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特点范文

2024-05-04

地理特点范文(精选12篇)

地理特点 第1篇

一、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地理学可以说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地理的基础教育阶段, 很多国家都十分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价值,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国的地理教学新课标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 地理课堂教学在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注意透过对祖国辽阔的疆域、美丽的山川河流、丰富的资源与物产、浓烈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讲解, 充分挖掘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使其树立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等。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中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联与依赖等方面的剖析,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探寻教材内容的规律性, 锻炼学生的思维技能

大家知道,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揭示的正是地理事物及现象间的规律性内容。为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特别是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也是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中最基本的规律。它贯穿于整个教材。教师在教学中需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并加以总结, 这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的精髓内容,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思维总结能力。

首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特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理教材内容中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知识。它散见于教材的各个方面, 主要表现为各章节间一些宏观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彼此影响。例如,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生物、经济生产甚至文化、生活方式、民族性格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其中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整体性原理与学生一起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从而初步评价某方案或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其次,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它事实上是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另类表现。需要指出的是, 教材中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地理景观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 (2) 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地理景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 (3) 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地理景观的垂直地域分布。若这些分布“规律”被打破, 就产生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分布的“非地带性”特征。这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普遍存在。它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差异、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 处于同一纬度、北温带的天津和乌鲁木齐, 两地的气温和降水根据地带性规律应相似, 但因两者的海陆位置不同而打破“地带性”产生差异。乌鲁木齐地处内陆, 天津则临海, 两地的年降水量显著不同, 天津要比乌鲁木齐多。

三、利用地理教材的直观性,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本身就具有直观性, 这是由地理的学科内容决定的。同时, 由于教材的适应对象是初中生, 受其认知水平的限制, 教材内容的编排一般是文字、图表、漫画与照片相结合, 叙述直观形象, 通俗易懂。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善用这些图表、漫画和照片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巧用这些东西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 培养其读图、识图技能和初步学会绘图的方法和能力。

另外, 教材中每章内容依次分为“正文”、“阅读”和“活动”三个栏目。在不少教师心目中, 只有“正文”部分是教学的“硬任务”, 而“阅读”和“活动”部分则是“软任务”, 往往忽视其地位和作用。事实上, 若教师能转变观念, 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就能更好地发挥 “活动”和“阅读”的使用价值。例如, 湘教版七年级 (上) 第四章的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课文“活动”1———“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的温度差异”。教材要求学生将装有等量沙土的盒子, 面向太阳, 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情况下测定其沙土的温度变化。由此让学生通过这一实验得出:太阳直射的地方辐射强, 温度高;太阳斜射的地方辐射弱, 温度低。再通过“活动”2———读图4-20“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示意图”, 可进一步得出 “正文”的结论:“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所致。”

摘要:为培育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积极探求教材内在的特点或规律, 显得尤为必要。从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规律性和直观性三个方面的特征探析教材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把握学科特点 优化地理学习 第2篇

叶县高中地理组:陈晓娜

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时常感到比较困难,特别是01年开始我省使用了新教材,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了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以及从教学的角度寻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

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高中文科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的学习地理困难个人认为可以从一下3个方面找原因:

1. 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并非许多学生所认为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产,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正是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搬用初中社会课的学习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今年使用的新教材,地理学科的特点更趋明显,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更加难以适应,难怪学生经常说:地理书很好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作业最难做,甚至有时无从入手。

2. 存在不良学习心理,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地理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缺陷的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大部分同学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2)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

(3)思维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平时未必会答错,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4)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3. 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二、学习方法探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本文中我提出地理课演绎式导读的方法————

地理课演绎式导读,是一种以阅读理解为基本形式,旨在指导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随着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过渡,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日益成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地理课演绎式导读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吸收了整体、有序、反馈等现代教学原理,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结构和地理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在导读中注意到几个方面:

1.让学生随心所欲,零散杂乱地阅读,许多学生不得要领,往往要在逐字逐句读完课文后才懂得意思。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达到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 把握新教材,注入新思路

(1)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新教材的推行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弘扬,使未来人才的规格多种多样,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其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产生对地理探索的浓厚兴趣。

(2)推广学法指导。高中阶段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研究及实践,能够运用一些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学生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

(3)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3.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一下三类。

(1)理解性难点及其化解

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教学中多运用图示解答、演示实验、联系生活、形象记忆等方法。

(2)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知识积累,教学中可采用:加强横向联系、赋予记忆材料以一定的意义、编歌诀、构建知识结构等方法。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从属关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3)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

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们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作为综合性学科的地理,对高中生来说学起来是有难度,但也有规律可循,把握学科特点优化地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新课标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绩,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你给我写个评语吧

nana 23:46:43 学生就写

2(9)班

高考地理命题特点与趋势 第3篇

1科学化

科学的价值在于揭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科学不但要定性地阐述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要定量地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近些年来,高考地理命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和高考改革的最新要求,在试题形式、试题内容、试题容量、试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试题难易程度等方面都越来越科学化。

2综合化

近些年来,高考地理命题也越来越综合化,具体表现在试题内容设置上将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相融合、将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知识相融合、将初中地理知识和高中地理知识相融合,甚至将其他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知识相融合。

3以能力立意为主

能力立意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核心。近些年来,高考地理命题越来越重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已由原来的以知识立意为主转为以能力立意为主。高考地理命题突出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识记能力。总之,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有识记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描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解释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分布的原因、比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等。

4多元化

这里所说的多元化是指试卷类型的多样化。由于各省市区的教育质量不相同,高考地理试卷没有采取统一的形式,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就分为三种试卷。另外,还有部分省市区采取自主命题的形式,如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等都采用自主命题的形式。

5以主干知识为命题重点

高中地理中主干知识主要有地图与地球、气候、水循环、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的变化、城市和城市化、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交通运输布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灾害、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等。高考地理命题一向以主干知识为命题重点,不出偏題和怪题。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1~3题考查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第4~6题考查城市与城市规划、第7~9题考查堆积地貌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第10~11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36题考查工农业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第37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42题考查区域旅游发展条件(旅游地理)、第43题考查泥石流(自然灾害)、第44题考查修建高位虾池养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

6突出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作为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是同学们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地图与地理学是分不开的,它既是构成地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地理文字内容最好的补充和说明。地图能准确再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图还可以将零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条理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说无图不成题,几乎每道题都有地图,因此掌握图表分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地理学习或者复习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读图的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7以热点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地理学科与时代联系比较紧密。高考地理命题经常以社会中发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点和焦点事件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区域上发生的。一定的空间区域里总有其特殊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所以,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或者复习过程中,如果看到某一重大新闻,首先就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关注这件重大新闻在哪个地方发生的。然后,要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地理事象特征和人文地理事象特征。

地理学科的“综合题”命题特点 第4篇

1.地理要素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在于某一要素力求与整体的环境相一致, 在景观上植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某一植被分布在某一地区, 可以认为该植被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所以可以从分析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去推测该种植被的生长习性;反之也可以从植被的生长习性去推测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从现在地理环境去推断古代地理环境的考查。通过分析某一地区现行存在的地理事物去推断古地理环境, 这类试题在命题中也经常出现。地理环境的存在, 时间上是具有连续性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理环境跟古地理环境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3.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影响过程的考查。从某一要素的变化去推测其他要素的相关变化也是试题命制的一个着手点。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 心和大陆西岸, 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 因此, 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 地表径流少或全无, 物理风化强烈, 风成作用盛行, 形成大片沙漠、砾漠, 植被稀疏, 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稀少。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 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高中的地理气候特点及成因问答 第5篇

原因:主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别显著所致。

表现:东亚: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雨热同期;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有明显的干湿季。

2.为什么亚洲有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其他洲没有?

仅亚洲有热带季风气候的原因:南亚地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吹东北季风,夏季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季风,风从印度洋吹往南亚地区,带来降水。而其他大洲的该纬度地区,均处于信风带的上风向地区,海陆面积较小,故不能形成热带季风。

仅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的原因:亚洲处于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能延伸到较高纬度,而其它大洲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较小。故只有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

3.世界各地的季风气候风向如何变化?

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南半球的季风气候:夏季吹偏北风,冬季吹偏南风。

4.塔尔沙漠的成因?

塔尔沙漠的形成与夏季风有关:

(1)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

(2)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

5.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原因?

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影响,以及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西侧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东侧为红海,但因水体较小,因此气候较干燥,降水稀少。

6.撒哈拉沙漠的成因?

(1)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

(2)地中海受相对气压影响,冬季为相对低压,气压在此辐合,热带大陆性气团影响地中海,夏季地中海为相对高压,下沉气流强盛,使地中海沿岸气流下沉,加深撒哈拉沙漠气候的干燥。

(3)红海为狭窄水体,东北为阿拉伯沙漠区,东北信风吹来干燥气流,处于副热带海区,高温高盐,大气稳定。

(4)南部的副高可达18oN。

7.纳米布沙漠的成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干燥;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

8.阿塔卡马沙漠的成因和向北延伸到赤道的原因?

因寒流经过沿岸,使近地面成为冷源,因此在近海面出现了大气逆温现象,导致大气不能够不断地上升,形成热带沿海多雾性荒漠区。

9.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成因?

本区域身居内陆,既受不到大陆东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的影响,又无法受到大陆西岸三圈环流中西风的影响,故降水稀少,形成了温带内陆荒漠区。

10.纳米布沙漠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1)受南非高原地形的阻挡,干热气流不可以影响到东海岸。

(2)东岸地区沿岸有暖流经过,带来充沛的水汽。

11.红海两岸成为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

两岸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控制,蒸发旺盛,炎热干旱。且红海的水面狭窄,不能给两岸地区带来降水。

12.加利福尼亚沙漠的成因?

受副高的影响以及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13.澳大利亚中西部成为沙漠气候的原因?

受副高、信风带以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

14.刚果盆地雨林气候的成因和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处于南北纬10o之间,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

(1)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来自几内亚湾的气流,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在沿海有降水,但难以进入东非高原。

(2)西南气流本较浅薄,进入东非高原就更薄,故降水少,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夏南冬时处于18oN,北冬南夏时向南移,经过东非高原的时间短,降水量少。

15.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逊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16.马达加斯加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处于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且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故降雨较多。而西岸则处于背风坡的位置,且吹的风主离岸风,故降水较少。

17.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

夏季时,受到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冬季时,东北部受到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海洋吹来,水汽较充足,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加大了其水汽的含量,故澳大利亚东部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18.巴西高原东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

常年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雨丰富;纬度低,气温高。

19.与同纬度的印度半岛相比,为什么阿拉伯半岛多沙漠,而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

阿拉伯半岛三面被陆地所包围,常年受到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风从陆地吹到阿拉伯半岛,水汽含量少。

印度半岛三面为海洋,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风,风从北印度洋吹向印度半岛,带来充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使印度半岛受东北信风带的影响盛行东北季风,且此时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气流向四周辐散,影响印度半岛,使其降水少,形成干季。

20.东部非洲赤道地区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而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非洲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沿岸的暖湿水汽难以进入东非高原,使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1.非洲几内亚湾北部成为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受到几内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22.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广,而在其他洲分布面积狭小的原因?

地中海沿岸地区刚好处在开口向西的地中海沿岸,冬季受西风带影响的时候,水汽能进入地中海并影响沿岸地区。而其它地区则受地形的影响,面积较狭小的。

23.日本气温南北差异大,降水西北—东南差异大的原因?

(1)日本地形狭长,地形复杂,南北所处纬度不同,故南北气温差异大。

(2)降水西北—东南差异大的原因是:日本的季风性气候具有海洋性。日本地形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山脉走向与列岛排列方向一致,均为南北延伸。夏季时,东南部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位置,降水较多,西北部位于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冬季时,西北部位于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后,水汽含量增大,使西北地区冬季的降雪较多,而东南部处于背风一侧,降水少。但总的来说,日本降水西北较东南少。

24.朝鲜半岛南北气候差异大的原因?

朝鲜半岛南北所跨纬度较大,南部纬度较低,且沿岸受日本暖流的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离海较远且纬度较高,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故冬季气温较低,属温带季风气候。

25.爪哇岛冬夏季风向的差异和原因?

夏季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吹东南季风,冬季东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成西北季风,影响爪哇岛。成因: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6.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欧亚大陆分布最广的原因?

亚欧大陆东西所跨过的经度范围最广,地形较复杂,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较难进入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且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故亚欧大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7.蒙古和哈萨克形成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表现?

蒙古和哈萨克地处亚欧大陆内陆,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量少,集中于夏季。冬季离亚洲高压寒冷中心较近,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故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8.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地形:北美洲的基本地形由三部分组成:西部的高山,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和山地。

该地常年受大陆气团的影响,气候干燥。

受地形的影响,冬季寒冷中心气流可影响到北美洲北部东海岸地区,且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的经过,减温减湿,使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时,因北美所处大陆面积及大西洋的面积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小,故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较小,夏季风的势力较亚洲弱,不能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地区,使其夏季降水较少,故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29.伊朗沿海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

冬季时受到亚洲高压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时,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但受到阿拉伯半岛的影响,季风所经海区面积狭小,不能给沿海地区带来降水,故形成了全年温差较大,降水量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0.伊比利亚半岛内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

地理特点 第6篇

区域地理的复习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区域地理的真正意义没有被深刻认识,其作用被过分夸大,以致于教师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上耗费过多精力。区域地理的高考意义体现在: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载体;区域地理事物及其时空演变是命题的对象;区域地理是系统地理的实践平台。

二、区域地理试题的特点

从呈现方式上看,它多以区域图为背景的组图形式呈现。

从考查内容上看,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球、地图基础知识和原理;利用经纬网地图确定地理位置;根据图例、比例尺获取图中信息。

②从区域差异入手,分析区域自然、人文要素的差异。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区域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是区域地理考查的重要主题。

③依据区域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统计资料,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特征,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工业、交通区位等特征。

④从区域特征入手,分析特定的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目的是指导人类合理地利用和改造环境。人类的主观要求必须与环境的客观规律相适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的重要地理思想。所以,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了解区域特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

从能力考查上看,它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能力要求:

三、区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方面:缺少统一的、行之有效的、直面高考的、适合师生所用的教科书。

学生方面:缺乏空间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面对地图,无从下手,遭遇学习“瓶颈”。

教师方面: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呆板。

四、高中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实施策略

基于福建高考文综地理命题特点来看,区域地理的概论是考查的重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应以“依据区域定位—把握区域特征—谋求区域发展”为主线,加强区域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复习。

1.强化定位意识,形成心理地图。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记重要经纬线,使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网格状的心理地图,然后让学生在已经形成的心理地图上叠加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板块分布图、洋流分布图等,最后再设计一些空白地图,使学生建立区域空间联系。

区域定位关注的是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相对位置所体现的地理意义。例如,纬度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所处的半球位置,以及温度带、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海陆位置则会影响到该区域的降水状况;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共同影响该区域的气候特征。

2.运用综合的方法,归纳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也是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关键。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某个区域的每个要素特征都进行分析,可以采用化整为零、逐个突破的方法,对要素进行分析。对某个区域地形特征进行描述时,教师可以结合等高线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概括这个区域的地形特征。例如,教师可结合亚洲地形图指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并概括亚洲地形的主要特点:①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②平均海拔较高;③地势起伏大,高低悬殊;④高原、山地多分布在中间,平原多分布四周;⑤地势中间高,四周低;⑥东侧、东南侧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和地震。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描述地区地形特征的基本思路(如下图)。

3.关注区域环境问题,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

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归宿。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为素材,考查学生关注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近年福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热点区域以及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对南美洲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以及开发热带雨林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保护热带雨林的有效措施。

4.精选精讲例题,提升解题能力。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第7篇

一什么是地理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早在提出之初至今, 对于它的定义就层出不穷, 其中王缚天先生提出:“教学语言是指从事各类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为准确、清晰地传达教材信息及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而采用的口头语言。”陆妙琴在文章中也总结过, 她说:教学语言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 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 依据规定的教学内容, 为取得某种教学效果而使用的语言。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但就其本质还是相类似的, 笔者则更加倾向于后者的定义。

二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之“说、学、逗、唱”

和相声艺术一样,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也可以总结为它的特点是说、学、逗、唱。所谓“说”, 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说的过程中要体现的三性, 分别是地域性、控制性和简练性。

1. 地域性

地理教学语言是一门接地气的教学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与高效课堂能否达成有直接关系。不同地区的学生对相同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考点和接受点, 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语言内容斟酌再三, 选取最佳的内容讲解。如笔者在教育实习中讲解必修2——人口合理密度时, 以神农架为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为例, 而其他老师却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来说明同样的问题。结果证明学生对神农架并不了解甚至有人从未听说过, 相反大家对上学期讲过的塔里木盆地却很熟悉, 并且马上理解为什么人口密度小。再如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时, 在深圳宝安区以荔枝的生长为例对学生解释具体的区位因素, 而在陕西西安则以小麦为例解释。所以, 不同地域的地理课堂教学语言中要有充分的地域性。

2. 控制性

作为地理教学语言, 在特定的时间里要完成规定量的教学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语言内容和节奏要有强而有力的控制力, 首先, 控制重复次数, 不能因为担心谁没理解而重复讲解, 因为个别学生的疑问而耽误整体的进程, 重复知识点, 过多重叠性的语言会增加学生的烦躁感而降低学习的热情度。其次, 控制课程的宏观进程, 把握各个细节, 鼓励性、探究性的语言穿插其中, 对学生的临时提问要“接”得住, 换言之, 教学语言既要有陈述讲解性的部分又要有应变性的部分, 二者统筹把握, 教学语言才能流畅。

3. 简练性

精简清晰的教学语言是一堂地理课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语言和教案最大的区别是它是立体的, 不是平面生硬的纸质语言, 但是许多教师还迷茫在教案和立体教学语言中, 使书面语和口头语混杂不清, 有失简练, 却又不能过分简练, 失去冗余信息, 许多语言研究者认为, 若语言中无冗余信息, 传递的信息就会因外界的干扰或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而不可全部复得, 所以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要不断地重复讲过的内容来弥补信息的损耗。能否将课堂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体现出来的关键是把握语言精简和冗余的度。

所谓“学”, 指的是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地理是一门综合文理的重要学科, 地理教师在运用语言解释地理现象和事物时要规范使用地理语言, 进行准确科学的阐述, 体现其严谨性和逻辑性。如在讲述一些地名时, 虽然发音不是考试内容, 但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还是要准确读准每个地名。如海参崴 (wǎi) 、地壳 (qiào) 、准噶 (gá) 尔、乌鞘 (shào) 岭等。而对于地理课的好帮手——地图的讲解中, 切忌使用“什么城市在什么城市的上边”之类不准确、不科学地形容性语言。应拥有扎实地地理功底和专业知识, 准确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 体现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所谓“逗”实则是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前苏联教育家维斯特洛夫曾说:“教育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 所以幽默的老师, 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 能使地理课堂充满乐趣, 在热情高涨中完成学习。

所谓“唱”, 顾名思义是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丰富多彩的各种语言增加到教学中, 如歌曲、诗歌、谚语等。新课标中指出, 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着新课标的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元素来丰富教学语言, 体现其艺术性。

总之,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 随着时代变化, 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更迭, 它所体现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 如现在教学语言可以突破单一语种的教学, 进行英语辅助汉语的教学, 英文和中文教学语言的穿插使用也会降低课上的疲劳度, 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做到不断渗透、不断探讨、不断完善, 这样教学语言才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习方法 第8篇

一、地理学科特点

1. 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 在教材安排上, 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 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 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 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 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 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 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 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 大气运动及其原理, 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 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 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 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 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 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 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 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提高文化科学素质, 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 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 树立正确观点, 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 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 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 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 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 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 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 为训练学生思维, 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 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 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 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 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 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 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 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 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 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 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该掌握, 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 注意其多向联系, 反复加深印象, 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 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 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 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 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 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 这里既有模式图, 又有实际图, 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 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 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 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 突破难点, 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 加强知识练习, 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 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 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扩大知识领域, 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 灵活运用, 才能使思路畅通, 举一反三。也就是说, 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 建立思维线索, 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便于融会贯通, 引申迁移, 从多方面思考, 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 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 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 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 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 不断扩大知识领域, 理解原理, 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 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使课堂内外结合, 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 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 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 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 由具体到抽象, 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 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 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 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 树立科学的观点, 熟悉学习内容, 讲求学习方法, 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 以便达到要求, 有的放矢,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彰显地理学科特点, 注重地理图表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 (10) :67.

[2]商治平.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1) :99.

地理特点 第9篇

关于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 笔者根据现存的《明代进士登科录》及《题名碑录》的相关记载, 对明代各省军籍进士作了逐一的考证和确认。兹谨把考证与确认结果列表显示如下:

由上表可知, 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然而, 虽然南方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为进士的多产区, 但是在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方面, 却呈现出与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特点。

第一, 与明代进士群体整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是, 在所有诸省直的进士当中, 军籍进士数量最多的并不是南方的省直, 而是北方的北直隶。譬如, 在明代进士多产的省直中, 南直隶军籍进士在所有军籍进士中比例为11.45%, 福建为8.96%, 湖广为8.90%, 浙江为6.96%, 而北直隶一地的军籍进士数就为995人, 在所有军籍进士中的比例为15.30%, 为全国诸省直最多, 其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也较高。

在明代前期 (洪武四年至景泰五年) 的25科, 北直隶军籍进士为64人, 其中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26人, 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在全部北直隶军籍进士中所占的比重为40.63%。比例最高的景泰二年辛未科, 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8人, 占此科北直隶全部军籍进士的比重为66.67%。

中期 (天顺元年至嘉靖三十五年) 的34科, 北直隶军籍进士为701人, 其中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511人, 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在全部北直隶军籍进士中所占比重为72.90%。比例最高的是成化八年壬辰科和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 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分别为12人和7人, 占此科北直隶全部军籍进士的比重均为100%;比例最低的是天顺四年庚辰科, 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7人, 占此科北直隶全部军籍进士的比重为28.57%。

后期 (嘉靖三十八年至明亡) 的29科, 北直隶军籍进士为231人, 其中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165人, 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在全部北直隶军籍进士中所占比重为71.43%。比例最低的是万历十四年丙戌科和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 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均为7人, 占此科北直隶全部军籍进士的比重亦均为28.57%。

第二, 位于西部边疆的云南和贵州, 虽然进士群体整体分布的数量不大, 但是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所占比例却很高。据统计, 云贵两省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在所有云贵军籍进士中的比例为97.28%。

第三, 整个辽东进士群体全部为军籍进士, 而这些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为100%。整个明代辽东进士群体中, 各科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占其军籍进士总数的比例均为100%, 在其进士总数中所占比例亦均为100%。虽然位于辽东的进士总数不多, 仅有72人, 但是全部都为军籍进士, 且全部都出自卫所。

第四, 军籍进士出自卫所的比例呈现出前期比例低, 中后期比例波浪式增高的特点。

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的上述特点, 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整个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总的说来, 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 从整个进士群体来说, 明代中式进士的南强北弱格局, 是历史时期文化积累的结果。随着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南方地区的人口基数也愈发庞大。明代进士的高产区, 也正是明代人口的密集区。科举竞争的实质也是政治资源的竞争。明代科举“每级功名都与一定的资格、社会地位和相联系” (2) , 很多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现状, 选择刻苦努力的读书, 以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其改变命运的愿望, 这就激发了其努力学习的决心, 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地区的价值观和学习风气。明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出路不多, 科举是最重要的出路。“读书——科举——出仕, 是明代惟一的名利双收的社会出路” (3) 。而科举竞争的实质是各地区教育水平的竞争, 制约科举竞争的直接因素是各地的教育水平。南方作为经济中心, 其教育水平较北方也高, 而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南方地区, 自然进士的录取率低, 产生的进士的数量少。这些就决定了明代整个进士群体南北分布的不平衡。

其次, 各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该地区的学习风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科举制度在明代处于其发展的鼎盛阶段。办教育并在科举中多出人才, 是明代地方政府的任务之一, 因此各地政府甚为重视。再者, 一个地区进士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学习风气是否盛行, 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风气越浓厚的地区, 自然产生的进士就越多;反过来, 该地区产生的进士越多, 就越能激发人们努力学习考取功名的决心。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

最后, 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在进士数量与比例上的差异, 笔者认为是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中东部地区的省直多集中在平原及沿江, 地理环境优越, 经济发达, 物产丰富, 交通便利, 人们的价值观意识比较先进,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很深;而广大西部地区虽然地域辽阔, 但是地理环境多为山地高原, 交通不便, 经济欠发达, 这就决定了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比较保守, 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中东部地区科举的中式率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就与以上两点不无关系。

然而, 虽然南方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为进士的多产区, 但是在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方面, 却有着与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特点, 这种特点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

其一, 北直隶军籍进士数量最多, 比例较高。这是因为永乐迁都后, 北京从普通地区上升为首都, 自然要增加录取的名额。而且随着北京作为明王朝的首都, 需要更多的军队来捍卫京城的安定。更由于北直隶距离边境较近, 出于巩固明朝统治、维护边疆稳定的需要, 京城所在的北直隶需要更多的卫所驻扎, 北直隶地区卫所数量要远远多于南方诸省直。卫所分布密集, 自然, 军户的数量就多, 因此产生的军籍进士的数量也就最多。

其二, 位于西部边疆地区的云南、贵州, 进士群体的整体数量不多, 但是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比例却很高。云南、贵州两省直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 只不过明代以前基本上都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汉族人口很少。明初大批汉民迁入云南、贵州定居, 在西部边疆诸省直驻守了大量的卫所军队, 迁居的方法主要就是编入各卫所。这是明朝的统治者出于稳定边疆, 捍卫明王朝统治的考虑。军队数量多, 军户的比例就高, 因此这两省直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的比例就高。在明代的200多年间, 这一地区的人口大幅增长, 同少数民族的交往日趋密切, 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巩固了明帝国的统一。

其三, 虽然位于辽东的进士总数不多, 仅有72人, 但是却全部都为军籍进士, 且全部都出自卫所。这是因为“明初辽东经元末战乱, 人口稀少, 对于新迁辽东的卫所军户来说, 尽快在此立足成为其首要任务, 故防守、筑城、屯田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 再加当时辽东文化总体落后, 况且不设科举, 明廷对辽东士子到哪里应试也长期没有明确规定, 社会上远未形成习文应考之风”。 (4) 故明代辽东进士的数量很少。而辽东地处北方边境地区, 明代统治者出于稳定边疆的需要, 在辽东地区驻守了大量的卫所, 大批军官士兵迁居至此, 并就地入学, 参加科举, 并且“成化初年开始实行的都司卫所儒学可与府州县学一样向国子监‘岁贡’生员的制度, 则又大大激励了辽东子弟向学的热情, 因这等于为辽东都司学和卫学生员开通了一条稳定的入仕之路”。 (5) 这就是辽东地区的进士全部都为军籍进士, 且均出自卫所的原因。

其四, 军籍进士中, 出自卫所的比例前期比较低, 这是因为明代初期经历了元末的战争, 急需重建家园, 繁衍生息, 出自卫所军户的学生对于进入卫学学习并且参加科举考试的兴致不高;明代中期, 随着明代政治和军事形势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步入正轨, 人口也在逐步增多, 与此同时卫学教育的普遍设立, 社会对于参加科举并争取考得功名的意识大大增强, 这就使得明中期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的数量和比例都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到了明王朝即将覆灭的崇祯时期, 虽然军籍进士数量在急剧减少, 但是卫所中的军户依然还有寄希望于通过科举考得功名, 以改变明王朝腐败、战乱的现状, 所以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注释

1 此处数据的来源为笔者统计的现存的《登科录》和《题名碑录》, 但未加上已遗失的《登科录》.

2 郭培贵.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3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200.

地理特点 第10篇

1.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

1.1 优化了课程知识结构。

新课程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组合安排特点,让学生在学习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后,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及乡土地理。这样的教材安排,一方面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局部性的有机融合,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另一方面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学习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1.2 课程内容层层相扣。

在教材编排上,该套教材非常注重各个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围绕标题、紧扣重点、凸显难点”的特点。在课程章节标题的设计上以“人类与地球关系”为中轴线,层层铺开,反映了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使得课程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探究性。

1.3 教材内容图象多彩多姿。

新教材从青少年的地理学习认知规律特点出发增加了大量的图表、漫画,体现了直观形象的特点。每幅图都能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识图技能和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应有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2. 依据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

2.1 发挥教材栏目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尤其注重对“阅读”、“活动”等小栏目的优化和运用,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予以灵活探究和运用,以便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素养。我们不妨利用上述小栏目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以提高学习技能。

例如,在《一个小国是怎样变富的?》阅读中,我们不妨运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1)建议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并从文章的核心词汇中概括出与表达意思相关的语句;(2)要求学生从“世界政区图”中,日界线西侧赤道附近找到太平洋上岛国——瑙鲁,并思考:该国致富的秘诀是什么?(靠开采磷酸盐矿);(3)要求学生以此为例,就该章节中相关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质疑精神。

2.2 借助图像资料辅助,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图像资料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深化的有效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图表和自行绘制的地图及制作的教具辅助教学,简明达意、教与学兼用之。填图、读图能促进学生学习感官的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运用能力。

如我在《大洲大洋》一节的“活动”栏目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拼积木的形式来鼓励学生操作实践,让学生更为直观清晰地理解记忆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略图,从而提高看图运用能力。图像的辅助,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

2.3 关注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是课内知识的延伸,而且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理解和感悟更具有意识性,便于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班级黑板报上刊登有关地理知识,在班级活动中组织猜地理谜语,做地理游戏。如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我就建议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将自己对“人类对地球环境影响”的感受及亲身所见所闻予以展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3.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思考

3.1 教学应该以教材的知识结构为根本,努力探寻其中的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材的支持和保障,以知识结构为根本,帮助学生探寻其中的规律,不仅容易使学生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

3.2 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

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取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思维进行深入理解感悟,以积累丰富的学科素养。

3.3 教学应该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进行有机融合。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应该在激活他们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他们的认知和教材进行有机的融合,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生成。

在围绕教材资源特点基础上的课程教学,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技能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思维和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综合知识技能的生成和发展。

摘要:本文就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作分析, 旨在阐述依据教材知识结构特点来进行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对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教材特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第1版.

[2]王周勇.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探讨[J].中学文科.综合版, 2008, (4) .

[3]蔡运龙.地理教师教学法用书[M].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5.12.

[4]汪超.试谈新编地理教材的特色与教法[J].考试周刊, 2008, (11) .

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特点刍谈 第11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地理;特点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呈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一、高中地理教材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知识框架, 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1987年,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 在其《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 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这说明, 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在,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高中生, 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作为必修课的高中地理, 其教学目的有三: 一是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 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及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三是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 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1〕。从这些要求中, 可以看出,教材要求学生牢固树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 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来看, 地理学发展到今天, 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高中地理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乐于学习, 乐于接受。这样,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才有可能进行下去, 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才有可能得到发挥,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培养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高中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出发, 突出能力的培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 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合。这四种基本能力也可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可以概括为学会求知的能力( 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 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 、学会做事的能力( 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而成的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 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參与) 、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 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虽然是对整个教育而言的,但对地理教育有着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出发,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第一, 教材加强和注重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 不直接给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 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 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地理观察力、地理记忆力、地理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各单元内容都注重过程的分析, 包括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和生产过程, 这实际上就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每课后都设计了“活动”,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练习。第二, 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文字生动, 图文并茂。同时, 还把一些地理技能分成若干专题列入教材, 供学生自学自练。这样, 通过课文、活动和自学自做等形式, 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加强和落实。

三、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还表现在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上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密切。和语文的关系最密切, 很多地理现象的描述都离不开文字, 如月相的变化:“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等等, 通过许多古诗词和文章的描绘, 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现得栩栩如生。和数学的关系也很密切, 如太阳高度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垂直气温差的计算等都离不开数学。而地球公转运动遵循的开普勒定理, 自转产生的偏向力, 人造卫星的发射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探索又和物理学息息相关。在自然界中, 因为有了生命的出现才显得五彩缤纷, 生机盎然, 有机界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 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 并通过生物循环与无机界相连, 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断适应发展, 形成一定地域的陆地自然带, 这些知识又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从城市到乡村呈蔓延趋势, 而大气污染的实质则是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危害人类健康及其他生物生存的物质, 水污染也是由于水体中排放了某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危及到生物的生存发展, 这些知识又与化学密切相关。而整个地球的形成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历史更是密不可分, 每一段历史都记载着当时的自然环境的山川景物、气候变化, 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的特点,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 实际上就是人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社会环境的历史, 这种作用将会继续进行下去,其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已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人类必须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基础教学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深远

与原有教学大纲比较, 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地理提出如下要求: ①认知能力; ②运用能力;③实践能力; ④研究能力, ; ⑤创新能力; 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形成环境伦理观念。当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上述要求, 以及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产生了新的教学目标及理念。新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 如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二,培养学生的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观, 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分析和评价; 第三,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深化对国情和国策的认识; 第四, 进一步实施道德教育,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产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地理特点 第12篇

一、高三文科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结构的总体特点

1、地理学科能力的缺失, 结构性与层次性并存

地理学科能力主要由地理信息提取能力、地理定位能力、区位分析能力、图表分析能力、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运用能力、区域观察比较概括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地理表述能力等组成。

高三文科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薄弱既表现为结构性, 又表现为层次性。

地理结构性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信息提取能力与整合能力、表述能力的薄弱。

层次性缺失较为复杂, 根据布鲁姆由高到低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从测查结果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⑴同一层次性的能力内部向纵深发展不够, 呈现表面化趋向。

在“知识”层次, 一般性回忆与精确性回忆并存, 前多后少。“理解”层次, 停留于表面文字, 缺乏转译解释推断的心理过程或过程不深入。

⑵同一认知水平的能力, 随具体内容的变化, 学生表现呈现明显的差异。

⑶测查表明, 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并非在低层次发展完善后才向高层次发展, 而是呈现多层次并进的特点。

2、地理思维能力薄弱

地理学科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能力的类型和问题对象, 同时取决于问题解决过程中对思维的要求。

⑴当面对陌生的新情境或地理材料与理论模式不完全相符时, 表现出地理思维的灵活性不够。

(1) 地理思维起点, 不能从不同角度、方面, 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2) 思维过程, 不善于组合分析, 不能从分析到综合, 从综合到分析, 全面灵活逻辑推理;概括迁移能力弱, 运用规律的自觉性不高; (3) 思维结果表达机械。测查表明, 思维的灵活性恰是文科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薄弱环节。

⑵地理思维深刻性不足

地理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深度不够。不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系统理解和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3、空间想象和图像运用能力薄弱

⑴借助于空间想象进行推理判定的能力薄弱

空间想象是地理思维的特色, 它是一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的过程。地理空间想象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具有三维空间的地球及其运动现象的理解水平和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想象变换上。当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与空间想象时, 学生往往感到困难。

⑵地图图像判读能力弱。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将常见图进行拆分、组合、变形后形成的新图像的判读能力弱。

(2) 不能将两幅以上图像叠加进行推理。

⑶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的整合能力及地图定位能力不足, 不能准确把握地理事物的方位、相互关系。

此外, 地理学科能力的薄弱还表现在因上述原因导致的地理文图表述的规范性、准确性不够。

二、针对性教学

1、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反思学生在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及对图文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地理图像运用和空间想象、地理表达等方面的不足, 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学方式以注入式为主, 使学生缺乏自己主动采集各种图文信息和现实生活资料, 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演绎、推理、想象等思维锻炼的意识与过程, 缺乏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 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这种学习方式, 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是阻碍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发展的症结所在。

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是改善学科能力结构、提升学科能力层次的重要途径。

学生对图文信息的整合、灵活运用能力的薄弱及表述不全不准, 其共同的本质原因就是概括能力的缺乏。如果教学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 如何思维, 就会实现学力正迁移。实践教学中应善于把教材所呈现的陈述性知识上升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例如, 在一轮水能复习中, 可变单纯让学生记忆的传统方式为以下方法: (1) 投影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图, 置疑引思: (1) 该图反映出我国水能资源的什么基本特征? (2) 找出我国水能资源较丰富的三个区域, 分析它们水能丰富的共同原因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2) 引思路, 寻规律: (1) 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影响水能丰富与否的主要因素 (河流的流量和流速) , (2) 概括出分析一个区域

下转第269页性, 而恰恰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应多考虑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 留给学生更多的合作和发展空间。

总之, 高三文科学生在地理知识、思维品质等方面存在的薄弱, 是学科能力结构总体特点的体现, 也是制约学科能力发展的主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针对学生学科能力的特点, 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策略,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学科能力是现实可行的。

摘要:高考文综地理学科能力强弱举足轻重, 信息提取、地理思维、空间想象、图像运用是学生学科能力薄弱处。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学习、教师突出学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和每一常规环节的精心处置是提高地理学科能力的唯一途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地理特点】相关文章:

地理地理论文提纲08-06

就业特点05-09

科学特点05-11

方言特点05-12

知识特点05-13

改革特点05-14

特点原因05-14

传动特点05-15

节日特点05-15

流动特点05-16

上一篇:规则治疗下一篇:商务社交模式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