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硝唑联合华素片治疗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2022-09-12

牙周炎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主要是一种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1]。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牙周炎患者64例, 其中应用替硝唑联合华素片治疗32例,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牙周炎患者64例 (108颗患牙) , 其中男34例, 女30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0岁, 平均42.8岁。诊断标准[2]: (1) 以下项中必须同时具备2项:牙周袋形成, 深度≥3.5cm;X线片检查显示骨吸收>Ⅰ°;牙龈炎症; (2) 牙周袋溢脓; (3) 牙齿松动。80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替硝唑联合华素片) 和对照组 (甲硝唑) 2组, 每组各40例,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替硝唑组首日顿服替硝唑2.0g, 以后每24小时服1.0g, 并口含华素片, 每次1片, 3次/d, 置药片于牙龈和龈颊沟间含服, 饭后含服, 临睡前加含1片, 疗程为7d。对照组:甲硝唑0.2g, 2片/次, 每日3次, 口服, 疗程1周, 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标准[3]

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 PD减少2mm, 龈指数GI下降1/2, SBI (一) 或 (±) 。有效:局部龈出血减轻, 疼痛好转。牙周袋深度减少1mm。无效:局部症状无改善或改用其它药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二者联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的牙龈指数 (GI) 、牙周袋探诊深度 (PD) 变化较对照组明显 (P<0.05) 。见表1、2。

3 讨论

牙周炎的特点是牙齿周围组织 (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 慢性破坏, 自觉症状不明显, 所以常不为一般人注意。一旦发生牙龈出血、溢脓、口臭、牙齿松动、伸长、移位及疼痛发作, 才引起患者重视。如不及时治疗, 其牙齿丧失的数目常不是单个而是多数牙, 甚至全口牙同时受累。牙周炎发病的原因, 有局部也有全身的因素。一般说, 口腔卫生不良, 牙石和牙垢堆积, 食物嵌塞, 细菌和菌斑作用, 不良补牙和镶牙刺激, 或压迫牙龈等, 都是引起牙周炎的重要局部原因。有时, 全身因素对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如年龄、性别、遗传、内分泌、营养等因素,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改变组织抵抗力以及口腔中共生菌之间的关系, 使原来不能引起病变的局部因素, 变为可以致病的因素。任何单独的因素不可能造成牙周炎。

一旦发生牙周炎应早期治疗, 因为其预后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治疗牙周炎, 主要在于消除病因, 增强牙周组织的健康, 防止炎症和萎缩的继续发展。对于老年人来说, 增强功能锻炼以增进牙周组织活力是很重要的。目前许多牙周病微生物学研究证实, 龈下菌斑中的厌氧菌与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甲硝唑能有效控制口腔厌氧菌感染疾病,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推移, 一些厌氧菌对甲硝唑的耐药性在增加。替硝唑广泛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贾第虫病和阿米巴病, 在牙周病治疗中也取得一定疗效。与甲硝唑相比, 替硝唑在体内消除得更慢, 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时间更长, 抗厌氧菌作用更强, 比甲硝唑疗效更高, 耐受性更好, 在体内消除较慢, 半衰期较长[4]。华素片为合成的抗菌药, 主要适用于慢性咽喉炎、慢性牙周炎、牙龈炎等。本组资料显示, 二者联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的牙龈指数 (GI) 、牙周袋探诊深度 (PD) 变化较对照组明显。

综上, 替硝唑联合华素片治疗牙周炎疗效好, 值得临床推广。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探讨替硝唑联合华素片治疗牙周炎的疗效。方法 80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替硝唑联合华素片) 和对照组 (甲硝唑) 2组, 每组各40例, 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二者联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的牙龈指数 (GI) 、牙周袋探诊深度 (PD) 变化较对照组明显 (P<0.05) 。结论 替硝唑联合华素片治疗牙周炎疗效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替硝唑,联合,华素片,牙周炎

参考文献

[1] 岳松龄.口腔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282~286.

[2] 张安荣.牙周炎治疗的临床研究[J].医药产业资讯, 2006, 3 (12) :37.

[3] 张小惠.牙周病治疗84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7, 5 (1) :34.

[4] 张文杰.替硝唑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06, 35 (6) :546~54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让E时代梦想突破心中的迷雾下一篇:用计算机仿真对腔式温度传感器的设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