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2023-02-02

第一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详解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源和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前沿。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多种思潮交织和交锋的新特征,对高校的办学方向、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一、高校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育模式存在弊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错中复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更为全面、更为广泛,而许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降低了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

2.教育理念认识缺失。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思想动态,没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而没有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它非意识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往往否认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个别学科科学领域中,部分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总是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教育合力不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但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普遍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比例不合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只关注业务工作,重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教育环境复杂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不仅来自其内部,还来自其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冲击与碰撞,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之地,青年学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更为激烈,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国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载体、各种文化产品等渠道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击我国当前的党风问题和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容易盲从,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投射和渗透进高校,“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值观念在高校潜滋暗长,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以及鼓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校园里不时泛起,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律,以学术自由为由,突破政治、法律、道德底线,滥用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公然发出“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言论。

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1.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业务工作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尚未形成学校各部门协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

2.对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认识不到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素质,缺乏对教师进行法律、政治、道德底线教育。

3.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在部分高校实际处于弱势地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意识形态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双轨制”,即思政课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个别专业课则有意无意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唱反调。

4.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乏有力有效的回应和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够,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足,对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认识不清,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规律把握不足,未能在重大问题上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发声不够,影响有限。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策

高校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大讲堂,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体系,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斗争和冲突在此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尖锐。高校只有掌控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引领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守住宣传思想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拥护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主流,才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和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

1.强化认识,转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理念

面对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的局面,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极端重要性,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坚持理论创新,讲究方法策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中的分工和责任。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经常性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青年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同时,要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建立高效的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

2.建设队伍,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要途径。建设一支既注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涵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时代脉搏,引导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各种现象,正确分析一些关键节点和敏感问题,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3.巩固阵地,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央领导指出,互联网舆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尤其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态势,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建立博客、微博客、微信、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政工作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4.深化研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软实力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力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掌握规律,紧扣重点,紧紧围绕走中国道路加强理论信念教育、紧紧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主流价值、紧紧围绕凝聚中国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尤其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核心”工程,在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同上下功夫,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说明白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新要求,提升以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吸引和征服更多的师生。要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论勇气来驳斥错误思潮,澄清模糊认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驱散思想雾霾,营造清朗精神环境。

5.创新方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抓牢“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关注好高校师生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态,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化解交互式大众化广泛参与的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困境。高校加强传统新闻媒体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广大师生;同时深化“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主题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意识形态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在高校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第二篇:浅谈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

中央领导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精神的堡垒,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未来的持续发展。所以,如何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定位、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状况,加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是个值得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一)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巩固思想阵地,坚守主流价值的重要手段

高校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大讲堂,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体系,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斗争和冲突在此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尖锐。高校只有掌控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引领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守住宣传思想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和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应对西方挑战,确保国家安全的形势所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经济实力的跃升发展给西方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愈演愈烈,无孔不入地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所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三)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统一发展理念,维护局势稳定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深刻变化中,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各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相互叠加,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近年来住房、医疗、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对社会思想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加上西方国家利用网络霸权地位,恶意炒作涉党涉政涉军舆情,炮制大量负面流言、谣言和虚假信息,诋毁党和政府形象,使得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因此被蒙蔽和诱导,动摇了共同信念和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巩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汇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正能量至关重要。

(四)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弘扬民族精神,推动长远发展的使命召唤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鲜明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召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以此为抓手,抓好高校师生的思想引领工作,着重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进一步弘扬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高校青年学生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引导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筑牢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其根源

近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教育模式存在弊端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错中复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更为全面、更为广泛,而许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降低了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

(二)教育理念认识缺失

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思想动态,没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而没有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它非意识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往往否认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个别学科科学领域中,部分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总是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合力不足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但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普遍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比例不合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只关注业务工作,重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教育环境复杂化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不仅来自其内部,还来自其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冲击与碰撞,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之地,青年学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更为激烈,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国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载体、各种文化产品等渠道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击我国当前的党风问题和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容易盲从,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认识,转变高校意识形态的工作理念

面对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局面和国内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交融的现状,高校领导和教师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准确把握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坚持理论创新,讲究方法策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青年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

(二)建强队伍,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应尽快建立一支既注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涵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把握和驾驭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时代脉搏,引导青年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使当代青年学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中坚力量和主体力量。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分析一些关键节点和敏感环节的问题。教师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三)巩固阵地,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制高点

中央领导指出,互联网舆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态势,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建立博客、微博客、微信、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政工作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四)深化研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软实力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大研究力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掌握规律,紧扣重点,紧紧围绕走中国道路加强理论信念教育、紧紧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主流价值、紧紧围绕凝聚中国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尤其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核心”工程,在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同上下功夫,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说明白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新要求,在高校上下营造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深厚氛围。

(五)创新方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抓牢“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关注好高校师生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态,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化解交互式大众化广泛参与的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困境。高校加强传统新闻媒体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广大师生;同时深化“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主题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意识形态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在高校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第三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彭恩胜 胡振宇

(江西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4)

[摘 要]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内在诉求。但是,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的片面性、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低效性、多元思想文化交锋的解构性、社会行为失范现象的侵蚀性等因素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结合高校的特点,坚持宽阔的视野、全新的思维,抓协调,形成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整合力;抓队伍,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凝聚力;抓阵地,增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辐射力;抓机制,提高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控制力,从而巩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影响因素;对策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3年)规划项目“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3KS08)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in University

Peng En-Sheng

Hu Zhen-Yu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Jiangxi 330004) Abstract: The security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curity of national ideology, is the need to ensure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of running colleges, is the inherent demands of cultivating qualified socialist talents. However, the factors such as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low efficiency of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ideology, the digestion of multipl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the eros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anomie which influences the security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y. To do the ideological work well, we must form the ideology safety-integration with coordination, strengthen the ideology security task cohesion with catching the team, enhance ideological work

safety radiation

with

grasping position,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work safety control with grasping mechanism. Key words: In University; the Security of Ideology; Influence Factors; Countermeasure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一重要论断既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出了要求,也为其指明了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不仅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而且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政治素质。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于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现实需要,也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内在诉求。

1.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制度稳定和社会安全团结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它能够起到较强的政治认同、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柱作用,能够促使社会价值观、政治观趋于稳定。反之,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习近平同志在今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故然,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考量。而高校已成为社会思潮的集散地,是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战场,是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向新境界的主渠道。高校教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者,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高校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群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关乎着旗帜、道路、国家的政治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高校是传道授业的基地,是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高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迫切要求,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深化高校改革的内在需要。在高校,无论是教师教学和教材编写,还是学术研究和思想宣传,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不动摇。目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行,经济全球化在趋势中翱翔、文化多元化在激荡中交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征。在这一时期,高校师生能否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不良观念的侵扰,能否把党和国家的先进思想观念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能否在高校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尚和情操,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高校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在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发展什么、反对什么、警惕什么等原则问题上,必须举旗帜、指方向、亮底牌、点要害,坚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事关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重大使命问题。

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内在诉求

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是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的基本命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培育合格人才的基本条件,它有助于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意识形态侵蚀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评判是与非、善与恶、真

[2] 2 与假、美与丑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防止“幼稚病”、“色盲症”、“软骨病”。但是,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高校师生在思想认识、观念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样性、独立性、多变性进一步突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能否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贯穿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条红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能否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始终,关系到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和接班人的核心问题。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1.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的片面性

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阵地。然而迄今为止,虽然高校形成了以党委领导下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仍有一些高校党委对于为什么要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还缺乏一种理性的认识,未能正确理解或处理好高校持续发展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关系,只注重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战略规划,强化教学科研建设,而忽视了或弱化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部分二级学院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组织没有配置相应专职人员,没有配足专用资金。他们往往不愿意多花时间、多花精力组织广大教师去探索“形而上”的真理,而宁肯去追求“形而下”的“实惠”,仅仅强调专业建设,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悬空化。部分教职工只关心自己的福利、个人的升迁,也只关心自己的兴趣,而很少关注学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一些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存在偏见和误解,采取消极应付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造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边缘化。此外,少数高校认为意识形态工作仅仅是宣传部、团委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事,而与其他部门和教师无关。正是在这些思想认识的误导下,不同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很难形成教育合力。

2.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低效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不断优化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但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庸化、僵化问题。“庸化”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者根据现实需要引经据典,把意识形态中某些“语句”当作标签,随处乱贴。高校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或教学部门中有些工作者,缺乏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底,没有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能力,在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内容上,只会唯书唯上,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把本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由于实用性强加于马克思主义,而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而由于价值取向加以抛弃,为实用寻找理论依据。‘僵化’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者将意识形态工作僵化为空洞的政治口号和枯燥的理想说教,体现为无处不见的‘假’、‘大’、‘空’话语说教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长期以来,灌输法一直是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采用的主要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增强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待意识形态工作问题上,部分高校宣传教育工作者

[4]

[3] 3 则是只“备书”、只“备理论”,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忽视和解构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而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有效性。

3.多元思想文化交锋的解构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由互联网构筑的信息化世界,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和广泛性应用,不仅昭示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成就,而且对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高校是意识形态交集的前沿阵地,必然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先进的与落后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舆论相互交集、相互交锋。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传统意识形态与现代意识形态、国内意识形态与国外意识形态、东方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并存的格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多种思潮相互激荡,如西方宪政民主、意识形态虚假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普世价值论、意识形态淡化论、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都有自己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主张。但是,由于高校学生世界观尚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各种社会思潮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辩证的批判眼光,因而在对待这些错误社会思潮的态度上缺乏理性认识。同时,对高校教师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高校一些学科领域和部分学者盲目迷信西方学术理论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热衷于用西方话语体系来解释中国现实,解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销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4.社会行为失范现象的侵蚀性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其所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塑造和优化环境的同时,也受到其环境的影响。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健康向上。无论是人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遵纪守法意识大大增强,还是一个个“最美”故事,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彰显着社会进步。然而,社会转型期的高速新陈代谢,失范现象也随之裹挟而至。在政治生活领域中,一些党政官员、职权拥有者,在合理合法的外衣掩护下,权力发生了“异化”和“畸变”;在经济生活领域里,欺诈、诋毁、贬低、引诱、胁迫、虚假广告等造成了一系列诚信危机,背离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在思想文化生活领域里,信仰危机、精神缺钙问题问题突出;还有知识领域失范、治安领域失范以及风气失范等现象„„一系列政治丑闻、社会心理、道德逻辑、文化操守等基本底线的失守和沦陷,也一次次触痛高校学生的心灵,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绊脚石。

三、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宽阔的视野、全新的思维方式,审视这些挑战,积极探索不断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有效措施。

1.抓协调,形成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整合力

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高校党组织要有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的担当意识,围绕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强化艺术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高校党委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核心,需要不断强化政治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提高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力、洞察预测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持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态分析,确保对高校思想动态的准时、准确掌握。高校宣传思想部门, 4 要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到党管宣传不能变,高校媒体作为党的喉舌性质不能变,打造具有高校特色、高校风格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充分发挥党委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在党委领导下,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学校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组织实施,党政配合、上下联动,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实效性。

2.抓队伍,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凝聚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实现执政目标、体现执政水平的基本队伍。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必须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建设好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精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品牌代言人,他们的素质决定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当前,要切实加强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直接领导,积极充实人员配置、落实教研经费,加大培训和培养力度,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促使思政课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路人、践行者。二是建设好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高校育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高校必须统一认识、整体规划,多措并举、精选优培,使这支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他们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三是建设好一支懂理论、重实践的红色社团队伍。高校学生社团是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在加强高校学生社团队伍建设中,高校务必引导学生,按照社团章程要求,成立各种协会、学会,并独立自主地开展理论学习等活动;要加强工作指导,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把握正确方向;要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入。通过学生红色社团,凝聚更多学生,使社团聚集在党团组织周围。

3.抓阵地,增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辐射力

高校具有思想解放、学术自由、价值多元等特点,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阵地建设至关重要。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加强交流平台建设。讲座、论坛、学术交流会是高校教授和专家传播知识,教师与学生扩展视野的重要渠道。为了确保讲座与论坛等活动的政治性,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审批制度,有序管理论坛、讲座、研讨会等活动,确保高校所有类似论坛的阵地都讲政治,而不给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提供传播渠道。二是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主流意识形态网站系统,加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秀理论成果数字化进程,开辟网络平台栏目,唱响网络主旋律;落实高校校园网络管理责任制,改进校园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制,切实抓好网络课堂、网络社区、微信、微博等的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工作的管理,杜绝不良网站侵袭。三是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加大高校校园文化设施的经费投入,将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寓于高校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中。同时,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突出校园文化的思想内涵,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培育一批深受师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品牌,使校园文化阵地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从而提高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辐射力。

4.抓机制,提高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控制力

5 无数事实表明,高校不是一片净土,而是不同思想相互碰撞的汇集处。在这种现实境遇下,高校应当抓好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控制力。一是要建立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防范机制。始终不渝地加强组织领导,在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在健全组织、凝聚人心上下功夫;毫不动摇地提升师德师风水平,在理论学习、搭建平台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生心理预防,在档案记录、心理发展上下功夫,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要构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应急机制。需要建立意识形态安全监测系统,定期召开教师或学生舆情分析会;根据舆情研判结果有针对性做好预案准备;成立危机管理或突发事件处理领导机构,负责处理意识形态的安全危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科学迅速地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三是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保障机制。高校要确保物质投入,根据学校规模和实际工作,划拨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作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渗透工作,做到专款专用,常投常有。高校要确保人力投入,根据学生的数量和学校的特点,组织一定数量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者。此外,探索建立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量化机制,对各级领导、职能部门、思政课教师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并建立配套的奖惩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3] 刘爱莲,彭恩胜.再论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J],云南社会科学2009(4):5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第四篇:高校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目前,大中专院校食堂经营的主要模式有:

一是学校成立餐饮服务中心,该中心归后勤部门管理,工作人员从社会上聘任,经营上实行自负盈亏。

二是学校提供设施,以租赁或承包方式从社会上聘请餐饮公司经营。在引入社会化服务后,食堂饭菜的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但是,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

1 监督管理存在欠缺

许可发证

各学校均能做到日常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在许可办证方面,普通高校食堂办证率达100%,其次是中专技校为96. 1%。这说明仍有些中专技校由于食堂场地面积、食堂布局等按同样的许可标准难以达到发证条件,因而造成部分学校食堂无[2]证经营。

管理制度的建立存在欠缺

建章立制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在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规制度的基础上,要密切联系院校食品安全管理实际,建立与国家法规制度相衔接、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体系。

部分学校未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忽视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以及操作流程规范化,没有重视其自身管理,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执行流于形式[3]。餐饮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就业门槛低,多数未进行系统的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个人卫生习惯较差,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某些高校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性不高,对工作人员的约束性和指导性不强,直接对最终的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影响。

2 安全隐患多

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大小和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水池中,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混用。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不符合《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和《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有些清洗、消毒、保洁人员素质低下,毫无职业道德,有些承包商为节约成本根本就不用消毒剂,也不进行高温消毒。高校就餐存在这个就餐人员密集,时间集中的特点,在就餐高峰期时,由于人数较多,往往有些高校的碗筷没有经过消毒处理就匆匆再次用于学生就餐,这里存在了严重的风险[4]。

高校食堂食品原料与采购模式的安全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行为使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对食品的原料进行掺假、造假,甚至超标加入添加剂。较常见的如:作坊生产的火腿肠仿双汇火腿,舟山小黄鱼充北海大黄鱼,夹心肉充当腿肉等。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残留物超标,果品用催熟剂催熟,猕猴桃喷施“膨大剂”,黄鳝添饲“避孕药”速肥,生猪添加“瘦肉精”促长,海产品浸泡“防腐剂”保鲜,将变质大米使用矿物油“抛光”,面粉中掺用甲醛漂白增韧,银耳用硫磺熏制增白,豆制品掺入[5]工业用滑石粉等等。

高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当今,随着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来不及扩建,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就餐压力大增。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的情况,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学校食堂食品的采购模式比较混乱。有些承包单位因为规模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只能再次将食堂分[6]包给个体经营者。这些个体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不执行统一采购的规定,为贪图便宜,私自采购一些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感官性状异常以及超过保质期等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食品。

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贮存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元化模式发展。由于利益驱动和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复杂的特点,加上高校食堂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低,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受各种因素影响,心理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并且部分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参加过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班的学员,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使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安全系数自然增加。

目前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冷冻方法不当或加工不当,从而造成食品的变色、变味、变质等质量问题;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加工的食物出现交叉污染;夏天食堂防蝇措施不当,致使学生饭菜中经常有苍蝇出没等一系列安全隐患[7]。保存温度低于60℃或高于10℃、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熟食品,再次利用时未充分加热。冷冻熟食品未彻底解冻充分加热食用。有些堂口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部分学校食堂冰箱、装生熟食品的容器无标识,少数仅用1台冰箱存放食品,生熟容器混用,易造成食品的原料、成品、半成品的交叉污染。

3 人员素质低

食堂经营的承包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主要操作人员虽然经过技术培训或者取得等级证书,但炊事人员或等级厨师的培训中,普遍注重了其“刀”上功夫的提高而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训练不够;辅助员工往往不经培训就上岗。员工的学历普遍较低,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4 校外食品安全问题

某高校门外卖油条、水煎包、豆浆的小摊点在马路两边一字排开。一家卖油条、老豆腐的摊点将桌凳放在路边,摩托车、汽车、自行车不时从凳子旁边穿过,带起一股股灰尘。店家穿着满身油渍的衣服,一手夹油条,一手接过一位学生递过来的钱。在某高校,一商贩竟将水果摊摆到了厕所的后门口。果摊上摆着一个个削好的菠萝。站在这里,不时可以闻到从厕所飘来的臭味。在高校附近,麻辣烫、米粉、煎饼„„各种小吃店里人头攒动,许多学生都走出校门吃午餐。在一 家名为“四川特色小吃”的饭店里,墙壁、地面污迹斑斑,地面上到处都是食客用过的卫生纸。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桌子底下的米线、大米等原料都是敞口放置,没有任何遮盖。服务员的围裙和袖套已经被一层又一层的油渍所覆盖。这种种情

[8]况,不得不让我们对高校的食品安全深深担忧!

第五篇:谈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小编推荐]

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 高校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 科研和生活的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

的重要任务。目前,大中专院校食堂经营的主要模式有: 一是学校成立餐饮服务中心,该中心归后勤部门管理, 工作人员从社会上聘

任,经营上实行自负盈亏。 二是学校提供设施,

以租赁或承包方式从社会上聘请餐饮公司经营。 在引入

社会化服务后,食堂饭菜的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但是,原有的 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 。 1 监督管理存在欠缺 许可发证

各学校均能做到日常食品安全自查管理, 在许可办证方面,普通高校食堂办 证率达 100% ,其次是中专技校为 96. 1% 。这说明仍有些中专技校由于食堂场地面 积、

食堂布局等按同样的许可标准难以达到发证条件, 因而造成部分学校食堂无 证经营 [2] 。

管理制度的建立存在欠缺

建章立制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 在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规制度的基础

上,要密切联系院校食品安全管理实际,建立与国家法规制度相衔接、可操作性 强的规章制度体系。

部分学校未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忽视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

知识培训以及操作流程规范化, 没有重视其自身管理, 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 建立、执行流于形式 [3] 。餐饮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就业门槛低,多数未进行系统

的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个人卫生习惯较差,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某些高校的食 品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性不高,

对工作人员的约束性和指导性不强, 直接对最终的

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影响。 2 安全隐患多

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大小和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水池中,

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

具、容器混用。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不符合《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 和《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有些 清洗、消毒、保洁人员素质低下,毫无职业道德,有些承包商为节约成本根本就 不用消毒剂,也不进行高温消毒。高校就餐存在这个就餐人员密集,时间集中的 特点,在就餐高峰期时,由于人数较多,往往有些高校的碗筷没有经过消毒处理 就匆匆再次用于学生就餐,这里存在了严重的风险 [4] 。

高校食堂食品原料与采购模式的安全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行为使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对食品的原料进行掺假、 造假,甚至超标加入添加剂。较常见的如:作坊生产的火腿肠仿双汇火腿,舟山 小黄鱼充北海大黄鱼,夹心肉充当腿肉等。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

残留物超标,果品用催熟剂催熟,猕猴桃喷施“膨大剂” ,黄鳝添饲“避孕药”

速肥,生猪添加“瘦肉精”促长,海产品浸泡“防腐剂”保鲜,将变质大米使用 矿物油“抛光”

,面粉中掺用甲醛漂白增韧,银耳用硫磺熏制增白,豆制品掺入 工业用滑石粉等等 [5] 。

高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食品

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当今,随着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 来不及扩建,

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就餐压力

大增。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的情况,使得少数不具备从 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 致使学校食堂食品的采购

模式比较混乱。有些承包单位因为规模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只能再次将食堂分 包给个体经营者 [6] 。这些个体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不执行统一采购的规定,为贪

图便宜,私自采购一些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感官性状异 常以及超过保质期等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食品。 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贮存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 元化模式发展。

由于利益驱动和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复杂的特点, 加上高校食堂

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低,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受各种 因素影响,

心理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并且部分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参加 过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班的学员,

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

识,使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安全系数自然增加。 目前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 冷冻方法不当或加工不当,从而

造成食品的变色、变味、变质等质量问题;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加工的食物出 现交叉污染;

夏天食堂防蝇措施不当,致使学生饭菜中经常有苍蝇出没等一系列 安全隐患 [7] 。保存温度低于 60 ℃或高于 10 ℃、存放时间超过 2 小时的熟食品,再 次利用时未充分加热。

冷冻熟食品未彻底解冻充分加热食用。 有些堂口将回收后

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部分学校食堂冰箱、

装生熟食品的容器无标识, 少数仅用 1 台冰箱存放食品,

生熟容器混用,易造成食品的原料、成品、半成品的交叉污染。 3 人员素质低

食堂经营的承包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主要操作人员虽然经过技术培训或者 取得等级证书,但炊事人员或等级厨师的培训中,普遍注重了其“刀”上功夫的 提高而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训练不够;辅助员工往往不经培训就上岗。员工 的学历普遍较低,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4 校外食品安全问题

某高校门外卖油条、水煎包、豆浆的小摊点在马路两边一字排开。一家卖油 条、

老豆腐的摊点将桌凳放在路边, 摩托车、 汽车、

自行车不时从凳子旁边穿过,

带起一股股灰尘。店家穿着满身油渍的衣服,一手夹油条,一手接过一位学生递 过来的钱。在某高校,一商贩竟将水果摊摆到了厕所的后门口。果摊上摆着一个 个削好的菠萝。站在这里,不时可以闻到从厕所飘来的臭味。在高校附近,麻辣 烫、米粉、煎饼„„各种小吃店里人头攒动,许多学生都走出校门吃午餐。在一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上广泛重视。而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学校和卫生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推动学校食堂导入和实施ISO22000标准,构建符合学校食堂特点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为师生提供安全优质的饮食服务,应成为学校和政府卫生部门管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共同责任和重要手段。

一、ISO22000标准的特点

ISO22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适合审核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进一步确立了HACCP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国际标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理念与新模式。

1扩大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

ISO22000标准要求组织要首先认识到其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到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要通过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这就有助于学校食堂重新审定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将其对食堂操作过程的控制扩大到包括食品验收、加工和出售等环节和供应商提供的原料等方面的控制,尤其是重视对上游组织(供应商)的食品安全管理。

2满足法律法规要求是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

ISO22000标准把满足法律法规要求作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要求组织将所有适用食品安全的有关法规和规章的要求融入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来。一方面要求在提供安全的终产品等方面与食品安全使用的法律法规要求保持一致性,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食品安全方针符合与客户商定的食品安全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组织在建立食品安令管理体系时内外部沟通、选择和设计前提方案、产品特性的描述、危害识别、建立追溯性系统、有关临视和测量装置等方面都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这就有助于学校食堂建立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改变部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的随意性,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与国家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或不一致的现象。 (3相互沟通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原则

在ISO22000标准中指出,相互沟通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原则,同时明确了内部和外部沟通的要求,其沟通范围不仅仅包括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还包括在食品链中与其上游和下游组织的沟通,与食品管理当局、影响或将受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或更新影响的其他组织等等方面的沟通。此外还要求组织应确保影响食品安全的人员意识到有效进行内外部沟通的必要性,确保食品安全组及时获得变更的信息.将内外部信息沟通的结作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更新等方面的输入。这有助于提高学校食堂对内外部沟通重要性,扩大内外部沟通的范围和内容。

4风险控制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体现

ISO22000标准对于“应急准备和响应”进行了规定,要求最高管理者应考虑能够影响组织有关食品安伞的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表明如何管理,要求组织应识别潜在事故(件)和紧急情况,如火灾、洪水、恐怖活动、人为破坏(如投毒)、能源故障(如停电)、环境污染、食物中毒与食品安全事件、新的危害的出现或由于商业风险的识别,组织应策划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应对程序等。

标准对于风险控制还体现在对问题产品召回的要求方面,要求确保已被确定为不安全的受影响批次的最终产品在交付后能够及时、完全地召回。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比较重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但对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等紧急情况及其应急处理却缺乏认识和控制。

5对危害的分类控制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

IS022000标准在其“引言”中指出,危害分析足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标准要求通过编制加工流程图,对原料和终产品进行描述,分析并确定从原材料接受直到消费者使用全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然后根据危害的严重性和危害出现的频率、危害发生的可能性等方面划分为显著危害和非显著危害。对于不能通过本工序或以后的工序消除或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的显著危害,则确定为关键控制点,并通过制定HACCP计划,对其进行控制,使其把危害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ISO22000标准提出了“前提方案”的概念,替代了传统的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卫生操作程序)概念。“前提方案”包括基础设施、维护方案以及操作性前提方案,主要用于规范控制产品和产品加工环境和控制危害在产品和产品加工环境中污染或扩散的可能性。由于学校食堂多为手工操作,许多危害发生在手工操作工序,这就更加凸现前提方案控制危害的重要性

6系统管理和过程控制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

过程控制、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是现代管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在ISO22000标准中,要求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包括改善产品的安全特性、提高过程有效性和效率所开展的所有活动。通过测量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解决办法、实施解决办法、测量实施结果、直致纳入文件等活动,实施不断的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系统管理和过程控制方法在ISO22000标准中主要体现在其以食品安全目标导向,对过程的识别和危害分析,通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和体系的监视和测量,以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二、ISO22000标准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由于IS022000标准存在的特点对于系统地完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校和卫生行政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管制。作为学校和卫生行政部门就应当积极引导学校食堂积极导入和实施ISO22000标准,建立符合学校食堂实际和特点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充分认识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我们认为,当前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有着其重要性、必要性。

1.学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场所

学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学校食堂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加工服务方式决定了学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场所,其加工制作的餐饮食品是高风险产品。从学校食堂的工作流程来看,存在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了腐败变质原料、高风险食品加工过程中未严格控制温度与时间以及餐具洗消不彻底等诸多安全隐患。尤其是学校食堂处于食品链的下游,上游产品发生的食品污染事件通常会波及到学校食堂。稍有不慎,就有发生食物中毒的可能。

2.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十分薄弱

不容置疑,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调整和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学校对学校食堂从硬件设施改造,到软件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许多学校食堂的设施设备仍很陈旧,不符合食晶卫生安全要求;一些学校和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仍很淡薄,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措施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一些学校食堂把盈利性作为经营的惟一日的,忽视了卫生安全的管理。

此外,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遇到了政策性、体制性难点,使得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推动改革深入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其中学校承担无限责任是其“瓶颈”。

如果能够把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作为学校食堂体制变革时规避风险或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门槛,以减轻学校责任的重要手段。这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瓶颈”现象,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如何推动学校食堂导入实施ISO22000标准

1.把导入实施ISO22000标准作为落实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的重要措施

在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尤其足制造业企业在导入一些国际标准,取得国际认证后,在管理、服务、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功,也逐步被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认知。一些具有较强敏感性的学校食堂从业人员也在思考和尝试导入ISO900

1、HACCP等标准体系,以此来实现因高校后勤社会化带来的外在压力和内部驱动力急需的变革。

但是许多作为高校食堂的管制部门对于导入标准体系一无所知。一学校即便知晓,也仅仅只是做“壁上观”,更有甚者,认为导入这些标准体系是“劳命伤财”,徒做无用功,反而采取了一些阻挠措施。

因此,学校管制方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推动学校食堂导入ISO2200标准体系,一方面要尽快熟悉和掌握该标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导入这一标准对加强食堂卫生安全管理,规避风险或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师生就餐安伞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一旦食堂建立系统、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助于减少对食堂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监督成本,使管制方能腾出更多的时问、精力和金钱解决其他问题。

2.政府部门应采取激励措施加强对学校食堂的宣传指导

目前,部分学校已将其食堂托管给相关的机构或个人,由这些机构或个人负责经营。这固然将能减少学校对食堂的投入成本或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收入,但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由于前去经营的机构或个人目的性十分明确,即追求利润,因而其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以牺牲卫生等食品安全为条件。此外,又由于部分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要么认为“国际标准体系”十分“深奥难懂”,要么认为其为“花架子”,因而对于导入国际标准体系驻足不前,持观望的态度。

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主要是卫生行政部门)在引导学校食堂在导入ISO22000标准体系的过程中,采取激励措施做好宣导工作。一方面可以积极向学校宣传解释导入这一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能给食堂带来的好处,一方面要把是否导入ISO22000标准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作为是否具备经营或托管学校食堂资质条件,另„方面则对于导入。ISO22000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食堂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高校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 科研和生活的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

的重要任务。目前,大中专院校食堂经营的主要模式有: 一是学校成立餐饮服务中心,该中心归后勤部门管理, 工作人员从社会上聘

任,经营上实行自负盈亏。 二是学校提供设施,

以租赁或承包方式从社会上聘请餐饮公司经营。 在引入

社会化服务后,食堂饭菜的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但是,原有的 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 。 1 监督管理存在欠缺 许可发证

各学校均能做到日常食品安全自查管理, 在许可办证方面,普通高校食堂办 证率达 100% ,其次是中专技校为 96. 1% 。这说明仍有些中专技校由于食堂场地面 积、

食堂布局等按同样的许可标准难以达到发证条件, 因而造成部分学校食堂无 证经营 [2] 。

管理制度的建立存在欠缺

建章立制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 在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规制度的基础

上,要密切联系院校食品安全管理实际,建立与国家法规制度相衔接、可操作性 强的规章制度体系。

部分学校未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忽视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

知识培训以及操作流程规范化, 没有重视其自身管理, 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 建立、执行流于形式 [3] 。餐饮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就业门槛低,多数未进行系统

的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个人卫生习惯较差,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某些高校的食 品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性不高,

对工作人员的约束性和指导性不强, 直接对最终的

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影响。 2 安全隐患多

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大小和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水池中,

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

具、容器混用。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不符合《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 和《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有些 清洗、消毒、保洁人员素质低下,毫无职业道德,有些承包商为节约成本根本就 不用消毒剂,也不进行高温消毒。高校就餐存在这个就餐人员密集,时间集中的 特点,在就餐高峰期时,由于人数较多,往往有些高校的碗筷没有经过消毒处理 就匆匆再次用于学生就餐,这里存在了严重的风险 [4] 。

高校食堂食品原料与采购模式的安全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行为使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对食品的原料进行掺假、 造假,甚至超标加入添加剂。较常见的如:作坊生产的火腿肠仿双汇火腿,舟山 小黄鱼充北海大黄鱼,夹心肉充当腿肉等。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

残留物超标,果品用催熟剂催熟,猕猴桃喷施“膨大剂” ,黄鳝添饲“避孕药”

速肥,生猪添加“瘦肉精”促长,海产品浸泡“防腐剂”保鲜,将变质大米使用 矿物油“抛光”

,面粉中掺用甲醛漂白增韧,银耳用硫磺熏制增白,豆制品掺入 工业用滑石粉等等 [5] 。

高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食品

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当今,随着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 来不及扩建,

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就餐压力

大增。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的情况,使得少数不具备从 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 致使学校食堂食品的采购

模式比较混乱。有些承包单位因为规模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只能再次将食堂分 包给个体经营者 [6] 。这些个体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不执行统一采购的规定,为贪

图便宜,私自采购一些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感官性状异 常以及超过保质期等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食品。 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贮存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 元化模式发展。

由于利益驱动和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复杂的特点, 加上高校食堂

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低,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受各种 因素影响,

心理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并且部分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参加 过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班的学员,

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

识,使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安全系数自然增加。 目前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 冷冻方法不当或加工不当,从而

造成食品的变色、变味、变质等质量问题;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加工的食物出 现交叉污染;

夏天食堂防蝇措施不当,致使学生饭菜中经常有苍蝇出没等一系列 安全隐患 [7] 。保存温度低于 60 ℃或高于 10 ℃、存放时间超过 2 小时的熟食品,再 次利用时未充分加热。

冷冻熟食品未彻底解冻充分加热食用。 有些堂口将回收后

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部分学校食堂冰箱、

装生熟食品的容器无标识, 少数仅用 1 台冰箱存放食品,

生熟容器混用,易造成食品的原料、成品、半成品的交叉污染。 3 人员素质低

食堂经营的承包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主要操作人员虽然经过技术培训或者 取得等级证书,但炊事人员或等级厨师的培训中,普遍注重了其“刀”上功夫的 提高而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训练不够;辅助员工往往不经培训就上岗。员工 的学历普遍较低,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4 校外食品安全问题

某高校门外卖油条、水煎包、豆浆的小摊点在马路两边一字排开。一家卖油 条、

老豆腐的摊点将桌凳放在路边, 摩托车、 汽车、

自行车不时从凳子旁边穿过,

带起一股股灰尘。店家穿着满身油渍的衣服,一手夹油条,一手接过一位学生递 过来的钱。在某高校,一商贩竟将水果摊摆到了厕所的后门口。果摊上摆着一个 个削好的菠萝。站在这里,不时可以闻到从厕所飘来的臭味。在高校附近,麻辣 烫、米粉、煎饼„„各种小吃店里人头攒动,许多学生都走出校门吃午餐。在一

家名为“四川特色小吃”的饭店里,墙壁、地面污迹斑斑,地面上到处都是食客 用过的卫生纸。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 桌子底下的米线、

大米等原料都是敞口放置, 没有任何遮盖。

服务员的围裙和袖套已经被一层又一层的油渍所覆盖。 这种种情 况,不得不让我们对高校的食品安全深深担忧 [8]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党员承诺活动方案下一篇:关于读书五分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