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数字化

2024-05-10

职业院校数字化(精选12篇)

职业院校数字化 第1篇

1 当前职业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现状

1.1 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缓慢

比如我们院校的图书馆现有藏书20余万册, 电子图书30多万册;文献载体既有印刷版, 又有光盘版及网络版, 并且学院读者在借阅范围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进行文献查询和全文传递。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没有达到最大化, 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没有开展起来, 还不能完全利用网络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 使得用户无法得到更多的增值服务, 影响了图书馆数字化的进程。

1.2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受资金限制

一是新时期的图书馆之间的互连和资源共享是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由于职业学院资金短缺的问题影响了职业院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二是根据我们院校图书馆的功能和定位, 确定数字资源的订购范围, 算是合理地分配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模, 但最终实现数字资源分布式存储和管理上看只能达到集成化“一站式”检索和利用的格局。

1.3 图书馆的馆藏缺少特色

目前的职业院校很少结合本校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来建设图书馆藏, 往往是在不了解读者未来需求倾向的情况下选取报刊信息资料, 致使馆藏缺少特色, 影响师生的阅读和利用。

2 职业院校数字化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效益

新时期的职业院校图书馆必须走出各自为政的传统服务管理模式, 要与多个机构联合组织各种资源, 分工协作, 优势互补, 扩大阅读推广范围, 提高阅读推广效益。一是高校图书馆与学院、系、所等教学部门合作, 学科馆员与任课教师共同实施阅读指导, 将阅读嵌入教学过程。二是高校图书馆通过高校图书馆联盟或其他合作机制进行多方面的业务合作, 如合作发展馆藏、电子资源采购、联合参考咨询、联合编目等, 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三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 与出版企业、媒体和其他社会机构合作, 共同举办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 通过社会舆论引导, 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阅读推广的成效。四是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推广阅读, 如成立读者QQ群、读者之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阅读组织, 加强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提高读者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忠诚度和关注度。

3 职业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经营服务要以学生为本

职业院校图书馆要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环境, 吸引大学生走进图书馆享受阅读过程, 是高校图书馆阅读促进的前提。高校图书馆应紧紧围绕大学生阅读出现的新情况,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开发数字化阅读资源, 逐步实现网络阅读、手机阅读、MP5阅读、光盘阅读等新的数字化阅读模式, 并开展网络书评及奖励等活动, 依托新媒体时尚新颖、互动分享、界面友好等优势, 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开展阅读、享受阅读。二是在数字化通信基础上开展咨询服务, 通过电子邮件、网页表单或使用在线聊天软件等, 建立信息共享空间, 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咨询服务。三是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自助借还系统, 实现数字资源的移动服务和24小时自助还书服务, 形成一个移动的、与用户相伴随行的服务空间, 更好地服务大学生, 使他们享受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服务, 从而进一步爱上阅读。

4 职业院校数字化图书馆要为学生提供高级信息服务

一是深化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 特别是加强信息道德培养, 将信息安全、信息规范、信息法律法规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引导大学生合理规范地利用信息资源, 提升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二是图书馆员不仅成为大学生阅读的“导师”, 而且应成为学生知识服务的领航者。三是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参考信息服务,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撑;嵌入相关学科专业, 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四是提升科技查新和查引服务, 引领大学生站在科学技术前沿, 找到深化阅读的领域和方向, 助力研究型人才培养。

总之,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在职业院校必将出现一场声势浩大的阅读革命, 作为职业院校的图书馆肩负着促进阅读的职责与使命, 应及时回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 积极进行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玛萍.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2]张建文.对新时期职业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文教论坛, 2007.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第2篇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校园网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高等院校已开始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规划.本文重点分析数字化校园系统架构模型,以及民办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不利条件,阐述了笔者在民办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一点心得.

作 者:王红卫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 英文刊名:CO-OERATIVECONOMY & SCIENCE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7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民办院校   系统架构模型   公共数据平台  

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第3篇

关键词:军队院校;信息化;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Digitalization Campus Construction of Army colleges

Mi Wengpeng1,Hong Chenghua2,Cao Juan2,Zao Xuyang2

(1.Teaching&Research Section 202,the PLA Second Artillery Academy,Qingzhou262500,China;

2.Teaching&Research Section 103,the PLA Second Artillery Academy,Qingzhou262500,China)

Abstract:Army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motif of military affairs transform,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in army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ilitar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paper maked some research about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Keyword:Army colleges;Informatization;Digital campus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现在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由此带来战争的样式也发生了变化,信息战成为了一种新的战争样式,各国军队均高度重视,且加大了军队信息化的建设。对我军来说,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通过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军的作战能力。

在此背景下,作为培养军队各类人才的院校也积极探索如何运用信息化来更好的促进教育的改革,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其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初步规模。在硬件方面大多数院校己经初步建成了校园网,拥有了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环境; 在信息系统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在校学员、教职员工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1]。

个人认为要建立完善军队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数字化基础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硬件建设主要指:支持网络连接的建筑物、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等各类信息化物理设备。通过这些设备,在综合布线系统、校园宽带高速网络、现场控制总线以及IP网络的基础上,就可以建设支持教学科研活动和学员生活的智能校区,形成支撑数字化学习生活的园区数字化基础平台[2],并可实现校园网络连入军内网络的联通。

软件环境建设也非常重要,这涉及到信息化能否普及,否则再好的硬件环境也只能是浪费。比如,没有好的搜索引擎软件,科研人员照样难以利用网络;没有好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管理信息化便会成为一句空话。另外,软件环境建设还应该包括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所用到的基础数据库建设(如学员信息库、兵员信息库、师资信息库、科研成果库、设备财产库、财务数据库、办公文件库、地理信息库等等)、教学评价系统、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等等。

二、数字校园的基本建设内容

上面我们谈了数字化校园包括的最基本的两部分内容,那么要建设一个完整的数字校园具体应建成那几部分呢?

数字校园是一个层次递进结构,其中内圆是核心,是基础,外圆是在内圆的基础上提供的扩展。

第一、“网络基础层”: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数字的流动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离开了网络,便无从谈起数字校园,信息也无法流通。

第二、“网络基本服务层”:网络基本服务是数字流动的软件基础。我们要是所有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使个用户能够安全顺利的使用,首先应该包括域名服务、身份认证、目录服务、网络安全、以及公共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Web发布)等一些最基本的服务体系。

第三层是“应用支撑层”:信息化校园目的就是要将校园内的办公、教学、科研等实现数字化,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等,而“应用支撑层”就是将所有这些核心服务组织、规范起来。

第四层是“信息服务层”:建立起数字校园后,用户要利用校园网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比如要进行信息的查询、后勤服务等,这些活动均是建立在“信息服务层”上的,通过它可以给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第四层是“个性化门户”:它是数字校园的总入口,各类用户通过门户进入数字校园,可以获得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与服务[3]。

其中应用支撑层和信息服务层是数字化校园最核心的部分,是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包括能够将这些应用系统集成的基础系统。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平台、N个应用和一个门户”。一个平台,是用于解决信息服务多元化问题,解决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数据共享和一致性问题的公共平台与工具;N个应用,是指负责各个业务的采集、加工和使用的管理系统信息,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一个门户,将应用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

三、借助数字校园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逐步建立与不断完善,将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向任何对象传递任何信息,可以方便高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从而大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联系的方式。

而校園文化的发展如何借助利用数字化校园这一平台来进行积极地建设,应该在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时候充分考虑。

个人认为,在校园网上建设校园文化应该注重几点:一、政治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大力宣传,通过政治宣传,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广大教职员工及学员中的指导地位,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大力宣传以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学校成为生成官兵战斗力理念的地方。三、建设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理念,比如: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就形成了具有二炮特色的“砺剑文化”,并可以借助数字化校园进行大力宣传和扩充,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育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大学精神。

军队信息化建设是我军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军队院校作为我军培养各类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数字化校园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院校更应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朝阳.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国防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邹永松.数字化校园和高校信息化.文教资料.2006

职业院校数字化 第4篇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院网站是数字化校园的信息集中展示平台,也是校园内不同业务系统的服务集成平台。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网络信息门户,整合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需要,为师生提供各方面服务与信息资源,使用统一身份认证的学院信息系统。简单来说,它可以集成互联网和校园网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老师、学生以及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老师和学生只要拥有一个账号,就能访问到权限范围内允许使用的所有资源。

在成熟的网络环境下,我们需要丰富多样的应用系统,由他们来支撑这个网络平台,如: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以及相应的公共管理工具。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建设高性能计算系统、学生教务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网络教育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一系列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这些系统为学院师生提供了高效快捷的信息咨询服务,并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向外界展示高等职业学院的风采。同时,为保障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正常运行,还需要建立网络防病毒系统、网络防火墙等保障各个应用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系统。

1 数字化校园建设具体方案

1.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及需求分析

1.1.1 校园网应具备的功能应有:

(1)电子邮件服务功能。通过电子邮件传送信息,方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与其它外界的沟通。(2)文件传输FTP服务。我们需要利用FTP服务实现办公自动化文件上传下载等工作。(3)WWW浏览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建立自己的主页,利用外部网页向社会宣传学院,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各类咨询信息等;利用内部网页进行校内办公及学生信息管理,例如学生成绩查询、学院各部门信息、工作安排等。(4)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可以丰富学院教育资源库,达到资源共享,供师生检索书籍、查询期刊、利用资源更好的进行专业学习。(5)网上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或VOD视频点播实现实时或非实时方式的远程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借此平台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延伸课外知识。

1.1.2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具备的“硬件建设”我们要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需要对校园网数字化应用系统进行建设。

(1)教学及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系统。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采取购买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在现有教务管理平台基础上,引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学数据统一管理,动态管理,体现管理信息数字化的特点。建立完备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期中期未及平时成绩考核,出勤考核都采取自动化办公模式,并对学生的档案进行电子永久保存。(2)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可以积极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建设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做好准备,将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在网上公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功能,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提供技术保证。(3)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高等职业院校一般藏书都不是很多,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上要加强电子图书、文献资源库建设,全面升级图书馆现有硬件设备。并且将尽快完备电子阅览室的使用及管理;增加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增加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检索服务。(4)多媒体应用平台建设。高等职业院校需要购置高性能计算机,建立功能强大的文件服务器、音频服务器、视频服务器等。将来高等职业院校还要建立一个可以在外网能够浏览院校详实的信息资料介绍院校文化的网站。网站添加丰富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将电子图书馆融合进去,使资源能够达到共享。(5)公共实训平台数字化建设。现在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们对知识不能活学活用,不能很好的掌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实训课程来改善现状。但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怎么才能通过有限的资源来培养更多的学生呢,此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公共实训平台,通过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教学。这个原理是按照“认知实习→技能仿真→实践操作”的流程,规划建设符合校园体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实训设备设施和现代化信息手段构成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培养学生认知实习和模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应用水平。

1.2 构建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的必然趋势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大多数学校已经完成了在硬件和网络基础上的构建,并尝试开发了许多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软件和系统,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由于信息化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计算机应用的初级阶段,围绕一项项业务工作,开发或引进了一个个应用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从而出现了在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是完全孤立的,各种信息(如财务信息、各种教学与管理信息等)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这就要求高一层次思考我们如何基于统一数据平台,建成一个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他需要在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工程与积累了较大量的数字资源的基础上来构建,并能够促进校园各类数字化信息的共享。

2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点问题

2.1 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建设一整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系统支持。网上办公系统要实现互联,各系统数据要形成共享。对于新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来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数据一致和共享问题。

2.2 数据中心的建设

要建设一个为全校服务的数据中心,必须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和高度一致。目前一些院校数据中心尚在完善中,为实现数字图书馆,校园无限网覆盖,构建远程教育平台不懈的努力。

2.3 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中心。所谓统一身份认证,是指用户经门户登录校园信息系统,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角色,完成对用户的一次性身份认证,用户无须一次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便可以直接进入平台的服务和应用系统或登录门户平台外接的(集成的)各应用子系统,真正实现单一登录。主要是为能够集中进行身份认证,确保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从而保证用户正常使用数字平台系统。

2.4 校园一卡通

对于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必须满足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要求,一定要将一卡通的设计架构在校园网上,不仅具备消费功能,而且还要具备身份识别和校务管理功能。正确处理好一卡通与其他已有的信息系统的对接和系统数据共享。如:考勤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自助消费系统,机房计费和管理系统等。

2.5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全校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 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办公自动化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文件多、传阅步骤多、速度慢、公文发布繁琐、信息管理不便等比较突出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引进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为高等职业院校建立起一种开放的、高效的、网络化的办公新环境,以一套完善的支持群体协作、流程控制、信息查询及管理功能的信息系统,为学校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流提供基本信息的传递、处理渠道。

3.1 能提高办公事务工作的效率

减少文字起草、收发时间,公文电脑写作一般要比手工写作的速度提高5~10倍。能减少无效工作时间,如:电话占线或找人不在,查找、校读文件等,每天要占用大量工作时间,一旦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2 提高文书处理质量

做到文件处理标准化、规范化,可使文书处理大大减少出错率,还可大大提高编辑、排版、印刷质量与速度。

3.3 减少手工操作,减轻劳动强度

传统办公室中的纸张文件如果改用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储和传递后,办公室再也看不到堆积如山的印刷品了,搬用、订正、复制、归档、收发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文字处理机的使用把人们从繁重的抄抄写写的手工作业中解放了出来。

3.4 便于协调管理

电子通信系统为高等职业院校各部门之间及时协调各种关系提供了方便条件。

3.5 降低了办公费用

电子文件使纸张消耗大量下降而现代通讯及网上会议系统还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差旅费。

3.6 可以实现无纸张办公

因为一切文字资料均存放在磁盘里。利用电子邮件,人们可在终端上阅读有关文件资料。

3.7 实现办公自动化以及建立一个计算机应用环境

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快、好、省的办事能力及帮助学生树立办公自动化的观念。

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平台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引进融合,使内外网联通。外网是外界了解高等职业院校信息的一个平台,而内网是办公及资源共享的另一个平台。内外网的结合必将是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佳.浅谈如何实现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6).

[2]关南宝,刘建辉.高校网络办公系统的探讨[J].科技广场,2008.(03).

[3]张斌.建设数字化校园,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效率[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4]蔡海鹏,易建国,唐卫东.教育信息化与高职教育变革策略[J].教育信息化,2006,(15).

[5]万里鹏,陈雅,郑建明.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J].情报科学,2004,(02).

[6]叶开珍.基于校园网的教育资源网格的构建[J].科技资讯,2006,(16).

职业院校数字化 第5篇

摘要:数字化教学环境的介入,为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对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课堂主体而言,在教与学的效果上并未产生质的改变,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反而被信息化技术所“遮蔽”。影响当前数字化教学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平衡的因素,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功能和现况,从生态的视角提出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原则、路径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以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经历了十一个年头,大学英语课堂也从传统课堂拓展到了空中课堂和网络虚拟课堂,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堂教学以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并有望变革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可以说,数字化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学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课堂生态也随之发生改变。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一种研究趋势,但是运用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理论来研究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是建立在教育生态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实地考察,将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从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视角考察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现象,其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利用生态学的平衡原理有效构建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化环境。

一、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内涵

“课堂生态论”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提出。对课堂进行生态学的考察成为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李森,王牧华,张家军在《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一书中以“课堂生态”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课堂生态的内涵、结构、基本规律和理论框架等,并对课堂生态建设提出了实践策略。通过对课堂生态的全面考察,建构了课堂生态理论,丰富了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如何有利于课堂生态环境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引领。根据教育生态学中主体与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课堂生态指的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式的课堂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也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其课堂环境包括了硬环境(教学中所用的多媒体设备等)和软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适合口语交际的会话情景等)。

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介入下的数字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但没能改变英语教学现状,反而成为了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限制因子。数字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既强调数字化网络环境下教师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又强调学生在这种和谐环境下与教师之间的共生。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学主体与周围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内的各种要素之间的良好、互动的共生关系是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本质所在。

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功能失衡现象考察

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多媒体手段,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更多的便利。海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英语教学或学习的平台及软件的出现,都为学生开口说英语提供了优越的硬环境。然而,仍存在教与学的课堂生态功能失衡的现象。

(一)主体间关系失衡

英语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仍是“心向往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学英语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态势。教师以知识的实用性或知识点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这种外生型的学习动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则是消极地应付考试,通过课程考试,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与老师进行互动,其内生型学习需求的动力缺乏。尽管某些高职院校已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读得懂,听得懂,说得出,学得会”,可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仍然缺乏。课堂中设计的视频节选,课堂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课堂活动也只能激发少数人的学习兴趣,教学主体间的关系仍处于一种不和谐的局面。

(二)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失衡

在一项有关“你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的描述性访谈中,一位学生回答:

老师上课的时候能用英文和我们对话,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尽量用英语,然后气氛很活跃,不要采取一板一眼的做法。我侧重的主要是口语练习,觉得开口说英语很洋气。

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如另一位学生的描述:

类似于趣味学习,让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等活动来使我们逐渐的深入语境。让不会英语的人可以爱上英语,充满乐趣的英语课堂是我们所期待的。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际交际场景中,学生首先害怕说英语。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尽管有的教师在尽量用英语表达,可在遭遇学生用中文回答,或礼貌的回答“Sorry,I don’t know”时,教师们便失去了坚持的勇气,由“全英文教学――半英文半中文――大部分为中文”的教学方式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语境创设空间。

(三)课堂的空间生态位不协调

教室是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的布置与座位的编排是教室环境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室中的各种交往活动。[1]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坐在教师机前面,学生每人面对一台电脑,大部分的时间是由教师在操控主控台,或锁定学生电脑,或学生间在进行模拟情景会话,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受限。信息化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使得师生间的心灵沟通的空间缩小。课堂生态位的不协调不利于课堂教学软环境的创设。

三、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影响因子

教育生态学主要考察教育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关系。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教育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平衡――新的平衡的动态、发展的状态。导致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影响因子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也有来自主体的内在因素,但其限制因子主要来自于内部因素对外部环境的改变。

(一)数字化外部环境下的“花盆效应”

数字化环境提供了便利的资源,且为学生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了平台,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将来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英语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教师考什么,就学什么,对于英语能力的提高“漠不关心”。这种学生对于教师的过分依赖和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过度干预都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花盆效应”的体现。[2]学生在学习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对于数字化外部环境的依赖使学生一旦离开这种教学环境,没有教师的引导,便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的学习,更谈不上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自由交谈了。

(二)教师对课堂教学环境的适应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依靠教师对于语法知识的外部输入来影响学生对于英语的习得。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英语教学环境,学生的课外英语多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普遍对英语阅读、写作等应付技能比较重视,以致造成“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的普遍存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英语能力较好的同学极少,即使学生英语素养较好,在进入高职学校后,缺乏适当的学习,英语学习能力“退化”。教师在这种现状下,并没有深入挖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差的原因,只是在外部条件下通过多媒体影视等多种手段来改变上课的方式。目前,绝大部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采取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多媒体网络教学”,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模式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比较少见。但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将演变为系统的限制因子,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师生关系。[3]教师应适应数字化环境,从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到英语学习情景中来。否则,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会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限制因子。

(三)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适应

教学主体与环境相互依存、良性循环是生态课堂的根本特征。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关注人性、充满活力和以人为本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4]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堂旨在通过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的建构来帮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体验英语会话与交流的魅力,在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中感悟到教师教学的生命意义,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本身的意义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高职学生从高中阶段的课堂中进入大学的课堂,同样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基础教育的课堂,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以口语教学、情景交流为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成为毕业后胜任工作岗位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学生是否能尽快适应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也成为目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关键因子。师生之间良好积极的互动是一种共生互利的生态关系。[5]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为学生的积极表达提供和谐互动的生态课堂环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由被动接受教师提问,变成乐于开口说英语,从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四、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重构的实践策略

通过对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这一主体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探索来发现并解决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开放的课堂生态系统,优化课堂生态位

有效地维持教学生态环境的平衡,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简单、平衡、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学习,[6]能使学生克服外界要素对自身的影响,减少“害怕出错”等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欲望,在不断的自由表达中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现代化的设备不应该束缚学生的自由表达,而应该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教师也不要拘泥于教师的操控台,而应该加入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优良的课堂生态化,是开放式课堂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是课堂生态位的内在表现,多样化的数字化环境为其提供了空间的生态位,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各自提升。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除了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之外,英语文化及英语素养的习得也成为了日后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营养之一。因此,生态位的优化是开放的课堂生态系统的首要任务。

(二)建立生态化课堂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微观的课堂生态的考察,我们发现其非生态化、不平衡的现象,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能使这种非生态课堂现象局面地得到缓解。然而,要使这种状况根本改变,必须从宏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加以革新。生态化课堂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秉承“让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满堂灌”的课堂,关注了教师的“教”,可是再精彩的讲解也只是对语言知识的输入过程,学生“学会了什么”才是检测学生对于语言输出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更要关注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7]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能丰富“生本理念”的内涵,以和谐教学环境的创设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规避“花盆效应”,让学生在面对真实对话场景中能自由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学理念的改变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下不断适应与调整,保持课堂教学各生态因子之间的活跃状态,使物质的输入与能量的流动渠道畅通,产生课堂教学生态的“活水效应”。

(三)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是改变课堂失衡现象的“指挥棒”。若还是以传统的学业成绩来判断教师是否“教得好”,学生是否“学得好”,应试化的课堂现象成为一种必然。对于教师的教学考核不在于教师使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否科学,而是在于教师是否以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创设适合学生交际的情景环境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教会了什么”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是以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是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表达能力是否提高,学生“学会了什么”作为评价的标准。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知识的输入――转换――输出的周期是不同的,因此在对教学学习水平进行考核或评价时,可以采取水平分级认定――分级评估的方式来进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考核”效果,而不是只关注学生期末的“终结性考核”结果。

五、结

从教育生态学这一新的视角,结合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一线教师的教学体验,通过对数字化环境下如何建立和谐高效的外语课堂进行分析,旨在为我们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创新性地开展“教”与“学”。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它的和谐、健康发展离不开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生态因子和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数字化环境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信息的平台,但它不能作为阻碍师生建立互动、交流的限制因子。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探索当前形式下课堂生态失衡的因子,进一步开启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设和谐互动的课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3.[2] 魏娜.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J].长春

教育学院学报,2015,(3):89-90.[3][7] 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

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06,171.[4] 刘信波.论大学英语课堂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一个

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122-125.[5] 章超.试论高职英语英语课堂生态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5,(3):54-56.[6] 陈竞春.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

环境的优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81-82.收稿日期:2015-03-2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英语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数字化英语课件标准的研究与应用”(Xjk12yyb049)

高职院校数字化迎新系统设计与应用 第6篇

关键词 迎新系统;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51-02

1 系统概述

一直以来,迎新都以其业务并发量大、工作强度高、参与部门多等特点成为高职院校一项艰巨的任务。传统的迎新,往往由院办牵头,涉及组织招生办、学工处、教务处、后勤处、财务处、各分院等多个部门,各院系在摆摊设点,各新生在各摊点前面排长龙,重复填写各种表格,拎着大包小箱,到各管理和服务机关盖满若干个图章,最后身心疲惫地完成报到注册。高职院校在传统新生报到过程中出现如下一些问题。

1)传统迎新学生在报到之前由教务处进行班级划分并且学工处给学生完成分配宿舍工作,但是由于高职院报到率不很高(通常在90%左右),而且学生报到时调专业现象较严重,造成部分床位空余、床位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2)学生报到现场各系部按专业摆摊设点办理学生报到手续,由于现场人多拥挤,初来乍到的学生往往摸不清头绪而看到队伍就排,导致排错队、找不到队伍的现象频频发生。

3)存在假造身份报到的现象。传统迎新身份确认手段是学院通过将考试院给予的考生准考证照片与现场学生身份证上的照片比对,但是存在少数学生让考上的学生来报名以后自己冒名来上学的情况,或者提供造假身份信息报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加速推进,诸多高校陆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迎新也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迎新系统是一套以提高迎新现场服务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建立“以人为本,一站式服务”的系统。

2 系统设计

数字化迎新系统设计原则

1)简单实用。迎新系统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应该是通俗易懂、操作简单,操作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培训即可操作使用,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安全可靠。迎新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有一定的防攻击性和良好的应急与灾备机制,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3)良好的兼容性。迎新系统向上能够与高招录取系统、省厅教育主管部门相关系统兼容;向下能与校内教务系统、财务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等相关信息系统兼容,便于数据交换和信息系统整合。

迎新管理总体设计  迎新管理面向学校新生入学,管理新生报到过程;为各级管理人员搭建业务管理及协同平台,并积累新生数据,为后期应用提供数据来源。迎新管理总体包含三个方面。

1)迎新数据准备与配置:主要对新生名单、学生财务缴费情况进行导入与维护。

2)迎新业务办理:主要是根据办理流程对环节办理状态进行维护,包括财务缴费、宿舍分配、绿色通道等环节。

3)迎新统计:对迎新结果数据进行统计。

迎新业务办理过程设计  迎新业务办理是整个迎新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图1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迎新办理过程设计。

在学院设置集中的新生报到手续办理点,免去了传统方式中学生需要去院系和各个部门办理的麻烦。图2所示为现场办理点的各功能区域,之前未通过汇款方式交学费的学生可以在现场缴费区缴费,绿色通道区域负责办理助学贷款业务,报到办理点是新生报到的主要业务点,负责学生身份验证、宿舍分配以及学生校园一卡通的开设。

新生首先根据志愿者和指示牌的引导,之前通过汇款交学费的学生直接在报到办理点办理报到手续,工作人员会提示学生拿出身份证放在身份证读卡器上,迎新系统对学生的身份进行验证,主要包括该学生的录取情况和学费缴费情况,如果该学生未办理缴费手续或助学贷款业务,将不能通过验证办理报到手续。身份验证通过以后系统会给该学生自动分配宿舍与床位并立即打印出报到单,报到单分两联:一联给学生,包含学生姓名、院系与专业、宿舍、床位、辅导员及号码等信息;另一联给学生家长,包含该学生的辅导员及号码信息,方便家长日后与学生辅导员联系,掌握学生在校情况。报到单打印出来之后,工作人员现场在系统中给学生开设校园一卡通业务,待一卡通开卡完毕后,学生即可离开报到现场。此时学生的报到流程已经完毕,凭报到单去指定的宿舍即可,同时该学生也可以凭校园一卡通在学校生活消费。

3 系统应用与总结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使用该迎新数字化业务系统以来,共成功办理约13 000个学生的报到手续。系统使用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特点。

1)学生信息统一。由于迎新系统与财务、学工等数据库连接,杜绝了学生漏缴学费或未办理助学贷款业务而成功办理报到手续的情况。

2)杜绝了假身份的情况。由于采用读取身份证验证,而不是学生的纸质录取通知书,防止学生作假参与报到的情况。此外在新生报到随后采集新生本人照片,通过考试院提供的学生报名照片、身份证照片、报到之后采集的照片三张照片在系统中比对,防止身份造假现象。

3)一站式迎新业务办理既快速又便捷。在报到现场,部分系部与专业采用报到业务办理一站式服务,学生在缴清学费的前提下只要刷身份证,系统自动分配宿舍、打印报到单,工作人员应用系统开设一卡通业务,整个业务办理流程平均为22秒,有效防止排队积压现象。

4)宿舍有效合理分配。由于报到过程中系统根据各专业实际报到人数实时进行宿舍与床位分配,宿舍床位合理分配,有效防止预分配而床位空余的情况。

5)报到单的家长联让家长与辅导员沟通掌握学生在校情况,同时因为家长可以与辅导员电话确认,有效防止家长被社会骗取钱财的情况。

6)报到情况实时查询统计。数字化迎新系统实时统计总体、各系部与专业、各生源地的学生报到情况,方便学院领导即时掌握学生报到情况。新生工作结束以后,院领导也可以根据系统统计的最终报到结果调整学院未来的招生政策与人才培养计划。

数字化迎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不仅给新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报到环境和服务,也让参与新生报到的工作人员体验管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对于推动整个学院的信息化工作起到积极示范作用,是学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管理规范化的有效体现。

参考文献

[1]宋奎勇.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的探索[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1).

[2]赵欢,陈熙.数字化校园平台基础架构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63-64.

[3]方伟杰,陈伟,朱之平,等.浙江大学数字迎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管理 第7篇

1.1 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部门缺乏共享与合作意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管理的认知停留在完成本部门的档案管理任务上,缺乏与兄弟院校档案部门展开深入协同与共享合作的意识,影响高职院校之间的信息互交。同时,由于档案管理部门长期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产生较强的依赖性,由此导致其对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产生抵触情绪。

1.2 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高职院校针对具体的档案管理事务都需要独立制定档案管理办法和整理细则,造成高职院校档案的同类管理办法的重复制定。

1.3 系统不兼容

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不兼容,办公室与档案室在管理软件的衔接不到位,对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造成很大困扰。

1.4 Office 软件升级

Office软件升级后,由于高职院校科室电脑里安装的Office版本不统一会出现归档时由于版本不兼容造成电子文件打不开的问题。

1.5 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时保存的状态

这是指同时保存具有相同内容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时将文件在各个部门的办公化自动化网络中传递,这种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纸质文档保存的过程需要在文件办理完成以后进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更主要的问题是,电子文件的应用受到影响,信息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1.6 电子文件的不安全因素,影响了保存期限

电子文件具有操作方便、传递快捷、存储空间小等特点的同时会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如不能直接读取、信息与载体相分离,数据丢失、感染病毒、对软硬件设备条件依赖等。这些都给电子文件的安全存储和长期保存带来威胁。

2 高职院校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法策略

2.1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是要做好归档收集工作

电子文件的归档意识不强和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制度尚不完善造成了在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收集不到或丢失文件的现象。在完成收集工作时必须将以下问题解决:第一,要建立相应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制度;第二,对于电子文件内容、原始性、保存、识读有关的技术状况的鉴定工作应当充分重视,为了协调好利用与建库成本的关系,应当将不应归档的电子文件剔除在外,将重要文件打上归档标记;第三,对于归档前与归档后的著录工作也应当重视起来。最后,注意加密工作,特别是要防止泄露、篡改和破坏。

2.2 选择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档案管理软件是数字化管理的关键

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大量的电子文件产生以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软件平台。目前,档案管理比较混乱,很多软件的功能单一,跟不上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针对档案管理软件种类繁杂的实际,档案工作上水平,高职院校应选择以档案原文扫描为基础的媒体管理软件。

2.3 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专职档案队伍,增强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

人在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过程中是重要的,要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就必须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以及培养电子环境下工作意识。要充分了解电子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档案学理论、原则和经过改革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术上对档案数字化网络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撑。档案工作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保密意识,具备较强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档案部门应当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的工作,及时引进双重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第一,进行档案数字化培训和专业的定期考核。应当根据不同岗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以适应工作需求,在进行系统的数字化管理培训的过程中更新管理人员的技术知识和提高整体专业素质。第二,使人员配置机制更加灵活。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外引进优良人才,使管理人员实现良好的流动。第三,建设专职数字化管理队伍。作为现代化办公之上的一种知识密集型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既要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相应专业知识,还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能来保证使用者能够提供大量数据档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将传统的档案管理转型为数字化管理,在IT行业和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将成为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要注重加强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促进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

3 结 语

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当今信息社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建设需要循序渐进,只有清楚的认识了每一个环节,才能对高职院校档案信息数字化进行有效地规划和建设,为今后更高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齐樱峰.浅谈学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状况与策略[J].城市建设,2010(3).

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 由于国家和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 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 各类高等职业院校蓬勃发展。而在高职院校中, 档案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 如何改变当前高职院校相对滞后的档案管理工作, 建立高效的电子化档案就显得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

古人云:“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对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 而档案是历史的“缩影”, 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对应关系。人类保留了档案, 一定程度上也就再现了历史。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 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用。同时, 档案作为一种历史记录, 还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 它不仅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深度, 而且也反映了实践活动的广度, 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二、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现状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人们已经改变传统查找资料的方式, 通过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查找任何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当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用旧有地档案手工、分散管理的方法,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电子化的来临, 该现状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

(一) 高职院校档案的基本分类

当前, 高职院校保存的档案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即文书档案、人事档案、教学科研档案、财会档案和基建档案。

(二)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 档案管理设施落后。

当前, 各高职院校为满足自身办学需要, 不断加大对教学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而档案馆、档案室则往往投入不足, 硬件设施的配备相对薄弱, 导致目前各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学校发展与内部档案管理不平衡的状况。

2. 缺乏有效管理。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对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 直接导致其档案工作制度不完善, 管理不健全, 材料保存不完整且没有有效的形成档案材料的整合管理及信息共享。

3. 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在档案管理电子化建设中, 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各种管理方法和技术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同时, 档案电子化建设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 而且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而目前, 高校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 管理内部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精通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不适应高职院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档案数字化

所谓档案数字化, 就是将档案馆纸质或机读形式为主要对象的材料, 用电脑对其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 使之转化成为电子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优势主要是:首先, 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电脑的潜能, 提高利用率;其次, 可使信息成果多份拷贝, 拓宽了服务范围;最后, 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

四、如何建设高职院校电子化档案

(一) 建立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切实可行地建立起一套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从而有效地保障电子化档案建设安全、有序地开展。统一规范电子档案的制作、收集和归档的方法、程序、时效等内容, 定期整理、分类归档、妥善保管、专人负责, 避免因机构改革、个人工作岗位调整、所用计算机更迭、工作移交过程中的疏漏等原因引起的电子档案历史资料的遗失, 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二) 及时更新维护硬件设备

由于计算机不断地升级、更新换代, 因此, 电子档案也要不断地更新换代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不被“淘汰”。同时, 还必须对其所依赖的技术及数据结构等加以保存, 或采用其他方法和技术加以转换, 防止新技术不能处理旧问题情况的发生。

(三) 完善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对应管理

鉴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的过渡阶段, 档案电子化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难以克服的各种问题, 所以在目前电子文件完全取代纸质文件并不现实。解决的方法只能是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共存, 实现二者的同步归档。

(四) 注重档案人员的素质培养, 提高管理水平

有关部门应加大档案人员的培训力度, 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使其学习电子文件管理知识, 提高电子文件管理意识, 尽快做好传统档案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型的工作, 努力提高电子文件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 是集教学、科研、基建、党政管理等众多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档案体系。它不仅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学校发展的过程, 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它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 是衡量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 是推进和发展学校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巩善鑫.高校档案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09, (7) .

[2]陈玉英.论高校文书档案电子化问题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9, 7.

[3]颜川梅.浅谈英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山西档案, 2008. (3) .

[4]王红梅.浅谈目标管理在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 2006 (1) .

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开发模式探究 第9篇

数字化资源的大量产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引起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反思。众所周知, 我国的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将传统馆藏、本校教科研成果数字化;购买数字化产品;采集、整理和存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主要有引进与自建两种。引进一般以读者需求为主导, 自建一般以本校本馆特色为核心。无论以何种模式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没有统一系统平台, 数字化资源优势难于充分发挥;数据库各自独立, 服务效果不理想;资源建设重复, 没有实现现有资源的充分共享;数字化资源如何达到持续性的发展等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寻求一种更加完善的开发与建设模式, 才能有效促使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科学地、有效地、持续性的发展。

自行开发模式的利与弊

自行开发模式通常由图书馆人员针对需求进行调研, 再根据调研结果开发信息系统服务平台, 建设具有本校本馆特色的资源库。其中, 有将特藏资源数字化的, 如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有根据某个专题进行信息整合的, 如中国农业大学数字图书馆的植物保护信息服务平台;有将“特藏资源建设+整合服务”的, 如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图书馆。

采用自行开发模式的好处在于, 可以有效利用学校资源, 特别是本校教科研的优势与成果, 创出特色;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与声望, 引起学校各方对图书馆的重视, 加强图书馆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合作。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图书馆自身队伍的成长, 提高图书馆人的整体业务素质。

自行开发模式比较适合有专业特色、技术力量较强的院校。对技术力量较薄弱的院校来说, 由于人员素质、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 采用这种建设模式的成功率不是很高。特别是随着学校管理需求的提高, 以及新的管理软件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出, 此种开发模式的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投资巨大, 维护困难, 数字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由于自行开发建设数字化资源库涉及许多网络基础设施与网络服务设施, 网络支撑平台和信息服务系统等, 资源建设及研发投入较大。在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 资源数字化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必须不断地运用新资源、新技术才能保持资源库的生命力和鲜活度。这就需要图书馆长期不断地投入与维护, 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无法做到。所以, 数字化资源建设极易因资金投入、人员流动等问题而停滞, 甚至瘫痪。如:中国农业大学数字图书馆的植物保护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无法对外使用,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因主要技术人员的离去则无法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些事例足以说明完全依靠图书馆自身技术力量是很难保证自建数字化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2) 自建的数字化资源库各自独立, 建设重复, 不可共享, 且服务效果不理想。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是根据自己的特色建设各自的资源库, 且相互之间沟通不足, 合作不够, 再加上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 统一平台可供检索、利用, 重复建设的发生在所难免。而且, 由于学校认为是自己化大钱、费大力搞的资源库, 往往不太愿意将其公开, 让他人分享。再者, 大多数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以课题形式操作的, 课题一旦结束, 其后的资源库维护与服务则无从谈起。重建设、淡维护、轻服务的现状仍然存在。这些都造成了服务效果不理想、资源库无法进一步发展的后果。

(3) 软件系统平台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功能薄弱, 数字化资源库的优势难于充分发挥。

由于没有统一平台, 读者必须下载繁杂的应用软件, 学会各个资源库的使用方法, 才能很好地利用数字化资源。这种繁杂的运用方式会冲淡读者利用数字化资源库的兴趣, 无法达到最为理想的服务效果。

数据库商模式的利与弊

这种模式是由数据库商提供相关专题数据库。该数据库商拥有稳定的技术队伍和相关的业务人员, 由其负责数字化数据库的所有建设, 其中包括基础硬件和软件平台、数字化资源采集、发布、维护, 等等。例如, 超星数字图书、CNKI中国知网等都属于数据库商模式。商业数据库模式具有两大特点:

(1) 技术先进有保障, 可持续发展有可能。

由于数据库商是依靠市场生存的, 所以其建设的数据库会不断更新, 并不断地加大投入, 维护好现有系统, 追踪最新的软件与硬件技术, 使其建设的数据库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因此, 其数据库的建设质量十分可靠, 升级有保证。

(2) 省心、省力、省经费。

由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数据库商提供的数据库已可实现包库使用, 图书馆只需缴年使用经费即可通过互联网利用该数据库, 极大地节省了图书馆在硬件存储上的投入, 同时, 也可减少图书馆存储方面的管理维护人员。由于专业数据库商可以结合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及数据库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不断推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系列培训计划, 可针对广大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进行相应培训, 教会学校各届层人士使用数据库, 因此对于规模不大、人员较少的小馆来说, 数据库商模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 但这种模式不可能成为所有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模式。

这种模式还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 商业数据库的不可靠性。商场如战场, 数据库商同样存在倒闭风险。因此, 图书馆利用商业数据库就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数据库商的资金链出现问题, 或者数据库商经营不善撤离市场, 图书馆完全依存的的商业数据库资源就会化为乌有, 多年支付的使用费就会打水漂。

(2) 数据库不兼容, 无法做到一站式检索, 读者查找资料不方便。出于商业竞争考虑, 各数据商对自己开发的东西进行加密处理, 造成了各自之间的不兼容。当需要查找资料时, 读者必须进入相应的商业数据库, 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还必须打开各式各样的浏览器后才能阅读不同数据库商开发的数据库, 从而对读者阅读形成了障碍。

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 应寻求一种能揉合前二者优势, 克服重复建设弊端, 解决统一平台, 实现可持续发展, 达到理想服务效果的全新模式。

“半公半商”的合作模式

以江苏“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与推广为例。1997年9月26日, 根据原江苏省教委下发苏教高 (1997) 50号文, 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JALIS) 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JALIS建设正式启动。江苏汇文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它由江苏省教育厅控股,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参股, 依托JALIS以及公司的人才综合优势, 开发JALIS一期项目的子项目汇文系统, 在江苏省内广泛应用, 并不断辐射省外。汇文系统节省了各高校自己研发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资金, 统一了图书借阅平台, 扫平了馆际互借阻碍, 使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普遍受益。同时, 在使用汇文系统的过程中, 各高校馆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 促使汇文公司进一步推进技术、改进服务、完善系统。互动实现了多赢, 开创了软件开发与推广的最佳模式。

虽然汇文系统的“半公半商”模式是基于应用软件的一种模式, 但其“计划与市场”双管齐下的管理方式, 能有效解决上述自建模式与引进模式存在的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可通过“半公半商”的模式开发与管理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开发“半公半商”模式可由国家部门或组织与企业、高职院校三方紧密合作而成。国家部门控股, 通过控股指导整个数字化资源建设, 保证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负责对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管理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提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资源建设商参股, 提供技术力量, 承担主要的研发、待开发或引进技术的研究, 根据国家部门的总体方案完成资源库建设的分析、设计和实施。高职院校参与资源库的建设, 通过项目形式提供资源;根据发展需求不断向资源建设商提出应用需求, 完善方案;协同资源建设商不断丰富资源;最终达到资源共建、合作共享、便于利用、效果卓越的最佳状态。

这样的合作模式能较好地结合自建与引进二者的优势, 实现双方的取长补短。该合作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数字化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得到可靠保证。

国家投资可确保资源库的建设资金的可持续性, 数据建设商参股可确保技术、硬资源的可持续性, 高职院校参与可确保证软资源的可持续性。

(2) 统一建设避免重复, 节省人力与物力。

由国家牵头建设, 可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检索, 避免建设内容重复。各高职院校通过包库形式利用数字资源可极大地节省各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 从而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发生, 真正做到科学、有效地持续发展。

(3) 计划与市场双结合, 能充分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双优势。

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 能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建设, 可保证目标按预期计划实现与发展。而市场能克服由指令性计划产生的缺点, 引入的市场竞争机制能不断地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 并通过动力刺激和竞争淘汰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

(4) 发挥高职院校优势, 协助企业成长, 促进校企合作。

开发数字化资源需要数据库商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而“半公半商”模式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 促进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同时还能协助企业成长, 使企业由小变大, 由大变强。此外, 这种模式还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 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 第10篇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题之一[1], “数字化校园”则是以校园网为背景的集教学、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2], 是在传统校园网的基础上,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将现实校园网的各项资源, 包括环境、应用等进行的数字化整合, 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提升传统校园网的效率, 扩展传统校园网的功能,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2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空间不受限制、资源整合容易实现;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可以使很多以前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由电脑自动完成, 并且能够实现教学行为人性化、繁杂任务简单化、简单问题制度化;虚拟化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建立一系列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包括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随着校园建设的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教学支撑服务体系和教学手段逐渐实现数字化, 这将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可靠的保障。

3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科研环境、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信息化的生活环境, 最终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与其相适应, 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

3.1 教学管理的建设

学校的核心是教学运行。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依托, 通过建立一卡通系统, 为学校里的每个人建立一个自己的数字身份, 并以此身分为基础, 建立各类的应用, 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网络学习平台等的建设, 将数字化管理逐渐融入到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

3.2 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的建设, 逐渐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 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根据教学或相关环境的需要, 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中心、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 并对资源加强管理, 建立目录服务。为学院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 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3.3 人力资源的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只有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水平高、技术较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 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 才能使数字化学校的建设顺利进行。

4 数字化校园的实现

数字化校园建设还要满足未来学院信息化管理、教师终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的要求, 在建设过程中, 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4.1 以应用为基础设计数字化校园

以应用为基础, 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进行数字化校园设计与改进时, 应用是第一位的, 要搞好应用就必须重视基础性的底层工作, 一方面要进行用户的需求引导和需求培养, 使得建设的系统满足用户需求, 用户乐于使用;另一方面, 要在有关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 建立面向全校的基础数据库、资源库等, 形成高度共享、可靠维护、及时更新、能提供决策依据的数据仓库群网络。因此, 以应用为需求牵引, 根据应用所需要的内容、技术, 来设计相关的应用和网络基础设施, 做到物尽其用, 用尽其能, 不盲目投资。

4.2 加强基础建设, 构建良好环境

4.2.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将校园网设计为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 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 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4.2.2 数据化校园基础平台建设。

包括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共享资源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的建设, 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

4.2.3 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

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 建立专门的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 引进信息化人才。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 对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加强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4.3 规避风险, 分步实施

为了规避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风险, 学院在建设中应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当然分步实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确保各种数据和软件接口之间的标准统一性。

数字化校园在建设过程中, 硬件平台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基础, 应用平台建设是在硬件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应用的需求, 数字化校园也不能推动, 数字化校园的作用和巨大的投资效益也不能够体现。因此, 推动各种应用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 使数字化校园成为各种校园应用的基础、手段和内容, 并使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深入实际, 数字化校园的效益才能充分发挥。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好坏并不在于价格的高低以及技术的先进性, 而在于系统是否真正适用, 是否能满足用户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当理解为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模式, 这种模式会随着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再造, 其软硬件平台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学院建设数字校园, 关键要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的校园文化, 使师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工作、学习效率, 方便师生生活, 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这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正目的与初衷。

参考文献

[1]陈厚峰.给数字化校园正名.计算机教育, 2004, 6:44-45.

职业院校数字化 第11篇

摘 要:所谓人文管理,是强调被管理对象主体性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它是从人的需要和发展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式。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40-02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在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人文管理,以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水平。

1 数字化服务人文管理的内涵

人文管理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管理应用于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中,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需求,把这些不同的需求进行有序和谐地整合,为人设计信息产品,对人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对图书馆内部要关心员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早在1931年,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就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书是为了用的;第二,每个读者有其书;第三,每本书有其读者;第四,节省读者的时间;第五,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这五条定律,确立了图书馆以供读者利用为根本的服务宗旨。“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节省读者的时间”,确立了图书馆服务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基本思想;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概括了图书馆的发展观,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需求也在变化,因而图书馆服务也需要不断变化和发展。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为人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图书馆人应具有的一个核心理念。

2 数字化服务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购买的数字资源都是现成的数据库,可以说是种类繁多,除了少数院校有学位论文数据库、各种目录数据库、学科导航库等自建的数据库外,很少有根据本校学科设置和建设重点自建的数据库,高职院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各高校馆根据本校的学科体系提供资源服务,但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科结构单一,又缺乏和教师、学生的沟通,没有对读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所以必然会出现服务针对性不强、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并非是用户需要的情况。

2.2 数字化服务缺乏宣传和对读者的培训

数字化服务过程中不仅要及时了解用户需求, 满足用户需求,而且应该向用户进行宣传。但目前影响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是因为对数字化服务的宣传介绍和推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有些读者对图书馆拥有的各类电子文献资源及其利用手段不了解,这样严重地制约着读者信息需求的实现,笔者对本院学生用这样一些题目进行了问卷调查:您知道学院图书馆有哪些数字资源?结果回答正确的只占15.2%,回答不知道的占48.2%;您是否向图书馆的咨询台咨询过问题?其中回答多次咨询过的为3.2%,咨询过一两次为10.7%,知道有这项服务但没有咨询过为22.6%,不知道图书馆有这项服务为72.1%。您是否会使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结果回答会使用的只占42.5%。可见,从问卷调查来看,说明我们对于宣传数字化服务和读者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2.3 图书馆人员因素限制了数字化服务的开展

目前,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还相当匮乏,据初步调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的“二多”和“三少”现象较为突出,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学专业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外语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有些经过调查和论证确有必要开展的服务方式,如:虚拟咨询服务,有的图书馆因为没有能承担这项工作的高水平咨询员而无法开展这项服务。有些馆购买了数字化资源和设备,因为缺乏技术人员维护和开发而限制了数字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是人文管理的失误,决策者只注重数字化资源和设备的建设,而忽视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未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所致。

3数字化服务人文管理优化策略

3.1 处处为读者着想,给予读者人文关怀

给予读者人文关怀,图书馆应当在管理方式、规章制度、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语言、环境氛围等方面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对待读者要一视同仁,体现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不要人为地设读者等级,设置受服务的权限。理解读者、关心读者、爱护读者,处处为读者着想,对读者坦诚相待。图书馆在提供数字化服务时要实施人性化管理,系统的设计编程要人性化,如使用统一、友好的用户界面和咨询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图书馆的文献联机目录和索引,使读者能便捷、快速查询资料;又如在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中设置查寻读者遗忘密码信息的功能;针对个别读者在电子阅览室上网玩游戏、看不健康的网站、大声喧哗等现象,在不伤害读者自尊心的前提下,设置利用短信提醒或警告等功能;在本馆网页设置滚动话框,发布通知、新书通报、温馨提示……,或者链接部分免费的视听课程数据库,及时发布信息并辅助教学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些举措。

3.2 加强数字化服务宣传,重视用户培训

随着各类电子文献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部分读者缺乏信息查询知识和技能,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有些读者对图书馆拥有的各类电子文献资源及其利用手段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因此,严重地制约着读者信息需求的实现,图书馆员作为专业人士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地向读者宣传本馆的可利用资源,为读者介绍和培训情报检索知识,耐心地为读者演示各种数据库的使用,帮助读者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了解网络基础知识、特色数据库和数据库的概念、网上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掌握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途径、获得方式、如何利用等等。可采取专题讲座、定期培训、网上互动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特别对阅读能力较差的读者,更应主动提供热情服务。

3.3 注重与用户的勾通,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资源管理者通过对用户个性、兴趣、心理和使用习惯的分析后,主动地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图书馆要利用交流及反馈以确定、预测用户的显性与隐性的信息需求,通过用户利用率调查和用户的满意度评价等方法,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如:针对教学的个性化服务、针对科研的个性化服务、针对学科带头人的个性化服务,针对心理健康个性化服务、针对就业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等。作为资源管理者, 我们应该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通过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

3.4 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给予馆员人文关怀

人才始终是做好数字化服务的基础,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以人为本”是建设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给予馆员人文关怀,图书馆在自我管理当中要切实了解馆员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满足愿望的程度。尊重他们的劳动,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复劳动。相信他们的人品、人格, 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力,为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制定规章制度要人性化,做到奖惩分明,体现人本管理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馆员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经常派人参加行业组织举办的业务培训班,组织人员参观学习先进的图书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强化馆员终生学习的理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强化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尽早地掌握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对信息知识的搜集、整序、保存、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跟上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荣.论图书馆发展主体方向[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 毛秀梅,王杰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中的人文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09,(3).

[3] 杨忻.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6).

[4] 翁淳光.现代图书馆的人文管理[J].情报资料工作,2004,(1).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第12篇

1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问题

1.1 院校间发展不均衡

1.1.1 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网带宽参差不齐

由于各高职院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力度不一样,所以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对硬件投入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校园网带宽是数字化校园基础硬件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决定校园网上能够承载的数据量和传输的速度,是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传送通畅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湖北省二十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校园网“接入总带宽”最小的为20M,最大的达1000M以上,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网络带宽差别很大。

1.1.2 高职院校的生均拥有计算机数差别大

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学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终端来访问数字化教学资源,因此生均拥有计算机数是数字化教学资源顺利访问的前提。高职院校用于教学资源的计算机数量不相同,再加上有些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规模发展过快,导致生均使用计算机的数量差别很大。

1.1.3 高职院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不同

在对湖北省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调查中发现,有些高职院校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数字图书馆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而有些高职院校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较少。

2 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关联的程度低

2.1 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一般是通过各种软件平台实施的,然而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学软件是直接到软件公司进行购买,这些软件需要一定的再开发才能应用到实际教学。购买软件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情况不一样性,造成软件平台与教学环节分离的现象。在引进数字化校园平台时要充分考虑学校实际的校情,和软件开发公司进行沟通,做好需求分析,这样的软件平台才能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中。

2.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形式单一

教师在进行数字化教学时,主要教学资源是多媒体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呈现不同的形式,结合实际的专业教学需要,可以是电子教案、课件、课例库、网络课程、素材、题库、视频库、参考资料、虚拟软件等,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文本、图形、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数字化的多特性,多感官刺激学习者,提高教学效果。

2.3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分散。高职院校的理数字化教学资源涉及的主要部门有教务处、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各个院部,每个部门管理的侧重点不一样。分散的管理方式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带来困难。

2.4 数字化教学资源缺少专业的评估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高水平的开发团队,需要专门的评价管理组织。

2.5 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能实现高度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是一个公共平台,应面对全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许多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建立共享措施。

3 高职院校的教师缺少信息技术相关培训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要用到许多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综合利用多媒体、网络、幻灯机、投影、录音、录像等设备开展教学,利用软件设计和开发教学资源。然而,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情况并不理想。

4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

4.1 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共享度

4.1.1 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各高职院校成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建设方案,组织学校内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采集、加工、整合、存储和发布工作,协调学校内部各部门、院部间的数据共享工作,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考核、培训等。

4.1.2 制定数字化技术规范和标准

技术规范和标准是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前提。教师在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时,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资源分类规则和规定的文件格式,这样才能实现不同平台间数据交换。

4.1.3 引入先进技术手段

可以借助跨库检索系统将各种数字化文献信息无缝结合在一起,是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关键。利用云技术提高资源共享程度。

4.1.4 建设多层级的教学资源库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核心,分层建设有利于整合和管理以及拓展。

5 开辟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多途径

5.1 提升高职院校自主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高职院校利用校园数字化平台,将自己教案、课件、练习题、案例、项目、指导书、教学过程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网络资源,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针对性更强。

5.2 加大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团队的合作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任务重、困难大的工作,只有集中各优秀建设团队的力量,才能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好。可以经常安排数字化资源建设团队成员到其他高职院校学习好的建设经验,少走弯路。

5.3 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必由之路。学校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企业是资源管理和商业运作的主体,两者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使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提高教学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教学资源的活力。

5.4 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多媒体的特性,这正是传统教学资源不能比拟的,可以更好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然而在实际的资源建设中,大部分都是开发文本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媒体类型非常单一,失去了多媒体本身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专业的特点,开发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类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多感官刺激学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同时增加一些互动操作类教学资源,培养学习者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6 以制促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也是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建立激励机制,有利于最大发挥老师的积极性。

6.1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常态机制

信息技术水平是影响教师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处理方法,在碰到技术难题时就束手无策,打击了教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小组在对教师信息化处理能力调研的基础上,分批次、分层级组织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其常态化,提高教师信息化处理能力。同时要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建立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理念。

6.2 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激励机制

通过学校、省市、国家组织的信息技术大赛,给予表现优秀的教师物质奖励,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职称评定、工作绩效、评优、岗位晋级等挂钩,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库按照建设和利用情况进行经费资助,对一些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申报、评审、立项,提供立项经费。

7 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备易于无损复制等特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任意批量复制和盗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参照出版物的版权保护机制,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教师在引用公共数字化教学资源时,要尊别人知识产权,引用的内容要标明出处,对未公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必须经作者本人同意。

7.1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效应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不能通过教师或学校单方面完成,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学生信息技术大赛、教学过程的互动、无线终端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态生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途径。

7.2 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充分挖掘高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强调操作技术的短期职业培训,也不同于强调理论研究的本科教育,它的特色在于工学结合。

7.3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根据课程的职业特点,围绕实际工作任务流程进行开发。学生进入教学资源的学习,就如同在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操作。

7.4 开发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通过企业行业参与,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一些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7.5 保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动态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负责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监控和考核,对利用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管理和监督机制,保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前沿性,及时更新数字化教学资源。

8 总结

上一篇:英语写作用词的准确性下一篇:发展问题与设计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