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的CT表现分析论文

2022-11-26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所引起的继发感染, 侵入途径主要通过胆道及肝动脉, 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在CT引导下对少数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的不典型肝脓肿, 为明确诊断有时可行诊断性针刺抽吸活检。即使明确诊断了的脓肿如多分隔性和 (或) 较大的脓肿均可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选取36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 为了提高本病的CT诊断正确率, 现将CT表现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0例, 年龄18~79岁, 平均42.5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均有腹痛或右上腹不适、畏寒、发热、白细胞增高等, 均做CT平扫加增强。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做5~10mm层厚CT平扫及增强, 扫描前10~12min口服白开水或稀释碘水约500m L充盈胃肠道。碘海醇, 成人剂量90~100m L, 部分患者加做延时扫描。扫描条件为Kv120, Ma200, T0.75s, 层厚一般为10mm。患者取仰卧位, 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

1.3 CT表现

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 中心为脓腔,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CT值略高于水而低于正常肝组织, 有时可见液平, 少数可见气泡影。环绕脓腔为脓肿壁, 表现为密度低于或等于肝而高于脓腔的环状影, 边缘模糊或清晰, 部分脓肿外周还可见环状水肿带。多房脓肿则见脓腔内单个或多个分隔, 密度低于或等于正常肝组织。增强扫描, 脓肿壁呈环形明显强化, 边界趋于清楚, 脓腔和周围水肿带无强化。环形强化的脓肿壁和外周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了所谓“双环征”, 若无外周水肿带则呈“单环征”, 有时可出现“三环征”, 即脓肿壁内层不强化的坏死组织、外层明显强化的纤维肉芽组织、周围低密度水肿带构成。病灶内气体较少见, 一般为小气泡。“环征”和小气泡为肝脓肝的特征性表现。多房脓肿则显示房内分隔有强化。

2 结果

CT平扫均已发现低密度病灶, 类圆形低密度灶21例, 多房或簇状15例, 不规则形2例, 腹腔内积气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呈轻微环状强化, 中心呈低密度区。分布于肝脏各叶, 肝右叶24例, 其中单发18例, 多发6例;肝左叶12例, 其中单发10例, 多发2例。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脏感染性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全身各部位的化脓性感染, 尤其是腹腔内感染, 其细菌或脓毒栓子均可经门静脉、肝动脉、胆道系统或直接侵犯等途径进入肝脏, 引起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男性较多, 临床表现为细菌性炎症, 如寒颤、高热、肝区疼痛、纳差等, 体检可见肝大, 有压痛, 重者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

典型肝脓肿CT表现, 平扫病灶显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巨大脓肿形态可不规则, 其中心区域的CT值高于水而低于正常肝组织, 大多数密度均匀, 少部分不均匀。位于肝脏表面时, 包膜可见明显增厚, 甚至相邻腹胸也有水肿带。平扫病灶边界多不清楚, 或边界部分清楚、部分模糊[1]。在密度分辨率较高的CT上脓肿周围可见不同密度的环形带, 称之为“环征或靶征”, 环形带可以是单环、双环甚至三环, 环可以是完整的或不完整的。CT增强扫描, 平扫上所见到的环影, 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 这些环形强化的病理基础是:单环强化只是脓肿壁的强化而其周围水肿不明显;双环强化提示脓肿壁有明显的水肿带, 内环为脓肿壁, 外环为水肿带, 从密度上看, 内环密度高于外环;三环强化提示脓肿壁外层有水肿带外, 脓肿壁本身又由2层组成, 外层 (三环的中层) 由纤维肉芽组织组成, 血管丰富, 故强化最明显, 内层 (三环的内层) 由一般炎性组织组成, 血管相对不丰富, 强化不如脓肿壁外层明显。在CT平扫和增强像上, 出现环形征的可在90%以上。但也有作者报道环形强化并不常见, 约6%的肝脓肿出现典型的环形强化。

不典型肝脓肿, 脓肿不呈低密度而呈软组织密度, 这是因为在脓肿早期, 病变组织还处在蜂窝织炎阶段, 还未液化或液化不全。这种类型的脓肿极易与肝癌相混淆, 因此, 诊断时一定要密切结合病史, CT增强可见脓肿本身的强化, 典型肝脓肿其脓肿本身无论平扫还是增强都是低密度的不强化灶, 说明真正的脓肿是无血供的。只有当脓肿还没有完全液化坏死时, 不但平扫表现为软组织阴影, 增强扫描还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 这时诊断要特别留心[2]。一般来讲, 该脓肿本身的强化非常明显, 而且均匀, 所见血管走行自然, 较成熟, 边缘模糊, 有时可见因水肿而形成的环, 薄层CT扫描常可发现少许低密度的液化灶, 这对诊断可能有些帮助。脓肿内出血可形成脓腔内等高密度, 这也是一种不典型的表现, 要注意与肝脏新生物相鉴别。

细菌性肝脓肿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疗效明显, 而且安全简便。在CT的定位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 尽量抽净脓液后,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 然后注入有效抗生素, 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对脓腔较大者可沿穿刺针方向植入导管, 持续引流加上间断冲洗。必要时, 扩张窦道放入较粗的导管保证引流通畅。此法简便、安全、可重复操作, 成功率可达80%。并发症与死亡率低于手术切开引流, 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CT在细菌性肝脓肿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36例细菌性肝脓肿平扫加增强扫描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细菌性肝脓肿多形态,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 边界欠清, 增强扫描脓肿液化区不强化, 边缘强化明显, 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 CT扫描是诊断肝脓肿的主要检查方法。CT可早期发现, 两者的准确性均在90%以上。

关键词:肝脓肿,CT,表现

参考文献

[1] 陈星荣, 沈天真, 段承祥, 等.全身CT与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553~556.

[2] 邹利光, 李妍瑜, 易习之.肝脓肿CT增强图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9, 15 (2) :968~96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发展及质量提高对策研究下一篇:卡贝缩宫素防治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