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15课教案

2023-06-26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第15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5课教案

篇一: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学习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新课讲授】

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

知识模块一 造纸术的发明

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

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

知识模块二 张仲景与华佗

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 历史巨著《史记》

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知识模块四 道教和佛教

阅读课本P71内容,完成第6题。

6.道教和佛教为什么能够被当时的人民接受?又对后来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教:1.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寄托

2.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同,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篇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造纸术的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

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科技与

文化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

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

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造纸术、“麻沸散”、《伤寒杂病论》及农业生产进步、

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预习】

一.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蔡侯纸”。

二.张仲景和华佗对医学上有哪些贡献?

1.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2.东汉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三.历史巨著《史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史记》叙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东汉明帝时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三: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

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纸张没有发明前人们都把文字写在哪里?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讲解四个标题

1、造纸术的发明

2、张仲景与华佗

3、历史巨著《史记》

4、道教与佛教

四、练习

五、课后活动

六、知识拓展

七、总结。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 作者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重点字词

沧海(cāng)碣石(jiã)竦峙(sǒngzhì)浅草(qiǎn)潮平(cháo) 归雁(yàn)沙堤(dī)啄(zhuó)春泥 萧瑟(sâ)枯藤(tãng)澹澹(dàn)

一、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歌。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 临: 碣石: 何: 澹澹: 竦峙:

萧瑟: 行: 若: 星汉: 灿烂: 幸: 至: 以: 咏: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主旨: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

1、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 、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

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二)熟悉诗歌。

(三)理解字词。

次: 客路: 行舟: 潮平: 风正: 悬: 残夜: 乡书: 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主旨: 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五)欣赏诗歌

1、《次北固山下》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主题归纳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四、写作特色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2、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五、布置作业:

1、默写与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观沧海》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三峡》练习 苏教版

《三峡》学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属(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

③故渔者歌曰:“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③绝 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②或王命急宣 .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1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2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原题重现:

10.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

11.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13.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答: 1.《三峡》选自

,作者

地理学家、散文家。(3分)

2.课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试找出相关的语句。(4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8分)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

)

⑶沿溯阻绝(沿: ) 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

)

)

)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

⑺每至晴初霜旦(旦:

4.译句:(4分)

)

) 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响: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⑵长:常有高猿长啸(

) 巴东三峡巫峡长(

) 6.文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4分)

,含义是

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4分) ⑴略无阙处

,意思是

⑵哀转久绝

,意思是

。 。

8.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4分)

9.《三峡》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什么特点?(4分)

10.“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

们想到 分) 第二部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使我

这两句诗。(4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11、在文中空白处补写原句。(2分)

12、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4分)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13、第一段画线的两句,描绘出了

。(4分)

14、“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

。(4分)

1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4分)

17、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4分)

18、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贴,它的特点是先大后

,先

,即先用粗线条勾画山川的形势,再用工笔描绘林峦的景色。每一段开头,都是先点出

或季节,中间是

描写,结尾以“我”的感觉来

之。(3分)

5

《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 ②通“缺”,中断 ③极高的 山峰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飞奔的马 快 ⑥几 ⑦消失 ⑧从、在

4.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

(一)6.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答案: 10.D 11.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12.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13.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

6

啼。14.A 1.《水经注》;郦道元;北魏 2.略 3.略 4.⑴一点没有,完全没有⑵日月⑶顺流而下⑷即使⑸急流的水⑹确实,实在⑺早晨⑻回声 5.略 6.⑴从、由;如果⑵长时间地;长度大 7.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8.略 9.表现旅人的哀愁。 10.略 11.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2、略

13、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14、三峡两岸山峰重叠、高插云霄、险峻幽邃的奇景。

15、三峡水流之湍急

16、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7、清荣峻茂

18、小;总;分;地点;景物;烘托

第五篇: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教案

教学内容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并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要点,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并初步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发展本质的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掌握课文的整体知识结构,叙事的逻辑顺序,如何突出课文主题的编写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教学难点

“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历史情景模拟、图示法、读图识图学习法; 分组讨论、相互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 情景 导入

1、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

2、教师设问导入:欧洲资本主义这种“先进的西方文明”还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起来?(要求学生根据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3、导读提纲

①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掠夺给美洲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 ②西欧的奴隶贩子是如何进行“三角贸易”的?这种贸易对非洲和欧洲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③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印度怎样进行殖民掠夺? ④这些史实揭示出西欧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怎么样?

二、 合 作 探 究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哪些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依次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

2、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掠夺方式有哪些?(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屠杀和奴役他们)

3、这些殖民掠夺方式给美洲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印第安人数锐减,劳动力紧缺)

4、欧洲殖民者如何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从非洲贩运黑人到美洲种植园充当奴隶,进行“三角贸易”。)

5、说说西欧的奴隶贩子们是如何进行“三角贸易”的?(《“三角贸易”示意图》、《关押在船舱里的黑奴》、《被抓获的黑奴》、《黑奴运抵美洲》等,帮助学生形象地叙述历史情景。) ①出程(枪支、杂物等)→非洲(掳获黑人)

②中程(黑人奴隶)→美洲(贩卖黑人得利,购买金银和工业原料) ③归程(金银和烟草、蔗糖等工业原料)→英国、法国(投资工商业)

6、根据95页“动脑筋”:“三角贸易”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有什么作用?(它为欧洲积聚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7、“三角贸易”对非洲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非洲因此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从此发展困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是怎样形成的?(课件演示《英国殖民扩张图》、《英西海战图》等,配合学生读书作标记)

①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后,先后打败了哪些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 ②英国为什么又称作“日不落帝国”?

2、它在印度怎样进行殖民掠夺?(分层解析)

①英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印度进行殖民活动?(17世纪) ②负责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的机构叫什么?(东印度公司,后来英国还利用它对中国进行鸦片贸易,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③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过程有什么特点?(沿海据点→内地扩张→掠夺财富) ④克莱武在印度进行掠夺的事实,说明了英国殖民者的本性怎样?

3、这样的殖民掠夺对英国和印度分别造成哪些影响?(英国在印度掠夺了巨额财富,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而印度却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和巨大的商品市场,长期限于贫困。)

4、这些史实揭示出西欧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怎么样?(野蛮无耻、残暴血腥)

5、根据97页“活动与探究”补充一段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摘录,组织学生思考: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①“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是欧洲殖民者的主要侵略活动方式,是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这些侵略活动使得大量的财富流入欧洲,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给非洲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②“三角贸易”和殖民侵略实际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一次冲撞和整合,这个过程与古代战争一样,既有残酷野蛮的一面,也有传播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的一面。由于人类文明是人类智慧和良知的结晶,随着它的发展脚步,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整合应当越来越倾向于和平交融的方式。

三、 总 结 提 高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在葡萄牙、西班牙之后,17世纪的欧洲兴起的殖民国家。它们在激烈的殖民扩张过程中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一个国家打败对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它是——(英国)各国占有了殖民地后,进行了残忍的、血腥的掠夺和屠杀,而且还毫不羞耻地贩卖黑奴。殖民主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充满卑鄙贪欲和野蛮暴行的历史,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一点。

四、 巩 固 练 习

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

B

)

A.英国和法国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英国和西班牙 D.法国和美国

2、欧洲殖民国家经营的“三角贸易”的罪恶行径是( C

) A.贩卖印地安人到非洲

B.贩卖印地安人到欧洲 C.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D.贩卖非洲黑人到欧洲

3、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在(

D

) A.17世纪中期 B.18世纪初期 C.18世纪上半期 D.18世纪后半期

4、罪恶的“三角贸易”出发点是(

B )

A.非洲

B.欧洲

C.美洲

D.亚洲

5、罪恶的“三角贸易”,使下列哪一地区丧失了近亿的精壮人口( C

)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洲

6、乔治是个奴隶贩子,他在从美洲返回到欧洲的“归程”中运载的货物主要包括( B

)①黄金②奴隶③白银④枪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罪恶的“三角贸易”在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里的“三角”是指(

D )①欧洲②非洲③大洋洲④美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美国NBA球星乔丹的祖先来自非洲。这是因为(

B) A.成立东印度公司

B.罪恶的“三角贸易” C.美国政府的移民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9、英国开始侵入印度是在(

C )

A.15世纪初

B.16世纪初

C.17世纪初

D.18世纪初

10、最早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的国家是(

B ) A.法国

B.英国

C.葡萄牙

D.西班牙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当英国殖民者占领孟加拉后,他们首先窃取了孟加拉的国库,仅此一项,就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带来3700万英镑„„东印度公司使印度人民遭受了无穷空难,仅1770年的大饥荒就饿死1000万人,占孟加拉人中的三分之一。

──摘自东方出版社《你知道东印度公司是如何统治印度的吗?》 请回答:

(1)材料一展示的最主要“贸易”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一“贸易”?

(2)根据两则材料概述这些现象对西方和东方各造成了什么主要影响?

板书 设计

一、殖民掠夺

1、参与国家

最早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

2、方式

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贩卖黑奴:参与国家:最先是葡萄牙人,英国后来居上 方式:“三角贸易”

后果:三百多年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奴隶贩子大发横财,他们回到欧洲,将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后果

①对殖民国家:获得财富,增加资本,扩大市场,促进发展②对殖民地:灾难深重,贫穷落后③对世界: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 形成时间:18世纪后半期

经过: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7世纪中后期摧毁荷兰殖民优势,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18世纪在欧洲、印度、北美,英国确立殖民霸权。

备注

参考: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黄牛课件网

反思

本课优点:

1、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较好;特别是学生课堂小活动设计得较有新意,学生的黑色幽默设计得较好;

2、注重时政结合,古今结合。新课教学导入引用了较新的新闻素材:中非友好合作年,胡锦铸访问非洲;

3、老师讲课投入,充满激情。

4、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三角贸易”带来的影响。

5、注重初三毕业班的讲练结合。

不足:首先,在历史课堂小活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把握好个人的情感,实际上是缺乏课堂应变能力的表现。其次,讲课语速快、节奏快,缺乏一种从容淡定,实际上也是缺乏驾驭课堂能力的表现。再其次,课堂语言还需进一步凝练。最后,对于某些历史问题的结论偏左,缺乏严谨性。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球ip地址分配对应表下一篇:汽车销售4s店展厅管理