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现象范文

2024-05-07

金融现象范文(精选8篇)

金融现象 第1篇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政策工具,春节前滚动开展逆回购,满足现金投放需求,春节后针对外汇占款增长较快的情况,开展正回购,加大资金回收力度。前4个月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净回笼资金6051亿元。作为公开市场的操作目标,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同比增长11.9%,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人民币加快升值,按中间价计算,截至5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年内累计升值1.26%,兑日元升值20.16%,兑欧元升值3.39%。从执行情况看,货币政策“中性”略微偏紧。在“中性”微紧的政策下,经济金融形势呈现“金融热、实体冷”的背离格局。

一、当前经济金融形势表现为“金融热、实体冷”

1. 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速,GDP与CPI增速均回落

4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6.1%,分别比去年末与去年同期高2.3和3.3个百分点,超出13%的全年增长目标3.1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11.9%,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高5.4个和8.8个百分点。在基础货币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主要受货币乘数扩大的推动。M2乘数由去年末的3.86扩大至3月末的4.08,说明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并非来自于政策放松,而是来自于银行积极放贷、企业与居民资金需求旺盛的内生力量驱动。

在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的同时,一季度经济增速并未如期持续回升,GDP同比增长7.7%,较去年四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2012年是闰年使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少一天,从而压低了经济增速。季节调整可剔除闰年因素,一季度GDP季节调整后环比增长1.6%,环比增幅较上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这表明矫正闰年因素带来的低估后,GDP增速还是有所放缓。从物价形势看,消费领域通胀压力减轻,生产领域通缩压力仍存。前4个月CPI同比上涨2.4%,比去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1%。

2. 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放量,与之相关的投资到位资金未同步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与应行贷款、发债券与股票等外部融资密不可分,除去投资主体的自有资金、利用外资和财政资金,其他资金缺口需要依靠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进行外部融资来弥补。2003-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增幅与外部融资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全部到位资金扣除国家预算内资金、利用外资、自有资金以外的部分)增幅相关系数为0.83,两者高度正相关。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放量,当季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27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8%,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66个百分点。但同期外部融资性投资到位资金增幅仅为25%,较去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点。

3. 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

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中长期信贷资金具有较强依赖。2006年至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同比增速与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月度增速相关系数为0.66,为显著正相关。3月末,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0.5%,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当季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591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增幅度高达70.9%。中长期贷款增加规模占全部人民币贷款增加规模的51.4%,比上年同期提高17.6个百分点。与中长期贷款明显增长相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平稳,一季度同比增长20.9%,增幅与去年同期持平。

4. 企业存款激增,企业投资与生产减速

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6.11万亿元,同比多增2.35万亿元,其中,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22万亿元,创历史单月最高新增值。企业存款大幅增长是推动存款增长的主力。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61万亿元,同比多增1.68万亿元,占全部存款同比多增的71.5%。其中,3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43万亿元,同比多增1.03万亿元,占全部存款同比多增的80.8%。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除基础设施投资以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5%,比去年全年下降2.1个百分点。孤立来看,企业存款增长表明企业资金状况改善,但与同期工业生产及除政府基建投资以外的其他投资增长放缓相联系,这意味着企业资金呆滞,有钱也不用于生产与投资,宁愿持有存款或进行金融投资。

二、“金融热、实体冷”现象的原因与问题

1.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形成扰动

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飞速发展,理财产品的发行与到期加剧了各项存款的波动,并进一步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统计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各项存款是货币供应量的构成主体,人民币存款余额占M2余额比重在95%左右,单位活期存款占M1余额比重在80%左右。银行理财产品对存款及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理财产品造成存款大幅波动,影响货币供应量统计稳定性。在现行金融统计制度下,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也就不计入各项存款。居民和企业购买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后,其存款资金被分流到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直接减少当期各项存款余额;当理财产品到期兑付后,理财资金又重新回到表内,成为居民或企业的存款,增加当期存款余额。目前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重已超过六成,而且多为短期品种。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发行与到期造成存款“出表”和“入表”频繁,从而加剧了存款及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性。

二是出于业绩考核及满足监管当局存贷比考核要求,银行往往将理财产品到期日设计在季度末,造成季末各项存款余额明显虚增,使货币供应量统计存在水分。理财产品到期转化为银行存款是推动今年3月份人民币存款异常暴增的一项重要因素。据有关估计,3月份暴增的4.22万亿元存款中,约有近2万亿元为理财产品到期造成的存款虚增。

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中长期信贷资金具有较强依赖。

2. 融资主体“借新还旧”导致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

以研究金融危机著称的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按“债务——收入”关系将融资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对冲融资,融资主体能够以现金收入支付利息并偿还债务。二是投机融资,融资主体无法以现金收入偿还债务,但可支付利息。三是庞式融资,融资主体不能靠现金收入来偿还债务本金,甚至不能偿还债务利息。后两种融资方式需要靠债务滚动 (借新还旧) 来防止资金量断裂。投机融资与庞氏融资对资产价格与融资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如果社会融资以这两类融资为主导,则金融体系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

以下两个现象表明投机融资与庞式融资在我国融资结构中占比在上升,有相当部分融资并未用于生产经营和投资,而是被用于借新还旧,实现存量债务的存续,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是表外融资与债券融资占比显著上升,筹集资金大量流向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较差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今年前4个月表外融资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1.8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33.1%;企业债券净融资增加9394亿元,同比多4547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1.9%,两者合计占比与人民币贷款占比持平。表外融资与企业债券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融资平台通过信托渠道获取资金增长显著,2012年四季度末信托公司政信合作项目余额5016亿元,增幅高达97.7%。作为地方融资平台主要直接融资工具,2012年城投债发行6368亿元,同比增长148%,今年一季度发行2831亿元,同比增长104%。地方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比例普遍较高,而且大部分资金使用在盈利能力与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之上,短期内难以见到收益。

二是企业部门债务负担沉重,偿债能力趋弱。根据有关测算,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规模相当于GDP的121.4%-127.2%,而企业部门债务阈值是90%,一旦超过阀值,随后发生经济困难或危机的可能性会大幅上升。微观来看,受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双重挤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偿债能力趋弱。今年前两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0.7%,较去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高8.7个百分点。

3. 个人购房贷款放量推动房地产价格泡沫进一步膨胀

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多主要受到居民购房贷款放量的拉动。一季度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5784亿元,占同期全部中长期增加规模的41%,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同比多增3370亿元,其中,个人购房贷款增加4662亿元,同比多增3088亿元。2012年下半年以来,政府“稳增长”、“松银根”的政策措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刺激,个人购房贷款增速持续回升,房地产价格泡沫再度膨胀。今年2月份政府出台新“国五条”房地产调控措施更导致购房需求集中释放,带动个人购房贷款加快增长,房价也快速上升。今年3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为17.6%,为2011年5月份以来最高。百城住宅平均价格自2012年6月至今已连续11个月环比上涨,4月末价格较去年6月份累计涨幅达5.7%,其中一线城市较去年6月份累计上涨10.4%。

4. 社会资金存在“避实就虚”的倾向

由于实体经济盈利前景黯淡,社会资金存在“避实就虚”的倾向。社会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空转”,经济虚拟化程度上升。从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来看,2012年2442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仅为8669亿元,较上年下降约11%,52家金融类上市公司2012年净利润1.0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约14%。

由于实业经济盈利欠佳,大量社会资金避实就虚、以钱炒钱,集中体现在:一是居民热衷于理财和房产投资。央行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为37.6%,较上季提高4.1个百分点,“基金及理财产品”和“房地产投资”是居民投资的首选,两者占比分别为25.9%和19.9%,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2和4.8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热衷于金融投资。近年来,很多企业特别是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开办小额贷款公司和提供委托贷款、持有非上市金融企业股权以及从事证券投资等。2012年全年A股共有176家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总额为693亿元,而2011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90家、306亿元。截至今年4月12日,A股已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共有520家非金融类公司持有各类证券资产(包括股票和非上市金融企业股权),占比超三成,初始投资金额达1579亿元。

三、“金融热、实体冷”加大金融风险,货币政策需坚守中性

当前的“金融热、实体冷”具有三大危险倾向:一是地方政府与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过大,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二是金融投资挤占实业投资,加剧实体经济空心化;三是在实体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情况下,金融业过度创新、自我循环和膨胀。在缺乏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撑、金融体系自身脆弱性上升的背景下,金融自我创新和膨胀将导致经济泡沫化、过度负债,蕴含巨大的金融风险。

预计今年全年经济运行将保持“弱复苏、温和通胀”的特点。通胀压力温和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加力“稳增长”,但地方政府与企业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上升对宽松政策形成制约,政策选择要在“稳增长”、“防风险”之间进行平衡。从“防风险”考虑,未来货币政策应坚守“中性”,更为“稳健”。

1. 货币政策坚守“中性”,保证资金环境与融资条件平稳

货币政策应更为“稳健”,总体保持“中性”,在保证社会资金平稳供应的同时,有效“防风险”。从社会融资规模角度加大社会流动性闸门控制,保持融资条件平稳。要防止融资条件宽松,银行信贷、表外融资与整体债务规模进一步膨胀;也要防止融资条件收紧导致社会资金链断裂,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集中释放。如果表外融资因监管加强而出现收缩,应适时、适度加大表内信贷供应,保证社会融资规模平稳。

为保持“中性”,年内不应对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货币政策继续倚重于公开市场操作与窗口指导。一方面,通过加强窗口指导,保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推动信贷结构“有保有压”的调整。另一方面,根据外汇占款变化、市场资金需求变动等方面的需要,通过灵活运用正回购、逆回购、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保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

2. 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测、监管与规范

以加强一行三会协作监管和纳入法制和规范框架来稳健推动金融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理财产品统计信息制度,并将其纳入货币当局日常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关联业务的统计制度,提高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加强对正规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的风险监测力度,确定适当的监管方式和强度,并实行预防性监管与动态监管。在影子银行与正规银行体系构建有效防火墙,防止风险传染。适时改进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使其能客观准确反映理财产品的影响,以提高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准确性。

3. 加快推进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提高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和资金吸引力

金融现象 第2篇

相较于领土版图的扩张,经济金融版图的扩张更加隐秘和容易。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把中国的经济版图从国境线以内扩张到全球,那就必然会对视全世界为自己地盘的美国构成了挑战。当前政府面临的不仅仅是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救市四万亿遗留的后遗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处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结构性问题。这两个必须要排除的超级炸弹在今年又面临严峻的外部政治经济安全环境,困难可想而知。

在汇率层面,美元的走强将全世界的资金吸回了美国,造成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资金外流,经济大失血!未来如果美联储正式宣布加息,那将会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通货紧缩。美国一己之私的货币政策毒害全世界,造成全球贸易量萎缩,更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已经直追美国,东方认为在合适的时机,金融层面必须和美国的金融政策脱钩,不能随美元起舞,否则迟早被玩死!

之前的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单向的看多,所有人都是抱有升值的预期。却没想到,人民币汇率近日急剧暴跌,引爆全球市场的恐慌。这一动作打破了人们常规的人民币升值的单向预期,给市场做空人民币和投机人民币资产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风险。

人民币暴跌在战术层面:缓解外贸压力,打时间差为外贸结构调整争取时间;稳定金融市场减少资金外流,通过扩大市场的不确定性来增加炒家投机中国金融市场的成本和困难;在战略层面:通过显现人民币的重要性冲击SDR,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为美联储9月加息和中国国际领导人访美亮剑;通过短期暴跌在金融市场套利,将原先购买美国国债的部分资金挪至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丝路基金等中国自己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

人民币通过一次性急贬杜绝别国竞争性贬值,禁止货币战争,造成两败俱伤。很显然,中国不希望通过人民币贬值陷入货币大战,从而影响金融的稳定。但是这一个剑走偏锋的确震惊了美国、震撼了全世界。

我们看到人民币暴跌之后全世界股市暴跌,外汇市场剧烈波动,所有的金融市场无不受到冲击,美国会议员还大骂中国操纵汇率、是诈骗犯。出现这个结果,目的就达到了:中国的人民币是主权货币,中国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乃至经济政策是不会跟随美国来伤害自己的利益的。原来美国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剪羊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美联储的精英们考虑金融和货币政策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中国人民币的变量了。

当美国不能随心所欲地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的时候,就宣告了美元金融霸权开始瓦解了!

不要以为中国将近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全是绿油油的美元钞票,实际上中国的外汇构成并不单一。

中国的外汇组成里有约1万亿美元的外债(比如美国国债和一些诸如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企业债券),这部分外汇流动性不足,受到中美关系、美国国债市场规模和美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威胁。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70%左右,日元约为10%,欧元和英镑约为20%。那些非美元货币储备同样受到货币贬值等带来财富缩水的威胁。

中国外汇来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外贸得到,但是得到的不是现金,只是计算机上的一堆数字,然后数字的一部分拿去买债券,一小小部分拿去做实体投资,剩下的还是数字。大量的外汇要么是流动性不足,要么忍受财富日益缩水的威胁,中国辛辛苦苦换取的外汇资产不能兑现,就等于没有,中国剩下的不足万亿美元的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却在这一年以来海量的资金外流当中日渐枯竭。据国外摩根大通的报告,上半年中国资金外流高达将近5000亿美元,而高盛的数据更是高达8000亿美元!一旦中国的这部分美元外汇完全用光,其结果可想而知!在之前的文章《中国经济真的触底了吗》中,东方就发出过警告,最坏的情况就是使中国经济螺旋式下跌,经济硬着陆!

另一个问题就是外汇占款。中国的外汇占款就是以美元为抵押向国内投放人民币基础货币,而美元现在是以国债为支撑向全世界投放美元,而国债又是靠美国的财政收入作为最后的保障来发行,很显然美国的财政收入、财富增长远远赶不上其它国家的增长速度,并且随着还债压力的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总崩溃!

过去以黄金作为抵押的美元,现在是以国债作为质押品去发行美元。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用石油美元暂时稳住了阵脚,而原来以实物黄金作为信用保障现在变成了美国国债作为信用凭据来继续发行美元。事实上,过去美元也面临过非常危急的局面,差一点动用了IMF的SDR(特别提款权)来渡过危机。本来,只要美国赢了冷战,大力推行全球化,不断打开别国的市场,赚取超级利润,直到有一天一统世界,这就不是问题。可是偏偏半路杀出个陈咬金,中国的威胁性最根本就在于动摇了美元霸权的基础,不能在全球赚取超级利润,美国迟早信用破产、霸权体系崩溃!

中美之间的症结就在于此,什么人权、价值观冲突、文明冲突都是扯淡,最为关键的就是美元霸权的稳固。如果中美陷入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那么这个体系立马崩溃,如果美国任由中国发展,这个体系还是会崩溃。当今美国或者说全球都无法解决特里芬难题,这个定时炸弹不仅威胁着美国,同样威胁着全世界。

20世纪70年代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引进技术,吸引外资,既能提升我们的生产力,又能维稳汇率,这的确是很好的招数。但是到了80年代末期,工业增长和外贸经济已经成了规模,那时候就应该开始修正外资外汇的利用方式。但是我们错过了绝佳时期,现在中国庞大的外汇资产已经套牢其中,很难脱困!

随着中国国情和国力的不断变化,与外部世界的日益紧密,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需求。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解套外汇,更有助于中国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还增加了中国金融的稳定性、安全性,相当于在外部构筑了一道防火墙。通过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把美元资产置换成实体财富或者人民币资产是当前我们的最好方法。对于美国来说,恰恰相反,所以说中国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敲响美元霸权终结的暮钟!

单就人民币汇率暴跌这一个小小的技术动作就引发美国的强烈不满,其金融霸权的脆弱性可见一斑。就在人民币汇率急贬的当口,央行突然宣布增持黄金600吨,中国官方公布的黄金储备达到了1600多吨。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开始大量做空黄金,开始冲着止损线砸盘!这种有目的、针对性强的动作,到底针对谁不言而喻。事实上,很多央行都在增持黄金储备,就是为了防止某一天美元体系崩溃造成全球金融动荡,来应急渡过这个劫难!

现在,大家都清楚,美元越来越不值钱,如果当前的全球的货币体系崩溃了,那么大家还是最为信赖实体财富,信用体系的崩溃将是一个巨大的噩梦!

可以想见,在经济金融领域中美还有很多的摩擦。不光是在经济金融层面,中美之间全方位的冲突和摩擦也是可以预见的。把握好危机的管控要靠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了。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到,未来发生的所有事情,它的逻辑起点就是美国的霸权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金融现象 第3篇

很多企业目前都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到底是什麼原因导致招工难?是社会真的缺乏劳工?还是企业或者社会大环境不利於招工?企业由「民工荒」逐渐引起的「老闆慌」应该如何解决?

壹、金融海啸真的过去了吗?

几乎是各种统计数字都在说明台湾景气开始回復了,例如失业率下降了,许多金融机构蕴酿调回2008年降低的薪资,2009年的年终奖金与尾牙都有望了等讯息跃然纸上。而大陆的经济情况更令人乐观,所有生產数字都在印证景气回春的现象。

只有下面这个消息一定会引起大陆台商及相关企业的注意,那就是2009年11月29日的台湾《经济日报》报导,广州市预计把最低工资标準,从每月人民币RMB860元,上调到人民币RMB1000元,最快2010年生效。广州台商协会会长程丰原说,目前每月薪水没给到人民币1500元,几乎请不到人,但若上调最低工资,会影响企业计算员工保费的基数,仍带来一定衝击。《21世纪经济报导》说:「民工荒逐步显现,工资肯定要调,企业必须增长报酬才能吸引更多农民工回来工作。」

这就是一个经济逐步回温的真正春雷讯号,大家会问,在金融海啸期间,大陆政府紓困政策是不是功成身退了?「五缓、四减、叁补、两协商」政策会持续多久?目前冻结的最低工资标準会持续多久?

贰、劳工不再「一江春水向『东』流」?

為什麼工人不再「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各地、各企业都上调工资时,劳动力市场又回復到竞争局面,企业同样招不到人?短期的调薪无法解决各别企业的缺工难。大家都说工人不再回到生產岗位了?问题是:

1.大陆有8亿多16~64岁的劳动力人口,是全世界最大的劳动力供应市场。真的是「民工荒」吗?

2.大陆高技能的工人一直很欠缺,这属於劳动力结构上的问题。不是「民工荒」,应该叫「结构荒」,或者叫「老闆慌」。

3.由於国家侧重西部的政策逐渐显成效,以及大规模的基建在大陆各地展开 ,当地政府鼓励返乡民工留下来,就地取才;或鼓励农村创业;有些返乡民工被金融海啸的经验吓怕了,先观望在行动。

4.大陆一胎化的人口政策,造成「80后、90后」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参、劳动法律会鬆还是紧?

「劳动合同法」是否是压倒企业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实践结果,发现劳动成本与管理风险是在拉紧,除非地方政府出台宽鬆的政策「叁金成本、不签劳动合同及违法解除的二倍工资代价、带薪年休假的累计工作日数…… 」。

台商及相关企业要注意未来即将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工资条例」等等劳动法律对企业人资作业的进一步规范。《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出台的目的主要在导入劳动合同的签订,保护的立法意旨很明显,企业只能作好用工风险及品牌风险的规避对策,亦及通过规章制度的制订。

肆、企业如何看待与领导新世纪员工

面对越来越多的新人类的80后与新新人类的90后,企业不仅要用好,更要作好预防管理。

80、90后员工比较「自我」,很少强迫自己、委屈自己,但并不是说她们不能吃苦受累。只要是為了自己心甘情愿、非常乐意的事,她们相当有承受力。

80、90后员工有着非常明确的个人需求,他们的忍耐力更低,责任感不是很强,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较低,对工作环境和收入的要求却比较高。对於企业来说,管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些年代的员工争取在城里扎根,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活,更体面的工作,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伍、企业应调整用人策略

企业在金额海啸后如何永续下去?金融海啸或者长期的缺工现象,凸显出企业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企业要化人力成本為人力资本的关念,今后金融海啸后能够生存的企业除了技术投资外,更需要有下列对策:

1.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社会的投资、员工的投资,建立人力资本的投资观念。

2.同时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率。确保培训投资后的有效运用(建立正确的培训方式)

3.企业要了解需要甚麼样的人才?建立起企业用人的五对(5 RIGHT)观念(对的人才、对的岗位、对的训练、对的职涯、对的激励。)

4.企业从人治管理进入法治管理的思维——严格招聘、从严试用、证据保全、书面非口头程诺、规章制度的细化与标準化等思维与实践,这就是企业的「劳动关係管理」,其战术的人事作业如下:

(1)严格招聘程式与内控,寧可增加招聘成本(显性加隐性),不要增加招聘失败成本(显性加隐性)

(2)书面文件的有效、合法管理(劳动合同、规章制度、绩效合同、书面确认、证据管理)

(3)企业要认清提升HR(人力资源)部门在组织上的层级与地位,要重视HR部门未来的功能,不只是从事HR管理作业,短期策略内负担起执行「劳动关係管理」的重任,长期策略负担起执行「员工关係管理」的重任 ,即要规划长期的人资策略,才能获得并留住人才。

(4)企业用人策略要建立在能力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激励管理制度。

5.企业未来的用人策略要从以劳动关係為主轴的操作技巧进以员工关係管理為主轴的阶段,其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如下:

(1)包括劳动关係管理、员工沟通管理、员工解聘及心理辅导、核心员工管理、员工满意度调查、员工生涯规划等人资内容,强化劳资关係与企业环境。

“卡奴”现象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第4篇

一、“卡奴”现状

“卡奴”,顾名思义就是信用卡、现金卡的奴隶。“卡奴”的概念来源于台湾,指那些背负巨额信用卡债务、连最低还款额都付不起的持卡人。但从广义上看,“卡奴”的概念不应仅限于因用卡而导致债台高筑。如果卡太多、管不过来、以及没有经济收入来源,这些都会使人成为广义上的“卡奴”。

据台湾银行业估计,台湾卡奴数量已逼近70万,平均欠债金额高达120万元。即每100名经济人中约有6个人是“卡奴”,每月有40人因卡债被逼而自杀。

据了解,目前美国人的信用卡债务超过8 000亿美元,每个家庭平均拖欠信用卡款项达7 200美元,沉重的信用卡债务也成了影响美国家庭生活的一个主要因素。美国某行政机关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申请私人破产的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8.6%[2]。

在中国内地,迅速扩展的信用卡市场已经成为各大银行零售信贷中增长最快的业务。据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正迅速上升,过去四年中国内地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的数量每年都实现了翻番,截至2007年年中已经达到4 300万张左右。预计到2008年,全国大中城市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比例将达到30%左右[3]。随着信用卡市场的发展,信用卡透支消费正成为很多年轻人习以为常的行为,很多人由于用卡不当而过上了“卡奴”生活,有的人则采取透支新卡的办法还旧卡债务,结果走进了“欠债—透支新卡还旧卡债—欠债”的“拆东墙补西墙”的信用卡透支恶性循环。据上海统计局城调队公布,2003年已有三成的都市人“不幸”成了资不抵债、入不敷出的“负翁”[4],而可以透支的信用卡是“负翁”一族的最爱。各种现象表明中国内地的“卡奴”队伍正不断的发展壮大。

二、“卡奴”的形成原因:以往的探讨

目前已有很多文章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卡奴”的形成原因,这些文章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归纳起来,它们具有如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银行“圈地”运动——降低申请门槛,一味追求发卡量,忽略了风险宣传

为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发卡数量的跃进,银行纷纷在暗降自身信用卡的门槛。在地铁、商场、写字楼等出入口处,或者任何一个人潮涌动的公共场所,很容易碰到银行信用卡推销人员,对身份或护照的验审把关形同虚设;为抢占市场领地,各银行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一直以来均被拒绝于信用卡申请门槛之外的高校学生——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纯粹的消费群体,而且大大降低其申请条件——无须任何担保与抵押,只需向银行提供学生证、身份证的复印件后领取申请表即可。刷卡消费已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力”,很多人都在尽情享受着刷卡的方便和疯狂购物的满足与快感。

为吸引人们办卡、刷卡消费各银行竞相推出申请即送礼品,免首年年费、开卡有奖、高额度透支功能、刷卡积分兑换礼品、刷卡消费折扣等各种促销活动,但却没有相应的风险介绍和风险教育,造成很多消费者风险意识模糊,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卡奴”。

(二)消费观念的更新——负债消费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前卫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本来就容易冲动消费,喜欢时髦的东西。随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加上银行的广泛宣传使信用卡使用成了一种流行,透支消费成了一种时髦。不少年轻人把可透支的钱当自己的钱,养成了经常透支消费的习惯,因而,成为“卡奴”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理财观念淡薄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身子女,在家父母惯着,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可透支的信用卡使得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大学生在消费时攀比跟风,不知道量力而行。据中华全国大学生联合会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大学生每学期人均消费支出4 819元,加上假期,人均年消费在1万元左右,已超过全国城镇居民8 462元的人均纯收入。而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5]。大学生消费膨胀相当厉害,信用卡的功劳可见一斑,大量的校园“卡奴”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卡奴”形成原因:行为金融学解释

(一)信用卡透支消费不符合理性消费原则

个人效用最大化是理性消费者选择某种产品的基本原则。而信用卡透支消费会引起:

1. 高额利息——金钱方面的损失

例如:某信用卡一旦透支逾期不还的话,就得每天支付透支额万分之五的利息,一年的利息则为18.25%,比银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高出了3倍多。

2. 个人信用受损

中国已经建立了全国联网的个人诚信系统,只要在任何一家银行存在某种欠费,便会在诚信库里留下一笔不良记录,以后的任何事情都可能会受其影响。

3. 还账压力——心理压力带来精神上的负效用

如不能在免息期内全额还款,就得付出高额循环利息。卡债、利息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少人为还卡债拼命打工、加班加点。不仅生活质量降低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信用卡透支消费会带来这么多负效用,但为什么使用信用卡的人却有增无减?从理性消费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有点难以理解了。

(二)从过度自信角度解释信用卡透支消费行为

过度自信是决策心理学中最稳健的发现之一(De Bondt和Thaler,1995)[6]。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总是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如:企业家(Cooper、Dunkelberg和Woo,1988)[7]、管理者(Russo和Schoemaker,1992,Malmendie:和Tate,2002)[8,9]、委托人和代理人(Busenitz和Barney,1997)[10]等。另外,在很多其他的专业领域中,专家们在作判断时也存在过度自信倾向,例如,临床心理医生(Oskamp,1965)[11]、内科医生和护士(Christensen-Szalanski和Bushyhead,1981;Baumann,Deber和Thompson,1991)[12,13]、投资银行家(Staelvon Holstein,1972)[14]、工程师(Kidd,1970)[15]、律师(Wagenaa和Keren,1986)[16]、谈判人员(Neale and Bazerman,1990)[17]等。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过度自信是人们的一种经常性的心理表现,其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必将产生长期而重大的影响。

过度自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人们估计值的置信区间太小。如:人们认为置信区间包含真实值的概率有98%,而事实上置信区间包含真实值的概率只有60%左右。即人们估值的置信区间太小了。二是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不准确。例如:人们认为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发生的可能性只有80%;人们确信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却有20%[18,19]。

信用卡消费者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1)对自己的偿还能力过度自信,“敢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即认为自己明天一定有钱还今天的债。(2)对自己的理财能力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利用不同信用卡的免息时间不同和信用卡之间的更迭期进行及时还款,对资金进行合理管理。但因为大家对自己的理财能力估计有偏差,没有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最后被迫使用“循环信用”,欠债越来越多。

设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他通过信用卡透支消费得到物品X,该物品价格为B,日后该消费者的还款额为R,则这一次透支消费过程中,该消费者:

先透支——资金账户表现为收入,效用为正,即:U(B)>0,且随B值增大而增大。

后还款——资金账户表现为支出,效用为负,即:U(R)<0,且随R值增大而减小。

提前消费该物品所带来的享受效用为正,且提前消费的时间越长,该效用越大,即:U(T)>0,且随T值增大而增大。

该消费者此次透支消费的总效用为:

(1)当U(B)+U(T)>U(R)时,U>0即透支不会造成还款压力,提前消费提高了生活质量。

(2)当U(B)+U(T)

四、结论

金融现象 第5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虚假承诺、恶意竞争、显失公平的格式合同、单方变更合同条款……这些以往更多地出现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领域中的词汇, 如今在金融领域也已是屡见不鲜。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能依法规范经营, 但仍有那么一部分金融机构凭借其强势地位, 屡屡侵害甚至是经常性地侵害特定金融消费群体的权益。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这一小部分金融机构的行为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 更为严重的是激发了消费者不满情绪, 影响到了社会稳定。

人民银行的职能定位和金融服务工作进展

《人民银行法》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职能分别是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从宏观的角度来讲, 这三大职能都可以理解为服务, 也就是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服务。从微观的、具体的工作视角来看, 中国人民银行的一切工作都应是以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只要人民银行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也就能维护好金融体系的稳定, 也就能很好地执行货币政策, 也就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终才能体现好“三个代表”的要求。近年来, 央行在金融服务工作推进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支付清算方面, 深入扎实地做好大额支付系统的应用工作, 确保其稳定运行, 并在升级换代中保持技术先进性;在支付结算方面, 大力提高银行卡应用发展水平, 努力发展新的支付结算工具和手段, 使支付行为更安全、更快捷;在国库经理方面, 不断推动电子化建设, 实现财税“库-行”横向联网, 建立安全高效的国库核算与管理系统;在信贷征信业务方面, 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全国联网和异地业务数据报送为依托, 加强对各家金融机构信贷登记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提高入库率和要素登记准确率, 为金融业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服务, 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服务。

部分金融机构常见侵权行为

客观地讲, 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服务工作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发生在金融消费领域的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与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贷款扣你没商量

一些金融机构在借给客户贷款时, 总要以各种理由扣下一部分。有的是以股金的名义, 有的是以保证金的名义, 有的甚至于是回扣。这样以来, 客户得到的金融产品就是不完整的, 但客户仍然不得不按完整产品的价格为并不完整的产品买单。

2.承诺虚假无所谓

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显示其服务的高质量而胡乱承诺。比如办理存取款3分钟, 办理资金汇划24小时到帐, 取得信用户资格者随时可以足额获得贷款等等。当承诺无法兑现时。则往往以“电脑故障”、“上级指标限制”等理由来搪塞。

3.如何收费由我定

从合约行为的角度来看, 银行与持卡人之间是一种合约关系。银行通过宣传、公示等方式向客户发出要约, 要约的主要内容就是银行制定的借记卡章程。一旦客户填写了申请单, 并在上面签字, 同意借记卡章程所规定的内容, 合约即告生效。根据银行借记卡章程的规定, 借记卡无有效期, 不收年费。若银行在没有向持卡人发出修改合约主要条款 (即将“借记卡不收费”修改为“收取10元年费”) 的要约 (即公示) 或已发出要约但并未收到持卡人承诺的情况下, 宣布对借记卡老客户收费, 其实质是单方面变更合同主要条款, 故构成违约行为。

4.你的“隐私”我来用

据报载, 某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银行卡发行任务, 在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利用储户的资料私自为多名客户办理了多张信用卡。且不说办卡时需不需要储户掏腰包, 只说眼下要客户为此从未见过的卡付费, 就很显然地侵害了他们的权益。

5.客户贵贱不一般

近年来, 不少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都设立了专门的VIP窗口, 并且在排队叫号过程中对不同类别客户实行差别对待。时常出现一种现象, 即普通窗口前客户排着长队焦急等待, VIP窗口前空无一人却不为普通窗口客户办理任何业务。这种差别化的对待一方面造成了银行网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普通窗口客户的满意度。

侵权行为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几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场经济转型的因素, 也有诚信体系不健全的因素, 还有消费者维权意识不高的因素。但如果从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的角度考虑,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1.官商作风仍未摒弃

脱胎于官办金融机构的传统, 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官商习气严重。经营理念仍然滞留于行政化模式, 制定制度、办理业务、客户接待等环节仍然带有浓重的“老大”色彩, 一副唯我独尊的派头。虽然从理论上理解了市场经济中各种主体平等的概念,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迅速转变, 思维习惯的惯性力量依然束缚其手脚。

2.契约意识仍未树立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是法制经济, 一切都要以合同为准则。交易一旦达成, 交易双方就必须恪守信用。然而一些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契约意识不强, 随意变更合同条款或者不履约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消费者维权意识提高, 金融机构就很有可能惹诉上身。轻则造成财产损失, 重则损害自身形象。

3.监管措施仍不到位

现行的金融监管主要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 对于上述的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监管机构一是无暇顾及, 二是取证困难, 三是适用法律难以确定。比如有的行为涉及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 使金融监管机构无从下手。再如有的需要消费者的配合才能取证, 而消费者往往不愿配合。再者基层监管机构日常监管任务很重, 而人员又比较紧张, 所以对此也无法投入相当力量。在没有相应处罚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当然也就无所惧怕了。

改进人民银行金融服务的建议

维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不是小事。因为这一方面关系到金融秩序的稳定, 另一方面也关系到金融机构改革的推进, 更关系到金融机构是否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金融维权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 也不是“早做与迟做”的问题, 而是“立即做与大力做”的事情。

1.发挥央行服务功能

金融服务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 随着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 人民银行金融服务职能将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更新观念, 查找不足, 强化措施, 尽快构筑人民银行金融服务的新格局。要树立“大服务”理念, 做好全方位服务。因为提高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水平, 单靠窗口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服务观念和工作方式, 树立大服务理念, 使人民银行的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人民银行的职责就是服务, 不仅会计、国库、营业室、发行、货币信贷、外管是服务窗口, 人民银行每个部门都是服务窗口;不仅要服务于各金融机构, 也要服务于整个社会, 把人民银行的金融服务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2.加强管理协调

人民银行通过制定有关政策、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等, 管理、指导、协调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工作, 要指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 规范服务行为, 拓展服务领域, 不断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金融服务。配合各金融机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及时了解企业、群众对金融服务工作的需求和期望, 查找问题和不足,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社会化金融支持和服务体系, 改善开户、结算、信贷等业务管理方式, 简化工作环节。督促各商业银行疏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 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 完善贷款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 调动信贷工作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在资信评估方面, 评信指标的设置上要体现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特点, 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切实方便企业资金融通, 为支持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加强监督管理

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在金融服务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能, 在指导各金融机构搞好金融服务的同时, 还要建立金融服务监督检查制度, 使金融服务与遵守金融法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让服务在法规制度的框架内发挥和延伸。尽管金融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都必须遵守各项金融法律制度。全方位服务不等于包办一切, 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或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指导各金融机构认真组织学习各项制度规定, 切实增强制度和纪律观念, 并在业务工作中加强自律, 以良好的服务赢得顾客, 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加快业务创新

指导各金融机构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创新服务方式, 主动走出去搞调研、抓存款、放贷款、进行信息咨询服务。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中间业务发展目标及发展规划, 积极开发中间业务品种, 增加新的业务增长点, 方便居民生产和生活。进一步加快现代支付系统的建设, 建立起资金汇划的“高速公路”, 为实施货币政策等提供支持保障。指导、协调银行业的科技服务工作, 不断开发服务品种, 有步骤地开办电话银行、网上银行、ATH和自助终端等自助电子设备的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提高效率和水平目标,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建立共享的金融信息系统。加快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 实现所有金融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可随时查询到与其有信贷关系的企业的资信状况, 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5.强化教育培训

要根据当前新的工作要求和系统员工的实际, 制定能够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员工学习培训计划。要加强政治学习和教育, 特别是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培养全体干部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讲究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 认真负责地做好金融服务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 搞好新法规、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以制度、政策和业务操作为重点, 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金融服务的要求。健全金融服务部门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奖优罚劣, 奖勤罚懒,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金融服务队伍。

6.还消费者知情的权利

人民银行应重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让消费者了解足够的金融知识。要经常性地开展金融知识“三下乡”活动:邀请反假专家举办大规模的反假币培训班, 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财会出纳人员、辖内金融机构职工, 尤其是社会群众, 进行人民币反假防假知识培训, 重点培训目前社会上流通假币的主要特征以及人民币反假防假知识。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知识宣传, 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金融知识, 知晓金融业务, 掌握基本投融资技能, 防范民间借贷等因素引发的投资风险。组织人员进入农贸市场、农村进行残损人民币兑换, 并且在营业网点常年设立人民币兑换点、咨询台, 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应设立投诉意见箱和投诉电话, 指派专人对金融消费者所提的意见进行解答, 对一些好得建议和意见进行采纳。同时要抽组人员对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利率执行情况, 承诺服务履约情况, 财务会计、统计信息真实性等进行了专项检查。

7.构建诚信的环境

金融现象 第6篇

一、县级金融信息安全基本状况

由于金融信息系统全国或全省数据集中以及第三方外包服务的增多, 县域金融机构科技维护任务逐步减少, 科技岗位职能逐步弱化, 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着“短板现象”。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几家金融机构机房建设选址合适, 主机房都采取了防火、防水、防盗措施, 具有防直击雷、感应雷措施, 采取了接地措施, 采用UPS电源对主机房不间断供电, 机房管理制度较为全面, 建设基本符合《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相关要求;网络建设方面, 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网络结构设计了冗余线路, 有2家机构网络采用负载均衡方式运行, 2家机构采取冷备方式, 1家机构没有冗余线路和冗余设备。从信息系统建设情况来看, 主要业务采取C/S或者B/S方式, 服务器集中到对应的省级金融机构;银行卡及ATM机和POS机管理方面, 以华坪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 目前安装了ATM机器11台, 建立了巡检登记簿, 通过抽查2011年维护和巡查登记簿, 发现维护和巡查记录要素齐全, 每日进行3次巡查, 建立了维护审批登记簿及重要区域出入登记簿, 共发生13次维修情况, 维修时有相关人员全程陪同, 发行的银行卡卡片符合《银行卡卡片规范》, 采取了安全措施, POS机推广了45台, 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县域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完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也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重要行业, 而金融信息安全不仅是人民银行各种重要业务开展的重要保障, 还涉及其他商业金融机构, 因此, 建立金融信息安全协调机制, 加强当地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信息安全沟通协调, 促进金融业信息安全保障和应急工作十分必要, 但就目前华坪县而言, 还没有建立县域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 还未开展过信息安全检查。

(二) 金融机构科技人员和部门资源配置缺失

华坪县域有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从人员配置情况来看, 仅有1家金融机构, 由于县域机构网点数多, 专门设置了科技部门, 配备有专职科技人员, 有1家具有兼职科技人员, 其余3家未配置专职或者兼职科技人员, 总的来说, 由于信息系统全国或全省集中, 加之外包服务增多, 县域存在着科技岗位弱化趋势。

(三) 金融机构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高

经过对县域金融机构的走访调查,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金融机构没有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名单, 且只具有形式, 没有真正按要求运作;二是华坪县域金融机构均未设置专职信息安全员, 或者系统管理员和信息安全员都为一个人;三是机房建设不规范, 存在部分金融机构机房未独立设置, 基础设施不全、不规范等情况。通过以上分析, 存在基层金融机构对信息安全重视度不够的安全隐患。

(四) 网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比如农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设计考虑了线路冗余和网络核心设备冗余, 且采用了网络流量负载均衡技术, 网络结构较为合理;而农村信用社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有明显缺陷, 尽管广域网设计考虑了冗余线路, 但网络设备存在单点故障隐患, 目前还采取网络设备发生故障后, 再用其他设备去替换的方式, 并且网络设备配置参数未进行备份, 这种方式与现代金融的要求明显存在差距。

(五) 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法规依据建设滞后, 部分领域存在缺失情况

在金融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部分法规依据还是沿用十几年前建立的制度, 这些规定已难于适应现代金融信息安全规范管理要求, 而自助银行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行业级的标准规范等。

三、相关建议

(一) 尽快建立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

为增强金融机构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 促进当地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信息安全沟通协调, 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进一步提高金融业信息安全保障和应急能力, 建立协调机制十分必要, 同时还要继续深化协调机制建设, 保证协调机制持续运作。

(二) 建议加强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

为提高金融信息安全标准化程度, 开展信息安全检查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一是以相关法规和制度为依据, 制定详细的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管理的制度, 进一步明确各主体间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如制定详细的信息安全检查实施细则, 统一检查内容和检查流程。二是对责任追究制度的细化, 就违反的相应事项, 明确违反了法规哪一条哪一款, 进行量化的处罚, 增强约束力和可操作性。

(三) 强化对各县域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的检查和指导工作

金融现象 第7篇

1 后金融危机下:应届大学生跳槽现象及原因分析

1.1 应届大学生跳槽现象的分析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我国就业形势也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据资料显示,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加上历年累积未能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但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总体需求减少,导致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降低。但随着2010年世界经济回暖,为我国扩大就业带来良好的经济环境。在这样一个后金融危机的时期内,大学生选择工作的空间和余地都有所扩大,因此跳槽现象屡屡发生,虽然我们对跳槽现象不能一概否认,但是如果跳槽现象在刚上岗几个月的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那么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必然会制约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应届大学生跳槽原因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和企业内部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分析,将应届大学生跳槽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应届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对“先就业再择业”的错误理解。在2008和2009年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应届大学生往往都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就是在毕业时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情况下,先找一份工作,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和等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后,再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可以算是在大学毕业生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下应对就业难时可以接受的方式,但一部分大学生曲解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意思,没有考虑到它的前提是: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变成现在的现象,刚上岗几个月就盲目跳槽,闪电式地换工作,基础不扎实,最终只能一无所获。

(2)盲目攀比心理作祟的结果。有些学生在大四的时候看到班里很多同学都已经找到工作,也不管自己的实力如何,也开始蠢蠢欲动,匆匆找了份自己并不是很满意的工作,或者不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大城市勉强找了份工资不算太高的工作,但总算是面子上过得去,最起码找了个在大城市的工作,可是到了单位没多久,一方面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另一方面感觉工作压力太大,无法胜任,到单位没多久,就开始后悔当初的草率行为,最终不得已选择了跳槽。

(3)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规划难以实现。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刚到企业工作,最初的动机较纯粹,就是为了挣钱,但当工作稳定,他们就会考虑个人发展和前途的问题,每个人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作为企业的员工,其职业发展的途径,无非是从低级的岗位向高级的岗位升迁,从简单的工作向复杂的工作过渡,但是如果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不被企业重视,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发展规划的那样,那么他就有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企业,这即为“发展式跳槽”,个人的发展空间受到影响,为个人的发展前程而跳槽。

1.2.2 企业方面的原因

(1)工资待遇与大学生的预期不符。一方面企业可能没有实现当初所承诺的待遇,另一方面可能大学生认为工资待遇太低,考虑到既要回报父母,又要为今后作打算,尤其是男生,买房买车的压力摆在面前,但是现有的工作水平难以实现,于是促使大学生为“钱”途而跳槽,选择工资更高的工作。

(2)工作单调乏味。大学生就业前一般把工作想成是一件富有激情和挑战的事情,对工作很有憧憬,这也符合年轻人的性格,但工作后却大失所望,天天机械地重复劳动,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感觉,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厌倦感,这也是大学生“挑战式跳槽”的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向新的领域、新的岗位、新的高度挑战、冲刺。

(3)企业缺乏活力,文化氛围不浓。大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上下死气沉沉,人浮于事,缺乏进取向上的精神,这也导致大学生选择跳槽。

2 企业留住应届大学生的对策及措施分析

在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后,企业如何在经济相对回暖的情势下,为企业的复苏做好人才准备。我们知道,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职场生态和规则都在变化,企业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留人才,在薪酬滞胀时激励员工,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笔者这里也只是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留住应届大学生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一般处理问题的规律,笔者将企业应对大学生跳槽现象的对策及措施分为三个阶段,即预防、控制和反思。

2.1 预防:将跳槽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2.1.1 用薪资、福利等物质奖励激励大学生

一方面,企业应有健全的薪酬体系,薪酬待遇要与职位相匹配,要体现差距。待遇太低,不公平是留不住大学生的,值得借鉴的一个做法是在学历上划开档次。有些企业大专与本科生的薪酬待遇相同,这样本科生会产生不平衡心理,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奔驰公司向自己的员工支付盈利股票和职工股票。盈利股票取决于年终结算,企业效益好,向员工发的盈利股票就多,职工股票是对企业的投资,这样促进员工关注股票行情,进而关注企业的兴衰存亡,两个手段互补,实现短期刺激和长期刺激的双重作用。相应地,其他企业也可以通过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留住更多的优秀应届大学生,让他们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

当然,在薪资福利等方面,也可以采取增加小福利的方法,比如说年终分红,员工生日礼物,发下午茶,每个季度组织员工外出旅游等等。

2.1.2 为大学生量身制定科学的生涯规划

马克思说过,人所奋斗的一切,无不以他的利益相关。在企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物质水平提高了,薪资的激励效用就会慢慢降低,那么,他们选择企业发展,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职业发展为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这个原因,大学生“另谋高就”的情况很多。因此,良好的“心理契约”的维持,就在于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权利的尊重。加拿大的北电网络就十分注意这一方面,他们认为不能让一个人做一个职位做到退休,因此他们对员工进行发展规划,帮助员工制定他们的职业计划,例如让员工进行轮岗。在北电,通常员工工作两年就会有轮岗的机会,以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样,企业也可以向大学生提供阶段性的工作轮换,工作轮换的目的不是要改变他们的工作,而是通过在不同专业领域中进行轮换,大学生可以获得一个评价自己能力和爱好的良好机会,使他更热爱本份工作,不会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企业也可以挖掘未来管理者,这也即是通过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来留住人才。

2.1.3 企业要以良好的沟通机制为保障

大学生初入社会,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作为管理者要关心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思想,保持交流的畅通。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总经理信箱,使大学生的任何想法都能直接到达企业的最高层,比如说爱默生就是通过这种沟通机制确保整个公司的信息畅通,确保每个员工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定期的会议沟通。通过周例会、月度例会、或季度总结大会等方式进行正式的定期沟通,使得上传下达,大学生的意见能够顺利得到传达。每年春天,通用电气公司都有一个“C会议”,杰克·韦尔奇和高级人力资源负责人比尔·科纳蒂大约花160个小时仔细审阅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的简历,看看有无未来领导通用电气公司的管理人才,这些简历列出他们的成就、强项和期望的职位。

多开展团队活动,强化各部门的交流。比如定期举办一些外出旅游,素质拓展等活动,利用这些非正式的沟通使交流更顺畅。

总之,只有留住其心才能留住其人,上述建议可以让应届大学生们体会到企业领导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知道自己对企业的重要性。

2.2 控制:使损失减少到最低

第一,弄清原因,尽量挽回。公司在遇到员工出现这样类似跳槽的倾向后,首先应该弄清楚其中的原因,而不能等到真的跳槽了才后悔莫及。在弄清楚原因后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挽回。如果是公司方面的原因,诸如对工资不满意,看看能否改进以尽量挽留,如果实在挽留不下来,也不要强求。

第二,做好相关部门的工作交接。不要因为员工的流失而忽略工作交接,使工作能有序地进行。具体需要注意的是尽快找到对接人并使其尽快熟悉工作并适应,有些企业往往因为员工的离职导致工作链条脱落,无法正常运转。比如服装厂,各部分工作分工明确,环环紧扣,一旦某个员工离职,有部分工作就无法继续,若不加快步伐找到对接人,可能使这批服装无法在规定的期限完成,最终损失利润,当然这同时也要求管理者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3 反思:从反思中得到提高

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做好总结工作,制定改进方案,避免再次跳槽现象的发生。具体来说是,总结大学生跳槽的原因,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类似“应急预案”那种形式,在原有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完善。欧莱雅公司每年在全球招聘1900名管理层人员,其中46%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年轻人在培训后离职这种状况,不希望用合同的形式将人“捆绑”起来,而是认为“如果一个有前途有才干的年轻人要求辞职,这的确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但是应该对此进行检讨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他”。欧莱雅公司就是在反思自身的过程中得到的提高。

要成功应对应届大学生的跳槽现象,就得做好预防、控制和反思工作,这样才能使企业遭遇跳槽的风险降到最低,使损失减少。

参考文献

[1]如何应对集体跳槽.人力资源开发网,2010-12-27.

金融现象 第8篇

►►一、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的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的相同的投资策略, 即投资人投资策略的决定完全依赖于大众舆论, 是对群体行为的个体模仿。其关键是个体不再是理性的个体, 群体的非理性因素会影响个体做出理性判断。

羊群效应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是社会助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同类的存在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 会促进个体的行为表现, 即身处群体中的个体比单个个体更乐于做出积极行为。扎伊翁茨提出了支配性反应的概念。支配性反应是指在任意随机情况下一个个体下一步所最有可能做出的反应, 扎伊翁茨认为当个体位于群体中时, 会受到群体的刺激, 从而较独处时更快地做出支配性反应。当个体所处的情境是熟悉的, 简单的或者易学的时, 支配性反应是正确的概率就会比较大, 从而使个体能够更快地完成工作或受到其他积极影响;但当个体所处情境是陌生的, 复杂的或困难的时, 个体的支配性反应的正确概率就会偏低, 从而抑制工作的顺利完成或施加其他消极影响。也就是说, 社会助长的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 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这要视个体所处情境而定。这无疑印证了在复杂的证券博弈市场中为什么“羊群”总是亏钱的事实。

羊群效应的存在是投机性泡沫产生的基础, 它是使利好刺激在群体中逐步扩散的动力来源。它就好比吹起投机性泡沫时呼出的那口气。而本文接下来将介绍将投机性泡沫送上天的那股气流——反馈环理论。

►►二、反馈环理论

反馈环理论认为, 最初的价格上涨导致了更高水平的价格上涨, 因为通过投资者需求的增加, 最初价格上涨的结果又反馈到了更高的价格中。第二轮的价格上涨又反馈到第三轮, 然后反馈到第四轮, 依此类推。从而诱发因素的最初作用被放大了, 产生了远比其所能形成的大得多的价格上涨。

反馈环理论解释了现实中证券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上经常出现的价格单方面的暴涨暴跌形成的原因。在羊群效应的基础上, 金融市场中单方向反馈环的形成使得投机性泡沫进一步扩大, 并有力地维持了泡沫的涨大过程。只要反馈环可以继续传递, 那么价格进一步上涨或下跌的预期就会进一步得到确认, 投资者便会继续买入或卖出, 从而使单边价格走势得以维继。

但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 投机性泡沫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投资者对股票以及房产的需求也不可能永远扩大, 当这种需求停止时, 价格上涨也会停止。与促使投机性泡沫产生的随机性利好一样, 使得金融市场价格骤然下降的利空消息 (甚至根本没有利空消息) 也是随机性的, 是无法预料的。这时, 金融市场价格呈现出跳水式的暴跌, 先前促使价格飞涨的羊群效应以及反馈环依旧起着重要作用, 只不过这次的方向恰恰相反, 价格会以原先飞涨的速度 (甚至更快) 迅速下跌, 然后回归到飞涨前的正常水平。

反馈环理论就像是推动投机性泡沫飞上高空的气流, 使泡沫进一步扩大, 而对于价格在顶点回落 (底部抬升) , 即泡沫破裂的必然性, 我们可以用著名的蓬齐骗局加以解释。

►►三、蓬齐骗局

蓬齐骗局的名字源于1920年查尔斯·蓬齐在美国操作的一个骗局实例。在一个蓬齐骗局中, 骗局制造者向投资者许诺, 投资便能赚得大量收益, 但事实上投资者的投资款并没有被用来投资任何东西, 而是被用来支付给上一轮投资者。即第一轮投资者得到的回报是第二轮投资者的投资款, 依此类推。

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性泡沫就好比一个自然发生的蓬齐骗局, 在这场骗局中, 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 一直存在的骗局控制者。骗局由市场本身所驱动, 又由市场本身所终结。以股票市场为例, 我们经常能遇到市场的暴涨暴跌, 其实这正是金融市场中出现的蓬齐骗局。市场往往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 由一个突然性的利好所驱动, 就如同蓬齐骗局中的投资收益许诺一样, 促使第一轮大胆的投资者买进, 接着数量更大的第二轮投资者被这种大胆买入行为 (反映在股价走势与成交量上) 吸引, 也开始大胆介入, 并投入了更多的资金。此时有很多第一轮投资者已经将筹码转移给了第二轮投资者并从中获利, 这样就完成了蓬齐骗局中的第一轮反馈过程, 之后第二轮投资者从第三轮投资者那里获

利, 进而吸引下一轮投资者。紧接着, 羊群效应开始显现,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到大部分人都在买入, 于是也加入了买入的队伍, 进而将股价进一步推高。以上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况。但要知道, 金融市场要比普通的蓬齐骗局所处的现实生活复杂得多, 金融市场包含了太多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 每一轮投资者往往并不是一获利便出场了结, 他们往往会拿住获利的头寸, 并不断找机会加仓。也就是说, 蓬齐骗局在金融市场中被复杂化了, 即投资者并不限于只投资一次, 每一轮投资者所获得的利益也并不限于只来自于下一轮投资者, 于是财富的分配就变得不那么有序而平均了, 有可能身处前几轮的投资者由于投资次数多, 比身处后几轮的投资者获利还要多。此时, 骗局的控制者就慢慢浮现出来了, 他们就是那些先知先觉的在底部吸足了筹码同时又拥有最大获利盘的群体, 即我们常说的“主力”“庄家”。他们现在拥有最大的盈利, 最大的持仓额, 他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骗局控制者, 因为如果他们想抛售的话, 巨大的卖盘将使股价迅速下挫, 从而结束整个蓬齐骗局。他们一定会抛售!因为现在的盈利只是账面上的, 只有卖出获利头寸后才能转为真正的盈利, 他们必须把筹码转交给蓬齐骗局的最后一轮投资者。于是, 当他们觉得盈利已经足够大时, 他们会在短时间内, 在市场还处于癫狂时, 将筹码转出, 紧接着的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一轮投资者再没有办法找到愿意出更高价格的下一轮投资者, 于是被迫降价卖出, 接着便是市场价格的跳水性下跌, 投机性泡沫就此破灭。

►►四、结论

本文总结了投机性泡沫产生与破灭过程中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羊群效应, 反馈环理论以及蓬齐骗局。羊群效应为投机性泡沫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基础, 它表明市场中个体的行为会追随群体中大部分个体的统一意志, 采取相同的行动;基于羊群效应, 反馈环理论给出了投机性泡沫得以持续扩大的原因, 即市场中的新进入投资者从原有投资者身上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坚定了原有信念, 从而推动了投机性泡沫扩张趋势的延续。在羊群效应与反馈环理论起作用的过程中, 个体乐于服从“权威”的天性进一步加速了投机性泡沫的形成与涨大。最后, 蓬齐骗局更加全面地刻画了投机性泡沫的实质, 即投机性泡沫其实就是金融市场中一个自发形成的蓬齐骗局过程。蓬齐骗局最大的受骗者是那些在市场高位进场的人, 而骗局控制者正是那些拥有低价筹码与巨大获利盘的“主力”, 骗局控制者最终会“骗走”受骗者的资金, 获利出局, 促使金融市场价格暴跌, 戳破投机性泡沫, 这也解释了投机性泡沫的破灭机制及其必然性。

摘要:在经济, 商业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繁荣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非理性繁荣现象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投机性泡沫。投机性泡沫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而且致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亏损风险, 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针对非理性繁荣现象的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研究重点, 本文就将借助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辅助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探究非理性繁荣现象中投机性泡沫的产生与破灭机制, 希望对广大投资者有效认识投机性泡沫的实质, 有效规避市场的泡沫风险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群体心理学,非理性繁荣,投机性泡沫

参考文献

[1]罗伯特·J·希勒 (Robert·J·Shiller) :《非理性繁荣》 (Irra-tional Exuberance) 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 (Behavioral Fi-nance—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ese Stock Market) 上海三联书店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新世界出版社

[4]托马斯·吉洛维奇;达彻尔·凯尔特纳;理查德·尼斯比特:《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建筑史下一篇:杂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