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研究

2024-05-08

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研究(精选11篇)

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研究 第1篇

2011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为了真正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中心的地位, 教师要像乐队指挥、球队教练那样, 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 让他们真正地参与活动过程。为此, 许多数学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学一线, 开展学案教学改革, 真正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一、数学学案相关概念的梳理界定

通过期刊网检索和相关资料查询, 目前国内外相关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数学学案内涵的界定, 二是数学学案设计原则的分析, 三是数学学案构成要素的思考, 四是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是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案例分析, 六是数学学案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数学学案的内涵

(1) 学案的含义

许多专家学者对学案一词给出了自己的界定, 虽然所使用的文字不尽相同, 但对学案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学者们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 遵循教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创编的供学生自学、探究、研讨、练习、梳理、总结的文字资料。学案, 是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学情、大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是指由教师集体在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 集思广益, 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简言之, 学案即学习材料。

学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 它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或在教师指导下为学生设计的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 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在二度消化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 并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编写的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简言之, 学案即学习方案。

由此可见, 学案的内涵是丰富的、多层面的, 无论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 或是一种学习方案, 亦或是一种学习案例, 它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 学案是教材的深度理解与加工器。学案不仅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 所以它是对教材进行的深度加工。其二, 学案是教师的教学方向与指挥棒。虽然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决定了学案知识的呈现方式, 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总指挥, 教师要有计划地调控教学方向。其三, 学案是学生的学习向导与路线图。学生按照学案规定的路线开展学习, 在学案层层递进的引导下, 寻求知识养成的捷径。

(2)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百科全书大词典》、《教育大词典》等工具性书籍并未给“学案”以确切的定义, 实际上, “学案”一词是在教学实践中, 逐渐由“教案”衍生而来的。有的学者认为“教案”突出“教”, 侧重“学会”;而“学案”突出“学”, 侧重于“会学”。有的学者认为教案是“封闭”的, 是教师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编写的教学方案;而学案是“开放”的, 是学生如何学习的剧本, 主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有的学者从设计理念、角度和针对性出发, 认为教案的使用者是教师个人, 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接受知识的“跑道”;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 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 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自主发展的“通道”[3]。

笔者认为, 教案与学案的主要差异有以下三点: (1) 教学理念不同。教案往往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 而学案的教学理念更为自主、开放和创造。 (2) 使用主体不同。教案的使用主体是教师, 而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导学方案。 (3) 教学环节不同。教案环节的设置以教师构思为主, 主要应用于课堂授课环节;学案环节的设置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为出发点, 同时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实际上, 讨论教案与学案的不同, 并非要割裂两者, 或区分伯仲, “存异”是为了“求同”, 教案与学案不可避免存在许多共性与交叉点。不管使用教案还是学案, 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 数学学案的原则

基于对学案内涵的理解, 专家学者们对学案设计的原则提出如下观点 (详见表1) 。

学者们对学案的每一种原则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都是学案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 充分反映了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每种学案原则可能也适用于其他一些教学模式。笔者认为, 学案设计所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

(1) 学案的导向性

学案有明确的指向性, 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学案学习目标、内容、问题的一一展开, 不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引导性呈现, 更是学生在知识不同学习阶段有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 学案层层递进的导向性特征明显。

(2) 学案的探究性

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循序渐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案的编写就是教师智慧的结晶, 是教师对教学探究的成果;学案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进行探究, 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学案如何与其他教辅资料、课后作业配套使用, 也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3) 学案的灵动性

教师教无定法, 但学生学有可依;教师机动灵活, 且学生灵感闪烁。学案在学习内容上是开放的, 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不同的学案呈现方式;学生学习学案的方法也是灵动的, 可以将学案单独作为教材使用, 或作为课前预习的资料, 或作为练习题皆可, 一切都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定;学案不仅在课堂上使用, 在课前、课后的其他时间也可以使用。

(4) 学案的发展性

在学案的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在使用学案进行主动、操作性学习的同时, 不仅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数学学案的构成要素

学者们在编制数学学案时, 对学案的构成要素即结构进行了如下探讨。有学者从“学案”的内容出发, 认为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师生互动的设计、梯度训练题、推荐作业七个部分。有学者从学案的内涵出发, 认为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学习课题、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达标测评与资源链接。有学者认为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基础训练、能力训练、学习小结、推荐作业。

思考数学学案的构成要素, 不仅能够为学案编制提供编写框架, 而且能够更好地设计数学学案的内容。笔者认为, 无论哪种结构的数学学案, 它都立足于两类要素, 一是教师“导”的要素。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数学能力的洞察、数学交流的培养、数学评价的养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数学相关背景知识的梳理等。二是学生“探”的要素。包括:数学知识的嵌入和理解、数学活动的参与和领悟、数学问题的解决和迁移, 以及数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所有这些要素融合于一体, 并得到有机调控, 才能真正发挥学案的完整性、有效性。

二、数学学案教学的模式

在了解学案内涵的同时, 我们也对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理论溯源, 发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鲁姆的“掌握学习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都为学案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弗莱雷的“提问教学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都启发数学学案的教学交流对话的主体转向学生, 重视让每位学生自发投入学案学习。

许多教学理论都给学案教学以很大的启发, 建立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的数学学案教学模式都充分践行着教与学相统一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四个基本阶段:导向、导学、导练、升华阶段。有学者从高中数学学案教学实际出发, 提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为:问题探索、讨论交流、揭示本质、知识整理、巩固练习。有学者认为,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依案自学、讨论创新、总结检测。

综上, 每种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有国内外许多科学合理的理论作为基础。学案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凸显学生主体性发展等。数学学案教学同样遵循教师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 实现以学为中心, 以教为主导的和谐发展。

三、中学数学学案的教学类型

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学案“题型”进行分类, 另一种是根据学案“课型”来分类。根据学案题目类型, 可以分为填空式、选择式、表格式、问题式、习题式、辩误式、例题式。实际上, 在一份学案中往往涉及到几种题型的相互组合。所以,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案类型入手来进行案例分析。

例如:“数学概念课”的学案设计需关注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联系, 并建立概念与实际情境的联系, 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类, 弄清概念的外延;“命题定理课”学案设计需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命题、定理学习的必要性, 并能够通过尝试、猜测、验证等活动, 探究定理的形成过程, 学会用定理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公式法则课”学案设计要让学生能推导法则, 能举例说明公式法则的意义, 能判断使用公式法则的时机, 并会利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 同时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由此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解题课”学案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能应用相应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并能体会此种解题方法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让学生通过解题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专题复习课”学案设计要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思想解决一类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并发现此类问题中的不确定因素, 正确利用数学方法解决某类问题。

四、中学数学学案的教学效果

数学学案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究竟能够给数学教学带来怎样的实效呢?为此, 我国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学案教学的实验研究, 不仅有各个实验班的点上的研究, 还有各个实验学校甚至是一类学校层面的研究, 实验研究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浙江金华一中1997年首次在全国提出“学案教学法”;2008年, 乌丹三中制定了“示案自学、分组讨论、点拨引导、达标训练、反馈小结”五步走的学案教学方案。另外, 还有苏州唯亭学校、北京第一七一中学、潍坊中学、浮桥中学等都以初中、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数学学案教学的实验研究, 结果均证明了数学学案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数学学案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体现。

1. 有助于转变和发展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适用, 充分发挥了教师“导”的功能,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思考中讨论、在交流中感悟,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发展。

2. 有利于完善和优化教师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学案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也能够引导教师积极探索, 完善和优化学案教学方法。

3.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数学学科学案教学和学习理论

就当前数学教学实际而言, 发展数学学科学案教学、学习理论, 对我们进一步掌握学案的内涵、作用、学生能力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数学学案教学研究的方向展望

综合以上各个层面的研究, 我们发现, 专家学者们对数学学案的研究涉及面相当广泛, 但更多的是实验的组织与成果论述, 在调查与实证研究方面仍有许多困惑与不足。笔者认为, 未来的研究工作应以数学学案教学为主线, 将理论线 (内涵、原则、模式等) , 实验线 (问卷、实验、访谈等) , 教材线 (案例、方案、体系等) 三位一体进行整合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思考、有效整合数学学案教学的内涵与教学模式

研究数学学案教学的内涵,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研究不仅着眼于数学中哪些内容适合学案教学, 研究“外显”的解题活动类型的数学学案, 也关注“内隐”的创造性思维建构类型的学案, 如数感、空间想象、问题解决等。

数学学案教学的模式科学合理、动态发展。虽然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和课堂操作程序各有不同, 但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它是由无数个数学教学和学习环节构成, 主旨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称为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同时称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所以, 我们的研究应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学案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数学学案教学方法等。

2. 量化研究、质性探究数学学案教学与学生知识养成、能力发展的关系

目前, 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的调查研究多集中于一个学校的几个班级, 样本较小, 且研究结果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分析, 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的质性化研究也几乎没有。因此, 需要积极开展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层面的量化研究, 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层面的质性研究。

开展量化研究, 探究学案教学模式下, 学生数学三大知识领域: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掌握程度。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确定问卷内容, 以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 不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而且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库数据, 按照所需调研的内容进行遴选和统计。

开展质性研究, 聚焦学生八大能力维度:数感、符号感、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不同的能力维度有各自的类型和层次。以解答题为主设计问卷内容, 以质性探究的形式展开调研, 制定评价标准, 划定知识层次、能力维度, 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学习能力。

3. 探究、剖析数学学案教学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数学学案教学中需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研究如何整合数学学案教学与学习。基于学案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行为的构成, 教学信念、教学环境、教学态度的变化研究;学生年级、性别、数学成绩等因素与学案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及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与学案教学的关系, 相互作用研究等。这一研究有助于寻求促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学案教学策略和方法。

4. 编制、使用数学学案教材

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研究 第2篇

科学设计“学案”,提高中学政治教学实效

作者/ 林松波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给我们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应用这一思想,更加科学设计“学案”,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根据知识产生过程来设计“学案”

从宏观层面思考,高中思想政治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这一概括性的表述比较准确地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符合我国社会的实际,也符合高中学生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的实际。这明确告诉我们,高中政治课的内容是由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中学生身心、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生活中,高中学生应该做一名正确认识自我的人,做一名有责任、有自尊心的人,做一名认识中国国情、热爱祖国的人,这些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由自己到他人,由个人到国家民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层次间,逻辑联系紧密。这就是高中政治课知识产生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把握这个过程,那就是“做”――在实践中反思与体验。

这就确定了“学案”设计的思路:案例――反思与体验――提升与领悟。这种设计,把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科知识的学习、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行动等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根据学习目的与目标来设计“学案”

从微观层面来说,具体一节课的学案设计,也要注意凸显学习的实效性。

1.明确学习目标,初步感知教材知识

每一课都有它的学习目的与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标是根据学习目的决定的。如高一年级“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课的学习目标,就是要认识中国为何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因而,“学习目标”是:(1)掌握世贸组织的作用和基本原则、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及其意义;(2)明确“引进来”要注意什么问题、“走出去”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性;(3)学会辩证看待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4)理解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然性。

对于学习目的与目标,课程标准作了严格规定。(政治教学论文 )教师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以及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性出发,既要体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又要符合认知规律和利于能力的培养,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学习活动,明确了学习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2.学生依案自学,体验自主思考魅力

心理学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结论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运用质疑而导其思。

在学案的“自学指导”里,教师把本框题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教材的逻辑体系以问题的形式罗列出来。它的设置要求教师要提前总揽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注意问题的序列性、系统性和可思考性。只有这样,“自学指导”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前的自学路径,也才能成为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

如在学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其“自学指导”是:(1)世贸组织有什么作用?它有哪些基本原则?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2)加人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3)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的?这一格局的形成有什么意义?(4)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应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5)什么是“走出去”战略?我国为什么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我国企业应如何走出去?(6)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什么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怎样?

学生对照“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自主学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这期间,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粗浅的、感性的了解,他们有的会对自己自学过程中读不懂、不理解的字句进行质疑,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3.完成分层训练,深化巩固学习成果

分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要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对能力要求低的问题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材料分析题”、“探究题”等,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如笔者在高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

(1)3月28日,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这一举措( )

A.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体现

B.是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有利于我国在世界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D.表明我国商品生产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2)辨析: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互排斥的。

(3)近年来,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新的贸易壁垒形式,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请你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学生完成上述习题后,教师要当堂进行评讲,并对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指导,如果当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或想法写在作业本上,课下交给老师批改后再进行个别辅导。

三、根据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来设计“学案”

学案是供学生学的,因而,学案的设计,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更不能只是体现教师的意志,要调动学生“做”,促进学生参与学案设计,达到师生相互释疑,共享探究交流乐趣的新境界。

1.教学相长,共享探究交流乐趣。

知识源于生活。现实中有很多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突出重难点知识的事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他们喜闻乐见、有所感悟的新材料,充实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如笔者在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框题时,以新疆乌鲁木齐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为例,要求学生围绕这一事件,通过媒体、报刊、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耳闻目睹“三股势力”的暴行,自觉养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行为习惯,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高度。

另外,教材里所设置的各个活动框中的内容、“专家点评”、“名人名言”、“相关链接”等栏目,是对正文疑难问题和相关概念、术语的运用、解析与拓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小栏目,有选择地把这些材料所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以扩展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我让学生分析课本97页虚框中的“我国利用外资情况”的一组图片,在学案里设置了两个探讨问题:

(1)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这些材料反映的情况,请你为我国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言献策。

学生在探究、讨论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使学生在新旧知识融合重组和内化中,获得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分析分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挑细拣,演绎知识内在联系。

教师在学案设计中,也要体现主导与指导作用,要注意在学案的适当所在进行精要讲解,演绎知识内在联系。

经过课前的自学与探讨,部分学生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困惑”进行释析。怎么办呢?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平台,直观地展示该节课所讲内容的“知识结构示意图”,然后联系生活,有意识地穿插结合本地实际的时政要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典型案例,充实课堂,明辨知识,精讲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易错易混点;通过分析、探讨,变抽象为形象,化晦涩为通俗,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辨析过程中,学会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而加深对教材整体内容的把握和对知识的整合。

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我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如下:

学生根据老师的精要讲解,再回味自己对课本知识的预习,并在学案上作适当的记录,就可以使本节课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外到内,清楚细致完整地加以把握了。

总之,用学案导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重在培养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教师巧妙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知识的掌握融入到听、思、做的活动中,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灌”进的,而是通过思考“悟”出来的,是通过活动“生产”出来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高中数学“学案”教学法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指导;学案教学;改革教法

“学案教学”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教学”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案教学法:

一、“学案”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全体课题组长进行理论学习,重点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和有关学案教学的理论。

2.积极宣传利用学案来进行教学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学案进行主动学习的热情。

3.集体备课,参与学案的编写。

4.实施学案教学。

5.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学案教学。

6.对学案进行汇总、修改和完善。

7.对学案教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并不断深入研究。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的“学案”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知识要点、自学过程、运用能力训练、小结与反馈。

三、“学案”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编写的数学学案难易程度要控制适当,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简单又不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调整。

2.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学生如何参与及参与的程度怎么安排;学生在使用学案学习时,教师如何改进先前的教学模式以协调学案教学。

3.学生的反馈是否落到实处,同样,教师对反馈的处理是否及时和有效。

4.学生在使用学案后是否在学习习惯、方法、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5.通过参与数学学案的编写,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否有提高。

四、“学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学案”兼容了师生在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能,教师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的知识结构;调整运用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出的或收集到的创新性题目编入“学案”;追踪学生探究问题的新趋向,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学生借助“学案”,而不拘泥于“學案”,可以从老师、同学的教、学中,吸取先进经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教学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的不断反复和提升,进一步优化“学案”结构,优化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起步阶段,教师要组编整套“学案”,工作量大,困难多;学生要借助“学案”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可能开始时会感到不适应。但经过一个阶段实践适应后,教师备“学案”只需在新模式下稍加调整,工作量减少。学生在运用自主学习的模式时由“观察模仿阶段”进入了“自我控制阶段”学会了使用“学案”,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高度概括技巧,可以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随着实践的深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就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了。

参考文献:

[1]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00(4).

[2]王勇强.普通高中数学学案研究.

[3]杨光生.精心设计学案,指导学生自学.

[4]魏希和.课程整合:构建自主学习模式.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2003(3).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中学)

农村中学数学进行学案教学的意义 第4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 必须对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研究, 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地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全部信息, 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 一定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途径。“由教案走向学案”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 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与课堂研究, 学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体现在了学案导学和巡查指导上,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解中解放了出来,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则体现在了沿着学案引领的具体自学过程中,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足的自学时间和空间, 真正成为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乐趣的第一主人。

学案教学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参与具体学习的过程和给予了如何自学的方法;而知识和能力则是学生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所遗留下的深深痕迹, 并演变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所依赖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智力因素;因为有了亲身经历, 学生便真正体验到了获取知识后的甘甜和喜悦, 最大可能地感悟到了书本中字里行间所吐露的人生哲理和是非曲直, 而所有这些又都化作一份份非智力因素, 成为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学案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教师从传统的说教中解脱了出来, 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案引领和巡查指导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学案教学能使学生沿着学案的引导展开自学, 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和独立学习的过程;学案教学中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学习目标、速度和难易要求, 使学生的自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独特性特点;自学中对知识的主动认知、理解、感悟和运用, 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学案导学本质上就是问题导学。

“学案”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 提出新的思考, 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 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摘要:进行学案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数学素养, 实现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生本教育,数学兴趣,自主学习,学案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97.

[2]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 2003, (2) :15—21.

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研究 第5篇

关键字:数学 导学 问题 设计 研究

中国分类号:G633.6

在高效课堂中,导学案是教师体现其教育、教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路线图,也是提高课堂效率,保证学习效果的有力凭借。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

导学案的编写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导学案中问题的有效设计则是保证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是旧知到新知的链接,是探究到应用的体现,是教师掌握学情并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经过大量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目前的导学案设置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不足:1、问题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讲练不同步;2、问题没有指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一刀切;3、题目形式单一,缺乏变式;4、题目没有根据不同的课型做出针对性调整。长此以往, 势必会影响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 笔者将“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做为一项研究课题,真正探究出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规范和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研究的基本理念

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理念,明确学生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设计。导学案问题的选择与设计要跟据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和所授数学课型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思维的启迪,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数学规律的揭示,关注数学思想的渗透,关注数学方法的提炼。导学案问题的有效设计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找出问题,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拓展提高,共同进步。

二、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研究的主要目标

1、导学案问题的设计既能完成学习目标,又能突出重点,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2、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能有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归纳和整理解题方法。

3、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揭示解题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研究的思路

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起点,首先依据学情设计导学案,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适切性,所列问题的基础性、有效性、层次性等等展开研究,结合理论学习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诊断建议和相应的改进办法,最终形成基于问题设计又具有个性特点的导学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诊断原则。

四、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问题设计富有趣味性,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问题设计富有导向性,要强化“双基”,突出重点﹔问题设计富有层次性,要铺设“阶梯”,逐步深入﹔问题设计富有创新性,是要强化思维,求异创新﹔问题设计体现开放性,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拓展思维、发散迁移。

五、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2、导学案在设置问题时要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3、导学案在设置问题时要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深究与探索,要以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为中心。

4、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梯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式上升,利于学生自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拓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也要严格控制难度。

六、初中数学导学案各环节中问题设计的具体要求:

【学习目标】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引入导学】以复习旧知为问题,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设置问题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预习掌握】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的适当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的相关问题,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

【学习探究】1、本栏目是导学案的关键栏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拐杖,问题要精心设计。2、要将主干知识转化成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问题,问题设计不要脱离教材,一般能在教材上找到,也可以做适当地变式。3、问题设计要留给学生回答的空间,要让学生易于解答。4、适量设计探究引导性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提升解题方法和技巧。5、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化设计,即根据知识间的内在递进关系和学生认知规律分层次设计问题。6、问题后要有学法指导,可以以方法小贴士、温馨提示、特别提醒、特别推荐等形式呈现。7、最后设计2—3个紧扣课本的基本问题让学生解答,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典例剖析】设计1或2个典型问题,先让学生分析、讲解,教师适度点拨,再引导学生点评、归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题反思】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

【学习检测】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有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学习延伸】设计1至2道综合题目供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学习感悟】概括学习内容,小结学习心得。

七、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研究成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广与应用,我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真正实现了从“学會”到“会学”的转变。

1、导学案问题的有效设计使我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更明确,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了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具体内容。

2、导学案问题的有效设计让学生学会了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3、导学案问题的有效设计能更好地梳理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4、导学案问题的有效设计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很大转变,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例析 第6篇

经过教研组全体成员研讨,最终确定了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近一年的研究实验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农村小学学生的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数学学科更为适用。在我们的“学案导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学生的练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备课就是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参考书编写教学方案。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编写教案就是抄写教材上的例题或是参考书、课外资料中的内容。编写这样的教案费时费力,实用性也很差,真可谓劳民伤财。

目前,我们编制的“学案导学”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学案中有学生课前自学的内容目标和自学的重点、难点,有学生自学方法指导,有适当适量的练习题。学案编制好后,一般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根据情况,教师可以检查一部分学生或全部学生的“学案”,以便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的难点和疑点。

如“循环小数”这一章节,在学案中确定了这样的自学目标:1初步认识并能用简便法表示循环小数。2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第一个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难点。

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独立思考,练习检测、巩固等。

为了检测、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出了如下几道难易适中的练习:

1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0.71818……,1.529529……,6.66666,0.3333……,3.5423423……,1.676767。

2计算下面各题,请用简便法写出是循环小数的商。7.9÷3.3=?O.5÷0.12=?38.2÷2.7=?

3……

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讨导学案,领会导学案的要旨。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学目标,按照导学案要求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利用“学案导学”组织教学,其中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案导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数学的能力。我们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给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大大增强。

“学案导学”所关注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效益提高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则要通过课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学能力的人。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是基础,是立足点。要求学生在本单元、本章节、本课时内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什么定理公式、行成何种能力和技巧,教师必须十分精准定位。

另一方面,“学”还更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学会知故而创新。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导”是手段,是学的方向。这里“导”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引导、导疑,指在课堂上教师围绕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质疑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每一个教学步骤,去设计每一个教学时段,去安排课堂40分钟的分分秒秒,目的还是一个,追求最佳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牢记:活跃的课堂,互动的师生,互动的学生,互动的课本与人体现了“导”的成功。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能够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练习还要顾及及时弥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拓展知识应用。

利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说完全取消了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如上课伊始,教师仍要导入新课,出示目标:简洁、有效地导入新课,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设置提纲,温故知新:教师根据课前对学生自学情况的检查,让学生独自阅读和思考。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进行指导点拨,设计练习巩固所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

导学案教学中学生的一些“隐患” 第7篇

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到底是什么感受?有什么具体问题呢?比如,学生会在课前预习导学案吗?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时间够不够?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吗?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对学生能力提高有帮助吗?使用导学案后,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有没有提高? 通过一些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学习的隐患,总结如下:

一、学生预习效果较差

根据导学案的指引来有效的预习是顺利开展高效课堂的基础,学生按照导学案的安排完成预习工作,课堂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6.3%的学生肯定会预习,35.4%的同学有时会,还有62.3%的学生基本不会。这一部分学生认为晚上的时间有限,太多时间用于预习,会影响当天课程作业的完成。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布置学生预习任务,但可能不会像批改作业那么仔细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样的,人都是有惰性的, 如果没有监督的若干措施,学生就会偷懒,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概念:预习作业就是没有家庭作业,布置预习作业就是摆设。当然还是有一些同学能够合理安排,出色的完成导学案里的学习任务。然而,当前学生理解水平较低,自主学习能力差,课外时间又少,学生就没有那么高的热情,因此,预习只能停留在浅层的知识水平,效果相对较差。

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预习任务,同时也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预习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些活动前提必须是在教师和学生多交流,互相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此外,就是每节新课的导学案都要收上来进行批改,让学生感觉到老师重视预习,这样做既有利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把握学生暴露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督促。

二、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不足

据调查发现,关于自主学习时间45.2%学生认为基本没有,72.4%的学生有5—10分钟,只有23.6% 的学生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

一方面教师对于课堂容量没有恰当的预测,导致课有时过大,造成过多占用学生的自主反馈时间,或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课堂效率无法真正的达到最大化的目标。 比如我校一直提倡每堂的学生自主反馈时间不少于10分钟,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老师仍然是满堂灌,讲到下课。

另一方面,目前高中课程众多, 每个学科时间分布有限,各科教师很难实现的一些学科的有效协调,难以挤出时间给学生,结果让学生疲于应付,课外更加缺少自主学习时间。比如很多学校已经将晚自习分成三节课,分别划分给了语数外,晚自习时间只能做语数外作业,历史等选修科目已经被挤到了晚自习后。很多学生已经没有复习选修的时间。导学案的学习大都还是集中在课堂上,而且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觉得自主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对于每天的知识点来不及消化,严重影响的学习成绩提高。

三、学生课堂探究效果差

高效课堂开始之初,探究模式使得老师变成同学,教师变传授为启发,变教育为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被动到主动探索,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这一切都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大涨。调查结果显示课堂中78.6%的学生每次都会参与探究, 13.5%的学生多数时候会参与,78.4% 的同学认为合作探究对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可见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还是比较乐意的。可是没过几个月大家对探究就见怪不怪了,而且感觉很累,毕竟要自己去亲身参与,查找资料,激情就逐渐不如当初了。

另外,在对普通教学课堂观察中,我发现每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又要分配给不同的环节,所以课堂上导学案中探究的时间根本不允许太长。目前学生缺乏知识积累与有效地探究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往往得不到所需要的结果。可是开始考试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学的时间多,学生毕竟是对所谓的重点把握不是很到位,总体成绩不如从前,这使大家对课堂探究形式产生了质疑。

但即便如此,我们应该保证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给学生的空间拓展和延伸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本,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而忽略那些看似偏离教学的问题,这些有可能是学生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想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应该让学生学会探究,提高探究的能力,这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四、学生听课效率下降

调查显示 , 使用导学 案后 , 58.6%的同学对历史的兴趣和以前相比基本没变化,只有24.3%的同学认为有较大提高。因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导学案中都具备,学生也不用大幅度的记笔记,学生认为只要课后背一背就可以,忽视了上课认真听讲,听课效率反而降低了。另外,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 与其在历史上浪费时间,不如多做一些语数外作业。

近些年的高考题目直接考基础知识的比较少,更加注重理解运用能力,因为考试不直接考导学案上的东西,学生就觉得学案可学也可不学, 同时要提高历史成绩,是一件见效慢的事情,浪费时间,因此学校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

关于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的研究 第8篇

一、导学案的作用

(一)引航预习方案,梳通知识体系

在学生预习时,导学案要起到引航作用,使学生明确本节课预习的内容、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预习产生障碍时,导学案要起到疏通作用,在难点与关键处给以适度的启示与点拨,促使学生的思维流畅,从多方面、多角度建构知识体系。

(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突出如何发现新知识的思维训练,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认识这些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去不断获得发现新知识的成功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

二、导学案的整体框架

( 一) “新授课”导学案包括8个环节: 学习目标、使用说明、引入导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图归纳、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各环节设计说明如下:

1. 学习目标: 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大纲制定,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测性,分别呈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重难点,使学生容易把握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2.使用说明:要布置预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如何根据导学案完成预习任务(包括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要求)。

3. 引入导学: 可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承上启下学习新知; 也可根据有意义的问题创设情境,为导入新课搭梯架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

4. 自主学习: 应将知识问题化,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通过层次化有梯度的问题或链接点拨,降低学生思维难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此环节,要求学生针对自己解答问题的情况总结“困惑”, 明确课上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5. 合作探究: 应设置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和开放性、创新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更乐于和同学分享、交流、总结,益于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导图归纳: 可由教师提供思维导图模板,学生预习后填充,也可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独立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提炼知识点、总结思想方法规律,在课上交流、补充,锻炼思维,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7.达标检测:可设计2~5道由浅入深的题目,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情况,查缺补漏,完善提高。

8.学习反思: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易错易混点、解题方法规律进行反思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课”导学案包括5个环节:复习目标、导图归纳、典型试题、分析点拨、规律方法。各环节设计说明如下:

1. 复习目标: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平时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来制定,使学生可依据复习目标清楚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以及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2. 导图归纳: 要求学生先根据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板独立填充,课上再互相交流、完善,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展示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典型试题: 一要体现全章重要考点。二要从中考题中选取,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中考中是以什么题型、如何设问来考查的,难度怎样,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三要从热点问题中选取,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与热点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要从学科渗透问题中选取,重视对学生在相关学科中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数学的工具作用。

4.分析点拨:是针对学生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遇到思维障碍时,及时提供的解题思路方法上的帮助,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适当参考。

5.规律方法:由学生总结自己的解题经验等,课上分享、交流,提升学习能力。

三、导学案设计的主线——问题驱动

问题驱动就是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特点、学习目标和学情,去挖掘认识这些知识的思维方法,用“问题串”使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实现有机的统一,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一)问题要少而精,有联系性、启发性

如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设计以下问题: k为何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 6x + 9 = 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这样连续设问,学生能够自然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应包括两根不等和两根相等两种情况,缩小思维跨度,保持了思维的流畅性。

在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探讨“k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kx2- 6x + 9 = 0有实数根?”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容易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如在讲授“角平分线的性质”时,可设置如下情境: P是∠AOB的角平分线OC上一点,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 1) 比较PD与PE的长短,得________; ( 2) 在OC上另取一点Q,画QF⊥OA,QG⊥OB,垂足分别为F,G. 再比较QF、QG的长短,得________; ( 3) 你可以在角平分线OC上再取其它一些点试试,从中发现了什么? 请证明。

通过设计具有梯度和连续性的问题,降低思维难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问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如引导学生分析“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会产生增根?”这道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分式方程的增根是怎样被检验出来的? 在“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和“原分式方程”中,增根满足哪一个?

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直击难点,通过问题驱动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问题要有含金量,能够触及知识的本质,激发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如分式方程的“无解”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通过问题“分式方程有增根和无解的意义一样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全面、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认知层次。

再如,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提问“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减? 不能直接应用加减法消元时,怎么办?”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道路上,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努力设计出科学合理、高质量的导学案,发挥学生最大的内在潜能,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提高思维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是广大数学教师应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可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达到统一。着重探讨了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作用、整体框架、设计主线和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背景———新课程改革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造成学生身心负担越来越重, 畏学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当前的教育发展的形势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决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推行“学案导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培养较强的应考能力, 最终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根———理论依据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学科导学落实素质教育, 就应立足课堂教学, 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我们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以学生依案自学, 教师导学释疑, 当堂达标为主要步骤, 使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于一体, 起到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的作用。我们把这种学习方案简称“学案”, 这种教学形式叫做“学案导学”。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载体———学案的编写

1. 教学目标的编写

教学目标应是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 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 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 是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的。教学目标应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上的空白点、遗漏的成分、模棱两可的问题的感性上的认识和为了发展某些能力而设的学生必须学会的目标。所以设置的教学目标要有梯度, 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 按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层次可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 一般能力目标和创新目标。

2. 学案内容的编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 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应当采用启发式, 使学生“跳跳摘桃子”,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受到启发, 触发联想, 产生迁移和连结, 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 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学案内容的编写具体地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删减、合并、重组。

(2) 创设问题情景, 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3) 能体现跨学科的渗透。

(4) 要广泛地联系社会生活。

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 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 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 必须潜心研究, 分类专项突破, 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 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点———教师的“导”

1. 诱导的时机性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它恰如其分的点明了学生需要启发的最佳时机。即是说当学生讨论热烈, 对问题似懂非懂, 想说却又说不清楚, 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 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 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 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正觉得内容空洞没有合适的事例呢, 恰巧一位学生突然大声喊出“我的追求, 不求最好, 只求最贵”, 面对突如其来的“插嘴”, 一方面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针对他的问题, 进行集体讨论分析, 逐渐使该生认识到自己观点的偏差, 同时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抓住时机, 很好利用偶然事件就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 导学的艺术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 我们变“教”为“导”更要讲究艺术, 任何拙劣的导学, 不仅不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路, 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甚至退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地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放下老师的架子, 完全进入和学生的交流过程, 始终与学生要表达的思想合拍,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思路, 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对任何疑难问题不能直接讲授给学生, 要创设不同梯度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真正领悟、掌握。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 使其硬性接受。

3. 导学方式的灵活性

导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居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导学与学案是密不可分的, 好的学案是教师有一堂好的导学课的先决条件, 但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 因为再好的学案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设计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形, 迅速且不断的搜集学生学习的信息, 进行多元化备课, 对学案进行添加、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 而不能受其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灵活多样的导学方式, 可以给学案注入活化剂, 从而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研究前景还很广阔, 需要我们不断的认真细致的研究, 挖掘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巨大潜力, 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更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丽娟, 计志宏, 晏燕.学案导学模式下的教学导入探析——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J].聚焦新课程, 2010 (10) .

[2]崔纪伟.学案教学中如何实施导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总第216-217合期, 2001年第8-9合期

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研究 第10篇

“四步”导学案的模式

“四步”导学案的设计由二个板块组成: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设计分为四步:“课前预习、探究活动、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完成教学过程,故把这一模式称为“四步”导学案教学模式。而“探究活动”这一步,又将它划分成二个教学环节,即“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四步”导学案备课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教师精心研究教材,紧扣教材内容及课后习题编写成学生易于探究、操作性强的精选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思维活跃、轻松愉快的当堂完成导学案中90%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导学案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渗透给学生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充分利用“四步”导学案备课上课,旨在打破以往教师课前抄教材写教案,课堂上教师泛讲而学生听的没有主动性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开始尝试“四步”导学案的备课模式。备课融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紧紧围绕“导学案”采用“提前备课、轮流主备、二次备课、集体研讨、个人备课”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紧密结合的备课模式。

“四步”导学案教学模式

“四步”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设计由三个板块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其中“学习过程”这一环节的编写与设计的重要板块,我们把学习过程设计为四步:“课前预习、探究活动、达标检测、拓展延伸”,故我们把这一教学模式称为初中数学“四步”导学案教学模式。我们将“探究活动”这一步划分成二个教学环节,即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师生探究、合作交流。在这四步的导引之下,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把教材内容编写成学生易于探究、可操作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每一步中都有问题去讨论、去研究,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每一个问题,轻松愉悦的当堂完成导学案。在课堂导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渗透给学生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使教师也能易于驾驭课堂,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下面就各个板块和环节加以简要阐述: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的设计要简洁、明了,要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学生读后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抓住重难点,在课后复习时进行知识归纳。

一、课前预习

本环节可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或有类比性的基础性练习或上节课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设计三到四道小题即可。力求让学生拿到导学案后能简单且迅速地进入到学习中去。

二、探究活动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本环节问题设置相对比较简单,不是课本引入和课本例题的照抄照搬,是教材内容的重新调整,适当编排,编写时要紧扣教材,教学引入和例习题进行微变后再现,题目中出现的数字和字母与教材内容“神似而形不似”,避免学生从书中或资料书中进行不动脑的照抄,倒逼学生,使得学生不预习课本就无法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力求慢慢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本环节要求学生能通过看教材就能解决问题,90%的学生均能独立正确的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

2.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后把知识加以简单的延伸、运用,从而解决问题。此时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是教材内容的变式,选题尽量能达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程度好的学生能在课前解决一部分,但整个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讨论方能完成。在此环节中,使学生课上讨论不正确的解题步骤得以修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得以重新纠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留下的疑问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得以突破。本活动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三、达标检测

本环节主要设计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基础题,以再现本节课的知识点的方式来巩固内容,取材来自于课后习题,本活动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会运用知识解决基本问题。题型设计以多变的题型呈现,设计成选择,填空、解答等形式,加以训练,应对试卷中出现的题型。总体还是以基础题为主,综合解答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要紧跟课节步伐。使得80%~90%的学生能做全对,题量不能超过6道题。学生答题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四、拓展延伸

本环节难度应稍加大,题型设计要使20%~30%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读题有初步的解题思路,课后有50%~60%能完整的解答此题。

【课题类别: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 GHB1567。】

学案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优势 第11篇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认识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学案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结合学案自主预习。其中学案的设计包括学生预习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在预习导航中主要体现知识的基础性。学生在预习导航的引导下,自行学习教材的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预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基础知识的应用。在学生独立完成预习导航,小组就重难点知识的讨论探究,以及小组成员展示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学生既能锻炼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能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探究意识的培养,不但有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试题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数学学案中的巩固性习题,主要是由历年的典型性习题、学生容易出错的习题,以及历年的经典中考试题组成。其题型涵盖了中考所涉及的所有题型,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以选择题与填空题为主,对于有探究性的知识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由于习题的选择经历了精挑细选的过程,习题的设计基本上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知识巩固性习题的练习中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满足了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不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避免了“题海战术”的煎熬,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成就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从不同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学案式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解决相应的问题,以小组间的成果展示为学习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展示的欲望,以及成就的欲望,因此小组长为了小组的成绩督促小组成员积极交流,积极发言,积极展示,以小组展示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平台,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及时引导,及时的反馈信息,又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互动气氛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学案的编制主要是由各年级数学组成员共同探讨、共同编制而成的。教师之间合作,在学案的编制中可以做到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案的有效性、实效性与高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共享。

通过两年多的学案式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预习、合作、交流与展示中有所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增强,学生的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在一定程度上是转化学困生的一剂良药。

学案从预习导航到知识的交流与巩固都具有层次性的特点,既有适合于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又有适合于尖子生的拔高题,这样的知识结构的安排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学困生安排的简单的基础知识的练习,树立了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也感到了学习中的成就感。同时,小组长为了小组的集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督促学困生去学习,取得一步步的进步。

上一篇:客运交通结构下一篇:小学快乐体育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