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信息安全范文

2023-09-11

网络与信息安全范文第1篇

信息安全特征: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 保密学是研究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科学。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结构框架:安全控制单元、安全服务层面、协议层次。 公钥密码:由两个密码组成,每个用户拥有一对选择密钥: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 公钥密码特点:(1)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即使知道一个密钥,也不存在可以轻易地推导出另一个密钥的有效算法。(2)不需要增加分发密钥的额外信道。公布公钥空间,不影响公钥系统的保密性,因为保密的仅是解密密钥。 公钥密码系统应具备两个条件:(1)加密和解密交换必须满足在计算上是容易的。(2)密码分析必须满足在计算机上是困难的。 协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共同发起的某种协约或采取的一系列步骤。 协议的特征:(1)至始至终有序进行。(2)协议成立至少要有两个主体。(3)协议执行要通过实体操作来实现。 数字签名与手写签名的区别:(1)签名实体对象不同。(2)认证方式不同。(3)拷贝形式不同。

签名算法的三个条件:(1)签名者事后不能否认自己的签名。(2)任何其他人都不能伪造签名,接收者能验证签名。(3)当签名双方发生争执时,可由公正的第三方通过验证辨别真伪。

不可否认数字签名:没有签名者的合作,接收者就无法验证签名,某种程度上保护了签名者的利益,从而可防止复制或散布签名文件的滥用。

不可否认数字签名方案由三部分组成:数字签名算法、验证协议、否认协议。

散列函数: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为某一固定长度的消息摘要的函数。 消息认证码:满足某种安全性质带有密钥功能的单向散列函数。 身份证明分两大娄:身份证实、身份识别。 信息隐藏:把一个有含义的信息隐藏在另一个载体信息中得到隐密载体的一种新型加密方式。

信息隐藏的两种主要技术:信息隐秘术、数字水印术。 数字水印技术:指用信号处理的方法在数字化的多媒体数据中嵌入隐藏标识的技术。

三种数字水印:(1)稳健的不可见的水印。(2)不稳健的不可见的水印。(3)可见的水印。

数字水印三个特征:(1)稳健性。(2)不可感知性。(3)安全可靠性。

数字水印三个部分:(1)水印生成。(2)水印嵌入。(3)水印提取(检测)。

密钥管理的基本原则:(1)脱离密码设备的密钥数据应绝对保密。(2)密码设备内部的密钥数据绝对不外泄。(3)密钥使命完成,应彻底销毁、更换。 常用密钥种类:(1)工作密钥。(2)会话密钥。(3)密钥加密密钥。(4)主机主密钥。

公开密钥分发:(1)广播式密钥分发。(2)目录式密钥分发。(3)公开密钥机构分发。(4)公开密钥证书分发。 密钥保护方法:(1)终端密钥保护。(2)主机密钥保护。(3)密钥分级保护管理。

秘密共享方案:将一个密钥K分成n个共享密钥K

1、K2……Kn,并秘密分配给n个对象保管。 密钥托管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安全通信方式,同时允许授权者为了国家等安全利益,监听某些通信和解密有关密文。 密钥托管加密体制由三部分组成:用户安全分量、密钥托管分量、数据恢复分量。 密钥管理:指对于网络中信息加密所需要的各种密钥在产生、分配、注入、存储、传送及使用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体制。

保密通信的基本要求:保密性、实时性、可用性、可控性。 密码保护技术:密码校验、数字签名、公证消息。 通信保密技术:(1)语音保密通信(模拟置乱技术、数字加密技术)。(2)数据保密通信。(3)图像保密通信(模拟置乱、数字化图象信号加密)。 网络通信加密的形式:(1)链路加密。(2)端-端加密。(3)混合加密。 网络通信访问基本控制方式:(1)连接访问控制。(2)网络数据访问控制。(3)访问控制转发。(4)自主访问控制与强制访问控制。 接入控制功能:(1)阻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2)允许合法用户进入系统。(3)使合法用户按其权限进行活动。 接入控制策略:(1)最小权限策略。(2)最小泄漏策略。(3)多级安全策略。 接入控制技术方法:(1)用户标识与认证。(2)身份认证特征(口令认证方式、协议验证身份)。

PGP的五种功能:认证性、机密性、压缩、Email兼容性、分段与重组。 IP层安全功能:鉴别服务、机密性、密钥管理。

安全套接层SSL提供的安全服务:信息保密、信息完整性、相互认证。

PPDR-A模型五要素:安全策略、安全监测、安全反应、安全防御、安全对抗。 操作系统安全访问控制:测试程序访问控制、操作系统的访问权限控制、保护机制的访问控制、用户认证访问控制。

安全操作系统设计四环节:安全模型、安全设计、安全确认、正确实施。 安全网络平台种类:Windows NT、UNIX、Linux。(Linux兼容性好、源代码开放、安全透明)。

数据库安全条件:数据独立性、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数据使用性、备份与恢复。

VPN(虚拟专用网)核心技术:隧道技术、密码技术、管理技术。

政务网的特点:信息公众化、信息机关化、信息存储量大、保密程度高、访问密级多样化。

政务网建设的三个安全域:(1)涉密域。(2)非涉密域。(3)公共服务域。

黑客攻击:指黑客利用系统漏洞和非常规手段,进行非授权的访问行为和非法运行系统或非法操作数据。

防黑客攻击几种防范技术:安全性设计保护、先进的认证技术、扫描检测审计技术。

常规网络扫描工具:SATAN扫描工具、Nessus安全扫描器、nmap扫描器、strobe扫描器。 网络监听工具:NetXRay、Sniffit。 防火墙:在网络安全边界控制中,用来阻止从外网想进入给定网络的非法访问对象的安全设备。包括网络级包过滤防火墙和应用级代理防火墙。

密罐:用来观察黑客如何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个软件“陷阱”,通常称为诱骗系统。

计算机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病毒检测方法:比较法、搜索法、辨别法、分析法。

电子商务安全要求:可靠性、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有效性、不可抵赖性、可控性。

电子商务安全服务: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机密性服务、不可否认服务。 电子商务基本密码协议:密钥安全协议、认证安全协议、认证的密钥安全协议。 国际通用电子商务安全协议:SSL安全协议、SET安全协议、S-HTTP安全协议、STT安全协议。

网络与信息安全范文第2篇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享受着网络技术的高效便利,诸多行业大规模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广泛看好,然而在良好的应用前景之下,网络安全隐患也开始走近大家的视线,黑客,泄密,病毒等诸多问题依然在威胁着我们的信息安全。该文首先从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分析影响网络安全的诸多因素,并从各方面讨论如何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提出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信息安全 管理

在当今这个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巨大便利,也正是由于近年来网络的迅速普及,电脑走近千万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时有个人信息泄露,利用网络漏洞行骗,非法钓鱼网站等安全隐患不断增大,病毒和木马程序日益猖狂,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结合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当今科技中所处地位不难发现,网络信息安全直接影响用户、企业甚至是国家的信息安全,所以关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防护技术是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1.1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落后

计算机网络是指,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网络通信管理的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传输和信息传递。在此共享、传输、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所传输的数据和信息量巨大,所以无论是数据传输,信息运行,安全意识等任何一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决定因素产生问题都会造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漏洞,威胁我们的信息安全。

当前存在的主要信息安全问题有:黑客威胁,黑客指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擅长利用计算机病毒和系统漏洞侵入他人网站非法获得他人信息,更有严重者可以进行非法监听,线上追踪,侵入系统,破解机密文件造成商业泄密等对社会财产产生威胁的违法行为。相对而言病毒更为简单常见,病毒是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程序代码,它具有传染速度快,破坏性强、可触发性高的特点,能通过特定指令侵入他人文件,直接造成文件丢失或泄露,或用于盗取用户重要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及密码等。此外计算机本身的安全漏洞也是一大问题,操作系统自身并不安全、软件存在固有漏洞加之计算机管理人员操作不当在系統设计之初便留下破绽,为网络安全埋下隐患。从物理层面来讲,计算机所处环境条件对其硬件保护具有很大的影响,潮湿和尘土容易使计算机出现系统故障、设备故障、电源故障等,此类问题出现频率低,但不易解决。

相较于频繁出现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当前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单一落后,仍然只靠防火墙等低端技术来解决问题,根本于事无补。新的病毒和木马程序不断更新换代,层出不穷,只有我们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提高水准才能规避信息安全隐患。

1.2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制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加强日常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管理,保障网络系统安全,保证软件设计和计算机的安全,保障系统数据库安全运营。常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網络维修,系统管理员定时检查维修漏洞,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记录在《网络安全运行日志》中。然而当前使用计算机的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众多,却鲜有企业用户制定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公司也没有相应部门专门负责计算机系统网络打的定时检查,做数据备份和服务器防毒措施和加密技术,更加没有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修复计算机本身的系统漏洞,加之平时不注意对计算机的物理保护,软硬件设施都有巨大的安全泄密隐患。

长期以来,由于相关机构没有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造成了管理人员的懈怠,滋生了计算机工作者的懒惰心理和部分内部人员从内部泄密的违法行为。参照国外成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保障了我们的信息安全,并且提高了日常办公效率,对更好地发展计算机技术有促进作用。解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迫在眉睫,从管理制度缺失上面入手,实质上是从源头避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具有很深刻的实践意义。

1.3 缺乏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来说,技术保障是基础,管理保障是关键环节,尽管前两者在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仅仅依赖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保障我们会发现计算机病毒不断更新换代,应用的侵入程序技术越来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提高遏制病毒的技术,新型病毒再次产生,如此一来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仅仅依赖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取得成效所需时间长,浪费人力物力多,程序繁杂与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效率的初衷相悖。为制止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威胁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已经制定相关法律通过加强计算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和法律强制手段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提高计算机使用者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主动使用加密设置和杀毒程序,法律法规能够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弥补法律漏洞,使其无法逃脱。

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法律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措施才刚刚起步,大部分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并不成熟。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中,区域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对比明显,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不成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2 根据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分析相关管理措施

2.1 计算机信息加密技术应用

随着近年来网上购物的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系统出现,支付宝、微信、网上银行等货款交易都是线上进行,对计算机防护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计算机加密技术成为了最常用的安全技术,即所谓的密码技术,现在已经演变为二维码技术,验证码技术,对账户进行加密,保证账户资金安全。在该技术的应用中,如果出现信息窃取,窃取者只能窃取乱码无法窃取实际信息。

从1986年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小球病毒开始,计算机病毒呈现出了传染性强,破坏性强,触发性高的特点,迅速成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針对病毒威胁,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机关单位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设防,将病毒拦住在计算机应用程序之外。通过扫描技术对计算机进行漏洞扫描,如若出现病毒,即刻杀毒并修复计算机运行中所产生的漏洞和危险。对计算机病毒采取三步消除政策:第一步,病毒预防,预防低级病毒侵入;第二步,病毒检验,包括病毒产生的原因,如数据段异常,针对具体的病毒程序做分析研究登记方便日后杀毒;第三步,病毒清理,利用杀毒软件杀毒,现有的病毒清理技术需要计算机病毒检验后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利用不同杀毒软件杀毒,这也正是当前计算机病毒的落后性和局限性所在。我们应当开发新型杀毒软件,研究如何清除不断变化着的计算机病毒,该研究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对程序数据精确性要求高,同时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2 完善改进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近些年来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事件来看,许多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计算机管理者内部疏于管理,未能及时更新防护技术,检查计算机管理系统,使得病毒、木马程序有了可乘之机,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运行留下了巨大安全隐患。

企业事业单位领导应该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成立专门的信息保障中心,具体负责日常计算机系统的维护,漏洞的检查,病毒的清理,保护相关文件不受损害。

建议组织开展信息系统等级测评,同时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关于“计算机网络信心安全防护”的主题讲座,增加员工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了解,对信息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2.3 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制定相关法律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关系着国家的利益,影响着国家发展的繁荣和稳定,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技术和能力从整体上看还不尽如人意,但在出台《国家信息安全报告》探讨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应如何建设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后,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已经有所改观。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事故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事实说明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在法律规定作用下還是有所进步的。

3 结语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便捷的同时,也有它的缺陷,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是该文今天的目的所在。因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这个课题涉及范围广,该文只是描述了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诸如计算机防护技术落后,管理制度缺失,安全防范意识不高等,并针对该现象给出了科学的建议。希望在提高计算机安全防护技术,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制度,提高公民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达到最终目的:保障我们的信息安全,为社会稳定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宝剑.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吴大红.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3(8).

网络与信息安全范文第3篇

1 油田企业网络安全现状

我国油田企业的管理一直是重中之重, 中原油田对这方面的建设也十分的重视, 目前, 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赖网络信息化的系统, 极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 随之而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给中原油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1.1 油田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我国油田企业的管理已经逐步转向信息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很多涉及油田生产、开采的一些核心数据目前都主要由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来保存, 但是, 网络信息是虚拟的, 且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中, 非常容易发生泄漏, 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 我国的油田企业网络安全还存在一定的隐患,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 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 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措施, 非常容易发生管理的混乱, 这样, 相关的资料就很可能发生遗失, 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第二,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油田企业目前的管理模式决定了管理人员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 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但是, 目前, 中原油田有很多管理人员的网络保密意识淡薄, 专业素质不强, 出现技术问题解决不了, 也没有学习的劲头, 同时, 保密意识的淡薄使重要的文件被轻易拷贝, 非常容易造成网络泄密, 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2 病毒入侵和软件的漏洞

目前, 网络病毒非常猖獗, 很多不法人士和机构利用一些特别的手段, 编写一些网络病毒, 利用石油企业管理和软件的漏洞来感染系统, 盗取机密。当然, 这些属于有意识的侵入导致泄密, 还有很多通用的病毒由于员工的不合理操作和在很多无意识的情况下侵入了系统, 造成了系统的崩溃, 导致大量的信息遗失。

2 提高油田企业网络安全的策略

结合上文提到的我国石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一些隐患, 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措施, 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中原油田的信息管理能力和网络安全水平, 保证油田的安全有序发展。

2.1 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要保证油田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针对目前出现的诸多问题, 根源上就是制度不完善, 管理不到位, 所以, 油田企业要制定翔实细致的管理计划和规定, 让每一名员工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的意识, 在规范和制度中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提高油田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 我们要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从谁那出问题, 由谁来负责, 这样的责任细化能够提高每一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真正的重视起企业的网络信息保密工作。

2.2 加强对软件安全隐患和病毒的防范

网络病毒层出不穷, 给油田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隐患, 目前, 我们要着力提高技术能力, 完善防火墙的建设, 积极防御病毒的入侵。同时, 技术人员要对油田企业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备份,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数据丢失后无法还原的现象。除了这些措施外, 我们还要对一些机密度较高的进行加密处理, 进一步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在数据和信息的管理中, 我们应当设置相应的权限, 这样, 能够掌握高级机密的人员数量就少了很多, 对于信息的安全性也就有了很大的把握。

2.3 加强企业人员的培训

我国网络信息化管理的起步较晚, 很多油田的员工年龄较大, 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并不熟练, 所以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时候容易发生纰漏, 这样, 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我们要及时的对企业人员进行计算机的培训和网络安全保密技术的宣讲, 将保密意识入脑入心, 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将在我国的石油企业中应用更加广泛, 我们要提高信息安全保密意识, 采取有效的手段, 不断提高企业的网络安全保密能力, 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 世界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给我国的油田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我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但是, 网络信息安全和技术的防范工作不可有一丝的松懈, 网络安全十分重要。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希望对油田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病毒

参考文献

[1] 孙广.油田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范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3, 09:23-24.

[2] 刘宏毅.分析与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技术[J].现代情报, 2004, 04:20-22.

网络与信息安全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日益走进寻常百姓之间,更是诸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今的社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升级,成为计算机使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黑客、病毒、系统漏洞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着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威胁用户隐私的问题。本文围绕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设计与实现展开了论述,重点分析了当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出现的问题,并对网络安全应用问题的改善提出来一些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网络安全;具体措施

如今网络系统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各个国家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由于网络环境十分开放,经常导致一些不安全因子的侵入,对这个网络系统造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技术是一项传播信息,促进各个领域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了解的技术,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推进,这项技术被不断的革新与推广,与计算机用户的利益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今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一个不容小觑的推动力,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地位逐渐抬高的同时,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这项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使相对匮乏和单薄的,要想促进其在网络安全应用中的安全性,必须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好安全防范的措施,以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健全与完善,能够更好的推动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1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的问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尤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对于整个网络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与计算机用户的实际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时,要注重对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将应用中的出现的安全问题控制在技术可以进行管理的范围内。IP地址、域名等都是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的具体内容,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其他内容,这些内容都能对恶劣信息的攻击进行有效的防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中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就是每天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的监测。由于对网络安全存在威胁的各种不安全因子具备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常常导致在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性进行监测时出现难以辨别的混乱问题,所以在平时的应用中,就需要做好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中的警惕性,以便在问题发生时能够进行采取快速的、准确的解决方法。控制信息的访问是整个信息资源的起点,是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信息的访问,要求对不同用户的具体信息和将信息公之于众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全面的把握。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提高警惕,提高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视程度,并制定出应对网络安全应用问题的改善策略。

2 网络安全应用问题的改善策略

2.1 加强安全风险的遏制与防范意识

提高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首先需要加强相关人员对容易威胁网络安全的不安全因子的恶意攻击的遏制与防范意识,让相关人员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投入足够的重视。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关系到计算机用户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发展,致使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很有必要做好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加紧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和革新,使其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将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控制在技术可以进行管理的范围内。

2.2 进行信息管理技术上的控制

在相关人员树立了安全风险的遏制与防范意识之后,还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进行控制。在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的相关策略中,控制处于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和许多因素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也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只有在对众多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信息的安全化管理体系才能够实现对信息管理技术控制的合理且顺利的实施。另外一定要注意可以实施的实际范围,将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化管理体系建立在这个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创新力度,增强其自身实力以更好的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同时还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做好明确的分工工作,以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可以顺利的进行。

2.3 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力度

安全化管理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使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力度得到强化将直接有利于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度。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力度实际上就是将管理的内涵和理论进行延伸,使其延伸到关于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范以及相关的体制、机制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跟随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诸多的信息化、现代化因素包含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体系之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力度,主要還是从防范不良因素的入侵攻击入手。

2.4 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同样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相关的制度规范要包括对工作人员日常行为的完善,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系统的组建等相关内容。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计算机的防病毒体系,对杀毒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升级,以防止病毒、黑客的入侵。还要对落伍的电脑进行及时的更换,并及时配备更新升级后的软硬件,并在计算机的使用场所安装防火设备,将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5 创建健全的、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模型

创建健全的、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模型对于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以及強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管理力度等方面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在进行详细周全的规划安排的基础上,创建健全的、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模型才能早日使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使用环境变得更加健全与安全。如今健全的、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模型已经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化管理中得到了初步的建立。并且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和借鉴之后,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化管理的规划安排进行了合理的丰富,实行混合模式的安全化管理方式,得到了政府以及许多专业的厂家的期望和肯定,健全的、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模型在将来一定会得到更多的认可,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对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管理以及促进社会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2.6 加强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

在正式使用计算机之前,需要为计算机安装相关的扫描和病毒查杀的软件,利用这些软件排除计算机存在的系统漏洞,并针对具体的漏洞制定出相应对的补救措施,以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网络安全性。另外对于操作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强化需要对计算机使用者的真实身份进行验证,抵制病毒和黑客的不良攻击。同时需要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为良好的网络环境的营造提高制度上的保障。

3 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社会各个发展领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是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用户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利益的重要技术,但是在对网络安全的应用中依据存在着些许问题,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点注意,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出现的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管理,预防网络不安定因素的影响,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小娟. 浅谈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03) .

[2] 庞海静,黄海荣. 浅析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与策略[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6) .

[3] 张统豪.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23) .

[4] 钮绍芳.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站建设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的思考[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27).

[5] 乐光学. Internet/Intranet网络安全技术及安全机制的建设[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网络与信息安全范文第5篇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

(一) 人为攻击

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而言, 最大的威胁就是人为攻击、非法犯罪获利。人为攻击会严重危害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 泄露个人数据和信息[1]。现在所用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系统都存在不足、缺陷, 很多黑客通过这些漏洞攻击网络, 先采用获取、窃听等方法得到重要信息, 再结合非法渠道谋取非法利益。

(二) 计算机病毒

病毒能附着在计算机的文档或执行程序之中, 难以被发现, 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就可以获得计算机控制程序, 使得计算机整体功能遭受破坏, 阻碍其正常使用。计算机病毒的依赖性和复制性较强, 通过运行程序和数据包进行传播, 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时, 移动硬盘和U盘等移动设备也是良好的计算机病毒传播介质, 计算机病毒成为网络信息安全的巨大威胁。

(三) 传播不良信息

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具有很高的开放性, 并且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 这使得组织或个人均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信息, 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产生安全威胁。一方面, 提供网络诈骗的土壤, 不法分子通过钓鱼网站窃取用户的银行卡账号、身份等个人信息, 盗用个人财产, 或虚构网络事件, 骗取用户信任, 骗取财产。另一方面, 在网络上传播赌博、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 违反法规与社会道德, 对人们产生负面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一) 提高防火墙的等级

计算机网络防火墙技术是在大数据环境里防护信息安全的一项主要措施, 通过加强对网络访问的安全控制, 防止人为攻击, 保证内部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防火墙技术主要是提高通过等级, 预防外部用户利用非法手段强行进入网络系统内部, 保护内部计算机网络, 确保网络稳定运行。通过预设程度, 防火墙会自动判断是否持续传输网络数据信息, 只有合法用户、符合要求的用户的数据信息才允许通过, 阻断未经用户许可的、非法的数据信息传输, 利用技术差异把危险信息、非法操作等过滤掉, 创造安全干净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

(二) 使用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指的是验证计算机网络中的主体身份、客体身份的过程, 涵盖口令认证、公开密钥设施、生物特征认证等典型技术措施。其中最常用的认证技术就是口令认证, 用户一般要先输入标志信息, 由系统询问用户口令, 口令匹配才能访问系统。公开密钥设施认证技术则是基于公钥密码体制里面用户的机密性私钥提供唯一身份验证, 利用数字证书为每一名合法用户的提供公钥合法性证明, 在用户公钥和证书ID号之间建立唯一映射关系。这是强制认证机制的一种, 综合使用摘要算法、对称和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等技术措施整合安全性与高效性, 在电子邮件、服务器访问和防护墙认证、客户端认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生物特点认证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 常见的有指纹、视网膜或虹膜、声音、手掌几何学等, 杜绝人为非法攻击, 安全性很高, 是今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2]。

(三) 科学运用杀毒软件

一是要运用正版计算机网络杀毒软件, 这是最简单的技术方式, 常见的有瑞星、卡巴斯基等防毒软件, 只有正版才能提高计算机病毒防治效果, 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二是及时更新病毒库, 因为计算机软件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的状态, 计算机里潜伏的病毒极有可能变异, 所以要及时更新、升级病毒库, 下载运用最新防毒补丁。三是重点防治通过邮件传播的计算机病毒, 一旦收到不熟悉的邮件切忌直接打开, 应先运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保证邮件安全以后才能打开;用户获取信息资源时要选择正规网站, 有效防止病毒入侵, 小网站上往往有很多病毒;在运用移动硬盘、U盘等信息存储媒介时也要查杀病毒, 确认没有病毒再使用, 预防病毒相互传染, 威胁计算机网络的运行。

(四) 引入安全监控技术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大型的网络系统通常是黑客们和病毒攻击的重点, 所以为自主防护网络信息安全, 保护组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 目前人们研制出新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技术, 即入侵检测技术。过去防范和处理黑客、病毒等处于被动状态, 出现新的病毒之后才推出补丁, 或网络安全卫士紧跟入侵者或病毒的脚步, 这虽然可以及时消除信息安全威胁, 但不能主动实施自我保护。所以研发入侵检测技术是计算机网络的维护重点, 它有机结合统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规则方法和人工智能、密码推理技术等, 逻辑思辨更具体, 通过专门维护细节的方式自主监控计算机网络信息或入侵现象, 做好防范。当下十分流行的分析技术分为统计分析法、姓名分析法, 前者基于统计学理论, 观察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动作模式, 基于软件安全工程师总结的特征, 对计算机动作偏离正常轨道与否进行分析、辨别, 达到监测目的, 控制网络信息安全威胁;后者是监测系统已知弱点, 归纳攻击模式签名, 属于对系统的匹配操作, 这其实属于被动防御。而为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还应针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建立监管部门, 专门负责查处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发布不良信息、诈骗等行为, 同时做好信息的保密工作, 严格分工, 相互监督, 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保障网络安全。

三、结语

尽管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面临着人为攻击、计算机病毒和传播不良信息等威胁, 增加信息危险性, 影响人们的网络生活, 但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 在提高防火墙的等级的同时科学使用身份认证技术和杀毒软件、安全监控技术, 就能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更好地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构建安全、健康、美好的网络生活环境。

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 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但该过程中的网络信息安全困扰着各行各业,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复杂,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简单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 探究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安全威胁,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信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 (1) :158-159.

上一篇:网络舆情应对下一篇:农业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