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中华一家亲

2023-01-05

第一篇:道德与法治中华一家亲

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筑中华复兴梦

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筑中华复兴梦

2014年8月25日,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年来,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中央部门和中央企业,从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全面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

2014年9月22日,“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30周年主题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展览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和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示了民族自治地方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反映了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014年9月28日至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会议对678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81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

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1、党和国家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 (1)必要性:民族团结是国家统

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重要性:

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⑤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⑥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20年来,全国各地开展轰轰烈烈的援藏工作,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我国开展对口援藏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1)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2)有利于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西藏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促进祖国统一;

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⑤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⑥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民族自治地方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主要原因:

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了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⑤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兄弟省市大力支持; ⑥自治区各族人民因地制宜,艰苦奋斗,改革创新。

4、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1)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积极宣传、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2)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做斗争; (3)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关心少数民族同学; 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贡献。

第二篇: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梦,一个简简单单的字眼,却承载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信念,饱含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希望与未来。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我曾经认真的思考过一番。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五十六种灿烂的文化历史。那么一个人口众多,文化强盛的国家,到底有着怎样的一个梦想呢?我想,那就是民族团结,振兴中华罢。回顾历史,我们的国家曾经消沉过几百年,光辉过几千年,我想我们都不会忘记那些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的耻辱——1937年南京大屠杀,七七卢沟桥事变,1840年鸦片战争,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1860年火烧圆明园,“东亚病夫”等;但同样我们也记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记得周恩来总理十二三岁时那铿锵有力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莫欺少年穷;几百年屈辱,几千年辉煌,莫忘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的梦。中华民族一家亲,十三亿人同心共筑中国梦,那么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未来的征程中,只要我们中华民族十三亿人团结一心,相信我们汇聚起来的力量足以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仅在东方,也在全世界有了一个崭新,不可磨灭的地位。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我们的团结奋斗中不断靠近。“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这是我们的中华民族毅然挺立走过几千年沧桑岁月的写照。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滴水,正是有了千千万万滴水的团结,才能共同汇聚成大海埃菲尔铁塔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样的,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千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团结。在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旅途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义务与责任,让我们一起携手,共筑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为中国描绘了一个伟大的宏伟蓝图,美丽中国的梦想,共筑中国梦征文。谈到梦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任人宰割。从那时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便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一年春晚上的《我的中国心》这首雄壮激荡的歌曲,每次听到这首歌时,作为中国人都会不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它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家真正独立了,亿万中国人都将自己的理想自觉地熔铸到波浪壮阔地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执着地寻求祖国强盛之梦。想起那个年代,中国人民不怕苦、不怕累、拼命干、讲奉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我们有太多感动、太多悲壮、太多艰难、太多荣耀,它们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党的十八大为全国人民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均翻一番的新要求,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梦想,“中国梦”是小康梦,小康梦即人民幸福梦,我们将为之而奋斗。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发展腾飞与繁荣富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我们学生应该履行的责任与义务,从我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的思考问题,客观的分析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发展自己,将个人梦想与共产主义事业的梦想相结合,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美丽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应深信不疑,中国前进的步伐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正在崛起的中国,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向世人证明,21世纪是一个中国的世纪,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信心坚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一个美丽的中国,将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美丽中国——我们的梦想将终究会实现。

第三篇: “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班会

西宁市第十四中学 高二(9)班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二、活动准备: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反映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的资料。

三、活动过程:

1、民族服饰竞猜

你能说出模特所穿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吗?

2、比一比 赛一赛

(1)你知道中国境内居住着多少民族吗? (2)你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 五十六个民族:汉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gelao)族、壮族、瑶族、仫佬(folao)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yu)族、高山族。

3、让我们相互了解一下吧?

(1)汉族与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

(2)维吾尔族在饮食上有什么特点?维吾尔族用水和汉族有什么区别呢?

(3)维族见面打招呼和汉族同学有什么区别呢?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之一,在每年回历的12月10日,节前人们清扫庭院,准备节日的食品,清晨沐浴焚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 。图为到清真寺参加会礼 。

4、民族乐器欣赏 马头琴、手鼓、热瓦普、冬不拉、萨巴以

5、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6、民族团结小故事分享

7、新疆美食 你比我猜

烤羊肉串,抓饭, 拉条子, 烤包子,馕, 烤全羊,羊杂碎大盘鸡,伊犁马肠子

8、民族合唱——《相亲相爱一家人》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 “心连心、手拉手、同呼吸、共命运”,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用我们心中那超越血缘、超越亲情、超越民族的无上崇高的大爱,来描绘我们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未来!

四、 班主任小结

今天我参加你们的活动后和你们一样触很深,我更相信这次主题班会后无论是民族同学还是汉族同学,我们都会更理解对方,我们班再不会出现下课时,汉族同学和民族同学各聚一堆的场景了,因为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更加坚信各民族是一家人,只有各民族之间彼此团结,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共同繁荣昌盛,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我们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脚步才会更强、更快、更有力!

高二(9)班班主任:王少峰

2017.9.11

第四篇:道德讲堂--民族团结一家亲

民族团结大讲堂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道德讲堂,我是主持人xx。今天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一家亲,

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孕育出了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我们的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我们通过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构建崇德尚善的社会氛围,弘扬敬奉贤人的社会风气。 我们今天道德讲堂一共有六个环节:

讲故事,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谈感悟,送祝福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讲故事

请大家观看屏幕(微电影《娜娜》)引入王艳娜的故事

2008年3月,在新疆的乌鲁木齐 有一个23岁的汉族女孩,她做了一件家人朋友都不赞成的决定,这件事让她的青春意义非凡。为挽救18岁的身患尿毒症的维吾尔族少年毛兰江的生命,把自己的肾无偿捐献给了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毛兰江。

这对于毛兰的父母,王艳娜的出现简直是从天而降,他们从心底感谢这位善良的汉族女孩。然而他们和医生一样疑虑重重,这是真的吗?王艳娜用行动让所有人不再怀疑!之后她和毛兰江做了配型检查,这对于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组织配型完全相同要十万分之一 ,几乎不可能。而他们的14项配型居然奇迹般的吻合。配型的成功让王艳娜更加坚定了捐肾的决心,而此时她的家里正因为捐肾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没有家人的签字,医院伦理委员会无法通过王艳娜捐肾的决定,而此时的毛兰江又一次病危。王艳娜反复做爸爸的思想工作,他告诉爸爸自己捐肾是无偿的,是为了挽救毛兰江的生命。女儿的坚持感染了爸爸,最后爸爸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在手术单上签了字,2008年3月27日,新疆首例非亲属跨民族肾脏移植手术成功实施。手术成功后,毛兰江在接受采访时说,从今天开始你的一个肾就在我的身体里,我们的血液已经融合在一起,我们永远都是亲姐弟。

(过渡)王燕娜无偿捐肾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优秀品质,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青春之歌。在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族等47个民族,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凝结了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同在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 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唱歌曲《一家人》

(过渡语)大家唱得很好!但“知易行难”,唱得好,更要做得好。“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新疆各族群众朝夕相处,在这个大家庭里,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 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学模范(阿里帕·阿力马洪)

(教师)阿里帕,她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过渡语)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辈们早已有了经典的阐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吟诵经典。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诵经典 有请全体同学诵读:《弟子规—泛爱众》

(教师)“凡是人。皆须爱”,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没有私心,不论富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经典需要反复品读、用心感悟,世代传承。道德的力量不仅仅在于精神品质的提升,更在于落实于行动的实践。真诚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过渡语)那么此时此刻,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悟,下面让我们共同分享同学的道德感悟吧。要发言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 下面进入第五个环节,谈感悟

下面进入第六个环节,送祝福

我们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让我们为美丽的新疆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 诗朗诵《新疆》 )

结束语:新疆,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天山雄伟、草原辽阔、戈壁广袤,资源丰富。在新疆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凝结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如今的形势下,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精神,爱我中华,共创新疆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0年开始,小学基础教育德育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三~六年级)。2013年起江苏省教研室对已经使用十余年的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进行全面修订,2014年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查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部署将法治大纲内容落实到教材中,1至9年级品德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处在中西文化交融地带的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拓展德育平台,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烹饪“德育大餐”,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园区的窗口学校,星海小学有着良好的区位、人才和环境优势,具有超前教育思想和多元文化生活背景的学生和家长,给我校开展德育创新活动带来契机和挑战,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定位小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更成为重中之重。

其研究价值是: (1)理论价值 彰显“立德树人”,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律,以适应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富有个性特质的发展。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出发,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呈现和创造性的渗透,为每个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教育的启蒙,正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应有的基本命题。

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足基础教育改革的儿童本位,反思并克服当前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整合“三维目标”,提炼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和主题,从而使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化和深入化。 (2)实践价值

学科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养结构,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从实际教学课例出发,其一,立足苏州园区多元文化背景教育现状的现实,重新审视德育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及思维方式,提出适应区域教育发展的德育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变革。其二,关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习方式,引领儿童在体验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三,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或学校德育活动需要,重组教材进行教学尝试,开发适合的德育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或地域特色,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课例范本。

二、概念界定

1. 《道德与法治》学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本学科将三条主线、四个方面课程框架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设置一个个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四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儿童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本课题所指的“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在本学科中推动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本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3.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循环过程的一种行动研究。特点是:①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②教师为课例研究的主导;③以教师集体合作为主要特征;④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⑤目的在于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⑥具体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⑦课例研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本课题中所指的“课例研究”,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落实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自主成长过程,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出发,辨析并梳理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有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并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论结构与框架。

落实课堂教学,提供学科研究平台,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典型案例中提取研究素材,并结合理论研究,以点带面,整合有效的教学策略,辐射一线教师,从而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研究特别关注苏州园区经济发达地区这个环境中,处在中西文化交融地带的我们,如何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着重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定位,并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加以落实。 1.基于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具体性研究

本子课题着重探讨小学生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的相关性,即通过对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归纳总结,了解哪些核心素养适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提炼出相关的理性认识,并力争形成相对独立与完善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论结构与框架。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具体课例目标及课程标准的研究,探讨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具体化。 2.围绕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与内容的适用性研究

结合小学生核心素养相关内容,着眼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征与目标,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优化与整合学科相关主题与内容,对于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道德与法治》现有教材内容,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有效推进学科教学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或地域特色。

3.聚焦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型与要求的创新性研究

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尝试开发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型,例如事例明理课、行为体验课、观点辩论课、常识教育课、绘本阅读课等,探究不同课型对于不同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适应性。对于有效的课型加以整合,整理出相关课型的操作方法与过程,加以推广。

4.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与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深入贯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过程,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喻理法、情境渲染法、讨论研究法、角色体验法等不同方法的有效性,结合课例,研究不同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过程中有效的操作方法与过程。为课程教学策略提供帮助。

四、研究过程及操作举措 研究过程:

首先,回顾梳理在品德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重点提炼在“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的有效策略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可提升的空间,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践意义上的支撑。

其次,通过文献研究,对“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与认知,结合本学科创新性课型与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意义的支撑。

第三,在建构主义理论引领下,借助多样的活动型课程的课程理念、主要内容、大致结构、操作路径、资源保障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道德与法治》课例研究框架与教学策略操作指南。

最后,以协作为基础,分层并进,根据各校研究的侧重点,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区域性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整合多方资源,协调有序地进行研究。 操作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申报、培训与开题(2016.9∼2017.1) 收集课题参考资料,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积极申报立项;全面组建研究团队,借鉴最新成果,汇编成册,开展课题研究前期培训;制定课题组研究制度和计划,组织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深入研究和中期汇报(2017.2∼2019.6)

启动子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读、专题讲座、调查问卷等方式,积极开展学力内涵研究;通过文献比较、教学展示、观摩研讨、课例评析等,积极提出基于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策略的提升;通过行动研究、课例研究,展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公开课、案例、研究论文等成果,递交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及课题结题(2019.7∼2019.9)

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优化、提炼、充实和完善,推出道德与法治课型与设计实施策略的提升体系,展示系列公开课、案例、研究论文和课程资源等成果,对课题研究中教师所撰写的优秀论文及优秀案例进行汇编。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汇报,迎接专家审核评估。通过结题汇报、经验交流、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课题成果展示推广。

五、初步研究结果

本课题自2017年3月立项以来,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核心任务,重点就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1.理论学习:

早在课题设计申报阶段,我们就认真关注学习了《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钟启泉)《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小学品德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胡春娜)等一批专家学者论文,而在课题正式立项以来,我们又认真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鲁洁德育论著精要》《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等理论书籍,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通过理论学习,我们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着重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定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进一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加以落实。 2.细化推进

为使课题研究走向务实、深入,本课题在研究中强调阶段性,确定重点攻关;强调过程性,细化落实研究;强调实效性,及时计划总结。

自立项以来,总课题组首先将园区各校子课题成员配备到位,合理分工,各子课题相对独立但又有横向联系与关照,研究的力量得到了保证,研究的触角指向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其次,分子课题,依托区域各个学校教学特色,整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分别进行有重点地探索与研究,如,以星海小学、金鸡湖学校为主的子课题一的研究,重点探索基于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具体性研究。

再次,要求各子课题将每学期的基础研究规范为开学初计划、此后每月一次研讨活动,或是专门的研究会议,或是有特色的活动进展,学期末及时总结研究收获。在此基础上,探索有个性的研究。 3.实践探索

本课题在准备与实施阶段,按计划推进研究,每一阶段确立不同的研究重点,进行现场展示交流课的观摩研讨活动,聚焦研究工作,确保研究效果。如,赴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开展江浙沪名师展示研讨活动等,在实践中进行课题内容的深入研究。

六、初步研究结论

教育目标的确定基于本学科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强化“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教育的启蒙。

教学课型遵循儿童视角,营造儿童文化,强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践行的乐趣和成效。 教学方法倡导现代学习方式,引导儿童在体验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综合,促进儿童获得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 一种教学理念的引领。整合“三维目标”,提炼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以培养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提炼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彰显立德树人,让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儿童心灵的罗盘。

一种课堂文化的建构。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关注课堂,整合课例,从课堂内容设计到课堂教学实施进行完整性的分析与研究,更扎实地了解如何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乐趣和成效,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儿童自我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让法治教育真正成为德育课程的支点。

一种德育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实现多元课程的综合,使儿童的学科素养得到综合培育,并从教材走向儿童生活,让生活德育真正成为道德生命成长的沃土。

七、研究思考 目前为止,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了尝试,探究培养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操作策略,着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形成操作策略:

1.把握好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认真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首先就要打造有效课堂,把握好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那么应该怎样确定《道德与法治》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呢?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行为和习惯、过程和方法等;再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即核心目标(核心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二年级下册《和诚实交朋友》,依据相关内容,教学目标可以定为:做诚实孩子,不说谎话不骗人,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核心目标即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核心素养即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

2.指导好课中的体验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做人”。学会做人,就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就能拥有参与社会所需要的部分技能。教育家顾明远认为,让学生真正梳理做人的品德,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怎么做人。鼓励学生多交往,让他们在遇到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人际关系和体验如何做人。因此课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践行道德践行法律,提高能力,体验“做人”。 研究的方向思考:

1.进一步加强学习,特别是选取几部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理论著作与重要文章学习,并做好理论研究的综述工作。

2.进一步做好课题的有关测量与调查工作,对园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情况进行研究。

3.进行几次重点研讨,进一步找到课题研究的抓手、突破口,调整研究思路和内容。 4.为该课题聘请专家指导,点拨课题研究的重点等。 5.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库,方便查找核心期刊文献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教案七年级下一篇:道德与法治中考答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