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2024-03-07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篮球教学是教授学生篮球知识,篮球理论,使学生掌握篮球的规则,技巧、战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篮球的文化和实践水平。文化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在长时间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篮球技、战术,以及篮球文化在教学中长时间的对学生进行熏陶,从而使篮球文化逐渐渗透到他们的观念中,从而提高他们对篮球文化的理解,使学生们提高自己对篮球知识的了解,从而深入的知道篮球的一系列发展,并且更进一步的理解篮球的技战术,提高篮球的实践水平。

关键词 篮球教学 渗透 篮球文化

一、前言

篮球运动随着时间的过去,逐渐发展为人们热爱的体育运动,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受人们热爱的三大球类之一,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篮球文化的迅速发展,迅速传播。而篮球运动的文化教育的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现在普通高校中虽然有许多的学生热爱篮球,喜欢篮球,但是他们对篮球文化的了解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些简单的篮球规则和篮球常识都不了解。篮球文化的成长需要长期良好篮球氛围的熏陶、渗透,高校作为篮球运动的教学载体,与未来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国高校篮球文化的渗透却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体现,因此分析篮球文化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义,并从多个角度对篮球文化教学提出改进的建议,以希望对高校的篮球文化教学中文化渗透起的一定的作用。

二、篮球教学文化的内容及其构成特点

篮球文化教学有对物质文化和象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教学组成,尽管也有一些其他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最终也离不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教学的范畴。我认为可以用图1来表达它们的关系:

根据篮球文化教学的内容特征,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的因素特征,可将高校校园篮球文化的内容归纳以下三点为:

(一)篮球物质、象征文化。物质和象征文化是篮球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篮球物质和象征文化的教学便是篮球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并且能够生动的体现体育文化的精神和形象,是篮球文化中最具鲜明特征的内容。

高校校园篮球物质文化有其特定的内容。高校校园篮球物质文化的主体是“人”。其中主要包括篮球运动员、观众、拉拉队、篮球赛组织者、裁判员、教练员、球迷、志愿者等。而高校校园篮球文化的“物”主要包括比赛场地、篮球、球篮、篮板、运动服装、运动饮料篮球架等,高校校园篮球象征文化主要是在比赛和运动过程中运动主体所代表的团体标志,主要包括队旗、队徽、队标、队歌以及一些拉拉队节目表演等。因此,在篮球教学中,注重篮球文化的教学。使篮球物质文化、象征文化在校园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篮球精神文化。篮球的思想、篮球的理论、篮球的哲学、篮球的谋略是篮球的精神文化,位于篮球文化的核心地位。它决定篮球文化的性质和意义,影响和规范着篮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篮球文化形成的关键所在。篮球精神文化體现了篮球的价值和观念,是篮球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篮球精神文化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树立正确积极的篮球价值观念。让学生理解篮球的真正含义,并结合例子讲解篮球思想、理论、哲学、谋略,如NBA中著名的三角战术体系和普林斯顿体系。

(三)篮球制度文化。制度是稳定的价值标准、规范、地位、角色和群体组合在一起。它是围绕着一种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它提供了一种固定的思想和行动规范,提出了解决反复出现的问题和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方法。就像NBA有NBA的篮球制度文化、CBA有CBA的篮球制度文化一样。制度文化是绕篮球运动的开展而产生的规则和比赛体制,以及与篮球文化相关的组织机构。要在篮球文化教学中注重灌输它们。制度文化根据自己的地域文化有自己不同的制度、规则和执行这些制度的机构和组织,以及风俗习惯和礼仪。高校校园篮球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篮球运动参与者的组织构成、赛制、规则、技战术行为、比赛秩序、法规纪律、管理度、培养体系等。

三、结论

作为体育系的学生掌握较高的篮球技战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丰富的篮球文化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今高校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把技战术实践当作重中之重。而且,内外堂课的课次和课时的安排上篮球实践远远大于篮球文化的比例。而贸然改变现在的教学大纲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怎样改变这样的一个教学现状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教师在外堂课中篮球文化的渗透,在讲解技战术实践时,加上篮球文化的教学,这样久而久之篮球教学中的篮球文化就会逐渐渗透到学生们的思维中,使体育系学生在掌握篮球技战术的同时,在篮球文化上也得到掌握。

(二)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给他们灌注各种各样的篮球文化,引导他们,让他们了解不同的篮球文化。并通过学习不同的篮球文化,来增加他们的篮球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13):38-46.

[2] 吴恒星,申怀松.从新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82-84.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体育营销正逐渐成为众多组织进行市场推广和树立品牌形象的一种战略。相较于企业界而言,高等学校在借鉴体育营销的理念来促进自身的内部文化、品牌文化建设与传播却相对滞后。文章从体育营销、品牌文化的特点出发, 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体育营销的若干理念问题,提出了打造中国体育品牌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营销 品牌文化

一、前言

2008北京奥运的召开,使得大众对体育热情的不断高涨,“体育营销”成为众多企业进行市场推广和树立品牌形象的一种战略,各行各业已认同体育营销对达成商业目标的效用。然而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在高校这类组织中的实践与探索应用相对滞后,我们急需找出高校在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建设传播方面的共性问题, 以供其他高校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参考。

二、体育营销与高校品牌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体育营销的概念与内涵

体育营销是指为一种体育产品生产、定价、促销、渠道等道等设计和实施的活动过程, 其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欲望, 并达成组织目标。体育营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把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将体育活动中体现的体育文化融入到企业产品中去,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从而引起消费者与品牌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特殊偏好,最终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

2.高校品牌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文化是一个社会和群体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三个要素:精神、载体和群体。品牌文化包括品牌精神、品牌传播(载体)、目标消费者(群体)三个方面。高校的品牌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亚文化现象。一个高校的文化,是这个高校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现;对于高校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高校的制度和行为,这个文化的核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高校的内部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内涵必须一致,都不能脱离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都要服务于高校的发展。

三、体育营销对品牌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和营销渠道的演进,在现代体育市场经营过程中实行品牌战略,无论是对满足体育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对体育市场经营企业开拓市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营销在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与品牌形象、增强品牌传播效果、打造全球强势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营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升体育市场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借助体育营销,构建高校品牌文化

由于高校作为组织的一种形态,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相较于企业界红火热闹的体育营销实践, 高校成功的案例比较匮乏。但是,中国的众多高校又都有着迅速发展、成就世界名校的憧憬,如何借力体育营销东风,实现组织目标,诸多高校在此方面的投入与实践与日俱增。但这些从事了或在犹豫着要不要尝试体育营销的高校却面临同一个困局,如何才能体育营销?如何才能让体育引领品牌美誉度和人才引力的大幅提升?而纵观整个体育营销产业,无论如何风生水起,真正的体育营销理论,能够指导高校做好体育营的理论却是凤毛麟角,鲜有涉及。

1.构建高校品牌与体育营销的切合点

联系度是指高校自身情况跟体育运动本身的关联度,这是一个高校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找到一个组织与体育的切合点, 其营销策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体育营销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智者的游戏, 简单的复制别人的成功在体育营销这个大舞台上是不可能赢得喝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的推销实物,而是营销一种回忆,一种联想,一种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情趣。金六福进入白酒市场前三甲利用的就是创新性的体育营销。金六福独辟蹊径,巧妙地祭出“奥运庆功酒”的大旗, 渲染“奥运福,金六福”的品牌理念;巧妙地借道奥运实现体育精神和品牌文化的对接。

2.整合高校各种体育营销的相关资源

系统的整合相关资源是体育营销的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关联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是营销主体内部和外部要素及企业和消费者诸多要素的集成。从体育营销活动来看,从传统的4P道4C再到4R構成一个纵向系统和价值链;从体育营销活动绩效看,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 构成了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

3.塑造高校自身文化,确保高校的内部文化与品牌文化的一致性

品牌文化的塑造就像是恋爱,而组织文化的塑造像是婚姻。体育作为一种媒介,却可以很好地将品牌文化与组织文化连接在一起,通过体育营销建设与传播文化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体育营销,可以尽量多地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尽量吸引对方的注意和好感。这种优秀独特的品牌文化气质,会吸引顾客(潜在学生和教师),逐步进入关注期和恋爱期。这时,通过深层次体育营销,进而将高校自身的组织文化予以巧妙传递,可以使内外部顾客对高校的内部文化、外在品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达到相互的认同与契合,则体育营销的作用就十分圆满了,成功将陌生关系催化成了稳固的婚姻关系。

五、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体育营销的成败关键, 在于对自身文化与品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点滴塑造, 对文化理解得越深,越透彻,那么越容易把握其中的真谛和关键。相信随着体育营销在国内外的持续发展,中国的高校也必将涌现出更多的类似北大、清华的著名高校品牌。

参考文献:

[1]尹春兰:体育营销与品牌推广.http ://www.chinapr. com.cn/web/ Disquisition/ ViewDisquisition. asp ? ID = 10001739,2006 - 05 - 29

[2]蒋三庚:关于体育赞助中市场整合营销的研究[J].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1):4

[3]邓里文:体育营销:品牌全攻略.http://www. globrand. com/2006/12/31/20061231-151545-1.shtml,2006-12 31

[4]陈科宁:论高校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研究在了解当前大学生体育信息态度的现状基础上,立足河南省高校,统计分析大学生对体育媒介信息的认知程度及两者之间的满足关系,在了解大学生接受、使用体育信息基本情况下,分析其接受体育信息的动机,运用统计相关分析法剖析体育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特征;以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时间和使用体育信息频度作为研究变量,来解释个体大学生体育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个体社会性的不同,主要从经济基础、地域、专业等方面比较信息接收或使用量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信息;体育行为;信息输入与输出;接受动机;信息载体

体育传媒有着宣传、引导、修正人们生产、生活的舆论功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以及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大众传媒则是影响人们体育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通过媒介可将体育运动的各种形式展示给广大“受众”,积极引导其认识体育,接触体育,参与体育。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以及体育媒介信息传播载体(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报栏以及网络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参考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大众传媒”、“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等文献,获得相关信息。

2.问卷调查法。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遵循科学研究方法,研制了“大学生体育行为及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采用多段抽样(地域、学校、专业等)随机抽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00份,收集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80.2%。经过检验得出本问卷的信度r=0.785,符合统计学意义。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这是本研究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当前大学生个体对体育信息的认知度以及其接受体育信息的动机,剖析个体大学生对体育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4.数理统计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分析本研究相关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所接触的媒介类型。人类对知识和信息的求知欲为现代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提供了原动力[1],大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媒介和媒介内容不但取决于特定的生存环境以及现实要求,而且还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着重要的联系。经调查统计,大学生接触的媒介主要是电视(27.3%),其次分别是网络(20.2%)、无线广播(17.3%),而对传统传播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接触相对较少。电视和网络等媒介能够被大多数的学生所接受,这些媒介有着自身的优势:信息量大、更新快、音质、画面动感,仿真效果好等,这些优势能够增加大学生主体想象空间,而传统媒介对信息的保存、理解、记忆等没有显著优势,但面对现代社会信息量之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网络、电视等媒介是必然的。

2.大学生对信息认知及其行为。①大学生对体育媒介认知度与动机。媒介影响生活,媒介内容改变思维方式,提高受众媒介素养。从研究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程度和使用媒介信息的主要动机。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程度比较高,有55.8%的学生认为体育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重要,只有9.3%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另根据调查问卷关于“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是现代生活重要内容的方面之一”的题项统计分析,大学生对此持“认同”观点的超过半数,在意识的层面上,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认识到了体育媒介信息的重要性。这与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认知能力、所受体育教育、新闻媒体的宣传及自身感受等是密不可分的[3]。从大学生心理发生机制来说,主要在于大学生的求新心理,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增添新知识,以获取创造新生活的依据。大学生往往对那些自己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大学生接受或使用体育媒介的主要动机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接受或使用体育媒介的主要动机分布为:提高自己对体育信息的知晓度(27.2%);在媒介内容中寻求解决体育的实际问题(27.5%);明星效应(15.1%);追求娱乐、刺激(12.1%);打发时间(7.5%)等。其中前两个动机在时间调查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也印证了大学生对体育媒介的理解程度比较高,大学生较理性对待体育媒介及媒介内容,来为自己的需要服务。但另外一个动机是,由体育明星的出现所产生的“效应”。通过实地的了解,大学生对体育明星的认知度比较的高。从相关分析来看,大学生接受或使用媒介的动机与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成一定的相关性(r=0.683),说明现代高校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率以及其媒介素养比较高,加强学生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提高信息的流动,对更好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②体育媒介信息与大学生体育行为间的关系。通过调查来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行为较为积极,主动去接触媒介信息,为自我发展服务。接触体育媒介主要的内容:体育赛事(28.3%)、体育人物专访(16.6%)、体育欣赏(12.0%)、体育娱乐栏目(15.1%)、体育健身(19.0%)、体育产业或体育用品(7.8%)、其他(1.2%)。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体育赛事接受率最高,其次是体育健身之类的栏目,可见大学生所接触体育媒介的内容具有动感性、刺激性、真实性、直观性等的特点;大学生接受媒介内容还有一定的区域性,大学生只看到了精彩的体育赛事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健身等节目,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接受相对较差,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知识相对贫乏。大学生对体育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也必将在个体记忆或思维中沉淀,对促进个体体育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③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接收或使用体育信息的差异。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很高,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档次251~300元占的比例最高(27.9%),还有相当学生的每学期可自由支配金额还不到100元。[2][3]在经济水平层面上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依据学生来源地分析不同地区大学生经济条件显示,城市、农村、城镇大学生之间没有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之间对体育媒介信息接受或使用情况的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发现文科专业大学生、理工科的、体育艺术的彼此之间在对体育媒介信息认同上没有差异性,说明现在体育大众媒介信息受到大学生的认同,体育媒介信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很好的作用。接触体育媒介信息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信息的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的能力。

3.构建普通高校体育信息运行模式,提高大学生体育信息素养。任何传播都需要通过媒介来进行,人类的传播活动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信息需要符号来表现,符号需要具体物化的材料作为载体[4]。普通高校传播载体应具有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等基本特点,搭建大学生与体育信息沟通的桥梁,满足其体育信息需求,提高体育媒介素养。调查显示,高校的体育媒介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报栏(35.4%),其次是校园有线广播(29.3%),网络、体育社团、体育文化节等媒介形式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弱。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部分高校利用网络建立起自己的体育媒介信息资源,但是也存在着以下问题:网站内容比较单一,灵活性较差;媒介内容更新滞后,与时间维度不匹配;网站管理机制、条例还不健全。作为传播知识文化重要阵地的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既定目标上,还要切实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信息交流和不断更新是大学生与外界事物密切联系,成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基础建设上,不但要考虑大学生学业成绩,还要注意促进大学生良好成长所必须的“软件”建设。体育已经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加大体育媒介信息载体建设势在必行。

四、结论及建议

1.大学生接受体育媒介信息的途径多元化,电视、网络体育信息媒介在大学生中使用频度较高,而传统接受信息媒介使用的比例较低。

2.大学生对体育信息的认知度较高,不同专业之间大学生对体育信息认知度没有显著差异;使用各种媒介的主要内心动机是了解或知晓体育事件的动态性变化;对网络体育媒介信息的关注度较高;大学生接受或使用体育媒介信息的量与其运动行为之间相关度不高。

3.个体大学生在获取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与使用信息之间有显著的信息减弱或不平衡现象,其主要原因为:①大学生个体对体育媒介信息处理方式不同,对体育信息感知有所区别;②提供体育信息交流的机会或场所还很少;学生接触的环境中体育媒介信息量少。

参考文献:

[1]方建移,张芹.传媒心理学[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4.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59.

[3]王传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2).

[4]蒙南生.媒体策划与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51-153.

作者简介:刘广春,男,讲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体育部,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社会。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高校体育文化结构解析

1.1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 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长期实践, 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大部分人员所创造和遵循的精神成果和观念。 高校体育文化也是一种体育教育理念体系, 是高校文化教育链条的重要环节。 这种体育文化能够产生持久的精神支撑力, 对校园的一切体育行为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体育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教育哲学, 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灵魂, 它是从多样的价值观中抽取出来, 带有基础性的或能够为不同的价值主体共同认同或选择的价值目标。 每一所个案高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

1.2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高校在实施体育精神文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及管理文化的总称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落实和表达形式之一, 它会告知行为者哪些鼓励哪些禁止, 为学校体育价值体系外化为体育行为或体育参与行为起到规范和保障作用。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的约束力是倡导良性体育行为的保障。 师生所从事的运动方式首先是自由之躯, 其次是公平和公正。

1.3 高校体育文化管理理念是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背后的观念和预设

发展、质量、人本、人格等往往都是制度背后的东西, 体育文化制度不是条条框框呆板的文字, 而是由体育价值观念整合起来一整套体系化的、有灵魂的东西。 以人为本、以实际文本的人性化管理越来越受高校青睐。 体育文化的管理理念是一切体育文化的先导者, 理念引领实践是体育行为。

1.4 高校体育行为文化

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是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规范下所形成的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和承载这些行为方式的活动。 体育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行为文化, 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显方式, 表现着本校与他校的不同个性风范, 是学校精神的体现。 教师的体育文化行为主要是围绕其专业所建构的行为规范与活动, 包括教学行为、研究行为、训练行为、课堂文化行为等。 学生的行为方式是在点滴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所拥有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在行为方式上的反映。 这种行为方式主要指向围绕其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所建构的行为规范与活动、 仪式等。 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是高校具有朝气的表现形式。

2高校体育文化管理策略

2.1 明理策略

明理策略是管理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体系的策略, 培育和组织共同的价值观。 体育精神文化管理过程是在充分成熟的文化事实基础上, 寻找学校教育哲学的过程, 是高校体育文化理念化的过程, 一所高校的体育核心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 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 寻找和凝炼教育哲学需要时间和智慧, 找到本校的体育精神文化精髓所在后, 围绕这个体系使其逻辑顺畅、合理。 有的高校把“育人夺标”作为明理精髓, 有的高校把体育与人文相结合等都是教育哲学的体现。 追求体育文化理念的过程是体育精神浓缩及高校体育文化定位管理的探索过程。

2.2 善人策略

善人策略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为本的行为文化管理策略。 这一策略是塑造体育教师和学生文化的过程, 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是贯彻和积淀学校体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高校可以根据体育教师的工作时间和专业发展程度划分类别加以培养。 在学校体育文化管理和建设方案中根据需要制定和支持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可以由年轻教师培养、教学骨干教师培养、年长教师培养等。 教师的培养可以集体形式进行高校体育文化培训, 或个体教师参与高校体育文化解读的形式进行。 在关注体育教师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 克服重强轻弱、和强男弱女现象。在竞技体育教材化的项目中能够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整个高校体育文化体系就是由主体教师和学生及媒介组成, 改进器物层的同时提高师师、教师与学生及学生间的交流, 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的繁荣。

2.3 治事策略

治事策略是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建设, 包括组织设计、制度安排等方面。 高校的组织设计是其正常运转的基础, 每一种组织设计都有它的适用条件, 应该根据条件进行选择。 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可以采用统一原则设置, 职能系统按照专业化原理设置。 这种设置智慧统一、职责明确、效率高, 但容易导致政出多门无所适从。 在统一设置的同时, 也需要获得有机式的组织结构, 有效选择是将一个有机式组织结构单位附加在统一组织结构上。 要让校园体育文化繁荣, 仪式管理业非常重要, 让高校体育文化以一种凝聚力的方式表达出来。 每年高校的大型运动会, 球类项目运动会, 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体育文化形式的开幕式都是一种很好宣扬体育文化精神的仪式。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最终是靠内力推动、 外力协助的自觉持续的发展过程, 高校体育文化的自觉性是文化管理的最高层次, 是形成强文化学校的内在能动力。 以文化引领学校, 使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总领下成为学校之本能, 自动化的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是根本目的。 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尽管不尽相同, 但是以人为本、科学化、可持续化的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方式是集体追求的目标, 也是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保障。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领学生实现教育理想和价值, 剖析高校体育文化客体结构及主体能动者的管理权限和职责, 要从明理、善人和治事等方面探究高校体育文化管理策略的培育。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 学校体育俱乐部以及教师的地位与功能

1.1 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地位与功能

体育俱乐部是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俱乐部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针对学生主体的地位和功能而设立的。在学校体育中, 体育课是最基本的形式, 体育俱乐部能充分巩固体育课的基础地位。在体育俱乐部的实施过程中, 更能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修身体育形成的功能。体育俱乐部的组建, 一般均是面向广大学生的健身和康乐为目标的大众化俱乐部, 强调认识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统一, 强调个性发展与独立人格的完善。在功能上, 加大加深了学生自主选择空间,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个人体育基础和阶段性体育学习目标, 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和指导教师。学生在俱乐部学习过程中, 可学到比体育课上更丰富的知识和更专业的技能,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才干, 有利于促进本专业的提高和调节, 有条件的还可形成第二专业, 为自身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形成新的发展和机遇, 这样就可使学生的体育文化观念从“要我锻炼”转化为“我要锻炼”, 从被动变为主动。通过对高校健身俱乐部十年的问卷调查显示:经过俱乐部针对性、专业性的学习、培训, 47%的学生认为获得了更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强身健体, 拓宽视野;23%的学生认为从身体素质、气质、交际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 通过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了自身的综合素质;17%的学生认为形成了自己的才艺特点, 在就业竞争中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得到较他人更多的工作机会;13%的学生认为形成了第二专业, 获得就业、创收的基本专业能力, 拓宽了择业范围, 甚至在本专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 依靠体育俱乐部学习的体育健身方向专业, 成为了专业的体育健身教师。

1.2 学校体育俱乐部在学校体育中针对专项特长教师的地位与功能

体育俱乐部的建立, 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师的专项特长优势, 充分调动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活动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实施教学进程, 根据需要自由组建, 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 使专项特长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体育教师处在体育俱乐部执行者的基础地位, 通过俱乐部教学过程, 教师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自身价值可在俱乐部得到认可。体育俱乐部可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引导动员更多学生加入俱乐部, 协助俱乐部做好管理工作, 根据俱乐部的活动时间, 不断提供新的信息和学习内容, 协调场地、器材等设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指导、调度的作用, 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化体育教学中去, 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更个多层面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学校体育俱乐部促进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拓展就业平台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 以及对体育的情感、兴趣、意识、需要。校园体育文化以拼搏向上、团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号召, 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完善了人格发展,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体育事业健康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2.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在高校, 体育俱乐部是一个相对闭合的体育文化圈, 各种各样的体育文化圈形成了校园体育文化。体育俱乐部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最有效催化剂, 它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各种或大或小的体育活动, 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其发展可形成学校的鲜明特色, 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与环境。通过校园体育活动, 可提高学生社会道德水准的规范文化, 是一种促进社会文明的精神文化,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体文化, 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同时, 也是占领课余思想文化阵地, 抵制精神污染, 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2.2 体育俱乐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效途径

随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体育俱乐部在高校普遍推行, 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俱乐部不同体育项目活动过程中, 进行思想, 情感交流、技术、技能交流, 培养拼搏精神, 竞争意识的交流, 因此,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设立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现代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俱乐部实施过程中, 可培养他们的终生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 成为社会需要的, 具有爱国主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现代人, 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现代意识和生存发展能力, 促进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成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中, 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随着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人们注重了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项目在社会的不同层面有不同的需求, 体育健身内容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需要。因此, 体育俱乐部的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可供学生多项选择, 通过培训使学生即有’终身健身”的技能, 又有“就业健身”热门技能, 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 不仅手握专业的文凭, 而且拥有新行业趋势所需的技能。这样, 才能使得更多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时机, 拓宽视野, 具有较多的就业选择。

摘要:高校体育俱乐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实现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有效途径。高校体育俱乐部已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占居主导地位, 并且, 在不断的运行中, 推动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活动, 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文章通过对体育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的典型实例和文献数据资料的研究, 对涵盖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体育俱乐部形式等进行评价, 提高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目标、任务及管理与发展, 使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活动中得到蓬勃发展, 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改革,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 赵立.社区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上一篇:传统书法论文下一篇:社区体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