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历史阶段

2022-07-11

第一篇:改革开放历史阶段

会计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从时间上说,就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期。从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账簿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这个期间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分析等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

(二)近代会计阶段

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间在会计的方法技术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继而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的重要基础。

(三)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目前。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并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四)现代会计资产

会计资产是指由过去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 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在资产流动性中(即按其转变为现金的速度和能力)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流动资产是一般可以在一年内变现在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 银行存款. 短期投资。

第二篇: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二)

模块二 中国近现代文明

在沉沦中抗争,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1.政治上: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诞生、买办商人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4.思想文化上:"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出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5.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

2.经济上: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3.对外关系上: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日本,形成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4.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5.社会生活上: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生活进一步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年——-1949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1.政治上: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集团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党内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等因素而最终归于失败。

2.经济上: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

3.对外关系上:一战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4.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共同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大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1.政治上: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中共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国共形成对峙局面;日本法西斯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2.经济上: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显著发展,但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着手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开展经济建设,以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对外关系上:国民政府实行反苏亲帝的外交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丧失的主权得到恢复,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1.政治上: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坚持以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为特征的独裁统治,蒋介石集团抗战意志在相持阶段发生动摇,并屡次制造反共高潮;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实行坚决回击的方针;日本在沦陷区实行"以华治华"策略,扶植建立汪精卫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对沦陷区经济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劳动力等方面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对外关系上:中国与美苏英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援助,中国因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约,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被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四、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1.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其结果是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经济上: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对外关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国人民由此赢得了民族独立。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制度;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由此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3.对外关系上: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孤立遏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新生政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奠基。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政治上: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偏差,误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逐步升级,左倾错误影响日益严重,但正确路线占据主导地位。

2.经济上: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3.对外关系上: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美关系依然紧张,中国外交环境恶化。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提出双百方针,文艺与科研事业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研制出原子弹,导弹技术也得到发展。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政治上:左倾错误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酿成长达十年的政治大**,民主与法制遭到极大破坏。

2.经济上:政治上的**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以及广大干群自觉抵制左倾错误,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3.对外关系上: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4.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盛行;双百方针未能贯彻,科研与文艺事业遭受摧残;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四、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1.政治上: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推行"两个凡是",左倾错误仍然影响中国。 2.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呈现徘徊中前进的特点。

3.思想文化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伤痕文学盛行一时;1977恢复高考制度,召开1978全国科学大会,为科学教育事业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

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 政治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回归,两岸关系总体缓和)。

2. 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推动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各地区的共同富裕;加入WTO,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3. 对外关系上: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周边外交和地区外交活动,坚持长期对外开放,外交成就突出。 4. 思想文化上: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技、教育、文艺全面繁荣。

5.社会生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时尚个性化,更加多样化。

第三篇:近代中国历史阶段总结

分析: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即1840—1912),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

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即1912--1949),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度期(1901—1920),既是“沉沦”的谷低时期,又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

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1840—19

19、1901—1920、1920—1949体现中国“沉沦”和“上升”的历史事件

2、为中国近代史分期,并定性。

①1840—1919属于中国历史的“沉沦”期,在两半社会的深渊中不断的 “沉沦”。②1901—1920属于过度期,既是“沉沦”的谷低时期,又是“上升”的开始。③1920—1949属于“上升”期,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中共最终领导取得国家独立。

3、分析各阶段产生的原因、过程:

① “沉沦”: 资本主义通过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两半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两半社

会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两半社会完全确立,“沉沦”到谷低。②“转折”:A、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资基础和阶级基础。

B、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 “上升” :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四篇:2018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掌握了农耕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经济: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业的繁荣时期。 文化:商朝出现了甲骨文。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分封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现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引发各国变法运动。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政治: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经济: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出现了耧车。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商业可上升为经济)的发展。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科技: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外交: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 / 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年)——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文化: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农学 农业)。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经验和知识。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的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科举制打破了按门第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考

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实行民族开明平等的政策。

经济: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外贸的代表。唐代商业繁荣,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实行市坊制度。

文化: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 科技: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

五、宋元时期(907~1368) 总体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政治:政治局面发展特点是由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宋代分割相权,削弱地方权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城市:市坊界限、经营时间的限制被打破;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文化:文学形式上出现了词和散曲。艺术上有苏轼等书法家,还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而南移。

科技: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完成并外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做出重大贡献,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六、明清时期(1368~1840) 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完成,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2 / 8

的浪潮中,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性逐渐显现。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反封建意识不断增强。 外交:“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总体特征: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农耕文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西方国家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经济: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诱导下逐渐产生并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3 / 8

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由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四、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政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国共第一次合作后领导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蒋介石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逐渐取代北洋军阀政府。 经济: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五、1927~1937年——国共的十年对峙

政治:国民党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日本全面侵华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国民政府推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实行土改运动,农村经济有所发展。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

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严重破坏。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 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

政治: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经济: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国民经济凋敝。

以上 四+五+六+七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总体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的任务。

具体表现:

1、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革命、土

4 / 8

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 建立与巩固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建立并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一五计划初步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年)

政治:中共八大提出的总路线,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经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文化大革命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经济:对内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5 / 8

的对外开放格局。

外交: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思想文化: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6世纪)

一、古希腊罗马文明时代 (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措施: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鼓励公民参政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扩大公民的权利。公民大会体现了雅典民主制人民主权的基本特征

3.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雅典民主制对后世民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局限性:雅典民主制只是局限于奴隶主阶级中的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制。

二、古罗马文明(公元前6世纪——5世纪)

1.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变化进步:由习惯法到成文法) 2.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形成了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奠定了(近代)(现代)(西方)(世界)法律体系的基础。罗马法是人类重要遗产。 (法国的《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起草的;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重视证据等。近代初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都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6 / 8

三、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权高于王权。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15世纪至1917年)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建立(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西欧等国出现(

14、15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政治:欧美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相互促进。

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二、 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促使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形成一股潮流。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学;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从神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国际关系: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殖民霸主地位最终确立。

三、电气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政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爆发了一战。

7 / 8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4——1945)

政治: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 经济:苏联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美国采用政治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危机。

文化:相对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两级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总体特征:两极格局对峙,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一方面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苏联不断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三、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1991—— )

总体特征: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主流)。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经济: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主流。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祝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2018.6.8

8 / 8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 阶段性测试

明珠学校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会用火 B.是否会制造工具 C.是否有语言 D.是否有文字

2、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阅读右图后回答问题:距今7000年前生活在①②地区的居民是( ) A.北京人,半坡人 B.山顶洞人,半坡人 C.半坡人,山顶洞人 D.半坡人,河姆渡人

3、恩格斯说:就世界意义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在我国远古时期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4、下图是__________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 )

①半坡人②河姆渡人③北京人④山顶洞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选举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投票制

6、国家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是(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7、史书记载:“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亡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史料反映( )

A.周桓王强大 B.周王室衰微 C.诸侯争霸 D.郑伯要当霸主

8、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不断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那么,最能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B.水利事业的发展 C.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耕作技术的提高

9、春秋时期,第一个当上霸主的是( )

A.齐桓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吴王夫差

10、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下列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

A.城濮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马陵之战

11、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生产力水平有巨大进步的是( ) A.都江堰的兴修 B.变法的实行

C.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广 D.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1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这句诗称赞李冰领导人民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这个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千里黄河大堤

13、战国时期的改革浪潮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变法。是谁在秦国进行变法的?( ) A.商鞅 B.韩非子 C.管仲 D.屈原

1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时候开始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5、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小明对妈妈说:“这个神医是冒牌的。”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

A.他没有给小明切脉 B.他没有给小明量血压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

D.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16、电影《英雄》中的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除,只留下一种写法”请问秦统一的标准文字是( )

A.大篆 B.小篆 C.甲骨文 D.金文

17、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遂鹿中原、战乱不休的问题,在地方实行了( ),此制度也对我国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18、在秦朝中央主管行政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首

19、秦朝开通的灵渠沟通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目的是( ) A.开发岭南,管理南越 B.抗击匈奴 C.修骊山陵墓 D.寻求长生不老药 20、秦统一后使用的货币是:

A刀币 B铲形币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钱

二.连线题(共5分)

把下列人物和他们的观点连接起来. A 道家 孟子 ○1无为而治 B 儒家 庄子 ○2实行仁政 C 兵家 韩非子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 法家 孙武 ○4依法治国 E 墨家 墨子 ⑤兼爱、非攻 三.材料题: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5分)

1.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摘自《史记》

请回答

① 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1分)

② 根据材料,简述当时的政治局势。(2分)

③ 平王东迁洛邑是在哪一年?洛邑是今天什么地方?(2分)

④ 平王为什么辟(避)戎寇?(2分)

2.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生活在什么时期?(1分)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1分)他的主要思想记录在哪一部著作里?(2分)

(2)简述“孔夫子”在思想、教育上的贡献。(4分)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10分)

商鞅变法开始于哪一年?变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如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改革开放观影感想下一篇:恭贺乔迁之喜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