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范文

2023-10-09

道德修养范文第1篇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推崇以礼待人,极重视名节和德行。《左传》中记载:“德,国家之基也。”孔子的君子思想是儒家理想道德的瑰宝,内容极为丰富。对于当前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研究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孔子君子思想正当时,可谓吸收其优秀思想精华,强化领导干部道德思想价值取向。

关键词:孔子;君子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道德

一、孔子君子思想的内涵

孔子的“君子”一词主要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品德崇高的人;二是指社会地位崇高的人。同时,君子还是理想品德的典范,理想品德的最高境界称之为“圣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称之为“君子”。在《论语》中,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31指出“仁”“智”“勇”是君子人格构成的三要素。

(一)仁。孔子君子思想构成要素中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仁”。人的精神原动力都离不开“仁”。子曰:“仁者,人也。”要成为道德意义上理想的人除了具备了一般人的外形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后天道德修养。在《论语》中,孔子对“仁”多次阐释,其中“爱人”是关键。“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明确把“仁”解释成“爱人”,要求人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109。可見,道德责任便是“仁”的精髓之所在。要达到“爱人”的这种境界,首先在社会交往中要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展现出坦荡豁达的君子风度,做到“君子无所争”,达到“人不知而不愠”。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让自己言行合礼,从而把仁的精神体现出来。其次是要“敬人”。仲弓问仁,答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对于如何实现“仁”,孔子认为要以“敬人”为准则。

(二)知。“知”通“智”,在文字极为精俭的《论语》中,它总共出现了六十二次,基本每一章都有涉及到“知”,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知”这一概念,在《论语》中的涵义主要有两种:第一,意为知道、理解、认识,这也是最基本的定位,如“温故而知新”,“告诸往而知来者”,“闻一以知十”。[1]23第二,意为聪明、有智慧、识利害、明事理,更深层次讨论就是明是非、辨善恶。如“知者不惑”。孔子君子思想中的“知”观点,主要是讨论后者,认识理解自然科学的“知”,并不是它强调的重点。[2]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具有大智慧的人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公德,做到“不失人,不失言。”

(三)勇。“勇”是表达了当时社会需求的一种道德观念,它是构成孔子君子思想崇高德性的三大要素之一。那么,什么是“勇”呢?子曰:“勇者不惧”。也就是说真正勇敢的人有坚强的意志品格,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时,都无畏无惧。“仁者必有勇。”是说“勇”不是凡夫俗子的血气之勇,也不是见利忘义的匹夫之勇,它是以仁爱为基础,仁爱者必有勇,仁是勇的力量源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不会贪生怕死,而是为了实现正义而见义勇为,甚至舍生忘死。“仁”是“勇”的起点和归宿。[3]

二、当前我国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一)不修政治品德。政治品德是统帅干部实践活动的灵魂之所在,是培养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关键。近些年,我们极少数的领导干部淡漠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科学理论不学习不研究;有的动摇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非不辨,立场摇摆;有的脱离了党的群众路线队伍,只想着如何为自己谋私利;有的对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央的重大决定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表面上支持暗地里却不执行;有的面临一时的挫折矛盾悲观失望,意志低沉,甚至迷恋风水、相信鬼神,企图在封建迷信中找到精神寄托,等等。这些都是不修政治品德的表现。如河北高邑县领导曾在风水大师的指点下,高价买回一架报废战斗机堵路,寓意仕途光明,被网友称为“最牛丁字路口”。

(二)不讲职业道德。在其位,谋其职。敢于对自己工作负责的精神是领导干部道德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有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自由散漫,平庸无为,对民众的诉求无动于衷,对上级的决策执行缓慢;有些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胆小谨慎,明哲保身,出了事故费尽心思捂盖子,卸责任;还有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大搞钱权交易。领导干部不管是平庸散漫不干事,還是以权谋私干坏事,都是不讲职业道德的体现。如河南封丘原县委书记李某,在任期间受贿1500多次,受贿人民币高达1300万,被群众戏称为打破了吉尼斯纪录的受贿次数最多的贪官。

(三)不顾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规范人民群众行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领导干部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首先就要遵守社会公德。但是我们有的领导干部位尊则骄,对群众趾高气扬,动辄爆出口给脸色;有的花公家的钱不心疼,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有的热衷于互相开格调低下的所谓玩笑,互相发送不堪入目的黄色短信;有的特权思想大于法律法规,以权压人,公开和执法者发生冲突等等,这都是对社会公德的藐视。

(四)不思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是维系家庭和谐融洽的关键。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水平不仅体现在工作中和社会生活中,也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父母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不在乎父母的心理健康,长期忙于工作不回家看望父母;有的不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对孩子吸毒等一些为非作歹的行为听之任之,对孩子借用自己权力聚敛钱财的行为也不闻不问,甚至默许支持;有的不讲邻里团结,不谦让文明,影响社会安定;有的对家庭不负责,对配偶不忠贞,甚至公然带着“二奶”、“三奶”出入公共场所,互相攀比炫耀。据相关统计,95%“落马”的贪官都有“情妇”。

三、借鉴孔子君子思想,强化领导干部道德思想价值取向

(一)孔子的君子思想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基础。如今提倡的孔子的君子思想,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做人要君子,作为领导干部更加要具有君子风范。

1.为仁由己:培养领导干部的主观自觉性。“仁”是君子思想的核心,是做人的本质。纵观中国历届朝代,为官者的个人修养和从政道德密不可分。仁的实施就是为官者达成自我净化,实现克己复礼,从而天下归顺。所以加强当代官员的道德培养,首先要强调其发挥主观自觉性。要真正认识到“仁”的施行,是做人之本,更是为官从政之本。当领导干部面对各种诱惑考验时,只有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顺利前行;只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的领导干部才能够抵制住诱惑,保持身正、身净。如果放松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堕入到腐败的深渊。所以领导干部必须从源头预防腐败,加强自身免疫力,加强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要求的培养。

2.知者利仁:培育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知”是为“仁”服务的,是实现仁德的工具。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在实践工作中,有时往往急功近利,过于注重智力的大小、知识的多少,只看到短期的眼前利益,而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宏大利益,其实这是缺乏智慧的表现。[4]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付出,那么就是“智”了。所以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实现“知”,就是要给全体人民群众提更加便利和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一方面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

3.勇者不惧:培育领导干部的责任品质。领导干部代表政府的形象来分配社会公共资源,无论权力大小,职务高低,行使公共权力首先要从公德、公利出发。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并不是说领导干部一定要清貧,而是应带头廉洁修身,坚守好自己的岗位,避免走上人生的邪路。“仁”是“勇”的出发点和归宿,领导干部要做到心怀仁爱之心,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这样才会敢于承担公共责任,追求社會和谐稳定。

(二)领导干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工作效果好不好,判断标准就在于有没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蕴含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孔子的君子文化直接嫁接并且开出新花,激发君子文化思想活力,而且包含了六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还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广泛思想共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

对领导干部来说,有没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看有没有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发挥先进和模范的作用,在面对各种考验时有没有坚定立场、不受诱惑,在立身处世上追求高尚、摒弃腐朽。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领导干部中培育和弘扬先进的道德观,需要强化自身道德修养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要把共产主义道德作为最高追求。我们的领导干部,思想追求应当要比一般人更高尚、更先进,这首先就表现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从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社会道德理想出发,坚持社会整体利益,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结合;二者发生矛盾时,自觉无条件地使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共产主义道德要求领导干部要公而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现在我们的社会物质生活资料虽然还没有达到“按需”分配的水平,也不可能在全社会都形成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情操,但是道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超前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产生有益于社会生活的、更加有序和先进的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成为许多仁人志士遵守的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民如子的周恩来、无私奉献的焦裕禄、一辈子做好事的雷锋等等,一大批楷模人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主义道德价值,努力提高了全社会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用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最重要的道德素养。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行使权力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只有把毕生追求融入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中,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办好事。

参考文献:

[1]论语[M].诸子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2]丁小艳.试论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15.

[3]王琪,孙学强.孔子修身观的现代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00(6):83-86.

[4]张金桃.儒家修身观及其现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324-328.

责任编辑:秦小珊

道德修养范文第2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市场经济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及途径

校: 姓 名: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训地点:

论文评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 阅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市场经济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及途径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职业道德修养;师德;建设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发展理念统揽全局的话,就会制约我们的进步、阻碍我们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条件,也是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更是我国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经济利益全球化的当今社会,社会环境氛围浓厚,人际交往关系复杂。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主导意识思想统帅全局的话,必将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行为的失范,生活的脱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如何加强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基础上的道德修养的提高,对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型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作为一个行业有其适应自身行业要求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一般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具体而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职业的良心、教学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而道德修养属于社会道德调控范畴,与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赏罚一起实现社会道德的调控的功能与作用。高校教师强调道德修养正是服务社会、强化社会调控功能的体现。具体而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符合与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做事方式和做事能力。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道德感与责任心是与其高深的学术修养密切相关的。具体表现在:(1)教学效果反映教师敬业的程度;(2)不断完善的专业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3)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反映教师的责任心的强度。这些都是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与修养,同时也对教师工作起着动力和方向的作用。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胡锦涛总书记曾这样说过。

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作为人才资源的储备库—大学高校,承载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人才的重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改革在向纵深推进、社会在加速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也在多元化。社会对人的道德意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规范

有着更高、更严格的期望与要求。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我国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的成败,也决定着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特别是在 08 年全球金融“海啸”洗礼之后,如何分清经济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如何完善自我价值观、做好本职工作,如何甘于寂寞、潜心钻研,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如何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奉献毕生精力、服务于社会等,这些都是我们当前乃至以后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进步,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对提高教师素质、大力实施高教改革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特有的特点,也会带来一些消极作用,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带来了积极的、消极的或正面的、负面的双重效应。

首先,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的特点。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而商品的本质在于它本身的价值,价值是物质用金钱等量衡量的基础,也是为金钱创造价值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一些抱有利己主义人生价值观的人,通过不道德的竞争行为,从中谋取钱财、使物的价值上升、人的价值下降,造成商品拜物、拜金主义思潮的蔓延,这必将会扭曲人生价值存在的根本,造成教师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其次,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人们效率和效益观念。但有人却把等价交换原则不适当地运用到人际关系和自身利益当中,助长了权钱交易的腐败风气。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日趋严重,庸溃、腐化、亵渎影响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再次,市场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营者,过于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想方设法地谋利赚钱。由于金钱诱惑对个人利益的驱动膨胀,强烈激励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经济指标与资金变量的进步,进一步刺激消费、达到升值。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甚多。“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越多越好”的思想愈发占据上风,干扰着教师的正当利益关系,使教师的价值观浑浊。这些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可以诱使一些人为满足个人私欲“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严重扭曲个人道德修养,使教师不安心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最后,是市场经济竞争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谋发展,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在竞争中实现商品的价值,即把商品销售出去,不得不想方设法改善生产条件、扩大销售规模、完善经营状况,并在竞争中增强个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其优点是,在这种市场经济竞争中,广大教师的自主、自强、自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了一定的增强,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缺点是,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个人本质,纪律松懈,自由散漫,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上述几点影响,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作为教师本身需要接触的问题。如何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保持和发扬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我们共同考虑。

二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书育人的根本

俗话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是道的传播和解惑者,“道”是师的灵魂,“业”是载道的工具。在当代思想建设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决定着这个人一切,道德修养是以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前提的。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生在孤岛上,孑然一身,是无所谓道德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抽象意义上讲,就是社会。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后,人们为了征服自然,与自然进行斗争,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其中,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是衡量一个人自身素质的基本条件,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从内心向心外延伸的思想境界过程,心理道德是决定着外在的因素。因此,道德修养更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主观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去体会,直至产生“顿悟”,从而达到质的飞跃。所以说,崇高的道德信念是判定一个人道德水准和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而作为高校教师,不仅仅是要做学生的楷模,也要做无愧于‘师德典范’的光荣称号。

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专业知识最为高深的一个群体,具有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名誉与责任。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 现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道。当今社会,教师作为传播知识和造就人才的导航者,已经极其深度地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教导学生。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已经说明了身为人师的典范性。通过分析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如果一名教师‘德不能正其身,才不能称其职,言不能鸣其志,笔不能成其文’,无论如何也成为不了一名优秀的教师。综观古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往往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待和要求,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关于教师教书育人的典故数不胜数,像荀季和、有义方、教八子、俱名扬,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等古代经典典故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此外,人们还通常把教师比喻为燃烧的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这是人民教师的无尚光荣。但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除教书育人之外,还应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我们不应该脱离教师的职业和从事这一职业者生活的幸福去片面地理解职业道德。教师应当在教书育人中,完成崇高使命,从中来升华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教师也应当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意识,做积极履行职业道德的忠实践行者。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应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让学生得到满意和认可。所以,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更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 师德建设在学校中的作用

修身重德,事业之基。作为当代知识和人才建设的‘摇篮’—大学高校,承载着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重任,是先进文化的源泉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而高校教师不仅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更是道德建设的教育者,对培养学生教育成才起着促进作用。所以说,能否把学生真正培养成造福社会、

造福人民的有用之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名高校的教师来说,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而一个人的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教学传授过程中,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可以看出,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职业道德就像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具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是耳渲目染、潜移默化、和受益终生的。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工作的生命线,是塑造教师精神境界的重要工作,它的任务,是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变成人们本原个体的思想行为。新的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的趋向也呈多样化,因此师德建设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也越发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师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师德的载体是人,社会道德准则只有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作为高校教师,其师德的标准就要求更高。因为教师所培养的对象不仅是社会中普通的人,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教师道德的标准就更高、更严、更全面。所以,教师师德的在高校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作为一种倍受社会敬重职业,属于较高层次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它的针对对象往往是高校大学生,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其影响深远的程度不容忽视。当前社会,社会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于各种职业活动的进行,社会道德对社会生活的调控也必须依靠职业道德功效的发挥。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自1904 年确立创建“壬寅.癸卯”学制以来,本着“厚德载物、博学广积、励志敦行”的办学态度树立起一大批高等学府,同时也带动了高校教师的发展,广大教师多年来,忠诚党的事业,坚持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严谨,求实创新,敬业奉献,形成了良好的师德传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受当前一些社会的不良影响,教师职业道德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这必将会影响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

在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当前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现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并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教学事业。总而言之,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师的自身水平是当前发展我国高校教学水平建设的关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努力成为热爱工作、终身学习、锐意创新的楷模。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奉献毕生精力、服务于社会的优秀教师。

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当前,高校教师尤其是教育队伍年轻化的趋势下,在教育理念、教学技能以及教学作风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组

织机构可以通过相关的制度和环境约束机制来达到教师自身的内部激励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实行岗位竞争制

实行岗位竞争制,关键在于遵循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本着服务社会的目的,设置岗位竞争制的规则。通过实行岗位竞争达到激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教学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竞岗的标准可以参照学术与道德评价相结合的机制,实行优胜者上岗,多劳多得;不合格者留岗待用。实行岗位竞争制,需要学校给教师创造提高自各项能力的机会,比如:岗前培训、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等。将学校发展的需要与教师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才能将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激励。[3]

(二)建立道德评价与道德激励机制

道德评价就是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效果的评价,是否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道德评价机制的内容包括:(1)评价主体应尽量覆盖到与教学相关的人员,如领导、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参评教师自己。(2)评价内容主要是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具体说是教师的文化视野和价值取向两方面。(3)评价的标准是教育效果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两者的结合明确了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4]道德激励机制是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鼓励的激励措施。可以按照道德评价的结果树立鼓励先进的导向,带动更多的人争取先进的;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来显示高校组织的特色与优势,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强调道德论与认识论的高度融合,突出的是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然而这种自觉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总结并内化为习惯性的行为。通常的做法是:(1)通过学思结合的方法明人伦事理;这里所说的人伦事理指的是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即为师之理、为师之道,突出师德的重要性。(2)通过反思、剖析的方法提高自我修养;摒弃师生关系中的教师权威位置的观念,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在相互尊重中赢得学生的尊重。(3)理论与实践的方法提高道德修养;高校教师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文化人同时又通过教育使他人成为文化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指明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5]总之,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同时还需要外在环境为提高教师素养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动力,两者的结合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346—348页. [2]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52页. [3]卢敏,温福兰.《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取向》[J].《职业时

空》,2007(11)。

道德修养范文第3篇

人不仅靠肢体站立, 更要靠道德站立;人需要长寿, 更需要健康。长寿必须健康才有生活质量。有人说:小康不小康, 关键在健康。一人不健康, 全家不安康。道德修养指人们在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通俗的讲,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的行为准则, 是这个人道德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体现。道德修养的实质是思想斗争, 是扬弃的过程。

健康长寿与道德修养有什么关系呢?据世界卫生组织界定, 人类的健康和长寿, 遗传因素占15%, 依靠自己建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占60%。人体80%的疾病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 是通过自身免疫能力而治愈的, 死亡则是由于自身免疫能力衰竭所造成的。这充分说明了要想健康长寿, 其中很大部分要靠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俗话说:心能致病、亦能治病。健康的身体是道德修养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健康长寿的精神动力、思想源泉和心理基础, 因此, 道德修养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2 道德修养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道德修养对健康长寿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 气血匀和, 阴阳平衡, 所以能健康长寿。现代医学证实, 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 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影响全身。研究表明, 人在做好事后, 唾液中免疫蛋白含量会大大增加, 这是一种抵御传染病抗体。经常做好事的人, 心脑血管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低。重视道德修养的人, 通常心地纯洁、光明磊落, 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这就有助于体内分泌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和酶类, 并能把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 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社会适应性差。一旦做出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 如偷盗、赌博、吸毒、淫乱、贪污受贿等, 被社会和人们所不齿, 必然会影响到正常生理代谢, 降低机体免疫力, 甚至导致患病、早衰和短命。古今中外百岁老人长寿秘诀大多离不开性格开朗、精神愉快这一条。由于他们注重道德修养, 心胸开阔坦然, 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才能经常保持乐观舒畅的心情, 使愁闷驱散, 精神松弛, 精力充沛, 身体健康。

其次, 道德修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 又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道德的基础是对整体人类的幸福的追求, 其基本问题是牺牲和利益的关系问题。牺牲是道德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善的核心是以能否自我牺牲做试金石。“善者康仁者寿”, 善良仁厚的人思想高尚, 乐于助人, 宽宏大量, 不论长短, 不计得失, 常为别人着想, 不事巧取豪夺, 勇于牺牲, 心态平和。一方面在受到人们认同赞誉的同时, 又使自身的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增加, 血液循环及神经调节良好, 增强了免疫力;另一方面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在牺牲自己利益的同时, 却化解了人际关系之间的烦恼压力, 增加了别人的信任认可, 既促进了社会的安宁和谐, 也有利于自己的健康长寿。相反, 与人为恶的道德败坏者, 思想龌龊, 把一生的奋斗目标放在损人害人之上, 心胸狭隘, 嫉贤妒能, 自然疑神疑鬼, 坐卧不宁。由于他们人际关系恶劣, 整天担惊受怕, 神经高度紧张, 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 气机逆乱, 阴阳失衡, 故而多病而短寿。

再次, 道德修养有利于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一个人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就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抵抗各种疾病的发生。专家研究表明, 人身体免疫系统的活力受到人的精神调解, 即精神能控制某些生物功能。俗话说:鞭打只伤身体, 自省则治心灵。“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关键。良心是自我道德审判的心理机制。良心, 是指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时, 对所负的道德责任的内心道德感知和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 是人对其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良心作为道德责任感, 作为人所发自内心的巨大精神动力, 在人进行行为动机的检查、行为过程的监督和行为后果的评价审判中, 都起着巨大作用。在行为前, 良心是决策机关, 对行为的各种方案进行审判起着选择和指令的作用;在行为中, 良心是道德导向, 对各种干扰行为进行的不合道德的因素进行审判, 起着抑制、调整和控制的作用;在行为后, 良心是内在法庭, 起着评价和结案的作用。医学研究证明,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他的良心平安, 心理平衡情绪稳定。这时人体分泌出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 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以后, 良心就会不安, 甚至时过境迁很久以后, 良心还会痛苦。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 诸如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抢劫杀人等恶劣行为常常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心理失衡, 精神负担重, 惶惶不可终日, 引起神经中枢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 干扰其各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 使机体长期处于极度紧张恶劣应激状态之中, 促使血液胆固醇升高, 增加心脑血管系统受破坏的可能性, 削弱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 最终在恶劣心境重压和各种心身疾病的折磨下早衰或丧生。

3 道德修养必须和科学养生结合

道德修养必须和科学养生结合, 才能创造健康长寿的奇迹。

首先, 要加强道德修养。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 环境如何, 若想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 稳定的情绪, 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提高自身修养, 这是健康长寿的必备条件。还有善良的品性, 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 诚实与宽容是我们必须记住的信条。诚实, 才能良心平安;宽容, 才有良好人际关系。做到心胸开阔, 开朗乐观, 身体机能必然和谐, 健康长寿也就顺理成章。

其次, 要学习养生知识。懂得更多的保健知识, 才有具备追求健康的物质条件。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只有坚持学习, 有较强的自我保健意识, 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挑战。还有勤于用脑的人, 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 以输送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 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老化, 带动血液循环, 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统一, 防止老年痴呆, 生命之树才能长青。

再次, 要遵循养生之道。做到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劳作有序。注意养生保健, 除了补充营养和进行适当体育锻炼之外, 还要修身养性, 做到心理平衡, 刚柔相济, 松驰有度,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时自强不息, 刚健进取, 精神有所寄托;无所为时从容自然, 恬淡虚无, 知足常乐, 看破名利人生, 淡定做人。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 心身、形神的协调和谐, 才能健康长寿。

总之, 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 健康是无价之宝, 是成就事业和生活幸福的前提和基础。长寿必须健康, 才能给家庭带来富裕、安乐和幸福。只有社会群体的健康, 才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兴旺的保证。加强道德修养则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摘要:道德修养是健康长寿的基石。但是德高却不一定健康长寿, 道德修养必须和科学养生结合。因此, 要加强道德修养, 要学习养生知识, 要遵循养生之道。

道德修养范文第4篇

◆摘  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制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与启示作用。高校教师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程;弘扬家庭美德,用良好家风涵养道德品行;遵守社会公德,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文简称《新时代纲要》)旨在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现代化强国的构建而编制,是中央于2019年印发实行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内容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要规定了新时代公民道德素养培育的总要求、关键任务等七个部分,对于提升我国的总体道德建设水平,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此前,早在2001年,中央即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文简称《纲要》),第一次系统地指出了我国公民应当恪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明确了我国道德建设的总体设计与思路。《纲要》对我国的道德建设提供过重要指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道德的要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新时代纲要》秉持了原纲要的核心内容,又从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出发,增添了切合时代脉搏的新鲜内容。对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而言,新时代纲要也在道德修养层面形成了重要的引领与启示作用。

一、以立德树人为教育风向标

职业道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内共同秉持的行为准则。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书育人等六个层面的内容。其中,教书育人一项要求高校教师能够做到以育人为本职,潜心做到立德树人等。《新时代纲要》尤其强调升华道德教育,要求“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里的“立德”指的就是建立崇高的道德修养。《管子·权修》记载:“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先秦法家著名的“树人思想”,强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的长久大计。不难看出,“立德”与“树人”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教育传统。当前,立德树人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的重要教育战略。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事关教育全局的关键环节来抓。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地就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关键环节发布重要指示批示。因此,在《新时代纲要》的引领之下,从当前国家的主导性教育战略出发,高校教师更应当恪守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将立德与树人切实贯穿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具体而言,高校教师一方面要“立德”。也即传承并弘扬经典美德,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把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道德教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还要“树人”。以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为中心、以培育健康的价值取向为目标,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国家培养出德行优异、堪当大任的新时代建设者和生力军。以立德为经,以树人为纬,立德与树人纵横交错、共同发展。

二、用高尚家风涵养品德素质

家庭是中国社会伦理的最小单位,是个人的最初起点。家庭美德起到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作用,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恪守的言行规范。个体应当积极锤炼家庭美德,重点关注家教家风,用高尚家风涵养道德素质。《新时代綱要》强调:要“用良好的家风化育道德品行”,可见对家风的重视程度。用高尚的家风涵养品德素质、优化道德行为也是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高校教师应当深入领会家庭美德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中国的家国思想向来浓厚,重视家族、家庭与亲情关系。在重要的节假日,力求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老人的尊敬和对幼童的爱护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家国思想传统。国由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家是最小的一个“国”。民族传承的复兴梦的最终实践,离不开一个一个“家庭”单位的贡献。不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不论生活如何日新月异,都不能够遗忘和忽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家庭美德。务必要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使无数个普通的中国家庭能够成为使国家富起来、强起来的有力支持。其次,高校教师还应当努力营造高尚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优良品格和风尚。高尚的家风,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其内化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正的家风,也会错误的引导家庭成员的修养和品德,甚至是导致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够涵养高校教师优良的道德品行,也将对整个社会的风尚有重要影响。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实现风清气正,社会风尚也会随之变得更加雅正起来。再次,高校教师亦应严于律己,以实际行动恪守婚姻法的要求。婚姻关系、家庭伦理一方面要靠道德来引导,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恪守婚姻法的要求,就要在日常家庭生活的点滴实践当中切实做到平等地对待男性和女性;对待丈夫或妻子要有尊重、有诚信、有担当,风雨同舟,携手并进;对待家庭成员要做到尊重长辈、关心幼辈、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等。用法律的权威来规范、调整个人的道德品行,也是《新时代纲要》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突出引领与启示。

三、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

社会是锤炼和检验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社会公德是在社会的公共领域中由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新时代纲要》中强调:要推动实行社会公德,形成了对当前高校教师的思想追求与道德修养的具体要求。首先,文明礼貌。高校教师在公共领域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做到敬爱老人、关心幼童,协助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充分地尊重、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弱、病、残人员。在个人礼仪方面,应当做到衣着大方,不穿着奇装异服,不穿着不符合教师职业角色的服装;用语文雅,礼仪得体,不说脏话、恶话、废话,语言表达能够做到符合场合的要求。其次,助人为乐。天有不测之风云,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可等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的、紧急的事件,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当做到急他人之所急,路见不平时能够伸出援手,协助他人顺利度过困境,并且不求回报。再次,爱护公物。爱惜和维护公共设备、公共财产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做到的,高校教师更是如此。公路上的花草、护栏、路灯、装饰物、垃圾桶等都是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财富,高校教师理应爱护、维护,决不能出现损坏、滥用、浪费的情况。又次,保护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民共有、共享的社会福祉,是造福千秋的伟大事业。在保护环境方面,高校教师应当做到不在公共场随地吐痰、抽烟,不乱扔垃圾杂物,不破坏公共环境等。同时,还可以定期参加一些诸如垃圾清扫、疏通河道等美化环境的义务劳动,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最后,遵纪守法。高校教师应严格遵守并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处理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的原理同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遵守社会公德,还要求高校教师能够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的道德风尚。《新时代纲要》强调:“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高校教师在道德修养层面应当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为学习榜样,如黄大年、廖俊波、张富清、杜富国、钟南山等,深入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核,并不断向他们靠近,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

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的锤炼,面向每一位高校教师,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事业。不论处于哪一研究领域、哪类工作岗位,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是道德建设的实实在在的践行者。道德建设应当紧贴时代的脉搏,不断革新换代,《新时代纲要》在这一方面起到了科学的引领与启示作用。在《新时代纲要》的指引下,高校教师应当不断升华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做到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基本风向标,用高尚的家风涵养优良的品德素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时代的道德风尚。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合格接班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凝心铸魂!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87-1088.

[2]房玄龄注.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

[3]李涛主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读本[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赵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探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5]赵光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高等教育法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龙宝新.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2019-10).http://m.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66526.

道德修养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道德个体的心性觉解、人格提升是道德修养所要推崇的某种境界,而达此境界的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及其过程在本质上则既受制于人们生活所依的微观生存处境,更受制于人类发展所处的宏观社会形态。放宽到这样一个认知框架下来谈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之传统方式的道德修养置于一个恰当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以给予其道德社会学的重新关注,而不是褊狭地将其嵌套在某种既定话语下进行传统式的个体道德解读。由此看来,道德修养与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尚不为学界关注但却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伦理学问题。任何企图脱离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道德修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原本植根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体系已欠活力,顺应现代社会异质化与公共化的转型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以构建一种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语境中的道德修养理论,乃是笔者想要言说的重要理论旨趣。

【论文关键词】道德修养 社会力量

道德个体的心性觉解、人格提升是道德修养所要推崇的某种境界,而达此境界的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及其过程在本质上则既受制于人们生活所依的微观生存处境,更受制于人类发展所处的宏观社会形态。放宽到这样一个认知框架下来谈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之传统方式的道德修养置于一个恰当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以给予其道德社会学的重新关注,而不是褊狭地将其嵌套在某种既定话语下进行传统式的个体道德解读。由此看来,道德修养与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尚不为学界关注但却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伦理学问题。任何企图脱离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道德修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原本植根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体系已欠活力,顺应现代社会异质化与公共化的转型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以构建一种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语境中的道德修养理论,乃是笔者想要言说的重要理论旨趣。

一、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的道德修养

从社会的性质和形态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主要可分为两类:同质性社会与异质性社会。同质性社会通常表现为社会民众归属于共同的政治共同体,并拥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认同、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异质性社会中的民众虽然在信仰、价值和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依然能够谋求其基本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理解。“家国”一体的制度安排和封建的自然经济构筑了中国传统的同质性社会形态,即:维系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宗法血缘关系,不仅加固着君权与族权的联盟,而且也构筑着君主意志转变为社会意志的基本通道,从而使多地域、多民族的中国华夏大地形成了基本雷同的社会结构、伦理纲常及其可沟通的行为方式。这种同质性社会形态成就了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念:既有西周的“敬德配天”、“修德配命”之说;先秦儒家的“存心养性”、“反身自省”的“内在功夫”;宋明理学家的“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的“向内求索”;还有老子的“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释家的“觉悟”、“渐悟”、“顿悟”;等等。无论是儒家主张的内省自身、格物致知以成圣贤,道家坚守的致虚极、守静笃以返璞归真,抑或是释家力行的净心觉悟以求“修炼成佛”,都在向世人澄明这样一种镜像: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修养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推己及人”的社会价值旨向,但终因其片面推崇“诵读经书”、“颂经参禅”、“坐而论道”、“三省其身”,以实现道德个体心性觉解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修养过程,就已然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方式的道德修养仅仅视为一种可以远离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以内省、自责、内修、悟道为主要方式的私人生活领域的心性求索。这种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同质化结构相适应的传统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内向性和精英性的文化特质。

依附性是浸透着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境界及其全过程的基本文化特质。在“家国一体”和封建自然经济的中国文化传统氛围中,道德修养一般总是以位高权重者为引领、以长者匡正晚辈为秩序,从而为维持既有社会秩序锻造出一代又一代谦卑温顺的依附性“臣民人格”。其次,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诸多之道,均以内向度的人性回溯为精神归宿。无论是主张抵达内心善的儒学,还是觉解或顿悟某种虚极境界的老庄学派,都始于人自身向善的欲望、执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的“内自省”的修身功夫,止于尽心知性,回复人之本性的境界。以儒家、老庄为代表的这种“为己”的心性修养之学,是一种向内用力,而非向外求利的道德追求。最后,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作为对人及其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目的性价值理解的推崇,有助于构筑并促进人生精神世界的完善和至善,尽管因其人生哲学基础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和权威主义依赖,对多数平民百姓来说它还只是一种具有某种虚幻镜像的奢侈品。

二、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转型社会的挑战

时至今日,社会转型的发展语境已经成为我们讨论一切中国现象,包括道德修养现象无法摆脱的时代背景。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我们可以将社会转型理解为是一种需要接受“灵魂的分裂”的挑战及对挑战的回应过程。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社会转型的挑战已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经验事实。以社会存在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眼光鸟瞰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灵魂的分裂”情景中所直接承负的诸多挑战,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

首先,依附性的“臣民人格”遭遇个性张扬的挑战。在与传统伦理文化和人格范型相适应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中,民众个性在整个社会格局或者说漫长的封建社会演变中是个隐形而不彰显的存在体。产生并服务于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同质性社会结构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文化,无论是其原生形态,还是秦汉以后的流变形态,本质上只是一种奉行人身依附关系的、塑造模具式系列道德人格的宗法等级道德修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虽有本质差异,但在道德修养方法和途径策略上已然还是以一种国家伦理的“独特权威”继续强化着经过改良过的种种新型依附关系。由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所推动的中国现代化所带来的,以个性张扬和人的解放为特征的异质性转型社会,打破了同质性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间的可通约性格局,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不可通约性的文化特征。换句话说,传统的依附性道德修养范型或系统对现代人的约束力日渐式微或近乎塌陷。异质性社会由于削弱甚至消解了外在于具体道德主体的唯一性、权威性规定,使道德主体得以赢得独立性人格以及自由价值的认知与判断空间,从而打开了传统道德修养被禁锢的封闭之门。 其次,内向性的“尽心知性”遭遇公共领域的挑战。作为传统道德修养根基的儒家伦理之目的在于追求个体之德的圆满,所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的“慎独”境界。与传统社会私人领域独大的状况不同,现代社会的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与文化多元不仅造成了德沃金所说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显界分,而且促成了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张。广阔的“公共空间”使现代人在自由与个性得以充分彰显的同时,发生着与私人领域之外的人、物、事之间更为密切的公共关系。然而如何与陌生环境共生、与不同人群共存、与时间流动共进?传统的以纯粹追求自我人格的心性觉解,或者片面局囿于对熟人领域的道义承诺为宗旨的“尽心知性”内向性道德修养体系已力所不及。人们生活世界所显示出的公共取向和公共意义,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道德修养的认识论视域:在公共生活日益扩张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独具的个性、卓越的私人美德,而且更加迫切地需要基于现代公共生活要求,符合个体社会身份与公共角色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公共美德。诸如:基于政治参与所需要的正义感,基于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平等、诚信、宽容、明礼守法,基于公民身份所应当具备的爱国主义、法制意识等等。显然,这种认识论的转向再一次撼动了囿于狭小私人领域的“尽心知性”的内向性道德修养的根基,从传统相对封闭的私人领域走向开放广阔的公共领域已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修养的选择路径。

最后,“成圣成贤”的精英道德遭遇公民道德的挑战。既推崇“天人合一”道德人格形上境界,又诉诸日常生活礼仪纲常,具有相对成熟和完备规范架设的,发端于传统同质性社会的中国道德修养体系,对于完善和拓展少数社会精英分子个体精神家园无疑有其一定的道德修养价值。但是,这种以“成圣成贤”为个体境界的精英道德修养,既放逐或远离了仅以谋求有尊严地活着的广大民众道德主体的普适性资格,更遭遇经济成分多元、社会职业多样、地位差距拉大、价值取向多元的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所成长起来的公民道德的挑战。公民道德对“成圣成贤”精英道德的挑战既表现为对传统道德修养体系的怀疑、动摇,更积聚着一种建构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修养体系的深刻的社会力量。

三、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语境中的道德修养 中国社会是否已经进入了公民社会,这是一个需要采用制度性和组织性若干指标评价的实证的社会学话语,然而处于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公民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愿望或猜想,而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社会发展的经验事实。30年改革开放在社会领域引发的根本变革,就在于其成就了中国社会由单位社会向公民社会的深刻转型。尽管公民社会在全球范围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错落不齐,但它作为国家、市场、社会公众等不同力量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的异质化、公共化结构的社会形态,总是一个需要以民主、商谈、参与为其文化特质的社会。“一个公民社会就意味着这里存在着一部渗透着自由、民主和人权理念的宪法,众多充满着活力的民间团体,提供制约与纠错功能的健全的公共领域以及拥有公正、责任、宽容、善于对话、善于妥协、积极参与之精神与素质的普通公民。”公民社会的上述文化特质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而且也渗透于道德领域,进而催生社会道德的文化转型。这种文化转型在道德修养领域将发生什么样的历史性变迁?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公正地说,对这个相当独特的道德文化,不仅从文明的层次上反思还很少,就是对其内部的相当精密微妙之处的解析也极为鲜见。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代中国道德修养及其转型,对伦理学的发展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道德修养及其转型的特点、运作逻辑及其转型的研究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新的灵感来源和动力源泉。在这里,我们无意诟病传统的“心性求索式”的道德修养体系,相反,我们依然认为,“心性求索”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形态,因为,道德修养作为个体化的道德实践活动,产生于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及其过程进行个体精神世界的道德修养则是社会的、历史的;当“心性求索”作为一种主体道德修养形态的合理性、合法性所依存的微观生存环境和宏观社会形态不再依旧,就需要对其进行适时的修正、完善,从而使道德修养体系得以形成与发展了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具体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修养形态。笔者以为,“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体系是与以“民主、商谈、参与”为文化特质的公民社会相适应的当代道德修养体系的可能选择。目的伦理学认为,道德修养不只是遵循规范,而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规范是为了生存,修养则为了生活,道德修养当以人为目的,指向人的幸福的生活方式。

所谓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指的是一种奠基于生活的、以生活意义为价值诉求并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经验教化、习俗规范、制度创新来影响人的道德认同、陶冶人的道德情感、磨砺人的道德意志,进而达致某种道德境界的道德修养形态。主张以生活濡化作为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语境中的道德修养形态的学理依据有二:一是生活的道德性;一是道德修养的“生活”性。生活的道德性,是指生活不仅为了活着,而且更需要有意义、有尊严地活着。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意义、生成意义、实现意义的过程。意义问题就是生活的道德性问题。人不仅拥有感性生活,而且拥有意义生活。这种意义生活既产生于感性生活又为感性生活提供价值目的和意义参照,从而真正实现人有德性的幸福生活。生活的内在法则是生成的、开放的、超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不仅是实然的,更是应然的;不仅是惯常的、不证自明的,更是可供选择的,创新的与超越的。生活濡化式道德修养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秉承了生活的这种超越性与创新性,为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注入新的价值与不竭动力。道德既构成生活意义的解释系统,使人对生活意义有更合理、更深刻的理解;又构成生活意义的目的系统,使人的生活得到更为合理、更为完善的展开与提升。道德修养的“生活”性,是指道德修养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的活动方式总是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者表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修养赋予人的生活方式以意义,道德修养的价值植根于“美好生活”或“人生幸福”。换句话说,一种道德修养,如果忘掉了人的生活、遗弃了人的生活,它就不再是人的道德修养;而人总是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估价和选择适合于人自身生活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途径。道德修养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具有为我性、求善性和内在超越性。据上所析,较之于“心性求索式”的道德修养形态,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在本质上是一种更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语境中公民道德成长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生成性道德修养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将公民历经生活检验的合理的价值与信念纳入道德修养体系,以加快完成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能力,即:知与行的同构过程,从而实现某种理想的道德修养境界。换句话说,在生活濡化的道德修养视域中,道德修养主体不再只是一个静观的凝视者而必须是一个行动的实践者。诚如胡塞尔所言:“当我们面对面谈话,互相握手致意,有爱和恨,在思考和活动中,在辩论中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处在那种人格主义的态度中。”以生活濡化为路径的开放式的道德修养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道德修养场域。

以生活濡化为向度建构的道德修养体系的哲学基础是道德自由。所谓道德自由是指人们独立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的能力。没有一种初始的道德自由,人类的任何道德修养都将成为不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宁愿赞同“自由建构一切”的哲学理念。以道德自由为哲学基础的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的实践价值集中表现为:道德修养主体不再迫于外在的某种权威规定,而是根据人之为人的生活的道德需要自主选择道德原则、践履道德行为以实现人的道德权利,维护人的道德尊严,模塑体现丰富人性内涵的独立的道德人格。

较之于同质性社会形态中的“心性求索式”的道德修养体系而言,充分彰显“民主、商谈、参与”的公民社会特质的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体系呈现出自主性、公共性、公民性三大文化特质。自主性特质,源于以“民主、商谈、参与”为文化特征的公民社会,使每个公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更宽的社会交往空间和更理性的道德权利选择。按照科学的理性去践履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实现自我修养的道德境界,是公民社会道德修养自主性的核心内容。公共性作为生活濡化式道德修养的文化特征,源自孕育于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张。修炼公民个体的公共精神构成道德修养从“内圣修己”的“私域”向“外王安人”的“公域”与“私域”整合转型的核心价值。生活濡化式道德修养的公共性既蕴含着个体对他人的存在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恰当理解,更表现在于人们通过对公共利益的普遍追求,参与公共事务,致力于改善公共生活、建构公共秩序,从而构建一种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语境的道德修养体系。公民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道德修养能力、责任及其习性的可能性则构成生活濡化式道德修养公民性文化特质的主要意蕴。

上一篇:职业道德规范下一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