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2024-05-05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精选10篇)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影响,基本策略

一、网络文化

(一) 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

网络文化主要是指基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 通过一定的网络行为而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 以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等。网络文化常常有别于网外文化, 如在文字表达上, 表现为“火星文”, 特殊符号等流行。网络文化是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 正迅速改变人类传统的认知渠道、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 对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大的强烈影响。

(二) 网络文化的存在时空和创造主体。

计算机网络出现后, 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最初的网络文化拥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和计算机文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化应该讲还没有出现。网络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 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和网络出现以前的文化, 网络没有创造任何文化。你可以发现网络上传播的小说用的文字、语言、修辞语法都不是网络创造的, 网络电影不过是网络外的电影以数字化方式的再现和传播。换言之, 没有网络, 这些小说、电影也会出现或者已存在, 网络解决的是网络外文化传播的技术问题。

二、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

(一) 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

高等院校是Internet用户密集的区域之一。Internet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平台, 同时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课外休闲娱乐的重要空间。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程度的逐渐提高, 高等院校校园网络环境、网络文化都呈现出许多自身的特殊性。认清了它们的特殊性, 将更加有助于我们建设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

(二) 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特征。

1. 网络化。

高等校园网络化的核心技术支持是现代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校园网的建立使教学服务、科研创作信息、办公行政管理等系统连接起来, 而后又使高等院校校园内网与Internet连接, 进而将高等院校校园网络转变成一个自由开放的数字信息平台。

2. 数字化。

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均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传播。如果实现信息的数字化, 就能极大地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 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3. 知识化。

高校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和数字化信息的结合, 为资源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可以以互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体现了一种知识化的特性。

(三) 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主要特点。

1. 学习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对高等院校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首先肯定是学习环境与学习手段的重大改变。大学生上Internet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查找有用的学习资料、和朋友或同学聊天、浏览国内外新闻等。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在搜索资料、资料传递、及时通讯、思想交流和思想启发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 社区网络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的社区赋予了新的内涵。BBS、聊天室等网络工具的出现创设了一种新型社区——虚拟社区。社区不再以地理区域进行划分, 而是在网络的基础上由志趣相同的人们所组成。在网络环境中, 地理位置已不再让人们产生心理归属感, 交流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思想, 充分展现个性。网络化的社区是一种真实与虚拟的交错。

三、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对高等院校的影响

(一) 积极作用。

1. 有利于教学。

网络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利用网络模拟各种实践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 如模拟虚拟社会开展电子商务教学、模拟招聘现场开展毕业生面试培训等, 这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 缓解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

在网上, 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 在宽松、平等的社交环境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 发表观点, 体现个性。

3.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校园网络文化多姿多彩, 如电子贺卡能表达对朋友的问候和祝福;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四大媒体集于一网, 对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起着积极作用。

(二) 消极作用。

1. 影响德育大环境。

网络内容的广泛性, 使其包罗万象, “文化垃圾”席卷而来, 色情、暴力, 诱引着大学生;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让西方霸权主义文化、敌对势力入侵易如反掌, 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冲击;网络角色的虚拟、规则的淡薄, 使一些大学生“自由驰骋”, 失去了道德约束,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2. 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铺天盖地的网络语言,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有困难找网络, 网络成了学生惟一的依靠, 怕写论文到网上“DOWN”, 网络制约着学生的思维;“电子海洛因”已经让许多学子学业荒废;“网恋”时的卿卿我我, 曾使不少人为“E”消得人憔悴。

3. 网络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改变了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认识。

网络本身是极其虚幻的, 是数字化和符号化的虚拟世界。在人和人的交往中, 在缺少第三者监督的情况下, 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丑恶的一面很容易暴露出来。网络的良莠不分、藏污纳垢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己。在全球互联的网络环境下, 一些大学生遵循着“快乐至上”的原则, 追求感官的刺激, 放肆地发表着观点, 完全忽视了社会规范和道德常识。最能体现这种现象的就是网络上风靡一时的“人肉搜索”事件。

四、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的超前性, 不但体现为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热情, 而且体现为他们的网络使用意识。一些研究者认为, 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信息意识和国际视野上超出了他们的师长。与之相伴的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强烈感受到的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

(一)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掌握素质不足, 对网络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 上网经验少, 对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心理特点缺乏认识。

(二) 网络信息传播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息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变得困难起来, 面对大学生注意力向网络转移, 正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载体。

(三) 大学生面对空前自由的网络空间, 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 思想意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大。

(四) 网络思想教育在被动局面下展开“防、堵、管”, 缺少积极有效的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的应对策略。

五、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 加强校园Internet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院在2003年建成了可通往校园每个角落的局域网, 设计建成了一系列以网络为基础的设施和应用, 比如:电影服务器可以使师生浏览到最新的影视信息;综合教务服务器使教师上传成绩、教学咨询和大学生查找成绩较为便捷;学院电台、学院电视台、学院报社、学院心理咨询室、学院社团的建立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良好的课外娱乐和实践平台;多媒体实训室和电子阅览室的建立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其它还有自动化办公、图书资料查询等都在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给学院带来便利。

(二) 开展健康文明的学生课外活动。

我院本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锻炼自我、提高素质”的宗旨, 组织开展了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如校园艺术节、校园文化节、班级晚会、汇报演出、才艺比赛、三下乡活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 其过程和结果等都发布在学院的校园网上, 以供讨论学习, 同时还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我院还通过网络和现实不同的方式同步开展创建“学习型校园”活动。针对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如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上聊天等而耽误学习的不良行为现象。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有效预防并及时补救。真正做到绿色网络进校园, 创建健康文明的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

(三) 创建特色的高等院校校园网站, 营建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我院在2003年建成了学院的特色网站, 网站上有最新的国家时事政策、国内外最新信息、学院最新动态等专题栏目;招生就业信息专题栏目;以系、专业为基础建立各系各专业的特色的主题栏目;教师的个人简历、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主题栏目;由学生自己建班级主页, 由学生自己监督校园网的论坛和贴吧;学院师生的优秀作品展览, 使优秀的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来共享学习。以上网站栏目信息都有专人定期更新。这引起了大学生的密切关注,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总之, 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目前还处于发展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进一步整合和教育工作者对高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视, 校园网络文化一定能为大学生教育创造更好的文化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克平.互联网的挑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湖北社会科学.

[2]万美容, 曹清燕.关于运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思考.

[3]王敬春.互联网发展与高校网络德育的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对策 第2篇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改变和重构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方式,也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该文在阐释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探究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对策.

作 者:彭晓云 吴月红 PENG Xiao-yun WU Yue-hong 作者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4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5(23)分类号:G434关键词: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 影响 对策

浅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第3篇

1 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国内研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专家学者很多, 高校网络文化多简称为校园网络文化, 董清爽等人认为, 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师生以校园文化为依托, 利用网络进行沟通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的总称。 (2) 孟丹认为,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两者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亚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三个要素。 (3)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网络文学、网络影视、虚拟社区文化和网络游戏等;校园网络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多元化的, 如BBS论坛、短信、QQ、搜索、博客等多种形式。 (4)

要研究校园网络文化, 首先应该梳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关系。校园文化是师生以校园为依托创造的群体文化;网络文化是现实的人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 以网络为依托创造的一种跨越国界和地区界线的共享文化。 (5) 校园网络文化是在互联网技术进入中国之后, 在高校形成的一种包含网络元素的新文化形态。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 以校园网络为依托, 包括了由计算机软硬件构成的网络物质文化, 以校内网络规章制度为内容的制度文化, 以学校精神为导向、涵盖师生价值取向等内容的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校园网络舆论、校园网络舆情和校园网络文化的关系。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构建的具有公共领域性质的平台上, 公众对某一焦点事件发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 (6)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刺激而产生, 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相应的, 校园网络舆论、校园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普及, 以高校校园为依托的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三者的相同之处是都以高校为依托, 以高校师生为主体, 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然而, 校园网络舆情是校园网络舆论背后价值观、思想道德的反映, 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对校园网络文化产生影响。与此同时, 校园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网络舆论的激烈程度、价值取向, 影响着师生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影响着校园网络舆情。因此, 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必须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

2 校园网络文化的双重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得好, 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 而且对社会也是有益的;如果对校园网络文化放任或者管理不当, 那么容易导致网络文化的弊端在学校放大。

2.1 校园网络文化的有利影响

首先,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平台, 便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虚拟的网络世界具有开放性, 在这里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具有平等性, 比如观看世界各大高校的精品课程、讲座, 从而使更多的人享有更多的受教育的途径和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随时随地查阅所需要的信息, 向老师咨询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与网友自由交流,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网上选课、学校网站回应学生问题等方式, 实现学校与师生、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第二, 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高校师生可以足不出户, 通过QQ群、校园BBS等方式参与学校乃至社会上的一些民主政治活动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对校内问题乃至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 使得学生参与意识强烈。

第三,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 促进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将社团活动、专题讲座、精品课程、校史院史介绍等活动内容引入网络, 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与其中。通过微信、博客、人人网等方式扩大活动的范围, 不仅可以在校内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还可以拓展到校际之间, 使得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不仅提高了师生的参与度, 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同时对学校的管理机制提出了挑战, 激励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断创新。

2.2 校园网络文化的不利影响

第一, 校园网络文化削弱了校园人际关系。网络把世界联系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在现代校园中, 人们往往是通过计算机、手机等工具进行交流,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 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感情交流也相应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的自我封闭, 导致出现冷漠、孤僻等状态, 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对校园活动产生厌倦, 对现实生活缺乏热爱。被削弱了人际关系的校园网络文化培育出的学生可能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障碍, 缺乏社会责任感。

第二, 校园网络文化削弱了传统校园文化的精神整合作用, 引导不当容易造成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整合作用, 使得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但校园网络文化依托网络, 具有了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 给学生的三观带来严重冲击。很多学生道德人格缺失, 游离出现实世界, 在网络的虚拟情景中流连忘返, 出现很多不理智行为。

3 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大学的教师、管理者, 包括网络文化相关的工作者, 应扮演好校园文化建设引导者角色, 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有利影响。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用先进文化引领校园网络文化, 注重校园网络文化的理论建设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 主流文化缺失, 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被赤裸裸地展示给校园大学生, 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和深化, 师生出现价值观多元化。与此同时, 大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不足,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因此需要用先进文化来占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用科学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勇于追求真理,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的网络精神文明文化产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另外, 国内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有待充盈,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措施不够成熟, 因此, 将校园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 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并配备专业的研究团队显得十分必要。

3.2 整合校内各种网络资源, 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平台

据调查, 一些高校直接按照“谁开设, 谁负责”原则, 对校内网络资源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方法有利于各个部门尽心尽力地做好本部门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但是网络资源“各自为政”, 容易造成部门之间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相互推诿责任、校内网络资源的浪费。因此校内网络文化的建设要坚持系统性原则, 学校思想教育、网络技术管理等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 一方面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控, 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高校师生的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便捷性, 可以直接使用网络公司开发的软件系统, 如腾讯QQ、新浪博客、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等, 建设网络班级、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等。另外,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文化建设需求, 开发相应的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引导性的网络平台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技术支撑。

3.3 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 打造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管理团队

高校对于校园网络文化这一网络文化之后的新兴产物, 还没有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国家层面多为网络管理文件、指导性的方针策略。因此, 高校制定符合本校特色、合乎时宜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制度势在必行, 除了要方便对校园文化的管理, 更应该保护学生的利益。高校中的非正式群体较多, 比如各种社团、各种组织、班级等, 这些非正式群体的一言一行对其他学生起着显著的影响力。 (7) 所以, 学校在制定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制度时, 要注意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督, 培育“意见领袖”, 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向着积极、正面方向发展, 让校园网络文化充满正能量。打造一支专业的高素质队伍是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 这支队伍应是多层面的, 不仅要包括高校的管理者, 即院校职能部门领导, 更应该包括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 即高校师生。专家教授、青年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意见领袖”等也应该被纳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当中。通过这支队伍, 介绍传播学科最新前沿信息, 解释有关政策制度, 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建设和管理。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成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方面, 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出发, 分析其双重影响和建设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致力于文明健康校园网络文化的打造。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建设

注释

1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 :4-11.

2董清爽, 马秀峰, 周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定义与建设探究[J].信息技术, 2010 (3) :30-71.

3孟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2.

4刘冰.从BBS看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 (2) :24-27.

5周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 2010.

6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79-80.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4篇

[1]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精神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校园传统、价值理念和校园作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主导,以全校上下全体师生为参与主体的校园精神、制度准则以及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四个层级,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一层是物质文化,它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特色、人文景观、体育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第二层是行为文化,主要是师生员工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第三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指校纪校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它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第四层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灵魂所在,主要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每个层次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四个层次展开,深入每个层次进行规划和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建设既体现高校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就必须意识到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意识到大学精神的缺失、学风、教风等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只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目前,部分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和一些管理干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就在无形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而校园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

(二)忽视深层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物质文化、轻视精神文化。近年来许多高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使得媚俗文化、模仿文化、荒诞文化在校园内流传,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

(三)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大力加强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把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

[2]化活动之中。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软硬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

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

(一)硬件方面

1、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

2、校园的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二)软件方面

1、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全员参与的高校校园文化。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校园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持久的。因此,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软件”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2、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放眼全球,凡让广大学子心驰神往的高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如注重学术的牛津大学、倡导实践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和高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历史渊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趋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不可盲目攀比。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中突出精神文化,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

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通过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建设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高尚的文化生活,必然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校园的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高雅与庸俗不断斗争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袒露也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可以说,这文化也是个染色质,会把人的灵魂染成不同的颜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与发展是同步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竞争便是知识与本领的竞争。一个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地就是看其竞争能力的大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大学期间学的文化科学知识,只是竞争的一个资本,而多种能力的培养就有助于知识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技能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校园文化的表现是复杂的,各种意识形态纷呈不已,良莠相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观念与不同的生活形式,表现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同。崇高与卑劣,高雅与庸俗,常常能表现出人的人格,于某些环境也表现出国格。倘若在大学期间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一生中是不易改变的,其影响社会也是长久的。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胡锦涛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第5篇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大学文化,校园网络文化

一、大学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概述

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 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血脉。[1]

网络文化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伴生产物, 是网络时代的社会文化, 也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延伸的多样化的展现。网络文化有其独有的存在模式:高速的技术发展性, 资源的开放性、信息时效性、操作交互性和存在虚拟性。[2]

两种文化各有所长, 互有所补, 在互联网络无所不在的今天, 传统大学文化和网络文化科学融合后, 网络文化充分利用其特征优势, 源源不断地发挥资源的辐射作用, 在获得自身高度认知和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有利于大学文化积淀的广泛、深远、长久的传承。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

1.提高了大学文化的影响力。网络文化不断地丰富了大学文化, 越来越成为校园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极大地提升了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文化不再拘泥于校内, 已经普及到了校园周围的每个角落, 使之成为社会大众共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改变了师生沟通方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同时存在, 使得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能够凭借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促进了教育形式和沟通方式的变革。对学生而言, 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他们一个可以畅所欲言、展现个性的平台。对老师而言, 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真实内心的想法, 是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

3.丰富了学习的资源。互联网上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科学教育、艺术等一系列信息, 拓展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

4.扩大了学生的交往空间。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络管理、发表作品、与教师同学交朋友, 展示自身的价值。

5.有效减少了学生的压力。网络的匿名性为广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友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

6.影响了大学生固有的观念。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以及各种信息趋于无围墙、无国界化, 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一) 建立健全网络工作机制

做好网络安全、信息监控、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有效顺畅。

1. 建立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保证校园网络安全。

建立硬件管理机制和建立校园网站审批机制显得极为重要, 整顿校园网络秩序, 避免各类网站重复建设。

2. 建立网络信息监督机制, 保证信息有效反馈。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 建立和完善舆情上报机制、网络信息监控机制、应急反应机制。

3. 健全队伍建设机制, 提高网络人员专业性。

首先, 组建网络发言人队伍。负责定时收集网络舆情, 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诉求和建议, 根据本校日常新闻发布安排或工作需要,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 积极主动发布本校的重大决策部署, 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其次, 组建网络志愿者队伍。负责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收集工作, 了解网上信息和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工作。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 及时开展舆论引导, 疏导公众情绪。

(二) 建设网络主流宣传教育阵地

1. 明确校园网络定位。

在校园主题宣传教育网站的建设中要加强舆论监控, 及时清除反动有害的言论;确保所传播的信息是健康、向上、符合主流校园文化。

2. 丰富校园网络内容。

一是要突出教育性和知识性, 把弘扬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主旋律融入到网站当中。二是要注重趣味性和生动性, 既要体现大学精神文化内涵, 又要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三是要注重实用性和便捷性, 提高校园广大师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3. 提高校园网站知名度。

利用校园网络受人关注的特殊性和专业知识丰富的特点, 加大对校园网站的宣传力度, 以提高网站的知名度。

(三) 拓展大学文化的网络空间

1.在建设校园网络过程中, 可以通过调查, 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形式和话题, 以新颖的方式打造校园网站。

2.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校心理教师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建立自己的博客、微博、QQ群、个人空间, 丰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

3.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科技发展。针对当前师生青睐的网络技术, 要善于吸收其先进元素, 在校园内积极推广和使用。

4.开设网络党支部、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授课, 网络互动, 解答学生的问题, 实现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对策 第6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影响,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传播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这是其他任何类型的传媒文化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文化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也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高校,校园网络作为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得到了重视并融入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得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交叉”,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即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自然而然地反映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浓厚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是传统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体现。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 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

1.1 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知识文化素质

网络文化的信息开放性为师生知识文化素质的提升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网络文化的信息开放性使得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汇集于网络之中,成为一种多元性世界广域文化。加快了广大教师和学生思想交流的频率,扩大了师生与外界接触的平面,拓展了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渠道,能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2)改变了教育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是沿用教师用“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来完成的课堂模式,或者是通过“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受教育者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环境中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教师由于信息资源的局限性和表达手段的单一性,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是教师对学生采取“齐步走”的模式进行教育,根本不符合教育规律,结果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交互性使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拓展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空间,更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为其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网络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渠道,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得到广泛运用,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扩大学习的知识面。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3)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他们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开展网上聊天、收发E-mail、网络游戏等活动,大大突破了信件、电话等传统交往方式。通过网际交往,师生们可以建立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拓宽眼界,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一种独立意识、开放意识和全球意识。

4)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传统的校园文化总是受到时空的限制,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开展同一主题内容的文化活动,而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越过传统校园文化的藩篱,使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内容。我们通过网络得到诸如学习、科研、专业等信息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娱乐、如何休闲,缓解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网上竞赛、网络聊天、玩游戏、看视频、写博客等丰富的网络文化生活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了人的自主活动空间,网络文化的建设、传播和内化功能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1.2 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网络上的内容包罗万象、极其丰富,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上存在的一些淫秽、暴力、反动的言论以及邪教组织在网上散布的反动言论和歪理邪说,扰乱人心,导致广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混乱。庸俗的网络文化、不健康的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根据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的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大约有47%与色情有关,这些,对思想品德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用户对网络行为的错误认识导致了一些网络失范行为

一些学生用户刻意模仿黑客,在网上非法截取他人信息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甚至在诸如“贴吧”等论坛上发表一些侮辱、攻击同学、老师和学校的言论,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却认为自己是在和机器打交道,只不过敲击了几下键盘,点击了几下鼠标而已。这些网络失范行为导致校园文化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3)网络成瘾问题突出,容易引发学生身心健康问题

客观上,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学生沉迷网络提供了条件。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辨别能力有限,容易上网成瘾,而一旦成瘾,将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适应,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并出现孤僻、冷漠、不合群等心理疾患。一些在校学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方面,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经常通宵达旦的上网,不但耽误学业,考试挂红灯、留级甚至退学,还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

2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校园生活中,如何兴利除弊,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校园文化的新途径、校园公共文化的新平台、学生健康精神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的全局,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2.1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无庸置疑,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校园文化也必然反作用于网络文化。因此,可通过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陶冶情操的作用并以此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2.2 加强舆论引导,倡导“健康上网”,并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有关部门可以举办以“构建和谐网络,倡导健康文明”为主题的“校园网络文化宣传周”,通过讲座、研讨会、师生座谈、开相关选修课等形式进行引导,在校园中以广播、板报、发新闻稿等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谴责、举报和打击那些淫秽、反动信息的发布者,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程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控制网络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的蔓延。

2.3 加强校园网络监管的力度和技术水平

校园网的安全问题贯穿于校园网建设、管理、使用的全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是防范、减少和消除消极网络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举措。

不同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有较大差异,不能一相情愿地认为仅仅通过教育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就可以完全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还必须要有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作后盾。现阶段高校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监管,即:校内网站监管、校内上网场所监管、校内网络信息监管。可以通过构筑防火墙、信息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隔离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合理分配和管理校内用户的上网活动,及时清理校园网上的不良信息,要有两手抓、两手硬的意识,才能做到将不良文化拒之于校门之外,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少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使网络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2.4 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

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校园网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的网站往往缺少特色,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适当调整门户网站的内容设置,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可以尝试建立以网上团校、网上党校为代表的主题教育网站,加强招生、就业网站和心理咨询网站等服务指导性网站建设,开展网络摄影比赛、网络文学征文、网络知识竞赛、主页设计竞赛、动漫设计比赛、校园DV创作比赛、网络绿色游戏比赛、博客设计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通过网络主动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减少学生因浏览不良网站而产生的隐患,也有利于促进校园网的不断完善。

2.5 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挖掘校园网络资源

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实现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分散,没有实现校园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层次不高。我们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步伐,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最可行的方式,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3 结束语

总之,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同时,校园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走在学生的前面,充当网络文化的领航员,要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正确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整合网络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从而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19(4):134-137.

[2]江凤艳.浅谈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1-2.

[3]崔向平,张会凌.计算机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22(6):98-10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第7篇

党中央和教育部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 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 提出要以创新精神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为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本文在阐述了校园网络文化重要性基础上, 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 最后提出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由此产生了校园网络文化, 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是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特征。

1.校园网络文化体现学校文化特色

一个成功的校园网的建设从其信息发布功能模块的设置、自动化办公系统应用功能的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及家校交流平台的建立到这一系列功能的实际应用, 都充分展示着充满活力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 以此来引领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彰显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风貌。同时, 高校校园网络作为展示学校工作的窗口, 也是高校评估的一个观察点。

2.校园网络文化推动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校园网的建立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在网络环境下, 使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 为文本、图像、视频、电视等提供了快捷可靠的平台, 使教的方法与学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社团活动、学术研讨、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生动地再现于网络媒体, 学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有选择地观看, 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

(3) 在网络环境下, 广大师生利用网络主动同外界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 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校园文化同社会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的真空地带, 丰富了校园文化, 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

3.校园网络文化实现管理现代化

教育面向现代化, 就必须实现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校园网络是高校办公室管理现代化的载体和手段, 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办公室实行网络化管理是高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校园网络办公集管理、控制、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摆脱了长期以来基于纸质的传统办公方式, 逐步实现向依托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数据的无纸化办公的根本性转变, 真正体现办公室工作的方便、快捷、高效。利用校园局域网, 高校办公室可以实现全校网上文件传递、信息发布和通知公告等综合信息服务, 可以实现高校教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系统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可以使参谋、协调、服务等办公室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使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收集校内师生员工对学校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意见, 集思广益, 便于学校领导和本部门科学决策。

4.校园网络文化促进信息沟通

校园网作为高校的信息源, 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内外信息的沟通,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师生和社会通过网络可直接获取校党政和职能部门的办学思想、政策、规章制度、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招生就业等, 同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校方和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师生和社会反映的信息, 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社会的需求。

(2) 院系与院系之间, 可以通过网络, 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交流、互补、交叉、融合、共享, 使学科调整、专业改革、模式创新达到最优化。

(3) 师生能及时、高效地了解社会信息、校园信息, 以及在校园BBS上研讨师生最感兴趣的话题, 从而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资源, 达到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最优化, 达到学生的学习、娱乐和就业的最优化。一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点击名师和品牌课程, 进行学术探讨、思想交流、知识获取;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点拔、启发、释疑、解惑、传道授业。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

网络就如同一把双刃剑, 既有巨大的使用价值, 同时也存在值得警惕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 (1) 网络误导高校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单纯的硬件设备并不能算作校园网, 网络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软件来实现, 软件建设就是校园网络的核心内容。然而许多高校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 偏软件, 忽视培训的严重倾向。有的学校认为配置越高越好, 热衷于购买新高档机, 盲目追求潮流, 致使购买设备使用率不高, 成了显示办学条件的陈列品。因此使校园网以及基础设施应用率不高, 造成很大的闲置或浪费。

(2) 网络混乱了大学生的思想。由于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的观点更多, 在理解信息方面他们也更加主动, 不会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这样一来, 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 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再加上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价值选择更加困难,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容易。

(3) 网络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的“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对高中生的调查中发现22%的被调查学生浏览过色情网站, 19.6%的中学生在别人的诱惑下, 上网聊过一些两性话题;对登录色情网站或浏览黄色内容的主要原因的调查显示, 8%的学生是因色情网站泛滥, 一不小心就点击进去了;5.6%是出于好奇;不清楚原因的比例为5.5%;为了满足欲望的比例为2.3%;为了获取有关性知识的比例为1.8%。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年龄差距并不大, 因此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对大学生上网情况作出大致相当的推断。调查还显示, 有14.3%的学生曾在网上玩过具有暴力倾向的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网上黄毒泛滥, 以及带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的泛滥, 严重污染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沉迷其中, 不能自拔, 学习成绩急骤下降、精神萎糜颓废、甚至精神分裂失常等, 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4) 网络影响了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科研。有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 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无心上课,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严重的勒令退学;有部分师生在科研中出现严重剽窃他人网上成果而侵犯知识产权。

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所说, “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 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只有遵守这个游戏规则, 网络文化才会焕发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校园网络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只有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管理, 才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减少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建设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 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 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 陶冶情操, 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强调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 学校就必须建立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中既有懂网络技术的专家, 又有思想教育上的专家;既有校领导, 又有教师;既有学生干部, 又有普通学生。

一方面, 这支队伍要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 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 确保网络安全;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 净化网络环境;进而营造健康的绿色绿色校园网络文化。

另一方面, 这支队伍通过BBS、心理咨询或设立信箱, 随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努力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大学生网民的信息解读能力, 引导大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去分析问题, 明辨是非, 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促使他们健康上网。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 主要需要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资源库建设和培训四个方面来进行。

(1) 硬件建设方面。

目前, 我国一般高校的校园网络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 大都实现了网络进办公室, 进图书馆, 进课堂, 进宿舍。但还需要适当改进和完善。

(2) 软件建设方面。

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 色情、暴力及颓废消极信息和思想充斥其间, 西方文化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为此, 高校应积极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 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 提高大学生的品位, 宣扬中华优秀文化。

(3) 资源库建设方面。

要走引进与建设相结合的路, 联合多方面的力量, 共同建设资源。第一是链接。将学校www服务器与Internet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 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第二是镜像。通过与Internet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建立全部或者部分镜像 (如中国知网) , 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第三是自主建设。一方面, 由学校教师把自己的教案和开发的课件存入资料库, 另一方面, 根据教学需要专门收集网站和市场上优秀的网络资源软件。资源建设中还应该考虑创建良好的资源搜索引擎, 与师生的需求相适应, 使建好的资源库发挥充分的作用。

(4) 培训方面。

①通过培训, 教师们都掌握计算机及课堂教学平台的常规操作, 熟练WORD排版、PPT幻灯片制作、EXCEL数据处理在内的OFFICE系列软件的应用, 熟练ACDSee图片处理, PHOTOSHOP扣图技术、电脑录音、多媒体视频剪辑在内的多媒体素材处理, 熟练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常用软件功能介绍、病毒的防治等计算机维护, 熟练利用FrontPage、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个人网页。②向学生推荐文化学习网站, 拓展课堂;向学生推荐综合性的精品网站, 开扩视野;向学生推荐益智类游戏类, 寓教于乐;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的专题网站,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③设立了家长论坛等栏目。家长通过“家长论坛”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网上留言”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 通过电子邮件反映各自的意见、建议和孩子在家的情况, 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在管理上的不足, 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改革, 促进家校共建。

参考文献

[1]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网民特征结构.

[2]敬菊华, 张珂.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新变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

[3]米密, 程新康.浅谈高校办公室管理的现代化建设[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

[4]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7) .

[5]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6]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7]黄爱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 (8) .

[8]肖雪花, 朱原谅.浅议校园网络文化[J].现代情报, 2002, (9) .

[9]邵一江, 黄雄英.浅析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研究 第8篇

1. 校园网络文化内涵

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有学者认为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笔者总结认为,网络虚拟世界能和现实世界的诸多要素相结合,当它遇到文化后,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和平台,与多元的文化完美结合形成异彩纷呈的网络文化。由于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储存和分析功能的提高,网络文化几乎包含了人类有记载以来的所有文化,还在以更快的速度产生出更多不同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网络因文化变得更富有意义和更为人所用,文化因互联网的产生而变得更有活力更高端大气。网络文化以网络为平台和传播媒介产生即时性,符合大众现实需求的多元文化,它更吸引大众的眼球,更为开放从而产生更多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传播更加广泛和迅速。

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互结合下产生的校园网络文化则更为具体、内涵更加丰富。首先校园网络文化参与的主体是学校师生,师生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多元的,新颖奇特的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网络文化这一概念下,网络虽然是一个平台和媒介,但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用,它在校园文化中促成师生之间共同的价值观相互融合,促使师生间行为模式的改变和适应,并影响整个校园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风貌。高校网络文化有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富有网络文化的新鲜和时尚多元的特色,同时又具有包容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校园文化就是结合网络文化和传统校园文化为一个整体的,以校园网络为载体,以老师和同学为主要生产、搜集、整合、扩大、传播和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的一种特有的文化。

2. 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的价值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可以使他们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影响下文明上网,明辨是非、抵制各种诱惑,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政治眼光看待时政焦点,用理性的头脑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用清醒的头脑对待自己的未来,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和诱惑。同时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的培育,传播优秀的思想文化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自身修养。在异彩纷呈的校园网络文化中,学生可以找到更多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领域甚至自己从未知道的领域,通过学习他们可以掌握更多对自己将来发展有用的资源、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能力,为将来走出校园适应社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对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的现实背景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然要求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网络文化发展为了人民、网络文化发展依靠人民、网络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面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悄然形成和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客观现实,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占领和利用网络文化阵地?成为摆在当前高校关注的重要课题。事实证明,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的培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高校有必要将培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文化主流的高度宣言,高端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培养。

2. 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

网络文化建设渐渐走入学校学生的生活中去,并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衣食住行渐渐因为网络变得更加便捷,对外界的沟通方式更多样,甚至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随时晒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隐私,在学习中学生们更是用网络交流完成各项任务和工作,用网络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查阅资料用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复杂实验。建立更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培育机制是现实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这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校风的建设,成果的取得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的建构

1. 建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发展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文化传承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高校是精英的聚集地和高知分子培养的主要阵地,是先进文化产生和传播的主要阵地。而高校网络文化品牌建设目前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互联网科技进入各大高校只是在短短的二十年之内,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设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依旧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校有责任在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方面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努力打造更加优秀,内容更加丰富,更具特色,更有想象力,更体现创新精神的先进网络文化,在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上卓有建树。

2. 建构主体:发挥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文明,在校园网络文化中应该自觉接受和创建校园先进文化,主动摒弃和检举校园网络文化中落后腐朽的、低级趣味的文化,端正意识形态,明确思想方向,为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设表明积极的态度并做出杰出的贡献。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高校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落后网络文化的侵害。对于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事件或谣言能用理性的头脑思考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制造恐慌,不动摇民心,对于过于浮夸或低级趣味的网络文化做到不接触,不沉迷,不崇拜,对于有害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网络文化做到自觉屏蔽、检举、及时上报。大学生应积极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对自身学习生活的优势,创建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做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收益者。

3. 建构过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设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近年来,已有的管理和监督体制与日益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不相匹配,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够健全,校园网络监管的工作没有到位,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设遇到挑战。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消极信息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产生和传播,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和修养的提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的监管无法进行。校园网络文化毕竟是在固定的校园这一固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因此各大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将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建立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相应的规定严肃网络校园的纪律,严惩对校园网络文化有破坏有污染的不正之风,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给老师和同学一个更好的更加健康的上网环境。

要做到校园网上舆论引导工作与校内日常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做好有力和有效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同学们时下关心的实际问题,关心学生们的现实生活需求和困难,使网络文化更接地气,更实用。另外,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设还可上升到校规校纪的方面,建立完善的法纪法规、组织好行政工作并充分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做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的坚强后盾。最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尽职尽责,认真检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严守校规校纪,严肃处理任何破坏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不法分子并鼓励师生们积极举报虚假和不良信息共同维护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从以上论述来看,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设还有很多的方面去加强和完善,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设不仅能改变现阶段存在的很多问题,更能变得内容越来越丰富、精彩。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坷.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04).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和产品,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是高等院校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行为主体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校园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作为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由于历史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动的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因此,校园文化既不能以个别结论的变动为借口去否定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要性,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神秘化、僵死化,要在学习运用、发展、创新上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专业知识的关系。学习专业知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十分必要,只有努力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科学的管理等专业知识,才能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但不能因此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否则,就很难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不能囿于传统的理论框架;既要立足于现实,又不能满足于对现实的简单反映;要敢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善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要敢于提出新概念、新假说、新思想,要加大理论创新的力度。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要在三个方面上下工夫:在准确性全面性上下工夫,切忌简单、片面,切忌脱离实际;在校园文化建设出精品力作上下工夫,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出品牌栏目、节目、优秀作品和著作;在努力营造理论宣传的氛围上下工夫,克服当前存在的那种不敢、不愿、不善于进行理论宣传的被动局面,切实营造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氛围。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实质、科学体系;要把学习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取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绩。

二、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突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的经典阐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长期道德实践所形成的行为方式、道德心理、道德习惯铸就了中国社会特有的荣辱观,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生命之魂,对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的升华与弘扬。在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里特别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新世纪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教育思想方面一次新的阐述,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他们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应该在强化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的前列,突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1、要让学生明是非知荣辱。古人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恥矣。”然而,近年来,由于受物质利益的驱动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的荣辱观出现了扭曲,把本以为荣的东西当成不可取的,把本以为可耻的东西当成值得炫耀的,比如有人把投机取巧、捞取不当名利,当成是有本事;把一掷千金铺张浪费,当成是“有现代意识”。这些都时刻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夯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

2、要充分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广播稿、演讲比赛等途径积极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教育学生在举止之间辨善恶美丑,在点滴之中明辨是非,把荣辱观教育活动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的始终,把荣辱观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眼、入耳、入心、入脑”,开展“八荣八耻树新风,从我做起见行动”等活动。

3、要让学生树立荣辱观的意识。荣辱观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崇尚科学是学生永恒的价值追求。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把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与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提醒自身要承担重要使命,这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最好的价值体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成长进步,对社会的全面了解,步步都要把确立荣辱观意识放在第一位。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相互激荡,容易发生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至是以荣为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新形势,着眼新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评判荣辱是非的正确标准。在校园中进行知耻教育,理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灌输作为解决当前部分学生荣辱难分、是非难辨的核心,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涉及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行为规范的荣和辱分清楚、讲明白。

4、要见行动促养成。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在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切实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高校党委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精神,立即行动起来。对广大师生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整体,制定长效机制。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荣辱观念的颠倒,它通常是通过一些小事,使得本以为荣的而不为荣、本以为耻的而不为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在点滴小事上坚持正确的荣辱标准,正可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每个学生的思想深处扎根,并作为自觉行动坚持下去。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部党组发出的《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知》中指出,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整合力量强化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社会、人与法、人与道德、人与命运、人与内心的思辨与对话,这种思辨与对话不仅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学术研究过程,更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确立和定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极为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和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全社会多层次、多渠道的建设,需要整合社会和高校内部的各种力量共同努力。

政府和社会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大学不是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的,它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建设和发展的,大学不是为自身的建设而建设、发展而发展,大学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为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宽松、洁净的社会大环境。中国高校内部治理的官僚化倾向必须要引起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方向必须转变;学术腐败和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作风必须整顿,科学大师钱学森先生对中国教育的忧虑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深层思考。家长望子成龙,社会渴望栋梁之才,可是有钱的、有权的都把手伸向了高校,为了自己的利益严重冲击着高校的独立和自主,社会上种种有害的风气通过人情关系、管理渠道、互联网络侵蚀着高校的管理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冲击,崇高、洁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本真精神正在远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在高校远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弘扬。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进行长期的历史积淀。大学的“硬件”建设,只要有经济支撑就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但作为“软件”的校园文化建设,却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取得成效的,它需要有形的努力和无形的深沉思考。是一代又一代校园人智慧和经验的积累,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世界级的名校,如剑桥、牛津、哈佛、耶鲁、斯坦福、清华、北大等,之所以成为青年人梦想的高等学府,就在于它们有多则几百年,少则上百年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的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仅有几十年甚至是十几年的历史,根本没有值得称道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就迫切地需要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更加重视并且有意识地一代代不懈努力,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不断豐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使之深沉、厚重、丰富、高尚起来。

参考文献

[1]颜桂花.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1,(3).

[2]高登辉等.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战略切入点[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3]史华楠,胡敏.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网络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10篇

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方面的总称。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 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总体说来, 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载体的开放性。网络为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载体和空间, 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使网络文化也具有开放性, 不便于对其进行集中式的管理。二是网络文化主体的匿名性。网民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创作和发布自己的文化成果, 尤其是网民在网上具有虚拟的身份, 不像现实中那样受到各种身份的限制和约束。三是网络文化内容的共享性。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都是共享的, 网络文化可以在网上自由传播, 而且传播面广、速度快。

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主要体现在各高校的校园网站、论坛 (BBS) 、贴吧及社团组织的网站。这些作为高校网络用户信息的平台, 既给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拓展了大学校园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大学校园文化则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 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不但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定位、校训、校风等观念性要素, 而且也包括各类学科、专业、课程等教学性要素;不但包括领导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各类规章制度等体制性要素, 而且也包括见习实习、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实践性要素;不但包括精神文化要素, 而且也包括物质外文化要素。

大学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具有明确的社会指向和市场指向, 大学普遍开始重视办学理念、远景目标规划、学校形象设计等自我发展的因素。在以大学为主体的办学方式中,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基石, 本质上源于校园人对大学发展方式的选择。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虚拟性, 使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变得更为复杂。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点, 使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在网上交流, 成为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 它加剧了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削弱了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作用, 容易使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在多样化中陷入混乱。一方面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诸如平等、民主、自信等良好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主流思想观念的退化, 以及道德观念的弱化和理想信念的淡化。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 接受新事物快,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侵蚀和消磨, 使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受到严重消解。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 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力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 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 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 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高校德育教育再不可能封闭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内, 它不仅要面向国内, 而且必须注视国际环境的变化, 是今后高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为人们获取各方面信息,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渠道, 但是, 互联网是开放的, 信息庞杂多样,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西化意识形态的冲击,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 实现了网络信息共享和高速传递, 从而提高了人类资源的利用率。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的全球性、时效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 在意识领域里以“自由”、“民主”、“人权”为幌子, 肆意歪曲事实, 颠倒黑白, 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 通过变相的理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及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求知欲高, 思想活跃,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但信息甄别和是非判断能力尚不成熟, 极可能因“一键”之差, 其思想被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二是大量垃圾信息的毒害。网络文化下的各种社会思潮, 不同国家、民族和政党在网上激烈交锋, 下流、庸俗信息和反动、迷信言论在网上畅行无阻, 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 网上充斥着色情、暴力及种族主义、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宣传。这些都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若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自觉抵制黄色诱惑的坚强毅力, 很容易坠入“黄潮”难以自拔, 不仅严重影响学业, 且容易引发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牢固树立主阵地意识, 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校园网是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校园的一个重要信息源, 发挥着宣传、教育、引导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要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有吸引力、有说服力、有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 形成校园网络体系, 构建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这个校园网络体系可以分为内网、外网两部分, 学校网、部门网、学生社区网、学生个人网页等多个层次。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受学生欢迎且知识面广的老师, 以真实身份或以虚拟身份进入网络, 通过与学生交朋友的方法讨论问题, 及时回答学生在生活、感情、学校制度等方面的困惑, 进行一些“人性化”的引导, 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创新网上思想文化教育模式,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网络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 为受众提供色彩斑斓的图片、优美动听的声音、活泼可爱的视频, 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因此, 以网络为载体,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纲要的制定中, 要研究制定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搭建现代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就是创建各类主题网站, 如开设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论坛、网上党校、网上团校, 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等网站。在校园网设立主题网站特别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 调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跨学科研究。网络文化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划时代成果, 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群众文化现象之一, 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既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阵地, 也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承载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当今, 学术界对网络的热情、关注与研究与日俱增, 或从网络技术、网络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或从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探讨网络的意义和网络带来的各种问题。网络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已经超出纯技术、纯经济学和纯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需要各学科通力合作, 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可以建立一个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学会或协会,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研究, 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加大网络文化监管力度,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学校要加大对校内各种网站的检查监督和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协调机制。坚持“谁主管, 谁负责”的管理原则, 规范准入与审批制度。宣传部负责内容审批、网络中心负责技术准入、主管单位负责日常监管。校内各单位要在第一时间封堵删除网上有害信息和不良信息。对传播不良信息和有害网上信息的人, 各单位要及时掌握情况, 分析原因, 做好劝诫、疏导、教育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 利用好、管理好、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具体来说, 一是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合格、技术过硬、具有奉献精神的专业队伍投身网络文化事业;二是要加强网民素质教育, 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三是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 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校园网信息传播秩序,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 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品位。应当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 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信息集中优势和服务育人功能,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1) 开展思想类活动。比如成立网上邓小平理论或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兴趣小组, 定期在网上举行学习交流活动;也可开展网上辩论大赛。

(2) 开展创造类活动。如开展网上创业大赛或网页设计大赛, 既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又能培养他们对网络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3) 开展服务类活动。如开通网上心理咨询, 为大学生解答择业、竞争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也可在网上开展就业指导等工作。

(4) 开展传统文化类活动。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 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 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品位。

总之, 在网络文化语境下, 重视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 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白波:《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文化使命》,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0) 。

[2].刘学民、余仕良:《高校BBS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7) 。

[3].杨克平:《试论互联网的挑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湖北社会科学》, 2003 (5) 。

[4].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2) 。

[5].万美容、曹清燕:《关于运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5 (5) 。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四步走下一篇:航天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