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范文

2024-02-03

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现实困境,阐明了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季凌燕(1976-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理论。(江苏南通226019)

高校管理干部肩负着对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加快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管理干部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没有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未能明确和谐管理目标、贯彻执行和谐管理理念,未能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理论等,缺乏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技巧,处理公共事务的手段落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于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研究和思考。这些均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人际关系不和谐,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习惯于按规章办事,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工作创新的活力和竞争的激情。部分管理干部与教师、其他管理干部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面上和睦相处,内心却相互抵触,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推脱,存在“隐性缺失”现象。“隐性缺失”指从职数配备上看人员配置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因种种原因在人力或精力上投入不足而延误工作的现象。部分管理干部尤其是“双肩挑”或“一肩多职”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社会兼职过多,管理工作只能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这些现状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益,對构建和谐校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适合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具体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与学校教师、教辅人员相比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不同,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职务晋级、确定津贴标准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而许多高校在领导岗位聘任过程中,强调选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高校管理干部工作任务具体而烦琐,很少有精力从事教学和管理研究,难以出科研成果,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仅严重挫伤了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

(四)管理干部待遇偏低,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师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制度等政策制定时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部分高校把管理工作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没有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管理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同等年龄、学历、资历的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管理干部在相关待遇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与公务员比较,管理干部主要是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工作,他们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或职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这些实际情况导致管理干部出现明显的角色落差,他们渴望成就事业,但实现价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迷惘和失望心理,对构建和谐校园缺乏热情,对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校园,向社会传递和谐的校园文化,向社会输送具有和谐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加快,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程序逐步调整,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必将代替粗放式的传统管理,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具有专业性、专职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肩挑”干部模式的弊端,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增强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高校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快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因此,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师生健康发展、自我实现的和谐环境,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 引导管理干部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高校应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教育活动,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增强管理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自觉性,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和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高校应定期举行管理干部培训活动,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阶段目标和重大改革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高校管理目标,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高校的管理目标,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开拓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①最后,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心理素质。高校引导管理干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加强管理干部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管理干部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干部的内心和谐。

(二)加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努力构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等,制定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对高校内部有关组织和层次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努力克服管理干部队伍庞杂、协调性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②同时,高校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教育职员制度,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聘任合同制,适当控制“双肩挑”干部职数,实现“身份管理”“过程管理”向“岗位管理”“目标管理”“和谐管理”的转变。

2.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高校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要求,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干部公平竞争与党组织考察任命相结合的聘任制,继续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在选拔管理干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竞争理念③,坚持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选人,真正把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干部隊伍中来,努力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要打破管理干部岗位之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实行合理流动,完善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坚持实行学校内部机关与基层、党务与行政之间的交流轮岗,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管理干部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明确各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管理干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和监督,并将干部职务的升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采取组织评价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干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同时,高校要遵循“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如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重大事项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及教代会定期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等,促使高校管理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为管理干部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如健康的人文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等,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干部,激发管理干部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结合起来,关注管理干部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逐步缩小乃至消除他们与同等条件的教学、科研人员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管理干部的进取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满足管理干部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

高校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干部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加强对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和有效监督管理,努力建设和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注释]

①许洪顺.和谐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4.

②石祥.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5):29.

③余雪华,王冬梅.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128.

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辅导员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

作为辅导员应该首先明确大学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协调班级成员关系, 建设良好班风, 促进整个班集体进步;低层次的管理目标则包括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所有出现问题的解决。辅导员明确了目标, 同时应贯彻现代教育理念, 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些潜力包括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 个人人格的完善, 民主意识的建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等。

2 培养班干, 构建团队

班干作为班级的中坚力量, 应在刚入校学生中进行公开竞选。竞选之前请高年级优秀班干对全班同学进行系统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班干必需履行的职责、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工作中的困惑、突发事件的处理技巧等, 然后竞职讲演、竞职问答, 最后公开投票确定班干人选。通过该途径选出的班干积极性较高, 实践中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承担相应的责任, 再者班干是同学们自己选出的, 工作中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辅导员需特别鼓励负责任、热心肠的班干探索和创新工作, 这些学生班干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为班级的各种活动奔忙, 拉其他同学融入到班级这个大集体, 这是任何一个班级所需要的。

3 了解学生, 有的放矢

要想做好学生工作, 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 例如手机短信、网络平台、调查问卷等定期与学生交流, 以便及时、准确、动态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尽管班级的概念被淡化了, 更强调个人的发展, 但学生还是希望在一个关系融洽班干部带头负责、学习氛围浓郁的班级生活和学习。时下很多学生认为所在班级不够团结, 活动组织不起来;班费收的较多, 无聊的活动较多;班委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上课纪律松散;班级是虚伪没有诚意的集体。通过对学生的了解, 辅导员应该意识到同学们的需要, 自身工作的不足和今后改进方向, 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 通过进步群体加强班级管理

关注特殊群体与进步群体, 并且构建这两大学生群体间的沟通。进步学生群体主要指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或党员。学生中的先进群体是班风、学风的生动体现, 因此, 为了班级管理首先要树立党员的形象, 如党员要佩戴校徽, 在党员相对集中的寝室建立党员服务站, 党员需有定期的工作汇报等。通过学生中的进步群体关心关注特殊群体。特殊群体主要是学生中家庭困难、成绩后进、心理障碍等极少数学生。如形成两大群体间一帮一的结对互助。这样既能完成对进步群体的考察, 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又可以对特殊群体学生有及时动态的了解。

5 班级活动为载体, 加强班级管理

组织开展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职责, 任何活动都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 对学生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开展的活动除学校整体安排的以外, 还要根据一定时期班级教育管理的需要而开展的活动, 如主题班会, 报告会等;再有就是学生自发需要的活动, 如踏青、野炊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是班主任对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 活动搞得多, 内容丰富多彩, 就越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我认为开展活动, 不仅形式要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 更应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如何开展活动呢?首先需要高度重视每次活动的目的性, 挖掘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活动, 开展活动之前注意学生的需要和想法。要组织分工、集体参与, 动员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有全体参与才能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中, 辅导员要起到引导作用, 以伙伴的角色通过沟通进行指导。同时对每次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奖评困补活动涉及到学生利益, 是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也是每年每个班级必有的活动。为保证评定结果的公正、公平, 辅导员应全程参与。公证公平的奖评困补直接反应了辅导员的倾向, 通过此活动有利于加强班级管理。

针对当下的形式和大学生班级现状, 辅导员除了有高度的责任心外, 更要有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 只有在工作方法和思路上不断创新, 才能改进管理方式, 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摘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学分制的冲击, 如何改善班级管理, 提高管理效能已迫在眉睫。而辅导员是高校管理工作最基层、最核心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本文从培养班干、构建团队, 开展班级活动、强化学生中的先进群体的服务意识等角度论述了当前新形势下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班级管理,班级活动

参考文献

[1] 李友善.大学班集体建设初探与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7) :90~91.

[2] 李伟胜.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9) :24~29.

[3] 冯智恩.大学班集体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制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9) :142~143.

[4] 尹春志.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要性的思考[J].辽宁职业经济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44~45.

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校税务管理旨在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合理的税收筹划,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国税收政策的理解运用变得尤为重要,既要依法纳税,又要合理避税。一般认为,高校税务管理工作主要面临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得到彻底落实、对社会资本注入高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会计核算的方法不一、证据的不全或缺失等问题。具体的完善路径有:综合了解并把握针对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完备的会计核算系统、建立完善的免税收入的证据保存制度、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合理避税。

关键词:高校;税务管理;税务筹划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力投入以及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高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纳税主体。一方面,高校的涉税收入来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高校除了教职工的薪资和劳务费用之外,还可能产生房屋和场地的出租费用、大型机器设备的检测费用、科研协作费用、后勤餐饮住宿收入以及复印入网等服务费用。概言之,高校作为一个大型的综合体,其涉税项目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做好这一领域的管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经费不足的尴尬境遇,即使经费足以应对开支,如何合理地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仍然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点。由此,如何通过税务筹划,促进高校税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发展是摆在高校财务工作人员面前的工作难点和重点。但实践中,高校的税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足或亟待改进之处,如何针对这些不足,寻求综合的完善路径是值得每个财务工作人员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高校税务管理之一般分析

何谓高校税务管理,有文章比照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将高校税务管理总结为“高校对其涉税业务和纳税事务所实施的分析和研究、筹划、计划、监控和处理、协调和沟通、预测和报告等全过程管理和全面监控的行为,内容包括税收政策法规的研究和运用、依法避税的技巧和方法、事前筹划和计划、涉税业务流程规范和管理组织、避免违规受罚和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综合管理内容。”简而言之,高校税务管理旨在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合理的税收筹划,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国税收政策的理解运用变得尤为重要,既要依法纳税,又要合理避税。

目前,我国高校税费征管普遍存在以下税种:(1)营业税。学校将其场地对外出租取得的收入、经营学生和教职工公寓取得的收入、餐饮对外开放取得的收入、校企合作取得的课题经费、对外教育服务取得的收入等都可以纳入营业税的征收范围;(2)增值税。高校后勤部门的外销收入、出售自产产品的收入、出售期刊、书籍和电子资料的收入等;(3)企业所得税。高校后勤实体取得的所得,需要征收所得税;(4)高校教师的个人所得税;(5)财产税和行为税。包括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契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6)基础建设过程中的费用。城市增容费、人防结建费、煤气集资费、商业网点配套费、土地有偿使用费、规划管理费以及招投标过程中的招标管理费、标底编制费、质监费、建设管理费、排污费。

由此可见,高校在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税费种类繁多,财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素质,实现降低高校涉税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标。

二、目前我国高校税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目前,因为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断更新,以及高校原有会计体制的束缚,加之高校财会人员自身能力等原因,不少从事高校财务工作的工作人员都发现高校财务工作之前或是现在都还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总结出这些问题,并面向具体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走向优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一般认为,高校税务管理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 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彻底落实。由于国家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趋势,税收政策也会相应地调整,但临时的税收政策变动总是以通知、补充通知和批复等非系统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数量庞大但体系不清晰的税收法规政策体系为高校财会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难。由于缺乏总体性的规划,没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规定,实践中关于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应税范围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于是很多高校不能很好地利用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为高校节省成本。

2. 对社会资本注入高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除了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高校自身创造的收入之外,社会资本日益成为高校的一大重要收入来源,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教育基金和社会捐赠。民间资本的引入对于高校发展是有利的,然而目前的税收政策却无法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需要。总体而言,存在对捐赠者的捐赠支出扣除比例总体过低,对捐赠渠道、捐赠款使用去向限制过严等问题,概言之,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对于引入社会资本支持高校发展的激励作用和力度不够。

3. 会计核算的方法不一。首先,依照法律规定,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这种迥然不同的规定导致实践中高校财会人员在财务处理上频频遭遇难题,需要具体分析协调。另外,实践反映部分高校在会计科目的设定上存在收入和支出不相配比的情况。这种不甚清晰的操作会导致高校在财务处理上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关于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明确规定,这样会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如实反映高校真实收支情况的情形。

4. 减税项目的规定过于严苛,证据的不全或缺失都会导致高校的财产损失。依照规定,所有属于免税范围的项目都需要有相应的书面文件或材料予以证明。而往往由于管理上的不足,导致免税证明不足,从而将应免税的项目纳入应税收入之中,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5. 对教职工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管理薄弱。有调查显示,高校在处理教职工工资、劳务收入、科研奖励等项目时,由于不作充分的研究和筹划,使得教职工纳税过多、实得利益少,从而导致教职员群体的抵触和反感。这也反应了其税收管理水平低。

6. 依法纳税、税收筹划观念不够深入贯彻。部分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校人员由于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导致校办企业等存在偷税漏税现象,或是缺乏税收筹划意识,使得纳税过多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三、高校税务管理的完善路径分析

如前所述,完善高校的税务管理对于高校合法纳税,合理利用国家针对高等教育发布的税收政策,节省成本至关重要。本文尝试从目前发现的问题出发,寻求解决之道。

1. 综合了解并把握针对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对已有的税收法律法规的体系进行综合学习,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税收专业知识背景,并加强同税务管理部门的沟通,主动了解相关税收减免的政策,从而合理筹划纳税事项。

2. 建立完备的会计核算系统。这便要求高校会计人员在做会计处理的时候,对于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这些科目要列明,对于下设的科研教育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都要做出明确细致的记录。同时引入特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会计科目并改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通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在发生盘盈、盈亏、出售、报废和损毁情况时,能够及时的了解固定资产价值的损益情况。

3. 建立完善的免税收入的证据保存制度。如前所述,因为证据不足问题导致的应免税项目不能实现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便要求高校在日常运营中对于记载各种科研收入、技术转让收入、教育收入、劳务收入发生的书面或电子凭证进行保留,并建立体系化的管理,以备报税之用。

4. 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合理避税。税收政策是一个庞杂的体系,良好的税收筹划能力是高校财会人员的基本素质。做好税收筹划工作有以下几个要点:(1)随时关注税收政策变动情况,设计合理的薪资发放体系,为教职工减轻税收负担;(2)高校加大科研立项的资金支持,解决科研经费不足问题的同时,降低纳税负担;(3)通过福利措施,转化薪资待遇。

四、结语

概言之,高校税收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财会人员应当针对高校税务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高校的实际资金需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税务知识,提高自身的税务筹划能力,以期为高校构建一个良好的税收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紫莹.高校涉税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武迎春,王杰敏.高校内部税务管理工作探析[J].价值工程,2011(33).

[3]赵国艳.税收筹划视野下的高校税务管理完善途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4).

(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在对高校绩效管理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绩效管理的作用、内容等,最后对我国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存在部分领导对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过程未能充分调动、发挥相关人员主观能动性、绩效管理实施中重人情轻制度等问题。

关键词:绩效管理;考核;存在问题

21世纪是人才竞争激烈的世纪。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谁掌握了稀缺、宝贵的人才的资源,谁在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便显得更大一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政治家、企业家更是纷纷认识到了人才在未来经济增长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才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培养、锻炼的,而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很明显,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重点就在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促使高校加强人才培养。事实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我国众多高校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些成绩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同时,成绩也仅仅代表过去,而不能代表高校今后的人才培养质量。经验表明,通过加强高校的绩效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发展的综合质量以及所培养人才的能力等。而目前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方法实际应用性及操作性较差、绩效考核过程主观性强客观性弱等等问题都导致绩效管理效果的弱化。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校绩效管理,真正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岗位轮换、晋升、奖惩等人事决定的依据时,才能发挥出绩效管理在高校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巨大促进作用。这就使得对我国高校绩效管理进行研究变得紧迫且意义重大!为了最终实现把我国部分高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就要求通过扎实研究找出目前我国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并对高校绩效管理工作不断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

一、绩效管理的定义、作用及内容

绩效管理指的是通过一整套有系统的管理活动,来广泛建立对组织及员工有效目标的共识,并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已达到该目标的过程。通常认为,绩效管理的中心目标是充分挖掘组织及员工的潜能,并提高其绩效。因此好的绩效管理能够促进组织及个人的发展,不好的绩效管理则很容易适得其反,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阻碍组织及个人的发展。一般而言,绩效管理由绩效管理的计划、绩效管理的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这五个重要环节来共同组成。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使组织不断获得高效、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管理的可控性及管理效率。另外,绩效管理还能够促使管理者积极掌握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管理水平。绩效管理目前得到普遍应用的原因还在于可通过绩效管理来发现目前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强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得以暴露出来,从而可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对策措施予以及时解决。绩效管理的内容较广泛,其重要环节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内容又包括工作业绩的考核、工作能力的考核及工作态度的考核。

二、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领导对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将高校绩效管理认为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甚至是没有关系。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部分高校领导所做工作仅仅是批准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绩效管理,但对绩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及时出面予以协调解决,导致绩效管理无法顺利推行下去。由于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核心利益,因此其实施难度较大,没有高校高层领导的直接推动,必然使绩效管理无法进行或流于形式。高校领导在绩效管理全过程中所做的绝不仅仅是初期的动员工作,而是贯穿于高校绩效管理实施全过程,尤其是当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尖锐矛盾时,高层领导必须亲自出面予以解决。事实上,只有高校领导从根本上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将绩效管理作为高校各种管理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来高度重视绩效管理,积极成为绩效管理实施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鼓励者,并全程参与才能真正对高校绩效管理的实施起到推动与保障作用。也只有这样,高校的绩效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持续改进与提高。

2.绩效管理过程未能充分调动、发挥相关人员主观能动性

很多高校对于绩效管理的实施意义及如何推动缺少必要的宣传,直接导致除人力资源部门以外的绝大多数领导、普通教工对绩效管理所了解的内容少之又少,更谈不上熟悉程度,因此无法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法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活动中,所能做的仅仅是被动参与绩效管理、被动考核,因此其自身无法真正认可绩效管理,导致绩效管理无人关注,无人理解,无法实施。很多高校在开始实施绩效管理前都缺乏对全体人员进行基础知识等必要培训的环节,无法了解到绩效管理对高校、对自身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多数认为绩效管理用途不大,仅仅是形象工程,因此不愿意积极配合绩效管理活动的实施,使绩效管理无法顺利得以推动。省略了对绩效管理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培训的时间,并没有节约绩效管理总的实施推进时间,反而确实为今后实施绩效管理隐藏了很大的实施阻碍,因为不能有效调动相关人员参与到绩效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顺利推动绩效管理,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3.绩效管理实施中重人情轻制度

由于绩效管理涉及到大家的核心利益,影响到相关人员职务升迁、职称评聘、奖惩等等重要事项,因此是一项十分严肃的管理工作。对于绩效管理应制定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并在实际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来进行。但在很多高校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氛围较差的情况,这直接导致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重人情轻制度的现象,实际绩效考核时不按严格规范的制定来,而是根据大家的平时人际关系来打分,导致绩效考核失真,导致绩效管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在实施过程中的重人情轻制度现象,使高校绩效管理不得不成为了走过场,久而久之,绩效管理对提升高校管理效率的作用将消失殆尽。由于绩效管理中存在各级领导对普通教工的工作评价,更有甚者,个别领导将对部分人员打高分换做他们对自己忠诚、拥护的筹码,更偏离了绩效管理的初衷。以上种种现象,都严重降低了绩效管理的作用。

4.没有真正运用绩效考核的结果

绩效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将绩效考核的结果真正与每人的岗位津贴、晋职聘任、奖励惩罚等重要利益直接挂钩,真正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但就很多高校实施绩效管理的情况来看,相当部分的高校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没有发挥出绩效管理的这一重要作用,导致出现“考核归考核,结果不应用”的现象。事实上,绩效管理还具有使大家了解自己真实工作状况及领导、同事对自己真实看法的作用,结果不能真正运用导致大家没有将自己的真实观点反映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导致大家无法达到通过绩效考核真正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还有部分高校虽然也在运用绩效管理结果,但却存在绩效管理结果应用不全面的问题,绩效管理仅仅对个别优秀人员及后进人员产生作用,对于大多数工作表现一般的员工几乎没有作用,也导致绩效管理发挥的作用大大缩水。因此,在高校的绩效考核中应该将职业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考核、绩效管理来对教工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真正发挥绩效管理提升整体工作效率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另外,如果要使绩效管理的结果真正得到较好的应用,也就要求高校领导在设计绩效考核的办法中充分考虑大多数教工的核心利益,以提高绩效管理的认可度。

另外,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沟通不畅和反馈不及时也是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虽然象征性地制定了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的反馈申诉制度,但实际操作性却较差,导致没有真正落实。只有使大家十分清楚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才能在今后工作加以改进,提高效率,真正发挥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 权:普通高校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赵 敏:高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针对新时期高校合同管理中暴露出来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的合同管理,避免和减少因合同管理不当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高校 合同管理 问题 对策

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合同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包办大学的局面终于打破,改变以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建立了以“国家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对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在新的体制下,各高校自主办学权利加大,高校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也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与高校有关的合同纠纷也日益增多。高校合同纠纷的发生,除了一些客观的原因外,还有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因此,高校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高校合同管理,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时期高校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高校合同管理是对以高校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等行为的审查、监督、控制的总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些高校管理人员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对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等合同法律关系缺乏认识,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时往往离开合同法律,以一种“应付审计、走过场”的目的草率签订合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签就怎么签,致使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纠纷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给学校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如某高校在签订一份“关于学生宿舍热水供应系统工程对外承包合同”时,双方约定:校方提供场地和出让热水收费权为前提,由承包商负责全部热水系统的投资和日常维护,确保热水供应,享有10年的热水收费权,10年后该热水系统归学校所有,日常所耗用的水电费上缴学校。由于校方经办人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自认为承包商会自觉缴纳水电费,所以在签订合同时没有明确如何缴纳水电费等相关条款,结果承包商以各种理由拖欠水电费,使学校利益受损。

2.合同管理混乱,无专门管理机构。一些高校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没有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造成合同管理十分混乱。同时,对合同管理全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致使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如:基本建设项目合同由基建管理部门管理、房屋租赁和维修合同由后勤部门管理、仪器设备物资采购合同由校产管理处管理、对外协作办学由各二级学院管理等等。这种多头管理、多头对外的管理体制,使一些合同不能及时归档和保存,单位领导和财务等相关部门不能全面了解对外签订合同及合同标的金额,给单位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和法律纠纷等隐患。

3.合同主体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是我国合同的主体,都具有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法人必须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然而,高校下属非法人单位或职能部门、各院(系、部)、实行内部承包或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的部门,未经授权擅自对外签订合同是现实中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行司法实践中,对于学校下属单位或部门对外签订的合同,无论是否加盖学校印章,也无论学校是否授权,如果合同已实际履行,则往往被认为事实上已生效。而且因学校下属非法人单位或职能部门、各院(系、部)、实行内部承包或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的部门,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合同的权利义务最终往往要由学校承担。因此,高校必须在合同主体上加以规范和重视,避免和减少因合同主体不当造成的损失。

4.合同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合同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就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合同,应当在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做到基本条款完备。基本条款包括: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因此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审查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内容是否严谨、合同条款表述是否清晰、措词有无含糊、前后有无矛盾等。签订合同时不仅要讲好话,还要讲丑话;不仅要讲正面的,还要讲反面的。只有这样,一旦发生合同违约时,才能确保高校合法权益不受损失。

5.印章使用不规范。合同专用章,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签订合同的印章,代表学校行使对外签约具有法律依据的职能,合同上加盖合同专用章,表明双方当事人对订立合同的要约、承诺阶段的完成和对双方权利、义务的最终确认,从而确定了合同经当事人双方协商而成立,并对当事人双方发生了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基于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对合同专用章加以重视,常以行政章代替合同专用章,甚至用经办部门印章代替合同专用章。这样滥用印章,容易产生合同纠纷,使学校利益受损。如某高校个别部门领导未经学校批准,擅自用印为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担保或注册提供便利,结果给学校造成严重损失。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合同管理的对策

合同关系自始至终是一种法律关系,合同管理也应当是自始至终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管理。加强对高校合同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合同纠纷、规避财务风险、保障高校的合法权益。对于新时期高校合同的管理,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加强高校合同管理制度建设,规范高校合同管理行为。依据《合同法》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一是制定统一的合同管理制度,以制度的统一来规范高校的合同运作和经营行为。高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合同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合同审批管理制度、合同订立和履行程序、合同专用章使用管理制度、合同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合同档案管理制度等等。二是明确和完善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个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或部门,负责高校合同的管理、检查、指导和监督等工作。明确合同管理工作中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及权限,以及有关合同签订的办事程序和办事规则,确保高校合同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操作。三是重视合同资料的管理。应用计算机建立合同登记台账,对每份审查的合同及时登记,同时记录审查过程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等。建立合同资料归档制度,每年对当年形成的合同文本及附件、合同台账、合同纠纷处理等资料及时整理归档,为以后查阅使用提供方便。

2.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合同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合同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促进各级管理人员转变不合时宜的思维和模糊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其次,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选择本单位的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再次,是根据本单位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合同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合同订立与管理的一般技巧,提高对合同管理的认识,促使高校合同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保证合同的签订质量。

3.加强合同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合同管理工作规范运行。高校合同管理制度管理得好坏,一是看有制度,二是有制度看是否坚决按制度执行。合同利益是高校整体的,具体落实一般是某个部门或某个责任人的,合同行为是否到位不仅要靠自觉性,更要有外在的监督机制。因此,在合同行为实践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齐抓共管的合同管理约束机制,以保证合同的有效履行。在日常合同管理中,要检查合同管理法规与有关法律贯彻执行情况,以及检查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通过检查监督可以发现问题,分析寻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确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保证全面正确履行合同,提高合同履约率,避免和减少合同纠纷。

4.建立惩罚与奖励机制。要将高校合同管理好,建立惩罚与奖励机制是必要的。合同质量管理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承办、谁审查、谁负责;谁盖章、谁负责;谁转款、谁负责的层层把关负责制,要求参与签订合同的人员要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严守纪律,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对那些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尽职尽责、成绩突出的合同管理人员应予以奖励;对那些在合同管理过程中玩忽职守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或导致合同纠纷的应给予纪律处分或经济处罚,情节严重或经济损失重大者可直接追究其法律责任。

5.设立法律咨询机构或聘请法律顾问。高校建立法律咨询机构或聘请法律顾问是学校管理法治化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为合同的签订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对合同文本的条款认真推敲和对合同从形式、资金、法律、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审查,确保合同条款准确、公正,减少合同纠纷。还可以承担对学校合同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职能,从而提高其业务素质,强化合同从签订到履行的全过程管理监督。

总之,新时期随着高校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融入,高校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观念,加强合同管理,以适应市场和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各项合同管理制度,设立法律咨询机构,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则是高校完善合同管理、依法治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元亮.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江苏水利,2004(7)

2.宋少君.企业合同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J].化工之友,2007(7)

3.李守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

4.赵明珠.加强法律意识教育,规范高校技术合同.[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责编:若佳)

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冯建国(1976-),男,河北卢龙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李桂花(1977-),女,山东日照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依托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地质人才的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09226)的研究成果。

一、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

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同时也是全面贯彻高等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不同学者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见解。

Johnson等人认为其“是建立和维持班级团体,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Emmer认为其“是教师一连串的行为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感与合作感,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学生问题行为,创设教室情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1]

戴翠萍认为,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2]

孔兵兵等在文献[3]中指出,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率,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卢晓春的观点是:课堂教学管理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优化组合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管理实践活动。[4]

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段,协调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管理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级学校,在这一方面都比较重视,但是到了大学,对这方面的要求似乎降低了。此外,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高校课堂表现出来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就像有些教师讲的那样,“课堂教学每况愈下,学生不爱听,教师也不爱讲,上课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受罪”。[5]这种状况下,高校课堂的主要表现有:

迟到。学生进教室时雄赳赳、气昂昂,和老师连招呼都不打,满教室找他(她)认为“合适”的座位,丝毫不会觉得难为情。

在课堂随意说话,屡禁不止。“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讲”,颇有唱对台戏的味道,在被教师批评时甚至公然顶撞。

课堂气氛沉闷,提问时学生大都无精打采,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给个痛快话——以“不会”、“不知道”了事,更有甚者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好像不会回答问题还很理直气壮;一旦教师出现“跑题”,学生马上精神百倍,兴奋异常。

不听讲,打瞌睡、背单词、看小说(或杂志)、赶做其他课程作业等。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大部分考研学生的课桌上都会出现数学、英语或政治复习资料。

玩手机。现在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发短信息、QQ聊天、上网、听音乐,几乎每节课都会出现由手机产生的“动静”。有的学生甚至在教师板书时用手机拍照。

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无故擅自离开教室,有些甚至一去不回。

逃课,甚至出现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潜规律”。有些逃课学生在老师点完名后收到同学发来的类似“老师点名了”这样的信息,点名一段时间之后奇迹般地在教室门口出现,找种种理由变“逃课”为“迟到”。

学习动机不纯。为了取得学分,有些学生在考试期间采用各种手段作弊,交头接耳、夹带、传纸条,试图“蒙混过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问题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为当前的普遍现象,而一般院校比重点院校问题更严重。在这种局面之下,教学质量从何而来?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原因分析

上述课堂教学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某位教师、某个部门的问题,仔细分析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决策者。教师的思想观念、素质高低是能否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

(1)缺乏课堂教学管理意识。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高,素质也较好,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扩招后,学生素质“一年不如一年”,而有些任课教师虽然看到这种现象,却没有建立管理学生的意识,同时也缺乏管理学生的方法。[5]另外,高校“重科研,轻教研”,教研在分量上低科研一等。在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动中,关于教学的研究并不受重视,“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谁就是个傻瓜”的思想观念较严重,这种风气和倾向不利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施。[6]

(2)业务素质偏低。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并不是他最擅长的,业务基础知识不扎实,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现象,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部分教师虽也认识到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但由于主要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因而底气不足,不能做到“理直气壮”地管理学生,教学效果自然不好。[7]

(3)驾驭课堂环境的能力有限。由于不是师范科班出身,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管理经验,导致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和课堂教学管理的松懈。具体表现为:

1)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很强,也很想把课堂教学管理好,但往往不能恰当处理知识传授与课堂教学管理的关系,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势如水火,一个要强管,一个不服从。

2)吃别人嘴短,拿别人手软。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制度的实施,使得部分教师担心严格管理学生会导致学生给自己打低分,影响到自己教学业绩的考核或教学评优,从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3)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部分教师狭义地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授课,只要把知识讲清楚就算完成了任务,忽略了“育人”方面的责任;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不用天天强调课堂纪律,放松了对课堂教学的管理。

2.高校因素

(1)扩招的负面影响。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录取率为4.7%,2005年高考录取率为59%。[5]这一数据明确说明,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扩招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导致课堂秩序不好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师生比例失调、教育资源短缺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

(2)落后的高校教育观念。高校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基地,但许多高校却像企业一样,培养出来的都是量产的“标准人才”。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观念还没有和社会的需求完全接轨。

(3)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忽视和误解。课堂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课堂教学管理本应成为高校管理的重点,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部分高校管理者看来,课堂教学管理就是课堂教学,二者并无差异,其工作就是在课程统筹安排时确定有教师上课,认为只要管到了教师就必然管到了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按时上课,维持上课一般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考出满意成绩,也就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管理。[8]

(4)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高校对学生施行宏观的宽松管理,即只抓大局,不管细节,因此高校课堂里的考勤制度作用不大。这使得学生们肆无忌惮地逃课,忽视课堂纪律,进一步恶化了课堂教学秩序。

(5)“旧”的影响。[3]

1)旧教材。部分任课教师为了备课方便,无视学校关于征订教材的相关要求,一直沿用以前的教材,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没有“与时俱进”,忽略了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渴求,诸多“上世纪的实例”直接导致学生对教材、教师和课堂的逆反心理。

2)旧授课方式。现在高校课堂的授课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或者很少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是担心如果让学生自由讨论,会出现冷场、控制不住、内容讲不完等问题。

3)旧考核方式。以卷面分数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在高校教育中仍然表现得很突出,许多大学生表示“60分万岁,59不够,61偏多”。卷面分数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考核,使得课堂教育陷入为考试而教育的泥潭。

3.社会因素

(1)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是当前所有高校生源的一大特点。这些80后、90后,一直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容忍与谦让,遇到问题固执己见;认为外界事物均应为自己服务,奉行“拿来主义”;平时信心爆棚,遇到挫折时心理准备不足,马上转变为悲观失望。[9]

(2)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片面最求升学率,“以考高分为第一要务”,导致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缩水,降低了待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和要求。此外,大学生活大多远离父母,出现了“父母管不到,教师不深管”的真空地段,中小学教育的缺失在高校课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3)存在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学了能不能很快有用,是不是可以就业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让学生很无奈,由此导致学生学习心理浮躁,甚至厌学。“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

(4)社会科技发展对学生的诱惑越来越大。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手机者寥寥无几;普通工科大三学生的电脑拥有率接近50%,这些电脑的主要作用就是看电影、打游戏、听歌曲和上网;学校周边网吧林立,“通宵”屡禁不止。这些事物占用了那些“抵制诱惑能力差”的学生很多时间,而且极易在学生中间形成“带动效应”。

(5)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进入大学校园。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对板书教学的兴趣降低了很多,这一情况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更加普遍。有些学生直言,“对板书教学没兴趣”。

(6)“中国不缺人才”的现实。当前,大部分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找个好工作,多挣钱。当他们发现在课堂上理论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时,就会灰心失望,将时间和精力转向其他方面,如打工挣钱、参与社交活动、沉迷于电脑游戏等,无形中提高了逃课率。[3]

四、解决对策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手段,而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针对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从高校的内部系统高度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1.学校方面

(1)抓好教育,师德先行。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用师德标兵宣讲、集体师德学习等方式,提升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观念,促使高校教师以培养“全面、合格人才”为己任,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全校教师统一口径,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避免出现“同在校园里,处处不同天”的现象。

(2)注重培养,改善条件。加强高校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更要重视这方面的锻炼。通过技能培训、教学观摩、讲课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鼓励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

(3)完善制度,奖惩分明。通过进一步完善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制度、学生座谈会和调研会制度、课堂教学管理的奖优罚劣制度,为教师营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氛围。

(4)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积极作用。高校教学督导的工作对象大多是年轻教师,很少听那些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的课。事实上,他们的课堂上也会时不时出现“突然由研究生代课”、“一节课,半节扯”等现象。虽然学生对这样的事情并不反对,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宽松的环境”而高兴,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要让教学督导给这些教师也念上“紧箍咒”。

(5)群策群力,齐抓共管。要彻底改变授课教师与学生管理教师“零接触”的状况,通过开展授课教师与学生管理教师的交流活动,大家互相沟通,协作完成课堂教学管理。如实行低年级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教师进课堂等,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职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教师方面

(1)自觉增强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做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高校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的信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行动起来,将信念转化为动力。

(2)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基础。崇拜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如果高校教师能把课讲得层次分明、绘声绘色,一定能够让学生对老师刮目相看,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所讲授的内容也会被学生吸收、消化。

(3)重视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无序的课堂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管理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把它提升到和传授知识同等重要的高度,用优质的课堂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影响课堂环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马会梅.课堂教学管理的心理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

175-177.

[2]戴翠萍.发挥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23(13):2054.

[3]孔兵兵,赵永行.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3):75-77.

[4]卢晓春.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初探[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24(1):

73-75.

[5]吉彦波.“第三世界”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意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2):36-37.

[6]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88,256.

[7]张进清.论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有效课堂教学管理[J].高教论坛,

2003,(5):26-29,36.

[8]闵波.学校管理核心:课堂教学管理[J].时代教育,2007,(Z2):89.

[9]冯富霞,李森贵.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探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12):126-127,136.

(责任编辑:刘辉)

上一篇:阅读指导教学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