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特点范文

2024-05-05

网络文化特点范文(精选11篇)

网络文化特点 第1篇

一、什么是网络聊天

网络聊天, 就是人们在互联网络上进行聊天, 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网民结合的产物, 通常有“网上聊天室”、“论坛”、“即时聊天”等, 主要使用Q、MSN、BBS聊天室等网络聊天工具。“论坛”首先要有一个供讨论用的中心话题 (即主帖) , 然后由其他人围绕这个中心话题来谈 (他人的帖子称为跟帖) ;“主帖”可以是一篇文章, 也可以是一则观点, 也可以是一个问题,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 (如摄影照片, 动画等) , 而他人的跟帖, 可以对主帖表示赞成的也可以对主帖表示否定,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聊天室”则没有中心话题, 它是众多网友共“坐”一室来交流思想与感情的聊天类别, 首先是网友来到一个“房间”, 然后与该“房间”的网友打招呼, 经由陌生到熟悉, 最后与其他网友彻底聊开来, 即时聊天则随意性特别强, 想与谁聊天都行, 私密性较强。

现今, 网络聊天把日常的人际交往的作用凸显出来, 聊天是年轻一代相互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1]现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存在烦恼, 就连一直被认为是无忧无虑的孩子, 也会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忧郁、烦恼。当人们不快乐又找不到倾诉对象的时候, 网络聊天伴随着互联网应运而生, 人们可以利用虚拟空间来建造自身的满足感从而愉悦身心, 并以此来摆脱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和烦恼。网络聊天的真正诱惑来源于聊天文字对人们生活感情的寄托, 世界虽大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一小部分, 生活中要了解一个人, 首先是用眼睛去看对方的样子, 之后进行言语的沟通, 最后才是交心的谈话, 进而成为朋友等等, 网络则不同, 它是用虚拟的网络聊天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用一些图标来丰富感情、用对话来了解对方, 从而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2]网络聊天与一般聊天的不同, 主要在于网络聊天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 它的表达方式是以书写和键盘敲击为主, 它速度快、灵活好用, 网民在网络中的身份是虚拟的, 可以随意取名, 一个人可以扮演多个角色, 就像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带着不同的假面具。网络聊天体现为实际身份的隐匿性和具体语言环境的自由。

二、网络聊天语言的文化特点

(一) 词类活用

在网络语言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伊妹儿我了吗?”“你雅虎了吗?”“视频一下好吗?”“Q我”, 还有作为网络语言扩展的手机领域的“有事短我”等等。伊妹儿 (电子邮件) 、雅虎 (网站) 、视频、QQ、短信都是名词, 却做了句子的谓语。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网站被黑”这里的“黑”字是指被黑客袭击, 泛指网络瘫痪, 它原本是“黑客”中修饰性的形容词, 这里用作动词。

网络语言中词类活用现象的产生, 其基础是伊妹儿 (电子邮件) 、雅虎 (网站) 、视频、QQ等网络交流媒介的普遍使用和网民的广泛接受。另外, 该活用的名词, 其缩略形式本身应具有独特丰富性, 不该活用的则不能活用, 如询问是否登陆“中华英才网”、“人民网”就不能被活用为“你中华了吗?”“你英才了吗?”“你人民了吗?”等等。

(二) 合音词组

合音字是指合两音为一音, 共两形为一形, 它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 通常是由于经常连用并快读而造成的, 如“诸”为“之于”的合音, “焉”为“于此”的合音, “叵”为“不可”的合音, “旃”为“之焉”的合音, “盍”为“何不”的合音等等, 这或许也可以作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提到的省力法则的证据。

网络语言还有与古代汉语中合音词相似的现象发生, 如酱紫 (这样子) 、酿紫 (那样子) 、表 (不要) 等。网络语言中合音造字现象的产生实现了省时省力, 同时又显得谈话风趣诙谐、气氛轻松。按索绪尔的理论来说, 即“语言变化的原则是纯属心理的”。[3]

(三) 网络象形文

象形文字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老祖宗们原始描摹事物的一种记录方式,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一般而言, 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 如“火”的古字形就很像向上的火苗, “目”的古字形很像人的眼睛, “看”的古字形表示手放在眼睛上方挡住光远望。

作为计算机输入、屏幕里显示的网络聊天语言, 其传播方式受到很大限制, 思想感情的表达受到严重的局限。这种传输方式带来的符号是指书写形式的变化, 因而出现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方式表现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新样式。网络语言中象形符号的出现, 使汉字中逐渐弱化的象形文字的图画特征又突现出来。

首先, 纵向表情符号以其快捷的输入方法和直观的表达效果, 成为最常见的网络象形文。符号着眼于人的面部特征, 其基本元素中“:”表示眼睛, “-”表示鼻子, “) ”表示嘴。面部表情都是在这些基本符号的基础上稍做修改形成的, 只需把符号顺时针旋转90度或者顺时针转180度即可领略其中的“眉目传情”或者其他的一些面部表情。下面是一组神态各异的表情符号:

1、突出眼部特征

:-) 这是最普通的基本笑脸

;-) 抛媚眼

8-) 同样是笑脸, 但笑的人眼睛很大

B-) 笑的人带着眼镜

I-) 这是眯着眼笑, 也表示回信回得快睡着了

2、突出口型特征

:- (悲伤或生气

:-D大笑

:-O吃惊或恍然大悟

:- () 更大的吃惊

:-P吐舌头的顽皮相

:-<) 留着八字胡的笑容

3、突出头部特征

@:-) 他有一头卷发

{:-) 中分的发型

{ (:-) 戴着假发

[:-) 戴着耳机听音乐

其次, 随着输入法的改进, 较为复杂的横向表情符号以其方便辨识和更为鲜活的形象特征, 成为网民的新宠。横向表情符号以极富想象力的巧妙组合代表面部动作, 简单形象的特征符号成为横向表情的点睛之笔。下面是一组神态各异的横向表情语符号:

O (∩_∩) o哈哈

(*^__^*) 嘻嘻

~>_<~泪奔

-->_<--大哭

T_T流泪

(^o^) /举手欢呼

≥_≤痛苦

(^., ^) >不好意思, 挠头的样子

@。@目瞪口呆

☆_☆眼睛一亮

﹙^_^﹚y开心万岁

再次, 网络“火星文”以其隐喻晦涩的表达方式, 满足了年轻网友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心理需求, 并逐渐被网民接受和青睐, 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如“五体投地”的体前屈符号, 可表现为符号orz、Orz、Or2、On_、Otz、OTL、sto、Jto、○| ̄|_等, 但其中以orz最为常用, 并有混合型, 表示无可奈何的“囧rz”, 其原始用意带有悔恨、悲愤、无力回天等含意, 之后引申为“拜服﹑钦佩”。

另外, 还有一些表示某种物体的符号。千奇百怪的象形符号蕴涵着令人惊叹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也传达出其他文字形式无法给于的创造力以及无限的温馨。如:

@>>--->---玫瑰花

<。) #) ) ) ≦烤魚

('') mmm毛毛虫

(0^◇^0) /麻雀

<*) >>>=<鱼骨头

@#¥%……&*火星文

网络聊天语言的象形化特征, 不仅弥补了文字语言在表达上的不足, 更突显了非语言的交际性和国际性。随着网络的全球性发展, 网络聊天中的象形文更容易阐述和表达其意义。据报道, 2002年2月17日韩国举办了一次网络表情符号创作大赛[4], 网络聊天语言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使网络沟通更加生动活泼。

(四) 网络“通假字”

在网络世界, 上网需要付费, 网络传输需要时效, 键盘的敲击不如口头表达得顺畅流利, 也不如用笔写的那样纯熟, 因此在输入法词库不完备的情况下, 出于省时省事的考虑, 很多字词打错了也会将错就错, 在对方领会大概意思的情况下继续交流, 久而久之, 当这种网络别字为许多网民所接受和应用, 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形式时, 我们可以认为, 网络别字和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比较相似, 不过古代的通假字是因缺少统一规范而产生的, 网络通假字则是由于特定的网络环境和娱乐的需要而产生, 如“斑竹”就是版主, 因为在早期的输入法 (如智能ABC) 词库中, “版主”这个词得自己造, 费时又费力, 而输入汉语拼音“banzhu”时, “斑竹”先显, 长此以往, “版主”成为“斑竹”也就顺理成章了。传说中斑竹是因两个女子流泪而成的, 用“斑竹”表示版主也能说明做版主的痛苦。还有, “大虾”就是“大侠”, 指网络技术高手。在输入拼音“daxia”时, “大虾”先显, 写“大虾”不仅快捷, 而且能体现出网络自由散漫的文化特点和对于现实精英文化的嘲讽心态, 同时也能勾勒出那些“高级网虫”因长期操作电脑、弯腰弓背形如大虾的形象特点。这些都是因输入法不完备而产生的有趣的谐音, 都可以说是网络语言中的神来之笔给单调的网络生活添加的一付多姿多彩的画卷。

三、网络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符号施指和符号受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也就是说我们用符号是想指认从符号施指到符号受指的联合所产生的整体, 所以语言符号是任意的”。[3]因此对于网络语言, 它的存在是有着充分的依据的, 并且这类极具文化特点的网络语言也有利于增加网络语言的时代气息, 让现代汉语更加的丰富多彩。当然, 我们这里提到的网络语言中的词类活用、合音词、网络通假字和网络象形文, 并不是说语言在退化, 而是指人们交流的习惯和语言交流的规律产生的必然性和习惯性。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交流方式, 它的容积是如此的宽大, 它可以在古往今来的各种交流方式中选择, 选择他们各自的优点进行互补。另外, 在规范化的问题上, 我们认为汉语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历史, 灵活性较大, 这使得很多问题在今天看来尚找不到规律, 即索绪尔所说的不可论证。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3], 汉语是超词汇化的典型。超词汇化, 即不可论证性到达顶点。灵活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新兴的网络语言符合汉语的特点, 并且可以为我们的当代语言注入新的血液, 让汉语更加生动丰富、与时俱进。但就网络语言而言, 这只是语言现象中的个别现象, 很难成为大趋势, 再到网络语言自身来讲, 它讲究的是方便性、简洁性和娱乐性。然而, 语言是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网络聊天语言不可能覆盖掉语言整体的需求, 也就是从一定程度上, 提醒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来看待网络语言。

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加快, 上网聊天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渠道,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进入网络世界, 和志同道合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 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网络聊天, 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网络聊天所具有的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 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弱人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宽了他们的交往空间, 使他们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民在进行网络聊天交流时, 往往会把自己的情感附于对方的情感之上, 此刻每一个人都高大起来、神圣起来, 仿佛人人都变成了伟大的救世主, 人人都会主动去帮助和理解那些心灵脆弱的孤独者, 早就忘记了自己是谁, 忘记了自己其实也很寂寞、也需要关心, 此时的人最能体会到网络聊天的好处。一般来讲, 现实社会中的人是用理智去体验和完善生活, 而网络里的人则是用感性和逻辑的思维去幻想生活, 把网络上的情感和友情看的无比细腻和完美, 当幻想变成泡沫时, 人们才会知道屏幕那边的那个人不是理想中的人物。我们要把虚拟和现实分清楚, 正确地运用两点论来看待网络聊天和网络聊天语言, 在现实生活中, 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参考文献

[1]蒋原伦《网络聊天的语用和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02期.

[2]刘海燕《网络语言》[D]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3]斐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4]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C] (科学出版社, 2002)

[5]永井成男《符号学》[J]东京, (北树出版社, 1989)

网络文化特点 第2篇

新华社网站开办实期就明确提出,要高起点,面向全球,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新闻信息网站,建成中国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网络发布的新闻信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同时又要贴近社会,贴近读者,既要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工作,还要根据网络的特点,不断丰富网上内容,才能增强吸引力,成为网上的新闻信息总汇,成为国内外的名牌新闻信息网站。

当前的新华社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建好世界性通讯社网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11月7日新华社成立66周年之际,新华社新闻信息全面进入因特网,至今已一年八个月,已有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法文、西班文和日文等五个文种的六个版本。现在中文版本的网上内容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六大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实时发布的新闻信息,包括新华社快讯、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社会生活、体育新闻、经济信息、证券信息等。内容一部分选用新华社新闻稿件和经济信息稿件,一部分选用其他媒体的稿件;其最大特色是时效快,且大都是人们关注的国内外热点或贴近活、贴近网民的新闻信息。每天实时发布300多条,15万字左右。

第二个板块是根据国内外大事制作的专题。这些专题中,既有每天不断增加的大量最新信息,又有十分详尽的背景资料,每个专题都构成独立的专题资料库。已制作的二十多个专题中,少则儿十万字,多的达几百万字,且配有大量图片、图表。新华社各种专题网站最大的特色是内容丰富,资料权威、准确,且图文并茂,专题网页的制作也很有特色。一些重专题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关注和业界好评,被不少网站链接,也被不少报刊作推荐报道。5月8日晨北约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后,新华社网站除实时更新简体、繁体中文和英文新闻外,还于当日制作推出“最强烈抗议北约袭击我驻前罪行”专题网站。5月8日、9日两天,新华社网站日浏览率达10万人次,日点击率超过1100万次,创下网站建立以来的历史新高。

快速制作内容丰富的专题,是新华社网站一大特色。由于有新华社国内外大量记者在第一线采集的新闻信息,又有综合数据库详尽的资料作后盾,这也是国内任何一家网站难以做到的。

第三个板块是新华社十多家报刊的网络版。既有综合类的报纸,又有时事性的周刊、半月刊,还有经济类,特别是证券类的报刊。每天这些新华社报刊网络版可供读者免费浏览的信息达40-50万字。

第四大板块是新华社地方网站。网站既是独立的盛市、自治区网站,又是新华社网站的整体组成部分。地方网站有实时发布的新华社地方新闻,又有各地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也是新华社网站的一大特色。

第五大板块是新华社新闻信息中与中国产业报协举办的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40多家产业报将他们精华稿件选编上网,使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新闻和信息汇集到了一起,每天可供免费浏览的信息达几百条,几十万字,堪称新华社网站的又一特色。

以上五大板块,全是供免费浏览的新闻信息,每天更新的数据量达到100万字以上,资料性信息达到万字左右,并且每日剧增。

第六大板块是在网上销售的新闻信息产品。这些产品中既有中文新闻信息,又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日文新闻信息;既有图片新闻,又有图表新闻,还有30多种经济信息产品以及100多个子库、160亿字节的中英文数据库。供在线订阅这么多的新闻信息产品和供在线查阅的大型综合数据库,可以说是国内网站中极少见到的,这是新华社网站最大的特色。

上面概述的六大板块,可以说形成了“新闻信息”超市的基本架构,也是新华社网站成为国内内容最为丰富的新闻信息网站的重要原因。

<虽然新华社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因特网飞速发展的新形势。

如今,新华社网站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把握网络特点 提升网络领导力 第3篇

首先,应积极主动学习运用网络技术。运用网络,不仅仅涉及使用电脑,对干部思想水平、判断能力、人文素养都有新的要求。由于某些原因,一些干部对网络知识了解相对有限,认识不足。鉴于此,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都几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网络,并且将其纳入自己的课程设计。如国家行政学院开设了“互联网与政府管理”课。浙江省委党校将“微博与领导工作”列入官员脱产学习班的必修课。北京市委党校也开始为一些干部补习包括微博和MSN在内的新媒体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学员知道如何注册微博、如何浏览博客、如何使用MSN在线与人交流,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升应对和化解各类矛盾和危机的能力。实践已证明,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已经成了开放和网络时代中,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像开放发达的广东,不少“潮人”官员学会在微众时代中做官,通过微博刷新官民沟通方式,走出了一条网路,就是最好例证。

其次,要提高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的水平。弘扬主旋律,宣传公平正义,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网站或在微博上发布信息、沟通民意的作用已充分显现。但互联网作为自由、开放的新兴媒体平台,犹如“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公民记者”,各种声音、观点、思潮也不断涌现。部分微博客“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奇”作为吸引眼球、炮制轰动、引起反响的立足点;晒隐私、揭绯闻、追八卦、展开口水战等,肆意炒作;更有甚者,某些人利用微博造谣、诽谤,传播马路新闻,发布非法信息,混淆视听。这里,既有众声喧哗,各抒己见,也有多样文化的激荡、多元利益的博弈。一条“小道消息”,通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催化,会迅速升温。如果引导不力或者不当,容易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使一般问题演变成政治性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增加社会管理成本。比如,前不久一场因日本核泄漏事件导致的“抢盐”风波涉及中国许多地方,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考验。在这次风波中,中国各地部门及官员借助微博等媒介澄清“盐荒”传言,通过与网民的及时互动反馈,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平息了谣言。事实说明,如果运用得当,相关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就能让谣言没有生存和发酵的空间,避免公众被误导。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研究并提高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相关技术,切实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因势利导,使网络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有效平台。诚然这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以主动积极亲和的姿态发声,同时也需要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

网络文化特点 第4篇

一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1. 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涵

青年群体是具有叛逆性、想象力, 不满于现状, 敢于创新, 善于模仿的一个群体。他们正经历着从自我迷茫到自我确认的过程, 他们渴望表现自我、展现自我, 并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成员创造和共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语言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它产生于青年对社会规则、制度特别是成年人对他们的压制的不满, 并常常表现出对统治阶级霸权的反抗。他们通过制造出仅仅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由此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 以表示自我认同与主流文化的区隔。”

2. 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一般的青年群体相比, 大学生对个体价值的实现有更强烈的诉求, 特别是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极易引发大学生的迷茫与无助感。他们一方面是主流文化的接受者、学习者, 另一方面又是青年亚文化的推崇者、模仿者, 对青年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吸收、消化能力, 是网络青年亚文化最主要、最活跃的参与者、创造者与消费者。

3. 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点

第一, 表达内容的个性化。新媒体倡导“用户产生内容”的价值理念, 开创了一个以个体为中心的信息接受、创造、发布的开放性模式, 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自由展现、追求个性、展现个性的空间。不论是无厘头的网络恶搞文化, 还是自拍文化, 都体现了大学生“自我表现”的个人情结及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需要。

第二, 表达过程的“去中心化”。新媒体造就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创造了一个交互与多元对话的时代, 任何声音与价值诉求都可以在新媒体上得到表达, 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信息和表达观点, 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传播。网络话语的传播以一种“去中心”的话语模式冲决了权威和等级的堤防, 否定了以普遍性和确定性为本质规定的“元叙事”模式。

第三, 表达目的的娱乐化。在新媒体构建的平台上, 青年亚文化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内容, 成为一种全新的大众娱乐。他们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 开心至上、寻求刺激, 以达到缓解压力, 展现自我, 制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 获得仪式狂欢的快感。

二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 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化生存

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创造的“去中心化”、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信息获取的“无主控制”、信息容量的无限性让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变得不确定和难以控制, 一些消极、反动的思想文化及违反社会公民道德的信息等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中传播, 容易造成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2. 导致大学生文化品位下降,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传承

大学生多有“猎奇”心理、从众心理, 又缺乏对信息进行常识性、客观性判断的能力, 因而容易对虚假、不良信息产生兴趣, 对流行的网络文化、热点的网络事件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审慎的思考, 不加判断地模仿、盲目地跟风, 导致网络低俗文化成为大学生追捧和关注的对象, 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成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 导致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与高校所提倡的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 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社会态度、社会行为以及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发展健康的文化心理产生负面作用, 严重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及对先进文化的传承。

3. 导致大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弱化,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网络文化对传统、权威与经典的无厘头解构与颠覆导致大学生对历史与文化缺乏基本的尊重与敬畏, 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导致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 导致基本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缺失, 影响着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有效引领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的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 建立团组织引领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的机制, 旨在应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偏离性, 以及当前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青年亚文化追求所表现出的低俗倾向。高校共青团组织有效引领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 可以建立“团组织——新媒体——青年学生”的交互机制, 有效实现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发展“团组织——意见领袖——青年学生”的引导机制, 有效实现团组织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完善“团组织——舆情监督员——青年学生”的监测机制, 有效实现大学生健康的网络文化心理发展。通过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进行吸纳与整合、引导与利用, 使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根本的一致性, 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庆寺.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J].当代青年研究, 2010 (5) :16~22

浅析网络教学的特点 第5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

[作者简介]胡灵卫(1979-),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医学教育与研究。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教高[2009]999号)。

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Internet是计算机逐步普及之后最令人激动的应用。Internet,我们习惯称之为因特网,是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由成千上万的独立信息网络构成的集合体。我国于1994年正式加入因特网,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电信事业的发展,许多单位、学校和家庭都具备了连入因特网的最基本的硬件条件。因特网在教育上的技术应用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网络教学是自学校产生以来,教育领域中最大的一次革命。

什么是网络教学呢?简单地说,网络教学就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方式,但网络教学绝不仅仅是将传统的课本和习题电子化后搬上互联网,或者仅仅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从整体上来说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网络教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网络环境下大容量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能为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这样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网络教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从网络提供的广泛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材料,也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三)网络教育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方式体现了网络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传统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在一个空间,但在教学中相互之间的交互却极为有限。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好、更多地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网络教学的这种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网络教学使教育的主导权从教师那里转移到了学生那里,学生自主式的学习取代了“填鸭式”的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学校和老师根据经验向成批量的学习者传授一套预定的知识和技能,这实际上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方式。教学的各种措施都是在同化人性,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而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人为现象。此外,网络中有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使教育的主导权第一次从教师那里转移到了学生那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网络教学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时空便利性,使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教育资源。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在一个空间,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广播式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并没有太大的自主选择接受教育的余地。而网络教学的发展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让受教育者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便是生活在偏僻的乡村也可以接受到好的教育,向优秀的教师和专家请教。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网上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

(六)网络教学还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迈过“学校”这道槛。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概念将逐步淡化,学习会越来越社会化。终生学习不仅成为一种可能,而且成为了一种必然。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教学对教学活动的巨大促进作用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日趋显著,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投身于网络教学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技术通讯,2001,(4).

[3]杨晓娟.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1).

网络新闻的特点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时效性,交互性

一、网络新闻的时效性特点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 网络新闻的出现无疑是将新闻时效性进行了更好的诠释, 由此衍生了一个词汇——第一时间。新闻是指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因而“新”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新闻发展至今, 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定时或及时来体现其发布新闻的效率, 现在更为普遍的定义是称为全时。全时概念的建立, 决定了网络媒体不可以有任何借口漏掉任何新闻。网络的全时性包含三方面:

(一) 传播过程的全时性。

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全天候地进行新闻发布, 对于眼下突发的各类事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发布, 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介出版周期或传播时段的限制, 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在实践中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价值。

(二) 信息存贮的全时性。

网络新闻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 也可以轻松获取历史新闻, 由于网络新闻存在于网络数据库中, 因此从理论上讲具有永久性, 这些新闻通过各种链接也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告别了信息搜索的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新闻延误, 使信息得到了循环利用。

(三) 信息接收的全时性。

网络新闻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另一特点就是, 网络媒体的贮存性为受众提供了全时接收的可能, 以往受众若错过时间便无法再了解到的新闻, 在网络新闻中可以得到避免。

二、网络新闻的交互性特点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 最大程度上体现及满足了人们的能动性, 显示出了与传统媒体新闻之间最大的也是最不同之处, 打破了过去信息单向传送的格局, 让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进行信息反馈, 使交流成为现实。学者刘泽花曾将交互式新闻写作定义为, 由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用交互式的方法共同承担完成某一新闻事件的写作报道方式, 如此一来, 大大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 信息的价值自然也就显得更为鲜活。不仅如此, 交互式新闻方式也迎合了互联网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的精神, 给予受众几乎与传播者等同的影响传播权力, 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想法及观点, 在这样的方式下, 最早的新闻传播者与跟帖的读者意见趋于平等, 给人们多种角度解读。网络新闻的这个特性同样也是舆论战的阵地。1998年4月1日晚, 《人民日报》网络版“体育在线”专栏中BBS论坛, 就开展了一次记者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尝试性探索。另外, 1999年5月8日, 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攻击, 次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就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众多国人展开了激烈讨论, 此论坛也就是如今的“强国论坛”。可以看出, 网络新闻的交互式特点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使用, 网络新闻在真实性、准确性方面的不足也因网民的监督而逐渐消失。

三、网络新闻的低门槛性特点

网络在建立之初因为对监管的缺乏, 使“意见的自由市场”成为部分人群任意妄为、传播虚假信息的平台。2009年进行的假新闻评选中, 环球网的一则名为《奥巴马送金正日iPhone和苹果电脑》的新闻入选其中, 这种自由的过度泛滥, 势必导致自由的严重缺失, 由此出现的各类案件层出不穷, 目前的网络侵权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网络新闻的“推”“拉”性

网络新闻从发布的方式看, 大体分为两大类:“拉”方式与“推”方式。

“拉”方式的产生早于“推”方式, 并一直作为最主要的网络新闻发布方式, 由受众自主地登录阅读, 受众读哪些新闻、读到什么程度, 全是由读者自己决定的。“推”方式是指利用相应手段直接将新闻传送给网络受众, 不再需要受众登录网站筛选,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常见的“推”方式主要有电子邮件、手机报等, 利用手机和PDA通过网络进行阅读。作为发布新闻的方式不难看出, 如今发布信息的潮流正由受众自主阅读向主动将信息呈现给受众转变。

五、网络新闻多方式呈现性

网络新闻之所以说是一类特别的新闻传播方式, 定然与其多方式的呈现分不开, 即基于网络平台的强大, 搭载起报纸、广播、电视多种媒介的传播方式, 人们在阅读网络新闻时不仅仅有文字新闻, 还包含了视频、音乐, 这些因素的加入令新闻的立体感更强, 更能够还原新闻发生时的真实感, 让受众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去审视新闻事件, 从而把新闻原汁原味地带给受众, 这正是网络新闻的独特魅力所在。

网络新闻在社会中存在的分量逐日剧增, 它的发展不仅是自身完善的过程, 也存在着吞并的过程, 电视新闻、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等都在发展中渐渐地依附了网络。以报纸新闻为例, 1993年12月31日《杭州日报》下午版, 率先在全国采用网络发行报纸内容索引, 这一天作为中国第一张电子版报纸的诞生之日在新闻史上具有浓重的笔墨, 发展至今, 各类报纸已都基本建有网络版, 供读者们免费阅读。

除去在文中提及的网络新闻特点外, 还存在着几个更大的优势:

一、更为环保。众所周知, 传统报纸的材质原料来自树木原浆, 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 所消耗的树木资源不在少数, 从可持续的角度看, 网络新闻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纸质的发行量, 同样的内容通过网页的方式呈现, 提高了阅读效率、降低了纸类的印刷次数。

二、更为便捷。国家各类报纸发行面都有一定范围, 超出范围便无法准确获知信息, 即便是全国发行的报纸每天的发行量也是一定的, 若不及时购买同样得不到阅读。而网络版的报纸在阅读上没有任何限制, 人们可以无限制地重复阅读;其次, 网络版的报纸一旦发布, 阅读面可以遍及世界各地, 信息的扩散范围大大增加, 并且从发行到可以阅读所间隔的时间更短了, 时间利用率大大提高。

在看到网络新闻优势的同时劣势也尤为突出:2003年3月29日, 一则美国微软公司CEO比尔盖茨遇刺的报道第一时间在网络上进行了报道, 事后确认为是一则假新闻。

网络新闻在过分追求时效性的同时, 逐渐演变为一种恶性的新闻时速追赶, 随着各大媒体的强势追击, 最后演变的结果必定是新闻质量的下降, 因为新闻是给受众传达最新、最有价值的资讯, 在传播者写完报道后, 还需要对新闻进行审查, 而这条假新闻的出现, 正是由于忽略了这一点。其次, 网络新闻快频率的更新, 会出现新闻“碎片化”和“瞬时化”, 失去新闻的完整性, 长此以往必会导致新闻质量整体下滑, 有深度的新闻越来越少, 会严重影响新闻业的发展。同时, 网络新闻的互相转载、借鉴, 让信息总量不断膨胀, 势必会引起信息过剩。

总结

网络新闻从特点上看比传统传播媒介更有优势, 这些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世界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 让新闻的价值在它的作用下大大升值, 但是网络新闻同样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而各个监管机构同时开始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 令网络新闻生命力越来越强, 并凭借其强大的兼容性让它的发展带动着报纸、电视、广播的发展。今后, 人们对网络新闻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网络假新闻的现实表征及其社会伤害[J].朱清河魏潇

[2]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 彭兰

网络新闻的特点 第7篇

报纸的传播速度受到交通环境和中间众多环节的限制, 广播电视的传播受无

线电信号的影响, 网络新闻是靠无线光纤线路进行传播的。时效性是新闻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采用电子手段进行编辑并传播的网络新闻, 省去了传统报纸的制版、印刷和发行三个环节。因而使实效性的表现尤为突出。

网络新闻在时间观的发展历程上面也表现了网络新闻的实效性。“网络新闻在时间的发展上经历了一个从定时到及时到实时到全时的几个重要阶段。”最初的网络媒体, 特别是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布, 可以称之为定时。1999年是中国媒体上传到网络的高峰期, 多数媒体网站仍然坚持按天进行新闻的更新, 换言之, 传统媒体的时间观在约束着这些媒体网站的业务。经过一年的发展, “及时”已经成为大多数新闻网站的时间准则。而2000年悉尼奥运会则为网络新闻从“及时”到“实时”的上升提供了时间观, 或者说提供了动力。在追求“及时”及“实时”的同时, “全时”化观念也逐渐明朗, 那就是网络新闻不仅要保障对个别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也要作为一个全方位的媒体, 在新闻报道中获得新闻的时效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网络媒体虽然为时效性的追求提供了好的条件, 但是, 在这背后也催生出了一些危机:第一, 要求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就会大量缩短新闻事实的检查跟核实的时间。因此, 新闻的针对性, 真实性很难得到保证。第二, 为追求时效性而不断的进行动态更新, 容易形成新闻的“瞬时化”和“碎片化”, 表现在一些新闻在网站中很快更新, 事后很难查证事件的真假;一些新闻只能零碎的描述事件的片段, 很难深入的挖掘事件的本质。因此在网络新闻竞争更上一层楼的时候, 各大网站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追求时效性, 而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新闻能力。

二、网络新闻的互动性

“双方的互动性是网络媒体的另一突出特点。”虽然在传统媒中,

传播者和受众也存在一定的交流, 如报纸开设信箱, 收取听众的来信, 广播设置热线电话倾听听众的心声等。在网站发布一条新闻后下面会设置评论转载等选择, 背后会有团队将根据受众的意见及评论中获得有用信息, 然后对新闻制作的环节进行及其他方面进行修改, 以便满足受众想需要, 获得更多观众。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介中受众基本处于被动地位的格局, 而在网络新闻中受众完全改变了单项接受的被动地位, 可以参与到网络新闻中, 对新闻加以评论, 参与新闻的传播活动, 变新闻的旁观者为参与者。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那时的网络互动没有今天这么强, 但是失散的亲人也有通过在网络上发帖, 帮助双方然后寻回亲人的。2013年四川雅安再一次地震, 第一时间得知这个消息是在新浪微博看到友人转发的消息。接着我又在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

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加入的网民越来越多, 大家的文化层次及个人修养不同, 总会出现有的人言辞过激的现象, 导致论坛的质量下降, 一些网民过激的行为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2006年, 天涯网民针对“铜须事件”而发出的“江湖追杀令”以及各种极端的人肉搜索, 危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网络暴民”这个概念在大众的生活中出现, 并且造成不良的影响, 破坏了社会及人文风气。

三、网络新闻的丰富性

网络新闻的内容丰富, 形态具有多样性, 信息承载具有海量性。网络新闻的海量性完全冲破了传统媒体新闻在数量上的控制和局限, 它把大千世界出现在人们面前, 突破了传统新闻媒介简单的头版头条, 单调的, 简单的几家新闻媒体。而是呈现出了新闻世界的丰富性, 生动性, 多彩性。网络新闻可以通过文本, 图形, 图像, 视频, 音频等多种方式把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有机结合。读者的阅读视野可以灵活的从一个平面跳转到另外一个平面, 从一个空间跳转到另外一个空间。远远超出传统媒体新闻能够提供的有限的、少角度的、少层次的信息服务。

“网络新闻时间及空间的跳跃会给人心理带来一些不同变化, 网络媒体需要按照读者的关注度, 需求度对新闻信息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编辑, 以确保网络新闻信息的深刻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四、网络新闻的海量性

网络新闻的海量性, 对传统的新闻模式进行了颠覆, 人们面对的所有听众, 不单单是简单的几条新闻。而是多元化的, 开放化的, 这正是网络新闻的海量式, 他们不再是单方面的观察, 而是平等的声音。当网站获得最新消息后, 网站会将原来新闻保留利用动态的滚动条, 将最新、最近的新闻以滚动条的方式将新闻发布出去。这样就既可以在保证新闻的新鲜度的同时保证新闻的海量性。滚动新闻的更新频率比其他新闻的更新频率要高, 这就表现出单位页面能加载更多的新闻并且传递出更多的信息。

五、网络新闻的宽容性

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的发展的趋势是走向大众化, ,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一方面对网上的信息来源不做过多的推测, 针对不同地位的信息源, 可以参与新闻, 发布新闻, 享有平等的权利。宽容性还表现在受众可以选择自己愿意看的, 屏蔽自己不能愿意看的信息, 而不是媒体强制塞进脑子里的信息。更表现在接受了世界各地的新闻消息, 让中国的受众的目光不仅局限在国内各大新闻, 也能领略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对于爱旅游的受众来说, 他们可以浏览国外了旅游网站, 以便获得更多旅游景点的信息, 做好充足的准备。

宽容性并不仅仅对受众带来的只是积极影响, 一些消极信息的发布会给受众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一些外来文化的入侵,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威胁外来文化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外来文化带来了外国的商品在中国畅销, 影响中国产品的推出, 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网络新闻的宽容性不是无限度的。媒介机构应适当的进行监管, 以便发挥宽容性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1]赵新:网络新闻的特点[J].新闻爱好者, 2008, 9

[2]宁浩:网络新闻的特点与收藏利用[J].读书情报知识, 2010, 12

网络英语的词汇特点 第8篇

1、新词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汇,按其构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词缀法创词。

2)类推法创词。

3)合成法创词。

4)杜撰新词。

5)旧词赋新义

6)吸收外来语。

2、缩略词

互联网在缩短了人与人交流距离的同时,也对输入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新的缩略语构词简练、使用方便,网络用语的缩略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音词缩略法。汉语重意,英语重形,而网络用语重音。根据读音缩略词汇是网络用语的重要构成方法。有时用一个或几个字母代表整个单词或短语,如IC=I see,U=You,gtg=got to go,等等。

2)首字母缩略法。首字母缩略法用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进行组合来取代某词组或短语,在网络用语中非常常见。

3)截短法。为了便于打字,网友们还会截去词头、词尾或者去掉元音,从而形成新的缩略词。

3、网络符号语言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些有英语字母构成的象形词也逐步形成,如“XOXO”表示亲亲抱抱,“ZZZ”即无聊或睡觉等。由字母构成的符号语言通是象形表意的,这些词汇首先在网络英语中出现,逐渐被网民所接受,成为特殊的没有发音的符号语言,形象地表达着人们的情感。

二、网络英语新词的特征

网络新词具有生动贴切、简单易懂、形象逼真等特点,在网络交流中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或观点。这些英语新词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特殊情境中交际使用

网络交流的实质是口头交谈,文字是其呈现方式,这种文字又巧妙地用文字、数字和特殊符号组成了各种表情符号,代替了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非口头语言,成为语言的一种补充,使看似冷冰冰的屏幕交际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这也使得网络交流比传统交际更灵活、具备特色。

2、简易性和趣味性

网络英语的通俗性主要反映在其构词方式大量地使用派生和合成的构词方式,使用者只需了解词缀的意思,就可推断出由此派生出来的大量新词的意义。网络英语中的合成词数量丰富,种类繁多。许多新词都是由普通单词与具有特定含义的单词组合而成的,其新的语义同样通俗易懂,极易理解记忆。

3、灵活性和快捷性

网络词汇是利用常用的词根及词缀,进行创造性重组构成的。这类词汇言简意赅,易于理解且便于记忆,网民们无须再记忆复杂冗长的术语或行话,一方面简化文章,节约印刷空间和阅读时间,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信息输入的速度,利于网络信息的传播,从而适应科学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

4、修辞丰富和句型简单

网络英语词汇中大量依托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发现,创造性地使用隐喻加以扩展延伸,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用大量修辞,彰显出新旧事物或观念的相似点或相关性,为旧词赋新义,从而创造出描写新事物的词汇。

5、隐喻性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理查兹(Richards)曾经说过,“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P.F’ontanier(1830)对隐喻的认知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隐喻就是将某类事物看作另一类事物。网络新词汇常依托人们熟知的词汇,借助词汇的比喻延伸意义,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创造出形象生动、喻意丰富的新词汇。

6、更新速度快、数量大

当今,网络文化影响着人们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对网络英语新词的研究,掌握它们的构成特征,对人们跟上时代步伐、学习英语和日常生活都大有裨益。语言的动态发展过程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也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网络英语正是在科技网络高速发展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并反作用于科技的普及和网络的进步。网络英语是网络文化的产物,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语言的变化使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无论我们是否承认,网络语言正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蔓延,网络语言现象成为全人类语言的变革的旗帜。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2]干福.论因特网英语的特点及意义[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3]乐勇.网络英语缩略语[J].中国科技翻译,2002,(1).

[4]杨金菊.网络英语词汇特点初探[J].嘉兴学院学报,2002,(3).

[5]辛斌,张雪梅.英语因特网语的形式与功能[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6]汪榕培.英语新词追踪[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

网络新闻的编辑特点 第9篇

一、我国网络新闻的现状

网络是一种综合多种媒体特点和具有多种功能的全数字化的传播媒体, 它以海纳百川之胸怀, 包容了人类各种各样的传播类型,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广阔的生存空间。网络新闻传播是指在全数字化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空间中, 人际间、团体内通过各类专职新闻网站或其他商业网站、团体网站、个人网站等进行交互式传受多媒体新闻信息的行为或过程。网络新闻传播反映出媒介集中和整合的趋势, 即文字、声音、图像等以浑然一体的面目出现, 几乎让所有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都可以在其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加之网络所拥有的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传播范围的广袤性 (无国界性) 、传播模式的双向性等, 使之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诸多特性相一致。媒介发展的历史证明, 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 都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相协调的新闻采写编评等实务系统, 这样才能保证新媒体实务工作者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 从而使新闻传播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二、网络新闻兴起的背景

从传播技术和传播实务发展的历史来看, 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是先进传播技术直接推动的结果, 这些先进的传播技术为新闻传播实务的开展和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物质依托。17世纪到20世纪初, 动力在传播中的应用、造纸术的改进、卷筒纸高速轮转铅印机及自动铸排机等的发明和使用, 以及摄影术、电报、电话先后在新闻报道中的成功运用, 促成了报纸特别是廉价报纸及报纸工业的产生, 使报纸生产流程中的分工更为细致, 记者 (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 、编辑的工作内容逐步明确和固定, 专职记者和专职编辑大量出现, 新闻实务被细分为采写和编排两大领域 (即采编分离) , 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实证性等大大加强, “倒金字塔”这一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和全要素导语 (即包括新闻六要素的导语) 开始形成, 报道领域也逐步拓宽。此后, 时效性成为衡量新闻实务成败的重要原则, 而且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一批报刊经营者和编辑记者, 如普利策、班内特等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和归纳有关新闻传播实务的原则和方法。

谈谈结合体校特点开展网络培训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化; 培训; 业余体校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33-001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信息化时代,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是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重要工作。如何结合体校特点开展网络培训,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而针对体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网络培训工作,除了有其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特点。

首先,开展网络培训,尤其是结合体校特点开展网络培训,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关键因素,而有关部门协同工作则是开展培训的重要保证。

由于体校是一所以培养和输送各类运动员为主要工作的特殊学校,学校除了完成基本的文化学习任务以外,其他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各项目的训练。因此越是业余时间,训练任务越是紧张。另外,根据我校的老教师较多的情况,虽然他们在教学上是骨干,但以往很少或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所以,给整个培训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针对这些特殊情况,我认为,只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通过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克服种种困难,合理安排时间,利用学生的训练间隙,组织培训,同样可以达到整个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其次,想要认真完成网络培训的具体工作,建设一个好的机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为网络培训提供良好的硬件保证。

过去,由于我校体制的特殊性,别说是进行网络培训,就连应付日常的工作都感到很吃力。为了改善体校的教学环境,适应新形势下对网络知识的要求,经过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为实施网络培训的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校实施的是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这样学生平时接触信息化就有很多机会,学校配置了用于教学和管理的计算机,并完成了学校局域网的建设,便于教学和信息化管理,学校还专门投资、开通了ISDN,使整个局域网都能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的Internet浏览。不仅提高了上网速度,而且还满足了全校师生上网培训和查询有关教学资料的需要。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师生的应用能力是开展网络培训的基本思想。由于师生中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都很缺乏,根据这种情况,整个培训过程采取分批分期、视不同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1.对教师重在掌握浏览、搜索

针对体校老教师比较多,对计算机的接触较少的现状,在培训中主要是要求学会浏览、办公自动化,知道如何到网上搜寻与自己教学紧密相关的资料,以获得更广泛的科学知识。根据学校实施计划的安排,对全体教职工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主要讲授基本知识及慢慢深入到现代化的网络时代,深入浅出的介绍计算机的操作和办公自动化。

2.对初中生旨在进行兴趣的培养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各类运动员为主的业余体校,加上过去没有机房,因此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不是很多。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几乎对计算机的知识很缺乏,针对这一特殊性,我们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并结合他们训练的间隙,利用双休日学生进行身体调整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培训。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寓教于乐,从而实现培训的目标。经过这样的培训,学生们不仅已经培养起了对计算机的兴趣,初步掌握了许多基本技能,而且还向学校教务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从而也促进了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加强对学生们进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讲授有关办公自动化的内容,介绍如何制作个人主页,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和多方位“推销”自己。使他们既学到了运用网络来传递信息的方法,同时也在教学中完成了学校制定的网络培训任务,为今后如何组织多方位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经过多层次的教学实践,不仅圆满完成了网络培训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使全体师生在学习中获得了利用Intenet这一无所不能的巨大知识宝库来寻找更多更新的知识财富。

论网络新闻的特点 第11篇

报纸的传播速度受交通手段及中间的冗余环节的限制, 广播电视运用无线电信号, 网络新闻是通过光纤线路进行传播, 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特点。

网络新闻内容丰富、形态多样, 信息承载的海量性。新闻业的发展在时间的观念上跨过了两个历史性阶段, 从不定时到定时和从定时到及时。而今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实的新闻时代。任何人任何时候打开页面, 都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新闻。新闻传播打破了过去固

时间的现场感, 这是消防新闻摄影的灵魂。各类事故、事件和救援现场的气氛和环境, 既能起到交代背景、时间的作用, 又能构建起摄影照片情景交融的“立体感”, 使读者观后如闻其声, 如见其景, 如临其境, 从使主题得到升华, 为整篇报道进行烘托了, 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4.3运用抓拍, 选择最佳和最典型的瞬间

和其他摄影一样, 消防新闻摄影也是一种“瞬间艺术”, 其核心特征就是“及时”。因此, 抓拍就成为消防新闻摄影的重要拍摄方法。抓拍, 是指在被摄对象不知晓的情况下快速地抓取其自然、生动、最有表现力的瞬间形象。这样捕捉到的形象真实、自然、生动, 具有可观性、可信性、可证性。在消防新闻摄影实践中普遍运用抓拍技巧, 是定的模式, 不同媒体不断地兼容, 百姓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播途径的全球化不在是梦里的追求, 新闻发展史出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网络新闻。

2008年奥运会对于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来说, 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新媒体大规模参与奥运这是第一次, 也因为第一次, 所以荣耀, 同样因为第一次, 所以艰难。而中国的网络视频行业整个都已沸腾起来了, 各视频网站都积极投入到奥运传播中, 力争为中国、为世界奉献一次最精彩难忘的奥

消防新闻摄影的突发性、瞬间变化性和不可重现性的所决定的。比如对火情的抓拍, 对某一时刻的险情和救援过程的记录要比救援后的现场更有新闻价值, 而这些过程都是突发的, 不可重现的, 同事也是最为珍贵的。由于消防工作的特点, 在消防新闻摄影的抓拍实践中, 常用到一些其他摄影门类较少使用的方法。如抢拍, 这是在被摄对象可能会发现拍摄者而暂未发现时, 抓住时机, 出其不意地上前拍摄;或遇突发事件时果断拍摄转瞬即逝的情景。这种方法, 常常能拍到自然真实的客观状况和人物形象, 在消防新闻摄影实践中应用广泛。

消防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消防宣传的重要环节之一。它通过真实记录消防部队形象新闻, 把具体的消防宣传内容生动传神地展现给读者, 使其受到教育。在各类报刊、杂运。这也体现了网络新闻的丰富性, 时效性是网络新闻的生命之源, 时间就是生命, 时效更是如此。新闻是刚刚发生的事, 而且报道得越快越好。例如发生火灾的现场, 甚至比消防队员来得都早。记者为了抢时间, 争取弄到最新的材料, 尽快发布到网络上, 所以一条时效性的新闻显得很重要。

虽然网络媒体提供了时效性的要求, 但是这也存在着其它危机:首先, 过于强调, 就失去了新闻的特点。其次, 网络新闻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 有些新闻转瞬即逝, 事后核实有难度。

志、展览和宣传栏里, 我们都可以看到消防新闻照片, 它们以正面宣传为主, 配合文字, 生动形象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火灾扑救知识、抢险救援战况、传播消防信息和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等。在树立消防部队良好形象的同事, 还发挥着新闻舆论导向的作用, 为消防工作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目前, 消防新闻照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国、以及国际的新闻图片中脱颖而出, 为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和艺术摄影事业增添了光彩。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信消防新闻摄影的作用将日益强大。

参考文献

[1]李厉.新闻界.摄影广角, 2006

(辽宁省鞍山市消防局宣传科, 辽宁鞍山114001)

2 海量性

网络新闻中的海量性, 打破了传统新闻的模式, 人们面临的是数千人, 人们面对的不在是简单的几条新闻。而是多元式的, 开放式的全面推动新闻发展。正是网络的海量性, 才加宽了他们不在是倾听, 而是众多平等的声音。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是通过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连接, 形成世界一体化的数据库。与传统媒体相比, 由于它有自身的条件, 所以, 可以摆脱报纸的版面。

3 汇聚力与多元化

网络新闻能在短短的时间里, 完成高容量、交互性特点的任务。以第一时间汇聚起一定的人群, 同时他们能做出集体化的响应, 这也推动了网络社区的民展。网络的高容量、交互特征, 以及分层分组的能力, 使得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 在任何一个狭窄的主题领域里汇聚起相当数量的人群, 使他们能够对某一新闻乃至整个频道做出集体化的响应, 这又推动了网络社区化的发展。1998年英国王妃戴安娜去世时, 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又一个纪念戴安娜的网页建立起来, 其行动之迅速, 内容之丰富, 设计之精美, 让许许多多的新闻受众开始明了网络的魅力, 它使人加入新闻, 使人群得以汇聚。在网络时代, 大多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新闻, 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医疗、娱乐等生活。百姓并没有对自己有固定的新闻, 只是简单的全方位接受新的新闻。

4 在网络新闻中, 要发挥它的交互性

要发挥网络新闻的交互性, 必须满足人们的能动性和参与性, 这正是同传统新闻的不同之处, 而这种交互性的即时特点和自由特点更是传统媒体无论是现实还是技术都无法实现的。传统新闻的一些主流话语和有特点的话语一般是单向完成的, 类似数学中的函数关系一对多的关系, 即使设有沟通的对象, 被教育者也是被动的, 因此这种行为即便是沟通也是单方面的、受制约的。只有在网络新闻这个媒体中, 谈话者和被教育者双方才真正达到沟通和互动。上网的人员除了在新闻中浏览网页之外, 还可以进行互动地沟通, 随时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和主观看法。对网络来说, 尽管记者已有自己的采访证、还有专门的采访人员, 但网民的言论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这些观点和看法也是构成新闻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更能推进网络新闻的互动和发展。因此, 由于行为模式的多元化, 两种媒体的新闻话语在传统新闻媒体被接受者和网民之间传播的方面是不同的。网络新闻的互动性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使人们更能积极地参与, 使人们认识到自身价值的意义, 从而推动了网络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 接受者不再像传统新闻媒体的受众那样单方面的听讲、默默地接受, 经常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网络新闻作者及其他被接受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 把单方面的传播发展为双向和多向的对话, 真正地达到了互动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接受者都可以成为新闻记者的角色, 把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及自己的见解通过网络新闻这个平台传遍世界。一切虚假的新闻和骗人的新闻都会被网民看穿。可以说, 如果没有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督, 没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面很亮的镜子, 面对公众和媒体, 政府的表现可以证明明政府是否诚信。可以说, 一些贪官污历事件作为一个经典的案例, 提醒我们必须重新划清网络和媒体、百姓与当官之间的关系, 并要不断地探索出一种新的互动模式, 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舆论, 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件事情的结果不管如何, 事件发展过程中只有通过网络新闻才能反映出来的民间的表达权和参与权及自主权等已经独立出现在媒体这个大舞台上。

5 宽容性与参与性

网络新闻发展的趋势是走向宽容:一方面, 表现在人们对网上信息采取冷淡的方法, 还有来源也不做太多的推测的;另一方面, 针对不同地位的信源, 我们可以发布新闻, 参与新闻, 享有平等的权力。宽容性表现在受众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看的, 而不仅仅是媒体所赐予的;参与性表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参与有关新闻的讨论, 更重要的是, 从理论上讲没, 人们可以在电子论坛、电子邮件或自己的主页中参与网上出版。德拉吉所开办的德拉吉报道的成功鼓舞了每一个后来的参与者:数一百万计的人访问了该站, 德拉吉的名字家喻户晓, 他的新闻发布参与了历史。德拉吉现象是这个新的新闻时代强调“让每一个人参与其中”的理念的最好注脚。自己的报纸、自己的节目, 千奇百怪的新闻组, 电子杂志、BBS和其他服务, 网络信息时代中既有分散化又有个性化。网络新闻中传播中, 受益的不是新闻本身, 而是接受信息的人。

网络新闻有着即时性和丰富性、宽容性和参与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对新闻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网络新闻是一个刚刚兴起的事物, 整体思路还不是很清梦, 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只要网络新闻在发展, 就有它生存的空间。社会底层的人能过电视及电话进行反映, 但总不如网络新闻那样熟练。网络新闻传播的平台很广。

参考文献

[1]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现代视听, 2007 (11) :6-8.

[2]张齐泽.新闻传播如何与公关相结合.现代传媒报, 2007 (4) .

[3]韩学功.假新闻:不是网络技术的错.中国记者, 2006 (8) :46.

[4]雷碟.新闻实效的变迁及其新闻学新内涵.千龙传媒, 2007 (4) .

上一篇:病房呼叫下一篇:平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