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块在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2022-09-13

1 语块的界定

语块 (lexical phrase) 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多词 (multi-word) 现象,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组成, 可以直接或者稍加改动后使用, 是语言中的半成品或预制结构。1975年, Becher最早对语块 (lexical phrase) 进行了界定。语块概念提出后, 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1983年Peter将其定义为具有可分析空间的公式化框架 (formulaic frames with analyzed slots) , Nattinger&Decarrico 1992年把多词现象和语言教学联系起来, 强调了它们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 并分成了四类。1994年, Lewis给出了语块的新定义。研究者们对语块的界定和分类虽不同, 但大都赞同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或非连续的词组成的结构。

1.1 国外学者对语块的分类

惯用搭配:以名词与形容词的搭配居多, 往往有特定的意义。如:dark horse, black tea, rancid butter。

固定短语:主要是介词短语。如:at the beginning, on the whole, in conclusion等具有语篇衔接功能的结构。

可供填空的短语框架结构。如:as…as possible, the… (比较级) the… (比较级) 。

句子框架结构。如:Not only…but also…;hardly…when…。

1.2 语块的特征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 是大于词的单位。

语言的半成品, 有的可以直接使用有的需要稍加改动。由于内部成分经常共现, 因此比自由词组固定;但组合允许有变化, 比成语、惯用语等固定词组灵活。

体现了语言约定俗成的特性, 是第二语言学习者难以根据词汇和语法规则生成的习惯表达。

国外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语块的分类及对二语习得的作用, 运用语块理论于实际语言教学的较少;国内的研究也主要关注语块在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将关注汉语里的语块现象并且探讨将语块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价值。

本文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将语块界定为:使用某一语言的本族人长期形成的习惯表达, 是词与词的特殊组合形式;比自由词组固定, 比成语、惯用语等固定词组灵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或外语学习者较难根据语义从词汇和语法规则生成的表达式。

2 语块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心理语言学家Pawley&Syder (1983) 通过实验发现, 语言使用者的大脑每次最多处理6+/-2个单词, 而母语使用者往往能够流利地说出含有更多单词的复杂句子, 研究者们假定人脑中存储着着比单词更大的单位, 才能如此迅速提取材料建构句子。

依据生成语言学的理论, 语法规则是语言生成的编码系统的核心。人们只要用词汇填充规则就可构建无数个句子。实际上这种公式化的编码方式需要相当大的计算, 交际者根据要表达的内容先选取句子结构, 再选择适当的词填补。这样无疑费时费力, 对于汉语学习者更是如此, 汉语缺乏语法形态变化, 偏重意合, 就更难于从句法规则出发, 生成话语。

语块是集词汇、语法与语用为一体的词汇化板块。语块学习不仅是理解词义还包括掌握词的用法和修辞色彩。语块教学并不取消语法教学, 而将两者融合起来, 在学习语块的过程中将语法规则内化, 逐渐形成语感, 从而避免由于主观地构造句子而造成语法、词汇搭配或语用的错误。

3 汉语语块的类别

根据国外学者对语块的定义, 汉语中同样存在大量类似结构。它可分为以下几类:

惯用搭配:常见搭配却不唯一的搭配。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赡养老人、抚养儿童等。

可嵌入结构。如:在…之际, 说…就…, 不是…就是…, …的事…再说, 什么…不…的, 越…越…, 从…起, 往…的方向想, 除了…都…非…不可。主要是介词短语和汉语口语里较难归类的结构。

句子连接成分构成的结构。例如:“不仅…而且…”, “尽管…但是…”, “宁可…也不…”, 大部分是由关联词连接的复句或紧缩句, 其内部较为松散, 变动性较大。

4 引进语块概念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意义

4.1 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及效果

当前不少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存在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教学活动偏重语法, 词汇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语法被看作语言的中心、生成新句子的基础, 而词汇只被看作其中的填充物。

词汇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方面往往偏重词义教学, 忽略了用法的讲解。词汇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扫清阅读或听力的障碍。教材在对词语做注解时往往采用英语解释或者汉语中某一近义词。事实上, 不论英语还是汉语, 多数词不止一个义项, 近义词之间存在各种细微的差别。因此, 这种词义教学和释词法容易让学生把近义词简单对等起来而出现各种语法, 语义和语用上的错误。强调“语块”这一概念, 就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从个别单词的识记转移到较为固定的搭配和它使用的语境上来, 有利于避免语法、词汇搭配和语用的错误。

4.2 把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不少汉语学习者语音基本正确, 语法上也没有明显错误, 但口语表达时往往听起来不地道。因为在词语选择、词语搭配、关联成分和句式的选择上与本族人有差距。语法正确, 能否快速选用恰当贴切的词语和本族人惯用的句式就成了表达是否地道、准确的关键。语块教学能提高学习者的汉语语感, 这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点。

4.2.1 提高语言的流利性

以语块为单位教学, 学习者在使用时就不必对其结构作事先分析和组合, 节省了语言输出的时间, 同时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更大的语言单位和交际内容上, 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流利性。

4.2.2 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地道性

尽管语法知识能够帮助理解和生成句子, 但词汇短语知识只能够体现语言中典型和可能的用法。很多搭配与结构是不能用语言规则解释的, 它们往往被传统的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所忽视, 语块教学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它给学习者展示语言的真实面貌和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语块本身的惯例性和约定俗成性能提高学习者对语言搭配的敏感性和选词能力, 是提高学习者语言地道性的关键所在。

4.3 降低语言的习得难度、运用难度

语块是语言的半成品, 使用时不需要在大脑中做很大的运算。掌握一定数量的语块后, 交际中不是把单个的词语按照语法规则临时地组建起来, 有利于使用者较快地检索与提取语言单位, 降低了语言的习得难度、运用难度。

4.4 弥补教材和大纲的不足

教材中也体现了对语块的关注, 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从乙级开始已经把“固定词组”和“固定格式”作为单独的项目列出。但这两部分对汉语语块的收集并不完全, (“固定词组”关注的只是口语惯用语语块, “规定格式”只包括了介词短语。) 语块教学需要教师联系教材提供大量的语块, 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弥补教材和大纲的不足。

5 结语

语块现象是在对英语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概念, 在汉语中同样有大量的板块型结构。他们是本族人使用语言交际流利性和地道性的关键所在。因此, 可以作为语言教学的理想单位。语块教学能够改变了学生的汉语词汇学习仅仅停留在单个词的记忆, 语法教学与语境相脱离的特点,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感到十分困难的近义词辨析、汉语特殊句型如把字句, 被字句的掌握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摘要:语块概念最早由国外语言研究者在对英语大量语料分析后提出的。他们指出语块作为整体存储的词汇块状结构,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大量使用。由于本族人交际中语块使用的广泛性与常用性, 对于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是可以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块教学是融词汇、语法、语用、语篇教学为一体的整体性教学, 能够提高学习者语言的地道性、流利性, 增强学习者的汉语语感。根据国外学者对语块的定义, 笔者试图探寻汉语中的语块现象并对其分类;探讨在外汉语教学中运用语块教学可行性与价值。

关键词:语块,语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语感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 阳志清.词汇组块教学——二语教学的一种新趋势[J].外语教学, 2003 (6) :26~30.

[2] 李红叶.词汇练习要注重词块的产出性训练[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1) :10~12.

[3] 吕叔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语文学习, 1985 (1) :6~10.

[4] 廉洁.词汇短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J].外语界, 2001 (4) :15~18.

[5] 王紫葳, 孙晓梅.语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材教法, 2006 (12) :7~10.

[6] 杨惠元.强化词法教学, 淡化句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 (1) :15~19.

[7] 周健.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J].暨南学报, 2007 (1) :7~9.

[8] 刘德联, 刘晓雨.汉语口语常用句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9] 武伯索, 许维翰.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10] 常玉钟.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11] 刘英林.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2]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3]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4]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15]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16]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7] 周健.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18] 马箭飞.汉语速成教学的最优化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9] 刘润清, 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0] Cook.Language imput and language learning[M].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1999:127~131.

[21] Pawley, Syder.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33~42.

[22] N.S, Prabhu.Second language Pedag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3] Stern, N.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4] J.M Sinclair.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5] Widdowson.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M].Applied Linguistics, 1989:128~13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容忽视下一篇:新形势下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