背后的重要驱力。[4]即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行使的各种本地化择校行为也与这种需求息息相关。又如以印度为例,弱势群体家长对教育并非漠不关心,他们之所以积极为子女在公立学校之外选择“低收费私立学校”,正是渴望子女获得其想象中“更好”的教育,从而换取更好的工作、婚姻和社会地位。[5]

其三,渴望文化自主与社会公正。那些被边缘化、被压迫的族群渴望获得政治赋权以及实现社会正义的需求,也会以“择校”的形式体现出来。根据皮德鲁尼(Pedroni)对美国“密尔沃基学券计划”的研究显示,那些非洲裔和其他少数族裔家长之所以支持该计划,并非是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是对分配正义、文化自主及教育自决的追求,他们希望学券能为其带来真正回应他们需求的教育,并由此改变本族群被边缘化的社会处境。[6]在全球化移民潮的影响下,不少欧洲国家少数族裔的政治文化需求也在择校过程中得以彰显。例如在荷兰和比利时等国,穆斯林学校的出现恰恰反映了这些少数族裔家庭对自尊、积极的文化身份和非歧视性环境的渴慕。[7]

总之,这类“自下而上”的择校行为(运动)是在多种社会需求的驱动下兴起和演变的。这些需求既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也见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尽管不同群体的具体诉求或许截然不同,但他们都在利用各自的能动性并以独特的方式去拓展自己的教育选择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择校才表现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二、择校政策分析:方案设计的“全球—本地”化(glocalization)

如前所述,作为改革政策的“择校”,其主要理论依据即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种崇尚“市场”魔力、追求“效率”和“竞争力”的思维框架,已脱离抽象的理论形态而成为一种几乎弥散全球的“社会想象”。[8]它不仅对各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渗透进人们“日用而不知”的信念体系中了。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对“国家”与“个人”的意义几乎被重新界定。在国家层面上,为适应“新自由主义”全球经济的发展,教育再生产“高增值”劳动力的经济功能被高度重视,而以往主导教育政策的“平等”和“民主”等价值原则已逐渐“失宠”;在个人层面上,教育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私人物品,而不再是一种关乎公共福祉的公共物品。教育在实践上要更多地参照市场逻辑来运作,而不再是遵从民主原则来管理;家长的角色更多被界定为教育服务的消费者,而较少为参与民主事业的公民。这种教育价值“重新分配”的取向,在近30年中已呈现出扩散全球的势头。[9]

然而,正如“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扩散并不平衡一样,各国在处理教育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也绝然不是向“市场化”一边倒。相反,就教育政策的设计而言,更多国家则是介于“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之间,扭合不同的价值原则而形成某种“折衷”之策。

在莱文(Levin)看来,择校方案的设计应考虑“选择自由”、“效率”、“公平”及“社会凝聚”四种价值原则。[10]以此观照,国际上的确存在一系列突出某方面价值的政策设计,如荷兰、比利时、新西兰及英国的方案就突出了“选择自由”;而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所包含的择校条款,却指向了“效率”原则;美国部分地区以及哥伦比亚的“定向学券”(targeted voucher)计划则凸显了“公平”原则;美国“磁石学校”则期望以特色课程吸引不同背景的学生入学,以达至“社会凝聚”之目的。但即使在这些方案中,仍可发现各种价值原则之间不同程度上的“妥协”:在以“选择自由”为主的设计中,各国都通过“均等资助”以维持基本的公平;注重“效率”的择校方案也为“弱势群体”预备了优先权;旨在增进“公平”和“社会凝聚”的政策也为个体的选择自由留有适当空间。如果在全球视野下审视各国的政策设计,不难发现各国实践中的择校方案多是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境而做出的本土化“政策嫁接”(policy hybridization)。

瑞典的择校政策便鲜明体现了这种“嫁接”的特征。当前,瑞典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有如下特点:强调教育“公平”与社会“整合”的历史传统;分权与集权平行展开;公立学校系统仍为主导;分区就学仍是重要的学额分配原则;发放普遍性学券支持择校;以竞争激励各类学校提升效率。[11]显然,这样的制度安排扭合了其“社会民主”的价值传统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几乎兼顾了“选择自由”、“效率”、“公平”与“社会凝聚”。类似的设计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Tel Aviv)推行的“有控制的择校”改革中也有体现。[12]可以说,在这种“全球—本地”的互动机制下,多数国家都完成了(或探索着)某种形式的“政策嫁接”,从而使相关的政策意图合法化。

三、择校政策分析:实施成效的争论

尽管在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想象”主导之下,择校往往被喻为化解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良药,但综合既有的研究,却发现这种“自上而下”的择校政策成效是含混且极具争议的。

第一,谁之自由、何等自由?择校鼓吹者相信,改革将赋予更多人以自主选择的机会,而现实中参与选择的家长也似乎越来越多。但在选择究竟带给人们多少“自由”、哪些人获得了“自由”等问题上却应当存疑。事实上,择校改革的受益者多为中产阶层,那些弱势社区的家庭则在“择校竞技场”中处于劣势。此外,看似“胜出”的中产阶层家长真的赢得“自由”了么?一项对澳大利亚家长的质化研究显示,在新自由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中产阶层家长的头脑已然被“个人主义”、“竞争性”和“虚荣性”观念所囚牢,就在他们感到“自主”的同时已沦为新自由主义的“臣民”(neo-liberal subjects)。当学校被强行推向市场时,择校对很多人而言就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13]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择校带来“自由”,不如说个体已沦为市场的附庸。

第二,“选择”真能提升学校“效能”吗?当前关于学校效能的争论,大都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度量。虽然变量如此明确,但结论却大相径庭。一方面,美国的确有不少基于“准实验”的研究指出,择校令参加此类计划的学生成绩“显著提升”,这甚至得到哥伦比亚、智利、瑞典、荷兰、英国、捷克、埃尔及利亚等国的数据支持。[14]然而,也有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学券”还是“特许学校”的成效总体上是“含混”的。在美国,依据不同样本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而依托全国数据的分析结果也并不乐观。[15]另据威特(Witte)对多国“学券”政策的比较,也发现不同方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在整体上是模糊的。[16]尽管支持者一再声称,学界对择校计划的“有效性”已达成广泛“共识”,但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所谓的“共识”不过是鼓吹者“绕开传统学界而向外界推销政策理念”的说辞罢了。[17]

第三,择校方案的“效率”如何?既有研究多注重分析方案的收益(如“成绩高低”),却并未真正考虑相应的成本。贝尔菲尔德(Belfeild)和莱文(Levin)指出,若真在教育系统内广泛引入竞争,相应的管理成本却不可小觑。例如,实施一项全州范围内的学券计划,在学生的数据采集和监控、交通、管理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增加的开支,可能达到现行生均培养成本的四分之一;同时,若对这类地方化推进的改革进行统一管理,增加的交易成本可能是相当巨大的。以加州为例,州政府原来只需监管约1,000个学区,实施大范围择校计划则令政府不得不为近700万学生和约25,000所学校建立拨款账户。[18]此外,来自瑞典的研究也反映了择校竞争似乎并未降低教育成本,反而倾向于增加成本。[19]因此,择校改革“投入少、产出高”的“效率”神话不免也值得怀疑。

第四,择校促进教育服务的“多元化”?来自欧、美等国的研究表明,随着择校等相关政策的实施,各类学校间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并未如期待中那样愈发多样,却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趋同与标准化迹象。[20]这种现象不仅在正式教育中如是,甚至在“营利”的私营教育中亦是如此。一项对日本“影子教育”市场的研究发现,竞争并未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而仅在服务对象上呈现出微小的分化(如满足不同需求的“补底教学”、“跃进教学”及“备考教学”机构),而不论何种补习服务都受制于日本传统的课程与考试哲学,别无新意。[21]所以在很多时候,市场机制更多是逼迫教育服务提供者开展“营销”,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22]

第五,择校对教育和社会“公平”有何影响?承上所述,大范围择校政策的推行,更多是令那些掌握信息、持有多种资本、具备择校能力的中上阶层家庭受益。据泰勒(Taylor)新近对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择校并不是加剧社会经济分割的主因,但择校的存在确实未能减缓这一趋势。从长期来看,当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家庭在择校竞争中“胜出”时,那些“失败”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则愈发被滞留在“贫民学校”。[23]另外,杜尔迪(Dougherty)等对美国康乃狄格州一个市郊学区的研究也表明,当控制了房屋和社区特征等因素的作用后,“种族”因素对家长是否决定“以购房来择校”的影响力在近十年间有增无减。[24]这说明除了社会分层,种族分割也仍旧存在。

如果说上述“选择导向”的政策设计难免会对“公平”原则造成破坏,那另一种“公平导向”的择校方案是否能补其所缺呢?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往往是受过良好教育、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更可能获得“学券”,而那些最为贫穷的家长则倾向放弃选择的权利。[25]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那些获得“学券”的学生又是否真能从中受惠呢?德鲁卡(Deluca)等便指出,这些方案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此类政策虽然必要,但却不足以解决弱势家庭所面临的困难。这些家庭世代生活贫困,他们的需要也远远超过“学券”所能提供的“救助”,如果在住房、心理、就业以及信息等方面的援助无法到位,那这些改革也注定无法长久。[26]可见,仅寄希望于将“机会”带给弱势群体,就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境遇,从而达至社会“公平”与“社会凝聚”的逻辑,未免显得过于天真。

四、结语

面对国外择校研究的最新成果,也许用“复杂”一词来形容择校问题反倒最为贴切。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将“择校”简化为“新自由主义”的产物,因为无论是从历史的深度还是空间的广度来看,择校现象(实践)的缘起都受到多重社会需求的策动,这其中既有社会经济方面的,亦有政治文化方面的,它们的互动和嬗变“嵌植”于一个“构造复杂”的历史过程之中;同样,也不能将教育及社会问题的化解简单寄希望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化”处方。一方面,“市场化”能否与各国的具体实际“兼容”,这本身受一系列复杂本土情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就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在改革“是否有效”的问题上学界还远未达成“共识”。[27]

上一篇:海洋法规下一篇:学校档案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